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37

【原创】《丁丁历险记》背后的故事

引子

周六,一大早,带闺女去上游泳课,下课后顺道去图书馆。

书架上放着新归还的两本书,居然是《丁丁历险记》系列中的《丁丁在美
洲》(Tintin in America)和《法老的雪茄》(Cigars of the Pharaoh)。
幼儿阅览室应该是有全套的《丁丁》,上次看见一小男孩借阅,还和他
逗了会儿闷子。

闺女找好了书,收拾书包要出门,我劝她把两本《丁丁》也收入囊中,
可她说不感兴趣。“那好吧,我来借”,说着,我用自己的借书卡借了
这两本书。回家路上,闺女在车里就翻看起《丁丁在美洲》。停下车,她
拿着书,头也不抬,边走边看。一气读完之后,她才把书放下。

“爸爸,丁丁的故事真有意思。”

“那是,你老爸我喜欢过的,肯定错不了。”

“咱们下回去,把图书馆里所有的《丁丁历险记》都扫光吧?”

“好啊,why not 呢?对了,咱家 ipad 里有全套的中文《丁丁》,老爸这

儿还有《丁丁》的 DVD,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的字幕都全。”

“Hooray!”

终于,让俺得逞了,暗喜一个。

旁白:河里的政治氛围太浓,适合聊聊读书、生活和新知吗?也许大概
可能还有那么一点空间吧?不管那么许多,来个乾坤大挪移先!
(01)谁是“丁丁”?

1928 年,丹麦少年佩拉·胡德(Palle Huld,1912~2010)独自完成了


一次环球旅行,他从丹麦出发,途径英国、加拿大、日本、中国、苏联、
波兰和德国,44 天之后回到了丹麦,而当时,这位少年尚未满 16 岁。
归来之日,这位汽车行的小伙计在哥本哈根得到了万众欢呼。胡德的事
迹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轰动,也激发了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的灵感。
1929 年 1 月 10 日,丁丁(Tintin)在埃尔热的画笔下诞生了,他首先

登场于杂志《二十世纪小伙伴》(Le Petit Vingtième)。当时,埃尔热创作

的第一个故事是《丁丁在苏联》(Tintin au Pays des Soviets)。丁丁作


为该杂志的特派记者前往苏联采访,见识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
林铁腕统治下黑暗的一幕。由于这本书对当时的苏联极尽嘲讽之能事,
被认为是一部“反苏”作品,因此,在国内没有译本。估摸着,这种待
遇还会持续若干年。

然而,也有人认为,丁丁的形象很大程度上脱胎于埃尔热创造的另一
个早期漫画形象多铎(Totor)。多铎是一位童子军(Scout),是埃尔

热为童子军杂志《比利时童子军》(Le Boy Scout Belge)专门创作的,


而埃尔热自己打小就是这一组织的成员。丁丁的身上能看到很多多铎的
影子,同样热爱冒险。
有人会问:“丁丁有多大年纪?”在《丁丁与我》(Tintin et Moi)一书中,

作者努马?萨杜尔(Numa Sadoul)说“16 岁,17 岁(最多 18 岁!),

即使 2004 年丁丁刚庆贺了自己 75 岁的生日!他正式诞生于 1929 年 1

月 10 日。岁月悠悠,时光飞逝,而他的脸上却没有一丝皱纹。他的面容
一如既往,永远年轻”。
那么,丁丁有家庭吗?当然啦。丁丁的父亲自然就是埃尔热,他的本名
是乔治·雷米(Georges Remi),“埃尔热”是他的笔名。埃尔热明确

讲道: “我培育他,保护他,抚养他,就像一个父亲培养自己的孩

子。”丁丁还有他忠实的小伙伴——小狗白雪(Milou,英文名为

“Snowy”),陪着他上九天揽月,下五洋寻宝。另外,丁丁还有一大
帮子朋友,比如张,他成了丁丁一生的朋友,亲如兄弟。接着是阿道克
船长,他愿意为自己年轻的朋友出生入死。还有其他人物,如:卡斯塔
菲尔,向日葵教授,杜邦和杜庞,内斯特,等等...... 他们都属于丁丁的
大家庭!

“当我喜欢成为英雄或完美的人时, 丁丁就是我 ......” ——埃尔热

(02)热带雨林的深处
《丁丁在苏联》大获成功,好评无数。这时,丁丁面对着一个地球仪,代
表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去哪儿呢?”(Ou Aller?)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整个世界处于经济大萧条之中,面对当时世界政
治的两极——苏联和美国,除了苏式的极权体制或者美式的资本主义,
是否还存在第三条路线?在批判了苏联的体制以后,埃尔热准备送丁
丁“去”一趟美国,是时候揭示一下乌漆八糟的美式资本主义了。

不过,《二十世纪报》(Le Vingtième Siècle)的主编瓦莱兹教士却建议


埃尔热将选题设为比属刚果(即今天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的陆地
面积约 234.5 万平方公里,是非洲国土面积第二大的国家,盛产各种
矿藏,原为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私人领地,但由于他的残酷压
榨,导致当地百姓民不聊生。1908 年,迫于国际压力,声名狼籍的国

王被迫将刚果自由邦交给了比利时政府,更名比属刚果(Congo

belge)。比利时政府急于借丁丁热,为比利时挽回形象,于是,殖民
地部长联系《二十世纪报》,想让丁丁在其副刊《二十世纪小伙伴》上面
做一点关于比利时在刚果的“正面”报道。

于是乎,《丁丁在刚果》(Tintin au Congo)于 1930 年 6 月至 1931 年

6 月在《二十世纪小伙伴》连载发表。“带着任务”的丁丁,就这样与白
雪一起,来到了刚果的热带雨林。他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丛林动物,和
当地的黑人土著交往,甚至无意中成为某部落的首领。同时,他们还挫
败了一帮匪徒的阴谋,历经了种种危险。这些精彩的故事情节,极大了
满足了普通读者的猎奇需要。
然而,在这个故事中,黑人被描绘成智力低下,性格懦弱的形象,而
白人殖民者则成为智慧善良的化身。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影响无处不
在,加上虐杀动物的情节(例如,丁丁屠杀羚羊、炸死犀牛、打死黑猩
猩……),让该书受到了不少抨击。再版的时候,虽然埃尔热做了一些
修改,但由于作者的思想局限性,本书还是存在不少瑕疵。如果是在
21 世纪的今天出版,估计书中的很多言论和画面将会受到各色人等的
群起而攻之,特别是在唯政治正确马首是瞻的欧洲。
作为一本儿童读物,《丁丁在刚果》应该说是一部非常吸引人的作品。毕
竟,孩子的世界没有成人的这么复杂。

(03)匪徒的末日
在刚果的热带雨林里溜达了一趟以后,丁丁终于踏上美国的土地。《丁
丁在美洲》(Tintin en Amérique)依旧在《二十世纪小伙伴》上面连载

(1931 年 9 月至 1932 年 10 月)。

不过,在雨林中,他与芝加哥匪徒就已经接下了仇怨。闻听丁丁要来,
匪徒们早早就设下了陷阱,一心要除之而后快。在这个故事中,匪徒的
大老板艾尔·卡彭(Al Capone)是《丁丁历险记》中唯一真正存在并且

以真名出现的坏蛋。此人在江湖中,人送匪号“刀疤”(Scarface),
的的确确是芝加哥犯罪集团的大老板。卡彭成名甚早,出生在纽约的一
个意大利移民家庭,二十岁刚出头,就从纽约来到了芝加哥,然后靠
着心狠手辣、为人圆滑,很快就消灭掉所有的竞争对手,成为芝加哥地
下世界的老大。
艾尔·卡彭的真实照片

1929 年,在一场黑帮火并中,卡彭的手下将敌对帮派的七个人全部用

卡宾枪击毙,史称“情人节大屠杀”(Saint Valentine's Day

Massacre),而美式卡宾枪也获得了“芝加哥打字机”的混名。不过,
因为屠杀现场极其血腥,激起了公愤,卡彭成为了警察的重点打击对
象。1931 年,法官以“逃税”的罪名向卡彭发起公诉,并在次年的五
月将其送进了监狱。

而埃尔热所创作的《丁丁在美洲》正好与这个热点事件保持同步。在故事
中,丁丁刚走出芝加哥的中央火车站,就落入了匪徒们的一个接一个
的圈套。但丁丁靠着自己的机智勇敢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狗屎运,屡
屡化险为夷,而且一次次击败卡彭匪帮,使读者对匪徒的痛恨之情得
到了最好宣泄。这个故事也因此成为《丁丁》系列中最受欢迎的一本,在
该系列漫画中销量保持第一。
“这是二十五美元,半个小时后,立马给我打包走人!”

在追捕坏蛋博比·斯密尔的过程中,丁丁来到了西部,与印第安人有了
接触。虽然丁丁对印第安人保持善意,但在这个故事中,印第安人依旧
是愚昧无知的代名词,估计现在就是严重的“政治不正确”。而资本家
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也被无情地揭露出来。在丁丁无意中发现了油田
的时候,资本家竞相出价;一旦,资本家知道这块土地是属于印第安
人,刺刀就代替了金钱。这在美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上,是真实发生的
事情。

另外,《丁丁》系列中的天字第一号大坏蛋拉斯泰波波罗斯
(Rastapopoulos)也闪亮登场了。在庆祝丁丁抓住匪徒的晚宴上,拉

斯泰波波罗斯,坐在丁丁和大美女玛丽·毕克馥(Mary Pickford)之间。
在这个故事中,这位大坏蛋只是跑了次龙套,没有身份介绍,更没有
台词。不过,他马上就要掀起波浪了。

(04)法老徽章与太极图
1922 年,英国的考古学家发现了图坦卡蒙(Tutankhamun)的坟墓,
打开棺木的那一刹那,图坦卡蒙那张金碧辉煌的黄金面罩便惊呆了在
场的所有的人。三千多年以来,图坦卡蒙的墓地躲过了盗墓贼的黑手,
因此成为迄今为止人们所能找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埃及王墓。通过发掘
人们不但找到了价值连城的黄金棺材和面具,还发现了多达 5000 余件
陪葬品,这次考古发现在当时的世界上掀起了一场图坦卡蒙热潮。
受到这场热潮的启发,埃尔热创作了《法老的雪茄》(Les Cigares du

Pharaon)。故事的主要舞台是在埃及、阿拉伯半岛和印度,而故事主
线围绕着丁丁与毒贩子做斗争展开。在本作中,《丁丁》系列历险故事中
的一对活宝汤姆森、汤普森兄弟(在法语版中为“Dupont(杜邦)”
和“Dupond(杜庞)”)出场了。杜邦兄弟简直就是糊涂孩子的代表,
只要一出场,就会闹笑话,正经事情没做几件,损人不利己的倒霉事
儿倒是一件接一件,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成为警探的。虽然长相和打扮
几乎完全一样,但是,杜邦兄弟还是有分别的,差别就是他们的胡子:
杜邦的胡子修剪得像一把梳子,两边往回收; 而杜庞的胡子则往外翘。
埃尔热的父母与叔叔

杜邦兄弟也是有原型的,而且居然和埃尔热有关。埃尔热的父亲——亚
历克西·雷米有一个孪生兄弟,名叫莱昂·雷米。他们两个人都留着胡子,
每次出门,他们都会戴着一顶扁平的帽子,或者圆顶礼帽,手上柱着
一根拐杖,或者一把雨伞。
奥斯曼苏丹马哈茂德二世

丁丁坐着轮船来到埃及,先是在赛德港下了船,接着来到了开罗。当时
的人们时兴戴着带有穗子的小红帽,包括前来追捕丁丁的杜邦兄弟。这
种帽子称为菲斯帽,又称为“土耳其毯帽”。1829 年,奥斯曼帝国苏
丹马哈茂德二世将该帽推行为境内所有成年男子的标准帽子,来取代
传统的头巾,作为其现代化改革的一部分。这种传统一直保存在 1918

年奥斯曼帝国解体,1925 年,在废墟建立起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则禁止
国民戴这种帽子,并视其为旧时代的陋习。不过,在土耳其以外的中东
各国,则保存了这种习俗,流传至今。
杜邦兄弟之后,下一个出场的大反派罗伯特·拉斯泰波波罗斯

(Roberto Rastapopoulos)和他的狗腿子阿兰·汤普逊(Allan

Thompson)。拉斯泰波波罗斯,这个“坏蛋中的坏蛋”在《丁丁在美
洲》中的一次宴会上曾露了一小脸,这回算是正式亮相了。表面上,他
是某电影公司的老板,实质是是个毒品集团的黑老大。他在这个故事以
及之后的系列中,不断冒出来,设计陷害丁丁。
拉斯泰波波罗斯的原型是亨利·德莫费狄(Henry de Monfreid)——臭
名昭著的军火贩子、毒品大王和文物走私贩,这个家伙在中东干尽坏事
居然一生富贵,还活到了 95 岁。在现实世界,埃尔热很无奈,只能在
自己创造的漫画世界中对这个坏蛋极尽贬损之能事。

丁丁躲过了拉斯泰波波罗斯的黑手,在红海的船上遇到了能把死人说
活的葡萄牙商贩奥利维拉·达·菲古拉(Oliveira da Figueira),这位推
销员中的翘楚在以后的故事中还会出现,给丁丁帮了许多忙。

但登陆阿拉伯半岛以后,丁丁依旧麻烦不断,几次死里逃生,最后不
得不抢了架飞机脱离险境,并飞越了阿拉伯海,来到了印度。此时的印
度尚处在英国殖民当局的统治之下,但各地的土邦主也拥有自己的领
地。在盖帕佳玛邦土邦主(Maharaja of Gaipajama)处,丁丁终于揭
开了“法老的雪茄”的秘密,原来,在中东和印度,存在着一个邪恶
的国际性贩毒集团。而那个在整个故事中作为线索存在的法老徽章,就
是毒品集团的标志。埃尔热设计这个标志的时候,据说参考了中国的太
极图,大概暗示着他的下一个故事可能与中国有关。
这个漫画故事中还藏着不少彩蛋,比如在阿拉伯沙漠里,丁丁遇见了
自己的粉丝——帕特拉什·帕夏(Patrash Pasha)酋长,在帐篷中,酋
长向他展示的是一本《丁丁》漫画——《奔向月球》(不同的版本中,有
不同的画册)。强烈怀疑,埃尔热假公济私,插播了一个广告。另外,
中文版在这儿摆了个大乌龙,把“Salaam Aleikum”这句阿拉伯语的问

候辞“您好!”当成了人名,结果给酋长改成了“撒拉姆·阿雷克姆”
的名字。
(05)永不凋零的蓝莲花

在《法老的雪茄》中,丁丁在印度破获了以拉斯泰波波罗斯为首的贩毒
集团,但这个大坏蛋却逃出了法网。丁丁正在盖帕佳玛邦的邦主家中度
假,一天,突然有一位中国人前来拜访丁丁,却被浸过致疯毒药拉贾
亚(Rajaijah)的飞镖射中。他在丧失神智之前,拜托丁丁去上海,并
说出了一个人名——“平野松成”。于是,丁丁乘船来到了上海,开始
了自己充满危险和友谊的中国之旅——《蓝莲花》(Le Lotus bleu),

该漫画于 1934 年 8 月至 1935 年 10 月在《二十世纪小伙伴》首发。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夕,东北全境已经沦丧在日军铁蹄
之下,而在 1931 年 1 月 28 日,日本陆海空军向我驻上海的十九路军

悍然发起进攻,史称“一·二八事变”。虽然日军攻占上海的目的没有
得逞,且其吞并中国的野心业已世人皆知,欧美列强主宰的国际联盟
却颟顸无能,听之任之。这回,埃尔热站在了中国的一边,将日本侵略
者设为批评和嘲讽的靶子。

左为埃尔热,右为张充仁
得知埃尔热要创作一个关于中国的漫画故事,天主教鲁汶大学
(Catholic University of Louvain,)的莱昂·戈塞特(Léon Gosset)神
父联系了埃尔热,建议他在动笔之前应该认真了解一下中国,而不能
闭门造车,并向他推荐了一名正在比利时学习美术的中国留学生——
张充仁。埃尔热接受了神父的建议,热忱地接待了张充仁,从此以后,
两人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张充仁向埃尔热介绍了一个他过去完全
陌生的中国,还教授了中国的传统绘画技法(例如白描),还教他学
习汉字和中国书法,又同时阐明道教的教义,这些关于中国艺术和哲
学的介绍对埃尔热的思想和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蓝莲花》中,如果我们注意看一下漫画中的中国街道,里面的房屋、
行人、装饰无不透露着浓厚的中国特色,光是那些四平八稳的方块汉字
就反映出作者下了大量的功夫学习中国文化,绝非蜻蜓点水,或者敷
衍了事。大街上的一些条幅,上面的正楷字体,颇见功力,怀疑是张充
仁的手笔。
因为中国在近代的屈辱和落后,欧洲人对这个东方大国知之甚少,他
们的许多认识充满了偏见和无知,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杜邦兄弟。他们奉
坏蛋警长道森(Dawson)之命捉拿丁丁的时候,居然穿着清朝的官服,
拖着大辫子,难怪被人当作“疯子”。丁丁从江水中搭救出张以后,谈
起了欧洲人对中国的那些陈腐可笑的认识(诸如:留辫子、眯缝眼、女
人缠小脚、溺杀婴儿),两个年轻人忍不住哈哈大笑。
在故事中,日本人通过炸毁铁路,嫁祸于中国军队,趁机挑起战端,
这个情节讽刺了“九·一八”中日本贼喊捉贼的“柳条湖事件”。狼要
吃羊,总会找到借口的。若干年后,美国人一样会晃着一个装着“洗衣
粉”的小瓶子,发动一场贻害无穷流血千里的战争。

1843 年 11 月,上海开埠,英国在华最大商行怡和洋行在上海开设分

公司,其中有一专管鸦片购买与批发的买办部门。至 1860 年上海鸦片

贸易占到全国鸦片贸易的 60%,在 20 世纪初期的上海已有一千五百余


家鸦片馆。故事中的“蓝莲花”就是其中一家“鸦片馆”,是平野松成
和拉斯泰波波罗斯的贩毒集团的据点。在丁丁还有张的协助之下,以王
仁杰为首的“龙之子”反鸦片组织与毒品贩子展开了生死搏斗,并取
得了最后的胜利。

临别之时,王家父子、张与丁丁恋恋不舍,持手相看,泪眼婆娑,埃尔
热在这里用了中国传统的告别辞:

“Adieu, Tintin, et calme au long de la route!”(再见,丁丁,一路平


安!)

“J'emprunte tes paroles d'heureux augure, Tchang...”(张,借你吉言


……)
最后,让我们再次借用一下许巍的《蓝莲花》和一张真正的蓝莲花的图
片为这段故事结尾。

蓝莲花

许巍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你对自由的向往

天马行空的生涯

你的心了无牵挂

穿过幽暗的岁月

也曾感到彷徨

当你低头的瞬间

才发现脚下的路

心中的自由的世界
如此的清澈高远

盛开着永不凋零

蓝莲花

(06)沾满鲜血的黑金
1932-1935 年,为了争夺格兰查科(Gran Chaco)北部地区,玻利维

亚和巴拉圭在兵戎相见,史称查科战争(Chaco War)。该地区位于巴
拉圭河以西、安第斯山脉以东、亚马逊盆地以南,潘帕斯草原以北,面
积约 65 万平方公里,但人烟稀少、缺乏物产。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就格兰

查科北部约 26 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归属,一直存在争执。所谓“世间熙

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20 世纪 20 年代,在该地发现
了石油,两国为争夺石油资源,开始频频发生武装冲突。由于资本的逐
利本性,世界主要石油巨头以及邻近国家也开始卷入其中,美孚石油
公司和智利支持玻利维亚,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和阿根廷支持巴拉圭。靠
着欧美石油商提供的金钱,以及军火商们提供的军火,双方大打出手,
战争持续了整整三年,双方均伤亡惨重,最后以巴拉圭惨胜结束。根据
双方缔结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和约》,巴拉圭获得北查科中部和东部共
约 2/3 的领土,玻利维亚获得北查科西部共约 1/3 的领土。
《破耳朵的故事》(L'Oreille cassée)便是根据这一发生在南半球的战
争为背景创作的,并将故事移花接木到南美大陆的东部。埃尔热采用文
字游戏,将这场冲突取名为“格兰查博(Gran Chapo)之争”,它造

成两个虚构的国家对立起来:圣·狄奥多罗斯(San Theodoros,影射

玻利维亚)和纽沃·里科(Nuevo Rico,影射巴拉圭)。该漫画于 1935

年 12 月至 1937 年 2 月在《二十世纪小伙伴》上面连载。
故事的引子是一起文物失窃案件——一尊阿伦巴亚神像(Fétiche

Arumbaya)被窃贼从博物馆盗走,真品的右耳有破损,而窃贼复制的
膺品却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在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和历史博物馆的确有
这么一尊印第安神像,不过,其耳朵完好无缺,而且不是来自亚马逊
丛林,而是来自秘鲁北部的安第斯山脉地区。
丁丁在这个故事中,化身为比利时的福尔摩斯,他根据零星的线索,
追踪窃贼上了驶往南美洲的轮船,来到了圣·狄奥多罗斯共和国(San

Theodoros)。在这儿,他遇到了雨林里的革命家阿尔卡扎将军

(General Alcazar)。在被政府军逮捕准备枪毙的刑场上,行刑队们能
够在短时间之内,根据形势的发展,脸不红、心不跳、气不喘地在“阿
尔扎卡将军万岁!”和“塔尔奥卡将军万岁!”之间来回转换,可谓
典型的“墙头草”。最后,阿尔卡扎将军终于革命成功了。取得政权以
后,革命家阿尔卡扎将军蜕变得飞快,不但对下属大派官爵,颐指气
使,而且面对资本家的金钱攻势也是立马竖起白旗。而将军大人一旦发
现丁丁反对他挑起战争的决定,一样除之而后快。在这部书中,埃尔热
不留情面地抨击了香蕉共和国们的共性:革命、暴乱、军事政变、腐败、
……
玻利维亚(Bolivia)的国名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Bolívar)而设立的。这位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的塑像也出现在漫画

中,化名为“General Olivaro”,很不幸,塑像被爆炸的气浪掀翻了头
颅,这有“政治不正确”的嫌疑,至少也是“大不敬”。
在石油商的挑拨之下,圣·狄奥多罗斯和纽沃·里科这两个国家开战了。

军火商巴希尔·巴扎罗夫(Basil Bazarov)就像闻到血腥气的苍蝇,随
之而来,而且是两边推销军火。此人的原型是二十世纪初臭名昭著的军
火巨头巴希尔·扎哈罗夫(Basil Zaharoff),他在俄土战争中通过给交
战双方卖军火,发了大财。他最著名的成就是将马克沁机关枪推销给沙
俄,让这把“死亡镰刀”在中国旅顺狠狠地收割了一次日本军人的生
命。不过,真实世界中,扎哈罗夫并没有到过南美。
丁丁深入到亚马逊雨林,遇见了在阿伦巴亚部落生活的英国探险家里
格维尔(Ridgewell),终于弄清楚了神像里隐藏的秘密,原来神像里
面藏有被探险队盗走的一枚钻石,这才引发一系列血案。这位英国探险
家的原型是波西·福西特(Percy Fawcett:1867~1925?),1925 年,

在亚马逊雨林中寻找“失落之城 Z”(Lost City of Z)时,他和自己的

儿子及一名助手,一起失去踪迹。1992 年,美国人类学家在雨林中发

现了库西库古(Kuhikugu)遗址。

这个故事中的很多人物还会在《丁丁与流浪汉》(Tintin et les Picaros)


中再次出现。
(07)白雪斗金刚

1937 年 4 月至 1938 年 6 月,埃尔热在《二十世纪小伙伴》上连载了《黑

岛》( L'?le noire)。此时,已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夜,亚洲


大陆早已是烽烟四起,而欧洲大陆也是危机四伏。
故事情节是:由于一次偶然的坠机事件,丁丁发现并破获了一个制造
假钞的犯罪集团。该集团的核心是一名医生——米勒博士(Dr.

Müller),其原型是一个有苏格兰血统的德国间谍——乔治·贝尔

(Georg Bell),此人是德国纳粹党的忠实信徒,为搅乱苏联的金融秩
序,他伪造了大量的苏联卢布。虽然贝尔的目的没有最终得逞,但却因
此名声大噪。在这个故事中,米勒博士伪造的是英镑。

根据获得的线索,丁丁搭乘渡轮,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在多佛登陆大
不列颠岛。这一次,埃尔热一反常态,在自己的漫画中,没有讽刺作为
资本主义大本营的英国,因为他自小就对英国充满好感,另外在一战
中,正是因为英法联军的浴血奋战,才帮助比利时重新恢复了国土。
英国的坠机地点在萨塞克斯郡(Sussex),离一个名为爱士顿

(Eastdown)的小镇不远,这个虚拟的小镇应该就是现在的东萨塞克

斯郡(East Sussex)的伊斯特本(Eastbourne)。丁丁在去的路上被匪

徒绑架,被抓到一处海边的悬崖,这就是著名的比奇角(Beachy

Head)。此处为石灰石海岸悬崖,距海面的高度为 162 米,是英国最


高的海岸悬崖,也是名声不佳的“自杀圣地”。匪徒试图把丁丁推下悬
崖,但在千钧一发之际,由于白雪的机智,丁丁脱离险境。
虽然丁丁找到了米勒博士的老巢,但还是让他逃出了法网。丁丁又一路
追踪来到了苏格兰,也就是黑岛,这个岛屿上有一座城堡,是犯罪集
团制作伪钞的地方。黑岛的原型据说是苏格兰东北部的外赫布里底群岛
(Outer Hebrides)的城堡湾(Castlebay),离岸不远有这样一座小
岛。这个现实中的小岛实在太小,而且离岸很近。

匪徒们在岛上豢养了一头黑猩猩——朗科(Ranko),力大无比。1933

年,好莱坞拍了一部黑白怪兽片《金刚》(King Kong),在剧中,硕大
无朋的黑猩猩让人印象深刻,埃尔热也因此受到了启发。朗科虽然凶悍
异常,但有个致命的弱点——怕狗,小狗白雪因此成为了它的克星。这
种以弱胜强的故事模式,有点像大卫战胜巨人歌利亚。匪徒们试图用黑
猩猩抓获或杀害丁丁的时候,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最终,匪徒们全部落入法网,而一路追捕丁丁、不断出丑卖乖的杜邦兄
弟也算是完成了任务。不过,在 1938 年出版的漫画中,米勒博士被英
国政府与德国交换了一名被俘的英国间谍。毕竟,他还要在后面的故事
中再次出现。

(08)黑云压城

《奥托卡王的权杖》(Le Sceptre d'Ottokar)是《丁丁》系列的第八部作

品,于 1938 年 8 月至 1939 年 9 月在《二十世纪小伙伴》上连载。这一年


中,在远东的中国战场上,中国军民正与日寇殊死搏斗。而在欧洲大陆
上,西班牙内战进入尾声,共和国被佛朗哥领导的叛军彻底推翻;法
西斯德国先后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诺伐克。随着时钟的旋转,战争的
阴云越来越浓。

作为一个关注时事政治的漫画家,埃尔热用大胆的笔法创造了一个虚
构的东欧国家——西尔达维亚(Syldavia),其邻国博尔多利亚

(Borduria)想通过盗取国王的权杖,迫使国王退位,再通过政变,达
到吞并西尔达维亚的目的。当时的读者,如果不是生活在世外桃源,一
定会明白埃尔热是在讽刺纳粹德国吞并他国领土的野蛮行径。

西尔达维亚,从发音上,与巴尔干上的火药桶之一——塞尔维亚(
Serbia)非常接近,也许作者是想起了这个一战的爆发地点。为了故事
的发展,埃尔热不但为这个虚拟的国家编造了历史,而且还基于比利
时方言和法语、荷兰语为该国创造了文字。
除了一大帮坏人和阴谋家,《丁丁》系列的第一女主角卡斯塔菲尔
(Castafiore)终于出场了。这位女高音歌唱家的声音穿云裂石,歌声
优美华丽,所到之处,收获掌声鲜花无数,但可怜的丁丁显然无法消
受,同车才坐了一小会儿,就赶紧找借口开溜,不过也恰巧躲过了敌
人的盘查。埃尔热童年曾经饱受爱好歌唱的姑妈“折磨”,因此对歌剧
一向敬而远之。
故事围绕着奥托卡王的权杖的争夺展开,奥托卡王及其权杖是真实存
在的。奥托卡二世(Ottokar II:1233-1278)是波西米亚(Bohemia)

皇族成员, 其王室标志物于 1976 年在布拉格宫里的圣–维杜斯大教

堂(St. Vitus Cathedral)的修缮工程中被发现,并被公诸于世。

在这个漫画故事中,埃尔热先后两次出现在画面中。第一次是丁丁被皇
家卫兵抓住时,埃尔热站在围观的人群里;后一次是丁丁走上前去接
受穆斯卡十二世给他颁发金质鹈鹕勋章时,埃尔热混迹于达官贵人当
中。几乎在《丁丁》系列的每一部中,埃尔热都会出露个脸,这也是漫画
家的乐趣所在。
《奥托卡王的权杖》的大结局再一次以丁丁的胜利闭幕,但现实却是残
酷的,就在连载结束之前,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入侵波兰,随后英
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09)酒鬼的重生

1939 年的秋天,在法西斯德国和斯大林的苏联的东西夹击之下,波兰

经过 36 天的抵抗,宣告投降。英法虽然已经正式向德国宣战,但却不

敢越雷池一步,虚张声势的“静坐战”(Sitzkrieg)一直持续到 1940

年的 5 月。5 月 10 日,德军绕开坚固设防的马其顿防线,以闪电战术,
几天之内就攻占了荷兰以及宣布“中立”的比利时,英法联军则是一
溃千里,在敦克尔克海滩勉强撤出了 34 万人,6 月 25 日,法国宣布投
降,维希法国成立。

5 月初,埃尔热随着逃难的人群,来到了巴黎。但是,在包括巴黎在内
的大半个法国也落入了纳粹德国之手后,埃尔热无奈地回到了布鲁塞
尔,而自己的房子却已经被德军征用。此时,《二十世纪小伙伴》已经被
迫停刊,原来正在连载的《黑金之国》(Tintin Au Pays De L'Or Noir)

不得不半途而废(直到 1949 年才重启炉灶)。但有家难回的埃尔热却


有家小要养活,他必须得给自己还有丁丁找份工作。幸运的是,当时比
利时发行量最大的报刊《晚报》(Le Soir)愿意给埃尔热提供一个机会

条件是不许触犯占领当局的虎须,他于是在其副刊《青年晚报》( Le

Soir Jeunesse)上创作了《丁丁》系列的第九部作品《金钳螃蟹贩毒集

团》(Le Crabe Aux Pinces D'Or)。在杂志的封面上印着大幅标题——

“丁丁和白雪回来了!”(Tintin et Milou sont revenus!)。

在这个故事中,埃尔热刻意绕开了一切政治话题,而让丁丁继续与毒
品贩子做斗争。在这一集中,鼎鼎大名如雷贯耳的阿道克船长
(Capitaine Haddock)隆重出场了,不过,他最初的形象却不甚佳—
—衣冠不整、形容憔悴、精神颓废、沉迷于酒精的酒鬼一个,多次因为狂
喝滥饮,耽误正事,甚至置丁丁和自己于险境。一定程度上,阿道克船
长的状态也反映出当时欧洲百姓的心态,在纳粹的魔爪之下,大家苟
延残喘,世事又是如此惨淡,何不借酒浇愁?但是,幸亏还有永远积
极向上、永不放弃的丁丁。

注:阿道克(Haddock)就是“黑线鳕鱼”,因黑色的侧线而得名,
是大西洋沿岸常见的一种鱼。味道还是不错的,是英国国菜“炸鱼薯
条”(Fish & Chips)的常用鱼类。
丁丁和阿道克船长在横越撒哈拉沙漠的时候,碰见了一拨儿匪徒。这时
阿道克船长痛快淋漓地飙了一次脏话,匪徒们闻言无不停止射击,撒
腿开溜(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看见援军来了)。在这幅插图中,
埃尔热创造性地将匪徒的动作做了慢镜头分解,又画在了一起,这也
成为他最为得意的一幅插图。

在故事的结尾,阿道克船长在电台发表演讲,大肆抨击滥饮的危害,
并发誓从此以后与酒们拜拜。但是,在现场,他是边喝着点什么,边讲
的。

(10)世界的末日?

……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

这是安史之乱中,大诗人杜甫于《垂老别》中写下的诗句。
凡尔纳的《流星追逐记》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的世界,未尝不是这样的呢?这时候,包括比利
时在内的几乎整个欧洲,都沉沦在纳粹的铁蹄之下。作为升斗小民的埃
尔热面对如此乱世,又能有何作为?既然人世间的混乱和矛盾已经够
多了,顾忌和忌讳又多,干脆就想想天上的。埃尔热借鉴法国科幻小说
大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1828~1905)的遗作《流星追逐记》

(La Chasse au météore)),创作了这部《神秘的星星》(L'Etoile

Mystérieuse),于 1941 年 10 月至 1942 年 5 月在比利时的《晚报》

(Le Soir)上发表(《青年晚报》已经被迫关闭)。
即使是在 21 世纪,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流星撞地球”这样的
事情还是能够引起大众的恐慌,而最兴奋的人莫过于科学家和末世论
者。前者是因为获得了难得的研究对象和机会,而后者则上窜下跳,满
世界蛊惑人心,借机推销自家的“理论”。但不管怎么说,埃尔热的这
个选题不但安全,而且非常吸引眼球。

包括丁丁、白雪和几位欧洲的顶尖科学家组成了探险队,他们搭乘阿道
克船长指挥的曙光号(Aurore),向流星坠落的北极海域出发。身为
“海员戒酒协会”会长的阿道克船长居然厚着脸皮,让船员给自己搬
进去好几箱威士忌。
作为惯例,《丁丁》故事中需要有反派。在当时的情况下,反派的选择就
是美国资本家们派出的探险队;不过在战后的改编版本中,这些反派
的国籍身份变成了圣·里科(S?o Rico),而美国的星条旗也被红底四
角星旗取代。有人曾说,埃尔热的科学探险团队都是轴心国成员。可他
争辩说,正义的阿道克船长和切斯特船长(Captain Chester)可都是
英国人。
丁丁通过搭乘飞机再直接跳伞的方法,赶在对手前面,降落在流星坠
落形成的小岛。为了阻止丁丁,天狼星号(Sirius)的一位船员居然想
用枪射杀丁丁,但是,切斯特船长却毫不犹豫地阻止了他这种卑鄙的
行为。同样是这位正义的船长,在曙光号缺少燃油的时候,暗暗帮助他
们。他是一位永远值得尊敬的对手。

丁丁刚踏上小岛,第一个行为是插上考察队的绿色大旗。当初,欧洲的
殖民者们四处抢夺土地的时候,就是这么干的,满世界插旗子,标地
盘,就连美国人登月以后,最先干的事情也是插上他们的旗子。人类的
这种行为和小狗围着电线杆撒尿其实是一回事儿。

最终,流星坠落形成的小岛沉入北冰洋,而考察队的唯一收获是一块
据说蕴含神奇金属的石头。

(11)老子英雄儿好汉
《独角兽号的秘密》(Le Secret de La Licorne)是《丁丁》系列的第 11

部作品,于 1942 年 6 月至 1943 年 1 月在比利时的《晚报》上连载。这个

故事是埃尔热和另一位漫画家雅克·冯·迈克贝克(Jacques Van

Melkebeke)一起合作完成的,故事构思借鉴了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

船长的儿女》(Les Enfants du capitaine Grant),情节的发展充满了


戏剧性,因此被大导演斯皮尔伯格选中,拍成了电影。
故事开头,丁丁在逛跳蚤市场,看见一艘漂亮的三桅帆船模型——
“独角兽号”,就花钱买了下来,准备送给阿道克船长当礼物。但不成
想,在这个模型中藏着一个秘密。这个跳蚤市场被认为位于布鲁塞尔的
球赛广场(Place du Jeu de Balle)的跳蚤市场,每天都开门,专营古
玩旧货,有点像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作为跳蚤市场,里面充斥着古
旧的器物,跳蚤自然也有几只,否则白雪怎么会不停地挠痒痒?
由于故事涉及到大航海时代的帆船,工作认真的埃尔热特意花时间研
究了当时的帆船制造工艺,还拜访了朋友的船模店观摩学习。一般认为
他笔下创作的这艘“独角兽号”的灵感来源主要是一艘名为“辉煌
号”的战舰。
通过研读先祖留下的航海日志,阿道克船长知道了自己祖先弗朗西斯·

阿道克爵士(Sir Francis Haddock)就是“独角兽号”的船长,在一次


海上遭遇战中击杀了海盗头子红色拉克姆( Rackham le Rouge),并
炸毁了沦丧在海盗之手的座船。而沉船的秘密被他写成三张纸条,分别
藏在三艘“独角兽号”船模的桅杆里。

而知道这个秘密的反派——卢瓦佐兄弟(Les frères Loiseau)将丁丁绑

架到了他们的庄园莫兰萨(Château de Moulinsart),这座房子和法

国卢瓦河畔的舍维涅堡(Château de Cheverny.)非常像。唯一的区别,
就是真实存在的后者多了两翼的副楼。

丁丁的运气出奇的好,他不但设法逃出了地牢,还活捉了这对兄弟。另
外,卢瓦佐兄弟的管家内斯特(Nestor)因为忠于职守,也得到了船
长和丁丁的谅解,他将在以后的故事中成为阿道克船长的管家。
在《独角兽号的秘密》发表之后,埃尔热得知在历史上还真有一位大名
鼎鼎的船长是阿道克爵士,即理查德·阿道克(Richard

Haddock,1629~1715),在英国的皇家海军服役,并在英荷战争中

屡建功勋,并最终被授予海军元帅。这位阿道克船长的幼子尼古拉斯·

阿道克(Nicolas Haddock)也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所谓“虎父无犬
子”,小阿道克船长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四国同盟战争中大放异
彩,最后也当上了海军元帅。丁丁的好朋友阿道克船长若是得知自己有
这么露脸的祖先,一定会激动地再喝上几瓶威士忌。
左边为理查德·阿道克,右边为尼古拉斯·阿道克
(12)踏破铁鞋无觅处

《独角兽号的秘密》的刊发,成为纳粹严酷统治下人们难得的消遣,也
让埃尔热和《晚报》收获大批的读者和粉丝。埃尔热趁热打铁,接着在
《晚报》上连载了《红色拉克姆的宝藏》(Trésor de Rackham le

Rouge)(1943.2~1943.9)。此时的二战战场已经渡过了转折点,德

意法西斯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和北非均遭受了惨重失败。到了 8 月,
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意大利西西里岛,苏军也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赢得了
最终的胜利。不过,对埃尔热而言,还是选择这种寻宝题材比较安全,
即符合读者的口味,又不会因牵涉政治引来麻烦。
根据“独角兽号”船模中发现的秘密,丁丁和阿道克船长找到了独角
兽号的沉没位置,而那里面可能藏有海盗红色拉克姆(Rackham le

Rouge)的宝藏。沉船的位置是西经 70°52′15″,北纬 20°37′42″,此处


属于加勒比海地区,当年正是海盗出没的海域。不过,此处,放眼四望
除了辽阔无边的大海,就是天空。幸亏丁丁灵机一动,想起当时世界上
还没有统一的子午线。作为法国航海家的弗朗西斯·阿道克船长用的是

巴黎子午线(2°20'14″E)作为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如果换算成
现在全世界通用的格林尼治子午线,则应该将沉船地点向西移动,即
其现今的经度坐标应为西经 73°12′29″。果然,在该坐标以北 35 公里,

就是一座热带海岛——巴哈马群岛的大伊纳瓜岛(Great Inagua

Island)。该岛周边有大片的珊瑚礁,在大航海时代,有许多不熟悉当
地海情的船只在此地触礁沉没,其中最有名是两艘满载财宝的西班牙
帆船,即 Santa Rosa(1599)和 Infanta(1788)。埃尔热及其合作者
在构思《独角兽号的秘密》和《红色拉克姆的宝藏》这个系列故事的时候,
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阿道克的座船选择的是曾经做过自己竞争对手的天狼星号(Sirius),
不过,这一回,他亲任船长。聪明绝顶、生性木讷而且耳聋眼花的向日
葵教授(Professeur Tournesol)也出场了。在英文译本中,教授的名

字被改成了“Professor Calculus”,也就是“微积分教授”,而国内所
读到的中文译本是从英文译本二次翻译过来的,音译成“卡尔库鲁斯
教授”。向日葵教授是那种的典型的 Nerd(书呆子),秃顶,小胡子,
戴一顶小圆帽,显得拘谨老派,不苟言笑,除了科学和发明创造,对
生活中的其他事情都心不在焉,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但他的智慧、
善良和热忱还是赢得了丁丁和阿道克船长的好感。在真实的世界中,教
授也是有原型的,这就是瑞士物理学家、发明家和探险家奥居斯特·皮

卡尔(Auguste Piccard:1884“1962),他曾经搭乘氢气球升到

16,165 米的高空做研究大气,并曾进入潜水艇中深入 3,050 米深的海

底观测深海。早在 1937 年,1937 年,他就设计了一个小巧而坚固的潜


水器,以便进入深海。但当一切准备就绪,却因二战的爆发被被迫中断
不过,向日葵教授“代替”他完成了这次试验。
蠢萌的杜邦兄弟也跟随出海,除了没日没夜地摇气泵,他们没有留下
什么美好的回忆。最惨的是,好不容易回到家中,想找个地方休假,结
果是摇碎草机。

经过海底搜索,丁丁和朋友们并没有找到传说中的宝藏。但向日葵教授
根据残存的文件得知卢瓦佐盘踞过的莫兰萨庄园是弗朗西斯·阿道克船
长的旧宅。大家回到比利时,得知这处庄园正在拍卖。阿道克船长无力
买回祖先的宅子,但向日葵教授靠出卖潜水艇的专利,从政府那儿弄
到一笔钱,主动帮助船长购回了庄园,这里也成为阿道克船长、向日葵
教授、丁丁、白雪以及管家内斯特的家。根据线索,大家发现老阿道克船
长的财宝就藏在地下室的地球仪里,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
不费功夫”。
2011 年,斯皮尔伯格将《独角兽号的秘密》和《红色拉克姆的宝藏》浓缩

改编成一部 3D 动画影片——《丁丁历险记之独角兽号的秘密》(The
Adventures of Tintin: Secret of the Unicorn),这是斯大导演的第一部

动画作品,一经推出,广受好评,获得了第 69 届金球奖最佳影片奖。

(13)命运多舛的水晶球

1922 年 11 月 29 日,英国埃及学家及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Howard

Carter,1874~1939)主持发掘了图坦卡蒙王的陵墓,金碧辉煌、琳琅
满目的文物发现,让图坦卡蒙热一时席卷全球,而卡特本人也获得了
崇高的声誉。但是,在随后的短短几年间,参加考古挖掘的人中,有十
余人因为各种原因纷纷死去,“法老的诅咒”的说法一时甚嚣其上,
许多人认为蚀刻在墓上的那些铭文是在警告众人:凡是惊扰这位法老
陵墓的人都会受到惩罚。卡特本人认为这只是虚妄之言,不值一哂,真
要被诅咒,第一个被轮到的也应该是他。而在这次重大考古发现的 17

年后,卡特在家中去世,享年 64 岁。

但是这种说法却给埃尔热带来了创作灵感,他在漫画家埃德加·皮埃尔·

雅各布(Edgar Pierre Jacobs:1904~1987)的帮助下,一起构思和


创作了一个短系列,即《七个水晶球》和《太阳的囚徒》。但是,这部《七
个水晶球》(Le Sept Boules de Cristal)的遭遇却是多灾多难,从 1943

年 12 月 16 日开始在《晚报》上连载,但到了 1944 年 9 月 2 日,就被迫


中断了。
1944 年 9 月 4 日的布鲁塞尔街头
在这期间,德意法西斯在各条战线屡战屡败:欧洲东线战场上,苏军
收复了全部国土,已经进抵波兰首都华沙;在南部,盟军在意大利本
土登陆,并将德军赶到了意大利北部山岳地区;在西部,1944 年 6 月

6 日,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9 月 3 日,布鲁塞尔终于获得了解放。然
而,这一天对埃尔热和“丁丁”而言,却并非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
《晚报》因为在被纳粹占领期间与占领当局合作,报社被勒令关闭,包
括埃尔热在内的所有员工全部被扫地出门。这时,《七个水晶球》的故事
刚讲到七位参与挖掘印加王墓的探险家正在医院中集体发病。接着,更
为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埃尔热于当日被捕,罪名是“叛国罪”,虽
然他只是在报纸上用画笔给大家讲述丁丁的探险故事。但是,在许多自
诩为“正义”的人士眼中,既然《晚报》是伪政权治下的报纸,那么所
有为该报纸工作的人都是比奸。蹲了几天牢房之后,埃尔热被释放,但
是作为一个曾经为伪政权的新闻机构工作过的人,他上了黑名单,被
禁止进入出版行业工作。他的几位《晚报》的同事都因“叛国罪”被判无
期徒刑甚至死刑,而埃尔热自己头上依旧被扣上“通敌叛国”的嫌疑
帽子。值得庆幸的是,执掌生杀予夺大权的官员不是那种“伟光正”的
狂热份子,调查结果显示,埃尔热在比利时被纳粹占领期间唯一做的
事情也就是画漫画养家糊口,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通敌行为。最后,他
被定性为“并非是叛国者,只是一个(政治上的)糊涂虫。”。
1946 年 5 月,埃尔热获得了良民证,可以重操旧业了。埃尔热和朋友

们一起创立了一份新的期刊,专门刊登漫画,就叫《丁丁》(Tintin),

他们的口号是“7 岁到 77 岁的青年期刊”(Le journal des jeunes de 7

à 77 ans ),丁丁在时隔两年之后,终于与读者重新见面了。《七个水

晶球》剩下的篇幅以及《太阳的囚徒》于 1946 年 9 月 26 日,开始在该期

刊上连载,名为《太阳的神殿》(Le Temple Du Soleil)。


这个故事中,出现的印加王拉斯卡·卡帕克(Rascar Capac)的木乃伊,

来自于布鲁塞尔市里的五十周年纪念博物馆(Cinquantenaire

Museum),里面收藏有一个印加时期的木乃伊,埃尔热以其为模板
进行创作。
将印加王的木乃伊从安第斯山里带回来的七名科学家,先后被神秘的
水晶球击中,均患上了嗜睡症。最后中招的贝加莫特教授住在一栋别墅
里,漫画中的房子是真实存在的,是布瓦福尔(Boitsfort)的一栋住宅。
漫画家曾跑到这座住宅前绘制素描,而那时,这座漂亮的房子被盖世
太保占据着。还好,他们没有被特务们当嫌疑犯给当场拿下。

在故事中,阿尔卡扎将军被人推翻,只好跑到欧洲当耍飞刀的马戏演
员,其人做人做事,拿得起,放得下,无怪乎后来又东山再起。而女高
音歌唱家卡斯塔菲尔也再次出场跑了个龙套,可惜,她引吭高歌一番
以后,只收获了一位粉丝——小狗白雪。感觉,埃尔热的确不太喜欢歌
剧,每每拿卡斯塔菲尔开涮。

向日葵教授被印第安人绑架了,为了搭救自己的好朋友,丁丁和阿道
克船长又开始了新的冒险。
(14)不抛弃,不放弃

作为《七个水晶球》的续集,《太阳的囚徒》(法语:Le Temple du

Soleil(太阳的神殿),中文译名来自英文译本“Prisoners of the
Sun”)于 1946 年 9 月至 1948 年 4 月,在《丁丁》杂志上连载。在这期
间,埃尔热总算是摆脱了“卖国贼”的帽子,可以安心进行创作。为了
准确描绘印加文化和秘鲁的风土人情,他和雅各布俩人将大量的时间
花在了博物馆和图书馆,揣摩相关的艺术品,研读文献资料。所谓“磨
刀不误砍柴工”,这些功课让这部作品在情节上不但引人入胜,在画
面上也让人大开眼界。令人惋惜的是,由于俩人在创作理念和性格上的
矛盾,这次堪称珠联璧合的合作在 1947 年的 5 月结束。

在故事中,向日葵教授由于无意中佩戴了印加王的手镯,被认为是亵
渎了神灵,结果被印加人的后裔绑架到了秘鲁。丁丁和阿道克船长为了
搭救自己的朋友,发扬“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跨越了半个地球,
一路追踪到了秘鲁。在这块人生地不熟的土地,丁丁的善良和正义使他
逐渐赢得了当地人的好感,还结交了一位克丘亚(Quechua)少年佐

里诺(Zorrino),他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丁丁前往太阳神殿,救回
向日葵教授。
1876 年,秘鲁修建了利马——万卡约铁路(Lima——Huancayo

Railway),将首都利马与胡宁大区的首府连接起来,这条铁路穿越了

高耸入云的安第斯山脉,其最高点海拔为 4,829,创造了当时铁路建设
史上的一个记录,因此被称为“海拔最高的铁路”,这个记录直至
2006 年,才被中国的青藏铁路(最高点在唐古拉山口,为 5,068 米)
打破。丁丁和阿道克船长穿越安第斯山时,搭乘火车沿这条铁路线前进

在前往神庙途中,丁丁一行爬雪山、越大川、穿丛林,遭遇了很多南美
洲特有的动物,例如安第斯山的羊驼(Llama)和秃鹫(Andean

Condor),以及亚马逊丛林里的森蚺(Anaconda)、南美貘(South

American Tapir)。经历千辛万苦,他们终于来到了太阳神殿。在现实

中,太阳神殿(克丘亚语为“Coricancha”)位于印加帝国的古都库斯

科(Cusco),是当时印加帝国最受尊崇的庙宇,其墙壁和地板曾经覆
盖纯金,相邻的庭院充满金色的雕像。可惜,在西班牙人统治时期,被
殖民者劫掠一空,拆毁大半,还在遗址上建了座圣·多明哥修道院

(Santo Domingo Church)。当年,印加文明所经历的这场浩劫可见


一斑。
马丘比丘

真正的太阳神殿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在的人们已经无从知晓。在《太阳
的囚徒》中,埃尔热所绘制的神殿参考了好几处著名的印加古迹,即马
丘比丘(Machu Picchu)、蒂亚瓦纳科(Tiwanaku)、和萨克塞瓦曼

(Sacsayhuaman)。

丁丁在通过索桥的时候,不慎跌入瀑布中,发现了一条地下暗道。在这
里,他们又发现了一些印加人留下的木乃伊,这种木乃伊在安第斯山
中的印加墓葬中至今尚时有发现。

暗道的尽头,就是太阳神殿,无意中闯入的丁丁一行陷入了包围。
在这里,埃尔热犯了一个张冠李戴的错误。因为在神殿的大殿里,墙上
浮雕中的主神并非是太阳神因蒂(Inti),而是造物神维拉科查

(Viracocha)。
左为太阳神因蒂,右为造物神维拉科查

在印加人即将点火杀死丁丁、阿道克船长和向日葵教授时,报纸上预测
的日食发生了,丁丁假托这是太阳神发怒了,信以为真的印加人只好
释放了丁丁一行。不过,埃尔热到底是“文科生”,没有认识到南半球
的日食和北半球不一样,应该是自右向左发生的。当时,曾有一位小读
者专门给埃尔热写了一封长信,解释了这个错漏。不过,埃尔热在以后
的版本中还是保留了这个错误。
就这样,靠着聪明机智和善良仁义,丁丁和朋友们顺利搭救出了浑浑
噩噩的向日葵教授,同时,还让印加人解除了加在七位考古学家身上
的诅咒。

回顾丁丁的历险故事,丁丁对待自己的朋友,无论是小狗白雪,还是
初次结交的新朋友佐里诺,都是坦诚相待,遇到危险时,奉不顾身,
甚至可以做到舍己为人。而且,他的这种“不抛弃不放弃”,从来都是
一以贯之的。得友如此,夫复何求?

(15)如果汽车都“嘣”了?

时间来到了 1948 年,埃尔热在《丁丁》杂志担任美术总编,丁丁系列的


连载发表依旧在收获越来越多的掌声和欢呼,但他自己却因为工作压
力,加上疾病缠身,心情异常烦躁。他准备干脆把丁丁“送到”月球,
远离人间的纷纷扰扰。可他的朋友和妻子建议他不要这么消极,可以重
新出版二战前那部因战火乍起而半途而废的《黑金之国》(Tintin au

Pays de L'Or Noir),一来,可以有始有终完成这部作品,二来,也可


以减轻工作份量和压力。
就这样,八年之后,《黑金之国》重出江湖,于 1948 年 9 月至 1950 年

2 月在《丁丁》杂志出版。这一次,埃尔热抛弃了原有的故事框架,重起
炉灶。期间,埃尔热玩了一次任性的失踪,丢下工作和同事,跑到瑞士
的山中去休假,让该连载中断长达 3 个月。
《黑金之国》的灵感来自于一首风靡于于 1938 年的法语歌曲《嘣!》

(Boum),由著名歌手夏勒·特雷内(Charles Trenet,1913~2001)
创作并演唱。埃尔热当时想,如果每家的汽车都“嘣!”会是多有意思
的一件事啊。歌中唱到:

……

Boum !

Quand notre coeur fait Boum !

Tout avec lui dit Boum !

Et c'est l'amour

Qui s'éveille.
……

嘣!

当你的心“嘣”,炸了!

你的一切都嘣了!

此时此刻,你的爱情

就大梦初醒

故事开头,接二连三的汽车引擎爆炸事件,造成了社会的恐慌,甚至
有引发世界大战的危险。这种情节安排影射出石油在世界政治舞台的重
要性,二战之后,中东地区成为了战争的火药桶,连绵不断的战火一
直持续到今天,究其原因,除了地缘政治的因素,各大势力妄图掌控
中东的石油资源是最重要的原因。

丁丁和杜邦兄弟,根据线索来到了海默德(Khemed)国(这是 1970

年的版本,在 1940 年和 1950 年的版本中,都是巴勒斯坦),位于中


东,盛产石油的黑金之国。这里,在各方势力的背后支持下,巴埃尔
(Bab El Ehr)酋长和卡利斯(Kalish Ezbab)酋长正斗得死去活来,
丁丁也被动地被卷入到他们的冲突中。前者,即巴埃尔酋长,被认为是
阿拉伯半岛上正在飞快崛起的沙特家族老大伊本·沙特(Iben Saud),

而后者则是圣裔沙希姆家族的伊拉克国王费萨尔一世(1883-1933)。
费萨尔一世曾与那位誉满世界的“阿拉伯的劳伦斯”是挚友,肩并肩
地抗击过土耳其占领军,在一战末期的阿拉伯民族大起义中也是名动
天下的英雄人物,不过,因为他坚定的民族独立立场,成为西方政治
的牺牲品,一直受到打压。沙特家族则积极迎合西方利益,在其扶持下
迅速崛起。

埃尔热对此二人有什么看法?不得而知。不过,在布鲁塞尔方言中,巴
埃尔(Bab El Ehr)是“话匣子”的音译,而卡利斯(Kalish Ezbab)
则是“甘草汁”的意思。
1939 年,即《黑金之国》第一次出版的时候,由于父亲和兄长先后亡故,

年仅四岁的伊拉克国王费萨尔二世(1935-1958)登基,这位小孩国王
就是故事中那个淘气王子阿卜杜拉的原型。这位小王子在丁丁系列中,
素以顽皮捣蛋而见长,无论是和亲人在一起,还是落在歹徒手中,都
是顽劣异常。除了丁丁和阿道克船长的巴掌,怕是没谁能治住他。现实
生活中的费萨尔二世是什么样的呢?匹夫无罪,怀璧其罪。1958 年,

费萨尔二世在自由军官组织发起的军事政变中全家被害,时年 23 岁。
在金牌销售员奥利维拉·达·菲古拉的帮助下,丁丁发现了发动机引擎爆
炸的秘密,原来是《黑岛》中的那位反派米勒博士捣的鬼。杜邦兄弟在整
个过程中,除了一如既往地打酱油,给大家增加点笑料,还当了一回
小白鼠,为向日葵教授找到解药作出了贡献。

(16)大号的 V2 火箭
20 世纪 50 年代,二战虽然已经结束五年了,但是,和平并没有真正来

到地球。冷战的阴影下,世界各大洲依旧战火纷飞。1950 年 6 月 25 日,
朝鲜战争爆发,三千里江山陷入腥风血雨之中。“何乡为乐土?安敢尚
盘桓!”,既然如此,还是让丁丁和他的朋友们去月球转转吧。《飞向
月球》(Objectif Lune)是《丁丁历险记》的第 16 部作品,于 1950 年 3

月至 1950 年 9 月在《丁丁》杂志上连载。
早在 1947 年,埃尔热就开始进行故事构思,为此,他专门登门拜访了

贝尔纳·厄韦尔曼斯(Bernard Heuvelmans,1916~2001),此君乃是
法国著名的动物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科普作家,他写的《星辰中的人》
(L'Homme parmi les étoiles)成为埃尔热的灵感来源。受埃尔热之邀,
厄韦尔曼斯和漫画家迈克贝克一起提供了故事的基本蓝图。另外,他还
观看了一部美国科幻影片《飞向月球》(Destination Moon,1950),
参考了其中不少画面。在广泛阅读科幻小说和科普书籍的同时,埃尔热
还跑到科研机构去取经。在正式创作的时候,他还是做了一定的取舍。
在故事开头,向日葵教授受邀到西尔达维亚参与月球探险项目,丁丁
和阿道克船长带着白雪也前后脚地接踵而至。丁丁可不是第一次来到西
尔达维亚,他在《奥托卡王的权杖》中可是西尔达维亚的功臣,可是,
在这部故事中,过去的一切仿佛从未发生过。他们一行来到了戒备森严
的斯波登原子中心(Sprodj Atomic Centre),该研究中心的原型即是

大名鼎鼎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位


于位于美国田纳西州,是曼哈顿计划的核心研究机构之一,至今仍然
是原子物理和高性能计算等诸多领域的研究重镇,但与航天的关系并
不很大。
向日葵教授设计了登月项目所用火箭的核发动机,在火箭发射场上,
他们见到了火箭的庐山真面目。关于这个火箭,埃尔热明显是参考了纳
粹德国的科学家的著名成果——V2 火箭,差不多就是一个模子里铸出

来的,不过是放大了一些而已。在二战中,V2 火箭,这位弹道火箭界

的老祖宗让英国吃够了苦头。美国在战后,将 V2 火箭及诸多的纳粹火
箭专家迁移到美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火箭技术以及航天事业的发
展。
克罗地亚国徽

另外,在漫画中,火箭外表还涂上了红白相间的棋盘格子状色块。这种
红白格子让人非常眼熟,欧洲杯和世界杯上,克罗地亚队的队服就是
这样的,而他们的国徽上面也是这种红白相间的格子。也有人认为,这
种格子图层是为了便于观察火箭的飞行状态。不过,埃尔热并非是物理
学家或工程师。

在火箭临近发射之时,发射场附近有不明飞机入侵,并有间谍侵入。到
底谁是间谍?在登月之旅中,又会发生什么呢?读者们只有耐心地等
待下一部作品——《月球探险》(On a Marché sur La Lune )。
(17)“登月第一人”不是阿姆斯特朗吗?

谁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相信很多稍具航天知识的人都知道,此人乃是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

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1930~2012)。1969 年 7 月 21 日临晨

2 点 56 分(UTC),阿姆斯特朗在搭乘阿波罗 11 号飞船降落在月球表
面,成为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地球人。他在将自己的左脚踏上月面的时
候,说道:“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对个人而言,这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大
步。)

但是,在埃尔热的笔下,人类登陆月球的历史被提前了 17 年,而我们

的丁丁有幸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在瑞士格朗(Gland)隐居了近
两年之后,埃尔热总算是收拾好心情,又接着讲丁丁一行的月球之旅 。
1952 年 10 月至 1953 年 12 月,《月球探险》(On a Marché sur La

Lune)在《丁丁》杂志开始连载。早在 1950 年,埃尔热就成立了自己的

工作室——“埃尔热工作室”(Studios Hergé),从《飞向月球》开始,
《丁丁探险记》系列的漫画就由该工作室承担,他本人虽然也参与创作,
但不少工作都交给自己的助手完成,其中,德·摩尔(Bob De Moor)
是他最重要的助手之一。

就在丁丁、白雪、阿道克船长和向日葵教授及其助手沃尔夫坐着火箭朝
月球飞去的时候,他们发现火箭里多出了一对不速之客——杜邦兄弟。
可是,木已成舟,只能让这两个宝贝也加入进来。丁丁一行乘坐的火箭
虽然是以 V2 火箭为原型的,但却先进多了,甚至超过现在人类已有的
任何一种航天火箭。首先,其发动机是核动力的,而目前人类所使用的
火箭依旧是传统的以燃烧化学燃料作为推动力的;其次,该火箭实质
上是一艘宇宙飞船,能够垂直起降,而且是多次的,而最近炒得火热
的 SpaceX 所使用的可重复利用火箭仅能用于货运,还时不时失败。
火箭降落的地方是依巴谷环形山(Hipparchus),此处是月球正面中

央赤道区一座古老的大型撞击坑,以古希腊哲学家 Hipparchus 的名字

命名。丁丁踏上月球表面以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Ça y est!……J'ai

fait quelques pas!……Pour la première fois sans doute dans l'histoire

de l'humanité, ON A MATCHE SUR LA LUNE”(到了!……我先走几步!


……毫无疑问,这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在月球表面行
走!)。十多年后,阿姆斯特朗说出自己那句名言的时候,是否在他的
耳畔还回响着丁丁的话?或者,他是在向丁丁致敬?
应该说埃尔热还是比较尊重科学的,他在这部作品里考虑到月球上没
有大气(非常稀薄,接近真空),重力加速度低于地球,而没有为了
吸引眼球加入外星人或者怪兽之类的噱头。在月球上,丁丁一行发现了
冰的存在。但在现实中,这个重要的发现要在 1998 年由卫星分析光谱
时才得到确认。
就在月球探险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时,博尔多利亚的间谍乔根上校
(此人在《奥托卡王的权杖》中曾经作为反派出场)出现在火箭里,原
来他在沃尔夫这个内奸的接应下,进入了火箭。他击昏了丁丁,强迫沃
尔夫启动火箭,准备抛下众人,把火箭劫持到博尔多利亚。就在千钧一
发之际,丁丁及时制止了乔根上校。不过,这一折腾,火箭里不多的氧
气大大损耗,已经不足以支持所有人回到地球。为节省残存的一点点氧
气,沃尔夫悄悄地离开了飞船,以生命为代价,救赎了自己的过失。有
没有更好的办法?

火箭终于平安降落,奄奄一息的人们回到了古老而祥和的地球。
(18)科学是把双刃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刚刚熄灭,一道铁幕就树立在东西方阵营之间,
一场波及全世界的“冷战”随即而来。1953 年,朝鲜战争结束,冷战

进入了新的阶段——“Crisis and Escalation”(危机和升级),全球笼


罩在核大战的阴影之下。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认识到科学是一把双刃
剑,它不但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世界的工具,同时也能被用来毁灭人
类。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埃尔热构思了《向日葵教授之案》(L'Affaire

Tournesol),并于 1954 年 12 月至 1956 年 2 月在《丁丁》杂志上连载。

因为向日葵教授在英译本中被改名为“Calculus”(微积分),再从英
译本转中译本时,又音译成了四不像的“卡尔库鲁斯”。就这样,这个
故事的中文版本就变成了《卡尔库鲁斯案件》。不过,在本文中,我们还
是称这位可爱的教授为“向日葵教授”。
向日葵教授似乎是那种无所不能的科学家,他能够设计出潜水艇下海
寻宝,也能开发出宇宙火箭登月探险。这一回,他又有什么惊世骇俗的
发明呢?他的发明是利用超声波击碎玻璃,如果只是到这儿也就罢了,
但在现实世界中,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第一个应用领域往往是军事。为
了争夺向日葵教授和他的发明,西尔达维亚(Syldavia)和其邻国博尔
多利亚展开了一场明争暗斗。在某种意义上,这对冤家正是影射了对峙
中的以英美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向日葵教授前往瑞士尼永(Nyon)拜会托波利诺( Topolino)教授,
此人的名字在意大利语中就是“米老鼠”的意思。虽然名字是埃尔热胡
编的,但他的住所地址是真实存在的。在中译本中,翻译出了一个很大
的纰漏,把瑞士的“Nyon”和法国的“Lyon”搞混了,结果给张冠李戴,
翻译成了“里昂”,但是,“里昂”什么时候搬到了日内瓦湖(即莱
芒湖)边呢?
博尔多利亚虽然是个假想中的国家,但无处不在的大胡子雕像明显是
在讽刺 20 世纪最有名的那位大胡子——约瑟夫·斯大林。在他的铁腕统
治之下,虽然苏联成为了一个世界强国,但是其极权统治所留下的恶
果遗害后世,并永远着警醒世人。另外,博尔多利亚的首都是斯卓霍得
(Szohôd),在布鲁塞尔当地话中接近于“Zo-ot”,意思是“疯狂

的”,而丁丁、白雪和阿道克下榻的旅馆名为“兹诺”(Snôrr),在

弗拉芒语和荷兰语中,“Snor”意思是“胡子”。类似的讽刺和调侃在
这个漫画故事中无处不在。

在漫画中,博尔多利亚的官员展示了一幅假想中的画面——一座高楼
林立的都市在超声波武器的攻击中化为齑粉。半个世纪以后,类似的一
幕真的发生在纽约的曼哈顿,2001 年 9 月 11 日,虽然分子们使用的
武器并非是超声波武器,但却是满载着生命的客机。在这些统治者和
XX 分子们的眼中,生命是不值得尊重的。
最终,丁丁、白雪和阿道克将向日葵教授救出了虎穴。但他们的家莫兰
萨庄园却被乔利恩·威格(Jolyon Wagg)鸠占鹊巢,这位保险推销员

不请自来,带着自己的一"小"家子(avec ma petite familie),包括他的


妻子,丈母娘,还有七个恐怖的孩子,将莫兰萨庄园弄得一团糟。正当
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向日葵教授用一个小小的“水痘”误会,就让这
讨厌的一家人溜之大吉。不过,这个讨厌的家伙在以后的故事中经常会
出来跑个龙套。

(19)黑奴的解放

埃尔热是一个紧跟时代的漫画作家,在他栩栩如生的画笔中,丁丁一
直关注着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一次,埃尔热在杂志中读到一篇反映阿拉
伯世界的奴隶问题的文章,决定以此为题材创作一个新的故事,于是
就有了《红海鲨鱼》,于 1956 年 10 月至 1958 年 1 月在《丁丁》杂志连
载。在这个故事中,丁丁在以前的探险历程中的诸多老熟人纷纷登场,
包括阿尔卡扎将军、阿兰、拉斯泰波波罗斯等人。
《红海鲨鱼》的译名来自英译本《The Red Sea Sharks》,其法文原名为

“Coke en Stock”(运输中的焦炭),所谓“coke”是奴隶贩子们给那
些受骗的黑人起的代号,充满了种族歧视的色彩。阿拉伯世界原来基本
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地盘,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长期以来有豢养
奴隶的传统,也影响到其治下的阿拉伯地区。虽然一战之后,奥斯曼土
耳其土崩瓦解,而在二战后,阿拉伯国家先后摆脱了殖民统治,但蓄
奴的传统在少数国家依旧存在,例如阿拉伯半岛的也门地区,直至二
十世纪 60 年代才废除努力制度。也门与非洲只隔着 3 公里宽的红海曼
德海峡,自古以来就是非洲和阿拉伯联系的交通要道,更是黑人穆斯
林去麦加朝圣的必由之路,一些奴隶贩子藉此大肆贩卖黑奴。

故事的开头,面临危机的卡利斯酋长把他的儿子阿卜杜拉送到了阿道
克船长的莫兰萨庄园,结果整个庄园的人们和小狗白雪都被这个二世
祖折腾得七荤八素,唯恐避之而不及。不久,卡利斯酋长被巴埃尔酋长
推翻,丁丁、白雪和阿道克启程前往海默德(Khemed)国,准备帮助
卡利斯酋长。虽然经历了飞机迫降事件,他们在旧相识葡萄牙商贩菲古
拉的帮助下,终于顺利找到了酋长。酋长的营地是一处岩石峡谷,所有
的建筑都是从红色砂岩里开凿出来的。这座岩石中的城市是真实存在的
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约旦的佩特拉(Petra)。佩特拉作为纳巴

特王国(公元前 3 世纪~公元 106 年)的首都,是一处重要的陆路交


通要塞。不过,到七世纪被阿拉伯人征服时,此城已基本荒废。

从卡里斯酋长口中,他们得知有阿拉伯航空(Arabair)卷入了贩卖奴

隶的活动,而这家公司的大老板名为“戈贡左拉侯爵”(Di

Gorgonzola),实际也就是大反派拉斯泰波波罗斯。前往麦加途中,他
们乘坐的帆船被飞机炸毁,不过丁丁也用步枪击落了飞机(难道,埃
尔热也听说过金大将军的事迹?),还不计前嫌搭救了飞行员 Skut
(中文版给翻译成“马德”!!!)。在红海上,三人一狗在面临绝境
的时候,发现了拉斯泰波波罗斯所在的游轮。丁丁利用镜子反射阳光,
从而发出了求救信号,这正是埃尔热在童子军学到的标准求救方式,
当人们在野外需要求救的时候也可以借用一下。

由于拉斯泰波波罗斯暗中捣鬼,丁丁一行被隔离关闭,最后被送上了
阿兰控制的拉蒙那号(Ramona)货船,而这艘船正是拉斯泰波波罗斯
用来关押贩卖“奴隶”的所在。由于意外火灾,阿兰等抛弃了货船,丁
丁和阿道克在黑人的帮助下扑灭了火灾,挽救了货轮,但是,刚刚脱
出囹圉的丁丁一行又遇到了的新的威胁。拉斯泰波波罗斯派出了一艘潜
水艇,准备用鱼雷击沉货船,试图消灭贩卖奴隶和军火的证据。不过,
由于丁丁的逆天运气,和美国海军的加入,拉斯泰波波罗斯的阴谋再
一次破产。作为大 BOSS 的拉斯泰波波罗斯最终还是逃遁了,在地球上,
他的能量是如此巨大,已经没有人能治住他了。
在本书中,“鲨鱼”只跑了一次龙套,吞了一个水雷就去领盒饭了。无
论是故事主旨还是情节发展,“红海鲨鱼”的译名并不准确,窃以为
《黑奴的解放》比较吻合。

丁丁一行回到了自己的家,这时捣蛋鬼阿卜杜拉已经走了,然后“前
门驱狼,后门入虎”,威格先生又不请自来了。这一次,这个讨厌鬼虽
然没有带来自己的一大家子,但却召集了无数的车友,把莫兰萨庄园
变成了停车场。
(20)友谊的力量

在《红海鲨鱼》的创作进入尾声的时候,埃尔热开始构思下一个故事。此
时的中国正经历着一系列的“运动”,全国上下被折腾得七昏八素,
雪域高原也未能幸免,1959 年,大和尚出走印度,而内地则渡过了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三年。在西方媒体的报导中,包括西藏在内
的整个中国已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另外,自从张充仁帮助埃尔热完成
《蓝莲花》以后,他在 1935 年结束了在法国的留学生涯,返回了中国 。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个朋友之间的联系彻底断绝。此时,
埃尔热不由想起了自己这位久未谋面的老朋友。
在几易思路之后,埃尔热最终选择了雪人(Yeti)和张充仁作为故事的

主角,而故事发生的背景地则设在了西藏。《丁丁在西藏》(Tintin au

Tibet)于 1958 年 9 月至 1959 年 11 月在《丁丁》杂志出版。在创作过程


中,埃尔热参考了大量关于西藏以及喜玛拉雅山脉的书籍和文献,包
括党卫军士官海因里希·哈勒根据自身经历撰写的《西藏七年》(Seven

Years in Tibet)和的他的老朋友贝尔纳·厄韦尔曼斯所写的《未知动物的

踪迹》( On the Trail of Unknown Animals)。


故事开头,丁丁在梦中心灵感应到张充仁遭遇坠机事故,决定去西藏
搭救自己的这位朋友。阿道克船长虽然觉得觉得这很荒谬,但为了好朋
友,只好舍命陪君子。于是乎,船长、丁丁还有白雪搭乘飞机来到了喜
玛拉雅山国尼泊尔,并雇佣了向导塔基和夏尔巴背夫。面对危机四伏的
雪山和神出鬼没的雪人,所有的背夫都背弃他们而去,只有塔基感于
他们对朋友的义气,决定留下来帮助他们,并抵达了坠机现场。在创作
过程中,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埃尔热在飞机残骸上画上了“印度
航空”(India Air)的标志,这让印度航空十分光火,他只好在再版的

时候虚构了一个航空公司——“SariAirways”。

遭遇雪崩以后,由于白雪及时通风报信,丁丁一行被西藏喇嘛庙里面
的喇嘛们搭救。这个喇嘛庙据说是参考了西藏墨竹工卡县门巴乡的直贡
梯寺,该寺是直贡噶举派的主寺。另外,喇嘛教作为佛教的一个小分支
在国际社会的名气却似乎大大高于佛教其他各支,不由不说大和尚在
宣传造势方面的确是个行家。
在神奇的喇嘛的指引之下,不屈不挠的丁丁一行又回到了山中,并最
终在岩洞里找到了张。原来,坠机之后,他被雪人搭救了,而且被照顾
得很好。丁丁和阿道克抬着张离开了大山,将忧伤的雪人留在了身后。

相对于以前的丁丁系列,《丁丁在西藏》比较特殊,故事没有设定特定
的反派,而着重于对友谊和信念的歌颂。此时的埃尔热已经年过半百,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体验过无数人世沧桑,越发珍视这些最古朴的
感情。在故事的最后,丁丁和阿道克成功地搭救了张充仁。但是,在现
实生活中,要等到二十多年之后的 1981 年,张充仁受法国政府之邀访
问法国,两个分离近半个世纪的朋友终于见面了,当年风华正茂的青
年人,已是耋耄之年的老头儿了。1983 年,埃尔热在布鲁塞尔病逝;

1989 年,张充仁加入法国国籍;1998 年,张充仁在巴黎病逝。

(21)爱偷东西的喜鹊

《卡斯塔菲尔的绿宝石》(Les Bijoux de la Castafiore),中文译本又叫

《绿宝石失窃案》是丁丁系列的第 21 部作品,于 1961 年 4 月至 1962 年

4 月在《丁丁》杂志连载。这个故事的场景全部安排在莫兰萨庄园里,连
围墙都没出,有点像是一部室内剧。而此前的《丁丁》系列历险故事中,
丁丁和白雪得东奔西跑,经历种种艰难困苦,时不时还会有生命危险。
习惯了跟随丁丁的脚步到处冒险的读者,似乎对这种尝试并不买帐。但
是,埃尔热可不管那么多,他就想讲一个平平常常简简单单的故事。
正当阿道克船长、向日葵教授、丁丁和白雪在莫兰萨庄园里过着安宁平
和的小日子。故事的开头,丁丁和阿道克船长带着白雪在树林中散步,
小鸟在歌唱,野花在开放,在他们头顶的枝头上,还停着一只喜鹊:
埃尔热在第一张画中就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颇有点草灰蛇
线的意味。
可惜,这种安宁平和的小日子很快就被打破了,卡斯塔菲尔不请自来。
不速之客的造访似乎是该庄园的一贯特色。埃尔热把自己对歌剧的“偏
见”和戏谑融入到这个故事中,卡斯塔菲尔的美妙歌喉在阿道克船长
耳中就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噪音,避无可避的阿道克船长只能苦着脸接
待这位“米兰的夜莺”,而且还得忍受狗仔队的骚扰。有好事者考证,
卡斯塔菲尔的原型是芬兰女高音艾诺·阿克泰(Aino Ackté,1876~

1944)和希腊裔美国女高音玛丽亚·卡拉丝(Maria Callas,1923~

1977)。
左为艾诺·阿克泰,右为玛丽亚·卡拉丝

在接待卡斯塔菲尔一行的同时,阿道克船长和丁丁还邀请流浪的吉普
赛人在庄园一隅安下营帐。吉普赛人(Gypsy),又称罗姆人

(Roma),起源于印度北部地区,是一个流浪民族,中世纪的时候,
来到了欧洲。吉普赛人多从事占卜、歌舞等职业,人人能歌善舞。歌剧
《卡门》、电影《叶塞尼亚》都对此做了生动的描述,关于吉普赛人的歌
曲更是数不胜数。然而,吉普赛人没有自己的祖国,总是过着动荡不安
的流浪生活,他们的特殊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与当地居民格格不入,
加上该族群的犯罪率相对较高,因此在历史上长期受到歧视和迫害,
纳粹德国时期,更是有上百万吉普赛人被关进了集中营而遭到杀害。但
世人对他们的悲惨遭遇,与对待犹太人的态度相比,天壤之别。
歌剧《卡门》的海报

虽然吉普赛人是船长的客人,但发生珠宝被窃案以后,他们还是成为
了怀疑对象(之一)。为避免事端,他们只好主动搬迁。
在大家为绿宝石的丢失忙得焦头烂额之际,向日葵教授依旧沉浸在自
己的发明创造中。他发明的彩色电视机显然并不成功,让大家享受了一
顿视觉酷刑。不过,他培育的玫瑰新品种“边卡( Bianca,即边卡·卡
斯塔菲尔的芳名)却为他赢得了美人一吻。
卡斯塔菲尔该走了,这对船长可是件天大的好事。但是,绿宝石还是没
有找到。最终,受到歌剧《贼鹊》(La gazza ladra)的启发,丁丁在林
子里的喜鹊窝里发现了绿宝石。

整个故事与其说是冒险,不如说是一个福尔摩斯式的侦探故事。在很多
侦探小说家和书迷眼中,《卡斯塔菲尔的绿宝石》的故事情节漏洞百出,
结构零散,并不达标。但是……这毕竟是丁丁的故事嘛。

(22) 你好,外星人!

自 1962 年 9 月,埃尔热结束了《卡斯塔菲尔的绿宝石》的连载,就暂时

搁笔了。谁知,这一停就是四年。1966 年 9 月,丁丁又与读者见面了,
这回的主题是“外星人”。
很久以来,埃尔热就热衷于与“外星人“相关的话题。他特别喜欢科幻
作家罗伯特·查鲁克斯(Robert Charroux,1909~1978)所写的《被出

卖的秘密之书》(Le Livre des Secrets Trahis),书中描绘了在人类的

史前时代,就有地外文明降临地球。同时,60 年代中期的世界越发动
荡不安,革命浪潮似乎席卷了整个地球,中国在 1966 年进入了动乱的
十年;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其国内,民权和反战运动高涨,欧
洲也不太平,各种运动和冲突此起彼伏,法国更是在 1968 年爆发了
“五月风暴”。已入耳顺之年的埃尔热干脆远离人间的纷扰,创作了
《714 航班》(Vol 714 pour Sydney),于 1966 年 9 月至 1967 年 11 月
在《丁丁》杂志出版。

丁丁、船长、教授带着白雪去悉尼,在印尼雅加达的国际机场转机的时
候,他们遇到一位古怪的亿万富翁卡雷达(Carredidas),行为木讷的
教授和乱发善心的船长赢得了这位“冷面人”的好感,丁丁一行受邀
坐上他的私人飞机——卡雷达 160 喷气式超音速客机。60 年代初,英

国和法国联合研制超音速客机——协和式客机,并于 1969 年实现了首

飞,卡雷达 160 显然受了协和式的启发。绘制这架飞机的漫画家并非埃

尔热本人,而是他工作室的一位员工罗杰·乐鲁(Roger Leloup),他
以前就是一个航空设计师,因此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
在飞行当中,卡雷达和阿道克船长玩起了海战棋,为了赢棋,他居然
作弊。这位性格乖张的卡雷达是有原型的,即马塞尔·达索(Marcel

Dassault,1892~1986),此君乃是法国航空工业领域举足轻重的一

位事业家,他创立的达索航空(Dassault Aviation)出产过著名的幻影
和阵风战斗机。因为在纳粹集中营里遭受过酷刑和折磨,达索身体不好
秃头,戴眼镜,但惯常的装束是西装领带的正装,而故事中的卡雷达,
总把自己裹在帽子和围巾里,穿着也不怎么讲究,一副落魄模样。
很不幸,卡雷达、丁丁及其朋友们落入了大反派拉斯泰波波罗斯的魔爪
连机带人被劫持到大洋中的一个无名火山岛。拉斯泰波波罗斯试图勒索
卡雷达,但弄巧成拙,一场刑讯拷问变成自污比赛,看起来俩人都干
了不少坏事。丁丁救出了同伴,但被拉斯泰波波罗斯及其爪牙追入了一
个山洞,里面有一个古怪的石像,难道是外星人造的?为了达到最好
的创造效果,埃尔热专门请人做了石像的模型,然后再临摹绘制。
在神秘的山洞中,他们遇到了外星人在地球的代表米克(Mik)。米克

也是有原型的,即雅克·贝吉尔(Jacques Bergier),他做过化学工程
师,战时参加过抵抗组织,后来又对地外文明非常感兴趣,还创立了
科幻杂志《行星》(Planète)。在米克的帮助下,丁丁和朋友们顺利逃
出了火山口,进入了飞碟。而拉斯泰波波罗斯这种大坏蛋,在地球上无
人能够治住,埃尔热只好请外星人把这帮祸害带走了。

丁丁和朋友们离开飞碟,又回到了救生筏上,最终获救。但他们在之前
到底遇到了什么事情?他们的记忆已经被米克抹掉,因此没人能够说
得清楚,只有小狗白雪除外,可谁又能翻译得出它的语言呢?

(23)不流血的革命
在完成了《714 航班》的创作以后,埃尔热又陷入了漫长的蛰伏期,毕
竟他不再是那个拥有无穷精力的金发青年,已是步入暮年、疾病缠身的
老人。而当他让丁丁再一次走进读者的视野,已经是 8 年之后的 1976
年,这是他留在世间的最后一部完整的作品——《丁丁和丛林战士》
(Tintin et les Picaros)。国内将这本书翻译成《丁丁和流浪汉》,简直

是不知所云,估计那些不学无术的家伙们只知道“Picaros”的直译为
“坏蛋”或者“流浪汉”。
早在 60 年代,拉丁美洲掀起了革命浪潮,而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菲

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1926~2016)。这位富裕人家的公子哥
儿,不安于过个人安逸舒适的小日子,而是抛家舍业,投身到古巴的
革命斗争中。1959 年 1 月 1 日,卡斯特罗率领游击队员,走出了丛林,
推翻了巴蒂斯塔的独裁统治,建立了美洲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取得政
权以后,他一直担任古巴的最高领导人,直至 2011 年完全退休,执政

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而他的战友切·格瓦拉(Che Guevara,1928~

1967)则在革命成功之后,继续在非洲以及拉美的其他国家传播革命,
直至为其献出了生命,并成为世界左翼运动的象征人物。

卡斯特罗(左)与格瓦拉(右)

古巴革命者的传奇故事很早就进入了埃尔热的视野,他决定以这些拉
美的革命者为主角写一个故事,并移植到老熟人“阿尔卡扎将军”身
上。和卡斯特罗以及格瓦拉一样,阿尔卡扎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深
受士兵拥戴,他总是身着军装,喜欢抽雪茄,但下巴光光,没有两位
古巴革命者的络腮胡子。
在故事中,《丁丁》系列中的许多老面孔都出现了。故事开头,由于莫须
有的罪名,卡斯塔菲尔及其助手,以及杜邦兄弟在圣·狄奥多罗斯共和
国沦为阶下囚。丁丁带着白雪,和教授、船长一起飞到这个南美国家,
试图搭救自己身陷囹圄的朋友。但丁丁一行刚下飞机,就被独裁者塔比
奥卡软禁起来,接着又被骗到一个玛雅金字塔。此塔的原型为卡斯蒂略
金字塔(El Castillo),位于墨西哥南部的位于犹加敦半岛玛雅遗迹奇

琴伊察(Chichen Itza)。
幸运的是,他们阴差阳错地躲过了暗算,并和阿尔卡扎领导的丛林游
击队汇合,还遇见了《破耳朵的故事》里的那位探险家里格维尔,以及
那位以麻烦人为业的威格先生。不过这一次,威格先生却帮了次“正”
忙,他带来的参加狂环节的小丑队伍成为游击队员发动袭击最好的掩
护。丁丁和阿尔卡扎建立一个约定,他让向日葵教授帮助游击队员们戒
除酒瘾,而阿尔卡扎在革命成功后不能大肆杀戮。这个约定反映出和平
主义思想已经在年近七旬的埃尔热心中深深扎根。而在漫画中,丁丁头
上戴的头盔有一个独特的标志——核裁军运动(CND)。
借助小丑面具和服装的掩护,阿尔卡扎率领游击队员混入了狂欢节游
行的队伍,并顺势占领了政府首脑机构,未经流血就夺取了政权。埃尔
热从未接触过南美的狂欢节,但他在尼斯住过一阵子,对那儿举办的
狂欢节印象颇深。在他绘制的狂欢节场景中,出现了诸如唐老鸭、米老
鼠等诸多漫画和好莱坞的人物。

帮助阿尔卡扎将军完成革命大业以后,丁丁一行搭乘飞机离开了圣·狄
奥多罗斯共和国,在机翼之下,生活一切照旧,除了首都的名称改成
了“阿尔卡扎波里斯”(Alcazaropolis)。

(24)未完成的结束
埃尔热在晚年喜欢上了现代艺术,特别是着迷于先锋派(Avant-

Garde,即 vanguard)的艺术创作。在布鲁塞尔的那些艺术画廊和展览
上,经常能看见埃尔热的身影,他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灵感和经验。最后
他决定以现代艺术品的伪造案为线索,创作一个故事,这便有了《丁丁
和字母艺术》(Tintin et L'Alpha-Art)。

但不幸的是,天不永年,埃尔热在 1983 年的 3 月 3 日,撒手人寰。此

时,他已经完成了 150 页素描,但还没有进一步修饰和上色。埃尔热的

助手鲍勃·德·摩尔(Bob de Moor)试图完成这部作品剩下的部分,但
埃尔热的遗孀坚决反对,认为丁丁的故事只能由埃尔热自己完成,在
他身后,丁丁的历险故事就应该终结。因为埃尔热曾经说过:“能够让
丁丁、阿道克船长、向日葵教授、杜邦兄弟等人栩栩如生活在世间的人,
除我之外,别无他人:丁丁就是我,正如福楼拜所言:‘包法利夫人
就是我’”(“Mais faire vivre Tintin, faire vivre Haddock, Tournesol,

les Dupondt, tous les autres, je crois que je suis le seul à pouvoir le
faire : Tintin, c'est moi, comme Flaubert disait : ’Madame Bovary, c'est

moi‘”)。最后,丁丁的第 24 个历险故事就成为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最终出版的《丁丁和字母艺术》是没有上色的手稿复印本,读者可以看
到埃尔热的最原始的素描和笔迹。例如下图中,阿道克在卡斯塔菲尔的
鼓动下,买了一个所谓“现代艺术”的 H 造型雕塑,丁丁大惑不解地

说“这是什么玩意儿?”(Qu'est-ce que ç'est que ça)。


当时,欧洲活跃着一位臭名昭著的艺术品制假贩子 Fernand Legros。埃
尔热可以说完全照着他的模样临摹出故事里的大反派阿卡斯
(Endaddine Akass),而这个虚构的名字照例来自于布鲁塞尔土话,

原意为“En dat in â kass'”(就在盒子里)。


在最后一页,由于不慎被阿卡斯的手下发现,丁丁被一把手枪逼住。丁
丁是再一次的死里逃生、转败为胜,还是就此壮烈牺牲、永别人间?没
有谁能知道。
丁丁的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了。但,埃尔热和他创造的丁丁永远活跃在
漫画书和荧幕上,并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

篇后语:本来是为了对自家闺女进行潜移默化+和平演变,而写下的这
个系列,没想到居然就真的写完了。闺女也由开始的不屑一顾,到现在
真的变成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丁丁迷。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她的一套《丁丁
历险记》已经被翻看了十余遍,里面的故事,随便拎出哪一个,她都能
如数家珍。由于丁丁的缘故,她还喜欢上了法语,我们爷俩如果有啥小
秘密,就可以用丁丁的母语直接开聊,而不用担心泄密,这也算是意
料之外的收获吧。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