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1-

讀《在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的第一版序

一、導言
二、道德跟理性如何產生關係?
三、道德和自由意志
四、結語

一、導言
「道德建立在人這種自由的存在物的概念之上,人這種存在物又正因為自由而透
過自己的理性把自己束縛在無條件的法則之上。」
-2-

道德必須能獨立於行為(經驗)之外,倫理學才能成立。
正確的句子應該是:

「道德可以無關於行為」、「道德最重要的性質就是它超然於經驗」。

經驗彰顯先驗,但無增減於先驗。
人彰顯神威,但無增減於神。

同理,道德是獨立於行動之外的。

(二) 探討主題:

1. 道德跟理性如何產生關係?由行為自身的形式、幸福的追求來了解。

2. 道德和自由意志,由兩種不同的說法來嘗試比較:康德、叔本華、王國維。

二、道德跟理性如何產生關係?
在《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導讀裡有段話提到:

"從感性方面來看,人的行為與對象的實質有關;但從理性方面來看,人的行
為又只涉及行為自身的形式。"(註一)

"所以道德法則只能是理性自身的形式規定,只能在實踐理性或意志自身中尋
找,與主體行為的動機有關而和行為的效果無關。"(註二)

(1)形式

  但我有陣子看到人哲的書裡又批判了這種形式的的道德規定,總之他認為
道德規定應該是有實質的內容,否則便會流於空洞而無法實現,例如說孔子的
道德法則便是有很多普遍的形式,而非特殊對象的實質內容,因此對於"仁"
的要求便顯的模糊不清。但是除了流於空洞外,又要如何解釋這樣的內容比形式
-3-

好呢?

  由沈清松講的亞里斯多德去瞭解的話,我自己覺得要談實踐道德本身的內
容是不切實際的做法,因為,形式已包含其中的內容之將要實現,所以所謂的
內容(潛能)只要不被實現就並不存在。並且幸福的內容是不明確的,對任何人
來說,他對幸福是什麼的想法不需要跟其他人一樣。因此,康德說,我們對幸福
的追求並無法作為實踐判斷的嚴格必然性的基礎。因為"規定道德行為的原則,
只能是形式的,理由是自愛和幸福是建立在個人的經驗之上,只能提供特殊的
主觀準則,無法建立普遍的客觀法則。"(註三)所以我不認同「道德規定應該
是有實質的內容,否則便會流於空洞而無法實現」。

(2)對浮士德追求幸福的一些聯想

  而歌德又提倡應該既具有形式又具有內容,但他們又要如何做到?
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講的:知識追求到後來指不過是一堆零碎,生活經驗才是智
慧的常青樹。
  
  劇中浮士德為了證明自己是可以不斷追求幸福,而和梅菲斯特滴血交換了
契約這樣和康德所說的幸福不同,但兩者都認為人應該不斷的行動向善,是自
己保持配享幸福的資格。

  而就康德的立場來說,道德應該是自身完滿自身,而不需要其他東西的(註
四),但這是一種道德上的烏托邦,因此從一開始,浮士德便有著上帝的救贖在
等著了(從上帝跟梅菲斯特的對話來看,也很相似於約伯記,兩者都是一種上帝
對於人類苦難的試煉連結到上帝的恩典),但即使是康德,也不得不因為實踐理
性的需要而設立一個全能公義的上帝。(註五)

  但對於歌德的說法我大概只能理解那個片面之詞,其實我不懂他為什麼把
知識跟生活經驗拆開來看,我稍稍認為人是可以追求道德的,道德即是知識,
只是這種知識是有侷限性,舉例來說就像你不知道除去這個次元外是否還有道
德知識一樣,但他在這個世界我覺得至少還是真切存在的。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
物育焉,某種程度我覺得追求幸福已經到了信仰性的東西了,我想這個就是康
德在第一版序裡頭講的道德必然導致宗教的原因吧。

三、道德和自由意志

"自由是道德法則存在的依據。"(註六)
-4-

  但在王國維的看法則是:
「王國維反對這種道德意志是自由的說法,因為理性既是道德意志的原
因,道德意志即不自由。縱使康德說此種自由之因果與自然之因果相異,但
人類所以依從理性而離開感性的衝動必有其他原因,雖然此原因不一定是現
在的、個人的、可見的,其為原因所決定和自然界無不同。就像叔本華所
說,意志表現在經驗世界中就是動機,而人的基本動機就是求生的欲望,易
言之,欲生之心即意志之客觀化,它支配著意志在經驗世界中的種種表現,
所以意志在經驗世界中是不自由的,意志自由在現象界唯一的表現是意志之
否定。王國維於此提出質疑:意志之否定乃源於物我一體,同屬宇宙意志之
知識,此種知識豈不成為意志否定之動機?所以意志表現在經驗世界中永無
自由可言。」(註七)

  但若實踐判斷的嚴格必然性來自於理性,那麼這樣的判斷就不會只對人類
有效,而是對一切有理性者有效。如果實踐判斷的嚴格必然性是來自於理性,表
示該類判斷所要求我們的行為是就算沒有任何情感上的理由,也要做的行為。

  或者說,光靠理性就足以給出行動原則,也就是說,人具有自律的潛能:
我們可以不受慾望影響地行動,換言之,我們是自由的。康德最後為實踐方
面的先天綜合判斷所找到的先天根源是自由。

  意即若我們是不自由的,那麼就沒有什麼約束或要求是普遍有效且嚴格必
然的。然而,我們真的是自由的嗎?對康德來說,經驗的實在性可以保證十
二範疇與時空二直觀的客觀實在性,並進而保證理論理性中的先天綜合判斷
的嚴格必然性。但康德認為,我們根本無法藉由經驗確定我們是自由的,因而我
們也沒辦法保證真的有普遍有效且嚴格必然的實踐判斷。

  康德唯一確定的是若真的有普遍有效且嚴格必然的實踐判斷,它的必然性
唯一可能的根源是我們的理性。也就是說,對康德來說人受到道德法則的約
制與理性是實踐的,以及人是自由的三者的關係密不可分。(註八)

  有關最後的自由論,我也認同最基本的生之慾望本身就構築了一切不自由;
意志既然無法跳脫「生」與這種「生」伴之而來的道德,因此意志本身也不可能自
由,什麼道德意志感性這些都只是「生」本身不自由的旁枝末節,你可以說那些
意志符合生的最基本法則即是自由,但這基本上只是模仿自由罷了。

註解:
-5-

註一:《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康德著;李秋零譯.,初版,台北市,商周出
版,2005。推薦序,宗教實存與理性限度,賴賢宗:P.11~P.15,

註二:《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康德著;李秋零譯.,初版,台北市,商周出
版,2005。p.24~26。

註三:同上 p.24~26。

註四:註五: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康德著;李秋零譯.,初版,台北市,
商周出版,2005。第一版序言,p.57~58。

註五: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康德著;李秋零譯.,初版,台北市,商周出
版,2005。第一版序言,p.58~60。

註六:郭玉雯(2001)。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與叔本華哲學〉,漢學研究第 19
卷第 1 期(民國 90 年 6 月):p.286。

註七:《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康德著;李秋零譯.,初版,台北市,商周出
版,2005。P.83~84。

註八:《物理之後 : 形上學的發展》,沈清松著,牛頓,初版,1987。第七章 牛
頓物理之後與康德的形上學,p.163~p.218。

參考書目:

《物理之後 : 形上學的發展》,沈清松著,牛頓,初版,1987。第五章 古代物理
之後與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p.100~p.132。第七章 牛頓物理之後與康德的形
上學,p.163~p.218。

《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康德著;李秋零譯.,初版,台北市,商周出版,
2005。

郭玉雯(2001)。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與叔本華哲學〉,漢學研究第 19 卷第 1
期(民國 90 年 6 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