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第 48 卷第 8 期 当 代 化 工 Vol.48,No.

8
2019 年 8 月 Contemporary Chemical Industry August,2019

微藻生物质生产燃料乙醇技术进展
王鹏翔,廖莎,师文静,孙启梅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45)

摘 要: 燃料乙醇是燃烧清洁的高辛烷值燃料,是可再生能源,也是优良的燃油改善剂。微藻是一种高
光合效率、高生物量产值的生物质资源,部分微藻经光合作用可在胞内积累大量淀粉和纤维素,是制备燃料乙
醇的良好原料。利用微藻生物质生产燃料乙醇,对于缓解石油资源日益紧缺的现状及解决一系列由温室气体引
起的环境问题具有乐观的应用前景。介绍了微藻作为生物质供应的特性,综述了国内外对于微藻生产燃料乙醇
的技术进展、现存在问题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关 键 词:微藻;淀粉;燃料乙醇
中图分类号:TQ 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460(2019)08-1842-04
DOI:10.13840/j.cnki.cn21-1457/tq.2019.08.050
Research Progress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Fuel
Ethanol by Microalgae Biomass
WANG Peng-xiang, LIAO Sha, SHI Weng-jing, SUN Qi-mei
(Sinopec Dalian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s, Liaoning Dalian 116045, China)

Abstract: Bioethanol is a clean-burning high-octane fuel, a renewable energy, and an outstanding fuel additive. As a
biomass resource with high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some microalgae can accumulate starch and
cellulose within cells,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capable feedstock for bioethanol production. Bioethanol production
by using microalgal biomass is a promising future of assuaging the increasing lack of oil resources and solving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greenhouse gases.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 of microalgae as a biomass
resource was introduced, the technical progress of global bioethanol production by using microalgal biomass was
discussed as well as the present problems and the future prospects.
Key words: Microalgae; Starch; Bioethanol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的 量高、易于培养、单位面积产量大,可能成为替代
推进、人口的不断增长,世界对石油燃料的需求日 石油基燃料的生物质能源原料[2,3]。目前的研究主要
渐增加。同时,由于石油基燃料的大量使用,大量 集中在微藻生产生物柴油上 [4],对于微藻生产燃料
的工业废气、温室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造成了一 乙醇的技术关注度幵不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于
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雾霾等。因此,对 微藻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进展、现存在问题及未来
于石油替换性燃料,高效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已成为 的发展前景。
当前研究的热点。乙醇作为燃料,具有燃烧过程清
洁、辛烷值高、可再生使用等诸多优势,是目前技 1 藻类简介
术研发的热点。截止目前,已研发出两代燃料乙醇 1.1 微藻作为生物质供应的特性
生产技术。第一代燃料乙醇生产技术是指主要以小 微藻的整个生物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且结构
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原料,幵作为主要技术已实 简单、生长周期短、速度快。与陆生植物较低的光
现商业应用。第二代技术是以木质纤维素质为原料 合效率(普遍低于 0.5%)相比,微藻具有更高的光
生产乙醇。基于我国国情,燃料乙醇的生产技术必 [5]
合作用效率,有些微藻的光合效率高达 10% 。基
须由粮食原料向非粮食原料转化。微藻相比于其它 于以上优点,微藻的生物周期比陆生植物大幅缩短,
植物,其光合作用效率更大、单位面积生物量产量 [6]
生物质倍增时间平均为 3~5 d ,一般陆地能源植物
高。自上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进行了以微藻为原料生 一年可以收获 1~2 季,而在人工培养下的微藻每几
产燃料油的可行性研究[1]。经过优选的微藻因含油 天就可以收获一次,而且不因收获而破坏生态系统

收稿日期: 2019-05-05
作者简介: 王鹏翔(1988-),男,山东省东营市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2013 年毕业于英国邓迪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方向:生物
质催化转化、现代生物分离技术、生物法制精细化学品技术等。E-mail:wangpengxiang.fshy@sinopec.com。
第 48 卷第 8 期 王鹏翔,等:微藻生物质生产燃料乙醇技术进展 1843
[19]
同时获得大量生物质。另一方面,在微藻的生长过 化合物。首先燃料乙醇的原料由工程培养获得 ,再
程中可以固定空气中的 CO2,每生产 1 kg 微藻(干 利用机械或酶解方法破碎细胞壁得到所需的碳水化
[7]
重)可以固定约 1.7 kg 的 CO2 ,同时提供好氧生物 合物,最终燃料乙醇经由糖化和发酵制备。
所必须的氧气。其固碳效率是一般陆生植物的
[8]
10~50 倍 ,对于温室气体的吸收与固定有突出的作 表 1 开放式与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对比[17,18]
Table 1 Comparisons of open ponds and closed bioreactors
用。
光生物反
相对于其他植物,藻类含有较高的可溶性多糖, 优 点 缺 点
应器
可以用来生产生物乙醇。微藻由于成长过程中不发 建设费用、设备维持费 生产效率低、占地面积及
跑道池(开
用、能源消耗低;易于清 水消耗量大;容易染杂菌,
生根、茎、叶的分化,容易被粉碎和干燥,预处理 放式)
洗,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适用藻种数限制大。
成本较低。微藻细胞中所含的纤维素与陆生植物中
管式反应 建设费用低,适合户外培 粘壁现象严重,占地面积
所含的有所不同,其氢键较弱,更容易被降解 [9]。 器(封闭 养;培养表面积大,生产 大;有异味,营养分布不
式) 效率较高 均
相对简单的加工工艺确立了微藻作为生产燃料乙醇
建设费用低,适合户外培 粘壁现象严重,规模化培
原料的优势。 平板式反
养;透光性好、培养表面 养的空间和材料需求量
应器(封闭
积大,生产效率较高;藻 大;不宜控温,水的流动
1.2 微藻的培养 式)
液固定性好,易于清洗 性差
微藻的生长所需养分不多,主要是阳光、水和 传质效果好、能源消耗
CO2,可以生长在海洋、河流以及湖泊里,不会与 柱状反应 低;良好的混合效果和低
设备费昂贵;加工难度大;
器(封闭 剪切应力;易于消毒、放
培养时受光面积小
农牧业争地。 影响藻类生长的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 式) 大培养及清洗;藻液固定
[10] 性好,降低光抑制
生物因素及操作因素 。其中非生物因素是指如光
照、温度、营养成分浓度、O2、CO2、pH、盐分和
[20]
有毒的化学药品等;生物因素是指如病菌(细菌、 糖化过程可采用稀酸或酶法预处理等。Chuji
真菌和病毒)和其他藻类竞争者;操作因素则指如 等研究培养小球藻,莱茵衣藻及栅藻,利用超声波
混合过程产生的剪切力、深度、收获频率和碳酸氢 处理微藻后,分别利用酸解和酶水解淀粉,进一步
盐的添加。 利用酿酒酵母生产乙醇。Shin 等通过研究证实酸水
[21]
通过传统培养方法培养出的微藻藻细胞密度普 解和酶水解两种方式水解多糖用于后续的发酵 。
遍较低[11],而且培养过程中容易出现被其他微生物 稀酸预处理方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针对不同
污染、收获困难及占地面积大等问题。微藻的高密 的藻种,对酸的种类、浓度、反应温度及时间等方
[22]
度甚至超高密度培养,使藻细胞密度比普通培养条 面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预处理效果。Nguyen
件下高出 1~2 个数量级,以求在降低培养体积及设 利用莱茵衣藻(淀粉含量 35%)生产乙醇,考察酸
施投资、节省成本的基础上,大限度地提高生物量 浓度、处理时间、处理温度等预处理条件,用 S288C
[23]
收获、提高产品经济效益[12]。适合大规模培养微藻 发酵经处理的藻液,其乙醇产量为 29.2% 。另外,
的方式主要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13]。在开放式培养 通过研究酶水解处理微藻,发酵生产乙醇得到 0.235
微藻中,被广泛应用的是跑道式水池[14,15],其培养 g 乙醇/1.0 g 微藻。
微藻制备生物质的性能已被美国能源部进行了大量 对水热预处理法处理微藻生物质的研究成为
的评估[16],但是存在培养密度低及一系列后处理问 近年的热点。利用水热法[24]处理 Monostromanitidum
题,因此幵不是最理想的培养方式。封闭式培养方 Wittrock 和 Solieria pacifica,可以提高后续酶解速率
式具有培养密度高、条件易于控制、生物质产出效 至 10 倍,纤维素酶解率分别达到 79.9%和 87.8%。
率高等优点,但在反应器设计上技术仍不够成熟, 通过水热法预处理,其过程抑制物生成少且反应条
其成本也较高,仍需要改进以适合规模化生产。 (表 件温和[25],后续水解时间缩短,糖回收率有很大提
1 列出了开放式及封闭式不同生物反应器的优缺 升。也有研究人员对生物法预处理进行了考察,指
点) 。 出同单纯的醇解效果相比,与降解纤维素微生物相
结合的生物法醇解效果能耗较低[26]。虽然生物法能
2 微藻生产燃料乙醇研究进展 耗低、无污染、反应条件温和,然而对其的研究比
较少,幵在酶处理液中的微生物产生的物质会影响
2.1 微藻间接生产乙醇
乙醇的产量[27]。生物法需使用可代谢抑制物或毒性
2.1.1 微藻生物质发酵前预处理
物质的酶或微生物。
微藻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储存淀粉、纤维素等碳水
2.1.2 微藻生物质发酵
1844 当 代 化 工 2019 年 8 月
微藻生物质预处理后,通过酵母等微生物发酵 中,从而在启动子的控制下,实现两种基因在藻细
可获得乙醇。根据各微藻生物质成分含量的差别使 胞内大量表达,通过基因改造,聚球藻可以直接将
用不同的发酵菌种。目前酿酒酵母使用最多,运动 光合作用固定的碳转化为乙醇溶解到培养基中。
发酵单胞菌也在近几十年的时间里得到大量研究。 Woods 等也通过基因工程手段修饰了一种蓝细菌,
[37]
发酵方式主要为分为水解发酵(SHF)法和同时糖 使其表达 pdc 基因和 adh 基因从而生产乙醇 ,然
化发酵(SSF)法。两者相比,SHF 法乙醇的产率 而产量少,发酵时间长且不稳定。针对以上缺陷,
较高,然而 SSF 法耗时短,燃料乙醇的产量相对较 FU 等通过研究宿主细胞,改良了蓝细菌乙醇的生产
[28] [38]
高 。SSF 法有连续或者半连续的工艺区分,半连 幵提高宿主细胞的乙醇耐性 。
[29]
续的 SSF 法酶用量少 。 Lee[39]提出光合乙醇生产技术,利用光解水,
2.2 微藻直接生产乙醇 转基因藻类可以产生 NADPH 及 ATP,可以促使 CO2
利用微藻生物质作为原料生产乙醇的方法比较 和 H2O 直接合成乙醇。研发过程包括设计多种光合
复杂,近来研究热点开始转移到微藻直接生产乙醇 乙醇生产合成途径及提出一个从培养到光合乙醇生
上面。 产的完整系统。
2.2.1 微藻黑暗厌氧条件下生产乙醇 除了暗发酵与基因工程手段,美国藻醇
研究人员发现,当微藻处于黑暗及厌氧环境中, (Algenol)公司研发出一种微藻直接生产燃料乙醇的
[30]
会产生乙醇等代谢产物 。Ohth 等通过研究微藻暗 技术。该技术利用蓝藻光合作用直接生产乙醇,幵
[31]
发酵过程 ,发现反应过程中通入氯化铵会提高乙 在溶解到培养基中后蒸发,再经过冷却凝集于覆盖
[32]
醇含量。Ueda 等发现 Chlamydomonas,Chlorella, 膜内表面,实现水醇分离和乙醇浓缩。
Spirulina,Oscillatoria 和 Microcystis 都可以进行黑
3 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前景
暗厌氧发酵生成乙醇,且最适 pH 在 6.5~8.0。
Hirano[33]等研究了在黑暗厌氧条件下多种微藻生产 微藻作为第三代生物燃料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乙醇的可能,幵筛选出一株海洋衣藻在黑暗厌氧条 虽然目前为止已经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在
件下具有较高乙醇产量。Ueno [34]
等研究人员用海洋 产业化上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小球藻进行黑暗发酵生产乙醇,发现将温度控制在 与其他工业生产相似,微藻生产燃料乙醇的制
30 ℃时达到最高产量 450 μmol/g 干重,同时对暗发 备成本是应该首先考虑幵解决的问题[40]。建议能源
酵过程进行了研究幵提出添加甲基紫精可提升乙醇 微藻采用户外敞开式模式直接利用太阳光的低成本
产量。 培养模式[41]。这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探索高
影响微藻暗发酵的主要因素有:温度,pH 值和 效的光生物反应器或微藻培养方法,提高户外培养
发酵温度。通过添加一些物质或气体会对产物的比 对阳光的利用率及单位面积微藻生物量的积累量;
例产生影响;另外通过改变发酵条件,如温度也可 二是做好敌害生物污染的预防工作。任何杂菌的污
能会加速保内淀粉的降解,提高乙醇的产量 [32,34]
。 染都会导致培养的失败及培养规模的扩大。有效的
然而藻类暗发酵生产燃料乙醇的能量最终来源是通 控制敌害生物污染是扩大培养规模及稳定收获产物
过光合作用吸收的太阳能,在黑暗厌氧条件下生产 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及对高效低能耗的微藻收集方
乙醇的效率在理论上没有直接光合作用固定 CO2 再 法的研究。
转化为燃料乙醇的高。 从菌种出发,在乙醇制备发酵过程中对高抗逆
2.2.2 工程微藻生产乙醇 性的菌种进行筛选。由于发酵生产的乙醇会抑制微
通过现代基因工程手段,获得具有此能力的藻 生物本身的生长和代谢,引起乙醇大量积累、导致
种有望成为一种可能。在微生物生产乙醇这一途径 细胞死亡。通过选取高抗逆性的微生物菌株,可以
中,通过异源启动子的控制,可使丙酮酸脱竣酶基 极大缓解上述现象。另外,优化乙醇回收工艺,降
因(pdc 基因)和乙醇脱氢酶基因 II ( adh 基因)高水平 低培养基中的乙醇,可以避免抑制,提高乙醇产率。
[35] [36]
表达 ,从而生产乙醇。Deng 和 Coleman 通过基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微藻生物质能源的发展
因工程改造了一种聚球藻,将运动发酵单胞菌的 在技术层面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工程藻株的开发相
pdc 基因和 adh 基因通过载体 pCB4 导入到聚球藻 对缓慢。应加大工程微藻的开发。着手于生物周期
第 48 卷第 8 期 王鹏翔,等:微藻生物质生产燃料乙醇技术进展 1845
ethanol by the utilization of unicellular green algae: CA, 195-2,
短,生物量和乙醇积累量高,适合户外及规模化培
CA1073379A1 [P]. 1976- 01-06.
养等方面的基因工程改良。 [21]Shin M K, Kim G S, Kim Y J, et al. Method of producing biofuel using
algae: Korea, C12P 7/06, WO 2008/105618 A1[P].2008-04- 09.
参考文献:
[22]CHOI S P, NGUYEN M T, SIM A J. Enzymatic pretreatment of
[1] Waltz E. Biotech's green gold?[J].Nat Biotechnol, 2009, 27 (1):15-18.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biomass for ethanol production[J].
[2] CHISTI Y. Biodiesel from microalgae beats bioethanol[J]. Trends in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1
Biotechnology, 2008, 26: 126-131. [23]NGUYEN, THU M, CHOI S P, et al. Hydrothermal acid pretreatment
[3] WIJFFELS R H, BARBOSA M J. An outlook on microalgal biofuels[J] of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biomass for ethanol production[J].
Science, 2010, 329(5993): 796-799.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9, 19(2):161-166.
[4] LEE R E. Phycology[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24]Okuda K, Oka K, Onda A, et al. Hvdrothermal fractional pretreatment
[5] Smith V H, Sturm B S M, Denoyelles F J, et al. The ecology of algal of sea algae and its enhanced enzymatic hydrolysis[J]. Journal of
biodiesel production[J].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10,25 Chemical Technology & Biotechnology, 2008,83 (6):836-841.
(5):301-309. [25]Yu Y, I.ou X, Wu H W. Some recent advances in hydrolysis of biomass
[6] Costa J A, De Morais M G. The role of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in the in hot-compressed, water and its comparisons with other hvdrolysis
production of biofuels from microalgae[J]. Bioresour Technol, methods[J]. Energy & Fuels, 2008,22(1): 46-60.
2011,102 (1):2-9. [26]Itoh, W ada M, Honda Y, et al. Biooiganosolve Pretreatments for
[7] POSTEN C, GEORG S. Microalgae and terrestrial biomass as source Simultaneous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 of Beech Wood by
for fuels-A process view [J].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9. Ethanolysis and White Rot Fungi[J].J Biotechnol,2003, 103
[8] Li Y, Horsman M, Nan Wu, et al. Biofuels from Microalgae (3):273-280.
[J].Biotechnology Progress, 2008, 24(4):815-820. [27]Anderson W F, Peteison J, Akin D E,et al. Enzyme Pretreatment of
[9] Daroch M, Geng S, Wang G. Recent advances in production from algal Grass Lignocellulose for Potential High-Value Co-Products and an
feed stocks[J]. Applied Energy 2013, 102: 1371-1381. Improved Fementable Substrate[J]. Appl Biochem Biotechnol, 2005,
[10]SINGH A, NIGAM P S, MURPHY J D. Mechanism and challenges in 121(1-3):303-310.
commercialization of algal biofuels[J]. Bioresourch Technology, 2011, [28]王江龙,孜力汗,自凤.絮凝酵母 SPSC01 酒精连续发酵幵联产酵
102:26-34. 母工艺过[J].化工学报,2004,55 (6 ): 1024-1027
[11]闫海,张宾,王素琴,等.小球藻异养培养的研究进展[J] .现代化 [29]Fan Zhiliang, Shao Xiongjun, Lynd L R. Lower Cellulose
工 , 2007 27(4): 18-21.Yan Hai, Zhang Bin, Wang Suqin, et Requirements for Biomass Cellulose Hydrolysis and Fermentation : US
a1.Advances in the heterotrophic culture of chlorella sp[J]. Modern Pat App l, US 20060014260[P]. 2006.
Chemical Industry, 2007, 27(4): 18-2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30]UEDA R, HIRAYAMA S, SAGATA K, et al. Process for the
abstract.) production of ethanol from microalgae:US Patent, 5,578,472
[12]张展,刘建国.微藻高密度培养中的生长指标和适应机制[J].海洋 [P].1996-11-26.
水产研究,2003, 24(4): 36-43.Zhang Zhan, Liu Jianguo. Applications [31]OHTA S, MIYAMOTO K, MIURA Y. Hydrogen evolution as a
of growth parametersand adaptive mechanisms of microalgae cultured consumption mode of reducing equivalents in green algal fermentation
at high cell density[J]. Marine Fisheries Research, 2003, 24(4): [J]. Plant Physiol, 1987, 83:1022-1026.
36-4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32]UEDA R, YOHEI H, SHIN S, et al.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13]SINGH A, NIGAM P S, MURPHY J D. Mechanism and challenges in ethanol from microalgae [P]. US, 5578472, 1996-11-26.
commercialization of algal biofuels[J]. Bioresourch Technology, 2011, [33]HIRANO A, UEDA R, HIRAYAMA S, et al. CO2 fixation and ethanol
102:26-34. production with microalgal photosynthesis and intracellu-lar anaerobic
[14]BRENNAN L, OWENDE P. Biofuels from microalgae-A review of fermentation[J].Energy, 1997,22:137-42.
technology for production, process, and extractions of biofuels and [34]UENO Y, KURANO N, MIYACHI S. Ethanol production by dark
co-products [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 2010, fermentation in the marine green alga, Chlorococcum littorale[J].
14:557-577. Journal of fermentation and bioengineering, 1998, 86 (1):38-43.
[15]HARUN R, SINGH M, FORDE G M, et al. Bioprocess engineering of [35]MOLL, BENJAMIN A.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producing
microalgae to produce a variety of consumer products[J]. Renewable metabolic products for algae [P]. CA, 1991- 07-12.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 2009. [36]DENG M, COLEMAN J. Ethanol synthesis by genetic engineering in
[16]Yusuf Chisti. Biodiesel from microalgae[J]. Biotechnology Advances, cyanobacteria [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9,65:428-523.
2007, 25(3): 294-306. [37]WOODS, PAUL R, ROBERT J, et al. Genetically modified
[17]Brennan L, Owende P. Biofuels from microalgae a review of cyanobacteria for the production ethanol, the constructs and method
technologies for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extractions of biofuels and thereof:US, 6699696[P]. 2004- 03- 02.
co-products [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0, [38]FU P C, PATRICK, JASON D.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ethanol
14(2): 557-577. producing cyanobacteria:US, C12N 15/11[P]. 2007- 07-26.
[18]Ugwu C U, Aoyagi H, Uchiyama H. Photo bioreactors for mass [39]LEE J W. Designer organisms for photosynthetic production of ethanol
cultivation of algae[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8, 99(10): from carbon dioxide and water: US, US 2008/0176304 A1[P].
4021-4028. 2008-07-24.
[19]MATSUMOTO M, YOKOUCHI H, SUZUKI N , et al. [40]SHERIDAN C. Making green [J].Nat. Biotechnol.,2009,27: 1074-
Sacchari-fication of marine microalgae using marine bacteria for 1076.
ethanol production [J].Appl. Biochem. Biotechnol , 2003 , [41]黄英明, 王伟良, 李元广, 等. 微藻能源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发
105-108:247-254. 展思路与策略[J]. 生物工程学报, 2010, 26 (7): 907-913.
[20]CHUJI T, MASAHIRO O, IKUNOSUKE T. Method of obtaining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