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DOI :1

0.1
649
9/j.
cnki .
10
03-
53
97.
19
98.
02.
00
5
语言文字应用 1998年第2期( 总第26期)

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潘 攀

提要 文章简要描写了现代汉语口语中亲属称谓语泛化的表现,着重分析了泛化的
特点及原因。 文章认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普遍遵循亲密和尊敬两条基本原则;泛化的亲
属称谓语结构上大都带有泛化的形式标记;泛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特
点及传统的文化、人际关系等的影响。

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十分普遍的现象,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
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郭继懋(1995) 、李思敬(1996) 、崔希亮(1996) 等先生在现代汉语称谓系统
的研究中也都注意到了这种现象,但均未作专门、深入的描写分析。 本文拟在学者们现有研究
的基础上从泛化的表现、特点及原因等方面较全面地讨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

一 泛化的表现
据我们调查,现代汉语口语中泛化较为定型的亲属称谓语主要有16个。 这些泛化的亲属
称谓语在社会交际中,因对象、场合、欲求等的不同,表现为众多的变体。

泛化的
称 呼 对 象 变 体
亲属称谓语

敬称祖父辈且年纪与 甲:爷爷、姓+爷爷、姓+大爷;乙:大爷、老大爷、老爷爷;
( ~) 爷
祖父相当的男性 丙:说话人之子女/孙之名+他/她+爷爷

敬称祖母辈且年纪与 甲:奶奶、夫姓+奶奶、本姓+奶奶① ;乙:老奶奶;


( ~) 奶奶
祖母相当的已婚女性 丙:说话人之子女/孙之名+他/她+奶奶

敬称父亲辈且年纪比 甲:伯伯、姓+伯伯、姓+伯、姓+大伯;乙:老伯、大伯;
( ~) 伯
父亲大的男性 丙:伯父

敬称父亲辈且年纪比 甲:叔叔、姓+叔叔、姓+叔、姓+大叔;乙:老叔、大叔;
( ~) 叔
父亲小的男性 丙:说话人之子女/孙之名+他/她+叔;丁:职业类名+叔叔

敬称母亲辈且年纪与
伯母 伯母
母亲相当的已婚女性

敬称母亲辈且年纪与 甲:大妈;乙:本姓+大妈;
( ~) 妈
母亲相当的已婚女性 丙:本姓+妈、本姓+妈妈②

敬称母亲辈且年纪与
( ~) 娘 甲:大娘;乙:本姓+大娘③
母亲相当的已婚女性

·34· 语言文字应用
泛化的
称 呼 对 象 变 体
亲属称谓语

敬称母亲辈且年纪比 甲:大婶( 儿) ;乙:夫姓+婶( 儿) 、夫姓+大婶( 儿) ;


( ~) 婶( 儿)
母亲小的已婚女性 丙:说话人之子女/孙之名+他/她+( 大) 婶( 儿)

敬称母亲辈且年纪与
( ~) 姨 甲:阿姨;乙:本姓+姨、本姓+阿姨
母亲相当的女性

敬称同辈且年纪比自 甲:大哥、老兄、仁兄;乙:姓+哥/兄、名+哥/兄;
( ~) 哥/兄
己大/相当的男性 丙:大哥哥;丁:哥们儿

敬称同辈且年纪比自
( ~) 嫂 甲:大嫂;乙:夫姓+嫂、夫姓+大嫂
己大/相当的已婚女性

敬称同辈且年纪比自 甲:大姐;乙:大姐姐;丙:本姓+大姐、本姓+姐、名+姐;
( ~) 姐
己大/相当的女性 丁:姐们儿

称呼同辈且年纪比自
( ~) 兄弟 甲:兄弟、兄弟们;乙:小兄弟;丙:姓+兄弟、姓+家+兄弟
己小的男性

称呼同辈且年纪比自 甲:贤弟;乙:老弟、小老弟;丙:姓+老弟;
( ~) 弟
己小的男性 丁:小弟弟

称呼同辈且年纪比自
( ~) 妹 甲:妹子、大妹子;乙:本姓+家+大妹子;丙:小妹妹
己小的女性

称呼晚一辈/二辈青少 甲:姑娘;乙:小姑娘;
( ~) 姑娘④
年女性 丙:姓+姑娘
合计 16 74

二 泛化的特点
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及泛化的亲属称谓语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并表现
出较强的规律性。 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具有选择性。 汉语亲属称谓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内部称谓语多,彼
此区别精细,关系复杂,据刘超班先生的研究,汉语现代标准亲属称谓语共363个,其中父系
245个,母系65个,妻系44个,夫系9个。⑤ 但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泛化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
较为定型的只有前表所列的16个。在众多的亲属称谓语中,哪些泛化,哪些不泛化,主要依
分,
据亲密和尊敬两条基本原则进行选择。 (1) 亲密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严格区分亲属关系的亲疏
差别,其基本差序为直系亲于旁系,父系亲于母系、妻系、夫系。交际中,言语主体运用亲属称谓
语称呼非亲属成员的主要欲求之一是通过将非亲属成员纳入亲属关系网以表达亲近之意,因
而在选择称谓语时根据被称呼对象的特点尽可能地选择亲属称谓系统中关系最亲近的称谓
语。这一交际心理排除了第一旁系以外的所有旁系亲属称谓语和妻系、夫系所有称谓语及母系
的绝大部分称谓语。 前表16个泛化的亲属称谓语中,除“( ~) 姨”是母系亲属称谓语外,其他
15个全部为父系亲属称谓语,其中“( ~) 爷、( ~) 奶奶、( ~) 妈、( ~) 娘”4个还重属直系亲属称
谓语。 正因为如此,所以泛化的亲属称谓语及其变体在实际交际中均表示强烈的亲近意义。
(2) 尊敬原则。 如果说亲密原则所支配的是亲属称谓系统不同系别间横向选择的话,那么尊敬
原则支配的则是一系别中的纵向选择。依据亲密原则所选择的直系、父系和第一旁系三个系别
1998年第2期 ·35·
的亲属称谓语其数量仍然不少,仅仅父系就有245个。 在直系、父系和第一旁系众多的称谓语
中,哪些泛化、哪些不泛化主要依据尊敬原则。 这一原则考虑的主要是言语主体与被称呼对象
的辈份和年龄关系。 就辈份看,不同辈份中晚辈对长辈的称谓语泛化,而长辈对晚辈的称谓语
一般不泛化。 前表16个泛化的亲属称谓语其中10个( 爷、奶奶、伯、叔、伯母、婶( 儿) 、妈、娘、姨、
姑娘) 是晚辈对长辈的,其余6个是同辈的,没有一个是长辈对晚辈的。 就年龄看,同辈称谓语
中,
年幼对年长的称谓语泛化,而年长对年幼的一般不泛化。前表6个泛化的同辈亲属称谓语,
其中3个( 哥/兄、嫂、姐) 是年幼对年长的,另外3个( 兄弟、弟、妹) 是年长对年幼的。 从表面数
量上看是年幼对年长与年长对年幼两种称谓语平分秋色,但在实际交际中3个年长对年幼的
称谓语主要用于从儿、从孙称谓。 如“小弟弟、小妹妹”通常用为成年的言语主体将自己降低一
个或两个辈份称呼少年儿童交际对象。 由于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主要是将交际对象当作长辈或
同辈年长的亲属来称呼,因而泛化的亲属称谓语普遍都表示明显的尊敬意义。
亲属称谓语泛化的选择除受亲密和尊敬原则的制约外,还受诸如民族心理、传统文化等因
素的影响。
2.泛化的亲属称谓语为适应称呼对象的不同特点和交际的不同场合,在实际运用中产生
众多的称谓变体。这些变体在交际中一方面各有自己适应的对象和场合,另一方面称呼同一对
象在变体的选择上又有很大的灵活性。前者如“( ~) 爷”的7个变体,甲组主要用于称呼熟识对
象,乙组主要用于称呼非熟识对象,丙组主要用于年老的言语主体称呼熟识的同辈且多为街坊
邻里的男性对象。后者如一个成年的言语主体称呼一个熟识的同辈且年纪比自己大/相当的已
婚女性对象,可根据对象特点和交际场合等情况在“( ~) 姐”的甲组、丙组,“( ~) 嫂”的甲组、乙
组中自由选择,也可采用从儿或从孙称谓形式在“( ~) 奶奶”“( ~) 妈”“( ~) 婶( 儿) ”的甲、乙、丙
组中选择。交际中制约各变体适用范围和言语主体对变体选择的因素相当复杂,涉及言语主体
与被称呼对象的关系,如熟识不熟识、是不是街坊邻里、感情距离远近;称呼方式,如对称还是
叙称、从儿从孙称谓还是普通称谓;被称呼对象的特点,如已婚还是未婚;言语主体的特点,如
成年还是未成年;交际场合的特点,如正式庄重还是非正式庄重等诸多方面。( 各变体运用的条
件及规则将另有专文讨论。)
3.泛化的亲属称谓语各变体结构上大多都带有泛化标记成分。 在我们传统的认识中,亲
属称谓语的泛化与非泛化主要是意义上看其指称对象是否是亲属成员,而我们的调查结果表
明,这种意义上的差别在绝大多数泛化的变体中都有相应的形式标记成分加以区分。 前表74
个 变体中,不带泛化标记成分的只有“爷爷、奶奶、伯伯、伯父、伯母、叔叔、姑娘”7个,仅占
9.
4%,其余90%以上结构上都带有泛化标记。 如“( ~) 爷”中“姓+爷爷、大爷、老大爷、老爷
爷、说话人之子女/孙之名+他/她+爷爷”等变体的“姓、大、老、说话人之子女/孙之名+他/
她”等都是泛化标记成分。泛化标记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专门的泛化标记,只有“老、大、小、
他/她”4个,二是被称呼对象的姓( 女性对象包括本姓和夫姓) 和名,三是说话人之子女/孙之
名。这些泛化标记的主要作用是区分亲属称谓语与非亲属称谓语,即亲属称谓语前一旦带上这
些泛化标记就一律泛化为非亲属称谓语。
4.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的运用就社会成员整体看,具有地域性和阶层性倾向;就社会成员
个体看,具有阶段性和条件性倾向。一般说来,农村地区的泛化比城镇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的居
民的泛化比受教育程度高的普遍。如在乡村向非熟识对象问路,通常是用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称
呼对方,即使是城镇居民来到乡村也是如此。相反,在城镇向非熟识对象问路,一般是用“同志、
·36· 语言文字应用
师傅、先生、小姐”等通用的社会称谓语称呼对方( 少年、儿童言语主体例外) ,即使是农村居民
来到城镇也是如此( 通常用“同志、师傅、老师傅”) 。
一个社会成员在他整个生活历程中,不同阶段使用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的情况也是不同的。
前期社会化过程中,即儿童、少年阶段的社会交际中主要使用泛化的亲属称谓语,而进入成年
之后,社会称谓语的运用日趋多样化,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的使用因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而相对
减少。如在正式的社交场合或对上级领导、自己的服务对象等不适合使用泛化的亲属称谓语的
环境或对象时,一般都选用其他的社会称谓语。
5.在实际交际中,泛化的亲属称谓语很多都有从儿、从孙的称呼方式。 用于从儿、从孙称
谓的泛化的亲属称谓语形式上有专门式和借用式两种。 前表各变体中“说话人之子女/孙之名
+他/她+亲属称谓语”构成的称谓语都是用作从儿、从孙称谓的专门称谓语。言语主体降低自
己一个或两个辈份比照其子女/孙的口吻临时借用的各种变体都属借用式。如年老的言语主体
比照其孙借用“小弟弟”称呼非熟识的少年、儿童,年老的言语主体比照其子女借用“大姐”或
“姓+大姐”称呼中青年女性等均属此种。无论哪种方式,都是言语主体通过降低自己的辈份以
表达对对方尊敬和亲近之意。

三 泛化的原因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
1.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传统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主要特点
是以五伦为本位的家与国“同构”。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庭不仅是一个生产和经营单位,而且
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础,传统文化中以五伦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规范维系着国与家的秩序,并
规范人们的行为。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
庸》) 。 五伦之中,父子、夫妇、昆弟三伦属于家庭,其余二伦由家庭三伦扩展而来。 上下关系由
父子一伦扩展为君臣一伦,左右关系、前后关系由夫妇、昆弟二伦衍为朋友一伦,其他一些群体
关系都以五伦为基础延伸为各种上下关系、左右关系、前后关系,并且这些关系均以“亲亲”之
情为纽带:“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 《中庸》) 这种社会结构和文化,使国家
政治伦理化,社会组织畸形萎缩,家庭畸形发展,家庭执行着国家的职能,个人直接赖以生存的
群体是家庭而不是社会,因而个人长期为家庭观念所束缚,把社会当作家庭。 尽管今天我们的
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及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但历史上以五伦为本位的社会结构
和始于家庭通达天下的传统文化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在社会交际中仍然常常
把社会当作家庭,把社会交际对象视为亲属成员。
2.传统人际关系的影响。 从上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特点可以看到,中国的传统的人际关
系实际是一个以五伦为核心,以亲情为纽带,沿着亲属的差序向外扩张的关系网。 在这个关系
网中,五伦的五种人际关系都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对”,每对都有一个准则,每种准则都是双
方各自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
义。”( 《礼运》) 父慈是对子的义务和责任,子孝是对父的义务和责任。 在这种人际关系中,人们
家庭观念极强,感情色彩浓厚,“父慈子孝、兄良弟悌、长惠幼顺”等伦理模式推而成为人际关系
的准则、社会交际的规范。 在实际交际中,用晚辈对长辈或同辈年幼对年长的亲属称谓语称呼
非亲属对象,一方面表达了对对方的尊敬或恭顺之意,同时也表达了对对方慈爱或友惠的期待
之情,往往效果极佳,因而在长期社会交际中逐渐形成把社会当作家庭的民族心理和亲属称谓
1998年第2期 ·37·
语社会化的传统。 早在近代白话中就大量存在着用亲属称谓语称呼非亲属成员的现象。 如“告
爷爷与孩儿每做主”( 《蝴蝶梦》二折) ,“爷,这张飞的枪好不快里”( 《隔江斗智》三折) 。前例中告
状人以“爷爷”称呼包待制,后例中部将甘宁以“爷”称呼周瑜。 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高
度社会化,但传统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亲属称谓语社会化的传统仍然强烈地影响着
人们对称谓语的选择和运用。
3.社会称谓语的短缺和亲属称谓语的借用。 汉民族社会交际的称谓形式多种多样,汉语
社会称谓语也丰富多彩,基本能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但在实际交际中,由于交际对象、交际环
境、交际欲求等的特殊性,人们常常面对交际对象一时找不到适当的社会称谓语,不知该怎么
称呼。此时,言语主体最简单、最得体的办法就是借用一个与交际对象情景、年龄等相适应的亲
属称谓语称呼对方。 李思敬先生在研究近50年来社会称谓的变化时也注意到了这种情况:
“‘同志’这个称谓只是把‘先生’‘太太’这种旧称谓冲掉,却始终没能在城市居民中全面取代它
们。这大约是因为,当‘同志’这个词的革命色彩还很浓的时候,街坊邻居之间不适用,而当它淡
化了这种色彩以后,又显得不亲切。 于是在50年代中期以后,天津市民中间就普遍兴起了‘张
姐’‘王娘’‘陈姨’‘李婶儿’‘刘大妈’‘徐大爷’‘郑奶奶’之类的准亲属性的社会称谓,来填补放
弃使用‘先生’‘太太’之后的社会称谓上出现的空白。”⑥ 李先生这里的“填补空白”指的就是社
会称谓语的短缺和亲属称谓语的借用。

附 注
①“夫姓”指被称呼对象丈夫的姓;“本姓”指被称呼对象本人的姓。
②丙组有两种用法。 第一,在城镇相互熟识的街坊邻居中年岁较长的女性彼此间称呼,具有从儿称谓的
性质。 第二,城镇居民中,主雇家庭成员专称其家中年岁较长的已婚女佣。
③“( ~) 妈”和“( ~) 娘”在地域分布上有互补的倾向,北方多用“( ~) 娘”,南方多用“( ~) 妈”。
④“姑娘”是一个特殊称谓语,近代白话作亲属称谓语,指称“父之姊妹”,与“姑姑、姑母”同。 如关汉卿《玉
镜台》一折:“我有个侄儿温峤,见任翰林学士。……小官姓温名峤,字太真,官拜翰林学士。小官别无亲眷,止有
一个姑娘,年老寡居。”作为社会称谓语,近代白话可尊称未婚女子,如《红楼梦》中的林姑娘、宝姑娘等。
1991。
⑤刘超班《中华亲属辞典·中华亲属标准称谓语简表》,武汉出版社,
⑥李思敬《50年来的“社会称谓”变迁杂忆》,《语文建设》1996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 伍铁平《论汉语中的从儿称谓和有关现象》,《中国语言学报》第2期,商务印书馆。
[2] 郭继懋《常用面称及其特点》,《中国语文》1995年第2期。
[3] 李思敬《50年来的“社会称谓”变迁杂忆》,《语文建设》1996年第9期。
[4] 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
[5] 毕继万《汉英社交称谓的差异》,《语文建设》1997年第1期。
[6]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7] 潘攀《亲属称谓语的简化趋势》,《语文建设通讯》( 香港) 第40期,
1993。 《新时期社交称谓语及其心理
评价》,《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 潘攀 武汉教育学院中文系,邮编:430010)

·38· 语言文字应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