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传播哲学及其方法论启示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 34 卷   第 4 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

l.34 No.4  
  2013 年 7 月 J
our
nalo
fJi
shouUn
ive
rsi
ty(
Soc
ialSc
ienc
eEd
iton)
i Ju
l.2013  

DOI: 3969/
10. j.i
ssn.
1007 4074.
2013.
04.
017

德里达传播哲学及其方法论启示
陈旭红
(西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对“意义”进行了重新思考,复活其广阔自由 和 无 限 可 能 性,从 而 解 放 了 长 期 以 来 为
在场形而上学所封闭和僵化了的“意义”。而“意义”的构建与交流正是传 播 学 研 究 的 内 核,因 此 德 里 达 解 构 主 义
哲学实际上构筑了一种富于解放性内涵的传播哲学。它的无中心、差异化的 多 维 思 路 可 以 启 发 人 们 在 传 播 活 动
中还原“意义”的自由,重视“意义”的个体性、精神性,并且建构多元差异和谐共存的传播情境。
关键词:德里达;解构主义;传播哲学;意义
B565.
中图分类号: 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4074(
2013)
04 0103 05
11YJC86002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陈旭红,女,博士,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一、解构主义哲学:凸显“意义”开 论的一个创新之处。在德里达看来,之所以能指不
能界定所指,是因为能指的意义本身就是难以确定
放性与多元性的传播哲学
的,例如查字典时会发现,所有的能指的词义,亦须
德里达解构主 义 哲 学 是 对 逻 各 斯 中 心 主 义 的 由大量的其他能指的词义来界定,一切词语都在相
质疑乃至拆解。 逻 各 斯 中 心 主 义 坚 信 存 在 着 关 于 互界定,这一过程将永无终点。其结果便是每个符
世界的客观真理,而科学和哲学的目的就在于认识 号都没有了一个固定的位置,都是由无限延续的符
这种真理。在德 里 达 看 来,这 是 一 种 没 有 可 能 的、 号的差异所构 成,或 者 说,意 义 不 能 在 固 定 的 符 号
自我毁灭 的 梦 想,因 为 世 界 上 并 不 存 在 绝 对 的 真 中被完整地发现,而是播撒在一连串的能指中。于
理、普遍的规律和超验的意义。解构的目的就是要 是德里达引 入 了 “延 异”范 畴。“延 异”不 仅 意 味 着
暴露所谓绝对的真理或曰绝对的意义的荒谬性,瓦 差异,而且意味 着 意 义 必 须 向 外 扩 散、撒 播、延 宕。
解人为设定的结构和中心,使人们摆脱那种没有可 符号的分异、延搁加深了符号的不确定性。如此一
能的、自我毁灭的梦想。为此,德里达自造了延异、 来,符号就不存 在 所 谓 恒 定 性 的 本 源 意 义,一 切 符
播撒、踪迹、替补等概念作为他的解构策略。 号意义都是在一个巨大的符号网络中被暂时确定,
(一)延异( di
ffe
ranc
e)。 这 是 德 里 达 生 造 的 一 又不断在差异和延宕中出现新的意义。简言之,德
个词,它有 两 层 意 思,第 一 层 是 差 异,主 要 诉 诸 空 里达通过“延异”体现了解构的基本立场:世界上不
间,第二层意思 是 延 缓,主 要 诉 诸 时 间。 德 里 达 认 存在所谓终极不变的意义;符号只存在不断分延着
为语言就是“差异与延缓”的无止境的游戏,永远也 的符号语境中的流动着的意义,意义选择充满了无
得不出最后的结论。 穷可能性。
能指不再涉及到超越它自身以外的实体、事物 d
(二)播 撒 (is
semi
nat
ion)。 这 是 对 “延 异 ”一
或思想观念(亦 即 所 指),它 只 涉 及 其 他 的 能 指,能 词的进一步扩展。在德里达看来,播撒是一切文字
指与所指之间并无任何联系,这是德里达语言学理 固有的功能。由 于 文 字 的 延 异 所 造 成 的 差 异 和 延

∗ 2013 04 21
收稿日期:
h
在线杂志:ttp:
//skxb.
jsu.
edu.
cn
104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34 卷

缓,意义的传达 便 不 可 能 是 直 线 传 递 的,不 可 能 像 开讨论、获取信 息 的 日 常 行 为。 但 是,无 论 我 们 选


逻各斯中心主义所宣称的那样由中心向四周散开, 择传播现象的 任 何 层 面 对 其 进 行 考 察 …… 总 有 一
而是像种子一 样,将 不 断 分 延 的 意 义 四 处 播 撒,不 点是我们始终无法回避而必须确认的,那就是在复
断地以向四面八方散布所获得的零乱性、松散性来 杂多样的人类传播活动中,相伴始终的是‘意义’的
反对中心本源,并拒绝形成任何新的中心。 动态活动 过 程。”[2]56 传 播 是 人 类 社 会 的 信 息 交 流
作为解构策略的重要之维,播撒以瓦解一切的 活动和过程,同 时,人 类 社 会 的 传 播 也 是 一 种 精 神
主宰姿态,“试图挫败这样一种企图:以一种颇有秩 交往活动,一 个 斯 图 亚 特 · 霍 尔 所 说 的 “编 码/解
序的方式走向意义或知识” [
1]5657
。换言 之,播 撒 试 码”的“‘意 义’的 运 行 过 程”[2]56 。信 息 的 流 动 与 意
图进一步消解 那 种 通 过 等 级 秩 序 而 获 求 明 晰 的 意 义的运行构成了传播的两种属性。但是,就人的世
义去把握真实的可能性,显示出在无始无终的符号 界的角度来看,就 传 播 学 的 人 学 角 度 来 看,信 息 的
延异网络中的 文 本 自 主 性。 播 撒 揭 露 了 文 本 的 零 流动仅仅 是 传 播 的 物 理 形 式 和 载 体,它 所 承 载 的
乱、松散、不完整、非 自 足 性,标 志 着 一 种 不 可 还 原 “意义”更体现了传播的人文价值:意义体现了人对
和生生不息的意义多样性。 世界的认识、理解和构建,“体现了人与社会、自然、
t
(三)踪 迹 (ra
ce)。所 指 被 延 搁 所 造 成 的 符 号 他人、自己的种种复杂交错的文化关系、历史关系、
残缺不全,使 其 永 远 成 为 指 涉 其 他 符 号 的 一 组 踪 心理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是人类交往的纽带,文
迹———对德里达来讲,语 言 一 旦 以 “延 异”为 基 础, 化传播的桥梁,自 我 理 解 的 媒 介。 没 有 意 义,人 类
符号就变成 了 “踪 迹”。一 个 符 号 总 是 要 借 助 其 他 社会不但无法 继 续 下 去,而 且 也 无 法 存 在。 因 此,
符号来界定其 意 义,在 它 上 面 留 下 它 们 的 “踪 迹”。 我们 无 法 想 象 一 个 没 有 意 义 的 社 会 ”[3]23 。 意 义
踪迹指向延异,它 永 远 延 搁 意 义。 这 样 一 来,文 本 “具体体 现 为 人 类 思 想 传 递 和 交 流 载 体 的 符 号 系
就不再是一个超验所指的给定结构,不再是一个意 统”[2]57 ———意义的构建活动“是由广义的人类传播
义明确的封闭 的 单 元,而 是 一 系 列 的 “踪 迹”,它 没 活动来实现 的”[2]57 。而 人 类 的 传 播 活 动 也 正 是 由
有一个终极的意义,只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于意义的构建活动体现了人和世界的关系,才成为
supp
(四)替补 ( lemen
t)。 一 方 面 替 补 既 是 一 人类的基本活动。因此,信息流动只是人类传播活
种补充增加,是存在的增补和积累;另一方面,它虽 动的表层现象,传播更是人类社会意义构建的活动
是附加的、次要的,但在增补过程中又成了取代者。 和过程;传播活动中的意义构建是我们研究传播问
替补因存在的 空 虚 而 起,是 存 在 不 完 善 的 证 明,这 题所不可忽视的领域。
样作为替补的 东 西 和 被 替 补 之 物 之 间 的 绝 对 区 别 就此而言,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也就构成了某
就消失了。“替 补”否 定 了 形 而 上 学 所 信 奉 的 绝 对 种传播哲学。这 种 传 播 哲 学 对 意 义 的 构 建 进 行 了
真理的神话,将 追 问 本 源、抱 持 永 恒 意 义 的 回 归 之 深刻的重新思 考,凸 显 出 意 义 的 开 放 性 与 多 元 性:
路置换成一条 永 远 走 向 不 确 定 性、增 补 性、替 代 性 无止境的差异与延缓取消了符号意义的确定性,一
的敞开之路。 切符号意义都 只 能 说 是 在 一 个 巨 大 的 符 号 网 络 中
简言之,通过延异、播撒、踪迹、替补等策略,解 被暂时确 定,又 不 断 在 差 异 和 延 宕 中 出 现 新 的 意
构主义揭露了 逻 各 斯 中 心 主 义 所 假 定 的 结 构 的 确 义。意义不可终 极,它 的 选 择 充 满 了 无 穷 可 能 性;
定性、封闭性、中心性的人为荒谬性,将其还原为敞 延异所造成的区分和延搁,使意义的传递不是遵循
开的、非中心化 的、充 满 差 异 的、无 限 流 动 的,它 产 一定的等级秩序,而是向四面八方播撒开来,零乱、
生具有无限可 能 性 的 意 义 网 络。 解 构 主 义 进 而 瓦 松散,没有中心 本 源,也 不 以 形 成 任 何 新 的 中 心 地
解了逻各斯中心主义所信奉的绝对真理、绝对意义 带为目标;所指 被 延 搁,符 号 只 构 成 了 指 涉 其 他 符
的神话,表明固 守 绝 对 意 义 是 一 个 不 可 能 的、自 我 号的一组踪迹 而 非 提 供 一 个 终 极 的 意 义。 文 本 不
毁灭的梦想。在解构运动中,“意义”被赋予了新的 是一个意义明确的封闭的单元,而是成为一系列的
内涵,它再 也 不 是 单 一 的、一 成 不 变 的,而 是 多 重 “踪迹”,它 们 提 供 了 多 种 可 能 性;这 些“踪 迹”是 非
的、不稳定的和扩张的,它存在于运动的过程中。 自足性的,它们处于不断的“替补”运动中———本文
而意义的运 动 正 是 传 播 学 的 研 究 内 核。 传 播 敞开着,本文外面的东西不断涌入对原有的踪迹进
学以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 行替代、增补,意 义 就 是 这 样 无 限 流 动、生 生 不 息。
传播活动是人们相互沟通、传达指令、享受娱乐、展 德里达解构主 义 哲 学 对 意 义 的 深 入 思 考 与 探 索 实
第 4 期                 陈旭红:德里达传播哲学及其方法论启示 105

际上构成了一种宏观的传播学研究。 上”的体验的多元化、没有压迫的传播情境。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它展现给传播学研究者的 (一)释放意义自由,还原无限
是一种新的意义观。在其理论视野中,意义是不可 德里达解构主 义 传 播 哲 学 既 提 示 了 一 种 编 码
终极的,它敞开着,无限流动,以零乱松散对抗着中 方式,也提示了一种解码方式,即释放意义自由、还
心性和等级秩序,并且具有生生不息的多样性。这 原意义的无限可能性。换句话说,解构主义启示我
是一种迥 异 于 形 而 上 学 传 统 的、充 满 生 机 的 意 义 们无论是在编 码 还 是 在 解 码 运 动 中 都 应 打 破 意 义
观,一种新的传 播 理 论 的 视 野。 长 期 以 来,逻 各 斯 的牢笼,避免各 种 固 定 的、僵 化 的 思 维 模 式 抑 制 意
中心主义统治 着 人 们 的 思 维 以 及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的 义自由、思维自由。
研究领域,它信 奉 意 义 的 确 定 性、封 闭 性、稳 固 性、 编码 过 程 亦 即 文 本 的 书 写 过 程 “是 一 种 ‘延
中心性,追求通过等级秩序深入中心而获得某种绝 异’,即‘产 生 差 异 的 差 异’。这 种 ‘延 异’在 时 间 和
对的真理。相对 于 德 里 达 解 构 主 义 哲 学 凸 显 开 放 空间上既没有 先 前 和 固 定 的 原 本 作 为 这 种 运 动 的
性与多元性的宏大而开阔的意义世界,这种追求所 起源性界限和固定标准,也没有此后的确定不移的
谓恒定性的本 源 意 义、终 极 意 义、绝 对 真 理 的 意 义 目的和发展方向,更没有在现时表现中所必须采取
观显得荒谬而狭隘。换句话说,德里达解构主义哲 的独一无二的内容和形式”[5]。因而在传播活动的
学解放了一直以来为在场形而上学所封闭、僵化和 编码过程中要正视“延异”的这种特性,避免走入追
教条化了的意义,复活了意义的广阔自由和无限可 求固定的 界 限、固 定 的 标 准 和 固 定 的 绝 对 化 的 误
能性。因此,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关于意义构建的 区。另一方面,在 解 码 过 程 即 文 本 的 阅 读 过 程 中,
重新思考不仅已经构成了一种宏观的传播研究,而 德里达说:“没有一种自在的、对一切时代都适用的
且是一种富于解放性内涵的传播哲学。 对存在和世界的阐释,阐释并不意味着在事物或文
本的 外 壳 下 找 出 一 种 完 整 的、固 定 不 变 的 意
二、方 法 论 启 示:建 构 包 容 “一 种 义”[6]35 。按照传统阐释学的观点,阐释文本就是找
语言以上”的体验的传播情境 到原作者在原文本中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并使之
绝对化和标准化,其目的就是要限制文本所表达的
传播,是人类社 会 构 建 意 义 的 活 动 和 过 程;意 意义的歧义性、多意性和不确定性。如此阐释以德
义的生产与交 流,是 传 播 学 的 内 在 研 究 领 域。“但 里达的解构主 义 传 播 哲 学 来 观 照 显 然 带 有 狭 隘 的
是,长期以来,传播学研究领域对传播问题的认识, 非正义性:阐释文本的重点并非发现原文本所谓的
就具体的传播现象的构成研究较多,而对深层意义 完整、固定的意 义,而 是 使 作 者 及 其 历 史 条 件 获 得
构 建 关 注 较 少。”[2]57 在 美 国 传 播 学 者 詹 姆 重生,使文本的书写过程在被阅读和阐释的差异化
斯· W·凯瑞看来,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 中复活 [5]。
是美国自 19 世纪以来对“传播”的认识的两大主要 解构的原则启 发 我 们 改 变 并 且 放 弃 追 求 一 种
倾向,而其 中 传 递 观 的 研 究 又 占 有 明 显 的 主 导 地 绝对的、固定不 变 的 意 义 的 自 我 封 闭 的 做 法,复 活
位。所谓 传 播 的 “传 递 观”,即 把 传 播 活 动 理 解 为 意义的自由,还 原 意 义 的 无 限 可 能 性,无 论 在 编 码
“传递”,认为传播是一个讯息得以在空间传递和发 还是解码运动 中 都 应 避 免 将 无 限 以 某 种 有 限 的 形
布的过程,以达到对距离和人的控制。而就目前传 式给出,或是将 某 种 有 限 夸 大、抬 高 成 无 限。 这 里
播学界的研究 来 看,相 对 而 言,较 多 地 展 开 的 也 是 必须澄清的是,释 放 意 义 自 由、还 原 意 义 的 不 可 终
对传播作为信息传递的基本模式的研究,而对建基 极性,“并 非 荒 谬 地 试 图 否 认 相 对 确 定 的 真 理、意
于信 息 流 动 基 础 之 上 的 意 义 生 产 活 动 关 注 较 义、特 性、意 图、历 史 的 连 续 性 这 些 东 西 的 存
少 [
2]57
。反观德里达 解 构 主 义 传 播 哲 学,其 富 于 解 在”[7]175 ,而是要反对意义的僵 化,承 认 并 且 正 视 意
放性内涵的意义观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开 义处于永恒的 运 动 过 程 中,不 是 一 劳 永 逸 的,而 是
启一种立意高 远、视 角 开 阔 的 意 义 研 究,而 这 种 研 一个开放的、动 态 生 长 的 过 程:你 尽 可 以 说 你 已 经
究将有助于推 动 当 前 传 播 情 境 的 改 善。 正 如 德 里 接近了真理,但你却无法声称你已经掌握了绝对的
达所说,“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 [
4]18
,解构主义传播 真理。这样一种 对 意 义 的 哲 学 认 知 有 助 于 从 根 本
哲学是一种富于建设性的传播学意义研究,它呼唤 上极大地提升 传 播 活 动 以 及 相 应 的 传 播 学 研 究 的
以一种充满生机的思维方式建设包容“一种语言以 宽容度和开放 度:对 意 义 的 无 限 可 能 性 有 所 了 解,
106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34 卷

我们不仅能够 对 传 播 过 程 中 的 编 码 和 解 码 运 动 所 应当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基本视野。但是,主流的经
体现出的差异化和多样化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持 验主义研究范式却将重心置于外在客观性,根本上
更宽容的态度,尊 重 意 义 的 多 元 化,而 且 可 以 使 我 不理解个体性与精神性的人文价值与学科意义,正
们不再视意义的不断更新变化(例如时下流行的对 在使传播学日 益 偏 离 文 化 科 学 的 轨 道。 在 此 语 境
经典影视作品的翻拍)如洪水猛兽。因为解构的原 中,解构主义传 播 学 方 法 论 再 次 凸 现 了 它 的 价 值,
则使我们看到了意义天然地是敞开的,处于无限流 它对意义的个体性、精神性的关注有助于弥补经验
动和不断的生 成 中,这 是 不 可 抵 挡、无 法 变 更 的 事 主义研究范式片面倚重外在客观性的缺陷,使意义
实。我们需要做 的 是 以 一 种 开 放 的 心 态 正 视 意 义 的个体性与精 神 性 融 进 传 播 学 研 究 的 基 本 视 野 和
的历史性变化,容 许 意 义 的 重 新 阐 释 和 重 新 建 构, 理论品格中,从而使传播学真正成为一门进行个性
而不是一味地批判和堵截。 探索的文化科学、一门人的科学。
(二)复活意义的个体性、精神性 (三)尊重“他者”的存在和意义,建设包容多元
意义是基于 对 象 的 解 释 和 思 想。 在 解 构 主 义 化体验的传播情境
传播哲学看来,既 然 没 有 一 个 本 源 性 的 意 义,本 文 解构主义是一种破除一切中心话语的态度,它
便成了一个无限开放的东西,阐释者在不同的文化 要瓦解一切的主宰姿态,还原多元化。
背景下,沿着原 文 本 留 下 的 一 系 列 踪 迹,在 自 由 游 德里达认为,支配着西方哲学与文化的二元对
戏过程中创造新文本。或者说,阐释者对原有的踪 立思维建构了一种非常有害的价值等级体系,在那
迹进行主观性的增补,生成属于自己的意义。这种 里,“没有对立双方的和平共处,而只有一种暴力的
意义始终都是构建性的,打上了他们各自特定的精 等级制度。其中,一方(在价值上、逻辑上,等等)统
神性情、主观志 趣 的 烙 印,因 而 是 独 一 无 二 的。 在 治着另一方,占据着支配地位”[1]56 。这种二元对立
解构主义的视 域 中,意 义 的 构 建 具 有 个 体 性、精 神 构成迄今为止 一 切 社 会 等 级 制 和 暴 戾 统 治 的 理 论
性特征。同一个 信 息 或 者 说 同 一 个 踪 迹 极 有 可 能 基础。换句话说,由于没有能力尊重他者的存在和
在不同的个体那里引发不同的主观替补,从而构建 意义,整个哲学传统在意义深处与同一的压迫和集
出不同的意义。 意 义 的 个 体 性 与 精 神 性 已 经 融 进 权主义沆瀣一气。解构主义则体现出非凡的气度,
了解构主义传播学的基本视野和理论品格中。 因为它是根据 他 者 面 孔 的 绝 对 先 在 性 而 得 到 把 握
反观目前正统的传播学领域,主流传播学研究 的。解构主义看重的是差异与多元,而非矛盾与对
并未充分关注 到 意 义 构 建 的 个 体 性 与 精 神 性。 占 立,中心主义在 解 构 主 义 看 来 只 能 导 致 自 我 毁 灭。
据主导地位的 美 国 经 验 主 义 研 究 范 式 虽 然 十 分 重 因为在解构主 义 的 视 域 中,差 异 是 无 止 境 的;意 义
视受众研究,但 在 其 实 证 研 究 模 式 中,受 众 只 是 被 零乱、松散,没有 中 心 本 源 并 且 拒 绝 形 成 任 何 新 的
简单视为一种 客 观 存 在 的 外 在 事 物,“沦 为 没 有 个 中心;踪迹 只 提 供 了 多 种 可 能 性 而 没 有 终 极 的 意
性差异的可 以 进 行 统 计 测 量 的 存 在”[8]。 可 以 说, 义;替补更是存 在 不 完 善 的 证 明,那 些 貌 似 不 容 置
在迄今为止的 主 流 传 播 学 中,受 众 是 以 非 个 体 性、 疑的先验假定前提、基本概念和绝对真理其实都是
非精神性的形象出现的;受众概念的非个体性与非 空虚软弱、站不 住 脚 的。 因 此,通 过 森 严 的 等 级 结
精神性是经验 主 义 传 播 学 的 一 个 方 法 论 和 世 界 观 构以一种颇有 秩 序 的 方 式 走 向 明 晰 的 意 义 去 把 握
的基本视野。虽然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受众研 真实就是 不 可 能 的,只 能 人 为 地 造 成 某 种 压 迫 情
究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和改观,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 境。解构主义的目标就是要介入,瓦解人为的等级
进行研究方法 的 转 换,意 义 的 个 体 性、精 神 性 并 没 结构,消解虚假 设 定 的 中 心,对 不 能 被 还 原 之 物 说
有在主流传播学那里获得独立的品格。 “是”,从而修复正义。
个体性与精神性既是人类个体存在的基础,也 以解构的视角观察当前人类的传播活动,我们
是文化科学存在的基础,更是人类的精神科学或文 会发现其中也或隐或显地存在着二元对立结构,在
化科学变化 发 展 的 动 力 学 基 础 [
9]
。丧失了对个体 这种结构中凸显了某种中心、霸权。最突出的便是
性、精神性的关 切,就 不 成 其 为 精 神 科 学 或 文 化 科 男性/女性、西方/东方、大众传媒/受众视角的二元
学。传播学是一 门 文 化 科 学,是 人 的 科 学,是 精 神 对立,其中隐含着男性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大
科学,也就应该是一种进行个性探索的科学。这就 众传媒中心主 义 的 霸 权,对 处 于 他 者 地 位 的 女 性、
意味着,传播活 动 中 意 义 构 建 的 个 体 性 与 精 神 性, 东方、受众造成了压抑。传播的目的是促进意义在
第 4 期                 陈旭红:德里达传播哲学及其方法论启示 107

人群中的交流与沟通,而在现实的传播情境中这种 性,使我们了解人类任何时候的差异化都是在共时
交流与沟通却 由 于 没 有 正 确 地 对 待 他 者 而 畸 变 为 和历时的横纵轴上发生的,文化就是在延长和被搁
某种压迫与暴力。霸权挤压差异,传播因此成为非 置的过程中成 为 一 种 无 限 发 展 的 可 能 结 构。 这 就
正义的。同时大 众 传 播 本 身 也 隐 含 着 大 众 传 媒 的 可以启发我们破除那种执著于追求一个权威、一种
暴力。信息单向地由大众传媒流向大众,这种单向 绝对正确的标 准、一 个 答 案 的 单 线 式 思 维,在 传 播
传播模式赋予 了 大 众 传 媒 霸 权 地 位。 虽 然 近 年 来 活动中尊重与 我 们 相 异 的 他 者,还 原 “一 种 语 言 以
随着新媒 介 的 兴 起,传 统 的 单 向 传 播 模 式 受 到 冲 上”的体验。解 构 主 义 传 播 哲 学 是 一 种 批 评 立 场,
击,受众的传播 权 得 到 很 大 程 度 的 修 复,但 是 总 体 它描画出具有高度兼容性的多元化、没有压迫的传
来说,大众传媒 仍 然 占 据 着 大 众 传 播 的 中 心 地 位, 播交流图景。只 有 当 包 容 “一 种 语 言 以 上”的 体 验
大众仍然是失语的一方。因此,取消传播场域中的 的传播情境真正建立起来了,才能还原人类文化发
二元对立结构,破 除 种 种 导 致 压 迫 的 中 心 主 义,从 展的自由。这也意味着,吸取解构主义方法论有助
而营造一个平等、公正、多元的交流情境,就成为亟 于极大地提升传播学的学科品格,使其成为一门解
待解决的传播 学 课 题。 因 为 只 有 消 解 二 元 对 立 结 放性学科。
构、取消“中 心”的 暴 力,才 能 实 现 传 播 的 正 义。 我 参考文献:

们的目标是要 使 尊 重 差 异 成 为 人 们 在 交 流 过 程 中 [
1]DERRIDA.Di
ssemi
nat
ion[M ].
Chi
cago:Un
ive
rsi
t f
yo

的共识,明确“交 流 是 差 异 的 舞 蹈 …… 任 何 交 流 的 Ch
icagoPr
ess,
1981.
[
2]姚君喜 .传播的意义[
J].现代传播,
2012(
5).
成就,都是差异的和谐乐章”[10]60 ,从 而 使 与 他 者 的
[
3]张汝伦 .意 义 的 探 究———当 代 西 方 释 义 学 [M].沈 阳:
关系体现出正义;同时,改善人们的媒介近用权,保
1987.
辽宁人民出版社,
障人们的 传 播 权 利,或 者 说,保 障 人 们 的 话 语 权。
[
4]包亚明 .一种疯狂守 护 着 思 想———德 里 达 访 谈 录 [M].
在这个角度上我们说,解构主义传播哲学展现了能
1997.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够包容“一种语言以上”的体验、没有压迫的理想的 [
5]韩广信 .论 德 里 达 的 诗 性 哲 学 与 哲 性 诗 学 [
J].学 术 研
传播交流情境,它可以引领我们去除目前传播领域 2012(
究, 6).
中存在的种种霸权,推动传播之正义的实现。 [
6]李银河 .福柯与性[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
7][美]特里·伊格尔 顿 .文 学 原 理 引 论 [M].刘 峰,译 .北
三、结语 1987.
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
8]梅琼林 .走 向 传 播 哲 学———提 供 一 个 传 播 学 的 学 科 反
解构主义传播哲学的无中心、差异化的多维思 J].人文杂志,
思视角[ 2012(
2).
路开启了一种 开 放 的、无 限 界 的 意 义 观,这 样 一 种 [
9]梅琼林 .区域性与普遍性:关 于 传 播 学 学 科 性 质 的 深 入

对意义的认识论有助于人们跳出传统的思维体系, J].学海,
思考[ 2011(
3).
[
10][美]彼 得 斯 .交 流 的 无 奈:传 播 思 想 史 [M].何 道 宽,
从更高的、更广的视角观察和思考意义与人类社会
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 (责任编辑:粟世来)
的传播活动。意 义 的 不 确 定 性 和 生 生 不 息 的 多 样

OnDe
rri
da’
sCommun
ica
tio
nPh
ilo
soph
yandI
tsEn
lih
gte
nme
nti
nMe
tho
dol
ogy
CHEN Xu
-hong
(
Col
l a,
egeof Medi No
rthwe
stNo
rma
lUn
ive
rsi
ty,
Lanzhou 730070,
Chna)
i
Abst
ract:Der
rida’
sdeconstruc
tion
ismr e
thnks“
i mean
ing”inawayofl
ibe
rat
ingitandre
liv
ingitsin
fini
te
pos
sibi
lit
ies.
Inawo ,
rd de
construct
ion
ismlibe
rat
esmeani
ngwhichhasbe
enseal
edo f
fby metaphys
icsof
pres
encefo
ralongtime.Whi
lec ons
truc
tionandc ommunic
ati
ono fme an
ingi
sjus
tt herightcoreo
fthe
sc
ienceofcommuni
cati ,
on Der
ri ’
da sde cons
truc
tion
ism a
ctual
ly bu
ildsanemancipat
ion phi
los
ophy o
f
commun i
cat
ion.Thisphi
losophy ofcommunic
ationemphasi
zing decentr
ali
zati
onandva ria
tioncanen-
l
ightenustorevertmean
ing’sfreedominhumanc ommunica
tinga c
tivi
ties,
attachimportancetoi
ndiv
id-
ual
ityandspir
itua
lit
yofmeaninginc ommun
icat
ionres
earch,andconstructdive
r s
ifi
cat
ioninc ommuni
ca-
t
ionc
ircums
tanc
es.
Int
hec
our
seo
fpr
omo
tingt
hef
reer
econs
truc
tiono
fhumancu
lt e,
ur t
hes
cienc
eof
communi
cat
ionishopefu
ltoadvancei
tsel
ftoanemanc
ipat
ionhumani
tie
ssub
jec
t.
Keywor
ds:Derr
ida;
deconst
ruc
tion
ism;communi
cat
ionphi
losophy;
meani
ng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