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閲讀

誠如近代學者朱自清先生所説:「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
的時候,可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時間為什麼一去不復回呢?」生命
是一則不可逆的方程式,隨時間的消逝永不再回頭。所以,朋友!當您為著
事業前途奔忙之際,請您別忘了也為自己的靈性多用點心。不要到了將與人
間説再見時,才發覺自己的生命似乎是一片空白,那就太遲了。因此既已得
受天恩師德求得寶貴之大道,今後當要愛惜自己的生命,毋任意揮霍健康,
注意日常生活的飲食作息;進一步展現有道君子健康的身心,最後,去除貪
嗔痴慢疑五毒,讓自性靈光圓明常照。

有一次跟一个慕道朋友交谈,问他:“基督教最难叫你接受的是哪方面?”他说:“就是开始和结束。圣经的
开始就是神的创造,结束就是人类永恒的归宿——天堂和地狱。难怪有人这样总结说,在圣经里有两卷书是魔
鬼所特别忌恨的,就是创世记和启示录。两千年来,魔鬼一直千方百计的企图破坏这两本书的信用,并推翻它
们的记载,它所以如此,是因为创世记说到神对魔鬼的宣判(创 3:14-15),启示录说到神对魔鬼的处决(启 22:
3,10)。

我們上個禮拜有講修道要四依,(1)依法不依人,我們按照佛法可以成佛的,法就是佛,所以依法
不依人,人會有看不見的過錯,人會有不覺的時候,所以我們不依人;(2)依義不依語,按照真理
不按照語言,語言文字是工具,我們按照真理;(3)依智不依識,智(智慧)是不生不滅,識是生滅,
所以我們按照不生不滅,不按照生滅;(4)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究竟,我們要按照究竟的
真理,不了義就是方便法門,方便法門我們也要用,可是我們不依賴(可以用但不依賴),比如我們
去渡人,現在人也是很現實,「若說我跟你去求道,要不要吃素食」,你若跟他說要,他就說那我
不要求道,為什麼?他很喜歡吃魚吃肉;如果你對他講要不要吃素食是你自己的事,可是帶你來求
道並沒有硬性規定你絕對要吃素食,沒有那個樣子,那個叫方便法門;然後等到他求道以後研究真
理,瞭解原來他是在凡塵做的不好,然後才轉世到畜生道去,然後我們把牠殺了來吃,我們一命還
一命,我們還要還給牠,這樣划不來,這樣我不吃了,就自己明理自己做,所以就不跟畜生結惡緣,
很自然的狀態之下沒有勉強。

師以拄杖打三下,六祖就用拄杖打神會三下,就問神會「吾打汝是痛不痛」,我打你會痛、還是不
會痛;然後神會回答「亦痛亦不痛」,會痛但也不會痛。以現實來說的話,痛的就是身體,不痛的
就是佛性,所以亦痛亦不痛,神會 兩邊都講出來,這個就是含糊,我們修道不能含糊(含糊就是沒
有肯定的答案)。六祖就講「吾亦見亦不見」,所以坐禪有看到,那個是領悟自己的佛性,佛性沒
有形相哪看得到,所以亦見亦不見。神會就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內容是怎樣也說出來聽聽。
六祖就講「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所以六祖就講我有看到,都是看到自己的心有過錯、有不
對的,這個真的是一代祖師都這樣,我們平常有沒有像這樣「看看自己的心有沒有過錯、有沒有不
對的地方?」(有),有啊,那很理想耶!能夠這樣就很理想。不見他人是非好惡,這倒是我們要學
的,我們好像是反過來「不見自心的過愆,常見他人是非好惡」,文字又不同了,不見自心過愆是
我們現在眾生的毛病,然後常見他人是非好惡,很現實的。所以六祖一代祖師告訴我們,我們要反
過來,別人好不好、是與非跟我沒關係,他有功德也不會分給我們,有罪過我們不用擔,所以不要
去檢討別人的是非過惡,檢討我們自己很重要,因為我們自己有過錯了我們自己要承擔果報,我們
一直能夠反省檢討,我們過錯就愈來愈少,我們接受的果報就愈來愈輕、愈少愈沒有就可以解脫。
然後是以亦見亦不見,所以見不見角度是在這裡。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六祖就對神會講「你說會
痛、也不痛是怎麼樣」;汝若不痛,同其木石,假如說你都不會痛,跟木頭石頭一樣,全部不痛的
話跟木頭石頭一樣。

若痛,則同凡夫,你若會痛,跟凡夫都一樣,那你是石頭還是凡夫,所以六祖就這樣問神會。如果
會痛的話凡夫一樣,即起恚恨,就是會產生生氣的情緒出來。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你剛才(向前)
在問見不見那個是兩邊;然後痛不痛是生滅,痛的時候是生,不痛的時候是滅,所以痛不痛是生滅,
見不見是兩邊,那我們兩邊也去掉,生滅也不要。所以這邊就把重要的已經闡釋出來。汝自性且不
見,敢爾弄人,所以我們重點就是要明心見性,一定要見到自己的本性。神會 禮拜悔謝。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1]  :  

释迦牟尼

【原文】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吴铁夫阐释】

“色声香味触法”,泛指一切现象。“不住”,就是不被现象所迷惑。“生心”,就是生清净心,生平等心,生平常心。

六祖慧能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就是禅宗六慧能说的 [2]  :“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
 

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于诸境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应无所住”,就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于相离相”;“而生其心”,就是“不于境上生心”,就是“于法体上生
清净心、平等心与平常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而生其心”,就是透过本质看现象。

在老子《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3]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老子

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腹”,指的是本质;“目”指的是现象。“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的意思,就是“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般看到或聽到“降魔”二字,外行人第一個想法會認為是有神通
之類的魔,不然就是想到是人世間的壞人,以一個修道修行者而言,
真正的惡魔不在於外面,即非外在的有形和無形的魔而是來自於自
身內的魔,也就是佛經所說的由五蘊色,受,想,行,識所產生的
魔,這五陰所生的魔皆是出自於自身的思想心意之所生而有之,亦
即思想心一心向外的養成習慣性,在與外境的色,聲,香,味,觸
的接觸,思想心就不由自主的生出妄想和執著,進而變成魔來困擾
自己,若不能降伏此思想五蘊所生的魔成為五蘊皆空即無法證得佛
道,故八相成道所講的“降魔”,即是指此思想心所生的五蘊
(陰)魔,當初釋尊悉達多坐在菩提樹下之所以能降伏自己思想心
五蘊(陰)的魔,是因為思想意懂得往內自皈依自性本體所生成的
離一切相(象),所以才能降伏思想五蘊的魔來證得佛道,內在的
魔能夠降伏,外在的不論是有形和無形的魔也就無法影響到思想心。

何謂八相成道真實義@ 我是小賀:: 隨意窩 Xuite 日誌


blog.xuite.net › blog › 282691424-何謂八相成道...
1.
Translate this page

Dec 14, 2014 - 八相成道是修成佛之道八種相的示現,其內容有分大乘和小乘兩種 ... 但小乘有降魔大乘沒有,此八


相成道是以過去本師釋迦牟尼佛悉達多修成佛之道 ..

5.降魔~太子在苦行林中修六年苦行,形體枯瘦,仍未見道。他便放棄苦行,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復了
健康。太子來到附近一株大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設金剛座,東向端身正坐,發誓:“我今若不證,
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他在樹下靜坐 49 天,克服了內外的種種“魔障”。

6.成道~經過六年修行,終於在菩提樹下成佛。四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豁然悟透一切事物緣起無我之
理,“所作之辦,不更受有(生死之身)”,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稱他為“佛陀”(意為
覺者),聖號“釋迦牟尼”,時年 35 歲。釋迦牟尼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
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指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八相成道~佛教術語。指釋迦牟尼佛一生的八個階段。 @ 潔西的 ...


blog.xuite.net › jessie541228 › twblog › 15784248...

1.
Translate this page

據傳,釋迦牟尼在過去世早已成道,為了度化眾生,化身“示現”八種相狀,應時對機地降生人間。《佛本行集
經》等詳其事,介紹“八相”的內容。 1.

古德云:「駿馬之奔逸,而不敢肆足者,銜轡之禦也;小人之強橫,不敢縱情者,刑法之制也;意識
之流浪,不敢攀緣者,覺照之力也。烏乎,學者無覺照,猶駿馬無銜轡,小人無刑法,將何以絕貪欲,
治妄想乎?」亦如《四十二章經》中,佛陀教誡弟子「意馬莫縱」的道理——「慎勿信汝意,汝意不
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也就是教導我們要時時觀照自心,不但講話要小心,所作所為也
要注意,如儒家所言:「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此絲毫
不「放縱」,這念心就能安住、不動,就能將相對轉成絕對,將煩惱化成菩提。   《詩經》云: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只要我們依循佛法的道理,並從生活中去落實觀行,
必能達到真正自在的境界。

宇宙萬象變化莫測,人生境遇窮通難定,綜論易經理、氣、數、象之內涵,無非教我
們法天象地,開務成誠,知變適變而已。故由理中能得安命之處,氣中能得行止之方向,
數中能知變化之關鍵,象中了解上天之義,自然之啟示,而辨事物之真偽。故學易須從理
、氣、數、象四部入手,將能事半功倍,達到天人合一的至聖境界。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上传视频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俗语,意思是告诉我们要学习用“爱语”
结善缘,很多时候,一句同情理解的话,就能给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气,即使处于寒冷
的冬季也感到温暖。而一句不合时宜的话,就如一把利剑,刺伤人们脆弱的心灵,即使
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阵阵的严寒。出自《增广贤文》。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