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0

2016年中國語文科教師會議

10月29日
拔萃女書院

1
試卷⼀

2
擬卷理念

 本卷主要考核考生的閱讀能力,包括理解、分析、感受、
鑑賞、運用不同策略等能力。
 重視思維和分析能力。
 考核對中國文化、文學的認知和素養。

3
考核重點

主旨、立意
(情和理)

行文、
段落結構關係 表達手法 比較、評論
遣詞用字

4
考核不同層次的理解能力
 文章的主旨和立意是什麼?
 文章用什麼來凸顯主旨和立意?
 文章各部分的要旨是什麼? --內容
--內容
 文章可分成哪幾個部分?
 各部分之間有什麼關聯和作用? --結構
--結構
 作者用了什麼手法和技巧?
 這些手法和技巧有何作用?
 行文和用字有何特色? -手法
--
 所說的是否合理?
 有沒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有否弦外之音?
 與其他篇章比較,有何異同或優劣?(內容、結構、手法)
 所說的道理是否可從生活體現? --比較
--比較、
比較、評價

5
各題考核重點
題號 考核重點 題號 考核重點

1 文章層次分析,歸納內容大意 11 歸納主旨,分析寫作手法
2 辨識描寫人物手法及舉例說明 12 辨識文章布局
3 理解內容重點 13 理解常見文言字詞
4 理解內容重點及寫作目的 14 理解常見文言句式
5 理解及詮釋內容重點 15 理解內容重點
6 根據上下文理推敲句意 16 理解內容重點
7 分析及說明描寫手法 17 理解內容重點及寫作目的
8 辨識喻指,分析說明文章主題 18 辨識說理手法
9 歸納主旨,分析說明重點 19 理解主旨,舉例說明
10 綜合全文,說明喻指 20 評論觀點,舉生活實例為證

6
第⼀篇:林清⽞《紅心番薯》(節錄)

《紅心番薯》(節錄)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記述與番薯相關的
往事,刻畫父親對番薯、對家鄉的深厚感情。全篇借物以喻人,托
物以寄情,藉堅強、強悍、卑微而有用處的番薯象徵父親那一代經
歷憂患的人,既流露出父子深情,也抒發他這一代人失去泥土的悲
哀,主題突出,感情真摯。
本文布局見心思,以「番薯」貫串全篇,結合父親的經歷與作
者的處境組織全文,條理清晰,首尾呼應。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
人物,生動而具情味,又善用襯托,凸顯番薯的獨特之處,具體鮮
明。

7
題1 文章層次分析,歸納內容大意

3/4(95%)

4/5-14(53%)

描寫番薯的生長情況及用
15-18(54%)
處(1),表達作者對番薯的
欣賞(1)。(25%)

19(93%)
8
題1 考生表現
1. 稍有進步
能分辨第一及第四部分,歸納能力稍有進步。
2. 分段大意
分段 大意,
大意 , 忽略提示
• 未能根據題幹中「內容大意」的提示正確劃分第二及第三部
分。
• 題1(iii) 答錯,1(v)不評改,以致失分嚴重。
3. 未能辨明重點
未能 辨明重點
未能歸納最主要的內容及作者表達的感情,或指番薯很美 / 卑微,
忽略最重要的特點——堅強,或未兼述作者對番薯的感情。
4. 胡亂抄錄原文
胡亂 抄錄原文
胡亂抄錄文中語句為內容大意。
9
題1 考生表現
5. 表達冗贅
表達 冗贅、
冗贅 、 遣詞欠準
未能參考題幹中其他三部分「內容大意」的示例,以簡潔的文
字作扼要說明,用詞亦欠準確。
濫抄原文

例: 由於有那樣的童年,
由於有那樣的童年 , 日後在各地旅行的時候
記述作者由於有那樣的童年 日後在 各地旅行的時候,
各地旅行的時候 , 格
外留心番薯的蹤跡。
外留心番薯的蹤跡 。 看到番薯在海風烈日下開出一片淡紅
的 花 ,令作者感慨
感慨沒有一種植物比得上番薯
感慨沒有一種植物比得上番薯,
沒有一種植物比得上番薯 , 抒發逃難時
才 吃番薯的可惜。
吃番薯的可惜 。

用詞不當 未辨重點

誤解文意
10
建議:篇章層次分析要訣
1. 在考材上標記題幹中已劃分的層次;
2. 參考題幹中內容大意的提示:
《紅心番薯》第一部分:第1至3段
3. 概括段旨,將內容有緊密關連的段落先聯結,如敍事時空相同的段落
/ 論述相同論點的段落
《紅心番薯》:第5+6段 父親對種出大番薯的自豪
第7+8+9段 父親解釋台灣地形像番薯,兒子是番薯子弟
第10+11 父親兒時抱着番薯走警報
第12+13+14段 父親在南洋作戰時以番薯寄托鄉思
4. 注意過渡段/過渡詞句的提示(考評局兼容合理的答案)
《紅心番薯》:第4段
5. 善用「記述(事件)」、「描寫(情景狀態)」、「抒發(感情)」、「論述
(觀點)」、「說明(現象)」等關鍵詞。
11
建議
選讀篇幅較長的文章,思考文章的段落組合,與同學比較彼此的段落
劃分,討論段落分合的理據。例:
1. 《共老》一文共有10個段落,按結構可分為四個部分,試指出各部分由哪些段落組
成。(3分)然後概述第二、三部分的內容大意,並把答案寫在下表內。(6分)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第一部分 第1段 引子:點出兄弟和雨樹的相類之處。

第二部分 第_______段

第三部分 第_______段

以南美洲的雨樹比喻兄弟的關係,同樹同
第四部分 第_______段
根,同開同闔,雖隔千里,卻能一起共老。

12
題2 辨識描寫人物手法及舉例說明

行動/神態 (88%)

以「近乎無望」 (1)寫父親的失望表情。 (1) /


寫父親「在屋內轉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
(1)描寫父親努力找尋可種番薯的地方,卻尋不着的
動作,以見父親的失望無奈。 (1)(55%)

13
題2 考生表現
題2(i)
1. 表現良好,
表現良好 , 考生多能準確指出描寫手法。
考生多能準確指出描寫手法 。
2. 個別考生用詞不準確,
個別考生用詞不準確 , 如將「行動描寫」寫作「動態描寫」。
3. 個別考生答錯2(i)題
個別考生答錯 題 , 如:直接、間接、正面、側面、感官等。
題2(ii)
1. 不少考生能列舉恰當例子,
不少考生能列舉恰當例子 , 但未能就父親的失望加以說明。
但未能就父親的失望加以說明 。
例:(動作)當父親抵達家中並看見「無土」的房子時,並即時在屋內
轉了三圈(1分)。
題2(i) 與題2(ii) 不對應
1. 有部分考生在2(i)題答行為描寫
有部分考生在 題答行為描寫,
題答行為描寫 , 惟所舉例子則夾雜行為描寫、
惟所舉例子則夾雜行為描寫 、
神態描寫和語言描寫
神態描寫 和語言描寫,
和語言描寫 , 說明含混不清,
說明含混不清 , 或錯舉語言描寫。
或錯舉語言描寫 。
如:(動作)父親憤憤地說:「你竟住在無土的所在!」
14
題3 理解內容重點

(72%)表現理想
21.8%考生誤選C 。考生錯選「緊張」為答案,可能是把「緊張」理
解為慎重在意,因為文中曾提及「(父親)小心翼翼把那個番薯埋入
土中,動作像在收藏一件藝術品」,考生誤以為這是「緊張」的表現。

15
題4 理解內容重點及寫作目的

(83%)

(48%)

題4(ii) 約44.6%考生誤選「無從判斷」,錯答的考生未能按前後文
理,理解作者記述幼時往事的目的僅在點明番薯與故鄉的關係,
往事未見父親的衰老,更未見作者愧疚之情。

16
題5 理解及詮釋內容重點

(35%)

(56%)
17
評分原則
 指出在兩個時期,與番薯有關的事件或經歷,各給1分。
 指出有關事件或經歷呈現的意義,各給2分。
題5(i)
事件:番薯的香味(和形狀)讓父親想到家鄉/思鄉而落淚。
呈現的意義:寄托/慰藉了父親對鄉土的思念
文本依據:「溫暖了一位年輕戰士的心」
是父親生存的動力
文本依據:「呼喚他平安的回到家鄉」
題5(ii)
事件:父親在家前家後種滿番薯
呈現的意義:保障家人在危難中得以溫飽/居安思危
文本依據:「白瓢番薯是為了預防戰爭逃難而準備的」
銘記在南洋參戰時的鄉思
文本依據:「紅心番薯則是父親南洋夢裏的鄉思」
18
題5 考生表現
整體表現尚可,
整體表現尚可 , 仍出現以下
仍出現 以下缺失
以下 缺失:
缺失 :
1. 未 舉事件,
舉事件 , 遺漏重點
5(i)未舉述「番薯的香氣觸動父親思鄉」,遺漏「番薯激發父親的求
生意志」這重點。
5(ii)未舉述父親在家前家後種滿番薯一事。
2. 抄錄原文
抄錄 原文,
原文 , 未作詮釋
5(i)例:「溫暖了一位年輕戰士的心」、「呼喚他平安的回到家鄉」
5(ii)例:「紅心番薯則是父親南洋夢裏的鄉思」,未能具體詮釋有關
語句的深層意思。
3. 曲解文意
曲解 文意
5(ii)例:父親以紅心番薯來寄託對兩岸統一的盼望。/ 父親以紅心番
薯抒發對中國東北故鄉的思念。
19
題6 根據上下文推敲句意

(65%) 表現良好

20
題7 分析及說明描寫手法

(55%)

(39%)
21
評分原則
 指出描寫該植物的作用,給2分。
 從植物的特點與主題的關係,說明描寫該植物如何達到這效果,給2
分。
 如未有/完全錯誤交代作用,「作用」給0分;「說明」亦不給分,
即該分題得0分。如因作用欠全面/不準確,以致「作用」得0分;
「說明」亦可給分。
 如「作用」與「植物特點」不配合,該分題不給分。

22
參考答案
題幹示例:
以野草的強悍,吞滅其他植物(野草的特點),只有番薯能與野草爭着
分寸(解說),襯托(作用)番薯的頑強生命力(作用)。

題7(i)
 葦芒花的特點:葦芒花是灰白/白/花白的(1分)。
 描寫葦芒花的作用:描寫父親的年邁(1分),作者竟未有察覺而生
愧疚之情(1分) 。
 解說:描寫父親的頭髮有如葦芒花(1分),以致未察覺葦芒叢中父
親的身影。

23
參考答案
題7(ii)
 描寫牽牛花的作用:襯托/反襯番薯花(1分)

 任答一組:

牽牛花的描寫 牽牛花的特質 襯托番薯花的特質


(1分
(1分) (1分
(1分) (1分
(1分)

牽牛花抬頭挺胸,彷 張揚 番薯花的
彿要探知人世的風景 樸實/卑微/平凡/謙卑

牽牛花在夕陽將下之 生命短暫/衰敗 番薯花的


際萎落 堅韌/生命力強/美

24
題7 考生表現
1. 表述雜亂
表述 雜亂,
雜亂 , 堆砌術語
未能緊扣「作用」作答,內容蕪雜,胡亂堆砌「比喻」、「借代」
等概念。
7(i)例:以葦芒花比喻/借代/類比/對比父親,二者都是灰白色。
2. 兩 種植物的特點不構成襯托
種植物的 特點不構成襯托,
特點不構成襯托 , 或特點與作用不配合
7(i)例:從葦芒花在秋風中搖動,長得有一人高,襯托出父親已逐漸衰老。
7(ii)例:以牽牛花在陰濕的溝邊,抬頭挺胸向着出面的世界,襯托番薯花的
頑強的生命力。
3. 曲解文意
曲解 文意
7(ii)例:以牽牛花不論在籬笆上或濕溝邊,都抬頭挺胸要探知人世風景
的好奇,對比番薯花依着土地,嗅着泥土那遠離塵囂的安份守
己,不問世事。
4. 抄錄原文
抄錄 原文
7(i)例:原來父親的頭髮和秋天灰白的葦芒花是同一顏色,他在遍生葦
25
芒的野地裏走了幾百公尺,我竟未能看見。
題8 辨識喻指,分析說明文章主題

(42%)表現尚可

• 部分考生未能綜合文意,以致誤選A「承傳家族傳統的想法」
(7.9%)或D「走過烽火歲月的經歷」(30.9%);
• 小部分考生僅就前文「住在看起來隱密而安全的大樓裏」一句推
斷答案,誤選C「追求安穩生活的動力」(19.3%)。

(3%)表現差劣

26
評分原則
 指出作者的處境,並說明如何造成「失去泥土的悲哀」,以下兩項
,每項給2分:
 處境:因為作者住在城中隱密而安全的大廈裏/由故鄉搬到城
市無土的居所;
說明:失去與故鄉的聯繫,難以植根/難以孕育生於斯,長於
斯的故鄉情。
 處境:因為作者生活於中國最富裕的年代/沒有經歷戰爭;
說明:不能從流離失所/離鄉別井的飄泊中體會對故鄉的懷 念 。
 如未能準確說明如何造成「失去泥土的悲哀」,「處境」不給分。

27
題8 考生表現
1. 前提答錯
前提 答錯,
答錯 , 未理解文章主題
• 題8(i)誤選A者:囿於種植番薯來論述,指作者搬往高樓大廈,沒
有泥土可種植番薯,不能承傳家族種番薯的傳統,因而感到悲哀
,未能理解「泥土」的象徵意義;
• 題8(i)誤選C者:批評年輕一代生於安樂,缺乏上一代人的堅忍精
神,不懂珍惜安穩的生活,自然缺乏追求安穩生活的動力,因此
令人悲哀;
• 題8(i)誤選D者:指年輕一代沒有經歷戰爭,不曾體會艱難歲月的
掙扎,自然不能從戰爭的磨難中培養堅強的性格,因此令人悲哀
,或指這一代人沒經歷戰爭,不知道戰爭的可怕,不能藉烽火歲
月的經歷銘記戰爭的教訓。

28
題8 考生表現
2. 審 題大意,
題大意 , 未析原因
• 忽略題目中「原因」二字,只大費筆墨解釋題8(i)所選答案的
象徵意義。
• 即使答對題8(i),亦不能清楚道出「原因」,只能舉述處境,
如:指出作者從故鄉搬往城市的高樓大廈,不能進一步說明為
何搬離故土就會失去孕育故鄉情懷的條件;又或只指出作者生
於中國最富裕的年代,不能進一步說明為何生於承平歲月就會
失去孕育故鄉情懷的條件。
3. 曲解文意
曲解 文意
8(ii)例:泥土象徵孕育故鄉情懷的條件,但作者為戰亂所逼,被逼遠離
故鄉,住到城中,自然失去對故鄉的情懷。/
作者父親從中國東北走難到台灣,因政治問題不能再返回中國
內地,故有失去泥土的悲哀。
29
題9 歸納主旨,分析說明重點

(20%)表現欠佳
評分原則:
 指出和文章主題有關的原因:期望兒子能把故鄉情懷承傳下去;或指
出和文章內容相關的原因:希望孩子得到溫飽的保障/具備番薯的優
點/能領略收穫番薯的歡愉/其他。
 析述主題原因方可列為上品(4分),否則最多只列中上品。
 綜合全文內容,舉述兩項文本依據,就父親的行事、經歷或想法加以
分析說明。

30
考生表現示例
上品 番薯對父親意義重大,他一生都和番薯結緣,小時候逃難
(4分) 以番薯果腹,戰爭時因番薯而激發要活着回鄉的意志,戰
後回鄉以種植番薯作為家族傳統,維持一家生計。父親以
番薯象徵家鄉,希望兒子種植番薯來銘記故鄉。
中上品 父親將番薯象徵故鄉,故在家前家後種滿了番薯,把種番
(3分) 薯作為家中傳統,以寄托故鄉之情。他期望兒子也能承傳
這傳統,心繫故土。
中下品 父親在家前家後種滿了番薯,他希望兒子也能體會他對故
(2分) 鄉的感情,即使離開家鄉也心繫故土。
下品 父親種番薯,他希望兒子也能心繫故鄉。
(1分)

31
題9 考生表現
1. 闡述單薄
闡述 單薄,
單薄 , 未能舉述文本內容說明
例:父親希望兒子像番薯。
2. 舉 述的文本事例與原因不符
例:父親在戰爭時靠番薯維生,因而想兒子有思念故鄉之情。/
番薯代表堅強特質,因而想兒子居安思危。
3. 文 本依據並非父親的經歷
例:看見番薯在無人島上與野草爭着分寸,在無情的海風烈日下開出美麗的
花朵,故希望兒子像番薯般有生命力。
4. 錯誤理解文本
錯誤 理解文本
例:父親希望兒子藉種番薯緊記自己的根在中國,毋忘東北故鄉。/
父親希望兒子藉種番薯而不會忘記戰爭的可怕,即使在安穩的城市
生活,也要銘記戰爭的教訓。

32
題10 綜合全文,說明喻指

經歷人生歷練仍心繫家鄉
(11%)表現欠佳

在苦難中只要心繫故鄉
就能生存下去
(16%)表現欠佳

33
評分原則
10(i) 回應文本「為什麼番薯的心還紅着,父親的髮竟白了。」
 處境,給1分:經歷時間的洗禮/人生的歷練。
(只強調年紀老,不給處境的1分。)
 表現,給1分:對故鄉情不變/仍然心繫家鄉的人。

10(ii) 回應文本「你看看這番薯,根上只要有土,它就可以長出來。」
「那一株被埋在建築工地的番薯,是有着逃難的身世,由於它的
腳在泥土上,苦難也無法掩埋它。」
 處境,給1分:在苦難中
 表現,給1分:只要心繫故鄉,就能生存下去。

34
題10 考生表現
1. 表現欠佳
• 未能準確理解番薯的特點,自然不能清楚指出所比喻人物的
未能準確理解番薯的特點
特點;
• 未能抓住「心還紅着」中「還」的含意作答。
10(i)例:念舊的人/
追求安穩生活的人/
在任何環境中依然努力,懷有熱誠的人/
雖然年老,意志仍高昂熱血的人
10(ii)例:即使有逃難身世仍不肯離開故鄉的人/
在戰爭中仍掙扎求存的人/
有逃難身世卻沒有被埋沒的人

35
題11 歸納主旨,分析寫作手法

(42%)表現尚可
評分原則
 準確理解番薯的特點:
 生命力強/適應力強
 卑微/有用處
 植根於土,本質不變
 列舉父親的經歷或行事;
 說明父親的經歷或行事與番薯的共通之處。

36
參考答案
共同特點 番薯的描述 父親的經歷或行事
生命力強/ 從最北角到最南端,從山坡上乾瘠 父親經歷戰爭,兒時走警報,
適應力強 的石頭地到河岸邊肥沃的沙埔,番 長大後到南洋作戰,在這些
薯都能夠堅強的、不經由任何肥料 艱難的歲月裏,用番薯果腹,
與農藥而向四方生長,並結出豐碩 以番薯寄托思鄉之情,於槍
的果實。 聲時起時落中掙扎求存。
卑微/ 番薯花卑微的依着土地,好像在嗅 父親平凡踏實地種番薯養活
有用處 着泥土的芬芳。在夕陽將下之際, 一家,番薯是平常不過的粗
番薯花卻開得正美。 糧,父親卻為自己種出比別
世界上沒有一種植物比得上番薯, 人好的羊頭大的番薯而自豪,
它從頭到腳都有用,連花也是美的。更為番薯的豐收而欣喜。

植根鄉土 花盆中紅心番薯的綠葉已經長到磨 父親的鄉土情不變。到南洋


石子地上,甚至有的伸出陽臺的欄 作戰時心繫故鄉,戰後回鄉
杆,彷彿在找尋什麼……那小小的 在家前家後種番薯,更希望
紅心番薯竟是在找尋它熟悉的土地 作者承傳這份故鄉情。
吧! 37
37
考生表現示例 共同點 番薯的描述 父親的行事

上品 父親和番薯一樣都能在劣境中努力生存。父親童年時抱着番薯走
(4分) 警報,年輕時到南洋參戰,他在這兩個困境中靠着番薯及對家鄉
的思念存活下來,如同與野草爭着方寸的番薯一樣,在逆境中也
能生存。
中上品 番薯與父親的共同點在於無論在什麼環境都保持頑強的生命力。
(3分) 父親在南洋參戰,戰爭是無情而且艱苦的,但父親依然在艱難的
日子中努力生存,憑着對故鄉的思念,最終安然回到家鄉。
中下品 番薯與父親一樣,都能在惡劣的環境中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因為
(2分) 父親經歷戰亂,都可平安度過,這跟與野草爭着方寸的番薯一樣,
都擁有頑強的生命力。
下品 共同之處是堅強,父親經歷了很多磨練、困難,他都克服了。番
(1分) 薯遇上風雪也能生存,兩者都十分堅強。

38
題11 考生表現
1. 能 指出番薯和父親的共通點,
指出番薯和父親的共通點 , 且言之有理,
且言之有理 , 並舉出例子
並舉出 例子
2. 側重說明父親的經歷
側重 說明父親的經歷,
說明父親的經歷 , 忽略對應番薯的描述
例:番薯與父親的共同點是生命力強。父親年輕時在南洋參戰,戰爭是
無情而且艱苦的,但父親依然在艱難的日子中努力生存,憑着對故
鄉的思念,最終安然回到家鄉。
3. 例子說明未扣共同點
例子 說明未扣共同點
例:番薯與父親的共同點是生命力強。父親年輕時在南洋參戰,在戰爭
中番薯是最珍貴的東西,寄托父親的鄉思,最後父親能平安回到家
鄉。
4. 曲解文意
曲解 文意
例:父親和番薯的心都是紅的。紅心番薯的心是紅的,而父親的心也是紅
的,這是指他雖然是台灣人,但他心繫東北故鄉,心中自己仍是一個
大陸人,他向兒子說他們是從內地來的,只是來得比較早而已。
39
題12 辨識文章布局

(40%)表現尚可
約43.4%考生選了D「由土地裏的番薯寫到花盆中的番薯,層層深入」
,可見考生未了解本文由土地裏的番薯寫到花盆中的番薯,當中僅
有轉折而無「層層深入」之意。

40
建議:教學設計示例

41
建議:教學設計示例
第21段作者借陽臺上花盆中的紅心番薯比喻什麼人?(2分)

 作者借陽臺上花盆中的紅心番薯比喻他這一代人。
 這一代離鄉別井、未能孕育故鄉情的人。
 這一代生於太平安穩時代而未經歷戰爭的人。

作者以埋在建築工地的番薯比喻父親那一代生於戰亂,要逃難、要戰
爭,仍心繫家鄉、植根故鄉的人;
作者以陽臺上花盆中的紅心番薯比喻自己這一代生於安樂,不用戰爭
,卻離鄉別井的人。

42
建議:教學設計示例
他在末段抒發了什麼感想?(4分)
 作者描述陽臺上花盆中的紅心番薯雖然尋找不到熟悉的土地,但
「吸收了夜的露水,在細瘦的葉片上,片片冒出了水珠,每一片
葉都沉默的小心的呼吸着」,暗示他這一代人離鄉別井,失去故
鄉土壤的孕育,遠離家鄉親人的照護,獨自在城市住在隱密而安
全的大樓中。
 「一個有泥土的大時代,上一代人的狂歌與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
花盆,只有靜夜的敏感才能聽到。」可見這一代人雖未植根故鄉
,仍會銘記上一代人的經歷,心懷故土,承傳上一代人的故鄉情

43
建議:檢討教學設計示例問題所在……

學生表現欠佳,原因在於:
1. 在限時的應試模式中學生難有空間咀嚼體味文章的要旨。
2. 問題的擬設未有足夠的提示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的深意。
3. 重新設計問題,將考材作為教材,在課堂上分析文章。
4. 以分組討論的模式,鼓勵學生表達看法,交流討論。

44
建議:教學設計示例(修訂)

45
建議:教學設計示例(修訂)

在討論中修正補足答案
46
建議:教學設計示例(修訂)

47
建議:教學設計示例(修訂)

48
建議
1. 不要只視公開試卷的考材為操練考試的工具,宜把考材作為教材,
引導學生理解體味文章要旨。
2. 不妨嘗試因應自己學生的能力及需要,自擬題目,發展校本教材。
3. 課堂上引導學生表達個人看法,鼓勵同學互相討論,互相啟發,在
同儕協作交流中提升閱讀能力。
4. 與課內或課外篇章比較閱讀,設計評估練習。

49
第二篇:《吾廬記》

本篇以描繪「吾廬」四周的環境引入,帶出季子禮舉債飾廬和冒
險外遊的做法,令家人擔憂,為客人非議,惟作者認為季子禮「其志
且樂為之」,並舉「終身守閨門之內」及「好極山川之奇」兩類人為
例,輔以孔子之言,說明「人各以得行其志為適」這看法。
文章以「記」為名,藉記事以說理,當中不乏寫景精彩之處。全
文記事詳略有致,善用對比、設例、語例說明道理,結構完整。

50
題13 理解文言字詞

正值 (29%)

前往 (72%)

更加 (36%)

責備 (3%)

都 (46%)

51
題13 考生表現
13(i) 表現欠佳:
表現欠佳:
• 大致能指出「當」、「正值」等意思;
• 有不少考生寫上「剛巧」、「方才」等詞語,反映部分考生未能就
內容思考文意,選用準確詞彙作答。
13(ii) 表現優良:
表現優良:
• 大部分考生能理解「之」在句中用作動詞,指「去」、「到」 ;
• 少數考生寫上「到了」、「到達」,反映考生未能準確掌握詞義。
13(iii) 表現欠佳:
表現欠佳:
• 大致能寫出「更加」、「更」、「越來越」等詞語;
• 不少考生寫上「十分」、「非常」,望文生義,只為「憂恐」一詞
加上修飾成分,沒有思考「益」字的意義;
• 有考生寫上「日益」,誤用配詞法,未能掌握字詞解釋的關鍵。
52
題13 考生表現
13(iv) 表現差劣:
表現差劣:
• 極少考生能準確指出「責備」之意;
• 大部分考生寫上「問」、「對」、「評論」等詞語,可能因見後文
是客人向作者提出問題,反映考生未能從上文下理仔細推敲詞義。
13(v) 表現尚可:
表現尚可:
• 大致能寫出「全部」、「皆」、「均」、「都」等,尚見準確理解
字義。

53
題14 理解文言句式

你與他兄弟至親,他又只聽從你的說話。 (21%)

54
題14 考生表現
1. 部分考生大致能譯出「
部分考生大致能譯出「又唯子言之從」
又唯子言之從」 ;
2. 未按文本對譯,
未按文本對譯,以致漏譯及誤譯;
以致漏譯及誤譯
3. 曲解文意,
曲解文意,憑己意胡亂
憑己意胡亂語譯
胡亂語譯,
語譯 例: 「你的兄弟十分多」 ;
4. 硬譯字句,
硬譯字句,例: 「你的兄弟只有一個身體」;
5. 主語賓語混亂,
主語賓語混亂,未能疏理出「誰聽從誰的話」 ;
6. 錯誤理解「
錯誤理解「子言」
子言」
• 釋為「季子禮」、「我」或「他們」的話
• 將「子言」當成一個人
• 不譯出「子」字
• 將「子」理解為孔子

55
題15 理解內容重點

(43%)表現尚可

40.9%考生誤選C。錯答的考生未理解「折而三之」及「松鳴於屋上」
是描繪四周的小徑及松樹發出的聲音,以致誤選「溪流縈繞」和「
鳥鳴山間」。

56
題16 理解內容重點

(83%)表現優良

小部分考生因未理解「蹈不測之波」的意思,望文生義,以致誤
選「洪水為患」。

57
題17 理解內容重點及寫作目的

(54%)

(80%)

(60%) 58
題18 辨識說理手法

(32%)表現欠佳

36.6%考生誤選C 。大部分考生誤以為「終身守閨門之內」及「好
極山川之奇」兩類人屬襯托,然作者認為兩類人均屬「行其志為適」
,並無主次、高下之別。可見考生對文章主題及寫作手法的理解流
於表面。

59
題19 理解主旨,舉例說明

(17%)表現欠佳
評分原則:
 準確理解「人各以得行其志為適」;
 列舉季子禮的行事;
 說明季子禮的行事體現了「人各以得行其志為適」。
 「人各以得行其志為適」的理解:「各行其志」指各人按照自己的
性情╱性向╱志向╱喜好行事;「為適」指適意、舒適,也可以歡
喜、快樂、滿足等來理解。

60
參考答案
季子禮的行事 說明
季子禮建廬於陡絕的山中,其他人認為此廬只需 自覺倦於遊而建廬安頓
遮蔽風雨,不值得舉債以修飾,但他認為這是 下來,感到自足。
「真吾廬」,是其安身之所。
季子禮獨自南遊,遇上天災人禍,及後北遊山東,愛冒險出遊,雖面對危
亦遇上饑荒,但他仍繼續到燕,未有因危險而停 險,不但不會停下來,
止出遊。 還樂在其中。
季子禮渡海時,舟中人眩暈不敢起,唯有他獨自 愛冒險出遊,雖面對危
站起來欣賞海中月,作《乘月渡海歌》一首。 險,仍自得其樂。
季子禮遇上兵變時,閉門而坐,作《海南道中 愛冒險出遊,雖面對生
詩》三十首。 命威脅,仍怡然自得。

61
考生表現示例
上品 季子禮舉債冒險外遊,遇上兵變,他毫不畏懼,閉門而坐,
(4分) 作《海南道中詩》三十首,可見他好山川之奇,即使面對
生命威脅,仍怡然自得。
中上品 季子禮喜歡到處遊歷,即使旅途艱險,他仍能作詩,可見
(3分) 他能在實現志向中感到自得、安樂。

中下品 季子禮不惜一切實踐自己的志願,並感到滿足和快樂。他
(2分) 四處遊歷,即使遇上兵變,亦繼續前行。

下品 季子禮因實現了自己的志願而樂在其中。
(1分)

62
題19 考生表現
1. 只 片面理解或錯解「
片面理解或錯解「 人各以得行其志為適」
人各以得行其志為適」
• 僅能理解「志」為「志向」、「喜好」等,完全忽略「為適」;
• 部分考生雖有觸及「為適」的意思,惟把「適」僅理解為「合適」 ;
• 部分考生斷章取義,把句子理解為「人各有志」;
• 有考生把句子誤解為「人各有不同的方法來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
「縱使遇到困難,仍要堅持自己的志向」;
• 鮮有考生能準確理解「行其志為適」,指出「因實踐志向而樂在其
中」,並以季子禮的行事作說明。
2. 扣 題意識薄弱
題意識 薄弱
例子側重說明「行其志」而忽略回應「為適」。

63
題19 考生表現
3. 錯誤理解文
錯誤 理解文意
理解文 意
• 以為季子禮遊歷各處是為了裝飾吾廬;
• 引客曰:「其少衰乎?其將懷安也。」來回應舉債飾廬是「為適」;
• 例:季子禮旅途遇上危險,還能談笑飲食自若/
季子禮在兵變時,能閉門而坐,寫了三十首《海南道中詩》,完成了
他寫詩的志向。
4. 錯 舉 事例
將「颶風夜發屋,臥星露之下」、「求朋友,攬風土之變」為事例。
5. 闡述能力
闡述 能力較
能力 較 弱
流於複述事件,答案欠條理,內容蕪雜零碎,如:未能明確指出季子
禮的「志」是遊歷;未能闡述 「季子禮寫出《乘月渡海歌》及《南海
道中詩》」呈現了「為適」之意。
6. 抄錄原文
抄錄 原文,
原文 , 不作闡述
不作 闡述
64
題20 評論觀點,舉生活實例為証

(16%)表現欠佳
評分原則:
 表明對「人各以得行其志為適」這看法的立場;
 列舉生活例子:個人或他人的經歷均可,但必須以今日生活為背景。不
接受以古人、古事為例。
 個人看法。
 對「人各以得行其志為適」的理解:
 準確:「各行其志」指各人按照自己的性情╱性向╱志向╱喜好行
事;「為適」指適意、舒適,也可以歡喜、快樂、滿足等來理解。
 片面,如:人要實踐自己的志向╱人能適當發展自己的興趣╱人能
堅持自己的理想╱人能實踐自己的志向才會有成就。
 錯誤,如:天生我才必有用╱做人要有目標。

65
考生表現示例
立場明確 例子具體 理解準確

上品 我同意。人生匆匆,能各從其志,最是難能可貴。有人立志讀書求學,
(4分) 有人立志投身演藝或體育事業。若果他們能夠各遂其志,實現自己的
理想,便能活得快樂,怡然自得。若果強逼他們做與心志相違的工作,
他們只會如行屍走肉。例如兩年前便有一位大學畢業生自小立志做巴
士司機,最後他放棄高薪厚職,實踐志願。縱然別人認為他是痴是傻,
但他當上巴士司機後卻樂在其中。
中上品 我同意。我們若可以實現理想,縱使遇上難關也會感到滿足。如我們
(3分) 有心從事藝術工作,但卻遇到困難,若我們能堅持理想,就算作品未
必會得到別人的欣賞,也不枉此生。
中下品 我同意。就如出來社會工作,想當社工的做了社工,想做醫生的去了
(2分) 做醫生,他們便能滿足快樂。
下品 我同意。人能達成自己的志向,便是合適。例如中三學生選科,要按
(1分) 自己的興趣來決定選什麼科目。如對物理有興趣,就要選讀。這才是
我們應該有的生活方式。 66
考生表現示例
理解準確 例子具體
立場明確
上品 不同意。不少人因興趣和理想而投身演藝行業,但卻因未能走紅而感
(4分) 到不快,有些甚至因為收入微薄而要入住劏房,結果不快往往掩蓋了
實現理想帶來的滿足,後悔當初選擇演藝事業的決定。可見在現今社
會,人按自己的志向行事,未必能夠獲得滿足。
中上品 我不同意。學生在高中或大學選科時,以自己的志向和興趣為優先考
(3分) 慮,結果因着自己能力不足,要承受很大壓力,那麼,即使能夠實踐
志向或志趣,也不會感到滿足。
中下品 我不同意。就如當畫家,實現了自己的志向卻要捱餓,也不會滿足快
(2分) 樂。
下品 我不認同作者的看法。「行其志」本是合適的,但如果我們行其志反
(1分) 而會招致危難,如冒險去攀登高山,是不適宜,因為性命安危比志向
重要。

67
題20 考生表現
1. 片面或錯誤
片面 或錯誤理解
或錯誤 理解「
理解 「 行其志為適」
行其志為適 」
• 粗疏地理解為「人須依自己的意願行事」,例子未能具體說明如
何體現「為適」 ;
• 不贊成者,多以不應不顧別人感受為論點;贊成者,則多指出人
要按能力、志向做合適的事。
2. 論證粗疏
論證 粗疏,
粗疏 , 欠 缺 推論
多以選科及擇業為例,如舉「大學畢業生當巴士司機」為例,又或
以家長應讓子女發展自己的興趣為例,但論證粗疏。
3. 審題不清,
審題不清 , 立場不明
立場 不明,
不明 , 欠缺評論意識
欠缺 評論意識
• 僅羅列不同人有不同志向,未加論述;
• 答題焦點不清,如持不贊成意見,則提出要顧及父母的感受,接
着便將「身體髮膚受諸父母,不敢毁傷」之類的孝道默寫出來,繼
而再述如何行孝。
68
總結:提升閱讀能力

 重視日常積學;
 對生活多感受觀察;
 端正學習語文態度;
 多閱讀接觸文言文;
 多從閱讀中欣賞享受古典文學和文化之美與智慧。

69
-完-

7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