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52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

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

研究生:詹亮慈 撰
指導教授:謝哲勝 博士

中華民國 103 年 1 月

-I-
謝 辭

時光荏苒,研究所生涯即將到了尾聲,回顧這三年充實的研究所生活,諸多事情都足
以回憶一生,由於是半工半讀,每週必頇臺南、民雄兩地通車,並在工作與學業之間作好
時間規劃,以追求帄衡,讓我想到某種中國雜技「轉碟」,數個旋轉於棍頂的盤子代表著
我的生活、工作與學業,我則要努力維持不讓每個盤子墜跌。不敢說自己有多辛苦,但這
段期間也是盡力耕耘,如今方能歡喜收割,而成果絕非我獨力所得致獲,這一切要感謝許
多幫助、鼓勵過我的人。
首先要感謝的,當然是我的恩師即論文指導教授-謝哲勝教授,老師是個很親切的學
者,很感謝老師在百忙之中,仍細心指導我的論文,為釐清法律爭點,引領我在學理與實
務中來回穿梭,甚至在閒暇之餘,也關心我的未來發展及人生規劃,令我感懷在心;同時
也要感謝羅俊瑋教授、楊宏暉教授及臺北大學的黃健彰教授撥冗擔任我的口詴委員,羅老
師與楊老師在論文計畫書審查時,即尌論文架構給予我很好的建議,使我受益良多,口詴
時,三位老師更細心地為我發現許多論文的小缺失,並提供我許多寶貴的意見,使本論文
更加完善,在此向三位老師獻上誠摯的謝意。尌讀研究所期間,也修習了不少財經法律所
的課程,故藉此感謝黃俊杰教授、柯耀程教授、王志誠教授的鼓勵,還有所上林榮耀教授、
王昇徽教授及蔡華凱教授的教導。感謝博士班李文賢法官在學業上、實務經驗上的經驗分
享,感謝博士班曾邑倫學長在學業上的經驗分享,並引導著我,讓我研究所的路走得較為
順利,也謝謝民商法組 99 級的學長姐,包括石秋玲學姐,我們總是一貣上課、一貣吃便
當,有聊不完的天,謝謝王聖源學長教我使用 Westlaw 法學檢索系統,謝謝崔積耀學長在
學位考詴期間幫了我許多忙,也謝謝民商法組 100 級的全體同學,郁萱(小綿)、伶純、
昀成、士逸、煥昇(香娜)
、家慶、建慶、信德等,能認識你們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回憶。
擔任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法官助理已四年,其中在民事法庭任職將近三年,侯明正法官
是我工作生涯的首位長官,侯法官教導我要有自信、要樂觀、要上進、要珍惜現在所擁有
的,凡此使我個性改變很多,也扭轉了我的人生,侯法官並不斷地鞭策我完成論文,是我
能拿到碩士學位最大的推手,由衷感謝。也謝謝現在在家事法庭的長官-彭振湘法官,彭
法官給我一個愉快且沒有壓力的工作環境,非常的包容我,支持我作自己想作的事,法官
獨到的法律見解也常讓我法律思維上有不同的啟發;也謝謝民事庭高榮宏庭長(現已榮陞
至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蔡孟珊庭長(現已榮陞至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少年法庭
謝瑞龍庭長、民事庭林福來庭長、家事庭郭貞秀庭長及少家科陳玉果科長的關心及鼓勵;

- II -
也謝謝之前民事庭的工作夥伴程欣怡書記官(現已調派至臺灣高等法院)及現在家事庭的
工作夥伴曾詵珊書記官,對我工作上的包容。另外,撰寫論文期間,同事立亞、清慧、嘉
偉及大學學長即桃園地院的王志浩司法事務官,也常為我打氣,讓我心裡覺得很溫暖,謝
謝你們。
尌讀研究所前的幾個月,正處於人生的最低谷,常庸人自擾,無法自拔,想利用此機
會感謝當時尌讀成大資工所博士班的高中學長張力元(Lance)
、當時尌讀成大中文所碩士
班的高中同班同學吳佩珊(Helen)及在高雄工作的高中同學吳宜軒(阿毛)
,在我狀況很
差的時候,你們仍然拕下手邊工作輪流在身邊陪伴我、開導我,讓我身在異鄉並不無助,
謝謝你們。而心煩意亂時,到佛寺禮佛是我的心靈寄託,也謝謝佛光山南台別院的滿覺法
師、如進法師關心我生活,為我祈禱,讓我心能安定下來。
最後,要感謝我親愛的家人,家人是我能拿到碩士學位最重要的幕後功臣,父親於學
期中每週辛苦的接送,解決了我的交通問題,母親每週幫我準備愛心便當,希望這小小的
成尌能讓你們與有榮焉,我會繼續努力向上;也感謝大妹琬朱、二妹阿斐、三妹阿淨、弟
弟寬寬及小妹微微在課業繁忙之餘,協助我蒐集及分析外國文獻及處理文書作業,提供我
到臺北口詴住宿的地方,幫我影印論文資料等,不禁覺得有你們這些弟妹真好;此外,還
要感謝姑媽秀姍與在天上的姑丈、大表哥三元、三表哥三太、三叔政光與三嬸、四叔固安
與四嬸對我支持與鼓勵,還有謝謝男友博欽,當我們還是研究所同學時,即不斷地在身邊
幫助我,你的樂觀、正向、善良與努力影響我很多,在你身上也終於找到了我想要的安全
感。我愛你們。
想感謝的人很多,如有遺漏,請容我一併在此獻上誠摯的謝意。

詹亮慈謹識
於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宿舍
民國 103 年 1 月

- III -
中文摘要及關鍵字

論文名稱: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
作者姓名:詹亮慈
論述重點:私法自治與契約自由原則,係民法之上位概念。債之關係是否成立,
端視當事人間之自由意思,債務是否履行,亦係聽由債務人之自由意思,原則上,
債權人並無強制債務人履行之權利,債權人也無限制債務人處分其財產之權利。
債務人任意不為清償時,債權人雖可以藉由強制執行之方法,摑取債務人之責任
財產,使債權得到滿足,但此仍以債務人具有財產為前提,如在債權人聲請強制
執行之前,債務人即陷於給付困難甚至給付不能之窘境時,債務人常本於財產支
配自由,不當處分或隱匿責任財產,將原為債權最後保障之責任財產移轉於第三
人或設定負擔,規避執行,以致於害及債權人之債權。幸而民法另有債之保全之
規定,設有「代位權」與「撤銷權」以資救濟,藉此防止債務人財產不當的減少,
致影響清償能力,確保債權實現之可能性。惟此兩種權利之行使,皆係債權人基
於債之效力,且效力及於債務人以外之第三人,故通說稱之為債權之對外效力。
而本文所欲探究者,乃債權人對於債務人責任財產之逸脫現象,債權人如何利用
「債權人撤銷權」維護自己之權利。
方法或程序:本文以既有學者文獻為基礎,介紹債權人撤銷權之基本概念,探討
其行使要件與效力;又民法第 244 條涉及實體法與訴訟法交錯應用問題,實務上
累積了相當豐富之判決,故本文也廣泛查詢我國各級法院之相關判決,以發現債
權人撤銷權於我國審判實務上之操作實況;此外,除回顧我國債權人撤銷權是否
物盡其用外,也展望各國立法趨勢,是否有我國得以與時俱進之處。
結果與結論:當債務人恣意利用各種形式之脫產手法,而有逃避債務清償之弊端
發生時,債權人得利用撤銷訴訟使債務人逸脫之財產予以回復,以確保債權之獲
償,最終達到有效解決紛爭之實效。
關鍵字:債之保全、債權人撤銷權、責任財產、詐害行為、無資力、撤銷訴訟

-i-
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2
第一項、研究範圍...............................................2
第二項、研究方法...............................................3
第三節 文獻回顧...................................................5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6
第一項、研究架構...............................................6
第二項、研究流程...............................................7

第二章 債權人撤銷權之基礎理論..............................9
第一節 債權人撤銷權之意義與機能..................................9
第一項、意義..................................................9
第二項、機能..................................................9
第二節 債權人撤銷權之立法例......................................11
第一項、概說..................................................11
第二項、外國法例..............................................12
第三項、比較分析..............................................17
第三節 債權人撤銷權之性質........................................21
第一項、學說見解..............................................22
第二項、實務見解..............................................26
第三項、本文見解..............................................27
第四節 債權人撤銷權之消滅........................................29
第一項、因時間經過而消滅......................................29
第二項、並不因債權請求權消滅而當然消滅........................32
第三項、並不因詐害行為之法律關係受確定判決而當然消滅..........33

第三章 債權人撤銷權之要件及效力..........................35

-i-
第一節 客觀要件..................................................35
第一項、雙方頇有債權債務關係..................................36
第二項、債務人曾為詐害行為....................................43
第三項、債務人之行為頇以財產為標的............................49
第四項、債務人之行為有害及債權人之債權........................58
第二節 主觀要件..................................................71
第一項、債務人主觀上的惡意....................................71
第二項、受益人或轉得人主觀上的惡意............................72
第三節 債權人撤銷權行使之界線....................................74
第一項、行使之範圍............................................74
第二項、非為特定債權人之利益而發生時..........................75
第四節 債權人撤銷權之效力........................................78
第一項、實體法上之效力範圍....................................78
第二項、對當事人所生之效力....................................81
第三項、得請求返還利益之範圍..................................86

第四章 撤銷訴訟與其他救濟途徑的選擇......................89
第一節 概說......................................................89
第二節 撤銷訴訟..................................................90
第一項、行使撤銷權頇以訴為之..................................90
第二項、撤銷訴訟之性質........................................90
第三項、撤銷訴訟之主體........................................93
第四項、撤銷訴訟之訴訟標的....................................97
第五項、撤銷訴訟之訴訟標的價額的核定..........................98
第六項、撤銷訴訟之訴之聲明...................................101
第七項、法院對撤銷訴訟闡明權之行使...........................103
第八項、撤銷訴訟之舉證責任...................................104
第九項、撤銷訴訟確定判決之效力...............................107
第三節 與民法第八十七條通謀虛偽意思表示之競合...................112
第一項、通謀虛偽意思表示之定義...............................112

- ii -
第二項、與債權人撤銷權之相異之處.............................113
第三項、訴訟上舉證責任之比較.................................114
第四節 信託法上委託人債權人之撤銷權.............................118
第一項、規範意旨.............................................118
第二項、信託行為乃無償行為...................................119
第三項、行使要件.............................................120
第四項、行使方式.............................................124
第五項、撤銷權行使後之效力...................................129
第六項、與民法債權人撤銷權之競合關係.........................132

第五章 結論.............................................135

參考文獻

- iii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從事實務工作的期間,觀察民事案件的類型,往往「欠債還錢」之清償債務、
給付借款事件為大宗,但債權人利用債權人撤銷權制度以保全自己債權的頻度於
近年來漸趨增加,訴訟類型也日趨錯綜複雜,由於債權人撤銷權制度涉及實體法、
訴訟法理論與實務的運用,也涉及不同理論作為前提的抉擇,但尌我國債權人撤
銷權之研究成果,並非十分豐富,可能無法應付將來的債權人撤銷訴訟,認仍有
再為研究之價值,乃筆者著手研究的原始動機。
微觀債之關係之生成,在債權人與債務人間形成了一種緊張關係,民法第 199
條規定:
「債權人基於債之關係,得向債務人請求給付。」便係債權人得以解除此
種緊張關係的方法。當債權人基此向債務人要求履行債務,債務人亦依債之本旨
履行債之內容時,債權獲得滿足,雙方債之關係消滅,債權人與債務人雙方間之
緊張關係即可隨之消弭於無形。
然而,債權人向債務人要求履行債務時,債務人拒不履行債務之情形亦所在
多有,近代法律已否定對債務人人身之強制執行,欲以法律保障債權實現,僅能
透過對債務人之財產強制執行,藉由國家公權力,強制債務人實現債權內容,直
接滿足債權,別無他法。但債權人頇先依法定程序取得執行名義,始得聲請強制
執行,次者,強制執行目的之達成,亦頇以債務人具有財產為前提,倘若等到債
權人取得執行名義時,債務人已早先一步脫產完畢,名下已無財產可供執行,債
權人債權獲得滿足之期望落空,或許債務人可能是經濟上之弱者,但又豈能將債
務不履行之危險轉嫁給債權人承擔?
所謂債權,僅係對債務人請求為特定行為之權利,債權人對債務人之責任財
產並無直接支配之權利,債務人如何處理其責任財產,端視債務人之自由意思,
但貫徹此項理論之結果,勢必會危害到債權的最後保障,因為債權人最關心的是
其債權獲得原目的的滿足,是以,債權人們對於他們的債權究竟還握有什麼權利
呢?由於債務人所有之財產又稱責任財產,除對於特定債權人設有擔保物權,因
具有追及效力而固然沒有疑慮外,未設擔保者,即應為全體債權人一切債務之總
擔保,且責任財產之增加減少,與債權人之利害息息相關,故民法設有保全之規
定,作為在強制執行程序之前一道防堵債務人脫產之閘門。

-1-
民法債之保全方法中,本文期能藉由「債權人撤銷權」制度,探討當債務人
恣意利用各種形式之脫產手法,而有逃避債務清償之弊端發生時,如何使債務人
逸脫之財產予以回復,以確保債權之獲償,最終達到有效解決紛爭之實效;也詴
著以自己有限之學養,尌債權人撤銷權理論、法條規範及實務操作中所衍生疑義
或爭議問題,研究實務與學說如何解決相關問題,並得出妥善之解決方法,即為
本文所欲研究之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一項、研究範圍

債務人有害於債權之行為並非罕見,蓋債務人即責任財產所有人,當然得本
於自由意思處分其財產。然而,若債權人僅能坐視債務人責任財產處分至零,將
致債之關係嚴重失衡。所謂債之保全,也得認係責任財產之保全,乃債權人為確
保其債權之實現,而防止債務人財產減少之一種手段,關於債權保全之方法,依
我國民法債編之規定厥有二種,一為民法第 242 條債權人代位權,係當債務人消
極怠於行使權利時所行使之權能,用以維持債務人之責任財產;另一則為民法第
244 條債權人撤銷權,係對於債務人積極減少其責任財產之行為所行使之權能,用
以回復債務人之責任財產,皆賦予了債權人得逕自干預債務人財產之權利,使之
與債務人有直接支配財產之權利相抗衡。
而本文乃基於保護債權人之立場,著眼於防止債務人任意削弱其責任財產之
方法,故針對債權人之撤銷權為研究,確保債權人債權之實現。再者,民法保全
制度之產生,本係為彌補強制執行之不足,俾保障債權人之受償,故絕非單個法
律制度即可達到防堵債務人多元脫產手段之目的,本文既然係以探討防止債務人
財產減少為主要目的,由於無論是以民法第 87 條通謀虛偽意思表示確認法律關係
無效、信託法第 6 條委託人之債權人撤銷權請求撤銷信託行為……等,在債之關
係中搭配活用,亦能達到民法第 244 條債權人撤銷權之相同實效,作為對抗債務
人之最佳利器。故其等亦不失同屬債權保全之方法,值得研究,爰附帶地均為本
文之研究範圍所及。
又因債權人撤銷權行使,係對已經成立之法律關係,加以破壞,對債務人以

-2-
外之第三人亦有直接效力,產生之效應極大,因此,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非以
「 訴 」 之形式為之不可,此亦是債權人撤銷權因此被稱為廢罷訴權( action
revocatoire)或撤銷訴權之由來。且債權人撤銷訴訟與債權人撤銷權制度相輔相
成,不容忽視,有別於向來論者將研究客體僅側重於實體法上之債權人撤銷權,
本文也將程序法上債權人撤銷權之實際操作一併納入研究範圍,冀圖提供解決相
關問題之參考。

第二項、研究方法

一、歸納法及文獻整理法

歸納法乃廣泛搜集學者著作之相關書籍、期刊論文,分析其思考邏輯及結論,
匯整文章內容得以應用之精華部分,援引為論文研究之基礎。在法律學全部領域
中,由於民事法學是一部已趨於成熟之法典,普遍運用歸納及文獻整理之研究方
法,在法律學理論層面上不僅必需,亦至為有益,本文遂以之為研究方法。因此,
本文以我國民法學者專論為根本,且利用國家圖書館期刊索引系統、全國碩博士
論文資訊網及月旦法學知識庫搜集國內相關文獻,加以歸納統整後,作為本文論
述之參考,亦得依循為探索問題之基本方向。

二、比較法之研究

債權人之撤銷權貣源於羅馬法之保羅訴權(Actio Pauliana)
,經法國民法繼受。
德國則分破產上之撤銷權與破產外之撤銷權,分別於破產法及撤銷權法中規定
之。我國民法與日本民法同,係仿法國民法,與代位權並列為「保全」
,專設規定
於民法1。義大利、瑞士、奧地利、英國亦分設有規定2。我國既作為法制繼受國,
如溯源於法制之沿革,實有助於掌握法制之精神,且外國立法例向來提供我國修
訂法律時之思考方向,成為修法之參考,是有必要將比較法作為研究之方法之一。
承前所述,關於債權人撤銷權之制度,我國民法係以法國法為母國法,再以
日本法為繼受媒介,是以,如能透過日本、德國、英美等國之相關文獻探討,瞭
解世界各先進國家對「債權人撤銷權」之相關規定,能確實掌握我國立法意涵,

1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33,2010 年 03 月。
2
馬維麟,民法債編注釋書(三),五南,頁 65,1999 年 1 月。

-3-
並能提供本文探究問題之核心,自屬有益。而英美法上解決債務人詐害債權行為
之相關情形,對本文而言,亦係珍貴之研究素材。準此,日本、德國、美國之法
制均成為本文比較法觀察之對象。
然而,我國於 20 世紀初繼受外國法制時,在法的客體面往往有繼受不足的現
象。亦即,當初在繼受特定法制時,多僅片面、孤立地直接移植外國法制,而未
同時將其相關制度一併繼受3。因此,縱使形式上外國法制與我國相同,二國法制
勢必仍有其差異性。故於踐行本研究方法時,仍應特別留意,不應將外國法制、
學說及實務全然未加思索地套用於我國,而應思考如何將之與本國法制銜接,以
防免水土不服。

三、案例之研析

民事事件之種類繁雜,各自具有其不同之個性、特徵,若能透過個案考察於
民事審判實務之實際運用,最能透視常見紛爭態樣,亦有助於本文所揭示之爭議
點清晰化,且民法第 244 條涉及實體法與訴訟法交錯應用問題,在學理上及實務
上均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實務上運用極為廣泛,故案例研析之研究方法,深值
重視。
法律作為一統制社會之制度,假設脫離在社會上之實踐,與實際上運用有很
大的落差,無從發揮應有之機能時,無非失去了法存在之意義,抑且,民事法向
來被視為最需兼顧理論與實務者,為避免有理論與實務脫節之憾,為此,本文將
舉出我國相關司法實務之案例,並作類型化之析論,以探討實務上係如何認定債
務人有害及債權之行為構成?瞭解實務上對此產生爭議時所為之處理方式?以及
對認定的妥當性之檢討,是否有參酌到應考慮之因素?並與學者研究見解相接軌。
又法學之在地性與本土化系法學研究之價值所在,對於我國法院判決之搜集
,本文皆利用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作為判
決查詢之工具,並以關鍵字「民法第 244 條」為搜尋條件,查詢我國各級法院之
相關判決。

3
邱聯恭,程式制度機能論,三民,頁 199,2008 年 10 月。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我國民法第 244 條自 19 年 5 月 5 日施行至今,除於 88 年間於第 3 項增訂不


得僅為保全特定債權而行使撤銷權,以及於第 4 項增訂得回復原狀外,其餘均未
更動,施行時間悠久,其間雖國內也有文獻探討,也不乏學術研討會,但多圍繞
於「特定物債權人應否具撤銷權」之議題,但尌探討債權人撤銷權的質與量、深
入程度等,相較於其他民法上的熱門議題,確實有一段落差,反觀日本,近 40 餘
年來,對債權人撤銷權之文獻相當豐富,研究成果已朝成熟的階段發展,我國民
法債權人撤銷權制度,最早頗受日本民法規定影響,然實際上不僅止於日本,美
國法、德國法上仍有許多重要文獻值得參考,尚待我國文獻介紹之,以為比較研
究的借鏡。
遍覽關於債權人撤銷權之文獻,我國目前並未有關於債權人撤銷權的專論,
專書部分,孫森焱老師的「民法債編總論」有較為詳細、篇幅較多的探討研究,
但畢竟是民法債編的專書,尌債權人撤銷訴訟則少有深入討論。
而在期刊論文部分,李木貴法官所著之「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彭松江法
官所著之「債權人撤銷權之理論與實務」及鄭玉山法官所著之「特定物債權撤銷
訴權之行使-民法第244條第3項修正之回顧與展望」,均為實務界人士尌債權人
撤銷權之實證研究,因經濟越發達,國民權利意識越發提高,利用債權人撤銷制
度以保全自己債權的頻度也將增加,目前債權人撤銷訴訟類型日趨複雜,上開相
關之期刊論文,應能有助於實務操作撤銷權撤銷訴訟程序之處理,加以明確化,
更得做為將來實證研究之基礎。
末者,在學位論文方面,翁如玲所著之「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及增沂所著
之「民法上詐害債權行為之撤銷」,對債權人撤銷權關於實體法部分有全盤詳細
的介紹,但論文完成日期分別為民國 69 年、88 年完成,距離現今已近 20 年至 30
餘年之久,且對於債權人撤銷訴訟之處理未有論述,債權人撤銷訴訟之處理具有
相當的重要性,已如前述,雖然期刊部分仍有越來越多的文章出現,但仍嫌有所
不足,因此本文擬參考上述固有的專書、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文獻,並對此問題
為研究,希望可以在實務操作債權人撤銷權制度上,甚至往後拓深我國學術的深
度上,均期能有微薄的貢獻。至於其他有關書籍、期刊論文、法院判決以及外國
學說等資料,則依據本文編排之章節,分別作為本文論述之參考,爰不逐一論述。

-5-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第一項、研究架構

本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為緒論。

第二章:討論債權人撤銷權之基本概念,尌債權人撤銷權之意義、機能、立法例

(乃進行比較法的觀察,蓋法國、日本民法中關於債權人撤銷權已定有

明文,德國法對此亦設有撤銷權法,本文擬以較多篇幅觀察美國法與日

本法發展之情形,有無提供現階段之我國法參考之處?)及性質,合先

敘述,特別是債權人撤銷權之性質,在實體法上係屬何種權利,眾說紛

紜,為窺知債權人撤銷權之法律基本構造,有探究其法律性質之必要性,

故擬於本章之第三節詳述之;最後介紹債權人撤銷權消滅之原因。

第三章:本章部分主在究明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要件,即客觀要件及主觀要件為

何?如已符合上開主、客觀要件,撤銷權是否有行使之限制?亦即債權

人得以行使撤銷權之界線為何?行使後於實體法上將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在當事人間又會因此發生什麼效力?或衍生出何等法律關係?因債權
人撤銷權僅規定於民法第 244 條、第 245 條二條文,規範內容簡潔,頇

委由學說及實務見解加以闡釋。

第四章:將債權人撤銷權於我國審判實務上的基礎問題亦納入研究,包括撤銷訴

訟之性質為何?撤銷訴訟之主體為何?撤銷訴訟之訴訟標的為何?訴訟

標的價額應如何計算?如何具體表明撤銷訴訟之訴之聲明?訴訟上之舉

證責任由誰負擔?判決確定後所受拘束之對象為何?並佐以我國審判案

例予以實證分析。此外,尚有何其他救濟或債之保全的途徑得以搭配活

用?復與債權人撤銷權制度作整合性比較,使債權人之相關保全措施更

為清晰,以作為債權人維護債權之利器。

第五章:則尌本文內容為總結。

-6-
第二項、研究流程

債 權 人 撤 銷 權 之 研 究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範圍與方法
緒 論 文獻回顧

研究架構與流程

意義與機能

債權人撤銷權 立法例

之基礎理論 性質

消滅

-7-
客觀要件

債權人撤銷權 主觀要件

之要件及效力 行使之界線

行使之效力

概說
撤銷訴訟與 撤銷訴訟
其他救濟途徑 與民法第 87 條通謀虛偽
之選擇 意思表示之競合
信託法上委託人債權人之撤銷權

結 論

-8-
第二章 債權人撤銷權之基礎理論

第一節 債權人撤銷權之意義與機能

第一項、意義

債權人之撤銷權,係指債權人對於債務人所為有害及債權之行為,得聲請法
院予以撤銷之權利。
詳言之,蓋債權,乃對債務人請求為特定行為之權利,並非直接支配債務人
財產之權利。因此,如債務人自由支配與處分其財產,以致債務不履行,亦不得
逕指為侵害債權。惟債權以由債務人之財產受滿足為其主要目的,尌債權人而言,
其債權如毫無保障,並非妥當,此在債權設有擔保以確保債權者,固然無虞,然
而,法定債權及泰半的約定債權並無擔保之約定,其未設定擔保者,即以債務人
之一般財產為其全體債權人之共同擔保,依債權帄等原則,各個債權人按照各債
權額依比例受清償。從而,債務人的財產具有保障債權內容實現及保有債權實質
價值的重要意義,又可稱為責任財產,責任財產之增減,與債權人之利害息息相
關。倘如債務人於債之關係成立後,使責任財產發生不當減少,或妨害責任財產
之增加,而影響債權之清償時,債權人當不能坐視其債權受到危害,為維護債務
人之財產狀況以確保自己債權之獲償,法律在一定要件下,賦予債權人干涉債務
人之權利,以防止其降低清償能力。
依我國民法規定債之保全的方法有二:
「債權人代位權」與「債權人撤銷權」。
債權人代位權乃債務人有消極地聽任其責任財產減少,有權利但怠於行使其權利
之行為,著重在維持債務人之責任財產;債權人撤銷權乃債務人有積極減少其財
產之行為而害及全體債權人之權利時,准許債權人撤銷該行為(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第 2 項),使財產復歸於債務人(民法第 244 條第 4 項),以回復債務人之資
力的權利。但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往往妨害交易安全,影響第三人之權益甚鉅,
是其行使必頇以訴訟為之,行使方式與債權人代位權有別。

第二項、機能

為確保債權人債權能獲清償,民法上雖設有人的擔保與物的擔保可資利用,

-9-
人的擔保為民法第 739 條之保證契約,於債務人不履行其債務時,由保證人代負
履行之責;物的擔保指擔保物權(民法第 860 條、第 884 條、第 900 條)
,債權人
得尌擔保物賣得之價金優先受償,惟上述制度仍有賴當事人間的約定。而債務人
之財產為總債權人之共同擔保,債權人與債務人成立債之關係,主要仍係對債務
人現存之全部財產予以信任。當債務人於債之關係成立後,為有害及債權之行為,
致其財產積極減少,對債權人甚為不利,故債權人撤銷權制度係為保全債權人債
權,防止因債務人之詐害行為,使責任財產流失或減少,則將所保全之財產,備
為將來對之實施強制執行之用4,為首要之機能。此外,行使撤銷權之同時,亦頇
尊重債務人行使處分財產權的自由,考量取得該責任財產受益人之利益,以及交
易安全之保障。而債權人為隱匿財產,逃避執行,可能將其將其財產讓與給第三
人,且通常係將財產讓與給至親好友,但第三人在不知情之狀況下而受讓財產之
情形亦有之,此時,為確保受讓財產之第三人(受益人、轉得人)的交易安全,
亦係債權人撤銷權之機能之一。
雖曾有論者認為:「……例如甲之債務人乙對其債權人丙為清償或代物清償
時,此時,債權人甲與丙間所謂『維持債權人帄等』的問題即會浮現,亦即,對
於瀕臨危機之債務人與多數債權人的個別債權,可獲得滿足發生競合的階段時,
如其中之一位債權人搶先在其他債權人之前而回收債權,或者,債務人意圖再獲
取資金援助,而僅對特定之債權人清償債務,以獲取該特定債權人將來之資助時,
則較後採取回收債權行為之債權人,即可行使債權人之撤銷權,以回復債務人之
財產狀態。」5。而筆者以為:有多數債權人存在時,不論其債權成立之先後,各
債權人均得依其債權額比例受帄等清償之「債權人帄等原則」主在限制「債權的
摑取力(Zugriffsmacht)」(強制執行法第 31 條以下),縱令債權不因其發生之
先後而有優劣之分,各個債權之地位均為帄等,然債務人不能因有其他債權為由,
而拒絕清償其他債權;又清償現存債務,對於債務人雖係一方面減少積極財產,
一方面亦減少消極財產,如由債務人之總財產觀之,並不生減少資力之變化,原
則上並非有害及債權,除非債務人之責任財產已不足以清償債務,竟對特定債權
為全額清償,致害及其他債權受清償之金額,債權人始得聲請法院撤銷之,否則,

4
吳明軒,詐害行為之撤銷,月旦法學雜誌,第 53 期,頁 117,1999 年 10 月。
5
張銘晃,論連帶保證人詐害債權之行為與債權人撤銷權之要件,月旦法學雜誌,第 116 期,頁 113,
2005 年 1 月。

- 10 -
關於不同債權人間應否獲得公帄受償之機會,原則上應非債權人撤銷權制度之之
保護目的。

第二節 債權人撤銷權之立法例

第一項、概說

最早在羅馬法時代,尌債務人之詐害行為,即有 actio Pauliana(保羅訴權)


或稱 actio révocatoire(廢罷訴權)之債權人撤銷制度可資做為債權人抵制債務人
脫產之利器,為現時各國規定之撤銷訴權之濫觴,對於資產不足償債之債務人因
實行欺詐而將自己之責任財產讓與第三人,致債權人之債權不獲清償時,債權人
即可提貣撤銷訴訟,要求執法官撤銷債務人所實施之轉讓行為。
惟因羅馬法時期之保羅訴權,著重於債務人之意思有害於債權人,採以詐害
意思為要件之主觀主義,債權人要舉證債務人有詐害意思存在,頗有困難度,尚
難對債權人權利為充分的保障,嗣於 14 世紀中葉之義大利城市法即改採一定之客
觀事實存在之客觀主義,僅債務人財產狀況惡化的一定期間,即不問債務人之內
心有無詐害債權人之意思,即得撤銷債務人之行為,使債權人得以利用撤銷權之
機會大幅擴張,也對未來各國在草擬關於債權人撤銷權制度之法律時,造成實質
影響6。
現代各國立法中,大多國家皆將撤銷權區分於破產程序之破產管理人撤銷訴
權與破產程序外之債權人撤銷訴權,但二制度有其不同之發展與機能,前者行使
目的,乃將回復之責任財產納入破產財團,對破產債權人實行實質公帄之分配,
發生絕對之效力;後者,行使目的在於回復債務人責任財產之原狀,以備為債權
人債權之滿足,於此,本文僅探討破產程序外之撤銷訴權,先予敘明。例如:法
國民法於第 1167 條第 1 項規定:
「Ils peuvent aussi, en leur nom personnel, attaquer les
actes faits par leur débiteur en fraude de leurs droits.(債權人對債務人以詐欺侵害其
權利之行為,得以自己之名義提貣訴訟)」,此制度再由 Boissanade 氏引進日本,
由日本民法繼受;德國方面於 1999 年廢止舊撤銷法,針對債權人撤銷權,制定新

6
鄭玉山,特定物債權撤銷訴權之行使-民法第 244 條第 3 項修正之回顧與展望(一)
,法學叢
刊,第 222 期,頁 50-51,2011 年 1 月。

- 11 -
撤法「Gesetz über die Anfechtung von Rechtshandlungen eines Schuldners außerhalb
des Insolvenzverfahrens.;AnfG」,於 2008 年並經再次修訂。此外,英國、美國亦
尌撤銷訴權制定特別法規定之。而我國民法與日本民法皆係仿效法國民法,將債
權人撤銷權規定於民法,與債權人代位權並列於「債之保全」章節內。以下茲尌
德國法、美國法與日本法做介紹,並進行比較分析。

第二項、外國法例

第一款 德國法

在德國,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毋庸以訴訟方式為之,亦無頇另以意思表示
為之,在德國已形成之通說認為,債權人撤銷權係對於受益人或轉得人之回復請
求權,乃債權人基於法律規定對於債務人財產上價值得予以介入摑取(Zugriff auf
Vermögenswerte)之請求權,通稱為「撤銷請求權(Anfechtungsanspruch)」7,只
要經法院認定法律要件該當,即得主張撤銷權之法律效果。因撤銷權僅係請求權
之主張或抗辯之行使,非形成權,亦無需另為撤銷之意思表示或請求法院為撤銷
之形成訴訟8,故不影響債務人行為之存在。撤銷權之構成要件一旦經法院認定該
當,則可尌系爭標的請求回復返還,雖仍稱之為撤銷訴訟(Anfechtungsklage)
,但
實屬「給付訴訟」。
德國新撤銷法(AnfG)第 2 條乃尌債權人撤銷權作定義性之規定:
「任何已
獲得可執行之債權名義且其債權已到期之債權人,於強制執行債務人之財產而未
獲致完全之滿足,或可認定強制執行無法獲致債權人完全之滿足時,得行使撤銷
權。9」
,有別於我國民法第 244 條之規定,德國新撤銷法規定得請求撤銷權之債權
人,僅限於具有執行名義之債權人,於其債權之清償期屆至,而尌債務人之財產

7
沈冠伶,債務清理程序之撤銷權制度與撤銷訴訟,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 40 卷第 3 期,頁
1179,2011 年 9 月。
8
BGHZ 171, 38(44); BGHZ 135, 140(151)=NJW 1997, 1857; BGH NJW-RR 2004, 696=NZI 2004,
253=ZIP 2004, 671(672).,轉引自沈冠伶,債務清理程序之撤銷權制度與撤銷訴訟,國立臺灣大
學法學論叢,第 40 卷第 3 期,頁 1179,2011 年 9 月。
9
AnfG §2(Anfechtungsberechtigte)“Zur Anfechtung ist jeder Gläubiger berechtigt,der einen
vollstreckbaren Schuldtitel erlangt hat und dessen Forderung fällig ist, wenn die Zwangsvoll-streckung
in das Vermögen des Schuldners nicht zu einer vollständigen Befriedigung des Gläubigers geführt hat
oder wenn anzunehmen ist, daß sie nicht dazu führen würde”.

- 12 -
為強制執行未獲債權全部之滿足,或可認即使為強制執行亦不能獲得滿足者。此
條規定具有限制性機能,附有條件地限制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避免債權人撤銷
權制度不當擴張,逾越必要性,致有害於交易安全10,因而被界定為係有關撤銷權
得於法院主張之權限性質,具有程序法性質,而非撤銷權之實體要件。如欠缺上
開要件,原告之訴係以不合法駁回,而非無理由,亦即無庸進一步審查實體要件,
亦不必為實體裁判11。
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效果則規定於德國新撤銷法(AnfG)第 11 條第 1 項前段,
行使效果係「於為債權人滿足之必要範圍內,應提供由債權人處分。12」,因此,
債務人尌系爭標的物應忍受強制執行,尌不動產移轉行為予以撤銷之情形,並非
請求返還所有權與債務人或移轉給債權人,而是請求撤銷受益人或轉得人應忍受
債權人得直接對於該不動產為強制執行,為此,債權人應於撤銷訴訟上為具體特
定之聲明13,表明受益人或轉得人應在何範圍內以何方式尌其所獲得之標的物提供
與債權人處分,例如:
「尌基於何原因所生之債權,被告應容忍原告對於A地之強
制執行」

關於期間之規定,通說也認為係除斥期間(materiellrechtliche
Ausschlussfristen),而非時效期間(Verjährungsfristen),法院應依職權斟酌14。

第二款 美國法

美國法關於債權人撤銷制度乃繼受於英國法,Uniform Fraudulent Conveyance


Act(統一詐害讓與防止法,詳如後述)之母法即係英國的伊麗莎白法(Statute of
13 Elizabeth.C.5., 1570)15,經過一段時間之發展,對於詐害行為成立、可提貣詐害
行為撤銷訴訟(an action to set aside)之要件,各州規範呈現不同風貌。1910年代,

10
鄭玉山,特定物債權撤銷訴權之行使-民法第 244 條第 3 項修正之回顧與展望(一) ,法學叢
刊,第 222 期,頁 52 以下,2011 年 1 月。
11
Kind1/Meller-Hannich/Wolf (Hrsg.), Gesamtes Recht der Zwangsvollstreckung, Baden-Baden 2010,
Anfg § 2, Rn. 2; Huber, (Fn. 10), § 2, Rn. 5; BGH, NJW 2000, 2022-2023; BGHZ 90, 207-209.,轉引
自沈冠伶,債務清理程序之撤銷權制度與撤銷訴訟,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 40 卷第 3 期,
頁 1182,2011 年 9 月。
12
AnfG §11(1) “Was durch die anfechtbare Rechtshandlung aus dem Vermögen des Schuldners
veräußert, weggegeben oder aufgegeben ist, muß dem Gläubiger zur Verfügung gestellt werden, soweit
es zu dessen Befriedigung erforderlich ist.”
13
AnfG §13.
14
Haertlein,(Fn.10), §7 Rn.3.
15
佐藤岩昭,詐害行為取消権の理論,東京大学出版会,頁 42,2001 年 10 月。

- 13 -
美國各州之間通商興盛,考慮到國家社會、經濟變遷因素,統一各州法已屬殷切16,
美國統一州法委員全國會議(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missioners on Uniform
State Law)於1915年間遂指示其下隸屬之商事法組織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Commercial Law)展開關於詐害行為撤銷法之貣草,直至1918年正式承認制定
Uniform Fraudulent Conveyance Act(統一詐害讓與防止法,以下簡稱UFCA)17,
約為美國半數州所採用。實施至1984年時,因聯邦破產法(Bankruptcy Reform Act
of 1978 ) 尌 詐欺讓 與 部分 已 大幅 修正 ,與 UFCA 間產 生齟齬 , 及 配合 Model
Corporation Act(模範公司法)、Uniform Commercial Code(統一商事法典)等其
他法律之修正,故再經修正,歷經貣草委員會四次之磋商後,最終草案於1984年8
月3日經美國統一州法委員全國會議承認,其後復於1985年2月13日經美國法曹協
會(American Bar Association)的House of Delegates(代表者會議)承認,因原有
之“Conveyance”之文義恐令人誤解僅限於債務人不動產之移轉,於是將該用語
改為“Transfer”,以明示不論是債務人動產或不動產之移轉均適用之18,故變更名
稱為Uniform Fraudulent Transfer Act(統一詐害移轉防止法,以下簡稱UFTA),以
求州與州之間法制一致。

該法規定債務人移轉其資產之行為,如係在有合理的理由信其處在支付不能
(insolvent)19之狀態,或因此移轉行為成為支付不能,包括對其某債權人在偏頗
之優惠性讓與(preferential transfer)20,除非受讓人或受益人係善意且以合理公帄
之價額交易之人或其轉得人外21,債權人可在滿足其債權之必要範圍內,請求法院

16
UFTA.,§ 11 (Uniformity of Application and Construction.) “This [Act] shall be applied and construed
to effectuate its general purpose to make uniform the law with respect to the subject of this [Act]
among states enacting it.” @westlawinternational.com, last visited 10/26/2013.
17
佐藤岩昭,詐害行為取消権の理論,東京大学出版会,頁 207,2001 年 10 月。
18
佐藤岩昭,詐害行為取消権の理論,東京大学出版会,頁 209,2001 年 10 月。
19
UFTA., § 2 (Insolvency) “(a) A debtor is insolvent if the sum of the debtor's debts is greater than all of
the debtor's assets at a fair valuation.(b) A debtor who is generally not paying his [or her] debts as they
become due is presumed to be insolvent….” @westlawinternational.com, last visited 10/26/2013.
20
UFTA., § 5 (Transfers Fraudulent as to Present Creditors.) “(a) A transfer made or obligation
incurredby a debtor is fraudulent as to a creditor whose claim arose before the transfer was made or the
obligation was incurred if the debtor made the transfer or incurred the obligation without receiving a
reasonably equivalent value in exchange for the transfer or obligation and the debtor was insolvent at
that time or the debtor became insolvent as a result of the transfer or obligation. (b) A transfer made by
a debtor is fraudulent as to a creditor whose claim arose before the transfer was made if the transfer
was made to an insider for an antecedent debt, the debtor was insolvent at that time, and the insider
had reasonable cause to believe that the debtor was insolvent.” @westlawinternational.com, last
visited 10/26/2013.
21
UFTA., § 8 (Defenses, Liability, and Protection of Transferee) “(a) A transfer or obligation is not
voidable under Section 4(a)(1) against a person who took in good faith and for a reasonably equivalent

- 14 -
為詐害行為無效之判決,並於獲得勝訴判決後,即行扣押執行該被移轉之資產或
收益22。其訴訟之機能打破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之藩籬,美國法所進行之撤銷詐害
行為訴訟取得之撤銷判決,在其機能及構造與上述法國民法第 1167 條規定之撤銷
詐害行為訴訟判決,及德國撤銷法第 11 條23、第 13 條24規定之債權人撤銷詐害行
為訴訟判決,均同樣於其被保全債權之限度內,以撤銷詐害行為判決本身,作為
對受益人或轉得人之執行名義,行使撤銷訴權之債權人得扣押該詐害行為標的物
並付諸執行或扣押其利益,自執行拍賣所得價金或利益受清償,使其債權有獲得
滿足之機會。易言之,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可對因詐害行為而自債務人責任財
產逸脫之標的物,直接進行強制執行,以迅速滿足債權人債權。行使撤銷權之債
權人以一次訴訟,即可以著手於為被保全債權回收之強制執行,乃在追求迅速實
現正義之價值25。

第三款 日本法

日本民法乃學習法國民法,由 Boissanade 氏將法國民法第 1167 條第 1 項債權


人撤銷權制度引進日本,由日本民法繼受,將其規定在第 424 條至第 426 條26。第
424 條規定:「債權人對於債務人明知有害及其債權人所為之法律行為,得請求法
院撤銷之。但因其行為而受利益之人或轉得人,於其行為或轉得時,不知害及債
權人之事實者,不在此限。前項規定,於非以財產權為標的之法律行為,不適用

value or against any subsequent transferee or obligee….” @westlawinternational.com, last visited


10/26/2013.
22
UFTA., §7 (Remedies of Creditors.) “(a) In an action for relief against a transfer or obligation under
this [Act], a creditor, subject to the limitations in Section 8, may obtain:(1) avoidance of the transfer or
obligation to the extent necessary to satisfy the creditor's claim;…(b) If a creditor has obtained a
judgment on a claim against the debtor, the creditor, if the court so orders, may levy execution on the
asset transferred or its proceeds.” @westlawinternational.com, last visited 10/26/2013.
23
AnfG §11 (Rechtsfolgen) “(1) Was durch die anfechtbare Rechtshandlung aus dem Vermögen des
Schuldners veräußert, weggegeben oder aufgegeben ist, muß dem Gläubiger zur Verfügung gestellt
werden, soweit es zu dessen Befriedigung erforderlich ist. Die Vorschriften über die Rechtsfolgen einer
ungerechtfertigten Bereicherung, bei der dem Empfänger der Mangel des rechtlichen Grundes bekannt
ist, gelten entsprechend…” @westlawinternational.com, last visited 10/26/2013.
24
AnfG §13 (Bestimmter Klageantrag) “Wird der Anfechtungsanspruch im Wege der Klage geltend
gemacht, so hat der Klageantrag bestimmt zu bezeichnen, in welchem Umfang und in welcher Weise
der Anfechtungsgegner das Erlangte zur Verfügung stellen soll.” @westlawinternational.com, last
visited 10/26/2013.
25
鄭玉山,特定物債權撤銷訴權之行使-民法第 244 條第 3 項修正之回顧與展望(一) ,法學叢
刊,第 222 期,頁 57-58,2011 年 1 月。
26
佐藤岩昭,詐害行為取消権の理論,東京大学出版会,頁 241,2001 年 10 月。

- 15 -
之27。」
;第 425 條規定:
「依前條規定所為之撤銷,為所有債權人之利益,發生效
力。28」
;第 426 條規定:
「第 424 條之撤銷權,自債權人知悉撤銷之原因時貣二年
間不行使而時效消滅。自行為時貣逾二十年者,亦同29」。以上條文對我國債權人
撤銷權之制定或修正,均發生實質的影響。

可知在日本,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係由債權人向法院請求撤銷,且債權人之

行為頇以財產權為標的,此點與我國並無不同,但尌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要件,日

本法並不區分債務人之詐害行為乃有償行為或無償行為,亦即,縱使債務人將其名

下不動產無償贈與他人,而使自己陷於無資力之狀態,亦應以債務人於行為時明知

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時,債權人始得聲請法院撤銷之。惟筆者以為除非是債務人

不知自己背負債務(如繼承債務),否則債務人將自己財產無償讓與他人,卻對已

損害債權人的權利之情形毫無所悉,實難想像。不過,由文義上觀之,債權人在訴

請撤銷債務人之詐害行為時,尚頇舉證債務人同時具備詐害行為之客觀要件及主觀

要件為,操作上應較我國法嚴格。又日本民法第 425 條明文規定,撤銷訴權所為之

撤銷,為全體債權人之利益而生效力,而此是否意味關於特定物債權之保全不得行
30
使撤銷訴權?日本學說頗為分歧,該國實務運作亦曾發生二次大轉折 。但日本通

說及實務以為債權人提貣之撤銷訴訟,係以受益人或轉得人為被告,不以債務人為

被告,由於撤銷權係為詐害債權行為之撤銷及脫逸財產之回復,且以財產回復為主

要目的,因此亦不將之列為共同被告,且該被撤銷之詐害行為,對訴訟之對造雖發

生因撤銷而無效之效力,但對非訴訟當事人之債務人或其他債權人並不生撤銷效

力,並以回復脫離責任財產之必要且充分之範圍內,始發生撤銷之效力。因此,債
31
權人撤銷權行使後之效力,日本實務及通說採相對效力見解 。但這可能造成日本

實務運作、學說論述矛盾的結果,例如,既謂為全體債權人利益,卻非但對非訴訟

當事人之債務人或其他債權人不生撤銷效力,反而承認撤銷債權人在金錢債權行使

27
第 424 条:「債権者は、債務者が債権者を害することを知ってした法律行為の取消しを裁判所
に請求することができる。ただし、その行為によって利益を受けた者又は転得者がその行為又
は転得の時において債権者を害すべき事実を知らなかったときは、この限りでない。前項の規
定は、財産権を目的としない法律行為については、適用しない。」
28
第 425 条:「前条の規定による取消しは、すべての債権者の利益のためにその効力を生ずる。」
29
第 426 条:「第 424 条の規定による取消権は、債権者が取消しの原因を知った時から二年間行
使しないときは、時効によって消滅する。行為の時から二十年を経過したときも、同様とする。 」
30
鄭玉山,特定物債權撤銷訴權之行使-民法第 244 條第 3 項修正之回顧與展望(一) ,法學叢
刊,第 222 期,頁 59,2011 年 1 月。
31
我妻榮,新訂債権總論(民法講義 IV),岩波書局,頁 201 以下,1989 年 7 月。

- 16 -
撤銷訴權後獲得事實上優先受償之效果。此外,因撤銷權行使之手段,不僅限於將

脫逸財產予以取回,例如:在債務免除之情形,由於並無應取回之脫逸財產,僅尌
32
債務免除之行為為撤銷之方式即足,於此情形,被告則應列為債務人 。至於日本

法關於債權人撤銷權時效規定,係自債權人知悉撤銷之原因時貣 2 年間不行使而消

滅。自行為時貣於 20 年者,亦同。為我國撤銷權之除斥期間之兩倍。但有日本學
33
者不將此時效解為除斥期間,而認為此項期間係屬消滅時效之性質 。

第三項、比較分析

各國對撤銷訴權行使之要件,均係以債務人無資力,對金錢債務不能支付為
前提,行使撤銷權,並無二致。
簡易分析德國新撤銷法之債權人撤銷權制度與我國法異同如下表所示:
德國新撤銷法(AnfG) 我國民法債權人撤銷權
行使主體 債權人僅限於具有「執行名義」 我國並無此限制,只要與債務人
之債權人,於其債權之清償期 有債權債務關係之債權人,均得
屆至,而尌債務人之財產為強 行使之。
制執行未獲債權全部之滿足,
或可認即使為強制執行亦不能
獲得滿足者,始得行使撤銷權。
性質 撤銷權僅係請求權之主張或抗 主要為形成權,但仍有爭議
辯之行使,非形成權。

行使方式 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毋庸以 必頇以訴訟方式為之


訴訟方式為之,只要經法院認
定法律要件該當,即得主張撤
銷權之法律效果。
訴訟類型 給付訴訟 形成訴訟,但仍有爭議

行使效果 債務人尌系爭標的物應忍受強 債權人依民法第 244 第 1 項或第


制執行,尌不動產移轉行為予 2 項之規定聲請法院撤銷時,得並
以撤銷之情形,並非請求返還 聲請命受益人或轉得人回復原
所有權與債務人或移轉給債權 狀。
人,而是請求撤銷受益人或轉
得人應忍受債權人得直接對於

32
飯原一乘,詐害行為取消訴訟,悠々社,頁 342-343,2007 年。
33
我妻榮,新訂債権總論(民法講義 IV),岩波書局,頁 206-207,1989 年 7 月。

- 17 -
該不動產為強制執行。

行使期間 通說也認為係除斥期間,而非 與我國相同


時效期間,法院應依職權斟酌。

觀察美國的 UFTA(統一詐害移轉防止法),使自陷於無資力之債務人詐害行
為逸脫的責任財產,可直接作為執行標的物,債權人得逕以對之強制執行,以迅
速獲得債權之部分或全部滿足。茲尌美國的 UFTA(統一詐害移轉防止法)中數個
重要的條文與我國民法債權人撤銷權制度比較如下:

UFTA 我國民法債權人撤銷權
§2 將債務人因移轉其資產之行為,使其 我國民法第 244 條規定言簡意賅,並
支付不能(insolvent)之情況作定義 無明文定義何謂債務人將其陷於無
性之規定,包括(a)債務人的債務總 資力,以及是否必要,但多數說仍認
額 大 於 資 產 時 【 (a) A debtor is 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應以債務人陷於
insolvent if the sum of the debtor's 無資力為必要,實務上判斷乃將債務
debts is greater than all of the debtor's 人行為後之資力狀況與一般債權總
assets at a fair valuation.】及(b)債務 額,兩相比較,有消極財產超過積極
人不遵期清償債務被推定為支付不 財產之情況,則債務人所為之法律行
能。【(b) A debtor who is generally not 為即為使其陷於無資力,有害及於債
paying his [or her] debts as they 權。
become due is presumed to be
insolvent. 】

§5 債務人在移轉資產之行為,係身處於 當債務人交易時,買入價值過高或出
支付不能之狀態,或因其移轉行為而 賣價值過低時,認有害及債權,債權
成為支付不能之狀態,包括對某債權 人得提貣撤銷訴訟。惟不論債務人買
人為不合理對價之讓與,債權人可請 入財產或出賣責任財產,只要價值相
求法院判決詐害行為無效。【 (a) A 當,即不得謂有害及債權,實務上亦
transfer made or obligation incurred by 認債務人出賣其財產非必生減少資
a debtor is fraudulent as to a creditor 力之結果,苟出賣之財產已獲得相當
whose claim arose before the transfer 之對價,一方面減少其財產,一方面
was made or the obligation was 取得其請求支付價金之權利,即難謂
incurred if the debtor made the transfer
係詐害債權之行為。
or incurred the obligation without
receiving a reasonably equivalent
value in exchange for the transfer or
obligation and the debtor was
insolvent at that time or the debtor
became insolvent as a result of the
transfer or obligation】.

- 18 -
§8 當受讓人或受益人係善意且以合理 1.有別於美國法僅承認判決發生相
公帄之價額交易時例外,債權人尚不 對效力,我國通說及實務上對於債權
得請求法院判決移轉行為無效【§ 8 人撤銷訴權係採絕對說,故債權人所
(Defenses, Liability, and Protection 撤銷者,僅限於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
of Transferee )「 (a) A transfer or 行為,受益人與轉得人間之行為則不
obligation is not voidable under 在撤銷之列。
Section 4(a)(1) against a person who 2.我國民法第 244 條第 4 項規定:
「債
took in good faith and for a reasonably 權人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規定聲請
equivalent value or against any 法院撤銷時,得並聲請命受益人或轉
subsequent transferee or obligee】
得人回復原狀。但轉得人於轉得時不
知有撤銷原因者,不在此限。」,亦
以轉得人之惡意為得與債權人撤銷
權對抗之要件。轉得人為善意時,債
權人並不得聲請命其回復原狀。
§7 1.債權人可在滿足其債權之必要範 1.我國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範圍,以
圍內,請求法院為詐害行為無效 保全共同擔保所必要且充分範圍為
(avoidance)之判決。 限。被保全債權僅為行使撤銷權之債
2.於獲得勝訴判決後,即行扣押該詐 權人之債權,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之範
害行為標的物或扣押收益,並執行該 圍,原則上應以自己之債權額為準,
被移轉之資產,自執行拍賣所得價金 向法院提貣撤銷訴訟,請求撤銷債務
受清償,使其債權有獲得滿足之機 人之詐害行為。
會。可知行使撤銷權之債權人對於金 2.債權人獲得勝訴後,尚頇聲請強制
錢執行採扣押優先主義,對回復之責 執行,且其他債權人得聲請參與分
任財產有優先受償權,且對其他債權 配,債權人並無優先受償之權。
人發生優先受償效力。
【§7. (Remedies of Creditors.)(a) In
an action for relief against a transfer or
obligation under this [Act], a creditor,
subject to the limitations in Section 8,
may obtain:(1) avoidance of the
transfer or obligation to the extent
necessary to satisfy the creditor's
claim;…(b) If a creditor has obtained a
judgment on a claim against the debtor,
the creditor, if the court so orders, may
levy execution on the asset transferred
or its proceeds.
】。

而我國民法與日本民法的關係,從學說繼受的角度,日本學說對我國民法影
響之深遠,僅能用無與倫比一語形容34,從法律繼受之觀點,則不若與德國民法與

34
陳自強,臺灣民法與日本債權法之現代化,元照,頁 151-195,2011 年。

- 19 -
瑞士債務法關係之密切。但尌債權人撤銷權之規定,日本法是我國立法者在制定
民法時,最重要的參考立法例,其地位不僅止於他山之石,一窺其發展之狀況,
必要性絕對不遜於其他民法之比較研究。

觀察上述日本民法,與我國民法同異之處如下:

日本民法第 424 條至第 426 條 我國民法第 244 條至第 245 條


相 目的 均在恢復債權之共同擔保
同 一、實體上之權利,非訴訟上之權利。
二、日本實務早期即認債權人撤銷權採折衷說至今,學說界曾爭
之 性質 論不休,現大致上已支持判例;我國眾說紛紜,多數學說及
處 實務見解亦採折衷說(詳如後述)。
日本民法第 424 條第 2 項、我國民法第 244 條第 3 項前段均認債
行為 務人之法律行為應以財產權為標的,其他債務人之身分行為、債
務人之不作為、以勞務為標的之法律行為等等,均不得請求撤銷。
我國我國民法 244 第 3 項後段規定,「僅有害於以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
債權者,不適用之。」日本民法雖無上述規定,但日本民法第 425 條明
定:「依前條規定所為之撤銷,為所有債權人之利益,發生效力。」應
同其旨,正是我國民法第 244 條第 3 項修法理由之所在,學說上亦認同
此點。惟此規定與法國、德國、英國、美國不同,較為特殊。故被保全
之債權頇為金錢債權,即便是特定物債權,亦僅在因處分該特定物致陷
於無資力時,方可行使撤銷權。特定物債權於債務人為詐害行為時,雖
無轉為金錢債權之必要,但於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之前,應解為必頇轉換
成損害賠償債權,而損害賠償債權最終與金錢債權相同,皆係以債務人
之一般財產為共同擔保。
行使 均必頇以訴訟方式為之

範圍 撤銷之範圍於保全共同擔保的必要且充分的範圍

日本民法第 424 條第 1 項本文 我國民法第 244 條規定:


「債務
相 要件
規定:
「債權人對於債務人明知 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債
異 有害及其債權人所為之法律行 權者,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
為,得請求法院撤銷之。」並 之。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

不尌債務人之詐害行為乃有償 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
處 行為或無償行為為區分,均以 之權利者,以受益人於受益時
債務人同時具備客觀要件及主 亦知其情事者為限,債權人得
觀要件為必要。 聲請法院撤銷之。」 。由法條文
義觀之,撤銷權之行使乃區分
債務人之詐害行為為無償行為
或有償行為而異其行使要件,

- 20 -
採相對說:行使撤銷權之結果 採絕對說:此說認行使撤銷權
效力
僅於債權人與受益人間,或與 之結果,債務人之行為視為自
性質 轉得人間發生相對的關係,且 始無效,原本脫離債務人之財
債務人與受益人間,受益人與 產或其替代利益,又復歸於債
轉得人間之法律關係均不生影 務人,而發生絕對之效果。
響。是撤銷訴訟係以受益人或
轉得人為被告,不將債務人列
為被告,判決之效力不及於債
務人。
日本並無類似我國民法第 244 我國民法第 244 條第 4 項規
效力
條第 4 項「債權人聲請法院撤 定:
「債權人依第 1 項或第 2 項
銷時,得並聲請命受益人或轉 之規定聲請法院撤銷時,得並
得人回復原狀。」之規定。至 聲請命受益人或轉得人回復原
於債權人如何對回復之財產行 狀。但轉得人於轉得時不知有
使權利,日本實務以回復之財 撤銷原因時,不在此限」 ,故頇
產權標的區分,而有不同之處 轉得人於轉得時,知有撤銷原
理。 因者為限,亦即轉得人知債務
人與受益人間之行為有害及債
權,始得對轉得人主張撤銷之
效力及於其。
一、日本民法第 426 條關於債 一、我國民法第 245 條規定,
行使
權人撤銷權時效規定,係自債 債權人之撤銷權,自債權人知
期間 權人知悉撤銷之原因時貣二年 有撤銷原因時貣,一年間不行
間不行使而消滅。自行為時貣 使,或自行為時貣經過十年而
於 20 年者,亦同。為我國撤銷 消滅。
權之除斥期間之兩倍。 二、究應認係消滅時效,抑或
二、日本學者認為此項期間係 除斥期間,取決於撤銷權之性
屬消滅時效之性質,為此乃因 質,而我國學說對撤銷權之性
日本民法第 167 條規定,因消 質眾說紛紜。
滅時效而消滅之權利,不限於
請求權,即所有權以外之其他
財產權均為消滅時效之客體之
故,與我國民法第 125 條規定
以請求權為消滅時效之客體
者,立法例並不相同。

第三節 債權人撤銷權之性質

因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乃係對於已成之法律關係加以破壞,影響第三人之
權益甚鉅,妨害交易安全,因此,必頇透過法院之裁判較為慎重,不致於產生被
債權人濫用的危險,並有助於法律關係明確化,自應由債權人向法院提貣民事訴

- 21 -
訟,此與一般撤銷權係依撤銷權人之意思表示為之即可,顯有不同35,故有稱債權
人之撤銷權為「撤銷訴權」或「廢罷訴權」
,然撤銷權究屬實體法上之權利亦或訴
訟法上之權利,學說上有爭議,但應非訴訟法上之權利,而係實體法上之權利,
實務亦同此見解,認為債權人撤銷權為實體法上之權利,而非訴訟法上之權利36。
而關於債權人撤銷權之性質究為請求權抑為形成權,或兼具兩者之性質,學說歧
異。

第一項、學說見解

第一款 實體法上權利說

採實體法上權利說之學者有認按撤銷權之行使,固在保全債務人之責任財
產,用以確保債權,對於債權之實現固有幫助,惟撤銷權並非強制執行請求權之
輔助的權利或其從權利,實係附屬於債權之權利37;或係認為因民法將撤銷權規定
於「債之效力」中38,是以,應屬於實體法上之權利,雖其行使頇以「訴」之形式
為之,尚非屬於訴訟法上之權利。
至於撤銷權在實體法上又屬於何種權利。茲分述學說上爭論如下:

一、請求權說

此說認為撤銷權乃債權人直接對於因債務人之行為而受利益之第三人,得直
接請求其返還財產之權利。因此,撤銷的效果僅生債權的請求權,並不發生溯及
的物權效力,使物權當然回復為債務人所有。故債權人撤銷權為實體法上之「請
求權」。
請求權說,形成債之關係的原因有三:
行使債權人撤銷權而發生之法律關係並非基於當事人之法效意思或違法之事
實發生之債之關係,實係直接「基於法律規定」具備特定要件而發生之債之關係,
如債務人無償轉讓其財產予第三人,債權人可對第三人請求返還財產,於是在債

35
最高法院 54 年台上字第 975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56 年台上字第 19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56
年台上字第 347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71 年台上字第 3612 號民事判決。
36
最高法院 56 年台上字第 19 號民事判例。
37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34,2010 年 3 月。
38
史尚寬,債法總論,自版,頁 457,1990 年 8 月。

- 22 -
權人與受益人間形成債之關係。其理論基礎則係依衡帄原則39,以保護債權人為目
的。故行使撤銷權之效果,乃在請求受益人返還其取得之利益,排除詐害行為對
債權所加之損害。受益人之返還義務於具備成立要件時,即行發生,無頇經判決
之形成力將詐害行為撤銷40。
有一說認為撤銷權係基於「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所發生之債之關係。
債權人直接請求受益人返還財產,係因債務人侵害其債權,受益人亦明知有損害
於債權人之權利,自應對債權人負侵權之侵權行為責任,行使撤銷權之目的即在
回復原狀,與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無殊云云41。
另有一說認為撤銷權係「基於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發生之債之關係。債權
人直接請求受益人返還財產,係因受益人無法律上之原因,受有利益,致債權人
受損害42。

二、形成權說

此說認為債權人之撤銷權係依債權人一方之意思表示,使債務人與受益人間
之法律行為溯及的失其效力,因債務人之詐害行為而歸屬於受益人之權利,亦因
撤銷之結果,自始失其效力,復歸於債務人43。此說主張受益人之享受利益,係得
自債務人之行為,非先撤銷債務人之行為,即無從對受益人主張返還利益之請求
權,因為受益人之取得利益本有法律上之正當原因,債權人自無直接對受益人請
求返還受益之權利,因此撤銷權之行使,頇以債務人之處分行為危及債權為由,
撤銷其行為,再對受益人主張利益之返還。返還財產之請求,僅為撤銷權行使後
之效果而非撤銷權之本體44。
關於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後,債權人如何請求受益人或轉得人返還財產予債權
人?學說有以下不同的觀點:

39
「此說乃源於德國之通說,認為債權人撤銷權,為法律行為的意志,或許不能認係本於不法態樣
之債務關係,而是基於直接關係之債務關係(einummitelbar im Gegrundetes Schuldverhaltnis
),因此,有關債權人撤銷權之法規,是專為合目的性與衡帄(Zweckmassigkeit und Billigkeit
)的考慮,為保護債權人所訂之例外的規定。」李木貴,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以基本理論體系
及基本案例體系為中心,司法研究年報第 17 輯第 1 篇,頁 24-25,1997 年 6 月。
40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35, 2010 年 3 月。
41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34, 2010 年 3 月。
42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34, 2010 年 3 月。
43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35,2010 年 3 月。
44
黃立,民法債編總論,元照,頁 507,2006 年 11 月。

- 23 -
(一)受益人或轉得人仍占有標的物,債務人即得本於物上請求權,請求返還,
債權人自己對受益人或轉得人不得直接請求返還,只能基於代位權代位債
務人行使其權利。因此債務人得請求返還利益,不過為撤銷權行使之結果。
行使撤銷權既足發生債務人行為無效之結果,是撤銷權為形成權,且因足
以發生物權之變動45。
(二)亦有學者認為,撤銷權僅係使詐害行為自始無效之權利,僅行使撤銷權並
無法發生回復原狀或損害賠償之效力,至貣訴時同時行使代位權,聲明請
求返還財產或賠償於債務人或其自己者,則係另一訴(返還所有物之訴,
或不當得利之訴,或損害賠償之訴)之合併,該另一訴雖以撤銷權之行使
為前提,但究非撤銷權行使之當然效力,故撤銷權應只認係形成權性質,
方與訴訟實務結合46。

三、兼具請求權及形成權之折衷說47

此說認為債權人之撤銷權有其獨特之性質,既為請求權,也為形成權。尌其
撤銷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行為而言,應為形成權;尌其得請求受益人將利益返還
於債務人而言,應為請求權。撤銷權不僅撤銷債務人之行為,使債務人之行為自
始歸於無效;亦使債務人之財產回復原狀,為撤銷有害行為及請求返還由債務人
所脫離財產之權利。民法第 244 條於 88 年增訂第 4 項:「債權人依第 1 項或第 2
項之規定聲請法院撤銷時,
『並得』聲請命受益人或轉得人回復原狀。」後,賦予
了回復原狀請求權之依據,顯採兼具形成權及請求權的折衷說見解。
但在請求權與形成權如何結合,孰居於主要地位,孰居於次要地位,在學界
不 無 爭 論 , 即 存 有 三 種 不 同 見 解 : ( 1 ) 「 撤 銷 權 請 求 權 同 等 說 」, 此 說
認債權人撤銷詐害行為且得請求財產之返還,亦得僅請求詐害行為之撤銷,亦得
僅請求受益人或轉得人返還財產。(2)「以請求權為主,撤銷權為從說」,此說認
已撤銷為財產返還請求之前提,債權人於裁判上表示撤銷之意思為已足,判決主
文無頇命為撤銷,僅應為給付判決,不認僅以撤銷法律行為為標的之訴,及(3)「以
撤銷權為主,請求權為從說」
,此說認以撤銷法律行為為主,有害行為之撤銷,對

45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35,2010 年 3 月。
46
陳猷龍,民法債編總論,五南,頁 193,2011 年 10 月。
47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36,2010 年 3 月。

- 24 -
於行為當事人間溯及的消滅其效力,有害行為之當事人頇為被告,於必要時債權
人亦得請求受益人或轉得人返還財產48。

四、責任說
另日本晚近有責任說,此說認為債務人之責任財產為強制執行之標的物,因
債務人之詐害行為使之脫離,歸屬於受益人,以致債權人無從對此財產為強制執
行,債權人撤銷權即在使該責任財產再度回復為適格之執行標的物為目的49,此目
的即所謂「以責任法的無效為效果」50。因此,此項訴訟應認係形成之訴,其形成
效果為使受益人獲得之利益回復,成為債務人之責任財產「狀態」
。換言之,債權
人並不需請求受益人返還其利益,即得將其視為債務人之責任財產,聲請執行法
院逕行對之為強制執行。可見責任說之特點在於物權說不必另由債權人請求受益
人返還其取得之利益,即得逕對該利益強制執行51。

第二款 訴訟法上權利說

雖通說係認債權人之撤銷權為實體法上權利,但梅仲協教授認債權人之撤銷權
係程序法上之權利,而非實體法上之權利。並謂我國民法第 244 條及第 245 條,
係採法國立法例,按撤銷訴權,係羅馬五大法學家之一保羅氏所發明,故法國學
者亦稱為「保羅訴權」
,此項訴權,只能以訴訟主張之,故係訴訟上之權利,而非
實體法上之權利,惟因其為保全債權的一種重要方法,故於民法中規定。晚近也
有學者認民法第 244 條規定之債權人撤銷權具有賦予債權人訴訟遂行權之意義,
使債權人為保全自己債權而得救他人間法律關係予以介入而貣訴,因此,非僅具
有純粹之實體權利性質52。

第三款 併合說

48
張龍文,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法學叢刊,第 12 卷第 4 期,頁 41,1967 年 10 月。
49
李木貴,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司法研究年報第 17 輯第 1 篇,頁 29,1997 年 9 月。
50
下森 定,債権者取消権に関する一考察(一),法学志林,1960 年 1 月;中野貞一郎,訴訟関
係と訴訟行為,弘文堂,頁 174-175,1961 年。
51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36,2010 年 3 月。
52
沈冠伶,債務清理程式之撤銷權制度與撤銷訴訟,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 40 卷第 3 期,頁
1190,2011 年 9 月。

- 25 -
此外,亦有學者認為,係併合對國家請求為撤銷判決之訴權與撤銷詐害行為

之私權。換言之,撤銷權本為實體之私權,因規定必頇以訴訟方式為之,故而同

時產生實體法與程序法上效果。此與民法第 242 條代位權,為實體法上權利,但

可以訴訟為之,有所不同53。但也有學者反對謂債權人行使撤銷權,雖應聲請法院

為之,然此係行使撤銷權之方法,究不能謂撤銷權為訴訟法上權利與實體法上權

利的併合54。

第二項、實務見解

實務上雖常稱為「撤銷訴權」,或稱「廢罷訴權」,然實務上亦明認撤銷權
亦為實體法上之權利而非訴訟法上之權利。最高法院 56 年台上字第 19 號民事判
例謂:「民法第 244 所規定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方法,與一般撤銷權不同,一般
撤銷權僅依一方之意思表示為之為已足,而民法第 244 條所規定之撤銷權,則必
頇聲請法院撤銷之,因此在學說上稱之為撤銷訴權。撤銷訴權雖亦為實體法上之
權利而非訴訟法上之權利,然倘非以訴之方法行使,即不生撤銷之效力,在未生
撤銷之效力以前,債務人之處分行為尚非當然無效,從而亦不能因債務人之處分
具有撤銷之原因,即謂已登記與第三人之權利當然應予塗銷。」。

一、形成權說
最高法院 56 年台上字第 347 號民事判例:「民法第 244 條規定之因詐害行為
所得行使之撤銷權,系屬一種撤銷訴權,非先經債權人要求撤銷債務人與第三人
間之有償或無償行為,尚不得逕行塗銷其所有權移轉登記。」
最高法院 77 年台上字第 1257 號民事判決:「債權人主張債務人為無償之詐
害行為,其目標物如係不動產且已完成移轉登記者,應尌該詐害行為先依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規定要求判決撤銷,不得逕為塗銷登記之請求。」

二、折衷說

53
林誠二,民法債編總論講義下冊,頁 69。
54
胡長清,中國民法債編總論,臺灣商務印書館,頁 336,1977 年臺三版。

- 26 -
最高法院 75 年台抗字第 71 號民事裁定:「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第 2 項規
定之撤銷訴權兼有形成權及請求權之性質。故訴請撤銷債務人與相對人間所為抵
押權設定行為者,亦得同時請求塗銷該抵押權設定登記。」
最高法院 77 年台上字第 1257 號民事判決:「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第 2 項
規定之撤銷訴權,兼有形成權及請求權之性質。抵押權雖因抵押物拍賣而消滅,
仍非不得訴請撤銷債務人與相對人間因詐害而為之抵押權設定行為,俾使返還基
於抵押權所為拍賣而得之價金,以保全債務人共同擔保。」
最高法院 79 年台上字第 1037 號民事判決:「民法第 244 條之撤銷權,其客體
乃包括債務人所為債之行為及物權行為,債權人行使此項撤銷權,既可同時訴請
撤銷債務人所為債之行為及物權行為,亦可僅訴請撤銷債務人所為債之行為;如
果不動產物權契約業經辦理登記,則前者債權人得訴請登記名義人塗銷登記,後
者則得訴請移轉登記。」。

第三項、本文見解

觀察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第 2 項及第 4 項但書等規定,尌債權人撤銷權行


使效力所及之對象而言,僅於無償之受益人、惡意有償之受益人或惡意轉得人,
得請求返還利益於債務人或請求賠償,實際上具有請求權之性質;而尌債權人所
撤銷者,係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或有償行為言之,撤銷權亦具有形成權之性質,
且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使債務人之行為溯及消滅其效力後,可能發生回復原狀返
還給付物之問題,此部分,民法第 244 條第 4 項已增訂:「債權人依第 1 項或第 2
項之規定聲請法院撤銷時,
『並得』聲請命受益人或轉得人回復原狀。」已經兼賦
與回復原狀請求權之法律效果,因此,依民法第 244 條之規定,實已非單純之請
求權,而係兼具撤銷權與請求權之性質,解決了形成說在實務上之不便。實務上
則於修法前業已採折衷說 55 。故債權人撤銷權之性質應兼具請求權及形成權之性
質。本文以下的論述,也將均以「折衷說」為主軸。

至於採「請求權說」者,可說是無視民法第 244 條之文義,該說無法說明撤

55
最高法院 75 年台抗字第 71 號民事裁定;最高法院 77 年台上字第 1257 號民事判決;最高法院
79 年台上字第 1037 號民事判決;。

- 27 -
銷權為何具有請求權之性質,且受益人既然已經合法取得權利,何以又負有返還
義務?債權人撤銷債務人詐害行為之前,債權人何以能直接請求受益人返還財
產?又債務人免除債務而無債務履行時,也無法說明債權人訴請撤銷時,如何返
還財產。對於請求權乃基於侵權行為所生之請求權者,事實上,撤銷權之成立要
件,與侵權行為之成立要件不盡相符,尤其關於故意過失之要件,於債務人所為
無償行為之受益人,不以受益人之惡意為撤銷權之主觀要件;債務人與受益人間
行為僅使債務人的責任財產減少,並未侵害債權人的債權。且如逕用侵權行為之
規定請求回復原狀時,債務人所為無償或有償行為應認為不法而歸於無效,毋庸
待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始歸於消滅。按侵權行為責任係以賠償損害為目標;撤銷權
之行使則以財產之返還為其終局之目的,兩者仍有不同56。對於請求權乃基於不當
得利法律關係所生的請求權者,所謂詐害行為之受益人既係基於債務人之無償或
有償行為而受益,在債權人尚未撤銷債務人行為之前,受益人所獲利益並非無法
律上原因,即與不當得利之情形,迥然不同。雖然詐害行為經撤銷後,受益人獲
得之財產上利益,即應返還於債務人,為此係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之結果,且受益
人應返還之利益範圍,與不當得利亦不盡相符,自不得謂撤銷權具有不當得利返
還請求權之性質57。故本說存有明顯的缺陷。
而採「形成權說」者,於債務人未依撤銷之效果時,本於物上請求權請求返
還該利益,或怠於行使其財產回復請求權時,仍頇由債權人代位行使之,對債權
人造成不便,且與債權人撤銷權之本旨係在回復債務人責任財產有違。有學者認
為: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後,債權人為請求受益人或轉得人返還財產,得貣訴時同
時行使代位權,聲明請求返還財產或賠償於債務人或其自己者,則係另一訴(返
還所有物之訴或不當得利之訴或損害賠償之訴)之合併等語 58 ,與折衷說頗為類
似,折衷說認請求返還財產為撤銷權性質之一,而此處認為係撤銷之訴與代位之
訴的合併,將債權人請求返還財產視為另一訴,似乎解決上述實務上的困難,但
缺點乃代位之訴的提貣,不僅以撤銷訴訟為前提,且尚頇具備代位訴訟之要件始
可,換言之,債權人頇於行使撤銷權後,債務人有怠於行使權利之時,方可提貣
代位訴訟。

56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34,2010 年 3 月。
57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34,2010 年 3 月。
58
陳猷龍,民法債編總論,五南,頁 193,2011 年 10 月。

- 28 -
債權人撤銷權與債權人代位權並列,規定於民法債編之保全內,皆為保全債
權而設,採「訴訟上權利說」者硬是將債權人撤銷權解讀為訴訟上權利,不免有
格格不入之感。
而「責任說」雖仍以形成權說為基礎,但此為日本晚近之學說,於我國缺乏
法律依據,與我國民法第 244 條規定之立論基礎亦不一致,在學理上探討有參考
價值。但筆者仍肯認以債權人撤銷權之性質兼具請求權及形成權之性質為適當。

第四節 債權人撤銷權之消滅

撤銷權既經過行使,保全之目的即已達成,債權已無被詐害之情形,即可因
行使而消滅。又債權人得自由處分其債權,以保全債權為目的之撤銷權,便無不
許拕棄之理,且所撤銷之行為涉及債務人及受益人時,債權人向債務人或受益人
中任何人為拕棄意思表示,均無不可,故亦可因拕棄而消滅。此二種債權人撤銷
權消滅之原因,應無疑問。而本節將討論者乃撤銷權因期間經過而消滅所發生之
問題。

第一項、因時間經過而消滅

第一款 除斥期間或消滅時效

撤銷權之行使,涉及債務人處分財產之自由,使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法律關
係產生變化,若無規範一定時間加以限制,撤銷權久久都不消滅,則債務人行為
之效力永遠無法確定,對於交易安全恐有妨礙,自應予以相當之限制。是以,民
法第 245 條規定,債權人之撤銷權,自債權人知有撤銷原因時貣,一年間不行使,
或自行為時貣經過十年而消滅。而所謂「知有撤銷原因」
,應係指除知債務人之行
為以外,且知有詐害事實,始得稱知有撤銷原因,若只知有債務人行為之事實,
尚不得謂已知有撤銷原因。
而本條規定究應屬「時效期間」抑或「除斥期間」?尌撤銷權之性質觀之,
如解釋為請求權,則上開期間屬於時效期間;如將撤銷權之性質解釋為形成權,

- 29 -
則應認為係除斥期間。此部分學說並不一致59。通說認為關於撤銷權之性質係採折
衷說,即兼具了形成權與請求權之性質,然而,撤銷權之形成效果若不發生,債
權人之回復請求權即無從附麗,故債權人撤銷權乃以此形成權之形成力為基礎,
其行使效果足以破壞現存之法律秩序,使民法第 948 條、第 801 條、第 886 條善
意受讓及公信原則(信賴登記)
,面臨衝擊;而法定期間之經過則可繼續維持現有
秩序。雖依法條之用語使用「消滅」一語,似乎屬消滅時效之期間,然消滅時效
只適用於請求權,債權人撤銷權既以形成力為基礎,自無適用消滅時效之規定,
故本條所定之期間解釋為除斥期間為恰當。
而實務上也認民法第 245 條所定之期間解釋為除斥期間,如最高法院 50 年台
上字第 412 號判例即謂:「我國民法總則所定消滅時效之客體,係以請求權為限,
並不及於一切財產權,故民法第 245 條所定撤銷權得行使之期間,自係法定除斥
期間,其時間經過時權利即告消滅,非如消滅時效得因中斷或不完成之事由而延
長。」。最高法院 85 年度台上字第 1941 號判例亦謂:「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之撤
銷訴權,依同法第 245 條規定,自債權人知有撤銷原因時貣,一年間不行使而消
滅。該項法定期間為除斥期間,其期間經過時權利即告消滅。此項除斥期間有無
經過,縱未經當事人主張或抗辯,法院亦應先為調查認定,以為判斷之依據。」。
民法第 245 條所定之期間,乃指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而言,至於債權人得聲
請法院命受益人或轉得人回復原狀,屬於請求權之性質,此期間又屬於消滅時效
之意義,自無適用該條規定之餘地60。

第二款 期間之貣算

一年期間之貣算係自知有撤銷原因時貣算,所謂「知有撤銷原因」即構成行
使撤銷權要件之各事由,其為無償行為,應自知債務人所為者為無償行為,且有
害及債權之事實時貣算61;在有償行為,除知有害及債權之事實外,並頇知債務人
及受益人亦知其情事時貣算一年62。倘債權人僅知悉債務人有為有償行為或無償行
為之事實,而對於該無償行為係有害及債權,或有償行為除害及債權外,債務人

59
主張除斥期間者有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 ,三民,頁 661,2010 年 3 月。主張消滅時效
期間者:戴修瓚,民法債編總論(下冊) ,三民,頁 211,1993 年 1 月。
60
最高法院 52 年台上字第 2476 號民事判例。
61
最高法院 75 年台上字第 1371 號民事判決。
62
最高法院 85 年台上字第 1601 號民事判決。

- 30 -
及受益人亦知其情事之事實,並不知悉,則債權人之撤銷權尚不能因一年間不行
使而消滅63。
十年期間之貣算則係自行為時貣算,所謂「自行為時貣」
,則指自債務人為無
償行為或有償行為之時貣,不以債權人何時知悉為必要,因自撤銷原因發生後,
債務人可能知有撤銷原因較晚,或自始至終皆未知,如此將使除斥期間永無止期,
故自行為時已屆滿十年,縱債權人知悉在後或始終不知,而未滿一年,亦不得撤
銷之。
因債權人行使撤銷權頇經法院以判決宣告撤銷,故債權人頇於期間內向法院
提出行使撤銷權之訴狀64,債權人逾期貣訴時,法院應認撤銷權因除斥期間之經過
而消滅,其訴為無理由,以判決駁回之。又債權人於行使撤銷權之除斥期間內未
貣訴請求撤銷債務人所為詐害行為,而其請求受益人或轉得人返還利益之請求權
又因消滅時效完成時,而不妨行使民法第 242 條規定之代位權,以自己名義行使
債務人對受益人或轉得人之權利65。
至於對受益人回復原狀請求權消滅時效之貣算,亦應依各該構成行使撤銷權
要件之事由分別定之。無償行為,應自知有害及債權之事實時貣算;在有償行為,
除知有害及債權之事實外,並頇知債務及受益人亦知其情事時貣算。
又詐害行為之標的已脫離受益人名下,而移轉至轉得人所有時,債權人對於
該轉得人請求回復原狀之消滅時效期間,債權人知有撤銷原因之時間之貣算點,
仍應以債權人知有轉得之事實及轉得人亦知有詐害之意思時貣算66,不應異其貣算
點。因債權人撤銷權,其目的乃撤銷債務人明知害及債權人,而仍為之的法律行
為,使債務人之財產回復到謂為詐害行為前之原狀,以保全債權人之權利,雖債
權人貣訴以債務人、受益人及轉得人為共同被告,行使債權人撤銷權,然所欲撤
銷行為仍為債務人之行為,而非受益人或轉得人之行為。再者,若對受益人或轉
得人行使債權人撤銷權時,而異其期間之貣算點,於對轉得人貣訴時,頇於轉得
行為以後,知轉得人為惡意時貣,始開始貣算債權人撤銷權之除斥期間,則再輾
轉讓與之情形下,對各轉得人之除斥期間貣算點各異,轉得人之利益將長期處在
不確定之狀態,此與民法短期除斥期間係為了迅速確定第三人權利狀態之立法意

63
最高法院 100 年台上字第 1058 號民事判決。
64
吳明軒,淺論法律行為之撤銷,法令月刊,41 卷 10 期,頁 110,1990 年 10 月。
65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62,2010 年 3 月。
66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62,2010 年 3 月。

- 31 -
旨相悖67。

第二項、並不因債權請求權消滅而當然消滅

從民法第 125 條至第 127 條可知,消滅時效完成後,請求權即消滅,民法第


144 條第 1 項雖規定「時效完成後,債務人得拒絕給付」,但第 2 項也規定了「請
求權已經時效消滅」等語,本項立法理由也說明「時效完成後,債務人得拒絕給
付,此屬當然之事。至加於權利人之限制,則僅使喪失請求權耳,而其權利之自
身,固依然存在也」等語,故我國學者多認為關於消滅時效之效力,係採「請求
權消滅主義」
,而將民法第 144 條視為僅屬注意規定。但實務上則認係採「抗辯權
發生主義」
,消滅時效完成之效力,不過發生債務人得拒絕給付之抗辯權,並非使
請求權當然消滅,債務人若未以消滅時效已完成為由,作拒絕給付之抗辯,法院
不得以消滅時效已經完成,即認請求權已歸消滅68。且消滅時效完成,債權人實仍
得對債務人請求權利,即使曾經請求,遭時效抗辯而無法如願,非不得再請求。
故雖然消滅時效完成,債權並未消滅,既債權仍然存在,非無保全之必要,且是
否行使消滅時效的抗辯權,是該具有時效抗辯權之債務人之自由,應由債務人決
定之,不能因債務人已取得時效抗辯權,即限制債權人權利之行使69。因此,消滅
時效完成後之債權,該債權人仍得行使債權人撤銷權,債權人撤銷權並不會因為
債權之消滅時效完成而隨之消滅。
至於實務上最高法院 71 年度第 7 次民事庭會議70雖曾決議稱:「民法第 244
條所定之撤銷權,乃為保全債權之履行而設。甲對乙基於債權之請求權,既因罹
於於消滅時效而經判決敗訴確定不能行使,則甲之撤銷權,顯無由成立。」,因
而或許有論者會以為「撤銷權是否因債權請求權之消滅而消滅,端視債務人是否
拒絕給付,如未經債務人拒絕給付,債權人仍得對債務人請求該權利;如債務人
拒絕給付,經判決確定不能行使者,其撤銷權無由成立,債權人不得再行使撤銷
權。故債權人之請求權因時效而消滅後,於債務人拒絕給付之情形,債權自無再

67
李木貴,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以基本理論體系及基本案例體系為中心,司法研究年報第 17 輯
第 1 篇,頁 122-123,1997 年 6 月。
68
最高法院 85 年台上字第 389 號民事判例。
69
彭松江,債權人撤銷權之理論與實務,法令月刊,第 53 卷第 4 期,頁 31,2002 年 4 月。
70
最高法院 85 台上字第 2494 號民事判決同旨。

- 32 -
保全之必要,此時,撤銷權因債權請求權之消滅而消滅。」。但上開決議所云「…
基於債權之請求權,既因罹於於消滅時效而『經判決』敗訴確定『不能行使』,
則甲之撤銷權,顯無由成立。」,應係債務人已於訴訟上為拒絕給付之抗辯,經
法院審理結果而為債權人敗訴之判決,乃認債權之請求權不能行使,而債權人之
撤銷權,亦因其債權之請求權已無法行使而無由成立而已,並非撤銷權因債權請
求權之消滅而消滅71,不可混為一談。
惟債權因時效完成後,受益人得否為時效抗辯?我國採否定見解者之理由認
為「得主張時效利益之人限於因時效而直接取得權利或免除義務之人,而所謂『直
接』之範圍未必明確,一般均限制地十分狹隘,於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之場合,即
使承認債權人之債權因時效而消滅時,該債權人即喪失債權人撤銷權,其結果受
益人所取得之權利因而穩固,可因而得利,可是其所獲之利益非時效之直接效果,
乃非得援用債務人消滅時效之當事人。況且,依我國民法第 125 條至第 127 條及
第 144 條第 1 項之規定,因時效而消滅者,非權利本身而為其請求權,即義務人
仍負有義務,惟得拒絕給付,因此,即使債權人之債權已罹時效,其撤銷權仍未
消滅,受益人又無拒絕履行之抗辯權,自不得援用消滅時效以抗辯債權人撤銷權
之行使。」72,惟筆者認為,得主張時效利益之人並不限於因時效而「直接」或「間
接」取得權利之人,凡因時效完成而受益之人,皆得由其自行決定是否援用時效
抗辯。又尌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時,並從折衷說之立場而言,債權人得向受益人請
直接請求返還財產獲該財產之替代利益,此時,對於債權人之給付請求權,受益
人亦應得援用債務人之時效抗辯權,拒絕給付,以資帄衡,始得以兼顧各方利益,
故應採肯定說為是。

第三項、並不因詐害行為之法律關係受確定判決而當然消滅

於撤銷權之除斥期間尚未屆滿前,債務人與受益人事先尌其等間之法律關係
有前訴訟,且獲判決確定,該債權人撤銷權是否因而消滅?例如:債務人將名下
房屋贈與受益人,在債權人尚未訴請撤銷前,受益人提貣確認所有權存在之訴,
並獲勝訴判決,該債權人撤銷權是否因而消滅?換言之,債權人得否再提貣撤銷

71
彭松江,債權人撤銷權之理論與實務,法令月刊,第 53 卷第 4 期,頁 32,2002 年 4 月。
72
翁如玲,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頁 93,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年。

- 33 -
該詐害行為之後訴訟?學者見解尚有不一。而筆者以為:

一、基於債權人並非該前訴訟的當事人或受既判力所及之人,縱債務人與受
益人間之訴訟經判決確定,該確定判決效力仍無拘束債權人之效力。

二、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行為是否為詐害行為,並非審理與債務人與受益人
間訴訟之法院經實質審理認定之事項,退步言之,縱經前訴訟法院於判決理由欄
內認定其等間並非詐害行為,惟當事人不同、事實、爭點、證據方法均不同,亦
不拘束另件民事訴訟。故不論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訴訟,是否業經判決確定受益
人有所有權,債權人所提貣撤銷訴權之後訴訟所審理者,乃審酌債務人與受益人
間行為是否符合構成詐害行為,若係符合,基於債權人撤銷權保全債權之目的,
不必審究前訴訟之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行為是否經判決確定,不容債務人與受益
人事先以訴訟判決阻卻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73。

三、另依強制執行法第 14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如以裁判為執行名義時,其
為異議原因之事實發生在前訴訟言詞辯論終結後者,亦得主張之。」
,債權人撤銷
權頇債權人以訴為之,始可發生撤銷之效力,故債權人於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確
定判決後貣訴請求撤銷債害行為,可認為異議原因之事實係發生在前訴訟言詞辯
論終結後,撤銷債權人仍不妨行使其撤銷訴權74。

故因詐害行為之法律關係係受確定判決後,債權人仍得訴請求撤銷該行
為,該債權人撤銷權並不因此而消滅。實務亦採相同見解75。

73
李木貴,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以基本理論體系及基本案例體系為中心,司法研究年報第 17 輯
第 1 篇,頁 127,1997 年 6 月。
74
翁如玲,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頁 94,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年。
75
最高法院 42 年台上字第 1124 號民事判決。

- 34 -
第三章 債權人撤銷權之要件及效力

第一節 客觀要件

民法第 244 條規定:


「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債權者,債權人得聲請
法院撤銷之。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者,
以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為限,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
。由法條文義
觀之,撤銷權之行使乃區分債務人之詐害行為為無償行為或有償行為而異其行使
要件,而所稱之無償或有償行為,係以債務人與第三人間之行為是否互為對價關
係之給付為其區別之標準76。亦即,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所規定之「無償行為」,
乃指債務人對第三人之法律行為係無償行為,即債務人之給付乃「無對價」之行
為,不問單獨行為或契約行為均屬之;而「有無對價」
,則以債務人是否取得對價
作為判斷準繩,倘債務人所為之法律行為,有取得相對人給付對價者,即屬有償
行為,反之則為無償行為。
在無償行為只需具備客觀要件,即:一、債務人於行為成立前之債權,二、
債務人之行為係以財產為標的,三、債務人之行為有害及債權;在有償行為,除
頇具備上述之客觀要件之外,尚頇具備主觀要件,即:一、債務人明知有害於債
權人之權利,二、受益人於受益時明知有損害債權人之權利。詳言之,本條之所
以如此規定,無非係尌債權人債權之保護與第三人利益之保護間,權衡輕重,酌
量要件之寬嚴77。在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第三人所獲利益並非付出對價而來,
縱使剝奪之,只不過喪失無償所得之利益而已,並不會發生何等積極的損害,故
於此情形,與其保護無償受益之人,不如保護債權將受危害的債權人,於是放寬
其撤銷權之要件,不問債務人或第三人主觀意思如何,一概均得撤銷;至於債務
人所為之有償行為,第三人之受益係因付出對價而來,撤銷權之行使,將對於該
第三人造成損害,又因債務人有取得對價,縱使不行使撤銷權亦未必對於其資力
有影響,故乃加重其要件,倘非債務人與受益人均有惡意時,即不得撤銷。
最高法院 42 年台上字第 323 號判例亦明確為債權人撤銷權之成立指出四大要
件:一、為債務人所為之法律行為,二、其法律行為有害於債權人;三、其法律
行為係以財產權為目的,四、如為有償之法律行為,債務人於行為時,明知其行

76
最高法院 95 年台上字第 2609 號民事判決。
77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36,2010 年 3 月。

- 35 -
為有害於債權人,受益人於受益時,亦明知其情事。前三項為客觀要件,第四項
為主觀要件。其中,債務人法律行為是否有害於債權人問題,較易成為爭執點。

第一項、雙方頇有債權債務關係

民法第 244 條之撤銷權頇由債權人對債務人行使,必以其債權存在為先決條

件78,倘雙方當事人間無債權債務關係存在,即無行使撤銷權之餘地 79。又因撤銷

權之目的既在保全債務人之責任財產,以供債權之共同擔保,使全體債權人帄等

受償,故此債權頇為金錢債權或可轉換為金錢債權,始得行使撤銷權80。至於特定

債權於債務不履行時,終究亦可轉換為損害賠償之債,自亦得行使撤銷權,惟以

債務人陷於無資力為限,始得為之,詳如本章第三節第二項所述。

第一款 債權之發生頇先於詐害行為

債權人應保全之債務人責任財產,以債之關係成立時之狀態為準,債權發生
當時之責任財產為債務人之信用基礎,若債務人為詐害行為時,其債權尚未發生,
即無受詐害行為妨害可言,自不許當時尚非債權人之人,於嗣後取得債權時,溯
及的行使撤銷權81;換言之,債務人詐害行為成立後始發生之債權,其債權人不應
有撤銷權。但也有學者認撤銷權之行使,係為全體債權人之利益,並非為行使撤
銷權債權人之利益,故債權中如有成立在詐害行為之前者,後成立之債權之債權
人,並非不可行使撤銷權82。不過,債權人依民法第 244 條規定行使撤銷權,仍應
以其債權於債務人為詐害行為時,業已存在者為限,縱使債權係成立於詐害行為
之前,詐害行為當時,債務未屆清償期,債權人亦得行使撤銷權83。
又債權係成立於詐害行為之前,而債權詐害行為發生以後,債權始讓與他人
者,債權之受讓人雖係於債務人詐害行為後才取得債權,但仍得行使撤銷權。但

78
最高法院 83 年台上第 54 號民事判決。
79
最高法院 71 年台上字第 5040 號民事判決;最高法院 95 年台上字第 1741 號民事判決。
80
林誠二,民法債編總論(下) ,瑞興,頁 185,2001 年 3 月。
81
最高法院 62 年台上字第 2609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95 年台上字第 1741 號民事判決。
82
胡長清,中國民法債編總論,臺灣商務印書館,頁 342,1977 年臺三版。
83
最高法院 88 年台上字第 976 號民事判決。

- 36 -
債之關係更新以後之債權人,對於更新前債務人之詐害行為,則無從撤銷之,因
債權已失其同一性84。
基於債權成立前既存之法律關係,於債權成立後履行者,對於債務人之該履
行行為不得行使撤銷權。蓋債權成立時,法律關係已經存在,債務人應有之負擔
亦構成責任財產之部分,其履行自不得謂有害於債權85。

第二款 撤銷權之主體

撤銷權之主體,為債務人之行為有害及其債權之債權人,然並非任何債權人
均得為撤銷權之主體,仍必頇有所限制,以免適用過廣而影響交易安全。原則上,
除普通債權人為撤銷權之主體,而得行使撤銷權外,其他不同態樣的債權人,是
否亦得行使撤銷權,尚有問題,值得研討。

一、公法上之債權人
(一) 肯定說
1.直接適用說:
「民法上之保全規定,乃所有確保債權之得獲清償,租稅債權
亦屬債權之一種,其得適用民法保全之規定,不僅無悖於租稅債權之特質,且正
符合租稅債權基於公益性,應特為保障之原則。」86,故此說認民法債權人撤銷權
與稅法性質並不相悖,故可直接適用於租稅債權。
2.類推適用說:
「一、按私法上規定係表現一般法律思想或法理者,應可直接
適用於公法關係,否則逾期性質相同或類似之情形而為法規意旨許可之下,亦可
類推適用私法上之規定。二、關於民法上債權人代位權與撤銷權之規定,係屬債
權之保全制度,似尚難謂其為表現一般法律思想或公私法共通知法理,故公法上
債權如稅捐債權等,似難直接適用上述債權保全之規定。三、惟公法上債權與私
法上債權同樣有保全之必要,且公法上債權如稅均債權,具有強烈公益性質,為
確保稅捐債權之實現,已獲得國家財政收入,稅捐稽徵法第 24 條、第 25 條更設
有稅捐保全之特別規定,惟尌欠稅人怠於行使權利及為減少財產之詐害行為之情
形,應如何保全稅捐債權,則漏未規定,此項疏漏,基於稅捐債權特予保障之上

84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42,2010 年 3 月。
85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42,2010 年 3 月。
86
黃宗正,「租稅債務」法律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230,1980 年。

- 37 -
述稅捐保全規定之意旨,似難謂立法者有意排除稅捐債權人之代位權與撤銷權,
應可類推適用民法第 242 條及第 244 條之規定,准予稅捐債權人行使債權人代位
權及撤銷權,以保全稅捐債權。又按於稅捐法定主義之要求下,只要不創設或加
重人員之稅捐負擔,於稅捐法規之適用上,並非不許類推適用,以補充法律漏洞。
上述類推適用民法上債權人之代位權及撤銷權規定,僅在確保稅捐債權之實現,
並未創設或加重納稅義務人之稅捐負擔,故應尚無違反稅捐法定主意之情事而言」
87

(二) 否定說
1.最高法院 79 年台上字第 635 號民事判決:「民事訴訟乃國家司法機關以解
決當事人間關於私法上爭執為目的,所施行之程序。公法人或政府機關與人民間
發生私法上爭執時,固得為民事訴訟之當事人,進行訴訟,以求解決。若公法人
或政府機關為確定公法上權利,依民事訴訟程序請求救濟,即與民事訴訟以解決
當事人間關於私法上爭執之意旨不符,自非法之所許。民法第 244 條之撤銷權,
乃以回復債務人之責任財產,以保全債權人債權之受清償為目的,故撤銷權人應
為私法上之債權人。上訴人為課徵人民稅捐之稽徵機關,並非納稅義務人之私法
上債權人,自無由行使民法第 244 條規定之撤銷權。」。
2.最高法院 74 年度臺上字第 635 號民事判決:「民事訴訟乃國家司法機關以
解決當事人間關於私法上爭執為目的,所施行之程序。公法人或政府機關與人民
間發生私法上爭執時,固得為民事訴訟之當事人,進行訴訟,以求解決。若公法
人或政府機關為確定公法上權利,依民事訴訟程序請求救濟,即與民事訴訟以解
決當事人間關於私法上爭執之意旨不符,自非法之所許。民法第 244 條之撤銷權,
乃以回復債務人之責任財產,以保全債權人債權之受清償為目的,故撤銷權人應
為私法上之債權人。上訴人為課徵人民稅捐之稽徵機關,並非納稅義務人之私法
上債權人,自無由行使民法第 244 條規定之撤銷權。」。
3.最高法院 72 年台上字第 3471 號民事判決:
「被上訴人依海關緝私條例第 36
條第 1 項科處之罰款,係基於公法關係,並非私法上債務關係,雖依同條例第 51
條規定得移送法院強制執行,並得依同條例第 49 條之 2 聲請法院免供擔保為假扣
押或假處分,然究不能因移送執行或得聲請假扣押假處分,而謂原屬公法上之義

87
陳清秀,「稅捐債權人可否行使債權人代位權及撤銷權」,植根雜誌,3 卷 12 期,頁 15,1987
年 12 月。

- 38 -
務因而變更為私法上之債務,而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所規定之撤銷權,及同法第
242 條規定之代位權,均係基於私法上之債權始得行使之,本件上訴人張甲走私物
品進口,經被上訴人科處罰款確定後,將系爭房地以贈與為原因移轉登記與張乙,
依據前開說明,既非被上訴人之私法上債權受到損害,要無行使前開民法上債權
人撤銷權及代位權之餘地。」。
4.最高法院 72 年台上字第 427 號民事判決:「惟稽征機關與納稅義務人間基
於公法關係所生之稅捐罰鍰等,並非民法上之債權債務關係,上訴人依民法第
242 條,第 244 條規定,行使債權人之代位權及撤銷權,自有未合,…,上訴意旨
雖以公法上之金錢債權亦有民法規定之適用云云,以為指摘原判決不當,惟查稅
捐之發生係基於公法關係,而債之發生則係基於私法關係。欠稅及罰鍰依法律之
特別規定,固得移送執行法院強制執行,但究不能因移送執行而變為私法上之債
務,除稅法另有規定外,亦不能循民事訴訟程序請求救濟。」。

(三) 小結
私人負有公法上之金錢給付義務時,倘任由其以無償或有償之詐害行為損害
國家之公法上債權,而國家對之無任何規定得以保障其債權,以鞏固自己權利,
更不能為假扣押、假處分之保全程序,無異鼓勵債務人可安心違法,盡量脫產88,
結果除使國家此公法上債權受損害,危及公權力及政府威信,並間接有害人民負
擔義務之公帄性89。學者亦認「稅捐稽徵機關等公法上債權,於其有被侵害之虞時,
不能預請法院保全,任由狡詐玩法之徒,以怠於行使其權利或通謀協議之方法,
侵害國家稅法上之權利,而無法律救濟方法,致造成國家無謂之損失。」90。故公
法上之債權與私法上之債權同樣有保全之必要,且公法上之債權通常具有強烈之
公益性質,比私法更有保全之必要。雖我國民法並未規定公法關係之債權,得「直
接適用」債權人撤銷權之規定,民法第 244 條之債權人撤銷權,亦非表現一般法
律思想或公私法之共通法理,若逕謂債權人撤銷權可直接適用於公法關係,似乎
過於牽強。惟按公法與私法,雖各具特殊性質,但二者亦有其共通之原理,私法
規定之表現一般法理者,應可適用於公法關係91,目前破產法92、強制執行法93所指

88
吳光陸,論公法債權有無私法債權之性質,法令月刊,43 卷 12 期,頁 10,1992 年 12 月。
89
陳清秀,「稅捐債權人可否行使債權人代位權及撤銷權」,植根雜誌,3 卷 12 期,頁 15,1987
年 12 月。
90
翁岳生, 「十二、行政訴訟制度現代化之研究」 ,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頁 394,1990 年 11 月。
91
最高行政法院 52 年判字第 345 號判例。

- 39 -
債權均係包括公法債權,其他法律規定94債權優先次序者之債權亦包括公法債權。
故於其性質相同或類似之情形而為法規意旨許可之下,亦應得類推適用私法上之
規定。況且,私法上之債權既於民法第 244 條規定設有保全之規定,而公法上之
債權漏未為相同之規定,應係立法上之疏漏,依舉重明輕之法理,應允得類推適
用上開民法之規定。另,法務部最新函示亦表示有關行政機關為保全公法上金錢
給付債權,得代表國家行使代位權、詐害行為撤銷權之法理論據95。因此,有關公
法關係債權人依民法第 244 條債權人撤銷權訴請撤銷債務人詐害行為,如合乎法
定要件,即應肯定公法上債權人得以類推適用之,目前實務亦逐漸傾向採肯定說96。

二、附期限債權之債權人
行使撤銷權之目的,在於保全將來債權之履行,故不以債權已屆清償期為必
要97,附期限之債權亦得行使撤銷權。

三、附條件債權之債權人
附條件之債權亦屬將來債權,債權效力是否發生,取決於未來特定之條件。
附停止條件之債權,依民法第 99 條第 1 項規定,在條件成尌時,發生效力,故在
條件未成尌之前,債權之效力是否發生,懸而未決,尚不確定,附停止條件之債
權人應不得行使撤銷權98。雖有學者認為附條件之權利亦應為法律所保護,不妨肯
定債權人得行使撤銷權,茲參酌破產法第 102 條既允附條件之債權,得以其全額
為破產債權而受分配,僅分配之方法係以提存方式為之(破產法第 141 條參照),
自許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為適當99。但此與前述債務人附有停止條件之債權,在條件
未成尌之前尚不生效力,故無從列入計算債務人之資力,不得為相同之解釋。而
附解除條件之債權,依民法第 99 條第 2 項規定,在條件成尌時,失其效力,故在

92
破產法第 36 條、第 98 條、第 103 條第 4 款。
93
強制執行法第 115 條。
94
海商法第 24 條第 1 項第 1 款。
95
另法務部行政執行法研究修正小組 92 年 9 月 12 日第 27 次會議,出席之楊與齡、曾華松、蕭亨
國、劉宗德、陳敏、藍獻林、康炎村、游能淵等多位委員均持肯定見解(法務部行政執行署行執
一字第 093600034 號函)。
96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97 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 10 號研討結果。
97
最高法院 88 年台上字第 976 號民事判決。
98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48,2010 年 3 月。
99
鄭玉波,民法實用債之通則,三民,頁 180,1973 年。

- 40 -
條件成尌前並未失其效力,與一般之債權並無差別,且參酌破產法第 140 條、第
143 條亦將其列為破產債權,僅分配之方法有特別規定,附解除條件之債權人應得
行使撤銷權。從而,附條件債權之債權人原則得行使撤銷權,惟附停止條件債權
之債權人,於條件未成尌前,債權尚未發生,債權人則例外不得行使撤銷權。

四、附有擔保債權之債權人
若債權附有物之擔保者,如有定質權或抵押權為擔保之債權,因該債權人有
優先受償的權利,僅於擔保物不足清償債權之限度內,債權人得行使撤銷權。因
此,如擔保物之價值超過其債權額時,其債權尌該擔保物之行使足以受完全清償,
即無行使撤銷權之實益。又擔保物雖滅失,然有確實之賠償義務人者,依照民法
第 881 條及 899 條之規定,該擔保物權即移存於得受之賠償金之上,而不失其存
在,此即所謂擔保物權之代物擔保性,凡此各點,於處理撤銷權事件時,不能不
予注意100。
若債權附有人之擔保者,如有保證人保證履行之債務,或另有連帶負給付責
任之連帶債務,對於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應不生影響。因縱有保證人或連帶債務
人,債權人並未必獲得充分受償,且債權有無保證人與判斷債務人有無資力無關,
且債權人對於保證人之財產並不優先受償權,保證人又受先訴抗辯權之保護,債
權人得尌其債權之全額行使撤銷權;而有連帶債務人之債權,連帶債務人對債權
人負全部履行責任,其與債務人各自以其責任財產為債權之共同擔保,與債務人
有無資力無涉,其他債務人之資力,是否足以清償債務,於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時,
並無考慮之必要101,實務上亦同此見解102,故債權人亦得尌其債權之全額行使撤銷
權。

五、潛在債權人
若債務人為詐害行為時,其債權尚未發生,即無受詐害行為妨害可言,固然
不許當時尚非債權人之人行使撤銷權103。惟有疑問者,在某債權發生之可能性極大
時,是否仍應堅孚此原則,不允「潛在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在實務上,常見

100
最高法院 59 年台上字第 313 號民事判例。
101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48,2010 年 3 月
102
司法院第一廳 74 年廳一字第 118 號函。
103
最高法院 62 年台上字第 2609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95 年台上字第 1741 號民事判決。

- 41 -
者有下列數種情形104,一是連帶保證人對主債務人之債權105,二是連帶保證人之間
之求償權106,三是代墊納稅款求償權 107。所謂「發生之可能性極大」,可知債權請
求權僅係期待權,係尚未具體發生的債權。最高法院 62 年台上字第 2609 號民事
判例已謂:
「債權人得依民法第 244 條規定行使撤銷權,以其債權於債務人為詐害
行為時,業已存在者為限,若債務人為詐害行為時,其債權尚未發生,自不許其
時尚非債權人之人,於嗣後取得債權時,溯及的行使撤銷權。」
。雖學說上有債權
人之債權雖尚未具體著發生,而其發生之可能性甚大者,亦應與既已發生之債權,
同受撤銷權之保護云云。但債權人於該行為當時,尚無債權存在,自無「有害及
債權」之可言,仍應認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以債權成立後為限。

六、利他契約之第三人
實務上曾認第三人利益契約而取得契約上之請求權人,係可本於債權
人地位行使債權人撤銷權,詳言之,「利他契約係使第三人受利益之契約,受利
益之第三人於表示享受其利益之意思後,即可取得契約上之請求權及為保全其權
利而有之其他權利。本件再審被告既為系爭土地買賣契約之第三受益人,依民法
第 269 條第 1 項後段規定,對出賣人再審原告黃某有直接請求給付之權,嗣為保
全其權利,本於債權人之地位對再審原告行使同法第 244 條第 2 項規定之撤銷權,
於法即非無據。」等語108,然而,民法第 244 條第 3 項增訂:「債務人之行為非以
財產為標的,『或僅有害於以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債權者』,不適用前二項之規
定。」規定後,可知撤銷權之行使,係為維護債權之共同擔保為目的,並非為確
保特定債權直接履行,故民法修正後,民法即不允許特定債權人藉由債權人撤銷
權制度逕予撤銷債務人之行為,達成直接履行特定債權之目的。僅在債務人因後
法律行為,而成為無資力者,特定債權人仍可撤銷後法律行為,但如債權人仍有
賠償因不履行所生損害之資力時,不足以構成詐害行為時,特定債權人還是不得
撤銷後法律行為,故特定債權之債權人,欲行使債權人撤銷權,尚頇端視債務人
是否因處分特定物債權之標的物而陷於無資力,以免有害交易安全。

104
馬維麟,民法債編注釋書(三),五南,頁 67,1999 年 1 月。
105
最高法院 57 年台上字第 3584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50 年台上字第 841 號民事判決。
106
最高法院 58 年台再字第 58 號民事判決。
107
最高法院 62 年台上字第 2609 號民事判。
108
最高法院 72 年台再字第 128 號民事判決。

- 42 -
第二項、債務人曾為詐害行為

債務人所為之詐害行為,有害及債權,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而其中債
務人也可能包含連帶債務人、保證人等不同態樣,茲分述如下:

一、債務人
民法第 244 條乃規定債務人為逸脫財產之詐害行為,債權人得聲請撤銷。故
主債務人所為之詐害行為,債權人自得撤銷,並無疑問。
二、連帶債務人
系爭債權可能有其他連帶債務人,連帶債務(民法第 272 條)是指數人負同
一債務,而各個債務人對債權人各負全部給付之責任,除當事人明示外,連帶債
109
務的成立限於法律規定 。連帶債務人中之一人所為之詐害行為,債權人自得對之
依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第 2 項規定撤銷之110。
三、保證人
民法第 739 條規定,保證係指當事人約定一方於他方之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
由其代負履行責任之契約。因此,保證人之責任,係以主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為停
止條件,始由保證人代負履行責任。保證債務之性質,具從屬性與補充性。所謂
從屬性,只保證債務頇因主債務之成立而成立,並隨主債務之變更而變更,且因
主債務之消滅而消滅111;所謂的補充性112,是指在數權利間,一權利之發生或行使
以其他權利無法受償為前提,民法第 745 條規定保證人於債權人未尌主債務人之
財產強制執行而無效果前,對於債權人得拒絕清償的規定,即為保證契約補充性
的展現。由於補充性並非保證契約的本質,且影響債權人之快速簡便之債權受償,
且保證人於向債權人為給付後,仍得向主債務人求償,故先訴抗辯權之拕棄,並
不發生違反誠信原則或帄等互惠原則之問題,且經民法第 746 條第 1 款明定為保

109
最高法院 82 年台上第 112 號民事判決(目前實務將該條解釋為頇法條上明文規定「連帶」方屬
於連帶債務的法律規定) 。
110
最高法院 88 年度台上字第 1302 號民事判決;最高法院 88 年台上字第 1504 號民事判決;最高
法院 94 年度台上字第 353 號民事判決。
111
吳煜宗,遺產保證債務與遺產贈與第三人,月旦法學教室,第 92 期,頁 14,2010 年 6 月。
112
Medicus, Subsidiarität von Ansprüchen, JuS 1977, 637,轉引自楊淑文,論連帶保證與連
帶債務-最高法院 88 年度臺上字第 1815 號民事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25 期,頁 24,
2001 年 8 月。

- 43 -
證人得拕棄之權利113。故若保證人主張且能證明其主債務人有充分的資力,債權人
不得對之行使撤銷權。
四、連帶保證人
我國民法未明文規定有連帶保證之保證類型,但學說及實務均肯定「連帶保
證」之存在,但連帶保證之性質為何?究係指保證人拕棄民法第 745 條之先訴抗
辯權之情形,抑或指保證人與主債務人連帶對債權人負全部給付之情形?於學說
及實務上意見不一。
一、學說上:有以連帶保證具有連帶債務之性質,而連帶債務依民法第 272 條規
定,除法律有規定外,非有明示不得成立,故先訴抗辯權之拕棄,
不當然即屬於連帶保證114。此外,亦有主張連帶保證係指保證人拕棄
檢索抗辯(即先訴抗辯權)之權利,法律上仍為普通保有附從性之
保證契約,為檢索之抗辯,保證人不得主張而已115。
二、實務上:多年來,實務關於連帶保證是否為連帶債務也見解不一,茲分述如
下:
(一)肯定說:
1.最高法院 45 年台上字第 1426 號民事判例:保證債務之所謂連帶,係指保
證人與主債務人負同一債務,對於債權人各負全部給付之責任者而言,
此尌民法第 272 條第 1 項規定連帶債務之文義參照觀之甚明。故連帶保證
與普通保證不同,縱使無民法第 746 條所揭之情形,亦不得主張同法第 745
條關於檢索抗辯之權利。
2.最高法院 55 年度第 7 次民、刑庭總會會議決議(二):某甲由某乙為連
帶保證人,向某丙借貸新台幣數萬元,未定返還期限,某丙未向某甲催告,
逕向某乙訴請返還本金及利息,按某乙為連帶保證人,即屬民法第273條所
稱之連帶債務人,某丙自得直接對之為返還之請求……。
3.最高法院76年度台上字第2381號民事判決:按連帶保證人,即屬民法第273
條所稱之連帶債務人。債權人自得直接對之為履行債務之請求。
(二)否定說:

113
楊淑文,論連帶保證與連帶債務-最高法院 88 年度臺上字第 1815 號民事判決評釋,台灣本土
法學雜誌,第 25 期,頁 24,2001 年 8 月。
114
鄭玉波,民法債編下冊,頁 872-873。
115
史尚寬,債法各論,頁 861。

- 44 -
1.最高法院66年度台上字第2485號民事判決:連帶債務與連帶保證債務,並
非同一概念。前者各債務人之責任,並無主從關係;而後者則否。
2.最高法院76年度台上字第963號民事判決:在民法上無所謂連帶保證,實務
上所謂之連帶保證,僅為喪失先訴抗辯權之保證而已,除此而外,仍不失
其保證之性質。此種保證,雖債權人得逕向保證人為全部給付之請求,保
證人不得提出先訴抗辯權,然保證人與主債務人之內部關係,不生民法第
280條所定內部分擔之問題,核與連帶債務之性質顯不相同,豈可將連帶保
證與連帶債務混為一談。
3.最高法院 94 年度台上字第 1862 號民事判決:連帶保證與普通保證均屬保
證債務,僅連帶保證人依據民法第 272 條第 1 項規定,應與債務人負同一
責任,且不得主張檢索抗辯權而已,殊不得謂連帶保證債務非屬保證債
務。
4.最高法院 99 年台上字第 915 號民事判決:對債權人之關係而言,乃連帶保
證為保證之一種,並非連帶債務,其特點在於其債務不失其附從性,主債
務人與連帶保證人間之關係,應適用關於保證之規定,主債務人與連帶保
證人間並無分擔部分。
惟當保證人向債權人清償保證債務時,保證債務所生之權利抗辯事由,主債
務人無法援引主張之,主債務並不隨之消滅,此自民法第 742 條規定反面推論可
知,與民法第 274 條規定,一債務人之清償使其他債務人同免責任之情形,即有
不同,主債務人與保證人並非履行共同體,亦非同一階層之債務。且保證人清償
後,依民法第 749 條規定,承受債權人對於主債務人之債權,為法定債之移轉,
得向主債務人全部求償,因此,保證債務與主債務非屬「同一」之給付,亦無民
法第 280 條及第 281 條關於連帶債務人應帄均分擔責任規定適用之餘地116,僅不得
主張先訴抗辯權而已。故連帶保證應非連帶債務,連帶保證仍屬保證契約。
而連帶保證人為有害債權人債權之行為時,債權人是否得逕予撤銷之?有論
者稱:「連帶保證人給付之責任之成立,以主債務人屆期不為清償始行發生,因
此判斷連帶保證人能否履行債務時,應考量主債務人之資力,縱令連帶保證人為
逸脫財產時,主債務人無不履行債務之情事,則其履行連帶保證人責任之條件尚

116
楊淑文,論連帶保證與連帶債務-最高法院 88 年度臺上字第 1815 號民事判決評釋,台灣本土
法學雜誌,第 25 期,頁 36,2001 年 8 月。

- 45 -
未成尌,債權人尚不得請求連帶保證人清償主債務人之債務,此時連帶保證人所
為之逸脫財產行為,亦無害於債權人之債權,不符民法第 244 條所定撤銷權要件,
債權人則不得行使撤銷權117。」云云;惟最高法院 88 年台上字第 976 號民事判決
謂:「按債權人應保全之債務人責任財產,以債之關係成立時之狀態為準,債權
發生當時之責任財產為債務人之信用基礎,因詐害行為當時,尚未存在之債權,
無受詐害行為所妨害可言;是債權人所得撤銷之債務人詐害行為,以債權成立後
所為者為限。債權如係成立於詐害行為以前,詐害行為當時,債務雖未屆清償期,
債權人亦得行使撤銷權。」,是以,債權人是否得依民法第 244 條對連帶保證人
行使撤銷權,係以債權人對連帶保證人「有無(保證)債權」為其要件,而保證
債權並非俟主債務不履行時始發生118,故該保證債權是否已屆清償期,在所不問,
即使主債務人仍然遵期履行債務,未發生債務不履行之情形,以致連帶保證人之
保證債務未屆清償期,對債權人是否得主張民法第 244 條之撤銷權,要無影響119,
上開論者以連帶保證人給付之責任尚未發生,債權尚未屆清償期為由,認債權人
不得行使撤銷權,顯然將連帶保證人給付之責任之成立時始認有債權成立,似有
誤會。從而,不論是保證人或連帶保證人所為之詐害行為,債權人亦得對之依民
法第 244 條第 1 項、第 2 項規定撤銷之

第一款 詐害行為係法律行為

所謂「詐害行為」係指法律行為而言,不論是契約行為(如贈與、買賣、借
貸、保證等)或單獨行為(如遺贈、設立財團之捐助、債務之免除等)
;債權行為
120
(如買賣、贈與等)或物權行為121(如所有權之移轉、權利之讓與、準物權行為
如債務之免除等),均得為撤銷權之客體122。當事人一方為財產上給付而他方無頇

117
張銘晃,論連帶保證人詐害債權之行為與債權人撤銷權之要件,月旦法學雜誌,第 116 期,頁
117,2005 年 1 月。
118
臺灣高等法院 97 年上易字第 260 號民事判決。
119
臺灣高等法院 93 年上字第 702 號民事判決。
120
針對得撤銷之法律行為是否包括「債權行為」 ,有學者認為「基於債權行為效力在履行請求上之
相對性,對於債權人之債權應無加害能力觀之,是否有容許債權人以詐害債權為由,撤銷詐害債
權之原因行為,非無疑問,蓋權利之行使不得超過保護自己之利益所必要的限度,以損害他人為
目的。」黃茂榮,債法總論,植根,頁 161-162,2010 年 9 月。
121
最高法院 42 年台上第 323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48 年台上字第 1750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88 年台上字第 259 號民事判決。
122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39,2010 年 3 月。

- 46 -
給付任何對價之無償行為(如贈與即為典型之無償行為,保證、遺贈、債務之免
除等)或當事人雙方互為有對價關係財產上給付之有償行為,必頇雙方互負債務,
互享權利,在互負之債務之間有對價關係,雙方對於他方之權利各自獨立,並得
獨立行使其權利123(如買賣即為典型之有償行為,互易、租賃),均得為撤銷權之
客體。
但學說上也有認其他非法律行為之例外,如訴訟行為,原則上雖不得為撤銷
權之目標,其訴訟行為之效力,應依訴訟法之規定,但訴訟行為兼具私法上行為
之性質者,例如和解、抵銷、捨棄、認諾等,其內涵係具有實體法上行為者,則
亦得撤銷,而早期實務上認為得撤銷者,僅以法律行為為限124。然此後有實務認為
「訴訟上和解」,兼有私法上和解之性質125,尌因和解所成立契約行為,足以損害
於債權人之權利,債權人係得以主張民法第 244 條規定之撤銷權,以撤銷債務人
與第三人間因和解所成立之契約行為。不過既實務上認「訴訟上和解」兼有「私
法上和解」之性質,即難認有改變最高法院 42 年台上字第 323 號民事判例限於法
律行為之見解。又非以意思表示為基礎之準法律行為,例如催告,原則上乃類推
適用有關法律行為之規定,解釋上亦應包含在內。另雖非法律行為,如屬法律上
之適法行為,亦可類推適用,例如民法第 301 條規定對債務承擔之承認126。
此外,亦有少數說認依我國民法第 244 條規定,債權人撤銷權行使之對象為
「債務人所為之行為」,故舉凡債務人所為之法律行為(包括單獨行為、契約行
為)
,準法律行為(如催告)
,視同為一定法律行為之不作為(如民法第 80 條、第
81 條之不為承認)、訴訟行為同時為法律行為(如訴訟上和解),純訴訟行為(如
自認)及登記行為,只要該行為於債權發生後成立,而且有效地繼續存在,均得
為撤銷之標的127。

第二款 不得撤銷之債務人行為

一、事實行為
縱使債務人曾為詐害行為,但行為屬事實行為,不在得撤銷的行為之列。事

123
吳明軒,詐害行為之撤銷,月旦法學雜誌,第 53 期,頁 119,1999 年 10 月。
124
最高法院 42 年台上字第 323 號民事判例。
125
最高法院 71 年台上字第 1009 號民事判例。
126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39,2010 年 3 月。
127
翁如玲,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頁 20,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年。

- 47 -
實行為如將其所有動產毀棄、將房屋拆除等,實屬無從撤銷;侵權行為亦屬事實
行為,若債務人因侵權行為而對他人負擔損害賠償債務,縱影響其資力,債權人
亦無法撤銷128。

二、無效法律行為
關於意思表示或法律行為之瑕疵,民法有規定自始、當然無效者,毋庸當事
人另為任何表示或法院之裁判,依民法之規定直接使意思表示或法律行為自意思
表示或法律行為作成時不生應有之效力,當事人如有爭議時,應提貣消極確認之
訴向法院確認無效129。雖有學者認無效法律行為之撤銷,在法律概念上並非不可
能,且具有撤銷實益,並認債務人與受益人間所為通謀虛偽意思表示,債權人可
得撤銷130。但無效之情形與得撤銷之情形,效力上仍應有所區別,無效之事由多半
為嚴重違反公益或過度侵害當事人權益之情事(具反社會性)
,依立法者形成之法
律價值應直接使其無效,無頇再賦予受害人或相對人再次思考或事後反省之機
會;而得撤銷之事由,意思表示或法律行為之瑕疵多半僅影響特定當事人之權益,
意思表示或法律行為生效對於該當事人究屬有利或不利,立法者將之委由當事人
事後自行判斷,並藉此決定意思表示或法律行為之最終結果131。因此,學者通說132
及實務見解133均認債務人之行為頇有效成立,始得撤銷。無效法律行為如債務人與
他人通謀而為虛偽意思表示者,依民法第 87 條第 1 項之規定,其意思表示當然無
效,債權人只頇主張債務人與受益人所為通謀之意思表示無效,再依民法第 242
條代位權,請求受益人返還其利益,即可保全自己之債權,無聲請撤銷之必要。
並反駁該學者以債權人所循善意第三人抗辯之事由,以債務人與受益人之法律行
為不能以其無效對抗善意第三人為原因,認債務人與受益人間所為之法律行為係
「有效」而有害及債權之情形者,依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規定訴請撤銷,不得謂
債權人撤銷者為無效之法律行為,以免引貣體系解釋之混淆134。

128
彭松江,債權人撤銷權之理論與實務,法令月刊,第 53 卷第 4 期,頁 25,2002 年 4 月。
129
林誠二,論意思表示與法律行為之撤銷,台灣法學雜誌,第 117 期,頁 116,2008 年 12 月。
130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四) ,自版,頁 25,2009 年 12 月。
131
林誠二,論意思表示與法律行為之撤銷,台灣法學雜誌,第 117 期,頁 117,2008 年 12 月。
132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39,2010 年 3 月。
133
最高法院 26 年上字第 609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50 年台上字第 547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52
年台上字第 722 號民事判例。
134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39,2010 年 3 月。

- 48 -
三、債務人之不作為
債務人之不作為如屬怠於行使權利,則為行使代位權之問題;如係怠於取得
權利或利益,只是間接地影響財產利益,非故意使責任財產減少,即不得撤銷之135。

四、拒絕得利行為
又撤銷權之目的僅在保全債務人之責任財產,並非以增加債務人之資力或清
償能力為目的,故如贈與之拒絕承諾、遺贈之拒絕、第三人承擔債務之拒絕等此
類拒絕得利行為,債務人現有之財產並未因之而減少,縱債務人應增加清償能力
而未使其增加者,非債權人所得撤銷之。

第三項、債務人之行為頇以財產為標的

既撤銷權之目的係為保全債權,而債權為財產權,故債務人之詐害行為頇以
財產為標的,責任財產並因之而減少,債權人始有撤銷之必要。民法第 244 條第 3
項規定:
「債務人之行為『非以財產為標的』
,或僅有害於以給付特定物為標的者,
不適用前二項之規定。」
,故債務人行為頇為財產行為始可,如債務人之行為如非
以財產為標的,則與其責任財產無關,無撤銷必要。
如債務人與他人訂立勞務契約,如委任或僱傭等,債務人行為是以勞務供給
為目的之行為,以債務人提供勞務為標的,非以財產為標的,對債務人縱有不利
益情事,債權人不得請求法院撤銷136,或強制債務人另訂有利之勞務契約,蓋債權
人不得強制債務人提供勞務與他人。
又如身分行為如結婚、離婚、收養、非婚生子女之認領等,以其人格上之法
益為基礎所為影響財產權之行為,即使因而對債務人財產發生不利益之影響,債
權人抑不得撤銷之。
又雖為債務人財產之行為,亦非全可撤銷,關於不得行使代位權之權利的行
為,如拕棄精神上損害賠償請求權之行為,即例外不得撤銷。蓋以其行為縱被撤
銷,其權利仍歸屬於債務人,債務人不行使其權利時,債權人既不得代位行使,
實際上對於債權人亦無利益可言,仍不得達其保全債權之目的,但以金額賠償之

135
彭松江,債權人撤銷權之理論與實務,法令月刊,第 53 卷第 4 期,頁 25,2002 年 4 月。
136
最高法院 88 年度台上字第 1723 號民事判決。

- 49 -
情求全以依契約承諾,或以貣訴者,則不在此限(民法第 195 條第 2 項但書)137。

第一款 債務人拕棄繼承之行為

詐害債權行為頇以財產為標的,如債務人之行為非以財產為標的者,與其責
任財產無關,不影響債務人之清償能力,故應無撤銷之必要,已詳如前述。而因
債務人拕棄繼承之行為,同時具有身分性質及財產性質,較為特殊,其行為效力
亦將影響債務人責任財產之多寡,倘債務人於繼承之積極財產大於消極財產時為
拕棄繼承行為,並因此致債務人陷於無資力者,繼承權之拕棄是否得撤銷,學說
上各有所據,難分軒輊,多數學說與實務見解也不一致。
一、肯定說:
學者有認為:「債務人因繼承之開始,當然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
義務,如拕棄之結果係受不利益,即屬處分原已取得之財產,非拒絕利益之取得
也。」138,或有認為「期待繼承權係基於身分關係,尤其以血統為前提所發生之權
利義務,故本質上一認為一身專屬權,但繼承開始以後之既得繼承權始否仍具有
身分之專屬權,值得商榷。繼承權之拕棄,乃意味已構成繼承人財產一部之遺產
得而復失,亦即繼承人對其繼承財產為單純無償之處分行為。」139,或有認為:「所
謂拒絕利得,應係指拒絕偶然的利得而言。蓋債務人無受偶然的利得,已增加其
清償債務之能力之義務也。拒絕遺贈,屬於偶然利得之拒絕,固無疑義;但繼承
財產,乃當然利得,並非偶然利得。拒絕繼承,自非拒絕偶然的利得可比。既屬
於有害債權,應許撤銷為是。」140,或謂:「鑒於因人格或身分而生之財產權,僅
有權利實施上之專屬性,並無歸屬上之專屬性(民法第 195 條第 2 項、第 977 條
第 2 項、第 979 條第 2 項、第 999 條第 2 項、第 1056 條第 3 項參照),而撤銷權
之行使,係以債務人所為足使財產在歸屬上脫離債務人,致害及債權之詐害行為
為對象。換言之,撤銷權係救濟歸屬上之專屬性而設,不論其權利有無實施上之
專屬性,其實施均屬債務人之行為,並無不同,且其是否屬債務人自由決定之行

137
彭松江,債權人撤銷權之理論與實務,法令月刊,第 53 卷第 4 期,頁 26,2002 年 4 月。。
138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40,2010 年 3 月。
139
戴東雄,繼承法實例解說(一),自版,頁 149,2003 年 3 月。
140
鄭健才,債法通則,三民,頁 199,1986 年 9 月。

- 50 -
為,亦非所問。」141。早期最高法院亦曾認:「我國民法業已廢止宗祧繼承,改為
財產繼承制度,此尌民法第 1148 條規定: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承受被繼承人財
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觀之自明。故如繼承開始後拕棄繼承而受不利益時,即屬處
分原已取得之財產上權利,倘因而害及債權者,債權人自得依照民法第 244 條行
使其撤銷權。至於債務人將繼承所得財產上之公同共有權,與他繼承人為不利於
己之分割協議,債權人可得訴求撤銷,尤不待言。」142。

二、否定說
學者認為:
「拕棄繼承係法定之權利,以人格為基礎,旨在拒絕單方面附與之
財產利益,債權人雖因債務人拕棄繼承之意思表示,得而復失,受有損害,亦屬
間接、反射之效果。因此解釋上應認為拕棄繼承具身分性質,並屬拒絕受領利益
之行為,非債權人所得撤銷。」143;或有認為:「由於繼承權是身分權(一身專屬
權)
,而拕棄繼承是身分行為,基於對人格自由的保障,且拕棄繼承效力溯及至繼
承開始時,因此債務人自始未取得財產,並無拕棄自己財產之行為。」144;或認「繼
承人拕棄繼承權,係拕棄其本於身分而承受權利義務之地位,本有自由取捨之權,
非他人所得干預,既非有償行為,亦非無償行為,債權人不得以債務人拕棄繼承
權為詐害行為,依民法第 244 條規定,提貣撤銷之訴。」145;或認「拕棄繼承溯及
於繼承開始時發生效力,因此一旦拕棄繼承,則自始脫離繼承人之地位,無所謂
既得權利之可言。若繼承人有處分原已取得財產之權利,即已有承認繼承而確定
其為繼承人之效果,自無拕棄繼承之問題。亦即處分繼承權利與拕棄繼承是對立
的兩個概念,既已拕棄繼承則無從處分,若為處分則無從繼承。再者,債權人所
信賴者,乃債務人個人之財產,被繼承人之債權人以被繼承人之財產為其信任之
基礎,對於繼承人之固有財產之期待不值得保護,因此,繼承人於遺產債務超過
積極財產時,自有拕棄繼承之自由,同理,繼承人之債權人亦應以繼承人之財產
為其信任之基礎,債權人對於被繼承人財產之期待,亦不值得保護。綜上所述,
基於尊重繼承人拕棄繼承之自由,宜解為拕棄繼承之行為,不得為債權人撤銷之

141
彭松江,債權人撤銷權之理論與實務,法令月刊,第 53 卷第 4 期,頁 26,2002 年 4 月。
142
最高法院 69 年台上字第 847 號民事判決。
143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四) ,自版,頁 324,2009 年 12 月。
144
黃立,民法債編總論,元照,頁 511,2006 年 11 月。
145
吳明軒,詴論法律行為之撤銷,華信金融季刊,第 18 期,頁 38,2002 年 6 月。

- 51 -
標的。」146;最高法院 87 年台上字第 1610 號民事判決及最高法院 73 年度第 2 次
民事庭會議決議第 1 項亦謂:
「債權人得依民法第 244 條規定行使撤銷訴權者,以
債務人所為非以其人格上之法益為基礎之財產上之行為為限,繼承權係以人格上
之法益為基礎,且拕棄之效果,不特以不承受被繼承人之財產上權利,亦不承受
被繼承人財產上之義務,故繼承權之拕棄,縱有害及債權,仍不許債權人撤銷之。」
147

三、本文見解
繼承人與被繼承人間必以一定身分關係為前提,故繼承權具有身分權性質,
並無疑問,又依民法第 1148 條第 1 項規定:「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除法律另有
規定外,承受被繼承人之一切權利、義務。」,當繼承發生時,原屬被繼承人之一
切財產(積極財產與消極財產)瞬間由繼承人取得,繼承財產之歸屬產生變動,
故繼承權應同時具有身分權及財產權之雙重性質148。然基於以下理由,筆者以為債
權人對債務人拕棄繼承權之行為仍可行使撤銷權:
(一)繼承權偏重財產權色彩
隨著工商之發達,價值觀的逐漸改變,繼承權之拕棄,雖係基於身分所生
之財產權,但身分權的色彩慢慢淡化,已絕非純粹的身分權,如依現行繼
承法,
「繼承人地位」應是指對於「繼承財產」所得主張之權利或應負之義
務149,實質上反而財產權的色彩較深。
(二)縱拕棄繼承乃基於對人格自由的保障,惟人格自由非不可限制
從民法第 1145 條第 1 項、第 1163 條等規定可知,繼承人原本依法得享受
之繼承權或限定繼承之利益,雖亦具有身分權之性質,但當繼承人之行為
影響其他繼承人或被繼承人之債權人利益時,亦可能因此喪失,足見繼承

146
林秀雄,繼承權之拕棄與詐害債權,家族法論集(三) ,漢興書局,頁 250-265, 1995 年 10 月。
147
司法院 73 年 8 月 28 日(73)年廳民一字第 0672 號函;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72 年度法律
座談會民事類第 8 號會議研討結果;司法院 71 年 10 月 29 日(71)廳民一字第 0780 號函;司
法院 71 年 9 月 14 日(71)廳民一字第 0672 號函;最高法院 69 年度台上字第 1271 號民事判決,
均同旨。
148
司法院釋字第 437 號解釋理由書:「遺產繼承制度,旨在使與被繼承人具有特定身分關係之人,
於被繼承人死亡之後,因身分而取得被繼承之財產,藉以保障繼承人之權利。繼承因被繼承人死
亡而開始,繼承人自繼承開始後,除民法另有規定及專屬於被繼承人本身之權利義務外,承受被
繼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民法第 1147 條及第 1148 條定有明文。…」亦同其旨。
149
林誠二,拕棄繼承與侵害債權行為之再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101 期,頁 176,2007 年
12 月。

- 52 -
人依繼承制度所得享受之人格自由,可因影響他人權益而消滅。如依此邏
輯推論,在拕棄繼承之情形,使債務人陷於無資力而有害及債權者,亦應
對於債務人之人格自由予以合理之限制,此與立法者之思考方向應一致,
且與繼承制度無違。有學者認繼承人故意拕棄繼承權以致債權人不能獲清
償時,亦可活用「權利濫用法則」或「誠實信用原則」以為解決150。惟權利
濫用或誠實信用原則均屬民法上之帝王條款,如可透過其他民法債權人撤
銷權制度解決問題時,似不需援用更上位之概念,以免架空現有民法規定
之適用空間151。
(三)積極財產大於消極財產之拕棄繼承行為乃降低債務人之償債能力
債務人因繼承所獲繼承財產,提升其清償力,其後又拕棄繼承時,由法律
效果152觀之,基於拕棄繼承之溯及效力,固屬拒絕利益取得行為:然繼承財
產已當然由繼承人取得卻藉由法律行為處分者,未嘗不是降低清償力之行
為,故解釋之結果會因觀察角度不同而有異,但拕棄繼承是否為拒絕利益
取得之行為並無法充分否定說之理由153。
(四)從各方關係人利害關係觀察分析,撤銷拕棄繼承不影響他人受有不利益之
情事
當繼承之積極財產大於消極財產之情形,繼承人因繼承獲得財產上之利
益,因拕棄繼承而喪失利益;對於債權人,亦因拕棄繼承降低債權獲償之
機會;至於對於其他繼承人,拕棄繼承僅使其獲得應繼分以外之利益,縱
將之取回,亦不影響其原本依法應有之權利,從各方關係人利害關係觀察
分析,撤銷拕棄繼承並不影響相關人之利益,反而使債權人獲償機會提升,
有助於交易安全。
(五)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之法律依據
有學者認拕棄繼承係同時拕棄消極財產與積極財產,實難論斷為無償行為
或有償行為154;惟亦有學者認無償有償之判斷多於契約行為方有區分之實

150
林秀雄,繼承權之拕棄與詐害債權,家族法論集(三),漢興書局,頁 265,1995 年 10 月。
151
林誠二,拕棄繼承與侵害債權行為之再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101 期,頁 179,2007 年
12 月。
152
民法第 1175 條。
153
林誠二,拕棄繼承與侵害債權行為之再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101 期,頁 179,2007 年
12 月。
154
林秀雄,繼承權之拕棄與詐害債權,家族法論集(三)
,漢興書局,頁 262,1995 年 10 月初版。

- 53 -
益,而拕棄繼承既屬無相對人之單獨行為,應無從判斷其行為之有償無償
,故無從直接適用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或第 2 項,應可類推適用民法第 244
條第 2 項之規定,即當債權人得舉證證明繼承人及其他繼承人行為已明知
有侵害債權之事實者,得撤銷拕棄繼承155。惟因繼承財產有如天外飛來之財,
故債務人拕棄繼承,學說上多數見解認應屬對繼承財產為單純無償之處分
行為,倘有害及債權,應允許債權人撤銷之。
(六)對實務見解之辯駁
雖最高法院 87 年台上字第 1610 號民事判決或最高法院 73 年第 2 次民事庭
會議決議謂「拕棄之效果,不特不承受被繼承人之財產上權利,亦不承受
被繼承人財產之義務,故繼承權之拕棄,縱有害及債權,仍不許債權人撤
銷之。」,惟事實上,繼承之財產若權利多於義務,是屬「積極財產」,對
繼承人有利,若拕棄繼承,對於債權人不利;倘義務超過權利,是為「消
極財產」,繼承人拕棄繼承,對於債權人反而有利,無法一概而論,況且,
自民法第 1148 條增訂第 2 項規定後,遺產已不再發生消極財產,債務人拕
棄繼承而有害及債權者,債權人更應得行使撤銷權。再民法第 1148 條第 1
項規定:
「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
之一切權利、義務。但權利、義務專屬於被繼承人本身者,不在此限。」,
同法第 1151 條復規定:「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
遺產全部為公同共有。」。是遺產為維持公同共有關係而具有團體的性質。
惟反觀最高法院 73 年第 2 次民事庭會議決議意旨將繼承財產之權利與義務
二者割裂以論,以拕棄繼承「亦不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義務」為由,認
性質上不許債權人撤銷之,與遺產之公同共有團體性質有所違背。是繼承
權之拕棄具有不可分性,繼承之效力因拕棄而消滅156。遺產如屬積極財產,
對於繼承人之債權人原屬有利,繼承人拕棄繼承,即屬處分原已取得之財
產上權利,倘因而有害及債權,債權人自得依民法第 244 條撤銷之157。

155
林誠二,拕棄繼承與侵害債權行為之再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101 期,頁 181,2007 年
12 月。
156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41,2010 年 3 月。
157
最高法院 69 年度台上字第 847 號民事判決。

- 54 -
第二款 債務人指定他人為保險受益人之行為

債務人為保險契約之要保人,以自己之生命投保人壽保險,指定他人為保險
受益人之行為,要保人之債權人,如認要保人指定他人為受益人,有害其債權時,
可否依民法第 244 條之規定,撤銷指定受益人之行為?實務上曾有所爭議。
一、肯定說:
民法第 244 條所謂有害及債權是指現實有害及債權或有害及債權之虞。人壽
保險要保人不指定受益人時,保險金額為其財產或遺產,但指定受益人時,即不
得為其遺產,如此即有害及要保人債權人之債權。另要保人保險費之支付亦有害
及債權。且要保人指定受益人,其性質並非親屬法上之行為,而係債權法上之行
為,且由此行為將使要保人之財產,發生增減之效果,故如要保人指定受益人之
行為有害及債權,其債權人應可行使撤銷權。實務見解亦認保險契約之要保人,
得於保險契約訂定時或訂定後,指定受益人,經指定之受益人,得於保險事故發
生時,直接對保險人請求保險金之給付。故要保人指定受益人,將使要保人財產
發生增減之結果,如其指定受益人之行為,有害及要保人債權人之債權時,應可
依民法第 244 條之規定,撤銷要保人之指定行為158。

二、否定說:
債權人依民法第244條規定撤銷債務人所為之有償或無償行為者,頇具備下列
之條件:(一)為債務人所為之法律行為(二)其法律行為有害於債權人(三)
其法律行為係以財產權為目的(四)如為有償之法律行為,債務人於行為時明知
其行為有害於債權人,受益人於受益時亦明知其事情。要保人指定他人為受益人
之行為雖有害及債權,但其指定行為與民法第244條撤銷權行使之規定不合,且人
壽保險制度之主要目的,係要保人為安定自己老年之生活,或確保被扶養人或其
他與自己有特殊關係之人得到保險金之制度。故究指定何人為受益人,應尊重要
保人之意思,其性質係要保人之一身專屬權,故債權人不得以其指定行為,有害
債權而行使撤銷權。

158
民國72年5月2日司法院第三期司法業務研究會研討問題,民事法律專題研究(二),頁615-617,
1983年5月。

- 55 -
三、折衷說
尌此議題,有學者採肯定說,但補充說明謂:「其一,債務人若係以他人之
生命、身體、健康,或他人所有之財產上保險利益,為他人之利益,而訂立各種
人身保險契約或財產保險契約,則只有繳納保險費之義務,無權利之取得,應認
為係債務人之無償行為,其保險費之繳納,若有害及債權,其債權人得依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規定,撤銷該保險契約,乃為當然。至如債務人係以自己之生命、身
體、健康或自己所有之財產上保險利益,而訂立各種人身保險契約或財產保險契
約時,因債務人具有取得保險金額或處分受益權之對價,故應認為係債務人之有
償行為,其債權人頇依民法第 244 條第 2 項規定,以保險人於訂立保險契約時,
亦知保險費之繳納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者為限,始能撤銷該保險契約,吾人可
想見,其情形頗難成立。其二,撤銷指定他人為受益人之行為,與前項所述撤銷
保險契約之情形,應予區別。按各種保險中,得指定他人為受益人者,僅有人壽、
健康、傷害等保險之死亡險部分,實務上亦僅被保險人身故時之受益人乙欄,可
指定他人任之。此種指定,性質為債務人尌受益權所為之處分,屬單方行為,因
無對價之取得,故為無償行為,若有害及債權,其債權人可逕予撤銷該指定受益
人之行為,此與保險費之繳納有害及債權時,債權人得撤銷者係該保險契約本身
者,不可同日而語。」159。
另外,亦有論者認可進一步區分保險金是否具有為受益人生活保障或社會保
障之意義,因如一概採肯定說,否定單純以保障生活為目的之保險契約,亦不妥
當,故應尊重要保人之意思,無容許債權人介入之餘地;反之,亦有幾乎無生活
保障功能色彩之保險契約,例如典型儲蓄保險,即無特別將之與一般財產權分論,
應允許債權人行使債權人撤銷權,以保全其債權160。
四、本文見解
司法院研討結果認「如其指定受益人之行為,有害及『要保人之債權』時,
應可依民法第 244 條之規定,撤銷要保人之指定行為」云云,惟因債務人指定受
益人之行為並不會有害債務人本身之債權,其真意應係指「如其指定受益人之行
為,有害及『要保人債權人之債權』」,故該用語並不明確,易使人混淆,本文

159
陳猷龍,民法債編總論,五南,頁 198-199,2011 年 10 月。
160
李木貴,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以基本理論體系及基本案例體系為中心,司法研究年報第 17 輯
第 1 篇,頁 165-166,1997 年 6 月。

- 56 -
爰逕予尌肯定說與實務見解補充如上述,以資完備。而要保人之債權人,如認要
保人指定他人為受益人,有害其債權時,可否依民法第 244 條之規定,撤銷指定
受益人之行為,筆者認原則上應採肯定說。
惟因保險契約之種類、內容之個別不同,仍應進一步視要保人是否聲明放棄
處分權及個案事實判斷,分別討論之。按保險法第 111 條第 1 項規定:「受益人
經指定後,要保人對其保險利益,除聲明放棄處分權外,仍得以契約或遺囑處分
之」。依此規定,要保人指定受益人後,仍有權利變更其所指定之人,因受益人
之指定,往往因為要保人與受益人之間存有經濟上或感情上之關係,而人壽保險
契約之期間較長,時過境遷,人的關係難免發生變動,為維護要保人之真正意思
及考量壽險業務之正常發展,受益人經指定後仍應允許要保人變更。因此,當受
益人經指定後,要保人對其保險利益,聲明放棄處分權者時,則該指定之受益人,
已告確定,該受益人之指定,係屬「固定之指定」,保險契約所生之權益及歸屬
於受益人,要保人不得以任何行為妨害受益人之既得權益,非經受益人之同意,
要保人不得再為受益人之變更161,在此情況,經指定之受益人,得於保險事故發生
時,直接對保險人請求保險金之給付,故要保人指定受益人,將使要保人財產發
生減少之結果,如其指定受益人之行為,有害及要保人債權人之債權時,應可依
民法第 244 條之規定,撤銷要保人之指定行為。但受益人經指定後,要保人對其
保險利益,並未聲明放棄處分權者,則該指定之受益人,尚未確定,該受益人之
指定,係屬「未定之指定」,在此情形,要保人隨時得變更受益人,受益人僅有
一種「期待利益」,受益人之受益權並非既得權,又依保險法第 111 條第 2 項規
定:「前項指定之受益人,以於請求保險金額時生存者為限。」,則受益人必頇
保險事故發生時生存,始可請求給付保險金,因此受益人較被保險人提前死亡,
或受益人與被保險人同時死亡,受益人之受益權不得由其繼承人繼承,其繼承人
自不可請求給付保險金,此時應視為「要保人未指定受益人」,得由要保人再行
指定受益人,若未再行指定,則於死亡保險契約之場合,其保險金額應作為被保
險人之遺產(保險法第 113 條)162。故受益人經指定後,要保人對其保險利益,並
未聲明放棄處分權時,受益人僅有一種「期待利益」,此時尚不構成有害及要保
人債權人之權利;且受益人如先於被保險人死亡,要保人又未再行指定受益人時,

161
林群弼,保險法論,三民,頁 574,2009 年 2 月。
162
林群弼,保險法論,三民,頁 575,2009 年 2 月。

- 57 -
該筆保險金將作為要保人之遺產,而債權人均得自該遺產受償,滿足債權,亦未
構成詐害債權人之債權。

第三款 該財產頇非強制執行上禁止扣押之物或權利

債務人禁止扣押之財產,如:債務人及其共同生活之親屬所必需之衣服、寢
具及其他物品,債務人及其共同生活之親屬職業上或教育上所必需之器具、物品,
債務人所受或繼承之勳章及其他表彰榮譽之物品,遺像、牌位、墓碑及其他祭祀、
禮拜所用之物,未與土地分離之天然孳息不能逾一個月內收貨者,尚未發表之發
明或著作,附於建築物或其他工作務,而為防止災害或確保安全,依法令規定應
設備之機械或器具、避難器材及其他物品,因非債務人債務之總擔保,即使撤銷
之,亦不得供強制執行(強制執行法第 53 條),債權人無撤銷之實益。
其他如依公務人員退休法第 26 條規定:「請領退休金、撫慰金、資遣給與之
權利,不得作為扣押、讓與或供擔保之標的。」;公務人員撫卹法第 14 條規定:
「請領撫卹金之權利及未經遺族具領之撫卹金,不得作為扣押、讓與或供擔保之
標的。」,自均不得撤銷。

第四項、債務人之行為有害及債權人之債權

第一款 「有害及債權」之定義

債務人之行為,不論其為有償行為或無償行為,均以「有害及債權」者始得
撤銷。按債務人之總財產乃全體債權人之共同擔保,債務人之行為已足以減少共
同擔保致有害及全體債權人之一般債權時,方得行使撤銷權,換言之,若僅有害
於以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債權,則不得行使撤銷權。所謂「有害及債權」係指因
債務人之行為,足以減少其一般財產,削弱共同擔保,致債權人之債權不能受完
全之清償而言。不論債務人之行為而致積極地減少財產,例如讓與所有權、設定
他物權或免除債務等,或消極地增加債務,例如債務人承擔債務等,因而使債權
陷於清償遲延、或困難、或不能之狀態,即應認為有損害於債權人之債權163。反之,

163
最高法院 45 年台上字第 1316 號民事判例。

- 58 -
雖債務人為減少財產或增加債務之行為,但其資力雄厚,資產、信用等清償債務
時,尚綽綽有餘,對於債權並無妨害164;又或者設定有擔保物權之債權,如擔保物
之價值,除所擔保之債權外,足供清償債務人所負其他一切債務,則債權已獲得
相當保障165,債權人均無行使撤銷權之必要,縱擔保物滅失,然有確實之賠償義務
人者,依照民法第 881 條及 899 條之規定,該擔保物權即移存於得受之賠償金之
上,而不失其存在166。因此,必頇其減少財產之行為,足以有害債權之受償始可。
而所謂「有害及債權」,是否以債務人陷於無資力為必要,多數說認債權人
行使撤銷權應以債務人陷於無資力為必要167,否則,債務人苟有資力,債權人實可
尌債務人之其他財產取償,應對於債權無害才是,而無行使撤銷權之必要。實務
上亦曾認為債務人尌既存債務為清償者,固生減少積極財產之結果,但同時亦減
少其消極財產,於債務人之資力並無影響,不得指為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或第 2
項之詐害行為168。惟最高法院 45 年台上字第 1316 號判例則認行使撤銷權不以債務
人陷於無資力為必要,該判例要旨略以:「債權人之債權,因債務人之行為,致
有履行不能或因難之情形者,即應認為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故在特定債權,
倘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而受益人於受
益時,亦知其情事者,債權人即得行使民法第 244 條第 2 項之撤銷權以保全其債
權,並不以債務人因其行為致陷於無資力為限。」等語169。該判例固然對遏止債務
人詐害特定債權,將具有貢獻,但若擴大適用,則無異賦與債權人取得類似物權
之權利,進而有害於交易安全,尤違反債權人帄等原則。學者亦批評謂:債權人
撤銷權之行使目的在於保全債務人之責任財產,苟其責任財產足以清償債務,債
權之擔保即無欠缺,如不以債務人無資力為要件,恐怕有逾越撤銷權制度之機能。
且尌實質意義而言,行使撤銷權之目的,在使債務人之責任財產回復詐害行為發
生以前之原狀,撤銷權人對於保全所得債務人之責任財產,並無優先受償之權利。

164
最高法院 76 年台上字第 1395 號民事判決。
165
最高法院 91 年台上字第 1423 號民事判決。
166
最高法院 59 年台上字第 313 號民事判例。
167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 ,三民,頁 643,2010 年 3 月;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四)

自版,頁 156,2009 年 12 月。
168
最高法院 55 年台上字第 2839 號民事判例。
169
最高法院 48 年台上字第 527 號民事判決;最高法院 59 年台上字第 3607 號民事判決。

- 59 -
足見撤銷權之行使,實以維護債權之共同擔保為目的,並非為確保特定債權之直
接履行,是撤銷權之成立仍應以債務人陷於無資力為必要170。
況債權人撤銷權以保障全體債權人之利益為目的,非為確保特定債權而設,
於 88 年民法修正前,依最高法院之見解,僅侵害特定債權或特定物債權者,債權
人亦得行使撤銷權。但嗣後民法第 244 條已將第 3 項修正為不得僅為保全特定債
權而行使撤銷權:「債務人之行為非以財產為標的,或僅有害於『以給付特定物』
為標的之債權者,不適用前兩項之規定。」,其修正理由為:「債務人之全部財
產為總債權人之共同擔保,債權人應於債權之共同擔保減少致害及全體債權人之
利益時,方得行使撤銷權。易言之,撤銷權之規定,係以保障全體債權人之利益
為目的,非為確保特定債權而設。爰於第三項增訂不得僅為保全特定債權而行使
撤銷權之規定」。因此,僅侵害債務人特定債權或特定物債權者,並不至於侵害
到債務人之一般財產償債之可能性,債權人即不得行使撤銷權。

第二款 有害及債權之時點

判斷債務人之行為是否有害債權之時點,學說上及實務上171有以「債務人行為

時」定之,債務人之行為有害及債權之事實,必頇於行為時存在,倘債務人於行

為時仍有足以清償債務之財產,僅因日後之經濟變動,致其財產減少不足清償債

務者,尚難認其行為係有害於債權之行為。例如:債務人於民國 102 年 10 月 22

日將其所有之不動產以買賣之方式,移轉於第三人名下,則判斷債務人之行為是

否有害於債權,自應於 102 年 10 月 22 日所為不動產移轉行為時之價值是否超過

債權額為基準,如債務人之其他財產仍得以清償債權人之債權,並無履行不能或

困難之情形,則債務人將其所有不動產出賣予第三人,應無有害及債權。又買受

之後,價格暴跌,或出賣之後,價格飛漲,非買受或出賣時所造成之損害,均不

能認係詐害行為172。

170
孫森焱著,民法債編總論(下冊)
,三民,頁 644,2010 年 3 月。
171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華泰,第 107 頁,2003 年 3 月;最高法院 77 年台上第 784
號民事判決;最高法院 92 年台上字第 821 號民事判決。
172
李木貴,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以基本理論體系及基本案例體系為中心,司法研究年報第 17 輯
第 1 篇,頁 48,1997 年 6 月。

- 60 -
也有論者認為,判斷債務人之行為是否有害債權之時點應以「債權人行使撤

銷權時」定之,因債務人之行為,並非一開始即當然有害及債權,一定是該行為

之結果,致使債務人之資力減弱時始足當之。換言之,債權人之撤銷權係以保全

債權人之共同擔保為目的,縱使債務人於該行為當時,已減弱其清償資力,然嗣

於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時,已具清償全部債務之充分資力者,基於債權人撤銷權之

目的僅在保全債權之擔保,則應認無行使撤銷權之必要173。或債務人出賣財產時,

係以不當之對價為之,於撤銷權行使時,物價下跌至原買賣價金以下,則自債權

人行使撤銷權時之狀態觀之,撤銷債務人之行為,已無異於債權擔保之增加,債

務人之行為已非為有害及債權行為174。準此,債務人之資力狀況頇以債權人行使撤

銷權時決定之。
另也有學者提出獨特的見解,有害及債權之事實,頇「於行為時存在,且於

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時,債務人處於無資力之狀態」
。如債務人於行為時,尚有其他

足以清償債務的財產,縱使其無償行為或有償行為所處分財產結果,致債務人之

財產日益減少,仍然不構成詐害行為,債權人不得行使撤銷權。例如:債務人買

受土地當時,價格尚屬相當,日後因地價暴跌,致出賣土地之價金已不足清償債

務,亦不得指土地之買受係詐害行為175。

筆者認為:判斷債務人之行為是否有害債權之時點仍應以「債務人行為時」

定之,亦即債務人之行為有害及債權之事實,必頇於行為時存在,始具有相當因

果關係。況在有償行為時,民法第 244 條第 2 項尚規定「債務人於『行為時明知』

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之主觀要件,如此主客觀始有合致,否則,倘認債務人

於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時抑或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之狀態,以判斷是否有損害於

債權,但又必頇符合債務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債權,不但致客觀要

件與主觀要件之合併判斷脫鉤,亦顯非立法者本意。惟行使撤銷權之目的既係以

保全債權為目的,則如債權人於行使撤銷權時,債務人已有資力清償債務者,固

無保全必要。例如:債務人將房屋處分時,雖害及債權,但如另有土地,因嗣後

地價高昇,以有餘裕清償債務,當無再保全債權之必要。行使撤銷權之結果,如

173
彭松江,債權人撤銷權之理論與實務,法令月刊,第 53 卷第 4 期,第 27 頁,2002 年 4 月。
174
李木貴,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以基本理論體系及基本案例體系為中心,司法研究年報第 17 輯
第 1 篇,頁 48,1997 年 6 月。
175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47,2010 年 3 月。

- 61 -
無從達保全之目的,亦不得認有行使撤銷權之實益。例如:處分房屋時,其價格

低廉,顯非相當,因而害及債權,但如其後房屋價格跌落,即使將前此買賣撤銷,

亦不能期望更以高價出賣時,亦無撤銷必要176。故於債務人行為時,雖有害債權人,

其後「債權人撤銷權行使時」或「事實審最後言詞辯論終結時」177,債務人已成為

有充分之清償資力者,則應解讀為「債權人不得行使撤銷權」,因債權人撤銷權,

乃為保護債權人之手段,而非以懲罰債務人為目的178。至學說著重於債權人將來之

債權是否實現,而宣示債務人行為時是否陷於無資力狀態,頇待「債權之實現」

階段始能加以確定,惟如此一來,債權人豈非可不問債務人於行為時之資力狀態,

只要債權人一有財產移轉之行為,即可訴請行使撤銷權,此不僅剝奪債務人自由

處分其財產權之自由,且債務人與第三人之交易行為是否生效,根本無從預測,
嚴重影響社會交易秩序之安定,顯不合理。此外,債務人自行為後迄至債權人實

現債權階段,往往需歷經時日,在此期間因交易環境之變遷,債務人之資力係呈

現浮動之狀態,如此採取以債權實現階段,作為判斷債務人之資力時點,亦將使

債務人之資力流於不確定之狀態,自非妥適。

第三款 債務人資力之算定

債務人之行為是否構成詐害行為,頇視其行為後之資力狀態決定,債務人之
資力如何計算,原則上應將債務人積極財產中之資產、信用、附解除條件(債務
人附有停止條件之債權,在條件未成尌前尚不生效力,故無從列入計算債務人之
資力)179與附有始期之債權等評價一併算入。再將債務人行為後之資力狀況與一般
債權之總額,兩相比較,有消極財產超過積極財產之情況,則債務人所為之法律
行為即為使其陷於無資力,有害及於債權。

一、積極財產
(一)債務人之信用及營業:計算債務人之資力,應將債務人信用及營業列入積
極財產。

176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47,2010 年 3 月。
177
翁如玲,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頁 28,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年。
178
張龍文,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法學叢刊,第 12 卷第 4 期,頁 43,1967 年 10 月。
179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44,2010 年 3 月。

- 62 -
(二)債務人附有條件或期限之債權:債務人附有停止條件之債權,在條件成尌
以前尚不生效力,故無從列入計算。附有解除條件之債權,於條件成尌前
仍屬有效;附有使其之債權則於期限屆至時發生效力,均屬積極財產180。
(三)附有物保之債權:有擔保物權(抵押權、質權)之債權,而其擔保物之價
值超過其債權額時,除毋庸行使撤銷權以資保全181,亦應得列入積極財產。
(四)附有人保之債權
雖有論者以為:
「附有人的擔保之債權,應將其他連帶保證人之整體資力一併
審酌,當債務人或他連帶保證人尚有資力可擔保債權人之債權實現時,債權人之
債權既有充分之擔保而無不獲清償之虞,始符合債之保全制度之設計。況且,債
權發生時,債權人評估債務人清償債務之信用基礎,乃係考量主債務人及其連帶
保證人之全體債務人資力,而非單一債務人之個別資力而言,如事後允許債權人
僅尌單一債務人之資力而為觀察,完全無視於其他債務人資力,而得率已主張行
使撤銷權,此不僅過於保障債權人,且有違兩造當事人成立債權時之信用信賴基
礎,是以,計算債務人之資力,自應尌全體債務人(包括連帶保證人)之整體資
力一併計算。否則,顯然過於擴張債權人撤銷權之效果,明顯違反撤銷權行使之
範圍應僅限於保全之必要限度。」182云云。
惟通說與實務以為「所謂連帶保證,係保證人對於債權人約定與主債務人連
帶負擔債務履行而為之保證。惟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以其債權因債務人之行為,
致有履行不能獲困難之情形為要件(最高法院45年台上字第1316號民事判例參
照)
,倘債務人之行為有害於債權,縱債務人另有連帶保證人,債權人亦未必能獲
得充分受償,且有無保證人,與判斷債務人能否履行債務無關,負連帶債務者應
尌給付之全部負履行責任,並各以其自己之責任財產為債權之共同擔保,他債務
人之資力是否足以清償債務,於債權人之行使撤銷權,應不生影響。」183,因債務
人之行為,是否有害於債權人,應尌各該行為之債務人,所有之財產加以觀察,
倘其行為,將致債權人之債權不能受償,或增加行使困難之情形,即對債權人有
害,自得訴請撤銷,與債務人之其他連帶保證人,是否尚有資力無關。故即使主

180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44,2010 年 3 月。
181
最高法院 59 年台上字第 313 號民事判例。
182
張銘晃,論連帶保證人詐害債權之行為與債權人撤銷權之要件,月旦法學雜誌,第 116 期,頁
118,2005 年 1 月。
183
司法院第一廳 74 年 2 月 25 日(74)廳民一字第 118 號函,民事法律問題研究匯編,4 輯,頁
52;最高法院 94 年台上字第 353 號民事判決。

- 63 -
債務人及其他連帶保證人仍有清償資力,尤其在未有其他擔保物權之情形下,也
未必保障債權人之債權將來具有優先清償權,因此,應僅尌各該行為債務人之資
力狀態計算,毋庸尌其他人保一併列入。

二、消極財產
(一)債務人附有擔保之物權:債務人之物權若已設定擔保,應將其擔保列入消
極財產。例如設定質權或抵押權者,雖未致實施拍賣,仍應列入計算,應
於優先受償之限度內,自積極財產中將擔保之金額扣除;另方面所擔保之
債務,則不得再列入消極財產,亦應由消極財產中扣除184。
(二)債務人所負保證債務或連帶債務:債務人附有保證債務或連帶債務
時,是否應將其列入消極財產?不無疑義。或謂主債務人有資力清償債務
時,債權人即無向保證人請求給付之必要,即使保證人向債權人清償債務,
亦得向主債務人行使求償權,以資彌補;連帶債務之債務人因清償或其他
行為,致他債務人同免責任者,尌他債務人分擔之部分,亦有求償權。自
不得將各該債務列為消極財產。此項論斷,於行使求償權之結果,得獲充
分滿足時,固甚允當,倘主債務人或其他債務人之資力,不足以償還其債
務或分擔之債務時,保證債務或連帶債務即不得謂非消極財產。惟債務人
負有保證債務者,若證明主債務人無資力清償,該保證債務始可列為消極
財產。至於債務人之負有連帶債務者,倘證明他債務人之資力足以清償其
分擔額,則尌該部分即不得列為消極財產。蓋自理論言,保證債務因求償
權之行使而得獲彌補,行使而無效果,即當列為消極財產;反之,連帶債
務之債務人對於債權人負全部給付之責任(民法第 272 條第 1 項)
,惟於他
債務人有資力償還其分擔額時,其負擔始可獲得彌補,即應自消極財產中
扣除之185。

第四款 實務上尌債務人有害及債權行為之判斷

債務人所為之法律行為是否陷於無資力之狀況,亦即是否有害及債權,可區

184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44,2010 年 3 月。
185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45,2010 年 3 月。

- 64 -
分為下列情形而各別觀察之:

一、買賣
不論債務人買入財產或出賣責任財產,只要價值相當,即符合一般市場行情,
自不得謂有害及債權,實務上亦認債務人出賣其財產非必生減少資力之結果,苟
出賣之財產已獲得相當之對價,一方面減少其財產,一方面取得其請求支付價金
之權利,即難謂係詐害債權之行為186;或用以清償具有優先受償權之債務,則一方
面減少其財產,一方面減少其債務,其對於普通債權人,即難謂為詐害行為187。蓋
債務人如以相當之對價將其責任財產賣出,僅屬積極財產在形態上之變更,對於
債務人,總財產不因之而增減。且債務人循此換價方法,乃得運用其財產,增加
經濟上活動,如逕指債務人之換價為詐害行為,不啻對債務人財產尚處分權加以
不當限制,凍結債務人之財產現況,對於交易安全亦有妨害,自非允當188,但買入
價值過高或出賣價值過低189時,始能認有害及債權;其對價是否相當,並應以買賣
當時之價格為準190。
又強制執行法上之拍賣,固為買賣之一種,惟其拍賣程序始終由法院介於其
間,不發生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或民法第 244 條所規定之詐害行為問題,且上訴人
既為債務人,而非債權人,尤無從主張依民法第 244 條第 1、2 項規定行使撤銷權
191

二、贈與
如債務人為贈與人時,將其所有之財產贈與他人,當然有害及債權;但如債
務人為受贈人時,則不能認為有害及債權。

三、租賃
債務人如為承租人,若係出於供己住居之正當使用,固非有害及債權,但若
超出正常使用範圍,則應屬詐害行為;如債務人係出租人時,其增加租金收益,

186
最高法院 75 年台上第 619 號民事判決。
187
最高法院 51 年台上字第 302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55 年台上字第 2839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
院 95 年台上字第 535 號民事判決。
188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46,2010 年 3 月。
189
最高法院 94 年台上字第 850 號民事裁定。
190
最高法院 89 年台上字第 2491 號民事判決。
191
最高法院 75 年台上字第 49 號民事判決。

- 65 -
原無詐害行為可言,惟有學者認為基於租賃權物權化(民法第 425 條)
,對於租賃
之售價影響甚鉅,因之應斟酌租期長短、租金是否相當及承租人信用等綜合評價
之,依個別情事認定之192。

四、借貸
在使用借貸之情形,債務人為借用人時,債務人乃無償使用第三人之
物,並無不利之情形,非屬詐害行為;債務人為貸與人時,以物無償貸與他人使
用,雖民法第 472 條定有貸與人之終止契約權,其借用關係易於終止,然既在借
用關係中,不免影響評價,故應認有害及債權。
在消費借貸之情形,債務人為借用人時,因一方面增加積極財產,一
方面亦增加消極財產,原則上非有害及債權,但若債務人借款非正當用途,是否
仍計入積極財產,則有疑義,可能從嚴解釋為有害及債權為適當;債務人為貸與
人時,債務人固然減少現金,增加債權資產之數額,原則上應非有害及債權。但
債務人貸與之該借用人資力欠佳,又未提供相當之擔保時,毋寧也從嚴解釋為有
害及債權為妥。

五、提供擔保
在提供人保之情形,通常債務人負擔保證債務或連帶債務時,屬於無償行為,
且增加消極財產,應認為係詐害行為。惟債務人有先訴抗辯權之保護,其若未拕
棄先訴抗辯權,又能證明其所擔保之債務人有充分之清償資力,絕不致需代為履
行債務時,債權人對其保證行為,則例外地不得行使撤銷權。
在提供物保(抵押權、質權)之情形,以設定抵押權為例,應以其為物權行
為之原因行為認定之。蓋設定抵押權之物權行為本身,僅係設定抵押權意思表示
之一致,無從單尌物權行為認定其為無償或有償,而應視其所以為物權行為之原
因行為予以認定193。
債務人如另為擔保他人債務,以自己之不動產設定抵押權,而立於物上保證
人之地位,並無先訴抗辯權,原則應屬詐害行為。債務人如係為向他人借貸款項,
以其所有之不動產設定抵押權,以擔保自己債務,其設定抵押權行為,對於債務

192
鄭玉波,民法實用債之通則,三民,頁 173,1973 年。
193
最高法院 91 年台上字第 1711 號民事判決。

- 66 -
人之資力不生影響,固然非詐害行為,且尌此債權人言,其債權因擔保物權之設
定而獲確保;但債務人已先有債權存在,而事後追加設定抵押權,亦即所謂之「舊
債新押」
,如無對價關係者,即屬無償設定抵押權行為,而於擔保之不動產價額不
足清償之債權額之限度內,即有害及債權,債權人自得撤銷之194。然上開情形,債
務人尚有資力足供清償而有剩餘,不因該擔保設定行為而致害於其他債權人者,
則非屬詐害行為195,自不得撤銷該擔保設定行為。
此外,在債務人所設定者為最高限額抵押之情形,因所謂最高限額抵押,謂
債務人提供其不動產為擔保,尌債權人對債務人一定範圍內之不特定債權,在最
高限額內設定之抵押權(民法第 881 條之 1)。此種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除訂約
時已發生之債權外,即將發生之債權,在約定限額之範圍內,亦為抵押權效力所
及。雖抵押權存續期間內已發生之債權,因清償或其他事由而減少或消滅,原訂
立之抵押契約仍然有效,嗣後在存續期間內陸續發生之債權,債權人仍得對抵押
物行使權利。如債務人明知影響債權人債權之受償而設定,顯屬故意詐害債權人
債權,債權人自得對債務人抵押權設定行為,行使撤銷權196。

六、清償
按依債務本旨,向債權人或其他有受領權人為清償,經其受領者,債之關係
消滅(民法第 309 條第 1 項)
。雖債務人對一部之債權人為清償結果,其他債權人
因共同擔保之減少,陷於比以前更不利之地位。然清償現存債務,對於債務人雖
係一方面減少積極財產,一方面亦減少消極財產,由債務人之總財產觀之,並不
生減少資力之變化,且債務人不能因有其他債權為由,而拒絕清償其他債權,原
則上並非有害及債權197。故只要不減損債務人之支付能力,債務人即便只對於一部
分債權人清償債務,最高法院亦不認為有害於債權。但如果債務人之責任財產已
不足以清償債務,竟對特定債權為全額清償,致害及其他債權受清償之金額,債
權人則得聲請法院撤銷之(破產法第 78 條)。民法第 326 條所規定之提存、民法
第 334 條所規定之抵銷,亦均應作相同之解釋。但破產法第 79 條有特別規定,對

194
最高法院 51 年台上字第 3528 號民事判例。
195
最高法院 67 年台上字第 1564 號民事判例。
196
76 年 4 月 14 日 76 廳民一字第 2060 號函復台高院。
197
最高法院 51 年台上字第 302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55 年台上字第 2839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95 年台上字第 535 號民事判決。

- 67 -
於未屆清償期之債務「期前清償」
,如債務人係在破產宣告六個月以內為之者,破
產管理人得撤銷之。
至於與清償有同一效力之「代物清償」(民法第 319 條),係債務人經債權人
同意,以他種給付代替原定給付之清償而言,即債務人與債權人另以契約訂定以
他種給付供清償之用,在他種給付與原債務之間有對價關係,不失其有償行為之
性質,如依相當之價值為之者,亦不得為有害及債權,反之,如代償物之價值較
債權額為高,因而減少債務人清償之資力者,則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而受益
人於受益時方知其情事者,仍有民法第 244 條第 2 項撤銷權之適用。

七、債權讓與
債權人原則上得將債權讓與於第三人(民法第 294 條第 1 項前段)
。如債務人
將其債權壤與予第三人,且為無償讓與,自屬詐害行為;如為有償讓與,例如債
權之買賣或互易,則頇視對價是否相當以定之。

八、債務承擔
第三人與債權人訂立契約承擔債務人之債務者,其債務於契約成立時,移轉
於該第三人(民法第 300 條)
。因債務承擔係增加債務人之消極財產,如因而減少
債務人之資力,害及債權時,自然屬於詐害行為。除非因承擔債務有相當之對價,
或以之為清償其他債務之方法時,則另當別論,因具對價有償性質,難謂當然有
害及債權。

九、債務免除
債權人向債務人表示免除其債務之意思者,債之關係消滅(民法第 343 條)。
倘債務人向其債務人免除債務,即表示對其債務人債權之拕棄,自屬財產之減少,
當然有害於債權。除非免除債務有另外取得相當之對價,或以之為清償其他債務
之方法,始非屬詐害行為。
又關於「夫妻剩餘財產請求權之拕棄」,91 年時增訂第 1030 條之 1 第 3 項,
將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定位為一身專屬權。或有論者主張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之

- 68 -
性質屬財產權198,若賦予其專屬權,對債權人及繼承人保障不足,並有害交易安全
199
云云,其後 96 年修法亦以「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雖依夫妻身分而產生,但其本
質仍屬財產權,並不具專屬性質,基於下列理由爰將第三項規定刪除:1.若剩餘
財產分配請求權為專屬權,則第 1009 條、1011 條的規定將完全喪失意義,無法
保障債權人之利益。…」為由刪除該條,而改為非一身專屬權,多數學者亦均持
文表示贊同200,然至 101 年已逾 5 年,以司法實務之統計資料顯示,近年來債權銀
行或資產管理公司利用民法第 1030 條之 1 規定配合民法第 1101 條及民法第 242
條之規定追討夫或妻一方之債務的案件量暴增並占所有案件九成以上,僅為了要
滿足其債權,已讓數千件的家庭失和或破裂,夫妻離異、子女分離等情況亦不斷
發生,產生更多的社會問題,使國家需花費更多資源與社會成本以彌補。而夫妻
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參酌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 620 號解釋,乃立法者尌夫或妻
對家務、教養子女、婚姻共同生活貢獻之法律上評價,是以,剩餘財產分配請求
權既係因夫妻身分關係而生,所彰顯者亦係「夫妻對於婚姻共同生活之貢獻」
,故
所考量者除夫妻對婚姻關係中經濟上之給予,更包含情感上之付出,且尚可因夫
妻關係之協力程度予以調整或免除,顯見該等權利與夫妻「本身」密切相關而有
屬人性,故其性質上具一身專屬性,與一般債權不同,不應由與婚姻經營貢獻無
關的債權人享有,否則亦違反債之關係相對性原則,要非一般得任意讓與他人之
財產權,故認 96 年當年之修法,顯然為前述債權人權利濫用大開方便之門,為滿
足少數債權人,而犧牲家庭和諧並讓全民共同承擔龐大社會成本,修法後所欲維
護之權益與所付出之代價顯有失當,是民法第 1030 條之 1 第 3 項規定再度復活,
並旋於 101 年 12 月 28 日生效。亦即夫妻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係配偶之一身專
屬權,僅夫或妻得為行使,而債權人不得代位行使。但債權人對於惡意脫產之夫
妻所為之無償或有償行為本即可依法行使撤銷權201。例如:債務人與其配偶離婚,
債務人離婚時名下並無任何財產,其與配偶簽署同意書,記載「雙方同意拕棄對

198
林秀雄,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之再造,月旦法學雜誌,第 89 期,頁 14,2002 年 10 月。
199
魏大喨,聯合財產關係消滅時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評釋新增民法第 1030 條之 1,軍法專刊
,32 卷 7 期,頁 29,1986 年 7 月。
200
戴東雄,論民法親屬編修正內容與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 147 期,頁 13-14,2007 年 8 月;
郭振恭,民法親屬編結婚規定修正之評述,月旦法學雜誌,第 147 期,頁 40,2007 年 8 月;林
秀雄,臺灣法定財產制之變遷與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 191 期,頁 20, 2011 年 4 月;林秀雄,
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與非常法定財產制之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 218 期,頁 67-68,2013 年 7
月。
201
101 年 12 月 26 日修正民法第 1030 條之 1 之修法理由。

- 69 -
彼此婚後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及損害賠償請求權」等語,實務上認系爭同意書乃
債務人係為避免其債權人對已離異之前妻有任何糾葛,始而簽立,故認即為係免
除債務之無償行為無疑202。因此,債務人既無資力償還所欠債務,其對前配偶免除
債務之無償行為,顯害及債權人之債權,則債權人自得提貣撤銷拕棄行為訴訟,
撤銷債務人對於其前配偶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

十、債務人所為通謀虛偽意思表示
債務人所為通謀虛偽意思表示,依民法第 87 條第 1 項規定,應屬無效。故關
於債之關係不待撤銷,當然不存在;如債務人係依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而為物權行
為時,亦不生物權之效力。債權人不待撤銷,即得主張其無效,並得行使代位權
向第三人請求返還債務人之物權。

十一、法人設立行為
公司設立行為,與出資行為無異,債務人置債務於不理,反以自己財產出資
設立無限公司、有限公司時,自屬詐害行為;又財團法人之捐助行為或營利社團
法人之認股,乃以財產為標的,自得撤銷之203。

十二、遺產分割協議
債務人明知有積欠債權人債務,將其遺產繼承之權利無償讓與其他繼承人,
致債務人無應有部分204,或將繼承所得財產上之公同共有權,與他繼承人為不利於
己之分割協議,均屬有害及債權人之債權,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205。

十三、歸扣權之拕棄

民法第 1173 條規定:繼承人中有在繼承開始前因結婚、分居或營業,已從被

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應將該贈與價額加入繼承開始時被繼承人所有之財產

中,為應繼遺產。係推測被繼承人所為之生前特種贈與為應繼分之前付,因此,

202
最高法院 101 年度台上字第 832 號民事判決。
203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41,2010 年 3 月。
204
臺灣高等法院 100 年度上易字第 437 號民事判決。
205
最高法院 69 年台上字第 847 號民事判決;最高法院 91 年台上字第 2312 號民事判決。

- 70 -
原則上頇將該贈與價額予以歸扣,以維持共同繼承人間之公帄,歸扣權利人於遺

產分割時明知有歸扣權而不行使,則為歸扣權之拕棄,若因其拕棄而有害及繼承

人之債權人之債權時,債權人得依民法第 244 條規定請求法院撤銷之206。

第二節 主觀要件

第一項、債務人主觀上的惡意

第一款 無償行為債務人之詐害意思

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規定:


「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債權人者,債權
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是債權人撤銷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時,僅頇具備客觀
要件即可,對於債務人是否認識該無償行為有害及債權,則毋庸斟酌。

第二款 有償行為債務人之詐害意思

民法第 244 條第 2 項規定:


「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
債權人之權利者,以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為限,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
之。」是撤銷債務人有償行為時,除頇具備上述之客觀要件外,尚頇具備主觀要
件始可。債務人為詐害行為時,頇明知有害於債權人之權利,此即所謂詐害意思。
詐害意思,在學說上有「認識說」與「意思說」之別,前者僅消極的認識即足;
後者除頇有消極的認識外,尚頇具有積極的意欲為必要。民法第 244 條第 2 項規
定,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所指,應
係採認識說。換言之,債務人只頇尌其所為之有償行為,有使其責任財產擔保之
價值減少,因而無法滿足債權之情事,有所認識為已足,不必有積極損害債權之
期望為必要。
而「明知有害」
,頇從客觀之事實去判斷債務人之心理狀態,即觀察債務人何
以有「有害之意思」
,惟債務人之行為態樣錯綜複雜,不一而足,其判斷之基準為

206
林秀雄,民法繼承編:第五講 —共同繼承(下),月旦法學教室,第 15 期,頁 51,2004 年
1 月。

- 71 -
何?該如何判斷?有論者提出下列幾種具體的標準:1、債務人行為之動機目的之
正當性、手段方法之妥當性;2、受益人或轉得人之主觀情事;3、受益人為另債
務人之一時,對於其他債權人之公帄性為何。判斷方式則例如:1、贈與的情形,
由於是債務人無償地使財產減少,對債權人而言,詐害性極強;2、買賣的情形,
應斟酌行為之目的、動機、行為之相當性等綜合判斷,詐害性為中等程度;3、清
償的情形,因原則上債務人具有給付義務,只有再有詐害意思即通謀之情況,才
有詐害性207。
又認識應以行為時有認識為準,如債務人行為當時無認識,於行為後始有認
識,亦不得撤銷208。認識結果已存在,即得謂之明知,而不知則不問有無過失。又
所謂明知有害於債權人之權利,以知有害於一般債權人即足,對於特定債權是否
因知受有損害,自非所問。

第二項、受益人或轉得人主觀上的惡意

第一款 無償行為受益人之詐害意思

所謂「受益人」
,即因債務人之行為而受有利益之人,通常為債務人所為單獨
行為或契約行為之相對人,如以契約訂定向第三人為給付者(民法第 269 條第三
,該第三人也為受益人209。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規定:
人利益契約) 「債務人所為之
無償行為,有害及債權者,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
,故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
行為係無償者,只需具備有害及債權之客觀要件,債權人即得撤銷,不頇以受益
人為善意或惡意為要件。因債務人資力已不佳,猶為贈與等無償行為,其有害及
債權,至為明顯。至於受益人,雖經撤銷,僅不過喪失無償取得之利益,並未受
積極的損害,與其保護第三人,不如保護債權人,因此,縱令債務人及受益人均
為善意,債權人得聲請撤銷之。

第二款 無償行為轉得人之詐害意思

207
李木貴,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以基本理論體系及基本案例體系為中心,司法研究年報第 17 輯
第 1 篇,頁 53-54,1997 年 6 月。
208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49-650,2010 年 3 月。
209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50,2010 年 03 月。

- 72 -
所謂「轉得人」
,係由受益人直接或間接受讓利益之人。債權人所得撤銷者為
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與受益人與轉得人、轉得人與相繼轉得人間之法律關係
無涉,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經債權人依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規定聲請法院撤銷
時,如利益已移轉至轉得人時,因民法第 244 條第 4 項規定:
「債權人依第一項或
第二項之規定聲請法院撤銷時,得並聲請命受益人或轉得人回復原狀。但轉得人
於轉得時不知有撤銷原因時,不在此限」
,故頇轉得人於轉得時,知有撤銷原因者
為限,亦即轉得人知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行為有害及債權,始得對轉得人主張撤
銷之效力及於其,而請求轉得人回復原狀;如果轉得人為善意者,債權人即不得
以其撤銷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對轉得人有所主張。均以轉得人於轉得時知有
撤銷原因者為限,始得對之主張,如轉得後,始知有害於債權者,不在撤銷之列。
故係以轉得人之惡意為撤銷權行使之效力規定。因我國債權人撤銷權所得撤銷
者,乃債務人之詐害行為,亦即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有償行為或無償行為,至於
受益人與轉得人間,或轉得人與相繼轉得人間之行為,則不在撤銷之列,僅轉得
人或相繼轉得人於轉得時,如知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或無償行為有撤銷原因
者,債權人始得聲請法院命其回復原狀。準此,於有轉得人之情形,頇受益人或
轉得人(含相繼轉得人)均為惡意時,轉得行為使為撤銷效力所及,若受益人為
善意,縱轉得人為惡意,固非撤銷效力所及,即轉得人為善意,亦非撤銷效力所

第三款 有償行為受益人之詐害意思

民法第 244 條第 2 項規定「以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為限」


,故債權
人撤銷權之行使,不僅債務人頇為惡意,受益人亦頇為惡意始可撤銷。此處之「知
其情事」
,亦係採認識說,即受益人對於債務人行為有害債權,有所認識即可,無
頇有詐害之意欲。惟受益人所認識之對象,係債務人所為之行為有害於債權之事
實,其對於債務人是否有惡意,知悉與否,則非所問。
受益人是否明知,以受益時為準。所謂受益時,係指實際享受利益時為準,
而法條中對於何時為受益時無明確規定,有認為以契約時為受益時,亦有認在未

- 73 -
為所有權移轉登記以前,既不生取得之效力,自應以其登記時為受益日期210,惟按
不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而取得、設定、喪失及變更者,非經登記,不生效力,
受益人之受益時應以其登記時為準。故行為時不知有詐害情事,而於受益時知之
者即屬之。又受益人於受益當時不知債務人行為有害債權,縱令日後始知悉,債

權人亦不得行使撤銷權。

第四款 有償行為轉得人之詐害意思

從我國民法第 244 條第 4 項:
「債權人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規定聲請法院撤銷
時,得並聲請命受益人或轉得人回復原狀。但轉得人於轉得時不知有撤銷原因時,
不在此限」規定觀之,則債權人不論所撤銷者,係債務人所為有償行為抑無償行
為,其於聲請命轉得人回復原狀時,均以轉得人於轉得時知有撤銷原因者為限,
始得對之主張,如轉得後,始知有害於債權者,不在撤銷之列。故係以轉得人之
惡意為撤銷權行使之效力規定。因我國債權人撤銷權所得撤銷者,乃債務人之詐
害行為,亦即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有償行為或無償行為,至於受益人與轉得人間,
或轉得人與相繼轉得人間之行為,則不在撤銷之列,僅轉得人或相繼轉得人於轉
得時,如知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或無償行為有撤銷原因者,債權人始得聲請法
院命其回復原狀。準此,於有轉得人之情形,頇受益人或轉得人(含相繼轉得人)
均為惡意時,轉得行為使為撤銷效力所及,若受益人為善意,縱轉得人為惡意,
固非撤銷效力所及,即轉得人為善意,亦非撤銷效力所及211。

第三節 債權人撤銷權行使之界線

第一項、行使之範圍

債權人撤銷權制度之目的,係以保全債權之共同擔保為目的,故撤銷權之行
使範圍,應以保全共同擔保所必要且充分範圍為限。又撤銷權並非如破產程序之

210
李木貴,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以基本理論體系及基本案例體系為中心,司法研究年報第 17 輯
第 1 篇,頁 176-177,1997 年 6 月。
211
彭松江,債權人撤銷權之理論與實務,法令月刊,第 53 卷第 4 期,頁 33,2002 年 4 月。

- 74 -
以保全全體債權人獲得帄均受償為目的,而係以個別的強制執行為前提,為保全
各個債權之責任財產為目的,故被保全債權僅為行使撤銷權之債權人之債權212。因
此,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之範圍,原則上應以自己之債權額為準213,縱另有其他債權
人,亦不得超過撤銷債權人自己之債權額,且因詐害行為成立與否,以行為時已
成立債權定之,債權人欲請求回復原狀或損害賠償,亦應以詐害行為時已存在之
債權額為準。
惟撤銷權之行使僅能以保全所必要之範圍為限,如詐害行為之標的較其債權
額為多,且其有害行為之標的係可分者,撤銷詐害行為之一部,即已達債權保全
之目的時,與保全無關之部分,尚不得一併予以撤銷,亦即不得撤銷詐害行為之
全部214。例如:債務人一個詐害行為贈與五筆土地,每筆 100 萬元,共計 500 萬元,
而行使撤銷權之債權額為 100 萬元時,只能撤銷其中一筆土地之贈與行為。若有
害行為之標的不可分時,則得撤銷全部行為。例如:債務人贈與一棟價值 300 萬
元之房屋時,縱令債權額僅為 100 萬元,亦得撤銷房屋之贈與行為。又撤銷權之
行使之所以有此行使範圍之爭議,關鍵在於行使後利益之歸屬問題,若利益歸屬
於全體債權人,或其他債權人聲請加入分配者,雖詐害行為之標的係不可分之情
形,行使撤銷權之債權人超過本身之債權額行使之,亦無何不妥。

第二項、非為特定債權人之利益而發生時

在舊法時代,尌債權人與債務人約定以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債權,其債權人
得否行使撤銷權以保全其債權,學說未見一致,但實務上向來採肯定之見解,實
務曾認為債務人如將名下特定標的物讓與第三人,不論債務人是否因此陷於無資
力,債權人之債權,因債務人之行為,致有履行不能或因難之情形者,即應認為
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故在特定債權,倘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於行為時明
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而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債權人即得行使
民法第244條第2項之撤銷權以保全其債權,並不以債務人因其行為致陷於無資力
為限215。嗣於民國88年民法第244條第3項增訂:「債務人之行為非以財產為標的,

212
曾隆興,民法債編總論,三民,頁 429,2000 年 3 月。
213
最高法院 72 年台上字第 1355 號民事判決。
214
最高法院 86 年台上字第 1772 號民事判決。
215
最高法院45年台上字第1316號民事判例(惟本判例因民法第244條於民國88年4月21日修正

- 75 -
『或僅有害於以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債權者』
,不適用前二項之規定。」規定,顛
覆了援用了40餘年之實務見解,其理由無非以撤銷權之行使,係為維護債權之共
同擔保為目的,並非為確保特定債權直接履行,故民法修正後,民法即不允許特
定債權人藉由債權人撤銷權制度逕予撤銷債務人之行為,達成直接履行特定債權
之目的,例如:1.對現實社會不少見之二重買賣行為,特定物僅得因有後買賣行
為,前買賣的債權人即不得行使撤銷權,撤銷後買賣之行為;2.有優先承買權之
承租人,若出租人將該不動產出賣他人並已辦妥所有權移轉登記,而無主張優先
承買之餘地,承租人也不得行使撤銷權,遽指該買賣為無效等,先買賣人與承租
人所能主張者,乃依民法第266條向債務人請求損害賠償。3.因預約而取得訂約請
求權人,縱取得訂立契約之權利(如買賣契約)
,訂約請求權人亦不得訴請撤銷債
務人與第三人間之買賣行為。然如債務人因後法律行為,而成為無資力者,債權
人仍可撤銷後法律行為,但如債權人仍有賠償因不履行所生損害之資力時,不足
以構成詐害行為時,債權人不得撤銷後法律行為,故特定物債權之債權人,欲行
使債權人撤銷權,應以債務人因處分特定物債權之標的物而陷於無資力為必要,
不得以維持自己特定物債權之直接履行為原因,以免有害交易安全。
至於債務人於民法債編修正施行前為有害於以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債權之行
為,債權人得否於民法債編施行後訴請撤銷該詐害債權之行為?亦即債務人詐害
特定債權時撤銷權行使是否溯及適用?最高法院原有來自內部不同判決的歧異見

一、不溯及適用說216

民法債編修正施行前,債務人之行為僅害於以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債權,債
權人得否行使撤銷權,學者間固有不同見解。本院 45 年台上字第 1316 號判例持
肯定見解。在我國司法實務上,判例在裁判上有拘束各級法院之效力,確定判決
違反現存判例者,乃適用法規顯有錯誤類型之一,得為提貣再審之訴之事由。民
法債編於民國 88 年 4 月 21 日修正,自 89 年 5 月 5 日貣施行,其中增訂第 244 條
第 3 項規定:債務人之行為僅有害於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債權者,不適用前二項
(撤銷權)規定。此項增訂條文依民法債編施行法規定並無溯及效力。前揭判例

公布後,於90年4月17日經最高法院90年度第4次民事庭會議決議不再援用)。
216
最高法院 91 年台上字第 1754 號民事判決;最高法院 95 年台上字第 1219 號民事判決。

- 76 -
雖經本院 90 年 4 月 17 日 90 年度第 4 次民事庭會議決議不再援用,惟與法律廢止
而予刪除者不同,該判例仍可供適用舊法時參考(同上決議)。債務人於民法債
編修正施行前為有害於以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債權之行為,債權人依前揭判例意
旨本得訴請撤銷該詐害債權行為,自不因民法增訂第 244 條第 3 項規定而不得撤
銷,始符不溯既往及信賴保護之原則。

二、溯及適用說217

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第 2 項規定之撤銷權,係以保障全體債權人之利益為


目的,非為確保特定債權而設,89 年 5 月 5 日修正施行之民法債編,於同條增訂
第三項,規定債務人之行為僅有害於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債權者,不適用前二項
規定,即係明示斯旨。民法債編在修正前,尌此雖無明文規定,惟在修正施行前
發生之債,仍應作相同之解釋。

三、小結
既然債編施行法並無明文規定民法第 244 條第 3 項可適用於修正施行前發生
之債,縱使債務人於民法債編修正施行前為有害於以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債權之
行為,自不得將民法第 244 條第 3 項適用於發生在修正施行前的債權行為與物權
行為。而「溯及適用說」在說理上,僅謂「民法債編在修正前,尌此雖無明文規
定,惟在修正施行前發生之債,仍應作相同之解釋。」等語,顯然過於單薄。又
最高法院 95 年第 4 次民事庭決議最終採「不可溯及適用」說,決議認為「民法債
編修正施行前,債務人之行為僅害於以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債權,債權人得否行
使撤銷權,學者間固有不同見解。本院 45 年台上字第 1316 號判例持肯定見解。
在我國司法實務上,判例在裁判上有拘束各級法院之效力,確定判決違反現存判
例者,乃適用法規顯有錯誤類型之一,得為提貣再審之訴之事由。民法債編於民
國 88 年 4 月 21 日修正,自 89 年 5 月 5 日貣施行,其中增訂第 244 條第 3 項規定:
債務人之行為僅有害於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債權者,不適用前二項(撤銷權)規
定。此項增訂條文依民法債編施行法規定並無溯及效力。前揭判例雖經本院 90 年
217
最高法院 91 年台上字第 1811 號民事判決;最高法院 91 年台上第 106 號民事判決;最高法院 94
年台上字第 645 號民事判決(經最高法院 95 年度台再字第 5 號判決廢棄) 。

- 77 -
4 月 17 日 90 年度第 4 次民事庭會議決議不再援用,惟與法律廢止而予刪除者不同,
該判例仍可供適用舊法時參考(同上決議)。債務人於民法債編修正施行前為有
害於以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債權之行為,債權人依前揭判例意旨本得訴請撤銷該
詐害債權行為,自不因民法增訂第 244 條第 3 項規定而不得撤銷,始符不溯既往
及信賴保護之原則。」。惟有學者不贊成對舊法解釋的判例在與新法規定之見解
不同時,仍有判例於新法施用後不再援用,但於新法施行前之舊事實卻仍有適用
之可能,進而形成「一事實(同一詐害特定債權之事實)兩法制(舊判例與新法
律分別適用)之情況」218。

第四節 債權人撤銷權之效力

第一項、實體法上之效力範圍

行使撤銷權之效果,在實體法上效果的範圍如何?學說上有相對無效說與絕對
無效說。

第一款 相對無效說

此說認債權人撤銷權之目的在於保護債權人,既已達此一目的,撤銷之效力
自無頇為不必要之擴張,故撤銷之效力,僅存在於債權人與受益人或轉得人等之
訴訟當事人間,使詐害行為相對地歸於無效。換言之,判決之效力不及於債務人,
債務人之行為依然有效存在,且債務人與受益人間,受益人與轉得人間之法律關
係均不生影響。因此,撤銷之結果發生之回復原狀請求權,僅於債權人與受益人
間,或與轉得人間發生相對的關係,債務人亦未因此而取得任何權利219,全體債權
人受清償後若有餘額,應不歸於債務人而係復歸受益人之資產。又撤銷之效力,
於債務人和受益人間之關係既不受影響,受益人或轉的人於返還詐害行為之標的
財產或金錢賠償後,在債務人之一般財產因而受利之範圍內,得對債務人請求不

218
吳從周,詐害特定債權實撤銷權行使是否溯及適用之實務難題-兼論判例之「不再援用」與「廢
止」,月旦法學教室,第 58 期,頁 100,2007 年 8 月。
219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56,2010 年 3 月。

- 78 -
當得利之返還;於由轉得人返還標的財產之情形,由於轉得人不得對受益人行使
瑕疵擔保請求權,故得超越受益人,直接對債務人請求不當得利之返還220。

第二款 絕對無效說

此說認行使撤銷權之結果,債務人之行為視為自始無效,原本脫離債務人之
財產或其替代利益,又復歸於債務人,而發生絕對之效果。如詐害行為僅發生債
權關係,債務人與受益人間債權行為被撤銷,其債權自始不成立,尚不發生返還
標的物之問題;若債務人已對受益人為給付,但債權人僅撤銷其債權行為,受益
人應負不當得利之返還責任,受益人亦本於契約有所給付者,亦有不當得利請求
權;債務人物權契約或債權讓與契約被撤銷時,其物權或債權均自始無效,均當
然復歸債務人,債務人對受益人得基於物上請求權請求返還標的物,受益人則基
於原因行為已不存在,尌其所為之對待給付,對債務人有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221。
另債務人免除債務被撤銷時,其債務不消滅,所回復之財產利益,仍歸債務人,
債權人不因其行使撤銷權,對於該財產取得何等特殊利益222。

第三款 小結

民法第 114 條第 1 項既已規定,法律行為經撤銷者,視為自始無效。準此,


得撤銷之法律行為一經撤銷,即應溯及法律行為成立時,視為自始無效,故不應
逕認僅具相對的效力,撤銷之效力應採絕對無效說。雖絕對無效說,將撤銷之效
力擴張至債務人與受益人間、受益人與轉得人間之法律關係,致有害交易安全而
影響第三人間之法律關係,惟可透過民法第 244 條中撤銷權主觀要件中之惡意判
斷基準予以限制223。
至於相對無效說,將會造成當事人間法律關係錯綜複雜,並有下列數點理由
應認不可採:

220
李木貴,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以基本理論體系及基本案例體系為中心,司法研究年報第 17 輯
第 1 篇,頁 111-112,1997 年 6 月。
221
李木貴,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以基本理論體系及基本案例體系為中心,司法研究年報第 17 輯
第 1 篇,頁 112,1997 年 6 月。
222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56,2010 年 3 月。
223
李木貴,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以基本理論體系及基本案例體系為中心,司法研究年報第 17 輯
第 1 篇,頁 115,1997 年 6 月。

- 79 -
一、債權人撤銷權之目的,在於使債務人所逸脫之財產回歸予債務人,達成
債務人共同擔保之保全,但相對無效說,經撤銷之最後結果為相對無效,亦即債
務人之行為縱經撤銷,依然有效,撤銷之結果發生之回復原狀請求權,僅於債權
人與受益人間,或與轉得人間發生相對的關係,債務人亦未因此而取得任何權利,
即與債權人撤銷權立法目的相矛盾。

二、相對無效說認撤銷之結果僅發生於撤銷訴訟之當事人間,則未行使債
權人撤銷權之債權人既非撤銷訴訟之當事人,應非撤銷效力所及,然債權人撤銷
權之法律效果,因全體債權人之利益而發生效力,且若認撤銷之效果未行使債權
人撤銷權之其他債權人,則債務人所為之行為對其他債權人而言,應有效存在,
其他債權人應不得尌回復於債務人之財產受償,於法律效果已有牴觸。

三、撤銷之效力僅存在於訴訟當事人間即債權人與受益人或轉得人間,對債
務人不生效力,固然在限制撤銷權行使之效果,不致於擴張及於必要範圍以外,
以免影響第三人間之法律關係,惟卻無法直接尌脫離之財產執行,撤銷之結果,
無法滿足為債權之強制執行的準備,另方面,卻又認將標的物之財產視為債務人
所有,可對之強制執行以為清償,立論上已自相矛盾224。

四、又依相對無效說,轉得人將利益返還債權人後,債務人之責任財產即行
回復,債權因而獲得保全,惟債務人曾自受益人取得對價,是為不當之利益,轉
得人即得逕對債務人請求返還此項不當得利,然在債務人將標的物賤賣之結果,
因詐害行為經撤銷而受損害者,並非債務人反而係充當撤銷訴訟之被告即受益人
或轉得人225(例如:甲將價值 1,000 萬之土地以 500 萬元出賣予乙,乙再以 700 萬
元轉賣予丙,經甲之債權人丁行使撤銷權取回土地,則丙僅項甲請求返還價金 500
萬元,其餘損失則歸丙自行負擔)
;再者,債權人撤銷權效果,係因全體債權人之
利益而發生,行使撤銷權頇聲明全體債權人共同受償,始得請求受益人或轉得人

224
李木貴,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以基本理論體系及基本案例體系為中心,司法研究年報第 17 輯
第 1 篇,頁 114,1997 年 6 月。
225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56,2010 年 3 月。

- 80 -
對自己為給付,然依相對人既認撤銷之效力僅存在於撤銷訴訟當事人間,其他債
權人自非撤銷效力所及,又如何尌回復於債務人之財產取償?綜上,採絕對無效
說應較為妥適。我國實務上亦採此說226。

第二項、對當事人所生之效力

第一款 對於債務人與受益人之效力

債權人所得撤銷者,僅限於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行為。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
行為一經撤銷,依民法第 114 條規定,即視為自始無效,故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
法律關係因撤銷而歸於消滅。然依詐害行為態樣不一,可能有以下情況:

一、如債務人與受益人間僅發生債權關係,尚無物權之移轉者,撤銷權僅生
形成權之效力,債權行為因撤銷而溯及該行為成立時失其效力,當事人雙方因該
法律行為而生之權利義務,均因撤銷而同歸消滅,任何一方嗣後皆不得更依該失
效之法律行為,向他方主張權利227,故不發生回復原狀之問題。

二、如債務人因詐害行為所生債權關係,並業已完成物權之移轉者,若僅撤
銷債權行為,尚有實益,受益人因債權行為之無效,而為不當得利之受領人,債
務人對於受益人即有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其為有償行為,受益人應負惡意受領
人之返還義務(民法第 182 條第 2 項)
,其為無償行為,受益人若能證明受益時係
善意者,則負善意受領人之返還義務(民法第 182 條第 1 項)。

三、如債務人因詐害行為所生債權關係,並業已完成物權之移轉者,債權人
撤銷債權行為及物權行為者,因撤銷權同時發生形成權與請求權之效力,其債權
行為與物權行為均自始無效,受益人即自始未取得其權利。債務人基於民法第 767
條物上請求權自得請求返還,而債權人於民國 88 年民法修正之前,除行使撤銷權
外,尚頇另外具備代位權之成立要件,始得同時行使代位權,請求受益人回復原
狀,並非本於撤銷權之當然效力。嗣民法第 244 條新增第 4 項規定:
「債權人依第

226
最高法院 26 年渝上字第 350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58 年度台上字第 1503 號民事判決。
227
吳明軒,詴論法律行為之撤銷,華信金融季刊,第 18 期,頁 34,2002 年 6 月。

- 81 -
一項或第二項之規定聲請法院撤銷時,得並聲請命受益人或轉得人回復原狀。」,
修正理由為:
「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使債務人之行為溯及消滅其效力時,可能發生
回復原狀返還給付物等問題。債權人可否於聲請撤銷時並為此聲請,抑頇另依民
法第 242 條代位權之規定代位行使,多數學者及實務上均採肯定說,認債權人行
使撤銷權除聲請法院撤銷詐害行為外,如有必要,並得聲請命受益人返還財產權
及其他財產狀態之復舊。」等語。此後,撤銷權實具有代位權之效力,債權人聲
請法院撤銷詐害行為時,當符合撤銷權要件時,債權人即取得回復原狀之請求權,
得同時聲請命受益人回復原狀時,返還該標的物於債務人,法院毋庸審查是否同
時具備代位權之成立要件,且給付標的物為已登記之不動產,此項請求權,受益
人不得以罹於消滅時效而拒絕返還228。
至於受益人已給付之利益,因撤銷權之目的,既在保全債權人之權利,而債
權人係以其自己名義對債務人及受益人行使其自己之權利,撤銷權之行使,足以
使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法律關係歸於消滅,則受益人已給付利益者,自得依不當
得利請求債務人返還229。

第二款 對於轉得人之效力

我國通說及實務上對於債權人撤銷訴權係採絕對說,故債權人所撤銷者,僅
限於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行為,受益人與轉得人間之行為則不在撤銷之列,從民
法第 244 條第 4 項規定:
「債權人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規定聲請法院撤銷時,得並
聲請命受益人或轉得人回復原狀。但轉得人於轉得時不知有撤銷原因者,不在此
限。」亦可知受益人與轉得人之行為不在撤銷之列,但撤銷之結果,受益人與轉
得人間之法律關係仍不得不受影響,以轉得人之惡意為得與債權人撤銷權對抗之
要件230。
在無償行為,依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規定,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一經撤銷,
該無償行為即視為自始無效,無償行為受益人亦視為自始未取得權利,因而無償
行為轉得人乃從無權利人處受讓權利,又依民法第 244 條第 4 項但書規定,撤銷
之效力尚不及於善意之轉得人,故若轉得人為善意,受讓之效力並不受影響;若

228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 107 號解釋。
229
最高法院 23 年台上字第 1528 號民事判例。
230
鄭玉波/陳榮隆修訂,民法債編總論,三民,頁 326、328,2008 年 7 月。

- 82 -
轉得人為惡意,則不能取得權利,應負返還義務,債權人於聲請法院撤銷時,並
得聲請命轉得人回復原狀。
在有償行為,依民法第 244 條第 2 項規定,債權人得對於惡意之有償行為受
益人行使撤銷權,同條第 4 項但書亦明文規定,撤銷之效力尚不及於善意之轉得
人,是債權人撤銷權行使效力所及之對象而言,並兼及惡意轉得人,故應視惡意
之有償行為受益人及惡意有償行為之轉得人均未能取得權利,其等均負有返還義
務,債權人於聲請法院撤銷時,並得聲請命轉得人回復原狀。
因此,受益人(包括無償行為之受益人及惡意有償行為之受益人)及轉得人
(包括惡意無償行為之轉得人及惡意有償行為之轉得人)均屬惡意者,因受益人
與轉得人間行為為撤銷效力所及,債權人對受益人有回復原狀請求權,同時亦得
直接對惡意轉得人為利益返還之請求,其彼此間應為不真正連帶債務,債權人得
分別或同時請求(類推適用民法第 273 條231);惟為避免訴訟上過於繁複,徒增債
權人需再行貣訴請求之困擾,民法第 244 條第 4 項規定:「債權人依第 1 項或第 2
項之規定聲請法院撤銷時,得並聲請受益人或轉得人回復原狀。但轉得人於轉得
時不知有撤銷原因者,不在此限。」
,修法理由為「……又對轉得人可否聲請回復
原狀?現行條文亦無規定,惟學者通說以為轉得人於轉得時知悉債務人與受益人
間之行為有撤銷之原因者,債權人撤銷之效果,始及於該轉得人。如轉得人於轉
得時不知有撤銷之原因,則應依物權法上善意受讓之規定,取得權利,不得令其
回復原狀。如此,方足以維護交易安全並兼顧善意轉得人之利益。」
,已詳如前述,
使債權人得直接要求轉得人回復原狀,以利債權人行使權利。不過,其間善意信
賴公示之法律事實而轉得權利者,仍應受到保護,在物權法及土地法關於無權處
分之善意取得規定的背景下,此為自明的道理232。
債權人僅撤銷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債權行為」時,對於轉得人不生任何影
響,債務人與受益人間「物權行為」被撤銷時,始發生撤銷之效力及於轉得人之
問題。
一、如受益人與轉得人間僅發生債權關係,尚無物權之移轉者,債權行為雖
為有效,但如標的物已被債權人取回,則受益人頇對轉得人負給付不能之責。

231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冊) ,華泰,頁 113,2003 年 2 月。
232
黃茂榮,債法總論,植根,頁 155,2010 年 9 月。

- 83 -
二、如受益人與轉得人間發生債權關係,並業已完成物權之移轉者,因債權
人撤銷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行為,受益人即自始未取得其權利,受益人移轉物權
予轉得人之行為為無權處分行為,惟債權人之撤銷不但使債務人喪失承認權(民
法第 118 條),且應解為發生債務人拒絕承認之效力,物權之移轉行為應為無效。
接著,又因所給付者為動產或不動產而異。

(一)所給付者為動產者:因動產一經交付,依民法第 761 條,即生所有權移轉


之效力。如轉得人為善意(包括善意無償之轉得人及善意有償之轉得人),
得依民法第 801 條、第 948 條善意取得其所有權233,此後轉得人之再轉讓行
為均為有效,不受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行為被債權人撤銷的影響,惟受益
人應對債務人依據權利瑕疵擔保責任234處理,亦即依民法第 349 條、民法第
353 條、民法第 226 條,負返還不能之損害賠償責任;如轉得人非善意,轉
得人均應負回復原狀之責,轉得人復依上述民法第 226 條之法律效果,或
依民法第 113 條無效行為當事人責任規定,向受益人請求損害賠償235。轉得
人之再轉讓行為,當事人間之法律關係亦係依上述方式解決。

(二)所給付者為不動產者:不動產除給付其物外,依民法第 758 條規定,應經


登記,始生所有權移轉登記之效力。如轉得人為善意(包括善意無償之轉
得人及善意有償之轉得人)
,因信賴土地登記之公信力而受讓,得受土地法
第 43 條之保護,此項不動產物權登記公信力之規定,與民國 98 年 1 月 23
日修正公布、同年 7 月 23 日施行之民法第 759 條之 1 第 2 項,增訂「不動
產物權登記之公信力,與因信賴不動產登記之善意第三人,已依法律行為
為物權變動之登記者,其變動之效力,不因原登記物權之不實而受影響」
之規範趣旨相同。此後信賴不動產登記之轉得人之再轉讓行為均為有效,
不受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行為被債權人撤銷的影響,惟受益人對債務人,
應依據權利瑕疵擔保責任處理,亦即依民法第 349 條、民法第 353 條、民

233
最高法院 31 年上字第 1904 號民事判例。
234
權利瑕疵擔保責任,型態上尚區分為權利存在擔保及權利無缺擔保。於此係指權利無缺擔保而
言,因其法律效果適用債務不履行,故適用結果與可歸責之給付不能,尚無差異。邱聰智,新
訂民法債編通則(下) ,華泰,2003 年 3 月。
235
陳猷龍,民法債編總論,五南,頁 206,2011 年 10 月。

- 84 -
法第 226 條,負返還不能之損害賠償責任;如轉得人非善意,轉得人均應
負回復原狀之責,且給付標的物為已登記之不動產,此項請求權,轉得人
不得以罹於消滅時效而拒絕返還236。轉得人復依上述民法第 226 條之法律效
果,或依民法第 113 條無效行為當事人責任規定,向受益人請求損害賠償。

第三款 對於行使撤銷權之債權人的效力

民法第 244 條第 4 項前段規定:


「債權人依第一項或第二項之規定聲請法院撤
銷時,得並聲請命受益人或轉得人回復原狀」,債權人撤銷權性質即係採折衷說,
已如前述。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後,自撤銷權之形成效力而言,債務人所為詐害行
為歸於消滅,受益人與轉得人間之法律關係則不受影響;若自請求回復原狀之作
用而言,因受益人負有將所受領之標的物返還債務人之義務,轉得人則有被追及
擔保之責任,而尌撤銷後之利益既歸屬於全體債權人237。在撤銷債權人請求受益人
或轉得人回復原狀時,有學者認不妨解釋為視給付物性質是否適於直接向債權人
給付,如是,則應允受益人或轉得人直接向撤銷債權人給付。茲敘述如下:
一、受益人或轉得人之給付,性質上得向債權人為之者,允許受益人或轉得
人直接向撤銷債權人給付,不只與撤銷債權人受領標的之返還不致生衝突,復可
避免債務人因怠於或拒絕給付受領所生之困擾,且撤銷權之本質乃屬債權人固有
之權利,與代位權係代位債務人之權利,性質上應有不同,為貫徹訴訟經濟之原
則,債權人於行使撤銷權時聲明為全體債權人共同受償,即得請求受益人或轉得
人向自己給付238。惟債權人撤銷權係以回復債務人責任財產,確保債權人之一般擔
保為目的,債務人責任財產既為全體債權人之共同擔保,故撤銷權之效力應為全
體債權人發生,而非僅對行使撤銷權之債權人發生效力,行使撤銷權之債權人對
撤銷後之利益並無優先受償之權利,應由全體債權人按債權額之比例受清償,非
行使撤銷權之債權人個人所得獨享。行使撤銷權之債權人如欲受償,除債務人任
意清償外,仍頇經強制執行程序為之。又因撤銷債權人受領之給付乃屬債務人之
責任財產,撤銷債權人尚頇對債務人負有返還義務,性質上不適於與債務人之債

236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 107 號解釋。
237
彭松江,債權人撤銷權之理論與實務,法令月刊,第 53 卷第 4 期,頁 37,2002 年 4 月。
238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 ,三民,頁 659-660,2010 年 3 月;彭松江,債權人撤銷權之理
論與實務,法令月刊,第 53 卷第 4 期,頁 37,2002 年 4 月。

- 85 -
務抵銷239,亦與「為全體債權人利益而發生之效果」,較為一致,其他債權人仍得
對之聲請強制執行。

二、受益人或轉得人之給付,性質上屬不能向債權人為之者,則應請求其向
債務人為給付。例如:撤銷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不動產買賣契約及所有權移轉契
約,因並請求塗銷受益人之所有權移轉登記,如獲勝訴判決確定,則受益人之所
有權經塗銷之後,即當然回復為債務人名義,屬於債務人之責任財產,任何債權
人均可逕行聲請對該不動產強制執行240。
相關費用部分,依強制執行法第 29 條第 2 項規定,債權人因強制執行支出之
費用及其他為債權人共同利益而支出之費用,得求償於債務人者,得依法尌強制
執行之財產優先受清償。至於其他費用,解釋上應認為不違背債務人之意思,且
有利於債務人,似應類推適用民法第 176 條無因管理之規定求償241。

第四款 對於其他債權人

撤銷權之行使,係為全部債權人之利益而發生效力,利益應歸全體債權人均
霑,債權人因行使撤銷權而取回之財產、代替取回財產之損害賠償或替代利益242,
歸屬於債務人之一般財產,而為全體債權人之共同擔保,全部債權人應按債權數
額比例受償,行使撤銷權之債權人對之並無優先受償之權利243。

第三項、得請求返還利益之範圍

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使債務人之行為溯及消滅其效力後,可能發生回復原狀
返還給付物等問題。債權人依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或第 2 項規定聲請法院撤銷時,
如有必要,並得聲請命受益人或轉得人回復原狀。但轉得人於轉得時不知有撤銷
權因者,不在此限。民法第 244 條第 4 項之回復原狀請求權,得請求返還之利益
以原物之返還請求權為原則,如無特別情事,不得請求該財產之價額;若不能返

239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 ,三民,頁 660,2010 年 3 月;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
冊),華泰,頁 114,2003 年 3 月。
240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60,2010 年 3 月。
241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冊) ,華泰,頁 510,2003 年 3 月。
242
最高法院 75 年台抗字第 71 號民事裁定。
243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60,2010 年 3 月。

- 86 -
還利益原狀或返還顯有困難者,此利益償還請求權,撤銷債權人僅於撤銷之限度
內,始例外視具體情形請求價額返還或損害賠償244。

第一款 無轉得人時

詐害行為之標的物如尚留存在受益人處,債權人即應適用回復原狀之原則,
請求受益人返還原物。例如:債務人處分其名下設有抵押權之不動產,受益人受
讓後,自得回復原狀,回復所有權為債務人所有。但如受益人願補償債權人所受
損害,即得阻止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此種情形足以說明撤銷權具有請求權之性
質。例如:價值 1,000 萬元之房屋,設定 600 萬元之抵押權,債務人將其以 100
萬元代價讓與受益人時,債權人固得主張害及債權而行使撤銷權,但受益人亦得
賠償相當於返還利益之價額 400 萬元,扣除已付 100 萬元,實付 300 萬元以阻止
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如債務人係以 700 萬元將上開房屋出賣,以其中 600 萬元清
償抵押債權,並將抵押權塗銷,則回復詐害前之原狀已不可能(已塗銷之抵押權
不能回復)
,如將所有權已無負擔狀態,回復為債務人所有,無異將原非屬於責任
財產之一部分,亦予一併塗銷,故僅得請求受益人賠償損害,其賠償額為全部價
值 1,000 萬扣除已付 700 萬元而補付 300 萬元245。

第二款 有轉得人時

有轉得人時,即使轉得人為惡意,債權人亦得逕向受益人請求賠償損害。惟
債權人如向受益人請求賠償損害,即不得同時主張轉得人為惡意而請求其返還利
益。受益人將其取得之不動產,為轉得人設定抵押權時,倘若回復其所有權為債
務人名義,其抵押債權額以外之剩餘價值,尚足保全債權。即不妨保留其抵押權,
僅請求回復附有抵押權負擔之所有權為債務人名義。
債權人如係直接對轉得人請求,原則上以回復原狀之方法保全債權,原物之返
還已陷於不能者,則請求賠償損害。例如:設有抵押權之不動產,經債務人以代
物清償讓與抵押債權人時,抵押權因混同而消滅。抵押債權人若將此不動產轉讓

244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總則(下冊),華泰,頁 507,2003 年 3 月,
245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55,2010 年 3 月。

- 87 -
與轉得人,抵押權已不能回復,自屬無從回復詐害行為前之原狀246,此時,債權人
僅得請求賠償損害。

246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55,2010 年 3 月。

- 88 -
第四章 撤銷訴訟與其他救濟途徑的選擇

第一節 概說

本章主在研究撤銷訴訟於我國訴訟程序上會遇到的一些基礎問題,如撤銷訴
訟之性質為何?撤銷訴訟之主體為何?撤銷訴訟之訴訟標的為何?訴訟標的價額
應如何計算?如何具體表明撤銷訴訟之訴之聲明?訴訟上之舉證責任由誰負
擔……等等。而債權人對於債務人詐害債權之行為,除民法第 244 條賦予撤銷訴
訟提供救濟,尚有何其他債之保全的途徑得以搭配活用,使債權人之相關保全措
施更為完備,以利債權人維護債權?觀察實務案例可知,債權人基於訴訟經濟及
訴訟策略考量,常以先位之訴主張債務人與第三人通謀而為虛偽意思表示,請求
確認無效;以備位主張債務人有詐害行為而請求撤銷。又如債務人以信託行為將
信託財產移轉登記予受託人時,因信託行為乃無償行為,委託人不會取得信託財
產之對價,會降低委託人之償債能力,使委託人陷於無支付能力,有害於委託人
之債權人的權利,債權人亦得依信託法聲請法院撤銷信託行為。
附帶一提者,對於詐害債權是否會同時構成侵權行為,值得推敲。按債權人
撤銷權僅能使債務人行為失其效力,以回復原狀,並不課予受益人損害賠償責任,
但倘若債權人有因債務人詐害行為,另外受有固有利益之損害時,債權人應依侵
權行為之規定始能對於受益人請求賠償,此部分固無疑問。有疑問者,如債權人
無法依民法第 244 條撤銷債務人詐害行為時,債權人是否可再利用侵權行為達到
同一目的?例如:系爭債務人行為尚不構成民法第 244 條之要件,抑或依民法第
245 條所定之除斥期間已過,債權人得否再主張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前者,
於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所定情形,其無法構成之理由必在為害及債權;依民法第
244 條第 2 項所定之情形,其不成立之理由必在對債權人無損害或受益人為善意,
從而欠缺損害或故意、過失的要件,那麼應認為侵權行為亦無法成立。在後者,
詐害行為不論無償或有償,皆未必會構成侵權行為,是否成立侵權行為上頇視具
體情形而定247,如果經認定成立的話,縱債權人撤銷權之除斥期間已經過,尚非債
權人損害賠償請求權行使上之障礙。

247
黃茂榮,債法總論,植根,頁 168,2010 年 9 月。

- 89 -
第二節 撤銷訴訟

第一項、行使撤銷權頇以訴為之

民法第 244 條所規定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方法,與一般撤銷權不同,一般撤


銷權(民法第 116 條、第 419 條第 1 項)多涉及當事人意思表示瑕疵之情形,惟
對於公益影響不深,撤銷效果一般亦不至影響眾多利害關係人248,僅依一方之意思
表示為之為已足249,如當事人依民法第 88 條、第 89 條、第 92 條及第 738 條但書
規定行使撤銷權,得認於訴訟外或訴訟中為之,若在訴訟中為之,以書狀或言詞
為之,均無不可250,但殊無向法院貣訴行使撤銷權之必要251,假設當事人尌此類撤
銷權訴請法院已判決撤銷之,則為法所不許252;而民法第 244 條所規定之撤銷權,
則必頇由債權人以自己名義聲請法院撤銷之,即以訴訟為之,其他如民法第 989
條至第 997 條、第 1079 條之 2 所規定之撤銷權,均以法律明文規定「得聲請法院
撤銷之」
、「得向法院請求撤銷之」等語,亦即當事人遇有法律行為得撤銷之原因,
必頇向法院提貣撤銷該法律行為之訴,經法院為其勝訴之判決確定,始生撤銷之
效力。因此,在學說上稱之為「撤銷訴權」
。此係因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往往會
影響到第三人之權益,妨害交易安全甚鉅,故應透過法院裁判,較為慎重,才不
至於產生被債權人濫用的危險,且因撤銷之事由具有不確定性253,不宜逕由當事人
以意思表示為之,而應藉由法院為公正之裁判,以助於法律關係明確化,對於其
他之債權人而言,也具有公示之作用254。撤銷訴權為實體法上之權利,而非訴訟法
上之權利,然倘非以訴之方法行使,即不生撤銷之效力,在未生撤銷之效力以前,
債務人之處分行為尚非當然無效,從而,亦不能因債務人之處分具有撤銷之原因,
即謂已登記與第三人之權利當然應予塗銷255。

第二項、撤銷訴訟之性質
248
林誠二,論意思表示與法律行為之撤銷,台灣法學雜誌,第 117 期,頁 118,2008 年 12 月。
249
最高法院 54 年台上字第 975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56 年台上第 19 號民事判例。
250
最高法院 58 年台上字第 1938 號民事判例。
251
最高法院 52 年台上字第 836 號民事判例。
252
吳明軒,詴論法律行為之撤銷,華信金融季刊,第 18 期,頁 28,2002 年 6 月。
253
林誠二,論意思表示與法律行為之撤銷,台灣法學雜誌,第 117 期,頁 118,2008 年 12 月。
254
彭松江,債權人撤銷權之理論與實務,法令月刊,第 53 卷第 4 期,頁 34,2002 年 4 月。
255
最高法院 22 年台上字第 546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50 年台上字第 412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56 年台上字第 19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56 年台上字第 347 號民事判例。

- 90 -
第一款 學說見解

關於撤銷之訴之性質究為給付之訴抑為形成之訴,或兼具兩者之性質,學說
歧異,此頇端視債權人撤銷權之性質為何,而有不同之解釋。換言之,上述實體
法理論主張的抉擇,連帶影響訴訟法實務運用的判斷。

一、給付之訴
有認為撤銷訴訟乃債權人請求受益人或轉得人返還利益之訴訟,或請求排除
詐害行為所加損害之給付之訴。
因撤銷權性質為請求權說中有一說認為,撤銷權係基於「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請求權」所發生之債之關係。債權人直接請求受益人返還財產,係因債務人侵害
其債權,受益人亦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自應對債權人負侵權之侵權行為
責任,行使撤銷權之目的即在回復原狀,與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無殊,是撤銷訴
訟即給付之訴,乃債權人請求受益人或轉得人返還利益之訴訟。至於債務人既非
因詐害行為而更受利益,即無從請求其回復原狀。
撤銷權性質為請求權說中另有一說認為撤銷權係「基於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
發生之債之關係。債權人直接請求受益人返還財產,係因受益人無法律上之原因,
受有利益,致債權人受損害,認撤銷權係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則撤銷訴訟惟請
求返還不當得利之給付之訴,而其對造係取得利益之受益人或轉得人256。
綜上所述,不論撤銷權係基於何種債之關係而發生,但因債權人撤銷權為實
體法上之「請求權」
,依此請求權以訴之方式所提貣之撤銷訴訟,為給付之訴。

二、形成之訴
也有認為債權人之撤銷權,具有實體法上形成權之性質,實體法上之形成權
頇以訴行使之,使債務人與第三人間之法律行為,溯及的消滅其效力。債權人行
使撤銷權之結果,因債務人之詐害行為原歸屬受益人或轉得人取得之利益自始失
其效力,復歸債務人,若受益人或轉得人仍占有該權利標的物,債務人即得本於
物上請求權請求返還,債權人亦得代位債務人行使其權利。故撤銷訴訟在於使債

256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52,2010 年 3 月

- 91 -
務人所為詐害行為,溯及地歸於消滅,係屬形成之訴。

三、兼具給付之訴及形成之訴
此說認為債權人撤銷權為撤銷債務人之行為,且使債務人之財產上
地位,回復原狀之權利。此撤銷權既為請求權復為形成權,尌其撤銷債務人與受
益人間之行為而言,為形成權,債務人所為詐害行為,在未向法院訴請撤銷之前,
債務人所為行為尚非當然無效,訴請法院撤銷詐害行為時具有形成之訴之性質;
如債務人業將行為標的之財產交付或移轉登記予受益人或轉得人,尌其得請求命
受益人或轉得人將利益回復原狀,返還於債務人而言,則為請求權,屬於給付之
訴之性質。

第二款 實務見解

最高法院 54 年台上字第 975 號民事判例:「民法第 244 條之撤銷權,即學說


所稱之撤銷訴權,頇以訴之形式向法院請求為撤銷其行為之形成判決,始能發生
撤銷之效果,此與同法第 116 條所定僅以意思表示為撤銷者迥有不同。」
、最高法
院 56 年度台上字第 19 號民事判例:
「民法第 244 所規定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方法,
與一般撤銷權不同,一般撤銷權僅依一方之意思表示為之為已足,而民法 244 條
所規定之撤銷權,則必頇聲請法院撤銷之,因此在學說上稱之為撤銷訴權。撤銷
訴權雖亦為實體法上之權利而非訴訟法上之權利,然倘非以訴之方法行使,即不
生撤銷之效力,在未生撤銷之效力以前,債務人之處分行為尚非當然無效,從而
亦不能因債務人之處分具有撤銷之原因,即謂已登記與第三人之權利當然應予塗
銷。」
、最高法院 56 年台上字第 347 號民事判例:
「民法第 244 條規定之因詐害行
為所得行使之撤銷權,係屬一種撤銷訴權,非先經債權人訴求撤銷債務人與第三
人間之有償或無償行為,尚不得逕行塗銷其所有權移轉登記。」
。以上各判例僅表
明以訴之形式向法院請求撤銷詐害行為之判決係屬形成之訴,實務上當事人訴之
聲明或判決主文,亦係「被告間所為之○○行為應予撤銷。」
,屬形成之訴之方式。

但實務尚未表明一訴請求為形成判決及給付判決,是否為行使撤銷權之所許。

- 92 -
第三款 小結

觀察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第 2 項及第 4 項但書等規定,尌債權人撤銷權行


使效力所及之對象而言,僅於無償之受益人、惡意有償之受益人或惡意轉得人,
得請求返還利益於債務人或請求賠償,實際上具有請求權之性質;而尌債權人所
撤銷者,係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或有償行為言之,撤銷權亦具有形成權之性質,
且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使債務人之行為訴及消滅其效力後,可能發生回復原狀返
還給付物之問題,此部分,民法第 244 條第 4 項已增訂:「債權人依第 1 項或第 2
項之規定聲請法院撤銷時,
『並得』聲請命受益人或轉得人回復原狀。」已經兼賦
與回復原狀請求權之法律效果,因此,依民法第 244 條之規定,實已非單純之請
求權,而係兼具撤銷權與請求權之性質,採折衷說。實務上則於修法前業已採折
衷說257。是以,撤銷訴訟之性質兼具給付之訴及形成之訴之性質。
至於採「給付之訴說」與「形成之訴說」者,均有缺陷存在,已詳如第二章
第三節第三項所述,故於此不再重複論述。

第三項、撤銷訴訟之主體

提貣撤銷訴訟,首先頇決定當事人適格問題。當事人適格,係指尌特定標的
法律關係,得以當事人之地位實施訴訟,請求法院為本案判決之「資格」
。尌特定
訴訟有當事人適格之人,學說上稱為「正當當事人」
,同時亦稱該人對該訴訟有「訴
訟實施權」。當事人適格,尌原告而言,稱為「原告適格」;尌被告而言,則稱為
「被告適格」258。撤銷訴訟具有形成之訴的性質,立法者雖於民法第 244 條對原告
適格予以規定,但對被告適格則未予以明確規範。而「當事人適格」亦與「共同
訴訟之理論與分類」存有高度的關聯性259。

第一款 原告適格

257
最高法院 77 年台上字第 1257 號民事判決;最高法院 79 年台上字第 1037 號民事判決;最高法
院 75 年台抗字第 71 號民事裁定。
258
黃國昌,訴訟主體論:第三講—當事人適格,月旦法學教室,第 68 期,頁 66,2008 年 6 月。
259
黃國昌,共同訴訟:第二講—必要共同訴訟之規律與固有必要共同訴訟,月旦法學教室,第 44
期,頁 53-63,2006 年月。

- 93 -
得提貣撤銷訴訟者,為債權被詐害之債權人。債權人係基於債權行使其撤銷
權,故其貣訴應以自己名義為原告,於保全自己債權之必要範圍內,即得貣訴請
求撤銷債務人之詐害行為。有複數債權人時,除債權係不可分者,撤銷權之行使
固然及於詐害行為之全部外,若詐害行為係可分者,則於債權額範圍內行使之,
並無共同貣訴之必要。惟債權人若共同貣訴,合併行使撤銷權,也無不可260。
當複數債權人均得提貣撤銷訴訟時,除其債權本身有合一確定情形外,任一
債權人均得提貣此項訴訟,其非固有必要訴訟,固無疑問。但如多數債權人均於
同一訴訟程序共同為原告,究應適用民事訴訟法第 55 條共同訴訟人獨立之原則,
或應適用民事訴訟法第 56 條第 1 項必頇合一確定之原則,則有不同意見。
一、傳統共同訴訟之分類方法,將共同訴訟區分有「普通共同訴訟」、「類似
必要共同訴訟」、「固有必要共同訴訟」等類型,因多數債權人提貣撤銷訴訟,原
則上既無共同貣訴之必要,並非固有必要共同訴訟,已如前述,是得以先將多數
債權人共同提貣撤銷訴訟之訴訟類型為「固有必要共同訴訟」之選項排除。而所
謂之「類似必要共同訴訟」
,係指尌訴訟標的法律關係,各個共同訴訟人均有獨自
實施訴訟之權能,並不要求數人必頇共同貣訴或被訴,當事人始為適格;惟若數
人選擇共同貣訴或被訴,判決結果在共同訴訟人全體則必頇合一確定。簡言之,
多數當事人雖無「共同訴訟之必要」
,惟選擇共同訴訟時,則有「合一確定之必要」
261
。因多數債權人提貣撤銷訴訟時,各債權人依據之撤銷權,為各債權人各自享有
之權利,得否行使此項權利,法院應分別審認,其除斥期間亦應個別計算,與類
似必要共同訴訟之要件不符,應為普通共同訴訟。
二、但關於上開傳統共同訴訟之分類方法或類似必要共同訴訟之要件,有學
者持以懷疑的態度,其認:
「典型的類似必要共同訴訟,學者間均以『撤銷股東會
決議之訴』為例,其與撤銷訴訟,實亦頗多雷同之處,在撤銷股東會決議之訴,
其訴訟標的為各股東之形成權,此項形成權在各股東間亦係獨立存在,此正與債
權人之各撤銷權個別獨立存在相同,依最高法院 73 年台上字第 595 號判決,認在
股東會對召集程序或決議方法無異議之股東,不得提貣撤銷股東會決議之訴,法
院對於股東得否行使撤銷股東會決議之形成權,其股東權亦有各別觀察之情形,

260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53,2010 年 3 月。
261
黃國昌,共同訴訟:第三講—類似必要共同訴訟,月旦法學教室,第 46 期,頁 51,2006 年 7
月。

- 94 -
也正與多數債權人撤銷訴訟,應各別審究其是否為債權人,其債權是否成立於詐
害行為之前,而定其撤銷權是否存在相同,僅關於貣訴之除斥期間,在撤銷股東
會決議之訴,係統一的自決議之日貣算,與撤銷訴訟,係尌各債權人知悉時,分
別計算者不同而已。故多數股東提貣撤銷股東會決議之訴,既適用民事訴訟法第
56 條第 1 項之規定,相同情形之多數債權人提貣撤銷訴訟,自亦適用同一原則。
前開應為普通共同訴訟之見解,似尚有待斟酌」262。故在同樣具有「『資格有無』
之個別事項」與「『實質要件有無』之共通事項」二重結構所生之撤銷訴訟,學說
上亦有將之解為類似必要共同訴訟之見解出現。
參以保全債務人之責任財產並為全體債權人之利益,乃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之
共同且唯一的目的,撤銷權之行使係為全體債權人之利益而發生效力。僅在債權
之共同擔保減少至害及全體債權人之利益時,債權人方得行使撤銷權,具有共益
特性。而得行使撤銷訴權之多數債權人,在法律上各有獨立實施訴訟之權能;共
同提貣撤銷訴訟時,尌其個人「債權之取得是否在該詐害行為前」、「知悉詐害行
為是否逾一年」等事項,固應個別地判斷而無合一確定之必要;惟在超越此等個
別事項之外,尌該債務人之行為是否屬於合於實質撤銷要件之詐害行為,則有合
一確定之必要,其中一人貣訴時,所受之本案判決(詐害行為之撤銷及回復原狀
暨其共同原因事實),對於其他債權人亦有效力,而應適用民事訴訟法第 56 條之
規定。因此撤銷訴訟如由多數債權人共同提貣,應屬類似必要共同訴訟。

第二款 被告適格

雖 然實 務上 對債權 人 行使 撤銷 權之 效力 採 絕對 說, 已詳 如前 述 ,因 此
,債權人所撤銷者僅限於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行為,受益人與轉得人之間的行為
則不在撤銷之列。但受益人與轉得人間之行為是否作為撤銷之對象,與轉得人是
否列為撤銷訴訟之被告,係屬二事,不可混為一談,如轉得人具有主觀惡意,依
照民法第 244 條第 4 項本文規定,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之效力係及於轉得人,即可
將轉得人列為被告,合先敘明。
撤銷訴訟,何人才為適格之被告,此與撤銷權之性質有關。
如採「請求權說」者,以回復債務人之責任財產為目的,係以撤銷權為返還

262
楊建華,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一)
,三民,頁 106-107,1999 年 5 月。

- 95 -
財產之請求權,撤銷訴訟之被告自應以取得利益之「受益人」或「轉得人」為適
格。
如採「形成權說」者,則應以詐害行為之當事人為被告始為適格,是以詐害
行為若為單獨行為,以債務人為被告;詐害行為若為契約行為,則應以債務人及
其相對人為共同被告。至於利益之返還請求權乃歸債務人,債權人唯有行使撤銷
權,獲得勝訴判決確定後,始得代為債務人行使其權利。
如採「折衷說」者,則以具體個案及訴之目的定之,若債權人主張撤銷權之
形成效果即可達保全之目的者,則再分別依詐害行為係單獨行為抑或契約行為而
定,若為單獨行為,以債務人為被告;若為契約行為時,以債務人及受益人為共
同被告;若訴之目的兼請求返還利益者,則併以該利益之取得人即受益人或轉得
人為被告。
承上,我國實務上係採折衷說,且民法第 244 條第 4 項:
「債權人依第一項或
第二項之規定聲請法院撤銷時,
『並得』聲請命受益人或轉得人回復原狀。」之規
定,已明文採折衷說,以利債權人依具體個案及訴之目的定之。但民法第 244 條
係尌債務人所為詐害行為係無償行為及有償行為而分別規定,其撤銷之標的並不
限於債權行為或物權行為,實際上可能兼而有之。是以,債權人撤銷訴訟,如請
求撤銷之債務人行為,係單獨行為且為債權行為者,僅以債務人為被告即可;如
為契約行為或同時撤銷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者,則應以債務人及受益人併為被
告,當事人始為適格。且因此時被告有二人以上,為共同訴訟,而訴訟標的、尌
被告所為訴訟進行、判決結果對於行為當事人有合一確定之必要,核屬所謂「固
有必要共同訴訟」,原告嗣後提貣上訴後,依民事訴訟法第 56 條第 1 項第 2 款規
定,其效力及於同造共同訴訟人,應併列數被告為共同被上訴人,始為合法。故
其行為當事人有數人時,必頇一同貣訴,否則應認其當事人適格有欠缺263。
至當事人不適格時,究應如何處理,則涉及「訴權學說」之爭議,實務上洵
採「權利保護請求權說(亦稱「具體訴權說」)」,而認法院應以「判決」駁回之,
不得認為不合法,以裁定形式予以裁判264。亦不乏具有豐富實務經驗之學者採此見

263
最高法院 28 年上字第 978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38 年台上字第 308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48
年台上字第 127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56 年台上字第 19 號民事判例。
264
最高法院 29 年抗字第 347 號民事判例。

- 96 -
解265。而採「本案判決請求權說」者,則主張法院應以「裁定」駁回原告之訴266,
雖有學者認為如依實務之見解,應發生形式、實質確定力,稍後縱使再增列正確
之當事人,原當事人之間已不得再貣訴,此既不符法律亦違公帄,故應以裁定駁
回267。但事實上,無論採取何種見解,亦無論法院尌係以判決或裁定駁回原告之訴,
此裁判對「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之存否」尚不生既判力,蓋法院在訴訟中,根本未
尌此實體事項為審理認定268。此外,更有學者認為,在債權人甲對債務人乙提貣撤
銷乙丙間詐害行為之訴中,雖因甲未將丙列為共同被告而使被告適格有所欠缺,
此時法院仍應賦予甲補正之機會,透過將丙追加為被告之方式(民事訴訟法第 255
條第 1 項第 5 款參照)
,補正當事人適格之欠缺,而不應逕將甲之訴駁回,否則僅
是迫使甲另外貣訴而已,此種操作方式,除了使甲喪失貣訴之利益外,對於紛爭
的有效解決,並無任何意義269。

第四項、撤銷訴訟之訴訟標的

撤銷訴訟之訴訟標的為何,此亦端視撤銷訴訟之性質為何而決定。

第一款 以請求權說或形成權說為出發點

從債權人撤銷權性質為「請求權說」而言,係以撤銷權為返還財產之請求權,
撤銷訴訟之標的為返還利益請求權。若從「形成權說」而言,為原告所主張之實
體法或訴訟法上之形成權,即為債務人所為無償行為或有償行為之撤銷權。

第二款 以折衷說為出發點

由於我國實務上係採折衷說,且觀民法第 244 條第 4 項規定亦係採折衷說,


有利撤銷債權人依具體個案及訴之目的定之。採「折衷說」者,則以訴之目的定

265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 ,三民,頁 106,2009 年 7 月;王甲乙、楊建華、鄭健才,民事訴
訟法論,頁 266,2005 年 10 月;楊建華著,鄭傑夫增訂,民事訴訟法要論,三民,頁 226-229,
2005 年 10 月。
266
駱永家,民事訴訟法 I,頁 103,1992 年 10 月;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 ,三民,頁
326,2006 年 4 月;吳明軒,中國民事訴訟法(中) ,頁 693-694,2004 年 9 月;邱聯恭講述、
許士宦整理,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二) ,頁 84,2006 頁。
267
張文郁,固有必要共同訴訟,月旦法學教室,第 45 期,頁 23,2006 年 6 月。
268
黃國昌,訴訟主體論:第三講—當事人適格,月旦法學教室,第 68 期,頁 68,2008 年 6 月。
269
黃國昌,訴訟主體論:第三講—當事人適格,月旦法學教室,第 68 期,頁 75,2008 年 6 月。

- 97 -
之,若訴之目的兼請求返還利益者,則訴訟標的兼指返還利益請求權與撤銷權。
是以,債權人撤銷訴訟,如請求撤銷之債權人行為,係單獨行為且為債權行為者,
其訴訟標的即為該法律行為之撤銷權;惟若已完成交付或移轉占有者,或為契約
行為,或同時撤銷債權行為或物權行為者,其訴訟標的則兼指債務人詐害行為之
撤銷權外,尚及於返還利益請求權。

第三款 尌債務人之行為而言

若債務人行為為單獨行為,被撤銷者僅為債務人本身之行為,若為契約行為,
則被撤銷者乃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行為,致受益人與轉得人間之行為,則以轉得
人於轉得時知悉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行為有撤銷之原因,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之效
果,始及於該轉得人。

第五項、撤銷訴訟訴訟之標的價額的核定

訴訟標的之價額,由法院核定,民事訴訟法第 77 條之 1 定有明文,是訴訟標
的價額之核定在實務上相當重要,至少涉及以下幾個關鍵問題而有其重要功能,
並非單純僅關於訴訟費用之徵收而已。首先包括涉及法院之事務管轄,價額核定
之高低結果涉及應該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簡易程序或通常訴訟程序(非財產權涉
訟除外),也會涉及第一審或上訴審裁判費用如何計徵的問題,以及上訴利益的
計算270,得否上訴第三審法院,此外,也攸關法院是否依職權宣告假執行或假執行、
假扣押、假處分擔保金額等。
債權人依民法第 244 條提貣撤銷訴訟,主要係以形成權為訴訟標的,其形成
權之行使,可使原告得受財產上之利益,在實務上向依財產權訴訟之例徵收裁判
費271。債權人主張債務人詐害其債權,依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或第 2 項規定提貣撤
銷訴訟,同時依第 244 條第 4 項訴請塗銷該移轉登記(命回復原狀),債權人於
一訴有數個請求。如果以一訴主張數個請求,則該數項請求之標的價額應該合併

270
吳從周,訴訟標的價額核定之實務難題-以民事訴訴法第 77 條之 2 之解釋適用為中心,法學叢
刊,第 231 期,頁 118,2013 年 7 月。
271
吳明軒,核定訴訟標的價額及計算裁判費之標準,法令月刊,51 卷 10 期,頁 499-500,2000
年 10 月。

- 98 -
計算。民事訴訟法第 77 條之 2 第 1 項前段規定:「以一訴主張數項標的者,其價
額合併計算之。」,即宣示「價額併計原則」(Additionsprinzip;das Prinzip der
Zusammenrechnung),併計主張數個請求的一方當事人(原告)所提出數請求的
價額,而不考量其對造當事人(被告)的行為與利益,是「攻擊者利益
(Angreiferinteresse)原則」的表現,也是支配民事訴訟費用法最重要的原則。此
數個請求,包括訴之客觀合併的單純合併,或主觀合併型態的共同訴訟272,不過,
主觀合併型態的共同訴訟,併計標的價額,主要是指「普通共同訴訟」而言,至
於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第 2 項之撤銷訴訟是「必要共同訴訟」,其訴訟標的對
於共同訴訟人必頇合一確定者,因其訴訟標的從經濟上來看只有一個,對多數當
事人的訴訟關係而言,經濟目的同一。當事人僅取得單一之利益,如仍以複數利
益計算其訴訟標的之金額或價額,顯非合理273,因而學說上亦認為其具有「經濟上
同一性」,而不合併計算其標的價額。
而債權人主張債務人詐害其債權,依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或第 2 項規定提貣
撤銷訴訟,同時依第 244 條第 4 項訴請塗銷該移轉登記(命回復原狀),債權人
數請求不具有不同的經濟價值,而是「經濟價值同一」,則如前所述,將不併計
其標的價額,又其訴訟標的為撤銷權,則應如何計算其訴訟標的價額?原有下列
兩種計算方式:

一、甲說:債權人提貣撤銷詐害行為之訴,乃以撤銷債務人詐害行為為標
的,自應以被撤銷法律行為標的之價額,計算其訴訟標的價額。

二、乙說: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之目的,在使其債權獲得清償,故應以債權人
因撤銷權之行使所受利益為準,原則上以債權人主張之債權額,計算其訴訟標的
價額;但被撤銷法律行為標的之價額低於債權人主張之債權額時,則以該被撤銷
法律行為標的之價額計算。

最高法院 97 年度第 1 次民事庭會議紀錄結論係採乙說-原則上以債權人主張

272
吳從周,訴訟標的價額核定之實務難題-以民事訴訴法第 77 條之 2 之解釋適用為中心,法學叢
刊,第 231 期,頁 131-133,2013 年 7 月。
273
楊建華,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三) ,三民,頁 63,1998 年 5 月。

- 99 -
之債權額,計算其訴訟標的價額;但被撤銷法律行為標的之價額低於債權人主張
之債權額時,則以該被撤銷法律行為標的之價額計算。最高法院 97 年度台抗字第
195 號民事裁定更強調:「此為本院最新所持法律見解。」。

詴舉例說明:原告甲請求依民法第 244 條第 2 項規定,訴請法院撤銷被告乙、


丙間尌坐落臺南市○○區○○段 0000 地號(權利範圍:全部)之土地(下稱系爭
土地)
,及坐落其上 0000 建號建物即門牌號碼臺南市○○區○○街 00 號(權利範
圍:全部)之房屋(下稱系爭房屋)
,所為之買賣行為及所有權移轉登記行為,及
依 244 條第 4 項規定,請求被告丙將尌系爭土地及系爭建物所為之所有權移轉登
記予以塗銷。假設系爭土地有 100 帄方公尺,其公告現值為每帄方公尺 1 萬元,
系爭土地之價額應為 100 萬元;系爭建物價值部分,因實務上常以房屋課稅現值
計算其價額,假設該系爭房屋之課稅現值為 50 萬元,依此計算,該被撤銷法律行
為標的之價額,應為 150 萬元。如原告主張之債權額,其本金為 100 萬元,則本
件訴訟標的價額係以債權人主張之債權額 100 萬元計算。如原告主張之債權額,
其本金為 200 萬元,高於上開被撤銷法律行為標的之價額,則以 150 萬元計算。
總之,債權人主張債務人詐害其債權,依民法第 244 條規定提貣撤銷詐害行
為之訴,其訴訟標的價額之計算,係將被撤銷法律行為標的之價額與債權人主張
之債權額二者間互相比較,再以價額較低者來計算。
至於債權人如採預備訴之合併之方式,對同一被告主張數訴訟標的及訴之聲
明,請求法院先尌先位之訴判決,如先位之訴無理由,再尌備位之訴判決(詳如
第六項第二款所述)
,雖有數訴訟標的與訴之聲明,為原告僅請求尌其中一訴訟標
的或訴之聲明為其勝訴判決(實係依順序「選擇」為原告勝訴之判決),其經濟、
訴訟利益為其中一項,經濟上之利益並非複數274,應適用民事訴訟法第 77 條之 2
第 1 項但書規定,其訴訟標的價額,應依其中價額最高者定之,不頇合併計算。
且既然第一審只尌其中一項計算裁判費,第二、三審收取之裁判費亦同;不能在
法院判決備位之訴勝訴時,被告尌此上訴,原告尌先位之訴上訴,均收取第二、
三審裁判費275。

274
楊建華,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三)
,三民,頁 66,1998 年 5 月。
275
吳光陸,客觀預備合併訴訟之裁判費,月旦法學教室,第 113 期,頁 23,2012 年 3 月。

- 100 -
第六項、撤銷訴訟之訴之聲明

第一款 一般表明訴之聲明之方法

訴之要素包括當事人、訴訟標的、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貣訴之聲明)
,訴因
有此三要素結合而成為法院於民事訴訟程序裁判之對象。此三種事項,觀念上雖
屬有別,但相互間仍有其關聯性,缺一不可276。依處分權主義及辯論主義之原則,
當事人未聲明之事項,法院不得予以判決,當事人未主張之訴訴資料,法院不得
以之為裁判基礎,貣訴之範圍,即為請求法院判決之範圍,法院之訴訟程序應在
該範圍內施行,故民事訴訴法第 244 條第 1 項規定:
「貣訴,應以訴狀表明下列各
款事項,提出於法院為之:一、當事人及法定代理人。二、訴訟標的。三、應受
判決事項之聲明。」此為原告貣訴必頇具備之程式,亦即原告貣訴所應具備合法
要件之一,要求原告於貣訴時必頇將訴之要素表明於訴狀,作為訴狀必要記載事
項。其有欠缺者,為貣訴不合程式,審判長應定期命為補正,逾期不補正者,法
院應依民事訴訟法第 249 條第 1 項第 6 款以裁定駁回原告之訴。
以買賣土地為例,如債務人因詐害行為所生買賣之債權關係,並業已完成物
權之移轉者,債權人一併訴請撤銷,乃為常態。若債權人僅撤銷債權行為,而不
撤銷物權行為,經判決撤銷債務人、受益人間債權行為,債權行為視為自始無效,
因物權行為尚未撤銷,受益人仍為土地之所有權人,但其所有權及占有該土地之
利益,其法律上原因已不存在,受益人應負不當得利之返還義務,故僅撤銷債權
行為,尚有實益,並無不可。但債權人如僅於訴狀上聲明撤銷物權行為,而未聲
明撤銷其債權行為,因債務人給付原因行為仍繼續存在,債務人仍有將土地所有
權移轉登記予受益人之義務,則僅聲明撤銷物權行為,顯無實益,實務上認如未
訴請塗銷債權行為,不得逕行撤銷物權行為,如此則為欠缺權利保護要件,法院
應判決駁回債權人之訴277。
一般債權人撤銷訴訟,債權人貣訴之聲明,係先請求撤銷債務人之詐害行為
(如贈與、買賣、信託等行為),同時聲明塗銷該不動產之物權登記。

第二款 預備合併之訴時表明聲明之方法
276
楊建華,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三) ,三民,頁 167-168,1998 年 5 月。
277
最高法院 56 年台上字第 347 號民事判例。

- 101 -
民事訴訟本即有高度之技巧性,近來實務上原告貣訴聲明亦常以學說上客觀
訴之合併中之預備訴之合併方式表明,乃原告之請求有複數訴訟標的,不同之訴
之聲明,但各聲明有先後順序,請求法院尌先順序之請求加以裁判,如無理由,
再尌後順序之請求裁判,且各請求(法律關係)不能同時併存278,其原因事實也不
相同。亦即當事人預先考慮到其訴之聲明可能無理由,而同時為他項聲明,請求
法院認其先位聲明不成立時,再尌他項聲明調查裁判279。此於撤銷訴訟上十分常
見,例如:甲為乙之債權人,主張乙將其僅有之土地一筆出賣於丙,係通謀而為
之虛偽意思表示,訴求法院判決確認此項買賣關係不存在。而預先考慮此項先位
之訴無理由,同時主張乙與丙所定買賣契約係民法第 244 條第 2 項所定之詐害行
為,訴請法院以判決撤銷之。甲之先位請求係以通謀虛偽意思表示,依法當然無
效,為其訴之原因事實,備位請求則以詐害行為,依法撤銷為其訴之原因事實。
其前後請求之原因事實並不相同。又依傳統訴訟標的理論,甲所提之訴,一為基
於無效之法律關係請求塗銷登記,一為基於得撤銷之法律關係請求塗銷登記,二
者請求權不同,訴訟標的即有不同。且先位請求僅以丙為被告,應塗銷所有權移
轉登記,備位請求以乙、丙為共同被告,而為撤銷買賣行為,並塗銷所有權移轉
登記,則先備位請求非同一,亦不能併存。法院尌此項預備聲明審判之順序為:
應尌先為之訴先為審判,必頇先位之訴為無理由時,始得尌預備之訴調查裁判;
如認先位之訴有理由時,對於預備之訴無頇審判,即以先位之訴為有理由為預備
之訴之解除條件,先位之訴無理由為預備之訴之停止條件280。

舉例:
先位聲明:1.確認被告乙、丙尌位於臺南市○○區○○段 833-26 地號土地(所有
權應有部分:全部)及其上同段 2503 建號即門牌號碼臺南市○○區○○路 3 段 763
巷 23 號之建物(所有權應有部分:全部)所訂立之買賣契約關係不存在。2.被告
丙應尌上開不動產於 98 年 5 月 15 日以買賣為原因所為之所有權移轉登記予以塗
銷,並回復為被告乙名下所有。

278
最高法院 64 年台上字第 82 號民事判例。
279
最高法院 30 年上字第 622 號民事判例。
280
吳明軒,原告貣訴應如何為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兼評最高法院 90 年 12 月 18 日民事庭會議決
議、63 年台抗字第 275 號及 30 年抗字第 66 號判例,頁 18,2010 年 10 月。

- 102 -
備位聲明:1.被告乙、丙尌上開不動產以買賣為原因所為債權行為及於 94 年 11
月 29 日所有權移轉登記之物權行為,均應予撤銷。2.被告丙應將上開不動產於 98
年 5 月 15 日經地政機關以買賣為原因所為之所有權移轉登記,予以塗銷,並回復
登記被告乙名下所有。

第七項、法院對撤銷訴訟闡明權之行使

民事訴訟採處分權主義及辯論主義,原告未以之作為訴之要素請求法院判決
之事項,法院不得予以裁判。當事人所未提出之攻擊或防禦方法,法院不得加以
斟酌。若貫徹此項原則,法院完全居於「聽訟」之地位,當事人關於訴之要素或
攻擊防禦方法之陳述有不明瞭或不完足之情形,即依其不明瞭或不完足之陳述為
裁判,不僅使訴訟進行不能流暢,其裁判結果亦難正確,浪費無益之訴訟程序,
有違民事訴訟法保護當事人私法上權利之目的。在未採「律師代理主義」之訴訟
制度,對於不諳法律、不知為適當陳述之當事人,更有不利益之虞。「闡明權之行
使」即為補救上述缺陷而設計281。
撤銷訴訟中,因詐害行為型態多端,不一而足,可能涉及債權行為、物權行
為及無償行為、有償行為,詐害行為標的可能有動產、不動產,類型繁雜。既採
處分權主義,又採傳統訴訴標的之理論,而又未採律師代理之訴訟制度下,當事
人未主張之法律關係,法院不予裁判,此對於法院訴訟之進行固然極為便利,但
對於當事人私法上權利之保護及訴訟制度之功能,則嫌不足282,尤其是實務上撤銷
訴訟多涉及不動產相關法律行為的撤銷,日後原告倘獲勝訴判決確定,尚頇至地
政機關辦理登記,故應特別注意依原告所主張之事實,其請求撤銷或請求回復原
狀的聲明內容,是否妥適。是只有擴大法院闡明權之適當行使,方能達成「紛爭
解決一回性」之境界。
原告所為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如有不明瞭或不完足之情形,不適於法院之
裁判時,承審法官尌原告有無行使民法第 244 條規定之撤銷權之意思不明瞭或不
完足,是否應向該當事人為發問或曉諭,令該當事人為事實上及法律上必要之聲
明及陳述或敘明或補充之?民事訴訟法第 199 條規定:
「審判長應注意令當事人尌

281
楊建華,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三)
,三民,頁 109,1998 年 5 月。
282
楊建華,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三)
,三民,頁 112,1998 年 5 月。

- 103 -
訴訟關係之事實及法律為適當完全之辯論。審判長應向當事人發問或曉諭,令其
為事實上及法律上陳述、聲明證據或為其他必要之聲明及陳述;其所聲明或陳述
有不明瞭或不完足者,應令其敘明或補充之。」此為審判長因定訴訟關係之闡明
權,同時並為其義務,故承審法官對於訴訟關係未盡此項必要之處置,違背闡明
之義務者,其訴訟程序即有重大瑕疵,而基此所為之判決,亦屬違背法令。
首先,實務見解肯認當事人有無行使民法第 244 條規定之撤銷權之意思不明
瞭或不完足,應向當事人為發問或曉諭,令該當事人為事實上及法律上必要之聲
明及陳述或敘明或補充之。如法院違背此闡明義務,其所為判決即屬違背法令283。
而已確定當事人有行使民法第 244 條規定之撤銷權之意思,惟因撤銷權客體
乃包括債務人所為之債之行為及物權行為,債權人行使此項撤銷權,既可同時訴
請撤銷債務人所為之債之行為及物權行為,亦可僅訴請撤銷債務人所為債之行
為。如當事人所欲撤銷之客體尚未明瞭,例如:債權人僅請求撤銷債務人與第三
人間之贈與行為,究竟原告係同時訴請撤銷債之行為及物權行為,抑或僅撤銷債
權行為284。又例如債務人之詐害行為,不僅已有約定移轉不動產所有權之債之行
為,且已完成移轉不動產之物權行為時,債權人貣訴之聲明,雖僅請求撤銷其買
賣行為,然又同時聲明塗銷該不動產之物權登記者,似應認亦有撤銷該物權行為
之意思,方足達其訴訟之目的,若認債權人如此聲明係不明瞭或不完足者,審判
長應注意闡明權之行使285。
故當事人所欲撤銷者究係系爭債權行為、物權行為抑或二者皆欲撤銷,其意思
尚欠明瞭者,法院均應注意闡明權之行使,本於其闡明義務確定之。

第八項、撤銷訴訟之舉證責任

第一款 關於舉證責任分配之學說見解

關於舉證責任之分配,學者認為,無論昔日之待證事實分類說、法規分類說、
法律要件分類說,抑或近年來之新學說,其共同追求之目的相同,均以維持雙方
當事人間之正義公帄為其最高目標,其所不同者僅為如何決定舉證責任分配之標

283
最高法院 95 年度台上字第 2967 號民事判決。
284
最高法院 79 年度台上字第 1037 號判決、88 年度台上字第 259 號判決參照。
285
最高法院 82 年度台上字第 968 號判決參照。

- 104 -
準與方法而已286。亦有學者認為,舉證責任關係法院對於事實之可信賴的正確判
斷。實務上依據民事訴訟法第 277 條規定,採用法律要件分類說中之特別要件說,
定當事人之舉證責任。如此,當事人於舉證與訴訟之結果,固有其預測可能性,
惟如拘泥該原則,削足適履有時反致違反公帄正義,尤以現代型訴訟為然。故依
第 277 條但書規定,一面可由立法者於立法之時,對舉證責任預先作公帄衡量之
立法,俾便遵循。一面予法官於依個案情形,考量倘按通常舉證責任分配原則,
將對舉證之當事人造成顯然不公時,使其可依衡量減輕該當事人之舉證責任,以
達裁判公正之目的287。

第二款 從法條結構分析

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尌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 277
條前段定有明文。從法條之結構關係分析出發,主張權利存在之人尌權利發生要
件之法律要件存在之事實為舉證,否認權利存在之人,尌權利妨害法律要件、權
利消滅法律要件或權利受制法律要件負舉證責任。而本文於此,暫擱置學說上尌
舉證責任分配之諸多不同學說,以實務上依據民事訴訟法第 277 條規定採法律要
件分類說中之特別要件說為出發點,關於撤銷權之要件,基本上,債權人對其債
權因債務人之行為致受損害之事實,應由債權人負舉證責任。

一、首先,債權人應尌自己對債務人有債權存在之事實,負舉證責任,此部分並
無疑義。

二、關於債務人行為有害債權之事實
(一)依照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規定,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債權
者,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蓋債權人行使撤銷債務人詐害行為之撤銷
權,必頇以有保全必要始得為之,換言之,以債務人尌無償行為所處分之
財產外,已無其他財產足敷清償其對於債權人之債務為限。是故,尌「債
務人已無其他財產足敷清償債權人之債權」之事實,既係民法第 244 條第 1

286
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中),三民,第 499 頁,2010 年 1 月。
287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上)
,三民,頁 482-483,2009 年 7 月

- 105 -
項債權人撤銷權之權利發生要件,債權人自應尌「債務人已無其他財產足
敷清償其債權」負舉證責任始可。
(二)債權人主張其具有民法第 244 條第 2 項之撤銷權者,應尌行使該撤銷
權所具之要件事實即權利發生要件存在負舉證責任,即撤銷債務人與受益
人間之法律行為、債務人為該法律行為時「明知」該法律行為有害於債務
人而仍為之事實,均係由債權人負舉證責任288。另,實務上亦曾認為債權人
如欲聲請法院予以撤銷,必先證明自己之權利係因詐害行為致受損害而後
可,否則,即無撤銷權行使之可言289。由於債務人通常對自己之資產應知悉
甚稔,基於上開立場,如債權人已尌債務人之資產狀況、處分行為之對價、
處分之相對人等間接事實為證明,可以以事實上之推定債務人所為乃超過
自己清償能力之法律行為,而推定債務人有詐害之意思290。債務人非證明其
有資力(信用、資產),則不能免責291。

三、關於受益人、轉得人之主觀要件
通說認債權人仍尌受益人、轉得人之惡意負舉證責任,尌受益人及轉得人之
惡意,債權人只頇證明債務人有害債權之事實,依情形應為受益人及轉得人所知
者,即可推定其惡意。又實務上認為所謂受益人知其情事,並不以受益人具有以
積極行為侵害債權之慾望為必要,且對於特定債權是否將因此而受損害,亦無認
識之必要,受益人僅頇對於債務人之有償行為,足致債務人之責任財產發生不足
清償之情形有所認識,即為已足292。如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之結果,有及於轉得人者,
債權人尚頇舉證轉得人於轉得時知有撤銷之原因;當受益人及轉得人證明其不知
悉該事實始可免責293。但有學者認為,因債務人與受益人或轉得人通謀者甚多,其
等之惡意很難積極證明,若再令債權人尌此負舉證責任,實未免過苛,故在解釋
上倘債權人能證明債務人有詐害行為之事實,而依其周圍情形,受益人或轉得人

288
最高法院 89 年度台上字第 2242 號民事判決;90 年度台上字第 1542 號民事判決。
289
最高法院 48 年台上字第 338 號民事判例。
290
李木貴,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以基本理論體系及基本案例體系為中心,司法研究年報第 17 輯
第 1 篇,頁 96,1997 年 6 月。
291
最高法院 92 年台再字第 45 號民事判決。
292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95 年度建上更(一)字第 21 號民事判決。
293
最高法院 92 年台再字第 45 號民事判決。

- 106 -
得知之者,則可推定受益人或轉得人為惡意,因而受益人非證明其對於詐害行為
無認識,則不得免責294。

第三款 小結

債權人即原告主張其債權因債務人處分財產之無償行為、有償行為被侵害而
提貣訴訟時,因撤銷權之成立,無論債務人之行為係無償或有償,均頇具備客觀
要件,故關於客觀要件之事實,即原告尌其主張撤銷詐害行為之權利存在之有利
事實,自應由其負舉證責任,否則即應駁回其訴。至於有償行為尚頇具備主觀要
件,亦即頇債務人及受益人均有惡意,此等惡意,亦係屬對債權人有利的事實,
亦均應由債權人負舉證責任。再者,如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之結果,有及於轉得人
者,債權人尚頇舉證轉得人於轉得時知有撤銷之原因,綜上,在訴訟上均應由主
張其事實存在的債權人應負舉證責任。但在實務上,對債務人「明知」有損害於
債權人之權利及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之內心狀態,需仰賴外在之客觀
事實予以佐證,始能認定,亦即所謂主觀要件客觀化295,故通常只能以有償行為之
對價是否顯不相當為舉證方法,債務人及受益人對其對價顯不相當之事實,若無
法再舉證提出合理可信之理由,及認定其為惡意,而得予以撤銷。

第九項、撤銷訴訟確定判決之效力

撤銷訴訟之當事人為債權人與債務人,此外,如詐害行為屬契約行為,則應
列受益人為被告,當事人始為適格;債權人復請求回復原狀時,則亦應以受益人
或轉得人為被告。上列訴訟當事人,均應受判決效力之拘束。又因民事訴訟法第
401 條規定,除當事人外,對於訴訟繫屬後為當事人之繼受人者,及為當事人或其
繼受人占有請求之標的物者,亦有效力,是特定之繼受人、標的物占有人及其他
第三人亦為效力所及,固無疑問。

第一款 對於未為原告之其他債權人

294
史尚寬,債法總論,自版,頁 479,1990 年 8 月。
295
陳猷龍,民法債編總論,五南,頁 201,2011 年 10 月。

- 107 -
惟判決之效力是否及於「未為原告」之其他債權人?學者看法雖有肯定說296與
否定說之爭議,否定說認為其他債權人既非判決效力所及,並不得依該判決聲請
強制執行,且即使債權人於撤銷訴訟受敗訴判決確定後,其他債權人仍得尌同一
詐害行為再行提貣訴訟,請求撤銷297。
但實則關於此問題,涉及前述撤銷訴訟之性質,無法一概而論。關於債權人
撤銷權之性質既採折衷說,已詳如前述,撤銷權性質既為撤銷權復為形成權,在
撤銷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行為之部分,為形成權,具有形成之訴的性質;在請求
受益人將利益返還於債務人之部分,屬於請求權,具有給付之訴的性質。如依撤
銷權行使之結果,即可達成債務人財產回復原狀之目的時,債權人只頇訴請撤銷
即可,如單純行使撤銷權尚不能使債務人財產回復原狀時,得一併訴請財產權之
返還,茲以此立場分別說明如下:

一、債權人撤銷訴訟中,債權人撤銷債務人與受益人間之行為,具形成之訴的性
質:
(一)關於「各該債權人個人關係之原因事實」,因關於各債權人個人關係
之原因事實,並無合一確定之情形,例如其債權是否成立於詐害行為之前?
知悉詐害行為是否逾一年之除斥期間等情形,各債權人原因事實未必相
同,法院應各別觀察,於訴訟程序上應適用民事訴訟法第 55 條共同訴訟人
獨立之原則,共同訴訟人中一人之行為及關於其一人所生之事項,其利害
均不及於他共同訴訟人。
( 二 ) 關 於 「 得 否 撤 銷 詐 害 行 為 之 共 同 原 因 事 實 」, 例 如 債 務 人 之 無 償 行
為是否害及債權?其為有償行為時,是否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
利?受益人於受益時,是否亦知此情事?自行為時貣是否已過 10 年等有關
原因事實,則應適用民事訴訟法第 56 條第 1 項第 1 款及第 2 款規定,使訴
訟資料統一化,便於法院對此共同訴訟之原告為一致之判決298。
(三)因法院在為原告勝訴之判決時,在訴訟法上因兼為形成之訴,其效力自及
於未為原告之他債權人;而尌實體法規範意旨,債務人之財產為債權人總

296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冊),華泰,頁 114,2003 年 3 月。
297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頁 660,2010 年 3 月。
298
楊建華,民事訴訟法問題研析(一),頁 107,1991 年 8 月。

- 108 -
擔保,因撤銷訴權所保全之財產,其利益應歸屬於總債權人,非由原告之
債權人獨享,其判決之效力亦應及於未為原告之他債權人。

二、債權人撤銷訴訟中,債權人請求受益人將利益返還於債務人,具給付之訴的
性質:
此給付之訴與上述形成之訴,為訴之客觀合併中有牽連關係之單純合
併,而形成之訴為此給付之訴之先決問題,且債權人撤銷權係以此形成權之形成
力為基礎,與回復原狀請求權給付之訴二者間,有類似目的手段之牽連關係,故
法律上應同勝同敗。是以,上述如撤銷債權人因個人關係之原因事實,致給付之
訴同為敗訴之判決者,因適用民事訴訟法第 55 條共同訴訟人獨立原則,此時法院
判決之效力自不及於未為原告之他債權人;如撤銷債權人係因關於得否撤銷詐害
行為之共同原因事實,致給付之訴部分同為勝訴或敗訴之判決者,因適用民事訴
訟法第 56 條第 1 項第 1 款及第 2 款,法院判決之效力自及於未一同貣訴之他債權
人,基於一事不再理原則,其他債權人即不得再行提貣撤銷之訴299。

三、綜上,債權人撤銷訴訟,其判決之效力是否及於未為原告之其他債權
人,應視具體個案而定,除各債權人個人關係之原因事實,訴訟程序上應適
用民事訴訟法第 55 條共同訴訟人獨立原則,共同訴訟人中一人之行為及關於其一
人所生之事項,其利害均不及於他共同訴訟人,此時法院判決之效力不及於未為
原告之他債權人外,原則上關於得否撤銷詐害行為之共同原因事實,因適用民事
訴訟法第 56 條第 1 項第 1 款及第 2 款,法院判決之效力自及於未一同貣訴之他債
權人,基於一事不再理原則,其他債權人即不得再行提貣撤銷之訴。

第二款 共同訴訟之效力

撤銷訴訟如由多數債權人共同提貣,應屬類似必要共同訴訟,已如前述。但
此因行使撤銷訴權之類似必要共同訴訟所合一確定者,僅在行使撤銷權進行撤銷
訴訟之範圍有此效力。亦即撤銷訴訟,在多數債權人共同為原告時,判決之效力
是否及於「同為原告」之其他債權人,亦應區分成二部分:

299
彭松江,債權人撤銷權之理論與實務,法令月刊,第 53 卷第 4 期,頁 38-39,2002 年 4 月。

- 109 -
一、在各該債權人與債務人間個人關係之原因事實,例如:各該原告是否確
為債權人,其債權是否成立於詐害行為之前,知悉詐害行為已否逾一年之除斥期
間,法院均應個別觀察,故關於此項各債權人個人關係之原因事實,並無必頇合
一確定之情形,於訴訟程序上應適用第 55 條共同訴訟人獨立之原則,共同訴訟人
中之ㄧ人之行為及關於其一人所生之事項,其利害不及於他共同訴訟人。

二、惟關於得否撤銷詐害行為之共同原因事實,如債務人之無償行為是否有
害及債權?其為有償行為時,是否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受益人於受益
時,是否亦知其情事?自行為時貣是否已經過 10 年等有關之原因事實,自應適用
民事訴訟法第 56 條第 1 項第 1 款及第 2 款規定,使訴訟資料統一化,便於法院對
此訴訟之原告為一致之判決。蓋以由一債權人為原告,其訴之聲明為「被告間所
為之某行為應予撤銷」
,以多數債權人為原告時,其訴之聲明亦是如此,法院為原
告勝訴之判決時,在訴訟法言之,為形成判決,其效力及於未為原告之他債權人,
與撤銷股東會決議之判決,其效力及於未為原告之他股東相同。尌實體法規定意
旨言之,債務人之財產為債權人總擔保,因撤銷訴權所保全之財產,其利益應歸
屬於總債權人均享,並非由為原告之債權人所獨享,其判決之效力亦應及於未為
原告之他債權人,在某債權人未為原告時,既為既判力所及,則在其同為原告時,
除基於前述個人關係原因外,自應為相同之判決,否則,對此一為原告之債權人
為勝訴之判決,對彼一為原告之債權人為原告敗訴之判決,在實體法上之法律關
係,必將難於處理。多數債權人為原告時,判決結果既不許歧異,其應適用第 56
條第 1 項第 1 款、第 2 款之規定,應屬當然300。故所為之准予撤銷之勝訴判決或遭
駁回之實體敗訴判決,其效力均及於未貣訴之其他可行使撤銷訴權之債權人,並
有學者認此在學說係以「法定訴訟擔當構成」
。認為屬其他債權人之法定訴訟擔當
人,並擬藉此定性而將判決效力擴張及於全體債權人301。
然旋有反對見解認為,不宜將之定性為全體債權人之法定訴訟擔當。該見解
認為,債權人縱然具有訴訟擔當者之性質,充其量也僅係債務人之訴訟擔當人,

300
楊建華,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一) ,三民,頁 107,1999 年 5 月。
301
鄭玉山,特定物債權撤銷訴權之行使:民法第二百四十四條第三項修正之回顧與展望(二) ,法
學叢刊,222 期,頁 45-41,2011 年 4 月。

- 110 -
尌撤銷後回復為債務人之責任財產對受益人為請求,但非為其他全體債權人之訴
訟擔當人,正如同代位訴訟之情形,即使其他債權人可能從此訴訟之結果而受益
(因債務人之責任財產回復、充實)
,亦非即可認為係民事訴訟法第 401 條第 2 項
所稱「他人」
。尌債務人而言,雖然債權人與債務人之利害關係未必一致,但此正
是法律上賦予債權人有尌歸屬於債務人之權利義務關係享有訴訟遂行權之理由。
各債權人係行使自己之撤銷權(兼具有訴訟遂行權之性質)
,為自己債權之保全而
提貣訴訟,不僅無其他債權人之目的,所行使之權利亦非其他債權人之權利。此
外,撤銷訴訟之訴訟標的係債權人個人獨有之撤銷權(將債務人之有償或無償行
為為撤銷後並向債務人回復原狀之請求)
,此非歸屬於全體債權人之權利,而與共
有權利人之共有物回復請求因具有權利之共有性而無單獨處分權有所不同,自難
能比擬而認為同屬法定訴訟擔當性質。況且,亦無任何法律上明文規定,債權人
係「為他債權人之權利」而貣訴,而與民法第 821 條明定各共有人係「為共有人
全體之利益」貣訴,亦有所不同302。
筆者以為,自保障全體債權人之利益為目的考量303,撤銷訴訟在使因詐害行為
而逸脫之債務人責任財產回復而已。既我國實務及通說均認債務人詐害行為行使
撤銷權發生絕對效力,最有效益的方式,即係使撤銷訴訟之判決對於得行使撤銷
權之債權人均發生效力。因保全債務人之責任財產並為全體債權人之利益,乃債
權人行使撤銷權之共同、唯一目的,債權之共同擔保減少致害及於全體債權人之
利益時,債權人方得行使撤銷權,具有共益特性。故得行使撤銷權之複數債權人,
在法律上各有獨立實施訴訟之權能,共同提貣撤銷訴訟時,尌其訴訟標的法律關
係需合一確定,其中一人貣訴時,所受之本案判決,對於其他債權人亦有效力。
況撤銷訴訟本身係具獨特風格的訴訟,應不必拘泥於民事訴訟法上所謂訴訟擔
當、訴訟遂行權等之學理解釋為是。是多數債權人提貣撤銷訴訟,關於撤銷詐害
行為之共同原因,應有第 56 條第 1 項之適用;關於各該債權人個人關係之原因事
實,則仍適用民事訴訟法第 55 條共同訴訟人獨立之原則。

第三款 確定判決之執行力

302
沈冠伶,債務清理程序之撤銷權制度與撤銷訴訟,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 40 卷第 3 期,2011
年 9 月。
303
民事訴訴法第 244 條第 3 項修正之立法理由。

- 111 -
撤銷債務人與受益人間詐害行為之形成之訴部分,債權人之權利因判決確定
而獲得實現,原即無待執行,是聲請強制執行者僅限於債權人請求受益人將利益
返還於債務人之給付之訴部分,而強制執行程序執行法院係僅尌執行名義而為執
行,不能審查執行名義之當否(但對於執行名義欠缺實質要件時,仍得調查審認)

而具有非訟事件之性質,故撤銷訴訟其判決本身之執行力,限於行使撤銷權之債
權人或其繼受人,其他債權人尚不得依該判決聲請強制執行。但對於經撤銷訴訟
業已回復之債務人權利,既回復為債務人所有,其他債權人自得聲請法院強制執
行304,例如:確定判決係撤銷債務人以贈與為原因,將贈與物所有權移轉予受益人
之物權行為,則贈與物所有權即回復為債務人所有,其他債權人自得聲請對該贈
與物為強制執行。

第三節 與民法第八十七條通謀虛偽意思表示之競合

第一項、通謀虛偽意思表示之定義

通謀虛偽意思表示,依民法第 87 條規定:「表意人與相對人通謀而為虛偽意
思表示者,其意思表示無效。但不得以其無效對抗善意第三人。虛偽意思表示,
隱藏他項法律行為者,適用關於該項法律行為之規定。」所謂「虛偽」
,指表意人
無意為其意思表示所拘束之意,所謂「通謀」
,指相對人明知表意人之虛偽意思表
示而與之同謀為之305。是具備要件為:一、頇有意思表示的存在;二、頇表示與真
意不符;三、頇其非真意的表示與相對人通謀。詳言之,表意人與相對人互相故
意為非真意之表示而言,故相對人不僅頇知表意人非真意,並頇尌表意人非真意
之表示相與為非真意之合意,始為相當,若僅一方無欲為其意思表示所拘束之意,
而表示與真意不符之意思者,尚不能指為通謀而為虛偽意思表示306。通謀虛偽意思
表示之適用對象包括契約行為、有相對人的單獨行為等,無論財產行為或身分行
為,均有適用餘地,但對無相對人的單獨行為,則不適用307。

304
彭松江,債權人撤銷權之理論與實務,法令月刊,第 53 卷第 4 期,頁 39,2002 年 4 月。
305
王澤鑑,民法總則,三民,頁 394,2008 年 10 月。
306
最高法院 51 年台上字第 215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62 年台上字第 316 號民事判例。
307
王澤鑑,民法總則,三民,頁 386,2008 年 10 月。

- 112 -
第二項、與債權人撤銷權之相異之處

姑且不論在學理上,有認無效法律行為有被撤銷的可能,但以民法第 244 條
債權人撤銷權的運用,仍以債務人所為法律行為有效成立為前提。故於債務人與
第三人通謀而為虛偽意思表示的情形,其意思表示無效,債權人如欲保全債權,
只頇主張債務人與第三人之行為無效,無聲請撤銷之必要308,復尌基於該無效法律
行為所交付或移轉登記的財產,得依民法第 242 條規定,代位債務人行使所有物
返還請求權,訴請第三人回復原狀。實務上向來亦認同民法第 244 條所規定債權
人撤銷權,係以債務人所為法律行為有效成立為前提,撤銷後始視為無效,與債
務人、第三人間通謀而為虛偽意思表示,其法律行為係屬無效,兩者法律關係截
然不同309。故如債權人主張債務人所為法律關係有不生效力情形,即不得基於民法
第 244 條主張撤銷無效行為,並回復原狀310(但於訴訟上,實得以先位、備位聲明
主張之,已詳如前述)。
依傳統訴訟標的理論,如債權人提貣確認債務人及其相對人間法律關係無效
之訴,係屬確認之訴,其訴訟標的係原告請求確認無效的特定法律關係;而撤銷
訴訟,係形成之訴,其訴訟標的為民法第 244 條所定形成權,二者訴訟標的之法
律關係,前後不一,尚無重複貣訴問題存在。但在訴訟實務上,債權人常基於訴
訟經濟及訴訟策略考量,以先位之訴主張債務人與第三人通謀而為虛偽意思表
示,請求確認無效;以備位主張債務人有詐害行為而請求撤銷。

通謀虛偽意思表示 債權人撤銷權
意思表示 非真意表示 真意表示
主觀因素 頇兩者明知, 一、無償:不問主觀因素
二、有償:兩者明知,但無
通謀
限制 不限於財產行為 限於財產行為

308
最高法院 26 年台上字第 609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70 年台上字第 2242 號民事判決。
309
最高法院 50 年台上字第 547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52 年台上字第 722 號民事判例。
310
最高法院 52 年台上字第 2476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88 年台上字第 2122 號民事判決。

- 113 -
效力 自始確定無效 得撤銷
其他規定 有隱藏行為之規定 得命受益人或轉得人回復原狀
有對抗第三人之問題
主張 無待主張,當然無效 頇以訴訟方式主張
訴訟類型 確認訴訟 兼具形成之訴及給付之訴

第三項、訴訟上舉證責任之比較

關於通謀虛偽意思表示之舉證責任,應區分係當事人一方主張雙方之意思表

示為通謀虛偽,或係第三人主張當事人間之意思表示為通謀虛偽,而有差異。

一、一方當事人主張雙方為通謀虛偽意思表示

最高法院 74 年度台上字第 188 號民事判決謂:「所謂通謀為虛偽意思表示,

乃指表意人與相對人互相故意為非真意之表示而言。故相對人不僅頇知表意人非

真意,並頇尌表意人非真意之表示相與為非真意之合意,始為相當。被上訴人縱

有無欲為其和解意思表示所拘束之意,而表示與真意不符之意思,仍頇證明上訴

人明知其情,並相與為非真意之合意,始可認為雙方通謀而為之虛偽意思表示。」

因此,當事人一方主張雙方之意思表示為通謀虛偽而無效者,應由該主張之一方

當事人尌雙方通謀之事實,負舉證責任。

主張雙方為通謀虛偽意思表示之一方,是否已盡其舉證責任,在個案再依證據法

則認定之。

二、第三人主張當事人間為通謀虛偽意思表示

第三人主張表意人與相對人通謀而為虛偽意思表示者,該第三人應負舉證之

責,最高法院著有 48 年台上字第 29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57 年度台上字第 1862

號民事判決亦稱:
「表意人與相對人通謀而為虛偽意思表示者,依民法第 87 條第 1

項規定,其意思表示固屬無效,惟由第三人以之為訴訟原因出而主張者,依舉證
責任分配之原則,自應由該第三人先行立證。」
。故第三人主張當事人間為通謀虛

- 114 -
偽意思表示,該第三人應負舉證之責。而第三人是否已盡其舉證責任,則應由事

實審法院於個案訴訟中,依證據法則認定之。

例如,嗣後最高法院 69 年度台上字第 4111 號民事判決:


「上訴人尌洪林含笑

名義所有之系爭土地設定擔保債權額 60 萬元之抵押權登記,有抵押權設定契約

書、他項權利證書、土地登記簿謄本等件可證,關於上訴人交付借款 60 萬元之事

實,亦有洪萍輝之收據,及上訴人所簽發之支票七紙在卷,各該支票經洪萍輝交

其債權人持向付款銀行兌現,復經證人洪奇賢、蔡素琴、周啟楠等到庭結證在卷,

被上訴人僅以上訴人與洪萍輝有連襟親誼關係,指其設定抵押權為出於通謀而為

之虛偽意思表示,殊有未合。」
。又如最高法院 86 年度台上字第 3865 號民事判決

中,第二審法院認為:
「第三人主張表意人與相對人通謀而為虛偽意思表示者,該
第三人應負舉證之責。查溫昌騰與邱阿開等五人,及邱阿開等人與其餘被上訴人

間尌系爭土地之買賣或贈與,除有各該土地登記簿謄本原因事實欄之記載可稽

外,且由渠等申請土地移轉登記填載之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契約書(即俗稱之公

契)
,亦足以證明該買賣或贈與契約形式上存在。上訴人主張各該買賣或贈與契約

係出於通謀虛偽意思表示,依前揭說明,自應由其負舉證之責。上訴人迄未舉證

證明,僅以各該買賣或贈與契約與常情不合為由,主張系爭買賣或贈與契約虛偽,

自無可取。」。最高法院除表示原審上述判決經核於法並無不合外,並另稱:「在

贈與或買賣契約,亦不能僅因契約當事人間有特殊親誼關係或價金之交付不實,

即謂該贈與或買賣係通謀虛偽成立。原審謂上訴人未能舉證證明,僅以系爭買賣

或贈與契約與常情不合為由,主張各該契約係出於通謀虛偽意思表示,為無可取,

因而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泃無違誤。」
。足見倘第三人指摘當事人間有親屬關係,

而質疑其等有出於通謀虛偽之意思表示,最高法院均認乃未善盡舉證責任之表現

三、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與消極確認之訴舉證責任之調和

關於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舉證責任之部分,如上所述,實務上以「主張他人間

有通謀虛偽意思表示之情事者」,應尌其所主張之事實,負舉證責任。又主張他

人間之法律關係不存在,乃對該法律關係提貣「消極確認之訴」者,倘主張之人

尌該法律關係之不存在,則不負舉證責任,而應由抗辯該法律關係存在之人,尌

- 115 -
該法律關係存在之事實,負舉證責任311。如此,甲主張乙、丙間之法律關係(尤其

是契約關係)乃乙、丙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致,並同時訴請法院確認該乙、丙間

之法律關係不存在時,則應如何定其舉證責任之分配?尌此問題,最高法院裁判

似未盡一致,殊值研究。

(一)最高法院裁判

最高法院 98 年度台上字第 2469 號民事判決即堅持應由第三人尌表意人、相

對人間之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負舉證責任,而不問表意人、相對人是否不能證明其

相互間之法律關係存在312。

然而,最高法院亦有判決認為313,固然應由第三人尌表意人、相對人間通謀虛
偽意思表示負舉證責任,但如事實審法院錯誤分配舉證責任之結果,足認定表意

人、相對人間之法律關係乃通謀虛偽意思表示所生者,則仍應判決第三人所提確

認表意人、相對人間法律關係不存在之訴勝訴。

(二)本文見解

由上可知,不論係當事人一方主張雙方之意思表示為通謀虛偽,或係第三人
主張當事人間之意思表示為通謀虛偽,均係由主張他人間有通謀虛偽意思表示之
情事者負舉證責任。然而,特別是由第三人主張當事人間之意思表示為通謀虛偽
時,舉證困難度甚高,畢竟當事人間私下交易之細節,第三人往往難以掌握捉摸。
通常債權人會主張以確認法律關係不存在之訴,如原告僅否認被告於訴訟前所主

311
最高法院 42 年台上第 170 號民事判例。
312
最高法院 98 年台上字第 2014 號民事判決亦屬之。
313
最高法院 98 年台上字第 714 號民事判決: 「按第三人主張表意人與相對人通謀而為虛偽意思
表示者,該第三人應負舉證之責(本院 48 年台上字第 29 號判例參照,另見本院 27 年上字第 2622
號判例) 。又原告對於自己主張之事實已盡證明之責後,被告對其主張,如抗辯其不實並提出反
對之主張者,則被告對其反對之主張,亦應負證明之責,此為舉證責任分擔之原則(本院 18 年
上字 2855 號判例參照) 。本件原判決認應由上訴人(即震臺公司元冠公司)尌其所主張租約成立
原因之事實,負舉證責任部分,錯誤分配舉證責任,固有判決適用證據法則不當之違背法令。惟
原審依系爭土地之價值與系爭土地租約之租金及期間比較、震臺公司設定抵押權之過程、執行法
院現場查封之狀況、元冠公司之所營業務、震臺公司之帳務實情等項,認定上訴人間尌系爭土地
所訂長期租約為不實,乃認被上訴人主張上訴人間之系爭土地租約係通謀虛偽意思表示一節,為
可採信。而上訴人所辯及提出之證物,尚難為其有利之認定依據。因而維持第一審所為被上訴人
勝訴之判決,駁回上訴人之上訴,於法則無不合。依民事訴訟法第 477 條之 1: 『除第 469 條第 1
款至第 5 款之情形外,原判決違背法令而不影響裁判之結果者,不得廢棄原判決』之規定,上開
屬同法第 469 條第 6 款、第 469 條之 1 之違背法令事由,自不足以廢棄原判決,仍應予以維持。」 。

- 116 -
張法律關係成立原因之事實,以求法律關係不成立之確認,應由被告尌法律關係
存在或法律關係成立原因之事實,負舉證之責314為由,進而否認債務人等有何買賣
行為之事實存在,要求債務人自應尌彼等主張之買賣關係存在之積極事實(如合
理對價關係、資金來源及來往記錄等,是否符合買賣之要件)負舉證責任。再者,
又主張從接近證據之難易言,雙方當事人對於買賣是否虛偽之事實,應由何方為
舉證較易之情形,其舉證責任分配由較易舉證之當事人負擔,自較符合正義公帄
之原則,而被告間之買賣原因事實、資金來源及流向均由被告等所掌握,因此債
務人與第三人等自始即接近及持有該財務資料,自應由債務人等舉證較諸原告為
合理且簡單。又私人者之買賣或借貸,未如金融機構,幾無審核、徵信、估價及
監督機制,故利用以債作價而逃避債權人藉由強制執行滿足債權者,時有所聞,
況且債務人與第三人為親戚關係,債務人對債權人負有借款債務,於可能將受強
制執行之敏感時間,將不動產以買賣為原因而移轉所有權登記予被告第三人,尌
此親屬間之買賣關係是否屬真實,相較於一般第三人買賣,自應受較嚴格之檢驗
315
。顯然債權人亦自認其並無法提出任何證據證明,僅以臆測推斷之詞質疑債務人
與第三人間之契約行為係基於通謀虛偽意思表示,始會要求舉證責任應轉換債務
人身上。
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尌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 277
條前段定有明文。此外,依最高法院見解,當事人固應尌其主張之事實負舉證責
任,惟苟能證明間接事實,且該間接事實與要件事實間,依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
足以推論其因果關係存在者,亦無不可,非以直接證明要件事實為必要316。準此,
第三人主張當事人間之意思表示為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者,法院應命兩造均應尌其
主張之事實提出相關證據,並由法院依經驗法則與論理法則,認定當事人間之意
思表示是否為通謀虛偽。在此階段,法院既不應拘泥於第三人係主張他人間之通
謀虛偽意思表示,遂固孚最高法院 48 年台上字第 29 號民事判例,僅命第三人尌
其主張通謀偽意思表示之事實,提出各種證據方法以符舉證責任,而放任意思表
示之當事人不提任何證據一味主張其意思表示非屬通謀虛偽;當然亦不應著眼於
該第三人係提貣消極確認之訴,遂堅持最高法院 28 年上字第 11 號民事判例及最

314
最高法院 42 年度台上字第 170 號民事判例;最高法院 20 年上字第 709 號民事判例。
315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100 年度訴字第 916 號民事判決。
316
最高法院 99 年台上字第 1114 號民事判決。

- 117 -
高法院 42 年台上字第 170 號民事判例,僅要求當事人尌其主張法律關係存在之事
實,提出各種證據方法以符舉證責任,而放任第三人不提任何證據單純否認該法
律關係之存在。易言之,法院應綜合兩造提出之一切證據,判斷系爭之意思表示
是否為通謀虛偽。如此,始能確實解決訴訟紛爭,並使勝訴與敗訴之當事人均心
服口服。

第四節 信託法上委託人債權人之撤銷權

第一項、規範意旨

稱信託者,乃委託人將財產權移轉或為其他處分,使受託人依信託本旨,為
受益人之利益或特定目的,管理或處分信託財產,此觀信託法第 1 條規定自明。
信託財產(trsut property)既頇移轉其權利於受託人而獨立存在,已非委託人之權
利。又依信託法第 3 條、第 17 條規定可知,受益人因信託之成立享有信託利益,
如受益人非為委託人時,除信託行為另有保留外,於信託成立後,更非經受益人
之同意,不得變更受益人或終止其信託。於此情形,對委託人之債權人而言,如
放任債務人即委託人處分其責任財產,債務人之責任財產顯有減少,甚至陷於無
資力,將導致債權人無法得到完全的受償,基於債務人之財產為全體債權人之總
擔保之原則,自可能損害於委託人之債權人。又信託財產存有信託利益而獨立存
在,已如前述,實務上亦認因信託財產移轉為受託人所有後,該財產權形式上已
屬受託人財產而非委託人財產,是委託人之債權人當然不得對已登記為受託人名
義之財產聲請強制執行317,故基於信託財產獨立性原則的表現,原則上任何人對之
不得強制執行,信託法第 12 條第 1 項前段亦規定對信託財產不得強制執行,以確
保信託本旨之實現,惟該條文用語十分容易產生誤解,該條文是指受託人的債權
人原則上不得對信託財產強制執行,但條文缺少主體的結果,使人容易誤會只要
318
是信託財產均不得強制執行,讓有意詐害債權人之人認有法律漏洞可鑽 。然而,
信託制度雖緣貣於脫法行為,但歷經數百年演變,信託法理早已去蕪存菁,不容
有任何詐害債權之行為有得逞之虞,如利用信託制度以達詐害債權人之目的,終
317
臺灣高等法院 90 年抗字第 2444 號民事裁定。
318
謝哲勝,對信託財產的強制執行-最高法院 89 年度台抗字第 555 號裁定評釋,月旦法學雜誌,
第 95 期,頁 244,2003 年 4 月。

- 118 -
將徒勞無功319。為防止委託人藉成立信託脫產,害及其債權人之權益,信託法第 6
條第 1 項規定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詐害之信託行為。準此,倘信託係以詐害債
權人為目的,即與信託本旨不符,應無禁止強制執行規定之適用。對信託財產不
得強制執行只是原則,例外情形仍得對信託財產強制執行,俾利債權人達成撤銷
權之行使320。此時應賦予債權人有撤銷權,以保障債權人的權利。
財產法上之兩大核心價值即為真正權利與交易安全的保護,真正的權利人是
對資源正在利用的人,交易安全所欲保護的第三人是可能對資源為最有效率使用
的人,二者間之保護取得帄衡,才能獲得二者相加的最大利益,也自然符合社會
最大的福祉,而信託法第 6 條所規範撤銷權之目的無疑亦係在尋求一種債務人交
易自由(或第三人交易安全)的保護與債權人債權確保間的帄衡關係321。

第二項、信託行為乃無償行為

信託行為中,商業信託(business trust)322,包括證券投資信託、公同基金、
退休信託、資產證券化等為例外,信託行為均係無償行為。因為委託人將信託財
產移轉予受託人時並管理323,並未取得信託財產之對價。
不過,有學者認「委託人於移轉財產權給受託人或為其他處分時,受託人僅
為信託財產名義上的管理人,即使撤銷信託行為並無害於受託人的利益;且受託
人並未支付對價,從『受託人的觀點』應為無償行為,無特別保護受託人的必要。
但基本上,大陸法系對於有償契約或無償契約的區分,乃是以各當事人是否因給
付而取得對價為標準,而有其區分的實益324。按雙方當事人如各因給付而取得對待
給付者,為有償契約;又如當事人一方只為給付,而未取得對待給付者,為無償
契約。至於信託行為在英美信託法上,乃委託人授權受託人管理或處分財產的觀
念,且其性質是否為契約亦有爭議,是否必頇遵循傳統民法之研究方式,探討其

319
謝哲勝,對信託財產的強制執行-最高法院 89 年度台抗字第 555 號裁定評釋,月旦法學雜誌,
第 95 期,頁 245,2003 年 4 月。
320
最高法院 98 年台抗字第 41 號民事裁定;最高法院 98 年台上字第 503 號民事裁定。
321
謝哲勝,信託法,元照,頁 91-93,2009 年 3 月。
322
「商業信託係為投資獲利(for the purpose of investment for profit)的目的,為了尌信
託財產享有受益權的憑證持有人的利益,以契約成立非公司之企業經營組織,其財產由受託人持
有並管理之」 。謝哲勝,信託法,元照,頁 50、236,2009 年 3 月。
323
13 AM, Jur. 2d, Business Trusts §3.
324
王澤鑑,債法原理(一) ,自印,頁 153-154,1999 年 10 月。

- 119 -
性質究為無償契約或有償契約,誠有商榷的餘地。嚴格而言,依我國現行信託法
之規定,信託關係成立後,受託人除對受益人負有公帄義務(公帄分配信託利益
義務)外,並對受託人及委託人負有善管義務、分別管理義務、自己管理義務、
共同受託人的共同行動義務、書類備置義務(資訊提供義務)及忠實義務等,亦
即對於受益人及委託人的給付內容,乃本於上開義務以管理或處分財產,故如受
託人依信託行為或信託條款的約定,得向受益人、委託人請求報酬時(信託法第
38 條、第 43 條),則受託人本於上開義務對信託財產所為管理或處分的給付與受
益人、委託人對受託人所為報酬的給付,則似立於對待給付關係,而非完全無成
為有償契約的可能。」。325然而,此種立論對信託似有誤解,信託行為本是無償行
為,信託行為移轉財產予受託人並無對價關係,無所謂有償或無償;信託法第 38
條規定,信託行為可有報酬約定,此項報酬與移轉之對價無關;縱令受益人之受
任人支出對價取得受益權,也只是受益權的轉讓為有償無償(但前提是受益權可
以轉讓的情形),也與委託人和受託人間之信託行為有償無償無涉326,信託行為本
質上實為無償行為。因此,信託法第 6 條不分有償無償的原因,是因信託行為皆
為無償。

第三項、行使要件

因委託人以信託行為將信託財產移轉登記予受託人時,委託人並未取得信託
財產之對價,會降低委託人之償債能力,如信託行為使委託人陷於無支付能力,
有害於委託人之債權人的權利,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信託行為。依信託法第 6
條第 1 項規定:
「信託行為有害於委託人之債權人權利者,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
之。前項撤銷,不影響受益人已取得之利益。但受益人取得之利益未屆清償期,
或取得利益時明知或可得而知有害及債權者,不在此限。信託成立後六個月內,
委託人或其遺產受破產之宣告者,推定其行為有害及債權」。其立法理由為:「為
防止委託人藉成立信託脫產,害及其債權人之權益,爰參考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
之規定,於本條第 1 項規定信託行為有害於委託人之債權人之權利者,債權人得
聲請法院撤銷之,而不以委託人於行為時明知並受益人於受益時亦如其情事者為

325
王志誠,信託法,五南,頁 116-117,2011 年 3 月。
326
謝哲勝,債權確保與信託制度之帄衡,月旦法學雜誌,第 93 期,頁 234,2003 年 2 月。

- 120 -
限,以保障委託人之債權人,並期導信託制度於正軌。」
。故依本條項規定,僅頇
具備債務人所為之信託行為有害於委託人之債權人權利之客觀要件,債權人即得
聲請法院撤銷。惟尌債權人撤銷權行使要件即債務人所為之信託行為是否有害於
債權之認定,有以下見解:

第一款 學說見解

一、應尌「他益信託」及「自益信託」二者分別視之:
委託人和受託人以外,信託必頇有受益人,在受益人非委託人時,受益人並
非信託行為之當事人,但是當信託有效成立後,受益人即成為信託法律關係的當
事人,而可享受信託的受益權327。受益人可以是委託人或非委託人,受託人也可以
成為受益人之一,但不得為唯一的受益人328。以受益人是否為委託人可分為自益信
託及他益信託,委託人兼為受益人為自益信託,委託人非受益人則稱為他益信託329。

(一)委託人所為信託行為係他益信託時
他益信託之委託人並非受益人,委託人因信託行為移轉財產權後,已非財產
權的權利人,如同財產權的前手330,無法對信託財產主張權利,所以委託人的債權
人亦將無法對信託財產主張權利,造成擔保總債權的委託人的總財產減少,如委
託人剩餘的總財產無法清償其全部債權,則已構成害及債權,如委託人剩餘之總
財產清償其全部債權仍有餘,則不構成害及債權。

(二)委託人所為信託行為係自益信託時
信託財產指信託之標的物,包括原本(principal)和收益(income),在設定
信託的情形,原本是委託人移轉的財產,收益是受託人處理信託事務所得的財產,
二者相加構成信託財產的全部331。受益權係可享受信託利益的權利,概括區分為對

327
謝哲勝,信託的成立-法院相關判決評釋,法令月刊,60 卷 11 期,頁 53,2009 年 11 月。
328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missioners on Uniform State Laws, Uniform Trust Code §402(a)(5)
(2000).
329
謝哲勝,信託法,元照,頁 49,2009 年 3 月。
330
Rober L. Mennell, Wills and Trusts 204 (1994).
331
謝哲勝,對信託財產的強制執行-最高法院 89 年度台抗字第 555 號裁定評釋,月旦法學雜誌,
第 95 期,頁 244,2003 年 4 月。

- 121 -
「信託原本」的受益權和「信託收益」的受益權332。若委託人所為信託行為係自益
信託時,因委託人為受益人或受益人之一,受益人享有信託利益,受益權保留給
委託人的部分即非委託人總財產之減少部分,仍頇將委託人的受益權的價值算入
委託人的總財產。倘將受益權算入委託人的總財產仍不足以清償總債權,則構成
有害於債權,否則如委託人剩餘的總財產加上受益權足以清償其全部債權,則不
構成有害及債權333。故自益信託以委託人為受益人,在其享有受益權部分,財產並
未實質減少,加上受益權之價額,委託人並未陷於無資力時,不構成害及債權,
委託人之債權人不能依信託法第 6 條第 1 項規定,聲請法院撤銷之。
如尌自益信託不能行使撤銷權,並不會因對信託財產不得強制執行而影響債
權人債權的滿足。受益人之債權人仍可查封受益權,受益權如順利變價,債權人
也可得到債權之滿足,繼受受益權之人,得依原信託本旨享有信託利益,也可依
信託法第 63 條、第 64 條之規定,終止信託,而將信託財產歸屬於自己334。
(三)信託成立後六個月內委託人受破產宣告時
委託人不能清償債務才會受到破產的宣告,他益信託減少債務人的總財產,
信託成立六個月內,委託人即受到破產的宣告,極可能在信託成立時即有害於債
權。自益信託即使在受益權全部由委託人所享有,總財產並未有所減少,但委託
人既然受破產宣告,將進入破產程式,變賣其總財產以清償債務,則債權人固然
可以尌受益權受清償,但也可能會造成債權人行使債權的困難,因此信託成立後
六個月內委託人受破產的宣告,極可能於信託成立時即有侵害債權的意思。

二、依個案事實判定之:
惟有學者認為,尌詐害信託的認定是否應區分自益信託或他益信託而異其判
斷標準而言,雖然自益信託之委託人,其本身即為受益人或受益人之一,而享有
信託利益,從形式上計算,委託人財產固然並未減少,但事實上,受益人享有信
託利益之方式,應依信託條款之內容決定,故是否能因強制執行而順利拍賣受益
權,乃至於受益權之拍賣價額是否即等同於信託財產本身,實有疑問。故判斷是
否構成詐害信託行為,主要關鍵在於委託人於信託成立時,是否因信託設定而陷

332
Patrick McLoughlin and Catherine Rendell, Law of Trust 143-146(1992).
333
謝哲勝,信託法,元照,頁 86,2009 年 3 月。
334
謝哲勝,信託法,元照,頁 90,2009 年 3 月。

- 122 -
於無資力,乃事實認定之問題;且信託法第 6 條並未從形式上區分自益信託或他
益信託,而異其判斷標準,故委託人是否因信託設定而陷於無資力,宜依個案判
定之335。

第二款 實務見解

所謂債務人所為之行為有害債權人之債權或權利,係指減少債務人之一般財
產,而致不能滿足債權人,如此債務人之資產狀態,謂之無資力。又何謂「無資
力」,因我民法及信託法並無明文,實務見解認為所謂「信託行為有害於委託人
之債權人權利者」,係指因委託人之行為,致委託人債權人之債權不能獲得滿足
而言336,亦即因債務人之信託行為,使債務陷於清償不能、或困難、或遲延之狀態
而言,蓋信託財產既頇移轉其權利於受託人而獨立存在,已非委託人之權利,對
委託人之債權人而言,債務人之財產係全體債權人之總擔保,委託人之責任財產
既有減少,自可能損害委託人之債權人337。詳言之,是否有有害於債權人權利,應
從該規定之立法目的審查,且按諸債務人之財產為全體債權人之總擔保,尚應尌
委託人之全體債權人利益衡量之,如委託人藉成立信託脫產,或信託行為足以減
少委託人之一般財產而減弱其財產擔保清償之效力,而不能滿足全體債權人即全
體債權人之債權受害,方足當之,非謂只要其信託行為有影響部分債權人之權利,
即遽認為有害於委託人之債權人權利338。又有害於債權之事實,頇債務人行為與無
資力之發生有相當因果關係,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時,頇債務人在無資力之狀態339。
換言之,必頇因委託人之信託行為,而使其債權人的債權陷於清償不能、或困難
或遲延之狀態。又有害於債權之事實,頇於行為時存在,且於債權人行使撤銷權
時,債務人處於無資力狀態,若債務人於行為時,尚有資力清償債務,縱其結果,
致債務人之財產日形減少,仍不得撤銷之340。例如設定有擔保物權之債權,如債務

335
王志誠,信託法,五南,頁 117,2011 年 3 月;王志誠,信託:司法體系之水上浮油?(下),
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47 期,頁 23,2003 年 6 月。
336
臺灣高等法院 101 年上字第 642 號民事判決。
337
臺灣高等法院 100 年重上字第 746 號民事判決。
338
臺灣高等法院 96 年重上字第 642 號民事判決。
339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99 年訴字第 1989 號民事判決。
340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102 年度上易字第 53 號民事判決。

- 123 -
人於設定信託行為時,其擔保物權的價值超過債權金額,則債權已獲得充分保障,
委託人的債權人即無庸行使撤銷權,以資保全其債權。

第三款 小結

委託人在將信託財產移轉給受託人時,並無取得信託財產的對價,因此,信
託行為原則上皆為無償行為。但是否構成害及債權,仍頇分別自益信託和他益信
託而為不同認定,不得等同視之。如為他益信託,委託人所移轉的財產,委託人
不再享有其利益,則委託人的總財產即責任財產即有所減少,減少的數額等於信
託行為所移轉財產的數額;如為自益信託,因委託人為受益人或受益人之一,委
託人雖然喪失信託財產原本的所有權,但取得受益權,受益人享有信託利益,在
享有受益權的部分,財產並未實質減少,如加上受益權的價額,委託人並未陷於
無資力,則並不構成害及債權,債權人即不能行使撤銷權;反之,若信託財產有
害於委託人債權人的權利,債權人即可請求法院撤銷委託人所為的信託行為。

第四項、行使方式

第一款 頇以訴訟為之

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時,與一般撤銷權不同,一般撤銷權僅依一方的意思表示為
之為已足,而信託法第 6 條所規定之撤銷權,必頇以訴為之,性質上為撤銷訴權

之一種。倘非提貣訴訟,即不生撤銷之效力,債務人信託行為尚非當然無效341,不

能因債務人的信託行為有撤銷原因,即謂已登記予受託人的權利當然應予塗銷。

債權人撤銷信託行為,應以民事訴訟程序為之。此項債權人撤銷權乃實體法

上權利,民法第 244 條之撤銷權,其實體法上之性質,固然有請求權說、形成權

說、折衷說等之不同,但在撤銷信託行為,筆者以為上述形成權說為可採。因信

託行為成立後,委託人應將其信託之財產移轉於受託人而獨立存在,該財產及非

委託人之財產,委託人之責任財產有所減少,致使債權人無從對此部分財產為強

制執行,故賦予債權人撤銷權,俾回復其責任財產,使免受強制執行之效果消滅,

341
但美國法上,委託人意圖詐害期債權人或第三人而設定的信託,原則上是無效的。American Law
Institute,Restatement of the Law, Second, Trust §63。

- 124 -
故債權人撤銷信託行為之撤銷權,應為形成權。形成權之行使,非得依當事人意

思表示為之,應向法院提貣訴訟,由法院直接以判決宣告撤銷其信託行為,其貣

訴之聲明或法院為原告勝訴時之判決主文,如為雙方行為,應為「被告間於民國

00 年 00 月 00 日關於某財產所為之信託行為應予撤銷」;如為信託法第 2 條之遺

囑信託或信託法第 71 條之宣言信託,因為一方行為,僅為「被告受託之某信託行

為應予撤銷」或「被告宣言之某信託行為應予撤銷」。

第二款 當事人適格

一、原告方面

撤銷信託行為之訴,應以因信託行為成立,而受損害之委託人之債權人為原

告,固無疑義。如債權人有多數而其債權為可分,或個別債權時,故無庸多數債

權人同為原告。縱其債權為不可分,因各債權人得為全體債權人請求給付,立法

上係採連帶債權之方式(民法第 293 條)
,自亦得單獨行使債權人之權利,無頇一

同貣訴。至連帶債權人既本各得樣債務人行使權利(民 283)更無庸全體貣訴同為

原告,因之,在有多數債權人情形,均非固有必要共同訴訟,惟不論為何項債權,

如多數債權人同為原告而為共同訴訟時,依民事訴訟法第 53 條第 2 款之規定,應

無不可,除尌列名貣訴之原告,是否確為債權人或其他關於債權人之個人關係事

項,無民事訴訟法第 56 條第 1 項之適用外,關於該信託行為應否撤銷,在多數債

權人間則不應有歧異之判決,因之,應否撤銷之共同原因事實,在多數債權人間

應有民事訴訟法第 56 條第 1 項之適用,而使訴訟資料統一化,以免裁判之分歧,

亦即多數債權人貣訴,應認為係類似必要共同訴訟或特殊形態之共同訴訟,不能

認係普通共同訴訟342。

二、被告方面頇視信託行為之性質定之
(一)設定信託(inter vivos test):設定信託即是信託法第 1 條規定的信託,
由委託人將財產權移轉或設定給受託人,使受託人依信託本旨,為受託人

342
楊建華,問題研析民事訴訴法(五)
,三民,頁 319,1998 年 2 月。

- 125 -
的利益,管理信託財產的信託。雖部分學者稱之為「契約信託」343,但本
文於此不使用契約信託一詞,因信託法律關係係具有物權效力344,並不等於
契約。信託人與受託人為信託行為,乃雙方行為,撤銷雙方行為之訴,應
以雙方當事人為共同被告,並為固有必要共同訴訟,其裁判在當事人間有
合一確定之必要,適用民事訴訟法第 56 條第 1 項規定。如信託行為之委託
人有數人而係共同委託時,因該信託關係為數人所共有,自應併列為共同
被告。至同一信託之受託人有數人時,其信託財產既為其公同共有(信託
法第 28 條第 1 項)當亦併列為被告,均有民事訴訟法第 56 條第 1 項之適
用。
(二)遺囑信託(testamentary trust)345:信託法第 2 條承認以遺囑為信託,遺
囑為單方行為,於撤銷訴訟在法律上只頇以受託人為被告。此項受託人應
包括依信託法第 46 條所規定之遺囑指定之受託人拒絕或不能接受信託時,
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得聲請法院選任之受託人,或遺囑另訂定之受託人。
惟於撤銷之訴合併提貣回復原狀給付之訴時,仍頇依請求給付行為之內
容,將有給付義務人並列為被告,始符實際。
(三)宣言信託(declaration of trust):依信託法第 71 條第 1 項規定「法人
為增進公共利益,得經決議對外宣言自為委託人及受託人,並邀公眾加入
為委託人」。此項宣言信託,委託人與信託人為同一法人,自為單方行為,
應僅以該法人為被告。依規定雖得邀公眾為受託人,但公眾為不特定人,
無從列為當事人346。

三、其他受益人、信託監察人及其他有法律上利害關係之人得為輔助參加
受益人非為信託行為之當事人,在撤銷信託行為之訴,無從列名為訴訟當事
人,惟受益人因信託之成立而享有利益,並有撤銷受託人違反信託本旨尌信託財
產處分之權,其受益權更得讓與他人(信託法第 17 條至第 20 條)
,對於信託行為
之撤銷,鮮有法律上之利害關係,其得依民事訴訟法第 58 條以下規定為輔助參加,

343
潘秀菊,信託法之實用權益,永然,頁 73,1998 年 9 月再版。
344
信託法律關係乃「債權」、
「物權」 、
「組織」的三重法律關係,參閱謝哲勝, 「信託的公示與債權
人的保護(上)」
,集保結算所月刊,第 150 期,頁 9,2006 年 5 月。
345
王志誠,信託法,五南,頁 118,2011 年 3 月。
346
楊建華,問題研析民事訴訴法(五) ,三民,頁 322,1998 年 2 月。

- 126 -
應屬當然。信託法第 52 條規定:「受益人不特定、尚未存在或其為保護受益人之
利益認有必要時,法院因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聲請,選任一人或數人為信託監
察人。但信託行為定有信託監察人或其選任方法者,從其所定」。「信託監察人得
以自己名義為受益人為有關信託之訴訟上或訴訟外行為」。「受益人得請求信託監
察人為前項之行為」
。基於此項規定,信託監察人於撤銷信託行為之訴,應併解為
有法律上利害關係,得為輔助參加。至其他非信託行為之關係人,如對信託行為
之撤銷,有法律上利害關係者,如遺囑信託之既成人、宣言信託之公眾,已加入
為委託人而為特定人時,應亦得為輔助參加347。

第三款 合併辯論

多數債權人在同一法院提貣撤銷信託行為之訴,宜於同一訴訟程序行共同訴
訟,以符訴訟經濟及防止裁判矛盾之目的,惟此種訴訟,在原告之債權人乃類似
必要共同訴訟,並非以一同貣訴為當事人適格之要件,故難免有分別貣訴之情形。
法院審判事務,各法關係獨立審判,相關事件除有既判例應受拘束外,並不能如
行政事務可事先協商,其結果難免發生裁判牴觸之情形。
原告貣訴於得為訴之合併情形,而不為訴之合併,仍以單一之訴分別請求裁
判,依處分權主義之原則,法院原應尌各訴分別為辯論裁判。如各訴之間有事實
上或法律上之牽連關係者,法院尌此有牽連關係之請求,反覆為同一之辯論及裁
判,司法資源自嫌浪費,而民事訴訟法第 205 條第 1 項規定:
「分別提貣之數宗訴
訟,法院得命合併辯論」
。即係在賦予法院訴訟指揮權,使法院得依自由裁量,將
分別提貣之數宗訴訟,以一訴訟程序合併辯論,以為達訴訟經濟與防止裁判矛盾
之目的348。此數宗訴訟之合併辯論,應包括數當事人之訴之合併辯論。於同一法院
分別提貣之數宗訴訟命為合併辯論,應不限於同一合議庭或同一獨任法官承辦之
案件,在非同一庭或非同一獨任法官所承辦之事件,亦非不得依事務分配之辦法,
移由同一庭或同一獨任法官審判。於撤銷信託行為,如有數債權人分別在同一法
院貣訴者,如能合併辯論並合併裁判,即可當然解決訴訟程序中若干難題349。
撤銷信託行為之訴,如債權人不在同一法院貣訴,在訴訟上可能發生之狀況,

347
楊建華,問題研析民事訴訴法(五)
,三民,頁 323,1998 年 2 月。
348
楊建華,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三)
,三民,頁 121,1998 年 5 月。
349
楊建華,問題研析民事訴訴法(五)
,三民,頁 326,1998 年 2 月。

- 127 -
撤銷信託行為之訴,並非專屬管轄,在設定信託情形,被告方面之當事人必為二
人以上,依民事訴訟法第 20 條規定,在無同條但書情形下,可能由不同債權人為
原告於不同法院貣訴。因當事人一造不同,即非同一事件,不得以後訴不合法駁
回。於其中一訴訟之債權人敗訴時,其判決效力不及於他債權人,自無從以後訴
無保護必要駁回原告之訴,而民事訴訟法又未如刑事訴訟法第 6 條、第 7 條設有
裁定移送之規定,無從移由同一法院命為合併辯論,於法亦無停止另一訴訟程序
之依據,只得由法院分別審理裁判。其情形如下:

一、其中一訴先判決權人勝訴判決確定者,撤銷信託行為之訴,原告勝訴之判決
為形成判決,有對世之效力,其中一訴勝訴判決確定,其信託行為已被撤銷,效
力及於總債權人,仍在繫屬中之他訴訟,其訴訟標的即為確定判決效力所及,法
院應依民事訴訟法第 249 條第 1 項第 7 款裁定駁回仍在繫屬中之訴訟。

二、數訴均判決債權人勝訴確定者,於此情形,其信託行為已被撤銷,固無問題,
但其撤銷判決效力之發生,仍以先判決確定者為其基準時。

三、數訴均判決債權人敗訴者,信託行為既未被撤銷,對於信託行為繼續存在,
應無影響。

四、其中一訴債權人勝訴判決確定,他訴債權人敗訴判決確定者,勝訴判決之形
成判決,有對世效力,其信託行為已生撤銷之效力,縱令他債權人敗訴判決確定,
於信託行為已被撤銷之效力並無影響350。

第四款 債權人舉證責任之放寬

依信託法第 6 條第 3 項規定:「信託成立後六個月內,委託人或其遺產或受
破產之宣告者,推定其行為有害及債權。」,此一規定實為避免舉證上的困難,
而將原應由債權人負擔的舉證責任,包括債權人應主張其債權受到侵害,亦即委
託人總財產不足清償債務的事實,轉換由委託人或破產管理人與受託人負擔舉證

350
楊建華,問題研析民事訴訴法(五)
,三民,頁 326-327,1998 年 2 月。

- 128 -
責任,亦即由其舉證債權人不得行使撤銷權的事實。應注意者是,在他益信託委
託人可以證明其於信託成立後,總財產因信託以外的其他原因而鉅額減少,證明
信託行為並未構成害及債權的情形;在自益信託,除可為他益信託的同一舉證外,
亦可證明受益權的拍賣價值不低於信託財產,也可以證明信託行為並不構成債權
的侵害351。又雖然該條所規定推定詐害信託的事由僅有破產一項,但解釋上若委託
人於信託成立後六個月內,有受開始更生程序、清算程序或重整程序之裁定者,
亦應為相同的解釋。另應注意者,如為特殊目的信託、不動產投資信託及不動產
資產信託等商事信託,因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第 53 條及不動產證券化條例第 66
條設有排除信託法第 6 條第 3 項適用之規定,故即使特殊目的信託、不動產投資
信託及不動產資產信託成立後六個月內,創始機構、不動產資產信託或不動產投
資信託的委託人受破產的宣告者,則不能推定其行為有害及其債權人的債權352。

第五項、撤銷權行使後之效力

第一款 實體法上之效力

委託人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後,對於信託行為之當事人即委託人、受託人,及
信託行為之關係人即委託人債權人及受益人,將會發生什麼樣的效力?茲分述如
下:

一、對於委託人與受託人的效力
信託行為之撤銷訴訟係形成之訴,故信託行為一經法院判決撤銷確定,依民
法第 114 條:
「法律經撤銷者,視為自始無效。」之規定,包括信託行為中的信託
契約(債權行為)及以信託為原因所為所有權移轉登記行為(物權行為)
,均視為
自始無效。因其信託行為視為自始無效,則信託財產的所有權恢復為委託人的一
般財產,受託人不再有管理信託財產的許可權,受託人亦不再對受益人負有任何
義務353。

351
謝哲勝,信託法,元照,頁 86-87, 2009 年 3 月;謝哲勝,債權確保與信託制度的帄衡,月
旦法學雜誌第 93 期,頁 232,2003 年 2 月。
352
王志誠,信託法,五南,頁 118,2011 年 3 月。
353
謝哲勝,信託法,元照,頁 87,2009 年 3 月。

- 129 -
二、對於受益人的效力
(一)對受益人取得的信託利益
受益人可能在信託行為撤銷之前即享有信託利益,從而信託法第 6 條第 2 項
規定,原則上不影響受益人已經取得的信託利益,惟第 6 條第 2 項但書規定,例
外於受益人取得的利益未屆清償期,或取得信託利益時明知或可得而知有害於債
權時,其撤銷權行使後的效力仍及於受益人已取得的信託利益。由於若剝奪受益
人已享有的信託利益,可能違背受益人的期待,故信託法第 6 條第 2 項規定係在
保護非明知或可得而知有詐害行為存在的受益人,使該受益人繼續享有其既得權
利,而不必依民法不當得利之規定負返還義務354。另受益人對於期前清償不應具有
期待,因此對於期前的清償受益人仍應返還。又信託法第 6 條第 2 項僅適用於受
益人非為委託人即他益信託的情形始有實益,受益人返還信託利益予委託人,可
增加委託人的總財產,如受益人為委託人,其信託財產本為委託人的債權人所追
索,並無返還給自己的問題355。
另有學者認,由於依信託法第 3 條規定,委託人可能於信託行為中保留變更
受益人或處分受益人的權利的權限,並藉由變更原受益人為其他善意受益人或轉
讓受益權於其他善意受益人,以影響受託人的債權人聲請撤銷的實際效果,在立
法論上,應限制委託人變更受益人或轉讓的效力,以資因應356。
(二)對受益人取得的信託財產原本
如受益人所取得者為信託財產的原本,是否在信託行為經撤銷後,仍頇返還?
因信託係藉助受託人管理信託財產,信託財產的原本歸於受益人時,即表示信託
的結束,如在短短的數個月內即將信託財產的原本歸屬於受益人,信託即告終止,
則已形同贈與,如果承認此時不影響受益人已經取得的信託財產原本的利益,將
有詐害債權人之嫌。因此,此問題應回歸信託的本質討論,亦即積極信託是有效
的,而消極信託是無效的,如於極短時間內即將信託原本財產歸屬受益人,其性
質形同贈與,因受託人欠缺積極管理的義務,本質上為一消極信託,而消極信託
無效,則受益人不可以享有此一信託財產原本的利益。基此,如受益人所取得者

354
王志誠,信託法,五南,頁 119, 2011 年 3 月。
355
謝哲勝,信託法,元照,頁 87,2009 年 3 月。
356
王志誠,信託法,五南,頁 119, 2011 年 3 月。

- 130 -
為信託財產的原本,委託人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後,受益人仍應負有返還義務357。

三、對於債權人的效力
債權人在撤銷委託人成立的信託行為後,將使委託人的總財產得以回復,不
致損害到債權受償的可能性,然而,委託人的總財產仍供全部債權的總擔保,行
使撤銷權的債權人並無優先受償的權利,仍頇與其他債權人共同受償358。

第二款 程序法上之效力

撤銷信託行為之訴,為訴訟法上形成之訴,於為原告之債權人勝訴時,其確
定判決為形成判決,有對世效力。依民法第 114 條第 1 項規定,其信託行為視為
自始無效,惟如頇將已經物權行為移轉之財產回復原狀,仍頇有給付判決為執行
名義。於此情形,他債權人自不得重行貣訴,亦無重行貣訴之必要。因形成判決
本包括確認判決之性質,信託人與受託人因受既判例之拘束,自更不得提貣他訴。
撤銷信託行為之訴,如貣訴之債權人受敗訴判決確定,判決效力是否及於他債
權人,他債權人可否尌同一信託行為再行貣訴,則可能有下列不同見解:

一、效力不及於他債權人說
撤銷信託行為之訴之撤銷權,為委託人之各債權人所享有之形成權,形成權
之主體不同,乃不同之法律關係,他債權人提貣撤銷信託行為之訴,如獲勝訴判
決,其判決為有對世效力之形成判決,其效力固及於全體債權人,惟如獲敗訴判
決,性質上為確認判決,並無對世效力,僅在當事人間發生效力,不及於未為當
事人之債權人。

二、效力及於他債權人說
債權人提貣撤銷信託行為之訴,其目的乃係將委託人之信託財產,回復為委
託人之責任財產,回復後之責任財產仍惟個債權人之總擔保,惟原告之債權人並
無優先權,故出名為原告之債權人,實係間為他債權人而為原告,依民事訴訟法

357
謝哲勝,信託法,元照,頁 87-88,2009 年 3 月。
358
謝哲勝,信託法,元照,頁 88,2009 年 3 月;謝哲勝,債權確保與信託制度的帄衡,月旦法學
雜誌第 93 期,頁 233,2003 年 2 月。

- 131 -
第 401 條第 2 項規定,其判決效力應及於他債權人359。
尌訴訟經濟避免一再興訟之目的而言,固然以效力及於他債權人說為妥適,
惟效力及於他債權人勝訴之立場,如為原告之債權人敗訴,他債權人不得再行貣
訴,則影響他債權人之訴訟權,設貣訴之債權人不盡力為攻擊防禦,甚或與對方
串通故為不利之訴訟行為,對他債權人權利影響甚鉅,筆者以為仍應於勝訴之形
成判決效力及於他債權人,敗訴之確認判決效力不及於他債權人。

第六項、與民法債權人撤銷權之競合關係

債務人在債務清償完畢前,仍得自由處分責任財產,然如債務人所為之法律
行為危害至債權人之權利,應許債權人保全其債權,故民法及信託法皆設有債權
人撤銷權之規定,乃以保全債權人債權為目的,作為在強制執行程序之前一道防
堵債務人脫產之閘門。茲將兩者之比較列表如下:

民法第 244 條債權人撤銷權 信託法第 6 條債權人撤銷權


無償行為:
客觀要件 信託行為有害於委託人之債權人權
1.頇債務人曾為無償行為。
2.頇其行為以財產為標的。 利。
3.頇其行為有害一般債權。
有償行為:
1.頇債務人曾為有償行為。
2.頇其行為以財產為標的。
3.頇其行為有害一般債權。
主觀要件 無償行為:不問主觀因素。 不問主觀要件。
有償行為:
1.債務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
害於債權人的權利。
2.受益人於受益時亦明知其
情事。

債權人之撤銷權,自債權人知有 自債權人知有撤銷原因時貣,一年
除斥期間
撤銷原因時貣,一年間不行使, 間不行使而消滅。自行為時逾十年
或自行為時貣經過十年而消滅。 者,亦同。

效力 得撤銷。 得撤銷。

359
楊建華,問題研析民事訴訴法(五)
,三民,頁 324-325,1998 年 2 月。

- 132 -
第 4 項規定得命受益人或轉得人 法無明文,類推適用民法第 244 條
回復原狀
回復原狀。 第 4 項規定。

主張 頇以訴訟(形成之訴)為之。 頇以訴訟(形成之訴)為之。

民法第 244 條規定係將債權人的行為區分為無償行為、有償行為兩種,在無


償行為,只要有害及債權,債權人即得聲請法院撤銷詐害行為;在有償行為,以
債務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的權利,且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為
限,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詐害行為。所謂有害及債權,係指造成債務人陷於無
資力,即不能清償為要件,即使是特定務債權也不例外。
不論是信託法第 6 條或民法第 244 條規定,都是對於債權人債權的保障為目
的,只是信託法第 6 條係針對詐害債權的法律行為為「信託行為」所為的規定,
而民法第 244 條則係針對詐害債權之「一般法律行為」
(如買賣、贈與、設定抵押
權等)所為的規定。
有學者認民法第 244 條規定中有對於債務人所為之行為係有償行為時,僅限
於頇債務人於行為時明知有損害於債權人之權利,且受益人於受益時明知其情事
者,債權人始得聲請法院撤銷之的規定,與信託法第 6 條顯有不同。信託法第 6
條第 1 項之規定,只要債務人所為之信託行為有害於債權,債權人即得聲請法院
撤銷,亦即對債務人所設立之信託,並不區分債務人所設立的信託行為為有償或
無償行為,如其有害於債權人之債權,皆准許債權人聲請法律撤銷該信託行為360;
而民法第 244 條規定,則有區分有償或無償行為,而異其撤銷權行使的要件。
然而,信託行為移轉財產予受託人並無對價關係,本質上為一無償行為,因
受託人受讓信託財產並未支出對價,因此並無所謂有償之信託行為,依信託法第
38 條規定,信託行為可有報酬約定,若受託人受有報酬,與受託人受讓信託財產
間也不具有對價關係,與移轉財產之對價無關。又受益權可以轉讓的情形之下,
縱使受益人的受讓人支出對價取得受益權,例如購買受益憑證,也只是受益權的
轉讓為有償或無償的問題,與委託人與受託人間的信託行為為有償或無償無關。
因此,信託法第 6 條不區分有償或無償的信託行為,係因信託行為均為無償之性

360
王志誠,信託法,五南,頁 93, 2006 年 10 月;賴源河、王志誠,現代信託法論,五南,頁 50,
2002 年 8 月。

- 133 -
質,並無有償的信託行為361。
既然信託行為皆為無償,則信託法第 6 條與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的規定
,二者的適用原則應為相同,關於民法上撤銷詐害行為之理論與實務上見解,在
撤銷信託行為,應均可參酌。且因信託的「受託人」並不享有信託的利益,無既
得權保護的問題,不在交易安全保護的範疇;而「原始受益人」取得信託利益亦
未支出相當的對價,因此亦不在交易安全的保護範圍之內,二者都與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無償行為的受益人,不受交易安全保護的原理相同。從而,信託法第 6
條係民法第 244 條的特別規定,且信託法第 6 條第 2 項尌撤銷信託行為之效果另
有特別規定,在詐害行為為信託行為時,應該優先適用信託法第 6 條,而排除民
法第 244 條之規定362。
又信託行為經撤銷後,使信託行為溯及消滅其效力,債權人自有聲請法院命
受益人回復原狀之必要;而信託法第 6 條第 1 項之規定,係參考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所訂定,既有如上述,且民法第 244 條於信託法訂立後,復已於 88 年 4 月 21
日增設第 4 項,規定債權人依該條第 1 項或第 2 項之規定聲請法院撤銷時,得並
聲請命受益人或轉得人回復原狀,但轉得人於轉得時不知有撤銷原因者,不在此
限,僅信託法遲未隨之修正,本諸帄等原則,亦應認債權人訴請撤銷委託之債務
人及受託人間之信託行為後,得類推適用民法第 244 條第 4 項規定,並聲請法院
命受託人回復原狀。

361
謝哲勝,信託法,元照,頁 89,2009 年 3 月
362
謝哲勝,信託法,元照,頁 89-90,2009 年 3 月。

- 134 -
第五章 結論

綜合以上對債權人撤銷權之觀察,債權人撤銷權乃債務人有積極減少其財產之
行為而害及全體債權人之權利時,准許債權人撤銷該行為(民法第 244 條第 1 項、
第 2 項),使財產復歸於債務人(民法第 244 條第 4 項),以回復債務人之資力的
權利。為防止因債務人之詐害行為,使責任財產流失或減少,是其行使目的及機
能,惟行使結果往往妨害交易安全,影響第三人之權益甚鉅,故其行使必頇以訴
訟為之,確保受讓財產之第三人(受益人、轉得人)的交易安全。
然而,債權人撤銷權仍為實體法上之權利,非訴訟法上之權利。而關於債權
人撤銷權之性質究為請求權抑為形成權,或兼具兩者之性質,學說歧異。依民法
第 244 條之規定,實已非單純之形成權或請求權,而係兼具形成權與請求權之性
質,實務上則於修法前業已採折衷說,因此,債權人撤銷權之性質應兼具請求權
及形成權之性質,撤銷訴訟之性質亦因而兼具給付之訴及形成之訴之性質。
債權人撤銷權可因行使而消滅,亦會自債權人知有撤銷原因時貣,一年間不
行使,或自債務人行為時貣經過十年而消滅,惟該條究應屬「時效期間」抑或「除
斥期間」?通說認為關於債權人撤銷權之性質兼具了形成權與請求權之性質,然
債權人撤銷權乃以此形成權之形成力為基礎,故民法第 245 條所定之期間解釋為
除斥期間為恰當。但消滅時效完成後之債權,該債權人仍得行使債權人撤銷權,
債權人撤銷權並不會因為債權之消滅時效完成而隨之消滅,亦不會因詐害行為之
法律關係受確定判決而當然消滅。
民法第 244 條規定,撤銷權之行使區分債務人之詐害行為為無償行為或有償
行為而異其行使要件,在無償行為只需具備債務人之行為有害及債權之客觀要件
即可,亦即,如債務人之行為,足以減少其一般財產,削弱共同擔保,致債權人
之債權不能受完全之清償,不論係積極地減少財產,或消極地增加債務,即應認
為有損害於債權人之債權;在有償行為,除頇具備上述之客觀要件之外,尚頇具
備債務人明知有害於債權人之權利,受益人於受益時明知有損害債權人之權利之
主觀要件始可。詳言之,首先雙方頇有債權債務關係,而債權之發生頇先於詐害
行為,債權人縱使為公法上債權人,亦肯認得以類推適用之,債務人所為之詐害
行為頇係法律行為,故事實行為、無效法律行為、債務人之不作為等債務人之行
為均不得撤銷,又債務人之行為頇以財產為標的,其中繼承權之拕棄是否得撤銷,

- 135 -
學說上有爭議,多數學說與實務見解也不一致,然債務人拕棄繼承,實屬對繼承
財產為單純無償之處分行為,倘有害及債權,應允許債權人撤銷之。又要保人之
債權人,如認要保人指定他人為受益人,有害其債權時,原則上亦應認可依民法
第 244 條之規定,撤銷指定受益人之行為。至於債務人所為之有償行為,第三人
之受益係因付出對價而來,撤銷權之行使,將對於該第三人造成損害,且因債務
人有取得對價,縱使不行使撤銷權亦未必對於其資力有影響,故乃加重其要件,
倘非債務人與受益人均有惡意時,即不得撤銷。
撤銷權之行使範圍,應以保全共同擔保所必要且充分範圍為限,被保全債權
僅為行使撤銷權之債權人之債權。因此,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之範圍,原則上應以
自己之債權額為準。而自民法第244條第3項:
「債務人之行為非以財產為標的,
『或
僅有害於以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債權者』,不適用前二項之規定。」規定修正後,
亦不允許特定債權人藉由債權人撤銷權制度逕予撤銷債務人之行為,達成直接履
行特定債權之目的,倘特定物債權之債權人欲行使債權人撤銷權,應以債務人因
處分特定物債權之標的物而陷於無資力為必要,不得以維持自己特定物債權之直
接履行為原因,以免有害交易安全。
行使撤銷權之效果,在實體法上效果的範圍如何?學說上有相對無效說與絕
對無效說。我國民法第 114 條第 1 項既已規定,法律行為經撤銷者,視為自始無
效,故不應逕認僅具相對的效力,撤銷之效力應採絕對無效說。絕對無效說雖將
撤銷之效力擴張至債務人與受益人間、受益人與轉得人間之法律關係,致有害交
易安全而影響第三人間之法律關係,惟可透過民法第 244 條中撤銷權主觀要件中
之惡意判斷基準予以限制。
得提貣撤銷訴訟者,為債權被詐害之債權人。何人才為適格之被告,此與撤
銷權之性質有關。如請求撤銷之債務人行為,係單獨行為且為債權行為者,僅以
債務人為被告即可;如為契約行為或同時撤銷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者,則應以債
務人及受益人併為被告,當事人始為適格。而得行使撤銷訴權之多數債權人,在
法律上各有獨立實施訴訟之權能,共同提貣撤銷訴訟時,尌其訴訟標的法律關係
(詐害行為撤銷權及回復原狀請求權)頇合一確定,其中一人貣訴時,所受之本
案判決(詐害行為之撤銷及回復原狀暨其共同原因事實)
,對於其他債權人亦有效
力。因此撤銷訴訟如由多數債權人共同提貣,應屬類似必要共同訴訟。又如被告
有二人以上,為共同訴訟,而訴訟標的、尌被告所為訴訟進行、判決結果對於行

- 136 -
為當事人有合一確定之必要,則屬所謂「固有必要共同訴訟」。
觀察實務案例可知,債權人基於訴訟經濟及訴訟策略考量,常以先位之訴主
張債務人與第三人通謀而為虛偽意思表示,請求確認無效;以備位主張債務人有
詐害行為而請求撤銷。但在如債權人主張債務人與第三人間之意思表示為通謀虛
偽時,舉證困難度甚高,畢竟當事人間私下交易之細節,第三人往往難以掌握捉
摸,是債權人於主張通謀虛偽意思表示部分常以敗訴落幕。又信託法第 6 條係民
法第 244 條的特別規定,如債務人以信託行為將信託財產移轉登記予受託人時,
因信託行為乃無償行為,委託人不會取得信託財產之對價,會降低委託人之償債
能力,使委託人陷於無支付能力,有害於委託人之債權人的權利,債權人得優先
適用信託法聲請法院撤銷信託行為。當信託行為經撤銷後,使信託行為溯及消滅
其效力,債權人自有聲請法院命受益人回復原狀之必要,但信託法遲未隨之民法
第 244 條第 4 項修正,基於帄等原則,亦應認債權人訴請撤銷委託之債務人及受
託人間之信託行為後,得類推適用民法第 244 條第 4 項規定,並聲請法院命受託
人回復原狀。

- 137 -
參考文獻(按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1.王甲乙、楊建華、鄭健才,民事訴訟法論,元照,2005 年 10 月。
2.王志誠,信託之基本原理,元照,2005 年 11 月。
3.王志誠,信託法,五南,2011 年 3 月四版三刷。
4.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四),三民,1998 年 9 月。
5.王澤鑑,債法原理(一),三民,1999 年 10 月增訂版。
6.王澤鑑,民法總則,三民,2008 年 10 月修訂版。
7.方嘉麟,信託法之理論與實務,元照,2003 年 3 月。
8.史尚寬,民法總論,自版,1980 年 8 月。
9.史尚寬,債法總論,自版,1990 年 8 月。
10.江朝國,保險法逐條釋義,元照,2012 年 1 月初版第一刷。
11.吳明軒,中國民事訴訟法(中),自版,2004 年 9 月六版。
12.汪信君、廖世昌,保險法理論與實務,元照,2010 年 9 月二版一刷。
13.林誠二,民法債編總論(下),瑞興,2001 年 3 月。
14.林誠二,民法總則(下冊),瑞興,2008 年 9 月三版一刷。
15.林誠二,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瑞興,2010 年 3 月。
16.林群弼,保險法論,三民,2009 年 2 月修訂三版二刷。
17.邱聯恭講述、許士宦整理,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二),2006 年。
18.邱聯恭,程式制度機能論,三民,2008 年 10 月。
19.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華泰,2003 年 3 月新訂一版二刷。
20.邱聰智,民法總則,三民,2005 年 2 月。
21.胡長清,中國民法債編總論,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年臺三版。

- 138 -
22.施啟揚,民法總則,三民,2009 年 8 月八版。
23.馬維麟,民法債編注釋書(三),五南,1999 年 1 月初版二刷。
24.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2010 年 3 月。
25.翁岳生,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自版,1990 年 11 月。
26.陳自強,臺灣民法與日本債權法之現代化,元照,2011 年。
27.陳計男,民事訴訟法(上),三民,2009 年 7 月。
28.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三民,2006 年 4 月四版。
29.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中),三民,2010 年 1 月。
30.陳猷龍,民法總則,五南,2004 年 11 月。
31.陳猷龍,民法債編總則,五南,2005 年 10 月四版一刷。
32.黃立,民法總則,元照,2005 年 9 月修訂四版一刷。
33.黃立,民法債編總論,元照,2006 年 11 月修正三版一刷。
34.黃茂榮,債法總論,植根,2010 年 9 月增訂三版。
35.曾世雄,民法總則之現在與未來,元照,2005 年 10 月二版一刷。
36.曾隆興,民法債編總論,三民,2000 年 3 月再版。
37.楊建華,問題研析民事訴訴法(一),三民,1999 年 5 月。
38.楊建華,問題研析民事訴訴法(三),三民,1999 年 5 月。
39.楊建華,問題研析民事訴訴法(五),三民,1998 年 2 月。
40.楊建華著,鄭傑夫增訂,民事訴訟法要論,三民,2005 年 10 月。
41.鄭玉波,民法實用債之通則,三民,1973 年。
42.鄭玉波著/陳榮隆修訂,民法債編總論,三民,2008 年 7 月。
43.鄭玉波著/黃宗樂修訂,民法總則,三民,2008 年 9 月。
44.鄭健才,債法通則,三民,1986 年 9 月。
45.潘秀菊,信託法之實用權益,永然,1998 年 9 月再版。
46.劉宗榮,新保險法,三民,2007 年 1 月初版。
47.劉春堂,民商法論集(一),1985 年 8 月。
48.劉春堂,判解民法債編總則,三民,2001 年 3 月修訂五版二刷。
49.駱永家,民事訴訟法 I,1992 年 10 月五版。
50.賴源河、王志誠,現代信託法論,五南,2003 年 11 月三版三刷。
51.謝哲勝,信託法,元照,2009 年 3 月三版一刷。

- 139 -
52.戴東雄,繼承法實例解說(一),自版, 2003 年 3 月。
53.戴修瓚,民法債編總論(下冊),三民,1993 年 1 月四版。
(二)期刊論文
1.王文孙,從民法撤銷權規定論特定物債權人之保障,臺灣法學雜誌,第 10
期,頁 1-8,2000 年 5 月。
2.王文孙,信託法原理與信託業法制,月旦法學雜誌,第 65 期,頁 24-35,
2000 年 10 月。
3.王志誠,信託:司法體系之水上浮油?(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47
期,頁 23,2003 年 6 月。
4.沈冠伶,債務清理程序之撤銷權制度與撤銷訴訟,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
第 40 卷第 3 期,頁 1175-1253,2011 年 9 月。
5.呂太郎,消極確認之訴與消極事實之舉證責任-依特別要件分類說之觀
點,月旦法學雜誌,第 179 期,頁 283-292,2010 年 4 月。
6.吳光陸,論公法債權有無私法債權之性質,法令月刊,43 卷 12 期,頁 10-12
,1992 年 12 月。
7.吳光陸,從責任財產論詐害行為之撤銷權,中律會訊,10 卷 2 期,頁 42-43,
2007 年 11 月。
8.吳光陸,客觀預備合併訴訟之裁判費,月旦法學教室,第 113 期,頁 21-23
,2012 年 3 月。
9.吳從周,民法與法學方法:第三講:詐害特定債權時撤銷權行使是否溯及
適用之實務難題-兼論判例之「不再援用」與「廢止」
,月旦法學教室,第
58 期,頁 44-53,2007 年 8 月。
10.吳明軒,淺論法律行為之撤銷,法令月刊,第 41 卷第 10 期,頁 105-110,
1990 年 10 月。
11.吳明軒,詐害行為之撤銷,月旦法學雜誌,第 53 期,頁 116-127,1999 年
10 月。
12.吳明軒,核定訴訟標的價額及計算裁判費之標準,法令月刊,第 51 卷第 10
期,頁 498-511,2000 年 10 月。
13.吳明軒,詴論法律行為之撤銷,華信金融季刊,第 18 期,頁 27-46,2002
年 6 月。

- 140 -
14.吳明軒,原告貣訴應如何為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兼評最高法院 90 年 12
月 18 日民事庭會議決議、63 年臺抗字第 275 號及 30 年抗字第 66 號判例-
上,月旦法學雜誌,第 186 期,頁 52-67,2010 年 10 月。
15.吳明軒,原告貣訴應如何為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兼評最高法院 90 年 12
月 18 日民事庭會議決議、63 年臺抗字第 275 號及 30 年抗字第 66 號判例-
下,月旦法學雜誌,第 186 期,頁 60-79,2010 年 11 月。
16.吳啟賓,不動產物權移轉登記與塗銷登記,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73 期,
頁 7-22,2005 年 8 月。
17.吳煜宗,遺產保證債務與遺產贈與第三人,月旦法學教室,第 92 期,頁 14-15
,2010 年 6 月。
18.林誠二,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時受益人或轉得人之回復原狀,台灣本土法學
雜誌,第 42 期,頁 136-140,2003 年 1 月。
19.林誠二,拕棄繼承與侵害債權行為之再探討,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101
期,頁 175-181,2007 年 12 月。
20.林誠二,論意思表示與法律行為之撤銷,臺灣法學雜誌,第 117 期,頁
115-120,2008 年 12 月。
21.林秀雄,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之再造,月旦法學雜誌,第 89 期,頁 8-20,
2002 年 10 月。
22.林秀雄,民法繼承編:第五講—共同繼承(下)
,月旦法學教室,第 15 期,
頁 43-57,2004 年 1 月。
23.林秀雄,民法繼承編:第七講—拕棄繼承與強制包括繼承,月旦法學教室,
第 18 期,頁 51-62,2004 年 4 月。
24.林秀雄,臺灣法定財產制之變遷與發展,月旦法學雜誌,第 191 期,頁 5-22,
2011 年 4 月。
25.林秀雄,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與非常法定財產制之關係,月旦法學雜誌,
第 218 期,頁 56-72,2013 年 7 月。
26.林榮耀,雙重買賣與債權人撤銷權之行使,法律評論,第 32 卷第 11、12
期合刊,頁 29-32,1966 年 12 月。
27.林炫秋,論遺囑信託之成立與生效,興大法學,第 2 期,頁 51-91,2007
年 11 月。

- 141 -
28.孫森焱主持/王澤鑑主持/侯美滿紀錄,特定物債權人應否具撤銷權-強制
履行或金錢賠償之選擇:民法研究會第十七次學術研討會,法學叢刊,頁
114-146,2000 年 7 月。
29.許士宦,闡明義務與程序權保障(一)
,植根雜誌,7 卷 9 期,頁 341-360,
1991 年 9 月。
30.許政賢,撤銷債務人詐害行為之訴,臺灣法學雜誌,第 180 期,頁 99-104,
2011 年 7 月。
31.許澍林,從聯合報一則報導論未成年人(含胎兒)之拕棄繼承,月旦法學
雜誌,第 152 期,頁 169-183,2008 年 1 月。
32.陳自強,日本債權法改正新動向-改正詴案之理念,法學新論,第 26 期,
頁 1-15,2010 年 10 月。
33.陳自強,臺灣民法百年-以財產法之修正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 186
期,頁 99-129,2010 年 11 月。
34.陳清秀,稅捐債權人可否行使債權人代位權及撤銷權,植根雜誌,3 卷 12
期,頁 15-18,1987 年 12 月。
35.郭振恭,民法親屬編結婚規定修正之評述,月旦法學雜誌,第 147 期,頁
35-40,2007 年 8 月。
36.梅瑞琦,論債權人撤銷權的性質及撤銷之訴的當事人,月旦民商法雜誌,
第 25 期,頁 131-146,2009 年 09 月。
37.張文郁,固有必要共同訴訟,月旦法學教室,第 45 期,頁 22-23,2006 年
6 月。
38.張銘晃,論連帶保證人詐害債權之行為與債權人撤銷權之要件-兼評以最
高法院 88 年度臺上字第 1302 號判決為中心之相關實務見解,月旦法學雜
誌,第 116 期,頁 110-122,2005 年 1 月。
39.張龍文,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法學叢刊,第 48 期,頁 41-48,1967 年 10
月。
40.彭松江,債權人撤銷權之理論與實務,法令月刊,第 53 卷第 4 期,頁 21-41,
2002 年 4 月。
41.曾華松,確認訴訟實務問題之研究─民訴法研究會第六十四次研討紀錄,
法學叢刊,第 43 卷第 1 期,頁 116-144,1998 年 1 月。

- 142 -
42.黃茂榮,二重買賣與撤銷訴權,植根雜誌,第 16 卷第 7 期,頁 299-318,
2000 年。
43.黃茂榮,稅捐法與民事法,月旦財經法雜誌,第 2 期,頁 65-104,2005 年
9 月。
44.黃國昌,共同訴訟:第二講—必要共同訴訟之規律與固有必要共同訴訟,
月旦法學教室,第 44 期,頁 53-63,2006 年 5 月。
45.黃國昌,共同訴訟:第三講—類似必要共同訴訟,月旦法學教室,第 46 期,
頁 51-60,2006 年 7 月。
46.黃國昌,訴訟主體論:第三講—當事人適格,月旦法學教室,第 68 期,66-76,
2008 年 6 月。
47.黃國昌,客體面之複雜訴訟型態:第一講:訴之客觀合併,月旦法學教室,
第 79 期,頁 47-57,2009 年 5 月。
48.詹森林,債權人撤銷訴權實務問題(一)
,月旦法學雜誌,第 10 期,頁 43-44
,1996 年 2 月。
49.楊淑文,論連帶保證與連帶債務-最高法院 88 年度臺上字第 1815 號民事
判決評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25 期,頁 14-36,2001 年 8 月。
50.楊建華等,預備訴之合併在實務上值得研討的幾個問題,法學叢刊,第 27
卷第 4 期,頁 72-88,1982 年 12 月。
51.蔣榮卲,拕棄繼承與詐害債權,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 7 期,頁 49-56,1993
年 2 月。
52.潘秀菊,以詐害債權人為目的之信託,債權人得否對信託財產為強制執行
-最高法院 98 年度台抗字第 41 號民事裁定,月旦裁判時報,第 12 期,頁
53-58,2011 年 12 月。
53.鄭玉山,特定物債權撤銷訴權之行使-民法第 244 條第 3 項修正之回顧與
展望,法學叢刊,頁 43-82,2011 年 1 月。
54.鄭玉山,特定物債權撤銷訴權之行使-民法第 244 條第 3 項修正之回顧與
展望(二),法學叢刊,頁 33-65,2011 年 4 月。
55.鄭玉山、陳自強,特定物債權撤銷訴權之行使-民法第 244 條第 3 項修正
之回顧與展望,臺灣法學雜誌,頁 57-90,2011 年 5 月。
56.謝哲勝,債權確保與信託制度之帄衡,月旦法學雜誌,第 93 期,頁 222-

- 143 -
235,2003 年 2 月。
57.謝哲勝,對信託財產的強制執行-最高法院 89 年度台抗字第 555 號裁定評
釋,月旦法學雜誌,第 95 期,頁 243-254,2003 年 4 月。
58.謝哲勝,信託的公示與債權人的保護(上),集保結算所月刊,第 150 期,
頁 3-14,2006 年 5 月。
59.謝哲勝,信託的成立-法院相關判決評釋,法令月刊,60 卷 11 期,頁 49-64
,2009 年 11 月。
60.簡資修,特定物債權人應否具撤銷權:強制履行或金賠償錢之選擇,民法
研究會實錄─民法研究 4,頁 355-456,2000 年 9 月。
61.簡資修,一物二賣:有效率之不履約或債權之侵害,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第 13 卷第 1 期,頁 65-88,2001 年 3 月。
62.魏大喨,聯合財產關係消滅時之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評釋新增民法第
1030 條之 1,軍法專刊,第 32 卷第 7 期,頁 25-32,1986 年 7 月。
63.戴東雄,論民法親屬編修正內容與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 147 期,頁 5-34,
2007 年 8 月。

(三)專書論文
1.王文孙,從民法撤銷權規定論特定物債權人之保障,民商法理論與經濟分
析,元照,頁 151-167,2000 年 5 月。
2.李木貴,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以基本理論體系及基本案例體系為中心,
司法研究年報第 17 輯第 1 篇,1997 年 6 月。
3.林秀雄,繼承權之拕棄與詐害債權,家族法論集(三)
,漢興書局,1995 年
10 月初版。
(四)碩士論文
1.翁如玲,債權人撤銷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年。
2.黃宗正,
「租稅債務」法律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0 年。
3.增沂,民法上詐害債權行為之撤銷,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年。
二、日文文獻(按漢字筆劃序)

- 144 -
(一)日文書籍
1.中野貞一郎,訴訟関係と訴訟行為,弘文堂,1961 年。
2.我妻榮,新訂債権總論(民法講義 IV),岩波書局,1989 年 7 月。
3.於保不二雄,債権總論(法律全集 20),有斐閣,1991 年增印本。
4.星野英一,民法論集 7 巻,有斐閣,1989 年 9 月。

(二)日文專著

1.下森 定,債権者取消権に関する一考察(一),法学志林,1960 年 1 月。
2.佐藤岩昭,詐害行為取消権の理論,東京大学出版会,2001 年 10 月。

3.飯原一乘,詐害行為取消訴訟,悠々社,2007 年。

三、美國文獻
1.Uniform Fraudulent Conveyance Act, 1918.
2.Uniform Fraudulent Transfer Act (§§1 to13), 1985.
3.Patrick McLoughlin and Catherine Rendell, Law of Trust, 1992.
4.Rober L. Mennell, Wills and Trusts, 1994.
5.13 American Jurisprudence, 2d, Business Trusts.
6.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missioners on Uniform State Laws, Uniform Trust
Code, 2000.
四、網路資源
1.德國法例部分:http://www.juris.de/purl/gesetze/_ges/AnfG(last visited
10/26/2013)
2.美國法例部分:
Westlaw International 資料庫:westlawinternational.com/(last visited
10/26/2013)
3.司法院法學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last visited
12/9/2013)

- 145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