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课内古文答案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6

高中华文

课内文言文 总练习
答 案
高一下
五 《岳阳楼记》
范仲淹
1 下列加点字意思不正确的是: D
• A 郁郁青青(香气浓郁)
• B 长烟一空(完全消散)
• C 登斯楼也(这)
• D 或异二者之为(有人)
2 下列加点字有错误的一项是: C

• A 谪守(zhé) 霪雨(yín)朝晖夕阴(huī)
• B 皓月(hào) 霏霏(fēi)岸芷汀兰(zhĭ tīng)
• C骚人(sāo) 潜形(qiăn)薄暮冥冥(mĭng)
• D 怒号(háo) 楫摧(jí) 心旷神怡(yí)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 D

• A 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
• B 南极潇湘/初极狭
• C 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
• D 而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
4 下列句子译文有误的一项是: C
• A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
矣。
• 译文:(这时迁客骚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国都,
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
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而十分悲伤。
• B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译文: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译文:不因外物(好坏)而高兴,不因自己(得失)而悲伤。
• D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矣。
• 译文:(这是人们)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
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
高兴到了极点。
5 按要求以原文回答:
• (a)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政通人和,百废具
兴。
• (b)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 (c)“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
• (d)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衔远山,吞
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e)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朝晖
夕阴,气象万千。
• (f)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浮光跃金
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静影沉璧
• (g)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
• (h)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点明文章中心论
点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 怎样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
不有所不同呢?
7 把下列加点字换成括号内的字,好不
好?为什么?

• (a)波澜不惊(起) (b)浮光跃金(闪)

• 不好。“惊”和“跃”字有拟人的作用。
生动地把波浪和水波拟人化。显得活泼
生动。
8 试写出文中的两句对偶句。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9 文中表达“古仁人”博大胸怀和高尚道德情
操的语句是: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 作者认为何时才能快乐?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 “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
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
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
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12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
句有何作用?

• 说明滕子京治政有方,变化之大,并引
出重修岳阳楼一事,为下文“不以己悲”
作铺垫。
13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
这说明了什么?

•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
然奋发有为的治理政事,由此可以看出
他博大的胸襟,和一般的迁客不同。
14 第2段从哪几个角度写洞庭湖景象的?分别
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

• 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写洞庭湖的。空
间上突出洞庭湖的广大;时间上突出洞庭
湖早晚景色多变。
15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起到
怎样的作用?

• 起过渡作用,由景入情,领起下文迁客
骚人的览物之情。
16 “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
什么人?

•或喜或悲的迁客骚人。
17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 目的:为了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和古仁人之心
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自然转入抒情,引发
下文的议论,突出文章的主旨。表达作者的旷达
胸襟和政治抱负。
18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从哪两方面阐述的?
它的最可贵之处是什么?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从博大的胸襟的角度
说的;
• “居庙堂之高……君”是从考虑国家大事的角度
来说的。
• 它的最可贵之处是不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以天下
为已任。
19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表现范仲淹怎样的思想境界?

•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
积极向上的、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
前、享乐在后的高尚品德。
20 文章中心思想:

• 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
物喜,不以已悲”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 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21 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
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
之意?

• 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
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
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
负。
高一下
六 《醉翁亭记》
欧阳修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坐落在高处
• (b) 名之者谁 的人
• (c) 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 (d)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2 选出下列句子中框内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D
• A. 环滁皆山也。(环绕)
• B.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趣,情趣)
• C. 野芳发而幽香。(开放)
• D.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来临)
3 选出句中 “而”字与“禽鸟知山林之
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的“而”意思相
同的一项:
B
• A. 一鼓作气,再而衰
• B.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C. 广起,夺而杀尉
• D. 云归而岩穴暝
4 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D

• A.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 B. 伛偻提携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领着走)
• C. 日出而林霏开
(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 D. 觥筹交错
(大家交换着酒杯喝酒)
5 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 A. 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
实质都是与民同乐。
• B. 作者在本文借寄情山水来表达对遭到贬谪的不
满,抒发消极的情绪。
• C. 文章第三段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三个画
面。
• D. 全文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从侧面
显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绩。
6 选出对文章写作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 A. 本文采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
写法。
• B. 本文每句话都用“也”字作结,起判断和舒缓
语气的作用。
• C. 本文语句凝练,言简意深,片语传神。
• D. 本文写太守之乐是为了突出游人之乐。
7 第1、2段,可从语段中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是
一种: A
• A 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 B 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 C 山水之乐。
• D “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8 对第3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 “颓然乎其间者”形象𣏅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
借酒浇愁的样子。
• B “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
均指老人和小孩。
• C “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
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 D 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中
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
绩。
9 据作者对文中饮酒赏景的描述 ,对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
A
• A 欣赏山沐自然景色的乐趣,必须借助喝酒才能
在也里领会八得到。
• B 山水的景色领会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
• C 欣赏山水得到乐趣,心中畅快, 自然酒兴大发。
• D 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
𡗔喝酒之中。
10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
乐其乐也”句中表达作者哪些复杂的思
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
遣内心郁闷,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
守之乐也”的复杂之情。
11 试找出源自此文的两句成语。

• 觥筹交错 / 峰回路转 / 水落石出 / 山


肴野蔌 / 风霜高洁 / 前呼后应 / 络绎
不绝
综合练习题
• 一、重点词语解释。
• 1、蔚然:树木茂盛的样子。
• 2、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 3、饮少辄醉:就
• 4、而林霏开:雾气
• 5、晦明变化者:阴、晴
• 6、伛偻提携:驼背,借指老人
• 7、山肴野蔌:肴:野味;蔌:菜蔬
• 8、觥 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
• 9、树林阴翳:覆盖
• 10、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二、词类活用。
• 1、名之者谁
• 名:名词用作动词,取名。
• 2、山行六七里
• 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沿着山路。
• 3、故自号曰醉翁也
• 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号。
• 4、至于负者歌于途
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 5、杂然而前陈者
•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 乐: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乐,享受欢乐。
三、一词多义。
• 1、临 临溪而渔
• (临:靠近,在……旁边)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临:居高临下)
2、归 云归而岩石暝
(归: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去)
3、谓 太守自谓也
(谓:称)
太守谓谁
(谓:通“为”,是)
4、乐 山水之乐
(乐:乐趣,名词)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乐:欢乐,形容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而乐
(乐:以……为乐,动词)
5、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而:表顺接,不译)
朝而往,暮而归
(而:表修饰)
日出而林霏开
(而:表顺承,就)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而:表转折,可是)
6、也 在乎山水之间也
(也:表判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也:表解释)
环滁皆山也
(也:表肯定陈述)
二、句子翻译: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译:有一个亭子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
一样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译: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
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译: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
丽的山水之间。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
寄托在喝酒上。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 译: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
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
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
晨和傍晚。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译: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雅的香气,
美丽的树木枝叶茂盛,形成浓密的
绿阴。
7)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 译: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
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8)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也。

• 译: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
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9)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
鸟乐也。

• 译: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
一片鸟啼声,这是游人离去后,鸟儿在
欢唱歌啊。
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也。

• 译: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
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1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
也。

• 译:喝醉了能同大家一欢乐,醒来能用
文章来记述这种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三、文章内容理解:

• 1、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
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 2、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
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3、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
林霏开
• 4、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
岩穴暝
• 5、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 6、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 7、写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
• 8、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9、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
了四个场面:

• 1、滁人游,
• 2、太守宴,
• 3、众宾欢,
• 4、太守醉。
10、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
乐其乐也。
11、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2、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的句子是: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
年又最高。
13、“水落而石出者”这句话写的
是“冬”季的景色,包含的成语是
“水落石出”;作成语时,理解为
“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
14、“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
表示什么意思?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15、“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
是指什么?

“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16、对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17、文中有一短语与《桃花源记》中
“黄发垂髫”意思相同,请写出这一短
语: 伛偻提携
18、有一写作方法的常用语就出在第二
自然段,它的原话是“前者呼,后者
应 ” , 即 我 们 现 在 常 说 的
“ 千呼后应 ”。
19、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
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这句话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此
句也是文章的名句)
20、“野芳发而幽香”写的是春花
的幽香,请你另外写出古诗中带
“花”字的诗句:
(或也可这样问:回忆你读过的古
诗,写出同“野芳发而幽香”所描
写的季节相同的一句。)
21、文中的“禽鸟乐也”中的“乐”属
形容词,是“快乐”的意思;“山林之
乐”中的“乐”属名词,是“乐趣”的
意思。
22、第二段先写“朝暮”之景,再写
“四时”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
无穷也。
23、《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
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正面
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侧面反
映出的是一派政治清明的景象。前人
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
亭,句句是记太守”。本文以“醉”
与“乐”贯穿全文,主线是“乐”,
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一
句把二者统一起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