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1

(一)诗歌张力的定义

“张力”(tension)本是物理名词,指对立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物体受到拉

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

诗歌的“张力” 是由新批评理论后期的代表人物艾伦·泰特(Allen

Tate,1899-1979)提出的。

Tension in Poetry (要点)(Taken from Tate’s The Man of Letters in

the Modern World – Selected Essays)

~ Deals with “Tension” as the life of the poem.

~ Reveals extension and intension are the state of tension in a poem.

~ Removes the prefix ‘in’ from intension and says a poem attains life

in ‘tension' through which multiple meanings can be attained.

~ It is a combination of both extensive or denotative and intensive or

connotative meanings.

泰特在《诗的张力(tension of poetry)》一文中提出,诗歌中有两个经常起

作用的因素:内涵与外延,内涵是指词语的暗示意义或附属于词语的感情色彩,

而外延则是词语中的 “词典意义” 或指称意义。


(二)国内学者对 “诗歌张力” 的解释

这里是一些国内学者对诗歌张力的定义和解析:

~ 诗歌张力是指诗性思维统摄下的诗歌内部结构及由此达到的矛盾与平衡关系。

(来源:说说诗歌的张力 )

~ 诗歌张力是指诗人运用语言技巧使诗歌内涵大于语言表面的状态,这种状态

表现为语意的扩大或收束。(来源:说说诗歌的张力 )

~ 诗歌内部诸种能动的二元对立所产生的张力,使诗歌内部诸要素精确地落位

于某种美学序列中,并由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来源:什么是诗歌的张

力?)

~ 诗人将自己的情绪和所见的景物缩减在词语中,借助词语的多义性和情感性,

小心翼翼的表达内心的情感,或忧愤深广,或新奇雀跃;他的眼中景、心中情,

一一躲在文字的背后,等待着知己的发掘和感同身受。(来源:什么叫做诗歌

的张力?)

~ 我们可以对诗歌张力审美层次作如下分 析:第一层: 语义层, 指诗歌语言的字

面意义所提供的信息。 第二层: 形象层, 指诗歌语言所描绘的形象画面。 第三

层: 情感层, 指透过语言形象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 第四层: 意蕴层, 指通过诗境

画面所深蕴的哲理内涵。 前两层可统称为外延层, 后两层可统称为内涵层。张

力的空间结构即建立在各个层次之间。(来源:诗歌语言的张力结构 )
······

上面这些对诗歌张力的定义可能太过笼统、抽象,下面试着用图示来把这个抽

象的概念给它具体化,便于理解。

(三)诗歌张力的简单定义

人类是最典型的视觉动物,看图理解诗学或许更容易些。我用下图来给诗歌张

力一个简单的定义并加以解释。

【诗歌的张力】就是诗歌外延(结构和形式)能够让特定的读者正确领悟到诗

歌内涵(意思和情感)的程度。

对应上面的图示,作如下的解释:
(1)诗人是采用诗歌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来创建诗歌的外延,以此来表达他

的情感(内涵)。

(2)诗人在既定的内涵目标下,采用诗歌的要素,按照一定的诗歌结构来创建

诗歌的张力,用诗歌的张力引导读者进入他刻意渲染的氛围中,来领悟他想要

表达的情感。

(3)读者直观面对的是诗歌的外延,借助诗歌的张力来领悟这首诗歌的内涵

(意思及情感)。

(4)一首诗歌是给一组特定的群体(读者)而作,一首诗歌的张力也只适用于

这个特定的群体。

(5)可以形象地将诗歌的外延和内涵比喻成两个模块。对于读者,外延模块可

以直视,而内涵模块只能意会,读者可以从外延领悟、意会到内涵,借助于诗

歌语言潜在意味的审美兴趣,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感悟,诗歌张力就存在于

这两个模块之间。

(6)诗歌的张力是通过诗歌的结构和形式体现出来的。诗歌张力大就代表读者

从外延中领悟到内涵的丰富,诗歌张力 “不强” 就代表诗歌的外延所能引发读

者感受内涵的有限。

新批评派理论家阿伦·泰特在《诗的张力》一文中指出:“诗的意义,全在于诗

的张力;诗的张力,就是我们在诗中所能找到一切外延力和内涵力的完整有机

体。”
(四)构建诗歌的外延以创建诗歌的张力

一首诗歌的张力是构成这首诗歌中比此互动的诗歌要素有机的组合。

诗歌的要素(poetic elements),诸如奇妙的意象、含蓄的、带有意喻的语言,

有内涵的和有处延的语言,韵律和语音,专题,头韵、类韵等都会被诗人有选

择性地、巧妙地用来创建诗歌的张力。

上面这个表中例举的诗歌的一些要素,有些是英诗独具的,有些是英诗、中文

诗歌都有的。成功的诗人利用诗歌的要素、诗歌的语言技巧来传达某些意义、
情感和主题。虽然有许多的诗歌要素和手段,但诗人在使用这些要素和手段时

是有选择性的。他们经常选择更有效达到他们想要传达的效果的诗歌要素和方

法 —— 来创建诗歌的张力,以便引导读者进入诗境、去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

诗歌新批评细读(5)含混 ambiguity

含混(ambiguity)是由新批评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瑞恰兹(I. A. Richards)的

学生燕卜荪(William Empson)提出的,中文有的翻译为 “朦胧” 或者 “复

义”。

(一)诗歌语言的多义与朦胧

瑞恰兹认为,语言有两种不同的功能,“符号功能” 和 “情感功能”。诗歌是

对语言情感功能最典型的使用。瑞恰兹认为,科学语言与诗歌语言在陈述上是

完全不同的。诗歌语言主要用来表达情感,它的许多陈述都是用来表达情感的,

不能用经验事实加以核实,是一种 “伪陈述”。

瑞恰兹认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别除了表现为不同的用法外,还表现为

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特征。瑞恰兹认为,科学语言尽可能地做到表述准确,

所以它们总是意义单一,没有歧义;而文学(诗歌)语言则具有多义性和含混

性。

科学文本和其它实用性文本的语义结构是单一的、清晰的和透明的。而文学文

本的 “语义结构” 则与此截然不同,它是复杂的、多义的和朦胧的。
(二)燕卜逊的 ambiguity 理论

燕卜荪的 ambiguity 理论可以说就是基于一种表达和多种理解之间的张力的。

燕卜逊论述了诗歌语言的 “复义” 类型,肯定了诗歌语言的审美价值源于

“复义”。

“含混”,指文学语言因多义而产生的复合意义。

燕卜荪认为,优秀的诗人对于情感的表现,引导读者体会那不可言说的奥妙,

从来不肯说破,说破就没有味道了。他给 “含混” 的定义是:“能在一个直接

陈述上加添细腻意义的语言的任何微小效果。”

意义含混(ambiguity)这一术语的提出和运用将使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更好

地对诗歌的复杂性和幽微曲折性加以解释,从而丰富诗歌的意蕴。

加以总结和概括,含混、复义(ambiguity)指的就是一种表述而有多种理解

的诗歌语言现象,其原因多种多样,效果也不尽相同,既是诗歌创作的策略和

技巧,也是诗歌语言的特质。

某种意义上,悖论是最适合诗歌且必然属于诗歌的语言,……很明显,只有运

用悖论,诗人才能表达真理。——克林思·布鲁克斯

悖论(paradox)是由新批评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瑞恰兹的学生燕卜荪提出的。

(一)悖论的定义
燕卜荪认为,“悖论” 是指表面上荒谬实则真实的陈述。在诗歌中引入这个术

语,旨在说明诗歌语言和结构的各种平面不断倾斜,从而产生重叠、差异和矛

盾的现象。

悖论是修辞学上的一种修辞格或修辞技巧,是一种表面上荒谬实则道说真理的

语言,诗人在创作中,会把语言的日常意义相互对立,让 “语词之间相互不断

地修饰,进而违背了它们在字典中的意义”,从而在诗语的碰撞和对抗中产生

诗意。

悖论原意指表面荒谬事实却是真实的陈述。克林思・布鲁克斯在《悖论语言》

中指出,“悖论语言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格或者运用于诗歌语言中的修辞技巧,

也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最根本的特点”。悖论能够表达一种矛盾的意思,

能够以旁敲侧击的方法表达主体思想。

(二)读诗的一个角度:悖论

既然 “悖论” 是诗人创作不可避免要用到的工具,那么它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

了研究诗歌的一个方便法门。

实际上,“悖论” 和 “反讽”、“含混”、“意象” 等术语一样,都是 “新

批评” 批评家所提出的读诗的不同视角而已,都是为从 “结构” 分析诗歌服

务。

这样一种悖论的语言正是布鲁克斯心目中理想的诗歌语言,他把悖论的使用从

语言上扩展到结构,把它作为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在诗歌创
作中有意将词语扭曲变形,并把在逻辑上不相干的词语联结在一起碰撞矛盾,

诗意正是在这种不协调中产生的。

(三)悖论所产生的奇异效果

诗歌中的悖论诗句看似自相矛盾,有悖常理,实则具有深刻含义,给读者以鲜

明奇特的感受,通常具有新颖,突破陈规,富含哲理的特征。当把原本逻辑对

立的词语重新排列组合产生具有 “悖论” 的表达,就获得一种诗意的美,和迸

发出思想的火花。悖论产生的奇异效果让平常之物看起来不平常,从而充满了

诗意。( 悖论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

(四)玄学诗中的悖论

十七世纪玄学诗的特点在于明显依赖反讽和悖论,运用奇喻以及诸如词语误用

和矛盾修饰等修辞手法。玄学诗运用悖论的手法炉火纯青,所以布鲁克斯认为

玄学诗是英诗的最高峰。

(五)诗歌中的悖论意象

诗的核心是意象。这些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就是诗歌的意象。诗歌

中的意象有多种,有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

为常见的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有一类意象叫悖论意象,是由偏正短句

构成,例如,死火、冷酷的希望、夜里的太阳、最后的序言等,这类意象打破

了语言的常规,往往给人以美的震撼。( 论北岛诗歌中的悖论意象 )
(六)诗歌中悖论的例子

~ 而昨天那盏被打碎了的灯,在盲人的心中却如此辉煌。——北岛《十年之

间》( 鉴赏北岛的《十年之间》一诗 )

~ 你又贫穷,你又富饶,你又强大,你又衰弱,俄罗斯母亲!—— 涅克拉索

夫《俄罗斯》( 欧洲名诗人抒情诗选析《俄罗斯》)

~ 有人说‘时间能够平息’/时间从不曾平息,真正的痛苦不断增强 —— 狄金

森《有人说“时间能够平息”》

反讽:表象与事实相反的一种表达方式。

古典时期有三种含义:1.佯装无知。在阿里斯托芳的喜剧里,总有一个这样的角色,

他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证明这些傻话是真理,从而使对手认输。

2.苏格拉底式的反讽(对方在他的请教和追问下不自觉露出破绽)。3.罗马式反讽

(字面意义与实指意义不符或相反)人们称俄狄浦斯王是“万全的人主,聪慧的神

明",然而却不知他在何处,他是怎样降生的。

19 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对反讽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使其从修辞学

概念扩展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德国文论家弗·施莱格里就宣称,作为一种创作手

法,反讽是“认识到一个事实:世界本质上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才能

抓住世界的矛盾整体性”。

20 世纪到新批评手里,反讽得到了进一步阐发。艾略特、瑞恰兹、燕卜荪都谈

到过反讽。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比较详备的解释,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

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这句话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
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反。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义颠倒,这就是反讽。

反讽最显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也就是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

盾,而从诗学角度看,则正如瑞恰兹所说,反讽来自于“对立物的均衡",即通常互相

冲突、互相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诗中结合为一种平衡状态,反讽的这种诗学

特征,最终还是依赖语境的作用来完成。

诗歌中的反讽首先是一种语言技巧,从语言技巧运用的角度反讽的类型可分为夸

大叙述、正话反说、诗论等。在诗歌的文本解读中 ,还有主题层面形成的反讽,

即本文复杂的主题意义出现相反相成的两重或多重表现,形成强烈的反讽意味。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