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65

因果


评莫诺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赵 前

《偶然性和必然性》一书,
是直接攻击唯物辩证法、
把矛头对着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一株大毒草。
这本书的作者雅克 莫诺是法国生物学家,在西方颇有点名
气。由于他在阐明细菌遗传机构的调节控制方面,搞出了一些名
堂,得到过一九六五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金。成名后,在
美、
法等地做报告,
开讲座,
从生命本质、
遗传变异和生物进化等生
物学中的哲学问题谈起,一直到语言意识的起源和演化、伦理道
德、
科学真知、
以及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等方面,
包罗万象,
一应俱
全。这本书,就是这些演讲的汇编。一九七 年出版后,
颇为引人
注目,各国竞相翻译,风靡一时。
这本 书,
为 什么会成 为资本主 义世界 的“畅销书”?
原来,
莫诺
其人在纳粹德国占领期间,曾以共产党员身分参加了当时的抵抗
运动;战后退党,并进而变本加厉地公开亮出反马克思主义的旗
号。
这样,
一个 包着“法兰西 科学家之 星”和“前共产 党员”两层“虎
皮”的权威,又煞有介事地用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为攻击辩证唯物主
义和 历史唯物 主义的“论 据”
,比起 别人来,
就更 具有欺 骗性。
正因
为如此,难怪西方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不管在一些具体问题
上,同莫诺有没有“相当重大的分歧” 却都吹捧这本书
“雄辩而精
湛”
“富于魅力而又发人深思”
, 。
那末,这本书究竟在宣扬些什么货色呢?让我们作一番初步
的分析。

生物界气象万千,生机勃勃;百草竞长,万木争荣。各个个体
互 有差 异,
纲目 科 属,
物种 各 异;
因 而“种瓜 得 瓜,
种 豆 得 豆”
。这就
是物种遗传的相对稳定性和保守性。分子生物学进一步阐明了,
核酸是生物体遗传变异的主要物质基础,核酸分子里的核苷酸排
列顺序,包含着遗传信息。核酸结构上的差别,是地球上各个生物
体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核酸分子在复制时与自身同一,
则是物种稳定性的根据。
唯物辩证法认为,
“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
,世界上没有绝
对同一的事物,生物在其生存的每一瞬间,都既和自己同一而又和
自己相区别,同一性中包含了差别性,差别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
就是说,自然界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则是相对的。当然,在不同
的条件下,
变化有时快,
有时慢,
有时是爆发式的,
有时则是激进式
的,但运动变化总是处于主导地位。没有变,当今的地球就只能是
熔岩遍地的荒漠世界,那里会有生命,更不必说生物进化了。有了
变,才有相对的不变。可见,变是生物的最根本的属性。
可是,
莫 诺却片面 强调不 变的作 用。
他认为,
“不变性 ”
才 是生
物的
“唯一最根本的属性”
“生物的一切属性都是以这种基本的分

子不变性为基础”
。在 他 看 来,
“生 物 是 一 种 强 烈 的 保 守 系 统 ”,

“抵制一切变革,一切进化”。林耐和居维叶都曾企图借助上帝创
世的魔法,把僵死的物种不变论同活生生的生物界协调起来。结
果都被自然科学一点一点地驳倒了。可是,一切都是永久不变的
观点,“在理论中它还继续存在着,而旧事物的拥护者仍旧用它来
抵抗新事物”。当然,莫诺为绝对不变论寻找的论据,比起他的前
辈来要“科学”得多了。我们不妨来看看他是如何解释不变的生物
如何竟然会出现变化的。
莫诺认为,“只有偶然性才是生物界每一次革新和所有创造的
源泉”
,进化的基础是“绝对自由的、
但又是盲目的纯粹偶然性”
。为
什么呢?他说这是因为“最根本的生物不变量 属 于“ 微 观
的客体”
,它 不能逃脱“量子的扰动”
,而 微观世界中的这 种扰动又
是绝对随机的,毫无规律的,因而由此产生的宏观的变异,只能是
纯 粹 偶然 的。
所 以 结论 是:
“进 化 不 是生 物 的 属 性”。
不错,
微观客体的运动变化,
确是不受机械决定论的“必然”

果链所支配,存在着偶然性;偶然性是客观的。生物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点、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是偶然的。可是,物
质是无限可分的,自然界的结构也是无限多样的,各个层次上的物
质运动形式总有一定的规律性,受规律支配。量子过程服从几率
定律。
既称“定 律”
,也 就是有规 律性的,
何况 几率定 律也不是 最后
的终结。所以说,生物的变异决不是不可捉摸、纯粹偶然的。“偶
然性只是相互依存性的一极,它的另一极叫做必然性”。必然性存
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是相对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表现形式;
任何偶然出现的事件,都受物质运动的必然规律所支配。大至天
体,
小 至 微尘,
概莫 能外。
因此,
只要 具备 了 一定 的条 件,
生 命的 出
现和物种的进化,
都是必然要发生的,
这恰恰是
“物质的本性”

莫诺根本不懂得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结果从由偶然
性 主 宰 一 切 的“纯 粹 偶 然 论 ”,
引 出 了 荒 谬 的“赌 棍 ”哲 学。
他把宇
宙看成轮盘赌具上的轮盘,生命的产生,个体的变异,物种的进化,
无非是一个个孤立的“绝对巧合”
事件,
就连人类本身的出现,
也只
不过是“在蒙特卡洛赌窟里中签得彩的一个号码”而已。而且,他
认为偶然性在“本质上是测不准的”,所以人类的前途也是吉凶未
卜,
无 法 预 见 的,
面 临 的 可 能 是“ 阴 森 莫 测 的 深 渊 ”。
这 里,
莫诺所
代表的现代资产阶级那种惶惶不可终日、腐朽绝望的阴暗心理,不
是跃然纸上了么?可是,莫诺孤注一掷向唯物辩证法反扑,梦想有
“万一”
取胜的机遇,
那是注定要彻底破产的。

在自然界里,“辩证法的运动规律在无数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发
生 作 用 ”,
生 物 的 生 长、
发 育、
变 异、
遗 传 和 进 化,
“必 然 要 服 从 于 一
定的、和某些自然时间紧密结合的有机规律”。就是说,事物的运
动变化有其客观规律性。规律之所以是客观的,那是因为它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前,还不是照样“列星随
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反映客观世界及其
规律性。能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那就是科学的。尊重科学,就是
尊重客观规律性。人们正是要通过科学研究,来认识客观规律,能
动地支配和改造客观自然界。
莫诺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这无疑是正确的。可是,他从纯粹
偶然论的形而上学观点出发,认为客观的就一定是偶然的,否定有
任何 必然的规 律性。
他的所 谓尊重“客 观性”
,就 是取消 规律性。

此,
他在批判神秘的唯心主义的
“活力论”
的同时,
竟攻击揭示自然
界客观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为“万物有灵论”,说什么这就是承认
“宇宙中存在着一种意向”,承认冥冥之中有神灵在主宰着事物合
乎规律地发展。这是把偶然性同必然性割裂开来,绝对对立起来
所必然导致的荒谬结论。莫诺口口声声否认宇宙间有客观规律性,
其实他自己恰恰承认有另一种“规律性”。因为如果客观世界真象
他所说的是偶然的,
没有规律的,
那末“一切都是偶然的”
、都是“没
有 规 律 的 ”本 身,
难 道 不 也 就 成 了 一 种“规 律 ”了 吗 ?
不 过,
这种规
律倒的确不是客观的,而是不折不扣地从莫诺的头脑“框架”中整
理出来的“主观的设想”
在莫诺的眼里,世界既然是一桩桩偶然事件的堆砌,那末又怎
么来解释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行为是“合乎逻辑”的呢?在这里,
莫诺新撰了一个名词 “目的性”
。他 说“ 目 的 性 ”是 生 物 所 特 有
的一种性质。何谓“目的性”?就是说,在生物体的结构和行为中,
一 切 活 动 都 是“ 有 计 划 的 ”
,都 是“在 实 现 和 追 求 一 种 目 的 ”
;而“ 生
物的全部目的性结构和行为的最终结论”就包藏在蛋白质分子的
氨基酸排列顺序里 。简单说来 ,就是一定的结构是为了实现一定
的功能。那末 ,这种结构又是怎么形成的呢?莫诺说,在一定的
“初始条件”
下,在无数个 可能有的蛋白质结 构中,
偶然 选中了其中
的一个;由于这种结构的蛋白质分子,只能同在结构上和它互补的
另一个分子发生反应,由此形成一定的产物;这种产物又同结构上
互补的分子反应,产生另一种物质。这些产物既可触发连锁反应,
也可对反应进行控制和调节,结果生物就形成一定的结构,表现一
定的功能。由于选择的条件就是生物生活在其中的条件;所以在这
个条件下“选中”的生物,它们的结构和行为必定适合于在这个条
件 下 生 存 下 去 的 要 求,
这 就 是 具 有“ 目 的 性 ”
的 特 性。
说来说去,

非是在某一 环境条件下,
“偶然”
选择了某一 结构,
某一 结构又一定
表现出某一功能;结果具有这些结构和功能的生物就能适应于这
个 环 境。
一 句 话“
,目 的 性 ”起 源 于 纯 粹 偶 然 性!
其实,生物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由简单转化为复杂;器官和行
为,
不断 趋 于完 善,
都是 生 物 同周 围 环境 又 矛盾、
又 统一、
长 期斗 争
的结果。生命来自非生命 。蛋白质分子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也
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无机物变来的。这样 ,岂不是在无机物中也早
就有了要转化为生命物质的“目的性”结构了吗?那又怎能说“目
的 性 ”是 生 命 体 的“ 特 性 ”呢 ?
如 果 什 么 物 质 都 有“ 目 的 性 ”的 结 构
和 功 能,
那 末,
对 不 起,
“ 万 物 有 灵 论 ”的 帽 子 只 好 留 给 莫 诺 先 生 自
己 戴了。
莫诺还企图用“乳糖系统”
中的目的性行为,
来否定
“否定之否
定”
的辩 证 规 律。
他 认 为,
在 这 个系 统 中,
“阻 抑 者”否定 了 转录,
“诱
导物 ”
又否定 了
“阻抑 者”
,经过二 重否 定之后,
重新出 现的 转录,

是重复产生原先产生过的酶 ,是把早已写在遗传结构中的遗传信
息“复述”一遍而已,并没有前进一步。这种说法只是暴露了他对
唯物辩证法的无知。“但无知并不是论据。”一个细菌细胞,通过
阻抑和诱导的否定的否定过程,产生了酶,分解了乳糖 ,细菌由
此获得了进行代谢所需的能量,生命活动也就推进到一个新的阶
段。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生物之所以能生存,
正是“由于无休止的分子变化的总和,这些分子变化形成生命,而
其总的结果则一目了然地出现于各个生命阶段 胚胎生命,少
年,
性成熟,
繁 殖 过 程, 死 亡 。”生物体内各种反馈调节系统
老年,
的每一次活动,都是生物体实现新陈代谢的一个环节,都是使生物
体在生命发展的道路上前进一步 ,恰恰证明了否定的否定的辩证
规 律。
“目的性”说明不了生命的本质,当然也无法解释生物的进化。
不信试看:
莫诺认为,
“因为最初有一条原始鱼‘想要,
登陆,
进行探
索,
可 是在陆地上却又动弹不得 ”
,结 果就产生了
“四 足动物的强有
力的肢体 ”
,在这个
“进化过程中 的麦哲伦 的后裔中,
有的能
“高速
奔 驰 ”,
有 的 能“ 攀 援 树 木 ”
,有 的 则“ 征 服 了 天 空 ”
。于是完成了从
两栖类到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发展。所有这一切,又都是为了
实现
“那条太古时代的鱼的渴望和‘梦想’”
。这一番议论同声名狼
藉的“目的论”又有多大区别?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莫诺
先生才别出心裁地造出了“目的性”这个词来表示划清界限的吧
可是,“以为造出一个新字眼就可以躲开哲学上的基本派别,那真
是 小孩 子 的想 法 ”
。标榜
“客 观 性 ”
的“目 的 性 ”
,同“目 的 论 ”
一样,

是唯心主义的一路货色。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
遍规律的科学”。莫诺反对唯物辩证法,否定自然界存在辩证发展
规律,也就必然要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所以《偶然性和
必然性》从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开始,以反对科学的社会主义收尾,
决不是偶然的。
莫诺认为,地球上出现人类是纯粹偶然的,人在“宇宙的冷冰
冰的空间中是孤独的”,人类有作出选择的自由,但由于没有任何
规律可以遵循,因而既无法预见自己的前途,更不必说掌握自己的
命运,
只能听任“随机”
事件 的摆布。
由此,
他攻击历史 唯物主义所
揭示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胡说什么这是主观“炮制”出来
的,从根本上否认人类社会由原始公社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
本主义社会发展,并必然要转化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进
程。最后,图穷匕现,他恶狠狠地直接向科学社会主义挑战,叫嚷
要人们“断然抛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要在
他所设计的
“组织制度”
中,去
“选择”
“ 真正合理的生活理想和生活
方式”,完全露出了一副马克思主义的凶恶敌人的真相。
“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
配。”莫诺仇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他接受的又是什么哲学呢?西方
一家出版社的书评中指出,《偶然性和必然性》一书的影响可以同
“存在主义形成后产生的影响相比拟”。莫诺正是妄图利用存在主
义作为同马克思主义相抗衡的武器。
存在主义是什么货色?简言之,存在主义把存在分为两类。一
类是客观世界,它是一片混沌,它的存在是偶然的,没有存在的原
因和 目的。
另 一类是 人的 意识或“自 我”
“自我”
, 是一 切事 物、
一切
存在之所以 为存在的核心,
没有“自 我”
,世界只是杂乱的一堆,

至世界本身是否存在也大成问题,至于客观世界的辩证法规律,那
是存 在主义者 根本否认 的。
“自我”的特 点,
是 绝对的自 由选择。

此莫诺就可以选择“知识伦理学”来建立他的理想社会。至于“知
识伦理学”是什么,连他自己也不知所云。存在主义哲学是帝国主
义时期垄断资产阶级的腐朽堕落和悲观绝望心理的反映,也是垄
断资产阶级瓦解人民革命斗志的哲学,在莫诺的这本书里,处处都
渗透着存在主义哲学的毒汁,而且他也不隐讳这一点,所以他以加
缪所写的《西西弗斯的神话》中的一节作为全书的箴言,因为不仅
加缪是一个有名的存在主义小说家,而且西西弗斯也正是被存在
主义者推崇为做人的榜样的。
可是,
“不变性”
无法使资本主义常住不变,
“纯粹偶然性”
抵挡
不了辩证发展的必然规律。歪曲、攻击和咒骂,无损于马克思主义
的光辉。资本主义决然灭亡,社会主义必定胜利,这是任何力量也
改变不了的历史潮流。“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
声凄厉,几声抽泣。”让莫诺之流向隅而泣吧。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一部很好的反面教材,所以我们把它翻
译出版。它可以使我们认识到,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家是如何利
用自然科学的成就来为巩固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服务的,是如何
为挽救垂死的资产阶级专政效劳的。这样,理所当然地会进一步
激励我们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同志,更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
列 宁 主 义、毛 泽东思想,努力学会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
义、
想武器去分析、鉴别自然科学理论领域中的各种思潮,深刻地批判
形形色色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自然科学阵
地,实现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 统治专政而奋斗。
本书译校者为赵寿元、全增嘏。
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
一九七六年三月
宇宙间现有万物
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果。
德谟克利特

当一个人回顾自己生命的一瞬间,他正象西西弗
斯 回过身来看着滚下去的大石头、并把它再一次轻轻
地推上坡去的时侯一样。他默默地凝思着,成了他的命
定劫数的一连串没有联系的动作,正是他自己创造的。这
一切都在他的记忆中重现出来并联系起来,但当他一死,
这一切也就会立即消失。当一个人如此信服地承认了人
的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以后,他也就象一个明知道漫
漫长夜永无尽头而又急于想看到一切的盲人,他继续推
动着石头。但石头仍要从坡上滚下来。
在山麓下,我同西西弗斯分手了。人们总会重新找
到自己的重担的。可是西西弗斯提出了更高的信仰,即
否定了天上的神祇而推石上山。他还认为这一切都安排
得很好。对他来说,一个没有主宰的宇宙,看来既不是无
益的,也不是无用的。石头的每一原子,隐现在暮霭中的
山岭上的每一块矿石,它们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世界。努
力把石头搬上顶峰,已足以使人心满意足。人们必须想
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阿尔贝 加缪 ,
《西西弗斯的神话》

①西西弗斯 ( )是希腊神话中的希腊古时的一位国王,由于生前作
多端,
死后堕入地狱,
罚他推一块大石头上山,
但推上又滚下,
永远如此。 译者
阿尔贝 加缪 )
法国小说家,
存在主义者。 译者
第 1 页

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

人工客体和天然客体之间的区别,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似乎是
一目了然、
毫不含糊的。
岩石、
山脉、
江河或 云层,
这些都 是天然客
体;
小 刀、
手 帕、
汽 车 等 都 是 人 工 客 体,
都是人制造出来的 。可
是,分析了这些判断以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判断标准既不是直接
的,也不是完全客观的。我们知道,小刀是根据制造者事先具体设
想好的用途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客体以物质的形状反映出事先存
在的、
产生这种客体的意图;
而客体的形状,
甚至在它成型以前,

可以从预期它应当有什么性能来加以说明。江河或岩石则完全是
另一回事。我们知道,或者说我们认为,江河或岩石的成型是自然
力自由作用的结果,
对于这种力我们不能赋予任何计划、
“设计”

目的。是的,如果我们接受科学方法的基本前提,即自然界是客观
的而不是有计划的这一前提,那末我们就会认为是这样的。
因此,我们必须从人工客体的制造者是进行有意识和有计划
的、有意图和有目的的活动这一角度来判断某一客体是“天然的”
还是“人工的”。但问题是:有没有客观而普遍的标准来确定有意
识、有目的活动所产生的人工客体的特征,以区别于自然力的任意
作用所造成的天然客体的特征呢?要想判别我们所选定的标准是
否完全客观,最好的办法是:在使用这些标准时,看能不能把它们

① 按字 义来 说 , 指的是人的艺术作品或工艺产品。
第 2 页

编成程序,使计算机也能区别什么是人工客体,什么是天然客体。
这样的程序可以应用于人们最感兴趣的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
的交 界点 上。假 定马上 就有 一艘宇 宙飞 船要在 金星或 火星 上着
陆,难道还有什么别的问题会比弄清楚我们邻近星球上是否居住
着、或以前曾经居住过能进行有计划活动的理性生物的问题更有
魅力呢?为了查明现在或过去有没有这种有计划的活动,我们就
必须去寻找这种活动的产品,并能加以识别,尽管这些产品可能完
全不同于人类的工业产品。由于我们对这些理性生物的本性,以
及他们所能设想的计划的性质都一无所知,所以我们的程序只能
使用极其一般的标准,这些标准的唯一依据是这些被检验的客体
的结构和形状,而丝毫不涉及它们可能有的功能。
我们知道,有两种合适的标准:一是规则性,二是重复性。借
助于第一个标准,人们可以利用这样的事实,即由于自然力作用而
形成的天然客体决不会出现简单而笔直的几何结构,如平坦的表
面、
笔 直的边缘、
直角、
严格 的对称等 等;
人工制 品则通常会 出现这
类特性,那怕这类特性是以近似的或粗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上述两个标准中,重复性也许更有决定意义。因为,同一用途
的相似的人工制品是反复出现的意图的具体体现,它主要反映了
它的制作者的不变的目的。就这一点来说,如果我们找到了大量
的十分相似的客体标本,这将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发现。
这些如此简单定义的标准,也就是提供人们采用的一般标准。
但必须附加说明一点,那就是选来供鉴定用的必须是宏观的客体,
而不是微观的客体;也就是说,宏观意味着可以用公分来计量其大
小,而微观则要用埃( ,一埃等于一亿分之一公分)来表示其大
小。这个但书是关键性的,因为在微观范围内,人们处理的是原子
和分子的结构,这些结构的简单而重复的几何学,显然不能表明有
意识的和合乎理性的意向,而只能证明化学定律。
第 3 页

编制这种空间程序的一些困难

现在我们假定程序已经编好,机器业已造成。检验它的性能
的最好办法是让它对地球上的客体进行分析工作。让我们把我们
的假设颠倒过来,就是说,设想机器已被火星上的国家宇宙航行局
的专家们装配了起来,以便用来搜集地球上生产人工制品的、有组
织的活动的证据。假定第一艘火星人的飞船,降落在方丹勃罗森
林中离开巴必松村不远的地方。机器注视着这个区域里的两类十
分明显的客体并加以比较:一边是巴必松村里的宅舍,另一边是阿
泼尔蒙山的岩层。运用规则性、几何简明性和重复性等标准,就可
以毫无困难地判明岩石是天然客体,宅舍是人工制品。
现在让机器集中注意到一些更小的客体,比如说,一些鹅卵
石。在鹅卵石旁边还找到一些晶体,如石英晶体。根据同样的标
准,机器当然会判定鹅卵石是天然客体,而石英晶体则是人工客
体。这个判断看来显示出了程序编制中的某种“错误”。但造成这

“错误”
的原因却是一个很有趣的事实,
那就是:
如果晶体表现出
一种轮廓分明的几何形状,那只是因为它们的宏观结构直接反映
了构成晶体的原子或分子的简单而重复的微观结构。换句话说,
晶体是微观结构的宏观表现。顺便说一下,既然我们知道了所有
可能的晶体结构,“错误”就应该很容易被排除掉。
现在我们假定机器又在研究另一类客体,比如,野蜂构筑的巢
窝。机器可以很清楚地找到表明它是人工制造的全部信号,如蜂
巢和组成蜂巢的小室,就是简单而重复的几何结构;这样,蜂巢就
会同巴必松村的宅舍归为同一类客体。从这一结论中,我们所能
了解到又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就蜂巢是代表了蜜蜂活动的产品
这 一 点 来 说,
它 是“ 人 工 的 ”
。可 是,
我 们 完 全 有 理 由 认 为,
蜜蜂筑
巢纯粹是自动的、直接的活动,而不是有意识的、有计划的活动。
第 4 页

与此同时,我们跟优秀的博物学家一样也认为蜜蜂是“天然的”生
物。
把“ 天 然 ”生 物 的 自 动 活 动 的产 物 看 作 是“ 人 工 ”制 品,
这岂不
是一个极其明显的矛盾吗?
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后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如果这是个矛
盾的话,那不是由于程序编制中的错误所造成,而是由于我们的判
断标准本来就含糊不清。因为,如果机器现在鉴别的不是蜂巢而
是蜜蜂本身,它也只可能把蜜蜂判定为高度精致的人工制品。即
使是浮光掠影般地鉴定,也会在蜜蜂身上发现简单对称性的因素:
两侧对称和平移对称。除此而外,更主要的是如果逐一地检查蜜
蜂,
计算机将会注意到,
它们的结构的极端复杂性
(比如,
腹毛的数
量和位置或翅上的脉络),是一只蜜蜂从另一只蜜蜂那里极其逼真
地复制下来的。这不正是蜜蜂是深思熟虑的、建设性的、高度思辨
的活动的产物的有力证明吗?根据这些有决定意义的证据,机器
一定会向火星上的国家宇宙航行局的官员们发出信号,报告在地
球上发现了一种工业,这种工业同他们自己的工业相比,也许是很
原始的。
我们在上面稍稍离题地谈了这些还不算是过分牵强附会的问
题,
目的只是想说明:
要在“天然客体”
和“人工客体”
之间划一条明
确界限有明显困难,因而这条界限也就无从划起。事实上,根据宏
观的结构标准,也许不可能得出这样一个人工客体的定义,这个定
义既能把诸如人类工艺产品等所有“真正的”人工制品包括在内,
同时又能把晶体结构这一类明显的天然客体、以及我们也把它们
归入自然系统中的生物本身排除在外。
探讨程序所造成的混乱 或者说,看上去是混乱 的原
因时,我们也许会看出它是由于我们把起因只局限于形状、结构和
几何学上的一些考虑,而不去注意人工客体的本质内容所造成的。
这种本质的内容是,我们总是根据一个客体想要实现的功能,以
及它的创制者所指望它完成的动作来定义和说明一个客体的。可
第 5 页

是,我们马上就会发现,给机器编制了程序使它以后不仅研究客体
的结构,而且研究客体的可能出现的性能,这样我们还会以更加令
人沮丧的结果而告终。

赋有目的的客体

我们假定这种新的程序,确实能使机器正确地分析两类客体
的结构和动作,比如说,野外奔驰的马和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分析
将导致的结论是,这些客体是完全可以相比较的,每一类客体都有
快速运动的能力,虽然这是在不同表面上的运动,但这种运动能力
就说明了它们结构上的差别。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要机器来
比较脊椎动物的眼睛和照相机的结构和性能,程序就必须承认两
者 之 间 的 高 度 相 似 性:
晶 状 体、
光阑、
快 门 和 光 敏 色 素。
显 然,
这两
类客体之所以赋有这些同样的组成部分,只是为了使它们得以表
现出相似的性能。
另一个例子是生物体的功能适应这一经典事例。引用这个例
子只是为了强调:眼睛这样的天然器官是获取映象这一“目的”的
具体体现。无可争辩地这也正是照相机的由来,要否认这一点,可
就有点专横武断了。因为归根到底,用来“解释”照相机的目的的,
也只能是用来说明眼睛之所以会有这样结构的同一个原因,因此
要否认这一点,就更显得荒唐了。所有的人工制品都是生物制造
的产物,生物在一种特别惹人注目的状态中,通过这种产物表现出
一切生物所共有的一个根本特征,那就是:生物是赋有目的或计划
的客体,这种目的性或计划性是在它们的结构中显示出来,同时又
通过它们的动作(比如,人工客体的制造)而实现。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个观点对生物的定义来说是根本性的,
而不要去排斥它(有些生物学家已打算排斥这个观点)。我们坚持
认为,生物正是通过这一特有的属性而区别于宇宙间所有别的结
第 6 页

构和别的系统的。这一属性我们就称之为目的性。
可是,必须记住,这个条件对于生物的定义来说虽是必要的,
但还不是充分的,因为它并没有提出任何一种客观的标准,可以用
来区分生物本身同生物活动所产生的人工制品。
指出了制造人工制品的计划是出自制订计划的动物,而不是
出自人工客体本身,这还是不够的。这一看法还是带有主观主义
的色彩,所以把它用于编制计算机的程序时,还会产生困难。归根
结蒂,机器将凭什么来断定获取映象的计划(比如由照相机所体现
出来的计划)是出自照相机之外的某种客体呢?通过检验已完成
的结构,和简单地分析结构的功能,有可能确定计划的大概性质,
但不可能确定计划的制订者和计划的来源。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程序,这个程序不仅研究客
体的现状,而且研究客体的起源和历史,以及研究一开始客体是如
何集合成为一个整体的。编制这种程序,至少在原则上是可能的。
这种程序即使是相当粗糙地编制的,我们也还是能够用来辨别人
工制品(不管它是多么高度完美地构成的人工制品)同生物之间的
根本区别的。机器不会不注意到一件人工制品(不管是蜂巢、海狸
筑的堤坝、旧石器时代的石斧还是飞船)的宏观结构,是由客体本
身之外的力作用于构成该客体的物质而产生的结果。作用一旦完
成后,这种宏观结构所体现的并不是构成客体物质的分子或原子
间的内在的内聚力(这种力只是赋予物质以密度、硬度、伸张性等
一般属性),而是使物质成型的外来的力。

自建造的机器

另一方面,
程序一定会记下这样的事实,
即生物的结构是通过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过程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生物的结构同外来
的力的作用几乎毫无关系,从它的整个形状一直到微细末节都是
第 7 页

客体本身内部的
“形态发生的”
相互作用的结果。
于是,
生物结构就
证明了一种自主的决定论:它精确、严密,意味着对外界因素或外
界条件有一种实际上的完全的
“自由”
;诚然,
外界因素或外界条件
能够阻碍生物结构的发育,但不能支配它或指导它,也不能预先描
绘出生命客体的组织图式。借助于形成生物体宏观结构的形态发
生过程的自主性和自发性,生物体就能象根本不同于大部分天然
客体那样地绝对地区别于人工制品,因为后者的宏观结构主要是
外来因素作用的结果。这里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晶体。它所特有
的几何形状反映了客体本身内部发生的微观相互作用。因此,单
独使用这个标准,就会把晶体同生物体归为一类,而把人工制品以
及由外界因素成型的天然客体归入另一类。
在规则性和重复性标准以外的上面所讲的这个标准,将指出
晶体结构同生物体结构之间的相似性,这一点是我们的程序编制
者要好好考虑的。虽然程序编制者对现代生物学还不太了解,他
也必然要发出疑问:赋予生物体以宏观结构的内部的力、跟构成晶
体形态的微观相互作用在性质上是不是相同的?本书的有关章节
将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说明二者是相同的。但在目前,我们还
是去寻找区分生物体同宇宙间所有其他客体的宏观属性的最一般
的标准吧。
“发现”
有一种内在的自主决定论在保证极端复杂的生物体结
构的形成以后,我们的程序编制者(他虽缺乏生物学的素养,但他
是一位专业的信息论专家)一定会看到,这些结构代表了相当的信
息量,信息的来源则仍然有待鉴定:因为可以假定所有表现出来的
信息 和以后接收到的信息 都有一个来源。

自繁殖的机器

让我们假定研究工作在继续进行下去,我们的程序编制者最
第 8 页

后终于发现:一个生物体的结构中所表现的信息的来源,总是另一
个在结构上完全相同的客体。这样,他查明了信息的来源,并在这
些客体中找到了第三个值得注意的属性,那就是它们具有不加改
变地繁殖和传递对应于自身结构的信息的能力。描述一个极其复
杂的组织图式的极其大量的信息,原封不动地从一代传给了下一
代。我们称这种属性为不变量的繁殖,或简称为不变性。
我们发现晶体结构同生物都具有不变量的繁殖这种共同属
性,这使它们有别于宇宙间所有其他的已知客体。有些化合物在
过饱和溶液中并不结晶,除非在溶液中加入了晶种它才会结晶。
我们还知道,有些化合物能够结晶成二种不同的系统,而且溶液中
将出现什么样的晶体结构,那是由所用的晶种所决定的。可是,晶
体结构所代表的信息量,同我们熟悉的最简单的生物从一代传给
下一代的信息量相比,要低好几个数量级。因此用这个标准
要注意到这是纯粹定量的标准 我们就可以把生物同包括晶体
在内的所有别的客体区别开来。

现在让我们把火星上的程序编制者搁在一边,让他不受干扰
地去思考问题吧。上面的那种幻想式的实验,其目的无非是要迫
使我们“再去寻找”生物所特有的、区别于宇宙间其他事物的更一
般的属性。现在就让我们来熟悉一下现代生物学,以便继续对所
讨论的属性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并更精确地而如果有可能的话,定
量地加以定义。我们已经找到了三种属性:目的性,自主的形态发
生,繁殖的不变性。

奇异的属性:不变性和目的性

在这三种属性中,定量地定义繁殖的不变性的困难最少。因
为这是繁殖高度有序的结构的能力,而结构的有序程度是可以用
第 9 页

信息 单位来规 定的,
所 以我们 说,
一个 物种的“不变性 的内容”
,就
等于上代传给下代的、保证维持特殊的结构标准的信息量。读到
后面我们就会看到,只要根据几个假定就可以估计出这一信息量。
接着将使我们更好地去注意目的性这一概念,这是在检验生
物的结构和功能时最直截明了地闪现出来的一个概念。但是一经
分析,我们将会发现它仍然是一个十分含糊的概念,因为它包含着
“计划”的主观想法。我们还记得照相机的例子吧,如果我们同意
这种客体的存在及其结构是为了实现捕捉映象的
“计划”
,那末,

清楚,我们一定也得同意脊椎动物眼睛的出现,也是为了完成类似
的计 划。
但是,只是在作为更广泛的计划的一部分时,每一个体的计划
才具有一定的意义。生物的所有的功能适应,同生物产生的所有
人工制品一样,都是为了执行或完成某些具体的计划,这些计划可
以看作是物种保存和物种增殖的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计划的各
个侧面或片断。
说得更确切些,我们将任意地规定目的性计划的根本特征是:
物种所特有的不变性内容的世代传递。因此,参与实现这一根本
性计划的所有结构、
行为和活动,
我们都将称之为
“目的性的”

这一点至少能使我们提出一个关于物种的“目的性水平”的定
义的原则。所有具有目的性的结构和行为,都可以看作是相当于
一定数量的信息;而为了实现这些结构和完成这些行为,就一定要
有这么多的信息传递下来。我们称这一数量为“目的性的信息”
量。这样,一个物种的“目的性的水平”就可以说相当于这么多的
信息量,即平均每个个体足以保证繁殖不变性的特定内容得以世
代相传的信息量。
这就很容易明白,在这种或那种高等动物或低等动物中,最根
本的目的性计划(也就是不变量的繁殖)的完成,就需要有各种各
样的、精细和复杂程度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去发挥作用。有一点是
第 10 页

必须强调的,那就是,这里涉及的不仅是同生殖本身直接有关的活
动,而且也包括了对物种的生存和增殖起到那怕是十分间接的作
用的全部活动。比如说,高等哺乳动物中,幼兽的嬉戏是有助于它
的精神发育和合群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一活动促进了种
群内部的结合,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扩大,所以它具有目的性的价
值。所有这些行为或结构的复杂程度,想必都具有为目的性服务
的功能,我们想要估计的也就是这种行为的复杂程度。
从理论上看,
这种复杂程度的量值是可以确定的,
可是实际上
却无法计量。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凭经验估计,把不同的物种或种
群按“目的性的水平”分等归类。现在取一个极端的例子。设想有
一位 的诗人 ,由于羞怯而不敢向他所热恋的妇女吐露爱慕之
情 , 而 只 在 奉 献 给她的诗篇中象征性地倾诉了自己的情感。假
定这位女 郎被这些美好的赞词征 服了,向诗人的意愿投降了。他
的诗句对于他的根本性计 划 的实现作出了贡献,这些诗句所包含
的信息,一定被记在保证传 递遗传不变性的目的性行为的信息总
数之中。
不容置辩 ,其他动物比如小鼠,在成功地完成计划时是没有这
种类似的行为的。可是,很重要的是,小鼠和人类的遗传不变性的
内容却是大体上相同的(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如此)。因此,我们
企图去规定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量值。
这样,
我们就得要考虑被我们拟定为生物特征的、
这三种属性
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最重要的问题了。计算机程序能够成功地、
独立地鉴定这三种属性,但这并没有证明它们不是一种更基本、更
奥妙、无法直接观察的属性的三种表现。如果真是如此,那末在三
种属性之间再去区分界限、寻找不同的规定等,就成了幻想和武断
了。我们所做的丝毫无助于阐明实际上存在的问题,也远远不是
在探索“生命的奥秘”和真正地解开这个哑谜,而只是把问题推出
去算数。
第 11 页

在所有生物中,目的性、自主的形态发生和繁殖的不变性相互
密切联系着,这是千真万确的。遗传的不变性只有通过、并且只有
依靠组成目的性器官的结构的自主形态发生,才得以表现和显示
出来。
这三个概念所处的地位并不相同,这是马上就可观察到的。不
变性和目的性确实是生物所特有的属性,而自发的结构则应该看
作是一种机制。我们将进一步看到,在目的性结构的精心构制和
不变量信息的繁殖中,这一机制都是参与其事的。可是,不变性和
目的性最终都起源于自主的形态发生。这一点并不意味着三者可
以合而为一。它们之间还是可能保持一种界限,事实上这在方法
学上是不可缺少的,其理由如下:
人们至少可以想象有些客体虽能进行不变量的繁殖,可是
它们没有任何目的性的器官。在这里,复杂程度远远低于所有已
知生物的晶体结构,就是一个例子。
目的性同不变性间的界限不止是一种逻辑的 抽象。这在
化学上是有根据的。在两大类生物高分子中,蛋白质只对几乎所
有的目的性结构和行为负责;而遗传不变性则只同另一类高分
子 核酸有关。
最后,在下一章中可以看到,在有关生物界的一切学说中,
在有关生物界同宇宙中其余部分之间的关系的一切意识形态体系
中(宗教的、科学的或哲学的),都或明或暗地假定有这种界限存
在。

生物是奇异的客体。在过去的年代里,人们多少有点蒙蒙眬
眬地领悟到这一点。十七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在十九
世纪开出了奇花异葩,可是它对生物的这种印象并没有因之而消
褪,相反却是变得更为突出了。同支配宏观系统的物理学定律相
对照,生命体的存在似乎构成了一种悖理,违反了作为现代科学基
第 12 页

础的某些基本原理。究竟是违反了那一个基本原理呢?现在还不
清楚。因此,确切地说,问题就在于要分析这一个、或这一些“悖
理”的性质。这将使我们有机会去把生物特有的繁殖不变性和结
构的目的性这两种主要属性,跟物理学定律一一对比,以确定它们
的相对地位。

不变性的
“悖理”

乍一看,不变性确实好象是构成了一种极其自相矛盾的属性,
因为高度有序的结构的维持、复制和增殖,似乎是违反热力学第二
定律的。这条定律规定,宏观系统除了使该系统所特有的有序朝
着蜕变崩解的方向发展外,不再有其他方向上的进化。
可是,只是在我们考察能量上的孤立系统的整个进化时,第二
定律的这一预言才是成立的和能应验的。在这样的系统中,在这
个系统的一个相或一个侧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序结构的形成和
生长,而该系统的整个进化却并没有因此而不再遵循第二定律。
饱和 溶液中 的结晶 作用就 是一 个最好 的例子 。最初 是无序 的分
子,后来集结成了完全确定的晶格,这种局部增大的有序是以晶相
的热能转移给液体为
“代价”
的:整个系统的熵或无序,
总是要增大
到第二定律所规定的程度。
这个例子表明,在一个孤立系统中,有序的局部提高是不违反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可是,我们已经指出,即使是最简单的有机体
所代表的有序的程度之高,晶体也是无法与之相比的。现在我们
一定会问:这类结构的保守性和不变量的增殖是否也不违反热力
学第二定律?这一点可以通过同晶体相比拟的实验来说明。
取一毫升水,加入几毫克葡萄糖和一些无机盐,这些盐含有生
物 体 化 学组 成 的 基 本 元 素
( 如 氮、
磷、硫 等)
。让 细 菌 比 如大 肠 杆 菌
(长二微米,重约十万亿分之五克)在这种培养液里生长。三十六
第 13 页

小时内,培养液中将含有几十亿个细菌。我们将发现,大约百分之
四十的糖已转入了细菌的组成成分之中,剩下的则氧化成二氧化
碳和水。如果把整个试验放在量热器中进行,就可以编制出这一
作用过程的热力学收支表,并且象结晶的情况一样,可以确定整个
系统(细菌加上培养液)已增加的熵略大于第二定律所规定的最小
值。这样,当细菌细胞这种极复杂的系统不仅保持了下来而且已
增殖了几十亿倍的时候,已及时地清偿了同这一作用过程相对应
的热力学债务。
上面举的例子,可以说一点也没有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可
是,当我们注意观察这一现象时,总是有种东西搞得我们心烦意
乱,使我们比实验以前更感到这一现象的奇异性。为什么?因为
我们十分清楚地看到,这一过程是一个劲地朝着唯一的方向
细胞的增殖 进行的。这些细胞一点也没有违反热力学定律。
它们不仅遵循热力学定律;而且正是在运用着热力学定律,好象是
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正一心一意地以最高的效率去执行规划并实
现每一个细胞的
“梦想”
(如同弗朗索瓦 雅各布所提出的)
:变成
两个细胞。

目的性和客观性原理

接下来,我们打算谈一下实现这样一种计划所需要的化学机
构的复杂性、精巧性和效率。这种计划要求合成几百种不同的有
机组成;并把这些组成集结装配成几千种高分子;当某处需要时,
就动员并利用细胞器①结构里的糖经过氧化作用而释放出的化学
势。可是,在这些结构的不变量繁殖时,并不存在物理学上的悖
理:购买不变性所化的钱,分毫没有超过它的热力学价格,这是借

细胞器指细胞里的小器官,如线粒体、核糖体等。 译者
第 14 页

助于目的性器官的完美性来完成的,这种目的性器官只需要很少
量的热能,在完成无限复杂的任务时其效率之高,那是人工制造
的机器望尘莫及的。这种器官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极其合理的,圆
满地适合于它的目的的,也就是去保持结构的规范,并进一步增
殖。这种器官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不是由于它违背了物理学定
律,而是由于它只把这些定律运用于符合它自身所独有的利益方
面。正是由于存在着由目的性器官来实行和完成的这种目的,所
以构成了一个“奇迹”。果真是奇迹吗?不。真正难以解释的问题
不在于现象的物理学,而是深深地蕴藏在别处,它所涉及的是我们
对于现象的理解和直觉。这里确实没有什么悖理或奇迹,有的只
是一种明显的认识论的矛盾。
自然界是客观的,这一假设是科学方法的基石。换句话说,科
学方法总是有系统地来否定用终极原因来解释现象、也就是用“目
的”来解释现象就可以获得“真正的”知识。这一原则的发现是有
其确切的年代的。伽利略和笛卡儿提出了惯性原理,推翻了亚里
斯多德的物理学和宇宙学,这不仅为力学、而且为现代科学的认识
论奠定了基础。诚然,笛卡儿的前辈们并没有忽视理性、逻辑、观
察甚至对立的概念的重要性。可是,我们今天所了解的科学已经
不能光在这些基础上发展了。它需要的是严格的、纯粹的、永远
无法验证的客观性假设中所包含的极端精确性。因为显然不可能
设想有一种实验,它能证明在自然界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着一种目
的。
可是,客观性假设已同科学合为一体了;三个世纪以来,它引
导科学取得了巨大进展。在科学本身的范围内是没有办法摆脱这
个假设的,即使是试验性的或是在有限的领域内,也都是无法摆脱
的。
但客观性还是迫使我们承认生命体的目的性的特性,承认在
它们的结构和行为中,它们的活动是有计划的,是在实现和追求一
第 15 页

种目的的。因此,在这里,至少在表面上有一种深刻的认识论的矛
盾。生物学的中心问题实际上就是这一矛盾,如果这只是表面上
的矛盾,那就必须解决它;否则,就必须证明这个矛盾事实上确是
无法解决的。
第 16 页

不变性和目的性间的先后关系:一个根本性的二难推

既然生物体的目的性这一属性,看来是向现代认识论的基本
假定之一的挑战,那末,事实上总会有一种哲学的、宗教的或科
学的世界观来对这个问题提出一种含蓄的解决办法,或者甚至是
一种明显的解决办法。每一种解决办法,不管它背后的动机是什
么,都不可避免地蕴涵着这样一种假设,即有关生物的不变性和
目的性这两个特性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在时间上孰先孰后的假
设。
在第六章中,我们将阐明并证实现代科学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假设,那就是:不变性必然先于目的性。说得更明确些,这也就是
达尔文主义的观点:最初出现的形状、进化、已经很强烈的目的性
结构的不断完善等等,都起源于在已经具有不变性属性的结构中
所出现的扰动,正因为如此,所以这种结构就能够保存偶然性作用
的结果,从而把这些结果置于自然选择之下。
当然,我在这里简单扼要地、教条式地勾画出的理论,并不是
达尔文本人的理论,因为在他那个时候是不可能了解繁殖不变性
的化学机制、以及这些机制所经受的扰动的性质的。但这并没有贬
低达尔文的天才。要知道,达尔文的选择进化论的全部意义、精确
性和可靠性,都是在距今二十年前才显示出来的。
如果把目的性看作是由不变性 这才是唯一最根本的属
第 17 页

性 所派生的第二位属性,那末选择学说就可以说是迄今为止
最符合客观性假设的唯一学说。同时,它不仅是符合于、而且是扎
根于现代物理学的唯一学说。总之,选择的进化论保证了生物学
的认识论的连贯统一,并且使生物学在“客观自然界”的科学中间
占有一席地位。这确实是有利于选择学说的一个有力的论证,但
还不足以证明这个学说是完全有理的。
所有企图明确解答生物的奇异性问题的其他概念,或是在宗
教观念形态中和大多数重要的哲学体系中所隐含着的概念,都提
出了相反的假设,就是说,它们都认为,生物的不变性是由一种初
始的目的性原则所保证的,这个原则还支配了个体发生和规定了
进化方向,而所有这些现象都不过是这个原则的有意向的表现而
已。在本章剩下的篇幅中,我将概要地分析这些解释的逻辑。这
些解释虽然看上去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局部地或整个地、
公开地或含蓄地、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否定了客观性假设。为了
方便起见,根据这些概念的性质以及它们所想象的目的性原则的
运用范围,
我们不妨任意地
(说实在的,
不免有点武断地)
把它们分
别归到两个标题之下。
于是,
一方面,
我们把目的性原则只在
“生命物质”
中起作用的
学说归为一类。这一类学说,我们称之为活力论,它意味着在生命
同无生命之间有一种根本的区别。
另一方面,我们把凡是假定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目的性原则的
学说集中为另一类。这些学说认为,目的性原则是对包括生物界
在内的整个宇宙间的事件进程负责的;而在生物界内,这个原则只
是以一种更精确、更强烈的状态表现出其自身。这些学说把生物
看成是全面定向的进化过程所产生的、最精心构制和最完美无缺
的产物,而人和人类的出现则是进化过程的顶点,因为这个过程必
然要达到这个目的。这些概念,我们称之为万物有灵论。在许多
方面,它比活力论更饶有兴趣。对于活力论,我只想走马看花似地
第 18 页

带上 一笔 就算 了事①

在活力论中,可以区分出各种倾向。这里,只讨论一下我称之

“形而上学的活力论”
和“科学的活力论”
之间的区别就行了。

形而上学的活力论

亨利 柏格森② 也许是最有名的形而上学活力论的提出者。
借助于他的动人的文风,和缺乏逻辑但未始没有诗意的隐喻式的
辩证法,他的哲学获得了极大成功。在今天,他的哲学几乎已完全
失去了它的声誉;可是在我年轻的时候,假如没有念过《创造进化
论》这本书,就别想通过学士考试。有些人可能还记得,这种哲学
所依 据的是 这样一 个观 点,
即认为 生命是 一种冲 动,
一种“流 ”
。生
命截 然不同 于无生 命物 质但又 跟它进 行斗争,
“透 过”
它,征服它,
以便迫使它成为有组织的形式。柏格森的学说跟几乎所有别的活
力论和万物有灵论相反,它断言没有最终的目的:它拒绝用任何一
种预定论来束缚生命的本质上的自发性。因此,可以跟生命冲动
本身视为一物的进化,既没有终极因,也没有动力因。人是处在进
化已经到达的最高阶段,这个阶段既不是人所企求达到的,也不
是他所预见到的。不妨说人是创造性冲动的绝对自由的标志和见
证。
这一 概念跟 柏格森 认为的 另一个 根本性 概念有 着密切 的关
系。那个概念认为,理性是知识的一种手段,它被专门用来控制无
生命的物质,可是它全然不能了解生命现象的真相。只有同生命

①我要强调指出,这里所说的“活力论”和“万物有灵论 只限于它们特定的意
义,而不同于通常流行的用法。
亨利 柏格森
( ,
法国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译者
第 19 页

冲动合而为一的本能,方始能够直接而全面地洞察生命现象。因
此,凡是有关生命的分析性的陈述和理论阐述都是毫无意义的,或
者都是文不对题的。智人的高度发展的理性智慧,已使他的直觉
能力出现了严重的、可悲的贫乏,直觉能力正是我们今天一定要努
力恢复的一种已经丢失了的宝贵财富。
我不打算讨论这种哲学(这种哲学的讨论其实是不会有什么
结果的)。我是一个为逻辑所俘虏了的人,我在一切直觉方面都是
很贫乏的,所以我感到自己要讨论这种哲学是不够格的。尽管如
此,我并不认为柏格森的态度是无足轻重的,因为事实恰好相反。
有意或无意地反抗理性,尊重本能的冲动胜于尊重自我,以及创造
的自发性,这些都是我们时代的标记。如果柏格森用的是一种比
较含蓄的语言,
一种更为
“深奥”
的笔调,
说不定今天我们还会重新
阅读他的著作。

科学的活力论

“科学的”
活力论者那就更多了。
他们中间包括一些十分知名
的学者。五十年前,活力论者是在生物学家中间(其中最有名的是
杜里舒,他放弃胚胎学而从事哲学研究)扩大自己的队伍,可是时
至今日,活力论者主要来自物理学家,如埃尔萨塞教授和波拉尼
教授。生命体的奇异性给予物理学家的印象竟比生物学家更为深
刻,这确实是有点难以理解的。举个例子来说,下面这些话可以概
括出埃尔萨塞的立场。
不变性和目的性这些奇异的属性,无疑地跟物理学是没有根

①柏格森的思想确实很难说不是暧昧费解的、不是没有明显矛盾的 。比如 ,人
们可以问柏格森主义的二元论是不是必需的:难道不应该把它看作是导源于更基本的
一元论吗? 勃伦哈特,私人通讯)这里,我当然不是想探讨柏格森思想的所有支
流,而只是要探究他的思想中同生命系统的学说最直接有关的部分。
第 20 页

本冲突的;可是,通过对非生命系统的研究而了解到的物理学的力
和化学反应,并不能完全说明这些属性。因此,一定要认识到,上
面所说的物理学定律再加上这些属性本身,只是在生命物质中起
作用,而不是在非生命系统中起作用,所以在非生命系统中不可能
发现这些被选中的生命原理。这些就是非得加以阐明的原理
或者用埃尔萨塞的术语来说,这些就是“生物性定律”。
伟大的尼尔斯 玻尔本人似乎并没有拒绝这样的假设。不过,
他并没有说这些假设的必要性是已证明了的。这些假设果真是必
要的吗?这就是关键之所在。这也就是埃尔萨塞和波拉尼的主张。
但这些物理学家的论证至少可以说是不够严密和不太扎实的。
这些论证分别涉及每一种奇异的属性。关于不变性,我们今
天已清楚地了解了它的机制,以致可以说,解释不变性并不需要什
么非物理学原理 。

剩下来的是目的性,
或者更确切些,
是关于把目的性结构结合
成整体的形态发生的机制。胚胎发育看上去确实是整个生物学中
最不可思议的现象之一。由胚胎学家美妙地描述的这些现象,由
于技术上的原因,确实有大部分还不能进行遗传分析和生化分析,
而这些分析显然是了解这些现象的唯一途径。因此,那些感到物
理学定律不足以(或将证明不足以)解释胚胎发生的活力论者,不
是根据精确的知识或确凿的观察,而只是根据我们当前对这个问
题还一无所知来证明他们所采取的这种态度是有理的。
另一方面,我们对于调节细胞生长和细胞活性的分子控制机
制的了解,已经有了相当的进展,可以对有机体发育的解释作出贡
献。在第四章中,我们将讨论这些机制,那时,我们也将更多地涉
及活力论者的论据。为了使活力论能够成为一种站得住脚的观点,
就至少要在生物学中保留某些“奥秘”,如果不是保留一些真正的
悖理的话。过去二十年内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大大地缩小了神秘
①见第六章 。
第 21 页

的领域,剩下来的只是主观性即意识本身这个领域,在那里,活力
论的猜测还有点市场。但人们可以相当有把握地预言:即使在这
个领域中,在不远的将来,活力论的猜测也将被证明是毫无用处
的,就象迄今已在其他领域中已被证明的那样。
正如我已经说过的,在许多方面万物有灵论的概念比活力论
的想法要有趣得多。早在人类的襁褓时代,也许早在智人出现以
前,就有了这种概念,而现在仍深深地扎根在现代人的灵魂之中。

万物有灵论者的设想和“古老的盟约”

必须假定我们的祖先对于他们自身的奇异性的认识是极其混
沌不清的。他们决不可能象我们今天这样地有理由感到,他们在
他们所看到的宇宙中是一群陌生人。他们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呢?
是动物和植物。他们可能马上就猜到这些生物的本性跟他们自己
的本性是 相似的。
植物生长、
寻求阳光、
死亡;
动 物窥伺猎捕目 标,
攻击敌害,饲喂和保护幼仔,雄性为了占有雌性而争斗。在他们看
来,关于动植物如同关于人类本身一样,已经没有什么难以解释的
了。这些生物全都有一个目标、一种目的:活下去,并使自己的后
裔活下去,那怕是以死亡作为代价。生物的目的说明了生物之所
以为生物,而生物也只有通过赋予它以生命的目的才会有意义。
可是,我们的祖先在他们周围还看到了另外一些更神秘的客
体:
岩 石、
河流、
山 岭、
雷 电、
暴 雨 和繁 星。
如 果 这 些 客体 是 存 在 的,
那必然也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的;为了孕育和实现这种目的,它们也
一定有它们的精神或灵魂。这样,远古时代的人类就解决了世界
的奇异性的问题,就是说,实际上不存在无生命的客体,因为无生
命的客体是不可思议的。在河海深处,在高山顶巅,还存在着一些
更奇妙难测的神灵,他们所执行的一些计划,较之赋予人和兽以生
命的那些一目了然的计划,更宏伟、更难为人们所理解。这样,我
第 22 页

们的先辈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总是经常看到力的作用。这些力
要么是仁慈的,要么是敌意的,但从来不是无足轻重的,从来不是
跟我们全然无关的。
万物有灵论的信条,就象我在这里所具体描述的那样,主要
是,人把对于自己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强烈的目的性功能的理解,投
射到了无生命界中去。换句话说,就是假定自然现象能够用而且
必须用解释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主观活动的同样方法、同样“定
律”来加以说明的。原始的万物有灵论提出这种十分直率、坦白和
严谨的假设,使自然界充满了一些令人感到亲切的或可畏的神话
和神话人物,几个世纪以来,这些神话也哺育了美术和诗歌。
人们如果对种种神话哑然失笑,哪怕这是出于对这种天真稚
气的怜惜和锺爱,也是不应该的。难道我们当真认为现代文化已
经放弃了对自然界的主观解释了吗?万物有灵论者在自然界同人
之间好象签订了一份盟约,在这个盟约范围以外,看来只是一片杳
冥虚空。难道为了符合客观性假设的需要,就非得撕毁这种盟约
吗?十七世纪以来的思想史表明,最伟大的思想家们作出了巨大
努力以避免这种破裂,并相反地重新加强了这一古老的盟约。这
也就使我们想到了莱布尼茨的巨大努力,以及黑格尔树立的宏伟
纪念碑。可是唯心主义并不是宇宙万物有灵论的唯一庇护所。就
在那些自称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思想体系中,乔装改扮了的万
物有灵论又重新出现了。

科学的不断进步论

泰拉尔 德 夏尔丹①的生物哲学,要不是在科学界也取得

泰拉尔 德 夏尔丹
( ,天主教神甫,
曾在我国进行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当时取名为“德日进”。在他晚年的一些著作中,
妄图调和科学和基督教。 译者
第 23 页

了惊人的成功,是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这种成功表明了确实存在
着恢复上述盟约的必要性和迫切希望,泰拉尔以如此露骨的方式
恢复了这个盟约。跟柏格森一样,他的哲学也是以最早期的进化
论者的猜测为依据的。可是,跟柏格森不一样的是,他认为整个宇
宙内,从基本粒子到银河系,到处都有一种进化的力量在起作用。
不 存 在 什 么“ 无 生 气 的 ”物 质,
因 此“
,物 质 ”同“ 生 命 ”间 并 没 有 本
质上的区别。泰拉尔想把这一概念表述为“科学的”概念的愿望,
促使他把这一概念置于能的一种新的定义之上。这种能设法分布
在两个矢量之间,
一个矢量
(我猜想)
是“通常的”
能,另一个则是相
当于向上进化的潮流。生物界和人是沿着能的精神矢量向上发展
趋势的最终产物。这种进化要进行下去,一直到所有能量全都集
中到精神矢量时为止,
这时也就达到了
“终点”

尽管泰拉尔的逻辑含混,文笔晦涩,但一些并不完全同意他的
观点的人却认为他的哲学充满了诗意的壮美。但给我印象最深的
却是这种哲学竟象是没有主心骨的稀松的一团。它只是系统地曲
意迎合,不惜一切地调和与折衷,以谋求实现妥协的愿望。也许可
以这么说,泰拉尔毕竟是名不虚传的耶稣会的会士,而早在三百年
前,巴斯卡早已抨击了这个修道会的神学的含糊和松散。
重新建立古代万物有灵论同自然界间的盟约;或根据以人为
顶点的生物进化是顺利前进的宇宙演化洪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
一种宇宙学说,来建立一种新的盟约;这类想法当然都不是泰拉尔
首创的。事实上,这是十九世纪科学的不断进步论的中心论题。
在斯宾塞的实证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中,
也可以找到这一类思想。按照斯宾塞的意见,未知的和不可知的
力在整个宇宙内起作用,
创造了多样性、
统一性、
特异性和等级,

同泰拉尔“上升的”能所起的作用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是生物进
化的延伸,生物进化本身则是宇宙演化的组成部分。多亏这个独
一无二的原理,靠着永远保证事物不断进步的肯定的假设,人最后
第 24 页

就在宇宙中找到了他显赫而又必然的地位。
跟泰拉尔的上升的能一样,斯宾塞的分化的力是万物有灵论
者的设想的一个明显例子。为了赋予自然界以意义,以便使人类
毋需在自己同自然界之间划出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了使自然
界再一次成为可以解释和可以理解的,就得重新把目的赋予自然
界。既然没有一个神灵可以有效地庇护这种目的,那末人们就不
妨把一种进化的、
上升的
“力”
安置在自然界内,
而这种力实际上就
取消了客观性假设。

辩证唯物主义中的万物有灵论的设想

十九世纪的科学的意识形态中,最强有力的当然是马克思主
义。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远远
超出了已经是很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圈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把
他们的社会学说的大厦建立在自然界自身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
和恩格斯也复活了“万物有灵论的设想”。在这方面,他们比斯宾
塞更加明确地表明了他们是有意这样主张的。这一点是最有兴味
的,也是富有揭露意义的。
要不是这样来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末就很难说明马克思
的那个有名的“颠倒”,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去替代黑格尔的唯心主
义辩证法。
黑格尔的假定是,支配宇宙演化的最一般的规律是辩证法规
律;在认为除了精神而外再也没有什么永恒的和真正的实在的体
系中,这个假定是适得其所的。如果一切事物、一切现象只不过是
“反思”
的部分表现,
那么,
认为宇宙规律能最直接地表现在我们思
维过程的主观经验之中,就成为理所当然的结论了。而且,由于思
维是辩证地进行的,所以“辩证法的规律”就支配了整个自然界。
可是,要想原封不动地保留这些主观的规律,并把它们当作纯粹物
第 25 页

质宇宙的规律来加以运用,那就是以最明目张胆的方式去提出万
物有灵论的设想,以及它所有的一切涵义,其结果只会是首先取消
了客观性假设。
马 克思 和 恩格 斯 都不 敢 作细 致 的分 析 来证 明 这种 辩 证法 的
“颠倒 ”
是真 正有 理的。
可是,
根 据这 种辩 证法 的应 用的 大量 事例,
特别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提到的事例,
我们
打算把辩证唯物主义奠基人的基本思想作一番概括。其主要的教
义是: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宇宙,被定义为无所不在的物质的总体,是处于不断演化
的状态之中。
一切有关宇宙的真正的知识,都构成了这种演化的知识的
一部分。
可是,这种知识只是通过演化本身同演化原因之间、人同
物质
(更确切说,
人同“人以外的”
物质)
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
因此,
所有真正的知识都是
“实践的”
知识。
意识跟这种认识的相互作用有关。所以,有意识的思维反
映了宇宙本身的运动。
于是,因为思维是宇宙运动的一部分、也是这种运动的反
映,而且由于这种运动是辩证的,所以宇宙本身的演化规律一定也
是辩证的。这样,就阐明了跟自然现象有关的一些术语如矛盾、肯
定和否定的用法,并证明这些用语是有道理的。
辩证法
(特别是根据辩证法的
“第三规律”
①)总是积极的、
建设性的。因此,宇宙演化本身总是向上的、建设性的。演化的最
高表现 是人类社会、
意识、
思维,
这些都 是这种演化 的必然产物。
由于强调了宇宙结构的演化本质,所以辩证唯物主义远远

“第三规律”
指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译者
第 26 页

超过了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后者建立在古典逻辑学的基础上,局
限于认识那些被想象为不变的客体之间的机械相互作用,因而还
不可能真正地有演化的思想。
诚然,人们可以就这样的概括进行争论,或者认为上述概括并
没有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真实思想。但是,这只是次要的。一
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这门意识形态的专家们所坚持的、
尔后为注释者所广为传布的一些概念。无数的论著都表明上面的
概括是合乎正统的,
至少是代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
“通行版本”
。有
一段引文特别证明了这一点,而特别有意义的是它的作者
霍尔丹是一位著名的现代生物学家。他在为《自然辩证法》英
译本作序时写道: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有双重关系。
首先,
马克思主义
者在研究人类活动时也研究了科学。他们表明了,任何
一个社会的科学活动总是有赖于社会变革的需要,归根
到底,
也就是有赖于社会的生产方法;
并且表明了科学是
如何改变了生产方法,
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
其次,

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满足于社会变化的分析。他们把辩证
法看作是变化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不仅存在于社会和
人类思维中,而且存在于被人类思想所反映的外部世界
中。
这就是说,
辩证法可以应用于“纯粹”
科学的问题,

可应用于科学的社会关系上。”
“被人类思想所反映的”外部世界,这就是要害之所在。这种
反映论不只意味着把外部世界全盘地原封不动地搬了一个位置,
而且意味着更多的内容,颠倒的逻辑显然需要这种主张。辩证唯
物主义一定得肯定,自在之物即本来的事物或现象的潜在属性,是
不加改变地、毫不减少地为人们所意识到的。整个外部世界及其
结构和运动,事实上是不折不扣地呈现于意识之前的 。

无疑,可以引用马克思本人的一些著作来反对以上这一概念。
第 27 页

尽管如此,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连贯性来说,这还是必不可少
的。如果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至少也是以后的马克思主义
者都很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此外,我们不要忘记,相对来说,辩
证唯物主义是比较晚地才附加到马克思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
学的大厦之上去的。很清楚,这个附加物的企图,就在于想把历史
唯物主义搞成一门建立在自然界本身规律之上的“科学”。

需要一种批判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者坚持“完美的反映”,这说明他们为什么那么
顽固地拒绝任何一种批判的认识论,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它是“唯
心主义 ”
或“康德 主义”
。诚 然,
生 活在十九 世纪的一 部分人,
在一
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这种态度的,他们是当时第一次伟大的科学
变革的见证人。那时人们认为幸亏有了科学,整个自然界的奥秘
仿佛才能揭示出来,它的本质才能被发现。比如,当时没有一个人
不深信引力定律是深入洞察自然界本身的定律之一。
我们知道,只是回到了知识本身的源泉时,才为科学的第二
个时期、也就是为二十世纪这个时期的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完成了
准备工作。十九世纪末,批判的认识论是绝对需要的,这一点已再
次变得很明显了。其实,知识的客观性就有赖于这种认识论的存
在。从现在开始,关心这种批判的不仅有哲学家,而且也有科学

①我们引用亨利 雷弗勃里
(《辩证唯物主义》〔巴黎 年〕,
第 页)
的一段话:“辩证法远不止是一种思维过程,它先于精神而存在,是实在物所固有的。
它把自身强加给精神。我们首先分析最简单的思想活动,最抽象、最赤裸裸的思想。
这样分析时,我们发现了最一般的范畴和范畴的连结。下一步就得把这些范畴同具体
的运动、给定的内容联系起来;于是,我们就知道,包含内容和特性的过程是在辩证法
规律的作用下向我们澄清了它自身的。思想中的矛盾不光是来自思维活动,不光是来
自思维的愚钝或不连贯,也来自内容。矛盾的相互连结倾向于表现出内容的全部运动,
并把这种表现上升到意识和思想的水平
第 28 页

家,他们把这种批判渗入到理论结构之中。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能
发展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此外,
神经生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进展也已表明,
至少已从几
个侧面开始揭示了神经系统的功能。这方面的进展已足以搞清楚
中枢神经系统提供给意识的信息只是(也许只能是)一种密码形
式,这种密码是在事先存在的规范中形成和变换的;换句话说,信
息是被同化了的,而不是被复原了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破产

对于那种甚至不需要把映象颠倒过来的、好象是照镜子般的
纯粹反映论,我们一定会比我们的祖辈更感到这是难以为之辩解
的。不过,明眼人几乎不需要二十世纪科学的帮助,便能一眼看出
这种见解必然会导致混乱和错谬。为了批判可怜的杜林先生这个
老顽固,恩格斯本人就列举了用辩证法解释自然现象的大量事例。
这里是说明 第三规律”的著名的大麦粒的例 子
“我们以大麦粒为例。 …如果这样的一颗大麦粒得
到它所需要的正常的条件,落到适宜的土壤里,那末它在
热和水分的影响下就发生特有的变化:发芽;而麦粒本身
就消失了,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从它生长起来的植物,
即麦粒的否定。而这种植物的生命的正常进程是怎样的
呢?它生长,开花,结实,最后产生大麦粒,大麦粒一成
熟,植株就渐渐死去,它本身被否定了。作为这一否定的
结果,我们又有了原来的大麦粒,但不是一粒,而是加了
十倍、
二 十倍或三十倍。
……”
〔恩格斯再进一步补充说〕“在数学上也是一样。我
们试取任何一个代数的数,例如 ,如果我们否定它,我
们就得到 (负 。如 果 我 们 否 定 这 一 否 定 ,以
第 29 页

乘 ,
那末我们就得到 ,就是说,得出了原来的正
数,
但是已经处在更高的阶段,
即二次幂的阶段。
……”

此等等。
这些例子,事实上都主要说明了所谓“科学地”使用辩证法的
解释所造成的认识论灾难的波及范围。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者通常
避免干这类蠢事。可是为了炮制辩证矛盾作为一切运动和一切演
“根本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仍然试图提出一个系统的主观
化的
的解释,通过这种解释,自然界就表现为具有一种向上的、积极的、
创造性的意向,也就是说,自然界总是有一种目的的。这一切使自
然界 成为 可解释 的和有 道德 上的意 义的 。但不 管它怎 么乔 装打
扮,我们总还可以识破它无非是“万物有灵论的设想”的翻版。
这种解释同科学不仅是风马牛不相及,而且是根本不相容的。
尽管如此,那些用了连篇废话大讲其“空头理论”的辩证唯物主义
者,还是经常企图用他们的想法来指导实验科学的发展。恩格斯
本人虽然很熟悉他那个时代的科学,却以辩证法的名义拒绝了当
时的两大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和自然选择学说(尽管他很钦佩达
尔文)。根据同样的理由,列宁抨击了马赫的认识论。后来,日丹
诺夫就命令俄国的思想家们去谴责哥本哈根学派的“极其恶劣的
康德哲学的影响”;李森科也就咒诅那些持有同辩证唯物主义根本
不相容的、因而必然是虚妄的学说的遗传学家。不管批评俄国遗
传学家的人怎么说,李森科总是百分之百地正确的。在他看来,把
基因看作是遗传决定者,而且即使通过杂交,基因也还是不变地
世代相传,这就是一种完全不符合辩证法原理的学说;因为这个学
说是以不变性的假定为依据的,所以它是一种唯心论;虽然对基
因的结构及其不变量繁殖的机制已经为人们所了解,但这一事实
也无济于事,因为现代生物学对它们的描述是纯粹机械的;正因为

①指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的
规律。
一一译者
第 30 页

如此,所以这些概念的来源充其量也不过是“庸俗唯物论”或机械
唯物论,
因而也不过是一种
“客观唯心主义”
,如此等等。 阿尔
什塞对于我在法兰西学院的就任演说所作的激烈评论,也就是这
样说的。

人类中心论的幻想

我已经简要地、不全面地评述了形形色色的思想体系或学说。
也许有人认为,因为我只是在部分地反映情况,因而我也就歪曲了
这些学说。关于这一点,我想提请读者们注意,我在这里只是想弄
清楚从生物学的角度、特别是从不变性和目的性之间的关系的角
度,应该怎么来看待这些学说的内容和涵义;除此而外,我也别无
他求。已经很清楚,这些学说中的概念无一例外地都是以一种初
始的目的性原则作为演化(不管是生物界的进化还是整个宇宙的
演化)的原动力。照现代科学理论来看,这些概念都是错误的,不
但是方法上的错误(因为用的不管是什么方法,它们都意味着抛弃
了客观性假设)
,而且在事实上也是错误的。
关于这一点,
我们将在
后面作详细说明。
这些错误的根源显然都是出自以人类为中心的幻想。日心说,
惯性概念和客观性原理永远不足以驱散古老的幻想。进化论也没
有驱散这种幻想,而是把这种幻想化为一种现实,它不再把人看作
是整个宇宙的中心,而看作是已期待了千千万万年的整个宇宙的
天然继承人。上帝最终可能消逝,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新的崇高
的幻想。从现在起,科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依据少数几个原理,提
出一个能够说明包括生物界和人类在内的整个实在的统一学说。
这就是十九世纪的科学不断进步论的坚定信念的基础。但辩证唯
物主义者却认为,他们早就提出了这种统一的理论。
恩格斯因为看到热力学第二定律将危及人类以及人类的思维
第 31 页

活动是宇宙演化的必然产物这一带有必然性的规律,所以他感到
非反对它和否定它不可。在《自然辩证法》的导言中,他就是这么
说的;而且他还直接从这个命题转到了热情洋溢的宇宙论的预言,
预示着如果不是现在的人类、无论如何也“有思维能力的精神”将
永恒地反复地再现。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颖的说法,再现不过是
人类最古老的一个神话① 。

生物界是无法从骰重要的原理中推导出来的一个独
特事件

直到本世纪的下半叶,以进化论为支柱的人类中心论的新幻
想就已成为泡影。我认为,我们今天可以断言,一个普遍的理论不
管它在其他领域中如何取得了全面的成功,它永远也不可能把生
物界及其结构和进化,统统看作是可以从最重要的原理中推导出
来的现象。
这个命题似乎是含糊的。我们打算把它说得更清楚一些。一
个普遍的理论显然一定要扩大到能够把相对论、量子论和基本粒
子学说都包括在内。倘若能提出某种初始条件,那末它也应该把

① 恩 格 斯 说 :“于是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放射到太空中去的热一定有可能通
过某种途径(指明这一途径,将是以后自然科学的课题)转变为另一种运动形式,在这
种运动形式中,它能够重新集结和活动起来。因此,阻碍已死的太阳重新转化为炽热的
星云的主要困难便消失了。”
“但是,不论这个循环在时间和空间中如何经常地和如何无情地完成着,不论有多
少百万个太阳和地球产生和灭亡,不论要经历多长时间才能在一个太阳系内而且只在
一个行星上造成有机生命的条件,不论有无数的有机物一定产生和灭亡,然后具有能
思维的脑子的动物才从它们中间发展出来,在一个短时间内找到适于生活的条件,然
后又残酷地被消灭,我们还是确信: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
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侯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
上的最美的花朵 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
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自然辩证法》
第 32 页

预言宇宙的一般演化的宇宙论也包含在内。可是,我们知道(同拉
普拉斯所认为的相反,也不同于在他之后的十九世纪的科学和“唯
物主义”
哲学)
,这些预言只能是统计学的。
这个理论也可能很好地
把元素周期表包括在内,不过也只能是决定每一种元素存在的几
率。同样,它虽能预言如银河系或行星系这类客体的出现,但它决
没有办法从它的原理中推导出这种或那种客体、事件、单个现象的
必然存在,不管这是仙女座星云、金星、埃弗勒斯峰①还是昨晚的
一场雷阵雨。
在一般情况下,这个理论可以预言某一类客体或事件的存在、
属性和相互关系,但显然不能预见任何一种具体的客体或事件的
存在或明确的属性。
我在本书中要提出的命题是,生物界并不包含那一类可以预
测的客体或事件,但生物界构成了一种特定的事件,这个事件同最
重要的原理是不矛盾的,但不能从这些原理中把它推导出来,所以
本质上它是无法预言的。
这里可不要产生误解。当我说生物是无法根据最重要的原理
来预言的时候,我决不是说它们不能用这些原理来解释,也不是说
生物以某种方式超越了这些原理,因而就必须乞灵于另一些仅仅
适用于生命系统本身的原理。我认为,构成我手里拿的小鹅卵石
的原子的特定构型是无法预言的。根据完全相同的理由,生物界
也是无法预言的。人们不会因为一个普遍的理论不能确定或预见
原子的这种特定构型的存在,因而对这个理论吹毛求疵;这个现实
的客体,这个独一无二的、真正的客体同这个理论是不相矛盾的。
对我来说,这一点已经足够了。根据这个理论,这个客体没有存在
的义务,但有存在的权利。
对于我们来说,这种说法用于小鹅卵石是足够的,但有关我们

①即珠穆朗玛峰。 译者
第 33 页

自身,它就不够了。我们总喜欢认为我们自己的出现是必然的,不
可避免的,为永恒不变的真理所注定的。一切宗教,差不多一切哲
学,甚至一部分科学,都是人类孜孜不倦地作出努力以坚决否认自
身出现的偶然性的明证。
第 34 页

蛋白质作为结构的和功能的目的性的分子作用者

目的性的概念意味着一种定向的、
连贯的、
建设性的和能动的
观点。根据这些标准,一定会把蛋白质看作是生物的目的性行为
的主要的分子作用者。
生物就是化学机器。一切机体的生长和增殖都需要完成
千万个化学反应,由此而精巧地制成细胞的主要组分。这就是人
们所说的“新陈代谢”
。这是由无数条分支的、
汇合的和循环的
“路
线”所组成,每一条路线又各自包含了一系列化学反应。无数个微
观的化学反应的精确性和高效率是由某一类蛋白质来维持的,这
就是起特殊催化剂作用的酶。
每一个机体,
一直到
“最简单的”
机体,
都象是一台机器,

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功能单位。很清楚,如此复杂而又自动的化
学机器的功能统一性,势必需要有一个在许多点上管理和支配化
学活性的控制系统。特别关于高等生物,要阐明这些系统的整个
结构还是十分遥远的事情。不过,如今对它的各个要素已了解到
很多,
已经弄清楚它的主要作用者是所谓
“调节”
蛋白质,
这种蛋白
质实际上起到化学信号探测器的作用。
生物是一台自建的机器。它的宏观结构不是外界的力强
加给它的。它是依靠建设性的内部的相互作用而使自己成型的。
虽然我们对于发育机制的了解仍然是零星的,但现在我们可以说,
那些建设性的相互作用是微观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所涉及的分
子如果不能说唯一地是、至少可以说主要地是蛋白质。
第 35 页

因此,正是蛋白质使化学机器的活动相互沟通,保证了活动能
够前后连贯地发挥功能,并把这些活动统一起来。所有这些目的性
行为,
归根到底都有赖于蛋白质的所谓
“立体专一性的”
属性,
就是
说,
有赖于根据它们自己的形状去
“识别”
其他分子
(包括别的蛋白
质)的能力,而这种形状是由它们的分子结构决定的。这种“识别”
完全 是一种微 观的分辨
(如果 不是“认 识”)
能力。
我 们可以说,

管那一种生物的任何一种目的性的行为或结构,至少在原则上都
可以根据一个、几个或很多个蛋白质 的立体专一性的相互作用
来分析。
给定的立体专一性的分辨能力这一功能,取决于蛋白质的结
构和形状。只要我们能追溯这种结构的起源和进化,我们也就能
描述该结构所实现的目的性行为的起源和进化。
本章中,我们将讨论蛋白质的特殊的催化功能;下一章将讨论
蛋白质的调节功能;第五章将讨论它们的建造功能。本章将提出功
能性结构的起源问题,下一章则将作进一步的讨论。
其实,人们可以不顾蛋白质特定结构的细节而去研究它的功
能属性(事实上,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彻底了解其三维结构的蛋白
质,一共也不过十五种左右)。可是,有必要把一些一般的事实重
新提一下。
蛋白质是很大的分子,分子量从一万到一百万以上。这些高分
子是由分子量在一百左右、属于氨基酸一类的成分通过顺序性的
聚合作用构成的。每一个蛋白质含有一百个到一万个氨基酸残基。
可是,这么多的残基一共只有二十个不同的化学种②,从细菌到人

①这里 ,我已经有意加以简化了。某些去氧核糖核酸( )
的结构一定也起
到可以看作是目的性的作用。某些核糖核酸 )则构成了翻译遗传密码(参阅附
录三)的机构的主要组成。可是,这些机构中也包含了特殊的蛋白质,几乎在每一个阶
段上,这些机构使核酸和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这些机制的讨论在这里从略了,但这不
会影响目的性的分子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解释。
见附录一。
第 36 页

的所有生物体内都可以找到它们。这种结构成分的同一性是下列
事实的最惊人的例证之一,这个事实是,宏观结构的多样性实际上
是以微观结构的明显的、高度的统一性为其基础的。关于这一点,
我们以后将详细地进行讨论。
根据形状的不同,可以把蛋白质分成两大类:
所谓
“纤维”
蛋白是极长的分子,
在生物体内主要起机械的
作用,就象航船上的绳索那样;这类蛋白质中有些蛋白质(在肌肉
中发现的)的属性虽然是极有兴趣的,但在这里,我们只好不讨论
了。
所谓的“球”蛋白为数就更多了,它们的功能也更为有趣;
这些蛋白质中,由氨基酸顺序聚合而成的链本身折迭成极其复杂
的状态,从而使这些分子呈致密的球状体。
即使是最简单的生物都含有大量的各种不同的蛋白质。大肠
杆菌这种细菌
(重约十万亿分之五克,
长约二微米)
大约含有
士 种蛋白质。人这样的高等哺乳动物,有人说大约含有一百万
种蛋白质。

作为专一性催化剂的酶蛋白

在生物的发育和行动中起作用的成千上万个化学反应里面,
每一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特定的酶蛋白有选择地引起的。稍加简化
一些,人们可以说,在生物体中每一种酶只在代谢过程的某一点上
发挥它的催化活性。最主要的是,酶以其惊人的反应选择性区别
于实验室或工业上常用的非生物催化剂。有些非生物催化剂的活
性特别高,只要极少量就能大大地加速各种反应。可是,这些催化
剂中没有哪一种能比得上用于特定反应的最普通的酶
这种专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每一种酶只催化一种反应。
第 37 页

有时候,机体中有许多种化合物都对于一种反应是敏感
的,一般说来,酶只对其中的一种化合物有活性。
举几个例子有助于说明这些命题。有一种延胡索酸酶能催化
延胡索酸(反丁烯二酸)的水合作用,使之变成苹果酸。反应方程
式如下。这个反应是可逆的,就是说,同样的酶也能催化苹果酸的
去水合作用,使之变成延胡索酸。

(延胡索酸) (苹果酸)
同时,
延胡索酸的一种几何异构体马来酸
(顺丁烯二酸)
,它也
能进行同样的水合作用,可是,酶对它是完全不起作用的。

( 延 胡 索 酸 ) ( 马 来 酸 )
具有一个不对称碳①的苹果酸也有两种光学异构体:

苹果酸) 苹果酸)
①由一个碳原子同四个不同的基团连结成的化合物也就失去了对称性 。这些化
合物被称为“光学活性”化合物,因为透过这些化合物的偏振光给偏振平面以一个向左
( :
的旋转 左 旋化合 物)
,或向 右的旋转
( :
右旋 化 合物 )

第 38 页

它们互为映象,这两种化合物在化学上是等价的,但用经典的化学
技术实际上是无法把它们分离的。可是,酶却完全能够分辨二者。
于是,
酶只使 苹果酸脱水而只生成延胡索酸;
从延胡索酸开始反应,
酶只产生 苹果酸而不产生 苹
果酸。
酶对于光学异构体如此精确的分辨能力,是酶的立体专一性
的惊人写照。细胞的很多化学组成都是不对称的,可是,这些不对
称的组成中的大部分,在生物界中往往只出现两种光学异构体中
的一种。
但是,另一方面,根据居里的支配对称守恒的最一般原理,从
一个光学对称的化合物(延胡索酸)那里得到一个不对称化合物
时,
就一定要求:
酶本身是不对称性的“来源”
;因此,
酶本身应当是光学活
性的,而且它确实是光学活性的;
底物在同酶蛋白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失去了它的最初的对
称性。于是,水合反应一定是发生在酶同底物暂时连结而形成的
“复合物”
之中;
在这种复合物中,
延胡索酸实际上丧失了最初的对
称性。
用“立体专一性复合物”来说明酶的专一性和酶的催化活性,
这一概念是至关紧要的。我们在进一步讨论一些例子以后,还要
回过头来讨论这一概念。
有些细菌体内还有一种天冬氨酶,这种酶也是只作用于延胡
索酸的,对于别的化合物,即使是延胡索酸的几何异构体马来酸也
不起作用。这种酶所催化的“增加双链”的反应同上面所说的酶极
其相似。不过,这时同延胡索酸缩合的不是水分子而是氨分子,结
果也就生成了天冬氨酸这种氨基酸
第 39 页

天冬氨酸具有一个不对称的碳原子,因此,它是光学活性的。
同上面所说的情况一样,
酶反应只产生异构体中的一种,
即左旋 系
列( 系列)
。这被称为
“天然的”
异构体,
因为参与蛋白 质 组 成 的
全属于 系列。
天冬氨酶和延胡索酸酶这两种酶的分辨力是精确的,它们不
仅能区分它们的底物和产物的光学异构体和几何异 构 体 , 而 且 也
能区分水分子和氨分子。这样就可以说,水分子和氨分子也成了
在其中发生
“加键”
反应的立体专一性复合物的组成成分了;
而且
在这种复合物中,
各个分子相互间都有一定的严格的位置。
作用的
专一性和反应的立体专一性,看来就是这种定位所造成的结果。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
可以推论出在酶反应的过程中,存 在 着 一
种作为中间体的立体专一性的复合物,
不过,
这只能作为一种解释
性的假设。
可是,
在某些合适的条件下,
这种复合物的存 在 是 可 以
直接验证的。 半乳糖苷酶就是一个例子。这种酶专门催化具
有图
( 所示的那种结构的化合物的水解作用。
第 40 页

要知道,这类化合物有很多种异构体(有十六种 何异构 体,
其差别是第一个到第五个碳原子上的 和 基团的相对取向,
另外还要加上这十六种异构体的各自的光学对映体)。
事实上,酶能精确地识别所有这些异构体,而只去水解其中的
一种。但人们可以合成属于该系列化合物的“立体类似物”,用硫
来代替被水解的键上的氧
(如图 ,
这种结构可以
“蒙骗”
酶。硫原
子比氧原子大,但它们的原子价是相等的,原子价的趋向也是相同
的。因此,这些含硫衍生物的三维形状实际上同含氧的对应化合
物是相同的。可是,硫形成的键比氧形成的键要稳定得多。所以
酶水解不了这些化合物。这样,它们同蛋白质形成的一种立体专
一性的复合物就可以直接地加以验证了。
这类观察不仅证实了复合物的学说,而且表明了一个酶反应
可以看成是由两个不同的步骤所构成:
在蛋白质同底物间形成了一种立体专一性的复合物。
在复合物中的反应的催化激活:由复合物本身的结构决定
反应的方向和特异性。

共价键和非共价键

这样划分是很重要的,它使我们能够得出分子生物学的一个
中心概念。可是,我们首先要看到,对化学结构稳定性起作用的各
种化学键可以分为两大类:共价键和非共价键。共价键通常归之
为严格意义上的“化学键”,是由于二个或几个原子间有一些共同
的电子轨道形成的;非共价键则是由另一类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并
不涉及共同的电子轨道。
就我们的主要目的来说,没有必要去详细讨论参与这种相互
作用的物理学的力的性质。我们要强调的是,从这二类键所保证的
连结能量是互不相同的这一点出发来考虑问题。稍加简化一些,并
第 41 页

且只考虑在液相中发生的反应,我们可以说,涉及共价键反应所吸
收或释放的能量平均为每个键 千卡到 千 卡。 涉及 非共 价键
反应的平均能量是 千卡到 千卡 。

这种相当大的差别,
部分地说明了
“共价”
和“非共价”
化学结
构稳定性的差别。可是,主要还不在于此,而在于两类反应中起作
用的所谓“活化”能的差别。这是最为重要的。为了弄清楚这一点,
我们应该注意到,使一个分子群体从某一给定的稳态变到另一稳
态的反应,一定包含了一个中间态,它的潜能高于始态和终态。这
个过程通常可以作图来表示,横坐标代表反应进行的过程,纵坐
标代表潜能(图 。始态同终态间的潜能差相当于反应释放出的
能量;
始态和中间
(“激活”
)态之间的能量差即活化能:
这是分子为

图 表示反应过程中分子的潜能的变化。 最初的稳态; :末 了 的
稳态; :潜能高于两种稳态的中间态。黑线:共价反应;灰线:有降
低活化能的催化剂存在时的共价反应;虚线:非共价反应。

①我们要记住,一个键的能量的定义是,裂介这个键所必须供给的能量。可是事
实上,大多数化学反应,特别是生化反应都是键的互换,而不是键的完全断裂。在反
中起作用的能量相当于 这种互换的能量。
因此,
总是低于断
裂的能量。
第 42 页

了进入反应在一瞬间获得的能量,这种在第一相获得而在第二相
释放的能量,在最终的热力学计算时是不计入的。可是,反应的速
度取决于活化能;如果活化能很高,那末在常温下的反应速度实际
上等于零。因此,为了引起这种反应,要么是大大提高温度(由此
来保证分子有足够的能量),要么是用催化剂,它的作用是使激活

“稳定化”
,由此来减少激活态同始态间的潜能差。
现在 这也是关键之所在 可以概括为:
共价反应的活化能是高的;因此,在低温而没有催化剂时,
它们的反应速度是极慢的,或者等于零。
非共价反应的活化能即使不等于零,那也是极低的;因此,
在低温下,在没有催化剂时,也能自发地和极迅速地发生反应。
其结果是,非共价相互作用所确立的结构,如果经过多次相互
作用就能达到某种稳定性。此外,非共价相互作用只有当原子相
距极近,
实际上是彼此
“接触”
时才能获得可察觉的能量。
因此,

果两个分子(或分子区)的表面有互补的位置,即一个分子的几个
原子伸入另一个分子的表面同它的几个原子相接触,那末这两个
分子
(或分子区)
就能形成非共价的连结。

非共价的立体专一性复合物的概念

如果我们现在再进一步说,酶同底物形成的是非共价性质的
复合物,那末就会明白这些复合物为什么必然是立体专一性的,因
为只有当酶分子具有一个同底物分子的形状正好是“互补的”位置
时,才会形成这类复合物。同样也可以看到,底物分子是通过多次
相互作用而连接到酶分子的接纳位置上,所以底物分子在复合物
中的位置必然是极其严格地规定的。
最后,我们也会看到,非共价复合物的稳定性,取决于有关的
非共价相互作用的次数,所以稳定性的变动范围是很大的。这是非
第 43 页

共价复合物的一个可贵的属性:它们的稳定性可以精确地调节得
恰到好处,以便能实现其功能。酶同底物形成的复合物一定能极
其迅速地装配和拆卸,这是高度的催化活性所要求的。这些复合物
确实是很容易并很快地解离的。另一些功能比较持久的复合物,
则获得了同共价结合一样的稳定性。
到现在为止,我们只讨论了酶反应中的第一步:形成立体专一
性的复合物。在形成复合物以后的催化作用本身,我们不必去详
细讨论了,因为从生物学观点来看,它没有提出象上面那样的有深
远意义的问题。如今的看法是,酶的催化作用是蛋白质的“专一性
受体”上的某些化学基团发生了诱导作用和极化作用的结果。暂
且不谈专一性(这是由于底物分子同诱导物基团十分精确的、面对
面地定位的结果),催化效应可以用类似于说明非生物催化剂(特
别象 和 离子)
的图式来解释。
立体专一性的复合物的生成,是作为催化作用本身的一个前
奏,
因此,
可以认为同时完成了下面两种功能:
根据底物的立体结构,对底物进行了独有的选择。
正确地反映位置完全对头的底物,这样就限定了诱导物基
团的催化效应,并使催化效应专一化。
非共价立体专一性复合物的概念不仅可适用于酶,而且我们
就会看到,甚至还不止适用于蛋白质。这对于解释生物所特有的、
使生物得以逃脱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规定命运的选择和选择性识别
等一切现象,都是至关紧要的。在这方面,有必要再次谈一下延胡
索酸酶的例子。
用有机化学的方法使延胡索酸氨化,就可生成天冬氨酸的两
种光学异构体。另一方面,酶只催化 天冬氨酸的生成。这相当
于跟二元选择(因为这里是两个异构体)严格对应的信息的输入。
这里,人们在最基础的层次上看到了结构信息在生物体内是如何
被创造和分布的。酶在其专一性接纳点的结构中,虽然具有对应
第 44 页

于这种选择的信息,但是,放大这种信息所需要的能却并不是来
自酶,而是酶利用延胡索酸溶液所构成的化学势,使反应只沿着两
条可能的路线中的一条进行下去。细胞的所有合成活动,不管如
何复杂,归根到底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释。

麦克斯韦的妖魔

这些现象的惊人的复杂性,在实现预定程序时的高效率,显然
会引出一种假设,即这些现象是受一种不知是什么样的“认识”功
能的作用所指导的。十九世纪的物理学家詹姆士 麦克斯韦把这
种功能归诸于他的微观的
“妖魔”
。我们记得,
这个想象中的妖魔站
在两个充满气体的封闭空间的通道口,假定他能够一点也不消耗
能量地操纵一个想象中的闸门,以阻止某种分子从一个空间进入
另一 个空 间。
因此,
守门 人能“有 选择 地”让快 速
(高能 量)
分 子只
朝一个方向通过,
让缓慢
(低能量)
分子只朝另一个方向通过。
结果
是,开始时温度相同的两个封闭空间,一个慢慢地变热,而另一个
则逐渐变冷,所有这一切都没有明显的能量消耗。尽管这是个想
象中的实验,但它却引起了物理学家的无穷无尽的烦恼:因为这个
实验好象是通过妖魔发挥其认识的功能,就能够违反热力学第二
定律。由于从物理学观点来看,这种认识功能似乎既不能计量,甚
至也不能确定,所以麦克斯韦的 悖理”看来是不能用操作的术语
来分析的。
里奥 布里渊根据齐拉特的早期工作提出了解谜的钥匙:他
证实了妖魔在发挥他的认识功能时,必然要消耗一定能量,结果正
好抵销了整个系统中所减少的熵。这是因为妖魔“理智地”操纵闸
门时,一定首先要计算气体的每一粒子的速度。这样,任何一种结
算方式 就是说,任何一种获得信息的方式 都是以在自身
中消耗能量的相互作用为前提的。
第 45 页

这个著名的命题是当代把信息同负熵看作等价的思想源泉之
一。这个命题之所以使我们感到兴趣,也正是由于酶在微观水平
上发挥出一种创建有序的功能。可是,正如我们已看到了的,这种
有序的创建不是无代价的;它是以消耗化学势为代价得来的。总
之,酶的功能正好处于由齐拉特和布里渊所修正的麦克斯韦妖魔
的状态中,使化学势流向被程序所选定的过程中去,而酶本身则是
这个程序的执行者。
让我们记住本章所发展的基本观点:蛋白质依靠自己的能力
同别的分子形成立体专一性的和非共价的复合物,蛋白质行使了
“妖魔”
的功能。
下面的章节将说明这一关键性概念的极端重要性,
这个概念将被再次提出作为对生物的最特殊的属性的最终解释。
第 46 页

一个“普通的”
酶(就象上一章中作为例子的那些酶)
,由于它
的极端的专一性而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功能单位。“妖魔”的“识
别”功能限定于识别它的专一性的底物,而把细胞化学机构中可能
产生的所有其他化合物和其他任何东西,统统排除在外。

细胞机构的功能统一性

从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细胞代谢的缩影来看,我们可以说,即
使在每一步上、每一个酶都是完美地执行了自己的任务,但如果
它们不是一环扣一环地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那末酶活动的总和
就只能是混乱的。从“最简单的”生物体到最复杂的生物体,它
们的化学机构具有极高的效率,这一点现在已经有了确凿的证
据。
当然,我们早就知道动物具有在宏观范围内协调机体动作的
系统,这就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这些系统保证了器官和组
织间的协调;归根到底,也就是保证了细胞之间的协调。现在我们
还知道,每一个细胞里都有一个复杂程度不亚于细胞本身的(如果
不是比细胞更复杂的)控制论意义上的网络,以保证细胞内的化学
机构的统一性。这是近二十年来、有的还只是近五年或近十年来
的研究成果。
第 47 页

调节蛋白质和调节的逻辑

我们对于已知的最简单的细胞一细菌体内控制代谢、生长和
分裂的系统,就其整体来分析是远远不够的。但是,由于我们已经
对该系统的某些部分作了彻底的分析,所以对该系统工作时所遵
循的原理,我们如今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本章所要讨论的
就是这些原理。我们将看到,基本的控制操纵是由作为化学信息
探测器和转换器的特殊蛋白质所掌握的。
当前,在这类调节蛋白质中间,人们最熟悉的是所谓“变构”
酶。它们组成了一类特殊的酶,由于特性不同而区别于“普通的”
酶。但同“普通的”酶一样,变构酶也是有选择地识别特定的底物,
同它结合,使它活化,最后把它变为产物。但是这些酶还具有选择
性地识别一个或几个其他化合物的属性,这些化合物同蛋白质的
(立体专一性的)
连结有一种变动效应,
就是说,
能根据情况而提高
或抑制酶同底物作用的活性。
今天,已有无数个例子证实了这种相互作用(称为变构反应)
的协调和调节功能。根据所谈到的反应同控制该反应的“变构作
用物”的代谢来源之间的关系,可以把“调节模式”分成几种类型。
主要的模式有下列几种(参考图
反馈抑制。对最后要生成一种重要的代谢产物(如蛋白质
或核酸的一种组成成分①)的反应序列中的第一个反应起催化作
用的酶,被该反应序列的最终产物所抑制。因此,细胞里的这种代
谢产物的浓度,就支配了它自身的合成速率。
反馈激活。酶被最终代谢产物降解生成的东西所激活。同
这种情况有关的代谢产物,通常具有较高的化学势,构成了细胞机

①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任何一种产物都称为代谢产物,“重要的代谢产物”是指细
胞生长、繁殖时普遍需要的化合物
第 48 页

图 由变构相互作用所保证的各种“调节模式”。带箭头的粗线表示产生中间产物
(注明为 等)的反 应。 代表最终的代谢产物和反应序列的终结。细线指明起到
变构作用物、反应抑制物或激活物等作用的代谢产物的来源和作用点。

构的能量来源。因此,这种调节模式使有效的化学势维持在一个
被规定的水平上。
平行激活。导致生成一种重要的代谢产物的代谢序列中
第 49 页

的第一个酶,被另一个独立的、平行的代谢序列合成的代谢产物所
激活。这种调节模式使属于同一类的代谢产物、同注定要成为一
类高分子的组成成分的代谢产物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通过一个前体的激活。酶被它的直接底物的或远或近的
前体化合物所激活。这种调节模式等于是保证了“需求”服从于
“供应”。它的一个特殊的、但极常见的例子是:
酶被底物本身所激活。这种模式起到底物自己“通常”所
起的作用,同时也作为酶的一个变构作用物。
一个变构酶很少只属于一种调节模式。一般说来,这些酶是
处在几个对抗的或协同的变构作用物的同时控制之下。常常碰到
的情况是一种
“三元的”
调节作用,
它包括:
被底物所激活(模式 ;

被代谢序列的最终产物所抑制(模式
由作为最终产物的同一类代谢产物所引起的平行激活(模
式 。

这样,在这里,酶就同时识别了所有这三种作用物,并“测定
了”它们的相对浓度;在任何时候,酶的活性是代表了这三种信息
输入的 总和。
为了说明这些系统的错综复杂,我们可以拿为数众多的“分
支”
代 谢路线的调节模 式
(图 为例。在这些例子中,通常不仅是
代谢岔路上的初始反应由反馈抑制作用所调节,而且在共同分支
之前的更早的反应,也是由两个(或几个)最终代谢产物①共同支
配 的。
在特殊情况下,有两种代谢路线会使一种代谢产物的合成,由
于另一种代谢产物过多而面临阻抑的危险,这两种路线是:

斯丹德曼:
《酶学进展》,
第 卷, 年,
第 页。
科恩:《细胞调节作用的今 话 ,第 卷, 年,第
页。
第 50 页

图 分支代谢路线的变构调节。字母和箭头所代表的意义见图 。

有两个不同的酶参与这一反应,每一个酶只被一种代谢产
物所抑制,另一种代谢产物对酶则不起作用。
只用一个酶,
这个酶只被两种代谢产物的
“协同”
作用所抑
制,任何一种代谢产物都不能单独地抑制酶的活性。
要强调的事实是(底物暂且不说),调节一个变构酶活性的作
用物却并不参与反应本身。作用物通常同酶形成了一种完全可逆
的和瞬间可逆的非共价复合物,作用物从这种复合物上脱下时,一
点也没有发生改变。调节相互作用的能量消耗实际上等于零:它
只代表作用物的细胞内化学势的极小一部分。另一方面,支配这
些极弱的相互作用的催化反应,可能包含了相当多的能量转移。因
此,这些系统可以同电子自动回路中的系统相比拟。在那里,一只
继电器只要消耗极少的能量就能触发很大规模的操作,如弹道导
弹的发射就是那样。

所以,就象继电器可以同时被几种电位所控制一样,一个变构
第 51 页

酶通常也是受几个化学势所控制的。但是,二者还有进一步相似
之处。我们知道,对于控制继电器的电位变化有一个呈非线性反
应的继电系统,这通常对继电器是有利的;于是得出了一个可以
作更精细调节的阈值效应。绝大多数的变构酶都是这样的。表示
酶活性依赖于一种作用物(包括底物)浓度的曲线差不多都是
形的。换句话说,连接物①的效应的提高比它的浓度的增加来得
更快。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行为似乎是变构酶所特有的。与之
相反,在通常情况下,“经典”的酶效应的提高总是低于浓度的增
加。
要 表现出一个普通的变构酶那样的逻辑特性(接受并综合从
三、
四个来源输入的信息,
并用阈值效应进行反应)
的继电器,
我不
知道至少该有多重。就算它重百分之一克吧。能够完成同样性能
的一个变构酶分子,大约只重十亿亿分之一克
( 克)
。这 一 天
文数字,
对于一个细胞所执掌的
“控制论意义上的”
(也就是目的性
的)权力提供了某种概念;每个细胞都有几百个或几千个这类微观
实体,所有这些实体比起麦克斯韦 齐拉德 布里渊的妖魔来,
真是
要高 明得 多了

变构相互作用的机制

问 题在 于要 了解 变构 蛋白 质是 如何 去完 成这 些惊 人的 任务
的。现在知道,变构相互作用是以蛋白质分子形状的不连续的改
变作为中介的。在下一章中我们将看到,一个蛋白质的卷曲和致
密的形状是由许多个非共价键来保持其稳定的,这些键共同协作
以维持其结构。这就使得蛋白质可以有两种(或多种)构型状态

① 连接物”这一名词是指一种化合物,这种化合物能同另一种专一的化合物相
连结。
第 52 页

(就象有些化合物可以有不同的同素异构体一样)。这里说的两种
状态,以及分子从一种构型变为另一种构型、或是重新变回来的
“变构变换”
,常常是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的:

由于蛋白质识别形状的属性取决于它的一个或几个结合位置
的形状,因而可以说(而且在某些合适的条件下还可以直接验证),
这些立体专一性的属性是由于变换而发生改变的。比如,在 态,
蛋白质能够识别化合物 ,
并在一个位置上同它结合
(但不同化合
物 结合)
;而在 态,它将识别和结合的是化合物 ,
而不是化合
物 。结果,每一种化合物都能够把蛋白质稳定在两种状态中的
一 种,
要么 是 态,
要么是 态;
而且, 和 是相互颉抗的,因为
它们各自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彼此排斥的。现在设想有第三种
化合物 (它 可 能 是 底 物 )
只同 态结合,而且结合在分子的另外
一个位置上,而不是在化合物 结合的位置上。这样, 和 相互
协 作,
使 蛋白 质 稳 定在 活 化状 态
(即 识 别底 物 的状 态 )
中。于 是,

合物 和底物 起到激活者的作用,而化合物 则成了一种抑制
物。分子群体的活性将同 态 分子 所 占 的比 率 成 比例 ,这 一比 例
将随三种连接物的相对浓度,以及 和 间的内部平衡值而增大
或减少。因此,催化反应将受这三种化学势的量值所控制。
这里,我们要强调指出比上面所说的更为重要的涵义,那就
是,这三种连接物的协作相互作用或颉抗相互作用,都完全是间接
的。在连接物本身之间并没有真正的相互作用,所有的相互作用
只分别发生在蛋白质同每一种连接物之间。在下面,我们将回到
这一概念。这个概念是了解控制论系统在生物中的起源和发展的
第 53 页

必不可少的钥匙。
这一幅间接相互作用的简图,
也使我们能够说明,
蛋白质在对
它的作用物浓度变动作出“非线性”反应时所表现出的精细性。所
有已知的变构蛋白质都是
“寡聚的”
,也就是只由几个
(通常是 个
或 个,少数是 个 , 个或 个)
化学上相同的亚基或
“原体”

通过非共价键集结而成的。每一个原体都带有接受子,用以接受
蛋白质所识别的每一种连接物。一个原体同另一个或几个原体集
结的结果,使每一原体的空间结构都部分地受到相邻原体的“牵
制”。但是,结晶学证据所证实了的理论告诉我们,寡聚蛋白质趋
向于这样一种
“集合”
方式 采取这样的结构 即所有原体在
几何学上都是等价的;因此,它们所受到的牵制是对称地分布于原
体之间。
现在举二聚体这个最简单的例子来看,并考察它解离成两个
单体时将出现什么情况。一分为二后,它们就游离成“松散的”状
态,结构上不同于受牵制时的状态;在后一种状态中,当每一单体
互相连结时,都是受到力的作用的。

我们应该说两个原体的状态的改变是“协调一致”的。这种协
调一致的作用说明了反应的非线性:一个单体的 解离态的连接

莫 诺, 桑惹和 雅各布,
《分子生物学杂志》,
第 期, 年,
第 页。
第 54 页

物分子的稳定性,防止了另一个单体回复到连结态;相反方向的变
化也是如此。两种状态间的平衡是连接物浓度的二次函数,对四
聚体来说是四次函数,依此类推①。
我已审慎地使讨论只限于最简单的可能的模型,我所描述的
作用过程,会出现在我们有理由称之为“原始的”系统之中。在真
实的系统中,解离作用极少是彻底的:原体仍在两种状态中相互联
系着,但其中的一种状态的联系更松散些。根据这一基本命题,就
有很多种可能的变化,但基本点已经证明:本身极其简单的分子机
制说明了变构蛋白质的
“整合”
属性。

迄今提到的每一种变构酶,都构成了执行一种化学功能的单
位,同时又是调节反应中的一个中介因素。它们的属性使我们洞
察了细胞代谢的稳态是如何保持高效率和统一性的。

酶合成的调节

可是,
我们提到的
“新陈代谢”
主要是指小分子的转化,
和化学
势的动员。在细胞化学中,合成是在另一个水平上进行的,即在高
分子、
核酸和蛋白质
(特别包括酶本身)
水平上进行的。
好久以来,
已知道调节系统也是在这一水平上发挥其作用的。这方面的研究
比变构酶的研究要困难得多,事实上,迄今为止仅仅彻底研究了变
构酶中的一个系统。我也将拿它作为一个例子。
这个系统被称为
“乳糖系统”
,它支配着大肠杆菌的三种蛋白
质的合成。其中的一种蛋白质为半乳糖苷透过酶,它能使半乳糖
苷 透过细胞并在细胞内积累,
没有这种蛋白质时,
这种糖就透不

莫诺 魏曼和 桑惹,
《分子生物学杂志》,
第 期, 年,
第 页。
②见第三章 。
第 55 页

过细胞膜。第二种蛋白质是水介 半 乳糖 苷 的 。第 三 种 蛋白 质
的功能还不太清楚,而且也许是不太重要的。另一方面,第一种和
第二种蛋白质都是细菌在利用乳糖(和另一些半乳糖苷)时所不可
缺少的。
大肠杆菌在不含半乳糖苷的培养基中生长时,这三种蛋白质
的合成速率是极慢的:差不多每五代才合成一个分子。可是,当
培养基中加入半乳糖苷 在这里称之为
“诱导物” 以后,这
三种蛋白质的合成速率几乎立刻(约在二分钟内)增快一千倍,并
且只要诱导物存在,就一直保持这种速率。如果除去诱导物,在
二、三分钟内,合成速率就下降到添加诱导物以前的原来的低水
平。
对这种奇妙的、几乎是奇迹般的目的性现象进行长期研究的
结果,
可概括为图 这里,我们不一定要讨论这个图式的右半
边,
这是表示信使 合成的操作,以及它翻译成多肽顺序的操
作。我们只要注意到,因为信使 的存在时间很短促
(只有几
分钟寿命),所以它的合成速率决定了三种蛋白质的合成速率。我
们主要感兴趣的是调节系统的组成。它们是:
“ 调节 ”
基 因,
“阻抑”蛋白质,

“操纵基 因”
节段,
“促进子”节段,
诱导物半乳糖苷分子,
它们的功能如下:
调节基因在恒定的、极慢的速率下指导阻抑蛋白质的合
成。

①芬兰科学家卡斯特洛姆在三十年代研究了这一现象,并已作出了惹人注目的
贡献,后来他显然是为了要做修道士而放弃了研究。
第 56 页

图 乳糖系统”中的酶合成的调节
: 阻抑蛋白质处在同半乳糖苷诱导物(图中六边形所表示的)连结状态中。
: 阻抑蛋白质处在同 的操纵基因节段 )连结状态中。
“调节基因 ,支配阻抑者的合成。
“促进子” 节段,
信使 合成的起始点。
结构”
基因,支配系统中的三种蛋白质(分别标明为 , )的合
成。

阻抑者能专一地识别操纵子节段,同它连结而形成一个十
分稳定的复合物
(相当于 为 千卡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
信使的合成
(包括 聚合酶的介入)

许由于空间的障碍而受到阻抑,这种合成一定是在促进子的水平
上开始出现的。
阻抑者也能识别 半乳糖苷,但只是在游离状态下才同
半乳糖苷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因此,在 半乳糖苷存在时,

纵基因同阻抑者形成的复合物解离了,于是合成信使并进而合成
第 57 页

蛋白质 。

阻抑者的这两种相互作用都是非共价的和可逆的,而且,诱导
物通过同阻抑者相结合后并不发生变化,注意到这一点是很重要
的。因此,这个系统的逻辑是极其简明的:阻抑者使转录失活;反
过来,诱导物又使阻抑者自身失活。经过二重否定后得到了正的
效应,
得出 了一个
“ 肯定”的结果。
我们 可以再 加上一句,
这种 否定
之否定的逻辑并不是辩证的:它并没有产生一个新的命题,只是复
述了早已用遗传密码记录在 结构中的原来的说法。生物学
调节系统的逻辑不遵循黑格尔哲学的定律,而是象计算机的工作
那样,
服从乔治 布尔的命题代数学。
今 天,
我 们已 经 知道
( 在细 菌 中)
,有许 多 相似 的 系统,
但迄 今
还没有一个已经完全搞清楚。不过,其中有些系统的逻辑,看来极
可能比乳糖系统更为复杂;比如,在某些系统中,否定的相互作用
并不是唯一占优势的。可是,从乳糖系统的分析中所得出的最一
般的和最重要的结论,也可适用于其他系统。这些结论可以说是:
本身没有活性的阻抑者纯粹是化学信号的一种转换器,一
个中 介者。
半乳糖苷对于酶合成的作用完全是间接的;它之所以起作
用,只是由于阻抑者的识别属性,以及阻抑者对于彼此相互排斥的
两种状态都能接近的缘故。这里,我们再一次得到了前面讨论过
的、一般意义上的变构相互作用。
半乳糖苷酶水解 半乳糖苷 半乳糖苷酶的生物合
成也是由 半乳糖苷所诱导的这两桩事情之间,并没有化学上的
必然 联系。
人 们可 以说,
这种 在生 理学 上是 有用的、
或“合 理的 ”

系,
在化学上却是一种任 意的,
“无故的”
概念。

雅各布和 莫诺,
《分子生物学杂志》,
第 期, 年,第
页。也可参阅《乳糖操纵子》,冷泉港论文集, 培克维希和大卫 席泼塞编,

第 58 页

“无故的”概念

这种无故的基本概念 就是说,从化学上来看,功能本身
同控制功能的化学信号的性质是互不相干的 适用于变构酶。
在这种情况下,同一个蛋白质分子担负着双重任务,既是专一的催
化剂,
又是化学信号的转换器。
但是,
我们已经看到,
在两种
(或两
种以上)都可以达到的状态中,变构相互作用是间接的,是唯一地
由蛋白质的立体专一性识别的分辨属性所引起的。一个变构酶的
底物同促进或抑制酶活性的连接物之间,在结构上或反应上都没
有化学上的必然联系。简言之,相互作用的专一性同连接物的结
构毫无关系,完全来源于蛋白质在各种状态中所能采取的某一种
结构,这种结构又是由一个基因的结构自由地、任意地规定的。
根据这一点,结论 这也就是我们要达到的最基本点
是,通过变构相互作用来进行调节,这是任何事物都有可能做到
的。一个变构蛋白质应被看成是分子“工程”的专一性产物,这种
工程能使没有化学亲和力的化合物之间,发生肯定的或否定的相
互作用,并且最终使反应服从于对该反应来说在化学上是外来的、
无关的化合物的干预。因此,变构反应的方式,使控制系统的“选
择”有完全的自由。这些控制系统,没有什么化学上的必要条件,
但能对生理学上的要求作出反应;因此,由于这些系统能提高细胞
和机体的统一性和效率,所以一定会被选择的。一句话,正是给分
子进化提供了探索和试验的无限广阔天地的这些系统的无故性,
精心制作了巨大的、控制论意义上的相互连结网,使每一个机体成
为一个自主的功能单位;而这种单位的行为如果不是完全无视化
学定律、看来也是超越了化学定律的 。

莫 诺, 桑惹和 雅各布,
《分子生物学杂志》,
第 期, 年,
第 页。
第 59 页

事实上,正如我们已看到的,在微观水平上,即在分子水平上
进行分析时,这些行为完全可以用由调节蛋白质有选择地保证的、
自由选定并组织起来的专一性的化学反应来解释。而且,在这些
分子的结构中,一定可以看到自主性的终极来源,或者说得更确切
些,可以看到生物行为所特有的自决定的终极来源。
我们已研究过的属于这一类的系统,是调整细胞的活性并构
成细胞的一个功能单位的系统。在多细胞机体中,细胞、组织或器
官间的调整作用是由特定的系统所保证的。这不光是神经系统和
内分泌系统,也包括细胞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我不打算讨论这些
系统的功能,因为对于这些功能,我们还只是刚开始作微观的描
述。可是,我们的假设是,在这些系统中,保证化学信号传递和翻
译的分子相互作用,还要依靠赋有立体专一性的识别功能的蛋白
质,就象我们已在变构相互作用情况下所看到的那样,对于分子的
相互作用来说,化学的无故性这一基本原则也是适用的。

“整体论”
对“还原论”

结束这一章 时,
我还要对
“还原 论”
和“整体论”
之 间的古老的
争论稍微化一点笔墨。有些思想流派(全都是多多少少有意识地
或糊里糊涂地受到黑格尔的影响)对于用分析方法研究生命体那
样复杂系统的价值提出了挑战。整体论学派,就象火凤凰似地每
一代都要重新再生出来。根据这个学派的看法①,认为要把一个极
其复杂的组织的属性,
还原为这个组织的各部分属性的
“总和”
,那
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是一种最愚蠢、最顽固的争论,它只表明了
“整体论者”对于科学方法、以及分析在科学方法中所起的关键作
用的错误估价。如果一位火星上的工程师要想了解地球上的人所

①参阅柯斯特勒和斯密西斯编的《在还原论之外》论文集(伦敦,赫金森,
年 。
第 60 页

制造的计算机,可是他原则上又拒绝去剖析完成命题代数运算的
机器中的基本的电子元件,那末他又能够想象出什么呢?如果分
子生物学有一个分支能比其他分支更好地表明整体论的贫乏和分
析法的中肯,
那末,
这个分支就是微观控制论系统的研究,
对此,

们已在本章内简要地说过了。
变构反应的分析,首先揭示了目的性行为并不是复杂的多成
分系统所独有的天赋,因为 蛋白质分子表明它本身不仅能够有
选择地激活一个反应,而且在对来自几个化学源的输入作出反应
时,也能调节它自身的活性。
其次,
由于“无故”
概念,
我们就可以明白,
这些分子调节的相
互作用是怎样以及为什么能够打破化学上的种种约束,而只要根
据它们对系统的统一性所能作出的贡献就可以被选中的道理。
最后,根据这些微观系统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就复杂程度、
数量之多以及效能来说,控制论意义上的网络在生物体内是首屈
一指的。即使在研究了整个有机界的全部行为以后所提出的任何
东西,也都是不可能及得上它的。而且,尽管这些分析还没有向我
们提出一幅最简单的细胞控制论系统的完整图景,但它还是告诉
了我们,在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中起作用的全部活动,无一例外地都
是直接或间接地相互联结和相互制约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而不是在含混不清的“系统的一般理论”①
的基础上,我们就有可能在真正的意义上去理解生物体实际上是
怎样超越了物理学定律 甚至在服从物理学定律的同时又超越
了它们 从而立即实现了并完成了自己的目的。

① 冯 贝塔兰菲,
同前
第 61 页

我们已经看到,生物的宏观结构和功能都完全可以同机器相
比拟。另一方面,生物和机器的产生方式则是根本不同的。一架机
器 任何一种人工制品 的宏观结构总是依靠外力的作用,
依靠工具使物质得以具有一定的形状。雕刻家的凿子把一块大理
石琢出了一个爱之女神的像;但女神本身则是出生于海水泡沫(并
且是由优拉纳斯神切断的生殖器流出的血液而受孕的),她的躯体
是自动地由于自因而成长起来的。
本章中,我想说明自发的和自主的形态发生过程,归根结蒂有
赖于蛋白质的立体专一性的识别属性;在表现为宏观结构以前,这
个过程主要是一种微观过程。最后,为了探索那些识别属性的“奥
秘”,我们将考虑到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这些识别属性就象麦克斯
韦的妖魔一样,建造了并激活了生命系统。
一开始就得指出的是,我们将要处理的有关发育机制的一些
问题,还包含着生物学至今无法解开的谜。因为,当胚胎学家对发
育作出令人叹服的描述时,离开如何根据微观相互作用去分析宏
观的个体发生还有十万八千里。尽管如此,今天对有些分子体系
的建造已有了很好的了解,而且,就象我想要说明的那样,建造过
程确实是一种“分子的个体发生”过程,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的
物理学性质已逐渐变得明朗了。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球蛋白分子通常表现为由一定数量的、化
学上相同的亚基所构成的集合体。这种亚基的数量一般是比较少
的,
因此这类蛋白质就称为“寡聚体”
。在寡聚体中,
亚基(原体)

第 62 页

通过非共价键连结的。此外,我们已经知道,在寡聚分子中原体是
这样排列的,即每一个原体同另一个原体都是几何学上等价的。
所以,每一个原体都可以通过对称运转 实际上是通过旋转
变换为另一些原体。这样构成的寡聚体,很容易证明它是具有旋
转点群之一的对称因素的。

亚基在寡聚蛋白质中的自发连结

这些分子构成了真正的微观晶体。但是,它们属于我称之为
“闭合的晶体”
这一特殊类型,
而不同于普通的晶体
(这些晶体的几
何学符合于所谓空间群中的一种);如果不能得到新的对称因子并
去掉它们原有的一些对称因子,它们就不能生长。
我们在第四章中已经谈到了这些蛋白质的某些功能属性,是
如何同它们的寡聚态,包括同它们的对称结构联系在一起的。因
此,从物理学观点来研究这些微观系统是如何构成的,其兴趣决不
亚于从生物学观点对之进行研究。
既然寡聚分子中的原体一般只是通过非共价键连结的,因此
通常可以用比较温和的处理(比如,不必用高温或很强的化学试剂
等)把它们解离成游离的单体。在这样的状态下,蛋白质的所有属
性,包括催化和调节属性一般都丧失了。可是 这也是重要之
点 如果恢 复到初始 的
“正常 ”
状态(除 去解离因 子)
,亚 基就会
自发地、
正常地重新装配起来,
再次形成了原来
“天然”
状态的集合
体,
就是说,
具有同样数量的原体、
同样的几何排列、
以及连同原来
的同样的功能属性。
更有甚者,属于某一种蛋白质的亚基的重新装配,不仅发生在
只含这一种蛋白质的溶液里,而且照样也能发生在含有成千上万
种其他蛋白质的复杂的“汤”里。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存在着一种极
其专一的识别过程,很清楚,这是由于形成了蛋白质相互连结的非
第 63 页

共价的立体复合物的缘故。这一过程可恰当地称为后成的 ,因
为从没有任何对称性的单体的溶液中,出现了更大的、更明显有序
的分子,并出现了在此以前完全不存在的功能属性。
在这里,我们最感兴趣的是这种分子的后成过程的自发性。有
双重自发性:
不必向系统里输入为形成寡聚体所必需的化学势,必须认
为化学势是存在于单体溶液之中的。
这个过程在热力学意义上是自发的,在动力学上也是自发
的,就是说,不需用催化剂去激活它 当然,这是因为构成的价
键是非共价键。我们坚持这种键的形成和断裂几乎跟能量无关这
一事实的重要性②。

复杂颗粒的自发结构

这种现象同分子溶液中出现的分子结晶是十分相似的。在那
里,也是通过属于同一种化学分子的相互连结而自发地建立为有
序的。这两个例子中,依照简单的或重复的几何学规律排列成的
结构都是有一定形状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两者的相似之处。但最
近已经证明,结构更复杂的某些细胞器也是自发装配的产物。称
为核糖体的这种颗粒就是一个例子。它是遗传密码翻译机构的主
要组成,就是说,它是蛋白质合成机构的主要组成。这些分子量为
一百万的颗粒是由大约三十种不同的蛋白质,加上三种核酸装配
而成的。我们虽然还没有确切地了解这些成分在核糖体内是如何

① 胚 胎 发 育 过 程 中 新结构和新属性的出现,
通常认为是一种
“后成的”
过程,

现为生物体从受精卵所代表的遗传开端逐渐地生长壮大。这个形容词也常常用于现
在已过时的一些理论。如过去的“先成论者”(认为卵内含有具体而微的动物雏型)就
在这一点上联合起来反对“后成论者”(认为最初的遗传信息实际上是在增加的)。在
这里,这个词跟随便那一个理论都不相干,而只是指结构和功能发育的一切过程而言。
②见第三章 。
第 64 页

配置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它们之间的排列是极其精确的,而
且颗粒的功能完全取决于这种排列。如今,在离体条件下,我们已
发现,核糖体解离后的组成成分能够自发地把自身重新装配成一
个颗粒,
这个颗粒的组成成分、
分子量和功能活性同原来的
“天然”
物质是完全一模一样的①。
某些细菌噬菌体②,无疑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复杂分子
体系自发建造的最明显的例子。 噬菌体的复杂而精细的结构
相当于这种颗粒的功能,它不仅能保护病毒的基因组(即
而且能把自己附着在宿主细胞的细胞壁上,以便象注射器似地把
自身的 注入细胞内。从不同的病毒突变种那里,可以分别
得到这种精细的微观机构的不同部分。在离体条件下,把这些不
同部分混合在一起,它们就自发地重新构成同正常病毒完全一样
的颗粒,
完全能够实现它们的 注射功能 。

所有这些都是新近的发现,在这个研究领域中,我们可以预料
将会有重大的进展,将可导致一些更复杂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和膜
在离体条件下的重新构成。不过,刚才讲过的两三个例子,就足以
说明具有功能属性的复杂结构,从它们的蛋白质组成成分专一地、
自发地装配和发展的过程。有序、结构分化、功能获得等,所有这
一切看来都是出自一些分子的随机混合,这些分子在单个状态下
是没有任何活性、没有任何内在功能的,是不会识别在建造结构
时的对偶的。在谈论核糖体和噬菌体时,我们可以说这些已不再
是结晶体了。因为这些颗粒的复杂程度,也就是有序程度,已大大
高于一个晶体;但是,有一点还是正确的,那就是所涉及的化学反
应同构成一个分子晶体的化学反应,基本上是同样性质的。象在

① 野村:
《核糖体》,
刊于《科学的美国人》,
第 期, 年 月,
第 页。
②即侵袭细菌的病毒。
埃特加和 伍德:《在感染细胞的突变种的提取物中 噬菌
体的形态发生》,
刊于《美国科学院院报》,
第 期, 年,
第 页。
第 65 页

晶体中一样,装配成的分子结构本身成了建造整体的“信息”源。
因此,这些后成过程主要在于这一点:一个复杂的多分子体系的整
个蓝图,可能包含在它的组成成分的结构之中;可是,只有通过这
些成分装配起来方始得以实现。
这样一分析,先成论和后成论这一古老的争论,就成了一种文
字上的争端。不管什么地方都没有预先存在什么先成的和完整的
结构,但这种结构的建造蓝图却存在于它的每一个组成成分之中。
因此,它可以不需要外界的帮助,不需要输入额外的信息,自发地
和自主地产生出来。必要的信息已经存在于组成之中,只是没有
表现出来而已。结构的后成的建造并不是一种创造,而只是一种
显现。

微观的形态发生和宏观的形态发生

要把这个概念外推,虽然还需要有确凿的实验证据,但现代生
物学家都认为,以研究微观体系的形成为直接依据的这个概念,也
能说明而且一定也能适用于宏观结构
(组织、
器官、
肢体等)
的后成
发生。诚然,当我们转向宏观结构时,我们所碰见的一些问题,就
其大小和复杂性来说,都是属于完全不同的范围里的问题。在这
里,最重要的建造相互作用不仅发生在分子组成之间,而且发生在
细胞之间。从一块组织上分离下的细胞,它们能彼此相互识别和
连结起来,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但是,究竟是哪些组成或结构使
得细胞能彼此验证为同类的,我们对此还不清楚。根据种种迹象,
似可在细胞膜的结构特性中去寻找答案。但究竟是识别单个分子
的形状,
还是识别多个分子表面的模式,
还仍然不能确定 。不管

桑惹: 刊于 《诺贝尔奖
《生物学系统在分子水平上的对称性和功能》,
金论文集》,
第 期, 英格斯特洛姆和 斯特兰伯格等编,纽约, 年,第

第 66 页

是哪一种情况,而且即使这是一种并非单由蛋白质成分所构成的
模式,它们的结构还必然是由它们的蛋白质成分识别形状的属性
所决定的,同时也是由负责合成该模式的其他成分(如多糖或脂
类)的酶的这一属性所决定的。
细胞的这种“识别”属性,多半不是某些蛋白质的识别能力的
直接表现,而是一种非常间接的反映。但一种组织的建成,一个器
官的分化等这类宏观现象,还必然可看作是由于蛋白质的多次微
观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而且可看作是来源于能够自发形成非共
价复合物的那些蛋白质的立体专一性的识别属性。
不过,我们紧接着还要指出:把形态发生现象这样地“还原为
微观现象”;还没有构成这些现象的一个作业理论。说得确切些,
在这里只是提出了一个原则,如果我们打算提供一种比单纯的现
象描述更好一些的理论,那末我们就得根据这个原则来形成这类
作业理论。这个原则规定了要达到的目标,可是对如何达到目标,
却很少提供线索。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要用分子的术语来说
明精心制成的中枢神经系统这样错综复杂的器官(这种器官要求
在几十亿个细胞之间有专一性的相互连结,其中一些细胞在身体
里又是相距很远的),这该是一个规模多大的问题。
远距离效应和定向的问题,也许是胚胎学中最困难的也是最
重要的问题。胚胎学家在力图说明再生现象时,已引进了“形态发
生场”
或“梯度”
的概念。
乍一看,
这似乎是跳出了限定于几个埃的
狭小范围里的立体专一性的分子相互作用,而向前跃进了一大步。
可是,唯独只有这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才具有精确的物理学意义。
一连串这样的相互作用,前一个触发下一个,就能创建或确定几毫
米或几厘米大小的组织结构,这一点决不是不可思议的。现代胚胎
学遵循的就是这样一条思路。纯粹静态的立体专一性相互作用的
概念,也许最后能搞得很清楚,但这还不足以说明形态发生场或梯
度。这样,就有必要加强动力学的假设。这种假设跟有可能用来
第 67 页

解释变构相互作用的假设,也许是相似的。可是,就我来说,我仍
旧确信:只有蛋白质的识别形状的属性和立体专一性结合的属性,
才是最终说明这些现象的关键所在。

蛋白质的一般结构和球状结构

如果分析一下蛋白质的催化、调节或后成功能,人们就会认识
到,每个人都无例外地首先得依赖于这些分子的立体专一性连结
的能力。
根据本章和上二章阐明的命题,生物的一切目的性行为和结
构,至少在原则上都可以用这点术语来分析。假定这个概念是适
当的 对此是没有理由可以怀疑的 那末要解决目的性悖理
剩下来的步骤,就是要清楚地阐明立体专一性连结的蛋白质所构
成的形状,以及这些蛋白质形成的机制。目前,我们只集中注意它
们形成的情况;它们的进化问题,则留到以后几章去讨论。我想证
明:
对这些藏匿着目的性终极
“奥秘”
的分子结构进行细致分析,

会导致具有深远意义的结论。
首先我们要指出,球蛋白的三维结构是由二类化学键所决定
的①。
所谓
“一级”
结构,
是由氨基酸残基通过共价键按照拓扑学
的直线顺序连接而成的。因此,这些键使一级结构本身成为非常
柔韧的纤丝状结构,在理论上,它的形状可以是无限多样的。
可是,
球蛋白的所谓
“天然”
形状,
还另外由许多非共价的
相互作用来保持其稳定性,这些相互作用是把分布在拓扑学的共
价直线顺序上的氨基酸残基相互连接起来。结果,多肽纤维通过
十分复杂的途径折迭成致密的、类似球状的一团。正是复杂的折迭

①见附录一
第 68 页

决定了分子的三维结构,包括分子实现其识别活性的立体专一性
的结合位置的确切形状。这样,人们就看到这是许多非共价的分
子间相互作用的总和或协作的结果,这样的协作稳定了蛋白质的
功能性结构,而这种结构又反过来有选择地同其他分子形成(同样
也是非共价的)立体专一性的复合物。
这里,同我们有关的问题是个体发生,即同蛋白质的识别功能
相联系的这种特殊的、独有的结构的由来和发展。长期以来都这样
认为:因为这些结构十分复杂,而且它们是由非共价的、单独时极
不稳定的相互作用来保持其稳定的,所以一条多肽纤维就可能有
千千万万种形状。但是全部资料表明,存在于天然状态中的一个
化学种
(由它的一级结构所规定的)
,只有一种结构
(或者充其量只
有少数几种彼此差别不大的结构,如变构蛋白质就是这样)。这是
一种规定得十分精确的结构,蛋白质晶体能产生良好的 光衍射
图象就证明了这一点,因为这种图象意味着在构成一个分子的成
千上万个原子中间,绝大多数原子的位置限定在不到一个埃的范
围之内。我们还可以说,这种划一性和精确性兼而有之的结构,对
于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属性 专一性结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球状结构的形成

目前已充分了解这些结构形成的机制。我们可以说:
蛋白质结构的遗传决定子,唯一地规定了对应于某一蛋白
质的氨基酸顺序;
这样合成的多肽纤维自发地和自主地折迭起来,结果形成
了球状的、具有功能的形状。
因此,多肽纤维使自身折迭的方式,在理论上可以有几千种,
但实际上却只采取了其中的一种。在最简单的可能的水平上,即
在一个孤立的高分子的水平上,很清楚地存在一种真正的后成发
第 69 页

生的过程。未折迭的纤维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构型。此外,在折
迭前,它没有任何生物学活性,特别是没有任何立体专一性的识别
能力。可是另一方面,实际上却只是折迭成一种形状或形态,因而
它是相当于一种更高程度的有序。多肽纤维的功能活性正是同这
种状态而不是同别种状态相关联的。
分子的后成发生这一小小奇迹的解释,至少在原则上是相当
简单的。
在正常的生理介质中,即在水相中,蛋白质折迭成球状在
热力学上比未折迭的要稳定。这种稳定性提高的原因是极有兴味
的和值得注意的。排成顺序的氨基酸残基中,大约有一半是“疏
水的 ”
,就 是说,
它们就 象油在 水里 一样,
有一种 聚集的 倾向,
要把
同它们接触后不流动的水分子排除掉。结果,组成多肽纤维的残
基由于交互接触而固定不动,使蛋白质成为一种致密的结构。对于
蛋 白质 来说,
那是 提 高了 有序
( 负熵 )
;而 在系 统 中,
这 种提 高又 被
释放出的水分子的混合物所引起的有序降低(熵的增加)所抵销。
某一多肽顺序可能具有的各种各样的折迭方式中间,只有
极少几种(如果不是正好只有一种)才能实现最致密的结构。因此,
这种结构将比所有别的结构更为有利。我们可以这么简单地说,
“选中”的结构将是相当于排除了最大数量水分子的那种结构。很
清楚,完成致密结构的各种几率,都取决于氨基酸残基在多肽纤维
中的
(从疏水基开始的)
相对位置 也就是顺序。因此,某一蛋
白质所特有的特殊外形 它的功能活性所要求的特殊形状
事实上是由纤维中的残基顺序所指令的。可是,描述蛋白质整个
三维结构所需的信息量,却远远大于顺序本身所确定的信息量。这
一点是很重要的。比如,对于长度为一千个残基的多肽来说,确定
顺序所必需的信息
( )大约为二千个比特
( ,可 是 ,
确定它们的三维结构所需的信息量则要大大增加,确切的数目简
直大得难以计算。
第 70 页

遗传信息增多的假悖理

因此,
基因组
“完全规定了”
蛋白质的功能这种说法,
同这种功
能是跟三维结构相关联的、而结构所包含的资料比基因组直接给
予结构的资料增多了这一事实之间似乎是有矛盾的。现代生物学
理论的某些批评家已抓住了这一矛盾,特别是埃尔萨塞,他喜欢在
生物(宏观)结构的后成发生中看到一种为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现
象,
好象这样一来就说明了
“无故增多”
的原因。
细致而详尽地研究了分子后成发生的机制以后,这种反对意
见也就不攻自破了。在形成的蛋白质三维结构中所看到的信息增
多是由于这样的事实,即(由顺序所代表的)遗传信息一定要在严
格的初始条件下
(水相,
温度变动范围很小,
离子成分等)
才表现出
来。结果,在所有可能的结构中,只有一种结构才能真正地实现遗
传信息。因此,同许多信息有关的初始条件最后封闭在球状结构之
中。这些信息能排除其他的结构形式而使一种独一无二的形状得
以实现,通过这一途径,对于潜在的隐而未显的讯息就可提出
或确切地说可强加 一种明确的解释。
因此,球蛋白结构的形成过程,可同时看成是机体本身自主地
后成发生的微观缩影和起源。这一发生过程,还可分成几个更高
一级的发育阶段或发育水平:
以球蛋白为最终产物的多肽顺序的折迭,提供了立体专一
性结合的属性。
蛋白质之间(或蛋白质同某些其他成分之间)的连接相互
作用建成了细胞器。
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组织和器官。
协同和分化的化学活动通过变构型的相互作用而贯串于
全过程。
第 71 页

每一阶段上,都出现有序程度更高的结构以及新的功能,这些
都是上面各个阶段的产物之间自发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好象一个
银花迸溅的烟火那样,它把所包含的隐而未现的、高一级水平上的
潜在可能性连续地显现出来。整个现象的决定性原因和起源,就
是由多肽顺序的总和所代表的、由初始条件所说明的(或者更确切
些,是为它们所藏匿的)遗传信息。
生物的全部目的性结构和行为的最终结论包藏在构成球蛋白

“胚胎” 多肽纤维的残基顺序之中,
这种“胚胎”
在生物学中
起到一百年前麦克斯韦为他的妖魔所安排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
说,在一种非常真实的意义上来说,生命的秘密,如果真有生命秘
密的话,正是蕴藏在这种化学组织的水平上。如果有人不仅能描
述这些顺序,而且能确定这些顺序装配的定律,那末他就可以宣
称,他已洞察了秘密,他已发现了最终结论。

目的性结构的最终结论

年,赛格尔第一次描述了球蛋白的完整顺序。这既是个
重 大发 现,
但也 使 人失 望。
现已 证 明,
规 定 功能 性 蛋白 质
(胰岛 素 )
的结构,进而规定其选择属性的这种顺序是没有一点规则性,没有
一点特色,也没有一点特征的。尽管如此,还有希望通过这些发现
的逐步积累,最后能发现关于装配以及和某些功能相关的一般规
律。时至今日,我们已了解了从各种生物体中提取出来的各种蛋
白质的几百种顺序。根据对这些顺序的研究,并借助于现代化的
分析技术和计算方法,对它们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以后,我们现在已
经推论出一个普遍规律,这是一种机遇的定律。用专门术语来说,
在精确的意义上来看,这些结构是“随机的”。这个结构是“随机
的”
,其意义是说,
如一个蛋白质含有二百个氨基酸残基,
即使我们
知道了其中一百九十九个氨基酸的确切次序,但对于任何一个剩
第 72 页

下的、没有通过分析得到验证的残基的性质,我们是不可能提出任
何理论的或经验的规律来进行预测的。
多肽中的氨基酸顺序是
“随机的”
,这一说法也许使人听了好
象是现代生物学在委婉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其实恰好相反,这一
说法正是反映了事实的本质。例如,多肽链中的这样一个残基所
遵循的平均频率,乘上另一个这样的残基的平均频率,就等于蛋白
质中任意两个残基的各自的平均频率之乘积。我们还可用另一种
方法来说明。设想一副有二百张牌的纸牌,每张牌上标明一种氨
基酸的名称。此外,这副牌还考虑到二十种氨基酸中每一种所占
的平均百分数。洗牌后,把牌一张挨一张地翻开:它们出现的先后
次序规定了一个顺序,不管根据什么样的客观标准,这个顺序同天
然顺序是不可能有区别的。
但是,
当我们在这种意义上把每一种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看作
是从二十种有效的残基中随意选取的结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
到另外一面,从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意义上来说,一个给定的顺
序 这是我们要研究的真实的顺序 并不是随机合成的,因
为在我们研究的所有蛋白质分子中,这个顺序所包含的完全相同
的先后次序是毫无差错地被复制出来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它
就不能通过化学分析去确立一个分子个体的顺序。
这样,
就非得承认每一种蛋白质的
“随机”
顺序,
事实上在每一
代的每一个生物体、每一个细胞里,以一种保证结构不变性的高度
精确的机制成千上万次地复制了自身。

讯息的翻译

今天,我们不但已知道了这一机制的原理,而且还了解其大部
分内容。下一章我们将回到这个问题。要理解被多肽纤维中的残
基排列顺序所构成的神秘讯息的重要意义,不一定要对它的作用
第 73 页

有详尽的知识。一种讯息,不管人们用什么标准去鉴别它,看来完
全是偶然组成的;但是,讯息总还含有一种意义,它表现在球状结
构的有分辨能力的、有功能的、直接目的性的相互作用之中,这种
意义就是直线顺序的三维的翻译。我们已经把球蛋白看作是分子
水平上的一台真正的机器 现在知道,
这是指它的功能,
而不是
指它的基本结构,对于后者,除了能看到盲目组合的游戏而外,再
也没有别的东西了。在运动中捕捉住的随机性,由不变性的机构
保持着和繁殖着,就这样转化成为有序的、有规律的和必然的。一
个完全盲目的过程,可以通过限定而导致任何一件事物;甚至可导
致对事物的明察洞见。一种功能性蛋白质的个体发生,就是反映
了整个生物界的来龙去脉。在一级结构写成的简洁、精确、但基本
上是难以辨读的课文中所包含的信息,揭示了生物体所表现、执
行和完成的计划的终极源泉。其所以难以辨读,只是因为在自发
执行的必要的生理功能得以显示出来以前,在它的基本组成中,除
了能看到它的起源的纯粹随机性以外,就别无一物了。不过,这也
正是从遥远古代传下来的讯息的更为深奥的含义。
第 74 页

柏拉图和赫拉克利特

约三千年前,西方哲学在爱奥尼亚岛上诞生以来,就已分成了
两个看来是对立的营垒。一方认为,世界的真正的和终极的真理,
由于本质是不变的,所以只能存在于完全不变的形式之中。另一方
则认为,唯一的真理存在于流动和演化之中。从柏拉图到怀特海,
从赫拉克利特到黑格尔、马克思,他们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论的见
解,显然总是同他们的伦理学偏见和政治偏见密切有关的。这些思
想体系尽管声称对于理性是不辩自明的,实际上却是为这些哲学
家的先入之见、为他们的伦理政治成见作辩解、而在事后作出的一
种构思①。
对于科学来说,只有客观性假设才是唯一的一个先验的不变
的东西。这个假设把科学从变和不变的争论中解救出来,或者不
如说禁止它参与争论。科学是研究演化的,不管是宇宙的演化,还
是宇宙里包括人在内的生物界等系统的演化。我们知道,任何现
象,任何事物,任何认识都包含着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本身又使
系统的要素产生变化。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在宇宙的结构中存在着
不变的实体。正好相反,科学在分析现象时所采取的基本策略就
是要探索不变量。在这一点上,每一条物理学定律同每一门数学的
发展一样,都是去规定不变量的某种关系;科学的基本陈述都可以

①参阅卡尔 帕贝:《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伦敦,罗脱莱奇和凯根 保罗,


年 )。
第 75 页

用宇宙的“守恒原理”来表达。随便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到,如果
不依据现象所保持的不变量,那末事实上就无法分析任何一种现
象。动力学定律的形成也许是个明显的例子。它首先要求微分方
程式的发明,就是说,要求有一种用不变的东西来规定变化的方
法。
当 然,
人 们可 以问:
构成 科 学论 述的 一 切不 变量、
守恒 和对 称
等,是否都是为了取得一种可以对之进行研究的实在的影象,而这
种影象却是用来替代实体的一种虚构?这里所说的影象虽然部分
地抽掉了实体的内容,但我们还是可以用在纯粹抽象的、也许是
“约定的”同一性原理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逻辑来对之进行研
究;这种约定,看来是人类理性认识真理所不可缺少的方法。
这是一个经 典的问题。
我 在这里提到它,
那是为了指出
“量子
革命”已使这个问题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同一性原理作为一
种假说,并不属于古典物理学。它只是作为一种逻辑方法而被利用
着,不必把它对应于一种真正的实在。可是,现代物理学却是完全
不同的另一回事。现代物理学的根本假设之一是,在同一量子状态
中所发现的两个原子是绝对同一的。 量子 论也 给原子 和分 子的
对称性以绝对的、
完全的、
以致不可能再加以修改的表示值。
因此,
现在看来,不可能把同一性原理看作是只限定于逻辑推理的一种
规律;至少在量子范围内,它可以被接受为一种真正的实在的表
述。
虽然如此,在科学中确实存在着而且将永远存在着一种柏拉
图主义的成分,去掉这种成分就会使科学遭到损害。在具有无限
差别的一个个现象中,科学只能去寻找其中的不变的东西。

① 维斯科特: 高分子水平上的生物系统中的对称性和功能》,刊于《诺贝
尔奖金论文集》,
第 期,
英格斯特 洛姆和斯特 兰伯格等 编,
纽约, 年,
第 页。
第 76 页

解剖学上的不变量

在居维叶和歌德以后的伟大的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家们,都
表现出一种同柏拉图一样的雄心壮志。现代生物学家有时确实没
有十分公正地对待天才人物。这些天才人物在生物形态和生命模
式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多样性背后,成功地找到了如果不是唯一的
“形式”,至少也是几种解剖学上的原型。每种原型在其种群中都
有其特定的不变量。毫无疑问,海豹是哺乳类,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食肉兽的近亲,理解这一点是不太困难的。可是,要在有膜动物和
脊椎动物的解剖上分辨出相同的基本结构型式,以便把它们共同
纳入脊索动物门,那就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至于要看出脊索动物同
棘皮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那就要有更大的本事;可是,有一点是
可以肯定的,而且是已为生物化学所证实了的,那就是,海胆同我
们人类的亲缘关系,比它同某种在进化上更高级的无脊椎动物,比
如头足类动物的亲缘关系,还要更加接近一些。
在对基本解剖类型作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古典动
物学和古生物学,这些不朽的业绩立刻引起了并且证实了进化论。
尽管这样,类型还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对于生物界内并存着许
多种彼此根本不同的宏观结构模式这一事实,也没有作出解释。蓝
藻、鞭毛虫、章鱼和人类有什么共同之处?发现了细胞并提出了细
胞学说后,在这种多样性中可以看到一个新的单位。但在生物化
学取得真正进展以前,主要是在本世纪的第二个四分之一的岁月
中,才在微观水平上揭示出整个生命界的奇妙而又严格的统一性。
如今我们知道,从细菌到人类,所有生物体的化学机构的结构和功
能基本上都是相同的。
第 77 页

化学上的不变量

以结构来说,所有生物都毫无例外地由同样的两类高分子
即蛋白质和核酸所构成。而且,所有生物体内的这类高分子都是
由相同的残基集合装配而成的,残基的种类是一定的,蛋白质有二
十种氨基酸,核酸则有四种核苷酸。
就功能来说,所有生物体内的主要化学运转,如化学势的
动员和贮存、细胞组成成分的生物合成等都是利用相同的相互作
用,
说得更确切些,
都是通过相同的反应序列。
当然,
在代谢这个中心问题上会碰到很多变化,
每一种变化相
当于一种具体的功能适应。可是,这些变化几乎总是对普遍的代
谢序列的新的利用,在那以前,这些代谢序列是用于其他功能的。
比如,鸟类和哺乳类排泄氮的方式是不同的,前者排泄尿酸,后者
排泄尿素。鸟类合成尿酸的路线,只是一切生物体合成核酸的普
遍成分 所谓嘌呤核苷酸 的反应序列的一种变动,而且是
很小的变动。哺乳动物合成尿素则是另一条普遍的代谢路线
合成所有蛋白质中都含有的精氨酸这种氨基酸 变动的结果。
这方面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发现整个生物界的细胞化学的真正同一性,是从我们这一代
生物学家开始的。 年左右的研究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确实性,
随后发表的每一篇新论文都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从而大大地满
足了坚定的“柏拉图主义者”的愿望。
可是,
在逐步揭露细胞化学的普遍
“形式”
的同时,
繁殖不变性
的问题似乎变得更尖锐和更自相矛盾了。如果从化学上看,一切
生物的组成成分和合成过程都是相同的,那末它们在形态上和生
理上的千差万别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更令人困惑的是,每一物种
所利用的物质和化学转化,都是跟其他物种相同的,那末它又怎样
第 78 页

使自身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物种的结构标准能够世代
相传而保持不变呢 ?
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已能解决了。这些普遍的成分 核苷酸
和氨基酸 好象是字母的两个逻辑等价物,它们拼缀出蛋白质
的结构以及由此而来的专一性连结功能。因此,这种字母可以写
出生物界所包含的千差万别的结构和性能。而且,以 核苷
酸顺序方式写成的文本,在每一代细胞中不加改变地复制着,这样
就保证了物种的不变性。

作为根本的不变量

是最根本的生物不变量。这就是为什么孟德尔规定基
因为遗传性状的不变载体、埃弗利从化学上作出的证明(这是由汉
希雷加以确证的)、华生和克里克阐明它的复制不变性的结构基础
等等,都被看作是生物学上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当然,在最重大
的发现中,还得列入自然选择说,可是,只是在有了后来的那些发
现以后,才肯定了它的可靠性和全部重要意义。
关于 的结构;关于这种结构怎么能够默写出核苷酸顺
序的精确拷贝;关于一个 节段的核苷酸顺序翻译成蛋白质
中氨基酸顺序的化学机构等等,所有这些事实和概念 都 已 经 能 够
向非专业工作者作出详尽而彻底的说明了。这里不需要对此作详
细的评述。 下面只预备提纲絜领地勾画出复制和翻译这两个过
程的图式。作为当前讨论的基础,这已经是足够的了

①见附录三
第 79 页

两条完全相同的双螺旋顺序

(复制)

双螺旋的互补核苷酸顺序
(翻译)

多 肽 氨基酸的直线顺序
(显现)

球蛋白 
   
   
   
   
 氨基酸的折迭顺序

首先看到的是, 不变地复制的
“秘密”
即在于非共价复合
物的立体化学的互补性,这种复合物是由在分子中连结的双螺旋
顺序构成的。这样我们就观察到,解释蛋白质识别属性的立体专
一性连结的根本原则,
也是以 的复制属性为基础的。但是,
复合物的拓扑学结构比蛋白质复合物要简单得多,也正是由
于这一点,所以复制机制能够进行工作。实际上,双螺旋中每一条
螺旋的立体化学结构,完全是由组成它的残基顺序(一个挨一个连
接的顺序)所规定的。因为四个残基中的每一个残基都是单个地
只同其余三个中的一个配对的
(由于空间结构的限定)
,结果是:
复合物的立体结构完全可以用二维来表示 ,一维是有限
的,在每一点上含有一对彼此互补的核苷酸;另一维则包含了这些
对的潜在的无限顺序。
给定了双螺旋中的随便那一条螺旋,通过一步一步地把核
苷酸连续添加上去,就可以重新构成互补顺序;每一个这样加上去
的核苷酸,都是被它的立体结构上预定的对偶所“选中”的。双螺
旋中的每一条螺旋就这样地默写出了它的互补结构,从而重新构
成了整个复合物。
分子的整个结构可能是最简单、最相似的,是由相同的
或相似的残基通过直线聚合而构成的高分子,是由一次平移和一
第 80 页

次旋转这样两次对称性操作所规定的螺旋结构。 结构就其
整体来说是有规则性的,所以 螺旋可以看作是一种纤维晶
体。可是,如果考虑到它的精细结构,还是应该称之为非周期性晶
体,这是因为碱基对的顺序不是重复的。要强调指出的是,只要这
种整体结构能够适应所有可能的顺序,而且对顺序不加任何限制,
那末顺序是完全
“自由”
的。
正如我们方才看到的那样,这种结构的形成完全类似于晶体
的形成。在两条螺旋的每一条螺旋中,每一个顺序排列的成分都
起了晶种的作用,晶体选择了自发地同它连结的分子,并规定了这
些分子的方向,以保证晶体的生长。如果人为地把两条互补的螺
旋分开,每一条螺旋几乎都能毫无差错地从千千万万条别的顺序
中间选出它自己的对偶,自发地重新形成特定的复合物。
可是,每一条螺旋的生长意味着形成了把核苷酸依次连接起
来的共价键。这些键是不能自发地形成的,因为它必须要有化学
势的来源和催化剂。存在于核苷酸本身中的某些键在缩合反应过
程中断裂了,代表了化学势的来源。缩合反应是由 聚合酶
催化的。由事先存在的螺旋所规定的顺序是不受这种酶的作用的。
此外还表明,由非酶催化剂所激活的单核苷酸的缩合反应,实际上
是受单核苷酸同事先存在的多核苷酸的自发配对所指导的 。但
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当酶不规定顺序的时候,缩合反应对于互补拷
贝的精确性,就是说,对于信息转移的逼真性是起作用的。实验已
经证明,这种逼真的程度是极高的;但这是个微观过程,所以又不
可能是绝对精确的。这是一个主要之点,我们马上就要回过来讨
论这一点。

奥格尔,
《分子生物学杂志》,
第 期, 年,
第 页
第 81 页

密码的翻译

核苷酸顺序翻译成氨基酸顺序的机制,甚至在原理上也比复
制的机制要复杂得多。正如我们方才看到的那样,复制过程基本
上可以解释为:作为样板的一条多核苷酸顺序,同结合到样板上去
的核苷酸之间,发生了直接的立体专一性相互作用。在翻译时,非
共价的立体专一性相互作用,再次保证了信息的转移。但这些起
指导作用的相互作用包括几个连续的步骤,这些步骤使一些组成
成分发挥作用,而每一种组成成分只能识别它的直接的功能对偶。
一条转移信息的链的起始端的组成,对于链的另一端“接续下去”
的是什么信息,那是完全不知道的。因此,当遗传密码确实写出了
一种立体化学的语言,而这种语言的每一个字母是由 的三个
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三联体)所组成并专门用来规定多肽中的某一
个氨基酸 二十种氨基酸中间的一种)的时候,在三联密码同被编
码的氨基酸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空间关系。
因此,
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
遍布于生物界的这种密码似乎在
化学上是任意的,因此根据别的约定也照样能发生信息的转移①。
我们已经知道,有些突变会损坏翻译机制的某些结构,这些突变就
会改变一些三联体的翻译,进而(对于有效的约定来说)造成对生
物体极为不利的差错。
翻译过程的高度机械性的一面,甚至可以说是高度“工艺性”
的一面,是值得注意的。在每一阶段中,各种组成成分间的连续相
互作用,使得残基一个挨一个地在核糖体的表面上装配成一个多
就 象 一台铣床把一个工件一点一点地移动着直到完工。所有这
肽,
一切,必然会使人联想到机器制造厂里的一条装配线。
总之,
在正常 机体中,
这种微 观的精巧 机构,
使翻译过 程有惊
①这一点将在第八章再进行讨论 。
第 82 页

人的准确性。当然,它确实还是会发生错误的,但发生错误的情况
是如此之少,以致没有那一门统计学对它的正常平均频率是有效
的。密码是很清晰的(对于 翻译 成蛋白质 来说)
,因此 一个
节段中的核苷酸顺序就规定了对应的多肽中的氨基酸顺序。
正如我们在第五章中看到的那样,由于当多肽一旦形成后,它所采
取的折迭结构(在正常的初始条件下),完全由多肽的顺序所规定
的,
所以说,
遗传信息的结构
“翻译”
以及由此而来的功能
“翻译”
,都
是很清楚、很严格的。除了遗传信息外,不再需要补充输入其他信
息;
而且看来连补充的可能性也是不存在的,
因为我们知道,
这个机
制没有给任何其他信息留下余地。生物体的所有结构和性能,都是
由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结构和活性所产生的,就这一点来说,一
定可以把整个生物体看成是遗传信息本身后成发生的终极表现。

翻译的不可逆性

翻译机制是严格地不可逆的,
这是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

来没有看到过按照相反的方向,就是说按照蛋白质到 的方
向传递信息的;而且也难以想象会有什么途径可能做到这一点。这
是确实可靠的,是以迄今所积累的如此齐全并得到证实的观察为
其基础的;其结果对于进化论来说尤为重要,以致我们可以把它
当作现代生物学的根本原理之一 。
因此,
没有另一种可以改变蛋
白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那怕是把这种改变部分地传递给后代的
可能机制,除非是在由 顺序的一个节段所代表的指令中发

①本书法文版的一些批评者(如毕阿瑞)看来是兴高采烈地举出了否定(他们是
这么认为的)这种说法的最新观察。他们的依据是特明和巴尔的摩所发现的能从
转录到 的酶,就是说,把通常已成为经典的系统的操作逆转过来。这一重要观
察实际上决没有违反顺序信息从 (或从 翻译到蛋白质是不可逆的原理。
作出这个发现的人(他们都是老资格的分子生物学家)当然并没有说他们已推翻了不
可逆原 理。
第 83 页

生了一种变化。反之,也想象不出能把指令或信息转移给 的
机制。
因此,整个系统完全是闭关自守的,极其保守的,对于外部世
界的任何
“提示”
它都是无动于衷的。
这个系统通过 和蛋白
质之间的微观的钟表装置功能,就象在生物和环境之间那样地建
立起一种单向的关系;这个系统显然是以它自己的这些属性,蔑视
任何“辩证的”描述。这全然不是黑格尔的哲学,而是地地道道的
笛卡儿的哲学:细胞确实是一架机器。
这样,看来这个系统依靠自身的结构,应该抵制一切变革和一
切进化。它确实也就这样抵制了。正由于此,所以我才能理解①
比进化本身更难自圆其说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是,有些物种具
有惊人的稳定性,它能够没有多大改变地在亿万年中繁殖其后代。
可是,物理学告诉我们,除了在无法达到的绝对零度这一极限
下,没有哪一种微观的实体能逃脱量子的扰动,这种扰动在宏观系
统内积累起来以后,就将缓慢地但又肯定地改变这个系统的结构。
保证忠实翻译的机构尽管是十分完美的,生物体还是无法逃
脱这一规律的。多细胞生物的衰老和死亡的一部分原因,至少可
以用翻译的偶然差错的积累来解释。特别是影响到负责翻译准确
性的那些组成成分的差错,将会造成进一步的差错,以致慢慢地无
情地损害机体的结构②。

微观的扰动

不违背物理学定律的复制机制是不可能完全免除扰动和防止
意外的。至少在 顺序的某些组成中,扰动或多或少引起了
不连续的变化。由于复制机制的盲目的逼真性,所以复制中的差

① 部 分 解 释 见 下一 章 第 三 节 。
奥格尔,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
第 期, 年,
第 页。
第 84 页

错也就将再一次自动地进行复制。这类错误将被忠实地翻译成
多肽中氨基酸顺序的一个变动,这个变动正好对应于发生突变的
节段。可是,只有当带有一部分新的氨基酸顺序的这条多肽
链拆迭起来以后,由突变引入的功能才会显现出来。
现代生物学研究中最著名的工作,不管是有关方法论的还是
有重大意义的,
都是同分子遗传学
(本什,
雅诺夫斯基,
勃里纳和克
里克)分不开的。特别是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已有可能对 顺
序遭到的各种不连续的偶然变化进行分析。现已证明各种突变的
原因是:
一对核苷酸被另一对核苷酸所置换;
缺失或增加了一对或几对核苷酸;
倒位、
重复、
转位或长短不一的节段的融合,
造成了遗传内
容的各种各样的
“拼凑” 。

我们称这些为偶然性事件,它们的出现是随机的。正因为这
些偶然事件是使遗传“文本”发生改变的唯一的可能原因,也正因
为“文本”是生物体遗传结构的唯一的贮存库,所以必然得出的结
论是:只有偶然性才是生物界中每一次革新和所有创造的源泉。进
化这一座宏伟大厦的根基是绝对自由的、但又是盲目的纯粹偶然
性。这一个现代生物学的中心概念,已不再是可能的或甚至是可以
想象的假设了;在今天,它已经成为唯一可能的假设,是同观察到
的并检验过的事实相一致的唯一假设。设想或希望我们会在这一
点上改变立场,那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这个概念比任何一门科学中的任何一个科学概念,更有力地
摧毁了人类中心论;而且,也没有哪一个概念会象它这样地激起我
们人类 具有高度目的性的生物 的本能的抗议。
因此,
对于
所有的活力论或万物有灵论的思想体系来说,这是一个要不惜一
切代价来加以摧毁的概念,或者可以说是一个必须千方百计驱除
①见附录三 。
第 85 页

掉的幽灵。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讨论一下偶然性和随机性这两个名
词;并且规定在什么意义上,才可以把它们而且非得把它们应用于
作为进化源泉的突变。突变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突变这个词的
使用范围也是很广的。最好的办法是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操作上的测不准性和本质上的测不准性

掷骰子和轮盘赌是建立在偶然性上的赌博,概率论则是用来
预测其结果的。但是,偶然性之所以进入这些纯属机械的和宏观
的赌博,只是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十分准确地控制所掷的 骰 子 或 所
转的小球。可以假想发明了一台极其精确的掷骰子和扔小球的机
器,它将大大降低结果的测不准性。我们可以说,轮盘赌的测不准
性是纯属操作上的而不是本质上的。我们马上就会看到,关于大
量现象的理论也是这样的,在那种理论中,纯粹是出自方法学上的
原因,所以才运用了偶然性的概念和概率论。
可是,在另一些情况下,偶然性概念就具有了本质上的意义,
而不再是只有操作上的意义了。
比如,
在所谓的
“绝对巧合”
中就有
这种情况;就是说,两个互不相干的事件的发展过程,在某一点上
交叉而产生的结果。举个例子来说。假定勃朗医生到一位危急病
人那里去出诊了。与此同时,承包工琼斯已出发去紧急修理附近
一座大楼的屋顶。当勃朗医生走过大楼的时候,琼斯正好一个不
小心 把他 的鎯 头掉 了下来。
鎯 头落 下的
(决 定论的“
)弹道 ”
正 好同
医生走的路线相交,于是医生的脑袋就被砸碎而死于非命。我们
说,他是偶然性的牺牲品。难道还能有别的说法适用于这种无法
预见的事件吗?在这里,偶然性显然是本质的东西,是完全独立的
两条事物因果链所固有的,而在它们的交叉点上造成了意外事故。
在遗传信息的复制中引起的或容许的一个差错事件,同这一
差错所造成的功能性的后果之间,也是完全互不相干的。功能效
第 86 页

应取决于结构,取决于已经改变的蛋白质的实际作用,取决于它所
保证的相互作用,取决于它所催化的反应,所有这一切同突变事件
本身的直接原因或间接原因都是无关的,不管这些原因的性质是
用决定论或用非决定论来解释都是一样的。
最后,在微观水平上,在物质量子结构中还蕴藏着测不准原理
的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突变就其本身而言,是一种微观事件、量
子事件,因而测不准原理对之是适用的。因此,具有这种性质的事
件,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
一 些最 伟大 的现 代物 理学 家从 来没 有全 盘接 受过 测不 准原
理,爱因斯坦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他不愿意承认“上帝在掷骰
子”。有些学派由于运算上的有用而保留了这个原理,但否认这是
一个重要的概念。可是,想用一种完全没有测不准的“更精确的”
结构来替代量子论而作的全部努力,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当前,看
来只有极少数物理学家还在那里相信这一原理终将从他们的学科
中消失 不见。
总之,必需强调指出,就算有朝一日竟会抛弃测不准原理,但
这个原理在下面这个问题上还是正确的,那就是, 中的一个
突变(不管它是如何完全地决定的),以及突变造成的蛋白质的功
能效应,这两者之间除了刚才所举的工人和医生这个譬喻所说明

“绝 对巧合”
而 外,
再也没 有别的可 说了。
这种 事件仍然属 于
“本
质上的”偶然性这个范畴。当然,除非我们回到拉普拉斯的宇宙中
去,在那里,从浑沌初分的时刻起,就决定了勃朗医生要死于琼斯
的鎯头 之下。

进化是绝对的创造而不是展现

柏格森在进化中看到了一种绝对创造力的表现,他猜测说,这
种创造力不是为了别的目的,而是为了创造而进行创造的,它是没
第 87 页

有什么目的性可言的。在这一点上,他正好是站在万物有灵论者
(不 管 是恩 格 斯,
泰亚 尔 德 夏尔丹,还是斯宾塞这样的乐观的
实证论者)的对立面,万物有灵论者都把进化看成是将蕴藏在宇宙
结构中的程序庄严地展现出来。因此,对他们来说,进化不是一种
真正的创造,而只是至今尚未显露出来的自然界的计划的“展现”
而已。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倾向,就是把在胚胎发育中所看到的事
物涌现 过程套到进化的涌现上去。现代理论则认为,“展现”这
一概念适用于后成发生,但理所当然地不适用于进化的涌现,因为
后者的出现,在本质上是无法预见的,所以它是宇宙内绝对全新的
东西的创造者。柏格森的形而上学同科学思想竟如此明显地不谋
而合,会不会是真正巧合的另一个结果呢?也许不是。因为柏格森
是一个艺术家和诗人,而且他还非常精通他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
所以他不会不看到生物界的丰富多采,以及所显示出来的行为和
类型的惊人的多样性,所有这一切,看来是直接证实了创造作用是
永不枯涸的、完全不受限制的和十分慷慨豪爽的。
但是,就在柏格森看到了最有力地证明“生命的原理”就是进
化本身的那个地方,现代生物学却看到了生物的一切属性都是建
立在一种重要的分子不变性的机制之上。现代的理论认为,进化
并不是生物的一种属性,因为进化起源于保守机制的缺陷,而正是
这种机制造成了缺陷所独有的特权。这样,人们就可以说,在非生

( 也就是 非复制的 )
系统 中,
使 一切结 构逐渐 解体的
“ 噪声”和偶
然扰动的原因,正是生物界进化的前驱,而且通过 的复制结
构(这是偶然性的记录本,是把噪声和乐曲一道保存下来的不懂得
音乐调门的录音器)还阐明了创造作用是毫无约束的和放任自在
的。

①涌 现是指 某些物 质按一 定方式 组成高 一级层 次的组 织形式 ,同时 出现了 新的
属性。 译者
第 88 页

在生物这种强烈的保守系统中,为进化开辟道路的最初的基
本事件,是一些微观的、偶然的、对于目的性功能将发挥什么作用
全然无关的事件。

偶然性和必然性

可是,
当偶然事件 因为它总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本质上是
无法预测的 一旦掺入了 的结构之中,就会被机械地而
peter疑問:DNA結構是必然OR偶然產生? 必然性
且忠实地进行复制和翻译,也就是说,将会增殖和变换成亿万份拷
贝。从纯粹偶然性的范围中被延伸出来以后,偶然性事件也就进
入了必然性的范围,进入了相互排斥、不可调和的确定性的范围
必然
了。因为自然选择就是在宏观水平上、在生物体的水平上起作用
的。
自然选择能够独自从一个噪声源泉中谱写出生物界的全部乐
曲。在今天,看来还有许多知名的思想家不愿接受这一点,甚至还
没有理解这一点。事实上,自然选择是作用于偶然性的产物;除此
以外,它不能再在别的什么地方找到可供选择的原料;但自然选择
又是在条件极其严格的范围内起作用的,而偶然性恰恰被排除在
指必然
这个范围之外。进化的普遍渐进过程,进化的循序前进,以及进化
给人以顺利而稳定地展开的印象,这些统统是起因于这些严格的
条件,而不是起因于偶然性。
达尔文主义问世后的一些进化论者在讨论自然选择时,喜欢
第 89 页

宣扬一种粗暴的、使人感到恐怖的观点,即毫无节制的“生存斗争”
的观点。其实,这种说法不是来自达尔文,而是来自赫伯脱 斯宾
塞。本世纪初,一些新达尔文主义者提出了一个内容更加丰富的
概念,并在定量学说的基础上表明自然选择的决定因素并不是生
存斗争,而是物种内的不同的繁殖率。
现代生物学的成就使人们能够给选择概念下一个更明确的定
义。尤其是人们对于细胞里(甚至在最简单的机体里)的控制论意
义上的网络 就它的功率、复杂性和统一性来说 已能描绘
出一幅相当清晰的图景。这就使我们能够比我们寡闻陋见的祖先
更好地了解到:对于蛋白质的结构形状有了改变的任何一种“新
东西”,首先要检验它同整个系统是否协调一致;因为这个系统中
早已存在着限制它发生变化的条件,这些条件就是指挥实现生物
体所设想的目的的无数个控制装置。因此,唯一可以被接受的突
变,只是那些至少不削弱目的性器官的统一性的突变,这种突变在
已经规定了的方向上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统一性,并且(这也许是更
罕见的)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当一个突变刚开始显现的时候,发挥功能的目的性器官就安 必然性
排下主要的初始条件,以决定是暂时地还是永久地接受或者摒弃
偶然性所引起的创新尝试。目的性动作,建造性和调节性的相互
指突變
作用网的总体功能的表现,都是由选择来决定取舍的;这也就是为
什么进化本身看上去就象是在实现一种企图、
完成一项
“计划”
、使
得某些古老的“梦想”得以永久存在下去并发扬光大的原因。

偶然性的丰富源泉

由于复制器官具有完善的保守性能,所以突变从单个来考虑
总是非常罕见的事件。从唯一的积累了大量而精确的突变资料的
生物 细菌来看,
每一代细胞中,
一个基因产生一个能明显改变
第 90 页

相应蛋白质的功能的突变的几率,大约在百万分之一到一亿分之
一。可是,由几十亿个细胞构成的一个群体,可以在几立方毫米的
液体中发育。在这样大小的群体中,不管是那一种突变,肯定都有
十个、一百个或一千个。这个群体里,所有突变体的总数估计为十
万个到一百万个。
因此,
在这么大的群体里,
突变就不是一种例外的现象,
而是
一种规律了。选择压力是在广大的群体范围内发挥作用,而并不
是作用于孤立的个体的。当然,高等生物的群体没有细菌群体那
么大,
但是,
在一个高等生物体里,比如在一个哺乳动物体内,它的基
因组所包含的基因数目比细菌的基因数目要多一千倍;
在一个高等生物体里,生殖系列(就是从卵子再到卵子或
从精虫再到精虫的细胞系列)中的细胞世代是极多的,因此偶尔出
现突变的次数也是极多的。
这也许可以说明人类的某些突变的频率之所以相当高的原
因,比如,能引起容易查出的遗传性疾病的突变频率,大约在万分
之一到十万分之一。要指出的是,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无法单独检
出的突变,这些突变一旦通过有性重组而聚集在一起时,就会产生
明显的效应。在进化中,这类突变比单独具有明显效应的突变也
许更重要。
总之,
在目前大约三十亿人口中,
新的每一代中估计有一千亿
个到一万亿个突变。尽管一个物种的复制机制总是谨慎小心地唯
恐失去其保守的性能,但上面这个数目却表明了一个物种的基因
组里的偶然变异性的贮存库,竟是巨大到何等程度。

物种稳定性的“悖理”

但在考虑到中奖机会竟如此之多、自然界开彩的速度又如此
第 91 页

之快的时候,人们会感到难以解释的、可诧异的、但又确是自相矛
盾的事实并不是进化,
而倒是构成生物界
“类型”
的稳定性。
我们知
道,动物界一些主要的门的解剖学外形,是在寒武纪末、换句话说
是在五亿年前所开始的分化的结果。而且,有些物种实际上已保
持其稳定性达几亿年之久。比如,腕足类的历史已有四亿五千万
年;一亿五千万年前的牡蛎的形状、也许连同它的风味,同我们今
天吃的牡蛎是完全一样的①。最后,以不变的基本化学组织(从遗
传密码的结构和复杂的翻译机构开始)为特征的今天的细胞,估计
也已存在二、三十亿年了。在这段漫长岁月中,它们一定也准备了
保证其功能统一性的强有力的分子控制网。
某些物种的惊人的稳定性、
几十亿年的进化、
细胞的基本化学
图式的不变性等等,所有这一切,显然只能用目的性系统的高度统
一性来解释。在进化中,这种统一性既是前进的向导,又是制动的 必然
刹车,并且还把自然界的轮盘赌所给予它的万一的机会保存了下
偶然
来,并使之扩大和综合起来。
至于复制系统,
它还远远不能消除必然要遭到的微观扰动,

只知道如何去把这些扰动记录下来并(差不多总是徒劳地)把它们
交给目的性的过滤器,以便用这种过滤器通过自然选择来最后判
定对扰动性能的取舍。

简 单 的“ 点 ”突 变,
如 密码中的一个字母换成了另一个
字母,是不可逆的。理论告诉我们应该是这样的,实验也证明确是
这样的。但是,任何一种可以察觉的进化,比如两个亲缘极近的
物种的分化,都反映了许多个独立的突变在亲种内陆续积累下来,
然后通过被有性生殖所促进的“基因流”随机地进行重组。鉴于产
生点突变的独立事件的数目,由于统计学上的理由,所以这种现象
总是不可逆的。
辛普森:
《进化的意义》
(纽黑文,
耶鲁大学出版社, 年)

第 92 页

进化的不可逆性和第二定律

因此,生物界的进化必然是在时间方向上不可逆的过程;这个
方向,同熵增加的定律、也就是同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规定的方向是
相同的。这决不止是一种类比,因为奠定第二定律的理由同确立
进化不可逆性的理由也是完全相同的。其实,完全可以把进化的
不可逆性看作是第二定律在生物界的一种表现。第二定律只是提
出了统计学上的预测,当然不能否定任何一个宏观系统有逆转的
反駁不可逆性(矛) 指系統是存在可逆的(盾)
可能性,而且在一个十分简单的空间里,一个很小的振幅起伏会使
熵的斜率重新上升,这样,就好象是时间上一次短暂的倒流。在生
其實entropy不代表時間
物中,选择所保留的正是这些被复制机制所俘获和繁殖的短暂波
动。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
自然选择 它在微观偶然性的巨大贮存
库里的无数个偶然事件中间,挑选出稀有的、可贵的偶然事件
就变成了好象是威尔斯的时间机器①。
对于这种时间倒流机制所产生的结果 也就是普遍向上的
进化过程,以及目的性器官的完善和增多 有人认为是不可思
议的,有人认为是自相矛盾的;甚至还有些思想家,包括谈论这件
事的哲学家和生物学家,至今还对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分子进化
论”
采取怀疑态度,
出现这些情况也是很自然的,
是不足为怪的。

抗体的起源

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至少有一部分是由于对引起选择的偶
然性竟会有取之不竭的源泉感到难以想象。但是,在生物的抗体

威尔斯 ,
英国小说家。 年著有
《时间机器》,表面上是科学幻想,实际上是这个资产阶级作家对“社会改良”的幻想
译者
第 93 页

防御系统中可以找到一个很好的说明。抗体是一种蛋白质,能通
过立体专一性的缔合作用,识别侵入机体的外来物质,如细菌和病
毒。
但是,
人所共知,
抗体是选择性地识别某一物质的,
比如说,

择性地识别某种细菌所特有的“立体模式”;而且,抗体只是在生
物体对于入侵者至少有了一次经验以后(通过天然免疫或人工免
疫)
,才会出现在生物体内
(并且将继续存在一段时间)
。进一步还
证明,生物体能产生同任何一种天然的或合成的立体模式相抗衡
的抗体。这方面的可能性看来是无限的。
因此,长期以来人们都假定,抗原本身就是合成抗体的专一性
缔合结构的信息来源。可是,如今已经知道,抗体的结构同抗原是
无关的。生物体里有许多特化了的细胞,它们具有独特的属性,即
具有利用决定抗体结构的遗传节段来“玩轮盘赌”的属性。这种特
殊的和极其迅速的遗传轮盘赌的精确功能,至今还没有完全阐明;
不过看来很可能是这样的:随机出现的重组和突变,对于抗原的结
构是完全不了解的。面对随机产生的抗体,抗原起了一个选择者
的作用,它有区别地促进那些产生能够识别它的抗体的细胞进行
增殖。
在我们所知道的一个最精巧的适应现象的基础上竟然发现了
偶然性,
这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
但是(根据事实来看)
,显然
只有偶然性才能源源不断地供给生物以足够的手段,去击退来自
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攻。

行为确定了选择压力的方向

阻碍接受选择理论的另一些原因是,人们常常把外界环境条
件理解为选择作用的唯一原因。这种概念是完全错误的。因为通
过外界条件而作用于机体的选择压力,跟物种所特有的目的性行
为决不是完全无关的。栖息在同一个生态龛里的不同的生物,同
第 94 页

外界条件(其中一定也包括同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的方式是完全
不同的,是十分专一的。被生物体本身所“选中”的这些特定的相
互作用,至少是部分地决定了生物体所遭到的选择压力的性质和
方向。
我们说,
一个新的突变所遇到的选择作用的
“初始条件”
中,
不可分割地同时包括了机体周围的环境,以及机体目的性器官的
结构和性能这两个方面。
很清楚,生物体的组织水平和对环境的自主性越高,目的性行
为在决定选择的方向上所起的作用也就越大,直到可以把目的性
行为看成是在高等生物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高等生物的生
存和繁殖首先取决于它们的行为。
还有一点也很清楚,那就是对这种或那种行为的最初的选择,
常常会产生十分深远的后果,它不仅会影响到最早出现这种行为
的雏形的物种,而且还会影响到这个物种的所有后代,这些后代甚
至会构成一个进化上的亚种群。我们知道,进化上的重大转折点
是同新的生态空间的侵入同时出现的。如果在地球上出现了脊椎
动物,并且开始了从两栖类到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奇妙的发展
系列,
这是因为最初有一条原始鱼
“想要”
登陆进行探索,
可是在陆
地上却又动弹不得。就是这一条鱼由于行为发生改变,结果引起
了选择压力,从而产生了四足动物的强有力的肢体。这个可称为进
化过程中的麦哲伦的大胆探索者的后裔中,有的能以每小时五十
公里的速度奔驰,有的能以惊人的敏捷攀援树木,有的则征服了天
空,
就是说,
在一种奇妙的形式下,
实现、
展开并扩大了那条太古时
代的鱼的渴望和
“梦想”

在有些种群的进化中,可以看到几百万年以来一直保持着一
种普遍的趋势,即某些器官明显地朝着一个方向发展。这一事实表
明,
对某种行为的最初的选择
(比如,
对付食肉兽的袭击)
使动物不
可改变地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也就是使支持这种行为的必要的结
构和性能不断地趋于完善。由于古时候马的祖先要想生活在开阔
第 95 页

的平原上和逃避敌害的侵袭(不是打算去抵抗应战,也不是打算躲
避藏匿),足趾经过多次缩减的长期进化以后,所以现代的马在今
天才只用一个趾尖行走。
现已知道某些十分明显而又复杂的行为,比如鸟类求偶的仪
态,都只是跟某种特别明显的形态学特征相连系的。无疑地,这种
行为和同行为相一致的解剖学特征,是并行地进化着,在性选择的
压力下彼此促进并彼此加强。在一个物种里,一旦开始了这种发
展,那末同成功地婚配连系在一起的任何一种盛粧艳饰,只是增加
了、或简单说来只是确认了最初的选择压力,结果也就促进了外貌
的改进。所以,可以十分正确地说,性的驱策 或性欲 创造
了选择华丽羽毛的条件①。
拉马克认为,正是动物在“求生”的努力中所经受的高度紧张,
不知怎的一来就影响到了它的遗传内容,并成为遗传内容的一部
分而直接影响到它的后代的形态。长颈鹿之所以有那么长的颈项,
正是反映了它的祖先一直保持着想吃到最高枝条上的树叶的愿
望。在今天,这虽然已成为一个无法接受的假设;可是,我们可以
看到,作用于行为要素的纯粹选择作用,导致了拉马克冀图说明的
结果:解剖学上的适应同特殊的行为之间的密切的相互联结。

我们必须依循上面的思路来考虑人类进化方向的选择压力问
题。这是一个特别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其所以如此,倒不是因为这
个问题涉及了我们人类本身,也不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自身进
化的根源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进化的性质。一位不怀偏见
的观察者,比如说一位火星上的来客,看到了下面的事实是不可能
不感到吃惊的,那就是,人类的符号语言 在生物界中出现语
言,
这是唯一的一次 这种特殊行为的发展,为另一种进化开辟

① 参 阅 伯根:
《动物的社会行为》
(伦敦,
梅盛公司, 年)

第 96 页

了道路,
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王国,
也就是文化、
观念和知识的王国。

语言和人类进化

一桩独一无二的事件:现代语言学家在详细论述人类的符号
语言时,
认为它同动物所用的通讯方法
(听、
触、视等)
是处在两个
完全不同的水平上的。毫无疑义,这是正确的。可是,如果由此得
出结论说,这种现象证实了在进化的连续性上有了一条绝对的鸿
沟,就是说,人类语言哪怕在萌芽状态时,也同类人猿彼此间的各
种呼唤示警系统是毫无关系的,那末,我对此是很难理解的。总而
言之,这是一个不必要的假设。
所有动物,
不光是在进化上同我们最相近的那些动物,
无疑地
都有一个脑,它不止能保持和记录下一些零星的信息,而且能把这
些信息连系起来并加以转化,进而把经过这样加工得到的结果,以
完成单个动作的方式表现出来;但是 这是主要的一点 它
不能通过一种方式把自身的这种特殊的连系和转化告诉另一个个
体。可是,这一点正是人类语言所能做到的。当一个人有了一些
新的连系,即一些创造性的组合,而且把这些组合转告给别人,以
便使它们不致随同他本人的死亡而消失的时候,就可以看作是人
类语言诞生之日。
现在没有可供我们研究的原始语言,
在现代的一切人种中,

号连系方式的复杂性和交流的本 差不多达到同样的水平。而且,
科姆斯基认为,
人类一切语言的基本结构和
“形式”
都是相同的。

人注目的事实是,之所以可能有语言和语言这种特技式的表达,都
是同智人有发达的中枢神经系统明显相关的;就这一点来说,发达
的中枢神经系统就构成了智人的最突出的解剖学特征。
根据我们对人类最古老的祖先的了解,
我们可以说,
人的进化
首先是由于头盖骨、因而也就是由于脑的不断地发达的缘故。这大
第 97 页

约需要二百多万年的时间来规定这种进化方向和忍受选择压力。
这种压力一定是十分沉重的,因为对于进化来说,二百万年只是转
眼即逝的瞬间;而且选择的压力一定是专一的,因为我们还没有在
别的系统中看到类似的进化,例如今天的猿的脑容量,同它们几百
万年前的祖先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增大。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优先进化,同人所特有的行为之间,不可
避免地会认为存在着一种平行的、携手并进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
程中,语言不仅是这种进化的产物,而且是这种进化的初始条件之

在我看来,最可能的假设是,在远古时的人类中就出现了最原
始的符号交往,通过它所提供的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就构成了最初
的关键性的一种
“选择”
,从而在物种内产生了新的选择压力,
因此
这些“选择”同物种的未来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选择作用必然促
进了语言能力本身的发展,进而促进了为语言服务的器官 脑
的发展。我认为,这个假设是为强有力的论据所支持的。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最早的真正的人科是南方古猿,列罗瓦一
古兰很正确地喜欢称它为“南方猿人”。根据肯定的特征,说明他
们已具有区别人同人类最亲近的表兄弟 类人猿科(也就是类
人猿)的特征了。南方猿人已采取直立姿势,这不仅关系到脚的特
化,而且关系到许多肌肉和骨胳的变化,特别是脊椎以及脑袋相对
于脊椎的位置。除长臂猿外,所有类人猿都是用四肢行走的;就象
通常所说的那样,他一旦直立了、并把他的手解放出来用于行走以
外的其他目的时,一定也就大大推进了人的进化。这一创举出现在
十分早期的古代
(比南方猿人还早)
,它无疑也是极端重要的,
因为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祖先可以一面奔跑,一面使用他的两只前
肢,变成了狩猎者。
可是,这些原始人的脑容量几乎不比黑猩猩大,而且还低于大
猩猩。脑能够完成什么功能并不同脑重成正比,但脑重无疑规定
第 98 页

了智力的限度;要不是脑袋发达,智人就肯定不能成其为智人。
总之,有一点看来是肯定的,那就是东非猿人的脑虽然没有大
猩猩的重,但还是能进行一些在类人猿科中没有进行过的手艺。东
非猿人制造了工具。当然,这是十分原始的工具,而且只是由于一
种十分粗陋的形状的反复出现、以及在某些化石遗骸的附近找到
它们,所以才被看出是人工的制品。更大的猿在偶然直立时也能
利用天然
“工具”
,比如石块和树枝,
但它们没有制成可以同人工制
品相比拟的东西,人工制品总是按照一种可以识别出来的规范制
成 的。
因此,东非猿人一定可以看成是能制造器具的十分原始的人。
这样,在语言的发展同预示着有目的的、在训练之下发生的手工
业的发展之间,看来一定有一种密切的相互关系① 。因此有理由假
定,南方猿人有一种同他们的原始工业相对应的符号交往的手段。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末正如道特所认为的那样 ,
南方猿人成功
地捕猎犀牛、河马、豹等凶猛危险的野兽时,他们一定是作为一个
执行着预定计划的集体去进行围猎的。对于这种准备工作来说,
语言是必不可少的。
南方猿人的脑尽管一点也不大,但对上面的假设是丝毫没有
影响的。因为最近用一只幼年黑猩猩所作的试验 表 明 ,猿 类虽 不
能学会口头语言,但却能吸取聋哑人所用的手势语的某些要素并
加以运用③。因此,有理由认为,智力还比不上今天的黑猩猩的动
物,在神经生理上发生了不是十分精细的变化以后,就能把发音清
晰的符号表达能力学到手。

①列罗瓦一古兰:《行为和语言》(巴黎,阿尔贝一米契尔, 年)
; 霍
洛威,
《现代人类学》,
第 期, 年,
第 页; 勃隆诺夫斯基,
刊于《献给
罗曼 杰科勃生的论文》
(巴黎,
茅顿, 年)

引自列罗瓦一古兰,见上。
③ 伽德纳和 伽德纳,
刊于《非人类的灵长类的行为》,
苏里安和
斯托尔涅茨编(纽约,科学出版社, 年
第 99 页

可是,
很清楚,
当语言一旦出现以后,
不管它是何等地原始,

定会大大提高智力的生存价值和促进脑的发展,于是创造出一种
定向而可怕的选择压力。不会讲话的物种没有哪一种能够经受得
住这样的压力。当一个符号通讯交往系统出现了以后,凡是能最
好地利用这种系统的个体或种群,比起其他个体或种群来,就能得
到更大的好处。这种好处之大,是那些在智力上占同样优势、但
没有语言的物种所得到的好处所无法相比的。我们也看到,语言
引起 的选 择压力 必定会 使中 枢神经 系统 朝着这 样一种 特殊 的智
力 即最 适合 于利 用蕴藏 着大 量可 能性 的这种 特殊 的语 言性
能 的方向进化。

人类最初是怎样学会语言的

这个假设虽然言之成理并有它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如果没有
为迄今收集到的语言学证据所证明,那末它也就不能为大众所接
受。研究儿童学习语言以后,可以用不容争辩的口吻指出,这一如
此令人惊异的过程的本性,跟艺徒们根据系统的、形式的规则去学
习手艺的步骤是迥然不同的 。小孩牙牙学语时是没有什么规则
可循的,与其说他冀图模仿大人,倒不如说,他在学习语言的每一
阶段上,只要适合于他的,他就拿来使用。刚刚开头的时候(一般
在十四个月到十八个月间),幼儿只会讲大约十个字,而且是一个
字一个字分开来讲的,即使在模仿大人时,也不会把这些字连起
来。后来,到了一定的时候他才会按照造句法把两个字、三个字或
更多个字组合起来。这种造句法也并不是从大人那里听来的话的
重复或翻版。这看来是个普遍的过程,而且对于各种语言来说,儿
童逐渐学会语言的年龄也是差不多的。在第一年以后的二、三年

① 莱纳伯格:
《语言的生物学基础》
(纽约,
约翰 维莱父子公司, 年 )。
第 100 页

内,这样地使用语言就能很从容地使儿童掌握语言,虽然照成年的
观察者看来这种情况总是难以置信的。
这样就促使人们假定,所有这一切一定是反映了作为语言动
作基础的神经结构的发育期间,有一种胚胎学的后成发生过程。
观察创伤引起的失语症时所积累的资料证实了这一假定。患失语
症的儿童年龄越小,复原也就越快、越彻底。可是,如果在青春期
或年龄更大时受伤,那末损伤就成了不可恢复的了。除了上面的
观察外,很多资料都证实自然而然地学会语言有一个临界年龄。
大家都知道,成年人学习第二种语言时,一定要坚毅刻苦,作出系
统的努力;但就是这样学会了的语言,事实上总还是及不上自然而
然学会的自己祖国的语言。

学会语言的程序编制在脑的后天发育过程中

解 剖学 的证 据证 实了 学会 语言 同 后天 发育 过程 是密 切相 关
的。人出生后,脑还在继续成熟,要到青春期才停止。这种发育看
来主要是扩大了大脑皮层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联结网。在出生后的
头两年里,发育十分迅速,以后就放慢下来了。从解剖学证据来判
断,
发育不会超过青春期;
因此,
这同最早学会语言的可能的
“临界
期”是一致的①。
根据上述内容,人们可以大胆地提出 我正准备这样提
出 儿童之所以看上去是如此奇迹般地、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语
言,只是因为学习语言构成了后天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后天发
育的功能之一正是为语言开辟道路。说得更精确些:毫无疑问,认
识功能本身的发育是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后天生长的。语言正是在
这种后成发育过程中学会的,后成发育使语言同认识功能连系起

① 莱纳伯格:
《语言的生物学基础》
(纽约,
约翰 维莱父子公司, 年)

第 101 页

来。连系是如此紧密,以致我们很难通过内省的方法把所讲的话
同话中所表达的思想分开。
当前流行的观点认为,
语言不过是一种
“超结构”
,而且根据人
类语言的多种多样性来看,语言是第二次进化的产物,也就是说文
化的产物。可是,智人的认识功能的广阔性和精细性,显然只能在
语言中并通过语言找到其存在的理由。丧失了语言这一手段,绝
大部分的认识功能就将变成毫无用处和无能为力了 。因此可以
说,不能再把语言能力看作是一种超结构。在现代人中,在认识功
能同认识功能引起的、并把认识功能表达出来的符号语言之间,看
来一定得承认存在着一种密切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只能是在远
古时开始的共同进化的产物。
乔姆斯基及其学派认为,深入的语言学分析揭示出了:在语言
的无限多样性的底下,有一个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基本“形式”。
因此,乔姆斯基认为,这种形式应看作是人种的天性和特征。有些
哲学家和人种学家对这种说法都有反感,因为他们看出这是回到
了笛卡儿的形而上学。可是,倘若只接受这种说法所包含的生物
学内容,我看这并没有错。相反,当人们一旦假定人的大脑皮层结
构的进化,不可能不受到在很早时候、在最粗糙的状态下所获得的
语言能力的广泛影响,那末我认为,上面的说法就是以上假定的一
个最自然的结论。这又就等于假定,在原始人类中间一旦出现了
口头语言,这就不仅有可能推动文化前进,而且对人的体质进化
肯定也会起一定的作用。如果这些假定是正确的,那末在脑的后
成发育过程中表明自身的语言能力,应该就是今天的“人类本性”
的一个部分,而人类本性本身则是在基因组中为完全不同的遗传
密码的语言所规定的。这是个奇迹吗?确实是的。因为归根到底,
语言也是偶然性的一种产物。可是,在东非猿人或他的一个伙伴第
一次用音节分明的符号来表达一个范畴的那一天,他也就大大提
高了以后会出现的一个能构思出达尔文进化论的脑袋的几率。
第 102 页

现代生物学知识的边界

当人们仔细考察三十多亿年漫长的进化过程、以及由进化引
起的 无数结 构和从细 菌到人 所有生 物的极 其有效的 目的性 行为
时,他们就会又一次提出疑问:所有这一切,究竟能不能想象为自
然选择主持了一次抽签开奖盛会、从而在无数个号码中间盲目地
和完全随机地抽中了极少几个彩号的结果呢?
当人们详尽地审阅了已积累了的证据以后,他们可能会恢复
原有的信念,确信只有这种想法才是符合事实的(特别是符合于复
制、突变和翻译的分子机制等事实),但这种想法并不能帮助人们
对进化过程所涉及的巨大范围有一个综合的、直观的和直接的了
解。
奇迹 仍然有 待
“ 阐明 ”
;奇 迹还 是奇迹,
它 的神 秘性并 没有 因此
而减少。正如弗朗索瓦 马里雅克所说的:“这位教授先生所说
的,比起我们这些可怜的基督教徒所信仰的,更加不可相信。”
情况确是如此。这同现代物理学的某些抽象概念,还没有在
人们思想上构成一个令人满意的形象是属于同样的情况。可是,
我们知道,不能以此作为一种根据,用来反对一个已被实验和逻辑
所证实了的理论。在微观物理学或天体物理学中,我们马上就可
以明白,麻烦之处就在于所观察的现象的范围,已经超越了我们的
直接经验。只有抽象才能弥补这个缺陷,但抽象决不能消除这个
缺陷。生物学所涉及的则是另一类麻烦。决定各种事物的基本相
互作 用的生物 的
“机械 ”
特性,
相对来 说,
是 比较容易 理解的。
但要
第 103 页

为生命系统描绘出一幅直观而全面的图画,那是不太容易的,因为
很难把复杂的生命现象统一成一种类型。但是和物理学一样,生
物学中的这些 心理学上的困难,也不能成为反对一种理论和观察
的论据。
我们今天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不仅在原则上已了解了进化的
基本机制,而且已能准确地识别并证实这些机制。解决问题的根
据是完全可以令人满意的,因为所涉及的机制就是保证物种稳定
的机制,
也就是 复制不变性和生物目的性的统一的机制。
进化这一概念是生物学的中心问题。在今后的年代里,它一
定还 要经过 相当的锤 炼和反 复的推 敲。不 少东西还 有待于 弄清
楚。不过,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进化现在是处在知识边界以内这
一侧。
照我看来,现在的挑战来自进化过程的两端:一端是最早的生
命系统的起源问题;另一端是前所未有的最强烈的目的性系统内
部所进行的工作的问题,也就是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如何工作的
问题。在本章内,我就预备来划定这两个未知领域的边界之所在。
人们会认为,在发现了作为生物主要属性的基础的普遍机制
以后,应该促进生命起源问题的解决。可是,这些发现最后只是把
生命起源问题换成了另一个问题(现代科学还用了更加精确的术
语来提出这个问题),而且这样一来,反倒使这个问题变得比以前
更难解决了。

生命起源问题

导致原始生命体出现的过程,可以先验地划分出三个必须首
先肯定它们是存在的阶段:
在地球上形成了生命体的主要化学建筑基石,亦即核酸和
蛋白质。
第 104 页

从这些物质中形成了最早能进行复制的高分子。
以这些“复制结构”为起点,进化精心构制出目的性的器
官,最终导致原始细胞的出现。
在解释每一个阶段时,也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问题。第一个
阶段通常称之为“前生物”阶段。这个阶段很便于进行理论研究和
实验研究 。关于前生物的化学进化所遵循的途径还没有完全确
定,
无疑地,
今后还将是如此;
尽管这样,
整个图景却是很清楚的。
四十亿年前,大气的条件以及地球表面上占优势的那些条件,有利
于一些简单的碳化合物如甲烷之类的积累。地球上还有水和氨。
这些简单的化合物在非生物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很容易得到无
数种更为复杂的化合物,其中包括一些氨基酸和核苷酸的前体(氮
硷,
糖类)
。很清楚,
在一些完全可信以为真的模拟条件下,
以这种
方法合成的化合物中间,极大部分同构成现代细胞的化合物是一
样的或是相似的。
所以,可认为是已经证明了在地球历史的某一时刻,在核酸和
蛋白质这两类主要的生物高分子的高浓度溶液中,可能已含有相
当多的水。在这种前生物的“汤”中,各种高分子可以通过自身的
前体
(氨基酸和核苷酸)
的聚合而形成。
在实验室里,
在“可信以为
真的”
条件下,
确实得到了同
“现代”
高分子的一般结构相似的多核
苷酸和多肽。
从上面看来,做到这一点已经没有多大困难。但是,从第一阶
段到第二阶段,还有待于采取一个决定性的步骤:在原始汤内占优
势的那些条件下,高分子的形成能够促进它们自己不依赖于任何
目的性器官的帮助而进行复制。这一点,看来并不是一个不可克
服的困难。现已证明,一条多核苷酸顺序,事实上能够通过自发
的硷基配对去指导互补顺序的生成。诚然,这种机制的效率只可
能是很低的,而且还会发生无数次差错。但是,在这个机制启动
的时候,复制、突变和选择这三个基本过程也在起作用,并且一定
第 105 页

会给那些最能依靠自己的顺序结构进行复制的高分子,提供最大
的方便 。

根据我们的假设,第三阶段是一些目的性系统的逐渐涌现
这些目的性系统围绕着复制机构而建成了一个生物体,一个原始
细胞。
在这 里,
人 们碰到 了真正 的
“ 壁障”
,因为 原始细 胞的结 构究
竟是怎样的,我们没有一点概念。我们所知道的最简单的生命系
统是细菌细胞,它是一个微小的极其复杂的和效率极高的机构,也
许已经经过了十多亿年才达到目前这样完善的状态。它的整个化
学基础的蓝图,同所有其他生命体都是相同的。比如,它所用的遗
传密码和翻译机制,同人的细胞就是一样的。
因此,我们可以有效地对之进行研究的最简单的细胞,已经没
有什么“原始”的特点可言了。经过五千亿代到一万亿代的选择
后,这些细胞的目的性器官是如此地强有力,以致看不出它们有任
何真正原始结构的痕迹。如果没有化石的帮助,科学家们就不可
能确定其进化的情况。但人们至少还是打算去提出一个关于这种
进化的路线,特别是关于进化过程的起点的假设。
当原始汤变得稀薄时,代谢系统一定是“已经学会了”动员化
学势和合成细胞的组成。因此,代谢系统的发展就成为很费解的
问题了。只有出现了选择性通透的膜,才会出现活细胞;这种膜的
出现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可是,主要的问题还是遗传密码
和它的翻译机制的起源。说实在的,与其说这是一个问题,倒不如
说这 是一个 谜。

密码起源之谜

未经翻译出来的密码是没有意义的。现代细胞的翻译机构至

奥格尔,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第 期, 年。
第 106 页

少有五十种高分子成分,这些成分本身在 中被编成了密码,
而密码本身又只能被翻译的产物所翻译。这是“一切生命都起源
于卵”的现代表述。这个循环是在何时以及如何闭合的?这只能
凭空想象了。但是,密码现在是可解的,并且已知密码是普遍的,
这一事实至少已使我们可以用精确的术语来提出问题;简单说来,
可以有两种提法。
一种是化学的 或更准确些,立体化学的 原因说明
了密码的结构;
如果某一密码子
“被选中”
来代表某一氨基酸,
那只
是因为它们之间有某种立体化学的亲和力。
另一种提法是,密码的结构在化学上是任意的,正如我们
今天所了解的,密码是一系列使密码逐渐增多的随机选择的结果。
第一个假设看来更合乎大家的心意。首先因为它可以解释密
码的普遍性。其次因为它使我们能想象出一种原始的翻译机制,
即氨基酸顺序排列成一条多肽,是起因于氨基酸同复制结构本身
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最后而且也是主要的一点,那就是如果这
个假设是真实的, 那末原则上它就应该是可以验证的。确实已作
了无数 次尝试去 验证它, 但迄今为止 一切尝试 都已证明 是无效
的 。

关于这方面,看来要得出最后结论还为时过早。我们现在暂
且把这个还没有得到确证的第一个假设搁在一边,再来看一看第
二假设。从方法学上看,它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不过,决没有什么
迹象可以说明它是不正确的。它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还有另一
些理由。这个假设并没有说明密码的普遍性。于是,人们就作出
另一个假定:在多次精心制作的努力中,只有一次努力的结果被保
存了下来。它使自身成为有意义的,可是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一
种原始的翻译模型。这里就非得加上猜测不可。已经提出了一些

① 参 阅 克里克,
《分子生物学杂志》,
第 期, 年,
第 页
第 107 页

很巧妙的猜测,即认为这个领域太清楚了,已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了。
谜并没有解开。这个兴味无穷的问题的答案,仍然如堕五里
雾中。在地球上出现生命这一事件之前,还曾出现过生命的偶然
性有多大?现在生物界的结构决没有排除决定性事件只出现一次
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在地球上出现生命以前,出现生命的几率实
际上等于零。
大多数科学不喜欢这个想法,科学对于只出现一次的事件,既
无法谈论,也无所作为。科学只能研究作为一类出现的事件,它们
在以前还曾出现过的几率不管多么小,但肯定不等于零。现在由
于生物界的结构具有普遍性,而这种结构又是从密码开始的,所以
生物界看上去好象是一个独特事件的产物。当然,生物界的这种
划一的特性,很可能是因为选择作用淘汰了大批别的结构的结果。
但没有理由迫使人们非这么解释不可。
宇宙里可能出现的一切事件中间,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的具体
事件的预先决定它出现的几率,总是接近等于零的。可是,宇宙存
在着,在宇宙间一定会出现许多具体的事件(在某一具体事件出现
以前),该事件出现的几率是极小的。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充分
理由可以去断定或者去否定:生命在地球上只出现了一次,因此,
在此之前出现生命的偶然性几乎等于零。
生物学家对这个概念很反感。这不仅出自科学上的原因,而
且也是因为这个概念同我们人类的想法是背道而驰的,因为人们
一般都倾向于认为:在世上真实存在的万事万物的背后,必然性是
深深扎根于事物的开端之中。我们必须时刻提防这种好似什么都
是注定了的想法。内在论同现代科学是不相容的。命运是同事件
同时出现的,并不是预先注定的。我们自己的命运,不是在生物
界出现了唯一能运用符号交往的逻辑系统的人类以前就已注定了
的。语言是另一桩独一无二的事件,它本身很自然地将使我们反
第 108 页

对任何一种人类中心说。如果语言是象已出现的生命本身那样的
独一无二的事件,那末,在出现语言以前还曾出现过语言的偶然
性,真是微乎其微的。宇宙间并不是处处都是生命,生物界也不
全都是人类。我们人类是在蒙特卡洛 赌窟里中签得彩的一个号
码。当人们看到一个人刚从赌场里赢了钱而摇身一变成为百万富
翁时,我们感到惊讶同时又觉得好象是梦幻般地不真实,产生这种
感觉是很自然的,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另一条边界:中枢神经系统

逻辑学家一定会提醒生物学家,想“了解”人脑的全部功能的
努力,注定是要失败的,这是因为还没有一个逻辑系统能够对它自
身的结构作出全面的描述。考虑到我们离开知识的终极边界还十
分遥远,所以这一告诫是不合时宜的。不管怎样,这种逻辑上的反
对意见,对于人类分析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来说是不适用的。我们
至少可以假定,动物的这个系统的复杂性和效能总比我们人类的
要差。但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一个主要的困难:一个动物的自觉经
验,对于我们来说是无法了解的,而且无疑地将永远是无法了解
的。只要情况是如此,那末比如说,有没有可能对蛙脑作出全面
的、彻底的描述,就成问题了。不过这样的描述虽然是有局限性
的,但在探究人脑时还没有更合适的东西可以替代它,因为它提供
了把客观实验资料同主观经验事实进行比较的可能性。
总之,我们是能够在而且一定要在每一种可能进行研究的水
平上,同时探究脑的结构和功能,希望有朝一日能把这些在方法
上、对象上都完全不同的研究结果加以汇总。不过现在的研究表
明,目前还不可能汇总,因为这些研究工作都还存在各种各样问

①蒙特卡洛是欧洲摩纳哥公国的城市,以‘赌博之都”著称。 译者
第 109 页

题。
其中,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这种复杂结构的后成发育问题,是最
难解决又是最关紧要的问题。人体内,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连结大
约有一万亿个到十万亿个,这些连结是通过比连结数目还要多一
百倍的突触来实现的,有些突触把彼此相距很远的神经细胞连结
起来。我在前面曾提到过如何建立起远距离形态发生的相互作用
这一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现在特别是由于一项(别的且不说)著
名的实验研究,至少可以把问题提得更加明确一些①。
要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一定要从它的主要逻辑要素
突触 的功 能开始 。研究 突触 比在其 他任 何水平 上的研 究更 容易
些,而且精巧的实验技术已取得了相当多的发现。可是,离开用分
子相互作用来说明突触传导还有很长一段路程。但这是一个最根
本的问题,因为这里也许是记忆的最后秘密之所在。前不久,有人
假定记忆痕迹是记录在分子相互作用的一种多少是不可逆的变化
形式之中,这种相互作用使神经冲动通过突触而传导。这个理论
被认为有可能是真实的,但对之还没有什么直接的证明 。

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根本机制,虽然可以说我们是一无所知
的,但检验神经信号的整合作用、特别是检验某些感觉通路中的整
合作用的现代电生理学,已经取得了一些十分重要的结果。
首先,神经元通过突触的中转、从无数个单个细胞那里收到信
号。对它作为信号整合器的属性进行分析后表明,神经元的性能
跟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积分元件是十分相似的。比如,神经元跟电
子计算机一样,也能完成命题代数的全部逻辑运算。此外,当信号

斯佩雷,散见于其著作。
②这个理论认为,记忆编码在某种高分子(核酸)的残基顺序之中。近来有些生
理学家接受了这个理论。他们显然相信这样一来就可以同研究遗传密码所得出的一
些概念连系起来,而且还可以借用这些概念。可是,说得更确切些,根据我们今天对于
密码的了解和翻译机制的知识,这个理论是经不起推敲的。
第 110 页

同时出现时,它还能加减不同的信号;它能改变信号的频率,使信
号的传导同它所收到的信号的振幅保持一致。不过,现代计算机
看来还不能运用单一的元件去作出这样的改变,并精细地调整性
能。控制论意义上的机器同中枢神经系统的相似性给人以深刻的
印象,人们也能对它们作出有效的类比;可是必须注意到,在当前,
这种平行类比还只限于低水平上的整合作用,例如感觉分析的开
始阶段。通过语言来显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看来是难以用
这种方 法来进行研 究的。
那末,
这究竟 是
“量”
的 差别
(即复 杂程度
更高),还是“质”的差别呢?依我看,这不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因为,整合水平不同,因而基本相互作用的性质也就不同的这种推
测,并没有得到证实。如果说真有可能应用辩证法第一规律的例
子的话,那末这种推测也许就是一个例子。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人类的极精细的识别功能,以及对这种功能的多方面的运用,
使得一些动物(人类也属于这类动物)的脑的原始功能相形见绌,
以致它们竟被人类遗忘了。这些原始的功能可以列举如下:
特别是根据感觉输入的情况来控制和协调运动神经元的
活 性。
以遗传决定的神经通路的元件的形式,去包容复杂程度不
等的动作程序,以便推动它们对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
对感觉输入进行分析、变换和整合,以得出一个同动物的
特定行为相关联的外部世界的表象。
把经过这些特定行为的衡量后认为是重要的事件记录下
来,根据这些事件的相似性整理分类,依照构成不同类的事件之间
的相互关系(同时出现还是次第发生)进行联系,并把这些经验掺
第 111 页

合到人的认识功能的固有程序中去,使这种程序丰富、精巧和多样
化起来。
去想象,也就是说,为了动物自身而使外界的事件和动作
的程序在头脑中再现并仿真
(模仿)

不属于高等动物的物种如节肢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也能实
现前三种功能。我们可以在昆虫中找到动物所固有的极其复杂的
程序的例子。上述第四种功能,在昆虫中是否起重要作用那是有
疑问的 ;但另一方面,这些功能对高等无脊椎动物如章鱼的行
为,
却有极重要的作用 ,
因而对所有脊椎动物来说,
当然更是如
此。
第五种功能,
我们可以称之为
“计划”
的功能,
可能是高等脊椎
动物所特有的,也许只是哺乳动物才有的。但在这里,意识变成了
一种障碍,我们只有在同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堂兄妹”中看到这
种意识活动(比如做梦)的外观征兆,但其他物种未必是全然没有
这种活动的。
第四、
第五两 种功能是认 识功能,
而第一、
二、三种则只 是协调
功能和表现功能。只有第五种功能才能创造出主观经验。

感觉印象的分析

根据第三种功能的说法,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印象的分析,提
出了外部世界的一个贫乏而歪曲的映象;这只是一个梗概和轮廓,
(一种本质的
“批判的”
梗概和轮廓,
批判这个词可从同康德哲学意
义互补的字义来理解),它的重点完全是由对动物特别有利的特殊
行为所规定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位于蛙眼后的分析器

①蜜蜂也许是个例外。
杨:
《脑的一个模型》
(牛津,
克拉伦顿出版社, 年)

第 112 页

使蛙看到了一只飞动的苍蝇(即一个小黑点),但看不到一只不动
的苍蝇 。这样,蛙只能捕获在飞翔中的猎物。但我们必须强调一
点,而且电生理的研究也已证明了这一点,那就是这种行为决不表
示蛙没有看到毫无食物征状的、一个不动的小黑点。不动的小黑
点的映象确实是记录在蛙的视网膜上的;可是没有被传递,蛙的视
觉系统只有在看到运动的客体时才兴奋起来。
在猫身上做的一些实验 ,对下面这种奇妙的事实作出了解
释。这个事实是:同时反映光谱中所有颜色的一幅画面,看上去却
是白茫茫的一片,尽管主观上人们总认为白色就等于完全无色。
实验者说明,由于反应各种不同波长的神经元之间的交叉抑制,当
视网膜不加区别地暴露在所有可见光波长范围里的时候,这些神
经元就不再发放信号。因此,在一种主观意义上来说,歌德同牛顿
争论时,歌德是正确的。对于一位诗人来说,即使这是错误,它也
是一种可以原谅的错误。
毫无疑问,动物能按照抽象的范畴,特别是几何学范畴把客体
或客体间的关系进行分类:章鱼或大鼠能学会区别三角形、圆形和
正方形等图象,而且能按照它们的几何学特征而舍去它们的大小、
方向和真实客体的颜色,毫无差错地识别它们。
研究了猫在分析视野里的图象时的神经通路以后,证明了这
些几何图形的识别是由神经通路本身的结构所引起的,它过滤和
改组了视网膜上的映象。事实上,这些分析器给映象加上了限定
的框架,从映象那里抽取了一些简单的要素。比如,一些神经细胞
只反映自左上方斜到右下方的直线图象,另一些则只反映相反方
向的直线。因此,所传递的客体的映象并不是一个清晰的几何学
“观念”。确切地说,感觉分析器是从客体的最简单的几何学要素

巴罗,
《生理学杂志》,
第 期, 年,
第 页。
② 魏斯尔和 赫贝尔,
《神经生理学杂志》,
第 期, 年,

页。
第 113 页

中来知觉客体,并重新组成客体的映象的①。

经验论和先天性

因此,
这些现代的发现在新的意义上、
从不同角度上支持了笛
卡儿和康德,并且促使人们去反对顽固不化的经验论。经验论在
科学中差不多连续统治了二百多年,它对于提出认识参考系的先
天性的任何假说一概都表示怀疑。现在有些伦理学家看来还丢不
开这样的概念,即动物行为的要素有些是先天固有的,有些是后天
学来的,这两种模式是彼此严格区分和绝对排斥的。洛伦兹②已
精确地证明这个概念是完全错误的。当行为是表示通过经验去获
得要素时,这些要素总是按照一种程序、而且是一种先天的程序、
也就是在遗传上决定了的程序而获得的。程序的结构发动了并指
导了早期的学习,学习将遵循在物种的遗传性中早已确定了的某
种预先建立的模式。因此,儿童学会语言的过程十之八九就是如
此,而且没有理由不认为,人类认识的基本范畴同样也是如此;对
于人类行为的许多其他要素来说,或许也是如此。这些要素虽然
不是最基本的,但对于个体的和社会的发展会有重大的后果。这
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的。人种学家每天都在做这类试
验。由于这是残酷的试验,所以要实际用于人类(事实上是用于年
轻人)是不可想象的。由于对人类本身的尊重,所以也就迫使人们
放弃了对他自己的本性的一些根源的探索。
被经验论者所否定的笛卡儿的天赋
“观念”
的长期争论,
同最
近的一次争论是很相似的。最近这次关于表现型和遗传型之间区
别的争论,已把生物学家分成两派。对于引入这种区别的遗传学

① 赫贝尔和 魏斯尔,
《生理学杂志》,
第 期, 年,第
页。
洛伦兹:
《行为的进化和改变》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年)

第 114 页

家来说,这种区别在确定遗传性时确是最根本的和必不可少的;对
子不从事遗传学研究的许多生物学家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都认
为这种区别是极其靠不住的。在他们看来,这只是拯救基因不变
性的一种策略而已。这样,在两派之间又一次发生了矛盾。一派
认为真理只存在于真实的、完全呈现在感官之前的具体客体之中,
另一派则透过客体去探求被客体所掩盖住的理想的程式。埃莱因
说过,只存在两类学者,一类喜爱想象,另一类则厌恶想象。在科
学界中,这两派继续处于相对立的状况。但正由于这种对立或对
峙,所以这两派对于科学的进展都是必需的。人们感到遗憾的只
是那些蔑视想象,但对科学进展不无贡献的人,到头来必定会在科
学的进展中证明他们是失败的,是跟不上这种进展的。
然而,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来说,伟大的十八世纪的经验
论者并没有错。在生命体内的万事万物,包括遗传的天赋在内,不
管是蜜蜂的刻板的行为还是人类认识的先天框架都是来自经验,
这一点是千真万确的。可是,万事都来源于经验,这并不等于都来
源于每一新世代的每一个体所反复进行的当前的经验,而是来源
于物种在其进化过程中的所有祖先积累起来的经验。只有这种从
偶然性那里得来的经验 只有那些被选择的和经过磨炼的无数
次尝试 才能同其他器官在一起,使得中枢神经系统变成一个
器官,使之适合于它自己的特殊功能。至于脑,它绘出了一个适合
于物种行为的物质世界的表象;它提供了一个框架,以便对否则就
会成为无用的客观经验资料进行有效的分类;在人类中,它甚至主
观地模仿经验,以便预料其结果和作好行动的准备。

仿真的功能

依我看,人脑所特有的独一无二的属性是仿真功能或模仿功
能的有力发展和加强运用。仿真或模仿是最基础水平上的认识功
第 115 页

能,语言也就是以认识功能为基础的,而且语言也许只是不完全地
揭示了认识功能。可是,仿真并非是人类所独有的功能。看到主
人准备出去散步而表现出欢乐的小狗,显然是在想象(就是说,通
过预料而作出仿真的活动):随同主人出去时它将会碰到的新发
现,新经验和即将面临的有刺激性的险境(不过由于保护人在场,
所以它是不会有什么危险的)等等。随后,在狗的梦境中,整个事
件又将杂乱地再次仿真地重现一遍。
动物同儿童一样,主观的仿真功能看来只是部分地同运动神
经的活力相分离的。游戏只是它的外在表现。但在成人中,主观的
仿真或模仿活动变成了特别卓越的高级功能,即创造性功能。这
就是由语言的符号所反映的功能,这种符号对功能的操作进行变
换和概括,把它改造成言语这种形式。乔姆斯基强调的事实是,即
使在语言的最平常最低级的表现中,语言也总是有创新作用的,因
为它是主观经验的翻译,是新事物和新经验的仿真或模仿。在这
一点上,人类的语言也就完全不同于动物间的通讯活动。后者只
是同刻板的具体情况相对应的呼唤和示警的声音或动作。最聪明
的动物虽然无疑地能进行十分精细的主观仿真活动,但它们是没
有办法“吐露自己的心情”的,充其量只能粗略地表示它的想象的
方向。另一方面,人能口述他的主观经验,使他首次模仿的新发现
和开创性的遭遇,不致随同他的死亡而一起葬送掉。
我可以肯定,每位科学家想必都已注意到他在更深的层次上
的精神反应,并不总是表现为语言的。思想集中就是从事一种想
象的经验,这是借助于形式、力量以及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经验,这
三者在一起仅仅构成了视觉意义上的“映象”。但当注意力如此集
中于想象的经验达到出神入化而忘却其他一切的境地时,我知道
(因为我就有过这种经验)一个人会突然发现他自身同客体本身,
比如说,同一个蛋白质分子完全融为一物了。可是即使在这个时
刻,仿真的经验的重要意义还没有变得很清楚,只有当这种经验以
第 116 页

符号来表达时,它的意义方始更清楚。其实,仿真活动中所运用的
非视觉映象不应看作是符号,更合理地应把它看作是我所说的那
种直接提供给想象经验的主观而抽象的
“实在”

不管怎么说,在日常生活中,仿真过程总是被几乎跟它形影不
离的、看来同思想也是不可分的言词所掩盖住的。可是我们已知
道,无数次的观察已证明了人的认识功能、那怕是最复杂的认识功
能,并不是立即同语言连结在一起的(也不是同任何其他符号表达
方法立即连结在一起的)。在这里,我们特别可以引用对各种失语
症所作的研究。斯佩雷的最新实验,也许最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他所研究的病人的大脑两半球,已被他用外科手术把交叉连结的
胼胝体切断而分开了 。这些人的右眼和右手只同大脑左半球沟
通信息。因此,当左眼看到了或左手感觉到了一个熟识的物体时,
没有一个人能说出这个物体的名称。还做了一些比较难的试验,
比如要把随便那一只手里拿着的三维形状的物体,同该物体投影
在屏幕上的扁平的二维图象对起来,这时,失语的右半球表明它自
身比
“优势”
左半球更优越,
即不仅能更精确地、
而且能更迅速地进
行分辨。这就使人猜测:右半球可能是对主观的仿真作用负责的
一个重要部分,
也许是一个更
“奥妙”
的部分。

如果说思想是以主观仿真过程为其基础的猜测是正确的,那
末我们就得假定人类的这一能力的高度发展是进化的产物。在进
化过程中,自然选择检验了这一过程的功效,即它的生存价值。检
验的实际项目是,观察由假想试验所计划和准备的具体行动能否
获得成功。因为具体经验已证实了主观仿真过程的想象能力和精
确预见的能力,所以我们老祖宗的中枢神经系统里的仿真的力量,
就被推进到了智人的水平。当南方古猿、猿人甚至克罗马努时代

利维 埃格利斯提和 斯佩雷,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
第 期
年,
第 页。
第 117 页

的智人使用武器围猎凶豹时,组织这样一种活动的人的主观仿真
是出不得半点差错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祖先留传给我们的、
接着就成为我们所固有的逻辑手段是如此可靠,以致用这种手段
就能使我们理解周围的事物,也就是只要我们这些进行仿真活动
的人,一旦有了必要的信息要素以后,我们就能用符号语言去描述
这些事物并预见其进程的缘故。
当直观的预想手段从它自身的主观试验中汲取教训而不断丰
富它自身的时候,进行仿真的人也就成了发现和创新的手段。通
过对它的主观功能的逻辑语言的分析,已有可能提出客观逻辑的
定律和创造出象数学这样的新的符号工具。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
伟大的思想家们对这样的事实常常感到诧异,即由人所创造的数
学的实在,尽管同经验毫无关系,但却能如此忠实地反映自然界。
诚然,它同个体经验和具体经验确实是无关的,但凡事都同进行仿
真活动的人的能力有关,这种能力是我们祖先的大量而艰辛的经
验所培育出来的。按照科学方法把逻辑同经验进行系统地对比,那
末我们现在实际在干的,只不过是用我们祖先的全部经验来对付
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而已。
当我们能预卜到有这种奇妙手段存在的时候,当我们懂得如
何通过语言去把这种手段作用的结果翻译出来的时候,我们还是
不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也不知道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这方面的
生理学实验,迄今为止多半是没有成效的。内省尽管有种种危险,
但却能告诉我们更多的东西。还有语言的分析。但是,语言所表
现出来的仿真过程,已经经过了一些我们还不了解的转化;而且,
语言也许并没有展现出这个过程的全部活动。

二元论的错觉和精神的存在

这里是边界之所在。我们还是象笛卡儿那样地依然无法越过
第 118 页

这个界限。只有突破了这一障碍以后,二元论才会在我们的生活
中失去力量,从而不成其为真理。今天,我们还是同十八世纪一
样,还是习惯于脑和精神的区分。客观分析迫使我们明白,这种表
面上的二元性是一种错觉。可是,二元论的想法在我们中间是如
此合适,如此根深蒂固,以致不能指望用主观性的直接知觉来驱除
它,或是学会没有它也能有感情地、有道德地生活着。人们为什么
非如此不可呢?在我们里面有精神存在,这又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呢?抛弃了一种关于非物质的“实体”的错觉,并不等于否认了灵
魂的存在,而正好相反,这只是开始认识到遗传天性的和文化遗产
的、以及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个人经验的复杂、丰富和高深莫测的奥
妙。所有这一切,就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存在:我们就是我们自身的
独特的、不可否定的见证人。
第 119 页

人类进化中的选择压力

我们已经说过,曾经有过那么一天,南方古猿或者它的一个亲
族,大胆地越出了交流具体经验和现实经验这一范围,而致力于表
达主观经验的内容,
以及个人
“仿真”
活动或个人
“模仿”
活动的内
容。从那一天起,一个全新的世界,即观念的世界就诞生了;一种
新的进化,即文化的进化就成为可能了。在此之后的一段漫长岁
月内,人类体质的进化一定是同语言能力的发展密切地联在一起
的,并且受到后者的深远影响,这是因为语言能力已如此彻底地改
变了选择的条件。
现代人类就是这种进化共生过程的产物。如果不这么看,那
末人类就成了不可理解的和不可思议的了。每一个活着的生物也
是一种化石。在每一个生物体内,所有的结构,包括蛋白质的微观
结构,都带有它祖先遗留下来的痕迹,如果不是烙印。同其他动物
物种相比,人类更是依赖体质的和观念的双重进化的力量,人就是
这种双重进化过程的继承人。
可以假定,在过去几十万年中,观念进化只稍稍超前于体质进
化,因为前者受到大脑皮层还没有充分发展的阻碍,那时大脑皮层
还只能预测同眼前生存直接有关的事件。于是,推动仿真活动的
能力和语言能力发展的强烈的选择压力,就在这里发挥其作用。这
样,大脑皮层的进化也就飞快地发展起来,这一点已由头骨化石所
证实。
第 120 页

可是,
当这种联合进化的过程进行下去时,
其中的观念进化成
分,就会越来越趋向于摆脱它所受到的限制而获得更大的独立性;
最后,中枢神经系统自身的发展也就逐渐消除了这些限制。正是
由于这种进化,人类方始能够统治整个生物界,使人类免遭来自生
物界的威胁和危害。这时指导第一阶段进化的选择压力也就放松
了,或者至少是扮演不同的角色了。因为人类统治了他的周围环
境,所以除了自己的同类以外,不再有别的强大对手了。也正是
因为如此,所以直接的种内争斗 在人类内部的生死攸关的争
斗 就成了人类的主要选择因素。这种现象在动物进化中是罕
见的。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在任何一个动物物种内,看到有不同
族或不同群之间的种内战争。在大型哺乳动物中,即使通常出现
雄性个体之间的一对一的搏斗,但也很少置失败者于死地。专家
们都认为,
斯宾塞的
“生存斗争”
这种直接争斗,
在动物进化中只起
很小的作用。但在人类中却不是如此。当人种发展和扩大到一定
阶段时,部落间或种族间的战争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进化因素。尼
安德特人之突然消失,很可能是被我们的祖先智人干掉的。这并
不是最后一次的种族灭绝,有史以来,种族灭绝的例子就曾发生过
多次。
这种选择压力把人类进化推向了何方?答案是,它当然有利
于那些赋有更多的智慧、想象、意志和抱负的种族进行扩张。它一
定也有利于形成部落内部的团结和集体的好勇斗狠,而不利于个
人的孤胆独闯;有利于对部落法律的尊重,而不利于个人独创的进
取心。
这当然只是简化了的轮廓,我渴望听到批评意见。我并不想
把人类进化分成两个截然分明的阶段。我只是想把在人类的文化
进化和体质进化中一定要加以考虑的主要选择压力,一一列举出
来。要点是,在几十万年中,文化进化不可能不影响到体质进化;
跟其他动物相比,这种影响在人类中更大,因为人比其他动物具有
第 121 页

更大的自主性,所以正是他的行为规定了选择压力的方向。
当自动的行为一旦变成文化的行为时,文化的特征必然要对
基因的进化施加压力。这种情况将一直继续到文化的进化加快步
伐,同基因组的进化彻底分离时为止。

现代社会中遗传退化的危险

在现代社会体制中,这种分离显然已是完全的。现代社会中,
选择已被抛弃了,或至少已不再有达尔文学说所指的那种意义上
的“自然选择”了。如果说在我们中间选择仍在起作用,那末它并
不促使
“适者生存” 用现代化的术语来说,
就是并不促使
“最适
者”通过有更多的后裔而得到遗传学上的生存。智慧、抱负、勇气
和想象,确实仍是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成功的因素;但这只是表明个
人获得成功而不是遗传上获得成功,而后者却是唯一的进化根据。
不,
情况正好相反。
众 所 周 知,
统计学已表明,
智商(或文化水平)
同每对夫妇的子女平均数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同
时,同样的统计学也表明了,夫妇间的智商是正相关的关系。这是
一种危险的状况,即最高级的遗传潜力会逐渐集中到一些优秀分
子身上,相对地说,这些优秀分子的数目正在日趋减少。
不但是如此。在不太遥远的过去,甚至在相当“高级的”社会
中,仍然是在自动地和无情地淘汰体质上和精神上不大健全的人。
他们中间绝大多数人活不到青春期。而在今天,这些遗传上的废
人却有很多都能活到生育的年龄。由于科学知识和社会伦理学的
进展,通常用来防止物种退化(退化是当自然选择中止后必然产生
的结果)的机制,现在几乎是完全不起作用了,除非当缺陷是异常
严重时,它才起一点作用。
为了对付时刻引起我们注意的这些危险的遗传缺陷,现代分
子遗传学的进展却在向我们表明还是有获得治疗的一线希望的。
第 122 页

这种被少数几个一知半解的人士所传布的幻想,最好还是把它丢
掉为宜。无疑地,有些遗传残疾是有可能缓解的,但这只是对患者
本人来说,而不是对他的后裔来说。现代分子遗传学不仅毫无办
法去干预上代遗传下来的内容,以便用新的特性去改良它,从而创
造出一个遗传上的“超人”来;而且还揭示出这种希望是注定要落
空的,因为基因组的微观组成,今天还不可能也许永远不可能用这
种方法来处理的。暂且把科学小说里的幻想计划搁在一边。“改良”
人种的唯一方法将是引进一种审慎的、严厉的选择。可是谁愿意
有这种选择,谁又胆敢应用这种选择呢?
在高级社会中盛行的非选择状态(或反方向选择的状态),对
物种肯定是一种危险。可是,要把这种危险变得非常严重,那还需
要有一段很长的时间,
比如说,
十代或十五代,
或者几个世纪。
何况
现在还有更严重、更紧迫的危险在威胁着现代社会。

这里,我所想到的还不是人口爆炸,自然环境的破坏,甚至也
没有提到百万吨级的核威力的大量贮存;而是更诡秘、更根深蒂固
的祸害:即缠扰精神的祸害。这是观念进化中最急剧的转折点所
引起的祸害。此外,按照一个方向不断加速的进化,总是要增加灵
魂的剧烈烦恼的。
在过去三个世纪中,人们在所有知识领域里取得了巨大成就,
迫使他对于他自身的以及他同世界的关系的概念,忍痛地作了全
面的修正;因为几万年来,这些概念是深深地扎根在人类的心中。
可是,所有这一切 就象我们的核力量所引起的精神混
乱 只是一个简单概念所造成的后果。这个概念是:自然界是
客观的、系统的,比较逻辑和经验则是真知的唯一源泉。可是很难
理解:这么简单明了的观念为什么要在智人出现了十万年以后,才
在观念王国中获得完全的成功;为什么象中国这样的最高文明却
从来没有产生这种概念,反而还要向西方来学习它;或者说,为什
第 123 页

么这种概念在西方也需要有二千五百年时间,经过从泰勒斯和毕
达哥拉斯到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儿,才从机械工艺实践的包壳中挣
脱了出来。

观念 的选择

对生物学家来说,他总是很容易受到诱惑,想在观念进化同生
物进化之间找出一种平行的关系。因为虽然观念王国高于生物界
的程度远远大于生物界高于非生命界的程度,但观念仍然保持了
生物的某些属性。同生物一样,观念也倾向于使结构永久化并产
生自己的同类;并使自己的内容进行融合、重组和分离;它们的确
也能进化发展,而在观念的进化中,选择一定也要起重要的作用。
我不想胡碰乱撞地提出一种观念选择理论。可是人们至少可以确
定这样的理论所包含的一些主要因素。这种选择一定是在两个水
平上、即在心灵和行动这两个水平上起作用的。
观念的行动价值取决于采用观念的个人或集体的行为所发生
的变化。某一给定的观念使人类的集体更加团结、更有远大的抱
负、更有自信心。这样的集体就更有力量去扩张,这样也一定能促
进观念自 身的传布。
观 念“获得 成功”
的能 力,
被人们“接受”的程
度,同它所包含的客观真理的多少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一种宗教
意识形态变成了一个社会的牢固核心,重要之点不在于这种意识
形态的结构包含了什么内容,而在于这种结构是被大家所接受的、
是占统治地位的这一事实。所以,一种观念的传布力量和其实现
的力量是很难区分开的。

观念的
“传布力量” 就好比是它的感染力 更加难以分
析。我们说,传布力量依赖于心灵中预先存在的结构,而观念则是
早已被文化安置在这些结构之中的;但无疑地,它也依赖于某些先
第 124 页

天的结构,这些结构我们是难以辨认的。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
最能深入人心的观念,总是用人类在宇宙的内在命运中所处的地
位来解释人类的一切。在命运的怀抱里,人类的一切疑惧和忧虑,
也就全部消释了。

需要一种解释

在整个年代中,一个人总是同他所隶属的集体和部落同命运
的,离开了群体他就无法生存。部落也只能依靠内部的结合才能
生存和自卫。在那里,对这种结合起组织作用和保证作用的法律,
施行着强制的力量。一个人可能会触犯法律,但不可能有什么人
会否认法律。硬要说经历了这么长的时期、具有这么巨大的选择
作用的社会结构,竟然对人脑的先天类型的遗传进化连一点作用
都不起,这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种进化一定不仅是促进了对
部落法律的承认,而且还开创了对于神话式的解释的需要;也正是
这种解释,给予了法律以理论的依据和统治的权力。我们就是这些
人的后裔。我们也许是从他们那里继承了对于一种解释的需要,和
激励我们去探索存在的意义的深远忧虑。这种忧虑已创造出所有
的神话、宗教、哲学和科学本身。
这种迫切的需要是自然而然地发展的,而且这种需要是天赋
的,是铭刻在遗传密码的某个地方的,这些我都深信不疑。在人类
以外,
在动物界里,
除了蚂蚁、
白蚁和蜜蜂等社会性昆虫外,
是找不
到这么高度分化的社会组织的。但是,社会性昆虫的组织制度的
稳定性,同文化遗产那是完全无关的;在那些昆虫中间,实际上一
切都起因于遗传传递。这些昆虫的社会行为,完全是天生的和自
动 的。
人类的纯属文化的社会组织是不可能达到这种稳定状态的,
更何况又有谁希望达到这种稳定状态呢?神话和宗教的发明,形
第 125 页

形色色的哲学体系的构成等等,都是人类这样的社会动物,为了生
存、但又不甘心陷于纯粹无意识地自动活动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可
是,要使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完全依靠自身而安定下来,那是不太
可靠和不太有力的。继承下来的天性需要遗传上的支持,以便使
它自身成为心灵所须臾不能离开的东西。不然的话,在我们人类
中,宗教现象总是社会结构的基础这一事实,该如何解释呢?我们
的神话、
宗教、
哲学 思想体系尽管 千变万化、
多 种多样,
但在 其中总
是反复地出现着同一种基本“形式”,又该如何解释呢?

神话的和形而上学的“个体发生”

很清楚,
用来给法律提供依据的
“解释”
,在宽慰人们的忧虑的
同 时,
全 都 是 叙 述 往 事、
“ 故 事 ”或“ 历 史 ”
。这(在哲学意义上)
就是
真正的“个体发生”史。原始的神话几乎都是讲天上的神祇和人间
的英雄,他们的故事说了一个集团的起源,并把该集团的社会结构
置于不变的传统之上;人们不再另外创造历史。主要的宗教形式
都是相似的,都是根据一个上通神明的先知的生活故事演变而成
的,这样的先知如果本身不是造物主,也是造物主的化身,是代造
物主立言、讲述人类的历史和命运的。在所有主要宗教中,犹太基
督教也许是
“最原始”
的,因为它的严格的历史性结构,
已直接反映
在贝都印部落的传说和史诗中,以后才被神圣的先知添枝加叶地
进一步充实起来。更高度分化的佛教正好相反,它的原始形式只
建立 在超越 个人命运 的
“羯 磨”
或“业”的因果 报应、
以 及支配 个人
命运的超渡轮迥律之上的。佛教中更多的是灵魂的故事,而不是
人 的 故 事。
从柏拉图到黑格尔和马克思,这些伟大的哲学体系全都一目
了然地 提出了解释性 的、
规范性的“个体发生”史。
诚然,
在 柏拉图
那里,历史的进程一直在走下坡路。他在历史中只看到了观念形
第 126 页

式渐趋败坏,
所以他的《共和国》一书的目的就是要复旧,
要使时间
倒流。
马克思和黑格尔一样,认为历史是按照一幅内在的、必然的、
美好的蓝图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不全在
于他对人类解放的许诺,而且很可能主要在于它的“个体发生”史
的结构和它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作了概括而详尽的阐述。尽
管历史唯物主义以
“科学”
的真实性装点门面,
可是,
即使只就人类
历史来讲,它的说法也还是不完备的。除了关于历史观以外,还得
加上辩证唯物主义,以便得出一个心灵所必然需要的完整解释,那
就是说,辩证唯物主义必须指出人类史是宇宙史的延续,是服从于
同一的万世不易的定律的。

古老盟约的废弃和现代灵魂的烦恼

如果说,人类先天就需要一种尽善尽美的解释,找不到这种解
释就会在内心深处引起极度痛苦;如果说,对整个历史作出解释的
方式是宽慰灵魂的唯一解释方式,而这种方式就是把人安置在自
然界图式中的一个必然的位置上,从而揭示出人的意义;如果说,
一种真正的、
有意义的、
令人感到宽慰的
“解释”
非得同长期以来的
万物有灵论的传统揉合在一块;那末,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几
千年来一直采用这种解释的观念王国,却遭到了另一个观念的入
侵,这个观念就是认为客观知识是真理的唯一可靠的源泉。
这个观念冷酷无情,不作什么解释就对所有别的精神食粮来
一个禁欲主义式的否定;这个观念并不能使忧虑消释,反而加深
了忧虑。它宣称,它已把成为人类本性之一的十万年来的传统,
一下子荡涤殆尽。它宣布了人同自然界间的古老的万物有灵论的
盟约已告终结,它用在荒漠孤寂的宇宙里进行不安而急切的探索
来代替这种可贵的盟约。这个观念除了某种清教徒式的傲慢自大
第 127 页

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推荐的了。这个观念又怎么能为大家所接
受呢?它不可能被大家所接受,它还没有被大家所接受。可是,它
已获得了承认,这是因为而且仅仅是因为它的行动的力量是巨大
的。
在三个世纪的历程中,建立在客观性假设基础上的科学,已在
社会中和人类实践中赢得了自己的地位,但它并没有占领人心,并
没有在人们心中扎根。现代社会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现代社会
把自己的财富和力量统统归功于科学;并且坚信,如果我们希望的
话,在未来,科学会带给我们更多的财富和力量。可是,也还有另
一点值得注意的,
那就是,
象在生物进化中最初的一次
“选择”
决定
了某个物种的整个未来一样,科学实践在开始时的一次无意识的
选择,也就推动了文化朝着一定的方向去进化;十九世纪的科学主
义认为这样的进化行程必然是不断向上的,一定会导致作为人类
发展顶点的极盛时代的到来,可是照我们看来,我们今天所能看到
的却是一个阴森莫测的深渊。
现代社会接受了科学向它提供的财富和力量。可是它还没有
收到 甚至还没有听到 科学所指明的影响更为深远的教
训:
那就是,
科学确定了真理的一个崭新的、
独特的源泉,
它要求彻
底修正伦理学的前提,要求同万物有灵论的传统全面决裂,最终废
弃“古老的盟约”而订立一个新的盟约,等等。现代社会能用一切
力量武装起来并享用一切财富,这统统要归功于科学,可是我们的
社会却仍在那里宣扬一些早已被科学连根拔起的价值系统,并妄
图用它们来指导人们的生活。
我们以前的社会,都不曾被如此苦恼的矛盾弄得四分五裂。在
原始文化和古典文化中,万物有灵论的传统认为知识和价值是同
根生的。因为在历史的最初时刻,一种文明在试图成型时总是死
抱住万物有灵论的传统不放,试图以此来证明自身的价值;与此同
时,
却又 否认 它是 知识的、
真 理的 源泉。
西方“自 由”社会 由于 自己
第 128 页

的道德基础,仍然是在那里传授 或者说在念经般地空谈由犹
太基督教教义、
科学进步主义、
人类“天然”权利的信条、
功利实用
主义等拚凑成的令人作呕的大杂烩。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则在那里
宣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宗教。从表面看,这比自由社会所
自夸的道德支架来得更加扎实,但它是凭借着极端的严酷性才建
立起它的力量而维持到今天的,所以它也许是更脆弱的。可是,所
有这些扎根于万物有灵论的、同客观知识不相容的体系,可以说都
背离了真理,而且对科学来说都是陌生人,都对科学根本敌视;这
些体系都喜欢利用科学但并不尊重科学。裂隙是如此巨大,谎言
是如此昭彰,以致折磨着稍为有一点文化、稍为有一点知识、并被
创造性的源泉何在这一道德问题所激动着的任何一个人的良知。
也就是说,对于人类中间的那些要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负有责任
或将负起责任的人来说,这是一种苦恼和灾难。
正是这种谎言在折磨着现代精神,牢牢地掌握了人类道德和
社会本性的核心。正是这种或多或少遭到胡乱诊断的苦恼,使今
天有很多人如果不是对科学表示嫌恶和憎恨,至少也是心存疑惧;
一句话,对科学敬而远之。当他们公开表露他们的苦恼时,通常是
把矛头指向科学的技术副产品,如炸弹、自然界的破坏、人口急剧
增长等等。当然最方便的回答是:技术同科学并不是一回事,原子
能的利用马上就会变成使人类生存下去的一股活力;自然界的破
坏意味着工艺技术还不够完善,而不是过多;至于人口剧增,那是
由于每年从死亡线上拯救了几百万名儿童,难道要我们开历史倒
车而听任他们夭折吗 ?
这是把骚扰不安的症候同它的根本原因混为一谈的肽浅回
答。说实在的,这只是把有待证明的问题当作证明的论据的一种
狡辩。因为在抗议的背后,是对科学所指出的教训的否定。这是
一种生怕亵渎了神圣的恐惧,是生怕凌辱了价值的恐惧。这是完
全有理由的恐惧。科学凌辱了价值,这是千真万确的。但它不是
第 129 页

直接地凌辱价值,因为科学根本不对价值作任何判断,但它必然会
无视价值;科学必然会破坏每一个神话或每一种哲学的“个体发
生”史,因为从澳洲土著到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所有的万物有灵论的
传统,都是把价值、责任、权利和禁诫等所有伦理学,建立在这些
“个体发生”
史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人类接受了这个教训,接受了这个教训所包含的全部内
容,那末就一定会从千年的梦幻中苏醒过来;这样,人类就会发现
他自身是完全孤独的、与外界根本隔绝的。他最后会认识到,他就
象一个吉普赛人那样生活在异国他乡的边境上。在那个世界里,对
他所弹奏的音乐是充耳不闻的,对他的希望、苦痛和罪恶也是漠不
关心的。
可是,千秋功罪今后又将由谁来评说?是非善恶又将由谁来
断定?所有的传统体系,都把伦理和价值置于人类力所能及的范
围之外,价值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却属于价值。可是,现在人类知
道了价值是属于他的,而且是只属于他的,但价值归他所有以后,
又立刻会在世界的可怕的虚空中消逝掉!于是,现代人就转向科
学,或者不如说转向反对科学,最后则去估量科学所具有的不仅能
毁灭肉体,而且能毁灭灵魂的可怕力量。

价 值 和 知 识

补救的办法上哪儿去找呢?难道人们一旦形成了客观真理同
价值理论构成了永远分离和互不相通的两个领域的观点以后,就
不能再改变了吗?现代大多数思想家,包括作家、哲学家和科学家
在内,都持这种态度。可是我认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态
度只能使他们的忧虑更加久远和更加恶化,所以这是不足取的;我
还认为,这种态度是绝对错误的,主要理由有二:
一、价值和知识在行动时就象在论述时一样,总是而且必然
第 130 页

是相连系的,这一点是很清楚的。
二、
因为“真正”的知识的 定义,
归根到底是 建立在一 种伦理
学的假定之上的。这是最主要的一个理由。
这两个理由,每一个都需要作一番简短的解释。
伦理学和知识,必然在行动中以及通过行动而连系起来。行
动使知识和价值同时发挥作用,或同时成为问题。一切行动都意
味着是有利于或有损于某些价值的伦理学行动;或是构成了、或企
图构成对价值的一种选择。另一方面,知识必然包含在一切行动
之中;反之,行动是知识的两个必然来源中的一个来源。
在万物有灵论的体系中,伦理学和知识是相互沟通而不会有
矛盾的,因为万物有灵论回避了这两个范畴的基本区别,把它们看
成是同一个实在的两个侧面。建立在人类的“天然”权利这一基础
上的社会伦理学观念,反映了这种想法;而在把马克思主义所隐含
着的伦理学叙述出来时,这种想法就更系统更突出了。
当人们把客观性当作真正知识的必要条件时,就已经在伦理
学同知识这两个领域之间,划定了为探求真理所必需的根本区别。
知识本身是排斥一切价值判断的
(“认识论的价值”
除外)
;本质上
是非客观性的伦理学,则永远排除在知识的范围之外。
事实上,这种根本区别被规定为一条公理以后,就创造了科
学。我打算再加上一句,如果这种文化史上没有先例的事件,发生
在基督教的西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文明中,那末其原因也许一部
分是由于教会在神圣的和世俗的这两个领域之间,已经划定了根
本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但允许科学按照自己的道路发展下去(倘
若它不侵犯神圣的领域),而且它为人们作好了思想准备,使人们
认识到客观性原则所提出的更带有根本性的区别。西方人对于某
些宗教在神圣的和世俗的之间竟没有、而且竟不可能有区别,感到
困惑不解。
比如,
印度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神圣的,
因此“世俗的”
这个概念就成为不可思议的。
第 131 页

可是,让我们回到我们的主要之点。客观性假设在废弃“古老
盟约”的同时,也就杜绝了价值判断与通过知识而达到的判断之问
出现任何混淆。可是,这两个范畴在行动的形式中(包括在议论或
论述这种行动的形式中),事实上还是不可避免地统一起来的。为
了坚持我们的原则,我们的看法是,没有哪一种议论或行动可以认
为是有意义的和真实的,除非这种议论或行动在它所连结的两个
范畴之间,划定了而且保持了一种明确的区别。这样规定以后,真
实性概念就成了伦理学和知识再次会合的共同基础;在那里,相互
有连系的、但不能相互替代的价值和真理,向跟它们起共鸣作用
的、专心致志地在观察的人们,显示出它们的全部重要意义。反过
来说,把两个范畴混为一谈的不真实的议论,只能导致极端有害的
谬论,导致虽然出自无心但却是有罪的谎言。
(很清楚,
在“政治”
议论中,
总是一贯地、
系统地把两个范畴混
为一谈。而且不光是职业政治家这么干,就连科学家本身在他们
的专业范围以外,也常会遇到不能区别价值和知识这两个范畴的
危险)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万物有灵论根本不需要、而且也不可能
在价值判断同以知识为依据的议论之间,建立起一种绝对的区别;
由于已经假定在宇宙中存在着一种意向,虽然这是精心伪装了的
意向,那末这种区别又有什么意思呢?在一个客观系统中,情况
正好相反:一般都认为,知识同价值混在一起是非法的,是应加以
禁止的。可是 这里是关键性的一点,也就是使知识同价值在
它们的核心上结合起来的逻辑连系 这种禁止,这种保证客观
知识创立基础的“第一诫”,它本身却不是客观的。何况它也不可
能是客观的,因为它是一种伦理的指导方针,是一条行动的准则。
真正的知识是不晓得什么价值不价值的,但它只能以价值判断为
基础,或者说,以不证自明的价值为基础。很清楚,以客观性原理
作为真正知识的条件的论断,构成了一种伦理学的选择,而不是构
第 132 页

成从知识得出的判断,因为根据客观性假设自己的用语来说,在这
种随意选择以前,是不可能有任何一种“真正”的知识的。为了确
立知识的规范,客观性原理规定了一种价值,即客观知识本身构成
了一种价值。于是,在赞同客观性原理的人当中,就有人宣称他坚
持一种伦理学系统的基本陈述,而有人则主张知识的伦理学。

知识的伦理学

所以我们可以说,知识来源于对原始价值的伦理选择。也正由
于此,所以知识的伦理学根本不同于万物有灵论的伦理学,后者声
称它是以宗教的或
“自然的”
内在规律的
“知识”
为基础,
并假定这
些规律是有权支配人类的。但知识的伦理学并不把自身强加于人;
恰恰相反,正是人把它指派给人自身,正是人把它作为一切议论和
一切行动的真实性的不证自明的条件。笛卡儿的《方法论》提出了
一种规范的认识论,但我们首先还必须把它当作一本道德沉思录
和精神训练的课本来阅读。
真实的议论转过来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并把在今天既是有利
于、同时又是有害于人类的巨大力量,送回到人类掌握之中。通过
科学而结合起来的、以科学的成果为其生存和成长条件的现代社
会,它依赖于科学的程度正好象服药成瘾的人离不开药物那样。现
代社会把自己所享有的一切物质手段,统统归功于作为知识基础
的这种伦理学,而把自己的道德上的弱点,则归罪于已被知识本身
所破坏了的、但同自己仍然有关的那些价值系统。矛盾是无法调和
的。就好比是在挖掘捕兽的陷阱时,我们却发现这个洞竟是挖在
我们自己的脚下。创造现代世界的知识伦理学,是唯一适合于现
代世界的伦理学;我们一旦理解和接受它以后,我们就将发现它是
唯一能指导现代世界进化的伦理学。
第 133 页

它能够被理解和接受吗?如果真是象我所认为的那样,对孤
寂的恐惧和对一种完备的、有约束力的解释的需要,都是来自先天
的 就是说,这种远古万世遗留下来的遗产不仅是文化的遗产,
或许也是遗传的遗产 那末,人们可以设想一下,这样一种严
格、抽象而又高傲的伦理学能不能消除那种恐惧 、满足那种需要
呢?对此,我只能回答:我不知道。但也许这不是绝对不可能的。
知识伦理学所无法提供的也许不止是一种解释,而是人类跳出自
我的圈子的热切希望。伟大的社会主义梦想之所以能持久地存在
于人们的心坎上,就是暗示着这种希望是存在的。可以说没有一种
价值系统构成了一种真正的伦理学,除非它提出了这样一种理想:
如果有必要,就摆脱个人和自我的羁绊,甚至到达勇于作自我牺
牲、并以自我牺牲为理所当然的境界。
由于知识伦理学的极其崇高的抱负,它也许可以满足人类朝
某种方向前进的冲动。它显示了一种超越的价值和真正的知识,
并诱导人们不是为了谋私利才去运用它,而是要人们根据审慎和
自觉的选择去为它服务。同时,它也是一种人道主义,因为在人们
中间,只有那种超越价值的创造者和具有真正知识的人,才受到知
识伦理学的尊重。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知识的伦理学也是
“伦理学的知识”
,它是
对生物的需求和限度、冲动和激情的一种高明的估价。它比较对照
了动物和人,不是把人看作是无意义的,而是看作奇特的;其所以
是奇特的,那是因为人同时属于动物界和观念界。人被这种对立的
二重性搞得既烦恼异常,又生活得越来越充实,就象在艺术和诗文
中以及在人类之爱中所表明的那样。
反之,
万物有灵论体系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无视、
诽谤或吓唬
生物学的人,并向他灌输对自己的动物本性所固有的某些性质的
嫌恶和恐惧。另一方面,知识伦理学则鼓励他去尊重并承受这份
遗产,并懂得在必要时如何去控制它和支配它。至于人类的高贵品
第 134 页

质如勇敢、
利他主义、
宽厚豁达、
创造性的雄心壮志等,
知识伦理学
既承认它们的社会生物学的起源,又肯定它们服务于它所规定的
理想事业的崇高价值。

知识伦理学和社会主义的理想

最后,依我看,知识伦理学是一种合理的观点,同时也是一种
坚定的理想主义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作为建立真正社会主义的
基础。对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来说,十九世纪的伟大梦想还继续在
用强烈而悲怆的呼号声向他们发出召唤。之所以是悲怆的,因为
这个理想曾多次遭到背叛,也因为人们假借它的名义犯下了一些
罪行。这些出自内心深处的愿望,势必会在一种万物有灵论的观
念形态中找到自己的哲学原理。这是一出悲剧。但或许是不可避
免的悲剧。回顾过去,人们就会看到,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
的救世主义理想,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孕育了将使后代尝到的一切
悲哀的种子。同别的万物有灵论相比,历史唯物主义也许更有赖
于价值范畴跟知识范畴的完全混同。正是这种混同,使它能够用
歪曲真实的论述方式,
来宣称它已
“科学地”
确立了历史的规律,

且人们如果不希望沉沦于无望的深渊,那末他除了服从这些规律
而外,不可能再有别的选择。
这种幻想如果不是有害到可致人于死命,至少也是稚气十足
的,因而必须断然抛弃它。一种根本不真实的、对科学作了荒唐歪
曲的体系(尽管精通它的专家们声称它是最忠实地建立在科学基
础之上的),又怎能创立起一种真实的社会主义呢?社会主义的希
望,不能寄托在对已经统治了它一个多世纪的思想体系作一番“修
正”,而是要彻底抛弃这种思想体系。
为了一种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而去寻找真理和精
神灵感的源泉时,如果我们不是在科学本身的源泉中去寻找,如果
第 135 页

不是在奠定知识基础的、通过自由选择使知识成为高于其他一切
价值之上的、具有最高价值的伦理学中去寻找,那末又该到哪里去
寻找呢?这样的伦理学是把那种不证自明的选择的自由作为道德
责任的基石。只有当知识伦理学被接受为社会和政治组织制度的
基础,并从而作为衡量这些组织制度的真实性和价值的准绳时,才
能导致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前提,只能是知识伦理学。它规定
了用来捍卫、扩展和充实超越物质的观念王国、知识王国和创造王
国的组织制度。这个王国是人心深处的王国,在那里,逐渐摆脱了
物质的桎梏和万物有灵论的狡诈的奴役,在组织制度的保护下,人
类终于能有一种真正合理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方式。这些组织制度
把人看作是王国的主体,同时又是王国创造者,可以按照人类独有
的、可贵的本质来设计这些组织制度,使之服务于人类。
这是一个乌托邦。也许是如此。但这不是胡思乱想的梦幻,
而是把自己的力量归之于自己的逻辑连贯性的一种观念。这是探
究真实性所必然导致的结论。古老的盟约撕成了碎片,人类至少
知道他在宇宙的冷冰冰的无限空间中是孤独的,他的出现是偶然
的。任何地方都没有规定出人类的命运和义务。王国在上,地狱
在下,人类必须作出自己的抉择。
第 136 页

一、蛋白质的结构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这种化合物直线聚合而成的高分子。这样
聚合成的“多肽”链的一般结构如下图所示:

白圈、黑圈和白方块分别代表不同的原子基团(
等字母代表不同的有机残基。表 列举了二
十种氨基酸残基,它们是蛋白质的普遍成分。
多肽链包含原子间或原子基团间的三种键。
白圈同黑圈间

白圈同白方块间

黑圈同白方块间

最后一种键 称为
“肽键”
(用粗 黑线表示)
,是很牢固 的键:
结合
着的原子是彼此相连而不能移动的。反之,其他两种键则允许连
结着的原子彼此相互旋转(图中箭头所表示的)。这样,就使多肽
第 137 页

纤维以极其多样的和柔韧的方式折迭成束,只有原子(特别是构成
等残基的那些原子)所占的空间规定了多肽纤维折迭可能
性的限度。

表 氨基酸残基
疏水的
第 138 页
第 139 页

可是,
(见第五章,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和球状结构)
在天然球蛋
白中,一定的化学分子(由链中的残基排列顺序所规定)采取同一
种成束的形状。下面的图 以图解形式表示木瓜酶中多肽链的复
杂而又好象不连贯的排列。
第 140 页

图 表示木瓜酶分子中的多肽链折迭的简图。录自 特伦斯,
乔 森 纳 斯, 柯科克, 斯文和 胡尔什
斯,《自然》第 卷, 年,
第 页。

二、核酸

核酸是由称为“核苷酸”的化合物通过直线聚合而成的高分
子。核苷酸是由糖的一端同一个含氮碱基相连结,另一端同一个
磷酰基相连结而成的。聚合作用是通过以磷酸根为中介,把糖的
残基一前一后连接起来而发生的,
这样就形成了
“多核苷酸”
链。
(脱氧核糖核酸)
是以四种核苷酸为基础的,
构成这些核
苷酸的含氮碱基的结构是不同的。它们是腺嘌呤、鸟便 嘌 呤、
胞嘧
啶和胸腺嘧啶,通常分别简写为 这是遗传字母表中
的几个字母。由于立体结构上的原因,腺嘌呤 )在 中趋
向于同胸腺 嘧啶  )形成一种自发的非共价的连结(见第三章,
第 141 页

“共价键和非共价键”
),而鸟便嘌呤 )
则同胞嘧啶 )
连结。
是由两股多核苷酸链依靠这些专一性的非共价键结合
而成的。
在双链多核苷酸中,
一股链中的 同另一股链中的 相连
结; 同 同 ;而 同 相连结。因此,这两条链是互补的。
下面的图以图解方式表示这种结构。图中,五边形代表糖的
残基,
黑圈代表磷原子,
它保证两条链的连续性;
标明 和
的正方形代表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以虚线表示)连结成对( ,

)的碱基。这种结构能够适应于一切可能的碱对
顺序。它的长度是没有限制的。
第 142 页
第 143 页

这种分子通过双链的分离、接着通过核苷酸同核苷酸的连结,
重新构成了互补的双链而进行复制。上面的图以简化的形式并只
用四对碱基来表示这种复制。
这样合成的两个分子,每一个都含有一条“亲代”分子的链和
一条通过专一性的核苷酸配对而新形成的链。这样两个分子是彼
此完全相同的,而且跟原来的分子也是一样的。这就是原理很简
明的复制不变性的机制。
各种偶然事件造成的突变会改变这种微观的机制。今天,对
于某些突变背后的化学变化已了解得很清楚了。比如,一种核苷
酸对置换了另一种核苷酸对,其原因在于含氮碱基除了它们的“正
常”
状态外,
还能例外地、
暂时地采取另一种形式,
使它们专一性碱
基配对的能力发生所谓
“掉换”
(这样,
在它的“例外”
状态下,
碱基
就同 配对了,
而不是同 配 对,
等等)
。已经知道有些化学试
剂可在相当程度上增大这些“异常”配对的几率或频率。这些化学
药物是有力的
“诱变剂”

另一些化学试剂能使自身嵌入一条 链中的核苷酸之
间,使 链变形从而引起一个或几个额外核苷酸的缺失或增
加的这类偶然事件。
最后,电离辐射
( 射线和宇宙射线)尤其能引起各种各样的
缺失或“窜改”

三、遗传密码

蛋白质的结构和属性是由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顺序(直线
次序)
所规定的
(见第五章,
“球状结构的形成”
)。这种顺序本身是
由一段 链中的核苷酸的顺序所决定的。遗传密码(在严格
意义上)是规定对应于多肽顺序的某种核苷酸顺序的法则。
因为要规定的氨基酸有二十种,而 字母表中却只有四
第 144 页

个“ 字母(
”四种 核苷酸 )
,因此,
要 几个 核苷酸 才能 规定 一种 氨基
酸。
事实上,
密码是“三联体”的读法:
每一种氨基酸是被三个核苷
酸排成的顺序所规定的。密码的一般特性已概括为表
立刻就会注意到翻译机构并不是直接利用 核苷酸顺序
本身,而是利用一种工作拷贝,这就是由 二条链中的一条
“转录”成的“信使核糖核酸”(信使 )这种单链多核苷酸。

表 遗 传 密 码

本表中,每一个三联体的第一个字母写在左边的直行中,第二个字母写在顶上的
横行中,第三个字母写在右边的直行中。氨基酸残基的名称以表 的简写来表示。
第 145 页

多核苷酸的结构和 多核苷酸略有不同,
它是以尿嘧啶

代替了胸腺嘧啶 。因为信使 直接作为氨基酸顺序
装配成多肽的模板,所以在表 中的密码是用 的字母表,

不是用 的字母表写成的。
我们看到,对于大多数氨基酸来说,都有几种不同形式的核苷
酸“三联体”的表示法。四个字母的字母表可以构成六十四(

种由三个字母组成的
“单字”
;可是,
这里只需要规定二十种氨
基酸。
另一方面,有三个三联体( )
标 明 为“无 意
义”,因为它们并不规定任何一种氨基酸。但它们仍起着阅读核苷
酸顺序时的标点符号(开始或结束)的重要作用。
真正的翻译机制是很复杂的,涉及到各种各样的高分子成分。
熟谙这一机制对于理解本书来说并不是必不可少的。稍许谈一下
翻译过程中的几种关键性的中间产物就已足够了。这些中间产物
也就是所谓的“转移” 分子。这些分子含有:
一个“接受”氨基酸的基团,一些专一性的酶;一方面能识
别一种氨基酸,另一方面则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转移 ,
并能催
化氨基酸同 分子间的共价连结。
同每一个密码三联体互补的顺序,它能使每一种转移
同对应的信使 的三联体配对。
这种配对是同一种称为核糖体的复杂组成有关的。核糖体就
好比是
“工作台”
,翻译机制中的各种成分都一起放在它上面。
信使
被连续地阅读着,一种现在还不完全清楚的机制使核糖体沿
着多核苷酸链一个三联体挨一个三联体地移动着。接着,在核糖
体的表面上,每一个三联体同对应的信使 配对,
而信使
则携 带着由 它的三 联体所 规定 的氨基 酸。每 一个阶 段上, 酶在
所携带的氨基酸同处在已形成的多肽链末尾上的氨基酸之
间,催化形成肽键,这样就加长了一个单位。在此以后,核糖体又
第 146 页

移动一个三联体,并重复着同一过程。
上面的图勾画出对应于一种(任意选定的) 顺序的信息
传递机制。这里,假定信使 是从 链
(用 星号标 明)

转录下来的。在实际过程中,转移 是一个接一个地同信使
配对的,为了清楚起见,在图中它们全是同时配对的。

四 、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注释

关 于第 二 定律 的 意义、
熵、负 熵同 信 息间 的“当量 ”
等,已经 有
了很多论著,因此,要在极短的篇幅里对这一主题作一番评述,是
颇费踌躇的。可是,谈一、二点一般性的意见,对有些读者来说也
许是有益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刚提出时( 年克劳胥斯提出的,作为卡
第 147 页

诺原理的一种推广),它的特定内容是,在一个能量上孤立的封闭
系统 里,所 有的温 度差别 一定 是同时 趋于消 失。或 者换一 种说
法 这同上面的说法最后还是一样的一一在这样一个空间中,
如果开始时的温度是均一的,那末在整个空间的不同部分中,就不
可能出现热势的差别。比如,要使冰箱冷却就必须耗用能量。
在一个温度均一、绝缘而封闭的空间中,没有势差也不可能发

(宏观的)
现 象。
这 个 系 统 是 惰 性 的。
在 这 个 意 义 上,
我 们 说,

二定律规定了在宇宙这样的孤立系统中,能量将不可避免地退降。
“熵 ”
是热 力学的量,
用以 计量一 个系统 的能量 退降程度。
因此,

据第二定律,任何现象都必然伴随着在出现该现象的系统中的熵
的增加。
这是物质动力学(或统计力学)的发展,使第二定律显示出更
深刻、更广泛的意义。“能的退降”或熵的增加是分子随机运动和
碰撞的统计学上可以预测的结果。举例来说,使两个温度不同的
封 闭 空间 彼 此 沟 通。
“ 热 的(
”快 速 的 )
分子 和“ 冷 的”
( 缓 慢 的)
分子
在它们的运动过程中,将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这样,最后
必然使两个封闭空间的温差等于零。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这一
系统中的熵的增加是同无序的增加连系在一起的,即最初分开的
快速分子和缓慢分子现在混和在一起了,由于分子间的碰撞,系统
的总能量将统计地分布在所有这些分子中间;更清楚的是当初有
明显区别
(温度)
的两个封闭系统现在变成等量的了。
在混合前,

统可以完成作功,因为它涉及到封闭系统间的势差。在系统里一旦
达到了统计平衡,那里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宏观现象出现。
一个系统里的熵增加了,就会等量地增加系统中的无序;有序
的增加则相当于熵的减少,或者有时说成是增加了负熵。可是,系
统中的有序程度是可以用另一种语言,即用信息的语言来确定的
(在某些条件下)。用这种术语时,一个系统的有序等于描述该系
统所需的信息量。
席拉德和布里渊 由此提出在
“信息”
同“负熵”

第 148 页

(见第三章,
“麦克斯韦的妖魔”
)的某种当量的概念。
这是一个非常
富有想象力的概念;但这一概念会引起含糊的推广或归纳。尽管如
此,这还是应该看作是信息论的基本论述之一,就是说,一种讯息
的传递必然伴随着它所包含的信息量的某种耗散,以此作为热力
学第二定律的理论当量。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