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请阅读以下材料,思考以下问题,答案可以来自但不仅限于本材料。

1.为什么清华、北大及其他学校学生热衷于进入体制内?
2.“考研热”的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北京中职招生难?

【财新网】2021 年高校毕业生近一半入职体制内单位,清华近七成入体制。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近日相继发布 2021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清华大学报告显示,


2021 届毕业生中,清华大学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总数为 3669 人,前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单位就业的人数占比为 69.9%,较 2020 年上涨 5%。其中,高等院校、科
研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占比为 30.3%;国有企业占比 23.8%;党政机关占比为 15.8%。北京
大学未披露这一数据。

选调生(经组织选调到基层重点培养的群体)招聘对于清北毕业生倾斜明显,招聘时间
较统一考试提前。以山西省为例,其面向清华学子的 2022 年定向选调生招聘公告于 2021 年
10 月 8 日发布于“清华就业”公众号,
而面向其他优秀高校毕业生的定向选调生的公告于 2021
年 12 月 8 日发布。一名清华就业处原工作人员告诉财新,从清华组织的就业培训和辅导上,
体现出鼓励毕业生走选调岗位的态度,如很早开始选调培训、寒暑假去基层实习项目等。

整体而言,高校就业指导、毕业生就业方向亦多呈现对体制内工作的偏好。北京大学“全
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于 2021 年 6 月起对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
量超过 2 万人。统计结果显示,已确定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中,到体制内单位(国有企业、党
政机关、事业单位)入职的高校毕业生接近一半(49.3%),其中到中小学和高校工作的合计
占比为 9%。

近年本硕扩招的趋势下,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22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 1076


万人,同比增加 167 万人。庞大的就业压力下,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国内企业颓势已显,
地产、教培两大吸纳应届毕业生的行业遇冷,吸纳毕业生能力减弱。创业选择也受影响,过
去三年来,选择自主创业的清华毕业生逐渐下降。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21
年自主创业毕业生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 0.74%,相比 2019 年自主创业比例下降近一半。

疫情之下,出国留学之路受阻。2020 年,在疫情影响下,高校的出国(境)留求学比例
普遍有所下降。清华、北大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19 年两校选择留学深造的学生比例在
15%左右,至 2021 年占比折半。

不少毕业生最终选择挤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公考与选调。麦可思研究院《2021 年中
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从近三年趋势来看,本科毕业生流向国企、政府单位等用人单位
的占比均等上升了 2 个百分点。

去年刚刚“上岸”的李青(化名),在家脱产考研、考公两年后考入本地事业单位。备考
期间,她曾试图前往一线城市求职,但均受外地生活压力过大、没有合适岗位或工资过低等
因素阻碍。

一名西北地区双一流高校研三学生林琳(化名)说,自己所在的文科专业就业路径较窄,
几乎所有毕业生都在准备公务员、选调生考试。她介绍,由于西北地区企业工作较少,留在
本地的选择局限于公务员、事业单位。“不进体制,在这根本找不到工作。”秋招期间一直求
职于西北某省会城市的林琳最终“颗粒无收”。

疫情持续,毕业生“求稳”心态明显。一名英国留学归国的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生告诉财新,
疫情前自己择业面较广,私立幼儿园在考虑范围之内。疫情暴发后,自己择业仅考虑体制内
的稳定工作,集中于中专教师、高校辅导员、公务员等岗位。

近年来,公职岗位不断扩张,但扩招的岗位数量对庞大的毕业生基数而言无异于杯水车
薪,报录比走高。为缓解就业压力,“国考”仅面向应届生招录的人数占比由 2019 年度的
39.17%,调整至 2022 年度的 67.3%。而 2021 年度,“国考”整体报录比超 60:1,36 个岗位
报录比超过 1000:1。

【光明网】 “考研热”从何而来
12 月 27 日 17 点,完成最后一门专业课考试后,考生刘铮铮走出考场,长舒了一口气。
复习了一整年,直到后期才进入复习状态,“被疫情打乱复习计划,经历崩溃和心理重建,
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 。

当日,2021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基本落下帷幕;考研报考人数为 377 万,创历


史新高;一位新冠肺炎感染者在辽宁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大连中心顺利参加了考试。

发生在考研日的这些新闻牵动人心,但面对“考研热”,我们还应该关注些什么?

考研就像“第二次高考”

又是一年考研时,张璐璐回忆起参加考试时的心情。去年,她从山东某高校考入中国人
民大学。

这一年来,张璐璐在不同场合多次听到大家对母校的议论:考研备考被描述为“近乎疯
狂”:大一就着手准备,天天泡在自习室,走廊里、校园内随处可见背书的学生,即便天寒
地冻也不偷懒。

而张璐璐的经历与此完全不相符:临近暑假才开始复习,进考场前一个月还在犹豫,甚
至不想复习,可最后仍以专业第二的成绩“成功上岸”
。张璐璐笑称,“很遗憾”自己没有具
备“考研神校”学生应有的特点。

一个拍摄考研学生吃苦用功的视频,曾一度占据热搜榜。网友留言分成两派,一部分网
友以“考研基地”“考研神校”揶揄讽刺。另一边,
“心无旁骛复习考研”“拒绝贴标签”的
回应,针锋相对。

“我们和其他普通学校没什么两样。平时正常上课,课余活动丰富。同样也会在考研和
找工作选择中犹豫彷徨。在该努力的年纪努力,有什么不对?”这些天,张璐璐又看到了几
篇“考研神校”的新闻报道,“一看就知道是捏造的”
,她指着报道里的图片告诉记者,“这
一看就不是我们学校的教室”。

人们习惯把“考研神校”看成应试教育的典型,里面有或隐或显的偏见,比如高分低能、
简单粗暴、急功近利等。

与某些高校在考研界“一枝独秀”相比,事情正在起变化。

记者调查发现,“考研神校”不再是对某所学校的评价,居于普通院校行列、考研升学
率高、学生勤奋备考,具备类似特征的高校越来越常见。

软科《2019 本科毕业生深造率排名》,排名对象为中国 1200 多所本科层次的高校,榜


单展示了本科毕业生总深造率前两百强的学校。山东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滨州学院、
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均在其列。换句话说,与一直在增加的考研大军相关联,“考研神校”
也将越来越常见。

提升学校层次是考研重要因素之一

考研具有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竞争逐渐激烈。

近五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迅速增长。2017 年研究生报考人数首破 200 万人大关,达


到 201 万。2021 年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 377 万,5 年间,考研报名人数翻了近一番。

中国教育在线通过对 2021 年考研学子考研动机的调查分析,超过半数考生读研目的是


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应对就业压力大,提高就业竞争力;认为毕业学校不好,
想提升学校层次为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内因是考研的主导因素,决定着个体的选择。

面对“双一流”高校通过推荐免试方式接收了大量“双一流”高校学生的现实,普通院
校学生想深造,通过考研改变命运成为必选项之一。河南师范大学教授李醒东说,对于他们
来说,考研就像“第二次高考”,但比起高考,考研的失败率更高。

考研不容易,想要考名校的研究生更是难上加难。

“高考作为教育体系最广泛的一次筛选淘汰,其对学生的分流效应被很多高校认为最具
参考价值。”清华大学副教授罗燕说,居于体系顶层的院校不愿向下层院校开放研究生名额,
居于下层的院校则很乐见自己的学生能到顶层高校攻读研究生,提升自己院校的学术声誉和
地位。

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考研客观上可以延缓部分应届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的时间,
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高等教育要关注学生职业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陆珍是考研的“受益者”
,她从一个普通院校考入“双一流”高校,
进入了更好的发展平台,三年后又成功考取博士生。“考研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对
我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的塑造也有帮助。”

一般来说,高校对学生考研持支持和鼓励态度。久而久之,高校自身其实也受到了影响。

“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毕业生就业去向来看,当前本科教育存在就业导向、升学导向
以及混合导向三种情形。”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顶明给出了这样的判断:随着我国高等教
育普及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本科高校发展为升学导向,其本科教学则更加趋于通识教育,毕
业生将会更大比例地选择继续升学深造。

在罗燕看来,相比于关注与外部社会的衔接,高校更在意的是其在高等教育体系内的竞
争和地位提升。罗燕表示,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最终出口,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
帮助学生完成向社会身份的转变。

2020 年 7 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稳定硕士规模,扩张博士规模,未来高层次研
究人才将主要以博士教育为主,硕士生培养将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即专业硕士为主。

一段时间内,“考研热”将继续持续下去。对于近 400 万人的群体选择,个人意愿和就


业市场将会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受教育者的升学诉求增加,慢就业、暂不就业的本科毕业
生相应增多,针对本科生的生涯规划指导需要优化调整。”王顶明建议。

(本文部分采访对象使用化名)

(本报记者 陈 鹏)

【财新周刊】北京中职招生难
6 月 24 日,备受瞩目的北京新中考拉开帷幕。据北京市教委披露,2021 年共有 8.5 万考
生参加新中考,其中“教育高地”海淀区参考人数超过 4 万。

根据北京市教委 2021 年 5 月发布的《关于做好 2021 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


意见》,北京各类高级中等学校今年拟定招生规模为 8.95 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 6.18 万
人,拟定普职比近 7∶3。由于参考人数低于拟定招生规模预期,有分析称,北京久居高位的
普职比在今年的实际招生录取中或进一步挑高,中职招生仍难。

学位供给方面,根据北京市教委日前公布的 2021 年具有招生资格的高中名单,北京全


市共有 289 所普通高中具有招生资格,与 2020 年相比,普高新增 16 所,停止招生 11 所,
高中学位供应总体趋向增长。

据财新梳理,北京各区中朝阳区变化最大,新增普高 7 所,停招 2 所,主要为民办、国


际学校;海淀、东城、西城均有新增,不涉停招。

此前,曾盛传今年北京将执行 5∶5 的普职分流,引发家长热议。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


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曾对此传言作出回应称,北京不可能出现大幅度的高中学位紧
缺,颠覆现有的教育结构,只会采取相应措施来增加学位、调整结构,以确保教育良性发展。

在职业教育发展“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基本政策下,截至 2020 年 12 月 8 日,全国中职


招生 600.37 万,占高中阶段教育的 41.70%。相较于江苏、浙江、上海等普职比已基本达到
“大体相当”的省份,北京中职招生比例常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北京,随着中考展开,
各地今年仍在大力缩小职普差距。

据各地已披露的中招计划,安徽六安市普高计划招生 3.3894 万名,中职学校招生计划


数是 3.007 万名;江西景德镇市发文要求 2021 年其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职普比要达到 45∶55,
到 2022 年招生职普比要达到 50∶50。陕西渭南也在近期明确,各县市区教育局要按照职普
招生比例 4∶6 的要求,按照 55%的比例逐校确定各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建议数。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