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 定窯 北宋∼金朝 白瓷劃花蟠龍紋洗 |

在宋、金時期,定窯上流行刻畫螭龍紋,常見技法有:刻、印、模貼等。
除了螭龍紋樣外,部分會添加萱草、蓮花、牡丹、海石榴等花卉植物,用以相
襯各式造型的螭龍主紋。

在功夫精湛的師傅手裡,一刀一畫,刻出了雅致的紋路,渾然天成。製成的
定瓷佳品,柔和華美又高貴,同時兼具了高度的藝術性與無窮的審美趣味,這
就是所謂的出神入化~

看看眼前這件「定窯白瓷劃花蟠龍紋洗」吧!成於北宋至金代,由臺北故宮
所典藏,精緻生動的螭龍在盤心望著你,仔細觀察牠的身形,環若遊龍,圓滿
如意,符合螭龍象徵吉祥美好的寓意;而流暢的線條,周身攀以捲雲、四足、
及鰭帶,遠遠看,彷若一朵綻放的牡丹花,在線與線之間的留白,恰到好處。

這件不以繁複吸睛,但也不單調無趣,是一件十分典型螭龍紋定瓷,宛如小
姊姊獨有的典雅高貴氣質。
螭龍,是中國傳說中的神獸,寓意美好與吉祥,是常見的古代傳統裝飾紋樣,
在屋宇、門窗、傢俱、瓷器、青銅器、玉器、畫像磚、銅鏡與服飾上,時常有
靈動小巧的螭龍正遊走於上。作為傳說中的神獸,最早的螭龍紋是商周青銅器
的裝飾紋,由於螭龍和龍紋相似,也有“螭虎龍”的稱法,而螭龍的尾巴有枴
子型和卷草型等類型。

就細部而言,螭龍身則較少刻畫鱗甲,體態有肥有瘦,隨著不同器物與時代,
各有特色,而作為無角龍,頭與爪是與龍紋來進行判別的部位~比起翱翔於天的
飛龍,螭龍更具有走獸的形象,螭龍紋的圖案設計,比龍紋更為自由,適合用
於來裝飾長邊,蜷轉圓弧,自有一種生動可愛的趣味,而這也是它屬於常見花
紋的原因。

到了尚雅的宋代,中國展開復古風潮,宋瓷大量出現螭紋裝飾紋樣。以宋定窯
為例,瓷盤、瓷碗與瓷瓶上,都能夠見到以印花、劃花手法的螭紋裝飾。

螭紋的流行延續到元末,在元代景德鎮窯出現釉裏紅塑貼螭紋高足杯等名品。
當時代來到明清瓷,螭紋有蟠螭、團螭、雙螭等多種形態,表現手法多為繪畫,
偶有塑貼。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嘉靖白釉紅螭瓶,以一條蟠螭盤繞白瓶頸肩處,紅白輝映,
神采耀目。定陵出土明萬曆黃釉紫彩三螭足爐,以三螭倒立成足,螭身成為爐
腹上的堆塑裝飾,構思精巧,風格古樸,令人贊絕。

晚明民窯青花瓷器上螭紋大量湧現,逸筆草略卻頗富神采。
清康熙豇豆紅太白尊以細線刻劃團螭紋,盡顯盛世之時,刻意追求精益求精的
審美情趣。

參考資料:

1. https://read01.com/zh-tw/az8ayRx.html#.YyG5qKBByM_
2.

| 龍泉窯 龍泉窯青瓷露胎堆貼螭龍紋盤殘片 |
(夔:音同葵)
宋、金、元時期的瓷器作品,觸碰歷史介紹過的龍泉窯是必賞經典之一。
從北宋晚期開始,龍泉窯選擇刻畫技法來展現更多元的紋路,而刻畫技法的成
熟與歷來螭龍紋形象的流傳,使螭龍紋更加豐富,並與青釉龍泉瓷完美結合。

由於元代出現「露胎貼花」這別具一格的燒造工藝,龍泉窯青釉瓷上的螭龍
紋多了前所未見的形貌。

在附圖(圖四)中,我們能看到螭龍紋呈現立體貼花的模樣,鮮明俏麗的露
胎磚紅螭龍與青釉瓷盤互相輝映,展現獨特的時代特色。

大家熟悉的印花和刻劃花記法,都是龍泉窯傳統的裝飾方法,而元龍泉以印
花裝飾較為突出,常結合刻劃花一起運用,印花有陰文印花與陽文印花兩種,
其中,陽文印花使用較多,特色為紋飾凸於釉面,呈現如淺浮雕效果,紋樣題
材從龍鳳、雲鶴、花鳥、八仙、八卦、花卉、瓜果、朵雲、魚紋、雁銜蘆、山
水到人物故事皆有。

在胎釉特徵上,南宋時期的薄胎厚釉,釉色粉青的製品仍有生產,但是,元
代龍泉窯所生產龍泉瓷則胎體厚重,釉層較薄,釉色以綠色為基調的青瓷,色
調除了標準翠綠色之外,青灰、青黃等色也常見,當燒成窯內環境不同,釉色
甚至會全變為黃色,也就是所謂的「黃龍泉」,別有韻味。

元代龍泉窯展現極佳的青瓷釉色美,而工藝上的突破,也讓多種裝飾技法能夠
為器物錦上添花,從刻、劃、印、貼、雕、鏤、褐斑、文字等裝飾技法,皆有
佳作,有趣的是,常常一件器物上會運用多種技法,如模印花加刻劃花、露胎
貼花加褐斑裝飾等。

而宋、金、元時期,北方耀州窯青瓷上夔龍紋為代表,南方龍泉窯青瓷則是常
見螭龍紋。
依窯址出土殘片標本可知,北宋晚期龍泉窯已開始在青釉瓷尚有螭龍紋裝飾,
當時主要是以刻畫技法來勾勒螭龍的形貌,盤心翠青釉上,生動靈巧的螭龍身
軀細長,在俐落刀法下憑添蒼勁之美,具有當時流行瘦金體的書體韻味,而元
代創新的露胎貼花使得螭龍紋呈現全新風貌,也成為獨特的時代風氣,這件在
浙江省龍泉是溪口鎮瓦窯洋窯址出土的龍泉青瓷露胎推貼螭龍紋盤殘片,在梅
子青釉上,磚紅露胎的螭龍呈現青紅相映的對比效果
| 景德鎮窯 元朝 景德鎮釉裡紅貼塑螭龍紋高足轉杯 |

景德鎮為瓷器重鎮,螭龍紋也隨著技術的進步,以不同的製作方法呈現。
從南宋時期的青白釉瓷加上印花技術,到元代時期,開始使用的新技術釉裡紅
裝飾工藝,螭龍紋圖樣也逐漸有了新的樣貌。釉裡紅貼塑螭龍紋高足轉杯(圖
五),杯外塗了大塊的紅色彩斑,在杯子下緣貼塑了一條正在往上攀爬的螭龍,
型態自然,頗具動態感。

春秋戰國時期的螭龍紋體型纖長,眼睛多是圓形或橄欖型,圓臉細眉,四肢關
節處飾以捲雲紋,背脊上有或單或雙的脊線,尾巴長而彎曲。

雕琢在玉器上時,螭龍數目不多,也好辨認,但青銅器上,經常是以成群連續
的大面積裝飾來呈現,龍體互相纏繞,盤曲成半圓或近似圓形的形態,看起來
是藝術化的線條,螭龍之身難以辨認。

漢代 | 蟠螭紋玉劍璏 漢代 | 螭龍紋玉劍格

秦漢時期是螭龍紋使用的高峰,在玉器上偏愛浮雕或透雕,因此能直觀看出螭
龍的形態。此時期的螭龍紋頭部似虎,偏方形,平嘴大眼,耳多圓形直立,也
有尖耳或方耳;雙肩隆起,腰部下陷,臀翹,龍身呈 S 型彎曲;四肢剛勁有力,
作前伏後蹬狀,尾巴仍是長而捲曲,看來神采飛揚,矯健豪邁。

隋唐對螭龍紋興趣不高,螭龍紋因此沉寂了一段時間,直到宋朝才再次活躍起
來。在玉雕上,宋朝從王公貴族到文人雅士都崇古尚古,尤其偏愛秦漢之風。
故而在螭龍紋的應用上繼承了兩漢風格,立體感很強,頭部除耳朵小了點,基
本與漢代風格差異不大,圓眼上挑,鼻下有橫陰刻線,額頭上有時候也有陰刻
線;肩部、臀部豐滿厚實,四肢關節稜角分明,身軀變得纖細了一些。

南宋 | 青白玉雙螭紋璧

而到了元朝,螭龍紋的身軀又稍稍加寬了一些,長度不減但尾巴變長作捲雲狀,
還分成左右兩股,一長一短;四肢關節處多裝飾捲雲紋,身子中間有一兩道陰
線代表脊柱,再刻一些線代表肋骨,看起來更加英武。

明清依舊喜歡仿古漢代,螭龍紋眼睛形式變化多端,有圓眼、三角眼、橄欖形
眼和蝦米眼等。部分螭龍紋還生出了角,鬃毛也富於變化,飄揚的、上沖的、
貼肩的,形態各異。清代集眾多工藝之大成,在仿古玉器的製作上更加出類拔
萃,可以以假亂真,一方面可見技藝之精湛,另一方面也彰顯了漢代文化影響
之深遠。

明代 | 玉螭紐印
不知道大家對於此次的「螭龍紋」主題的文章有什麼想法呢?歡迎多多留言分
享喔。上次提到了玉器上面的螭龍,今天,讓小編帶大家走進宋、金、元時期
的「螭龍紋」世界吧!

| 定窯 北宋∼金朝 白瓷劃花蟠龍紋洗 |
在宋、金時期,人們喜歡在白釉瓷器上刻畫出他們心中的主角「螭龍」,
有了主角,當然需要有一些配角來凸顯主角「螭龍」的生動、柔和及華美,他
們請來了各種植物花卉(包含萱草、蓮花、牡丹、海石榴等)作為搭配,如此
一來,美妙的場景就佈置好了。最後,只需要利用當時刻、印、模貼等技術,
將人們心中的這幅想像呈現於白釉定窯磁器上,一件絕美的藝術品就完工啦!

小編帶大家一同欣賞一件臺北故宮所藏的藏品,「定窯白瓷劃花蟠龍紋洗」
(圖三),應該可以看到,盤子底部刻畫有精緻的螭龍,大家先仔細端詳其身
姿,彎曲且環形的龍身線條流暢,是不是漸漸在你腦中動起來啦!此時趕緊將
你的視線拉遠,是不是又有如一朵盛開的花兒呢?

身體周遭的花尾、四足、及鰭帶,以及線條間恰到好處的留白,都使整體圖樣
不會過於繁複,這件是小編覺得大家可以慢慢欣賞,十分典型的螭龍紋定瓷。

| 龍泉窯 龍泉窯青瓷露胎堆貼螭龍紋盤殘片 |
(夔,音同葵)
而提到宋、金、元時期的窯,就不能不提先前《觸碰歷史》也提過的龍泉
窯啦!(還沒看過的,連結附在此 https://reurl.cc/xQWXGZ。趕緊點擊看看!)

龍泉窯從北宋晚期開始,採用刻畫技法將螭龍紋刻在青釉瓷器上。到了元
代,隨著新工藝技術「露胎貼花」的發展,龍泉窯青釉瓷上的螭龍紋也開始有
了不同的樣貌。

編編說文解字時間:「『露胎貼花』,就是『以貼花造就露胎效果』,簡單來
說,就是將不施釉的素胎模印花,蓋住器物想要裝飾的部分,露出胎體內的鐵
成分,與窯內的氧氣進行激烈的化學反應,淺紅褐色的成品,紀念了這驚心動
魄的過程。」

在螭龍紋盤殘片(圖四)中,可以明顯看到螭龍紋變得立體,並且呈現「露胎
貼花」造就的磚紅色,色調鮮明,並和青釉瓷盤互相映襯。

| 景德鎮窯 元朝 景德鎮釉裡紅貼塑螭龍紋高足轉杯 |

景德鎮為瓷器重鎮,螭龍紋也隨著技術的進步,以不同的製作方法呈現。
在南宋時期是用青白釉瓷加上印花技術。到元代時期,新技術出現了!「釉裡
紅」裝飾工藝讓圖樣逐漸有了新的樣貌。大家可以看到這個釉裡紅貼塑螭龍紋
高足轉杯(圖五),在許多大片的紅色彩斑吸引目光之時,一隻活靈活現的螭
龍正從底部竄出,緩緩往上攀爬,極具動態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