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4

第1期   No.1

2022 年 2 月 当代外语研究 Feb.2022 · 47·

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论阐释
李瑞林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
510420)

摘要:建 制 性 的 翻 译 研 究 历 经 50 年 的 发 展,主 要 采 取 还 原 主 义 的 研 究 进
路,从不同向度揭示了翻译的分殊之理,呈现典 型的界 面研究 特征,产 生了 各 自
一体的知识结构和话语形式。反观翻译研究的 历史 境脉 和当 下状 态,多元 跨 学
科视角持续介入,但始终 缺 乏 实 质 性 的 对 话 与 联 通 基 础,客 观 上 已 造 成 诸 多 知
识孤岛,因而尚不能对复杂 多 变 的 翻 译 现 象 做 出 系 统 解 释,也 无 法 对 现 实 世 界
的翻译活动产生整体影 响。 鉴 于 此,探 寻 具 有 普 遍 意 义 的 整 合 概 念,联 结 迥 然
各异的研究视角,建立内 外 连 贯 一 致 的 概 念 框 架,理 应 是 翻 译 研 究 亟 待 解 决 的
一个元理论问题。本文将翻译研究纳入知识 论 阐释 空间,分析 融 合不 同 翻 译 观
念的学术前提和逻辑理路,对照翻译的本体事 实、逻辑 事实 和话语事 实,解 蔽 翻
译蕴含的跨语言知识转移 本 性,揭 示 知 识 翻 译 学 之 于 汇 通 翻 译 观 念、解 释 翻 译
现象、改善翻译生活的潜在价值,以此推动本研究方向的 深度 探索,提 升翻 译 研
究的学术品质,促进翻译知识的自治性建构。
关键词:跨语言知识 转 移;经 验 知 识;理 性 知 识;再 概 念 化;再 语 境 化;知 识
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21-(
2022)
01-0047-13
[do
i 编码] /
3969j.
10. i
ssn.
1674-8921.
2022.
01.
003

1.引言
翻译 是 人 类 跨 文 化 理 解、对 话 与 沟 通 诉 求 的 产 物,介 入 性 地 对 人 类 物 质 世
界和精神世界产生改造作用,是不同文化 互联 互通 以塑造 文明 的必 要 条 件。 翻
译肇始于散见的跨语言历史 事 实,繁 荣 于 知 识 的 全 球 化 流 通 与 共 享 过 程 (李 瑞
林 2020a:
23),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赋能下,日益成为一 种
泛在的跨语言生 产方 式。20 世纪 60 年代 以降,译学 界反 观历史 事 实和 现 实经
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 资 源 和 学 术 方 法,试 图 发 现 翻 译 的 一 般 规 律 和 内 在 秩
序,提出了翻译的语言观(Ma lmkjr
 2018)、文 化 观( Cor
tés 
& Ha
rding 2018)、
认知观(Al
ves 
&Jakobs 2021)、社会观(
en  Buz
eli
n 2013)、传播观( Ka
i nd
l 2013)
O’Hagan 
以及技术观( 2019),不一而足。 回 望 翻 译 研 究 的 历 时 和 共 时 状 态,对

作者简介:李瑞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 译 学 院 教 授。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翻 译 知 识 论、术


语翻译学、翻译教学与课程论。电子邮箱: lr
l706@163.c
om
* 本文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层次人才领航项目(编号 GWTP-LH-2014-03)资助。
引用信息:李瑞林 .
2022.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论阐释[ J].当代外语研究( 1):47-59.
· 48 · 当代外语研究

象性的翻译备受还原主义研究取向的关 怀,也产 生了相应 的知识 结 构和话 语 形


式。毋庸讳言,这些针对翻 译 不 同 具 体 特 征 的 研 究 成 果,既 是 理 解 翻 译 和 实 践
翻译的认知资源,也是翻译知识合法性、自治性建构的基础条件。
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不同理论视角的翻译研究,如果长 期维 持 分 而 不 合
的状态,不能达成有利于跨 学 科 对 话 与 会 通 的 共 识 性 原 则,难 免 就 会 产 生 彼 此
疏离、自我封闭的知识孤 岛,也 就 无 法 对 复 杂 多 变 的 翻 译 现 象 做 出 系 统、周 密、
充分的解释。毕竟,“对于任何事物的单一预测 都不能 被视为 不可置 疑的 真 理。
如果不冷静地探究变化的根源,我们就无法理解任何系统的 行为。”① 及 至当 下,
翻译研究整体上仍处于“稳 定 与 不 稳 定、可 预 测 与 不 可 预 测、已 知 与 未 知、确 定
与不确定”等诸多矛盾纠缠不清 的 无 序 状 态(
Núe
z & Mey
lae
rts
 2017:
9)。 各
种视角、主义、观念犹如迷 宫 一 般,令 人 难 以 理 出 头 绪,随 之 也 滋 生 了 一 系 列 影
响翻译知识整体建构的 倾 向 性 问 题:翻 译 要 么 被 语 言 对 等 假 设 之 惰 性 所 禁 锢,
要么被各种泛文化论说所 遮 蔽,要 么 被 缺 乏 内 部 一 致 性 的 认 知 研 究 所 分 解,要
么游离在移植而来的社会学概念网络之 中,要么 在机器翻译浪 潮冲 击之 下 不 知
所往。显然,特殊性研究此起彼伏,普遍 性研究 相形见 绌。从 学 科 建 制 来 看,只
有绝对开放的跨学科研究,没有相对封闭的本体研究,就无法形成合法、自治的跨
学科知识体系。脱离对象本质的翻译研究难免散乱,忽视终极价值的翻译研究难
免迷失。翻译研究正处在必须正视学科困境、探寻突破方向的十字路口(
Bas
sne
tt
2012)。洞察复杂的翻译现象,探究翻译的终极本质,统合翻译之道与翻译 之 器,
主动推进集成性研究,无疑是学界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基础性议题。
2021a:
本文基于杨枫( 2)提 出 的 知 识 翻 译 学 构 想,对 照 翻 译 既 有 的 本 体 事
实、逻辑事实和话语事实,采用学科学的基本原 理和分析方 法,将 翻译纳 入 知 识
论阐释空间,试图探寻一切 翻 译 现 象 可 能 存 在 的 同 一 性 基 础,辨 识 联 通 还 原 主
义翻译观的核心 概 念,解 蔽 复 杂 多 变 的 翻 译 事 实 所 蕴 含 的 跨 语 言 知 识 转 移 本
性,进而从本体结构、实体对象、核心特征、价值 取 向、学科 塑 形等 不 同维 度 论 证
跨语言知识转移之于翻译 的 解 释 力,揭 示 知 识 翻 译 观 的 理 论 与 实 践 价 值,以 期
推动本研究方向的批判性反思和精细化探索。

2.跨语言知识转移:翻译研究的元概念
元反 思 和 自 反 思 是 一 门 学 问 臻 于 成 熟 的 必 然 要 求。20 世 纪 90 年 代 末 以
降,国际译学界围绕翻译知 识 融 通 问 题 展 开 了 一 系 列 讨 论,产 生 了 颇 有 建 设 性
和前瞻性的学术成果,总体 上 达 成 基 本 共 识:随 着 其 他 学 科 理 论 资 源 与 分 析 工
具的不断介入,翻译研究的 学 科 身 份 发 生 了 巨 大 变 化,实 现 了 从 独 立 学 科 向 交
叉学科转型(
Sne
l rnby,Pchha
l-Ho cker 
& Kaindl1996),不同理论视角共存于
 
某种兼收并蓄的知识景观之中( Gambi
er & Door
slaer
 2016:
2-3)。 随 着 研 究 边
界的不断扩张,取向各异的视角研究,尽管拓展 了翻译研究的学 术空 间,但 同 时
也给翻译平添了不少异质 性 和 变 异 性,造 成 翻 译 知 识 的 非 结 构 化、非 系 统 化 特
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论阐释 · 49 ·

征,甚至还引发了翻译本质论、多 本 质 论、非 本 质 论 的 激 烈 论 争(
Che
ste
rman 

Ros
ema
r 2000;
y  Brems,Mey
lae
rts 
& Door
slaer
 2012)。寻求学科自治性,同时
承认视角多元性,二者 能 否 统 筹 兼 顾 ( Gambie
r  & Door
sla
er2016)? 多 元 视 角
 
之下是否蕴含某种内在统一性?翻译研究 相对 于其他 学科究 竟有何 本质 区 别?
毫无疑问,这些问题与翻译知识的合法性、自 治 性建构高 度关 联。鉴 于 此,翻 译
研究颇有必要确立自身的认识论基础,进一 步厘 清目 标对 象的 内在 本质 与外 在
特征,探寻具有全局统摄力和 普 遍 解 释 力 的 整 合 概 念(
Che
ste 2014,
rman  2017,
2019),最终建立一个可 以 联 通 不 同 理 论 视 角 的 研 究 范 式。 下 文 将 翻 译 研 究 纳
入知识论分析视阈,以人类 认 知 普 遍 性 和 特 殊 性 为 切 入 点,讨 论 翻 译 赖 以 存 在
的学术前提和逻辑理据,揭示跨语言知识转移之于翻译研究的元概念身份。
1  翻译的知识论基础
2.
纵观世界学科发展史,知识论是构筑一门 学 问的基本 学术前 提。 从 广 义 上
讲,任何一门学问都是知 识 探 索、知 识 生 产、知 识 应 用 等 一 系 列 过 程 的 统 一 体。
众所周知,高阶思维能力 是 人 类 区 别 于 其 他 动 物 的 根 本 特 征,也 是 对 人 类 认 知
普遍性的共识性注解。从过程来看,人类认知 可分为 感性和 理 性两 种 形 式。 感
性是指人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是人基于 概念 和命题对 不同事 物 的本 质 及 其
相互关系的追问(齐良骥 2011:
107)。 前 者 生 发 于 现 实 世 界,产 生 经 验 知 识;后
者生发于精神世界,产 生 理 性 知 识。 理 性 知 识 是 经 验 知 识 的 升 华,经 验 知 识 是
理性知识的具象,二者构成一个相互影响、彼 此 塑造 的认 知闭 环。从 内 容 来 看,
人类知识可分为一本之理和分殊之理:一本之 理即 是理 念,旨在明理;分殊 之 理
即是意事,旨在知事(金岳霖 2010:
2)。概括而言,认知是知识生产的过程,知识
是认知加工的结果;存 量 知 识 推 进 新 的 认 知,不 断 产 生 新 的 知 识。 尤 其 重 要 的
是,人类认知是以语言为 媒 介 的,语 言 不 仅 成 就 认 知 过 程,而 且 表 征 认 知 结 果。
以语言为媒介的认知活 动,既 可 回 归 经 验,成 就 人 的 反 思 力,又 可 超 越 经 验,成
就人的想象力,以此推 进 人 类 文 明 的 演 变 过 程。 从 认 识 论 意 义 上 讲,人 实 质 上
就是现实、知识和语言 交 互 作 用 的 复 合 体。 人 具 有 认 知 升 级 能 力,才 能 不 断 贴
近知己之明、知人之明、先 见 之 明 的 境 域;人 具 有 知 识 生 产 能 力,才 能 既 成 己 亦
成物,最终从野蛮走向 文 明。 人 类 文 明 史 实 际 上 就 是 一 部 认 知 迭 代、知 识 开 新
的历史。认知体验普遍性是人类社会的最大公 约数,是不 同文化 不 断达成 相 互
理解和会通的基础。
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的认知体验也有 特殊 性。人 类在进 化过 程 中 发 育 了
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意识和理性(郑也夫 2015:
287),才会在和外部环境互动过
程中产生形形色色的观 念。“一 切 观 念 莫 不 是 得 自 后 天 的:最 初 的 观 念 直 接 来
自感官,尔后的观 念 则 得 自 经 验,随 着 人 的 反 省 能 力 的 增 强,观 念 也 就 愈 益 增
多”(孔狄亚克 2010:
14)。实际上,观 念 既 是 经 验 知 识 的 一 种 固 化,也 是 理 性 知
识的一种资源。整体而言,人 们 产 生 的 经 验 知 识 和 理 性 知 识 都 是 地 方 性 的,因
为人的认知不仅是个性化的,更是情境性的,正如 康 德所 言,时 空决定 范 畴。 从
· 50 · 当代外语研究

此种意义上讲,人和外 部 世 界 之 间 仅 仅 是 有 限 的 主 客 体 关 系。 所 以,人 难 免 困
顿于生有涯、知无涯的 无 奈 之 境,也 不 自 觉 地 沦 为 自 身 观 念 的 囚 徒。 人 要 拓 展
认知边界和能力边界,就必须追寻更广泛、更普遍 的知识,以增强 自 身对 所 及 世
界的理解力和塑形力。从 系 统 发 生 学 上 看,人 一 旦 获 得 知 识,就 会 使 其 与 相 应
的现实界面反复对照,不断 确 立 二 者 之 间 的 同 构 关 系,进 而 对 特 定 的 生 活 形 式
产生某种统一规定性,由 此 生 发 文 化 过 程。 另 外,不 同 类 型 的 知 识 对 各 自 的 外
化形式具有应然选择性,才 会 生 发 相 应 的 语 言 过 程。 综 上 所 述,人 的 认 知 是 时
空性的,也是主客一体的,具有个体和群体差异,是不 同文化 形态和 语言 形 态 得
以生发的根由。可以认为,认知体验特殊性是 人类 社会 分合 聚散 的 缘 起。 不 同
社会的认知差异是跨文化问题的根源,也是解决跨文化问题的关键。
2  知识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2.
如前 文 所 述,文 化 过 程 是 认 知 驱 动 的 产 物,对 此,可 借 用 经 典 话 语“文 以 载
道”“文以化人”“化成天 下”予 以 诠 释。 言 及 “文 以 载 道”,文 是 媒 介,是 外 在 的;
道是实体,是内在的。道即 是 公 认 之 理,也 就 是 广 为 认 同 的 一 本 之 理 或 分 殊 之
理。“文以化人”实质上是以既定公理教化人、规制 人、组织 人,指 向 的是 某 种 预
期的统一性,也就 是 “化 成 天 下 ”。 不 言 而 喻,文 化 是 一 种 机 制,公 理 是 一 种 动
能。文化是对公理的 一 种 兑 现,公 理 是 对 文 化 的 一 种 担 保。 具 体 而 言,文 化 实
质上就是以公理为前提对现实 -精神生活的格式化设定,旨在塑造某种预期的社
会结构和秩序,以降低社会沟通成本,提高社会 运行 效率。换言 之,文化 首 先 是
动词,是人事一体的行 为 过 程,是 人 对 自 身 的 一 种 自 发 性 集 体 塑 造。 文 化 无 疑
是社会性的,更是地方性的,因而才会显示多 样 性。由 此可 见,知识 和 文 化 之 间
蕴含发生学意义上的 因 果 关 系。 知 识 孕 育 文 化 过 程,赋 予 文 化 以 特 定 内 涵;文
化规范知识过程,赋予知识以特定尺度。“知识 本身是 物质 和精神的文化,文 化
又因为知识的积累和目 的 在 本 质 上 属 于 知 识”(杨 枫 2021a:
2)。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讲,知识差异是文化多样性的缘起,文化 差异是知识 地方性 的 光泽。进 而 言 之,
文化过程是对地方知识的一种实践,也 是对地 方知识的 一 种维 护。跨 文化 问 题
归根结底是知识非对称问题。
同样,语言过程也是认知驱动的产物。如扬 雄(公元 前 56~ 公元 13)的《法
言·问神卷》所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也就 是说,“口 语是 心之 声 音,文 字
是心之画符”(郑也夫 2015:
93-94)。“心”是 语 言 之 本,语 言 是 “心”之 显 示。 任
何一个语词的意义都是人对 意 指 对 象 所 动 用 的 “心 思”或 者 “念 想”。“心 思”源
于人对外部刺激的反应,生发于精神世界,外化 于语言 世界,以此不 断推 进 心 内
与心外的和谐。任何一个现实 片 段,如 果 未 曾 激 发 人 的 “心 思”或 者 “念 想”,一
般来说,就不会有相应的语言形式。反之亦 然,一 种语言 相 对于另 一 种 语 言,如
果缺乏某一特定形式,也就 意 味 着 缺 少 与 之 相 照 应 的 现 实 片 段,或 者 缺 少 对 有
关现实片段的认知体验。从广泛意义上讲,每一 种语言 皆 与特定 的 现实 存 在 相
对照,表达特定的世界观、价 值 观 和 人 生 观,体 现 为 一 种 特 定 的 知 情 意 系 统,动
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论阐释 · 51 ·

态描绘特定社会的现实 -精神图景(李瑞林 2020a:


24)。世界上有数千种语言,每
一种语言以独有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切分,同时又对现实片段进行组构,以此表达
不同语言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动态认识。据此可以认为,语言多样性意味着认知多
样性,也意味着知识差异性。跨语言问题实质上也是知识非对称问题。
3  知识非对称性:翻译出场的根由
2.
《荀子·儒效》有云:“千举万变,其道一也。”语言 多 样性和 文化 多 样 性 归 根
结底源自人类知识的非对称性。从广义上 看,非 对称 性是 伴随人 类 社会化 进 程
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也是人文社会科学 赖以存 在的 本体事 实。如 果 说政 治 关 乎
不同利益主体权力分配的非对称问题,法律 关乎 不同责任 主体 权利 义务 的 非 对
称问题,教育关乎不同社会 成 员 知 识 存 量 的 非 对 称 问 题,那 么 翻 译 关 乎 的 则 是
不同语言主体知识结构的非对称问题。既然知识 非对 称性 是跨文化、跨语 言 问
题的主要根源,那么缩小人 类 不 同 社 会 的 知 识 鸿 沟 无 疑 是 翻 译 出 场 的 动 力,自
然也是翻译有别于其他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的 显 著 特 征。 人 类 认 知 体 验 的 差 异 性 使
翻译成为必要,人类认知体验的相似性使翻译成为可能(李瑞林 2020a:
25)。翻
译之所以由来已久地融入 人 类 生 活 世 界,正 是 因 为 它 能 超 越 时 空、文 化 和 语 言
界限,将全球离散的知识 孤 岛 联 结 起 来,把 有 用 的 地 方 知 识 转 化 为 普 惠 的 共 享
知识,不断拓展地方知识的传播空间,扩大目标 语承载 世界 知识的 容 量,从 而 改
变制约人类社会健康、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认知 失衡状 态,促进人 类 的跨 文 化 理
解、沟通与互鉴,推进知识 的 全 球 性 流 动 与 应 用,改 善 全 人 类 的 生 命 体 验 品 质,
造就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世界新秩序。
历史 事 实 表 明,人 类 之 所 以 能 够 改 变 脆 弱 如 芦 苇 一 般 的 命 运,造 就 出 延 绵
不断的文明进程,正是因为 有 不 断 拓 展 自 身 认 知 疆 界 的 能 力,翻 译 则 是 这 种 非
凡能力的一种现实化表征。具体而言,翻译 就是 人类 拓展 知识 和能力 边 界 的 一
种跨 语 言 认 知 与 实 践 方 式。 在 语 言、文 化、知 识 等 诸 要 素 涌 现、叠 加、交 织 的 复
杂翻译空间,语言是媒介性的,既承载知识,又表达 知识;文化是 规约 性 的,也 是
渗透性的,既决定知识生 产 的 形 态,又 影 响 知 识 使 用 的 方 向;知 识 是 始 基 性 的,
是一切翻译活动的核心,是 人 类 跨 文 化 生 活 的 能 量。 知 识 唯 有 流 通 和 共 享,才
能显示价值,产生回响,因而必须付诸媒介性 的语言。知识 有求 真的 本 性,因 而
对语言的合宜性才有 要 求。 知 识 有 求 通 的 冲 力,尽 可 能 地 解 释 和 改 造 现 实,因
而才会超越文化 的 封 闭 性。 从 另 一 角 度 来 看,“文 化 进 化 的 机 制 是 用 进 废 退,
……任何文化要 获 得 生 机,就 必 须 增 加 新 因 子 和 多 样 性 ”(郑 也 夫 2015:
289,
295)。缺少新知识的语言自然逐渐退化,缺少 新知识的文化 自然 失 去 活 性。 综
上所述,知识无疑是翻译系统的内隐特征,语言 和文化是翻译系统的外 显 特 征。
语言是“翻译之用”,文化是“翻译 之 维”(杨 枫 2021a:
2)。 跨 语 言 知 识 转 移 是 翻
译作为一种普 遍 存 在 的 底 层 逻 辑,也 是 翻 译 知 识 融 通 性、系 统 性 建 构 的 重 要
起点。
· 52 · 当代外语研究

3.跨语言知识转移假设的阐释
上文讨论了人类认知体验的普遍性和特 殊性,分析 了知识与文化 和 语 言 之
间的相互关系,阐 述 了 知 识 非 对 称 性 对 于 翻 译 作 为 一 种 跨 文 化 存 在 的 客 观 诉
求,与“翻译是跨语言的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杨枫
2021a:
2)这一论断相 契 合。 本 文 认 为,这 一 理 论 假 设 主 要 包 含 五 个 基 本 命 题:
(1)认知非对称性是翻译出 场 的 基 本 前 提,跨 语 言 知 识 转 移 是 翻 译 存 在 的 底 层
逻辑;(
2)跨语言知识 转 移 既 关 涉 经 验 知 识,也 关 涉 理 性 知 识,或 兼 而 有 之。 前
者源于情境化的主观体验,偏 重 叙 事 性 (如 文 学 翻 译),后 者 源 于 逻 辑 化 的 客 观
判断,偏重说理性(如学术翻译);(
3)跨 语言知识 转移 涉及实体对 象 的 再概念 化
和再语境化双重过程,旨在 基 于 相 同 实 体 生 成 一 种 文 化 上 适 应、形 式 上 照 应 的
对称关系;(
4)跨语言知识 转 移 既 是 理 据 性 的,又 是 情 意 性 的,不 但 要 体 现 以 物
为本的求真,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向善和尚美;( 5)以跨语言知识转移为底色的
翻译不应单纯是一个跨学科或多学科领 域,更应 是调节人 类知识 非 对称 状 态 的
一个超学科领域。下文将 围 绕 上 述 命 题,结 合 翻 译 的 本 体 事 实、逻 辑 事 实 和 话
语事实(参见 Buz e
li 2013;Ma
n  lmk
jr
 2018;
Cor
tés 
& Ha
rdi 2018;
ng  Alves &

akobs 2021),从本体结构、实体对 象、核 心 特 征、价 值 取 向、学 科 塑 形 等 向 度
en 
论述跨语言知识转移对于翻译的整体解释力,揭 示知识翻译学 所蕴 含的理论 与
应用价值。
1  跨语言知识转移的本体结构
3.
从内 在 建 制 来 看,任 何 一 门 成 熟 学 科 都 必 须 具 备 三 个 最 基 本 的 属 性,即 对
象的 确 定 性、理 论 的 系 统 性、边 界 的 明 晰 性(Wi
lss
 1996:
1-2)。 其 中,研 究 对 象
是一种稳定的、可再现的普遍存在,是学科知识 最根本 的标 志性特 征,对研 究 方
法、研究边界和概念体系等发展性特 征 产 生 决 定 性 作 用(刘 小 强 2011:
78)。 研
究对象尽管有简 单 对 象 和 复 合 对 象 之 分,但 都 必 须 包 含 能 够 充 分 反 映 本 体 事
实、具有系统聚合力的普遍特征。
反观翻译研究的历史境 脉,不 同 研 究 “转 向”聚 焦 翻 译 的 某 一 具 体 面 相,如
语言、文 化、社 会、认 知 或 功 能,不 一 而 足,采 取 的 是 西 方 还 原 主 义 研 究 进 路,因
而不能整体性地反映翻译的真实状态,也无法 产 生具有内 部统 一性和 外 部 关 联
性的概念体系。相形之下,跨语言知识转移 是对 人类跨 文化生活 一般 特 征 的 描
述与概括。文化是条件性的,知识是实体性 的,语言是 媒介 性的,三 位 一 体 地 塑
造翻译作为一种社会 适 应 性 系 统 的 元 结 构。 如 图 1② 所 示,在 跨 文 化 社 会 互 动
空间,知识非对称性问题对 翻 译 的 出 场 提 出 要 求,知 识 客 体 的 再 概 念 化 和 再 语
境化成全翻译的核心过 程。 从 供 求 关 系 来 看,始 源 语 是 知 识 供 体,目 标 语 是 知
识受体,供体的开 放 程 度 和 受 体 的 吸 收 能 力 决 定 跨 语 言 知 识 转 移 的 内 涵 和 样
态。从转移过程来 看,始 源 语 和 目 标 语 之 间 并 不 存 在 发 生 学 意 义 上 的 线 性 关
系,只能基于同一知识客体通过再概念化和 再语境化 过程生 成一 种 平行 对 称 关
系。换言之,知识客体是跨 语 言 知 识 转 移 的 轴 心,是 连 接 始 源 语 和 目 标 语 的 唯
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论阐释 · 53 ·

一纽带。从某种意义上讲,跨 语 言 知 识 转 移 既 是 一 种 认 知 连 接 与 平 衡 策 略,也
是一种知识生产 与 流 通 机 制,其 价 值 不 仅 在 于 增 强 始 源 语 地 方 知 识 的 溢 出 效
应,更在于扩大目标语承载 世 界 知 识 的 容 量,旨 在 塑 造 一 种 全 球 知 识 有 序 流 通
与共享的和谐生态。翻译就是知识的世界性再生产和再传播(杨枫 2021b:
2)。

图 1  跨语言知识转移的本体结构图

不言而喻,以跨语言知识转移为本质的翻译是文化 间 性的、主 体 间 性 的,也


是语言间性的,蕴含一 种 多 元 要 素 涌 现、叠 加 与 交 互 机 制。 这 一 机 制 应 然 对 翻
译研究的内涵、任务以 及 目 标 指 向 产 生 一 种 规 范 性 预 设。 整 体 而 言,翻 译 研 究
理应是探究如何超越文化、语言和主体界 限 有效 实现知识 转移 以调 节人 类 认 知
非对称状态的一门经验学 科,重 点 考 察 知 识 转 移 的 跨 语 言 认 知 与 实 践 过 程,以
揭示地方知识国际化乃至世界化的一般 机制 和基 本规 律。一言以蔽 之,跨 语 言
知识转移与翻译本体事实多向度立体对 照,是翻译研究与 实践 得以 安身 立 命 的
根本所在。文化、语言和知识既相对独立,又相 互 影响,共同生成 反映 翻 译 一 般
特征的本体结构,理应成为翻译知识合法性、自治性建构的逻辑起点。
2  跨语言知识转移的实体对象
3.
英国 科 学 哲 学 家 波 普 尔 的 三 个 世 界 理 论 认 为,语 言、知 识 等 人 工 之 物 不 仅
反映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也是两 个 世 界 相 互 碰 撞 的 重 要 界 面(
Poppe
r 1972)。
就语言和知识的关系而 言,语 言 是 媒 介 性 的、外 在 的、显 性 的,是 物 理 世 界 和 精
神世界的间接映射;知识 是 实 体 性 的、内 在 的、隐 性 的,是 对 物 理 世 界 和 精 神 世
界的直接认识。毋庸置疑,语言和现实的同 构关 系必 须通 过可复 现 的实体 知 识
才能不断得到确认。语言之所以能描述现实 -精神图景,正是因为实体知识贯穿
始终 的 连 接 和 维 护 作 用。 显 然,语 言 为 用,知 识 为 体;语 言 是 可 感 知 的 表 象,知
识是可意会的实在。据此 可 以 认 为,媒 介 性 的 语 言 是 知 识 转 移 的 间 接 对 象,实
体性的知识是知识转移的直接对象。
一般而言,实体知识 可 分 为 经 验 知 识 和 理 性 知 识。 前 者 靠 近 生 活 世 界,反
· 54 · 当代外语研究

映特殊性的生命体验,趋于主观性和多样性;后 者靠近 理性 世界,反 映一般 性 的


推理判断,趋于 客 观 性 和 统 一 性。 在 以 跨 语 言 知 识 转 移 为 底 色 的 复 杂 翻 译 空
间,对象性的实体知识实际上是一个连续体,一 端是经 验知识,另 一 端是理 性 知
识,其间是一系列杂合程度不一的过渡 形态。翻译 以实体 知识的 跨 语言 转 移 为
本,所以才会与其他领域产生衔接关系和共生 关系,从 而产 生广泛的社会 价 值。
从这种意义上讲,翻译无疑 是 众 多 领 域 借 鉴 域 外 地 方 知 识、实 现 本 土 知 识 国 际
化的重要途径。“翻译是 地 方 性 知 识 的 世 界 化 过 程,使 不 同 语 言 承 载 的 不 同 知
识成为世界公共财富”(杨枫 2021b:
2)。 翻 译 是 在 全 球 化 语 境 下 建 设 知 识 创 新
型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
从另一角度来看,将看不 见 的 实 体 “知 识”前 景 化,确 立 “知 识”之 于 翻 译 系
统的统摄地位,有利于改变翻译知识的非结 构化、非系统化 状态,从 而建 立 具 有
内部统一性和外 部 关 联 性 的 学 科 体 系。 对 照 既 有 的 翻 译 话 语 事 实,实 体 性 的
“知识”对于离散的诸多关联概念具有整 合 作用。具 体而 言,语言是知识的 记 述
形态,文化是知识 的 调 节 因 子,社 会 是 知 识 的 外 部 网 络,认 知 是 知 识 的 生 产 过
程,传播是知识的功能再现,技术是 知 识 的 集 成 工 具(李 瑞 林 2015:
10)。 显 然,
“知识”是翻译诸多关联要 素 的 汇 合 点,是 翻 译 过 程 的 焦 点 所 在,在 翻 译 系 统 中
Dam,Engbe
发挥主导作用,理应 成 为 翻 译 研 究 的 核 心 议 题( rg 
& Ge
rzymi
sch-
Arboga
st2005:
  1)。概括而言,实体知识是跨语言知识转移的直接对象,是翻译
知识体系化建构的参照点,更是翻译抵达普适性境域的原动力。
3  跨语言知识转移的核心特征
3.
跨语言知识转移发生于跨文化社会互 动 空间,运用 语内 翻译 和 语 际 翻 译 双
重过程,推进实体知识的 深 度 理 解 和 准 确 表 达,以 达 成 实 体 知 识 的 跨 界 流 通 与
共享目标。所谓 语 内 翻 译,即 是 实 体 知 识 的 “再 概 念 化 ”(
Blumc
zynsk
i 2016:
99);所谓语际翻译,即是实体知识的“再 语境化”。“再概念 化”是翻译 之始,“再
语境化”是翻译之成,共同构成跨语言知识转移的核心特征。
实体 知 识 是 人 对 现 实 世 界 直 接 认 知 的 产 物,是 主 客 一 体 的;隐 性 的 实 体 知
识一旦外化于语言文字,通常也被视为客观知识( Poppe
r 1972)。语言文字只是
实体知识的符号,唯有聚焦实体知识本身,进而 和客观 现实 相对照,才 可能 产 生
深度理解 (郑也夫 2015:
94)。既然实体知识是相对客观的,那么“再 概念 化”过
程就应最大限度地减少乃 至 限 制 缺 乏 考 据 的 主 观 臆 断。“再 概 念 化”的 本 质 不
是译者能够借助自身经验知道什么,而 是译 者能 够运 用关 联知识 揭 示 什 么。 也
就是说,译者只有坚持“非唯主”观点 (金 岳 霖 2010),才 能 相 对 客 观 地 理 解 实 体
知识。归根结底,跨语言知识转移整体上是他者导向的,而不是自我导向的。
“再语境化”是指实体知识所包含的信念、态 度以及 价值 取向 在 目标 语 系 统
的再现过程,也就 是 在 实 体 知 识 与 潜 在 的 目 标 语 形 式 之 间 建 立 同 构 关 系 的 过
程,最终生成一种整体上不 可 逆 的 混 合 型 人 工 制 品 (Hanks
 2014:
35)。 相 形 之
下,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转换 实 际 上 是 存 量 翻 译 资 源 的 重 复 使 用 过 程,具 有 显 著
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论阐释 · 55 ·

的经验主义色彩,并不能 充 分 反 映 “再 语 境 化”的 实 质。 事 实 上,任 何 形 式 的 语


言转换都是以翻译数据 的 合 理 存 在 为 前 提 的。 有 效 的 翻 译 数 据 一 般 都 是 历 史
沉淀下来的共识性资源,具有相对确定 性 和 可 循 环 使 用 性(李 瑞 林 2020b:
94),
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采用的正是这一 基本 原理。姑且 如此,翻译 唯 有以实 体 知
识为前提,才能立足不同语 言 范 畴 和 层 次 建 立 文 化 上 适 应、形 式 上 照 应 的 对 称
关系,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和确证,最终形成有用且可用的翻译数据。
从本 质 上 讲,每 一 次 跨 语 言 知 识 转 移 活 动 都 是 充 满 不 确 定 性 的 问 题 域,只
有激活、选择、运用高度关 联 的 存 量 知 识,才 能 准 确 辨 识、理 解 和 表 达 新 的 实 体
知识,其中蕴含某种叠加式增量特性,总体上可 概括为 旧知识与新知识 兼 容、继
承性与开新性相连、生成性与范例性并举的高 阶思 维过程。综上所述,“再 概 念
化”和“再语境化”是跨语言知识转移的核心特征,翻译流和知识流同行同构,共
同塑造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存在的内在型式。
4  跨语言知识转移的价值取向
3.
以跨语言知识转移为本质的翻译生发 于 文化 多样 性、语言 多 样性和 认 知 多
样性的现实世界(李 瑞 林 2020b:
92),涉 及 本 位 与 外 位、普 遍 与 特 殊、主 观 与 客
观、个性化与社会化等一系 列 复 杂 关 系,自 然 需 要 一 套 相 对 完 备 的 价 值 判 断 标
准对翻译过程产生指引和调节作用。翻译是 跨 语言的知识 加工、重 构和 再 传 播
的文化行为和 社会实践(杨枫 2021a:
2)。从宏观 层面 来看,翻译 既 有 民族—国
家性,更有国际性和世界 性,对 翻 译 什 么、如 何 翻 译、翻 译 为 何 等 基 本 问 题 的 回
应产生某种统一性的预设。在民族—国家主义 框架 下,翻译是 以主 权 意 识 和 文
化自觉为前提的,具有 显 著 的 传 播 性。 掌 握 本 土 知 识 翻 译 主 导 权,意 味 着 拥 有
国际话语优先权;译介他域的地方知识,既是自 我开放 的一 种姿态,也 是对 异 域
文化的一种接受。 在 国 际 主 义 框 架 下,翻 译 是 以 主 权 对 等 和 文 化 互 信 为 前 提
的,具 有 显 著 的 协 商 性。 各 取 所 长,求 同 存 异,寻 求 共 识,必 是 翻 译 的 基 本 价 值
追求。在世界主义框架下,翻 译 是 以 主 权 平 等 和 文 化 多 元 为 前 提 的,具 有 显 著
的包容性。翻译的终极价值在于,维护文化 多样 性,减 少知识 非对 称 性,促 进 人
类社会逐步靠近认知会通性境域,建设文明互鉴、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
从微 观 层 面 来 看,既 然 跨 语 言 知 识 转 移 是 翻 译 的 本 性,那 么 就 应 以 知 识 的
核心特征为依归设立相应的价值标准。“知识 既有 主观性,也有 客观性;知 识 是
理据性的,也与情感和价 值 观 有 关;知 识 是 结 构 化 的,也 是 系 统 性 的;知 识 与 行
为紧密相连”(
Dam,
Engbe
rg 
& Ge
rzymi
sch-Arboga
st2005:
  24)。鉴于 此,知识
的核心特征可概括为认 知、情 感 和 意 志,也 就 是 知、情、意 三 要 素。“认 知”关 乎
客体的事实关系,“情感”关 乎 客 体 对 于 主 体 的 价 值 关 系,“意 志”关 乎 主 体 对 于
客体的行为关系(Mye r
s & Twenge
 2019:
89)。“认 知”重 在 求 “真”,“情 感”重
在向“善”,“意志”重在尚“美”。 不 言 而 喻,一 切 跨 语 言 知 识 转 移 活 动 都 应 遵 循
“真、善、美”(杨枫 2021a:
2)三元一体的价值判断标准,可具体化为名实符合 度、
情感合宜度、知 行 合 一 度 三 个 范 畴。 名 实 符 合 度 关 乎 跨 语 言 知 识 转 移 的 真 实
· 56 · 当代外语研究

性,衡量“知识”的本体事实、逻辑事实和话 语事 实的 一致 性;情感合 宜度 关 乎 跨
语言知识转移的合理性与正 当 性,衡 量 “知 识”对 于 不 同 主 体 的 合 目 的 性;知 行
合一度关乎跨语言知识转移的有效性,衡量“知识”对于目标社会的思想启迪性
和生活建设性。上述三个 范 畴 既 相 对 独 立,又 彼 此 关 联,整 体 性 地 对 跨 语 言 知
识转移过程产生调节作用。
知识翻译学围绕知识的科学性和人文 性 确立 自身 的价值 标准,是 对 传 统 翻
译观的批判性反思和继 承 性 开 新。 知 识 是 反 映 人 与 物、人 与 事、人 与 人 相 互 关
系的一种心理现实。从更 广 泛 的 意 义 上 讲,“世 界 就 是 关 于 词 与 物、词 与 事、词
与人的知识存在”(杨枫 2021a:
2)。 知 识 以 物 为 本,具 有 客 观 性 和 一 般 性,名 实
符合度是对其科学性的注解(李瑞 林 2015:
10)。 知 识 以 人 为 本,具 有 主 观 性 和
特殊性,情感合宜度、知 行 合 一 度 是 对 其 人 文 性 的 诠 释。 这 些 范 畴 对 于 翻 译 知
识的生产应有反拨意义。真正的翻译理论 不仅 能解释 复杂 多样的翻译 事 实,更
能塑造具有竞争力的跨语言生产方式;真正 的翻译 方法不只 是言 说 和书 写 的 程
序,更能提高跨语言知识转移的品质和效率;真正 的翻译 规 范,不 仅仅 是 在 话 语
或修辞上的显示,更能在知识转移过程中 产生 引导 力量。翻译研究 唯有 遵 循 文
化多样性与认知会通性这 一 根 本 前 提,在 跨 语 言 知 识 转 移 的 具 体 实 践 中,维 护
“知识”的事实标准、价值 标 准 和 行 为 标 准 相 统 一,才 能 真 正 实 现 从 工 具 理 性 向
价值理性转变,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品质和学科辐射力。
5  跨语言知识转移的学科塑形
3.
知识生产是翻译学科内在建制的关键 所在,本体事 实的 底层逻 辑是 翻 译 知
识体系化的重要基点。知 识 非 对 称 性 对 普 遍 与 特 殊、本 位 与 外 位、自 我 与 他 者
的相互关系产生制约作用,是影响人类社会 均 衡、有序、健 康发展 的 一个 基 础 性
问题。人类社会的认知非对称性是翻译介入跨 文化境域的 必要前 提,应然 赋 予
翻译以跨语言知识转移为核心的根本使命。如 前所述,文化、语言、知识 是 翻 译
本体结构的主要成分,在“再概 念 化”和 “再 语 境 化”双 重 过 程 驱 动 下,形 成 一 种
多元要素叠加交互的跨语言知识转移机制。“再概念 化”反映 翻译的 认 知 功 能,
指向翻译的知识阐释性,“再 语 境 化”反 映 翻 译 的 生 成 功 能,指 向 翻 译 的 语 言 技
术性。翻译固有的二重性应然使翻译成为一门 面向跨 文化知识 转移 境域、专 门
生产跨语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外在建制来看,翻译融入性地对 人 类物 质世 界和 精神 世 界产 生 改 造
作用。早期宗教的去疆域化、中华典籍的海外译 介、马克 思 主义中国化、知 识 产
权国际转移、中国对外传 播 体 系 建 设,不 一 而 足,既 是 翻 译 在 场 的 佐 证,也 是 翻
译功能的显示(李瑞林 2020a:
23)。 翻 译 在 人 类 跨 文 化 空 间 贯 穿 始 终 地 发 挥 认
知连接和知识传播功能。从另一角度来看,翻译 正是 因为 具有跨 语言知识 转 移
本性,所以才会自然融入人文学科、社会科学 和 自然 科学 诸多 领域。“翻译 的 知
识属性使翻译学成 为 学 科 之 王”(杨 枫 2021b:
2)。 伴 随 全 球 知 识 大 融 通 趋 势,
翻译将不断超越自身的传统疆界,日益 彰显赋 能其 他领域的 元 学科 功 能。 翻 译
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论阐释 · 57 ·

是时空性的、社会情境性的,更是知识建构 性的,既有 经过 历史 事 实 确证 的 广 域
性,又有直接的现实建设性,蕴含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鉴于 此,翻 译 研 究 不 应 单 纯 是 一 个 跨 学 科 或 多 学 科 领 域,更 应 是 调 节 人 类
知识非对称状态的一个超学科领域。从学理上 讲,超 学科的翻译研究 更 具 集 成
性和系统性,以知识非对称性问题为导向,以跨 语言知识 转 移为视阈,统筹 兼 顾
学科研究的独立性与交叉 研 究 的 开 放 性,联 结 知 识 生 产 与 社 会 需 求,以 认 知 共
同体和实践共同 体 为 组 织 形 态,协 作 产 出 富 有 能 产 性 的 超 学 科 理 论 与 实 践 方
法,从 而 营 造 一 个 健 康、有 序、和 谐 的 跨 文 化 生 活 世 界。 当 下,对 于 翻 译 学 科 来
说,适应全球知识大流通新格局,呼应国家经济 社会 发展 战 略,以 尊 重文化 多 样
性、达成认知会通性为基本 遵 循,建 构 以 跨 语 言 知 识 转 移 为 基 础 的 超 学 科 研 究
与实践生态,塑造翻译知识生产、翻译人才 培养 与翻译 成果应 用一 体 化图 景,理
应是推进“新文科”建设、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方向。

4.结 语
人类认知的普遍性 和 特 殊 性 是 翻 译 研 究 的 认 识 论 基 础。 在 跨 文 化 社 会 互
动空间,认知非对称性提出问题,跨语言知识 转 移解决问题,翻译的 终极 价 值 在
于达成人类知识结构的互补与会通,旨在塑造 多元 一体、和 谐共生的生活 世 界。
在诸多要素交互作 用 的 翻 译 系 统,媒 介 性 的 语 言、规 约 性 的 文 化、协 作 性 的 社
会、生成性的认知、目的性的传播以及集成性的 技术,皆以 始源语 表征 的 实 体 知
识为核心,内在或外在地作 用 于 知 识 再 概 念 化 与 再 语 境 化 过 程,共 同 促 进 人 类
认知成果的全球流通与 共 享。 归 根 结 底,实 体 知 识 是 翻 译 过 程 的 直 接 对 象,跨
语言知识转移是翻译系统 的 底 层 逻 辑,也 是 重 构 翻 译 知 识 体 系 的 致 力 点,更 有
望为知识翻译学的创建与发展提供前景可期的学术空间。
跨语言知识转移不仅仅是一个特殊性 的学 术问题,更是一个 普遍 性 的 现 实
问题。从知识翻译学视阈来看,研究翻译即 是探 寻跨 语言知识 转 移 的一般 机 制
和适用方法,以调节人类社会普遍存在 的知识 非对 称状态。翻译 以 全球 知 识 互
联互通为使命,无疑也是一个应对世界性 复杂 问题 的超学科 领 域。超 学科 的 翻
译研究蕴含联通还原主义翻译观念的潜 势,可为 翻译知识的 合 法性 与自 治 性 建
构提供新的契机。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翻译研究 颇有 必要 从哲学 基础、目 标 定
位、操作条件、运行机制和 价 值 取 向 等 维 度 建 设 以 跨 语 言 知 识 转 移 为 本 体 的 超
学科生态,寻求西方二元认 知 模 式 与 东 方 一 元 认 知 模 式 的 有 机 统 一,创 造 性 地
融入复杂性科学的理论资源与实践方法,对 接全 球数字 化 转型 的现 实与 长远 需
要,探究有效传播人类知 识 的 新 理 念、新 机 制、新 方 法,建 构 兼 具 理 论 融 贯 性 和
现实改造性的超学科体系,进 一 步 彰 显 其 跨 语 言 认 知 与 实 践 功 能,致 力 于 塑 形
人类社会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新图景。
· 58 · 当代外语研究

附注
① 源自诺贝尔奖委员会发布的 2021 年物理学 奖 述 评 报 告。感 谢 浙 江 大 学 刘 海 涛 教 授 的 学
术建议。
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博士生李博言协助作者绘制本图,特表谢忱。

参考文献
Alves,F. & A.L.J akobsen.2021. Th e  Rou tl
edge Handb ook of Tran s
l ati
on and
Cognit
ion [C].London/ New  York:Rou tledge.
Bassnett,S.2012.Transl
ation studiesa
 ta
   crossr oads [
J].Targe 24(
t  1):15-25.
Blumczynsk ,
i P.2016.Ub iquitous Translati [ ]
on M .London New / York:Rou tledge.
Brems,E.,R.Mey l
aerts & L.van,Doo rslaer.2012.A  dis
cipl
ine
 l ooki
ng ba ck 
and  looking
forward:An i
ntroduct
ion [ J].Targe t 24: 1-14.
Buzel
in,H.2013.So ci
ology and t
 ransl
ation stud ies[A].I n 
C.Mi l
l án & F.Ba rtrina (eds).
The Rout
ledge Handbo ok of  Translat
ion [ C].London/New  York:Rou tledge. 186-
200.
Chesterman,A.2014.Un iversalism int
 rans l
ati on st
udies[J].Tran s
lati
on St udies 7( 1):
82-90.
Chesterman,A.2017.Refl ection s on  Tran slat ion  Theo ry  Se l
ected Pape r
s  1993-2014 [ C].
Ams tedam/Ph
r iladelph ia:J ohn  Benjami ns.
Chesterman,A.2019.Cons ilienc e o r f
ragmen t ati
on  in trans lati
on  st
udies t
 oday?[ J]Sl ovo.
ru:Ba lt
ic  accent 10( 1): 9-20.
Chesterman,A.& A.Ro sema ry.2000.Sha red  ground  in trans l
ation s
t udies[ J].Targe t  12
(1):151-160.
Cortés,O.C.& S-A  Har ding ( eds).2018.Th e Rou t
l edge  Handb ook  of Tran s
lation  and
Cu lture[ C].London/ New  Yo rk:Rou tledge.
Dam,H.E.,J.Engbe rg  & H.Ge rzymi sch-Ar boga st( eds).2005.Knowl edge Sys t ems
and  Transl ation [ C].Be rlin/New  Yo rk:Mou ton  de Gr uyter.
Gamb ier,Y  & L.van  Doo rsla er( eds).2016.Bo rde r Cro ssings:Tran slat
i on Studie s and
Ot her Dis cipline s[ C].Ams ter dam/Ph ilade lphia:J ohn  Ben ami
j ns.
Hanks,W.F.2014. The  spa ce of tr anslat
ion [ J].Journa l of  Ethnograph ic The ory ( 4): 17-
39.
Kaindl,K.2013.Mu lt
imoda lity  and  translation [A].I n C.Mi llán & F.Ba rtr
ina ( eds).
The  Routledge  Handb ook  of  Tran sl
ation [ C].London/New  York:Rou tledge.257-270.
Malmk jr,K.2018.Th e Rou tledge  Handb ook  of  Tran sl a
t ion Studies and  Li nguist
ics[ C].
London/ New  Yo rk:Rou tledge.
Meye rs,D.G.& J.M.Twenge.2019.So c ial Psycho logy [M].New  Yo rk:McGr aw-
Hill.
Núe z, G. G. & R. Mey la erts (eds). 2017. Tran sl
ation and Pub l
ic Po li cy:
Int erdiscipl inary  Perspe ctiv es and  Ca se St udi es[ C].London/New  Yor k:Rou t
l edge.
OHagan, M.2019.Th e  Rou tledge Handb o ok of Tran sl at
ion and Te chno logy [C].
London/New  York:Rou tledge.
Poppe r, K. R.1972. The Ob jective  Wo rld: An  Evo lut
i onary  Appr oach [M].London: OUP.
Snel-Ho
l rnby,M.,F.P chha cke r & K.Ka indl( eds).1994.Tran sla
ti on Studie s:An
Int e
rdi sc
ipl ne [
i C].Ams terdam/Ph iladel ph a:J
i ohn  Ben jami ns.
Wilss, W.1996. Knowl edge  and Sk i
lls i n Tran sla to
r Behav ior [M ]. Ams ter dam/
Ph iladelphi a: Jo hn B enja min s .
孔狄亚克 . 1991.人类知识起源论(洪洁求、洪丕柱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 .
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论阐释 · 59 ·

金岳霖 .2010.知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李瑞林 .2015.关于翻译终极解释的知识论探索[ J].东方翻译( 3):9-11.
李瑞林 .2020a.译学知识生产的建构性反思[ J].中国翻译 41( 4):23-31,189-190.
李瑞林 .2020b.应用译学的学术前提与框架重构[ J].中国外语 17( 6):90-96.
刘小强 .2011.学科还是领域:一个似是而非的争论[ 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9( 4):77-90,
186.
齐良骥 .2011.康德的知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
杨枫 .
2021a.知识翻译学宣言[ J].当代外语研究( 5):2.
杨枫 .
2021b.翻译是文化还是知识?[ J].当代外语研究( 6):
2.
郑也夫 .2015.文明是副产品[M].北京:中信出版社 .

(责任编辑   杨   枫)

An Ep
istemo
loi
gca
l I
nterpr
etati
on o
f Trans
lat
ion,by LI Rui
lin.
Abs
trat:Knowl
c edges
 tr
uctur
ingi
 s 
of 
primeimpo
  r
tan
ce to
 thei
 nt
ern
albu
  i
ldi
ng 
of
any d
isc
ipl
ine
 ini
 tsown 
  r
igh
t and ha
s a cl
ose bea
ring on
 it
s sc
hol
arl
y sta
tus o

lei
gt
imac and 
y  au
tonomy.Fol
lowing
 th
isl
 in
e oft
 hought,the 
pre
sent
 ar
tic
le 
bri
efl


e-e
xamines
 the mao
jr pr
obl
ems wit
h  t
he conven
tion
al r
educt
ioni
st a r
ppoa
chest
 o

rans
lat
i ,
on inc
lud
ing t
he ma
rgi
nal
iza
tion o
f the
 cen
tra
l ob
jec
ta, l
 ack 
ofc
 ons
il
ienc


n TS knowle
dge and t
he desi
rab
il
it o
y f ov
era
lle
 xpl
anato
ry  r,and
powe  f
or tha

mat
ter,i
t a
ttem t
s t
p   oiden
tif ahihl co
y   g y  pm et
it
ivebr
id
  g econc
e ttha
t i
s mo
p        ys
t l
ikel

o link
 together
 the lingu
ist
ic, s
ocio-c
ultu
ral, c
ognit
ive, c
ommun i
cat
ive
 and

echnol
ogi
cal
 viewso
 f t
ransl
ati
on.T o that
 end,it
 fir
sti
 nco
rpora
tes 
TS i
 nt
o t
he

nterr
peti
ves
 pa
ce 
ofe
 pi
stemol
ogi
cal
 an
alys
is,then exp
lor
est
  po
he  t
e n
tia
l r
ela
tion
shi

betwee t
n he b
ina
ry fea
ture
s of human cogni
tion and t
rans
lat
ion per se,and

ons
equ
ent
l c
y ome
s up 
wit
h t
hee
 ns
uing 
set
 of
 cl
aims:c
ogn
iti
vea
 symme
tr s
y er
ves
 as
a 
neces
sar c
y ond
it
ion
 fo
r t
hee
 xt
ens
ivee
 ngaeme
g n
t o
f t
rans
lat
ioni
 nt
 hee
 ve
r-e
vol
ving
worl
d of humani
t ,
y knowle
dg (
e e xp
eri
ent
ial
 and rat
iona )
l a s an e
nd re
sul
t of
cogni
tion 
pla
ys ac
 ent
ralr
 ol
e i
n any s
pher
e of
 tr
ansla
tion
ala
 ct
ivi
ty,and t
ransl
aton,


n t
 he ult
imate
 anal
ysis,is
 sustai
ned by
 the not
ion of
 cros
s-l
ingu
ist
ic knowle
dge

ran
sfe
r.The 
ke no
y  t
ion
 take
n i
nto
 fu
lla
 cc t,a 
oun knowl
edg
e-c
ent
ere
d on
tol
ogi
cal

truc
turei
 s 
mappe
d  ou
t t
 o h
igh
light
 tr
ansl
ati
on a
s a co
re mechan
ism 
for
 the c
ros
s-

ingu
ist
icr
 er
podu
ction and 
ci
rcu
lati
on of
 al
lf
 orms o
f knowle
dg e,whi
chi
 s a
ssumed

o make
 re
cou
rse
 to 
bot
h r
e-c
onc
ept
ual
iza
tion 
and
 re-c
ont
ext
ual
iza
tion 
pro
ces
ses
 in

eal-wo
rld 
sce
nar
ios
 of
 in
ter
cul
tur
alc
 ommun
ica
tion.The 
newl
y r
popo
sed 
min
ima
li
st

ramewo
rk 
oft
 ran
sla
tion
 is
 exp
ect
edt
 o 
prov
ide
 a 
vi
abl
e po
int
 of
 ac
ces
s f
or 
gen
era
ting

 the
ore
tic
all
y un
if
ied and 
prac
tic
all
y re
levant
 parad
igm o
f Tran
sla
tion 
Stud
ies.
Key Words: cros
s lin
- g u
ist
ic k nowled e
g  tr
a ns
fer; exper
ient
ial knowledge;

ati
ona
l edge; r
 knowl e-conc
ept
ual
iza
tion; r
e-con
tex
tua
liz
aton; Ep
i ist
emi

Tr
ans
lat
ion 
Stud
ies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