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微更新 从网络到节点,从节点到网络 - 白雪燕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特集 社区营造与城市微更新]

Special Issue Community Building and Micro Urban Regeneration

编者按  在中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升的背景下,城市建设领域的工作重心也正在更多地聚焦于对已建成城市环境
和设施的改造、修缮及整治。本刊曾于 2019 年 5 月举办“城市的转型 :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升”学术研讨会,并于 7 月刊发同
名特集,呈现了多位建筑师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旧建筑的改造实践。本期特集继续关注城市更新议题,并将视点集中在微小
尺度的城市社区空间,邀请来自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重庆的实践建筑师、学者和相关组织管理机构人士,分享他们在各
自不同的城市环境和政府治理模式下所采取的微更新策略,以及对既有实践成果与问题的深度观察和反思。
不同于传统的大拆大建的开发模式,社区层面的微更新项目往往面对的是小尺度的碎片化空间,没有完整清晰的规划条件
和确切的功能设定,周边环境却错综复杂、矛盾丛生且品质较低。无论是北京胡同大杂院中被私搭乱建挤压侵占得仅剩下过道
的逼仄院落,或是上海老旧小区经拆违整治后遗留的单调、冗长的社区围墙,还是深圳混杂着历史建筑、废墟和城中村、移民
社区的大型街区,这类项目面对的问题复杂而零碎,设计的目标模糊而抽象,更需要来自专业领域的引导和规划。
针对这些高难度的挑战,建筑师们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从对视觉美学的追求,更多地转向对社会生活的营造 :基于具体而
现实的日常生活需求,通过对公共空间微小而精准的干预,切实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意在以生活场景的营造、公众参
与机制的构建,凝聚社区精神、带动社区文化的发展。多样化的策略和成果显示出建筑师们的巨大能量,诸多创新的探索也有
待于进一步的追踪评价与反思。但无论如何,微更新虽“微”
,这一系列广泛的、小型的具体项目凝结起来,或将汇聚成一种激
发和带动城市整体完善的新体系与新范式。

Micro Urban Regeneration


城市微更新 From the Networks to Nodes and Vice Versa
— 从网络到节点,从节点到网络

[ 白雪燕 ] BAI Xueyan 1 摘  要 ABSTRACT


2 Starting from a theoretical view of urban acupuncture, this
[ 童明 ] TONG Ming ( 通讯作者 ) 以城市针灸为理论视角,
通过综述城市微更新的中
paper comprehensively reviews the current scholarships
作者单位 外研究现状,
结合上海梓耘斋建筑工作室在以往数
of micro urban regeneration in China and abroad. Based
1 上海梓耘斋建筑设计工作室 ( 上海,200092) 年间所参与的城市微更新实践,梳理、归纳了 3 类 on the previous practices of TM Studio, it retrieves and
2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 南京,210096) summarizes three strategies of micro urban regenerating
城市微更新策略,
以期为相关的实践工作提供思想
projects,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intellectual analyses
收稿日期 辨析与经验借鉴。
and references for related work.
2020/08/08 关键词
KEY WORDS
DOI: 10.19819/j.cnki.ISSN0529-1399.202010002 城市微更新;城市针灸;有机更新;城市设计;社区 micro urban regeneration; urban acupuncture; organic
更新 renewal; urban design; community regeneration

008 建筑学报 2020 \ 10 特集 社区营造与城市微更新


Special Issue Community Building and Micro Urban Regeneration
特集 社区营造与城市微更新
1 城市微更新 (Micro Urban Regeneration)

Special Issue Community Building and Micro Urban Regeneration


的开始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运动进入到一
个新阶段,城市发展及其策略也正在发生着
重大变革。越来越多的实证经验表明,单纯
依托于空间扩张以及土地金融的城市建设方
式已经难以为继,同时由于土地收储成本的
飙升以及不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大拆大建
[1-4]
的城市更新模式也逐渐步履维艰 。
在此背景之下,相对于大规模、重资本、
促增长的城市改造模式,一种小规模、精准
性、渐进式的城市微更新策略,因其在实现 1 莫拉莱斯于 2008 年为西班牙巴塞罗那北普拉特地区 (Prat Nord6+6), 采用城市 2 贾米·勒纳于 2014 年出版的
《城市针灸》
针灸概念所做的城市设计 一书封面
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表现出的良好效
[6]
能,正日益引起专业领域、政府部门和决策 动。同时也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由于具体 面上城市整体环境的改善 。
者的关注。采用微更新的工作方式,尝试在 操作部门缺乏对城市宏观发展战略的理解, 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西班牙建筑与城市
更大层面上实现城市的整体战略目标,正成 因而也无法形成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 学家曼努埃尔 · 索拉 · 莫拉莱斯 (Manuel do
为一些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用以提升空间 系统性操作,也就无法形成真正有效的精准 Sola Morales) 于 1982 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城
品质的重要选项。 性干预,实现一种以改善整体环境为目标的 市复兴计划中提出的开创性举措,即通过在
2015 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 城市有机更新。 城市肌理中选择关键性“穴位”进行治疗,
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
。次年,
“行走上海 因此在当前阶段,无论就理论层面还是 从而提振城市中已逐渐衰退的新陈代谢过
[7]
2016—— 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的首批 11 实践层面,都非常有必要从现实主义出发, 程,改善城市的整体机能 ( 图 1)。这一将
个微更新试点项目开始全面启动,标志着城 系统性地审视和辨析城市微更新的基本概 城市视为生命过程的设计思想可追溯至英国
市更新逐步从以城市用地再开发为主导的粗 念,厘清这一事务对于操作层面具有引导作 生物学、社会学、地理学家和开创性的城市
放型建设,朝向关注小微空间品质提升与功 用的理论意涵,使之成为在当前变革时期可 规划师帕特里克 · 格迪斯 (Patrick Geddes) 所
3)
能复兴的精细化治理转型。这类较早鼓励采 以发挥更大社会效用的城市更新工作策略。 提出的“保守手术”(conservative surgery)
用“小投入、大改观”的城市更新政策转向, 概念。
引起了国内大量相关实践的涌现,也相应地 2 城市微更新发展综述 2001 年,美国艺术家戈登 · 马塔 - 克拉
[8]
激发了学术界关于“城市微更新”的广泛 尽管在更为广泛的学术领域,城市微更 克 (Gordon Matta-Clark) 提出了“反建筑”
[5]
探讨 。 新并没有作为一种全球流行的概念进行使 (anarchitecture) 的理念,通过将废弃建筑物
然而,尽管在实践领域中,类似的城市 用,但是它的基本含义却已经广泛出现在自 转变为艺术作品,他拓展了在建成环境中可
微更新项目早已有之,在政策层面上,也早 简 · 雅各布斯 (Jane Jacobs) 以来的各类城市 以被识别的针灸点,为自下而上展开城市微
[9]
有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相继将城市微更 研究中,并且从 1960 年代开始,在全球众 这也在日后对于“战
更新提供了方法路径 ,
1) 4)
新作为一种重要选项 ,但是在国内城市与 多城市中已有近 60 年的实践发展,因而也 术城市主义”(Tactical Urbanism) 的进一步
2)
建筑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梳理与研究仍然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 。 发展提供了启示。
处于初启阶段,对于城市微更新的学术研究 2.1 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城市针灸的概念逐渐得到广泛接受,
明显落后于社会实践,而这一相对滞后性对 就其基本含义而言,
“城市微更新”与 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类不同实践也相继涌现,
于实践领域也产生了反向影响。 当前在全球城市发展中普遍运用的“城市针 大大发展并丰富了它的实践内涵。芬兰建筑
由于缺乏针对城市微更新内涵与方法的 灸”(Urban Acupuncture) 概念的含义更为接 师、环境艺术家和社会理论家马可 · 卡萨格
归纳、反思,许多由政府部门推行的微更新 近。作为一种将当代城市设计手法与中国传 兰德 (Marco Casagrande) 探讨了通过针对生
措施,经常被等同于建筑外立面粉饰、店招 统针灸学说相结合的社会环境理论,城市针 态环境系统的针灸,促使后工业城市向有机
[10]
标牌整治以及架空线缆入地等城市美化运 灸倡导使用小规模的精准干预,实现更大层 城市进行转型 。一批学者如阿里安 · 哈

ARCHITECTURAL JOURNAL 009


里森 (Ariane Lourie Harrison) 则深入讨论了社 的、小型的、可调整、可优化的实际项目, 这些日益涌现的各类问题,不同的城市更新
区层面的城市针灸策略,提出与传统城市设 去具体提升城市环境与居民日常生活品质。 方法也在不断形成,以提供美观、清洁、宜
计方法相比,城市针灸对社区需求更加敏感, 因此,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中英雄式的“乌 人的环境,保证安全、舒适、高效的城市运
能够在满足本地化需求的同时,更好地了解 托邦情节”与“空想主义”
,城市微更新是 行。然而,有些城市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却是
城市系统如何在具体节点上运行、融合,从 一种极具现实性的工作策略与方法,与前一 非常抽象的,也难以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中
[11]
而帮助设计师做出更精准有效的响应 。 阶段在中国城市中普遍推行的跨越式扩张相 归纳出明确、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巴西库里提巴 (Curitiba) 市长贾米 · 勒纳 比,城市微更新更加能够顺应城市发展的自 因此自 1980 年以来,一些城市研究者
[14-15]
(Jaime Lerner) 在其引领全球城市设计实践 身规律与要求 。 借用城市针灸的理念,通过将城市视为一种
的库里提巴案例中提出,大都市地区生活、 2) 城市微更新是宏观规划具体介入社会 有机性的生命综合体,在一种更为全面、动
工作和休闲的分离是导致城市失活的主要原 经济运行的实质性领域,也是应对当前城市 态、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下,提出了以精
因,而城市针灸可以在不进行大规模改动的 更新工作中资金短缺、收储困难等困境的一 确的、小规模的实践性操作来“治疗”城市
基础上,使用低成本的精准干预,将城市中 种现实性选择。由于城市微更新具有更低的 中大规模、整体性的衰败。尽管在具体的实
互不兼容的功能进行混合与提升,从而实现 实践门槛、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及更多元化的 践操作中略有差别,但在中国城市环境里正
[12]
城市整体环境的改善 。他于 2014 年出版 合作形式,可以认为,它实质上也是一种关 逐步发展的微更新运动具有与之相同的思想
《城市针灸》(Urban Acupuncture ) 一书,以 于宏观政策、发展趋势以及社会需求的现实 理念,即在一种更加系统、综合的视野下,
其建筑师与政治家的双重身份分享了世界各 回应。通过一种小尺度、适应性、多样化的 采取更加精明、准确的操作方法 , 为城市的
大城市成功实施城市针灸的有益经验 ( 图 2)。 工作模式,城市微更新在本质上是针对城市 可持续发展提供所需答案。
[16-17]
同时,俄罗斯规划师玛丽娜 · 彼得罗娃 经济发展动力机制转变的一种反应 ;
(Marina Petrova) 提出了一种略有争议性的观 3) 城市微更新面对的主要是社会日常生 3 城市微更新中的节点与网络
点,她认为现有城市微更新方法仍高度依赖 活领域,这同时也是公共事务的核心领域,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城市建设需要
于建筑师与规划师的“主观”判断,是一种 是衔接城市治理与市民参与的最基本层面。 朝向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尤其对于日益
有失偏颇的信息源,据此她提出了城市针灸 因此,城市微更新作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 衰减的城市历史环境,特别需要探讨如何在
2.0 的概念,主张将城市居民的社交媒体数 有效手段,主要是以温和、低冲击的方式, 不进行大规模改动的基础上,将其中互不兼
据作为真实社会行为加以分析,以尽可能提 由表及里地探索城市更新与环境保护的路 容的功能进行衔接与提升,以实现在整体层
[13] [18]
升城市决策中公众参与的比重 。 径 。与此同时,除了对城市具体环境进 面上的变革。这在如今已成为了一种广泛的
综合以上观点,同时结合中国城市发展 行改善与提升之外,城市微更新所探讨的是 社会共识。
的特定语境,我们可以认为,当前中国城市 如何通过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与 与现代主义建筑所经常构想的那种静
正在开展的城市微更新运动,同许多西方城 协调创新,实现当地居民的共同经验价值和 态、稳定、完美的城市图景不同,如今的建
[19]
市施行的城市针灸战略在内涵方面具有很多 城市空间资源的共建共享 。 筑师更多处在一种持续变动、不再具有确定
共性特征,但是与此同时,在操作机制方面 4) 城市微更新是新技术背景下城市治 状态的环境中进行工作,因此除了主动性的
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别。 理发展的新趋向。当前的城市微更新与以往 介入外,还需不断回应来自现实领域的各类
2.2 国内研究现状 “互联网 +”
类似行动有所差异的地方在于, 复杂因素,从而经常陷入一种难有头绪的分
相较于西方城市的治理体系,以及所强 时代下的微商、微信、微博等新媒介技术 析过程,很难获得明确的解答和具有针对性
[20]
调的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社区自治等思想, 正在改写城市建设的工作语境 :一方面, 的实施操作。
中国城市的制度环境更为普遍提供的,是在 这场社会变革使得大量以往的工作经验与策 在这样一种日渐常态化的动态环境中,
一种高度制度化、结构化的城市政府治理系 略面临着革新 ;另一方面,新技术工具的引 究竟该通过怎样的“小”操作,触发整体的
统中,所从事的微观、具体、渐进的城市更 入也相应地为城市环境的整合提升带来了更 “大”变革,构成了当前建筑与城市设计工
新策略。可以说,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公共 多可能性。因此,城市微更新应当在传统的 作中所面临的根本性难题 :一方面,设计师
治理与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实践策 “社会 - 空间”维度中增加对“技术 - 社会” 需要以系统为导向,在一种散乱的动态网络
略。总体而言,当前关于国内城市微更新的 关系的探讨,以能够使用技术手段创造性地、 中捕捉、构想整体性的结构与流程,以呈现
[21]
相关研究,主要可以梳理为以下 4 类观点。 综合性地解决城市中的复杂问题 。 在常规事务中尚不存在的总体关系 ;另一方
1) 城市微更新是针对大规模城市整体更 当今世界各地的城市,无论何种政治制 面又需要在某种混沌的局面下,将这种总体
5)
新 所引发的空间危机的一种全面反思。它 度与经济状况,都面临着由于城市化这一客 关系的调整转换为具体环境中的明确工作对
所诉求的并不在于宏大叙事,而是通过广泛 观历史进程所带来的一些共性问题。伴随着 象,形成一种以项目为导向、针对具体节点

010 建筑学报 2020 \ 10 特集 社区营造与城市微更新


Special Issue Community Building and Micro Urban Regeneration

西


轨交站 商业广场

西江
重点立面修缮更新建筑物
公园 步行环境
具有标示性的历史建筑

湾路
较好的街道
公园东门入口 重点功能调整更新建筑物
虹口足球场 鲁迅公园 需要优化提升的开放公共空间 路
3 号线站

欧阳
甜爱路北段沿 富 乐
虹口足球场 鲁迅纪念馆 街建筑改造


民 长
8 号线站 四川北路北段

东 江 湾 路 宝山路
前广场改造
及甜爱支路 路
公园周边建筑
改造 路
甜爱支路 襄
274 弄改造 乐
多伦路 改造 田汉广场 新
北端广场 路 阳
乐 襄阳公园

多伦路 北


平路


东宝兴路站



俞 海伦路站
洪凯广场等大 泾 路
浦 多伦路入口 内山书店、 庆
型商业前广场 爱思儿童公园
广场改造 山阴大楼改造
路 环贸
东泰广场改造 IAPM
四川北路公园
中信泰富等大 东湖绿地
地铁 10 号线口
型商业前广场

3 甜爱路地区公共空间资源现状 4 甜爱路地区城市微更新计划需调整的关键 6 新乐路、东湖路地区空间更新结构


节点识别

提议以襄阳公园、田汉广场等空间节点的拓
展开放为支点,采用微创手术的方法,重新
梳理整合街区的整体环境与功能结构 ( 图 6)。
在完成以上第一阶段的工作后,设计
团队进一步将位于东湖路、新乐路、长乐
路、富民路、延庆路交汇口的一个面积仅
有 20m2 的底层空间,调整为一个立足于
5 甜爱路节点设计方案效果图 7 延庆路 37 号节点城市交集文化中心夜景 衡复风貌区内的微型网络节点 :
“衡复微空
间”(urbancross gallery)。这既是一个地处城
[22]
的可操作的设计成果 。 合进入到一个广泛的城市系统之中,从而实 市交叉路口的实体展示空间,也是一个连接
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引导下,梓耘斋建筑 现更具综合性的城市发展愿景。 线上媒体的可视信息平台。通过综合性、即
工作室 (TM Studio) 自 2012 年起,结合自身 缘起于 2012 年的四川北路微更新,最 时性、参与性的运作方式,这一综合性的微
在建筑与环境设计领域的实践基础,逐步开 初来源于针对其周边一条名为甜爱路的城市 型空间可以实现将衡复历史风貌区内的实体
始介入上海的城市更新行动计划之中,对城 支路的概念性空间设计。尽管当时还不存在 空间与其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效链接,并
市微更新从思想理论到社会实践展开了一系 微更新的政策概念,但鉴于四川北路重要的 通过构建广大市民的互动性参与,带动当地
列有益的探讨。 历史价值与区位条件,采用小微更新而不是 社区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从而促进综合性的
3.1 从网络到节点 :系统结构的项目转化 传统大规模拆旧建新的方法,成为了当时工 城市有机更新 ( 图 7)。
面向实操环节的城市微更新所要应对的 作中的一个重要共识。据此,设计团队从街 延续着这一次微更新项目的设计思想,
就是,如何在构建一种立足于城市社会发展 区功能节点的再连接出发,为街道未来的发 设计团队在 2019 年开展的漕河泾社区更新
格局的概念性框架的同时,将其与具体的、 展进行了系统性地问题诊断,并在此之上构 工作中,面对因快速城市化而处于一种异常
可操作的“点状”项目合理衔接起来,以实 建了一个包含众多小节点改造的总体实施框 碎片化境况中的社区,采取了从识别公共空
现对系统网络中不同要素、领域和参与主体 架。尽管该方案最终未能落实,但这些工作 间网络的视角出发,以一个整体性的结构框
的有效带动与统合。因此,如何精准识别城 却成为了梓耘斋建筑工作室城市微更新工作 架引领众多微小更新介入、融合的工作方法,
市中的“针灸点”也就相应成为微更新工作 的开端 ( 图 3~5)。 对碎片化的城市环境与功能进行连接与重组。
中的关键内容。 2016 年,梓耘斋建筑工作室受邀参与上 以上几个案例的相继实施,在现实层面
梓耘斋建筑工作室于 2012 年开始参与 海市徐汇区两条重要的历史街道——新乐路 均取得了良好的反馈。通过从城市发展格局
的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地区的城市更新工 与东湖路的街道风貌整治工程。设计团队以 出发,将系统性的设计思考转化为众多针对
作就基本上体现了这样一种工作思路,即通 此为契机,提出更新工作不应仅限于简单的 具体城市环境的实质性操作,这类微更新策
过系统性的研究分析工作,探讨如何可以将 风貌提升,而是应当立足于城市网络,打通 略在达成物质环境更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
街区整体性的环境保护与功能提升工作,凝 街道中重要的功能性节点,从而对周边散落 以一种成本低廉、可快速成型的方式,实现
结成为一系列具体而微小的工作节点。与此 的丰富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相互支撑、互为 了对其背后空间内涵的持续性、整体性的更
同时,这些微小节点的针灸式的调整也被整 补充的功能网络。在此思想指引之下,团队 新与提升。

ARCHITECTURAL JOURNAL 011


3.2 从节点到网络 :碎片空间的功能性整合 果按照常规做法,这些政策最终会成为店面 边界修建一个形式上更加美观的围墙。如若
雅各布斯对 1960 年代现代主义城市更 整治、墙面粉刷、电线改造等一系列琐碎的 按照常规做法,方案最终很可能形成一段装
新的批判,源自于一种整体性的城市观。她 独立事项。设计团队在讨论过程中认为,对 饰性的墙体加间隙绿化,尽管能满足设计要
认为,城市更新的目的并不在于对城市环境 于当下的社区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这 求,但并不能解决这段冗长的消极边界对城
的“美化”
,而是通过修复城市空间与功能 些政策的实施计划,提炼出一些建立于环境 市空间与功能的割裂。
关系之间的断裂,建立起更为良好的整体关 载体基础上的综合性节点项目,在更深层面 基于此,设计团队提出,一个好的城市
系,这一观点日后被作为“雅各布斯外部 上促进社区功能的提升。 街景并非仅由基于形式美学的样式与风格决
6)
性”(Jacobs Externality) 得到了越来越多学 佳虹花园项目的成型并非由实施部门提 定,而更多是依赖于其中所持续发生的、日
者的支持。 出,而是来自于设计团队的建议,因为它可 常性的生活交往。因此,一种从城市系统结
按照这样一种城市发展观,节点式的物 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实践切入点 :通过具体的 构出发的微更新操作,其重点将聚焦于城市
质环境更新需要超越自身的形式诉求,展开 建筑设计与环境设计,将较为抽象的各类计 居民及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思考如何通过
立足城市语境的整体性思考,从而实现空间 划凝结成形,使原先碎片化的空间环境、社 一段围墙的修缮有效地凝聚和激发小区的公
节点对城市社会经济网络的连接与激发作 会功能与项目资金在节点上进行整合。最终, 共交往,努力为一种生活场景的营造而服务。
用。同处在上海浦东新区的金桥镇佳虹社区 这片面积不大的绿地改造,不仅成功地激活 在以上设计原则的主导下,项目形成了
入口绿地改造 (2017 年 ) 与周家渡街道的昌 了一个城市死角的空间活力,而且将来自于 以围墙的形式与功能重构为主的改造方案,
五小区围墙更新 (2020 年 ),则是梓耘斋建 不同片区、不同领域的居民融合到一起,为 通过一段线型园林的设计,成功地将围墙从
筑工作室援用这一思路的实践案例。 社区环境和后续自我运营带来了实质性的改 一种景观变成了一个场所,在满足其空间划
佳虹花园是金桥镇佳虹小区的一块入口 善 ( 图 8~10)。 分功能的同时,也巧妙地将曾经的社区边
绿地,它的缘起是为落实上海浦东新区政 昌里园是一个更小尺度的景观改造项 界转变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公共活动中心 ( 图
府所提出的“缤纷社区”
“家门口”服务站、 目,缘起于设计团队受委托为昌五小区一段 11),为其将来的社会交融发展打下了一个
老旧小区改造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要求。如 因拆违整治而留下的、长达 350 多米的社区 良好的基础。

小区绿地 小区运 小区绿地 小区运


动设施 动设施

居委办公楼 居委办公楼

变电站 变电站
居委院落 居委院落

圆形广场 圆形广场

a 居民出入小区路径原状 b 居民出入小区路径调整 c 曲廊形式生成与室外环境的关系 d 改造后节点功能示意


8 佳虹花园城市微更新设计方案概念图示,针对小区围墙、门禁给社区生活所带来的各种不便,通过对于围墙体系进行概念性调整,
不仅成功地将原先散落的环境资源整合到一起,同时也为更大范围的社区环境带来了活力

9 佳虹花园夜景鸟瞰 10 佳虹花园曲廊下 11 昌里园中段街景

012 建筑学报 2020 \ 10 特集 社区营造与城市微更新


Special Issue Community Building and Micro Urban Regeneration
E1 鸿兴里北京东路弄口 E2 瑞康里北京东路弄口 E3 永康里北京东路弄口 E4 瑞康里厦门路弄口 H1 15 平空中书房 H2 社区共享客厅

W1 瑞康里弄口厕所垃圾房 W2 永平里弄口服务建筑 W3 鸿兴里弄口厕所垃圾房 G1 永康里停车场地设计 G2 活动广场改造 G3 鸿兴里藤架设计


12 贵州西里弄社区公共客厅概念与微更新改造节点示意

社区的环境资源,激活提升社区的公共意识,
为下一阶段在支弄以及楼内的更新工作创造
更为有利的工作环境 ;
第二阶段聚焦于鼓励居民共同协商,推
进楼内公共环境、设施提升与适老性改造,实
现从硬件改造到居民自治能力提升的微治理 ;
a c
第三阶段通过社区环境与地租的提升,
带动片区整体环境的提升与业态的改善,建
立社区自我更新的正向循环 ( 图 12、13)。
在项目实施期间,街道、居委会、建筑
师和居民就设计内容与形式展开了多次的沟
通与调整,在微更新完成两年后,贵州西里
b d 弄社区基本按照设计团队最初的设想,同时
13 贵州西里弄细部改造节点 (a 社区共享客厅的日常;b 宏兴里北京东路弄口改造后的内部空间;c 瑞康里厦门路弄口改造后,
成为起居空间的延伸,开设理发店 ;d 社区活动广场同时也是居民们的晾晒与停车空间 )
也产生了很多积极变化 :
1) 居民形成对公共设施的自治性维护。
以上微更新的实施,从侧面折射出了当 构中进行调整,以此往复,在一种针灸式的 贵州西里弄社区大多属于公房,仅依靠政府
前各类城市更新工作所经常面临的一种状 动态调整中展开工作。梓耘斋工作室在贵州 的“托底”承担最基本的物业管理。尽管社
况,即普遍的碎片化 :项目的类型往往是小 西里弄社区展开的微更新实践,就是在这样 区在微更新后硬件品质得到了实质性提升,
而零散的 ;项目的资金来源与配给之间也同 一种思路指引下展开的。 却因缺乏资金的支持而无法负担必要的日常
样缺乏一定的关联性——它们共同造成了当 作为上海市第一批社区微更新试点项目 维护,尤其对于新增的绿植,一年维护的市
今城市更新项目之间广泛的孤立,无法形成 之一,贵州西里弄社区是一个正面临着严重 场费用近 10 万元。为解决这一困境,热心
统筹性的整体安排。因此,建筑设计与环境 物质性与社会性衰退的典型里弄社区,在这 居民自发地维护微更新后的公共设施,两年
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针 样的环境中开展更新工作往往是困难的 :一 间绿植维护仅花费 2000 多元,而这笔费用
对空间节点功能性的衔接整合,设计师可以 方面,由于其历史风貌价值,整体性的大规 作为社区自治经费也得到了全额支持。
使旨在整合城市碎片空间的各类抽象计划最 模更新在经济性与社会性上都难以为继 ;另 2) 微更新得以延伸进楼幢内部空间。恶
终具体成型,为城市环境的整体提升带来实 一方面,由于居民老龄化严重,经济能力较 劣的内部居住环境一直是上海老旧社区的痛
质性的积极影响。 低,社区自我更新的能力与合作意愿均较弱。 点,但由于缺乏基本的社区共识,在居民的
3.3 节点与网络间的交互性调整 社区在完成建筑外立面改造、架空电线入地 不理解与不合作中,更新工作始终无法向下
与以上两类微更新不同,很多时候,城 等基本环境整治工作后就陷入了僵局,无法 渗透进楼内居住环境的改善。据居委会干部
市更新是在一片混沌的环境中展开的渐进 进一步推动对社区公共环境与居住品质的改 反馈,在微更新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
的、反复的工作,因而无法在项目之初即识 善。最终,设计团队在非常有限的工作空间 实质性地体现在对社区公共环境的提升后,
别出清晰的工作路径与操作节点。在这样的 内,决定将微更新工作分解为 3 个阶段,渐 居民的心态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开始
工作语境之中,城市更新往往需要先以结构 进式地推进 : 主动配合进一步的楼内更新工作。
性的方式介入到矛盾冲突较小的领域,展开 第一阶段以 12 个社区触媒点的微改造 3) 微更新辐射带动周边街区的环境提升
针对重要节点的具体操作,然后再回复到结 为切入点,以最小化干预的方式,整合重组 与业态升级。贵州西里弄社区靠近繁华的北

ARCHITECTURAL JOURNAL 013


京东路,但过去由于社会环境的衰退成为了 现的各类问题放入一个更综合性的层面,思 [3] 周黎安 .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 [M]. 上海 : 格致出
版社 , 2017.
一块消极地带。在更新后,社区周边的业态 考上位城市规划如何能够与在地性的环节连 [4] 史正富 . 超常增长 :1979-2049 年的中国经济
[M].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3.
有了明显提升,许多生活服务设施和文化消 通起来。只有在一个结构性的全局观的操作
[5] 陈晓彤 , 李光耀 , 谭正仕 . 社区微更新研究的
费空间开始出现,大大方便和丰富了居民的 之下,才能精准地将系统性的问题转化为可 进展与展望 [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 2019(3):
185-191.
日常生活。 操作的、对整体有实质性影响的项目。 [6] PARSONS A. Urban Acupuncture: Marco
综上,对于里弄这类不宜进行大规模更 Casagrande[M]. Hampshire: University of
注释 Portsmouth, 2010.
新且矛盾尖锐的老旧小区,
“微更新”成为 1) 2011 年 , 在北京市文化历史保护区政策的指 [7] DE SOLÀ-MORALES M. A Matter of Things[M].

了一种更易推进的方式。通过优先使微小更 导和西城区政府的支持下,大栅栏更新计划启 Rotterdam: NAi Publishers, 2008.


动, “微杂院”作为杨梅竹斜街有机更新项目 [8] LEE P M, MATTA-CLARK G. Object to Be
新发生在矛盾较少的领域,微更新以一种温 试点,开始尝试探索小尺度渐进式的微更新 Destroyed: the Work of Gordon Matta-Clark[M].
模式 ;2015 年 , 在北京西城区政府与实施主 Cambridge: Mit Press, 2001.
和的方式渐进地“触动”了公共领域的缝合。
体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推动下, [9] MILLER K. Urban Acupuncture: Revivifying
尤其在本项目中,微更新在对因发展落差形 “白塔寺再生计划”正式启动, 以“胡同微更新” Our Cities Through Targeted Renewal[EB/OL].
等为主要内容,探索微循环、有机更新的历史 [2011-09-25]. https://kylemillermsis.wordpress.
成的空间断裂展开缝合的同时,也探测并弥 街区更新模式。2015 年,广州市政府出台《广 com/2011/09/25/urban-acupuncture-revivifying-
合了居民因环境落差而形成的失落感。在此 州城市更新办法》 ,文件中首次将城市更新方 our-cities- through-targeted-renewal.
式分为“全面改造”与“微改造” ,并提出城 [10] CASAGRANDE M. Biourban Acupuncture.
之上,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的 市更新应当审慎使用大规模的“全面改造” 。 Treasure Hill of Taipei to Artena[M]. Rome:
2) 如杨・盖尔 (Jan Gehl) 在《公共生活研究方法》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urbanism, 2012.
良性互动关系开始得以发展。
(How to Study Public Life ) 与《交往与空间》(Life [11] HARRISON A L. Architectural Theories of
Between Buildings ) 中,主张以促进公共生活 the Environment: Posthuman Territory[M].
作为城市设计的驱动力,为关注日常生活领域 Abingdon: Routledge, 2013.
4 结语 的城市设计提供了多样的工具清单与使用方 [12] LERNER J. Urban Acupuncture[M]. Washington:

城市微更新作为城市有机更新思想的实 法 ;威廉・怀特 (William H. Whyte) 通过街道 Island Press, 2014.


生活项目 (Street Life Project) 中对人与空间互 [13] PETROVA M, NENKO A, SUKHAREV K.
践面向,正站在宏观规划与微观实践的交接 动模式的开创性研究,提出了城市设计应当关 Urban Acupuncture 2.0: Urban Management
注小尺度空间中的社会生活营造。 Tool Inspired by Social Media: Proceedings of
点上,尝试回应当今中国社会制度与财政领
3) 格迪斯提倡以“保守手术”代替方格网对城市 the 3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域转型带给城市工作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社 的格式化,呼吁将城市拟人化,在每一次干预 Governance and Open Society: Challenges
中考虑“人类的基本需求” ,进行“建设性和 in Eurasia[C/OL]. New York: Association for
会的发展,城市微观性的、与日常生活紧密 保守性的手术” ,而不是单一的“器官移植术” 。 Computing Machinery, 2016: 248-257.
相关的领域会越来越重要。当我们把注意力 4) 倡导使用低成本、临时性的措施改变建筑环 [14] 蔡永洁 , 史清俊 . 以日常需求为导向的城市
境,目的是改善当地社区和城市集聚地的生活 微更新一次毕业设计中的上海老城区探索 [J].
更多聚集到现有的、已建成的城市环境里时, 环境。通常也被称为游击城市主义、弹出式城 时代建筑 , 2016(4): 18-23.
市主义或 DIY 城市主义。 [15] 陈胤徽 , 彭雷 , 米宇 , 等 . 从反乌托邦到城市
会发现在这里发生的问题,实际上都是小型
5) 以罗伯特・摩西 (Robert Moses) 为代表人物的 微更新 [J]. 华中建筑 , 2019, 37(9): 1-5.
的、零碎的,但相应的也是比任何其他地方 一类更新策略,如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 [16] 毕鹏翔 , 王云 . 城市微更新的动力机制和价值
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观研究 [J]. 建筑与文化 , 2018(2): 54-55.
都更需要引导与规划的。 Cities ) 中对他所做出的批评 : “这些项目不会 [17] 李彦伯 . 城市“微更新”刍议兼及公共政
正如有机更新中所倡导的,当我们将城 让中心区重生,只会加速它的死亡。尽管那些 策、建筑学反思与城市原真性 [J]. 时代建筑 ,
方案看起来是如此均衡、有序、整洁、美观和 2016(4): 6-9.
市环境视作一种微妙的生态系统来对待,那 充满纪念性,但最终建造的不过是一个个井井 [18] 秦海东 , 胡李平 . 基于城市触媒效应的传统商
有条的、庄严的墓地而已” 。 业街区微更新策略 [J]. 规划师 , 2019, 35(S1):
种会对生态平衡带来巨大影响的大规模更新
6) 雅各布斯在《城市经济》(The Economy of 81-86.
重建就是应当避免的 ;而相反的,那些零碎 Cities ) 一书中提出,跨行业边界的知识溢出效 [19] 龚书章 . 以再生与公共意识启动城市的微更
应而非专业化是引领城市中经济增长的主要机 新行动 [J]. 时代建筑 , 2016(4): 29-33.
的、节点性的空间设计,如果能够与城市中 制。相较于马歇尔外部性 (Marshall Externality) [20] 宁昱西 , 吉倩妘 , 孙世界 , 等 . 微更新理念
新陈代谢的网络关联到一起,则可以对系统 聚焦于资本与技术在地区或行业内的密集度, 在西安老城更新中的运用 [J]. 规划师 , 2016,
雅各布斯外部性主要关注城市人口密度、就业 32(12): 50-56.
整体改善带来明显的影响。以上案例均通过 多样性、城市化水平和专利科技等更多城市层 [21] 王辉 , 程晓青 , 尹思谨 . 城市微更新的理论探
面的社会资本积累与流动过程,并强调正是多 索与思辨——“大栅栏微更新”的教学探索
我们一直所提倡的一种针灸性的城市微更
元化的地方生产结构与紧密联系的经济网络带 ( 二 )[J]. 世界建筑 , 2018(6): 110-114.
新,以精准、灵活、可操作且成本不高的方 来了城市化的外部性。 [22] 童明 . 项目导向还是系统导向 : 关于城市设计
内涵的解析 [J]. 城市规划学刊 , 2017(1): 93-
式对城市整体环境带来了实质性的改善。公 参考文献 102.
共领域是城市微更新介入的主要范畴,但梳 [1] 张京祥 , 赵丹 , 陈浩 . 增长主义的终结与中国
城市规划的转型 [J]. 城市规划 , 2013, 37(1): 图片来源
理公共网络是一个持续动态变化的过程。微 45-50. 图 1: 莫 拉 莱 斯 事 务 所 官 方 网 站 :http://
[2] 何鹤鸣 . 增长的局限与城市化转型——空间生 manueldesola-morales.com/index_eng.htm
更新的所有思考的最终目标都是关于如何凝
产视角下社会转型、资本与城市化的交织逻辑 图 2: 参考文献 [12]
聚形成行动,因此设计师有必要将空间中出 [J]. 城市规划 , 2012, 36(11): 91-96. 其余图片均由上海梓耘斋建筑设计工作室提供

014 建筑学报 2020 \ 10 特集 社区营造与城市微更新


Special Issue Community Building and Micro Urban Regenerati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