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 增益試題庫參考答案 (2018)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

指定文言篇章增益試題(更新版) 魚我所欲也

10 魚我所欲也

《孟子》

詞解
解釋(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1)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的粗體字,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5 分)

(1) 故不為苟得也。(《魚我所欲也》) 苟: 苟 且 / 隨 便 /
輕率(1 分)
(2) 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 辟: 躲避 / 逃避
(1 分)
(3) 嘑爾而與之。(《魚我所欲也》) 嘑: 呼喝(1 分)

(4)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辯: 分辨(1 分)

(5) 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 鄉: 從前 / 過去
(1 分)

語譯
解釋(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1)
2 試把以下文句語譯為白話文。(4 分)
(1)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魚我所欲也》)
如果人們厭惡的事情(1 分)沒有比死亡更討厭的。(1 分)

(2)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魚我所欲也》)
一筐飯,一碗湯,(1 分)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得不到它就要死亡。(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1
指定文言篇章增益試題(更新版) 魚我所欲也

內容
整合 引申(參考「試題舉隅」題 8)
3 在《魚我所欲也》中,孟子認為人人都有「是心」,以下為有關片段。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是心」指甚麼?為甚麼有些人會喪失「是心」?試略加說明。
(1 分,2 分)
(1)「是心」指:本心 / 本性 / 捨生取義之心 / 善性。(1 分)
(2) 說明:有些人會喪失本性 / 善性,是因為他們受到物欲和虛榮的誘惑,
見利忘義,(1 分)例如為了得到高官厚祿,以及華美的居室、妻妾的侍
奉、貧困的朋友感激等,就會喪失「是心」,不顧禮義。(1 分)

作法
整合(參考「閱讀樣本試卷」題 24)
4 綜觀《魚我所欲也》全文,「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三句在文章結構方面有何作用?(2 分)

A 開門見山
B 鋪墊懸念
C 承上啟下 A B C D
D 前後呼應    
C。這三句總結前文論證「捨生取義」是出於人的本心,開啟下文分析人為何會喪失本心。

作法 內容
整合 引申(參考「試題舉隅」題 6)
5 在《魚我所欲也》中,孟子如何善用對比手法論證觀點?試以「一簞食,一
豆羹」和「萬鍾」為例,略加說明。(2 分,2 分)
(1) 例子::
「一簞食,一豆羹」
,對過路人和乞丐來說是性命攸關的食物,
(1
分)但他們為了堅守禮義,甘願捨棄生命也不接受;(1 分)相比之下,
有些人為了「萬鍾」的高官厚祿,以及得到華美居室、妻妾侍奉、讓窮人
感激自己等富貴和虛榮,就不顧禮義。(1 分)
(2) 論證的觀點:孟子以前者的捨生取義對比後者的見利忘義,(1 分)論證
人人本來都有禮義之心,只是有些人受不住物欲和虛榮的誘惑,失去本心
而已。(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2
指定文言篇章增益試題(更新版) 魚我所欲也

內容
整合(參考「試題舉隅」題 4)
6 在《魚我所欲也》中,「行道之人」和「乞人」不接受「一簞食,一豆
羹」。試以自己的文句說明為他們不接受這些食物的原因。(2 分)
因為這些食物是被人呼喝着而給予,或被人踐踏過的,(1 分)並不符合禮
義,所以「行道之人」和「乞人」寧願餓死,也不接受這些食物。(1 分)

內容
整合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6)
7 在《魚我所欲也》中,作者認為下列哪些人能夠捨生取義?(2 分)

 接受萬鍾者  行道之人  乞人  賢者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內容
整合(參考「閱讀樣本試卷」題 3)
8 試根據《魚我所欲也》的內容,判斷以下陳述。(2 分)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
判斷
(1) 孟子認為只要能保存「本心」
,便可做到捨生
  
取義。
(2) 孟子認為所有接受「萬鍾」的俸祿的人都失
  
去「本心」。
(1) A 正確。人人皆有本心,但只有賢者能保存,能保存本心就能做到捨生取義。
(2) C 無從判斷。孟子只是說保有「本心」的人不應「不辯禮義」而接受高官厚祿,但沒
有提及是否所有接受「萬鍾」的俸祿的人都失去「本心」。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3
指定文言篇章增益試題(更新版) 魚我所欲也

內容 作法
整合(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3)
9 在《魚我所欲也》一文中,作者如何運用正反論證來說明人皆有捨生取義之
心這個觀點?試以自己的文句加以說明。(2 分)
作者先從正面論述,指有比生命更為人渴求的,那就是義;
(1 分)再從反面
論證,指出有比死亡更為人厭惡的,那就是不義,作為反面論述,從而說明
人皆有捨生取義之心。(1 分)

內容
整合(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
10 試根據《魚我所欲也》的內容,以自己的文句完成下表。(6 分)

例子 論證的觀點
行道之人、乞人: 人皆有本心,願意捨生取義。(2
不會接受被呼喝而得來或被踐踏過 分)
的食物。

接受萬鍾者: 人會受物欲或虛榮的誘惑而失去
為了華居美妾,或得到窮人的感 本心,見利忘義。(2 分)
激,便不分禮義而接受高官厚祿。
(2
分)

內容
複述 整合(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8)
11 試根據《魚我所欲也》,回答以下問題。
(1) 作者認為面對生與義的抉擇時,應如何處理?試摘錄有關句子作答。(1
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1 分)
(2) 作者如何以「得生」和「辟患」來論證人皆有本心的觀點?試以自己的文
句加以說明。(4 分)
作者認為人渴求義甚於生命,因此即使有方法可以求得生存,(1 分)但
如果方法不正當,也不會使用。(1 分)相反,人厭惡不義甚於死亡,因
此即使有方法可以躲避禍患,(1 分)但如果方法不正當,也不會使用。
由此可見,人人都有本心。(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4
指定文言篇章增益試題(更新版) 魚我所欲也

修辭
整合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4)
12 在《魚我所欲也》中,「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
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2 分)

 頂真  排比  反問  反語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修辭
整合 評價(參考「閱讀樣本試卷」題 4)
13 以下引文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1 分)這種修辭手法如何加強說理效果?
試以引文為例,加以說明。(2 分)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
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魚我所欲也》)

(1) 修辭手法:反問(1 分)
(2) 說理效果:孟子沒有疑問,卻故意提出問題,問而不答,但答案已隱含在
問題中──「義」比生命更加重要。(1 分)運用反問能加強語氣,明確
地肯定作者的觀點──人有本心,可以捨生取義,令人不容置辯。
(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5
指定文言篇章增益試題(更新版) 魚我所欲也

作法
整合 評價(參考「閱讀樣本試卷」題 4)
14 除了舉例論證外,以下引文還運用了甚麼論證方法?(1 分)這種論證方法如
何加強說理效果?試以引文為例,加以說明。(2 分)

「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
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1) 論證方法:對比論證(1 分)
(2) 說理效果:有些人即使餓死也不會接受被人呼喝着給予或踐踏過的食物,
有些人卻不顧禮義而接受高官厚祿。(1 分)引文把這兩種人並列比照,
能營造強烈的反差,使孰是孰非,顯得一目了然。(1 分)

內容 作法
整合(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2)
15 孟子善用比喻來論證觀點。試根據《魚我所欲也》,完成下表。(6 分)

本體 喻體 論證的觀點 比喻論證的好處
 魚  義比生重要,如兩  以淺白的比喻說明

(1 分) 者不可兼得時,應捨生 抽象的道理,能使道理
 熊掌 取義。(2 分) 變得具體易懂,生動有
義 (1 分) 趣。(2 分)

作法
整合(參考 2018 閱讀題 4)
16 綜合《魚我所欲也》,作者沒有運用下列哪一種論證方法?(2 分)
A 正反論證
B 引用論證
C 比喻論證 A B C D
D 對比論證    
A 正反論證:以義比生命更令人渴求作正面論述,比不義比死亡更令人厭惡的作反面論
述;
C 比喻論證:以魚與熊掌的取捨比喻生與義的取捨;
D 對比論證:以行道之人和乞人的捨生取義,對比有人為了「萬鐘」而見利忘義。 / 對比
失其本心的人「鄉為」和「今為」的分別。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6
指定文言篇章增益試題(更新版) 魚我所欲也

修辭 作法
整合 (參考 2018 年閱讀題 4)
17 綜合《魚我所欲也》全文,作者運用了甚麼手法說理?(2 分)

 比喻  排比  對比  誇飾
A 、
B 、
C 、、 A B C D
D 、、    
以魚與熊掌的取捨比喻生與義的取捨。
三個以「鄉為」開首、結構相近的句子能增強文章氣勢。
以行道之人、乞人的捨生取義,對比接受萬鍾者的見利忘義。 / 以失其本心的「鄉為」
對比「今為」。

見解
引申 評價(參考「試題舉隅」題 9)
18 在《魚我所欲也》中,孟子認為保全生命和遵守禮義兩者有矛盾時,應該怎
樣取捨?(1 分)有人認為孟子的想法過於理想,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踐。你
同意嗎?試談談你的看法。(4 分)
(1) 取捨:捨生取義。(1 分)
(2) 看法:我不同意。孟子認為義的價值比生命高,在兩者不可兼得時,沒
有喪失本心的人會捨生取義。(1 分)在現實生活中,願意為了正義或
公眾利益,使自己置身險境甚至犧牲性命的人並不罕見。(1 分)例如
醫護人員冒着感染致命傳染病的風險,堅守工作崗位醫治病人,以及戰
地記者冒着生命危險在戰地採訪等。(2 分)
(答案僅供參考,言之成理皆可。)

內容 比較
複述 整合 引申
19 在《論仁、論孝、論君子》中,孔子的哪個主張跟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
的主張相近?試摘錄兩文中的有關句子,並加以說明。(2 分,3 分)
(1) 《論仁、論孝、論君子》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
分)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7
指定文言篇章增益試題(更新版)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義者也。(1 分)
(2) 說明:孔子認為仁者為了成全仁德,可以捨棄生命,
(1 分)這跟孟子在
《魚我所欲也》中主張「捨身取義」的精神相近;孟子認為存有本心的
人厭惡不義的事更甚於死亡,不會為了求生、避禍而無所不為。(1 分)
兩者都是主張為了仁德和禮義而不惜犧牲性命。(1 分)

內容 比較
整合
20 綜合《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的表現,你認為他是《魚我所欲也》中能
保存本心、願意捨生取義的人嗎?試談談你的看法。(4 分)
我認為藺相如能保存本心、願意捨生取義的人。他多次冒性命危險,捍衞趙
國利益,忠君愛國,體現了禮義。
(1 分)例如他代表趙國帶和氏璧出使秦國,
發現秦王無意以城池交換璧玉,便以指看璧上瑕疵為由取回璧玉,要脅與璧
玉撞柱同碎,(1 分)最終把璧玉安全送回趙國,以免國家利益受損。(1 分)
在澠池之會,他又以性命相脅,請秦王擊缻,維護趙國尊嚴,都是捨生取義
的表現。(1 分)
(答案僅供參考,言之成理皆可。)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 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