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通訊解題第 111-113 期題目參考解答及評註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3

中學生通訊解題第 111-113 期題目參考解答及評註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數學科

問題編號 問題編號
11101 11102

將 所 有 滿 足『 任 意 相 鄰 兩 位 數 碼 所 組 成 的 已 知 f ( x )  12 x  32  24 9  3 x , x  3 ,
數 均 是 非 零 的 完 全 平 方 數 』的 正 整 數 從 大 求 f ( x) 的 最 大 值 。

到小排列,並記此數列為 M ,其第 k 個
簡 答 : 40
數 為 bk 。 試 求 b2  b4 之 值 。
詳解:

簡 答 : 6515 令 9  3x  t , 則
f ( x)  12 x  32  24 9  3x
詳解:
 4(9  3 x )  4  24 9  3 x
一 位 數 中 為 完 全 平 方 數 有 1,4,9 ,兩 位 數 中
 4t 2  24t  4  4(t 2  6t )  4
為 完 全 平 方 數 有 16,25,36,49,64,81 。
 4(t  3) 2  40  40
對 M 中 每 個 數,考 慮 其 最 左 邊 的 兩 個 數 。
當 t  3 時,即 x  0 時 取 得 等 號, 故 f ( x )
(1) 最 左 邊 兩 位 數 為 16 的 數 為 1649 、
的 最 大 值 為 40。
164、 16。
(2) 最 左 邊 兩 位 數 為 25 的 數 為 25 。 【解題評析】
(3) 最 左 邊 兩 位 數 為 36 的 數 為 3649 、 此題為簡易的變數變換及基本的配方問
364、 36。 題。少數同學用代值的方式看出遞增、遞
(4) 最 左 邊 兩 位 數 為 49 的 數 為 49 。 減的區間,非常不嚴謹!少部分同學配方
(5) 最 左 邊 兩 位 數 為 64 的 數 為 649 、 64。 配錯了,寄過來之前請記得驗算。有些同
(6) 最 左 邊 兩 位 數 為 81 的 數 為 81649 、 學得 6 分是因為沒說明等號會成立。
8164、 816、 81。
將 上 述 各 數 從 大 到 小 排 序 後 為 81649,
8164, 3649, 1649, 816, 649, 364, 164, 81,64,
問題編號
49, 36, 25, 16, 知 b 2  8164 , b4  1649 ,
11103
故 b2  b4  6515 。

- 52 -
中學生通訊解題第 111-113 期題目參考解答及評註

如 圖 , 在 ABC 中 , AB  AC 。 任 意 延 長 連 接 O A, O B, O P, O Q , 則 有


CA 到 P 點 , 再 延 長 AB 到 Q 點 , 使 得 PQO   O AC  O AQ  O PQ ,從 而 ,
AP  BQ , 求 證 : ABC 的 外 心 O 與 O P  O Q 。
A, P, Q 四 點 共 圓 。 又 由 , AP  BQ 及 APO   BQO  得
APO   BQO  。

從 而 , O A  O B , 這 說 明 O  是 ABC 的
外 心,但 ABC 的 外 心 是 唯 一 的,故 O  與
O 重 合 , 於 是 證 得 O, A, P, Q 四 點 共 圓 。

詳解:

[方 法 1]
連 接 OA, OC , OP, OQ , 在 OCP 和 OAQ
中, OC  OA ,由 已 知, CA  AB, AP  BQ 。
所 以 , CP  AQ 。
又 因 為 O 是 ABC 的 外 心 , 所 以
OCP  OAC ,由 於 等 腰 三 角 形 的 外 心 必
在 頂 角 的 平 分 線 上,所 以 OAC  OAQ ,
從 而 OCP  OAQ 。
因 此 , OCP  OAQ , 於 是 ,
CPO  AQO , 所 以 , O, A, P, Q 四 點 共
圓。

[ 方 法 2]
連 接 OA, OB , OP, OQ , 類 似 於 [ 方 法 1] 可 得
OAP  OBQ ,於 是, APO  BQO ,即
APO  AQO , 所 以 , O, A, P, Q 四 點 共
圓。 【解題評析】
本題要證明四點共圓可利用對同弧的圓周
[ 方 法 3] 角相等或對角互補等特性,因此只要適當
作 APQ 的 外 接 圓 與 A, O 的 連 線 交 於 O  。 的作輔助線,再找出相應的全等三角形即

- 53 -
科學教育月刊 第 417 期 中華民國 108 年 4 月

4
可得證,所有徵答同學都有掌握本題重 台 ,「 兩 人 組 」 共 C2 m 次 , 從 這 兩
點。詳解提供 3 種作法給各位同學參考。 個方向所得的「兩人組」的次數相
同 。 得 知 m  14 。
(2) 舉 一 個 例 子 說 明 m  14 可 以 成 立 。
2. 一 些 參 與 徵 答 的 同 學 缺 少 舉 例 說 明
問題編號
m  14 可 以 成 立 。
11104

8 人 參 加 演 出,共 演 m 場,每 場 4 人 登 台,
問題編號
要求 8 人中任兩人同台的次數相同,求 m
11105
的最小值。

簡 答 : 14
有 10 位 小 朋 友 , 每 個 人 都 有 10 個 彈 珠 ,
詳解: 今每兩個人都猜拳比輸贏,輸的人給贏的
設每兩個人同台演出 k 次,則所有「兩人 人一顆彈珠,結束後把十個人分成甲乙兩
8
組 」 一 共 出 現 C2 k = 28 k 次 , 另 一 方 面 , 組,已知甲組小朋友的所有彈珠比乙組所
4
每 次 演 出 出 現 C2 = 6 個 「 兩 人 組 」, 所 以 有 彈 珠 多 28 個 , 試 問 , 乙 組 的 小 朋 友 當
「 兩 人 組 」共 出 現 6 m 次,所 以 28 k = 6 m, 中,擁 有 最 多 彈 珠 的 小 朋 友,最 多 有 幾 個 ?
14 k = 3 m, 所 以 m ≥14 , 故 m 的 最 小 值 為 最少又有幾個?
14 。
簡 答 : 最 多 19 個 ; 最 少 7 個 。
將 m = 14 之 情 形 舉 例 如 下,以 1, 2, … ,
8 表示這 8 個人: 詳解:
(1234), (1256), (1278), (1357), (1468) , 全 部 有 100 個,所 以 甲 組 最 後 有 64,乙 有
(1367), (1458), (2368), (2457), (3456) , 36 個 。 假 設 甲 組 有 x 人 , 乙 組 有 (10  x)
(3478) , (5678) , (2358) , (2467) , 則 此 時 人,兩 組 之 間 總 共 會 有 x(10  x) 次 的 交 手 ,
任 兩 人 同 台 3 次 , 共 演 出 14 場 。 假設其中甲勝了 y 次,乙 勝 了 x(10  x)  y
次,
【解題評析】
則 10 x  y  [ x(10  x)  y ]  64 ,
1. 先 說 明 此 題 如 何 由 題 意 思 考 解 法 :
1 2
(1) 由 於 8 人 中 任 兩 人 同 台 的 次 數 均 則 y x  32 , 所 以 x 為偶數,
2
8
為 k 次,所 以「 兩 人 組 」共 C 2 k= 28 k
由 0  y  x(10  x) , 則
次,再由共演 m 場 ,每場 4 人 登

- 54 -
中學生通訊解題第 111-113 期題目參考解答及評註

 1 2 楚,或不善用未知數來幫助作嚴謹的計算
 x  32  0
 2
 與證明,往後,希望同學對於這類題目的
 x(10  x)   1 x 2  32
 2 處理,除了純文字的說明之外,也能善用
符號及計算。
 x 2  64
  4  x  8 ,
( x  10) 2  36

x  4 時, y  24 ,乙 組 對 甲 組 全 輸,所 以
問題編號
每個人都先損失 4 個,而乙組內部每個人
11201
都要再猜 5 次,最多的人總和至少勝一
次。因此,乙組的小朋友當中,擁有最多
彈 珠 的 小 朋 友,最 少 有 7 個 (此 時,乙 的 人 正 整 數 N  1007 1008 1009   2009 ,
對 內 部 若 是 勝 者,都 是 三 勝 二 負 ),而 最 多  2010  2011 2012  2013  2014 若
。 x  6 時,
有 11 個( 此 時,此 人 對 內 全 勝 ) N  2 P  Q 且 Q 為 正 奇 數,試 求 正 整 數 P
y 14,乙 組 對 甲 組 勝 10 次,此 時 乙 組 的 的值。
小朋友當中,擁有最多彈珠的小朋友,不
簡 答 : 1007 。
可 能 低 於 7 個,最 多 可 以 有 19 個( 此 時 ,
此人對所有人全勝)。同理, x  8時, 詳解:
y  0 ,乙組的小朋友當中,擁有最多彈 N  100710081009 2008 2009
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珠的小朋友,不可能低於 7 個,最多可以 1  2  3  1004  1005  1006  1007   2013  2014

有 19 個,綜 合 以 上,乙 組 的 小 朋 友 當 中 , 1  2  3  .  1004  1005  1006
 (1  3  5    2009  2011  2013)
擁有最多彈珠的小朋友,最少是 7 個,最
2  4  6    2006  2008  2010  2012
  2014
多 可 以 有 19 個 。 1 2  3  .  1004  1005  1006
 (1 3  5  7   2009  2011  2013)  21006  2014

【解題評析】  (1 3  5  7  2009  2011 2013)  21006


 2  1007
這樣的題目主要的方法是能假設未知數,
 21007  (1 3  5  7  2009  2011 2013)
依題意列關係式,並利用自然限制求出範
 1007 = N  2 P  Q ,
圍,再針對範圍內的值討論,逐一完整的
故 正 整 數 P 的 值 為 1007 。
推出可能情形,大部分同學或多或少都能
找到一些可能的極值,但沒有完整的說明
這就是最大或最小的可能,就無法保證結
【解題評析】
果是對的。這個問題大部分的人得分偏
1. 本 題 屬 於 較 簡 易 的 數 論 問 題 , 同 學 只 要
低,可能的原因是對題意的了解不夠清
透過對於因數性質的掌握及瞭解就能計

- 55 -
科學教育月刊 第 417 期 中華民國 108 年 4 月

算出正確的數值,並利用數學符號完整 28 x 3  2560  27 2344  x 3  28 a  27 b  2014


表達論證計算的過程。 。

2. 其 餘 未 獲 滿 分 同 學 主 要 是 書 寫 方 式 與 計 【解題評析】
算考慮不周延,或者是在計算中忘記考 本題屬於較容易的代數題,若解題的過程
慮某些條件導致錯誤推論。整體而言參 中,能適當的換元,則能大大降低計算的
與徵答學生的數學論證與思考表達方法 量。部分同學利用平方法去根號來解題,
均十分優異,特別是有幾位同學已經會 也因此多算了一個答案。在平方去根號時
使用高斯符號來協助計算。 要特別注意,此時會有增根的情況
發生,一定要代回原方程式檢查。

問題編號
11202 問題編號
11203

若 x 為實數,且
△ ABC 中 , 已 知 ∠ ABC = 60° , ∠ ACB =
x3  2560  2344  x3  68 , 試 求
40° , 若 P 點 為 △ ABC 內 部 一 點 , 使 得
28 x  2560  27 2344  x 的 值 。
3 3
∠ PBC = 20° , ∠ PCB = 30° , 試 求 ∠ APB
之度量。
簡 答 : 2014 。

簡 答 : ∠ APB = 70° 。
詳解:
設 x 3  2560  a 、 2344  x 3  b , 可 得 詳解:
a  b  4904 。 以線段 BP 為 邊 作 正 三 角 形 △ PBD , 如 下
由題目的條件知 圖。
2
a  b  68  2 ab  a  b  68  4904  4624  280
∵ ∠ ABC = 60° , ∠ ACB = 40° ,
。故 ∠ PBC = 20° ,
( a  b ) 2  a  b  2 ab  4904  280  5184 ∴ ∠ BAC = 80° , ∠ ABD = 100 °,
 a  b  72 而 知 DB 平 行 CA … … (1) ;
 a  b  72 ∵ ∠ BDP = 60 °, ∠ BCP = 30 °,
所以   a  70 、 b  2 。
 a  b  68 BP 的
即 ∠ BDP = 2 ∠ BCP , 且 D 在 線 段
因此, 中垂線上,
∴ 點 D 是 △ PBC 的 外 心 , 而 知

- 56 -
中學生通訊解題第 111-113 期題目參考解答及評註

DC = DB = BP,得 ∠ DCA =80°= ∠ BAC … … ∴ ∠ BCP = ∠ DCP = 30° … … (2) ,


(2) 。 由 (1)(2) 可 知 點 P 為 △ DBC 之 內 心 。 又 ,
由 (1)(2) 可 知:四 邊 形 BDCA 為 等 腰 梯 形 , ∵ AD 平 行 BC , ∠ DBC = 40° ,
即 BA = DC , 得 BA = BP 。 ∠ DCB = 60° ,
因 此 , △ BAP 是 頂 角 ∠ ABP = 40° 的 等 腰 ∴ ∠ ADB = ∠ PDB = ∠ PDC = 40° … … (3) 。
三 角 形 , 故 知 ∠ APB = 70° 。 由 (1)(3) 可 知 : ∠ ABD = ∠ PBD , ∠ ADB =

A ∠ PDB , 又 , BD = BD , 因 此 , △ ABD 與
△ PBD 全 等,故 DA = DP , BA = BP ,而 知
四 邊 形 ABPD 為 鳶 形,△ BAP 是 頂 角 ∠ ABP
= 40° 的 等 腰 三 角 形 ,
P
故 ∠ APB = 70° 。
B C ※ (這 是 新 北 市 江 翠 國 中 劉 建 亨 同 學 所 提
供的做法,謝謝劉建亨同學。)
【再解】
D 如下圖。

【另解】
以 BC 之 中 垂 線 為 軸 , 作 △ ABC 之 鏡 射 三
角 形,得 △ DCB,如 下 圖,連 結 DA 、 DB 、
DP 、 DC 。

△ ABC 中 , 設 ∠ CAP = θ , 則
由 ∠ ABC = 60° , ∠ ACB = 40° , ∠ PBC =
20° , ∠ PCB = 30° , 可 知 ∠ ABP = 40° ,
∠ ACP = 10° , ∠ BAP = 80° – θ 。 因 此 ,
若 △ ABP 、 △ BCP 、 △ CAP 之 面 積 分 別 為
△ 1、 △ 2、 △ 3, 則
∵ ∠ ABC = 60° , ∠ ACB = 40° , \ 2 △ 1 = AB  AP  sin(80  )
∠ PBC = 20° , = AB  BP  sin 40 ;
∴ ∠ ABD = ∠ PBD = ∠ PBC = 20° ; 2 △ 2 = BC  BP  sin 20
∠ ABD = ∠ PBD = ∠ PBC = 20° … … (1) ; = BC  CP  sin 30 ;
∵ ∠ BCD = 60° , ∠ BCP = 30° , 2 △ 3 = CA  CP  sin 10

- 57 -
科學教育月刊 第 417 期 中華民國 108 年 4 月

= CA  AP  sin  , 而 有 sin 30 sin 80 sin 40 cos 40


= = = 1,
AP BP CP sin 40 sin 30 sin  sin 130 sin 40 cos 40 sin 40
  =  
BP CP AP sin(80  ) sin 20 sin 10 而 知 BP = BA , 即 △ BAP 是 頂 角 ∠ ABP =

1 40° 的 等 腰 三 角 形 , 故 ∠ APB = 70° 。


,因 為 sin30°= ,sin40° = 2sin20°cos20°,
2
【解題評析】
sin(80°– θ) = sin(90°– (10°+ θ))
幾何證明有時需要增添輔助線,才能
= cos(10°+ θ) ,
有利探究各相關物件之間的關係。如何添
cos 20 sin 
整 理 得 = 1, 而 知 作輔助線常常不易索解,但也並非無跡可
cos(10  ) sin 10
尋,我們應再多下工夫。本題劉建亨同學
θ = 10° , 即 ∠ CAP = 10° , ∠ BAP = 70° ,
的 做 法,找 到 了 使 P 點 成 為 △ DBC 之 內 心
故 知 ∠ APB = 70° 。
的 D 點 , 從 而 推 知 四 邊 形 ABPD 為 鳶 形 ,
※ (本 法 大 致 是 台 北 市 麗 山 國 中 朱 友 祈 同
求 得 ∠ APB 之 度 量 。此 法 構 思 精 巧 ,值 得
學的做法,謝謝朱友祈同學。)
推介。謝謝劉同學。
(最 後 θ = 10° 之 求 知,不 難 觀 察 而 得,亦 可
本題如果利用三角函數解題,可以不
演算如下:
必添作輔助線,這本非我們有意強調的課
cos 20 sin 
∵ = 1, 題,不過,朱友祈同學的解法觸及了相關
cos(10  ) sin 10
的領域,我們也樂於參加討論。謝謝朱同
sin(20  )  sin(20  )
∴ = 1, 化 簡 為 學。【又解】中用到了正弦定理、倍角公
sin(20  )  sin 
式與餘角關係,前者可以用面積求法替
sin(20°– θ) = sinθ , 而 知 20°– θ = θ , 即 得
代,後兩者為三角函數基本性質,有意藉
θ = 10° 。 )
此解題者必須理解。

【又解】
△ ABC 中,由 ∠ ABC = 60°,∠ ACB = 40° ,
∠ PBC = 20°,∠ PCB = 30°,可 知,∠ BPC 問題編號
= 130° , ∠ BAC = 80° 。 因 此 , 根 據 正 弦 定 11204

BP BC
理 , 在 △ BCP 中 , 有  ;在
sin 30 sin 130
今 有 5 個 學 生 A、 B、 C、 D、 E 參 加 一 項
BA BC
△ ABC 中,有  ,兩 式 相 除 , 比賽,有人試圖猜測比賽結果。小建猜測
sin 40 sin 80
的 名 次 順 序 為 BEDAC , 結 果 他 沒 猜 中 任
BP sin 30 sin 80
得 = 何一個學生的名次,也沒能猜中任何一對
BA sin 130 sin 40
相鄰名次學生的順序關係。小國猜測的名

- 58 -
中學生通訊解題第 111-113 期題目參考解答及評註

次 順 序 為 ABCDE , 結 果 他 猜 中 了 兩 個 學
問題編號
生的名次,又猜中了兩對相鄰名次學生的
11205
順 序 關 係 (這 兩 對 相 鄰 名 次 學 生 的 順 序 關
係 沒 有 重 疊 到 共 同 名 次 )。試 問 這 項 比 賽 結
果的名次為何? 試求所有可能的整數 a ,使得 x 的方程式
x 2  x 5a 2  6a  18  (a 2  9a  26)  0
簡 答 : CABDE 。 的兩根皆為整數。

詳解: 簡答: a  3 。
若在一對被猜中的相鄰名次學生的順序關
詳解:
係中,有一個名次被猜中,則顯然兩個名
設 方 程 式 的 兩 根 為 x1 , x2 ,
次全部被猜中。所以小國所猜中的兩個名
次必是他所猜中兩對順序關係中的其中一 於 是 x1  x 2  5a 2  6a  18 為 整 數,即 方 程
對。
式為整係數一元二次方程式,其根為整
如 果 是 第 二 、 三 名 BC( 或 第 三 、 四 名 CD)
數,則其判別式必為完全平方數。
被猜中,則另一對被猜中的順序關係必是
設 D  (5a 2  6a  18)  4(a 2  9a  26)  b 2 , b
第 四 、 五 名 DE( 或 第 一 、 二 名 AB) , 於 是
為正整數,
就造成全猜中了,不合。
即 (3a  7) 2  b 2  135 ,
而剩下的可能情形有下列兩種:
故 (3a  7  b)(3a  7  b)  135 ,
(1) 第 一 、 二 名 AB 被 猜 中 在 此 情 形 下 ,
但 3a  7  b 與 3a  7  b 同 奇 偶 , 且
可 能 的 名 次 如 下:ABDEC, ABDCE,
3a  7  b  3a  7  b ,
ABEDC , ABCED , ABECD ,
又 135  1  135  3  45  5  27  9  15
ABCDE 。 經 檢 驗 皆 不 合 題 述 。
 ( 15)  ( 9)  ( 27 )  ( 5)
(2) 第 四 、 五 名 DE 被 猜 中 在 此 情 形 下 , ,
 ( 45)  ( 3)  ( 135)  ( 1)
除 了 ABCDE 已 被 討 論 過 不 合 外 , 其
3a  7  b  1 3a  7  b  3
餘 可 能 的 名 次 如 下 : BACDE , 則 , ,
3a  7  b  135 3a  7  b  45
BCADE , ACBDE , CABDE ,
3a  7  b  5 3a  7  b  9
CBADE。只 有 CABDE 合 於 題 述,故  ,  ,
3a  7  b  27 3a  7  b  15
為此次比賽結果的名次。
3a  7  b  15 3a  7  b  27
 , ,
【解題評析】 3a  7  b  9 3a  7  b  5
本題屬中等難易度之組合操作題,同學只 3a  7  b  45 3a  7  b  135
 , ,
要 謹 慎 地 分 組 (情 況 )討 論 、 細 心 地 列 舉 並 3a  7  b  3 3a  7  b  1
汰除不合理的狀況,應不難答對。

- 59 -
科學教育月刊 第 417 期 中華民國 108 年 4 月

31 23 19 5 17 61 n n n
解 得 a  25, , , , ,3, , , (2) 令 x
, y  , z  , 其 中 x, y , z 均
3 3 3 3 3 3 a b c
因 a 為 整 數,故 a  25,3 ,但 a  25 代 回 為正整數,且 z  y  x
不合,故 a  3 , 由 a  b  c  n 1 , 可 得
此 時,方 程 式 為 x 2  9 x  10  0 ,它 有 兩 個 1 1 1 n 1
    1,且 任 兩 項 之 和
整 數 根 10 和 1 。 x y z n
小 於 1。

1 1 1
(3) x, y,z 一 定 要 有 2(     1 不
3 3 3
問題編號
1 1
11301 夠 ) , 且 不 能 有 兩 個 2(    1不
2 2
合 ), 一 個 2 之 後 , 一 定 要 有
找出所有可能的三個正整數,使得任兩個 1 1 1
3(     1 不 夠 ),
數 的 和 除 以 第 三 個 數 , 餘 數 都 是 1。 2 4 4
最後一個數,一定不可以大於
簡 答 : (2,2,3)  (3,4,6)  (6,10,15) 。
1 1 1
5(     1 不 夠 ),
詳解: 2 3 6
令三數為 a  b  c, 經 檢 驗 ( x, y, z )= (2, 3, 3) 、 (2, 3, 4) 、

由 a  b  1 為 c 的 倍 數 且 a  b  1  2c , (2, 3, 5) 均 符 合 條 件,所 對 應 的 原 三 數
則 a  b 1  c , 為 (3, 2, 2) 、 (6, 4, 3) 、 (15, 10, 6) 。
由 a  c  1 為 b 的 倍 數,則 2a  b  2 為 b
的倍數,則 2a  2 為 b 的 倍 數 , 又
【解題評析】
2a  2  2b , 可 知 2a  2  b ,
這樣的題目主要的解法,是能不失一般性
由 b  c 1為 a 的 倍 數 , 則 5a  6 為 a 的
的假設未知數的順序,依題意列關係式,
倍數,則 6 為 a 的倍數,
並利用不等式求出範圍,再針對範圍內的
又 a  1 , 可 得 a  2,3,6 ,
值討論,逐一找出各變數的相對關係,並
則 (a,b,c)  (2,2,3)  (3,4,6)  (6,10,15) 。
完整的推出可能情形。大部分同學都能找
到一些或全部可能的關係,並寫出一些或
【 另 解 】 (新 北 市 文 山 國 中 的 鄭 容 濤 同 學 )
全部的解。
( 1) 不 失 一 般 性 , 設 a  b  c , 令
a  b  c  n  1,依 題 意 可 得 a,b,c 均
為 n 的因數。

- 60 -
中學生通訊解題第 111-113 期題目參考解答及評註

【解題評析】
問題編號
本題主要測試同學對等差數列定義的理解
11302
及分數的運算技巧。根據等差數列的定
義, an 1  an  d 為 一 定 值 , 又 由 分 數 的
已 知 an 為 首 項 a1  1 、 公 差 d  0 的 通 分 可 知,分 母 為 an  an 1 的 分 數 可 拆 解 為
1 1 1 二個分母分別為 an 及 an 1 的 分 數 相 加
等 差 數 列,若    
a1a2 a2 a3 a99 a100 減,進而簡化分數的形式。實際進行操作
為整數,試求公差 d 最小的可能值。 可得:

1 1 1 1
簡答: 。    
9702 a1a2 a2 a3 a99 a100
1 1 1 1 1 1 99
詳解:  (  ) (  )
d a1 a100 d 1 1  99d 1  99d
1 1 1
    幾乎所有投稿的同學都能成功轉換出此形
a1a2 a2 a3 a99 a100
式,得 到 4 分;但 接 下 來 則 只 有 25% 的 同
1 1 1 1 1 1 學做出正確的討論,得到滿分 7 分。
  
a a2 a2 a3 a a100
 1     99 要注意「整除」這件事是發生在整數域中
a2  a1 a3  a2 a100  a99
5
的,意 即 雖 然  2 為 一 整 數,但 我 們 只
1 1 1 1 1 1 1  2.5
 (  )  (  )    (  )
d  a1 a2 a2 a3 a99 a100  能 說 2.5 〝 除 盡 〞5,而 不 能 說 2.5 〝 整 除 〞
5,所 以 2.5 不 是 5 的 因 數 ! 許 多 同 學 在 這
1 1 1 1 1 1 99
 (  ) (  ) , 裡犯了致命的錯誤,這個錯誤基於對「整
d a1 a100 d 1 1  99d 1  99d
除」與「除盡」的理解不夠,所以得到
99 (1  99d ) 為 99 的 最 小 正 因 數 3 這 個 錯 誤
設  n 為一正整數,
1  99d 的答案!
99
則 1  99d   1  1  n  98 ,
n
欲使 d 最小,則 n 應取最大值
問題編號
99
98  1  99d  ,
98 11303

1 1
d  。
98  99 9702
如 圖,在 三 角 形 ABC 中, BC = AC ,ACB
= 90 , P 、 Q 為 AB 上 的 兩 點 ,

- 61 -
科學教育月刊 第 417 期 中華民國 108 年 4 月

2 2 2
PCQ = 45 , 試 證 : AP + BQ = PQ 。 問題編號
11304
C

將 2 2 的方格紙去掉一個方格餘下的圖
形 稱 為 L 形,用 此 種 L 形 去 覆 蓋 3 7 大 小
A B
P Q 的方格板,每個 L 形恰覆蓋 3 個方格,可
以重疊但不能超出方格板的邊界。
C 試問:能否使每個方格被覆蓋的層數都相
** 同?理由為何?

簡答:不存在滿足題中要求的覆蓋。
A 45 45 B
P Q
45 45 詳解:
T 如 圖 , 將 3 7 的 方 格 板 內 填 寫  2 和 1 ,
易知,每個 L 形所覆蓋的 3 個方格中的 3
詳解: 個數之和只有可能為 0 或 3 。因此,無論
以 CQ 為 對 稱 軸 將 BC 對 稱 至 TC , 用多少個 L 形覆蓋多少次,蓋住的所有數
 BQ = TQ , CTQ= 45 字之和都是非負數且為 3 的倍數。另一方
以 CP 為 對 稱 軸 將 AC 對 稱 至 TC , 面 , 方 格 板 上 數 字 的 總 和 為
 AP = TP , CTP= 45 8  (2)  13  1  3 , 當 每 個 方 格 被 覆 蓋
∴ PTQ=90 k 層 時,蓋 住 的 數 字 之 和 等 於  3k ,表 示
2 2 2 2 2 不存在滿足題中要求的覆蓋。
 AP + BQ = TP + TQ = PQ 。

2 1 2 1 2 1 2
【解題重點】
1 1 1 1 1 1 1
本題是屬於開放性的幾何證明題,有幾個
2 1 2 1 2 1 2
思考方向;
1. 軸 對 稱 法 。
【評析】
2. 旋 轉 法 。
本題須注意證明的完整性,在作邏輯分析
3. 利 用 畢 氏 定 理 暴 力 解 之 。
時,分析要詳盡清楚,論述完整,期盼各
4. 利 用 餘 弦 定 理 ( 不 鼓 勵 此 方 法 ) 。
位同學更加精進數學論述的能力。

- 62 -
中學生通訊解題第 111-113 期題目參考解答及評註

1 1 3
問題編號   A 
11 11 11
11305
1 2 9
⇒ 0(A )  ,
11 121
3x 4  6 x 3  11x 2  8 x  52 1 4
已知 f (x) = , 其中等號分別於 A = 、A = 時成立;
( x 2  x  3) 2 11 11
求 f (x) 之 最 大 值 與 最 小 值 。
1
而A= , 即 x 2 + x + 3 = 11 ,
簡答: 11
73 28  1  33
f (x) 之 最 大 值 為 ,最小值為 。
11 11 化 為 x2 + x – 8 = 0, 得 x = ,
2
詳解: 4 11
A= , x2 + x + 3 = ,
∵ 3x 4 + 6x 3 + 11x 2 + 8x + 52 11 4
= (x 2 + x + 3)(3x 2 + 3x –1) + 55, 1
化 為 4x 2 + 4 x + 1 = 0 , 得 x = ;
3x 2 + 3x – 1 = 3(x 2 + x + 3) – 10, 2
∴ 3x 4 + 6x 3 + 11x 2 + 8x + 52 因此,
1
= 3(x 2 + x + 3) 2 –10(x 2 + x + 3)+ 55, 得 f (x) 在 x = 時 取 得 最 大 值,此 最 大 值 為
2
3x 4  6 x 3  11x 2  8 x  52 9 28 73
f (x) = 55   = ,
( x 2  x  3) 2 121 11 11
10 55  1  33
= 3  , f (x) 在 x = 時取得最小值,此最
x 2  x  3 ( x 2  x  3) 2 2
1 28 28
令 A= , 小 值 為 55  0  = 。
2
x  x3 11 11
則 f (x) = 3 – 10A+ 55A 2

2 2 1 28
= 55( A  A 2 ) + , 【解題評析】
11 11 11
化簡代數式子有一個常用的策略,就
1 2 28
配 方 , 得 f (x) = 55 ( A  ) + ;又 是變數代換;尋找二次函數的最大值或最
11 11
小值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配方法,本
1 2 11 11
由 於 x + x + 3 = (x  ) 
2
 , 題是其相關的例子。
2 4 4
如 上 詳 解 , 將 x2 + x + 3 視 為 一 體 而 以
4
可 知 0< A  ,得 另 一 變 數 代 換 , 即 可 化 簡 f (x) , 是 明 顯 可
11
見 的 事 實 , 問 題 只 在 化 簡 f (x) 為 二 次 函 數

- 63 -
科學教育月刊 第 417 期 中華民國 108 年 4 月

3 – 10A+ 55A 2 後,其 中 之 A 值 受 到 區 間 限 際 找 到 使 得 f (x) = m 與 f (x) = M 時 之 x


制,並非任意實數。 值,才 可 指 明 f (x) 的 最 小 值 為 m 、最 大 值
本 題 共 有 10 位 同 學 應 徵 答 題 , 大 家 為 M; 否 則 可 能 誤 失 。 譬 如 : 如 果 已 知 x
所採用的方法大概都如以上詳解,差異只 為 正 整 數 且 g (x) = 2x  5,那 麼 g (x) 的 最 小
是敍論是否得當與計算是否正確而已。關 值 是 g (3) = 6 , 而 非 5 , 因 為 使 得 g (x) = 5
於不等式,有一點問題請同學注意:若推 之正整數 x 不存在。
論 得 到 m ≦ f (x) ≦ M , 必 須 先 確 認 f (x) 可 以 下 是 電 腦 繪 製 的 本 題 y = f (x) 之 函
以 取 得 m、 M 值 , 也 就 是 要 論 證 確 有 或 實 數圖形,提供同學參考。

- 64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