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6

2Q 4

加Q 1 5
程 目录
1 0
课 7
实验基础: ............................................................................................................................................................1

6
一、测量工具的使用: ................................................................................................................................1

7
二、误差和有效数字: ................................................................................................................................2

2
力学实验: ............................................................................................................................................................3

4
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3

2Q
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 .........................................................................................................6
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8

加Q
四、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 11

1 5
五、研究平抛运动: .................................................................................................................................. 14
六、探究动能定理: .................................................................................................................................. 17


七、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 20

0
八、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 24

1
电学实验: ......................................................................................................................................................... 27

课 7
一、电路设计基础: .................................................................................................................................. 27

6
二、测电阻: ................................................................................................................................................ 29

7
三、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 32
四、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 34

4 2
五、电表改装: ........................................................................................................................................... 38
六、多用电表的使用: ............................................................................................................................. 40

2Q
参考答案.............................................................................................................................................................. 42

加Q 5
程 0 1
课 7 1
7 6
4 2
2Q
加Q


7 1
7 6
4 2
2Q
加Q

课 1 5
1 0
6 7
2 7
2Q 4
加Q
程 5
课 1
1 0
67
27
2Q4
加Q


1 0
课 7
实验基础:
7 6
一、测量工具的使用:

1、刻度尺的使用:
4 2
Q 2Q
5
读数方法:


读数=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0 1
程 2、游标卡尺的使用(10 分度)

1
课 7
7 6
2
∆x=5×0.1mm

4
读数方法:

2Q
1
读数=主尺刻度+游标尺格数×精度。(精度 = 分度值 𝑚𝑚)

加Q
主尺刻度=游标尺 0 刻度线左侧完整格数×1mm。

3、螺旋测微器的使用:

程 0.5mm

课 1 5
0.01mm

0
读数方法: 固定套筒

1
(1)先读固定刻度; 可动套筒

7
(2)再读半刻度,若半刻度线已露出,记作 0.5mm,若半刻度线未露出,记作 0.0mm;
(3)再读可动刻度(注意估读),记作 n×0.01mm;
(4)读数=固定刻度+半刻度+可动刻度。

7 6
2
4、电压表和电流表读数方法:

4
电压表:

Q
量程 分度值 是否估读 读数

2
0-15V 0.5V 否 5.7V

加Q
0-3V 0.1V 是 1.13V

程 1


课 1 5
1 0
电流表:
量程

6 7
分度值 是否估读 读数
0-3A
0-0.6A

2 7 0.1A
0.02A


1.42A
0.29A

Q
2 4
加Q

课 1 5
5、多用电表读数方法:

1 0
6 7
2 7
Q24
加Q
第一排:电阻
第二排:直流、交流电压;直流电流

1 5
程 0
第三排:低压交流

课 二、误差和有效数字:
7 1
7 6
1、系统误差:实验原理不完善,实验方法粗略,实验仪器不精确。
特点:多次重复做同一实验时,误差总是同样的偏大或偏小。

4 2
减小误差的方法:完善实验原理,改进实验方法,校准实验仪器。
2、偶然误差:由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测量仪器、被测物理量的影响而产生的。

Q2
特点:有时偏大,有时偏小,且偏大偏小的概率相同。

Q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代数法、图像法)。


3、有效数字:从左至右,从第一位不为零的数开始,到最右边一位数为止,数字的个数即
为有效数字的位数。

程 2


2Q
加Q 1 5

力学实验:

1 0
课 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打点计时器:

6 7
7
1、分类:

2
电磁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为 4v-6V,交流电,频率为 50Hz(0.02s)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工作电压 220V,其余与电磁打点计时器一样。

Q
2
2、纸带: 4
加Q 1 5
(1)一般每隔 4 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0.1s。


(2)应用:
①计算速度:

1 0
求 D 点的速度时,选择离 D 点较近的两个点,算出两点间的平均速度近似代表 D 点瞬时速

课 7
度,但是两点距离过小会导致测量误差增大,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这两个点。
②计算加速度:
A.逐差法求加速度:
若只有三段的情况,用后两段求加速度。
7 6
B.v-t 图像法求加速度:

4 2
求出(一般五个点)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做出 v-t 图像,斜率即为加速度。

(二)实验:
2Q
加Q 1、注意事项:

1 5
(1)释放小车时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以便能打出足

程 0
够数量的点。

1
(2)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再释放

课 7
小车,小车停止运动后及时断开电源。

2、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其他方式:
7 6
(1)刻度尺+秒表;
(2)光电门;

4 2
Q Q
2
(3)频闪照相。(注:研究平抛运动也可用频闪照相)


程 3


程 5
课 1
【例 1】下图为接在 50Hz 低压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在纸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打出

可求得:

1 0
的一条纸带,图中所示的是每打 5 个点所取的计数点,但第 3 个计数点没有画出。由图数据

6 7
2 7
(1)该物体的加速度为_____m/s2;
(2)打第 2 个计数点时该物体的速度为_____m/s;

4
(3)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是 f=49Hz,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

2Q
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
Q

【例 2】如图,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舍去前面比较密集的点,

1
从 O 点开始每 5 个点取一个计数点,0、1、2、3、4、5、6,量得 s1=1.30cm,s2=1.80cm,

程 0
s3=2.28cm,s4=2.78cm,s5=3.29cm,s6=3.81cm.

1
课 7
②v1=______cm/s;

7 6
①用 s1 和 s2 及 T 表示 v0,则 v0=______;
(保留 3 位有效数字,下同)

2
③小车的加速度 a=______cm/s2。

2Q 4
【例 3】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在打出的纸带上
按打点的先后顺序每 5 点取一个计数点,共取了 A、B、C、D、E、F 六个计数点(每相邻

加Q
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
b、c、d、e 段)
。从 A 点开始在每一个计数点处将纸带剪开分成五段(分别为 a、
,将这五段纸带由长到短紧靠但不重叠地粘在 xOy 坐标系中,如图所示。
5

(1)若把每一段纸带的右上端连接起来,结果得到一条倾斜的直

0 1
1
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纸带做___________运动,你判断的依据

课 7
是___________。

6
(2)为求出打 B 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需要测出___________段

7
纸带的长度?
(3)若测得 a 段纸带的长度为 10.0cm,e 段纸带的长度为 2.0cm,

2
则可求出加速度的大小为___________m/s2。

4
Q
2
加Q
程 4


01
7 1
6
【例 4】图(a)为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步骤如下:

2 7
2Q 4
加Q
①用天平测量物块和遮光片的总质量 M、重物的质量 m;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 d;
用米尺测量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 s;


②调整轻滑轮,使细线水平;
③让物块从光电门 A 的左侧由静止释放,用数字毫秒计分别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 A 和光

课 5
电门 B 所用的时间𝛥𝑡𝐴 和𝛥𝑡𝐵 ,求出加速度 a;
④多次重复步骤③,求 a 的平均值𝑎̄ ;
⑤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求出动摩擦因数𝜇。
回答下列问题:

0 1
7 1
(1)测量 d 时,某次游标卡尺(主尺的最小分度为 1 mm)的示数如图(b)所示,其读数为

6
____________cm。

7
(2)物块的加速度 a 可用 d、s、𝛥𝑡𝐴 和𝛥𝑡𝐵 表示为 a=____________。
(3)动摩擦因数𝜇可用 M、m、𝑎̄ 和重力加速度 g 表示为𝜇=____________。

误差”)。

4 2
(4)如果细线没有凋整到水平,由此引起的误差属于____________(填“偶然误差”或“系统

Q
2 5
加Q 1
程 1 0
课 6 7
2 7
2Q 4
加Q
程 5


7 6
4 2
2Q
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

加Q 1 2 3 4 5 6 7


F/N
L/cm
Δx/cm

课 5
0 1
【例 1】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中,分别使用两条不同的轻质弹簧
F

1
a 和 b 做实验,得到了弹力 F 与弹簧长度 l 关系的图像,如图 1 所示。由图可知: a
弹簧 a 的原长比弹簧 b 的原长_________(选填“长”、“短”)
。弹簧 a 的劲度系数 b

6 7
比弹簧 b 的劲度系数_________(选填“大”、“小”)

O l

2 7
【例 2】如图(𝑎),一弹簧上端固定在支架顶端,下端悬挂一托盘;一标尺由游标和主尺构成,主

4
尺竖直固定在弹簧左边;托盘上方固定有一能与游标刻度线准确对齐的装置,简化为图中的指

2Q
针。

加Q
现要测量图(𝑎)中弹簧的劲度系数。当托盘内没有砝码时,移动游标,
使其零刻度线对准指针,此时标尺读数为1.950𝑐𝑚;当托盘内放有质


量为0.100𝑘𝑔的砝码时,移动游标,再次使其零刻度线对准指针,标尺
示数如图(𝑏)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cm。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课 5
9.80𝑚/𝑠 2,此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𝑁/𝑚(保留 3 位有效数字)。

0 1
【例 3】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时,小明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应的弹簧长度。某次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

7 1
将该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自由端挂上砝码盘。逐渐增加盘中砝码的质量并用刻度尺测出对

7 6
4 2
Q
2
加Q
程 6


程 0 1
课 7 1
6
(1)作出的图线与坐标系纵轴有截距,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该弹簧的劲度系数
𝑘 =_____( 𝑔 取 9.8m/s2 结果保留 3 位有效数字)

“偏小”或“相同”)

2 7
(2)请你判断该同学得到的劲度系数与考虑砝码盘的质量相比,结果________(选填“偏大”、

Q 4
【例 4】某学校老师在研究性学习课上给同学们讲了两弹簧串联后的等效劲度系数 k 与原两

2 1 1 1
弹簧劲度系数𝑘1、𝑘2的关系式为𝑘 = 𝑘 + 𝑘 .该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设

Q
1 2


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即把两根劲度系数分别为𝑘1 和𝑘2 的弹簧连接起来进行探究,已知重力
加速度为 g。


(1)某次测量指针 B 如图乙所示,指针示数为______cm;
(2)设每个钩码的质量为 m,若测量多次并计算得出每增加一个

课 钩码指针 A 示数的平均伸长量为△ 𝑥𝐴 ,指针 B 示数的平均伸长量

1 5
为△ 𝑥𝐵 ,则可求得𝑘 =______,𝑘1 =______,𝑘2 =______,从而验证

0
1 1 1
= 𝑘 + 𝑘 的正确性。

1
𝑘 1 2

6 7
2 7
2Q4
加Q 1 5
程 1 0
课 7
76
4 2
Q
2
加Q
程 7


Q

课 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 5
1、实验原理:

1 0
(1)等效法:一个力 F′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 F1、F2 的作用效果都是让同一条

7
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同一点,所以一个力 F′就是这两个力 F1 和 F2 的合力,

6
作出力 F′的图示,如图所示。
(2)平行四边形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 F1 和 F2 的合力 F 的图示。

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 7
(3)验证:比较 F 和 F′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同,则验证了力

Q
2
2、实验器材:
4
加Q 5
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只),橡皮条,细绳套(两个),三角板,

1
刻度尺,图钉(几个)。


3、实验步骤:
(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

1 0
课 7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 A 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

6
(3)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与绳的结
点伸长到某一位置 O,如图所示,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用铅笔描下 O 点的位
置及此时两细绳的方向。

2 7
(4)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样的位置 O,记下弹簧

2
Q 4
测力计的读数和细绳套的方向。
(5)改变两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再重做两次实验。

Q

4、数据处理:

15
(1)用铅笔和刻度尺从结点 O 沿两条细绳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测力

程 0
计的拉力 F1 和 F2 的图示,并以 F1 和 F2 为邻边用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过 O 点画平行四边
形的对角线,此对角线即为合力 F 的图示。
1
课 7
(2)用刻度尺从 O 点按同样的标度沿记录的方向作出实验步骤(4)中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F′

6
的图示。

7
(3)比较 F 与 F′是否完全重合或几乎完全重合,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5、注意事项:

4 2
(1)夹角适当大一些:笔画有粗细,适当大可以使画出的平行四边形更准确。

Q
2
(2)力要适当大一些:减小读数误差。

Q
(3)细绳稍长一些:更加准确地确定力的方向。


(4)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所选定的标度要相同。

程 8


1 5
1 0
6、实验改进:

6 7
本实验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也可以完成实验,具体操作如下:

2 7
(1)把两条细绳中的一条细绳与弹簧测力计连接,另一条细绳用手直接抓住,然后同时拉
这两条细绳,使结点至 O 点,记下两条细绳的方向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

4
(2)放回橡皮条后,将弹簧测力计连接到另一细绳上,用手再同时拉这两条细绳,使结点

Q
至 O 点,并使两条细绳位于记录下来的方向上,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2。

Q 2
(3)其他步骤与提供两个弹簧测力计时相同。
注:这种操作的优点是能减小因两个弹簧测力计的不同而带来的误差,但实验过程麻烦。



【例 1】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
① 本实验中步骤 c 和 e 两次拉橡皮条的过程,主要体现了下列哪种科学方法( )

课 5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1
②下列操作有利于减小实验误差的是( )(填字母代号)。

0
A.实验前将两弹簧测力计调零后水平互钩对拉,选择两个读数相同的测力计

1
B.拴在橡皮条上的两条细绳必须等长,并且要尽量长一些

7
C.弹簧测力计、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
D.用两弹簧测力计同时拉橡皮条时,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7 6
E.在记录力的方向时,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③ 图乙是该同学在白纸上根据实验数据用同一标度画出的图示,如果没有操作失误,图乙
中的 F 与 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 AO 方向的是_______。

2
Q24
【例 2】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
①实验中确定分力方向时,图甲中的 b 点标记得不妥,其原因是 。

Q 5
②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仍拉至 O 点,这样做的目的是 。

值。

③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力的图示,其中

1
是 F1 和 F2 合力的实际测量

程 1 0
课 6 7
2 7
④实验中的一次测量如图丙所示,两个测力计 M、N 的拉力方向互相垂直,即α+β=90°。若
保持测力计 M 的读数不变,当角α由图中所示的值逐渐减小时,要使橡皮筋的活动端仍在 O

Q
2 4
点,可采用的办法是(
A.增大 N 的读数,减小β角
)。

Q
B.减小 N 的读数,减小β角


C.减小 N 的读数,增大β角
D.增大N的读数,增大β角

程 9


7 6
4 2
Q
2
【例 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弹簧测力计 𝐴 挂于

Q
固定点 𝑃 ,下端用细线挂一重物 𝑀 。弹簧测力计 𝐵 的一端用细线系于 𝑂 点,手持另一


端向左拉,使结点 𝑂 静止在某位置。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 𝐴 和 𝐵 的示数,并在贴于竖直
木板的白纸上记录 𝑂 点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

程 (1)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 N ,图中 𝐴 的示数为 N。


(2)下列不必要的实验要求是 。
(请填写选项前对应的字母)
A.应测量重物 𝑀 所受的重力
B.弹簧测力计应在使用前校零

1 5
0
C.拉线方向应与木板平面平行

1
D.改变拉力,进行多次实验,每次都要使 𝑂 点静止在同一位置

7
(3)某次实验中,该同学保持结点 𝑂 的位置不变,调整弹簧测力

6
计 𝐵 的拉力沿各种不同的方向,结果发现测力计 𝐵 的读数最小值
为重物 𝑀 所受的重力的 0.5 倍,则 𝑂 点与弹簧测力计 𝐴 之间的
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2 7 。

2
Q 4
Q

程 5
课 1
1 0
6 7
2 7
Q2 4
Q

程 10


1 5
程 0
课 四、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7 1
1、实验准备:

7 6
2
(1)需要平衡摩擦力。

Q24
力学中两个需要平衡摩擦力的实验:验证牛二;探究动能定理(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力学中两个需要测质量的实验:验证牛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Q

(2)需要满足 M>>m,原因:
𝑚𝑔

1 5 𝑚𝑔
小车所受合外力实际为绳上拉力 F,𝐹 = 𝑀 ⋅ 𝑀+𝑚,但是 F 不可测量。𝐹 = 𝑀 ⋅ 𝑀+𝑚 =
𝑚𝑔
1+

𝑚

程 0
𝑀

如果 M>>m,则𝐹 ≈ 𝑚𝑔,可以把小物块重力近似当做小车所受合外力。

课 7 1
2、拓展:此装置还可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不需要平衡摩擦力,不需要满足 M>>m;还可

6
探究动能定理,即用重物代替橡皮筋,需要平衡摩擦力,需要满足 M>>m。

3、实验过程:

2 7
(1)保持 M 不变,通过改变 mg 改变小车所受合外力 F,探究 a 与 F 之间的关系。

Q4
(2)保持 mg 不变,即保持小车所受合外力 F 不变,改变小车质量 M,探究 a 与 M 之间的
关系。

2
Q
(3)做出 a-F 图像,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 a 与 F 成正比。如果不是,

加 1 1
则需进一步分析;做出𝑎 − 𝑀或𝑎 − 𝑀图像,如果这些点在一条过原点的直线上,说明 a 与 M


成反比,如果不是,则需进一步分析。

5
4、误差分析:

课 1
(1)a-F 图像:向上偏移→平衡过度;向下偏移→平衡不够;向下弯曲→不满足 M>>m。
注:不会向上弯曲。
1

1 0
(2)𝑎 − 𝑀图像:向上偏移→平衡过度;向下偏移→平衡不够;向下弯曲→不满足 M>>m。

7
注:不会向上弯曲。

7 6
2
Q24
加Q
程 11


1 0
6 7
2 7
【例 1】利用如图 2 所示的装置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
① 除了图中所给的器材以及交流电源和导线外,在下列器材中,还必须使用的两种器

4
材是____________。

Q
2
A.秒表
B.天平(含砝码)

Q

C.弹簧测力计
D.刻度尺
图2

程 ② 甲同学实验时这样平衡摩擦力。按图 2 装置

5
v/(m·s-1)

课 1
把实验器材安装好,
先不挂重物,
将小车放在木板上, 1.0
后面固定一条纸带,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用垫块把

0
0.8

1
木板一端垫高,接通打点计时器,让小车以一定初速

7
度沿木板向下运动,并不断调节木板的倾斜度,直到 0.6
小车拖动纸带沿木板做_______运动。

6
③ 甲同学利用 v-t 图像求出每条纸带对应的加

7
速度。他在处理其中一条纸带时,求出每个计数点对
0.4

2
0.2
应的速度,
并将各点的速度都标在了如图 3 所示的坐

4
标系中。请在坐标系中作出小车运动的 v-t 图像,并 0 0.1 0.2 0.3 0.4 0.5 t/s

2
Q
图3
利用图像求出小车此次运动的加速度 a =

Q
__________m/s2。 a


④ 乙同学在验证小车加速度 a 与所受拉力 F 的关系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 a-F
图像如图 4 所示。发现图线不过原点,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A.木板一端垫得过高 B.木板一端垫得过低
O F
C.盘和砝码的总质量太大了 D.盘和砝码的总质量太小了
图4

课 5
⑤ 丙同学作出的 a-F 图像如图 5 所示。发现图线有一段是曲线,他认为这是系

1
统误差造成的。他将实验方法做了如下改进:他先将一些砝码放在小车上;之后每 a

0
次从小车上取下一些砝码移到牵引小车的盘上;重复多次实验,直到将砝码全部移

1
到盘中;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出小车加速度 a 随着盘和盘中的砝码所受重力 F 变

7
化的关系图线,得到的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已知盘和所有砝码的总质量为 m,小
O F
车的质量为 M。请你分析说明图线为直线的原因,并说明图线斜率的物理意义。 图5

7 6
【例 2】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图甲所示装置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同学们在实验中,

2
都将砂和小桶总重力的大小作为细线对小车拉力的大小,通过改变小桶中砂的质量改变拉力。

4
为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实验中需要平衡摩擦力。

Q
①下列器材中不必要
...的是 (填字母代号)。 电磁打点计时器

Q 2
A.低压交流电源


B.秒表
图甲
C.天平(含砝码)
D.刻度尺 小桶和砂

程 12


2Q4
加Q
②下列实验操作中,哪些是正确的
1 5
0
(填字母代号)。


A.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牵引小车的细绳与长木板保持平行


C.平衡摩擦力时,将悬挂小桶的细线系在小车上
1
B.每次实验,都要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7
D.平衡摩擦力时,让小车后面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

7 6
③图乙是某同学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A、B、C 为三个相邻的计数点,若相邻计数
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T,A、B 间的距离为 x1 ,A、C 间的距离为 x2 ,则小车的加速度

2
a=__________(用字母表达)。

Q
2 4
Q
加 1 5
④图丙是小刚和小芳两位同学在保证小车质量一定时,分别以砂和小桶的总重力 mg 为

0
横坐标,以小车运动的加速度 a 为纵坐标,利用各自实验数据作出的 a-mg 图像。


a.由小刚的图像,可以得到实验结论: 。

1
b.小芳与小刚的图像有较大差异,既不过原点,又发生了弯曲,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

7

是 (填字母代号)。

6
A.图像不过原点,可能是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角过大
B.图像不过原点,可能是平衡摩擦力时木板倾角过小

2 7
C.图像发生弯曲,可能是砂和小桶的质量过大
D.图像发生弯曲,可能是小车的质量过大

4
a 1

Q
a

2
小芳

加Q
小刚

1 5
程 0
O
mg M
图丙 图丁

1
⑤正确平衡摩擦力后,小组中一位同学保持砂和小桶总重力 mg 不变,通过在小车上增


加砝码改变小车质量,进行实验并得到实验数据。处理数据时,他以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 M

为横坐标,
1
a
1

6 7
为纵坐标,作出 -M 关系图像,示意图如图丁所示,发现图线在纵轴上有
a

7
截距(设为 b)。该同学进行思考后预测:若将砂和小桶总重力换成另一定值(m+Δm)g,重

2
1
复上述实验过程,再作出 -M 图像。两次图像的斜率不同,但截距相同均为 b。若牛顿定
a

4
律成立,请通过推导说明该同学的预测是正确的。

Q2
加Q
程 13


程 0 1
课 五、研究平抛运动:
7 1
1、实验原理:

7 6
(1)验证轨迹是抛物线,求抛物线方程;

2
(2)求水平分速度/初速度。

4
平抛物体的运动可以看做是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一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

Q
2
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令小球做平抛运动,利用描迹法描出小球的运动轨迹,即小球做
平抛运动的曲线,建立坐标系,测出曲线上的某一点的坐标 x 和 y,根据重力加速度 g 的数

Q

值,利用公式 y=1/2gt2,求出小球的飞行时间 t,再利用公式 x=vt,求出小球的水平分速度,
即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程 2、实验器材:

5

斜槽,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的木板,白纸,图钉,小球,有孔的卡片,刻度尺,重垂线。

3、实验步骤:

0 1
(1)安装、调整斜槽: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板上,在木板的左上角固定斜槽,可用平衡

止,就表明水平已调好。
7 1
法调整斜槽,即将小球轻放在斜槽平直部分的末端处,能使小球在平直轨道上的任意位置静

7 6
(2)调整木板:用悬挂在槽口的重垂线把木板调整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
的竖直面平行。然后把重垂线方向记录到钉在木板的白纸上,固定木板,使在重复实验的过

2
程中,木板与斜槽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2Q4
加Q 1 5
程 1 0
(3)确定坐标原点 O: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球在槽口时球心在白纸上的水平投

课 7
影点 O,O 点即为坐标原点。

6
(4)描绘运动轨迹:在木板的平面上用手按住卡片,使卡片上有孔的一面保持水平,调整

7
卡片的位置,使从槽上滚下的小球正好穿过卡片的孔,而不擦碰孔的边缘,然后用铅笔在卡
片缺口上点个黑点,这就在白纸上记下了小球穿过孔时球心所对应的位置。保证小球每次从

4 2
槽上开始滚下的位置都相同,用同样的方法,可找出小球平抛轨迹上的一系列位置.取下白
纸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位置连接起来即得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2Q
(5)计算初速度:以 O 点为原点画出竖直向下的 y 轴和水平向右的 x 轴,并在曲线上选取

Q
A、B、C、D、E、F 六个不同的点,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它们的坐标 x 和 y,用公式计算


出小球的初速度 v0,最后计算出 v0 的平均值。

程 14


课 1 5
10
7
4、注意事项:

6
(1)实验中必须保持通过斜槽末端点的切线水平,木板必须处在竖直面内且与小球运动轨
迹所在的竖直平面平行,并使小球的运动靠近图板但不接触。

2 7
(2)小球必须每次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滚下,即在斜槽上固定一个挡板(不要用手放)。
(3)坐标原点(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在槽口时,小球的球心

4
在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即端点上 r(小球半径)处。

2Q
(4)要在斜轨上适当的高度释放小球,使它以适当的水平初速度抛出,其轨道由图板左上
角到达右下角,这样可以减小测量误差。

加Q
(5)要在平抛轨道上选取距 O 点远些的点来计算球的初速度,
这样可以使结果的误差较小。

程5、误差分析:
(1)安装斜槽时,其末端切线不平而产生误差。

5
课 1
(2)建立坐标系时,以斜槽末端端口位置为坐标原点,实际上应以球的球心在木板上的水

0
平投影点为坐标原点。

1
(3)数据测量时,测量不准确而产生误差。

7
(4)确定小球位置不准确而产生误差。

6、其他获得平抛运动轨迹的方法:
频闪照相法:

7 6
2
用数码照相机可记录下平抛运动的轨迹,如图所示.由于相邻两帧照片间的时间间隔是相

4
等的,只要分别测量相邻两照片上小球的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就很容易判断平抛运动水

Q
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运动特点。

Q 2 5

【例 1】为了研究平抛运动,将小球从桌边水平抛出,频闪照相仪连

1 A
1

程 0
续拍到了小球下落过程的四个位置,图中 A 点是频闪照相仪拍下的第 2

1
1 个位置,另外 3 次拍摄的位置如图所示,背景中的方格纸每小格的
边长为 2.45 cm,频闪照相仪的闪光频率为 10 Hz.

课 ①球离开桌边时速度的大小为
②由以上数据计算小球竖直方向加速度为
数)
6 7
m/s.(保留两位小数)
m/s2.
(保留两位小
3

7
③某同学认为 A 是抛出点,你认为他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
4
4

2Q
【例 2】为了探究平抛运动规律,老师做了如下两个演示实验:

加Q
①为了说明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用如图 7 所示装置进行实
验。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A 球水平抛出,同时 B 球被松开自由下落。关于该


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15

课 图7
7 1
7 6
2
A.所用两球的质量必须相等

4
Q
B.只做一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即可以得到实验结论

Q 2
C.应改变装置的高度多次实验
D.本实验也能说明 A 球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如图 8 所示,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 M、N 位于同一竖直面内,其中 N 轨道的末端与光滑
的水平地面相切。两个完全相同的小钢球 P、Q,以相同的水平初速度 v0 同时从轨道 M、N


的末端射出,观察到 P 落地时与 Q 相遇。只改变弧形轨道 M 的高度,多次重复实验,仍能
观察到相同的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P

1 5
0
M

1
图9
图8

7
Q

6
N

7
为了进一步研究平抛运动,某同学用如图 9 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2
①为了准确地描绘出平抛运动的轨迹,下列要求合理的是____。

4
A.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

2Q
B.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加Q
C.斜槽轨道末端必须水平
D.本实验必需的器材还有刻度尺和秒表
②甲同学按正确的操作完成实验并描绘出平抛运动的轨迹,以平抛运动的初始位置 O 为坐


标原点建立 xOy 坐标系,如图 10 所示。从运动轨迹上选取多个点,根据其坐标值可以验证
轨迹是符合 y=ax2 的抛物线。若坐标纸中每小方格的边长为 L,根据图中 M 点的坐标值,可


以求出 a=____,小球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v0=____。

5
(重力加速度为 g)

1
③乙同学不小心将记录实验的坐标纸弄破损,导致平抛运动的初始位置缺失。他选取轨迹中

0
任意一点 O 为坐标原点,建立 xOy 坐标系(x 轴沿水平方向、y 轴沿竖直方向),如图 11

1
所示。在轨迹中选取 A、B 两点,坐标纸中每小方格的边长仍为 L,重力加速度为 g。由此

7
可知:小球从 O 点运动到 A 点所用时间 t1 与从 A 点运动到 B 点所用时间 t2 的大小关系为:
t1 t2(选填 “>”、“<”或“=”)
;小球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v0= ,小球平抛运动
的初始位置坐标为(

7

6 )。

4 2
Q
2
加Q
程 16


0 1
7 1
6
六、探究动能定理:

1、实验原理:

27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可通过改变力对物体做的功,

2Q4
测出对应的物体的速度。可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通过
增加橡皮筋的条数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成倍增加,再通过

加Q
打点计时器来测量小车的末速度𝑣。

2、实验器材:

1 5
程 0
实验小车、100g~200g 砝码、长木板(在两侧适当的对称位置钉两个铁钉)、打点计时器及
纸带、电源及导线、刻度尺、橡皮筋若干条。

课 3、实验步骤:
(1)如图组装好实验装置。
7 1
7 6
(2)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𝑣1 ,设此时橡皮筋
对小车做的功为𝑊1,将这一组数据记入表格。

2
(3)用 2 条橡皮筋做实验,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与第一次相同,这样橡皮筋对小车做

4
的功为𝑊2,测出小车获得的速度𝑣2 ,将数据记入表格。

2Q
(4)用 3 条、4 条……橡皮筋做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功和速度,将数据记入表格。

加Q
(5)建立直角坐标系,用纵坐标表示力对物体做的功𝑊,用横坐标表示物体的速度𝑣或速度
的平方𝑣 2 ,描点,连线,得出结论——合外力做的功与物体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4、误差分析:
(1)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橡皮筋的长度,粗细不一,使橡皮筋的拉力与橡皮筋的条数不


成正比,所以实验中应尽量选用长度规格完全相同的橡皮筋。

5
(2)平衡摩擦力不彻底或平衡过度也会照成误差。
(3)利用纸带计算小车速度时,测量不准带来误差。
5、注意事项:

0 1
(1)不需要求出功的具体数值。本实验是利用橡皮筋的多少来表示拉力做功的大小,但不

1
需要求出功的值(每条橡皮筋做功的大小相等)

7
(2)本实验中物体的初速度为零。

7 6
【例 1】利用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小车的质量为
M=200.0g ,钩码的质量为 m=10.0g ,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 50Hz 的交流电。

2
(1)挂钩码前,为了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应调节木板右侧的高度,直至向左轻推小车观察

4
Q
到 。

2
(2)挂上钩码,按实验要求打出的一条纸带如下图所示。选择某一点为 𝑂 ,依次每隔 4

加Q
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用刻度尺量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 Δ𝑥 ,记录在纸带上。计算打
出各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 𝑣 ,其中打出计数点“1”时小车的速度 𝑣1 = m/s 。

程 17


7 6
4 2
Q Q
2


课 1 5
(3)将钩码的重力视为小车受到的拉力,取 𝑔 = 9.80m/s2 ,利用 𝑊 = 𝑚𝑔Δ𝑥 算出拉力
1

0
对小车做的功 𝑊 。利用 𝐸k = 𝑀𝑣 2 算出小车动能,并求出动能的变化量 Δ𝐸k 。计算结
2

1
7
果见下表。

7 6
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在答题卡的方格纸上作出 Δ𝐸k − 𝑊 图象。

2
(4)实验结果表明, Δ𝐸k 总是略小于 𝑊 。某同学猜想是由于

4
小车所受拉力小于钩码重力造成的。用题中小车和钩码质量的数

Q
据可算出小车受到的实际拉力 𝐹 = N 。

2
加Q
【例 2】如图 1 所示,用质量为 m 的重物通过滑轮牵引小车,使它在长木板上运动,打点计
时器在纸带上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利用该装置可以完成“探究动能定理”的实验。

程 (1)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是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5

A.直流电源 B.交流电源
(2)实验中,需要平衡摩擦力和其他阻力。正确操作方法是
_______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0 1
1
A. 把长木板右端垫高 B.改变小车的质量
在不挂重物且_______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的情况下,轻推

A.计时器不打点

67
一下小车,若小车拖着纸带做匀速运动,表明已经消除了摩擦力和其他阻力的影响。
B.计时器打点

7
(3)接通电源,释放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将打下的第一个点标为 O.在纸带

2
上依次取 A. B. C…若干个计数点,已知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T.测得 A. B. C…各点到 O
点的距离为 x1、x2、x3…,如图 2 所示。

24
Q
加Q
程 18


7 6
4 2
Q
2
实验中,重物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可认为小车所受的拉力大小为 mg,从打 O 点到 B 点的

加Q
过程中,拉力对小车做的功 W=_______,打 B 点时小车的速度 v=_______.
(4)以 v2 为纵坐标,W 为横坐标,利用实验数据做如图 3 所示的 v2−W 图象。由此图象可得 v2
随 W 变化的表达式为_______.根据功与能的关系,动能的表达式中可能包含 v2 这个因子;分


析实验结果的单位关系,与图线斜率有关的物理量应是_______.

课 15
1 0
6 7
(5)假设已经完全消除了摩擦力和其他阻力的影响,若重物质量不满足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条件,

7
则从理论上分析,图 4 中正确反映 v2−W 关系的是_______.

2
2Q4
加Q
程 【例 3】如图 1 所示的装置,可用于探究恒力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水平轨道上安装两个光


电门,小车上固定有力传感器和挡光板,细线一端与力传感器连接,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挂上砝

1 5
码盘,实验首先保持轨道水平,通过调整砝码盘里砝码的质量让小车做匀速运动以实现平衡摩
擦力,再进行后面的操作,并在实验中获得以下测量数据:小车、力传感器和挡光板的总质量

0
M,平衡摩擦力时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 m0,挡光板的宽度 d,光电门 1 和 2 的中心距离 s。

7 1
7 6
(1)该实验是否需要满足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___(填“需要”或“不需要”);
(2)实验需用游标卡尺测量挡光板的宽度 d,如图 2 所示,d=_________mm;

4 2
(3)某次实验过程:力传感器的读数为 F,小车通过光电门 1 和 2 的挡光时间分别为 t1、t2(小车
通过光电门 2 后,砝码盘才落地),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g,则对该小车实验要验证的表达式是

Q
2
________________。

Q

程 19



课 1 5
0
七、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
1.实验原理:

7
(1)机械能守恒的判断:物体在自由下落时,如果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动能的增加,也就

6
1
是从下落起点计算 𝑚𝑣 2 = 𝑚𝑔ℎ,即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由于是同一物体,只需验证
2

1
2
7
𝑣 2 = 𝑔ℎ,其中物体下落的瞬时速度 v 和下落的高度 h 可根据纸袋来确定。

2
Q
2 4
(2)速度的测量:如图,借助电火花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测出物体自由下
落的高度 h 和该时刻的速度 v,打第 n 个计数点时的瞬时速度等于以该时

Q

刻为中间时刻的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𝑣𝑛 =

5
𝑥𝑛 +𝑥𝑛+1
2𝑇
=
ℎ𝑛+1 −ℎ𝑛−1
2𝑇

0 1

2.实验器材:铁架台、夹子、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及复写纸片、

1
毫米刻度尺、重物(可用钩码代替)
、导线

课 3.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
7
(1)安装: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导线将打点计时器与低压交流电源相连接。

7
(2)接电源,打纸带:把纸带的一端在重物上用夹子固定好,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
6
2
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
重复几次打下 3~5 条纸带。

2Q
上 0、1 、2 、3 … 4
(3)选纸带:选取点迹较为清晰的,纸带上第一个点及距离第一个点较远的点,并依次标

Q 5
(4)数据处理:测出 0 到点 1 、点 2 、点 3 …的距离,即为对应的下落高度 h1、h2、h3……,

加 1
𝑥𝑛 +𝑥𝑛+1 ℎ𝑛+1 −ℎ𝑛−1
利甲公式𝑣𝑛 = = 计算出点 1、点 2、点 3…… 的瞬时速度 v1、v2、v3……
2𝑇 2𝑇


(5)验证:
1

1
法一:代人 gh 和2 𝑣 2.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条件下,2 𝑣 2 = 𝑔ℎ,则机械能守恒是正确的。0 1

课 6 7
法二:①任取两点 A、B,测出 hAB,算出 ghAB;②算出2 𝑣𝐵2 − 2 𝑣𝐴2的值;③看在实验误差允
1 1

7
1 1
许的条件下,ghAB 和 𝑣𝐵2 − 𝑣𝐴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正确的。

2
2 2

法三:

Q4
1 1
计算各计数点 v 2 ,以 v 2 为纵轴,以各计数点到第一个点的距离h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

2
2 2

加Q
1
出2 v 2 − h图线。若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图象是一条过原点且斜率为 g 的直线,则验证

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程 20


1 5
10
7
4.注意事项:

6
(1)安装打点计时器时,必须使两个限位孔的中线严格竖直,以减小摩擦阻力;

7
(2)实验时必须保持提起的纸带竖直,手不动。待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再

2
松开纸带,以保证第一点是一个清晰的点;

4
(3)测量高度 h 时,应从起始点算起,为减小 h 的相对误差,选取的计数点要离起始点远
些,纸带也不宜过长,有效长度可在 60 cm~80cm;

Q
2 1
(4)因为是通过比较2 𝑚𝑣 2和 mgh 是否相等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故不需测量重物质量;

Q
加 5
(5)速度不能用 v=gt 或𝑣 = √2𝑔ℎ计算,因为只要认为加速度为 g,机械能当然守恒,即相

1
当于用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况且用 v=gt 计算出的速度比实际值大,会得

程 0
出机械能增加的结论,而因为摩擦阻力的影响,机械能应该减小,所以速度应从纸带上直接
测量计算。

1
课 7
6
5.误差分析:
本实验采取分析纸带的方法求每一点的瞬时速度,即物体下落的实际速度.由于摩擦阻力的

2 7
存在,利用所测速度计算的动能的增加总略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少,这是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
原因。另外,用刻度尺测纸带上点与点间距离时,也可能造成误差。

Q2 4
【例 1】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其中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
交流电源,可以使用的频率有 20Hz 、 30Hz 和 40Hz ,打出纸带的一部分如图(b)所

加Q
示。
该同学在实验中没有记录交流电的频率 𝑓 ,需要用实验数据和其它题给条件进行推算。
(1)若打出的纸带可判定重物匀加速下落,利用 𝑓 和图(b)中给出的物理量可以写出,

程在打点计时器打出 B 点时,重物下落的速度大小为
为 ,重物下落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
5
,打出 C 点时重物下落的速度大小

课 1
(2)已测得 𝑠1 = 8.89cm , 𝑠2 = 9.50cm , 𝑠3 = 10.10cm ;当地重力加速度大小为

0
9.80m/s2 ,实验中重物受到的平均阻力大小约为其重力的 1% 。由此推算出 𝑓 为

1
Hz 。

6 7
2 7
2Q4
加Q
程 21


程 5
课 1
【例 2】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所用的电源为学生电源,

0
可以提供输出电压为 6V 的交变电流和直流电,交变电流的频率为 50Hz 。重锤从高处由

1
静止开始下落,重锤拖着的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测量并分析,即可验证机

7
械能守恒定律。

6
(1)他进行了下面几个操作步骤:
A.按照图示的装置安装器件;
B.将打点计时器接到电源的“直流输出”上;
C.用天平测出重锤的质量;

2 7
4
D.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打出一条纸带;

2Q
E.测量纸带上某些点间的距离;
F.根据测量的结果计算重锤下落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是否等于其增加的动能。

Q
加 1 5
其中没有必要进行的步骤是___________,操作不当的步骤是___________。(填选项字母)
(2)这位同学进行正确测量后挑选出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进行测量分析,如图乙所示,其

0
中 𝑂 点为起始点, 𝐴 、 𝐵 、 𝐶 、 𝐷 、 𝐸 、 𝐹 为六个计数点。根据纸带上的测量数

程 1
据,可得出打 𝐵 点时重锤的速度为__________m/s 。(保留 3 位有效数字)

课 6 7
2 7
4
𝑣2
(3)他根据纸带上的数据算出各点的速度 𝑣 ,量出下落距离 ℎ ,并以 为纵轴、以 ℎ 为
2

横轴画出

2Q
𝑣2
− ℎ 图象,应是下列图中的___________。

5
2

加Q 1
程 1 0
课 6 7
(4)他进一步分析,发现本实验存在较大误差,为此对实验设计进行了改
进,用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电磁铁控制的

2 7
小铁球从 𝐴 点自由下落,下落过程中经过光电门 𝐵 时,通过与之相连的
毫秒计时器(图中未画出)记录挡光时间 𝑡 ,用毫米刻度尺测出 𝐴 、 𝐵 之

4
间的距离 ℎ ,用游标卡尺测得小铁球的直径 𝑑 ,重力加速度为 𝑔 。实验

2Q
前应调整光电门位置使小铁球下落过程中球心通过光电门中的激光束,小
铁球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___________。如果 𝑑 、 𝑡 、 ℎ 、 𝑔 满足

Q

关系式___________,就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程 22


7 6
42
2Q
【例 3】利用图 1 装置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

加Q
(1)为验证机械能是否守恒,需要比较重物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间的
__________.
A. 动能变化量与势能变化量


B. 速度变化量与势能变化量
C. 速度变化量与高度变化量
(2)除带夹子的重物、纸带、铁架台(含铁夹)、电磁打点计时器、导

课 线及开关外,在下列器材中,还必须使用的两种器材是__________.
A. 交流电源 B.刻度尺 C.天平(含砝码)

1 5
0
(3)实验中,先接通电源,再释放重物,得到如图 2 所示的一条纸带。在纸带上选取三个连续打出

1
的点 A. B. C,测得它们到起始点 O 的距离分别为 hA、hB、hC.

7
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 g,打点计时器打点的周期为 T.设重物的质量为 m.从打 O 点到打 B 点
的过程中,重物的重力势能变化量△Ep=__________,动能变化量△Ek=__________.

7 6
4 2
(4)大多数学生的实验结果显示,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原因是___.

Q 2Q
A. 利用公式 v=gt 计算重物速度
B. 利用公式 v=√2gh 计算重物速度


C. 存在空气阻力和摩擦阻力的影响
D. 没有采用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的方法


课 1 5
1 0
6 7
2 7
2Q4
加Q
程 23


6 7
2 7
八、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1、实验原理:
2Q 4
Q

两刚性小球在水平方向发生对心正碰,水平方向内力远大于外力,动量近似守恒:
m1v1=m1v1’+m2v2’
本实验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验证上式成立。如图两小球碰撞后均作平抛运动,由于下落高度


相同,即运动时间相同,可以用水平射程间接表示小球平抛的初速度:
OP-m1 以 v1 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OM-m1 以 v1’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ON-m2 以 v2’平抛时的水平射程

1 5
0
验证的表达式:m1OP=m1OM+m2ON。

圆规、三角板、天平。

7 1
2、实验器材:斜槽、重锤、白纸、复写纸、大小相等而质量不同的金属球两个、刻度尺、

3、实验步骤:

76
2
(1)用天平测出两小球质量 m1 和 m2(m1>m2);

4
(2)如图所示安装实验器材,斜槽末端水平固定于桌边,被碰小球放于斜槽末端,复写纸

Q
放于白纸上平铺在地面上,斜槽末端悬挂重锤,并记下重锤在白纸上的投影 O 点;

2
(3)先不放被撞小球 m2,让入射小球 m1 从斜槽上同一高度处无初速度释放,重复 10 次;

加Q
(4)摆放 m2 于斜槽末端,使 m1 从原先位置无初速度释放,重复 10 次;
(5)用圆规分别将白纸上得到的三处小球落点圈在尽量小的圆内,取圆心作为平均落点,
将各平均落点标注分别为 P、M、N;

程 (6)用刻度尺测量 OP、OM 和 ON,代入 m1OP=m1OM+m2ON,验证是否相等;

课 5
(7)整理器材放回原处。

4、注意事项:

0
(1)入射小球的质量 m1 须大于被碰小球的质量 m2; 1
71
(2)入射球半径等于被碰球半径,两球碰撞时球心等高且在同一水平线上;
(3)入射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高度处由静止滑下;

6
(4)斜槽末端的切线方向水平;

7
(5)用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落点都圈在里面,圆心就是落点的平均位置。

4 2
Q Q
2

程 24


0 1
程 1
课 【例 1】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
7
(1)需要的测量仪器或工具有(
A.秒表 B.天平 C.刻度尺
76 D.重锤线
);
E.打点计时器 F.圆规

2
(2)必须要求的条件是( );

4
A. 两小球碰撞时,球心必须在同一高度上
B.

2Q斜槽轨道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入射球和被碰球的质量必须相等,且大小相同

加Q
C.
D. 入射球每次必须从轨道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滚下
(3)某次实验中得出的落点情况如下图所示,假设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则入射小球质量


m1 和被碰小球质量 m2 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对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5
碰撞前入射小球的速度方向,碰撞后两小球的速度方向不是在同一直线上


A.

1
B. 倾斜部分轨道对入射小球的摩擦力作用

0
C. 没有测量高度,算出具体的平抛时间
D.测量长度的误差

7 1
【例 2】用半径相同的小球 1 和小球 2 的碰撞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槽

6
与水平槽圆滑连接。安装好实验装置,在地上铺一张白纸,白纸上铺放复写纸,记下重锤线

7
所指的位置 O。接下来的实验步骤如下:

2
步骤 1:不放小球 2,让小球 1 从斜槽上 A 点由静止滚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复多次,用尽
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2Q4
步骤 2:把小球 2 放在斜槽前端边缘位置 B,让小球 1 从 A 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重
复多次,并使用与步骤 1 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加Q 5
步骤 3: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 M、P、N 离 O 点的距离,即线段 OM、
OP、ON 的长度。
①对于上述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应使小球每次从斜槽上相同的位置自由滚下

0 1
)。

1
B.斜槽轨道必须光滑

课 7
C.斜槽轨道末端必须水平
D.实验过程中,白纸可以移动,复写纸不能移动
E.小球 1 的质量应大于小球 2 的质量

7 6
②本实验除需测量线段 OM、OP、ON 的长度外,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

2
A.A、B 两点间的高度差 h1

4
B.B 点离地面的高度 h2

2Q
C. 小球 1 和小球 2 的质量 m1 、 m2
D. 小球 1 和小球 2 的半径 r

加Q
③当所测物理量满足表达式_______________(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时,即说明两球
碰撞遵守动量守恒定律。如果还满足表达式_______________(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时,即说明两球碰撞时无机械能损失。
25


6 7
2 7
Q
2 4
④完成上述实验后,某实验小组对上述装置进行了改造,如图所示。在水平槽末
端与水平地面间放置了一个斜面,斜面的顶点与水平槽等高且无缝连接。使小球

Q
1 仍从斜槽上 A 点由静止滚下,重复实验步骤 1 和 2 的操作,得到两球落在斜


面上的平均落点 M′、P′、N′。用刻度尺测量斜面顶点到 M′、P′、N′三点的距离
分别为 l1、l2、l3。则验证两球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


(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课 5
【例 3】如图 2,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
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

1
0
① 实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_____(填选

1
项前的符号),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

7
A.小球开始释放高度 h
B.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 H
C.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

7 6
② 图 2 中 O 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 m1 上 S 位置静止

2
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 P,测量平抛射程 OP。
然后,把被碰小球 m2 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球 m1 从 S 位置由静止释放,与小

Q2 4
球 m2 相碰,并多次重复。
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___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加Q
A. 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 m1 , m2
B. 测量小球 m1 开始释放高度 h


C.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 H
D. 分别找到 m1 , m2 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 M,N
E. 测量平抛射程 OM,ON。

课 5
③ 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其表达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用②中测量的量表示);

1
若碰撞是弹性碰撞,那么还应满足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用②中测量的量表示)。

1 0
④ 经测定,m1=45.0g,m2=7.5g,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距 O 点的距离如图 3 所示。碰撞前后
m1 的动量分别为 p1 与 p′1,则 p1:p′1=___:11;若碰撞结束时 m2 的动量为 p′2,则 p′1:p′2=11:___.实

7
验结果说明,碰撞前后总动量的比值 p1/(p′1+p′2)为____________。
⑤ 有同学认为,在上述实验中仅更换两个小球的材质,其它条件不变,可以使被碰小球做

76
平抛运动的射程增大。请你用④中已知的数据,分析和计算出被碰小球 m2 平抛运动射程 ON
的最大值为________cm。

4 2
2Q
加Q
程 26


7 1
76
电学实验:
4 2
2Q
一、电路设计基础:

Q

四步:选(滑变)接法、选滑变、选表、选内外接
1、选接法:


(1)两种接法比较:

课 1 5
1 0
6 7
27
(2)选用原则:零起分压,三倍限流(R 滑≥3Rx)

4
2、选滑变:

Q
(1)有效控制 小量程
(2)不过载

Q 2

限流:大量程很大一部分用不上。
分压:大量程线性不好。


【例 1】Rx≈10Ω,E=1.5V 滑变分别为①0~10Ω、0.2A;②0~40Ω、0.1A;③0~100Ω、0.1A。

5
则应选__________滑变,__________式接法。

课 1
Rx≈100Ω,E=1.5V 滑变分别为①0~10Ω、0.2A;②0~40Ω、0.1A;③0~100Ω、0.1A。

0
则应选__________滑变,__________式接法。

3、选电表:

7 1
至少要达到满偏刻度的一半以上。

7 6
2
4、选内外接:
外接:

2Q4 𝑈
U 准,I 偏大,𝛥𝐼 = 𝑅 ,R 测<R;
𝑉

加Q
内接:
I 准,U 偏大,𝛥𝑈 = 𝐼𝑅𝐴 ,R 测>R;

程 27



课 判断内外接的方法:
1 5
(1)代值法:
口诀:大内大,小外小。
(大电阻用内接测量值偏大,小电阻用外接测量值偏小)

1 0
7
𝛥𝐼 𝑈/𝑅𝑉 𝑅 𝛥𝑈 𝐼𝑅𝐴 𝑅𝐴 𝛥𝐼 𝛥𝑈
= = 𝑅 ,𝑈 = = ,若𝐼 > 𝑈 →𝑅 > √𝑅𝑉 𝑅𝐴 ,说明电压表分流作用明显,说明

6
𝐼真 𝑈/𝑅 𝑉 真 𝐼𝑅 𝑅 真 真

7
𝛥𝐼 𝛥𝑈
此时电阻较大,为避免电压表分流,采用内接;若𝐼 < 𝑈 →𝑅 < √𝑅𝑉 𝑅𝐴 ,说明电流表分压
真 真

2
作用明显,说明此时电阻较小,为避免电流表分压,采用外接。

Q
2
(2)试触法: 4
即:𝑅 < √𝑅𝑉 𝑅𝐴 ,小电阻;𝑅 > √𝑅𝑉 𝑅𝐴 ,大电阻。

加Q
口诀:大内大,小外小(电流表变化大则内接测量值偏大,电流表变化小则外接测量值偏小)

1 5
程 0
【例 2】某同学用伏安法测一个未知电阻的阻值,他先将电压表接在 a 点,读得两表示数分别

1
为 U1=3.0V,I1=3.0mA,然后将电压表改接在 b 点,读得两表示数分别为 U2=2.9V,I2=4.0mA,如图
所示,由此可知电压表应接到________________点误差较小,测得 Rx 值应为_______________。

课 7
7 6
4 2
【例 3】如图所示的是伏安法测电阻的部分电路,开关先后接通 a 和 b 时,观察电压表和电

2Q
流表示数的变化,那么( )。

加Q 5
A. 若电压表示数有显著变化,测量 R 的值时,S 应接 a

1
B. 若电压表示数有显著变化,测量 R 的值时,S 应接 b
C. 若电流表示数有显著变化,测量 R 的值时,S 应接 a


D. 若电流表示数有显著变化,测量 R 的值时,S 应接 b

1 0
课 7
7 6
4 2
2Q
加Q
程 28


程 01
课 7 1
6
二、测电阻:

伏安法:

2 7
【例 1】某同学通过实验测定一个阻值约为 5Ω 的电阻 Rx 的阻值。

Q2 4
加Q 5
0 1
程 1
课 6 7
列电表:

2 7
(1)现有电源(4V,内阻可不计)、滑动变阻器(0∼50Ω,额定电流 2A),开关和导线若干,以及下

4
A. 电流表(0∼3A,内阻约 0.025Ω)

2Q
B. 电流表(0∼0.6A,内阻约 0.125Ω)

加Q
C. 电压表(0∼3V,内阻约 3kΩ)
D. 电压表(0∼15V,内阻约 15kΩ)
为减小测量误差,在实验中,电流表应选用___,电压表应选用___(选填器材前的字母);实验电


路应采用图 1 中的___(选填“甲”或“乙”).
(2)图 2 是测量 Rx 的实验器材实物图,图中已连接了部分导线。请根据在(1)问中所选的电路

5
图,补充完成图 2 中实物间的连线。

课 1
(3)接通开关,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 P 的位置,并记录对应的电流表示数 I、电压表示数 U.某次

0
电表示数如图 3 所示,可得该电阻的测量值 Rx=UI=___Ω(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若在(1)问中选用甲电路,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___;若在(1)问中选用乙电路,产生误差的
主要原因是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 电流表测量值小于流经 Rx 的电流值

7 1
6
B. 电流表测量值大于流经 Rx 的电流值

7
C. 电压表测量值小于 Rx 两端的电压值
D. 电压表测量值大于 Rx 两端的电压值

4 2
(5)在不损坏电表的前提下,将滑动变阻器滑片 P 从一端滑向另一端,随滑片 P 移动距离 x 的增
加,被测电阻 Rx 两端的电压 U 也随之增加,下列反映 U−x 关系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___.

2Q
加Q
程 29


1 0
6 7
7
【例 2】在“测定金属的电阻率”的实验中,小强同学先用多用电表粗测了一段粗细均匀的电

2
阻丝的阻值(约为 5Ω),随后将其固定在带有刻度尺的木板上,准备进一步精确测量其电阻。

Q24
现有电源(电动势 E 为 3.0 V,内阻不计)
、开关和导线若干,以及下列器材:
A.电流表(量程 0~3 A,内阻约 0.025 Ω)
B.电流表(量程 0~0.6 A,内阻约 0.125 Ω)

加Q
C.电压表(量程 0~3 V,内阻约 3 kΩ)
D.滑动变阻器(0~20 Ω,额定电流 2A)


E.滑动变阻器(0~100 Ω,额定电流 1A)
①为减小误差,且便于操作,在实验中电流表应选________,滑动

课 变阻器应选________(选填器材前的字母)。

5
②如图甲所示,是测量该电阻丝实验器材的实物图,图中已连接了部分导线,还有两根导线
没有连接,请补充完成。

0 1
③在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当调到最________(选填“左”或“右”)端;闭合开关

1
后,实验中电压表读数的最小值________(选填“大于零”或“等于零”)。

7
④若不计实验中的偶然误差,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测量值偏大,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电流表分压

7 6
B.测量值偏小,产生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电压表分流
C.若已知电压表的内阻,可计算出待测电阻的真实值

42
D.若已知电流表的内阻,可计算出待测电阻的真实值
⑤小鹏同学仍用上述电源,也设计了一个实验,电路如图乙所示,R 为保

Q
2
护电阻,已测出电阻丝的横截面积为 S,用一个带有接线柱的小金属夹沿电阻丝滑动,可改

Q
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 L,实验中记录了几组不同长度 L 对应的电流 I。他准备利用图


像法处理数据来计算该电阻丝的电阻率。

1 5
请分析说明小鹏同学应该做出怎样的线性函数图像,并定性画出该图像;请指出在本实验中


电流表的内阻对该电阻丝电阻率的测量结果有无影响。

0
课 电池组(电动势为 3𝑉 ,内阻约为 1Ω ),

7 1
【例 3】某同学用伏安法测电阻 𝑅𝑋 ,实验所用器材为:

6
电流表(内阻约为 0.1Ω ),

7
电压表(内阻约为 3𝑘Ω ),

2
滑动变阻器 𝑅 ( 0~20Ω ,额定电流为 2𝐴 )

4
开关,导线若干。

2Q
记录数据如下:

Q

(1)由以上实验数据可知测量 𝑅𝑋 是采用图 1 中的图 (选填“甲”或“乙”)。

程 30



课 5
01
7 1
7
路图,补充完成图中实物间的连线。 6
(2)图 2 是测量 𝑅𝑋 的实验器材实物图,图中已经连接了部分导线,请根据图 1 所选的电

2
(3)这个小组的同学在坐标纸上建立 𝑈 、 𝐼 坐标系,如图 3 所示,图中已经标出了与测

4
Q
2
量数据相对应的四个点,请在图 3 中标出第 2、4、6 次测量数据的坐标点,并描绘出 𝑈﹣𝐼

Q
图线,由图线得到金属丝的阻值 𝑅𝑋 = Ω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伏伏法和安安法:

1 5
0
【例 1】某待测电阻 Rx 的阻值在 80~l00Ω 之问,现要测量其阻值,实验室提供如下器材:


A.电流表 A1(量程 30mA、内阻 r1=l0.0Ω)

1
B.电流表 A2(量程 60mA、内阻 r2 约为 15Ω)

课 7
C.电流裘 A3(量程 0.6A,内阻 r3 约为 0.2Ω)
D.电压表(量程 l5V、内阻约为 20kΩ)
E.定值电阻 R0=90.0Ω

7 6
F.滑动变阻器 R,最大阻值约为 l0Ω

2
G.电源 E(电动势 4V,内阻很小)
H.开关 S、导线若干

2Q4
(1)测量要求电表读数不得小于其量程的 1/3,要完成此实验,在上述提供的器材中,应选
用______(填写器材前的序号) ,请你在虚线框内画出测量电阻 Rx 的最佳实验电路图(图中

Q
元件用题干中相应的元件符号标注) 。

加 5
(2)待测电阻 Rx 的表达式为 Rx=______,式中各符号的物理意义为______。

1
程 0
【例 2】用以下器材测量待测电阻𝑅𝑥的阻值:

1
待测电阻𝑅𝑥:阻值约为 30Ω;


电源 E:电动势约为 6.0V、内阻忽略不计;

6 7
电流表𝐴1:量程 50mA、内阻𝑟1=20Ω;
电流表𝐴2:量程 300mA、内阻𝑟2 约为 4Ω;

7
定值电阻𝑅𝑜:阻值为 100Ω;
滑动变阻器 R:最大阻值为 10Ω

4 2
单刀单掷开关 S、导线若干。
测量中要求使用两块电流表且它们的读数都不小于其量程的 1/3,试将方框中测量电阻𝑅𝑥的

2Q
实验电路原理图补充完整。
(原理图中的元件用题干中相应的英文字母标注)

加Q
程 31


7 6
4 2
2Q
三、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加Q
1、实验原理:伏安法。
2、实验步骤:分压外接;根据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和额定电流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
3、伏安特性曲线:
用纵坐标表示电流 I、横坐标表示电压 U,以此画

课 出的 I-U 图像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5
1
特点:

0
(1)伏安特性曲线上任意一点所对应的电阻值为
该点与坐标原点连线的斜率的倒数,而非切线的斜率的倒数。原因:电阻=状态量/状态量,

7 1
而求加速度用切线斜率绝对值,原因:加速度=变化量/变化量。
(2)过伏安特性曲线上的一点分别向两轴作垂线,矩形的面积表示该状态下的功率。

6
4、难点:求小灯泡的实际输出功率。

2 7
【例 1】某同学想要描绘标有“3.8V,0.3A”字样的小灯泡 L 的伏安特性曲线,要求测量数据、

4
绘制曲线尽量准确。可供选择的器材除小灯泡、开关、导线外,还有:
电压表 V,量程 0~5V,内阻约 5kΩ

Q
2
电流表 A1,量程 0~500mA,内阻约 0.5Ω

加Q
电流表 A2,量程 0~100mA,内阻约 4Ω
滑动变阻器 R1,最大阻值 10Ω,额定电流 2.0A
滑动变阻器 R2,最大阻值 100Ω,额定电流 1.0A

程 直流电源 E,电动势约 6V,内阻可忽略不计


①上述器材中,电流表应选 ,滑动变阻器应选 (填写所选器材后的字母)

课 ②请将虚线框内图甲所示的实验电路图补画完整。

1 5
③该同学通过实验得出了小灯泡的 I﹣U 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随着电压的增加,小

0
灯泡的电阻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当小灯泡上的电压为 3.00V 时,小灯泡
Ω(结果保留 2 位有效数字)。

1
的电阻是

6 7
2 7
2Q 4
加Q
④该同学在获得了③中小灯泡的 I﹣U 图像后,又把两只这样的小灯泡并联,直接接在电
动势为 4V、内阻为 8Ω 的电源上组成闭合回路。请你利用图像计算此时一只小灯泡的功

程 32


7 1
7 6
率约为

4 2
W(结果保留 2 位有效数字)

⑤该同学看到实验室还有一个最大阻值为 17 kΩ 的滑动变阻器 R3,想进一步探究若用 R3

Q
2
来替换本实验中的滑动变阻器结果会怎样,请你分析论证该同学能否比较方便地获取多组
数据,进而得到比较理想的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Q

【例 2】现用伏安法研究某电子器件𝑅𝑋(5𝑉,2.25𝑊)的伏安特性曲线,要求 伏安特性曲线


尽可能完备,备有下列器材:
A.直流电源(6𝑉,内阻不计);

课 5
B.电流表 G(满偏电流𝐼𝑔=100μ𝐴,内阻𝑅𝑔=100𝛺)

1
C.电流表 A(0∼0.6𝐴,内阻未知);
D.滑动变阻器𝑅1(0∼1𝛺,5𝐴)

E.滑动变阻器𝑅2(0∼10𝛺,1𝐴)
F.电阻𝑅0(阻值 59500𝛺)

1 0
7
G.单刀开关一个与导线若干;
(1)请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在方框中设计出测量电子器件𝑅𝑋伏安特性曲线的电路原理图。

7 6
(2)上述电子器件𝑅𝑋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甲所示,将它和滑动变阻器𝑅3 串联接入如图乙所
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𝑅3 使电源输出功率大,已知电源的电动势𝐸= 6.0𝑉,电源的内

42
阻𝑟=15𝛺,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为 0∼20Ω,则此时𝑅3 接入电路的阻值为________𝛺。
(3)若将上述两个电子器件𝑅𝑋串联后直接接入电动势𝐸=6.0𝑉,内阻𝑟=15𝛺的电源两端,则

Q
2
𝑅𝑋的功率为_________𝑊。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Q

程 5
课 0 1
7 1
7 6
4 2
2Q
加Q
程 33


课 15
1 0
7
四、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常规法:
1、实验原理:

7 6
2
E=Ir+U 外,路端电压随电流变化关系曲线:U 外=E-Ir。

4
纵截距代表电源电动势,斜率的绝对值代表电源内阻。

2
2、实验误差:

Q
加Q
(1)内接法:
方法一:
U 准,I 不准:
1 5
程 0
画出测量值的 U-I 曲线,在曲线上随便找一个点(I1’,U1),此点对应的真实值的数据点为

1
(I1,U1),在该点的右侧,差值为∆I1。在曲线下方再找一个点(I2’,U2),I1’<I2’,此点

课 7
对应的真实值的数据点为(I2,U2),在该点的右侧,差值为∆I2。∆I1<∆I2,当 U=0 时,∆I=0,
测量值和真实值的数据点重合,由此可画出真实值的 U-I 曲线,可得 E 测偏小,r 测偏小。
方法二:

7 6
将电压表内阻归到电源内阻里,电流表测得的就是干路电流,则 r 测=rRv/(r+Rv),偏小。

(2)外接法:

4 2
简记为外小(电流表外接,内阻测量值偏小)。

2Q
把电流表内阻归到电源内阻里,此时测得的(I,U)数据就是准确的,即 r 测=r+RA。简记为

加Q
内大(电流表内接,内阻测量值偏大)。

外 内

程 接


课 1 5
10
7
(3)由于 r 很小,此种测量方法会使测量值产生很大误差,因此若 RA 未知,应采用电流表
外接,若 RA 已知,应采用电流表内接。

7 6
【例 1】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要求尽量减小实验误差。

4 2
Q Q
2

程 34


1 5
1 0
6 7
(1)应该选择的实验电路是图 1 中的___(选项“甲”或“乙”).
(2)现有电流表(0−0.6A)、开关和导线若干,以及以下器材:

7
A. 电压表(0−15V)B.电压表(0−3V)
C. 滑动变阻器(0−50Ω) D.滑动变阻器(0−500Ω)

42
实验中电压表应选用___;滑动变阻器应选用___;(选填相应器材前的字母)
(3)某位同学记录的 6 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其中 5 组数据的对应点已经标在图 2 的坐标纸上,

2Q
请用△标出余下一组数据的对应点,并画出 U−I 图线。

加Q
序号 1 2 3 4 5 6
电压 U(V) 1.45 1.40 1.30 1.25 1.20 1.10
电流 I(A) 0.060 0.120 0.240 0.260 0.360 0.480


(4)根据(3)中所画图线可得出干电池的电动势 E=___v,内电阻 r=___Ω

5

(5)实验中,随着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电压表的示数 U 以及干电池的输出功率 P 都会发
生变化。图 3 的各示意图中正确反映 P−U 关系的是___.

0 1
7 1
7 6
2
Q24
【例 2】用如图所示电路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器材:待测电源(电动势约 3V,
内阻约 2Ω),保护电阻 R1(阻值 10Ω)和 R2(阻值 5Ω),滑动变阻器 R,电流表 A,电压

加Q 5
表 V,开关 S,导线若干。

1
实验主要步骤:

0
(i)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调到最大,闭合开关;


(ii)逐渐减小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记下电压表的示数 U 和相应
电流表的示数 I;

1
课 7
(iii)以 U 为纵坐标,I 为横坐标,作 U–I 图线(U、I 都用国际单位);

6
(iv)求出 U–I 图线斜率的绝对值 k 和在横轴上的截距 a。

7
回答下列问题:

2
(1)电压表最好选用_____;电流表最好选用_____。
A.电压表(0~3V,内阻约 15kΩ) B.电压表(0~3V,内阻约 3kΩ)

2Q 4
C.电流表(0~200mA,内阻约 2Ω) D.电流表(0~30mA,内阻约 2Ω)
(2)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左向右滑动,发现电压表示数增大。两导线与滑动变阻器接线柱

加Q
连接情况是_____。
A.两导线接在滑动变阻器电阻丝两端接线柱
B.两导线接在滑动变阻器金属杆两端接线柱


C.一条导线接在滑动变阻器金属杆左端接线柱,另一条导线接在电阻丝左端的接线柱

35


1 0
6 7
7
D.一条导线接在滑动变阻器金属杆右端接线柱,另一条导线接在电阻丝右端的接线柱
(3)选用 k、a、R1 和 R2 表示待测电源的电动势 E 和内阻 r 的表达式 E=______,r=______,
代入数值可得 E 和 r 的测量值。

4 2
安阻法和伏阻法:

2Q
Q
安阻法:


电动势测量准确,内阻测量值大于真实值。(电流表内阻未知)
其中 I 和 R 为变量,R 为自变量,I 为因变量。


𝐸 = 𝐼(𝑅 + 𝑅𝐴 + 𝑟),推出 = 𝑅 +
1
𝐼
1
𝐸
𝑅𝐴 +𝑟
𝐸
1
。可以作出 − 𝑅图像, 为斜
𝐼
1
𝐸

课 5
𝑅𝐴 +𝑟
率, 为纵截距。
𝐸

伏阻法:
电动势和内阻测量值小于真实值。(电压表内阻未知)

0 1
1
其中 U 和 R 为变量,R 为自变量,U 为因变量。

7
𝑈 𝑈 1 𝑟 1 1 𝑟 1 1
𝐸 =𝑈+( + )𝑟,推出 = ⋅ + ( + )。可以作出 − 图像,

6
𝑅 𝑅𝑉 𝑈 𝐸 𝑅 𝐸 𝐸𝑅𝑉 𝑈 𝑅

𝑟 1 𝑟

7
𝐸
为斜率,𝐸 + 𝐸𝑅 为截距。
𝑉

2
解题宗旨: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2
A.待测电池组(电动势约为 3V,内阻约为 1Ω) 4
【例 1】某同学用下列器材测定一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Q B.定值电阻(R0=5Ω)

加Q
C.电阻箱 R(0-999.9Ω)
E.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1 5 D.电压表(0-3V,内阻约 5kΩ)

0
1 1


(1)该同学要用 − 图象处理数据,有如图所示甲、乙两种电路图,其中最合理的为
𝑈 𝑅


________。

71
7 6
4 2
2Q
1 1
(2)该同学正确测量后通过描点得到图丙所示的 𝑈 − 𝑅 图象,则由此可知电源的电动势为

Q
________,内电阻为____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例 2】

兴趣小组的同学将一个光伏电池(俗称太阳能电池)
在正常光照环境下给标有“1.5V,


0.2A”的小灯泡供电,发现灯泡并不发光,检查灯泡、线路均没有故障。甲、乙同学对此现

36


0 1
7 1
6
象的原因进行了猜想与分析后,均认为电池内阻可能太大。为了验证猜想,甲同学用欧姆表

7
直接连接电池的两极,欧姆表的示数为 30Ω;乙同学则先将灵敏电流表(内电阻可忽略)单

2
独连接电池的两极,测得电流为 0.74mA,后将电压表(内电阻约数十 kΩ)单独连接电池的

4
𝑈 1.48
两极,测得电压为 1.48V,再计算𝑟 = 𝐼
= 0.74×10−3 = 2 × 103 𝛺。

2Q
(1)根据甲、乙两同学的测量所得数值判断,此光伏电池的内阻 Rg 大小应( )。

加Q 5
A.略大于 2kΩ B2kΩ C.略小于 2kΩ D.30Ω E.小于 30Ω
(2)你若是兴趣小组中的一员,为测定光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在上述甲、乙两同学测
量结果的基础上,请设计一个合理且具备操作性的实验电路图。提供的实验器材有:

0 1

A.电流表 A1(量程为 0.6A,内电阻 1Ω)

1
B.灵敏电流表 A2(量程为 1mA,内电阻 100Ω)

课 7
C.灵敏电流表 A3(量程为 25mA,内电阻 20Ω)
D.滑动变阻器 R1(最大阻值约 10Ω)
E.滑动变阻器 R2(最大阻值约 2kΩ)
F.电阻箱 R3(0-9999Ω)

7 6
2
G.导线若干、开关

4
在下面虚线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所需的相应器件是_____________。

Q
2
(3)作图法是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手段,在直角坐标系中对数轴赋予适当的物理量,就有

Q
可能拟合成直线形式的实验图线。在(2)小题你所设计的方案中,若能拟合出直线状的实


验图线,y 轴应赋予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x 轴应赋予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物
理量“内电阻 r”将直接出现在直线的_____________上(填“斜率”或“数轴截距”或“斜率和数


轴截距”)。

课 5
0 1
7 1
7 6
42
Q 2Q

程 37


6 7
2 7
Q
2 4
五、电表改装:

1、改装流程:半偏法测电阻→改装→校准。

加Q
2、限流半偏法测电流表电阻:
(例:灵敏电流计 200μA,1kΩ)
满足条件:R>>rg。
(1)实验步骤:

程 ①闭合 S1,断开 S2,调节 R 的值,使电流表满偏。


②闭合 S2,调节电阻箱阻值,使电流表半偏。

课 ③读数电阻箱阻值 R,则 rg=R。


解析:由于电流表满偏电流很小,则要求 R 很大,即 R>>rg,因此当并联 R’后电路中总电
5
流基本不变,而电流表半偏,说明流过 R’电流与电流表相同,则二者阻值相等。

0
(2)误差分析:实际并入 R’后电路中总电流变大,则流过 R’电流大于电流表电流,因此测
1
1
量值偏小。

7
为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如何做?

6
1
I g Rg RRg R2
1 1
E = Ig Rg + ( Ig + 2 )R R2 = = Rg − g
闭合 S 前,E = I g (R + R g ) ;闭合 S

7
R + Rg R + Rg
后, 2 2 R2 ;联立解得 。

2
可知 R 越大,R2 越接近 Rg,因此 R 越大越好,而 R 越大 E 越大,所以应增大电源电动势。
3、分压半偏法测电压表内阻:

Q24
3、分压半偏法测电压表内阻:
满足条件:rv>>R。 R’

加Q
(1)实验步骤: R

(1)闭合 S,调节 R’=0,改变 R,使电压表满偏;


(2)调节 R’,使电压表半偏;


(3)rv=R’。

5
解析:由于 rv>>R,因此并联后总电阻≈滑片左侧电阻,改变 R’的值基本不影响并联后总电

课 1
阻,因此支路分压基本保持不变。调节 R‘使电压表半偏,则 R’与电压表分压一致,rv=R’。
(2)误差分析:增大 R’的值会使支路电压有所增大,导致电压表分压小于 R’分压,测量值
偏大。
为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如何做?
1 0
在滑变满足要求的条件下,尽量选择小量程滑变。
4、电流表内阻为 r,满偏电流为 I。

6 7
7
𝐼𝑟
(1)电流表改装成大量程电流表:并联一个小阻值电阻 R1,则改装后满偏电流为𝐼 + 𝑅 。

2
1

(2)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串联一个大阻值电阻 R2,则改装后满偏电压为 I(R2+r)


Q
2 4
【例 1】某同学欲将量程为 200μA 的电流表 G 改装成电压表。

加Q
①该同学首先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测量该电流表的内阻 Rg,图中
R1、R2 为电阻箱。他按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将 R1 的阻值调到最大,断开
开关 S2,闭合开关 S1 后,调节 R1 的阻值,使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到满刻度,

程 38


课 1 5
1 0
接下来他应该正确操作的步骤是___(选填下列步骤前的字母代号),最后记下 R2 的阻值;

7
A. 闭合 S2,调节 R1 和 R2 的阻值,使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到满刻度的一半

6
B. 闭合 S2,保持 R1 不变,调节 R2 的阻值,使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到满刻度的一半

7
②如果按正确操作步骤测得 R2 的阻值为 120Ω,则认为 Rg 的阻值大小为___(选填字母代号);

2
A.60Ω B.120Ω C.240Ω D.360Ω

4
③如果该同学在调节 R1 使电流表满偏过程中,发现电流表指针满偏时,R1 的接入阻值不到其

Q
2
总阻值的二分之一。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该同学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中的___(选填字母代号);

加Q
A. 将 R2 换成一个最大阻值更大的电阻箱
B. 将 R1 换成一个最大阻值为现在二分之一的电阻箱
C. 将电源换成一个电动势为现在电源两倍、内阻可以忽略的电源

1 5
程 0
D. 将电源换成一个电动势为现在电源二分之一、内阻可以忽略的电源
④利用上述方法测量出的电流表内阻值___(选填大于或小于)该电流表内阻的真实值

课 1
⑤依据以上的测量数据可知,若把该电流表改装成量程为 3V 的电压表,需与该表___(选填串
或并)联一个阻值为___Ω 的定值电阻。

7
7 6
【例 2】某同学想要描绘标有“3.8V,0.3A”字样小灯泡 L 的伏安特性曲线,要求测量数据尽

2
量精确,绘制曲线完整,可供该同学选用的器材除了开关,导线外,还有:
电压表 V1(量程 0~3V,内阻等于 3kΩ)

2Q4
电压表 V2(量程 0~15V,内阻等于 15kΩ)
电流表 A1(量程 0~200mA,内阻等于 10Ω)

加Q
电流表 A2(量程 0~3A,内阻等于 0.1Ω)
滑动变阻器 R1(0~10Ω,额定电流 2A)
滑动变阻器 R2(0~1kΩ,额定电流 0.5A)

程 定值电阻 R3(阻值等于 1Ω)


定值电阻 R4(阻值等于 10Ω)
5
课 定值电阻 R5(阻值等于 1kΩ)
电源 E(E=6V,内阻不计)

01
1
①请画出实验电路图,并将各元件字母代码标在该元件的符号旁。
②该同学描绘出的 I-U 图像应是下图中的_________。

6 7
2 7
Q
2 4
Q

程 39


课 1 5
1 0
六、多用电表的使用:

6 7 G

E
R3

7
1、内部构造: R1
R0
S 接 1 是电流表;S 接 2 是欧姆表;S 接 3 是电压表。

2
2 3
2、欧姆表: 1 S

4
A

Q
B

2
零刻度在表的右侧,R0 为调零电阻。

Q
图5


𝐸
当红黑表笔短接时,𝐼𝑔 = 𝑅 ,Ig 为满偏电流。
𝑔 +𝑅0 +𝑟


𝐸
当接入待测阻值为 Rx 的电阻时,电流𝐼 = 𝑅 。画出 I-Rx 变化的关系曲线。
𝑥 +𝑅内

课 5
0 1
7 1
在∆Rx 相同时,∆I 越来越小。
其他证明方法:

7 6
越快。

4 2
Rx=R 内时,指针半偏,Rx=2R 内时,指针 1/3 偏,Rx=3R 内时,指针 1/4 偏,越往左电阻变化

Q Q
2
3、中值电阻:

5
当接入外电阻 Rx=R 内时,欧姆表半偏,此时欧姆表指针所指电阻值即为中值电阻。

加 1
对照表盘,表盘中央对应电阻值乘以倍率即为 R 内。
若是╳1 档,则 R 内=15Ω。若是╳1k 档,则 R 内=15kΩ。


4、欧姆表使用注意事项:
(1)使用前进行机械调零。
10
课 7
(2)合理选择量程,使指针指在中间刻度附近。

6
(3)更换量程时要重新进行电阻调零。

7
(4)电流从红表笔流入,黑表笔流出。(欧姆表正极接黑表笔,负极接红表笔)

2
(5)测量电阻时电阻要与电源及其他元件断开。
5、欧姆表的读数问题:

Q
2 4
20 刻度以前要往后估读一位,20 刻度以后不估读。
第一排的刻度为电阻值,第二排的刻度为直流交流电压和直流

加Q
电流,第三排的刻度为低压交流电。
6、误差分析:
若电源电动势降低,经欧姆调零后电阻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

程 40



课 1 5
【例 1】使用多用电表测量电阻时,多用电表内部的电路可以等效为一个直流电源(一般为

0
电池)、一个电阻和一表头相串联,两个表笔分别位于此串联电路的两端。现需要测量多用

1
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给定的器材有:待测多用电表,量程为 60 mA 的电流表,电阻箱,
导线若干。实验时,将多用电表调至×1 Ω 挡,调好零点;电阻箱置于适当数值。完成下列
填空:

6 7
(1)仪器连线如图 1 所示(a 和 b 是多用电表的两个表笔)
。若两

7
电表均正常工作,则表笔 a 为_____(填“红”或“黑”)色;

2
4
(2)若适当调节电阻箱后,图 1 中多用电表、电流表与电阻箱的

Q2Q
示数分别如图 2(a)
,(b),
(c)所示,则多用电表的读数为_____Ω,

5
电流表的读数_____mA,电阻箱的读数为_____Ω;

加 1
程 1 0
课 7
7 6
2
(3)将图 1 中多用电表的两表笔短接,此时流过多用电表的电流为_____mA;
(保留 3 位有

4
效数字)

2Q
(4)计算得到多用电表内电池的电动势为_____V。
(保留 3 位有效数字)

加Q 5
【例 2】如图是一个多用表欧姆档内部电路示意图。电流表满偏电流 0.5mA、内阻 10Ω;电
池电动势 1.5V、内阻 1Ω;变阻器 R0 阻值 0-5000Ω。

1
0
(1)该欧姆表的刻度值是按电池电动势为 1.5V 刻度的,当电池的电动势下


降到 1.45V、内阻增大到 4Ω 时仍可调零。调零后 R0 阻值将变_________(选

1
填“大”或“小”);若测得某电阻阻值为 300Ω,则这个电阻的真实值是

课 ________Ω。

67
(2)该欧姆表换了一个电动势为 1.5V,内阻为 10Ω 的电池,调零后测量某
电阻的阻值,其测量结果__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或“准确”)。

2 7
Q
2 4
Q

程 41


7 6
4 2
Q Q
2 参考答案


力学实验:
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例 1】
(1)0.74;(2)0.399;(3)偏大。


3𝑠1 −𝑠2
【例 2】① ;②15.5;③50.0。
2𝑇

【例 3】
(1)匀减速直线;Δx 恒定且位移减小;(2)a、b;
(3)2.0。

课 【例 4】
(1)0.960;
1 𝑑
(2)2𝑠 [(△𝑡 )2 − (△𝑡 )2 ];
𝐵
(3)
𝑑
𝐴

1 5
𝑚𝑔−(𝑀+𝑚)𝑎̅
𝑀𝑔
;(4)系统误差。

二、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的关系:
【例 1】短;大。

1 0
7
【例 2】3.775;53.7。

6
【例 3】
(1)弹簧初始长度;25.4N/m;
(2)相同。

7
𝑚𝑔 𝑚𝑔 𝑚𝑔
【例 4】(1)16.00;(2) 𝛥𝑥 ;𝛥𝑥 ;𝛥𝑥 。
𝐵 𝐴 𝐵 −𝛥𝑥𝐴

4
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例 1】①B;②ACE;③F’。 2
【例 3】
Q2
【例 2】①b 离 O 点太近;②F 的作用效果与 F1、F2 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③F;④B。

Q
(1)3.6;(2)D;
(3)30°。


四、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例 1】①BD;②匀速直线;③0.95-1.05;④A;⑤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a=F/M+m,其中

M+m 为定值,所以 a−F 图象为过原点的直线,斜率为 1/M+m。

课 5
2
【例 2】①B;②AD;③x2-2x1/T ;④在小车质量一定时,a 与 mg 成正比;BC;⑤斜率 k
与砂筒中砂的质量有关,截距 b=1/g 是一个定值。

五、研究平抛运动:

0 1
1
【例 1】①0.98;②9.80;③不是,因为相邻的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比不是 1:3:5。
5

7
【例 2】
(1)①BC;②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2)①AC;②1/5L;√2 𝑔𝐿;

③=;2√2𝑔𝐿;(-4L,-L)

7 6
六、探究动能定理:
【例 1】

4
(1)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2
(2)0.228;
(4)0.998。

2Q
2 2
【例 2】
(1)B;(2)A;A;(3)mgx2;x3-x1/2T;(4)v = 𝑊;质量;(5)A。
𝑚

Q

1 2 1 2
【例 3】
(1)不需要;(2)5.50;(3)
(F-m0g)s=2M(d/t2) -2M(d/t1)

程 42


0 1
程 1
课 七、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6 7
7
𝑠1 +𝑠2 𝑠2 +𝑠3 𝑠3 −𝑠1
【例 1】
(1) 2
𝑓; 2
𝑓; 2
𝑓 2;
(2)40。

2
2 2
【例 2】
(1)C;B;(2)1.84;(3)C;(4)d/t;2gh=d /t 。

4
ℎ𝐶 −ℎ𝐴 2
【例 3】
(1)A;(2)AB;
(3)-mghB;1/2m( );
(4)C。
2𝑇

八、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Q 2Q

【例 1】(1) BCDF;(2) ABD;(3)19:5;(4)AD
2 2 2
【例 2】①ACD;②C;③m1 ⋅OP=m1 ⋅OM+m2 ⋅ON;m1 ⋅(OP) =m1 ⋅(OM) +m2 ⋅(ON) ;

④m1√𝑙2=m1√𝑙1+m2√𝑙3


【例 3】 (1)① S;③ T;0 刻线;④ ADC;
③m1𝑂𝑃=m1𝑂𝑀+m2𝑂𝑁;m1𝑂𝑃 =m1𝑂𝑀 +m2̅̅̅̅
̅̅̅̅ ̅̅̅̅̅ ̅̅̅̅ ̅̅̅̅ 2
̅̅̅̅̅ 2
(2)①C;②ADE 或 DEA 或 DAE;
2
𝑂𝑁 ;④14;2.9;1~1.01;⑤76.8。

课 电学实验:

1 5
0
一、电路设计基础:

【例 1】②;限流;①;分压。

【例 2】a;1000Ω。

7 1
【例 3】AD。

二、测电阻:
7 6
1、伏安法:
【例 1】
(1)B、C、甲;(3)5.2Ω;

4 2
(4)B、D;
(5)A。

Q
2
【例 2】①B;D;②如图所示;③左;大于零;④BC;

Q
⑤设电阻丝连入电路部分的电阻为 Rx,保护电阻的阻值为 R,电流


表的内阻为 RA,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E = I ( Rx + R + RA ) 和电阻定

1 5
0
𝐿 𝐸 𝐿 1 𝜌 𝑅+𝑅𝐴


律𝑅𝑥 = 𝜌 得: = 𝜌 + 𝑅 + 𝑅𝐴 。进一步整理可得: = 𝐿+ 。
𝑆 𝐼 𝑆 𝐼 𝐸𝑆 𝐸


显然,
1
I
𝜌
1
随 L 线性变化,可见应该画 -L 图像。图像如图所示。该图像的斜率
I

7 1 1
I

6
为𝑘 = ,所以电阻率𝜌 = 𝐸𝑆𝑘。由表达式可知,电流表的电阻 RA 只影响图像的
𝐸𝑆

7
截距而不影响图像的斜率,所以,电流表的内阻对该电阻丝电阻率的测量结果没
有影响。 O

2
【例 3】(1)甲;(3)4.3~4.7。 L

2Q4
2、伏伏法和安安法:
【例 1】(1)ABEFGH;
(2)(I2-I1)R0/I1-r1。

Q

【例 2】略。

三、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程 43


程 0 1
课 7 1
【例 1】①A1;R1;②如图所示;③增大;11Ω;④0.19W(0.17W~0.21W 均可;⑤不能。

U=
E

7 6
在图示电路中,当滑动变阻器滑片置于某一位置时,小灯泡分得的电压为:
R R
 左 L ,小灯泡分得的电压 U 
ERL
。当滑片从左向右滑动的过程中,

2
R左 RL R左 +RL R右 +RL
R右 +

Q2 4
R左 +RL
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始终近似为零,直至滑到最右端附近时,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突然增大,甚
至会超过其额定电压。所以,该同学不能比较方便地获取多组数据,也就不能得到如图乙所

加Q 5
示的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1
【例 2】(1)如下图;(2)D;(3)10Ω。


四、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1、常规法:
1 0
课 【例 1】
(1)甲;
【例 2】
(2)B;C;
(1)A,C;(2)C;

6 7
(4)1.5;0.83;
(3)ka;k-R2。
(5)C。

2、安阻法和伏阻法:
【例 1】
(1)甲;
2 7
(2)3.0;1.0。

4
【例 2】
(1)A;(2)B、F、G; (3)电流表读数的倒数;电阻箱电阻;数轴截距。

五、电表改装:
Q2
加Q
【例 1】B;B;C;小于;串联;14880Ω。
【例 2】①要求绘制曲线完整,则要测量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的电流;②B。


六、多用电表的使用:
【例 1】(1)黑;(2)14.0;53.0;4.6;
(3)102;(4)1.54。

课 5
【例 2】(1)小;290;(2)准确。

0 1
7 1
7 6
42
2Q
Q

程 4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