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第五节 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

1.5.1 植物激素概述
植物激素(plant hormone):指一类在植物体内合成,并从产生之处运送到别处,对生长发育
产生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1μmol/L)。
植物激素的发现历史:生长素(20 世纪 30 年代)、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50 年代)、脱落酸
和乙烯(60 年代)

其他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油菜素内酯、多胺、茉莉素和水杨酸等,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
促进或抑制作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并筛选出一些与植物激素结构相似或完全不同,具有植物激
素生理功能的物质,如吲哚丁酸、萘乙酸、矮壮素等。

1.5.2 生长素
(1)生长素的研究历史和化学性质:
①达尔文(1880)(研究金丝雀虉草 Phalaris canariensis 的向光性)
②P.Boysen-Jensen (1913) (燕麦)
③Frits Went (燕麦)(1928)命名 auxin, 来自希腊字 auxein,意生长。
④荷兰科学家从玉米油、根霉、麦芽等分离出吲哚乙酸(IAA)(1934)
现已证明,植物体中生长素类物质以 IAA 最普遍,在细菌、真菌、藻类、蕨类和种子植物
中都存在 IAA 。除 IAA 外,植物体内还有其他生长素类物质。
生长素发现的关键实验:
Winslow Briggs 实验 :Went 的实验模拟了胚芽鞘的向光弯曲,他将这种促进生长的物
质命名为生长素。向光性生长是由于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所致,背光侧的植物细胞因生长素导
致细胞伸长加快,向光弯曲。
(2)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作用
生长素的生物合成
合成部位: 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合成的前体是色氨酸。
分布:生长旺盛的部分(胚芽鞘、芽、根尖分生组织、形成层、
受精后的子房、幼嫩的种子)
1g 鲜重植物材料中含 10-100ng 生长素。
运输方式:(1)韧皮部运输:有机物浓度差等因素决定
(2)极性运输: 局限于胚芽鞘、幼茎、幼根的薄壁细胞之间短距离、单方向的
极性运输(polar transport) 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影响细胞的伸长、分裂和分化(细胞水平);
影响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长、成熟和衰老(器官水平)。
 促进作用:细胞分裂、茎伸长、雌花增加等。
 抑制作用:抑制花朵脱落、侧枝形成、叶片衰老等。
 最基本的作用: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 影响因素:生长素的浓度、植物种类、器官、细胞的年龄。
 其他生理作用:向性、顶芽优势、果实发育。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插枝生根,阻止器官脱落,促进菠萝开花。
生长素抑制侧枝的生长。
证明顶端优势由生长激素调控的实验 lanolin——羊毛脂。

1.5.3 生长素的作用原理:
大家普遍接受的是酸生长学说和基因表达学说。
① 生长素受体——生长素结合蛋白, 位于内质网和质膜的内侧
②信号转导途径:IP3 ,DAG, Ca、 CaM 组成生长素信号转导系统
③酸生长学说(acid-growth theory)
④促进核酸、蛋白质的合成

1.5.4 赤霉素
黑泽英一在研究水稻恶苗病时发现,是致病菌分泌的一种物质导致了水稻疯长。由于这种病
菌是赤霉菌,所以,分泌的物质就被称为赤霉素。
植物体内普遍存在赤霉素, 至今已报道 126 种,简称为 GA1……GA126,GA 是赤霉酸英文的
缩写。所以,我们通常都说赤霉素类物质。
赤霉素的合成与运输:茎端、幼叶、根尖,以及发育着的果实(种子),根尖合成赤霉素沿
导管向上运输, 嫩叶产生的赤霉素沿筛管向下运输。
赤霉素的生理作用:①促进作用,细胞分裂、茎延长、侧枝生长、种子萌发,果实生长;②
抑制作用,抑制成熟、侧芽休眠、抑制衰老。
赤霉素最突出的作用是刺激细胞延长,赤霉素的生物合成是遗传决定的。赤霉素的另一个作
用是诱导种子萌发,打破种子和芽的休眠状态。
赤霉素在生产中的应用: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脱落和打破休眠。
赤霉素的作用机理:受体位于质膜的外表面,信号通过某种信息传递途径到达细胞核,调节
细胞延长和形成蛋白质。

1.5.5 细胞分裂素
细胞分裂素(Cytokinin, CK)类是一类调节细胞分裂的植物激素,最早被发现的是激动素,
具有和激动素相同生理活性的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都称为 CK。
分布: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如根尖、茎尖、未成熟的种子,萌发的种子和生长着的果实,
含量 1-1000ng/g 干重。
运输:主要从根部合成处经木质部运送到地上部分,少数在叶片合成的细胞分裂素也可从韧
皮部运走。
生理作用:
促进作用:促进细胞分裂,侧枝生长,种子的萌发,果实的生长。
例:①冠瘿瘤(根癌土壤杆菌已经将它的一段 DNA 整合到植物体的基因组中。此 DNA 包含能
转录翻译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生物合成所必需的酶的基因。植物体中激素含量的提高引起大量
的细胞分裂,导致瘤的形成)
②刺激侧枝的形成
③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共同作用诱导愈伤组织生根和出芽
抑制作用:抑制侧根形成、延缓叶片的衰老。
细胞分裂素的应用:组织培养,防止落花落果,延长蔬菜的贮蒇时间。

1.5.6 乙烯
(1)乙烯的研究历史和化学性质:乙烯是一种简单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
1901 年,俄国植物生理学家发现照明气中的乙烯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
英国 Cane 证明,乙烯是植物的天然产物。
1965 年,Burgz 提出乙烯是植物激素,可以进行人工合成。
乙烯的分布:分生组织、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时产生乙烯最多。
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脱落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的机制:诱导了一系列与果实成熟相关酶的合成。
果实成熟的基因调节:已经克隆获得了乙烯生物合成所需酶的一种基因,将该基因的反义拷
贝插入到西红柿的基因组中。
乙烯除了促进果实成熟之外,还可促进植物器官(叶片和果实)的脱落。
乙烯促进脱落的作用机理:
①诱导离层细胞合成纤维素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也就是果胶酶),这些酶分别水解离层
的细胞壁和中胶层,使离层细胞分离,促进脱落。
②乙烯可抑制生长素向离区输导,使离区的生长素浓度降低,已有实验表明,叶片产生的生
长素有抑制叶片脱落的作用,当生长素浓度降低时,就促进脱离。
 落叶是环境因素(短日照、低温)引发的
 环境因素引起乙烯和生长素浓度变化,离层产生。
 秋季落叶是植物的一种适应
叶片脱落的步骤:形成离层与茎分离、借助叶片本身的重量,随风风脱落、保护细胞形成叶
痕、叶痕表面的死细胞起保护作用

1.5.7 脱落酸(abscisic acid)


脱落酸是一种多功能的内源激素,属于抑制型的激素。
生理功能:
抑制作用:抑制生长,抑制种子发芽,
促进作用:气孔关闭,促进休眠、叶片衰老、增强抗逆性
脱落酸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维管植物的各器官和组织中,即将脱落或休眠的种子中较多。
运输:主要以游离型的形式运输,也有以脱落酸糖苷形式运输。
种子的萌发同时受到赤霉素与脱落酸的调控,二者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此外,脱落酸还会促使气孔关闭。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启动这样的过程呢?
在干旱、水涝或盐渍等条件下,植物体内的 ABA 都明显增加,同时诱导气孔关闭,这属于
一种逆境适应,脱落酸是一种抗逆的信号。

1.5.8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植物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协同、拮抗和反馈等等。
协同作用:指一类激素的存在可以增强另一类激素的生理效应。
例:茎的伸长生长,是同时受到生长素和赤霉素的调控的,低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都是起
促进作用的,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
拮抗是指一种激素的作用可以抵销另一类激素的作用。
例:种子的萌发同时受赤霉素和脱落酸的调控。
反馈:一类激素影响到另一类激素后,又反过来影响原激素的作用。
例:适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乙烯的形成,乙烯又抑制生长素的合成和运输,使生长素的浓度
降低,二者呈负反馈作用。
1.5.9 光周期现象
(1)植物对昼夜相对长短变化,发生反应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根据植物在光周期现象中对每天昼夜长度的要求不同,将植物分为:长日植物、短日植物和
日中性植物。
短日植物一般在夏末或秋、冬季开花,即需要短的日照时间,如菊花。
长日植物在春末夏初开花,如菠菜、莴苣、冬小麦等。
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是对暗期长短发生的反应,而不是对光照期长短的反应。
叶片是感受光周期的器官
光周期诱导: 植物需要一定时间适宜的光周期处理,以后即使处于不适宜的光周期下,仍
然可以长期保持刺激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诱导(Photoperiodic induction)

1.5.10 光敏色素
光敏色素是一种接受光周期信号的色素蛋白,可以看作是光的受体,它传递的是信息,感
受红光和远红光区域的光,它不是植物激素。
光敏色素的组成:两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每个亚基有两个组成成分:生色团和脱辅基蛋白。
①生色团是由排成直链的 4 个吡咯环构成,具有独特的吸光特性,通过共价键与蛋白质部分相
连。②脱辅基蛋白: 包括泛素结合位点,蛋白结合位点,蛋白激酶结构域。
光敏色素的作用机制:通过启动光敏感基因的表达来发挥作用的。有两种方式:
①Pr 存在于细胞质中,当 Pr 接受红光转变成 Pfr 之后,可进入细胞核内,与光敏感基因的
转录因子结合,形成转录复合体,从而启动光敏感的基因的表达。辅基蛋白上的结合位点与转
录因子相互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也通过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②Pr 吸收红光转变为 Pfr 后,辅基蛋白的激酶域自磷酸化脱辅基蛋白的 Ser 或 N 端,然后
入核,磷酸化启动了信号级联反应,通过经典的信号转导通路,激活转录因子,导致光调节基
因的转录。

1.5.11 植物的免疫防御
在自然环境中,植物经常会遇到食植动物和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植物体发展出了许多防御策略。
植物防御动物的方法:
1) 物理方法,例如,植物体的枝条或叶片上长刺就是一种物理防御方法;
2) 化学方法。合成一些恶臭或有毒的物质。
3) 通过引诱一种动物来防御另一种食植动物。
植物抵御病原体入侵的两种策略:①阻止或避免伤害:植物的表皮本身就是一个阻止病原体
入侵的屏障,它是第一道防线。但是,微生物会想办法穿过这道屏障,通过伤口或气孔入侵。
一旦病原微生物侵入了,植物体又会利用第二道防线②是对抗入侵的病原体:一方面,受感染
或侵害的细胞会释放一种杀死微生物的分子,并向附近的细胞传递化学信号,进行类似的防御。
另一方面,病原体侵害之后,也会引起植物细胞中的化学变化,细胞壁变得较坚硬,延缓微生
物的扩散。这就是局部反应。
植物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有两种机制,一是超敏反应,二是系统获得性抗性。
植物存在由遗传特性决定的防御系统,这就是基因对基因的策略-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结果
是局部细胞死亡,病源体被封闭。
超敏反应会刺激植物细胞产生某种信号分子,如水杨酸和茉莉酸等,这些信号分子传至植物
体的其他部位,就使植物体产生了较长时间的抗性。这就是另一种抵御微生物的机制——系统
获得性抗性。
当超敏反应产生的激素到达距离感染部位较远的地方时,还会引起进一步的信号转导,产生
更多的有防御作用的化学物质。这种抗性就称为系统获得性抗性。
了解植物防御病原微生物入侵机制的意义: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增强植物的抗性。例如,
向敏感植物导入单一的抗病基因,或信号转导途径中能激发植物防御机制的基因,这样,就可
以使植物的防御反应强度提高,或者反应速度加快,从而增强植物的抗性水平,这就是植物广
谱抗病基因工程育种的理论基础。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