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0

中共黨史導論專題期末報告

政治國關三 B07302268 廖恒德

何謂中華?初探民國時期各派之中華民族學說

壹、 前言
2012 年 11 月 29 日,剛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不久的習近平,與政治局常委參
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陳列時表示:「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
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
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此後,習近平常在重要場合提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017 年召開的十九大
上,習近平於大會報告中第二部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不斷重申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
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
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翻壓
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民族
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社會穩定。

習近平相當重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此作為中國夢的內涵,更提出兩
個百年作為具體目標1。然而,究竟何謂「中華民族」?本文聚焦於民國時期(1911
-1949)
,國共兩黨與知識界對於中華民族的建構與詮釋,探究中華民族概念的
起源與各界異同。

貳、 民國時期各派的中華民族
十九世紀末期,不少知識分子面對西方進逼、王朝腐敗的現象,將亡國危機
歸咎於腐敗落後的異族統治,進而成為「驅逐韃虜」的革命派主張,具有強烈漢
民族主義訴求;立憲派則主張共組一個國族,包含滿人在內等非漢族群,即「中
華民族」。雙邊經過論辯後,達成一定共識,革命派接受在「同化」與「融合」
的前提下,建構「中華民族」(吳啟訥,2013:170)。在中華民國建立後,革命
派也無意放棄清帝國的領土,將「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帶有漢民族主義的主張,

1
第一個百年為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個百年則為新中國成立 100
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置換為「五族共和」,以避免邊疆民族展開民族獨立運動。其後在五四運動、日
軍侵華與全面抗戰時期,知識界與國共兩黨對「中華民族」皆提出新的詮釋,以
應對中國的危機。

一、知識分子
(一)梁啟超:
中國最早使用「民族主義」一詞是梁啟超,他也是最早使用「中華民族」一
詞者(黃興濤,2017:60)。戊戌變法失敗後,梁氏逃亡日本,此時日本國內國
粹主義2正流行,影響不少中國近代思想家,如楊度、孫文等人,梁氏亦是3。在
1901 年發表的〈國家思想變遷一同論〉一文中,他提到:

凡國而未經過民族主義之階級者,不得謂之為國。譬諸人然,民族主義者,
自胚胎以至成童所必不可缺之材料也...今歐美列強皆挾其方剛之膂力,
以與我競爭,而吾國於所謂民族主義者,猶未胚胎焉(1901)。

從此可知,梁啟超對於民族主義的重視,源於思考中國如何救亡圖存,而以民
族主義作為解方。其後於〈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一文中,梁氏更進一步
區分「小民族主義」與「大民族主義」,小民族主義即為漢族、滿族等,而在中
國更應提倡大民族主義,即統合國內各小民族,成為同一民族4。而 1905 年在〈歷
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他更以「中華民族」指涉近代中國境內各族群,
5
認定中華民族本非一族,乃由多數民族混合而成 ;梁氏於 1920 年代完成〈中國
歷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更完整闡述其對中華民族的認知。

簡言之,梁啟超承認中國境內存在多樣小民族的差異,但冀望未來朝一體化
發展。其有兩個面向,第一,認定中華民族之下各族基於文化與歷史,有潛能合
為一個大民族,第二,承認現階段仍難建立一個大民族,但藉由建立民族國家,
則可在未來成為無差別的大民族(吳啟訥,2013:167)。

(二)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
中國對日抗戰階段,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全面侵略,不論是知識界、國民政

2
國粹主義將天皇制作為日本精神精髓,引進德國近代民族主義與國家主義,加深日本是單一
民族國家的認識。
3
日本國體論者加藤弘之與穂積八束對梁氏影響深遠,梁氏的〈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知學說〉
很大程度參考加藤弘之的著作,見王柯〈 「民族」﹕一個來自日本的誤會〉一文。
4
梁啟超當時明確提出「合漢、合滿、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隻
人類,以高掌遠拓於五大陸之上」的主張,見黃興濤《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
研究》一書。
5
梁啟超於文中分析先秦華夏族之外,其他 8 個民族最終融化進華夏族的歷史,論證「中華民
族」的混合特性。
府或中國共產黨皆提出各自民族觀,以喚醒國民之民族意識,也讓中華民族概念
更廣泛傳播。此節聚焦於顧頡剛提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後,知識界對此之論辯。

顧頡剛為著名歷史地理學者,古史辨派6代表人物,他於 1937 年 1 月在
《申報》上發表〈中華民族的團結〉一文,主張「民族與種族不同」:

血脈相同的集團,叫做種族。有共同的歷史背景、生活方式,而又有團結
一致的民族情緒的集團,叫做民族...雖然中國境內存在許多種族,但
我們確實認定,在中國的版圖裡只有一個中華民族。

其後顧氏又於 1939 年 2 月發表〈中華民族是一個〉一文,反對「五大民族


7
」之說,主張此乃「中國人自己作繭自縛」 ,讓帝國主義勢力有機可趁,他提到:

倘使我們自己再不覺悟,還踏著民國初年人們的覆轍,中了帝國主義者
的圈套,來談我們國內有什麼民族什麼民族,眼見中華民國真的要崩潰
了,自從戰國、秦、漢以來無形中造成的中華民族也就解體了。

由此可知,顧氏有感於列強在邊疆以民族自決之名,分裂中國領土,故認為
應小心使用「民族」一詞,因民族是 Nation 的譯名,來自西方的概念;而中國人
常誤解此詞義,將民族與種族混淆,造成國土分裂的危險。有鑑於此,顧氏主張
所有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對內沒有民族之分,對外只有一個中華民族。而顧氏
在文中更闡述其對「中華民族」的認識,即由歷史上許多種族不斷融化而成的一
個民族,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其血統宗緒複雜,但並非「同源」
,文化長期混和,
即便可勉強分為漢、藏、回三個文化集團,也沒有清楚的界限(黃興濤,2017:
267)。

〈中華民族是一個〉一文在當時引起轟動8,也引起諸多討論。穆斯林史學家
白壽彝9支持顧頡剛的主張,更表示中國史學家的責任,便是用歷史材料重新書寫
本國史來證實顧氏的主張。但人類學家費孝通質疑,固然中國人民在歷史上文化、
語言及體質有混合,但不代表政治上會統一;且為了政治上統一,不必消除各文
化語言體質團體10的界限,更應消除界限造成的政治不平等。值得注意的是,雖

6
又稱疑古派,乃新文化運動後出現的一個史學/經學流派,對傳統經典提出批判性分析。
7
即漢、滿、蒙、回、藏
8
當時重慶《中央日報》、南平《東南日報》
、西安《西京平報》及湖南、貴州與廣東等地報紙
紛紛轉載。
9
白壽彝是顧頡剛的學生,
10
費孝通於信中並未提到民族一詞,而是以文化語言體質團體指涉民族概念,即為顧頡剛的種
族定義。
然顧氏主張在當時引起轟動,且符合國民政府的政策目標,但吳啟訥指出,蔣介
石應該不滿意顧氏的主張,因顧氏的「民族」和「種族」概念上仍有重合,同年
7月,蔣介石否認漢語穆斯林為「回族」
、「回回民族」或「回教民族」
;而自 1940
年代初,蔣介石不再稱漢、滿、蒙、回、藏各族為「民族」或「種族」
,而是使用
「宗族」的概念,此部分於後續進一步介紹。

二、中國國民黨
(一)孫文:
作為清末革命派代表人物,孫文也主張民族革命,他與立憲派的共識為中國
強大之路,須透過建設民族國家(nation-state)達成11。當時同盟會的入會誓詞
為: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把「韃虜」與「中華」放在
對立面,以號召漢人起而抗清,將「中華」詮釋為漢族中心的民族概念。

1.「五族共和」:
民國建立後,孫文轉而擁護「五族共和」,如此轉變乃因當時中國面臨的國
際局勢與國內現實。王柯認為,辛亥革命後,革命派認知到建立漢人單一民族國
家不切實際,因中國邊疆多半為非漢民族居住的地區;續堅持反滿的民族主義,
將導致繼承清王朝領土遺產的中華民國分裂為好幾個民族國家,甚至互相敵對,
讓帝國主義勢力瓜分中國(王柯,2017:221)
。有鑑於此,孫文在 1912 年的〈臨
時大總統就職宣言〉中說:

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如合漢、滿、
蒙、回、藏諸地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

由此可知,孫文認知到建國後的當務之急便是重建民族意識,以避免民國分
裂,故轉而強調五族為一國,試圖建立超越民族的國民意識。然而,1919 年五四
運動後,孫文又轉而否定「五族共和」。

2. 「大中華民族」:
五四運動後,孫文的民族主義思想有所變化,如 1920 年的〈修改章程之說
明〉:

現在說五族共和,實在這五族的名詞很不恰當。我們國內何止五族呢?我
的意思是,應該把我們中國各民族融合成一個中華民族。

孫文上述說法,看似要建立超越五族的民族意識,其以「融合」一詞作為
方針,然他在多次演講上的主張,卻更接近「同化論」,如隔年的〈三民主義之

11
如前述,孫文對於民族的認識亦受日本國粹主義思潮影響。
具體辦法,民國十年六月在廣州中國國民黨特設辦事處演講〉上,他說:

漢人向來號稱四萬萬...用這樣多的民族,還不能夠獨立,組織一個漢
族的國家...本黨還要在民族主義上做功夫!必要滿、蒙、回、藏都同
化於我們漢族,成一個大中華民族主義的國家!...今日講中國的民族
主義,不能籠統講五族的民族主義,應該講漢族的民族主義。

由上述內容可知,孫文主張建立漢族中心的民族主義,力求將其他民族同
化於漢族。吾人也當注意,孫文崇尚美國的民族大鎔爐概念,1919 年文言版
〈三民主義〉中,便有以下內容:

漢族當犧牲其血統、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而與滿、蒙、回、藏之人
民相見以誠,合為一爐而治之,以成一中華民族之新主義,如美利堅之合
黑、白數十種之人民,而治成一世界之冠之美利堅民族主義,斯為積極之
目的也…夫以世界最古最大富於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義,而為
積極之行動,以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吾決不久必能駕美軼歐,而為世界之
冠。

由此可知,孫文晚年認為應積極建設大中華民族,即仿效美國的民族大熔
爐,建立「積極的民族主義12」,然中華民族的主體乃漢族,有相當強同化論色
彩。

綜上所述,可發現孫文的民族主義思想大致經過三階段,從反滿革命時期的
恢復中華(漢族)主張,到建國後將中華民族指涉五族,再到融合各民族,建設
漢族本位的大中華民族。孫文的民族主義思想雖有變化,但其對於建設民族國家
的目標始終未變。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論述中,多次強調中國飽受列強欺凌,
乃因缺乏民族意識,而歐美與日本的強大之道,皆因其成功建設民族國家;故孫
文理想的救亡圖存之道,便是建設「中華民族國家」,更冀望此民族為血緣、文
化同種,故到晚年主張以同化主義作為手段。孫文的主張定調了中國國民黨的民
族主義論述,此後國民政府更積極進行建構「中華民族」的工程。

(二)蔣介石:中華民族宗族論
1927 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在《綏蒙輯要》一書中表達對中華民族的主
張:

中華民族,都是黃帝子孫。因為受封的地點不同,分散各地,年代悠久...

12
1923 年〈國民黨宣言〉:「吾黨所持之民族主義,消極的為除去民族間之不平等,積極的為團
結國內各民族,完成一大中華民族。」
有風俗習慣之不同,語言口音之歧異,雖有漢、滿、蒙、回、藏等之名稱,
如同張、王、李、趙之區別,其實中華民族是整個的,大家好像一家人一
樣。因為我們中華,原來是一個民族造成的國家。

由此可知,此時國民黨的中華民族更強調「同源說」,在孫文的同化主義基
礎上增加了「共同起源」。九一八事變後,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步步進逼,國民
黨則以「中華民族復興」作為號召,如 1932 年蔣介石授意成立「中華民族復興
社」
,宣揚「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除此之外,國民政府的宣傳系統
也積極宣揚民族復興概念,到抗戰期間更廣為流傳,大肆宣揚抗戰建國理念,增
強民族意識。

對日全面抗戰後,作為中華民國最高統帥的蔣介石,提出「中華民族宗族論」

1942 年的〈中華民族整個的共同責任〉一文中,他說:

中華民族乃是聯合我們漢、滿、蒙、回、藏五個宗族組成的一個整體的總名
詞。我們說我們是五個宗族而不說五個民族,就是說我們都是構成中華民族
的分子,像兄弟合成家族一樣...我們集許多家族而成宗族,更由宗族合
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國父孫先生說:
「結合四萬萬人為一個堅固的民族」。所
以我們只有一個中華民族,而其中單位最切當的名稱,實在應稱為宗族。

而 1943 年的《中國之命運》,有更完整闡述:

《詩經》上說,
「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就是說同一血統的大小宗支...
「豈伊異人,昆弟甥舅」就是說各宗族之間血統相維之外,還有婚姻的系
屬,古代中國的民族就是這樣構成的。

由上述內容可知,「中華民族宗族論」主張五族為有共同血緣的不同宗族,
相異點僅因兄弟分散生活,逐漸演化而成,但本質為同一中華民族。吳啟訥認為,
此主張與清末民初漢民族主義風潮中製造「黃帝」祖先神話的過程有密切關連,
也是孫文的「同化」思想和汪精衛強調共同血緣關係「民族的國民」思想的新版
詮釋(吳啟訥,2013:182)
。除此之外,面對抗戰險峻局勢,蔣介石強調「榮辱
與共,休戚相關」的共同命運,更是形成中華民族重要元素;蔣氏於書中舉出過
去中華民族如何藉由抵禦外侮以保障生存,進而認為對日抗戰再度使全中國人有
了共同命運。

「中華民族宗族論」成為官方主旋律後,對學界、政界乃至民間影響深遠,
白崇禧、馬鴻逵與龍雲紛紛響應;吳啟訥更指出,中共建政後儘管在族群政策上
捨棄國民黨的民族同化政策,但其「中華民族大家庭」論和「中國各民族反帝反
封建共同鬥爭」論,相當程度延續「中華民族宗族論」
(吳啟訥,2013:183-184〉

然吳啟訥也指出,此論述過度簡化中國境內複雜的族群關係,以致實際政策往往
成為同化政策取向,實際效果上邊疆非漢族並未信服此主張,也讓中共有機可趁
(吳啟訥,2013:184)。關於中共的民族主義話語,則在下一節詳述。

三、中國共產黨
(一)民族自決與聯邦制:
中國共產黨的民族主義話語,最早可追溯至李大釗對於「中華民族」的論述,
而國內民族問題上則與共產國際一致。1922 年中共二大上通過之〈中國共產黨
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與〈關於國際帝國主義與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決議案〉
中,中共首次正式提出民族思想方針。上述兩份文件中,提到:

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實行自治,成為民主自治邦...用自由聯邦制,
統一中國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華聯邦共和國。

此時中共提出民族自治與聯邦共和國主張,除了意識形態上作為無產階級政
黨,更重視階級問題之外13,更因其作為共產國際的中國支部,須遵循共產國際
的指示。王柯的研究指出,中共之所以在二大上提出民族問題觀點,就是因為共
產國際當時重視民族問題與外蒙古獨立問題;而以「民族自治」作為方針,正是
因為共產國際當時大力宣傳列寧的民族自決權與聯邦制國家構想(王柯,2017:
242-247)。

(二)民族統一戰線:
對日抗戰時期,中國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前述的知識界與國民黨皆試
圖建構新的民族主義主張,喚醒國民民族意識以抵禦外侮,中共也不例外。1935
年後中共文件與宣傳品上「中華民族」一詞開始大量被使用,如瓦窯堡會議的決
議中,便提出建立反日民族統一戰線,並有以內容:

蘇維埃自己不但是代表工人農民的,而且是代表中華民族的。中華民族的
基本利益,在於中國的自由和統一。

由此可知,中共開始強調紅色政權在捍衛中華民族上的角色,也強調民族解
放的概念。抗戰期間,中共也在東北、內蒙古與西北等地與少數民族接觸,進行
動員,成功將華北平原之回族武裝勢力納入麾下14。1939 年毛澤東的〈中國革命
與中國共產黨〉一文中,開頭便提出對「中華民族」的見解:

13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內文指出,蒙古、西藏等地經濟生活上處於游牧的原
始階段,卻因軍閥割據阻礙民族自決與當地進步可能,也對中國本部有無益處。
14
如馬本齋的回民支隊,加入八路軍。
中國是一個由多數民族結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 中華民族
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於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
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對外來民族的壓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這種
壓迫。他們贊成平等的聯合,而不贊成互相壓迫。在中華民族的幾千年的
歷史中,產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領袖。所以,中華民族又是一個有
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優秀的歷史遺產的民族。

毛氏此主張基本定調中共的民族論述,延續至今;不同於蔣介石的「中華民
族宗族論」將中國境內各族視為同源的宗族,毛澤東肯認各民族獨立地位,其中
華民族乃各族人民「平等的聯合」,可視為民族戰線上的統一戰線,中國境內各
族共組成大的複合共同體。毛氏也批評蔣介石的「中華民族宗族論」,認為此乃
「否認中國有多民族存在,而把漢族以外的各少數民族稱之為『宗族』」

1945 年,毛氏在中共七大上發表名為〈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其中關於
少數民族問題,毛氏認同孫文 1924 年的「承認中國以內各民族之自決權15」主
張,再度抨擊蔣介石的宗族說,直指國民政府屠殺邊疆少數民族 16,搞大漢族主
義;毛氏欲藉此證明中共才是孫文的傳人,國民黨乃滿清與北洋軍閥的繼承者。
而該文提到的少數民族自決,已非前階段支持民族獨立,因中共在 1937 年面對
內蒙古的民族獨立運動,認知到可能為日本所用,以瓦解中國領土,故轉為反對
民族獨立(王柯,2017:250)。

參、 結論
二十世紀在中國影響甚深的思潮,無非是民族主義(nationalism)。清末知識
分子眼見中國衰敗不堪,認定唯有建設民族國家(nation-state)才可拯救中國,
而梁啟超與孫文等人從日本引介了民族主義概念,其後革命派與立憲派經過論戰
後,同意以同化手段建構中華民族。民國建立後,「中華民族」概念在五四運動
與對日抗戰有了進一步的討論與傳播,國共兩黨對於中國未來之見解,也反映在
對「中華民族」的詮釋上。蔣介石受孫文的同化主義影響,其對於「民族」見解
較接近西方的 nation,並在抗戰期間進一步以「共同命運」為號召,認定中華民
國境內所有族群為中華民族,底下有諸多宗族,力圖建立中華民族國家;中共則
受史達林與蘇聯經驗影響,並在毛澤東的統一戰線思維下,肯認各民族獨立平等,
可結合為複合共同體。

15
此乃孫文 1924 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之主張,毛氏引用內容為: 「國民黨
之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國民黨
敢鄭重宣言,承認中國以內各民族之自決權,於反對帝國主義及軍閥之革命獲得勝利以後,當組
織自由統一的(各民族自由聯合的)中華民國。」
16
毛氏舉出幾例,如 1944 年對新疆「三區革命」的鎮壓、1942 開始對甘肅南部回、漢、藏等
族起義農民的屠殺
中共建政後,民族政策方針為民族區域自治,建立民族自治,使少數民族自
主管理。而 1950 年代開始進行民族識別政策,本文礙於篇幅,無法討論新中國
建立後的民族政策。但近年來新疆再教育營爭議、內蒙古雙語政策引起的反彈,
以及習近平上台後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論,正代表中華民族與民族主義在當
代仍有相當重要性,值得吾人持續探究。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梁啟超,1989,《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蔣中正,1964,《蔣總統集》,臺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

蔣介石,1943,《中國之命運》,重慶:正中書局

吳振寰編校,1937,《孫中山全集》,上海:三民圖書

顧潮編,1993,《顧頡剛年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柯,2017,《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臺北:政大出版社

黃興濤,2017,
《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
,北京:北京師範
大學出版社

吳啟訥,2015,
〈第六章:少數民族與抗戰〉
,呂芳上編,
《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
全民抗戰》,台北:國史館,頁 250-310。

吳啟訥,2013,
〈中華民族宗族論與中華民國的邊疆自治實踐〉
,黃自進、潘光哲
編,
《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形塑,第一冊:領袖的淬練》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
史研究所,頁 161-212,。

吳啟訥,2012,〈人群分類與國族整合──中共民族識別政策的歷史線索和政治
面向〉,余敏玲編,《兩岸分治:學術建制、圖像宣傳與族群政治》,台北:中央
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 319 - 393,。

王柯,2003,〈「民族」:一個來自日本的發明〉,《二十一世紀》,77:73-83
周文玖、張錦鵬,2007,〈關於「中華民族是一個」學術論辯的考察〉,《二十一
世紀》,2007(3):20-30

習近平,2017,〈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 在 中 國 共 產 黨 第 十 九 次 全 國 代 表 大 會 上 的 報 告 〉, 中 國 共 產 黨 新 聞 ,
http://cpc.people.com.cn/19th/BIG5/n1/2017/1027/c414395-29613458.html

毛澤東,1939,〈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193912.htm

毛澤東,1945,〈論聯合政府〉,中文馬克思主義文庫,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ozedong/marxist.org-chinese-mao-
19450424.htm#_ftn2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