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讀書心得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9

國文期中專書報告

閱讀書目:呂赫若全集
0
/ 清秋
目錄

封面……………………………………P.1

目錄……………………………………P.2

作者與文本簡介………………………P.3

選擇動機………………………………P.4

摘引原文重要片段並分析其優缺點…P.5

整體心得及其他………………………P.9

擇錄其中 1-2 段進行改寫……………P.12

專業詞條撰寫…………………………P.13

與報告相關的問題……………………P.14

文章重要單篇影本……………………P.15
作者與文本簡介
(圖片來源:左為維基百科、右是家裡的書)

呂赫若為日治末期頗負盛名的
男高音、作家。本名呂石堆,出生台中豐原,畢業於台中師範,授
業幾年後便遠赴日本學習聲樂。
回台後便積極投入藝文活動,舉凡聲樂表演、新劇、廣播劇、小說
皆有他的足跡,有「台灣第一才子」之稱。
而此次我所選的文本《清秋》是呂赫若在皇民時期所著的小說,表
面上是在講述一個留學生歸國後所遇到的故事,實質上參雜許多層
面的議題,例如家庭教育、社會困境、政府政策……等,值得深入
討論。

選擇動機
暑假在因緣際會下,看了樓一
安導演執導的《台北歌手》。
在這之前,呂赫若與他的故事
對於我來說非常陌生。然而,
戲劇中以話劇形式帶出的小說
內容深深打動了我,因而萌生
了進一步閱讀他作品的衝動。
他使用文字的筆法精煉、描寫
角色心境細膩,題材於現代仍歷久彌新。而其中能引起我思索的是
《藍衣少女》、《玉蘭花》和《清秋》三篇,《清秋》尤為最。
(圖片來源:上、下圖皆為台北歌手劇照)
我喜歡《清秋》的時空背景,微微透出當代人民的無力感和矛盾。
在日本殖民下,台人的處境艱
難。尤其是戰時,必須協助殖
民母國打仗或幫忙推行「南進
政策」。也隱約覺得《清秋》
中的耀勳處境有些像現代的學
生,沒有太多自由選擇的權力。
雖然文章中沒有明顯的衝突事
件,但總有股無奈之感遲遲縈
繞不散、壓在心上。或許正是因為平凡生活中面對的、無法輕易扭
轉的現實,才更讓人感到無力吧。

摘引重要片段並分析優缺點
在小說中,耀勳的個性較為退讓、服從。面對一連串的壓力,耀勳
選擇壓抑情感而非起而攻之。這其中必有用意,畢竟主角性格主宰
著整部小說陳述事件的節奏和語氣。因此我想先從兩個層面去探討
主角的個性於本篇小說的意義

從文化、教育方面來看,這篇小說把中國傳統國學教育與日本帶來
的新式教育做比較,而最明顯的就是作者藉由耀勳來表達出他對日
本的新式教育的看法。確實,它可能帶來富庶、便利,但僅限某一
小群人,像是地主、官員、醫生……等。然而這些人沒有身為社會
高級知識份子應該回饋社會的自覺,反而成為張牙舞爪、剝削窮苦
同胞的野獸。雖然掛著「醫德可風」、「妙手佛心」的匾額,但是
面對患上象皮病、窮人家的孩子,卻不伸出援手。和先進而嶄新的
醫館相比,一旁破落的民房更顯辛酸。而深刻受到爺爺傳統教育的
耳濡目染,耀勳覺查了其他醫生只是利用醫術賺錢的商人,根本沒
有任何熱情或理想。但由於個性較為退讓,耀勳在此就只有稍微提
到普遍醫生令人堪憂的「醫德」、影射日本新式教育所帶來的危害,
而沒有提出激烈的批判。耀勳的個性在此就可以有兩種解釋:其一,
一個人的力量非常渺小,就算大聲疾呼也沒有同樣熱忱的人應聲,
還不如沉默隱忍;其二,當代人民處於強烈的壓迫下,其實沒有什
麼意見表達的權利。
從家庭方面來看,家人對耀勳投以非常高的期待,而這些期許其實
隱隱然左右了他的人生走向。我想討論的是家庭與男主角耀勳心中
理想的衝突,也就是家庭教育問題。但若是耀勳本人對於人生受人
擺布、對自己的生涯走向沒有意見,討論家人期待對他的影響、造
成的壓力也就顯得沒有必要。因此,我想要先摘錄一些文字以佐證
我的想法,也就是家庭對他人生走向的影響以及他的想法。
「嗯,關於這件事,今天正午過後,建築師會來,和他一起去看看。
最好早日完工。」(父親)
「不過,要先解決開業許可的問題……」(耀勳)
由於事出突然,他脫口而出。糟了!說完後,立刻噤口。因為他不
想再度提出開業許可的事,以免摧毀急著要自己開業的父親與祖父
們的期待。醫專畢業後,在東京的醫院工作三年,這次在祖父們的
呼喚下回來,原本就是為了在故鄉的鎮上開業。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稍稍察覺對於耀勳來說,滿足父執輩的期許遠
比他自己的個人發展重要。下一段文字亦可以佐證:
「改建工程要相當時日,而且當醫師是你的嗜好。必須蓋間近代化
且科學化的醫院。」
聽到父親說得那麼高興,他也無來由地高興起來,充塞著想早點讓
父親安心,盡到遺忘已久的孝行之心情。
父親說當醫師是耀勳的「嗜好」,而耀勳的反應是「也無來由地高
興起來」。他終其一生都是在為達到家人期許而奮鬥,直到當上醫
生後亦同。不是不想留在日本工作,實在是為了迎合家人期許而歸
鄉執業。身為大哥也好、想符合社會期待也罷,在耀勳心裡家庭永
遠都要放在前頭。即使身邊同窗都有了目標、在繁華都市裡執業,
自己寧可加入鄉下「庸醫」的行列也要堅持盡孝。然而弟弟耀東就
不一樣了,決定加入製藥廠而不回到故鄉開藥房,最後甚至還遠赴
馬來西亞藥廠分部擔任藥師。
即使耀勳心底是希望弟弟回來,但與其和父親一起提出反彈和質疑,
最後耀勳還是選擇尊重弟弟的想法。可能因為自己是長子,有無法
迴避的壓力,耀勳大概也不希望弟弟迫於壓力而和自己一樣失去自
由。也有可能是覺得弟弟比自己要勇敢許多,即使知道會被控不孝、
前途也一片迷濛未知,還是決定前往戰亂的南洋闖闖——身為長兄
的他應該要成為他的支柱、為他孝養長輩而非成為他的阻力。但耀
勳的心中必定是充滿矛盾的:為什麼一定就要是自己妥協?為什麼
就不能追求自己的夢想?
然而作者為他做的人物設定較為謙退,所以這些想法都沒有化為行
動——當然,也可能是當代認為長兄就要負擔家中責任的觀念讓耀
勳甘願犧牲,這就讓人更替耀勳感到遺憾、不捨。不管如何,無奈
之感融散在接下來的各個場景中,一開始回到故鄉的熱情和激動也
漸漸降至冰點:
天氣越來越奇怪,在逐漸迫近身上的冷空氣中,以一顆赤誠的心邊
走邊想。不論弟弟或黃明金(小吃店女老闆的兒子)自己身旁的青年
都想在遼闊的天空下雄飛。可是,不感興趣的職業卻阻擋了自己的
去路。天壤之別使他深感百般寂寞……(接續後段)尤其是決心開業,
所以歸鄉,將近三個月在雙親們的身旁,目睹他們為生活所苦的身
影,無來由地害怕將背叛他們的期待。結果,反覆被歸鄉是失策根
源、大勢已去的情緒啃蝕著。
雖然故事背景在遙遠的日治時期,仍能讓身處現代的人感同身受。
在這篇小說中,我們看見來自社會、家庭的限制以及殖民體制下台
灣人所受到的不平等對待,將耀勳阻絕在困境之中。然而,身處在
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雖然比起早前來得自由民主、
沒有殖民母國的壓迫,但是社會的枷鎖無形中還是重重地壓在我們
的身上。性別不平等、傳統「唯有讀書高」的思想,都成了眾人追
尋夢想的絆腳石。
作者以耀勳的性格來達到故事張力與劇情的推展,再以消極悲觀的
結尾替故事中所發生的所有事件來作結,也可以用來影射殖民政府
下悲苦台灣人無處發聲的處境、孤身奮鬥之知識份子的困境以及面
對許多社會問題的無力感。由此可見,其實作者對於主角的性格設
定是經過諸多面樣考量的。
但是身為讀者,我希望耀勳不要為了盡孝而完全束縛自我,至少要
提出自己的想法。現實雖然總是不盡人意、讓人流淚嘆息,但我們
還是要抱持著正面態度、勇敢向前。雖然成果可能會不盡己意或失
去原來僅剩的自由,但至少曾經有努力過,這也就足夠了。

整體心得及其他
呂赫若算是台灣文學中晚期的作家,筆法較先前其他前輩們較為精
煉,但不變的是對鄉土的關懷。雖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級知識份
子,但是他的心中仍然掛念著社會中被壓迫的弱勢:佃農、工人、
女性。在呂赫若的經典作品《牛車》中,我們可以看見地主貪得無
厭的嘴臉與佃農曬得黝黑卻瘦弱的身軀形成強烈對比……而最後,
為了不讓全家人餓死,男主角楊添丁選擇鋌而走險去偷地主家的鵝。
陰鬱的氣息從他的筆觸透出,讓讀者宛如身歷其境,小說中的角色
在眼前崩毀但我們束手無策。
也曾讀過賴和的小說《一桿秤仔》(國文課本中的選文)和詩篇《南國
哀歌》,他的文風和呂赫若便有所不同,多為直接陳述而無文字堆
砌(有時還會用台語字音來書寫)。但正因為樸實的文字才能深刻打動
人心,讀完之後總有一股憂憤之感直衝胸臆。
我想,這些作家不是為了名利而寫作,而是為了警世教化。除了喚
起其他知識份子的良知,也呼籲窮苦、被壓榨的一群起而抗爭,追
求公理正義。
這就讓我想到教育批判理論所提到的,壓迫者與被壓迫者其實都是
體制下的受害者,因為他們都背離人性。前者失去了四善端中的
「惻隱之心」,而後者則是被迫接受不公平的待遇,進而形成僵化
思考、將不公平的社會現況視為理所當然。而教師的工作就是將此
一思想傳達給他們的學生。雖然一己之力微小,但思想的傳遞是非
常快的。只要啟蒙之火一燃起,便會向四方延燒。就如同歷史上拿
破崙的事蹟:史稱「自由之子」,雖然最後慘遭滑鐵盧、被監禁在
科西嘉島,但是他的出現無疑對歐陸國家投下了震撼彈。眾人開始
思考君王的權力受否該凌駕於民權之上,許多大帝國君王的統治權
亦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和挑戰。
以上是前人面對困境時做出的反動(像是利用文學書寫啟迪民智或發
動革命),然而即使現代基礎人權看似已較健全,但世上沒有一項制
度是完好的,必定還有一些部份被我們忽略。因此,如果面對不平
等事件,教師有責任要將改革的想法傳遞給學生,鼓勵他們挺身去
追尋、爭取自己應該擁有的權利。「教育是成己成人的志業」,雖
然一己之力渺小,但若是集結眾人的力量、由下而上去撼動,必定
能有所改變。
而在閱讀《清秋》時,其實多少會發現當時為人詬病的社會現象在
現代仍然存在,像是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科目的自由度並不高。雖然
現代的父母已經漸漸開始尊重孩子的決定,但畢竟不是主流。古時
「唯有讀書高」、以及從事三師工作(醫師、律師、教師)的觀念還是
存在著。只要孩子有能力、家庭狀況許可,便會傾注所有能力去培
養孩子朝向此方向發展,而不問學生的興趣到底為何。是的,父母
絕對無惡意、也是替孩子的未來找個好方向發展,但這就會局限孩
子的成長。如果李安不依照自己的志趣去拍電影、轉而參加電腦工
程師培訓,那麼台灣就會少了一位名導演、少了揚名國際的機會。
如果愛因斯坦的父母要求他從事文學創作而非支持他攻讀物理,人
類的科學發展可能因此延緩許多。並不是說完全不需要父母的意見
而完全依照孩子的志趣發展,而是父母可以提供多元的從業方向、
分析各行業優劣,最後讓孩子自己選擇。這樣一來,孩子不但能從
學習、工作中得到快樂且能力不被限制,台灣也能因為「適才適
所」而更有國際競爭力。
然而雖說《清秋》中的耀勳未來被限縮,而未對醫學本身有很多熱
情,但被迫只能選擇在地方上當個醫師,但是他的未來大有可為:
既然看見了當地醫師的過失,那就可以主動去做變革(至少正身以明
道),為貧苦同胞創造福祉。這是故事中唯一值得欣慰的地方。

擇錄其中 1-2 段進行改寫


接續之前的論述,我決定更改位處較中間的段落,也就是小吃店老
闆娘的兒子黃明金前來請求寬限幾日再搬離店鋪時,耀勳的反應。
我希望耀勳主動向父親提出自己的想法,不但能幫助黃明金一家維
生,也能確立自己開業的目標:和鎮上其他醫生不一樣,開業不是
為了賺錢,而是要幫助鎮民脫離疾病、提升生活品質。
原文:「事實上,今天就是來拜託的。對不起!真的很對不起。老
實說,我相當痛苦。始終找不到店鋪,而且像我這樣沒有積蓄的貧
窮人,只要一天停止生意,立刻就會斷炊。」(黃明金)
「那是你的事吧,。忘了我們的事也是大事,可真令人傷腦筋。」
父親立刻又生氣了,胡亂地反擊。
在過於險惡的氣氛下,耀勳望著夕陽強烈照射的窗外。父親生氣是
理所當然的。不過,明金說的也有一番道理,今日鬧住宅荒,他的
行為未必就可恨。結果只有等待時間來解決……(接續後段)但在黃
明金面前無法說出一句話。
更改:「父親,其實我有些想法。雖說您已有和我提過要以這間店
面做為醫院的開業場所,但後來我想了又想,其實我們也可以換成
其他店面做為據點。只要立下口碑,來找我看診的病患就會增加,
是否在精華地段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這……」父親摩娑著下巴,似乎還有一些質疑。
「再者,我們也可以繼續收租金,這不是一舉兩得嗎?」耀勳的眼
神懇切。思忖半晌,父親終於開口:
「好吧。但是你要全權負責。」
「是。」耀勳眼中閃著淚光。一旁的黃明金立刻起身,不停道謝。

專業詞條撰寫
醫專:呂赫若撰寫這篇小說背景在二戰南洋戰爭(即太平洋戰爭)時期,
也就是 1942 年左右的事情。但台灣早在 1922 年時,總督府便將本
科跟預科合併,最後成為我們所熟知的「台灣總督府台北醫學專門
學校」。然而當時台灣日台共學制度使得台灣人升學不易,因此想
從醫的有志之士多會選擇赴日留學,推測耀勳應該也在此列。
P.S.而當時台籍生多集中於「東京醫專」和「日本醫專」。
童生:在本文中專指「書生」、「讀書人」,但一般來說其實指的
是明清科舉制度中尚未考過童試、尚未進入官學的士人。耀勳母親
使用這個詞來指涉耀勳,估計是因為耀勳和爺爺一樣,都是有受過
教育的人(不過爺爺受的是傳統中式教育),所以才會這麼說。

與報告相關的問題
(1) 當父母的期待和自己的理想起衝突時,耀勳選擇的是妥協退讓。
請問你贊同他的做法嗎?如果是你會怎麼做呢?為什麼?
A:我可以理解耀勳的想法,畢竟他努力讀書考上醫生、回鄉執業無
非就是為了讓長久辛勤工作的父母卸下重擔。然而,孩子不是父母
的附屬品,而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個體,因此都該有自由發展的機
會。因此,倘若我的想法和父母的期待有牴觸,我會選擇和父母周
旋、尋求雙贏的機會。
(2)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發現作者對於殖民政府帶來的新式教育提出指
控,認為它並沒有像傳統中式教育那樣注重德育的部分,使得醫生
們沒有「醫德」。請問你認為比起當代,現下的教育有提倡德育嗎?
倘若有,請舉例。倘若無,請提出你的改善措施。
A:我覺得有,除了小時候專門教授「品德教育」的課程,其實德育
的內容也出現在教材中,像是國文課文《廉恥》……等。但我認為
身教比起課堂中的言教更為重要,這就需要父母和師長齊心努力。

文章重要單篇影本

(圖片來源:家中的書)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