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国学视角下的中国武术

国学研究的基本叙述

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中国武术与国学

几个概念的澄清

国学、武学、国术、武术

国学所包含的内涵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它的学术部分。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
方式的高度总结,浸淫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中华民族因为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
而存续,而骄傲,而伟大!
给武学找个家
科学是一种最逼近真理的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

且是一项社会事业。

任何科学都有个成熟的过程。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科学也许是某种情境下的
近似,在无限推广时就可能出现矛盾,而科学决不会装作没有看见,必定要去解决这一
矛盾,使科学向前迈进。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
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对于科学的认识
  1、感性认识:源于实践;
  2、理性认识:源于实践中对于感性认识的升华;
  3、非感性认识和非理性认识:实践中始终存在的思维的混沌认识;
  4、用实践的观点、立场、方法、方式,去认识世界和宇宙,使人类的思想结晶和技术
手段逐渐的走向科学,并且,建立起科学的发展史。
  5、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科学浓缩。
  科学的三大特征:
  1.客观性:科学研究和论述必须是遵从客观实际的;
  2.验证性:科学研究的结论必须是可验证的;
  3.系统性: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必须是系统的、完整的。
基本定义——科学是崇尚 真理 和真实 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 、实践 ,阶段性地趋于
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 、历史性 、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
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 ,且是一项成果的绝大部分有利于 造
福 人类社会 的高尚事业。
人性有弱点, 科学家是人, 故也不例外。 疏忽、 偏见, 甚至蓄意的伪造都可能带来谬
误。 科学之所以能够在探索自然的漫长征途中去芜存菁, 获得卓越的发展, 正是得益
于科学理论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界这种公正、 谦虚和理性的态度, 这是人类智慧的骄
傲。研究科学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给出新的解决问题方式;第二是试图更简约地理解
自然现象。
 公正:以公正的立场观察事物。
  ②简单入手多元思考:选择简单对象开始研究,建立理想模型,尽量应用数学,完
整的考虑各要素,建立理论,并通过修改和扩展,扩大应用范围。这其实就是上面所叙
笛卡尔提出的科学思想,所以把它称为笛卡尔精神。不仅在物理上牛顿的质点模型、克
劳修斯的理想气体模型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是在其它领域也一样,如生物界摩尔幸
运地选择了果蝇这个简单对象才揭开了遗传学研究的序幕。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最重要
的就是避免片面思维,要有多元化思考,但大脑处理信息能力有限,所以先选择简单对
象,就可以避免思考过多的因素。而较复杂问题可以用研究简单问题导出的结论通过各
种方式的迭加和处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可以用已有结论定量近似和定性分析。
  ③证实加证伪:科学是严格的,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致,即理论的任何导出陈述
都必须与观察相符,能用实验证实,不能被证伪的理论就不是科学。我们称这为波普尔
精神。现代科学有许多新理论没有较多的实验支持,往往来源人为的演绎构造,这样的
知识系统,只要有一个与观察不同,就应该推翻。但对经验科学,经验先于理论,则不
应该轻易相信证伪,即使某个陈述被证伪,也应先考虑修改,或用更大的理论包容旧理
论。
  ④理性怀疑:科学只是最逼近真理,事物的真实道理只有事物自己知道,任何知识
体系都是人为构造的,科学特别强调怀疑包括对自身的怀疑,但自从科学延生三百多年
来由无数具有怀疑精神的科学家十分谨慎地发展,许多科学领域近于成熟,因此怀疑需
要一定的理性基础。科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两个人物笛卡尔和马克思都不约而同的把“怀
疑一切”看成是自己的座佑铭。由于信仰共产主义的人们偏偏忽视了马克思的怀疑精神,
过分地相信教条,为了警示这一点,我把它称为马克思精神。虽然如今的科学可靠性远
比两个伟人所处的时代可靠得多,但科学的可怀疑性不变,怀疑精神主要用于对非科学
内容的怀疑,遇事要多多思考思考,不要盲从。在我国,盲目崇拜、守旧缺乏创新精神
以及传统势力过于庞大,可以说就是缺少怀疑精神所致。
  ⑤争论与激励:现代科学已完全是一种社会事业,远不是个人独立能有所建树的,
为什么小小的德国出那么多哲学家,为什么小小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出那么多著名科学家 ?
为什么贝尔公司微软公司有那么多的发明?这一切说明科学环境太重要了。一个社会要
真正重视科学则首先注意科学环境的创造和维护。这个世界的演化是有逻辑规律的, 这
个宇宙间丰繁多姿的现象背后是有原因的, 这是科学存在的前提, 也是任何智慧存在
的前提。至于这个宇宙为什么是有逻辑规律的, 这并不属于科学的范畴。我们存在于这
样一个宇宙中, 这是一个基本的经验事实。当人类每一次重新理解自然现象的时候,都
是对原有理论和方法的不同程度的否定,因此必然涉及科学权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 ,
因此需要艰难的取证。
科学就是把任何被研究的对象.进行无限放大跟无限缩小.在无限放大跟缩小的过程中.找
到接近 100%的完美理论.得出价值.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
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
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 》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
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
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国
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它是新一代
应该了解的知识之一。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
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
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大国学概念的衍生:国学、汉学、中国学。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 China 为
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
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
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
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
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六艺指:礼、
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
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更有宽泛的解释。如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
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
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以
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教育
  至于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
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
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随着西学渐
淫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
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近来有闻者,2008 年 10 月 15 日,中国人民大
学国学院表示将向有关部门正式提交设立国学学位申请,请问是将国学中哪一门、哪一
科目设立“博士”学位?还是该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都设立“博士”学位,如果厚
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非中国学问,不该列入“国学”之列耶?。(欢迎转载但请注明
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国学发展
  西学东渐诞生国学。“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
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
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 1906 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
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
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 19 期)邓先生的国学
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国学与西学的论战。深究国学的本名原意,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
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
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
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
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
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分流的发展。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
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
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
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国学”复起至今。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
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欢迎转载
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舟博客)
  在中国国学中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虽然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
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设立学位要找
基本依据,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实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复兴包括五术、六艺、
诸子百家之说文化,才是真正的国学复兴之日。国学的现代化就是把五术、六艺、诸子百
家中的文艺、文化知识科学化的复兴起来、现代化起来。(欢迎转载但请注明转摘自南柯
舟博客)
  中华国学其宗旨,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
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
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
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
“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 “为往圣继绝
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被今人疵垢为“迷
信”,那些轻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的人,其实他们很少站在与人生存
在状态息息相关的终极关怀的立场上,去认真的探究天人之际的真切意蕴与内在价值,
去拉近生命存在与天人之际之间的间接和直接联系,在传统与时代、学问与生活中架设
一架沟通的桥梁。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大国学论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鉴于此,今年 3 月,国宝级学术泰斗、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 301 医院接受采访,高瞻远瞩的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
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 56 个民族的
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
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因此我想,五
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即中华民国之学
皆可称为“国学”。在国际上,近似的名词称谓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现代“华学” 学者针对在当前国际社会上,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等排除
在汉学(Sinology)之外,有意故意的造成破坏中国大统一之嫌的历史时代之际,把国
学称谓“华学” (China Studies),包括中华汉学和古代三皇五帝包括炎帝、黄帝、蚩
尤帝所有后裔民族之学,均列为中国之“国学”。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
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一切反对中华民族文化大整合的的言论和舆论,都是对民族文化的践踏,都是极端
不负责任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大国学论,有利于中华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
合,有利于五千年来积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
于中华民族大团结。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人文“大国学”论应与现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和谐共生。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博
导陈思和教授提出“海派文化可以容纳各种文化,并且保持各种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平
衡”,我想把它借用到这里,人文“大国学”论不排斥科学,应与现当代西方科学思想
和谐共生。实现陈思和教授所说“多元与规范文化的通体生存”状态,五术六艺与诸子
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彼此之间应互不排斥。 (以上文章摘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
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 五术六艺从诞生开始与就诸子百家连体共
生,如果没有五术六艺,也就没有中国文化,没有中国哲学,否定五术六艺等于否定中
国哲学,将中国哲学拖入虚无主义泥潭沼泽万劫不复。这是一种繁荣与腐朽共生的文化
现象。如果把五术和六艺取缔,中国民间信仰和伦理将失去土壤与根基, 秦始皇焚书坑
儒都没有烧掉的《易经》能生存发展到现在,很能说明问题。陈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
各种文化形态的存在,这个文化自身才可能变得多元和丰富”。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
化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只有是更加的中国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以上文章摘
录自 董斌 《何谓“大国学”及其宗旨和意义?》)

王老师:
最近有些心得体会,请老师指点一二。关于武术学术的研究问题,
一直以来总有一些困惑,可由于学术功力还不厚,总不知该怎么说。
最近看了一些东西,受到启发,大胆提出一些观点,先请老师指点。
简单而论,就是武术不应该在体育的框架之下研究,而应该在中国
固有学术中占一席之地。
周恩来曾说过: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十分
丰富,充满哲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血缘关系。学、练太极拳是一
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
操,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无限情趣和幸福,可
以延年益寿。”可见,他是将武术归纳在传统文化范畴之内。
伍绍祖所言:从广义上讲,武术的某些功能属于体育的范畴,但它
有许多的内涵,超过了一般的体育概念,它与西方体育处于不同的层次。
武术除重视形体之外还讲究精!气!神,注重内在的运动,主张内外兼修,
天人合一,因此武术应属于高层次的科学,是高层次的体育,武术属
于体育,但高于一般的体育。
邱丕相对武术体系之框架也进行了重新构建,他认为武术体系总
体上可分为武术理论体系和武术技术体系,武术理论体系分为人文社
会科学类理论!运动人体科学类理论和教育训练学类理论;武术技术体
系分为演练技术和对抗技术两大类,这个构建是合理和全面的,但是缺
憾在于没有重新建立和界定武学的新概念。
我的观点是:关于武术的所有学问称为武学,武学的上位是国
学,即中国固有的学术,下位是武道和武术(或武艺)。
中国固有学术,即国学,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国学
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
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粹派邓
实 1906
国学的本质体现在《大学》的开篇即:物格,至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所有学问的总根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
至也。 中国上古的智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经上下五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形成了著称于世的东方科
学体系。
中国所有的学问都是由此展开的。中国武学发展至明清至高峰,
直至民国,许多的观点都是沿着国学体系下的武学体系在独立发展。
吴图南《国术概论》说:其意义,除包括拳术器械之外,当以修德养
性为唯一之目的。
王芗斋在《拳道中枢》中讲: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
学术之国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
孙禄堂认为拳术习练的最高境界在于合道。合道者,不在于战胜
他人,而在于通过自身的修炼,从而使自身适应能力增强,只有自
身机能完善了,才能应对外来一切事物。而拳术的造诣一旦合于道体,
说明此时人的身心机能已具有完善的适应机制,即具有了适应一切
外来作用而立于不败境地的能力。孙禄堂根据自身的武学实践,揭示
出内劲作为人体身心的适应机制,是“道”性在拳术中的体现,提
出内劲是武术修为的核心。修为武术的正确方法,是通过修为内劲来
提高人体身心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完善人之身心,使人合于天道
这一最终目的。
由于是在中国传统国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展起来的武学 ,
受到西方体育和文化的割裂,发展至今已经被肢解的面目全非了。
所谓体育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武术学,无论其
历史观、价值观、方法论以及内涵外延的局限。都不能使我们真正完
整自信的看待武术现象了。
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失利,足以让武术工作者清醒了。
所以,到了振臂一呼,还武学以真正位置的时候了。
具体想法还比较繁杂,待一一梳理后再写出一篇完整的东西,总
体思想大概是这些。
晓东
2009-4-16

国学

哲学、史学、
宗教学、 戏剧、书画、 武学
医学、星相、数术等
伦理学等 文学、自然国学

武道 武术(武艺)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