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張岱‧西湖七月半》

【作者簡介】

張岱是晚明小品的代表作家,《西湖七月半》是他的代表作。這篇文章選
自他的散文小品集《陶庵夢憶》卷七。本文是作者對昔日杭州人七月半遊西湖
的風習和情景的追憶,通過具體生動的描繪,表現了作者清高自傲的思想和風
雅不俗的情趣。文章有景有情,情景相生,是記敘文,也是抒情文。文筆簡潔
優美,活潑清新,頗富情趣,表現了張岱小品文的藝術特色。

【題解】

本文選自 《陶庵夢憶》卷七 是明代文學家張岱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者


先描繪了達官貴人、名娃閨秀、名妓閑僧、慵懶之徒四類看月之人;與這些附
庸風雅的世俗之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最後一類,即作者的好友及佳人,其觀景
賞月時行為的持重高雅、情態氣度與西湖的優美風景和諧一致。作者對五類人
的描述,字裡行間不見褒貶之詞,然孰優孰劣、孰雅孰俗則昭然若示。文章表
面寫人,又時時不離寫月,看似無情又蘊情于其中,完美而含蓄地體現了作者
抑淺俗、頌高雅的主旨。

【語譯】

1. 西湖七月半的時候,實在沒有什麼值得看,只可以看那些在看七月半
的人。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類來看。第一類,坐著樓船、帶著簫鼓,
戴著高帽,開著盛宴,燈火通明、歌妓僮僕侍候在旁,聲音光亮相互錯
雜,號稱在看月亮而實際上不見月亮的,可以一看。第二類,也坐著樓
船,是名門美女和大家閨秀,她們帶著俊美的男童,笑聲與喧鬧聲混在一
起,圍坐在露台上面,左顧右盼,身在月下而實際上卻不看月的,可以一
看。第三類,也坐著船,也有樂聲和歌聲,是名妓、閒僧,他們慢慢斟酒
對飲,低聲吟唱,管絃輕柔,纖細樂聲和著歌聲,也在月下,也看月,也
希望別人看他們看月的,可以一看。第四類,不坐船也不乘車,不穿長
衫、也不戴頭巾,酒醉飯飽,呼叫三五個同伴,躋入人群中,在昭慶寺、
在斷橋,狂呼亂叫,裝假醉,唱的歌不成曲調,月也看,看月者也看,不
看月者也看,而實際上什麼也不看的,可以一看。第五類,小船輕幌,淨
几煖爐,茶壺隨時在煮,素雅的瓷杯靜靜地遞送,好友美人,邀請天上的
月亮一同來坐,有時藏影在樹下,有時逃避喧囂躲在裏湖,看月而別人看
不見他們看月的情態,也不十分意在看月的,可以一看。

1
2. 杭州人遊湖,巳時出酉時歸,避月好像避仇敵。這一晚為了搏得好名
聲,成群結隊爭著出城,大多送給守城門的衛兵酒錢,轎夫舉著火把,列
在岸上等候。一上船,催促船家趕快把船開往斷橋,好趕入這個盛會。因
此二更以前,人聲和樂聲,如沸騰、如震撼,如夢魘、如囈語,人們如聾
子、如啞巴。大船小船,一起靠岸,什麼也看不見,只看到篙擊篙、船碰
船、肩擦肩、面看面而已。不久興致盡了,官府的宴會沒了,衙門的差役
喝斥著離去。轎夫叫船上人趕快上岸,恐嚇說城門要關了。燈籠火把排列
得像星星一樣,一一簇擁著離開了。岸上人也成群結隊趕進城門,人越來
越少,一會兒便散盡了。

3. 我們這一群人這時才擺船靠岸,斷橋的石階才開始變涼,坐在上面,
招呼客人放懷暢飲。這時候的月亮好像剛磨出來的鏡子,山巒恢復優美妝
容,湖面好像重新洗過臉。先前那些輕喝低唱的人出來了,躲在樹底的人
也出來了。我們互相問候,拉來坐在一起。風雅的朋友來了,名妓來了,
杯盤筷子安放,樂歌聲一起發出。月色蒼涼,日出將至,客人才散去。我
們放開船,在十里荷花中酣睡,香氣襲人,清夢真是愜意啊!

【內容分析要點】

1 五類「看月」的人物

作者一開首便寫人,把看月的五類人物一一描寫,點出其「看月」和「不看
月」的態度,表現作者的愛憎。

(a) 達官貴人:「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他們無意賞月,庸俗可笑。

(b)名娃閨秀:「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她們在月下遊戲取樂,也不是看月
的。

(c) 名妓閑僧:「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他們遊湖只為博雅
號,沽名釣譽。

(d) 市井無賴:「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他們
衣衫不整,鬧中取樂,俗不可耐。

(e) 高人雅士:「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他們不歌不
唱,只是安靜對月品茗。

2
2 杭州人的賞月情態

(a) 遊湖情況:「杭人遊湖,巳出酉歸,避月如仇」,他們無賞月習慣。

(b) 杭州人七月半趕往西湖的情貌:他們在月半趕往西湖只是為了「好名」,湊
一湊熱鬧。但人太多了,令出入城門也是排隊。

(c) 遊湖的熱鬧場面:
聽覺描寫: 人聲鼓吹,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
視覺描寫: 大船小船,一齊湊岸,一無所見,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
面看面而已

(d) 夜深遊客歸去的情景:「岸上人亦逐隊趕門,漸稀漸薄,頃刻散盡矣」,從
此句可看出作者對遊人的鄙視。

3 作者和雅士領略湖光山色的情景

「此時月如鏡新磨,山復整妝」,作者描寫的景物流露出清雅之美,與前一段
的繁囂喧鬧形成對比,加強諷刺性。

【寫作手法要點】

1 構思新奇,起筆突兀,先聲奪人

題目「西湖七月半」五字,概括了地點時間。 但筆頭一轉卻寫人非景,有先聲
奪人的效果。全文的結構經過悉心安排,結構嚴謹。

2 敘事視角獨特,敘述方式多樣

(a)旁觀者角度:作者看似不在場,但卻處處看到作者的存在。他從自身角度出
發觀察遊人的眾生相,到最後一節才跳出來出現在讀者眼前。

(b) 敘述方式多樣

分敘描繪 : 分類描寫五種看月的人,從衣著、行為、心理描寫。
概括描繪 : 「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十二個字描繪了一個喧鬧的
世界。

人物情態和自然景象描繪 : 第一段寫人,第三段寫景,從多角度勾劃美好的自
然之景。

3
3 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融合無間

本文結合了事、寫景、抒情、議論,文筆流暢,令文章充滿詩情畫意,又隱含
了作者的愛憎。最後一段融情入景,令景物更有感染力。

4 善用諷刺手法

本文運用輕鬆幽默的語氣諷刺杭州人的俗不可耐,從而表現自己的孤高自賞。

5 善用修辭

(a) 對比:以「看月」和「不看月」作對比,二者形成強烈對比,從而令文章結
構更嚴謹。

(b) 比喻:「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比喻聲音的吵耳。「月如新鏡
磨」比喻月的皎潔。

(c) 擬人: 「山復整妝,湖復頮面」

6 用字錘鍊工巧

(a) 看:首段用了二十個「看」,這個字反覆的出現引領文意的轉折遞進。

(b)見:「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見」字使用得很準確,加強諷刺。
(c) 亦、不:作者用了「亦」、「不」顯示五種人的同異,用筆省儉準確。

(d) 動詞:「爭」、「速」、「趕」三個動詞表達了人們急於下湖的心情。

7 句式整齊中見靈活

本文以四言為主,但同時亦有長短句式交錯,令文章更有節奏感。如「如沸如
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一句,突顯喧鬧的感覺。

8 節奏頓挫有致

寫遊人的擁擠用了「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面」四個三字短句,音韻
鏗鏘有力。

4
【課文賞析】

這篇文章構想新奇,不落俗套。「西湖七月半」,概括了文章要寫的地點、
時間。西湖為風景秀美的勝地,七月半是素月生輝的良夕,這該是一個寫月景
的好題目。但作者偏能別出奇想,全文力避正面寫看月而重點去寫看人,卻又
妙在寫看人並未離開寫看月:是在看月之夜看各色各樣的看月或不看月之人,
又是從寫看人出發,最後還歸結到寫看月上。

首段:「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首句即乾淨俐落地
落到題目上,然而出人意表,起筆就撇開寫看月而引入寫看人。看似大煞風景
之筆,實為文思流宕、開拓奇境之筆。有此一句,下文便放筆去寫西湖七月半
的五類遊人,寫出他們不同的身分、地位、情態、格調。作者觀察細緻,寫得
具體、準確、生動。

作者對五類人並未進行評論,只作客觀描述,但愛憎褒貶,態度十分鮮
明,從對各類人物情態的生動描繪中,讀者已不難窺見作者本人的思想風貌。
第一類是達官貴人,坐著高高的樓船,奏著熱鬧的簫鼓,擺著豐美的筵席,燈
火輝惶,倡僕叢雜。這是「名為看月而實不見月者」。「見」字用得準確,說明
這流人不僅無意於看月,甚且連月也未曾見,使人疑其不知有月。第二類是富
貴之家的「名娃閨秀」,也是高坐樓船,卻是喧呼嘻笑,左顧右盼。他們與第
一類不同,只是「環坐露臺」,屬於「身在月下而實不看月者」。後面三類人都
看月,但情形又各不相同。第四類是一幫衣冠不整,酒醉飯飽,嘄呼嘈雜的無
賴子弟。他們看月,也看人(看月和不看月的人),什麼都看,實又什麼都無心
看、不懂得看,所以是「實無一看者」。這類人身分情調與上兩類大別,而在
不懂得欣賞月景上卻又毫無二致。第三、第五兩類是一些情志高潔的風雅之
士,作者以「淺斟低唱,弱管輕絲」寫其閒靜(雖有聲歌卻輕柔而不喧鬧),以
「茶鐺旋煮,素瓷靜遞」寫其雅潔。這兩類才是真正看月的,情趣相近,又並
不完全相同;前者看月而不避人看其看月,後者看月而不喜人看其看月。字裏
行間,明顯地流露出作者對他們的讚賞,並引為同調。

作者對五類人的態度,含蓄而又鮮明,以其是否有意於看月和懂不懂得看
月,別雅俗,定好惡,不僅雋永別致地抒發了自己鄙視庸俗的思想感情,而且
為末段寫看月時「呼客縱飲」,
「往通聲氣」預作了佈置。

第二段:以「一無所見」與首段的「一無可看」相呼應,進一步以鄙視嘲笑的
態度寫杭人七月半遊湖的情景。上段分類描述,此段則總寫熱鬧場面。「避月
如仇」四字,將全段描寫重點擺到那些徒好看月之名,一味追趕熱鬧,既無意
於看月亦不懂得看月的人們身上。

5
作者寫場面氣氛,抓住特點,用筆精煉,極為生動傳神。他先從聽覺寫;
「如沸如撼,如魘如囈,如聾如啞」,僅十二個字就渲染出一種與賞月極不協
調的紛亂嘈雜氣氛。接下去從視覺寫:「止見篙擊篙,舟觸舟,肩摩肩,面看
面而已。」寫夜深人散情景,又以「喝道」、「簇擁」、
「遂隊」等作進一步點
染。寫七月半杭人游湖盛況,卻整段不及一月字。作者顯然是有意避月以寫
人,即以人寫景,撇開大自然的月景,而著意去描繪一幅形形色色人物活動的
風俗畫。

末段:這段方是看月正文。「吾輩始艤舟近岸。」一個「始」宇即將筆墨調到
寫看月上來。轉換如此輕熟自然。「吾輩」二字則明顯地表現了一種卑視塵俗
的意味。是在將種種鄙陋人物之種種惡俗情態和熱鬧場面看盡之後,才轉而寫
到自身的活動—賞月。這段看月文章,從前兩段看人的文章反逼出來,兩相映
襯,便愈能見出看月之妙,也愈能見出賞月人之雅。因此,作者甩墨不多,感
情的抒發卻顯得酣暢淋漓。由點到面,由人及己,從分類介紹到總寫場面,從
寫人進而寫月,前後形成鮮明的比照:人聲鼓吹時是那樣喧鬧,人散月出時是
那樣清幽。兩種境界,兩種天地,兩樣情感。全文寫月不過兩句:一句是「月
如鏡新磨,山復整妝,湖復頮(洗的意思)面」,從湖光山色寫其皎潔,一句是
「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從人的感受寫其清涼。寥寥數語,繪出
一幅西湖月景圖,充滿詩情畫意。這樣,雖然全文的重點在寫看人,而其立意
卻仍在寫看月,以他人之無意於看月和不懂得看月,來襯托自己(及與自己同調
的一群)領略潮山月色之美的清興,進而抒寫了卑視庸俗之輩的清高雅潔的思想
情趣。

【抒情手法分析】

作者抒情不淺不露,含蓄雋永,主要採用寓情於景的寫法。通讀全篇,
就會感到前兩段似乎無一字言情,實際卻是句句寫景,句句有情。即以末段而
論,直接抒寫作者內心感情的也只有兩個字;一個是「呼客縱飲」和「吾輩縱
舟」的「縱」字,寫出飲酒賞月時的無拘無礙、痛快淋漓;一個是「香氣拍
人,清夢甚愜」的「愜」字,寫出詩情畫意之中暢快適意、令人心醉的感受。
這兩個字在表達感情上能顯得這樣豐厚、飽滿、酣暢,是因為有前兩段文字反
村,是因為有生動傳神的描寫支撐。抒情散文單靠堆砌色彩強烈的詞藻,往往
單薄蒼白,無濟於事。

這篇文章寫得生動活潑,情趣盎然,跟作者巧於用字和安排句式有關。
在通常情況下,作文要避忌一個字在同一句或前後句中重複使用。作者卻有意
採用這種方法,不僅不給人單調和累贅之感,相反造成一種特殊的情味,收到
了很好的藝術效果。第一段文字不長,卻一連用了二十三個「看」字。首先是
寫五類人,每類均以「其一……看之」的句式排出,不儀對五種人分類顯豁,
6
令人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重複用「看之」作結,傳達出一種玲眼旁觀的意
味,表現了一種輕嘲微諷的感情色彩。其次,這段文章雖然沒有一個字寫到作
者的活動,由於反覆使用「看」字,作者便以一個導遊者兼評論者的身分出現
在文章裡,不僅帶領讀者看各色各樣人物的表演,而且還不露聲色地指點我們
怎樣欣賞他們的表演。這段文章,妙在無一處有作者,又無一處無作者,而且
還處處帶進讀者,這跟「看」字用得好分不開。第三,有時在一句中相間連用
幾個「看」字,如「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用四個);
「月亦看,看
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實無一看者、看之」(用七個)。準確生動地表現
了幾層意思的曲折變化,語句本身傳達出一種輕俏活潑的情味。

作者所記述的五類人,有同有異,同中有異。作者除直接描述外,還巧妙
地通過字法來顯示,用筆既省儉,表現又準確。「亦船亦樓」,「亦船亦聲歌」,
「亦」字顯示了不同類人之何相同的一面,「不舟不車,不衫不幘」,「不」字
顯示了這類人在身分,風貌上的獨異。同為「亦」字,在不同句子的不同位置
上,顯示的意義也各不相同:「亦在月下,亦看月」,是跟前一類人比較而言,
意思是同在月下,同樣看月;「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 ,是就看
月者自身而言,意思是他們這也看,那也看。第五類「看月而人不見其看月之
態,亦不作意看者」,同為看月的雅士,但與第三類「淺斟低唱」者又不全相
同,「不見其看月之態」是其一,「亦不作意看者」是其二;「不」「亦」二字,
將其間細微的差別準確地顯示了出來。

第三段寫遊人看月的紛擾雜亂情景,用了兩組排比句式。第一組三個短句
連用六個「如」字;第二組四個短句用了四個不同的動詞:「擊」
、「觸」

「摩」、「看」
,同樣是準確精練,以少勝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這些都是文章的細微之處,談來不免近於瑣碎。但是傳情達意要曲盡其
妙,細緻準確,活潑而富於情趣,也是不可不注意的。而這,正是這篇文章一
個顯著的藝術特色。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