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5

第九讲 庄子

何益鑫
heyixin_fd@163.com
1、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其人

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

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史记·老子韩
非列传》)

 庄子是宋国蒙地人,位于现今河南商丘境内。他曾经做过“漆园

吏”,也就是管理漆园的小官。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与梁惠王、
齐宣王、楚威王同时。
“曳尾于涂中”的庄子
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  《史记》记载,庄子宁愿做一只

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在泥泞中翻滚的小猪,也不愿意

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 做吃得好、穿的好,被拉到太庙

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 里做祭品的牛。“我宁游戏污渎
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
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
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
涂中乎?”
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
中。”(《秋水》)
庄子的朋友圈:惠子

 思想上对老子的继承关系。

 思想上的辩友。根据《庄子》的记载,庄子与惠施之间,发生了

三次重要的辩论。一次是关于“大”之有用无用(《逍遥游》);
一次是关于有情无情(《德充符》);一次是所谓“濠梁之辩”
(《秋水》)。
“濠梁之辩”
人与动物之间理解的可
能性
形与影竞走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

全矣。”

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

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其书

 汉代的《庄子》有五十二篇,十万余字。通行本《庄子》三十三

篇,六万余字,是西晋玄学家郭象所定,分为《内篇》七,《外

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代

表了庄子自己的思想;《外篇》《杂篇》庄子后学或道家后学的

著作。

 《内七篇》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

《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参考书

 [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的《庄子注疏》;

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 [明]憨山德清《庄子内篇注》;

 方勇《庄子纂要》《庄子》;

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2、道
作为万有总根

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一切存在与活动的总根。

对道的理解,在庄子中得到了继承。

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大宗师》)
对突破于事物分辩,形

“道在屎溺”
成对于固有观念的冲
击,做出反思。——道
无处不在。放下分别
心。

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  曰:“何其愈下邪?”

谓道,恶乎在?”  曰:“在瓦甓。”

 庄子曰:“无所不在。”  曰:“何其愈甚邪?”

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 曰:“在屎溺。”

 庄子曰:“在蝼蚁。”  东郭子不应。(《知北

 曰:“何其下邪?” 游》)

 曰:“在稊稗。”
作为“大宗师”

 吾师乎!吾师乎!齑(jī)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

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大宗师》)

 林希逸:“大宗师者,道也。”
3、齐物论
① 人的生存境况

 在庄子看来,人的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在于人所具有的两种观

念:一彼此,二是非。有彼此,而有人与人、人与物的分别,
把“我”从万物之中区隔开,执着于形躯的我。有彼此,然
后有是非,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造成观念上、思想上、
认识上的执着。庄子一面是否定形躯之我,一面是否定认知
之我。 齐物——逍遥
人与万物之间的区分

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

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齐物论》)
 “彼此”与“是非”的观念,造成了人对自身形躯和观念的

执着。正是这些执着,造成了现实人随物流转的生存状态。

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

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
邪!……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
者乎!(《齐物论》)
② “齐物我”与“一死生”

 从气化宇宙的角度看,人与万物都是气的聚散生化的产物。

故庄子把造物称之为“大冶”。

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

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
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大宗师》)
 人的躯体的构成因素在万物之间不断流转:

 (子舆:)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

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
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且夫
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
所谓“县解”也。(《大宗师》)
超脱生死的差别。超脱
了对于形躯的执著。
 故在庄子看来,死生与昼夜的变化一样自然。真人不会留恋

生,也不会排斥死。

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

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大宗师》)
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看见庄子正“箕踞、

鼓盆而歌”。惠子觉得太过分。庄子说:

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

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
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
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
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
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
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乐》)
③ 泯是非

 庄子认为,“是非”的观念源于一种堕落:

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①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

矣、尽矣,不可以加矣。②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③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④是非之彰也,道之
所以亏也。(《齐物论》)
 庄子指出,“是非”没有确定的标准,物类之间乃至个体之

间都不可通约。

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

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齐物论》)
 故庄子对事物各自的存在合理性采取普遍肯定的态度。

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

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齐物论》)
 思想观念的差异,源于是非的不同标准。人与人之间的所处不同、

所习不同、所见不同,而有不同的主张,相互之间不可通约,纷
纷扰扰、混乱不堪。庄子认为,皆不可取。

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

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
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则莫若以明。(《齐物论》)
 何谓“以明”?字面是说,“以本然之明照之”(王先谦)。然
而,结果是否仅仅是对各种观点的容忍而已(有一种自由表达的
权利)?还是另有一种更加真实、全面的“视界”?

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

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齐物
论》) 道的关键。
④ 去彼我、去是非
一种境界。无和我出
现的语境不同。

 去除“彼我”的对待,庄子有“吾丧我”之说。
“吾,独立的自称,
独在的。我一般出现
在对待语境当中。
吾,可以更加明确指
示精神性主体而非人
际关系中的主体,指
向真我。丧我是形躯
的假我。

 (南郭)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

汝知之乎?(《齐物论》)

 “吾”与“我”
 去除“是非”的状态,庄 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子称之为“坐忘”。  曰:“何谓也?”

 曰:“回坐忘矣。”
 颜回曰:“回益矣。”
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
 仲尼曰:“何谓也?”
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
 曰:“回忘仁义矣。”
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
 曰:“可矣,犹未也。”
坐忘。” (《大宗师》)
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 曰:“何谓也?”
存在即礼乐?
 曰:“回忘礼乐矣。”

 曰:“可矣,犹未也。”
4、逍遥游
从“齐物论”到“逍遥游”

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

与世俗处。(《庄子·天下篇》)
 庄子喜言“游”,比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

无穷者”(《逍遥游》),“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
四海之外”(《齐物论》)。所谓“游”,“游于尘垢之外”、
“四海之外”、“方外”、“无何有之乡” ,终究是精神之游。
庄子以精神之名,与“造物”相契;以精神之名,与真人为友。
所谓:“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天下篇》)
有待与“无待”

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

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
事物的存在和活动没有
任何条件。
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 “无待”非庄子之语

 何谓“无待”?
神人、至人、真人

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

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
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
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逍遥游》)

 庄子对姑射山神人的描述,是该作为神话来了解,还是作为

精神逍遥的一个隐喻?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

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
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齐物论》)
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

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
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
无用之用
 俗世生活的艰难:

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

免刑焉。(《人间世》)

 一个比喻:

 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德充符》)
 时代的危险,是庄子不愿出仕的考虑之一;更重要的是,庄

子看来,时代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挽救。在这种情况下,庄
子认为,不应该自恃己才,汲汲于用世,应当虚己顺物,以
不材为材,以无用为用。
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chū,臭椿)。其大本拥

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
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 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
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
 有意思的是,庄子的后学进一步指出,在一个日益堕落的世道,

即便是“无用”也是无法保证全生的。

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

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鹅)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
不能鸣者。”(《山木》)
5、应帝王(理想的生存与治理)
 庄子逍遥闲散,似乎不会特别关心人的政治生活。但事实上,

庄子与老子一样,对于好的人世生活非常的关心。这一点,
只要看《内篇》的结构就可以明白:《逍遥游第一》是理想
的精神生活,《应帝王第七》是理想的人世生活,精神与俗
世、个体与社会,正好构成了人的生存的两极。中间的六篇,
则介于两极之间。
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自然的思想,认为政治的目的不是

统治者以自己的意志强行从外部给人们安排出一种政治生活;
而是顺应万物自然的本性,因循其固有的存在方式而治。

 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应帝王》)
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

不伤。(《应帝王》)
 内篇以此结尾:

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

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
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
改变:加深执著
 庄子后学把这种理想的治理状态,称之为“在宥”(在,任

其自然;宥,宽容自得)、“天放”(放,放任自得;或作
牧,养也)。

 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宥》)

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

天放。(《马蹄》)
思考题:

 1、如何体认庄子的本怀?痛苦的,还是逍遥的?漠然

的,还是大悲悯?

 2、庄子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