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音一 講義1 5 期中考前範圍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4

1

【西洋音樂史 (一)】講義 1~5 期中考以前範圍

講義 1 遠古的音樂

Ch. 1: Music in Antiquity

古代音樂
 舊石器時代: 約 250 萬年至約 1 萬年前,開始有理性的思考,
 新石器時代:磨製石器為主,大約從公元前一萬年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
7,000 多年至 2,000 多年不等。

音樂存在的條件 (P.4~55)
1. 實物的存留,樂器 (聲樂更早,但無法保存)、演出的場地樂器,尤其古希
臘的劇場,演出悲劇的地方,是有音樂介入的,古羅馬也是
2. 圖像,將音樂演奏的情形留下來,有音樂家,樂器和演奏場合。
3. 文字記載,音樂現象更清楚
4. 音樂本身,有三大類(1 )樂譜 (2)口耳相傳 (3)從 1870s 年代以後有錄音

文字資料
 大約公元前 2500 年詞彙表/術語:樂器、調音程序、表演者、技巧、流派
 安海度亞娜 (Enheduanna, fl. ca. 2300 BCE) 是烏爾的阿卡德女祭司,寫有
一些讚美詩,可在楔形文字的碑文找到文字,為文獻裡最早出現的作曲家

最早期的樂器
出現約四萬年以前,骨頭做製作的,是大型的禽類,如天鵝。較早出土的樂器
大多距今約一萬年左右。
 樂器
 Lyre
 Kithara
 Aulos

希臘羅馬音樂系統: 古希臘生活與哲學衍生的音樂觀
 音樂是宇宙的秩序
 泛音是一種物理現象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2

音樂與道德觀
 音樂影響道德品質
 音樂有教育功能:體操鍛煉身體,音樂鍛煉心靈

希臘音樂思想
 兩種主要著作寫到關於音樂
 哲學教義相關
 柏拉圖(Plato, BCE 429–347)《共和國》Republic、《蒂邁歐篇》
(Timaeus)
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BCE 384–322)政治
 音樂理論相關
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d. ca. 500 )
 昆蒂利亞努斯(Aristides Quintilianus, CE 4),古希臘作家
 希臘神話中的音樂
 音樂發明者和實踐者:神和半神,阿波羅 (Apollo)、荷米斯
(Hermes)、安菲翁 (Amphion,)、奧菲斯 (Orpheus)
 音樂一詞,源自「繆斯」(希臘語 mousikē),代表藝術、美學
 音樂滲透了整個希臘人的生活
 音樂是一種享受的藝術,與算術和天文學有關的科學
 做為表演藝術的音樂稱為 melos,“perfect melos”是指旋律、歌詞、特定化
舞蹈動作,具有整體的構思
 音樂、詩歌和舞蹈
 柏拉圖《共和國》:音樂和詩歌幾乎是同義詞,是文字、節奏、和聲的
融合
 亞里斯多德《詩學》:沒有名字的精彩演講,不能稱為音樂
 Lyric: 用里耳琴吟唱詩詞
 Tragedy: 意思是「歌唱的藝術」
 其他用於詩歌的希臘文音樂術語,稱為 Hymn
 音樂無法與數字分離,是通往宇宙的鑰匙
 按數字排序的節奏
 畢達哥拉斯提出音程比例: 八度音程 2:1、五度音程 3:2、四度音程
4:3
 harmonia: 和聲,將每一個部分統整為有秩序的整體,包含數學比例、哲學
思想、宇宙秩序
 托勒密 (Claudius Ptolemy , fl. 127–48 CE):古代著名天文學家,音樂作
家,數學定律和比例:行星的運動,對應於音符、音程、音階
 柏拉圖《天體的和諧》(harmony of the spheres):行星的運轉就是隱形的樂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3

希臘音樂理論
四音音階 (Terachord) (p.14)
 外部音符是固定的,分為三大類:
 自然音 (diatonic):最古老,也是最自然的
 半音 (chromatic):最新的
 微分音 (enharmonic):最精緻,最不易分辨

大完美系統 (The greater perfect system)


 四音音階的組合,涵蓋更大的範圍
 四個四音音階加上最低音符,橫跨兩個八度
 疊接 (conjunct): 連續的四個四音音階有共同音符
 分接 (disjunct): disjunct:連續的四個四音音階無共同音符,且並且用全音
符分隔
 音符的命名是以指示系統中的位置 (P.15)

次完美系統 (The lesser perfect system):跨越八度加一個四度


 有三個疊接(symenmenon) 四音音階
 都不是絕對音高,而是音程關係

克雷歐奈茲(Cleonides)在著作《和聲導論》Harmonic Introduction,分為三種
 自然音階,以有限的方式分為全音和半音,稱為類別 (species)
 七種八度音階類別,再區分為四度音階和五度音階,皆是用完全音程將八
度音階區分
 混合利底安 (Mixolydian), 利底安 (Lydian), 弗利底安 (Phrygian), 多
里安 (Dorian), 副利底安 (Hypolydian), 副弗利底安 (Hypophrygian),
副多里安(Hypodorian)
 八度音階類別與巴比倫自然音階所使用的年代平行
 中世紀理論家採用名稱為調式命名
 多里安、弗利底安、利底安為民族名稱
 希臘世界裡有不同地區的音樂風格
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將這些名稱用於和聲、音階類型或旋律風格
 在類別的音域裡有音調(tonos/tonoi)、音階、一組音高
 可以有 15 種不同的 tonoi,是可移位的調式,每一種調式都有不同性格和
情緒。(與調性音階不同)

古羅馬音樂
 羅馬帝國在 BC146 年滅了古希臘,古羅馬音樂文獻資料較少,但承襲希臘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4

的音樂理論,但羅馬人享樂主義、務實,希臘人則注重思辨、充滿創造
力。
 古羅馬音樂對後來的歐洲音樂沒有任何直接影響

樂器
 提比亞管 (tibia) 是羅馬版的 Aulos,用在宗教儀式、軍樂和戲劇中很重要
 直銅號 (tuba),是長而直的小號,源自伊特魯里亞人,用於宗教、軍事、
國家慶典儀式
 灣銅號 (Cornu)、號角(buccina)、G 形圓號 (G-shaped circular horns)

公元 1~2 世紀的羅馬帝國
 希臘建築、音樂和哲學傳入羅馬
 有著名演奏家、大型合唱團和管絃樂團,常舉行盛大的音樂節和比賽
 由國王支持和培養音樂素養
 尼祿 (Nero) 渴望以音樂家的個人名聲,參加比賽
 3、4 世紀經濟衰退:大規模在音樂上的龐大開銷停止

隨堂練習抓重點

1. 古希臘的音樂是否都是單旋律呈現呢? 是否有伴奏樂器? 如果是,有哪些


伴奏樂器?

2. 就音樂本身與樂器使用來看,古希臘與古羅馬人的思維最大的不同為何?

3. 遠古時期音樂存在的條件有哪四種? 跟 21 世紀在流通、流傳方式,最大的
不同為何?

4. 試比較古希臘三種 Tetrachcords

5. 試比較大完全系列與次完全系統的差異性,

6. 試以 100~200 字段落式簡述,或以條列式分析,Epitaph of Seikilos 的各種


關聯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5

tombstone
•text,
function,
transcription

similarly diatonic
moderate Seikilos •modality:
in ethos
•melody
song Phrygian

comforted
•meaning

Note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6

講義 2 西元一千年以前的基督教

Ch. 2: The Christian Church in The First Millennium

重要的時間點
 146 BCE 羅馬人滅了古希臘,揭開了古羅馬帝國的序幕
 395 CE 東西羅馬帝國分裂
 476 CE,西羅馬帝國為北方民族所滅,進入中世紀
 東羅馬帝國,定都拜占庭,1453 年為鄂圖曼帝國攻陷,同年英法百年戰爭
結束,開始進入文藝復興時期。

基督教的傳播
拿撒勒人耶穌,猶太人、使徒,將基督教帶到近東、希臘、義大利,主張來世
社區和社會階層平等的救贖,吸引了許多追隨者,但羅馬人民必須敬拜羅馬諸
神和皇帝,因此基督徒只能秘密聚會,飽受迫害、殉道

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期間最重要的事為基督教的興起,
 312 CE,基督教合法化,392 CE 成為羅馬國教
 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當初傳的是猶太教,將《聖經》很多不合時宜的內
容改革,是為「新約聖經」,並囑咐他的門徒「使萬民作我的門徒」(馬太
福音 28:19)。
 312/313 年,君士坦丁一世(Emperor Constantine I,310-337 在位)頒布
了米蘭敕令 (Edict of Milan),使基督教合法化。
 392 年,皇帝狄奧多西一世 (Emperor Theodosius I,374-395 在位) 將基督
教定為國教,並壓制除猶太教之外的所有其他宗教。
 到 600 年,幾乎整個羅馬曾經控制的地區都是基督教徒。基督教也隨之多
元化: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儀式,也產生教會年曆 (church calendar)

東西羅馬帝國的宗教
 西方教會(羅馬天主教)
 由羅馬主教統治,被稱為教皇(pope)
 3 世紀以後,羅馬帝國的語言拉丁語成為西方教會的官方語言。
 東方教堂(拜占庭)
 希臘語是東方教會的官方語言
 拜占庭教堂是當今東正教 (Orthodox) 的始祖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7

 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

猶太教遺產
 基督教儀式的元素源自於猶太傳統
 吟唱聖經經文、詩篇
 聖殿 (Temple) 是公眾禮拜的場所
 以犧牲為中心精神的儀式(通常是一隻羔羊)
 由祭司表演,由利未人協助,由參與崇拜者見證
 利未人:祭司階層的成員,包括音樂家,由利未人所組成的合唱
團在豎琴、薩泰里琴、小號、鈸的伴奏下吟唱詩篇
 猶太教堂 (Synagogue),讀經和佈道中心
 在誦經中公開朗讀聖經
 cantillation:根據旋律公式吟誦宗教文字
 聖殿儀式與基督教彌撒的相似之處
 象徵救贖犧牲
 吟唱詩篇在某些特定日子
 都是一起聚會共同讀經、祈禱
 彌撒紀念最後的晚餐,模仿逾越節的晚餐
 基督教的旋律可能來自猶太人的頌歌

拜占庭音樂是單音式 (Monophonic),素歌
 是由讚美詩和詩篇唱出發展出的旋律,旋律分為 8 種調式(echoi),之後
成為西方教會模式的典範
 從 10 世紀開始有將讚美詩旋律記譜,直到今日仍然在希臘東正教儀式中演

 有三種形式: 直述詠 (direct)、答唱詠 (Responsorial)、對答詠 (Antiphonal)

西歐地區
 幾乎所有西歐地區都有自己的禮儀和聖歌,包括 Gallican, Celtic, Mozarabic,
Beneventan, Ambrosian
 直到 8 至 11 世紀,中央集權,教皇和世俗統治者將教會儀式標準化

葛利果聖歌
 歌唱學院 (Schola Cantorum),成立於 7 世紀末,對於聖歌與經文統一化相
當關鍵
 法蘭克國王矮子皮平(Pippin the Short, r.751-68)引進羅馬宗教與聖歌,整
合所有王國政治和宗教目標,其子查理曼 (Charles the Great, r. 768–814)統
一歐洲,800 年由教皇里奧三世 (Pope Leo III) 加冕為皇帝; 建立神聖羅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8

馬帝國結束黑暗時期
 將各地的聖歌旋律整合,而有些是 8 世紀以後所寫的新旋律

教皇葛利果一世(Pope Gregory I, r. 590–604)


 英國人將葛利果一世尊為他們教會的創始人
 素歌的發展歸功於他,因此稱為葛利果聖歌 (Gregorian chant)

記譜法的發展
 口耳相傳,再記下旋律,為求統一聖歌更為落實
 850 年開始第一次明確引用符號
 歌詞上方的紐姆表示旋律的形狀;不是指特定的音高或音程,僅做為旋律
形狀的提示,指示音程的距離和方向

桂多•達賴左 (Guido d’Arezzo, 992-1050)為 11 世紀的僧侶, 發明「階名唱


法」(Solmization)
 用顏色代表不同的譜號,為四線的譜表、音高是相對的
 六聲音階 (Hexachord): ut, re, me, fa, sol, la

索雷姆 (Solesmes) 素歌記譜法


 法國 Solesmes 聖本篤會 (Benedictine) 修士寫出了現代版計譜法,在 1903
年整理出來,成為梵蒂岡的公訂版本
 為四線譜表,可指定為 C 或 F 譜號
 音符和音符組合為紐姆譜,從左到右閱讀,也有斜紐梅斯、顫號
(Quilisma)

音樂理論
 聖奧古斯汀(St. Augustine, 354-430) 《論音樂》
 鮑厄修 (Severinus Boethius, C.480-524)《音樂的基礎》(De institutione
music)
 整理出八個教會調式,但誤值了上下行音階與移調,以致與希臘調式不同
 分為三大部份: 天籟 (music mundane)、人聲 (musica humana)、器樂
(musica instrumentalis)

八個教會調式 (P.37)
 Dorian, Hypodorian 多里安,副多里安
 Phyrian, Hypophrygian 弗里吉安,副弗里吉安
 Lydian, Hopylidian 利地安,副利地安
 Mixolydian, Hypomixolydian 米索利地安,副米索利地安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9

A. 八種教會調式 (p.42)
B. 調式分為正、副調式 (Authentic/ Plagal modes)
C. Finalis 結束音
D. Reciting tone 吟誦音

分析調式
 調式分為正、副調式 (Authentic/ Plagal modes)
 每一種調式包含 Finalis 結束音、Reciting tone 吟誦音
 終止音、音域、吟誦音都是辨別調式的特徵的關鍵
 吟誦音的例外:
 Phrygian 的主音式 Mi,吟誦音是 Do
 Bb 的使用,為了避免三全音

隨堂練習抓重點

1. 簡述東西羅馬帝國的興衰與中世紀的文化進程關聯,重點為天主教、基督
教、東正教、猶太教教會音樂的發展。

2. 簡述鮑厄修的音樂貢獻,八種教會調式是重點

3. 桂多•達賴左的音樂貢獻,Solmization 是重點

4. 何謂六音音階 (Hexachord)?

5. 試以 100~200 字段落式簡述,或以條列式分析,猶太教的音樂特質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10

Christianity
sprang from
Jewish roots

Eastern
Orthodox
Church

Judaic
heritage
Hebrew
Book of Synagogue
Psalms

Monophonic
cantillation

Note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11

講義 3
教會禮儀與聖歌 羅馬儀式與素歌

Ch. 3: Roman Liturgy and Chant

基督教年曆
1. 每年週而復始慶祝基督的故事,如聖誕節、待降節
2. 節日,紀念事件或聖人,如逾越節、復活節、受難日,神聖週
3. 禮儀內容隨著節日或季節而變化

羅馬天主教禮儀有兩種:
1. 彌撒 Mass: 羅馬教會最重要的儀式,核心精神是紀念最後的晚餐,在彌撒
中添加了祈禱、讀經、唱詩篇。又分為兩種 (p.43~45)
 因節日而特有的彌撒 Proper
 常用彌撒 Ordinary:
 Kyrie: 重複,僅有三句歌詞,華彩風格
 Gloria: 祭司在開頭領唱,使用音團式
 Credo: 祭司在開頭領唱,歌詞最多,音節式
 Sanctus: 歌詞重覆,使用音團式,中間常插入 Benedictus
 Agnus Dei: 使用音團式

2. 日課/每日頌禱 The Office: 依循聖本篤準則 (Rule of St. Benedict, ca.


530),將每天區分為八個時段,分別為: 黎明禱 Matins、清晨禱 lauds、早
課 prime、午前課 terce、午課 sext、午後課 none、晚禱 vespers、夜禱
compline,其中以 Matins, Lauds, Vesper 為日課當中最重要的部份

素歌的形式與種類
 日課交替唱段/對唱曲 (Office Antiphony): 在詩篇吟誦或是頌歌 (canticles)
的前後演出,使用交替唱段;150 首的詩篇每週都要唱
 日課讚美詩(Office hymn),為 4~7 行的詩節式歌曲
 彌撒詩篇交替唱段 (Antiphonal psalmody in the Mass): Psalmody
 啟應詩篇唱段(Responsorial psalmody): 用於彌撒與日課,為一唱眾和,根
源於早期的基督教會,素歌種類如下:
 Graduals: 以華彩風格
 Alleluias: 對於詩篇的回應,以華彩風格重覆出現,聖奧古斯丁(St.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12

Augustine) 認為綿長的華彩風格表達了無法言喻的喜悅,稱為 jubilus


 Offertories: 與 Graduals 類似,華彩風格,只出現在啟應詩篇唱段
 Tracts: Tractus/ drawn out,使用華彩風格的詩篇吟唱

《日用聖歌集》Liber Usualis,厚達 1900 多頁單聲部的階台經 (gradual)與對唱


曲 (Antiphonier) 所組成的宗教歌曲集,常在天主教的禮儀或各類宗教音樂中
使用,源於索萊姆聖本篤修道院 (Benedictine Abbey of Solesmes) 的修士,用
於日課與彌撒。

歌詞與音樂搭配的三種形式
1. 音節式 Syllabic
2. 音團式 Neumatic
3. 花腔式/華彩式/ 一字多音式 Melismatic

詩篇吟誦(psalm tones/Psalmody)的公式 (P.49)


 起音 Intonation
 吟誦音 Reciting tone
 句中 Mediant
 結尾 Termination
 9-10 句為「小光榮頌」Lesser Doxology,做為《詩篇 109》的結尾

聖歌的發展與延伸:
 插入詠 (Trope),通常為音團式或華彩式,在素歌之前加入新的歌詞與旋律
 繼抒詠(Sequentia/ Sequenc),通常為音節式,在彌撒的 Alleluia 之後加入新
的新的旋律,將原來的旋律加以擴充,最有名的例子為 Dies Irae

儀式劇 (Liturgical Drama)


 原先是一段對話,增添到儀式中,記錄在禮儀典籍中,有特定的呈現形式
 在教會演出,復活節和聖誕節對話最常見,在歐洲各地進行
 由男性神職人員和合唱團演唱
 12 世紀和 13 世紀初,在教會儀式中表演,也有單獨演出的,將聖歌串連
在一起,有時還會加入世俗風格的歌曲

希德嘉 Hildegard von Bingen (1098-1179)


 中世紀最著名的宗教作曲家
 出生於德國 Bermersheim,的貴族家庭
 1150 在賓根附近的魯珀茨貝格建立修道院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13

 以預言著稱,在德語區傳教,本身也是詩人
 著有《病因與療法》(Physica and Causae et Curae)
 配樂的宗教詩歌:在禮儀週期中保存在兩份手稿中
 主要作品:《諸般美德》(Ordo virtutum, ca.1151),43 首對唱曲、18 首
啟應曲、7 首續抒詠、4 首讚美詩等等

希德嘉的音樂風格:
 旋律超出八度範圍的四度或五度
 每次都會有所變化重複旋律架構
 一些模式源於吟唱:上升 5,級進下降,圍繞中心音
 連續的大跳,快速穿越八度或更多的模式
 用延長音符激發省思

記譜法 (notation) Neumes:


 C 譜表
 F 譜表

隨堂練習抓重點

1. 試述 Offices or Canonical Hours 的定義,將一天分為哪八個時段? 儀式中演


唱哪些音樂?

2. 試述 Mass 的定義? 分為哪兩種? 各有有些部份?

3. 試述歌詞與音樂搭配的四種形式,並請自行舉出講義課本以外的例子說明?

4. 請說明 Trope / Sequentia 的異同之處。

5. 請式述希德嘉 (Hildegard von Bingen, 1098-1179) 的生平、音樂風格、最重


要的作品等等

6. 請試述調式到調性的演變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14

In 3rd Century, Greek In 5th Century, Church


After 17 century,
Cleonides's species of modes: Boethius
Tonality
coctave Misreading

Note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15

講義 4 直至 1300 年的歌舞音樂

Chapter 4: Song and Dance music to 1300

中世紀盛期: 800~1300
1. 查理曼大帝 (Charlemagne Emperor)在 800 年即位,治理神聖羅馬帝國,也
就是日耳曼地區
2. 拜占庭帝國統治小亞細亞和東南歐
3. 穆罕默德 (Muhammad, ca.570-632) 在大約 610 年在阿拉伯創立伊斯蘭教,
迅速在巴基斯坦到中東、北非、西班牙擴展。

中世紀經濟發展,主要是農業生活,社會分為三種階級:
1. 神父、修女、僧侶:負責祈禱
2. 貴族和騎士:治理土地、打仗
3. 農民,為絕大多數人口,為貴族服務

西歐經濟進步
 農業技術進步,糧食供應增加
 1000~1300 年人口增加了兩倍
 1300 年西歐經濟實力超過拜占庭和伊斯蘭世界
 學習普及化: 約 1050~1300 所教會學校成立;1200 年後,民辦學堂迅速普
及;第一所大學在 12 世紀成立;古希臘和阿拉伯文字翻譯成拉丁文

有一種中世紀拉丁歌曲,稱為 Versus,非儀式用的歌曲 (P.66)


1. 哥利亞之歌 (Goliard songs): 又稱浪蕩歌曲;「哥利亞」是指流浪的學生和
神職人員著重享樂主義,風行於 10~13 世紀。
2. 康都曲 (Conductus): 原本出現在禮儀劇,出現在宗教遊行,到了 12 世紀
以後從宗教歌曲擴展到俗樂,有明確的節奏,是全新的創作曲。

方言歌曲 Vernacular song (P.67)


大多數白話歌曲沒有保存下來,主要是當時很多人是不識字的,也因此幾乎沒
有農村音樂生活的描述,少數歌曲透過複音音樂引用保存下來,供有受過教育
的聽眾欣賞
1. 史詩 (Epics),把民間傳說吟唱出來,如法國北部《羅蘭之歌》(Chanson of
Roland, ca.1100) 當中〈功勳歌〉(Chanson de geste)、英國《貝武夫》
(Beowulf, 8th century)、德語地區《紐倫堡之歌》(Song of the Nibelungs, 13th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16

century)
2. 遊唱歌手 (Minstrels),拉丁文為 minister, 意為 servant,來自於不同的背
景,如前神職人員、商人的孩子、工匠、騎士,盛行於中世紀晚期的法國
城市,精通音樂,受雇於宮廷。
3. 巴爾德 (Bards),詩人歌手,出現於塞爾特地區 (Celtic)
4. 巡迴藝人(Jongleurs),英文字源為 juggler,除了表現音樂之外,也表演雜
耍。

遊唱詩人,出身於貴族,在宮廷裡接受教育,他們的很多歌曲都有流傳下來,
盛行於宮廷。以羅瓦河為分野,依方言、時間、地域的不同,可分為兩種名稱:
1. Troubadours/ Trobairitz: 活躍於 11、12 世紀的法國南部,語言為 d’oc
2. Trouveres: 活躍於 13 世紀的法國北部,語言為 d’oil

依歌詞內容可分為以下幾種:
A. 情歌 Canso
B. 晨歌 Alba
C. 舞歌 Balada
D. 哀歌 Planh
E. 辯論歌 Tenso

遊唱詩人的詩詞
以愛情類為中心,稱為 fin’ amors (Occitan,奧克語,風行於法國南部) 或是
fine amour,意指 refine love,有時稱為 courtly love,宮廷式的愛情。

遊唱詩人的旋律
A. AAB: 巴爾形式 bar form, A 為 stollen, B 為 abgesang (P.75)
B. 詩節式 Strophic
C. 旋律為級進式,拱形樂句
D. 多半為音節式
E. 支聲複音 Heterophone
F. 持續音 Drone
G. 即興 Improvised

音樂劇 (Musical plays)


 來自田園歌曲,再發展成為音樂劇
 法國遊唱詩人 Adam de la Halle (cal. 1240–?1288) 《羅賓與馬戎之戲》(Jeu
de Robin et de Marion (ca. 1284) 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17

德語地區: 情歌詩人 Minnesingers,


 12~14 世紀風行於德語地區,所唱的歌曲稱為情歌 Minnelieder,後發展為
德文藝術歌曲 Lieder。之後在 16 世紀演變為名歌手 Meistersinger,華格納
《紐倫堡名歌手》將這樣的歌唱傳統述說的很詳細。
 最著名的例子為 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 (?ca.1170–?ca.1230) 所寫 《巴
勒斯坦之歌》(Palästinalied)

義大利: 頌歌 (Laude/ sing. Lauda)


 神聖的意大利單聲部宗教歌曲,約幾十首倖存下來,
 在宗教遊行、祈禱聚會中唱歌,
 14 世紀後期,多元為複音風格

西班牙或葡萄牙: 卡提加 (Cantigas)


 內容為頌讚聖母瑪利亞,因此為 Cantigas de Santa María
 收錄超過 400 首,歌詞為加利西亞語、葡萄牙語
 有副歌(refrain)、AAB form

中世紀重要的樂器
 小提琴 Vielle/ fiddle
 手搖風琴 Hurdy-gurdy
 薩泰里琴/ 西洋古琴 Psaltery
 橫笛 Transverse flute
 簫姆管 Shawn
 嗩管與手鼓 Pipe and tabor

中世紀的舞樂
 卡羅爾舞曲 Carol,盛行於 12~14 世紀,歌舞合一,所有人圍成圓圈歌唱
 艾司唐彼舞曲 Estampie,為器樂演奏的舞曲,分為幾個部份,有開始段
ouvert 與結束段 clos。

中世紀遊唱詩人的影響
 時至今日的抒情歌曲與吟遊詩人的歌曲有著共同的特點
 最常見的主題:純潔,無法實現的愛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18

隨堂練習抓重點

1. 試述中世紀盛其是從何時開始? 與之前在政治局勢、藝術文化、社會風氣
有何不同?

2. 中世紀的拉丁俗樂與拉丁宗教音樂有何異同? 什麼是 Goliards? 與 Carmina


Burana 有何關聯? 什麼是 Conductus? 在節奏上的特別之處?

3. 以下為三種方言歌曲的專業歌手類別,請用自己的話重述這些定義,是否
有對應到 21 世紀的幾種特定的歌手或藝人或他們的作品? 如 Bob Dylan,
Leonard Cohen, John Lenon、胡德夫、謝宇威等等。

Minstrels Bards Jongleurs

• servant • Poet-singers in Celtic • low-class itinerant


• from varied lands musicians
backgrounds • sang epics at • performing tricks,
• integral and banquet telling stories, singing
prominet part of the or play instrument
late medieval French
city

4. 請試著說明這兩種遊唱詩人的身份、活躍時期、所從事的工作、所演唱的歌
曲。

Active in 13 century, trouvères


Active in 12th century, troubadours;
trobairitz

5. 請試舉幾件中世紀樂器,並說明是由什麼樂器演變而來,之後又演變為哪
一種現代樂器,如 Shawn 就是後來的 oboe 之類。

Note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19

講義 5 13 世紀的複音音樂

Chapter 5 Polyphony through the Thirteenth Century

中世紀晚期的演進
 1050-1300 年歐洲經濟成長
 12 世紀中葉哥德式建築風格興起,使用教堂建築更為高大、寬敞、讓聲響
充分的產生共鳴
 最早複音音樂產生於 9~13 世紀,記譜法開始產生
 Trope 讓原本的單旋律有所變化,為增添改寫,進而演化出奧干農與經文歌

奧干農的發展
早期奧干農 (西元 12 世紀之前都算)
 持續音 Drone,可追溯到古代或史前時代
 旋律線與持續音高,通常最後停留在五度音程上

西元第九世紀奧干農
 以平行奧干農 (parallel organum)為主
 也有「混合奧干農」mixed parallel 、「傾斜奧干農」oblique organum
 《音樂手冊》(Musica enchiriadis) 除了描述奧干農的嚴格規則,也收錄許
多歌曲
 主聲部 Vox Principalis、奧干農聲部 Vox Organalis
 Guido of Arezzo《音樂評論》(Micrologus, ca. 1025–28) 論述結合了傾斜與
平行奧干農的音域範圍以及各種組合的可能性,也闡述了當時的奧干農是
以口耳相傳為流通的主要途徑。
 重要相關著作
 《音樂手冊》(Musica enchiriadis, ca. 9th ~14th century) 除了描述奧干農
的嚴格規則,也收錄許多作品
 Guido of Arezzo《音樂評論》(Micrologus, ca. 1025–28) 論述結合了傾
斜與平行奧干農的音域範圍以及各種組合的可能性,也闡述了當時的
奧干農是以口耳相傳為流通的主要途徑。
 《溫徹斯特插入詠》(Winchester trope, ca. 1000)

西元第 11 世紀晚期奧干農
 音對音,通常為兩個以上的聲部反向進行,在既存的聖歌旋律上添加奧干
農聲部。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20

 奧干農聲部獨立
 經常出現於 Graduals, Alleluias, and Office responsories; 常用彌撒的插入詠
 有時與獨唱單旋律交錯出現
 《奧干農作曲法》(Ad Organum faciendum, ca. 1100) 保存了奧干農的規則

西元第 12 世紀早期阿基甸複音音樂 Aquitanian Polyphony (1100~1150)


 主要來源:
 曾經保存在阿基坦公國利摩日聖馬夏爾修道院 (Abbey of St. Martial at
Limoges) 的手稿
 《加里斯都卷軸》(Codex Calixtinus, 1173),來自法國中部的類似手
稿,主要是口頭傳統的書面痕跡,後來流傳到西班牙西北方
 通常使用於續抒詠、祝福歌的插入詠
 原本的素歌旋律為「持續音聲部」(Tenor,與合唱團裡的男高音意義不
同),演唱「定旋律」,放置在最低聲部
 使用「迪斯康特風格」(discant (英)/déchant (法) / discantus (拉)): Discant 在
最高聲部,一音對多音,在句尾有些變化
 華彩奧干農 (Florid organum/ Melismatic organum): 奧干農聲部是根據定旋
律所即興唱出的旋律
 舉例: anonymous: Jubilemus, exultemus

西元 12 世紀晚期至 13 世紀聖母院複音音樂 (Notre Dame Polyphony)


 音樂更加華麗、複雜、超過兩個聲部
 整理成冊並收錄於《奧干農大全》(Magnus liber organi, 1285),作者不詳
 現存最早為 1240 年代的手稿
 使用六種節奏模式 (P.70)
 自古希臘以來第一個表示音符時值的符號
 Johannes de Garlandia 在 13 世紀的《測量音樂》(De Mensurabili
Musica)
 使用連字符號 ligatures:音符組的組合模式,源自紐姆譜記譜法,為
相對的長度
 L: longs 指「長音符」
 B: breves 指「短音符」
 tempus (pl. tempora)是基本時間單位,以「三」為單位
 舉例: Leoninus and colleagues: Viderunt omnes

聖母院複音音樂 (聖母樂派) 重要的作曲家


 從論文《奧干農大曲集》(The Magnus Liber Organi, ca.1285) 中得知兩位重
要的音樂家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21

 雷奧寧 (Léonin/ Leoninus/ Leonius, ca. 1163-1201)


 使用六種節奏模式 (P.87)
 使用 2、3 或 4 聲部奧干農,以及較新的康圖斯與經文歌
 裴勞定 (Pérotin, Perotinus, ca. 1160-1220)
 將原本的奧干農部延伸為 organum duplum, organum triplum,
organum quadruplum
 聲部交換 (voice change)
 使用不諧和音程
 舉例: anonymous: Clausulae on Dominus, from Viderunt omnes (P.93)
 舉例: anonymous: Clausulae on Dominus, from Viderunt omnes, No. 29
(P.93)
 舉例: Perotinus: Viderunt omnes93, (P.95)

取代複音段/增添改寫 Substitute clausulae


 取代複音段是從奧干農獨立出來的聲部,置於第二部,在 tenor 之上,為修
飾 tenor 聲部,之後取代了現有的素歌
 大多數是迪斯堪風格
 有數百個與奧干農相同的手稿,但並未註明出處
 光是佛羅倫斯手稿包括 “Dominus” 就有多達十個取代複音段
 反覆與結構:tenor 根據節奏模式重複節奏動機、一些節奏 tenor 重複旋律

經文歌 (Motet):
 來自法文 mot,指「文字/小字」,聖母樂派較晚期發展的樂曲種類,從
discant/ discantus 演變而來。
 為 13 世紀初新的音樂形式
 新寫的拉丁歌詞在最高聲部的狄斯堪取代複音段
 成為領先的複音音樂的類型,和世俗的音樂
 重視複雜的模式,每首曲子有多層含義
 有複合標題,表示每段歌詞的第一句,如 Factum est salutare/Dominus
 之後經文歌成為獨立的教會音樂,可做出自由的發展
 1250 年代,通常為 3-voice motets,tenor 聲部演唱定旋律 (cantus firmus)
 舉例: anonymous: Motets on Tenor Dominus, Factum est
salutare/Dominus (P.96)
 舉例: nonymous: Motets on Tenor Dominus, Fole acostumance/Dominus
(P.98)

佛蘭哥式的記譜法 (Franconian notation)


 由科隆的佛朗哥編纂,《定值音樂的藝術》(Ars cantus mensurabilis, ca.1280)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22

 音符形狀表示相對持續時間
 四種音符時值:double long, long, breve, semibreve (P.99)
 tempus 為基本時間單位
 3 tempora 構成完美

佛蘭哥式的經文歌
 每個高聲部都有獨特的節奏音型
 不再遵照節奏模式

彼得呂斯 (Petrus de Cruce, mid-13th to early 14th century) 將佛蘭哥式的經文


歌發揚光大,寫有 Aucun ont trouvé/Lonc tans/Annuntiantes (P.102)
 節奏變化擴展
 三個聲音節奏不同,具層次感
 tenor:移動緩慢,為和聲基礎
 duplum:每個音符單位不超過 3 個 semibreves,
 triplum:一個音符單位最多有 7 個 semibreves

13 世紀後期的和聲語彙
 相較於節奏形式的變化,和聲的變化較為保守
 1、5、8 度是最完美的和解和聲,4 度經常被視為不和諧音程
 允許偶有 3 度是不和諧音程
 4 度經常被視為不和諧
 典型的終止式:tenor 級進下行,最高音級進上形,持續了兩個世紀
(P.102)

英國複音音樂
 英國音樂與法國音樂相關,形式類似,包括奧干農、康達圖、經文歌等等
 但最明顯顯著特徵在於大量使用 3、6 度
 複音旋轉法 (rondellus):聲部旋律交錯,三個聲部有三個動機 abc,相
同的動機同時出現在不同的聲部,形成統一感 (P.103)
 羅塔輪唱曲(rota):恆定循環的卡農,是世俗音樂,聽起來如同輪子般
的旋轉
 舉例: anonymous: Sumer is icumen in 夏天已經到了 (P.104)

複音音樂傳統與歷史意義
 為西方音樂的特質
 中世紀音樂被保存下來的數量有限
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作曲家開始對於中世紀音樂感興趣,如 Debussy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23

就是一例。

隨堂練習抓重點

1. 試比較 Aquitanian Polyphony 與 Notre Dame Polyphony 的差別

2. 什麼是六種節奏模式? 在 Notre Dame Polyphony 作曲家如何使用?

3. 中世紀的 Tenor 是指合唱團裡的男高音聲部嗎? ____ (Y/N),請問 Tenor 的


字源來自於拉丁文 ________,是「持續」的意思,通常出現在曲子的最高
聲部嗎? ____ (Y/N)

4. 經文歌 Motet,其中的 Mot 是指________,與文字有關。

5. 和聲在中世紀在教會音樂最初表現形式稱為 _________,與管風琴的字源
(ὄργανον organon)有關。最先是兩聲部,之後再演化為三聲部、四聲部,以
完全音程平行進行,譬如 4 度、5 度平行進行,之後再演化為和聲的進
行。

6. 從 organ / organum 衍生出的新知識、新定義,試述下圖圍繞在奧干農的關


係與演化過程。

harmony

polyphony
motet orgamun

drone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24

Note

東華大學音樂系 西洋音樂史 (一) 講義 劉馬利 編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