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建議選讀篇章—《論語》學習系列

《論語》論學

《論語》全書,論學之章節甚多。《論語》首為〈學而〉篇,首句即云「學而時習之,不亦
說乎」。孔子為萬世師表,乃在於其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一)學習目的

【一、修養品德】
(1)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 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志趣;懇切地發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
就在這中間了。」
▪ 學習過程也是修養品德的過程。

【二、內心愉悅,不為他人】
(2)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 孔子說:「(對於任何學問和事業)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
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 南宋理學家張敬夫解釋此句謂:人之學道有三個境界──知之者,如知道米飯
可以吃;好之者,如吃過米飯後喜愛吃飯;樂之者,如吃過米飯後有飽足感。
▪ 學習之樂,不在於為應付考試、父母和社會要求,而是學習之時,內心自然而
生的滿足感,故孔子學習,「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3)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
君子乎?」〈學而〉
 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
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宋儒朱熹解「習」字:「鳥數飛也。」將「習」比喻為鳥學飛,「學」後必須
「習」,將所學實踐出來;當學業稍成,有同門之朋從遠方而來,與己講習,
便得快樂;學習在己,只求深造日進,至於人不能知,乃屬無可奈何,故不必
因別人不了解而怨恨。

(4)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 孔子說:「古代學者的目的在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現代學者的目的卻是給別
人看。」

【三、經世致用】
(5)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張〉
 子夏說:「做官了,有餘力便去學習;學習了,有餘力便去做官。」
▪ 仕官而盡本份之餘,仍須繼續學習。反過來說,學習至一定程度,就應該進入
仕途,以經世濟民。這也反映儒家「內聖外王」的觀念,內在修養品德之餘,
也應實踐出來,「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以助天下蒼生為己任。

1
(二)學習之法

【一、學思並重】
(1)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 孔子說:「只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惘;只是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感到
疑惑。」
▪ 學是向外求學,思是內在思考,兩者相輔相成。
▪ 學而不思,則是囫圇吞棗,不知其所以然,難以融匯貫通;思而不學,僅靠自
身的體悟,不向外求取,所學便會缺乏依據,惑不能解,故學思應並行。

(2)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 時時溫習已有知識,從中發崛新的知識,此乃自己之學習心得。心得亦非憑空
自創,乃從舊聞中開悟新知,可知向外學習知識之重要。

【二、見賢思齊】
(3)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 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是否有類似
毛病)。
▪ 以這種心態向別人學習,則無論遇到甚麼人和事,也可有益於修養自己的品
德。
▪ 若無求學他人之心,看到比自己賢能者便忌憚,遇到比自己無德者便輕視諷
刺,最終只會停滯不前,無法進步。

(4)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 孔子說:「聰敏而愛好學問,又謙虛下問,不以為恥,所以稱他為『文』。」
▪ 其中難得者,在於人性:聰敏的人多自視甚高,不肯好學;位高者則多恥於向
別人討教。

【三、資質再好也要學習】
(5)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 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去求得來的人。

【四、求學在己】
(6)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子曰: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公冶長〉
 宰予在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了的木頭雕刻不得,糞土修的牆壁粉刷不
得;對於宰予,不值得責備。」又說:「最初,我對人家,聽到他的話,便相
信他的行為;今天,我對人家,聽到他的話,卻要考察他的行為。從宰予的事
件以後,我改變了態度。」
▪ 朽木和糞土之牆兩個比喻,皆說雖施功猶不成。孔子謂宰予不值得責備,實乃
深責宰予之辭。宰予廢惰晝寢,孔子雖欲教之,但亦難有所成,可知求學在
己。

2
《論語》論教育

【一、有教無類】
(1) 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
 孔子說:「人人我都教育,沒有(貧富、地位等)區別。」

(2)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
 孔子說:「只要主動給我一點見面薄禮,我從沒有不教誨的。」
▪ 束脩「脩」是乾肉。每條乾肉為一「脡」,十脡為一「束」。
▪ 古人見面都要帶見面禮,「束脩」是最薄的禮。只要懂得合禮求學,孔子便願
教導。此也可見主動求學之重要。

【二、重在啟發】
(3)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 憤:心求通而未得。
 悱:口欲言而未能。
 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
說出來卻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
三方,便不再教他。」
▪ 這是孔子的教學法。要教授學生,必先等到學生經過思索,把問題提出來後,
才加以點撥,啟之發之,引導他們自己尋找答案。若學生未能通透明白道理,
則不必講第二遍。

【三、因材施教】
(4)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
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
 子路問:「聽到就做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麽能聽到就做?」
冉有問:「聽到就做嗎?」孔子說:「聽到就做。」
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就做嗎』,您說『有父兄在(不能這樣)』;冉求
也問『聽到就做嗎』,您卻說『聽到就做』。我很疑惑,請問這是為甚麽?」
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要鼓勵他;仲由膽大,所以要約束他。」
▪ 孔子對學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學生疑難時,縱然同一問題,因問者不同,答覆
也不同。
▪ 子路和冉有同問一問題:「聽到一件合於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
▪ 孔子答案完全相反:叫子路要先請教兄長,叫冉有立即去做。原因是冉求畏縮
不前,所以鼓勵他進取;子路膽量過人,所以提醒他退讓。

3
《禮記.大學》(節錄)

《禮記》簡介
《禮記》為戰國至秦漢之間關於「禮儀」的論著,包括戴德之《大戴禮記》及戴聖之《小
戴禮記》,戴聖之《小戴禮記》亦為今本之《禮記》
,內容主要對「禮制」、
「禮義」的記載及論
述,當中亦反映了秦漢以前的社會組織、生活、習慣、制度、道德規範、文物制度等情況,亦
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思想。

題解
關於〈大學〉之篇名,有不同的說法,朱熹:
「大學者,大人之學也。」 「大人」
,一般
就是指「官員」等統治階級,乃相對其他平民之「小人」而言。要成為大人,就要「修身為
政」,也要懂得「為政之道」。

主旨
本文旨在說明學子求學時應有的態度和學習的步驟,希望學子能夠循序漸進,修德求進,
將學問經世致用。

正文
1
□ 大學之道 1,在明明德 2,在親民 3,在止 4 於至善。知止 5 而后 6 有定 7,定
而后能靜 8,靜而后能安 9,安而后能慮 10,慮而后能得 11。物有本末 12,事有終
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2
□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13;欲齊其家
者,先修其身 14;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15;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16;欲誠其
意者,先致其知 17;致知在格物 18。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
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3
□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19,壹是 20 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 21 而末治者否矣,其
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22,未之有也!

注釋
1 大學之道:大學,相對於「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代貴族以至平民的八歲小童皆上小學,學習文化
基礎知識和禮節:貴族、官宦的子弟,以及平民中才學俊美的子弟,在年滿十五歲後則會上大學,學習倫
理、政治、哲學等的學問。道,宗旨、原則。全句指大學的宗旨。
2 明明德:明,動詞,使彰明,也就是發揚的意思。明德,光明正大的品德。
3 親民:「親」應為「新」,動詞,即革新。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4 止:到達、停留。
5 知止:止,達到的地方、目標。知道目標所在。這裏的目標指「至善」 。
6 后:同「後」。
7 定:定向、志向。
8 靜:安靜、不浮躁。
9 安:安穩,指所處而安。
10 慮:思慮周詳。

4
11 得:收穫。
12 物有本末:世上萬物都有根本和枝末。在大學之道來說,本是指明德,末是指親民。
13 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14 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
15 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心思。
16 誠其意:使自己的意念誠實。
17 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
18 格物:格,至、達到。物,事、事物的道理。認識、研究萬事萬物的道理。
19 庶人:平民百姓。
20 壹是:一切、一律。
21 亂:擾亂,這裏含破壞的意思。
22 所厚者薄:厚,豐厚,引申為重視。薄,淡薄,引申為輕視。該重視的卻輕視。

《禮記.大學》(節錄)語譯

大學之宗旨在於弘揚人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
界。知道目標所在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安靜不浮躁,安靜不浮躁才能夠心安理得,
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世上萬物都有根本、有枝末,天下萬
事都有終結有開始。知道了它們的主次先後、輕重緩急順序,就接近大學的宗旨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
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誠實;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的
道理。萬事萬物的道理一一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誠實;意念誠
實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自身品性;自身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君主,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擾亂、破壞了,
枝末(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應重視的
卻輕視,應輕視的卻重視,是沒有這樣的事情的﹗

思考問題:
1. 傳統中國文化,對於「學習」、「教育」,有甚麼想法?
2. 承上題,這些想法跟〈勸學〉中的「學不可以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
行無過矣」相通嗎?
3. 你認為現代學子做到「知明而行無過」是否足夠呢?試談談你的看法。

5
《禮記.學記》(節錄)

主旨:本文旨在說明求學的重要性和學習應有的態度。

正文
1
□ 發慮憲 1,求善良 2,足以謏聞 3,不足以動眾 4。就賢 5 體遠 6,足以動眾,
未足以化民 7。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2
□ 玉不琢 8,不成器 9;人不學,不知道 10。是故古之王者 11 建國君民 12,教學
為先。〈兌命〉13 曰:「念終始典于學 14。」其此之謂乎!

3
□ 雖有嘉肴 15,弗 16 食,不知其旨 17 也;雖有至道 18,弗學,不知其善也。故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19。知不足,然後能自反 20 也;知困,然後能自強 21
也,故曰:教學相長 22 也。〈兌命〉曰:「學學半 23。」其此之謂乎!

4
□ 古之教者,家有塾 24,黨有庠 25,術有序 26,國有學 27。比年入學,中年考
校 28。一年視離經辨志 29,三年視敬業樂群 30,五年視博習親師 31,七年視論學取
友 32,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 33,強立而不反 34,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
易俗,近者說服 35,而遠者懷之 36,此大學之道也。《記》37 曰:「蛾子時術之
38
。」其此之謂乎!

注釋
1 發慮憲:發,啟也,指做一切事情或推行政策。慮,思慮,指思慮完備、計畫周詳。憲,法,指按規
矩、守法令。整句指,推行政策周全完備,跟從規矩。
2 求善良:向賢良請益,請求賢良共同謀劃推行。
3 謏聞:指小有名聲。謏,粵音「小」,跟「小」音義相同。
4 動眾:感動群眾、策動群眾。
5 就賢:就,親近,謂躬下之。賢,賢德之士。
6 體遠:體,在此指體恤。遠,有兩層意義,一指疏遠,非核心人物之謂,一指偏遠,遠離中央窮鄉僻壤
之謂,兩個意思都指向弱勢群體。整句意思為「親近禮遇賢達,體恤關懷弱勢」。
7 未足以化民:化,教化,整句指「尚不能教化百姓」。
8 琢:雕琢,乃人為對玉石加以改良、改造的過程。
9 器:用具。
10 道:道理、學問。
11 王者:即統治者。
12 君民:君,作動詞用,指治理。
13 〈兌命〉:《尚書》有〈說命〉上中下三篇,內容記傅說告訴殷高宗為政之道。
14 念終始典於學:典,常也。整句的意思是:人的意念自始至終常在學習。
15 嘉肴:佳餚,美食。
16 弗:不。
17 旨:美味。《說文》:「旨,美也。」
18 至道:極好、至善的道理。
19 困:不足。此處指「知識方面的不足」。
20 自反:自我反省。

6
21 自強:發奮圖強。
22 相長:互相成長。
23 學學半:第一個「學」字,作動詞用,意思是「教學」。整句意思是「教學和學習者,各獲益一半。」
24 家有塾:古代二十五家為閭,同在一巷,巷首有門,門側有塾,童蒙讀書識字於此。
25 黨有庠:五百家為黨,黨所設學校為庠,為私塾之進階。庠,粵音「長」。
26 術有序:一萬二千五百家為術,術設序,又為庠之進階。
27 國有學:國,國都。學,大學。大學為全國最高學府,除供給住在都城的貴胄子弟之外,也收納各地晉
升優選之學子。
28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每年均有學子入學,隔一年設有考核,以考核學生的學習成果。
29 離經辨志:離經,指解析經義;辨志,指確位志向。
30 敬業樂群:敬業,指專心學習;樂群,指樂於與人相處。
31 博習親師:博習,指廣泛地學習知識;親師,指親近師長。
32 論學取友:論學,指分析、判斷學理(就是指考察學生的學術水平);取友,指選擇朋友(就是指考察學生
交友的狀況)。
33 知類通達:知識通達,能夠觸類旁通。
34 強立而不反:強立,指遇事能明辨不疑,有自己的主見,孔穎達:「強立謂專強獨立,不有疑滯」;不
反,指不會違背師道。
35 近者說服:「說」通「悅」,全句指附近的人都心悅誠服。
36 遠者懷之:「懷」,此指歸順,全句指遠方的人也會前來歸附。
37 《記》:古籍,舊記,其書不傳。
38 蛾子時術之。蛾子,指小螞蟻。術,學習,整句的意思是:螞蟻雖小仍能經常學習,銜土搬運,以成小
土丘,更何況是人。如能循序漸進,不半途而廢,必能成就大道。

《禮記.學記》(節錄)語譯
引發思慮,廣求賢士,這樣只能做到小有名聲,不足以感動群眾。親近賢者,體恤別人,雖能夠
感動群眾,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風俗習慣,一定要從教育入手。
質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經過琢磨,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皿;人如果不肯學習,也不會明白做人處
世的道理。所以古時候的君主,建設國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為最優先、最重要的工作。《尚書.
兌命篇》說:「自始至終常常想到學習。」就是這個意思。
雖然有好菜餚放在那裡,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至善的道理,如果不去學習,
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貴。所以說:學習過後才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導別人後才發現自己的學識
不通達。知道學問有所不足,然後才能反省,努力向學;知道學問不通達,然後才能自我勉勵,發奮
圖強。所以說: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尚書.兌命篇》說:「教別人能夠收到一半學習的效果,教
學互進。」就是這個意思。
古時候教學的地方,一家中設有「私塾」,一黨中設有「庠」(五百家為黨),一個術中設有「序」
(一萬兩千五百家為術),一國之中設有「太學」。每年都有新生入學,隔年考試一次。入學一年之
後,考經文的句讀,辨別志向所趨;三年考察學生是否尊重專注於學業,樂於與人群相處;五年考察
學生是否博學篤行,親近師長;七年時考察學生在學術上是否有獨到的見解,也考察他們怎樣交朋擇
友,這時候可以稱之為小成。九年時知識通達,能夠觸類旁通,處事不惑而且不違背師訓,就可以稱
之為大成。這時候才能夠教化人民,移風易俗,附近的人都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都會前來歸附。這
是大學教育的方法。古書說:「螞蟻時時學習銜泥,然後才能堆成小土丘。」就是這個意思。

思考問題:
1. 根據〈學記〉(節錄),試總結一些重要的學習方法。
2. 古代對於學問有「小成」和「大成」之分,你覺得心目中,學習的「小成」和「大成」
又是甚麼?

7
「人與學習」單元進階知識
從學習指定篇章和建議選讀篇章的過程中,我們對於中國文化的學習精神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以下,我們將會提供更多有關學習方面的進階知識,以供參考。

孔子與學習
學習重點 經典內容
中心思想 以仁為本,行「忠恕之道」。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
教育理念
—人的本性得自遺傳,習性來自於環境,因此人需要由教育來改變其習性。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
斯為下矣。《論語.季氏》
因材施教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
有教無類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衛靈公》

孟子與學習
學習重點 經典內容
學子性善 人性之善,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
學習能力平等 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
教育為闡明人倫 皆所以明人倫也。《孟子.滕文公上》
養氣修心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孟子.告子上》
自學為主 深造自得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下》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才者;有答問者;
因材施教
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盡心上》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
教育得樂
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孟子.盡心上》

荀子與學習
學習重點 經典內容
重視不斷積累 人積耨耕而為農夫,積斫削而為工匠,積禮義而為君子。」《荀子.儒效》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樓是為芷,其漸之
重視環境與學
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
習的關係
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勸學》
重視學習 吾嘗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
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荀子.禮論》
強調從師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國將衰,必賤師而輕
傳;賤師而輕傳,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荀子.大略》

墨家與學習
學習重點 經典內容
鼓勵教育 有道者勸以教人。
知:傳受之,聞也;方不瘴,說也;身觀焉,親也。《墨子.經上》
強調知識
—間接知識、類推知識、親身知識。

8
漢代及其後眾學者對學習的看法
董仲舒與學習
學習重點 經典內容
強調道德教育 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謀其功。
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齊時早晚,任多少,適疾徐;造而勿趨,
強調老師
稽而勿苦;省其所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勞,而身大成,此之類謂聖化,
需正其身
吾取之。《春秋繁露》

揚雄與學習
學習重點 經典內容
教育貴乎移風易俗 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修其惡則為惡《修身》

王充與學習
學習重點 經典內容
人有善惡, 論人之性,定有善有惡。其善者,固字善矣;其惡者,故可教告率勉,
因此需要教育 使之為善。《率性》
對於孟子和荀子的教育觀,王氏運用孔子的觀點,有如此看法:
「孟軻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
者也。孫卿言性惡者,中人以下者也。揚雄言人性善惡混者,中人也。」《本性》

韓愈與學習
學習重點 經典內容
學生的能力, 上焉者,善焉而己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
也有分等 《原性》
學習道德的 學以明道,文以載道。
重要性 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

王陽明與學習
學習重點 經典內容
強調良知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傳習錄》

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教育,道家就強調自然而然,反對所有的後天人工修飾,如下:

道家與學習
學習重點 經典內容
反對教育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老子.四十八章》
行不言之教,棄智、絕學、抱樸、守愚。
自然生長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老子.二章》
絕學無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
絕仁義 有。《老子.十九章》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