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论文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对于犯罪构成体系,目前刑法学界中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四要件理论和三阶层理论。

四要件说在我国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长久以来一直处于通说的地位,但
是随着对三阶层理论的探讨以及四要件在适用过程中确实存在的不合理性,所以我们需要
探讨一下三阶层理论与四要件理论的优劣,以及两种理论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四要件理论
犯罪构成的四要件理论的四个要件分别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
观方面,即只要满足这四个要件就可以认定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构成犯罪。四个要件之间
是简单的叠加关系,对犯罪行为进行判断时是堆积木式的拼凑判断。对于满足以上四个要
件的行为可以认定为犯罪,但是如果存在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执行命令等正
当化事由,则可以排除犯罪。
二、四要件理论的优势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方便、实用,适合中国的诉讼模式,相对
于三阶层的犯罪构成理论在司法实践中更具优势,其长久以来也并未发生由于运用四要件
构成理论而导致冤假错案的情形。无论是法官还是检察官还是律师在实践中采用的都是四
要件理论,在不具备三阶层知识结构的情形下如果贸然推行三阶层理论可能会产生一系列
的现实问题。其次,学界对于四要件理论的争议大多是对于犯罪构成要素排列顺序的争议
等非实质性问题,并不能因此否定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合理性。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
四个要件之间的排布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的,即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的排列,
三阶层的犯罪构成理论同样包括了四要件理论的所有要素,在判断一个犯罪行为时,无论
是用四要件理论还是三阶层理论,都要考虑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行为人的责任
能力、行为人的身份、罪过、目的、等要素,这样也就满足了构成犯罪的积极条件。因此三阶
层理论相对于四要件理论的不同只是技术性的排列不同,而非实质性地改变。再次,四要
件的犯罪构成理论在出罪条件上更为严格,在进行定罪时形成了犯罪构成和犯罪豁免两个
独立的定罪过程,且对这两个定罪过程进行严格的区分,从而限制了法律适用的任意性。
三阶层的犯罪构成理论相对于四要件理论在出罪上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我国目前法官整
体素养还有待提高的前提下适用三阶层理论赋予法官更大的自由裁量权,不但不能提高法
律适用的效率和实现公正,反而对某些案件可能会导致执法不公、滥用权力等问题。
三、三阶层理论
根据三阶层理论,行为人的行为要想构成犯罪,除了要符合构成要件符合性和违法性
之外,还必须具有有责性。三个要件之间是递进式组合的关系,要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
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以及应受何种处罚需要进行“层层过滤”,只有经过前一个阶段才
能进入后一个阶段。三阶层理论中构成要件的符合性是对犯罪事实进行的判断,包括客观
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其中客观因素涵盖了主体、行为、行为对象、结果、因果关系等,主观
因素则涵盖了构成要件故意和构成要件过失的主观犯罪心态。
构成要件的违法性是对犯罪行为的价值判断,要求犯罪行为在符合构成要件的前提下
还应当是违法的行为,是法律所不允许的行为。对违法性进行判断主要是看是否存在违法
阻却事由,主要有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执行命令等。
有责性指的是对行为人进行谴责的可能性,对行为人的行为是否进行谴责应该从违法
性认识可能性、行为人的责任能力、期待可能性等方面进行判断。
四、三阶层理论的优势
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的支持者认为三阶层理论是“立体式”的,不像四要件理论是
“平面式”的要素集合,三阶层
理论遵循的是从客观到主观的原则,在客观阶层所要认定的是行为在客观上的法益侵害性
在行为人的行为具有法益侵害性时,在对主观阶层进行判断,也就是判断行为人对法益侵
害事实是否具有主观罪过性,行为人具有主观罪过性是刑法对行为人进行谴责的前提。传
统的四要件理论没有形成“违法要件—责任要件”的阶层式判断。在司法实践中,在认为
没有主观指导也就没有客观行为的想法下,容易形成先判断主观、后判断客观的主观主义
思维,在面对过失犯罪时很可能导致错误定罪的情况。如错将树桩当成人而射击的情形,
根据主观主义,该射击行为具有主观故意,开枪杀人同时符合客观要件,只是最后没有杀
死人,从而认为该行为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三阶层的犯罪构成理论则能够轻易避免以上
情况的发生,首先对客观阶层进行判断,开枪射击的行为打的是树桩,并不是危害行为,
所以可以直接得出无罪的结论。在处理共犯问题上三阶层理论具有优势,可以解决一些根
据四要件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 15 周岁的甲让 20 周岁的乙为自己的入户盗窃望风,乙
答应并照办。甲偷到 10 万后给乙分了一半。按照四要件理论进行分析,甲 15 周岁是相对责
任年龄,对于入户盗窃的行为不负责任,甲无罪,但乙应有罪,给乙定罪时,乙首先不是
主犯或者实行犯,但是给乙定罪帮助犯或从犯的时候,就会面临没有主犯的情形。但三阶
层理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三阶层理论首先进行的是客观阶层的判断然后才会
涉及责任年龄、责任能力等是否具有有责性的主观判断。在客观阶层,甲和乙的行为都制造
了法益侵害的事实,属于危害行为具有违法性,进而再对甲和乙进行有责性的判断,这也
就避免了四要件理论会造成的对共犯定罪量刑的不适当的问题。
五、比较思考
(1)犯罪构成理论应当完整地概括犯罪构成的要素
车浩老师称,理论体系的建构包括两个阶段:第一,对基本要素的归纳提炼; 第二,将
所提炼的要素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或逻辑方法联结起来以形成体系。可见,犯罪构成理论
体系首先应当尽可能完整地归纳提炼犯罪构成的基本要素,将与认定犯罪有关的尽可能多
的要素纳入体系之中,减少例外情形,以反映犯罪构成的普遍规律。
四要件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期待可能性、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等对定罪起着重要作用
要素均未纳入,即行为人的行为满足四要件的犯罪构成却依然可能因为具备正当防卫、紧
急避险等正当行为而出罪。相反,三阶层理论对于上述要素均有纳入,相比于四要件来讲
三阶层的例外情形更少,更能反应犯罪构成的普遍规律。
其中,针对正当行为,高铭暄老师认为,正当行为“不是犯罪行为,当然也就谈不上
犯罪构成”,所以正当行为不应当纳入犯罪构成的范畴。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欠妥。首先,
即便是根据四要件理论,如果行为的行为不满足四个要件中的任何一个,行为人的行为也
不是犯罪行为,但该行为人的主体、客体、主观、客观四个方面不是依然被纳入了犯罪构成
吗? 相反,如果一个行为已经是犯罪行为了,难道还需要考虑犯罪构成吗 ? 而犯罪构成不正
是用来判断犯罪的吗? 所以说,犯罪构成应当是一个中性词语,是用来检测一个行为是否
犯罪,而不是只有存在犯罪行为才考虑犯罪构成,正当行为也应当考虑犯罪构成,只是正
当行为不满足犯罪构成而不成立犯罪。只有存在犯罪行为时才考虑犯罪构成的观点,显然
具有有罪推定之嫌。另外,我国刑法典第十三条但书中也提到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
的,不认为是犯罪”。关于犯罪情节这一要素,无论三阶层还是四要件均未纳入。显然,即
便是考虑了更多要素的三阶层理论,也很难说它就是认定犯罪的标准。如果如陈忠林老师
所说,将“犯罪构成理解为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而不是认定犯罪的标准”那么三阶层与
四要件都可以成为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都可以指导司法实践对于犯罪的认定,二者也就
没有必要区分个高下了
(2)犯罪构成理论应当充分、全面地评价一个行为
三阶层最为人称赞的地方就是它将违法与责任进行了区分。在四要件理论中,只要行
为人的行为不符合其中任何一个要件,那么该行为就不构成犯罪,对该行为的评价也就结
束了。它没有评价这个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或许可以说,四要件理论将刑事违法和犯罪
这两个概念直接混淆了。相反,三阶层将违法与责任进行了区分,行为人的行为即便最终
不构成犯罪,也可能评价这种行为具有违法性。区分违法和责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
是这种区分可以更为完整地评价一个行为,而不是止步于判断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还判断
行为对于犯罪的接近程度。它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行为人的行为可能因为行
为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而不构成犯罪,但这种行为显然可以侵犯刑法所要保护的利益,
如果不将这种行为评价为违法,就不能针对其实施正当防卫,法院判定将未达到刑事责任
年龄的行为人收容教养也没有依据。此外,判断行为的违法性,可以判断行为与犯罪的接
近程度,可以起到价值宣誓的功能。而不是仅仅将罪与非罪进行区分,从而似乎显得所有
的非罪行为都是正当的行为。
(3)四要件有利于认识罪名的抽象特征,三阶层有利于认定具体个案中的犯罪
当我们在认识抽象罪名的时候,从四要件来出发是非常清楚的。不同的罪名,存在不
同的客观方面;不同的犯罪侵犯的往往也是不同的客体; 其主体身份、年龄也不尽相同;而不
同犯罪对于主观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个罪名,可以让我们更加理解
一个抽象罪名的性质,以及为什么这种行为被规定为犯罪。相反,三阶层中的一个构成要
件符合性,就基本将犯罪的表面特征全部囊括了,而违法性、有责性基本上对于所有犯罪
来讲都没有过多区别。所以说,仅仅从三阶层出发,很难让我们理解和感受刑法分则中各
个具体犯罪的区别,故四要件更有利于我们认识犯罪。而之所以说三阶层更有利于我们认
定犯罪,是因为三阶层囊括了更多的要素,更能完整地评价一个行为,它离认定犯罪的标
准更加接近。
六、正当防卫与三阶层理论的关系
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正当防卫是作为阻却违法性事由而存在的,是放在第二个阶
层,即违法性阶层讨论的。由于违法性阶层是一种实质判断、价值判断,因此,主要是对行
为人的行为活动是否存在阻却违法性事由进行判断,这需要针对每个个案进行具体的分析
就正当防卫而言,只有在行为人的行为活动完全符合构成要件以后,才需要对行为活动是
否是正当防卫进行分析判断。对正当防卫的判断,不仅要满足正当防卫自身相关的构成要
件,也要符合违法性阶层的内容特点。这就说明,在三阶层理论体系中,正当防卫是符合
构成要件,但是不具有违法性的行为。就正当防卫案件而言,只有在行为人的行为符合某
罪的构成要件了,才需对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进行分析判断。在司法事务中,厘清正当防
卫与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看清正当防卫的本质,正确把握处理正当防
卫案件,防止因行为人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就想当然地认为其行为具有违法性,就不对其
行为是否不具有违法性进行分析,这样极易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至于正当防卫的构成要
件,在四要件和三阶
层理论体系下,在我国基本是一致的。主要包括防卫意图、防卫起因、防卫客体、
防卫时间、防卫限度等内容。
七、三阶层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按照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分析,首先在形式和事实层面,对构成要件符合性进行判断。
本案中,行为主体是于欢,行为客体是杜某、严某、郭某、程某,行为是于欢用尖刀对杜某
等人进行捅刺,其中对杜某腹部捅刺一刀,对程某胸部捅刺一刀、对严某腹部捅刺一刀、对
郭某背部捅刺一刀。行为结果是造成杜某失血性休克死亡、严某重伤二级、郭某重伤二级,
程某轻伤二级。于欢的捅刺行为直接导致了杜某等四人一死两重伤一轻伤,具有刑法上的
因果关系。在第一个阶层,相关的构成要素均齐备,于欢的行为具有构成要件符合性,可
以认定为是符合故意伤害罪中“伤害”的构成要件。接下来进行实质和价值分析,即对第二个
阶层,于欢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进行探讨。与赵宇案类似,本案分析的焦点是于欢连续捅
刺四人的行为是否具有防卫性质?如果具有防卫性质,是构成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本
案中于欢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笔者曾在前文的 “四要件在于欢案的司法运用”项下曾做
过详尽分析。大概而言,于欢为了摆脱被拘禁的状态,救出自己和母亲,在警告无效后,
用尖刀捅刺围困自己的杜某等人,应当认为行为具有一定的防卫性质。于欢用尖刀捅刺杜
某等人,造成了一死两重伤一轻伤的严重后果,应当认为是“造成了重大损害结果”。同时,
于欢仅仅为了摆脱被拘禁的状态,用尖刀捅刺杜某等四人,实质是为了保护自身较小的法
益(身体自由权)而侵犯了他人较大的法益(生命健康权),防卫手段“明显超过必要限
度”,因此,于欢行为符合防卫过当的构成要件,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
处罚。
通过对第二阶层的分析,发现于欢并不构成正当防卫,没有违法阻却性事由,此时按
照三阶层入罪的阶层特性,需要对第三阶层有责性进行考察判断。此时,对犯罪的判断也
从客观判断进入了到了主观判断层面。第三阶层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故意和过失,排除责任
事由包括责任能力、期待可能性等内容。因此既需要对是否具有可谴责性的心理状态进行分
析,也需对排除责任事由进行分析。
本案中,分析的焦点在于于欢捅刺他人的行为是否不具期待可能性,即当时情境下,
于欢除了用尖刀捅刺他人之外,没有其他有效的手段摆脱被非法拘禁的状态?按照三阶层
的顺序要求,我们先对责任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于欢为了摆脱杜某等人的围困,逃离拘禁
场所,用尖刀对杜某等人进行捅刺,主观心理上是一种明知自己的行为(用尖刀捅刺他
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伤害他人),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态度,符合间接故意
的内容,具有故意的责任构成要素。然后分析于欢行为是否存在排除责任事由。从责任能力
角度考虑,于欢作为已经年满 14 周岁,精神正常的自然人,须对其的暴力伤害行为承担一
定的责任,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从期待可能性角度考虑,尽管于欢被杜某等人拘禁,
但是于欢的生命健康、人身自由等法益并没有达到受到现实紧迫侵害的程度,但于欢仍然
用尖刀捅刺他人,采取了十分极端的行为方式,且当时民警并未走远,只是在院内寻找报
警人,院内停放着警车,警灯闪烁。结合当时的人员环境,于欢用尖刀捅刺他人并不是摆
脱被拘禁的的唯一方法和路径,具有期待可能性,不具有排除责任事由。综上,于欢的行
为符合第三个阶层,有责性阶层,即应当对于欢的行为进行谴责。在对三个阶层均进行完
整的分析以后,我们发现于欢构成了故意伤害罪。只是本案中,于欢的故意伤害行为具有
防卫的性质,根据防卫过当的条款,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量刑环节,通过使用在定
罪环节对于欢三阶层入罪的内容判断,可以帮助指导量刑情节,因此,二审法院的改判量
刑是正确的。
八、三阶层理论在正当防卫中的优势
(一)三阶层能够在违法性阶层实现正当防卫人出罪
不同于四要件,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正当防卫作为阻却违法性事由,是明确被包
含在违法性阶层之中的,也就是对正当防卫的判断是在三阶层体系内部进行判断,这就要
求,司法官在对行为人犯罪构成进行分析判断的时候,不能绕开正当防卫这个考量因素,
否则,就无法对行为人行为进行入罪评价。当司法官运用三阶层办理正当防卫案件时,在
第一阶层(构成要件符合性),判定行为人的行为符合构成要件以后,就需要继续对第二
阶层(违法性)进行判断,分析行为人是否存在阻却违法性事由,即行为人是否构成了正
当防卫,通过对案情的事实证据进行分析后,如果发现行为人行为符合正当防卫构成要件
就无需再对第三阶层(有责性)进行判断,如果发现行为人不构成正当防卫,不具有阻却
违法性事由,此时,就需要对第三阶层(有责性)进行分析判断。通过如此层层递进而又
井然有序的入罪判断,可以看出,相对比于四要件,三阶层理论具有层次严密及周延完整
的特性。因此,通过直接运用三阶层理论判定犯罪,可以在违法性阶层实现正当防卫人出
罪,相比于四要件,具有十分强大的理论优势。这将有助于杜绝在刑事司法活动中,侦查
机关对正当防卫人简单粗暴判定为有罪,直接采取拘留等强制措施,待案件移送到检察院
法院以后,再做出不起诉或者宣告无罪的错误做法,从而节省了司法办案资源,保障了正
当防卫人的人权。
(二)三阶层能够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实现正当防卫
四要件无法逻辑自洽地解决针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的正当防卫问题。如果运用三阶层
分析,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根据三阶层的结构特点,违法性阶层是在构成要件符合
性阶层后边判断,这意味着,在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结束以后(如果符合构成要件),接
下来才应该判断是否存在阻却违法性事由。作为阻却违法性事由之一的正当防卫毫无疑问
是在构成要件符合性之后进行判断的。正当防卫的逻辑判断起点是针对构成要件符合性而
言的,不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也就无所谓是否构成正当防卫了。因此,一个行为如果符合
构成要件了,那么为了保护自身或他人利益不被侵害,针对该行为而行为的行为显然是具
有防卫性质的,至于是否构成正当防卫,还要结合具体案件的事实和证据,分析防卫行为
是否存在过当防卫的问题。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