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篇四 《禮貌》(節錄) 課本練習參考答案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單元 4 儒家思想(文化單元)

選篇四 《禮貌》
(節錄) 課本練習參考答案

(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頁 4.52~4.57)
1. 作者描寫了朋友之子的甚麼行為舉止?

作者描寫了朋友的兒子在長輩來訪時沒有端坐,也沒有站起來打招呼,連父親的提醒也裝

作沒聽見,沒有禮貌。
2. 對於兒子的行為舉止,作者的朋友有何反應?

作者的朋友表現窘迫,但無可奈何。
3. 在作者小時的北平,街上戴眼鏡的人向人打招呼問安時,如何表現禮貌?

戴眼鏡的人向人打招呼問安時,會老遠就取下眼鏡,然後向前緊走兩步,口中念念有詞,

蹲一條腿互相向對方請安。

4. 作者認為西方婦女在屋裏可不用摘帽的原因是甚麼?

作者認為原因是從前西方婦女的帽子特大,戴上摘下都很費事,而且難於放置。

5. 為甚麼作者感到「窘不可言」?

因為西方婦女在室內可免於摘帽,電影院中兩位戴大花冠的婦人並不失禮,但作者用中國

話在背後斥責她們,沒想到一位婦人懂得中國話,故作者十分窘迫,感到自己無禮。

6. 作者認為中國人串門子閒聊天的習慣是怎樣形成的?給人造成哪些不便?

作者認為中國中下階級的小戶人家,兩家可共用一垛牆,造訪鄰舍十分方便,故而形成了

串門子閒聊天的習慣。若在不恰當的時間造訪,會影響他人作息,十分失禮。

7. 作者指出探病時須注意哪些禮貌?

作者指出探病可空手,也可帶花束、食物或卡片,視乎彼此的關係及身份而定。探病時不

需面帶戚容,但也不宜談笑及久留。

8. 根據第 6 段所述,中國的弔喪習俗是怎樣的?

若與死者有深交,弔喪者難免表現悲慟,對死者的家人表示安慰。而死者的兒女則須克盡
孝道,以合乎禮儀的方式祭祀父母。

9. 作者指出西方的弔喪習俗有何不合理之處?

作者認為西方的弔客循例繞棺瞻仰遺容時,看見死者的面孔,會增添難過傷感的情緒。而

且人羣聚集在殯儀館的院子,猶如趕集般熱鬧,與弔喪沉重的氣氛不合,並不妥當。

10. 在第 7 段,作者舉出了哪些飲宴的繁文縟節?

作者舉出了飲宴中敬酒與勸酒的繁文縟節。

(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頁 4.57~4.60)

1. 本文共有 7 個段落,按結構可分為三個部分。試指出各部分分別由哪些段落組成,並概述
每部分的內容大意。

部分 段落 內容大意
以自己到朋友家做客的例子,諷刺朋友的兒子不懂禮貌,引
一 第 1 段
入文章主題。
二 第 2~3 段 指出禮貌會隨時、地而異。
依次談論了造訪、探病、弔喪及飲宴的禮儀,並通過中西文
三 第 4~7 段 化的比較,說明禮貌因應彼此的關係、身份、場合而異,表
達了作者對禮貌的看法。

2. 在文章首段,作者以一次探訪朋友的經歷帶出主題。試判斷以下陳述,然後塗滿與答案相
應的圓圈;每道分題限選一個答案。

無從
作者以朋友之子的行為表現為例,用意是: 正確 錯誤
判斷
(1)慨歎後生可畏。 ○ ● ○

○ ● ○
(2)指責朋友教子無方。

3. 在第 2 段,作者提出「禮貌之為物,隨時隨地而異」的論點。據此,作者又提出了哪兩
個分論點來申論這論點?當中舉出了哪些論據?
論據
分論點一 在作者小時候,戴眼鏡的人一遇上熟人,
禮貌會隨時而異。
老遠就摘下眼鏡,走上前打招呼,互相蹲

一條腿請安。作者長大後,戴眼鏡的人變

多,人們不再這樣做了。

論據

分論點二 中外人士皆不會在屋內戴高帽子,惟獨西方
禮貌會隨地而異。 的女士有特權。作者以自己在美國的經歷,

說明兩位婦人在電影院戴高帽子不是失禮的
4. 本文第 4 及第 6 段均使用了 對
行為。
比論證法,試根據內容,回答 以
下問題。

(1) 試分析作者在這兩段中的論證過程及所申述的論點。
段落 論證過程 論點
作者指出西方人視家為 堡壘 ,朋友訪 中國人有串門子的

問前應 事先通知 。而中國的中上階層 陋習,造訪朋友鄰居

第 4 段 居於深宅大院,鄰舍不會 隨便到訪 ; 的禮貌較西方人差。

中下階層的小戶人家,不需幾步就到鄰舍,

養成 串門子 的習慣。

作者指出西方的弔喪習俗是 繞棺材瞻仰 中國人弔喪的禮俗

第 6 段 遺容 ,而中國的弔喪習俗是 把死者的 較西俗合情理。

照片放大,高懸在靈桌上,供人弔祭 。
(2) 承上題,作者使用對比論證對申述論點有甚麼好處?試略加說明。
作者通過對比論證,突出優劣之分,指出中國習俗的優劣。如第 4 段中,作者把

西方人和中國人探訪親友的習俗作對比,指出中國人串門子閒聊的陋習。以第 6

段為例,作者以中西的弔喪習俗作對比,指出中國人懸掛死者照片的習俗較西方繞

棺材瞻仰遺容的習俗更合情理,優劣立見,論述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增強文章的

說服力。

5. 在第 5 至 6 段,作者談及探病與弔喪的禮貌。

(1) 這兩種行為的禮貌有何共同準則?
 隨時隨地而異
 因應彼此的關係而異
 因應身份而異
 因應場合而異

A 
B 
C   A B C D
D   ○ ○ ○ ●
(2) 承上題,作者如何論證這些禮貌的準則?
作者指出探病可空手,亦可帶東西,若不是特別親近的人則可寄卡片慰問;弔喪的悲

慟程度因與死者的關係親疏而有所不同,若為深交,則愈加悲痛,由此可見探病和弔

喪的禮貌因應彼此的關係及身份而異。作者指出病房是病人休息的地方,探病不宜高

談闊論、停留過久;靈堂和殯儀館是弔喪的地方,孝子和弔客都需要注意個人儀態,

不宜舉止輕浮,把弔喪變為趕集,由此可見探病及弔喪的禮貌因應場合而異。
6. 在第 1 及 6 段,作者分別描寫了朋友之子約翰及一位陪靈孝子的形象。試根據以下引文
回答所附問題。

約翰: 推門而入,看見他的一位少爺正躺在沙發椅上看雜誌。他的姿勢不大尋
常,頭朝下,兩腿高舉在沙發靠背上面,倒豎蜻蜓。他不怕這種姿勢可
能使吃飽了飯出來。這是他的自由,我的朋友喊了他一聲,「約翰!」
他好像沒聽見,也許是太專心於看雜誌了。(第 1 段)
孝子: 我曾見一位孝子陪靈,並不匍匐地上,而是翹起二郎腿坐在椅子上,嘴
裏叼着紙煙,悠然自得。這是他的自由,然而不能使弔者大悅。(第 6
段)

(1)約翰和孝子兩人的形象有何相似之處?這是運用了甚麼描寫方法?

兩人的形象均目無尊長,十分失禮。作者描寫朋友之子約翰坐姿不正,不尊重長

輩。陪靈的孝子舉止不莊重,不尊重弔喪的場合,亦不符合孝子的身份。這是運用

了行動描寫的方法。

(2) 作者兩次均說「這是他的自由」,當中的言外之意是甚麼?由此可見,作者對兩人
有何評價?
「這是他的自由」是反語,言外之意是諷刺兩人只顧自己的自由,行為不受拘束,

表現悠然自得,但不懂得尊重他人及場合,於禮不合。由此可見作者意在批評兩人

自我中心,不懂禮貌。

7. 綜合全文,試以不多於 60 字概括作者對禮貌的看法。(標點符號計算在內)

作 者 指 出 禮 貌 隨 時 隨 地 而 異 , 亦 因15

彼 此 關 係 、 身 份 、 場 合 , 斟 酌 而 行30

。 人 須 注 重 禮 儀 , 尊 重 他 人 , 對 於45

不 合 情 理 的 禮 節 則 寧 簡 勿 繁 。 60

8. 作者以「禮貌云乎哉」結束全篇,這是運用了甚麼收筆法?有何作用?
作者運用了典故及反問的手法結束全篇,化用《論語.陽貨》「子曰:『禮云禮云,玉帛

云乎哉?』」一句,指出勸酒並非禮貌,而是強硬要脅他人的陋習,有引起讀者反思的作

用,使文章富有餘韻。

9. 梁實秋的散文兼具幽默與諷刺的筆調,試從課文中各舉一例加以說明。

文章第 1 段把朋友的反應比喻為耍猴子的敲一聲鑼教猴子翻筋斗而猴子不肯動,生動形

象地寫出了朋友的窘態,筆調幽默風趣。作者又稱朋友之子沒有跳起來一拳把自己打出

門,已經相當有禮貌,則運用了反語,巧妙地諷刺了對方的無禮。(或文中其他能表現幽

默與諷刺的例子)

【比較閱讀】
(見《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第二版)頁4.60~4.61)

1. 在《論語.論孝》中,孔子認為孝道的關鍵在於「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
禮,祭之以禮。」(《為政》第二)試據此評價本文第 6 段中孝子的行為。
孔子認為孝道的關鍵是不違背禮節,子女在父母在生時依照禮節來侍奉他們;父母死去,

依照禮節來埋葬他們,祭祀他們。但本文第 6 段中的陪靈孝子在靈堂中並沒有依照禮節

匍匐在地,而是翹起二郎腿抽煙,行為十分不恭敬,既不尊重去世的親人,也不尊重弔喪

的客人,使弔者不悅,不符合孝道。

2. 細閱以下《論語》引文,回答所附問題。
(1) 試從本文中找出一個事例,說明引文甲「禮之本」的涵義。
引文甲中,「喪,與其易也,寧戚」一句說明禮的本質就喪葬而言,與其儀文周

到,把事情辦妥,寧可過度悲傷。本文第 6 段提及中國人弔喪的禮節,弔客若與

死者有深交,難免表現悲痛,撫屍隕涕,都不算失禮,可說明禮之本。
(2) 本文第 7 段談及飲宴的禮節,是否符合引文乙中「禮之本」的觀點?試舉例說
明。
符合。引文乙指出「禮之用,和為貴」,意思是禮的功用以讓人和諧相處最為可

貴。本文第 7 段提及主客之間互相敬酒是應有之義,能促進人與人關係和諧。╱
不符合。引文乙指出「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意思是僅知道「和

為貴」是不行的,違反禮法而講「和」是絕對不行的。本文第 7 段提及客人之間

經常互相敬酒,若沒察覺或隨時敷衍,會令人難堪及困擾,彼此表面和諧,內心實

有怨言。勸酒的陋習則要脅威嚇對方乾杯,不符合以和為貴的觀點。(學生自由作

答,言之成理即可。)

3. 試閱讀梁實秋另外一篇散文《謙讓》的節錄,回答所附問題。

(1) 引文中作者對人們愛在宴會中爭相讓座的現象持何種態度?

作者認為人們在宴會中的讓座之風並非謙讓,而是虛偽矯飾、互相計算的表現,持

否定的態度,表明自己不贊成謙讓。
(2) 有人指出引文中讓座的行為與《禮貌》中敬酒的習慣一樣「沒有意義」,不值得提
倡,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試說明理由。
我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真誠的謙讓是一種美德,謙辭禮讓之心,是禮的發端,更是權衡一
個人道德品行的基準。作者在本文中亦提及主客之間適度的敬酒是應有之義,並非完全沒有
意義,加以簡化即可。故此我們不能因為一部分人為謀私利而謙讓的虛偽行為,而全盤否定
謙讓的傳統禮節。(學生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