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6

晚清香港设领问题初探

郭双林

晚清中英香港设领交涉,是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略的一个问
题。此事从1869年发端,到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在这几十年间,
中英双方进行了多次交涉,但最终也未能成功。 此事的起因是什
么?交涉的经过怎样?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本文拟就上述三个
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 一)

晚清中英关于中国设立驻香港领事的谈判的起因是多方面
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查缉走私,保护正当贸易。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作为一个自由港,香港的经济得到迅速发
展,同时也成为一个著名的走私贩私中心,走私的货物,从昂贵的
鸦片到廉价的食盐,几乎无所不有。其中最主要的是鸦片,据估计,
仅在1885年一年内,单是鸦片走私就使清政府的收入损失了50
万两银子。 为了查缉走私,保护正当贸易,广东粤海关监督除在靠
近香港的陆地边界线上建立一些缉私站外,还使用一些武装小船
在靠近香港的中国海面上巡逻。 后一种办法被香港走私商人称为
·176·
晚清香港设领问题初探

“对香港的封锁”①。 为解除这种所谓的“封锁”,香港走私商人要求
英国政府出面与中国政府交涉,禁止中国巡船。但在中国海面查缉
走私活动,是中国政府的主权,英国政府和港英当局均不便干涉。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人提出在香港设立中国领事的建议。 如1874
年 6月14日《申报》上的一篇文章在评论香港缉私一事后指出:
“今英国大臣既欲查办此事,为中国计者,何勿令各员将司役人等
严行训饬,俾其各知所警,并与驻港之英宪酌议,请其奏知英国朝
廷,许于香港地方,设立中国领事官一员,专司华事,岂不于英无所
损于华或有所益乎?英廷臣既爱护华商,谅亦所首肯也。”② 晚清香
港设领问题的首次提出,就是出于这一目的。 后来的几次交涉,查
缉走私、保护正当贸易虽不是唯一目的,但一直是重要目的之一。
如张之洞在1887年1月18日曾上奏清廷:“香港水界之内,不予
人以缉捕之权,近因私枭盗匪,出没洋面,渐致纵横,以及一切药货
硝磺,走漏厘税。 经臣行文广州英领事,约会港官,协力查缉。 港官
虽允照办,终恐藉词枝梧。且洋药税厘并征一事,现既议有端绪,他
日终须开办。 洋药私贩甚多,稽察耳目,不妨广置。 若设领事,就近
会商港官,兼理巡私缉匪事务,庶无转折 格之虞。”③ 后来薛福成
力主在香港设立中国领事,也有这一层考虑。
第二,抓捕潜匿香港的盗犯,杜绝内地反清武装力量的军火
来源。
早在1844年的《望厦条约》中,就对中美双方互相引渡逃犯一
事作了规定。 根据“一体均沾”原则,这一规定同样适用于中英之

①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
422页。
② 《论香港缉私事》,同治甲戌(1874年) 五月十一日《申报》。
③ 张之洞:《请催设香港领事折》,《张文襄公全集》第1卷,中国书店1990年影印本,
第321页。
·177·
《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间。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对此作了重申:“中国民人因犯法逃
在香港或潜往英国船中者,中国官照会英国官,访查严拿,查明实
系罪犯交出……不得隐匿袒庇。”① 但后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
存在许多障碍,香港几乎成了海盗逃犯藏匿的渊薮,内地反清武装
力量的后方基地。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太平军将领就曾多方从香港
购办军火。1864年天京失陷后,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率太平军
余部退往福建漳州,建立根据地,并派森王侯玉田赴香港,在上环
地方开设金成泰店,假生意之名,为太平军筹措军火粮秣。 后被清
朝广东地方官侦知,经与港英当局交涉,将侯玉田引渡回大陆处
死。事后,广东巡抚郭嵩焘说:“香港藏奸之薮,地方官求之愈急,洋
人护之亦愈坚。 此次洋人解送侯玉田,为历来未有之举,由鄙人稍
知夷情款要,钩而致之。 澄帅( 即两广总督瑞麟) 遽加以铺张。 反复
开陈,终以不悟,卒使洋人往复驳诘,无词以应之。此后香港捕盗门
径,永以杜塞矣。”② 看来当时引渡侯玉田,颇费了一番周折。 以后,
中国地方政府与港英当局为引渡海盗与逃犯一事进行过多次交
涉,均不甚顺利。 到1885年,因福建水师官兵赴香港捕盗,清政府
和港英当局还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这一年冬,福建海盗张
阿知( 又名张志) 作案多起后逃赴香港,闽浙总督杨昌浚得讯后一
面照会港英当局,一面派福建水师艺新炮船管驾周泰和率水手和
眼线前往抓捕。不料照会未到,周已动手,结果港英当局将张阿知、
周泰和等连人带船一并扣留。 事发后,杨昌浚立即电知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一面知会英国驻京公使,一面直接与港英当局交涉。港英

①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
99页。
② 郭嵩焘:《拿获盘踞香港招伙济贼逆首审明正法疏》,《郭嵩焘奏稿》,岳麓书社1982
年版,第184页。
·178·
晚清香港设领问题初探

当局不仅不释放周泰和,引渡张阿知,反而将二人同时送上了法
庭,并企图释放张阿知。 害得杨昌浚又是向港英当局赔礼道歉,又
是惩处周泰和,到头来还得花钱请律师到香港辩护,送人证前往证
明张确系匪盗。直到1886年8月,周泰和才获释放,张阿知也终被
引渡。 此事除闽浙总督杨昌浚被弄得焦头烂额外,两广总督张之
洞、直隶总督李鸿章、驻英公使曾纪泽以及总理衙门的大臣们也被
搅得不得安宁。 这进一步使清政府认识到在香港设立领事的必要
性和紧迫性。 次年初张之洞便向清廷上奏,催设香港领事,并在奏
折中特别指出:“内地罪人,以港为薮,最为粤省吏治地方大患。 照
约本有逃人查明交出之文,乃港官每事龃龉,或交或否……若设领
事,则觉察有权,机要易协,何致吞舟巨憝,乐得驱渊。”①
第三,保护居港华民,打击贩卖华工等犯罪活动。
由于受闭关政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居港
华人曾遭到清政府和一些地方官绅的歧视,被视为“汉奸”。但随着
西方近代国家意识、国民意识的传入,特别是香港华人在反抗外来
侵略、赈济内地灾民等问题上表现出的爱国精神,终于使人们改变
了过去那种陈旧的观念,居港华人并非“汉奸”,而是海外赤子,对
他们不仅不能歧视,而且应予以保护。 晚清中英香港设领交涉,在
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保护居港华人的利益。 如张之洞在谈到香港
设领的必要性时说:“香港距省仅三百余里,物力既饶,流寓所萃。
俯从洋例,控诉无由。得领事以莅之,遇有港官治理不公之处,闻于
粤省。 小事则商之港督,大事则达于总署。 不独有碍华人商务之事
能向港官申理也……且在港华民,生理事事取资洋人,似有近墨染
泥之虑,然自前年海防有事以来,在港商贾工徒,船户佣作,无分贫
富贤愚,咸怀敌忾,发于本心。 或坚拒法役,或密输敌情,或力助军

① 张之洞:《请催设香港领事折》,《张文襄公全集》第1卷,第321页。
·179·
《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火,或愤发公论。此固由圣朝德泽沦浃之深,而众志之属诚,亦实不
易。 至于历年捐饷捐赈,每有内地义举,闻风思奋,更不胜书。 该商
民等既有父母孔迩之心,朝廷自断无置之度外之理,若不为设官拊
循,则似与东南洋各埠华民视之有别。”① 同时,郭嵩焘、李鸿章、薛
福成等在要求设立香港领事时,均有类似言论。
此外,自16世纪以来在中国沿海地区诱骗掠卖苦力的罪恶活
动,到鸦片战争后急剧发展起来。 香港在鸦片战争后是英、美两国
掠卖苦力的重要据点,与澳门齐名,且处于竞争地位。 为了打击贩
卖华工等犯罪活动,清朝地方当局对抓捕到的拐犯予以严厉镇压,
但由于西方殖民主义者和港英当局的庇护,这种犯罪活动始终未
能绝迹。 因此,清政府迫切需要在香港设立领事,以保护被掠卖的
华工。 1874年《中秘通商条约》签订后,总税务司赫德在次年致总
理衙门信函中,就主张乘此机会在香港设立领事,以防秘鲁从香港
招募华工。 他说:“现在秘鲁国已与中国换有条约,闻其新议,于香
港月有轮船来往,其船只既装运货物,亦搭客人。一经搭客,现在虽
无招工之名,而日后恐不免有招工之患也。 乘此时尚未有见其事
出,即预设以领事官员在彼,则随时有华民到彼,即随时有保护之
人,较 之 将 来 事 患 已 成,始 行 设 法 挽 回 拯 济 者,自 觉 省 力 多 多
矣。”② 同时社会各界也大声呼吁在香港设立领事,以防外人在香
港随意招募华工。 如郑观应就主张“中国派员驻香港、澳门及各要
口。 华工出洋先由船主开单具报,请华官登舟查验盖印,申报本省
大臣,知照出使大臣,俟船到彼国之时,船主呈请华官照单覆验,然

① 张之洞:《请催设香港领事折》,《张文襄公全集》第1卷,第320—321页。
② 《总税务司赫德为在香港应设领以防招工之患致总署递单》,《华工出国史料汇编》
第1辑第3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77页。
·180·
晚清香港设领问题初探

后发与工主具领雇用,毋许虐待欺凌”①。
最后,还须特别指出的是,晚清香港设领的发端与当时中国驻
外使领制度的建立亦有相当关系。
在中国派驻使领,是西方殖民主义者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强加
1858年的中
给中国的一项“条约义务”。 作为一种“平等”的表示,
英《天津条约》规定:“今兹约定,以上所开应有大清优待各节,日后
特派大臣秉权出使前来大英,亦允优待,视此均同”②。 但战后相当
一段时间里,清政府并没有认识到向海外派驻使领的重要性。直到
60年代后期,由于在对外交往中的茫然无知和处处失着,清朝统
治者才不得不考虑此事。
晚清中国向海外派驻使领,始于1875年。该年8月,清政府任
命原福建布政使、候补侍郎郭嵩焘为驻英公使。 郭氏此次出使,既
是通好的使者,又肩负“道歉”的使命,而后者是因云南发生“马嘉
理案”,英国政府通过逼签《烟台条约》强加给清政府的又一项“条
约义务”。 因此,郭氏此行,可以说是一身而二任焉。 1877年,清政
府应郭氏之请,首次向新加坡派驻领事。 随后清政府又先后向日
本、法国、德国、俄国、美国等国派出公使,在南洋、日本、澳洲等地
的商埠设立了领事,并逐渐建立起一套驻外使领制度。 截止1911
年,清政府先后在英、法、美、俄、德、奥等16个国家派有公使,在新
加坡、槟榔屿、仰光等世界各地的45个商埠设立了领事。晚清香港
设领问题一再被提出来,并多次与英国政府进行交涉,除上面所谈
原因外,与近代驻外使领制度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关系。张之洞就曾
明确指出:“香港自归英属,海外诸国之讲好于英者,莫不各驻领事

① 郑观应:《盛世危言·贩奴》,《郑观应集》( 上)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5
页。
② 《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第97页。
·181·
《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于彼,以治其国之务。 中国最为切近,转无驻扎之官。 此外,如英属


之新嘉坡,以及美之旧金山,西班牙之古巴,日本之长崎等处,亦俱
有中国领事。此等外埠,程途不若香港之近,华民不若香港之众,贸
易不若香港之多,关系不若香港之要,彼既设官,此何独阙?”① 其
他主张香港设领之人虽无此言,却均有此意。

( 二)

晚清香港设领交涉,始于1869年,而且是由当时任英国驻华
公使的阿礼国首先提出的,目的是解决中国对香港的所谓“封锁”
问题,并与中国广东地方政府进行过交涉。这一建议遭到时任香港
总督麦当奴的强烈反对,最后不了了之。 所谓的“封锁”问题,自然
也就无法得到解决。
1872年坚尼地继麦当奴出任香港总督后,于1874年专门成
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调查并解决所谓的“封锁”问题。当时担任英
国驻广州领事的罗宾逊主张在香港设立海关分局。 港督坚尼地主
张与中国议立条约,“其一云关道为朝廷命官,苟非道宪属下官员,
不准他巡船在海洋巡搜查税。 其二云所有各货税则及中国海关章
程,并厘卡报捐,须逐项开明,俾众咸悉。 其三云宜设一会审衙门,
或在香港,或在九龙,遇有充公案件,由各国会审,以便将成谳刊
布”。 他认为,“以上三条,如中国果肯遵行,则香港商民实有裨益,
较设海关分局更妙也”。② 但继阿礼国担任英国驻华公使的威妥玛
却建议,香港可以考虑作为一个条约口岸,完全置于中国税务司的

① 张之洞:《请催设香港领事折》,《张文襄公全集》第1卷,第320页。
② 《香港拟禁巡船》,光绪乙亥(1875年) 十二月二十二日《申报》。
·182·
晚清香港设领问题初探

监督之下。①
1874年3月22日,英国殖民地部大臣卡纳芬伯爵在给港督
坚尼地的一封信中指出:“鉴于目前的情况和中国与列强之间商业
交往的相互关系的发展,需要重新考虑帝国官员于1869年首次提
出的在香港设立中国领事的建议,该领事将被赋予验收帆船主从
中国贩运货物前往香港的出口税税单和发放帆船主从香港贩运货
物前往中国的同样的进口税税单的权力。”② 在他看来,这样一种
安排将有力地保护中国政府反对其臣民与香港的走私贸易,并消
除以被证明是不断发生的被殖民地居民称之为对该岛“封锁”的专
横的非常事件抱怨的根据。 这一提议遭到护理港督柯士甸的强烈
反对。10月8日英国驻广州领事罗宾逊在给卡纳芬的信中提出另
一种方案,他说:“关于香港派驻中国领事一事,我同意柯士甸的意
见,认为是不妥当的。但我已经进一步提到过是否用一个外国人来
担任中国驻香港领事。”③ 他认为,香港政府和当地商人们之所以
反对中国在香港派驻领事,是害怕该领事在中国官员的控制下极
大地损害本口岸的贸易,如果从广东外人检查团中抽调一名英国
人而不是中国人驻在香港,赋予其查验和发放中国海关税单的某
些权力,与香港政府讨论各种非法掠夺事件,困难就可以解决。 对
此,殖民地部在致外务部的一封信中曾认为,卡纳芬伯爵将很高兴
建议殖民地政府考虑此事。作为一种选择,它将较少受强烈反对在
该殖民地派驻中国领事这种意见的影响。但事实上,卡纳芬对此并
未予以考虑。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谈判时,双方成立了一个联

① 安德葛:《香港史》, 1973年版,第191页。
香港,
② 《英国议会文书:1862—1881年有关香港事务文件》,爱尔兰大学1971年出版,第
418—419页。
③ 《英国议会文书:1862—1881年有关香港事务文件》,第421页。
·183·
《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合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研究出一个办法,既能保证中国的合法税
收,又不损害这个殖民地的利益。
英方围绕香港设领的争论尚未结束,中方已提出在香港设立
1875年赫德曾向总理衙门建议在香
中国领事的建议。 如前所述,
港设立领事。 清政府的态度如何,由于资料所限,不得而知。
1876年,郭嵩焘在出使英国的途中,曾在香港和新加坡作短
暂的停留,对当地的情况进行了考察。 到英国不久,他就在上清廷
的奏折中提出在新加坡设立领事的主张,并推荐由侨居当地的富
商胡璇泽充任。他还拟令派胡担任南洋总领事,就南洋各埠应否分
设领事一事,切实考求,报明办理。 至于经费,考虑到国家财政困
难,他主张只给开办经费,不给薪水。他同时将此照会英国政府。郭
的照会遭到英国外务部的批驳:“中国与各国往来,系照特定和约
之章,非遵各国通好之道;况中国尚未尽准洋人入内地各处,洋人
商务亦未处处开办,是以不能援引别国之式,准派领事官分驻英国
之地”①,而只同意设立驻新加坡领事。 郭的建议也遭到了清政府
的反对。 经总理衙门议奏,其中前两项主张得到同意,而派胡璇泽
担任南洋总领事及调查在南洋各埠分设领事一事,则被认为“中国
领事官,事经创设,南洋各埠头相隔甚遥,胡璇泽甫令任事,才具即
堪胜任,耳目亦难遽周。出使各国大臣及南北洋大臣、两广总督,势
亦不能节制,应请从缓妥筹,此时无庸置议”②。 因此,香港设领之
事,也就不得不中止。
1879年,围绕“洋药加厘”问题,北洋大臣李鸿章和英国驻华
公使威妥玛曾就香港设领问题进行过磋商。 但威妥玛表示:“如用

① 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15页。
② 《总署奏复郭嵩焘奏请于新嘉坡设立领事片》,《清季外交史料》卷11,书目文献出
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31页。
·184·
晚清香港设领问题初探

赫德等类之洋人当领事则可,若用华官,则不出两月必至生事”①。
既然如此,李鸿章也就没有再谈下去。
1881年,中国广东地方当局又因引渡逃港犯人与港英当局和
英国驻广州领事发生纠纷,设立驻港领事一事,再一次被提到议事
日程上来。 为此,总理衙门通知继郭嵩焘担任驻英公使的曾纪泽,
要他乘引渡逃犯之机,与英国政府交涉,争取能够在香港设立领
事。 曾纪泽接到指示后,致书总理衙门说:“香港设立领事,倘能办
到,诚如堂宪所云,于香港华民实多裨益。 现拟趁交犯一案就便发
端,商之格相。至于将来设立之时,尽可由粤中大吏派委节制,呼应
较灵。 其经费是否于使英项下开支,听候衙门裁夺。 如仍用出使经
费,宜在粤中就近划扣,不必由英转汇,致多周折也。”② 但他不同
意时任两广总督张树声关于让驻港领事兼管澳门事务的意见,而
主张在澳门仿上海租界之例,设立官职较崇之委员,并令督同原设
县丞办理交涉事件。 同年9月,港督轩尼诗访问北京路过天津时,
北洋大臣李鸿章再一次就香港设领问题与轩尼诗交换意见,轩表
示可以商办。李鸿章迅速将此事通知曾纪泽,说:“香港燕督昨过津
晤谈……谓香港设领事,亦可商办,似与外部议论稍异。”③ 曾纪泽
随即正式向英国外务部发出照会,要求同意中国在香港设立领事。
英国政府借口现任香港总督轩尼诗任期已满,待明年初新总督到
任后再详细具议。 但次年新任总督宝云莅任后,再也未提此事。 曾
纪泽此次交涉宣告失败。
1884年,原山西巡抚张之洞升任两广总督。 由于当时法国悍

① 李鸿章:《与英国威公使晤谈节略》,《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卷9,沈云龙主编: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696) ,台湾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页5。
② 曾纪泽:《伦敦致总署总办论事三条》,《曾纪泽遗集》卷3,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
189页。
③ 李鸿章:《复曾颉刚星使》,《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20,页18。
·185·
《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然挑起侵华战争,张氏忙于战守,一时不遑他顾。待战争结束后,张
氏于1887年初上奏朝廷,请催设香港领事,不料,清廷接到该奏折
后,仅谕令总理衙门知道,便再也没有下文。

( 三)

1890年,中国第四任驻英公使薛福成在赴英途经香港时,也
对香港进行了专门考察,并在日记中写道:“香港为闽粤逋逃薮,虽
与粤垣相距咫尺,而华洋隔绝,中国官不能拿问;必须设一领事官,
严缉奸宄,保护商民,既合公法,最于中国公事有益,然前任使臣屡
争之不能得也。 此事当相机待时而行之。”① 到任后不久( 阴历五月
十四日) ,薛福成就接到总理衙门的咨文,说据北洋大臣李鸿章来
文,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去冬奉令巡洋,抵新加坡各岛,目击流寓
华民,交涉懋迁尚称安谧。惟未设领事之处,多受洋人欺凌剥削,环
求保护……拟请以新加坡领事改为总领事;其余各岛,设立副领事
一员,即以华民公正殷实者摄之,统辖于总领事”。 总理衙门要他
“酌度情形,试与英国外部商议”。②
薛福成接到咨文后,立即查阅了从前与外国所订的各项条约,
发现“中国从前与各国订立和约,只有彼在中国设领事之语,而无
我在外洋设领事之文”。他认为这是因为当时中国“未悉洋情,受彼
欺蒙”。 他进而考察了郭嵩焘和曾纪泽与英方为新加坡、香港等地
设立领事而交涉的经过,并和使馆的参赞们进行了广泛讨论,一致
认为,新加坡旁近各岛华民固须保护,“而香港一区尤为中外往来
咽喉。 凡华洋各商货物,均先至香港然后运转各省。 而交涉事务之

①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第70页。
②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第213页。
·186·
晚清香港设领问题初探

紧要者,一曰逃犯,一曰走私,一曰海界。粤省每出巨案,派员至港,
只以未设领事,声气隔绝,动多 格。所以粤东全省政务,往往为香
港一隅所牵掣。 此处添设领事,万不可缓”。 为避免出现设立一处,
商议一处,枝枝节节,徒费唇舌,尚难确有把握等情况,英文参赞马
格理提出,不如先照会英国外务部,援照国际公法及各国惯例,声
明中国可派领事分驻英国属境,暂不必指明何地,一经答允,则无
论何处领事,惟我所派。 薛福成对此非常赞同,遂命马到英国外务
部,“先述大意,援照公法,作笼统之辞,只言中国欲设领事于英属
各地,不言设于何地”。在看到英国外部无峻拒之意后,才让马格理
代拟英文照会稿,照会英国首相兼外务部大臣索尔兹伯里。照会首
先指出:“华民寓居英属各地者极多,中英往来交情,日加友睦,日
增紧要,而中国领事官仍仅新加坡一处”。“本大臣是以奉总理衙门
来文,属与贵爵部堂相商中国设领事官于英地之事”。 接着历数了
中国应在英国属地设立领事的种种理由,如中国并未不遵《万国公
法》;中国允许英国在中国20余处通商居住、22处地方派驻领事;
《烟台条约》明确规定中国有派领事官至英地之权;等等。同时还表
示,“如此事商妥,中国并非欲一时遍派领事官分驻于英国各处地
方。 因有酌量派设之处,并为以后陆续派领事官时,请给文凭之事
而已”。①
几天之后,薛福成派马格理赴英国外务部打探消息,并告诉
马,自己“不惮笔舌之烦,不参游移之见;若英廷未允,必当据理力
争,虽至三四至六七不厌也”。 马格理与英国外务部副大臣山特生
就此事进行了长时间的辩论,最后山特生才表示,要“力劝沙侯与
藩部,玉成此举”,并说两个月内当有回音。②11月29日,薛福成接

①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第215—216页。
②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第217—218页。
·187·
《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到英国外务部的照会,得知此事已经英廷细心审量,“英廷愿给文
凭与中国所派之领事官,如给与外洋各友邦之领事官同样办理。但
间有审量地方情形之处,刻下或有不能照给文凭者,此须由英廷察
看情景,定夺办理”。 在弄清照会中所说的“间有审量地方情形之
处,刻下或有不能照给文凭者”系专指新金山而言,香港已在允许
之列后,薛福成再次照会英国外务部,对其同意在港设领表示赞
赏,并说明:“中国应派之领事官首在香港及新加坡附近之地,今已
选得二员候总理衙门核定。此二员者,历练有识,持己谨严,接物和
平,允堪胜任。 驻香港者,拟调新加坡领事左秉隆任之。 驻新加坡
者,拟派使署二等参赞黄遵宪任之;非仅为新加坡一处之领事官,
并为槟榔屿、麻六甲及附近各处之领事官。 其槟榔屿各处,有应选
派副领事者,俟定后再当奉闻。”① 随后,他将此事咨呈总理衙门和
北洋大臣李鸿章,并拟定了新加坡总领事和香港领事的薪俸、领事
馆随员人数以及香港领事经费的划扣方式。几天后,英国外务部照
会表示同意,此事大局遂定。
不料,英国人竟在此时提出在中国新疆的喀什噶尔设置领事,
说“中国允俄在喀设驻城领事,其地实无贸易,俄人在彼设官,筹度
一切,难保不于印度有损;英人隔在岭外,声息不通,无从窥测,拟
请中国允英在喀设一领事,以便伺察俄人”②。 并一面表示愿与薛
福成在英国谈判此事,一面通知英国驻华公使华尔身在北京与总
理衙门开议。总理衙门因怕英国人在喀城通商,遂准备将香港设领
与喀什噶尔驻员两作罢论。 10月23日,薛福成致函总理衙门,指
出:喀城驻员一节,近来英外部尚未提及。此事系华使在钧署所请,

①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第246—247页。
② 《论英派员驻喀什噶尔及商设香港领事书》, 1898年无锡传经楼刻
《出使公牍》卷3,
本。
·188·
晚清香港设领问题初探

与南洋所请领事初不相涉,只是目前彼之松口,实因有求于我。 若
知钧署于喀城之事,竟不通融,彼或因绝望而变前议,抑或尔允许,
又恐其已得所欲,转将我商设领事之议搁起。刻下钧署似亦宜用支
展之法,告以未知喀城情形,以函询彼处疆吏为词,一往返之间,即
可展缓数月,以观动静,将来确知其无甚关碍,再由钧署另索他项
利益相当之事,更为妥协。“总之,香港设领事,与喀城驻员二事,本
系分开各办,现似不必相提并论。”① 随后薛福成除将此事上奏清
廷外,一面迭电总理衙门,一面连续发出四封长信,即《再论添设香
港领事及英派员驻喀什噶尔书》(1891年1月1日) 、《三论添设香
港领事及英派员驻喀什噶尔书》(1891年1月2日) 、《四论添设香
港 领事及英派员驻喀什噶尔书》(1891年5月19日) 、《论英员驻
喀城侦俄书》(1891年5月19日) ,申论香港设我领之益与喀城驻
英员无损。
薛福成的意见得到总理衙门一些人的支持。总理衙门大臣、户
部尚书袁昶在给他的信中就表示:“香港设领事,此芗帅在粤所经
营百方而不可得者。 我公不动声色,动刀甚微, 然理解。 将来粤
中交涉、缉捕一切,受益宏多。 无形之功,胜于赫赫之功也。 喀什噶
尔设英官,既可牵制俄国,不使独擅商利;又印度苟完,隐然一敌
国,卫藏亦相庇而安。 俄英两大,莫敢先发,新疆营缮期间,反有磐
石之势。且与英通商纳税,则我之议改光绪七年新疆暂不纳税之条
亦有辞。 此我之利,非我之害,无可疑也。”② 但也遭到一些人的反
对与阻挠。 因此,总理衙门遂将此事久搁不复。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也开始反悔。1891年初,英国驻华公使华

① 薛福成:《论添设香港领事及英派员驻喀什噶尔书》,《出使公牍》卷3。
②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第368页。
·189·
《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尔身到总理衙门扬言:“香港领事只宜以税司兼充”①,接着英国政
府又提出:“香港领事先给试办一年准照,如不侵英官之权,不违华
民之意,即可换给常年准照。”② 到1891年7月,英国政府干脆收
回前议,据当时的《申报》载:“中国拟设香港领事官一节,经与英外
部妥议,并由外部移文来港,拟准中国驻港领事先行试办一年,果
否可行,仍俟本港政局官绅妥议声复。而本港署督宪前日接英京外
部大臣发来电音,谓所议业经收回。”③ 稍后,总理衙门也上奏:“臣
等公同商酌,以香港新设领事与新嘉坡本有领事,事情稍异,英于
香港领事,仅允试办一年,日后有无异言,尚未可定。且近时洋报传
闻,又有香港领事作为罢论之说。 虚实无从悬揣,应请旨饬下薛福
成察探情形,究竟英廷之意,是否不至反复?或明告以试办一年之
议,中国未能满意,略作停顿看其如何答复,再行商办。”④ 并得到
核准,此次中英香港设领交涉功败垂成。
1907年清政府曾经重提香港设领之事,又遭到港督卢押的断
然拒绝。 晚清中英香港设领交涉最终宣告失败。

( 四)

晚清香港设领问题,中英双方先后进行过多次交涉,特别是薛
福成与英国外务部的谈判,基本上已经成功,但最终还是功败垂
成。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英国政府和港英当局的反对。

① 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第409页。
② 《清实录·德宗实录》( 四) 卷295,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924页。
③ 《收回前议》,光绪十七年(1891年) 六月三十日《申报》。
④ 《总督奏遵议添设香港领事改设新嘉坡总领事折》,《清季外交史料》卷84,第28—
30页。
·190·
《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尔身到总理衙门扬言:“香港领事只宜以税司兼充”①,接着英国政
府又提出:“香港领事先给试办一年准照,如不侵英官之权,不违华
民之意,即可换给常年准照。”② 到1891年7月,英国政府干脆收
回前议,据当时的《申报》载:“中国拟设香港领事官一节,经与英外
部妥议,并由外部移文来港,拟准中国驻港领事先行试办一年,果
否可行,仍俟本港政局官绅妥议声复。而本港署督宪前日接英京外
部大臣发来电音,谓所议业经收回。”③ 稍后,总理衙门也上奏:“臣
等公同商酌,以香港新设领事与新嘉坡本有领事,事情稍异,英于
香港领事,仅允试办一年,日后有无异言,尚未可定。且近时洋报传
闻,又有香港领事作为罢论之说。 虚实无从悬揣,应请旨饬下薛福
成察探情形,究竟英廷之意,是否不至反复?或明告以试办一年之
议,中国未能满意,略作停顿看其如何答复,再行商办。”④ 并得到
核准,此次中英香港设领交涉功败垂成。
1907年清政府曾经重提香港设领之事,又遭到港督卢押的断
然拒绝。 晚清中英香港设领交涉最终宣告失败。

( 四)

晚清香港设领问题,中英双方先后进行过多次交涉,特别是薛
福成与英国外务部的谈判,基本上已经成功,但最终还是功败垂
成。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英国政府和港英当局的反对。

① 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第409页。
② 《清实录·德宗实录》( 四) 卷295,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924页。
③ 《收回前议》,光绪十七年(1891年) 六月三十日《申报》。
④ 《总督奏遵议添设香港领事改设新嘉坡总领事折》,《清季外交史料》卷84,第28—
30页。
·19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