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第1期 机电技术 17

双向渐进结构优化法原理及其动力学优化研究
蓝 萌
(厦门大学 航空航天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针对等效静载荷优化(ESLO)计算效率低、优化流程复杂的问题,将双向渐进结构法引入到等效静载荷优化
中。以双向渐进结构法作为优化迭代环方法,对动态响应拓扑优化流程进行了改进,并重新定义了收敛准则;通过 2 个算
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当设计循环次数 n 大于 1 时,所提出的方法每次设计外循环消耗的时间小于原
始方法消耗的时间,
因此整体优化时间减少了;
说明该方法适用于结构动态响应拓扑优化,同时效率更高。
关键词:拓扑优化;
动力学优化;
等效静载荷法;
改进渐进结构法
中图分类号:TH122 TP31 文献标识码:A 1672-4801(2017)01-017-06
文章编号:
DOI:10.19508/j.cnki.1672-4801.2017.01.006

拓扑优化是指在满足给定约束下寻求材料 但 是 计 算 很 难 收 敛 ,同 时 计 算 过 程 繁 冗 、耗 时
[1]
的最优分布形式 。常见拓扑优化方法有变密度 长 ,未 能 在 工 程 中 得 到 应 用 。 针 对 这 些 问 题 ,
法、渐进结构法以及均匀化法。Bend-soe M P 和 Park 于 2002 年 提 出 了 等 效 静 载 荷 优 化 法(ES⁃
Kikuchi N 于 1988 年提出了均匀化法,Bend-soe
[2]
LO)[12] ,将动态载荷转化为等效静态载荷,并将
M P[3] 于 1989 年提出了变密度法。渐进结构优化 等效后的静载荷作为边界条件对结构进行动
法(ESO)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解决各类结构优 态优化。该方法最初只是用于尺寸优化,在随
化问题的数值方法,由 Steven 等人 于 1993 年提 [4]
后的研究中,Park 证明了该方法获得的结果满
出,该方法通过将结构中无效或低效的材料逐步 足 Karush-Kuhn-Tucker 必要条件 [13] ,并通过相应
去 掉 使 剩 下 的 结 构 渐 渐 趋 于 优 化 。 2000 年 的算例验证了该方法对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
Querin 等 采 用 双 向 渐 进 法(BESO)、利 用 Von
[5]
构进行拓扑优化的可行性 [14 ,15] 。该方法在国内
Mises 应力准则对“满应力设计”进行了研究, 亦得到广泛应用 [16-20] 。相较于传统动力学优化
BESO 是对 ESO 的改进和延伸,优化过程中可以 法,等效静载荷方法在计算效率上已经得到很
删除和增添材料。无论是 ESO 还是 BESO 都采用 大提升,但是由于优化时需要若干个设计循环
两个独立的参数(单元删除率 RR 和单元添加率 才能得到稳定结果,且每次设计循环要都要进
IR)来控制所删除的和添加的单元数量。但是 行动力学分析以及静态拓扑优化迭代,依然会
Rozvany 等 于 2009 年指出,采用两个独立的参
[6]
耗费大量时间。
数 RR 和 IR 是不合理的,如果没有选择好这两 为了进一步提升等效静载荷法的计算效率,
个参数将得不到最优的结果。鉴于此,Huang 和 Kim E 等人[21]将系统约简法与等效静载荷法结合,
Xie 等人 [7] 针对刚度优化,提出一种基于灵敏度分 能够更有效地求解大规模动力学优化问题。Lee
析的改进 BESO 法,该方法解决了连续体拓扑优 H A 等人[15] 针对非线性结构提出一种结点近似位
化的很多问题,如优化问题的恰当描述、网格依 移法来减少动态响应分析阶段所花费的时间,以
赖性以及解的收敛性,使其优化结果更加趋于稳 此提高整体优化效率。
定。PARK J Y 等人 [8,9]
先后将改进的 BESO 法用 本研究针对当前等效静载荷法中单次设计循
于汽车发动机机罩的多目标优化,取得了理想的 环耗时长、优化流程复杂等问题,将改进的 BESO
结果。 方法应用到等效静载荷法中作为优化迭代方法,
目前拓扑优化多用于静态载荷优化,而工 替换掉原始的变密度法。预期提升计算效率,简
程实际中结构受到的一般是动态载荷,直接进 化优化流程。
[10 ,11]
行动态响应优化分析 虽然在理论上可行,

作者简介:蓝萌(1990—),男,硕士生,研究方向:结构优化设计。
18 机电技术 2017 年 2 月

1
ï 2∑ω j (u i K i u i )j
双向渐进法简介 ì1 m T 0
xi = 1
1 ∂f ï j = 1
1.1 αi = - = p-1 m
p ∂x i íï x min
单元灵敏度计算
ï 2 ∑ω j (u i K i u i )j x i = x min
T 0 (4)
以最小化柔顺度为目标函数,以体积为约束
î j=1
条件,以单元本身为设计变量,基于灵敏度分析改 i = 1,2,...,N
进的 BESO 刚度优化数学表达式可描述为:
1.3 单元增删准则和收敛性
ìMinimize C = 1 F T U
ï 2 改进 BESO 的优化过程中,在对单元处理之
ï
ï

N
ïSubjectto V - v x = 0
* 前,应该先给出下一迭代步的目标体积 Vk+1。初始
í i i (1)
ï i=1
体积 Vk 可以大于或小于整体的体积约束 V*。因
ï
ï F = KU
ï x i = {x min ,1} 此,体积进化迭代式可表示为:
î
V k + 1 = V k (1 ± ER),(k = 1,2,3...) (5)
式中:C 为结构柔顺度;F 和 U 分别为外载荷向量
式中:k 为当前迭代次数,ER 为体积进化率。一旦
和结点位移向量;V*为体积约束;N 为设计域中单
达到了目标体积,那么在以后的迭代步中将会保
元总数量;vi 是第 i 个单元的体积;xi 为双向赋值的
持 Vk+1= V*。
非连续设计变量,即单元的相对密度;K 为结构总
将单元按灵敏度从大到小排列,定义 α thdel 为
体刚度矩阵。
单元灵敏度删除阀值,α thadd 为单元灵敏度增添阀
本文采用“软杀”策略,即将灵敏度低的待删
单元的相对密度人为减至一个小量 xmin(可令 xmin= 值。如果有实单元灵敏度值 α i ≤ α thdel ,则删除此

0.001)以防止刚度矩阵奇异,后续该单元仍参与 单元,将其设计变量由 1 变为 xmin;如果有虚单元灵


有限元分析而不是直接删除。因此,用于单元“软 敏度值 α i ≥ α thadd ,则添加此单元,将其设计变量由
杀”BESO 法的单元灵敏度计算式为: xmin 变为 1。
ì 1 uT K 0 u 一般情况下有 α thdel ≤ α thadd ,两者数值的选取步
ïï 2 i i i xi = 1
α i = - 1 ∂C = í p - 1 骤为:
p ∂x i ï x min T 0 (2)
ï u K u x =x 1)假定 α thdel = α thadd = αth ,根据 Vk+1 易确定 αth 的
î 2 i i i i min
i = 1,2,...,N 值:若前 m 个单元的体积和为 Vk+1,则 αth = am + 1 。
式中:αi 为第 i 个单元的灵敏度;P 为惩罚因子,可 2)计算体积增添率 AR。AR 表示单步增添单
令 P=3;ui 为第 i 个单元节点位移向量;Ki 为第 i 个 0 元的体积与设计域总体积之比。事先预设最大体
单元的刚度矩阵。 积 增 添 率 ARmax,一 般 地 取 AR max ≥ 1% ,若
AR ≤ AR max ,则第一步成立,即 α thdel = α thadd = αth ;若
1.2 多工况优化单元灵敏度
AR>VAR max ,则需要进入下一步骤重新计算 α thadd
将权值法引入到 BESO 法中,多载荷工况的
和 α thdel 。
刚度拓扑优化问题可以描述为:
3)将所有虚单元灵敏度从大到小进行排列,
ïMinimize f =∑ω j C j
ì m

AR=ARmax,可求出添加单元的总体积 Vadd,再根据
j=1
ï
Vdel=Vk-Vk+1 +Vadd 得到删除单元的总体积 Vdel,由 Vadd
íSubjectto V -∑V i x i = 0
ï *
N
(3)
ï i=1 和 Vdel 易确定 α thadd 和 α thdel 的值。
ï F = KU 重复进行有限元分析与单元增删的过程,直
ï x i = {x min ,1}
î 至迭代循环满足两个终止条件:一是体积约束,即
式中:f 为多工况条件下柔顺度加权平均值;m 是 当前进化体积已满足整体约束体积 V*;二是收敛
载荷工况的总数;ωj、Cj 分别是第 j 个工况的预设权 准则。收敛判别式规定为:
并有∑ω j = 1 。
m
| M |
|∑C k - i + 1 -∑C k - M - i + 1 |
M
重系数和结构柔顺度,
j=1
| i=1 |
error = ≤τ
i=1
(6)
用于单元“软杀”BESO 法的多工况优化单元
∑C k - i + 1
M

灵敏度计算式为: i=1
第1期 蓝萌:
双向渐进结构优化法原理及其动力学优化研究 19

式中:k 为当前迭代步数;τ 为收敛系数;M 是一整 


数,用以限制并稳定柔顺度在多次连续迭代中的 n=0

平均变化量,通常取 5。 ii

i

2
M ( x ) u (t ) + C ( x ) u (t ) + K ( x ) u (t ) = f (t )
基于双向渐进法的等效静载荷法优化 t →s

2.1 等效静态载荷法定义 A11ME9


f eq ( s ) = K ( x ) u( s )

如图 1 所示,在等效静态载荷法中,等效静态 n=n+1
载荷被定义为能够产生与动态载荷相同位移场的 F%(62#M
一组载荷集。  1 m T
∑ ωs f eq ( s ) u ( s )
Minimize C=
2 s =1

 
N

Subject to V * − ∑ Vi xi = 0
i =1

 f eq ( s ) = Ku ( s ) ; s = 1, 2,3...m

 xi = { xmin , 1}

t0 t1 t2 t3 … tm L 

( k +1)
M
 countif ( xi ≠ xi ( k ) ) ≤ N × ε (i = 1, 2...N )

5

图 2 优化流程图
s0 s1 s2 s3 … tm
E?|
feq 0 feq1 feq2 feq3

图1 静态载荷等效过程 u(t)。
可以看出,第 i 个等效静载荷作用下产生的位 第三步。将时间域上的连续响应 u(t)离散为
移响应与第 i 个时间步上的动态响应完全相等。 m 个时间点上的响应 u(s),并计算 m 个时刻的等
已知动态分析控制方程: 效静载荷 feq(s),计算公式如下:
·· ·
M ( x) u ( t ) + C ( x) u ( t ) + K ( x)u ( t ) = f ( t ) (7) f eq ( s) = K ( x)u(s) ; s = 1,2,3...m (10)
式中:M、C、K 分别为结构质量、阻尼、刚度矩阵,均 第四步。将第三步得到的等效静载荷 feq(s)
·· ·
为设计变量 x 的函数;u ( t ) 、u ( t ) 和 u ( t ) 分别为加 作为外载荷边界条件,对结构进行多目标拓扑优

速度、速度和位移向量;

f t)为外部施加的动载荷。 化。原始方法中该步骤采用变密度法进行优化,
对式(7)进行变换有: 本文运用改进的 BESO 法进行优化。式(11)为基
·· · 于该方法的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将每一个时刻
f eq (t) = K ( x)u ( t ) = f ( t ) - M ( x) u ( t ) - C ( x) u ( t )
(8) 的等效载荷作为一种工况,每个工况赋予 ωs=1/m
t = 1,2,3...m
的权重因子,进行优化迭代直至收敛,迭代过程亦
再用静态变量 s 替换 feq(t)中的时间变量 t,即
可算出等效静载荷: 可成为内循环。
f eq (s) = K ( x)u ( s) , s = 1,2,3...m C = 1∑ω s f eq ( s) u ( s)
ì m
(9) ïMinimize
T

2 s=1
ï
2.2
V * -∑V i x i = 0
引入渐进结构优化的等效静载荷优化步骤 ïSubjectto
N

í (11)
本文将双向渐进法多目标优化应用于等效静 ï i=1

ï f eq ( s) = Ku ( s) ; s = 1,2,3...m
载荷法。如图 2 所示,
该方法可以描述为:
ï x i = {x min ,1}
第一步。进行有限元建模,设定初始设计变 î
量 x(n)=x(0),初始 n=0,n 为设计循环次数或外循环 式中:C 为目标函数,即动态柔度值;m 为离散时
次数。 间点数或工况数;ωs 为权重因子;feq(s)和 u(s)分别
第二步。对以 x 作为密度的有限元模型进 (n)
为第 s 个时刻下的等效静态载荷和位移向量。
行动态响应分析,求其时间域上的节点位移响应 第五步。当 n=0 时,令 n=n+1 并进入第二步
20 机电技术 2017 年 2 月

骤。当 n≠0 时,如果满足收敛条件,则优化结束; 例其他优化参数如表 1 所示。


如果不满足收敛条件,依然令 n=n+1 并进入第 2 步 两种方法的优化结果如图 4 所示。
骤。至此完成一次外循环。收敛条件可以表 结果数据对比如表 2 所示。
示为: 表 1 拓扑优化参数
(k + 1) (k)
countif (x i ≠ x i ) ≤ N × ε (i = 1,2...N) (12) 参数 数值
式中:ε 为外循环收敛因子,由设计者根据需要 弹性模量 E/Pa 2.0e+11
定义。 密度/(kg/m3) 3000
该方法尝试将改进 BESO 法替换传统的变密
泊松比 u 0.3
度法作为内循环迭代方法。第一次外循环时,初
惩罚因子 p 3
始设计域为满设计域,此时按照 Vk + 1=V(1±ER)
k ,
体积约束比 0.4
(k=1,2,3…)计算每次迭代的目标体积,从第二次
网格过滤半径 R/mm 3
外循环开始,均满足 Vk+1=Vk=V*,即初始设计域中既
体积进化率 ER/% 1
有实单元也有虚单元,并且数量分布满足体积约
束,此时有 Vdel=Vadd=AR≤ARmax,这种情况下,渐进结
构法的优化速度要比满设计域时快。
另外,若采用变密度法作为内循环迭代方法,
直接对含有中间密度单元的模型进行动力学分析
会引起网格畸变 [22],因此需要在下一次外循环开 (a)原始方法优化结果 (b)引入改进 BESO 法后优化结果
始前运用 EEM(eliminate element method)法更新 图 4 优化结果图
设计变量以避免该现象;而 BESO 法由于其单元
表 2 结果对比
密度只有 1 和 xmin 两种,可以直接对其优化模型进
目标函 设计循 优化总时
行动力学分析,简化了优化流程。需要注意到,由 方法
数值/J 环次数 n 间/s
n=1 n=2

于 BESO 法单元密度为 1 或 xmin,不是一个区间内 原始方法 0.5546 2 115.74 59.54 56.20


的连续数值,因此外循环收敛条件也不同于变密
Beso 迭代 0.4830 2 90.48 62.40 28.08
度法。
从优化结果图 4a 和图 4b 可看出,对于受到单
3 数值算例及结果分析
个动载荷的悬臂梁结构,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得
下面根据原始等效静载荷法和本文提出的方 到的优化结果与原始方法相似,并且目标函数值
法计算两个算例。 也非常接近,可以认为该方法是可行的。同时本
3.1 单个动载荷条件下的优化 研究提出的方法在第二次设计循环阶段的优化时
如图 3 所示,设计域为 160 mm×100 mm 的二 间为 28.08 s,明显快于原始方法在第二次设计循
维悬臂梁结构,将其划分为 40×25 个单元的有限 环阶段的 56.20 s,两种方法的最终优化时间分别
元模型。模型右边中点受到一个周期的正弦动载 为 90.48 s、115.74 s。因此从整体的优化效率上
荷 f1=1000sin(5πt)[N]作用。 看,本文提出的方法要高于原始方法。
160 mm
3.2 多个动载荷条件下的优化
如图 5,设计域为 200 mm×100 mm 的二维悬
100 mm

200 mm
f1
100 mm

f1
f2

图3 算例 1

每个时间点的载荷工况权值为 ωs =1/m。算 图 5 算例 2
第1期 蓝萌:
双向渐进结构优化法原理及其动力学优化研究 21

臂梁结构,将其划分为 50×25 个单元的有限元模 表 4 结果对比


型。模型右上方受到一个周期的正弦动载荷 f1= 目标函 设计循 优化总
方法 n=1 n=2 n=3
10000sin(5πt)[N]作用,下方中点受到一个周期的 数值/J 环次数 n 时间/s

余弦动载荷 f2=20000cos(5πt)[N]作用。 原始方法 23.36 3 229.16 82.15 71.14 75.87

每个时间点的载荷工况权值为 ωs =1/m。算 Beso 迭代 25.37 3 171.27 87.53 43.14 40.60

例其他优化参数如表 3 所示。 以认为 BESO 法作为优化迭代方法可行。同时随


表3 拓扑优化参数 着载荷作用点数的增加,设计循环次数增加到 3
参数 数值 次,由表 4 的优化结果中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方
弹性模量 E/Pa 2.0e+11 法在第二、三次设计循环阶段的优化时间分别为
密度/(kg/m )3
7800 43.14 s 和 40.60 s,均明显快于原始方法在第二、三
泊松比 u 0.3 次设计循环阶段的 71.14 s 和 75.87 s,两种方法的
惩罚因子 p 3 最终优化时间分别为 171.27 s、229.16 s。因此从
体积约束比 0.5 整体的优化效率上看,本文提出的方法要高于原
网格过滤半径 R/mm 3 始方法。
体积进化率 ER/% 1 4 结论
两种方法的优化结果如图 6 所示。 本研究将改进的 BESO 法引入到等效静载荷
优化中,改进了动态响应拓扑优化流程,并建立了
新的收敛条件。通过 matlab 软件对 2 个算例进行
了优化分析,经比较可以看出,本研究提出的方

(a)原始方法优化结果 (b)引入改进 BESO 法后优化结果


法,能有效减少 n 大于 1 次设计循环阶段的优化时
图6 优化结果图 间,两个算例中优化所需 CPU 总时间比原始方法
结果数据对比如表 4 所示。 分别减少了 21.8%、25.3%。该方法具有计算速度
从优化结果图 6a 和图 6b 可看出,对于受到两 快、优化流程简单的特点。随着外载荷作用点的
个动载荷的悬臂梁结构,得到的结论与算例 1 类 增多、优化规模的增大,优化所需的设计循环次数
似,两种方法下优化结果与目标函数非常接近,可 也会增加,该方法将会带来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BENDSOE M P,SIGMUND O. Topology optimization: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New York: Methods and Applica⁃
tions,2003.
[2] BENDSOE M P,KIKUCHI N. Generating optimal t-opologies in structural design using a homogenization method[J].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1988,71(2):197-224.
[3] BENDSOE M P. Optimal Shape Design as a Materi-al Distribution Problem[J]. Structural Optimization,1989,1(4):193-202.
[4] XIE Y M,STEVEN G P. A Simple Evolutionary Procedure for Structural Optimization[J].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1993,49(5):
885-896.
[5] QUERIN O M,YOUNG V,STEVEN G P,et al.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and validation of bi-directional evolutionary structural
optimization[J]. Comput. Meth. Appl.Engng,2000(189):559-573.
[6] ROZVANY G I. A critical review of established metho- ds of structural topology optimization[J].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
plinary Optimization,2009,37(3):217-237.
[7] HUANG X,XIE M. Evolutionary topology optimization of continuum structur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M]. John Wiley &
Sons,2010.
[8] CHOI S H,KIM S R,PARK J Y,et al.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The Inner Reinforcement For A Vehicle’S Hood Consid⁃
ering Static Stiffness And Natural Frequenc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2007,8(3) :337-342 .
[9] CHOI K H,PARK J Y,RYU S P,et al. Reliabili ty-Based Topology Optimization Based On Bidirectional Evolutionary Structural
22 机电技术 2017 年 2 月

Optimization Using Multi-Objective Sensitivity Numb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2011,12(6):849-


856.
[10] AFIMIWALA K A,MAYNE R W. Optimal Design of an Impact Absorber[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Industry, 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96: 124-130.
[11] FOX R L,KAPOOR M P.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in the Dynamic Regime[J]. A Computational Approach. AIAA Journal 8:
1798-1804.
[12] CHOI W S,PARK G J.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Using Equivalent Static Loads at All the Time Intervals[J].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2,191(19-20):2105-2122.
[13] PARK G J, KANG B S. Validation of a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lgorithm Transforming Dynamic Loadsinto Equivalent Static
Loads[J].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2003,118(1):191-200.
[14] JANG H H,LEE H A,PARK G J. Preliminary Study on Linear Dynamic Response Topology OptimizationUsing Equivalent
Static Loads[J]. Transactions of theKore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2009,33(12):1357-1493.
[15] LEE H A,PARK G J. Nonlinear dynamic response top-ology optimization using the equivalent static loads method[J]. Com⁃
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15,283(1):956-970.
[16] 苏义脑,唐雪平,陈祖锡 . 初弯曲纵横弯曲梁的等效载荷法及其应用[J]. 力学与实践,2004(1):42-44.
[17] 黄武龙 . 基于等效静态载荷方法的大型复杂结构的轻量化设计[D]. 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3.
[18] 赵礼辉 . ESL 法在汽车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19] 杨志军 . 基于等效静态载荷原理的高速机构结构拓扑优化方法[J]. 机械工程学报,2011,9(17):119-126.
[20] 芮强,王红岩,田洪刚 . 基于等效静态载荷法的结构动态优化[J]. 汽车工程,2014(1):61-65.
[21] KIM E,KIM H,BAEK S,et al. Effectiv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based on equivalent static loads combined with system reduc⁃
tion method[J].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2014,50:775-786.
[22] LEE J Y,PARK G J. Dynamic Response Topology Optimization in the Time Domain Using Equivalent Static Loads[J]. AIAA
Journal,2012,50(1):226-234.

􀤉􀤉􀤉􀤉􀤉􀤉􀤉􀤉􀤉􀤉􀤉􀤉􀤉􀤉􀤉􀤉􀤉􀤉􀤉􀤉􀤉􀤉􀤉􀤉􀤉􀤉􀤉􀤉􀤉􀤉􀤉􀤉􀤉
(上接第 13 页)
[2] 杨敏林,杨晓西,杨小平,等 . 吸热管参数对熔盐吸热器性能的影响[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0,31(5):
849-852.
[3] 林君,丁宇涛 . 热电偶测温和红外测温的比较研究[J]. 工业加热,
2010,
39(1):
57-60.
[4] 韩礼钟 . 测量壁面温度的微型热电偶工艺[J]. 计量技术,
1964(4):
9-12.
[5] 梁美珠,侯丽萍 . 测量金属壁面温度热电偶安装方法分析和测点位置的确定[J]. 山西电力技术,
1995(5):
49-51.
[6] 王忠伟 . 带补偿导线热电偶测温时的误差分析和修正方法[J]. 计量装置及应用,
2008,18(6):
34-36.
[7] 郭帮辉,黄剑波,王志,等 . 目标距离和视场角变化对红外热像仪测温精度影响的理论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11,
34(1):16-19.
[8] JANZ G J,TRUONG G N. Melting and premelting properties of the KNO3-NaNo2-NaNO3 eutectic system[J]. Journal of Chemi⁃
cal and Engineering Data,1983,
28:201-20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