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2

意義中心團體心理治療的介紹與評述

Meaning-Centered Group Psychotherapy-Introduction and Comments

doi:10.6323/JoCRP.2010.26.3.1
台灣癌症醫學雜誌, 26(3), 2010

作者/Author: 石世明(Shih-Ming Shih);徐聖輝(Sheng-Hui Hsu)

頁數/Page: 89-99
出版日期/Publication Date:2010/06
引用本篇文獻時,請提供DOI資訊,並透過DOI永久網址取得最正確的書目資訊。
To cite this Article, please include the DOI name in your reference data.

請使用本篇文獻DOI永久網址進行連結:
To link to this Article:

http://dx.doi.org/10.6323/JoCRP.2010.26.3.1

DOI是數位物件識別碼(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的簡稱,


是這篇文章在網路上的唯一識別碼,
用於永久連結及引用該篇文章。

若想得知更多DOI使用資訊,
請參考 http://doi.airiti.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see: http://doi.airiti.com
台灣癌症醫誌 (J. Cancer Res. Pract.) 26(3), 89-99, 2010
journal homepage:www.cos.org.tw/web/index.asp

Review Article

Meaning-Centered Group Psychotherapy—Introduction and


Comments
Shih-Ming Shih1, Sheng-Hui Hsu2*
1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 Clinical Psychology
2
Departmet of Psychiatry, Koo Foundation San Yat-Sen Cancer Center, Taipei, Taiwan

Abstract.
Objective: The goals of this article are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Meaning-Centered Group
Psychotherapy (MCGP), to share related clinical experiences in Taiwan, and to discuss the ap-
plication of this intervention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Method: We reviewed the literature on William Breitbart’s empirical studies on the psy-
cho-spiritual issues of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 and the authors’ experiences in Breitbart’s
MCGP workshops.
Result: The development of MCGP was based on empirical studies on depression, suicidal ide-
ation, hastened death, hopelessness, meanings and spirituality of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 and
it was influenced by Frankl’s logotherapy. The main topics in the eight-week MCGP focused on
meanings and cancer, historical context and meanings, and how to seek meanings from the re-
sources of attitudinal, creative and experiential values. Two group experiences of cancer pa-
tients in Taiwan echoed the importance of seeking meanings.
Conclusions: The effects of MCGP on reducing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 anxiety and increas-
ing their spiritual well-being were supported by an empirical study. Application of MCGP may
be considered by professionals in the psycho-oncology field in Taiwan.

Keywords : Meaning-Centered Group Psychotherapy, spiritual care, meanings, advanced cancer,


logotherapy

綜合評論

意義中心團體心理治療的介紹與評述
石世明 1 徐聖輝 2 *
1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校區 臨床心理系
2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身心科

中文摘要
目的:本文目的在於介紹意義中心團體心理治療(意義團體治療)的發展歷程與內容,
提供台灣的臨床經驗及思考本取向的跨文化情境與臨床運用。
方法:回顧 William Breitbart 歷年來對癌症末期病人心理、靈性議題的實證研究,並綜合
作者參與 Breitbart 意義治療工作坊之經驗,介紹與評述此取向。
結果:意義團體治療立基在 Breitbart 自 1990 年以來,對末期病人憂鬱症、自殺意念、要
90 S. M. Shih et al./JCRP 26(2010) 89-99

求提早結束生命、無望感、意義與靈性等議題的研究。此取向的發展深受法蘭克(Frankl)
意義治療(logotherapy)的影響。八週團體治療的主題涵蓋:癌症與意義,個人生命經驗
與意義,及態度、創造和經驗的價值。兩個台灣癌症病人團體的經驗,呼應意義主題對
疾病調適的重要。跨文化情境及臨床運用,指出應用此取向應有的考量。
結論:意義團體治療對減低病人焦慮,提升靈性安適的效果,受實證研究支持。此取向
可作為國內相關專業人員對癌症病人心理照顧之參考。

關鍵字: 意義中心團體心理治療、靈性照顧、意義、末期癌症、意義治療

前言 癌症病人的心理議題 實證研究來檢視治療的有效性[11,13],包括:支持
表達團體治療(Supportive-Expressive group thera-
末期癌症病人常見的精神心理問題包括:憂 py)提供病人安全的表達環境,使其能探索死亡焦
鬱、焦慮、譫妄、自殺意念或要求提早結束生命 慮 並 獲 得 社 會 支 持 [14-16] ; 認 知 存 在 團 體 治 療
(hastened death)[1-4]。相關的醫療和社會心理因 (Cognitive existential group therapy)協助乳癌早期
素可能導致這些問題,像是:藥物副作用、生理功 病人建立正向生命態度[17,18];尊嚴治療(Dignity
能缺損、哀傷、或是家庭功能喪失。心理問題不僅 Therapy)用敘說方式,協助病人建立自我價值,意
影響病人整體的生活品質[5],也會放大身體症狀, 義和生命目的[19,20]。
造成病人要求更多的藥物治療與照護[6]。 本文目的在介紹意義中心團體心理治療
癌 症 病人 的 心 理 治療 在 歐 美 國家 日 益 受 重 (Meaning-Centered Group Psychotherapy,意義團
視,病人獲得的幫助包括:增加對傳統治療的順從 體治療)。選擇此取向有兩個原因:首先,追求意
度,增進疾病的知識和調適技巧,改善情緒症狀, 義對癌症病人是一個重要的課題。治療者若能有系
提升生活品質、人際關係,增進免疫力[7,8]。各種 統地運用這個主題,能增進心理照顧的效能。其
形 式 的 團 體心 理 治 療 被認 為 能 有 效增 進 社 會 支 次,作者於 2010 年六月參加此取向創始人-William
持,減低心理焦慮[9,10]。 Breitbart 在國際心理腫瘤學會的年會中,舉辦的意
Kissane[11]指出,當人們面對生死的根本問題 義團體治療工作坊,體認到此取向奠基在紮實的研
時,心靈深處的焦慮和受苦,變得不可規避。隨著 究之上,此取向的內容亦與我們的臨床經驗有許多
身體敗壞,功能被剝奪,病人自我的完整性受到威 呼應之處。
脅。疾病的進展挑戰人所擁有的控制權,使人的自
由和選擇逐漸消失。此外,個人一生所構築起來的 意義中心團體心理治療的發展背景
成就和意義,不再牢靠,取而代之的是面對生命有
限性的失落和焦慮。 Breitbart 是位精神科醫師,他的專長在控制癌
末期病人面臨到的存在議題(existential con- 症病人疼痛、治療副作用和末期病人的精神症狀。
cerns)
,一直被眾多心理治療取向所忽略[12]。九0 1996 年,他成為 Memorial Sloan Kettering(MSK)
年代後,幾位臨床及研究專家,開始以減輕存在或 癌症中心的精神科主任,2009 年後擔任該院精神及
靈性受苦為治療目標,將介入的方法標準化,並用 行為科學部門副主席。他是美國心理腫瘤學會的創
始人之一,目前亦擔任國際心理腫瘤學會主席。
Breitbart 曾 擔 任 許 多 重 要 教 科 書 和 期 刊 的 編 輯
*Corresponding author: Sheng-Hui Hsu M.D. (如:Handbook of Psychiatry in Palliative Medi-
*通訊作者:徐聖輝醫師 cine , Psycho-Oncology ), 可 以 說 是 在 心 身 醫 學
Tel: +886-2-28970011 ext.1648 (psychosomatic)、心理腫瘤學(psycho-oncology)
Fax: +886-2-28962591 及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領域的領航員。
E-mail: peace@kfsyscc.org
S. M. Shih et al./JCRP 26(2010) 89-99 91

癌症病人憂鬱、要求提早結束生命、無望 在心理治療大師亞隆(Irvin Yalom)強調人正視死


感和靈性的研究 亡,所需面對的自由、責任、存在孤獨以及生命的
意義團體治療的發展,主要是為了因應末期病 意義[32]。
人面臨到的絕望感(despair)[21]。涵蓋在絕望感 從存在主義的觀點,自我(self)是我們依社
中的概念包括:無望感(hopelessness)、憂鬱、失 會意義和價值所做的心智建構。我們一生所採納的
去意義、自殺意念及希望提早結束生命。Breitbart 社會假定,在死亡迫近時,顯得非常不真誠
早期的臨床經驗發現,在接受精神科會診的個案 (inauthentic),甚至即將破滅[33]。心智建構的破
中,約有 20-25%因無法承擔受苦,找不到活下去的 滅,雖讓人感到焦慮和空無,但也讓病人產生洞見
意義,而心生求死念頭。 的時刻(moment of vision),讓人第一次看見,過
Breitbart 指出一般人對末期病人的憂鬱症有以 去無意識中所依靠的假定,無法抵達生命的根本
下的迷思:首先,若病人只剩下 4 到 8 週生命,那 處。此時,追求意義對病人而言,顯得迫切,並攸
麼憂鬱是正常的。事實上,在平均剩下 28 天生命 關重大。在探問意義過程中,焦慮、罪疚感、無望
的病人,只有 17%被診斷有臨床上的憂鬱症[3,22]。 感,都有可能會衍生出來。
其 次 , 生 命末 期 的 憂 鬱症 狀 無 法 被有 效 處 理 。 這些感受提供病人一個機會,來探索他與內在
Breitbart 認為藥物能有效改善情緒,提振活力及食 自我及他人的關係,使得過去的受傷經驗和缺憾,
慾[23]。再者,光改善病人身體症狀是不夠的,醫 有機會被整合到目前的生命當中[29]。此外,存在
療人員必須把心理和精神問題,也包含到照顧中 心理治療協助病人體認,受苦來自人緊抓著對生命
[21,24]。許多心理精神問題,無法單靠藥物改善, 不真誠的假定,藉由將過去習而不察的價值指認出
像無望感或失去生命的意義。此外,有一定比例的 來,提升病人自我覺察的能力[34]。當病人願意承
病人,雖未達憂鬱症的診斷,但有較高的無望感, 認生命的有限性,體認到人依舊有選擇的自由,為
傾向要求醫生協助他們提早結束生命[21,25]。 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意即尋找屬於自己的生命意
Breitbart 的研究發現,以慢性病功能評價量表- 義與價值,進而對生命給出真摯的允諾(authentic
靈性安適(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hronic illness commitment)。
therapy-spiritual well-being , 由 意 義 / 平 靜
(meaning/peace)及信仰(faith)兩個次量表構成) 意義治療
來呈現病人的靈性安適狀態[26],意義/平靜這個變 Breitbart 從 1996 年開始注意到法蘭克的意義治
項,比憂鬱和其他變項,更能預測無望感、求解脫 療。法蘭克在集中營看到在生死邊緣掙扎的人們,
和自殺意念[27]。另一研究發現,意義變項和憂鬱 將受苦經驗轉化為意義的追求,他深切體認到意義
有顯著的負相關,意義比起信仰、社會支持、生理 的追尋是人類心靈深處的基本驅動力[31]。他提出
症狀數目或身體功能,更能預測末期病人的憂鬱程 人有追求意義的意志(will-to-meaning),並發展出
度[28]。這些結果顯示,保持意義感及內在平靜, 一套陪同病人追求生命意義的治療方法,稱為意義
能作為病人有效調適的指標。 治療(logotherapy)[12,29]。
法蘭克指出,人應被視為由身體、心理(mind)
存在心理治療 和靈性(spirit)所組構而成,意義的需求是人類經
Breibart 指出意義團體治療是根植存在主義理 驗中的靈性要素[35]。意義治療中的核心—logos,
論和存在心理治療(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29]。 所指陳的「意義」,應屬靈性層面的意義,而靈性
存 在 心 理 治 療 者 如 Boss 所 發 展 的 此 在 分 析 本身則是超越制式宗教的意涵。他認為一般的心理
(daseinsanalysis)是以哲學家海德格的寓居於世 治療,關注個人工作和享受生活的能力;意義治療
(Being-in-the-World)的此在概念為基礎[30];法 關注個人承受痛苦的能力。意義治療試圖將心靈實
蘭克(Viktor Frankl)的意義治療(logotherapy)則 體帶到人的知覺層面中,生命中維持意義感,讓人
是奠基於他在德國集中營的親身經驗[31];當代存 獲得平靜、安適,使人能夠產生自我超越,並活出
92 S. M. Shih et al./JCRP 26(2010) 89-99

自己的潛能和價值。 體療法的一個介入重點,成員被鼓勵去想像自己的
意義為何,如何追求?法蘭克認為,每個人的 死亡,或是死亡後一段時間,會怎麼樣。這個目的
生命經驗都是獨特的,也是唯一的[35]。生命把問 是 要 將 受 苦和 死 亡 放 到一 個 更 大 的認 識 框 架 底
題呈現給人,而人在困境中去回答屬於自己的意義 下,瞭解到生命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而個人的精神
是什麼。每個人有自由選擇的意志,來回應個人獨 不因死亡而消失。
特的存在處境。法蘭克認為透過對個人的存在分
析,協助病人建立責任意識(consciousness of re- 團體結構與實作內容
sponsibility)
,負責的態度意謂著個人願意拿回對自 意義團體治療共進行八週,每週 1.5 小時。團
己生命的所有權,也就是為自己生命賦予意義。 體成員在第一次團體進行前,則被鼓勵先閱讀法蘭
雖然法蘭克的意義治療,並非針對癌症病人, 克的〈追求意義的人〉這本小書。八次進行的內容
Breitbart 卻發現意義治療的概念,非常適合幫助臨 如下[36-38]:第一週:意義的概念和來源—簡介意
床上要求提早結束生命的癌症病人[36]。這樣的病 義與治療。第二週:癌症與意義—癌症診斷之前與
人知道大限將至,認為生命中有意義的東西都被疾 之後的身份改變。第三、四週:從生命的歷史情境
病剝奪,他們說:「為何要活?我寧願現在就死, 而來的意義—過去、現在、未來。第五週:從態度
。於是,Breibart
我看不到繼續活下去的意義和價值」 性價值而來的意義—面對生命的有限性。第六週:
思索如何將法蘭克的意義治療,運用在末期病人身 從創造性價值而來的意義—主動參與生活(經由創
上,讓病人不再是命運底下被動的受害者,而是生 造力和責任感)。第七週:從經驗性價值而來的意
命主動的參與者。 義—和生命聯繫(經由愛、美感和幽默)
。第八週:
過渡階段(Transition)—反思及對未來的希望。
意義中心團體心理治療的內容與效果 從進行的內容來看,意義團體治療像是一個迷
你法蘭克課程,每週從一個主題,探討意義與癌症
2000 年 Breitbart 和 Greenstein 開始著手發展八 末期生命之間的聯繫。在進行的形式上,團體帶領
週的團體心理治療。他們先浸淫在法蘭克的著作 者綜合運用教授(didactic teaching)
、開放式的討論
中,然後列出癌症病人需面對的各種議題和概念, 及經驗練習(experiential exercises)
,引導成員對各
再將重要的概念編入八週的團體之中[12,21]。團體 主題進行探討。每一週成員需閱讀相關的文章,並
目標在於協助病人探討意義來源,從回顧過去,到 完成家庭作業。
重新架構自己的經驗,並賦予有限生命的意義。 以第一週為例,治療者說明意義的定義,簡介
法蘭克的〈追求意義的人〉
,介紹三個意義的來源。
意義團體治療的核心概念 在經驗練習的部分,團隊成員列舉出一兩個在自己
法蘭克指出人透過三個面向來實現生命的意 生命中,曾經感受到非常有意義的時刻,與成員相
義和價值[36],第一是創造性價值(creative value)
: 互分享及回饋。第二週討論癌症與意義的關係,包
從事有建設性的工作來獲得價值,二是經驗性價值 括罹癌之前和之後的自我認同改變,有人因而增強
(experiential value):感受自然或藝術的美好,用 生命意義,將悲劇轉為喜悅;有人喪失生命意義,
幽默來看待困難,或是體驗他人的愛與慈悲,意即 感 受 到 存 在的 空 無 。 本週 也 介 紹 朝向 死 亡 而 活
藉 由 感 受 和經 驗 獲 得 意義 , 其 三 是態 度 性 價 值 ( Being-towards-Death )、 存 在 不 安 ( existential
(attitudinal value):當人面對不可改變的命運時, angst)等哲學概念。團體成員寫下「我是誰?」
(who
人依舊有自由,來選擇自己面對命運的態度,態度 am I ?)的四個答案,再說明罹患癌症如何影響原
產生意義。因此,即使人在生命結束的最後一刻, 先的答案。
依舊有能力去決定自己的生命態度。 第三、四週,成員回顧自己的生命歷程,想想
承 認 生命 的 有 限 性會 驅 使 人 們用 最 佳 的 方 過去,自己已經建立了什麼樣的東西,審視目前自
式,活出他們的生命。討論生命的有限性是意義團 己正為生命創造什麼,也展望未來,希望為生命留
S. M. Shih et al./JCRP 26(2010) 89-99 93

下什麼。成員分享他們名字的由來,家族的歷史, 構的團體,能依循經驗練習和活動,來探究生命意
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最替自己感受到驕傲的事。 義。
每個人為自己建立一個生命計畫(Life Project)
,意 Breitbart[29]歸納團體的經驗發現,團體早期,
即深入思考,當有一天自己要離開,會留下什麼樣 經常出現的主題像是無助感、生氣、背叛、不公平、
的資產給這個世界。 關注身體狀況,或是孤立、依賴、嫉妒及對死的恐
第五到七週的團體主軸,分別聚焦在法蘭克所 懼。在團體後半段,主題則轉變為來世(afterlife)、
提出的三個意義來源。第五週談面對生命有限性, 對未來不確定感、失去認同、無意義感、過去的疾
要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價值。討論的問題,像是「得 病經驗及喪親經驗。Breitbart 認為從主題的變化可
到癌症診斷後,你是否有意義失落的感受?」「什 以看見,病人對存在議題的關注更為廣泛。他發現
麼是有意義的死亡?」
「你希望別人怎麼記得你?」 團體的過程,對一些人來說是艱難的[21]。尤其一
此外,存在矛盾(existential ambivalence)及死亡焦 開始病人不願承認自己即將臨終,擔心將在第五週
慮也是本週的焦點。第六週討論如何透過創造性和 討論有關死亡的主題。然而經歷這個過程洗禮的病
責任感,積極參與生命,發揮創造性價值。問題如: 人,會發現他們可以用更深刻的方式,思考生死,
「你對誰負責任,為誰負責任?」「你生命中尚未 同時和他人產生深度的連結[36]。
完成的事情是什麼?」第七週討論個人如何透過不
同方式,像接近自然、藝術,或從幽默的態度,體 意義團體治療的實證研究
驗生命的真善美。成員列出三個例子,描述曾經讓 Breitbart 從 2002 至 2005 年,開始有系統招募
他/她感受到美的震撼,感受到活生生的生命。也舉 成員,對意義團體治療進行效果測試[39]。成員需
出三件事情,讓得到癌症的自己,依舊可以高興地 18 歲以上,被診斷為第三或四期的實體腫瘤(solid
笑出來。 tumor),符合條件者被隨機分配到意義團體或支持
第八週是團體的結束週,重點在回顧第一次團 團體(對照組)。一共有 160 人願加入研究團體,
體以來,成員透過個人的生命歷史情境,瞭解屬於 90 人開始團體流程(49 人隨機分配到意義團體,
自己獨特的生命意義,回顧我們能從不同的面向來 41 人到支持團體)
。共 55 人完成各八週的團體治療
探索生命意義與價值。團體的結束,就像是一個小 (意義團體 35 人,支持團體 20 人)
。成員在團體
死一般,成員彼此提醒自己要如何活出往後的生 開始前,第八週結束後及結束後兩個月填寫自陳問
命,同時對未來提出三個希望。 卷。
整體而言,治療者透過概念講解,問題思考與 意義團體由 Breitbart 或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帶
經驗分享,引導成員具體地探索屬於個人的生命意 領,支持團體由另一位心理學家和社工師帶領。兩
義。治療者亦協助成員,對過去的創傷經驗,或罹 組帶領人接受過意義或支持團體的訓練,亦有相近
癌後的負面經驗,做認知上的再建構(cognitive 的臨床經驗。支持團體使用 Cain 所發展出來的模式
reframing),讓成員能選擇不同的態度,看待自己 [40,41],主題聚焦於病人經驗分享和情緒支持。
的經驗。藉由尋獲意義和目標感,對疾病做有效的 Breitbart 提到無可避免地,在意義團體進行時,成
調適[12,21]。 員會相互支持,在支持團體中,成員會提到與意義
或靈性相關的議題。但團體帶領人,盡量將主題聚
團體成員經驗 焦在該團體所設定的重點上[21]。
Breitbart[21]指出,他擔心人們誤解,意義團體 研究結果顯示,比較團體進行前測和後測的靈
治療法會與宗教連結在一起。事實上,團體中並不 性安適量表(FACIT-SWB)分數,意義團體的後測
談論信仰或是上帝。對多數的成員來說,尋找意 分 數 顯 著 高於 前 測 分 數, 而 支 持 團體 則 無 不 同
義、靈性、超越感(transcendence)或是將自己聯 [39]。比較兩個團體,靈性安適量表分數的前、後
繫到更大的力量,可以是非宗教的。此外,一般認 測增加程度,意義團體顯著高於支持團體。此外,
為男性較不願意表情感情,但男性成員較喜好有結 意義團體的焦慮及想要提早結束生命的分數,在團
94 S. M. Shih et al./JCRP 26(2010) 89-99

體結束兩個月後也明顯降低,在支持團體則無不 專業人員。
同。Breitbart 指出意義治療取向能提升病人的靈性 本團體雖以成員經驗分享和情緒支持為主,但
安適和生命意義。 發掘生命意義的主題經常在團體中出現。以一位 36
歲的淋巴癌末期病人—浩哥為例[45,46],浩哥是位
台灣的臨床經驗 原住民,十年前因故雙腿截肢,為保有自尊,他凡
事都靠自己,不要別人幫忙。後因積極治療無法繼
以追求意義為主的團體心理治療,是一個新興 續進行,轉入緩和安寧病房。因症狀需要,浩哥得
的治療取向。然而,陪同癌症病人追尋意義以對疾 長期住院,經常參加團體。其追求意義相關的面
病調適,可說是屢見不鮮。我們透過兩個在不同醫 向,敘述如下:浩哥在團體中分享自己童年的受苦
療機構癌症病人團體的案例,來說明探討生命意 經驗,如何在截肢後,一個人在社會上打拼,如何
義,對癌症病人心理照顧的重要。 在治療中掙扎,最後選擇用比較正向的態度,來調
適疾病。經過團體成員鼓勵,浩哥願意回到腫瘤科
癌症中心—乳癌病人團體 病房,用自己的受苦經驗,鼓勵其他病友,正向看
團體目標:增進疾病適應能力、自我成長與思 待疾病。當浩哥發現自己的苦難可以激勵別人,這
考死亡議題。團體結構:半結構式團體,每週一次, 讓他所剩不多的日子充滿意義。浩哥體驗到,他一
每次 90 分鐘,十二次為一梯次。成員為乳癌病人。 生到現在才學會接受別人的關懷,並感受到滿滿的
十二次的團體分為三個大階段:1)情感抒發與支 愛,這是他前所未有的體驗。後來,浩哥發願來世
持,2)疾病相關問題因應技巧,3)面對分離與死 要作一位醫生,拔除癌症病人的痛苦,這樣的發願
亡。 也讓他對「未來」充滿希望。
團體進行與 Gagnon [44]提出的團體歷程類 綜合以上兩個癌症病人團體的經驗,可以看
似,由初期的身體、心理、社會層面慢慢導入存在 到:生命意義的相關議題,以不同的形式,廣泛地
與靈性議題。若團體已經呈現意義的主題,則因勢 發生在病人的生命之中。所以不論治療師帶領的是
利導,就此主題延伸討論。成員在自然的互動下, 何種性質的團體,若能了解意義團體治療的概念,
情感彼此連結,產生深具「意義」的體會。舉例如 將之融入團體,則能發揮更好的療效。
下:1)從人際關懷而來的意義:團體成員致電關
心化療不適、無法出席的成員,受關心的成員表 跨文化情境與臨床運用之考量
示,她的恐懼減少。亦有成員分享,生病後親人不
離不棄,讓他們不孤單。2)從行動中而來的意義: 不同文化情境的考量
有成員分享生病之後想學歌仔戲,有的說要訓練女 從以上回顧可知,意義團體治療有其發展的文
兒獨立,或擔任義工,協助新病友適應。從這些行 化脈絡和背景,心理治療在美國被民眾接受的程
動中,成員感受到新的自己正在形成。3)從轉換 度,也和台灣社會不同。因此,要將這個方法運用
態度而來的意義:某成員難以接受化療掉髮及外觀 到台灣社會,首先我們要考慮到不同的文化情境。
改變,常要晚上摸黑才敢外出。當團體建立足夠的
信任感後,這位成員勇敢拿掉帽子,露出光頭分享 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文化
經驗,她體會到:雖然外觀限制存在,但卻能用不 Roland 指出在比較傾向集體文化(collective
同態度面對。 culture)的東方社會,個人和家庭成員在生活及精
神上相互依靠,彼此在情感上具有深厚的連結。家
緩和安寧病房—心理支持團體 庭自我(family self)比起個人自我 (individual self)
團體目標:心理教育與情感支持。團體結構: 更能夠反應出一個人思考和決策[47]。個人的自我
常態、開放式團體,每週 2 小時。成員包括:癌症 感是包含在「我們」(We-ness)之中,而不像西方
病人(緩和安寧及腫瘤病房)、家屬、志工及醫療 社會,強調內在自主和獨立的「我」
(I-ness)[48]。
S. M. Shih et al./JCRP 26(2010) 89-99 95

在新加坡的研究發現,70%的老人在罹患重病後, 實要的是如何「活」。也就是,運用面對死亡所激
希望醫生將診斷跟家人說,並由家人做決定即可 發出的強大力量,來導正我們活的樣態。追尋生命
[49]。因此,在協助癌症病人追求意義的作法上, 意義的方法,巧妙地讓人穿上一層「防護衣」,使
是不是要將其擴大為協助一個「家庭」追求意義, 人們能夠在面對死亡威脅的狀態下,願意打開心,
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換言之,治療者協同家 去探究現在能夠作什麼事情,讓自己剩下來的日子
庭成員,共同找出疾病對病人的意義,同時一起在 更加豐富。然而,治療者要注意的是:面對死只是
生活上調適,這會是比較符合台灣社會的作法。 一個藉助的方法,真正重點是要協助癌症病人,如
何真誠地活。
文化概念影響疾病調適
西方社會對疾病調適的研究多半指出,接受疾 對癌症心理治療並不普遍
病、以問題解決的態度面對疾病的病人,會有比較 在台灣,一般的心理治療仍不普遍,針對癌症
好的調適[50]。然而,在香港的研究卻發現,在認 病人的心理治療則更少。目前從事此領域的專業人
知上採取逃避的態度,或用宿命論觀點的癌症病 員,多因個人的興趣與熱忱。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健
人,他們對抗疾病的精神(Fighting Spirit)反而比 保對心理治療的給付偏低,多數醫院管理階層,尚
較高,而這樣的態度和無助感、焦慮及憂鬱沒有相 未重視此議題。事實上,研究指出:如果妥善照顧
關[51]。此研究顯示的是:在我們文化中的核心概 癌症病人的心理問題,除了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
念,像是緣分、業障觀,都會影響到個人的疾病調 亦能減少整體醫療支出[42,43]。在此情況下,臨床
適方式。在協同病人尋找疾病的意義時,治療者要 專業人員比較難累積足夠的治療經驗,來發展適合
把握我們文化底下特有的觀念,比方說:孝順的重 國人的癌症心理治療取向。此外,要有系統地採用
要,做好事得福報…等。如此一來,追求意義能夠 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 trial)來驗證治
更貼近病人的生命。 療效果,就更為困難。從長遠的眼光來看,我們需
要累積本土的經驗,透過研究,瞭解病人的困難,
意義討論 vs 社會支持 如何透過適當的治療方法而獲得幫助。
Breitbart 提到為了檢驗意義討論對病人調適的
有效性,所以團體進行的內容盡量放在意義探索, 臨床運用的考量
而不鼓勵成員間的相互支持[21]。他的考量從檢驗 心理治療者通常不會只用一種取向,來協助病
方法的有效性來看,無可厚非。但在實際執行上, 人,而是根據病人問題,綜合運用不同的治療方
卻不一定可行。尤其在我們的文化中,人與人之間 法。意義團體治療雖然以團體心理治療為發展的基
的相互關懷,對病人的調適有重要的影響。許多病 礎,但其內容和精神可被多面向地運用。
人因久病,喪失了原先的社會支持網絡,參加團體
則是他們恢復支持網絡的機會。此外,如果成員表 運用至個人心理治療
現出面對死亡的脆弱性或無助感,而沒有感受到足 Breitbart的研究團隊在意義團體治療獲得初步
夠的支持。那麼,談論死亡議題可能變成一個負面 成效後,試圖將這個取向運用到癌症末期病人的個
的經驗,而阻礙病人後續對意義探索。治療者要在 人心理治療之中,而發展成七週的個人意義中心治
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以讓病人獲得最大的幫助。 療(Individual Meaning-Centered Psychotherapy)
[52]。後續研究顯示此取向能明顯增進病人的靈性
直接討論死亡的禁忌 安適,減低生命末期的絕望,治療後兩個月的追
病人無法直接面對或討論自己的死亡,這在 蹤,亦有顯著效果[53]。將此取向運用到個人的治
Breibart 和我們的經驗中是相似的。意義治療法的 療有幾項優點,像是治療時間上比較有彈性,不必
中心思想是,當人願意承認死亡,真誠的生命意義 配合團體治療的時間表;比起團體治療,個人亦較
才被彰顯。這其中隱含了一個弔詭性:面對死,其 容易完成全部的流程。從此意義治療的研究結果來
96 S. M. Shih et al./JCRP 26(2010) 89-99

看,討論生命意義對癌症末期病人而言,是一個重 「討論」意義不是尋找意義的唯一方式
要而難以規避的議題。對不熟悉臨終議題的治療師 末期病人或因體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或因
而言,或許能了解談論生命意義的重要,但卻不知 症狀發展,認知功能下降,使得要用明晰的語言探
如何開始,或是存有恐懼。那麼本取向則提供一個 討意義變得較為困難。但如同法蘭克所言,意義的
完整的架構,使得治療師能循序漸進地引導病人, 來源還包括:經驗性和創造性的價值。即使病人沒
廣泛且深入地探索這個重要的議題。 有足夠的認知能力或語言表達,病人仍舊可以欣賞
日落,關心他人…也能因而獲得感動。因此,治療
非心理專業對意義治療的運用 者引導或直接陪同病人去經驗或創造意義,亦是末
在末期照顧的多科整合(multi-disciplinary)醫 期心理治療的可行作法,尤其對住院病人,病房提
療團隊中,那個專業角色應該病人提供靈性的協 供的音樂或藝術活動,或病友之間的關懷,都能夠
助?有的醫療人員,像是家醫科醫生會認為,應該 具體化病人對意義的追尋。此外,末期病人尋找生
要和末期病人討論意義,但醫生覺得自己沒有準備 命意義,是否需要瞭解法蘭克所提出的種種概念
好,或是不知道如何開始[54]。Breitbart的省思是, (如同Breitbart設計的團體內容一般)?這是想採
促進末期病人的靈性安適並非只是宗教人員的職 用這個取向的治療師可以深入思考的問題。
責,而是醫療及心理專業人員合理的工作範圍,不
同專業都應為病人的靈性安適作努力[55]。Breitbart 在死亡面前感到謙卑
希望發展三週,簡單版的個人意義治療介入方法, 雖 然 此取 向 提 出 面對 死 亡 尋 求意 義 的 重 要
使得醫生或護士能夠很簡便地在病床邊,就和病人 性,然而在臨床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病人不願意去
探討意義的問題[21]。從整體照顧(holistic care) 面對這個終極的問題,也看到照顧者會因此對病人
的角度來看,醫療人員若有適度的準備和臨床經 貼上「逃避」或「心理防衛」的標籤。我們要提醒
驗,在醫病或護病的互動關係中,都有機會和病人 的是,治療者除了要瞭解,評估病人心裡對面對死
討論到生命意義的問題。本取向亦能提供非心理專 亡的準備度之外,在死亡面前,治療者應該要謙
業的醫療人員,一個完善的架構,給予末期病人心 卑。健康的人往往用理智將死亡對象化,以讓死亡
靈的關照。 跟我們保持一段距離;但對末期病人而言,面對死
亡就像如臨深淵一般的恐怖。那樣的感受,不是其
治療師不要忽略病人當下的感受 他人能夠同理和想像。反之,若治療者對死亡謙
即使可預期的生命時間有限,病人對意義的追 卑,就比較能體恤病人的獨特感受,進而給予支持。
求仍是以未來為導向。如果團體進行只將重點放在
擘畫個人的未來,易讓團體成員的經驗流於知識上 結論 意義團體治療的啟示
的討論。要提醒的是,治療師也要將注意力放在此
時此刻(here-and-now)成員的互動及感受。Yalom 本文回顧意義團體治療的發展,是奠基於一系
指出,若治療者能夠善用此時此刻,則能提升團體 列有關末期病人心理、精神議題的研究。團體治療
的凝聚力(cohesion),進而提供成員轉化的力量 主題的設計,受到存在心理治療和意義治療的深遠
[56]。比方說團體成員討論得很歡樂,或成員主動 影響。八週的團體內容,涵蓋意義與癌症的關係,
關懷他人時,治療師可指出:雖然疾病將許多身體 將個人過去生命經驗整合,並從多面向探求發展個
功能剝奪,但卻沒有剝奪我們歡笑的能力,關懷他 人生命意義的可能性。實證研究顯示,此取向能有
人的能力。進而引導成員體會,此時此刻的笑和關 效減低病人焦慮,提升病人靈性安適和生命意義。
懷,就已經充滿豐富的意義。當病人體認到我還能 台灣兩個癌症病人團體的經驗,呼應追求意義
笑,並有意識選擇用笑,來回應目前的生命狀態, 的重要,也說明意義的追求可以用各種不同形式。
此即意義治療強調的:拿回對自己生命的所有權。 在運用此取向時,我們要考慮到文化的不同,像是
台灣社會重視家庭的價值,追求意義可以家庭為單
S. M. Shih et al./JCRP 26(2010) 89-99 97

位;文化的核心概念,會影響意義的定義。此外, 1992.
追求意義不要忽略了社會支持的重,以面對死亡作 7. Newell SA, Sanson-Fisher RW, Savolainen NJ.
為出發,真正的重點在於協助病人真誠地活。 Systematic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for
在臨床實作上,意義團體治療亦能被使用到個 cancer patients: Over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人心理治療中,也提供非心理專業人員和病人討論 for future research. J Natl Cancer Inst 94(8):
意義的架構。治療者與病人討論意義時,要重視當 558-84, 2002.
下的感受,同時瞭解討論意義只是追求意義的其中 8. Trijsburg RW, van Knippenberg FC, Rijpma SE.
一種方式,治療者亦能從行動入手,協助病人去經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on cancer pa-
驗意義。此外,治療者需考慮到病人心態上是否準 tients: a critical review. Psychosom Med 54(4):
備好,面對死亡的議題。 489-517, 1992.
意義團體治療是一個新興的治療取向,將近二 9. Blake-Mortimer J, Gore-Felton C, Kimerling R, et
十年的發展歷程讓我們看到,有效的臨床介入措 al.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life
施,是要立基在紮實的研究之上。如何累積台灣本 among patients with cancer: A review of the ef-
土的臨床治療經驗,並與研究結合,相信這是一個 fectiveness of group psychotherapy. Eur J Can-
刻不容緩的工作。 cer 35(11): 1581-86, 1999.
10. Fawzy FI, Fawzy NW, Arndt LA, et al. Critical
REFERENCES review of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in cancer
care. Arch Gen Psychiatry 52(2): 100-113, 1995.
1. Pessin H, Rosenfeld B, Breitbart W. Assessing 11. Kissane D, Treece C, Breitbart W, et al. Dignity,
psychological distress near the end of life. Amer- meaning and demoralization: emerging paradigms
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6(3): 357-72, 2002. in end-of-life care. In HM Chochinov & W Briet-
2. Breitbart W, Chochinov HM, Passik S. Psychiat- bart (Eds), Handbook of psychiatry in palliative
ric aspects of palliative care. In D. Doyle, G.E.C. medic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pp
Hanks, & N. McDonald (Eds.), Oxford textbook 324-340, 2009.
of palliative medic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Breitbart W. Spirituality and meaning in support-
New York. pp 933-954, 1998. ive care: spirituality- and meaning-centered group
3. Breitbart W, Rosenfeld B, Pessin H, et al. De- psychotherapy interventions in advanced cancer.
pression, hopelessness, and desire for hastened Support Care Cancer 10(4): 272-80, 2002.
death in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with cancer. JA- 13. LeMay K, Wilson KG. Treatment of existential
MA 284(22): 2907-11, 2000. distress in life threatening illness: a review of
4. Rosenfeld B, Breitbart W, Krivo S, et al. Suicide, manualized interventions. Clin Psychol Rev 28(3):
assisted suicide, and euthanasia in the terminal ill. 472-493, 2008.
In HM Chochinov & W Brietbart (Eds), Hand- 14. Spiegel D, Spira J. Supportive-expressive group
book of psychiatry in palliative medicine. Ox- therapy: a treatment manual of psychosocial in-
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pp 51-62, 2000. tervention for women with recurrent breast cancer.
5. Breitbart W, Jacobsen PB. Psychiatric symptom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CA,
management in terminal care. Clin Geriatr Med 1991.
12(2): 329-347, 1996. 15. Spiegel D, Butler LD, Giese-Davis J, et al. Effects
6. Massie MJ, Holland JC. The cancer patient with of supportive-expressive group therapy on surviv-
pain: psychiatric complications and their man- al of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 A
agement. J Pain Symptom Manage 7(2): 99-109, randomized prospective trial. Cancer 110(5):
98 S. M. Shih et al./JCRP 26(2010) 89-99

1130-38. 2007. the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hronic illness ther-


16. Classen CC, Kraemer HC, Blasey C, et al. Sup- apy-spiritual well-being scale (FACIT-Sp). Ann
portive-expressive group therapy for primary Behav Med 24(1): 49-58, 2002.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27. McClain CS, Rosenfeld B, Breitbart W. Effect of
multicenter trial. Psychooncology 17(5): 438-47, spiritual well-being on end-of-life despair in ter-
2008. minally-ill cancer patients. Lancet 361(9369):
17. Kissane DW, Bloch S, Miach P, et al. Cogni- 1603-07, 2003.
tive-existential group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28. Nelson CJ, Rosenfeld B, Breitbart W, et al. Spir-
primary breast cancer- Techniques and themes. ituality, religion, and depression in the terminally
Psychooncology 6(1): 25-33, 1997. ill. Psychosomatics 43(3): 213-20, 2002.
18. Kissane DW, Bloch S, Smith GC, et al. Cogni- 29. Breitbart W, Gibson C, Poppito SR, et al. Psy-
tive-existential group psychotherapy for women cho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at the end of life: a
with primary breast cancer: A randomised con- focus on meaning and spirituality. Can J Psychi-
trolled trial. Psychooncology 12(6): 532-46, 2003. atry 49: 366-72, 2004.
19. Chochinov HM. Dignity-conserving care— A 30. Boss M. Existential foundations of medicine and
new model for palliative care: helping the patient psychology. Jason Aronson Inc, Trenton. 1979.
feel valued. JAMA 287(17): 2253-60, 2002. 31. Frankl VE.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4ed. Bea-
20. Chochinov HM, Hack T, Hassard T, et al. Dignity con Press, Boston. 1959/1992.
therapy: a novel psycho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32. Yalom ID.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Basic
for patients near the end of life. J Clin Oncol Books, New York. 1980.
23(24): 5520-25, 2005. 33. Spira J.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in palliative
21. Breitbart W. Reframing hope: meaning-centered care. In Chochinov H.M., Breitbart (Ed), Hand-
care for patients near the end of life. Interview by book of psychiatry in palliative medicine. Ox-
Karen S. Heller. J Palliat Med 6(6): 979-88, 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pp 197-214,
2003. 2000.
22. Passik SD, Breitbart WS. Depression in patients 34. Fischer C. Existential therapy. In Corey G. (Ed),
with pancreatic carcinoma. Diagnostic and treat-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
ment issues. Cancer 78(3): 615-26, 1996. chotherapy, 2nd ed. Brooks/Cole Publishing, San
23. Breitbart W, Alici Y. Pharmacologic treatment Francisco. pp 67-75, 1982.
options for cancer-related fatigue: current state of 35. Frankl VE. The doctor and the soul. Random
clinical research. Clin J Oncol Nurs 12(5): 27-36, House, New York. 1955/1986.
2008. 36. Greenstein M, Breitbart W. Cancer and the expe-
24. Breitbart W. The goals of palliative care: beyond rience of meaning: a group psychotherapy pro-
symptom control. Palliat Support Care 4(1): 1-2, gram for people with cancer. Am J Psychother
2006. 54(4): 486-500, 2000.
25. Rosenfeld B, Breitbart W, Stein K, et al. Measur- 37. Greenstein M. The house that's on fire: mean-
ing desire for death among patients with HIV/ ing-centered psychotherapy pilot group for cancer
AIDS: the schedule of attitudes toward hastened patients. Am J Psychotherapy 54(4): 501-11,
death. Am J Psychiatry 156(1): 94-100, 1999. 2000.
26. Peterman AH, Fitchett G, Brady MJ, et al. Meas- 38. Beitbart W, Popitto S. Workshop: Meaning-Cen-
uring spiritual well-being in people with cancer: tered Group Psychotherapy in Advanced Cancer.
S. M. Shih et al./JCRP 26(2010) 89-99 99

Presented at 12th International Psycho-Oncology chiatry 15: 41-50, 1993.


Society Annual Conference. Québec, 2010. 49. Back MF, Huak CY. Family centred decision
39. Breitbart W, Rosenfeld B, Gibson C, et al. Mean- making and non-disclosure of diagnosis in a
ing-centered group psychotherapy for patients South East Asian oncology practice. Psychoon-
with advanced cancer: a pilot randomized con- cology 14: 1052-59, 2005.
trolled trial. Psychooncology 19(1): 21-28, 2010. 50. Carver CS, Antoni M H. Finding benefit in breast
40. Cain EN, Kohorn EI, Quinlan, DM, et al. Psy- cancer during the year after diagnosis predicts
chosocial benefit of a cancer support group. Can- better adjustment 5 to 8 year after diagnosis.
cer 57: 183-189, 1986. Health Psychol 23(6): 595-598, 2004.
41. Payne DK, Lundberg JC, Bernnan MF, et al. A 51. Ho SM, Fung WK, Chan CL, et al. Psychometric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soft properties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tissue sarcoma. Psychooncology 6: 65-71, 1997. Mini-Mental Adjustment to Cancer (MINI-MAC)
42. Carlson LE, Bultz BD. Efficacy and medical cost scale. Psychooncology 12: 547-556, 2003.
offset of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in cancer care: 52. Poppito S. Individual meaning-centered psycho-
making the case for economic analyses. Psy- therapy: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advanced
chooncology 13(12): 837-49, 2004. cancer. Psychooncology 16 (3): pS75, 2007.
43. Simpson JS, Carlson LE, Trew ME. Effect for 53. Poppito SR, Abbey J, Kosinski A, et al. Individual
group 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on healthcare uti- meaning-centered psychotherapy versus therapeu-
lization. Cancer Pract 9(1): 19-26, 2001. tic massage in advanced cancer: Preliminary re-
44. Gagnon P. A Randomized Pilot Study on a Cogni- sults comparing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to en-
tive–Existential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Existen- hance spiritual well-being. Psychooncology 15(1):
th
tial and Global Quality of Life. Presented at 12 S71-S71, 2006.
International Psycho-Oncology Society Annual 54. Murray SA, Kendall M, Boyd K, et al. General
Conference. Québec, 2010. practitioners and their possible role in providing
45. 石世明:脆弱的力量。人醫心傳 16:74-79, spiritual care: a qualitative study. Br J Gen Pract
2005。 53(497): 957-959, 2003.
46. 石世明:活在神聖中。人醫心傳 15:74-79, 55. Breitbart W. The spiritual domain of palliative
2005。 care: who should be "spiritual care professionals"?
47. Roland A. In search of self in India and Japan. Palliat Support Care 7(2): 139-41, 2009.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56. Yalom, ID, Leszcz 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48. Nilchaikovit T, Hill JM, Holland JC. The effects of group psychotherapy. New York: Basic Books,
of culture on illness behavior and medical care. 2005.
Asian and American differences. Gen Hosp Psy-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