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8

周朝

• 周朝分为两个时期:

西周(建立者:周武王,定都镐京)
东周(建立者:周平王,定都洛邑)
• 周朝统治者为巩固地位和政权,自称天子 (天神的儿子)。

——————————————————————————————————————
西周:
•周武王把新征服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兄弟、亲戚和部分功臣去统治,使他们成为周天子
的诸侯,称为“封建制度”
•周武王去世后,即位的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他提出宗法和礼乐制度。

• 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组织法。

•礼乐制度:确立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君臣、上下、父子、亲疏、尊卑、长幼、贵贱

• 嫡长子王位继承法:为防止兄弟之间争权,规定由嫡长子(元配(皇后)所生的嫡长子,
“大宗”)继承权利和地位;其余的诸子为“小宗”。
——————————————————————————————————————
东周:
• 由于外族侵略,周平王将都城东迁至洛邑。

• 自东迁后,周天子的威望一落千丈,有实力的诸侯不断扩张势力,争夺中原地区的领导权,

出现春秋战国分裂混乱局面。
≈春秋时代(770BC-221BC);
- 此时的诸侯还算尊崇周天子,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 历史学家称势力强大的诸侯为“霸主”。
-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时期(475BC - 221BC);
- 诸侯之间的竞争更激烈,周天子地位无足轻重,各国诸侯纷纷称王。
-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转变:
- 争战频繁,封建制度逐渐解体。
- 私学兴起,平民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影响后世深远的儒、道、墨、法等学说
-平民凭着智慧和才能,受到各国国君的重用,而有“布衣卿相”的产生。

———————————————————————————————————————
———————————————————————————————————————
秦朝
• 战国末年,秦国势力最大,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
国。
• 秦王嬴政自认成就非凡,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合而为一,自称“皇帝”,史称秦始皇。

☆秦始皇的建设:
1.中央设置三公,地方上废除封建制度,改行郡县。
- 所有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职位不世袭,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2.统一文字、货币、车轨和度量衡。
3.修筑道路,开凿运河。
4.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北边的匈奴。
5.扩大领土
☆秦始皇的统治措施:
1.“焚书坑儒”控制人民思想
2.实施残酷的刑罚制度(腰斩、斩首、车裂)
☆秦朝灭亡原因:
1.严苛的统治政策;
2.实施残酷的刑罚制度;
3.征用大批百姓展开建设和对外征战。
———————————————————————————————————————
———————————————————————————————————————

汉朝
公元前 206 年,刘邦灭秦朝,建立汉朝, 是为汉高祖。
西汉定都长安
东汉定都洛阳
• 西汉的第五任皇帝汉武帝首创年号,称“建元”。

☆汉武帝的政策: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成为中国思想的主流)
2.设立太学,实行察举选官制度(使百姓有机会当官)
3.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连接欧亚陆路交通的通道,“丝绸之路”
-汉武帝为征讨匈奴,曾派张骞出使西域,以联络西域各国对付匈奴。
4.派大军攻打匈奴、对外征战,扩大版图。
-李广、卫青、霍去病,皆是汉朝领军攻打匈奴的著名将军。
5.实施盐、铁、酒由国家专卖(扩充国家财源)
----
• 后期皇帝不理政事或年纪太小,政权被外戚和宦官把持,政治黑暗,被军阀篡位而灭亡。

———————————————————————————————————————
———————————————————————————————————————
魏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
• 东汉末年,地方势力逐渐并入曹操、刘备和孙权旗下。

• 3 世纪初,曹操之子曹丕篡汉建魏,刘备建蜀,孙权建吴,形成三国鼎立。

• 刘备儿子刘禅继位,被魏国俘

———————————————————————————————————————
≈晋朝
• 三国后期,吴与蜀的势力日渐衰落,而魏国在灭了蜀之后,皇位被大臣司马炎篡夺,改国
号为晋,史称“西晋”。
-西晋开国之初,因统治阶层腐化,最终被胡人入侵。
≈北方——五胡十六国
- 西晋灭亡后,五胡(匈奴、鲜卑、羯 jié 、氐 dī 、羌 qiāng)纷纷在北方建国,持续
战乱状态。
≈南方——东晋、宋、齐、梁、陈
- 西晋灭亡后,西晋皇族迁都,建立东晋。
- 东晋之后,相继建立了四个前后相承的汉族政权。
≈民族融合
• 五胡进入中原后,与汉族接触频繁,文化习俗互相影响。五胡君主称帝后,大都模仿汉人
的政治制度立国。
•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将首都迁至洛阳;
2.推动改用汉人姓氏;
3.禁穿胡服、禁说胡语;
4.鼓励胡汉通婚;
5.设立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隋朝
• 6 世纪初,杨坚建隋朝,中国才重回统一。

(建立者:杨坚,又称“隋文帝”;定都-)
•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实行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 隋文帝统治措施:

1.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2.颁布法典《开皇律》

3.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为知识分子参政提供有效途径。
• 隋文帝减轻人民劳役和赋税的负担,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机,二十年间,国家人口增长、

财富累积,史称“开皇之治”。
• 隋炀帝即位后,恣意挥霍,建新都,开凿运河,又连续三年三次远征高丽(今朝鲜),劳民伤

财。
--隋朝一共开凿了五条运河,其中一条是隋文帝为了方便运输粮食而开凿的之外,其余四条
都是隋炀帝为游乐和远征高丽所开。这些运河都以洛阳为中心,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和文
化的融合,对后世的统一起了很大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朝
• 618 年,李渊起兵建立唐朝,隋朝灭亡。

• 建立者:李渊,又称“唐高祖”;定都长安

•有鉴于隋朝的教训,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勤于政事,重用贤能,虚心纳谏。

• 唐太宗平定东突厥,使西北各族纷纷归顺,尊称他为“天可汗”,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
社会安定,百姓富足,国力强大,史称“贞观之治”。
• 唐太宗死后,高宗即位,唐高宗宠爱武则天,立为皇后,国家大权逐渐落入武后手中。

• 武后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 唐玄宗晚年,宠信奸臣,宠爱杨贵妃,导致朝政败坏。在边疆的安禄山、史思明趁机起

兵叛变,引发“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 唐朝末年,爆发黄巢之乱,后来节度使朱温篡位自立,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短暂的分裂时期。
• 东亚的唐化运动:

- 唐朝的国力强盛,文化发达,东亚的日本和新罗兴起了学习唐朝文化的风潮。
- 日本孝德天皇推行“大化革新”,派遣唐使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唐代的律令、制度等。
-日本文字的“片假名”采取中文字楷书偏旁而来,“平假名”是模仿中文字的草书编制。
————————————————————————————————————------
-——————————————————————————————————--------
宋朝
• 分为北宋、南宋两个阶段

——北宋(建立者:赵匡胤 ,又称“宋太祖”;定都汴京)

——南宋(定都临安)
• 宋朝在军事上无法取得突破,但社会经济发展却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三项完成于宋朝。

• 宋朝造船技术成熟,海外贸易发达,广州和泉州是当时重要的港口。

•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城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
———————————————————————————————————————
北宋:
• 960 年,五代时的后周将领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 宋太祖的政策:

1.中央集权
- 收回兵权(杯酒释兵权)
- 削弱地方藩镇权力,集权中央
2.实施文人政治,礼遇文士,严禁武人干政
• 宋太祖政策的影响:虽解决武人拥兵自重的问题,但“强干弱枝”和“重文轻武”

的结果,造成北宋军事衰弱,难以应付辽和夏,每年还需以岁币换取和平。
• 北宋的外患:辽、夏、金

- 辽(契丹族):位于宋朝北方,首开宋朝以岁币屈辱求和的先例,史称“澶渊之盟”
- 夏(党项人):位于宋朝西方,向宋称臣求和,但宋仁宗仍每年赐给财物。
- 金(女真人):位于宋朝东北方,联合宋朝消灭辽后又南下灭北宋,成为南宋的最大外敌。
• 北宋末年,金国南下攻陷汴京,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史称“靖康之耻”。

———————————————————————————————————————
南宋:
• 宋宗室赵构与军队逃到临安,重建宋朝,是为南宋。

• 岳飞等名将抵抗金国,南宋才免于灭亡,但南宋统治者安于江南,不愿北上收复失土。

• 南宋多次与金国发生战争,最终被蒙古消灭。

———————————————————————————————————————
———————————————————————————————————————
元朝:
• 南宋中叶,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 铁木真与继任者先后展开三次西征,建立横跨亚、欧的四大汗国,消灭夏和金。

• 铁木真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灭南宋,统一中国。

• 建立者:忽必烈,又称“元世祖”;、定都大都(北京)

• 元朝的统治政策(种族歧视政策):
- 把全国人民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 汉人和南人地位较低,在政治上、法律上等各方面,都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 元朝灭亡的原因:

1.元朝末年,贵族和军人都沉湎于安逸享乐之中,武力逐渐荒废;
2.官吏贪婪成风,任意没收民田改为牧场,民生困苦。
3.实施种族歧视政策,造成各族关系紧张,社会动荡。
--
———————————————————————————————————————
——————————————————————————————————————
明朝:
• 1368 年,朱元璋带兵推翻元朝。

• 14 到 19 世纪的中国进入明、清两代,这是最后两个一切听命于皇帝的专制王权时代。

• 建立者:朱元璋,又称“明太祖”;定都应天

• 朱元璋(明太祖)的统治:

1.通过减税、清查户口等方式,恢复农业生产,重建国家经济;
2.诛杀开国功臣,以廷杖、文字狱凌辱官员;
3.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关,监视官民的动态;
4.废除丞相制,所有政事由六部按照皇帝的旨意办理;
• 明太祖统治的结果:一切大权集中于皇帝,建立了明清独裁政治的模式。

• 朱棣(明成祖)的统治:

1.营建新首都北京,修筑长城;
2.派遣使臣出使亚、非洲。
- 郑和七次出使西洋,使中国声威远播;
- 海上航路的开发,吸引中国沿海人民迁移至东南亚,成为海外华人社会的先驱。
• 明朝灭亡的原因:

1.明朝末年,皇帝平庸,长期不理政事,权臣和宦官掌权,朝政败坏。宦官魏忠贤在明朝权力
极大。
2.连年饥荒,民变四起。灾民和饥兵结合成多股反明势力。
3.李自成和满族领袖努尔哈赤与明朝长期对抗。
• 1644 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朝
• 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军顺势占据中原,建立清朝。

•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自立为可汗。

• 努尔哈赤死后,爱新觉罗·皇太极即位,改国号为“清”,改女真族名为满族,屡次率军
入侵,威胁明朝的统治。
• 清朝继承明朝制度,不设丞相,一切政务交由大臣承旨办理。

• 清朝初期,采取怀柔政策和高压政策。

- 怀柔政策:
1.厚葬明思宗,任用明朝官吏;
2.废除明朝的特务机关;
3.继续举办科举。
- 高压政策:
1.下令汉人按照满人习俗剃发留辫;
2.严禁结盟立社,防止反清复明思想传播;
3.大兴文字狱,钳制汉人的思想和行动。
•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勤于 f 政事,为清朝的极盛时期,史称“康雍乾盛
世”。
• 他们积极开疆拓土,蒙古、新疆、西藏相继纳入版图。

•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相继东来,以数理、天文等学术作为传教媒介。

• 意大利人利玛窦尊重中国文化,允许教徒拜孔祭祖。

• 意大利人郎世宁深得清朝君臣的赏识,带动中西文化交流。

———————————————————————————————————————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