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1

目录

一、 用益物权的特征...............................................................................5
孙宪忠:....................................................................................................5
梁慧星:....................................................................................................5
王利明:....................................................................................................5
孟勤国:....................................................................................................6
二、 用益物权的客体...............................................................................7
三、 我国用益物权体系...........................................................................7
四、 我国动产用益物权的立法...............................................................9
五、 罗马法上的动产用益物权.............................................................10
六、 法国民法上的动产用益物权.........................................................11
七、 德国民法上的动产用益物权.........................................................11
八、 评析.................................................................................................12
参考文献..................................................................................................14
一、用益物权的特征
孙宪忠:
1、他物权。用益物权的标的物,是人所有之物,权利人是对他人之物享有支
配权。
2、限制物权,即权能内容有限制的物权。用益物权的权能中包括占有、使用,
有时候包括收益,不能包括对物的处分权。
3、有期物权。用益物权的设定,从法理上来说一般是有期限的,期限届满后
标的物复归所有权人。
梁慧星:
1、用益物权为一种定限物权。物权以其对于标的物的支配范围为标准,可以
分为完全物权与定限物权两种。前者所有权属之,后者则涵括用益物权与担保物
权。用益物权既然作为为定限物权之一种,用益物权人也就仅能于一定范围内,
对标的物加以占有、使用和收益。
2、用益物权是以使用、收益为旨趣的定限物权。原则上同一标的物上不能同
时设立多个用益物权(如两个土地承包经营权、两个宅基地使用权、两个居住权
两个建设用地使用权),但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益物权的内容不相排斥(如
汲水地役权、采光不动产役权),则其可以并存于一个标的物(如土地)上。
3、用益物权原则上系就他人的物而设立的物权。定限物权原则上需就他人的
物而设立,故民法学理称为他物权。但有时不限于他人的物,而于自己的物上,
也可设立此种物权,(如德国民法的”所有人地上权”),惟此种情况并非常态,
而系一种少有的例外,故而原则上定限物权仍须就他人的物而设立。
4、用益物权的享有和行使以对物存在占有为前提。只有用益物权人对标的物
加以实际占有,才有对标的物加以使用、收益的可能,故用益物权同时涵括占有
使用、收益三项权能。
5、用益物权主要以不动产为标的物。用益物权主要以不动产为标的物。此点
既不同于所有权,也与担保物权有异。
6、用益物权的设立移转通常需要登记。用益物权系设立于不动产之上,其变
动须遵循不动产物权变动的一般规则。就登记对不动产物权的效力的影响而言,
《民法典》沿袭原《物权法》同时采用了登记生效主义(如建设用地使用权、居住
权)与登记对抗主义(如地役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对于宅基地使用权,则
尚未有登记的明确要求。
7、用益物权的设立有的为无偿,有的为有偿,依当事人的约定或设立的目
的而定。例如,依行政划拨方式所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为无
偿,居住权原则上也系无偿;为商业、居住等目的而依出让方式所取得的建设用
地使用权,为有偿。地役权的设定既可为有偿,也可为无偿。
8、用益物权为独立物权。独立物权是指不以主体享有的其他民事权利为前提
而能独立存在的物权,用益物权人对权利的享有不以享有其他财产权为前提,
故属于独立物权。
王利明:
1、主体特征。用益物权的主体是所有人以外的其他民事主体。所有人不可能
成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享有权利的人。所说的“他人”,主要是指所
有人,但也不完全限于所有人。例如,地役权就可以在建设用地使用权之上设立
这就是在他人的他物权上设立的,而不是在他人的所有权之上设立的。国家作为
所有人一般不作为用益物权的主体出现。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原则上都可能
成为用益物权的主体,但某些特定的用益物权的取得,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
地使用权等,只能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等特定的群体享有。
2、设立特征。在传统民法上,基于交易产生的用益物权的设立通常采取合意
加公示的方法。但也承认特殊情况下可以基于法律直接规定而设立用益物权,如
法国法上的法定地役权。我国用益物权的设立方式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其仅承
认以约定方式创设,不承认以法定方式创设用益物权,如没有规定法定地役权
制度。另一方面,某些用益物权仅仅依据合同就可以设立,而不需要登记。例如
就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以及地役权而言,采取的是直接依据合
同设立的模式,并实行登记对抗主义。
3、客体特征。用益物权的客体主要是不动产。从比较法角度来看,各国立法
大都是在不动产之上设定用益物权的,因为不动产具有固定性、永久性、非消耗
性等特点,可以在其之上设定比较长期和稳定的使用权。特别是土地具有稀缺性
或不可替代性,所以,为了有效率地利用土地资源,必须要在其之上设立用益
物权。相反,动产具有流动性、可替代、可消耗和暂时性等特点,对其使用将导
致物的耗费,很难保持物的存续,且动产大都为种类物,经济价值不大,如果
要利用动产,大都可以通过购买、租赁实现其目的,也可以采取借用等方式进行
短期利用,而不必采用设定用益物权的方式来利用动产。
4、内容特征。顾名思义,用益物权就是使用和收益的权利。用益物权内容的
核心是使用和收益权。从定义来看,用益物权的内容是对标的物的使用、收益,
一般不包括法律上的处分权。(传统民法上,消费物也可以作为用益权标的物,
消费物用益权包含了处分权)
5、性质特征。用益物权在性质上具有特殊性,主要包括:用益物权是定限物
权,原则上是主权利,是一种有期物权。
孟勤国:
1、用益物权是以物的使用、收益为目的的权利。使用是指按照物的性质和用
途加以利用;收益是指收取物的孳息,包括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设立用益物权
既可以是对物进行单纯的使用或者收益,也可以通过使用物而获取收益。
2、用益物权以对物的占有为前提。占有是使用的前提,没有对物的占有,不
能发生物的使用和收益。这里所谓的“占有”,一般是指直接占有,在特殊情况下
间接占有也可以实现对物的收益。
3、物为他人所有。用益物权只能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设立。使用自己所有的物
或取得收益,属于所有权中的使用权、收益权。
4、用益物权的客体可以是不动产,也可以是动产。传统物权理论认为:用益
物权关系是较为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只能采取登记方式因而只能设立于不动
产。动产的种类繁多,数量零碎,其价值又较不动产为低,如果有人需要利用某
动产,可以买为己有,偶尔利用他人动产,可以借贷或者租赁等债的方式。物权
二元理论认为,用益物权限于不动产限制了用益物权的作用,现代社会,动产
的重要性不比不动产低,应可设立用益物权。
5、用益物权具有用益性,这不同于担保物权为保障主债权的实现。这不同于
担保物权为保障主债权的实现。用益性是用益物权的基本属性,是其区别于担保
物权根本的标志。从支配对象上看,用益物权支配的是物的使用价值,因而又被
称为实体权;担保物权通过变价受偿的方式实现主债权,取得的是物的交换价
值,因而又被称为价值权。
6、用益物权具有独立性,不依附于其他权利。这与担保物权的从属性形成鲜
明的对照。担保物权随主债权的移转而移转,也随着主债权的消灭而消灭。
7、传统用益物权理论的弊端:坚持用益物权不具有处分物的权能。现代社会
中,非所有人利用他人财产并非单纯使用物。很多时候,是为了财产的保值增值
所有权人将财产交给非所有权人经营。经营财产常常需要处分财产,经营人因而
需有处分权。在确保所有权利益或价值的前提下,允许经营人处分物,将使物的
利用不受制于物的原有状态,提升物的利用效率。同时,经营人有权处分物,能
强化第三人参与交易的安全感,促进商品交易。

二、用益物权的客体
(一)用益物权的客体只能是不动产
张丽琴:用益物权的客体是且只能是不动产。1
王泽鉴教授在其《民法概要》一书中提出“用益物权指于他人不动产设定以利
用该不动产为内容的物权”。
学者钱明星教授也认为,用益物权是不动产物权,用益物权的标的物仅限
于不动产。
台湾谢在全先生认为动产价值较低,获得较易,将其利用价值与所有权分
离以归属于他人支配之方式,实不具社会意义,因之,民法上无动产用益物权
存在。
周林彬教授认为传统用益物权理论认为用益物权的客体以不动产为主导。原
因在于所有权往往需花费较大的代价而难以取得,原所有人也往往因不动产的
保值性和增值性而不愿轻易转让。
王利明教授虽然指出在传统大陆法系民法中, 动产亦可以作为集合财产的组
成部分成为用益权的客体,但他仍然认为用益物权的客体应限于不动产。
王全弟认为:一般而言,没有必要在动产上设定用益物权。2
(二)用益物权的客体不但包括不动产,也包括动产,即用益物权可设立
在不动产、动产之上。
孟勤国教授认为,现代社会财产的非所有权人对他人所有的财产的利用,
很多都是动产,故应当将动产囊括进用益物权之客体范围内。
李景丽用益物权主要以不动产为客体, 也可以以不动产和动产构成的综合财
产为客体。3

三、我国用益物权体系
《民法典》规定了五种用益物权,即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
地使用权、居住权和地役权。另外,也确认了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
权、养殖权和捕捞权的(准)用益物权性质。这些用益物权,皆适用特别法如
《海域使用管理法》《矿产资源法》
《水法》等的规定。特别法未规定时,适用《民
法典》的规定。此外,它们皆设立于土地以外的其他自然资源上,系民事主体依
法定程序,经有关行政主管机关许可后而享有的对自然资源进行占有、使用、收
益及一定处分的权利。因这些权利须经行政特许方能设立,故又称为“特许物
权”。
可见,我国用益物权体系主要是针对不动产,但是,又不完全限于不动产,
某些权利也以自然资源为客体。
1
张丽琴. 捆绑式的用益物权问题探讨--一起用益物权纠纷中的情理法[J]. 凯里学院学报, 2014, 32(5):53-55.
2
王全弟主编: 5 物权法 6,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第 226 页.
3
李景丽: 5 中国用益物权制度的重新构筑 6, 载于 5 现代法学 6 199 年第 2 期.
第一,不动产。在传统大陆法系国家的物权法中,用益物权主要是在他人的
不动产之上设立的。从我国现有的用益物权体系来看,主要是围绕土地与房屋等
不动产权利来予以建立的。
钱明星:《物权法》中用益物权的客体应当限于不动产。4
陈华彬:用益物权主要以不动产为标的物5。
房绍坤:用益物权的客体应以不动产为限,在动产或权利之上不能设立用
益物权。
第二,动产。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不动产相对于动产具有绝对的优越地位
动产一般价值较小,也比较容易通过市场获得。6
高圣平:动产无价值”,且动产具有流动性、可替代、可消耗和暂时性等特
点,因而在动产上难以设立用益物权。
梁慧星:在当代各国物权法制下,用益物权虽主要以不动产为标的物,但
也存在着由不动产和动产构成的综合财产为标的物的用益物权,如法国、德国民
法上的用益权即是。
孙宪忠:虽然用益物权在当代社会主要以不动产为标的物,但是用于经营
的大型动产,如船舶、车辆甚至一些大额的存款等,因为有稳定的收益,因此负
担用益物权照样有可能。从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看,对不动产之上设立用益
物权均没有予以排除,因此建议中国立法不要强制排除动产设立用益物权的可
能,留下空间以待将来发展而定。
王利明:随着财富利用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由于科技的突飞猛进和金融
等领域大量的制度创新,动产的价值在不断提高,利用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为了应对这种动产利用多样化的趋势,《物权法》允许在动产上设定用益物权,
从而为未来动产之上的用益物权的设定预留了空间。
孟勤国:传统用益物权理论的弊病之一是将用益物权的客体限于不动产。现
代社会中,非所有权人利用他人财产并非只有土地房屋。其他财产包括动产,普
遍出现财产归属和财产利用相分离的情形,而分离的结果是一方拥有所有权,
另一方拥有占有、使用、收益乃至于处分财产的权利。后者的权利需要而且应该
被确认为物权。用益物权客体限于不动产,使大量的非所有权人利用他人财产的
关系得不到相应的物权法调整,不利于稳定财产关系和实现物尽其用。
第三,不动产权利。传统民法认为,用益物权之上不得再设立用益物权。但
是,一些大陆法系的物权法承认在例外情况下,允许在地上权等权利之上设定
用益物权。7
王利明:在我国,由于土地等自然资源属于公有,且所有权不能移转,因
而在土地之上设立各种用益物权从而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就显得格外重要,由
此决定了在我国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不仅可以在国家的土地之上设定建设用地
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还可以在这些权利之上设定地役权。8
孙宪忠:农村土地进行“三权分置”改革以后,土地经营权也可以设计为

土地承包经营权之上设立的新型物权。[ 孙宪忠:《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需要解决的法律认知识问题》,载《行政管理改革》,2016((2)。]
第四,空间。空间是指土地上下一定范围内的立体上的位置。对空间所享有的支
4
钱明星:《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研究》,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5
陈华彬:《物权法原理》,498 页,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6
房绍坤:《用益物权基本问题研究》,169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
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235 页,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8
王利明:《物权法研究》第四版(上下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配和利用的权利就是空间权。
刘春彦:现代社会中,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需求的增加,土地资源已变得越来越
紧缺,客观上需要利用地上和地下的空间来满足人类增长的需求,尤其是随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空间的手段和能力也不断提高,空间作为重要
的财产,其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新设立的建设用
地使用权,不得损害已设立的用益物权。”这就承认了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地
上、地下的空间设立,从而实际上认可了空间可以成为用益物权的客体。
第五:土地之外的其他自然资源。
王利明:
《物权法》确立了海域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养殖权、捕捞权
等准用益物权。准用益物权虽然不是典型的用益物权,但因为《物权法》是在用
益物权之中对其作出规定的,所以其仍然属于用益物权的范畴。

四、我国动产用益物权的立法
关于动产用益物权制度在法律上是否应当予以规定一直饱受争议,其法律
地位的“正式获得”经历了十分曲折的道路。2002 年 1 月《物权法》草案(征求
意见稿)没有规定用益物权的客体范围。直到 2007 通过的《物权法》,才明确了
用益物权可以在动产上设立。在此之前,传统观点都只将用益物权的客体局限在
不动产之上。但是,法律的出台并不表示动产能否成为用益物权客体这一问题就
会停止争议。在《物权法》颁布以来的十多年间,一直到《民法典》的编纂过程当
中,学界对此都有不同的声音。2018 年 1 月中旬《物权编讨论稿》第 117 条又否
定了动产用益物权制度。其实,法律限制用益物权客体的范围是没有意义的,不
但会影响动产的使用和收益,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阻碍。正如动产可以进行借用
租赁等债权方式的利用,如果在法律技术上能够确认,动产成为用益物权的客
体这一问题并不存在逻辑障碍。经过一系列的系统和科学论证之后,《民法典物
权编(草案)征求意见稿》又将动产纳入到了用益物权的客体范围之内。
我国立法只承认了动产用益物权的存在,但是关于此制度的具体规则并没
有法条规定。此外,《民法典》第 327 条还规定了不动产和动产用益物权因被征
收和征用而产生的补偿问题。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承认了动产用益物权的存在。
其实,通过对《民法典》有关用益物权的规定进行研读之后,可以发现我国民法
原则性地承认了动产用益物权,但在具体制度中却缺乏相关规定。法律并不排斥
动产用益物权制度,但实际适用的用益物权类型也却只是是与土地、房屋相关的
几种。
实际上,即使动产用益物权已经获得了“合法地位”,但是大部分学者还
是坚持用益物权的客体只能以不动产为限。理论界的“一边倒”和立法的模糊性
足以产生对动产用益物权制度的反思。那么,《民法典》对动产用益物权的规定
难道只是“一纸空文”,仅仅是法律条文的多余之作?对此,出现了以下三种
不同的看法。“肯定论”认为,动产用益物权制度在比较法上有借鉴意义,同时
也能满足实践需求。9王利明教授论述了动产用益物权存在的必要性在于:一方
面是为了动产利用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将来设定动产用益物权制度预留空间 。
10
“否定论”认为,动产用益物权是对物权法定原则的违背。 11还有学者认为无

9
夏杰,陈焜如.论动产用益物权[J].甘肃社会科学,2009,( 03): 47-49.
10
王利明.物权法研究(第四版,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762.
11
李康宁.用益物权客体范围的三维考察——兼评我国《物权法》第 117 条[J].法学论坛,2012,(01):
103.
论是从现实层面还是立法层面,无论是从过去经验还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考虑,
将动产作为用益物权的客体都是没有必要的。12“折中论”认为,动产用益物权
其实在法理上而言是违背物权法定原则的,但是考虑到现实层面的需求,设定
动产用益物权可以为将来提供法律依据,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实务界的观点
则认为法律虽然对动产用益物权进行了一般性规定,但在实践中由于不可能突
破物权法定原则的限制,因而当事人之间不能设定动产用益的法律关系。
通过在北大法宝上检索关键词“用益物权、用益物权客体、 《物权法》第 117
条以及《民法典》第 323 条”等等,可以发现在我国有关用益物权的民事诉讼较
为常见,但全部都是与土地有关的用益物权纠纷,在实际的司法案例中也并没
有出现过动产用益物权的相关表述。同时由于严格的物权法定主义原则,民事主
体不可能突破物权法的规定,在当事人双方的约定之下于某种具体的动产上设
立用益物权。综上,《民法典》对动产用益物权制度的原则性规定导致此制度无
法落地,同时由于物权法定原则,当事人私自设立的动产用益物权也归于无效。
因此导致了法律的自相矛盾,有欠周全。而从另一方面考虑,可以看出立法者具
有前瞻性,法律对动产用益物权的认可其实是为未来动产进行用益奠定相关法
律基础。13笔者认为应当肯定《民法典》将用益物权的客体扩大到动产这一规定。
也就是说,当社会生活出现对动产用益的需要,并且其他制度无法满足当事人
的要求时,动产用益物权制度就是最佳方案。14

五、罗马法上的动产用益物权
一般认为,用益物权制度起源于古罗马法。其中大部分用益物权的客体是不
动产,而且主要集中在土地之上,因为在古罗马时期,由于资源的匮乏,不动
产理所当然的被视为具有较大价值的财产,用益物权人通过对土地的利用,从
而获得相应的生存资料,促进经济的流转。虽然在古代,主要是对土地进行用益
但是关于动产的用益也在现实生活当中起到了作用。社会的发展变化带来了古罗
马法上的用益物权制度不断完善,考虑到用益物权设立的目的,故而其客体从
一开始就没有受到限制,在用益权之上也出现了以动产为客体的用益权。人役权
与地役权合称为役权。15同近现代相同,地役权是围绕土地建立起的用益物权,
其内涵相较于当今的地役权也大同小异,并无太大差别。而人役权制度,是我国
民法当中没有规定的,其产生的原因也是由于古罗马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在当
时的社会大环境之下,人役权制度实际上是为特定人的生存利益而设立的,此
项制度能满足在家主离世后一些供养之人的生活需要以及对物的用益。当一家之
主亡故时,就可以把部分财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权遗赠给某些家庭成员。16由此可
见,古罗马法当中人役权的出现并非是由于是经济观念转变带来的法律制度的
变化,而是为了保障家庭中特殊人群的利益需要所规定的制度。
在人役权制度中,最重要的是用益权,这也是动产用益的主要表现形式。用
益权人可以对标的物进行使用收益但不得损害标的物本身,17其客体范围十分宽
泛,并没有排除动产。正如有学者指出,用益权的设立在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
要,所以没有对其客体做出限制,否则会有违设立之目的。18日常的生活必需品

12
陈华彬.我国民法典物权编立法研究[J].政法论坛,2017,( 05): 29-41.
13
房绍坤.民法典物权编用益物权的立法建议[J].清华法学,2018,( 02): 60-74.
14
崔建远.物权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55-256.
15
关涛.大陆法系民法中的人役权——兼论民法典中的用益物权体系[J].法学论坛,2003,( 06): 37-38.
16
屈茂辉.用益权的源流及其在我国民法上的借鉴意义[J].法律科学,2002,( 03): 74-81.
17
王全弟.物权法[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23.
18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98-399.
当然是用益权的客体,即使是非生活必需品比如装饰品、收藏品等也可以成为其
标的物。19后来,对客体的限制愈发减少,消费物和无体物也可以设立用益权。
此外,单个的财产固然可以设立用益权,但在集合的财产之上设立用益权,则
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古罗马人并没有受到既有观念的桎梏,而是灵活
地规定在集合的财产上也能够设立用益物权,从而更加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六、法国民法上的动产用益物权
罗马法是后世民法典的典范,为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立法奠定了深厚的基
础。《法国民法典》中动产用益物权的规定几乎都是对罗马法的继承。 《法国民法
典》将用益物权定义为所有权派生的权利,然而其实质与用益物权并没有什么区
别。20在《法国民法典》当中不是采取抽象的模式规定用益物权制度,而是针对不
同的财产类型进行细化规定。
法国用益物权的客体具有多样性,主要体现在用益权、使用权方面。其内容
与罗马法的规定大体相同,只是将具有奴隶剥削性质的奴畜使用权予以删除。根
据《法国民法典》第 578 条21规定可知,其并没有限制用益权的客体。而《法国民
法典》第 581 条22更是明确了用益权的客体范围。其实在法国不动产和动产还包
括了无体物,如有价证券和债权等23,在此之上都可以设立用益权。因此在法国
的用益物权客体规定当中,客体范围涵盖了很多,几乎没有特别限制。实践中,
消耗物上也能设立用益权。《法国民法典》第 587 和 589 条规定在消耗物上设定
用益物权,但对物的消耗应当进行返还。这一条也进一步反映了用益权的客体并
没有限定范围,即动产和不动产均可。同时《法国民法典》还规定了在特定的财
产上可以设定用益权。在概括性财产上设立用益权的目的在于对物进行替代作用
从而满足用益人的使用目的。
《法国民法典》第 579 条规定了用益权的设立可以法定也可以意定。同时根
据《法国民法典》第 595 条24规定可知,用益权人可以自由处分用益权,可以自
己行使,也可以出租或者转让。此外,在权利存续期间标的物所有权的变动也不
影响用益权,只要用益权人不声明放弃权利即可。这样的规定既有利于所有权人
进行标的物的处分,同时也能保证用益权关系的稳定性。《法国民法典》中的用
益物权范围较广泛,且适用情形也较为全面,与罗马法为维系家庭及亲属间的
生存利益不同。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时代,法律制度的设立更加注重为经济发
展而服务。

七、德国民法上的动产用益物权
德国用益物权体系同样源于罗马法的规定。德国法上动产用益物权的研究重
点在于用益权。25综合来看用益权的客体包括了动产和权利。正如学者李康宁所
言,德国民法当中的用益物权可以区分为纯粹的用益物权,而其客体范围一般
是不动产,包括了土地和房屋等等。而用益权则是以动产、债权和有价证券等为

19
周枏.罗马法原论(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98-399.
20
尹田.法国物权法(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47.
21
《法国民法典》第 578 条:“用益权为对他人所有物,如同自己所有,享受其使用和收益之权,但用益权
人负有保存该物本体的义务。”
22
《法国民法典》第 581 条:“用益权得就各种动产和不动产设立之。”
23
屈茂辉.用益物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55.
24
《法国民法典》第 595 条:“用益权人得由自己享受,或租赁于他人,或出卖以及无偿让与其权利。”
25
申惠文.论动产用益物权[J].探索与争鸣,2008,(04):104-106.
客体。26
德国民法中比较复杂的役权类型就是用益权,其客体内容广泛,权利结构
也比较多样。用益权,是为特定人的利益而成立的物权,但用益权人的权能,实
际已接近于所有权。用益权起初设立的目的也同古罗马法一样,主要是为了社会
养老,然而随着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这个功能逐渐弱化,但是用益权仍然具
有相当意义。
通过《德国民法典》1030 条第一项27可以看出,德国民法并没有限制用益权
的客体范围,也就是说在动产和不动产上都可以设立用益权。此外,在动产消耗
物也可以设定用益权,但在用益权消灭后需要对损耗进行赔偿。一般而言,由于
独立的动产价值较低,实践中很少对此设定动产用益权,主要是设立于集合动
产上。 《德国民法典》第 1035 条28也确认了这一做法。但是,为了对抗德国民法中
物的独立性这一特征,德国民法规定当事人可以自行编订用益物的目录或者请
求主管部门编制目录。
《德国民法典》规定了动产用益物权的设定规则,即首先要进行标的物的交
付,同时双方也必须达成设定动产用益权的合意。29此外,关于动产用益权的设
立的具体规定还要参照动产所有权让与的规定,体现在了德国民法第 1032 和
1033 条之上。其次,《德国民法典》1059 条规定动产用益权原则上不可以转让,
但是用益权为法人所有的可以转让。可见,不可转让性是原则,但是有例外。其
区分依据是用益权的主体,而这样规定原因是因为法人之间不存在特定的身份
关系。此外,根据《德国民法典》第 1046 条规定,用益权还具有物上代位性。在
保险范围内,保险金可以成为对标的物毁损的替代。据此可知,在一定条件下,
动产用益权可以转化为权利用益权。同时,根据《德国民法典》第 1058 条规定30,
动产用益权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客体范围的广泛性,本身就源于现实的需要,法律制度是将现实生活中出
现的问题上升到制度层面,再通过制定统一的法律规则进而调整社会关系。因而
出于对动产的利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无论是罗马法还是后来的大陆法系国家
都继续保留了动产用益权。

八、评析
反对设立动产用益物权的学者认为,人们如有利用他人动产而受益的需求,
则完全可通过债权方式予以解决,如借用、租赁甚至受让所有权人的收益权。在
可以用原有的法律制度予以调整、规范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再创设新的法律制度
否则是浪费立法资源。我不赞成这种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动产用益物权并不等同于债权中的租赁使用收益关系。传统民法理论
均认为物权与债权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权利,物权具有对世性、绝对
性,债权却是相对权。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理论研究的深入,现实中却出现
了物权、债权相融合如一体的权利,形成了具有物权性质的债权或是具有债权性
质的物权。如租赁权。在租赁合同中,非所有权人基于其对物之占有的公示特性
而可对抗第三人的不法侵害及所有权人的不当侵害。按传统认识,租赁权为典型

26
李康宁.用益物权客体范围的三维考察——兼评我国《物权法》第 117 条[J].法学论坛,2012,(01):105.
27
《德国民法典》1030 条第一项:“对某物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设定负担,使因设定负担而受利益的人有收取
该物的用益的权利。”
28
《德国民法典》第 1035 条规定:“当事人可以集合物为客体设定用益权。”
29
陈卫佐.德国民法典(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361.
30
《德国民法典》第 1058 条:“若当事人在设定用益权时,用益权人并不知设定人为非所有权人时,基于
合理善意的信赖,用益权人就可以善意取得该用益权。”
的债权,但此时租赁权却兼具了物权的对世性、绝对性特征,实际为债权物权化
的典型代表。
第二,债权对动产标的物的使用人保护有限。单纯的债权,不具有支配性和
对抗性,其保护方法仅是要求侵害之人履行特定的违约之债、侵权之债,即要求
特定债务人履行特定债务为保护方法。
第三,部分租赁关系已发展成兼具债权及物权两种特性的新型法律关系。随
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某些价值较高、具有稀缺性动产,如飞机、轮船。所
有权人基于长期利益、缺乏相应的运营能力等因素的考量,而让渡使用权从而获
得收益。以此等动产作为标的物的租赁合同、使用合同,仅具有债权性质,而当
事人之间的租赁、使用关系,因转移占有而具备了物权性质,因此等动产而引发
的使用占有收益关系,将兼具债权与物权之两种特性。
参考文献

[1]王利明.物权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09.
[2]孙宪忠著.中国物权法总论第 4 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8.10.
[3]杨立新、陈华彬著. 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20.08.
[4]孟勤国,张里安主编. 物权法[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12.
[5]孙宪忠著;梁慧星主编.德国当代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07.
[6]孟勤国,黄莹主编.中国物权法的理论探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09.
[7]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一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版.
[8]钱明星著.物权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01.
[9]陈华彬著.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8.03.
[10]房绍坤著.用益物权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09.

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