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貳、 現實主義、自由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的基本假設

本段將闡述現實主義、自由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三者的基本假設,欲整理的問
題有三,分別是國際體系是什麼樣的狀態?在國際體系中活動的行為者是什麼?
對行為者的觀感究竟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

一、 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既定或建構

首先就第一個問題而言,何謂國際體系(international system)?國際體系至少
可以區別為兩種,一種是以歷史與現實為依歸,歸納、創造而出的國際政治體
系,例如霍斯蒂(K.J.Holsti)由歷史經驗為出發點,整理歸納出的諸多國際體
系,另外一種是將體系視為分析架構,視其為一組持續互動的變數,經由演繹
法,推論國家行為者互動模式的架構,例如凱普蘭(Morton Kaplan)於 1969 年
提出的六種理論建構體系,由於第二種定義較類似分析架構,而非對既有事實
的解讀,故在此本文將國際體系界定為第一種以事實與歷史為基礎的國際體系。

(一) 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認為無政府狀態是既定的

就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兩叢聚而論,古典現實主義視國際體系為無政府狀態
(anarchy),而這也是現實主義一脈的認知,而就自由主義而言,事實上,自
由主義亦是承認國際體系是一個無政府狀態的,理想主義便認為國際處於一個
無政府狀態,國家間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充滿矛盾,換言之,無論是現實主義的
哪一個學派,或者是自由主義叢聚中最帶有研究者主觀色彩的理想主義,均承
認國際體系為無政府狀態,而 1930 年代中古典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辯論重點
自然就不是國際無政府狀態的有無,而是無政府狀態能否轉變為以合作與互賴
為基礎的全球秩序。

(二) 社會建構主義承認目前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但非既定

但對社會建構主義而言,他們並不認為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是既定的前提,
社會建構主義認為無政府狀態是被建構出來的,社會建構論認為國際體系是一
種由共享知識(shard knowledge)、物質資源(material resources)、和實踐(practice)三
者構成的社會結構,而物質只有經由概念的共享知識,才能被賦予意義,但同
樣的物質資源會因為概念認知的不同,而形成巨大的意義分歧,若依循此邏輯,
則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並非既定前提,而是因為大部分的行為者皆認同「國
際體系是一種無政府狀態」的概念,所以無政府狀態才存在,換言之國際體系
的無政府狀態是被建構出來的,而非既存、不可變的前提。
但必須注意的是既使以其邏輯可推導出無政府狀態是被建構出來的此一概念,
社會建構主義仍承認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是存在的,故其論點的核心不在於
無政府狀態是不是既定的前提,而在於可不可能改變無政府狀態。溫特在其專
著中推論出三種不同的基於不同文化所產生的國際體系:霍布斯文化(Hobbesian
Culture)、洛克文化(Lockean Culture)、與康德文化(Kantian Culture),在這三種不
同國際體系中,霍布斯文化的行為者互為敵人,彼此合作可能性甚低,但洛克
文化的行為者則互為競爭者,彼此有合作的可能性,但競爭的可能性更大,而
康德文化的行為者則互為朋友,其合作可能性為三者間最大,故就國際體系的
狀態而言,社會建構主義雖承認當前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但並不認為無政
府狀態是不可改變的。

二、 分析單位:國家行為者或非國家行為者

所謂的行為者(actor)即為構成體系的單位,也是國際關係學門中分析的主要
單位,行為者可以粗分為兩種,其一為國家行為者,其主要成員便為民族國家,
其二為非國家行為者(non-state actor),至少可以包括政府間的國際組織、非政
府國際組織、與跨國公司[11],且隨著後冷戰時期科技的進步與全球相互依賴的
提升,有時個人亦可成為非國家行為者之一,例如賓拉登的重要性便不遜於一
個太平洋的小國。

(一) 現實主義叢聚:國家中心論的擁護者

對現實主義理論而言,無論是古典現實主義、新結構現實主義或其後的攻勢、
守勢與新古典現實主義,均認為國家為國際關係中最基本的分析單位,也是最
主要的行為者,這就是所謂的國家中心論(state-centric approach)。但古典現實
主義與其後四者不同的地方在於,古典現實主義僅承認國家行為者的存在,換
言之古典現實主義者眼中的國際體系僅是國家間的互動關係,並不包括國際組
織、跨國公司與個人等非國家行為者的存在,而後四者雖然仍認為國家是基本
分析單位,也是最主要的行為者,但他們並不否定非國家行為者的存在,這也
是現實主義叢聚前後最大的差異之一。

(二) 自由主義:以非國家行為者為主要分析單位

在自由主義叢聚中的學派均承認國家雖是國際體系的行為者,也是分析單位之
一,但更重要的分析單位與行為者是非國家行為者,而理想主義認為基於人性
本善,且有無限的可塑性,而促使國際舞台紛爭不斷原因在於環境的惡劣,故
應成立國際組織規範國家行為,故其認為國際組織,特別是政府間的國際組織
這類非國家行為者方為最重要者,而包括全球學派、超國家學派與整合學派在
內的新自由主義認為當前的國際社會是由國家關係和國際民間關係交織而成的,
全球社會的相互依存已是目前國際政治的重要特性,因此現實主義一脈的國家
中心論已經不適用於當前的國際社會,故其亦認為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的重要
性較高。

(三) 社會建構主義:仍以國家為基本分析單位,但分析關鍵在於成員間
的主觀性互動

根據溫特的說法,社會建構主義仍然以國家為國際政治理論的主要分析成員,
但國際政治理論的分析重點不在於國家或非國家行為者兩者熟重熟輕,而在於
行為者之間的主觀性互動,換言之,分析的重點在於行為者以何種角度看待其
他行為者的作為,物質本身並沒有意義,重要的是用何種主觀價值解釋物質的
含意。

三、 對行為者的觀感:積極或消極?

如果國際關係是研究國家間行為與國際事件的學科,那麼人性(Human Nature)
在此似乎毫不重要,但若換各角度看,無論是國家行為者或非國家行為者均為
人類的集合體,那麼既使在人性轉化為行為者行動的過程中有其他變數干擾,
但最終仍無法逃脫人性左右的大方向,在莫根索的現實主義六原則中,首條便
提及政治關係受制於人性身處的客觀規律,而這些規律不被我們的喜好左右,
若違背他們就必須承擔失敗的風險。

(一) 現實主義:採消極觀點,人性是利己的

古典現實主義對人性採消極觀點,認為人性是利己自私的,若由此推論,每個
行為者都會極大化自身利益,故政治便被定義為鬥爭,其本質就是利益。而新
現實主義後的其他現實主義學派雖同樣對人性採消極觀點,但他們認為更重要
的是國際體系的權力結構,認為權力結構決定成員之間的政治關係,換言之人
性雖然仍有其重要性,但影響行為者作為的最大變數卻是體系的結構。

(二) 自由主義:採積極觀點,人性是利他的

相對於現實主義叢聚,自由主義叢聚的學派對人性均採較積極的觀點,認為人
性並沒有向現實主義叢聚想像般惡劣,人性中還是有利他的本質存在,而其中
最堅信人性本善者自然為 20 世紀初的理想主義學派。

(三) 社會建構論:對人性不置可否
社會建構論並無清楚界定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因為社會建構主義強調能動者
(agent)與結構的互動:溫特眼中的能動者指的是國家,結構指的則是國際體系
中的概念分配,能動者的互動將構成共享知識的社會結構,但結構又將反過來
建構能動者的身分和利益,如此週而復始便形成國際社會建構的最大特徵[16],
換言之人性究竟是善是惡對社會建構論而言根本不重要,重點在於共享知識的
社會結構為何。

參、 現實主義、自由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的認識論
國際關係在 1960 年代歷經一次方法論上的大辯論,主角為傳統學派與行為學派,
前者著重形而上學(metaphysics)的認識論,以古典現實主義為代表,後者則
依賴實證主義的認識論(positivistic epistemology),認為知識源於感官體驗,即
是建立在研究者對周圍世界的觀察之上。
無論是古典現實主義或理想主義在研究法上均屬於傳統學派,特別是英國學派
的現實主義學家更是其中佼佼者,他們認為古典現實主義是由哲學、歷史與法
律衍生的理論流派,其特色在於明確依賴判斷,並認為若國際關係可依照經驗
和實證的標準預測,則國際關係就失去其意義。其次若單單以認識論而論,將
「性惡」與「性善」分別當作論述前提的古典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均帶有非常
濃厚的個體論(individualism)色彩,並未著重整體的分析架構。
而華茲的專著 Man, State and War 的出版,雖不能意味傳統學派的式微,但至少
代表行為主義與層次分析的興起,雖然新現實主義仍著重由物質結構分析國際
關係,但其提出的體系結構論述代表著國際關係研究由著重人性的個體論,進
步到著重整體結構的整體論,而此後的現實主義均以此為研究出發點,由整體
出發,強調結構的重要性。
而對自由主義學派而言,理想主義雖亦由個體論出發分析國際關係,但其較偏
好由「概念」入手研究國際關係,而其後的新自由主義雖仍由個體出發,但其
分析偏好卻橫亙物質與概念兩者,如下圖一所示:
 
英國學派
世界社會
整體 世界體系理論 後現代主義
論 新馬克斯主義 女性主義

個體 新現實主義  
論  
新自由主義  理想主義
 
古典現實主義

  物質 概念
圖一:國際關係學派方法論分析圖
來源:Alexander Wendt(1999),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32
 
但社會建構論的認識論卻與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兩者大異,其橫亙反思主義與
理性主義兩者,其本體論屬反思主義範疇,但認識論與方法論卻為理性主義的
一環,或者正如中國大陸著名國際關係學者秦亞青所言,社會建構論的獨特之
處在於其以科學的方法驗證唯心的事物。
肆、 現實主義、自由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的主張與其異同
 表一:現實主義、自由主義與社會建構主義的主張與其異同
新現
實主 自由 新自由主
  現實主義 義 主義 義 社會建構主義

個人:穿
基 國際 越國界和
本 體系 超國 非國家的
單 的結 家的 跨國行為 以國家為基本
位 獨立國家 構 機制 者 分析單位

無政
府狀 促進跨國
關 態下 間經濟社
注 的權 確立 會、及生
核 戰爭與安 力鬥 和平 態等方面 能動者的主觀
心 全 爭 機制 的合作 意識

國際
恐怖 法、
平 國際
主 衡、 組
要 軍備 織、 複雜互賴 行為者主觀互
途 與嚇 民主 和體制 動下的國際體
徑 權力平衡 阻 化 (regimes) 系結構

全 悲觀、穩 悲觀 樂 期待創建 未定,端視行





的 觀、
看 穩定 一各全球 為者如何解讀
法 定 成長 同體 國際體系

追求 共同
相對 合
優於 作、 全球利益
他國 彼此 (絕對利
行 的權 救 益)、正
為 國家利 力、 援、 義、和
者 益、零和 聲 聚合 平、繁 未定,端視行
動 競賽、安 望、 人類 榮、自 為者如何解讀
機 全、權力 利益 所需 由、道德 國際體系

世界
無政 集體 跨國關 結構指的則是
府狀 安全 係、法 國際體系中的
無政府狀 態的 秩 律、自由 概念分配,能
態的結 結 序、 市場、相 動者的互動將
構、權 構、 法 互依賴、 構成共享知識
力、權力 理性 律、 整合、自 的社會結構,
中 平衡、對 的選 統 由共和政 但結構又將反
心 於極 擇、 合、 體統治、 過來建構能動
思 (polar) 軍備 國際 人權、性 者的身分和利
想 的概念 競賽 組織 別 益

法 增加國家 保存 制度 發展政治 未定,端視行


則 權力、抵 核 改革 體系和提 為者如何解讀
制或減少 武、 昇民主、 國際體系
民族自決 拒絕 及國際性
裁軍 的制度,
和超 以整合對
國家 於全球問
組織 題的集體
的成 反應

資料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參、 小結
嚴格說來,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兩者在歷經多次辯論後,其主張已經越來越類
似,若以國際現狀是否有序與國家合作的可能性兩者而言,較諸過去古典現實
主義與理想主義的爭辯,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兩者的主張實已相當接近,正如
下圖一所示。
但在這之中亦有例外,攻勢現實主義便認為由於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與無
法切卻得知對方意圖,所以國家為了生存應無止境的擴充軍備與國家實力[4],
故形成極具侵略性與擴張性質的攻勢現實主義,而這樣的說法也壓縮了國家間
合作的可能性與誇大了國際社會的無序狀態,正如奈伊所言,既使在雨季的倫
敦,也不必天天撐著傘,因此攻勢現實主義的主張無異杞人憂天[5]。
而就社會建構主義而言,社會建構主義並未明確界定人性,同時其雖然承認無
政府狀態為目前國際體系的現狀,但其卻不認為無政府狀態是既定的,故其論
述或可作為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之間的橋樑。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