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美好世界的開端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教育:美好世界的開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小組
前言

教育是國家的根本,禮記學記篇早就提出「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
學為先」,世界各先進國家也都將教育列為施政的重點。臺灣缺乏天然資
源,腦力資本與優質人才更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去年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鑑於12年國教政策陷入泥淖,學校師生、
家長與大眾無所適從,曾提出「12年國教之省思與呼籲」。我們很高興看
到準總統12年國教政見,提出真正免試與發展高中職特色,和我們當時提
出的主張類似。

如今,繼續秉於大學對社會的責任,臺師大教育政策小組再次以「教
育:美好世界的開端」為題,針對臺灣面對未來發展,無可迴避的幾項重
要教育議題,清楚說明其問題,更重要的是,提出我們的主張與具體可行
的改善行動方案。我們期待新政府達到下列四項指標,讓「學生看見未
來」,「教師重燃熱情」,「政策凝聚共識」,共創未來美好世界。

我們期許新政府在2020年達成下列指標:

一、30%的學前教育機構通過專業認證評鑑

二、國中會考各科待加強比例降到20%

三、初聘教師依專業表現分級並給予差異敘薪

四、重大政策保留5%計畫經費作為評鑑費用

i
壹、學生看見未來

一、改善學前教育品質

問題 學前教育品質患不均
相對於我國國民教育向上延伸三年,近幾年世界各國教育政策的熱點在
義務教育向下延伸,我國也在2014年提供5歲幼兒免學費方案,符合國際教育
趨勢。然而,政府補貼學費雖有助於降低家長負擔,只是將原來的家戶支出改
由政府補貼,對於增加學前教育整體經費並無助益;也只要求學前教育機構符
合最低標的安全與營運規定的品質。國內外研究已清楚顯示,我國學前教育機
構品質仍有許多改善空間,幼兒接受高品質的學前教育,只能全憑運氣。

主張

1. 以專業認證評鑑提高學前教育品質。我國幼兒已有充分機會進入學前教育
機構,但幼兒接受低品質的學前教育和沒接受過該教育的效果沒兩樣,我
國家長其實早就明白這個道理,部分幼兒園即使在政府補貼後只需繳納低
額費用,仍無法滿招。因此,有必要以專業認證評鑑提供一套高品質學前
教育機構的標準,引導有心追求高品質的幼兒園自我改善,並以認證肯定
其作為,讓家長選擇幼兒園時有所依循。

2. 稅制改革以提高教育經費。學前教育屬地方政府權責,在目前地方財政患
寡與患不均的現況,中央政府應擴大地方政府財政規模,以改善學前教育
機構品質。惟政府經費主要來源為稅課收入,在我國租稅負擔率偏低的情
況,不但造成政府財政困窘,更嚴重限縮整體支出,因此有必要透過稅制
改革充實國庫,保障教育事業穩定發展。

策 1. 扶持公私立幼兒園通過專業認證評鑑,讓每一位幼兒都能享有至
略 少一年的高品質學前教育;偏鄉地區幼兒園應優先輔導通過。

2. 提高對地方政府教育的一般補助,並兼顧均等與適足,責成地方
政府為學前教育負起應有的教育及財政責任。

3. 改革稅制以提高政府對教育的投資。

1
二、確保每位學生具備基本學力

問題 20萬學生等待失敗
教育應該作為偉大社會的平衡器,但在臺灣反淪為社會不平等再製的機
器。國內外測驗顯示我國15歲學生學習成就存在巨大落差,教育部雖提出各
項補救政策,但國中會考國英數社自待加強的學生比例為18%、33%、33%、
15%、23%,其中,5科都待加強的學生約佔總數的7%;國際測驗也顯示臺灣
仍有12%的學生未具備參與現代社會運作所需的基本學力,以全國200萬國中
小學生的一成計算,表示我國國中小有20萬學生等待失敗,他們不是提早成
為學校教室的客人就是中輟離開學校;更值得擔憂的是,這些學生大都來自
中下社經背景家庭,代表他們無法透過教育翻轉社會階層。學校擬以特色引
導弱勢學生走向其它選擇,如未能善加利用強勢智慧引導弱勢智慧,在他們
未具備基本學力的情況下,能夠發揮優勢天賦而成功的個案有如鳳毛麟角,
表面光彩終究無法逃避公平的落實。

主張

1. 資源集中協助弱勢。諾貝爾經濟得主Amartya Sen說:「補助越能精準地
給予貧窮者,則浪費越少,且達到預期目標的花費越少。」教育系統要維
持高表現的唯一方法,不是繼續強化明星學生的表現,而是帶好每一位孩
子。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計算臺灣所有學生如在2030年都具備基本學力,
國內生產毛額將增加8,520億美元,約是目前的八成,表示投資弱勢者教育
不只維持社會正義,更可以提高經濟產能價值。所有的孩子都是我們的孩
子,中央政府必須將弱勢者教育視為國安議題,投入資源在最弱勢的學校
與學生,發揮有限經費的最大效率與影響,讓每一個孩子具備未來社會所
需要的基本學力,不會因為家庭或環境因素阻礙個人天賦的發展。

2. 協助弱勢要聚焦基本學力且即時。麥肯錫顧問公司分析世界各地持續進步
的教育系統,指出改善表現不好的學校,應優先專注於學生基本學力的提
升。期待弱勢學生達到基本學力,並非分數霸凌或智力掛帥,而是對這些
學生的信任與尊重,相信他們,就如相信其中上社經背景同儕,都具備成
功學習的能力,尊重其追求自我實現的權利。孩子一旦開始落後,要立即
補救,芬蘭在國小低年級採用1對1的教學方式,確保每位學童都有相同的
學習品質;英國教育也證實在小學階段結束前消除分數差距是弱勢協助最
有效的方式。

2
3. 統一各階段教育成就評量標準等級。國中會考作為學力監控機制有其必
要,但會考待加強學生不可能是國三或國中階段才產生,等到國中才補
強,錯失教學介入的有效黃金時期;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缺乏國小到高中一
致的評量分類與基準,會考分三級、補救教學分成通過與否、學生學習成
就評量標準分成五級、縣市學力檢測各行其是,造成各階段教師無法持續
追蹤學生學習成長歷程。因此,有必要統一各種學生學習評量的等級,建
立各等級流動狀況基礎資料,讓教育行政單位與教師即時且具體掌握學生
學習狀況,及早介入待加強學生的補強。

策 1. 中央政府整合弱勢補助政策,集中資源在最弱勢的20%的學校與
略 學生,回歸到「對資源缺乏者提供較多資源」的精神。

2. 中央政府應統一各階段教育成就評量標準等級,包括國小到高中
的學習評量標準、補救教學、會考、縣市學力檢測等,清楚描述
各等級行為表現,發展相關評量工具。在小學結束前,確保每位
學生都具備基本學力,並逐年降低國中會考各科待加強比例。

3. 有效教學方案應提供校長與教師根據學校環境與學生特性所需的
增能與支持專案;規劃多元教學模式(推動跨年級、資訊化教學
或暑期學習),提供差異化課程,以全人教育方式進行教學。

4. 提供偏鄉學校績效獎金,吸引及留任優秀校長及教師到校服務;
檢討工作環境,提供人力支援,並且降低沒必要的行政負擔。

5. 建立跨部會的整合單位,統整各方資源,完善弱勢學生所需要的
基本生理與安全的需求,全村協力確保所有學生擁有安全、健
康、營養等協助。

3
貳、教師重燃熱情

一、強化專業認同

問題 教師專業未受肯定。
依現行制度,一位願意持續專業成長、改進教學的教師,與照本宣科、
教學數十年如一日的同儕,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都受到一樣的對待。
不問教師教學努力,讓教師失去教學熱情;缺少專業成長階梯,讓教師失去
專業成長動力;而缺乏教師專業評鑑,讓少數不適任教師拖垮教師整體形象,
甚至可能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破壞整體士氣。

主張

1. 以教師專業標準建立生涯發展藍圖。教師作為一項專業,必須有明確的專
業標準及具體的行為表現描述,才能清楚勾勒專業圖像,界定教師必備的
專業知能與專業職責。教育部已公布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但要具體落
實,必須建立教師生涯發展藍圖,讓教師在不同階段,學習和挑戰不同的
任務,提高教學工作的吸引力,讓教師以專業贏得尊嚴,取得社會尊敬。

2. 教師評鑑應該與教師專業標準結合。教師評鑑應該以教師專業標準為基
礎,而且應包括多面向的證據,彼此相互驗證,更應伴隨有效回饋,連結
專業發展機會,讓傑出教師更願意奉獻,讓不適任教師在支持與協助過程
公平解聘。

1. 教師依專業表現分成不同等級,各級別教師有清楚的專業標

略 準與具體的行為表現描述,並給予差異敘薪。

2. 儘速修訂教師法,讓教師評鑑有法源根據,設定全面教師專
業評鑑實施期程。在法規未修訂前,要求初聘教師簽訂定期
接受教師專業評鑑與輔導契約。

4
二、平衡改善與績效

問題 訪視評鑑過多
學校經常抱怨上級政府的各類評鑑、統合視導、臨時索求各項資料等
衍生的工作,讓教師無法專心教學、也讓行政人員疲於奔命,降低學校效能,
傷害學生受教權益。

主張

1. 行政減量有助益但只是治標。教育行政單位提出整併訪視評鑑、行政減
量的措施,當然有助於降低行政人員與教師的工作負擔,但這只是短期
的治標方案,而不是提高學校辦學品質的治本之道。學校接受評鑑有其
價值,透過精實的評鑑,學校可以知所不足,力求改善;更可以公開整
合的資料,讓政策制定者、家長、利害關係人與大眾理解學校辦學成果
與學生成長,負起績效責任。

2. 強化學校專注於教與學的自評功能才是治本。提高學校自評品質才是平
衡自我改善與績效責任最關鍵核心,這也說明歐盟在本世紀初即開始大
力呼籲會員國必須克服萬難以落實學校自評,畢竟學校成員是理解該校
條件、學生表現與改善需求的最佳人選,能夠定期且即時地針對學生表
現與學校行政支援系統進行檢討評估;更重要的是,透過自評過程,讓
所有利害關係人形成專業對話社群,參與並認同學校使用自評內容作為
教與學改善的依據。

策 1. 提供學校自評所需的專業能力與工具資源,包含校長帶領團隊
略 合作及教學領導能力,學校相關人員觀課與專業回饋技巧、資
料分析詮釋能力,學校品質與學生評量機制,自我評鑑所需的
經費挹注等。

2. 發展全國適用的數位化校務行政系統,蒐集學校相關資料,作
為各類評鑑、制訂教育政策、回應民意詢問等用途;並且整合
各教育資料系統,提供民眾易懂且方便電腦讀取及轉換的標準
化格式。

5
參、政策凝聚共識

一、優化政策參與

問題 教育政策公共參與不足
教育改革牽涉到每一個人的未來,它絕對不能只是教育機構內部的改革,
而是整個社會的改造與重建運動;而民主的生活方式仰賴人民積極參與公眾
事務與建設性回應社會變遷的挑戰,隨著人民教育水準提高,網絡資訊暢通,
民眾參與公共政策的需求也日增,民意如無法及時表達或適度參與公共政策,
就可能引發抗議行動或街頭運動,12年國教及其課綱在研擬與修訂過程爭議
不斷即是一例。但另一方面,不同利益團體各自組成陣營,試圖影響政策的
規劃與實施,協商與妥協的結果往往使政策共識更難形成。

主張

1. 資料公開透明,落實民主參與的政策制定。重大政策如有民意基礎及共
識,較容易獲得支持與肯定,政府應善用網路通訊技術與資訊科技,開放
參與,讓每一個人成為政府的一部分;更可藉由主動積極開放資料,促使
政府跨部門與公眾溝通與對話,提升施政效能,強化大眾監督政府的力
量。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及芬蘭都強調民眾參與政策制定的重要,芬蘭在
其2016年的課程改革過程,中央、地方與學校層級善用各種溝通媒介,擴
大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大眾的參與,建立課程改革共識。

2. 鼓勵跨界參與,確保政策制定品質。教育發展應建立在個人與社會共同改
革需求而進行的調整,因此,教育政策制定除邀請利害關係人外,也應邀
請跨域專家學者參與政策討論,提供多元專業意見,逐漸形塑政策參與的
理性對話與包容文化,提高政策制定的品質與價值。

策 1. 主動釋出政府資料,確保資訊公開透明,並且鼓勵民眾利用政
略 府資料進行公民參與的理性對話,提升公共參與品質。

2. 整合現有政策參與平台與強化多元溝通模式,讓利害關係人、
大眾與主管機關相互溝通與對話,形成政策共識。針對涉及各
級教育品質與公平等政策議題,更應擴大公眾參與,蒐集多元
聲音,周延制定符合公共利益的政策。

6
二、評估政策績效

問題 政策缺乏績效評估機制
我國不缺乏各類教育改革方案,而是缺乏方案規劃的分析評估和檢討方
案經費的使用效率,近千億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如是,幾百億的弱勢補助政
策也如此。目前仍然缺乏由學生學習成就資料與嚴謹的評鑑結果反饋政策內
容缺失的合理機制,造成許多政策制定與推動不僅片面,且徒具形式,遑論
有效解決教育系統的問題。

主張

1. 政策必須有績效評估機制。教育政策不是閉門造車的產物,根據政策效果
進行評估才能有效改善決策品質,政府必須在重大教育政策設置評鑑機
制,並編列績效評估經費,落實以證據為依據的公共政策決策過程。

策 1. 政府重大教育政策至少保留5%的計畫經費作為政策評估費用,
略 以評鑑結果修正教育政策的決策與執行。

2. 建置大型教育資料並統整政府各部門統計資料,落實政府部門應
用大數據於政策的制定與檢討。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