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9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语言迁移、对比和错误分析浅谈

——以越南学生学习汉语为例
§«i ®iÒu vÒ chuyÓn di ng«n ng÷, ®èi chiÕu ng«n ng÷
vµ ph©n tÝch lçi sai trong gi¶ng d¹y ngo¹i ng÷
(trªn t liÖu vÒ t×nh h×nh häc tiÕng H¸n cña häc sinh ViÖt
Nam)
琴秀才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中国
语言文化系
摘要:语言迁移、对比分析、偏误分析是外语教学和
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语教学过程中,
每位教师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学习者犯这样或那样的
错误。本文从语言迁移、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三个角
度,对母语为越南语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产
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发现偏误的类型主要有:过度概
括、语序错位、词语搭配不当、词语误代、近义词误
用等。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
规则泛化、学习策略等。本研究结果有利于促进对越
南学生的汉语教学。
关键词:语言迁移;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外语教学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
错误,而在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中,教师判断学习者的目
的语能力主要是以学习者所犯语言错误的数量多少为依据
错误数量越少,说明语言掌握得越好,语言能力强,反之
亦然。那么,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学
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语言迁移现象和错误?应该怎样正确
地评估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就此,本文将从越南学
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所出现的语言迁移现象与错误着重论
述分析,以期促进汉语教学。
调查语料主要来源于越南国家大学所属国际学院中文
系的精读课和口语课,越南国家大学所属外语大学中国语
言文化系的精读课和口语课,越南东都民办大学中文系的
翻译课,结合收集、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便增加研究结
果的可信度。研究对象分别为 17 个初级班、12 个中级班与
35 个高级班的越南学生。笔者对 170 个偏误例子进行统计、
对比和分析,同时也采取了问卷和访谈方法,结果偏误的
类型主要有:过度概括、语序错位、词语搭配不当、词语
误代、近义词误用等。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母语负迁
移、目的语规则泛化、学习策略等。
一、语言迁移
1.1 对语言迁移理论的认识
“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
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的影响这一现
象。而与外语习得和学习有关的语言迁移理论则是在 20 世
纪 50 年代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
来表达思想这样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在外语学习中十分常
见,尤其是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语言迁移一般有两种
即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语相类似或
完全一致时,往往出现正迁移;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
特点相迥异时,学习者若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就会产
生负迁移现象。正迁移有利于外语学习,负迁移则阻碍外
语学习。
语言迁移理论在 20 世纪 50 年代对外语习得和学习的
研究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当时人们从各个方面对语言迁移
现象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拉多/Lado 认为,语言迁移现象是
语言习得的一种主要障碍;科德/Corder)则认为语言迁移
现象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并不是至关重要的;杜雷/Dulay 和贝
特/Burt 则提出,语言迁移是语言习得的一个发展过程,它
在外语学习中不是一个有意义的因素。虽然众所纷纭,但
这些研究却说明了语言迁移现象已在外语习得和学习的研
究领域里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1.2 外语教学中母语的影响
任何一种外语的教学都是在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母语的
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学习者母语的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
响和作用便成了外语教学理论和外语教学实践不可回避的
一个问题。从外语教学的实践方面来看,历来就存在着两
种不同的对待学习者母语的方法:一种是“依靠母语”,
即把母语作为唯一的教学用语以及将目的语与母语的对译
当作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另一种是“排斥母语”,即在
各个教学环节中都使用目的语,绝对禁用母语。从外语教
学理论研究方面来看,就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从理论
上进行探讨,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随着对比分析研究的兴起
就已开始了,其后的一些有关外语习得和学习理论,如错
误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等,都涉及到了
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问题。由此可见,在外语教学中正确
认识对待母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学习者的母语在
外语教学中有“促进”和“干扰”两个方面的双重作用:促进作
用,即学习者利用和借助母语可以较快地学会外语;干扰
作用,即母语妨碍学生掌握正确的外语或正确掌握外语。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这种双重作用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必须解决的一对
矛盾。我们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正确恰当地利用学习
者的母语,对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
的对比分析,将有利于确定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并且能
发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汉语与越南语均为有
声调的、语序极其重要的孤立语言。例如:
(1) 汉语: 我 学习 汉语。
越南语:Tôi học tiếng Hán.
(2) 汉语: 他 正在 看 书。
越南语:Nó đang đọc sách.
例(1)和例(2)两种语言中所表达的语序完全相
同。越南学生完全可以从汉语直译成越南语。
在外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学生一方面由于已习得和掌
握了母语,另一方面由于目的语规则了解得不多,每碰见
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他们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要用母语来
对比衡量。一般说来,目的语中与母语相同的现象学生易
于掌握,而与母语不同的,尤其是相似而又有区别的现象
则难以掌握或掌握不准。在外语教学的实践中,针对学生
在基础阶段倾向于利用母语来学习外语的这一特点,教师
有意识地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一些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
不同或相似而又有区别之处,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教学的
难点和重点。这是排除母语干扰,使学生在基础阶段逐渐
养成一种良好的外语习惯的有效方法。例如,越南语被动
句常用两个标志词“được”和“bị”,分别表示褒义/如意和
贬义/不如意;汉语常用标志词“被”,并且没有褒贬/如意
不如意的区分。[3]
(3) 越南语:Ông ấyđược chọn làm giám
đốc nhà máy
字译: 他 被 选 当 经理/厂长 工厂。
意译:他被选为当工厂的经理/厂长。
(4) 越南语:Nó bị mẹ mắng cho
một trận
字译: 他 被 妈妈 骂 给 一 顿。
意译:他被妈妈骂了一顿。
此外,越南语的“bị”字还可以用在不及物动词和形容
词前边,并不表示被动,而只表示说话者认为所发生的事
情对主体是不如意的,汉语的“被”不能这样用。如下面
例子(5)为越南学生受母语影响直译成汉语时误加“被”
就产生了错句。
(5) 错句:*我孩子被病了。
越南语:Con tôi bị ốm.
字译: 孩子 我 被 病。
意译:我孩子病了。
通过“được”、“bị”和“被”的对比,教学中的难点
便显而易见了。正如拉多/Lado(1957)曾指出过:教师把
外语和学生母语进行比较就能较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真正
难点是什么,从而能提高教学质量。
1.3 外语学习中负迁移之表现
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不仅出现在语音、词汇和语
法等语言系统本身的几个层面上,而且在语用层面上也普
遍存在。现以越南学生学习汉语为例,分别对这几个层面
上的负迁移的情况进行一些简略的讨论。
1.3.1、语音层面上的负迁移
从语言的语音系统的角度来看,越南语和汉语均属于
有声调类型的语言,以声调区别字义的“声调语言”。有
些声调的差异往往是造成越南学生语音迁移的主要原因。
例如,初学汉语的越南学生第四声的调值(51)读得不准
确,经常把第四声读成第一声(55):(不是)
;把第三声(214)前半降调部分去掉,只读
后 半 上 声 ( 14 ) 一 部 分 , 就 是 因 为 越 南 语 中 有 /dấu
hỏi/(341)这一声调所造成的负迁移;或用越南语的一些
浊音声母发音习惯来发汉语相应的清音声母。如:
(宝贝) [pau214 pei51 ] [bau214 bei51] [1]
外语学习中产生的语音负迁移往往十分顽固,即使
学习环境很好,学习者也非常努力,但最终他的语音
也是无法达到操这种语言的本族人的水平。因此,在
外语教学中对外语语音的要求不能过分强调,不必为
获得不切实际的完全纯正的外语语音而花太多的时
间。语音教学应以满足外语交际为目的。对于能区别
意义的音位与音位手段必须重视,而对于非音位的不
区别意义的语音差异不必过分要求。
1.3.2、词汇层面上的负迁移
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时,词汇层面上负迁移的情况比较
复杂,类别也比较多。大体说来,这一层面的负迁移较多
地体现在以下个方面。
1.3.2.1 词的概念意义不同或它所指的范围大小不等而造成的
负迁移。如向别人介绍时说:
(6) 越南语:Cô ấy là người yêu của Hoàng
đấy.
字译: 她 是 人爱 属于 小黄 啊。
错句:*她是小黄的爱人。
意译:她是小黄的女朋友。
“爱人”一词在现代汉语里一般用来指自己的配偶(丈
夫或妻子),而越南语中的“người yêu”一词指的是男/女朋
友,它与丈夫或妻子的意义是不一样的。“爱人”和
“người yêu”二词概念意义不同,学习汉语时,有的越南学
习者误将“người yêu”理解为“爱人”。这就是词义负迁移
的一种现象。
1.3.2.2 词的内涵意义不同引起的负迁移
有的词虽然在不同的语言中它们的概念意义相同或相
近,但其内涵意义却相差甚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语
言的文化背景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学习外语时,若不注意
目的语词的内涵意义与母语相应的词的内涵意义之间的差
异,也会出现词汇层面的负迁移。例如:上述例( 3)、
(4),又如越南语的“thủ đoạn”一词和汉语的“手段”一
词,它们的内涵意义是不同的。越南语中“thủ đoạn”大多
数倾向于表示贬义,是指使用不正当的办法以达到目的的
意思,而汉语的“手段”一词则兼具褒贬的。
1.3.2.3 助词“着”与介词“把”的回避
汉语助词“着”表示状态持续和动作进行,越南语没
有与之相应的。因此,当要表示动作进行时,学生可能会
倾向于用副词“正/正在/在”,而回避用“着”。如:
(7) 越南语:Cô ta đang ốm.
字译: 她 正在 病。
意译:她病着呢。
错句:*她正在病。
越南语没有“把”字句,所以当学生还没习得这种句
式时,他们会采取回避措施,或因目的与规则掌握得不好
而引起偏误。例如:
(8) 越南语:Cô ấy để ví tiền vào túi
của tôi.
字译: 她 放 钱包 在 包子 属于 我。
错句:*她放钱包在我的包子里。 [2]
意译:她把钱包放在我的包子里。
1.3.2.4 表示转折词语使用上的负迁移现象
有的越南学习者则混用“而”与“还”,
(9) 越南语:Mọi người đều bận bịu bài vở,
còn anh thì chỉ mải chơi.
字译: 大家 都 忙 功课, 而 你
则 只 顾玩儿。
错译:*大家都忙着功课,还你只顾玩儿。
意译:大家都忙着功课,而你只顾玩儿。
造成这样的错误在于学习者受学习策略推测类似以下
例子的影响:
(10) 越南语:Anh đợi một lát, còn hai
người nữa mới tới lượt anh.
字译: 你 等 一下儿, 还 两 人 再
才 轮到次你。
意译:你等一下儿,还有两个人才轮到你。
1.3.2.5 词的混用
(10) 越南语:Tôi biết tiếng Trung Quốc.
字译: 我 会 语言 中国。
错句:*我知道中文。
意译:我会中文。
(11) 越南语:Tôi biết anh ấy.
字译: 我 认识 他。
错句:*我知道他。
意译:我认识他。
错误的原因是越南学生将越南语中的一个语言项
“biết”混用于汉语里的三个语项“知道”、“会”与“认
识”。如:
(12) 越南语:Tôi biết nó ở đâu
字译: 我 知道 他 在 哪里。
意译:我知道他在哪里。
1.3.3、语法层面的负迁移
语法层面的负迁移在外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较为普遍。
学习者由于目的语的句型掌握得不多,在表达新的意义时
常依赖于母语的句法知识。当同一意义母语和目的语句法
表现形式相异时,便会产生句法层面上的负迁移。初学汉
语的越南学生在句法层面常出现的负迁移情况也是常见的
以下仅举几例予以说明:
1.3.3.1 在语序上
在时间意义的表达上,越南语日期表达顺序亦不同于
汉语。如:
(13)越南语:Thứ Hai ngày 26 tháng 9
năm 2005.
字译: 星期一 日 26 月 9 年
2005。
意译:2005 年 9 月 26 日星期一。
错句:*星期一日 26 月 9 年 2005。
对于时间的表达形式,越南语的顺序是从小到大的,
这与汉语表达形式是恰恰相反的。
汉越两种语言在语序上还有其他的差异,如句法功能
上起处所状语作用的短语,在汉语中通常前置,而在越南
语中则后置。例如:
(14) 错句:*我吃饭在学生食堂。
越南语:Tôi ăn cơm ở nhà ăn sinh
viên.
字译:我 吃 饭 在 食堂 学生。
意译:我在学生食堂吃饭。
又如汉语定中的错位。
(15) 错句:*我们是留学生越南。
越南语:Chúng tôi là lưu học sinh Việt
Nam.
字译: 我们 是 留学生 越南。
意译:我们是越南留学生。
1.3.3.2 动宾搭配方面
每一种语言在词与词的搭配上都有一些各自特有的方
式和习惯。词的这一特征很容易引起外语学习过程中词层
面上的负迁移。如下面这些汉语短语搭配上的误用就是因
为学生将越南语的搭配习惯错误地迁移到了汉语中去,或
者越南汉语学习者不掌握汉语中离合词结构的用法。
(16) 字面错译:*我见面他。
越南语:Tôi gặp anh ta.
字译: 我 见 他。
意译:我跟他见面/我见他的面。
(17) 字面错译:*我睡觉六个小时。
越南语:Tôi ngủ sáu tiếng đồng hồ.
字译: 我 睡 六小时。
意译:我睡六个小时的觉。
(18) 字面错译:*我们上课语法英语。
越南语:Chúng tôi học giờ ngữ pháp tiếng
Anh.
字译: 我们 上 课 语法 英语。
意译:我们上英语语法课。
针对外语教学中母语对目的语语言系统的影响,教师
应根据学生母语知识的特征积极主动地去找出那些容易使
学生产生负迁移的方面,并将这些方面与目的语的相应部
分进行对比和分析,然后在具体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化干
扰为积极因素。这就有益于培养学生用外语思维的习惯。
二、对比分析
2.1 对比分析与历史比较语言学
对比分析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迁移原理和语言学中
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假设,它
是把两种语言的系统(如语音系统或语法系统)进行比较
以此来揭示不同语言之间异同(尤其是异)的一种语言分
析方法。
对比分析在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上都不同于 19 世纪
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其不同之处表现在:第一、对比分析
是一种共时的研究,它以当代语言为比较和分析的对象;
而历史比较语言学则是一种历时的研究,它以几种语言在
历史演变中出现的类似因素为比较的重点。第二、对比分
析只限于两种语言(即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比较,所比
较的两种语言既可以是同一语系的语言,也可以是不同语
系的语言。而历史比较语言学所进行的语言比较可以是在
两种,也可以是在更多的亲属语言之中展开。第三、对比
分析的重点是放在两种语言相异的特征上;而历史比较语
言学则注重语言间的类似和相同点的比较,以便追溯到这
些语言的亲缘关系和共同原始母语。
2.2 对比分析的目的
应用性的对比分析研究是服务于外语教学实践的,其
目的是要通过系统地比较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异同来建立
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对比分析的倡导者们有以下三个方
面的共同主张:
1)外语学习的唯一障碍是母语的干扰;
2)通过对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科学的结构分析,
可以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以及区别程度的大小;
3)这些区别能使语言学家预测外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
的所有困难。
学生接触一门外语后会发现外语中的有些特征相当容
易,有些则很困难,和他母语相似的外语成分对他而言就
会简单,而和他母语不同的成分就困难。教师把外语和学
生的母语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就能较好地了
解真正的学习难点是什么,并为教授这些难点做好准备,
从而达到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可见,对比分析的目标就
是要通过对比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体系,一方面找出其
相同的一面,为学习者更顺利地、更成功地实现迁移创造
条件;另一方面找出其相异的一面,防患于未然,阻止或
减少干扰的发生,使学习者能够自觉地避免或少犯语言错
误。
2.3 对比分析的步骤
对比分析一般包括四个步骤(R.Whitman,1970):
第 一 步 : 描 写 ( description ) 。 借 助 于 形 式 语 法
(formal grammar),对所比较的两种语言进行详细的描写。
第二步:选择(selection)。由于不可能对有关的两种
语言所有的方面都进行比较,因此,必须对要比较的某些
语言形式(如某些语言项目、规则和结构)做些选择。
第三步: 对比(contrast)。对两种语言所选择出来进
行比较的语言形式加以印证(mapping),并详细列出它们
之间的关系。
第四步: 预测(prediction)。在以上三个步骤的基础
上,对外语学习者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学习困难进行预测,
这种预测一般是通过构建第二语言学习的“异同等级”
(也有的学者称之为“难度等级/a hierarchy of difficulty”,
但笔者认为这一观点还缺乏实践性支持)或通过应用心理
学和语言学的理论来实现的。
Ellis (1985)已指出 6 个对比中的异同等级。现以越南语
为第一语言(一语)与汉语(二语)中的例子进行证实如
下:
(1)一语和二语中某个语言点没有差异。
越南语的表达语序、语音、意义与汉语的相近或相同。如:
越南语 汉语意译
(19)Kính thưa các quí vị 尊敬的诸位代表:
đại biểu
字译:尊敬各贵位代表
(20)Tổng thống 总统
字译:总统
(21)Cử hành 举行
字译:举行
(22)Đậu phụ 豆腐
字译:豆腐
(23)Thủ đô Hà Nội 首都河内
字译:首都河内
(2)一语中有两个语言项等于二语的一个语言项。如:
越南语 汉语意译
( 24 ) Đỏ ( 红 色 ) / 红色
Hồng (粉红色)
(25)Đại biểu / Đại diện 代表(名词/ 动词)
(26)Đây/ này 这
(27)Kia/ đây 那
( 28 ) Ăn ( 吃 ) / uống “吃”也有“喝”的意思
(喝)
(3)一语中有某个语言项而在二语中不存在。如:
越南语 汉语意译
(29)Đỏ, đen, đi, đứng 中 汉语拼音中没有“Đ”
的辅音“Đ”
(30)Nghe 中的 ngh 汉语拼音中没有“ngh”
(31)Nhé 中的 nh 汉语拼音中没有“nh”
(4)一语和二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等值有不同的分布。
如:
越 南 语 中 的 “ ng” 和 “ ch” 出 现 在 前 边 和 后 边 :
(32)người, cung, cho, chích…
汉语拼音中的只在后边“ng” jing, shang;和“ch”只出
现在前边: chi, chou
(5)一语的语言项和二语的没有相似之处。如:
越南语 汉语意译
(33)Chạy rất nhanh 跑得很快(要加‘得’)
字译:跑很快
(34)Lặng lẽ đi vào 静悄悄地走进来(要加
字译:静悄悄走进来 ‘地’)
( 35 ) Tôi là người Hà Nội/ 我河内人/今天星期一 (可
Hôm nay là thứ Hai 以省略‘是’)
字译:我是河内人/今天是星
期一
(36)Thư ký 秘书
字译:书记(汉越音为
‘Thư ký’)
(37)Bí thư 书记
字译:秘书 (汉越音为‘ Bí
thư’)
(6)一语中有一个语言项等于二语的两个或多个语言项。如:
越南语 汉语意译
(38)Dù 不管/尽管/哪怕
(39)Phải 不得不/非——不可/要/必
须/得
(40)Không thì 要不(然)/不燃(的话)
(41)Nếu 如果/假如/若/要是
根据 Ellis (1985)所提的 6 个对比中的异同等级对越南
语(一语)与汉语(二语)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一些
相近点,但也有不少差异的地方。这在两种语言教学中,
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有助于减少负迁移,预测和纠正偏误,
克服困难,为提高汉语教学与交际作些贡献。
2.4 对比分析理论的不足之处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开始,由于认知心理学和转换
生成语言学的出现,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和语言学基础都受
到了挑战,人们开始从语言间的对比研究逐渐转向外语学
习过程的研究。这种研究方向的转移使得对比分析理论中
的一些弱点和不足暴露了出来。综合批评者们的观点,对
比分析理论存在的弱点和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4.1 对比分析理论认为,只要找出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差
异,人们就可以预测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
现的错误。然而,大量的实验和实地观察的结果却表明,
对比分析所预测的许多学习错误并没有发生,而没有预测
到的一些学习错误却发生了。也就是说,对比分析理论对
学习者错误的预测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2.4.2 对比分析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
差异越大,学习者困难越大,犯错误的可能越大。这种将
“语言之间的差异”( difference )与“学习者的困难”
(difficulty)等同起来的作法受到了不少人的批评。批评者
们指出,“差异”是语言形式上的,而“困难”是心理学
上的一个概念,没有任何心理学依据可以将两个概念等同
起来(W.Littlewood,1984)。此外,实验也发现,母语
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往往是学习者困难所在和易犯
错误的地方。
2.4.3 许多对比分析研究主要限于目的语和母语的音位系统
和句法系统的表层结构特征的比较。虽然拉多/Lado 在 1957
年就指出过,文化对比与语言对比在对比分析研究中有着
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的对比分析研究的工作中,文
化对比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包括拉多/ Lado 本
人也忽略了这一方面的研究。事实上,在外语学习中,学
习者的许多困难以及学习者所犯的许多错误都与目的语和
母语之间文化方面的差异有关。
三、偏误分析
3.1 什么是偏误分析
根据对比分析理论,外语教学中所出现的偏误主要来
源于母语语言系统的干扰,因此,从音位和语法结构等方
面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能预
测和避免外语学习中的错误。然而,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
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对比分析在预测学习者偏误方面
的有限性。人们发现,外语学习中学习者所犯的许多偏误
并不能完全地、准确地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预测。也就是
说,只依靠比较母语和目的语形式系统来预测和解释学习
者的偏误是不够的,外语学习中的困难和所出现的偏误除
了母语干扰之外还有其他因素。这样,人们便开始把研究
的焦点逐渐转移到了语言学习过程上,首先是着眼于学习
者的语言偏误,以期发现和了解语言学习策略和过程。其
实,对外语学习者书面语和口语偏误的搜集和一般性分析
的工作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就开始了,不过其目的只是为了
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一些简单的语言学上的分类,对偏误
的描述和解释则缺乏理论框架和统一的原则。而上世纪 70
年代发展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偏误分析旨在对学习者的偏
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确定其偏误的来源,并以此说
明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以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地位。
3.2 篇误分析的作用
科德/Corder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对学习者的偏误
进行分析指出以下三个作用:
第一,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熟悉的程度。也就是说,
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便可发现学习者
在向目的语接近的过程中已到达了哪个阶段,还剩下多少
需要继续学习的内容。
第二,了解学习者是如何学习语言的。学习者的偏误
能向研究者们提供学习者如何学习和习得语言的证据,了
解其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和步骤。
第三,错误分析对学习者本人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
我们可以认为犯偏误是学习者为了习得而使用的一种学习
手段,它是学习者用来检验其对所学语言的本质的假设的
一种方法。
3.3 错误分析的程序
错误分析程序,按科德/Corder(1974)的阐述,可分
成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搜集分析的资料。
用来进行偏误分析的资料主要来自外语学习者,可以
是他们口头表达的内容,也可以是他们的书面练习。另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听力调查来获得分析资料。
第二步:鉴别其中的偏误。
鉴别偏误需从语法和交际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要看
句子是否符合语法,如果不符合,则有错误;如果句子符
合语法,还要进一步检查它在该交际语境中是否用得恰当
如果不恰当,也应看成是错误。区别的确反映语言能力的
偏误(error)和“偶然场合”的失误(lapse)。其实,要
准确地鉴别出偏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具有本族语
者的语感,人们也无法立即对错误作出判别,因为偏误并
不具备人们想象中那样明显可辨的特征,对偏误的界定牵
涉到诸多的因素。
第三步:将鉴别出来的偏误进行分类。
对偏误进行分类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先根据
对学习者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作出的一系列预想
(preconceptions),建立偏误的类别(如助词的误用、表
差异比较的问题、复数错误等),然后按已建立的偏误类
别对分析资料中的偏误一一作出归类。这种方法操作起来
既简单又快,但由于偏误的类别是预先设计和建立的,不
免带有一些成见。另一种方法是,先搜集偏误,再按语法
和语义问题的各种不同范畴将搜集到的偏误进行分组,经
过几次进一步的分组后,让偏误自行确定类别。周小兵
(1996)从留学生偏误分析课的作用与语法偏误的形式,
已分成语序、搭配、缺位、误加、混用、杂糅等类别,并
对其产生原因进过详细论述。
第四步:解释这些偏误产生的原因。
偏误被鉴别出来,并作了分类后,接下来就需对外语
学生为什么会犯这些偏误作出解释。这就是说,要设法找
出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产生偏误的
原因大致分为三类:
1)语际语言偏误(interlingual errors)
这类偏误是由于学习者把本族语的语言和文化习惯带
到了目的语的学习和运用中而造成的,也就是迁移理论中
所指的语言负迁移。本族语的干扰在语音、词汇、语法和
文化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例如:
在语音方面:越南汉语学习者将第四声的调值(51)
读得不准确,读成(55)。如:
在词汇方面:
(42) 越南语:Anh ta giới thiệu cho tôi
tình hình cuộc sống trước đây.
字译: 他 介绍 给 我 情况 生
活 以前。
意译:他给我介绍了以前的生活情况。
错句:*他给我介绍了生活情况以前。
在语法方面:
(43) 越南语:Chiều nay tôi muốn gặp
anh ta.
字译: 今天下午 我 想 见面 他。
意译:今天下午我想跟他见面。
字面错译:* 今天下午我想见面他。[4]
例(42)受越南定语后置负迁移的影响引起错误。例
(43)受越南壮语后置负迁移的影响引起离合词的错用,
不能说“见面他”,应改成“跟他见面”或“见他的面”。
在文化方面:学习者由于不懂得目的语文化习惯,或
所知甚少,在使用目的语时套用本族语的文化习惯而产生
的语言偏误。如(44)“ 才老师 ”这样的越南式汉语就属
这一类;问老师的年龄时说(45)“您几岁了?”
2)语内语言偏误(intralingual errors)
这类偏误不是由于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而造成的,
而是因为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理解不对或学习不全面
而引起的。下例的偏误都可归于这一类。
(46) 错句:*我把他叫。
汉语:我叫他。
越南语:Tôi gọi anh ta.
字译: 我 叫 他。
(47) 错误:*我比他不高。
汉语:我没有他高。
越南语:Tôi không cao bằng nó.
字译: 我 不 高 等于 他。
例(46)和(47)因学生不掌握“把”字句和比较句
的规则限制而引起了错误。例(46)应说“我叫他”,而
不 能 说 用 “ 把 ” 字 句 。 例 ( 47 ) 中 “ 不 ” 应 放 在 介 词
“比”之前,因学生受到汉语与法过度概括的影响,误以
为否定副词“不”要放在位于形容词“高”的前边。
3)其他方面的语言偏误(other errors)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由于受精神疲劳、注意力不集
中、心情激动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人们也会出现口误、笔
误或词不达意等一类的语言偏误。此外,不当的教学或过
分地强调某条语法规则的结构操练也会诱发学生犯一些目
的语泛化的偏误。如:
越南学生学了“着”后,常硬套否定句式说成:
(48) 汉语:桌子上没有放着辞典。
越南语意译:Từ điển không có ở trên
bàn đâu.
字译: 辞典 没有 在 上 桌子 啊。
这句话语法上不错,但中国人听起来觉得很烦琐、别
扭。
第五步:评估这些偏误的严重程度。
偏误的严重程度是指偏误对交际所产生的影响。影
响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偏误的性质。有些偏误对交际影
响不大;有些偏误会使交际渠道不畅引起误解;有些
偏误则会严重到妨碍思想交流,导致交际渠道阻塞。
如下面例句无法能理解学生想表达什么意思:
(49) 汉语:因为那是已经成为大明星梁山
伯的结婚发表记者会。
3.4 偏误分析理论的局限性
偏误分析理论的局限性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4.1 偏误分析理论注重的是研究学习者由于对某种语言规
则的无知而出现的语言使用上的偏差,并以此来揭示外语
学习的过程;而对学习者在目的语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正
确的、流利的语言形式则没有予以重视。虽然减少语言输
出中的错误是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外语学习
的最终目的是要用目的语进行流利的交际。研究学习者正
确流利的语言输出是有益于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的。
3.4.2 偏误分析理论过分强调对学习者语言输出运用(即说
和写)材料的分析,而忽视了对语言输入理解(即听和
读)过程材料的分析。众所周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
言理解和语言运用同样重要。对语言理解过程材料的分析
和研究对加深了解外语学习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4.3 偏误分析理论很难解释和说明学习者由于采取某些
“交际回避策略” 而出现的情况。在目的语运用中,学习
者由于某种原因(如害怕出语言错误)常常会避免使用自
己不会或自己没有把握的某些词或结构,这样其语言输出
在形式上就会显得比较正确,而这种不含错误的语言输出
并不能说明学习者已获得了像本族语者一样的语言能力。
四、语言迁移、对比与偏误分析理论对外语教学实践的启

4.1、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母语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

在课堂教学中,对某些词汇或概念的教学,在采用目的
语讲解时学生不能理解,这时若恰当地使用母语翻译的方
法来解释,则往往比用目的语更有效,更易为学生接受。
例如在外语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碰到这样一些词汇,它们
的含义比较单一,且专业性强,如:(50)“非典”、“禽流
感”等,就这样一类词汇的教学,若采用目的语同义转译的
方法来解释或展示这些词的意思,其效果可能会是事倍功
半。而适当地使用母语进行对译成“Viªm ®êng h« hÊp cÊp”
和“Dịch cúm gia cầm”,不仅可以使学生借助母语加深对这
些词汇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进行其
他的教学活动。
然而也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母语的使用应适可而止、
恰如其分。因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
力,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使用母语,学生在有限的课
时内接触目的语的机会就相应地减少了,这就不利于达到
外语教学的目的。
4.2、加强母语和目的语在文化背景之间差异的对比分析
以往的母语和目的语对比分析主要是在音位、语素和
句法这三个层次上进行。虽然早期拉多/Lado 就指出了文化
对比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他说:对两种语言和文化进
行对比以发现和描述操其中某一语言的人在学习另一种语
言时所遇到的困难。但外语教学中文化的对比一直都没有
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在外语教学中就母语和目的语的
文化背景进行对比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跨文化交际中
的失误许多都是由于交际者缺乏母语和目的语文化差异的
意识所造成的。例如,听到有的学生跟老师打招呼时说:
(51)“ 小琴,您好! ”,我心里真是说不出滋味来。若
该学生能意识到汉语称谓词的文化内涵,在交际中就可避
免地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母语和
目的语文化背景之间差异的对比分析,对培养和提高学习
者外语交际能力,使他们减少和避免语用错误,有着十分
重要的意义。
4.3、对比分析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20 世纪 60 年代初
期和中期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十分流行,许多大学纷
纷成立了语言对比研究中心,使语言对比的范围和规模都
得到了扩大。对比分析研究的成果揭示出了许多特殊的语
言现象,丰富了普通语言学理论,同时也为翻译领域的研
究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参考资
料。在外语教学方面,对比分析理论大大地促进了语言系
统的教学和外语教材的编写工作。
4.4、正确认识学习者的言语错误
外语教学的改进和提高依赖于对外语学习者学习过程
的了解,而偏误分析理论正是通过分析外语学习者所出现
的言语偏误揭示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并
从理论上进行阐述。因此可以说,偏误分析理论的建立是
外语教学的一大发展。它一方面丰富了外语教学理论研究
的成果,并已成为外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也为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待学习者的言语错
误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在口语或笔头表达时常常会出现
一些错误。对于学习者的这些言语偏误,教师传统的做法
是“有错必纠”,以求得学习者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其
结果是,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对
学生的言语错误的讲评和更正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
要环节。这种对待学生言语偏误的方法是一种消极的方法
从科德(1979)对学习者言语错误所描述的三种不同类型
来看,“有错必纠”的方法只有可能对“系统的语言错
误”(systematic errors)会产生一定的效果,而对那些“形
成系统前的错误”(pre-systematic errors)和“形成系统
后的错误”(post-systematic errors)则起不到什么作用或
起的作用相当微小。此外,过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会使得
他们产生一种“怕犯错误”的心理,而不敢大胆地去进行
用目的语交际的尝试,这极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目的语交际
能力。
偏误分析理论向人们提示:学习者的言语错误是学习
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学习者在言语交际活动中,首先
考虑的是意义的表达,在他们的语言规则没能内在化的时
候,语言形式上的错误在所难免,而且有些偏误是语言学
习中的必经阶段。应用语言学家杜雷和贝特(1974)曾说
过:不犯错误是学不会语言的。可见学习者是在言语偏误
中学会语言的。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对学习者的言
语偏误不必大惊小怪、过分挑剔,而应采取宽容一点的态
度,并告诫学生,偏误的出现是前进中的问题,只有大量
的实践才能逐渐减少。这种将学习者的偏误从需要避免、
需要纠正的地位提高到作为认识语言学习内部过程的向导
的地位的积极作法,十分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外语的运用中
逐步走向完善,达到掌握外语的目的。以下我们对它在外
语教学实践活动所提供的几个方面的启示作些讨论。
4.4.1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言语偏误
外语学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认知过程,它牵涉到诸多
不同的因素,因此外语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时所犯的言语
偏误也是多方面的。虽然偏误分析理论在目前还不可能全
面地将外语学习者所犯的各种言语偏误进行准确的归类,
为教学的各个方面提供依据,但是根据错误分析理论研究
的成果,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对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
错误加以区别,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这对提高外语教
学效果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4.4.1.1 区别语言行为偏误和语言能力偏误
“语言行为偏误”(performance errors)指的是学习者
由于疲劳、紧张、粗心、激动或注意力分散等,在说话和
写作时所犯的言语差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口误”、
“笔误”。例如:
(52 )* 他是 我姐 姐 。 ( 正 确的 应该 写 : 她 是 我 姐
姐。)
(53)*王老师正在教三班的同学们——三班的同学。
(正确的用词应是:王老师正在教三班的同学。)
例(52)中因“笔误”将“她”写成了“他”;在例
(53)中汉语定指的主语可带“们”,宾语不定指不带,
说话者原本想用的词是“同学”,结果由于某种原因而说
成了“同学们”,而后自己又予以更正。
语言行为偏误是偶然的,不是反复性的言语差错,是由
于没有正确使用已知的语言系统而造成的。任何人在使
用本族语或外语时都会发生语言行为失误。这类失误是
没有规律的,往往可以由学生自己发觉并改正。
“语言能力偏误”(competence errors)指的则是外语
学习者的话语中那些不同于操本族语者的特殊之处。即学
习者因尚未掌握所学外语的体系而犯的那类系统性偏误。
这类错误会在学习者运用语言时反复出现,它反映出学习
者的外语水平。这种偏误一般不能由学习者自己发觉和改
正。例如:
(54) 越南语:Lần thi này nó lại không
đạt.
字译: 次 考试 这 他 又 不通过。
意译:这次考试他又没通过。
错句:*这次考试他又不通过。
(55) 越南语:Lúc tôi mới đến đây, không hề
quen biết người nào cả.
字译: 时候 我 刚 到 这儿,不 认识
任何人。
意译:我刚来到这儿的时候儿,谁也不认识。
错句:*我刚来到这儿的时候儿,谁也没认识。
例(54)该用“没”表示已然,时间到说话时为止而
误用“不”。(55)该用“不”而误用“没”,因学生最
初学习谓语句的否定式时,学到的都是“不”,但学习
“没有”时,不注意到谓语是表示状态的动词不能用
“没”。
4.4.1.2 区别全局性偏误(global errors)和局部性偏误(local
errors)
从语言的可理解性的角度将学习者的言语偏误区分为
全局性偏误(另称整体偏误或交际偏误)和局部性偏误两
类。所谓全局性偏误是指违反了有关句子的整体结构,从
而影响整个句子意义理解的那类偏误(如错用或漏用连词
主要词组语序颠倒、对句法规则的过度概括等);而局部
性偏误指只对诸如从句或短语等一部分句子意义的解释有
影响的偏误(如错用或漏用某一动词或名词的后缀、介词
或助动词的错用或漏用等),而这种影响往往不会妨碍正
常的交际。例如:
(56) 越南语:Anh ta đến thăm bạn
đấy.
字译: 他 来 看 你 啊。
意译:他来看你了。 [5]
错句:*他来了看你。
例(56)中出现“了”的错序,这属于局部性的偏误,
因为它不影响说话者想表达的意思。
(57) 汉语:如果你到我们学校来,你会看到她那
美丽的面貌。
越南语错译:*Nếu bạn đến thăm trường tôi, bạn sẽ
nhìn thấy vẻ đẹp của cô ấy.
例句(57)中把“她”错译成“cô ấy”。在汉语中,当
一个人想表达他/她对某种事/物(某一国家、某一地方或某一
东西)的感情时,可使用女性代词“她”,而不是中性代词
“它”。学生看到“她”误解为是表示“女人”的,故引
起了错误。这类错误影响了整个句子意义的解释,有可能
导致对句子意义的误解,属全局性偏误。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对待学生的言语错误普遍存在
着一种倾向,即只要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其语言形式
结构有偏误或用词造句不符合规则,便一概而论地加以指
出和更正。其实在外语教学中,尤其是在外语教学的基础
阶段,区别对待全局性偏误和局部性偏误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目的语,不要怕犯语言错误
对于那些不会造成交际过程中断或误解的局部性错误应尽
可能避免过多地去指出和纠正,以免挫伤学习者运用目的
语的积极性。贝特/Burt 和凯巴斯基/Kiparsky(1975)也说
过:全局性的错,即第二语言习得者普遍犯的偏误,并对
交际造成很大干扰的偏误,应该予以重视。局部的错,随
着语言学习的发展,自然会逐渐解决。
4.4.1.3 区别对待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错误
口语和书面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交际媒介,它们都有
各自的特点。如有的学生说:
(58) 越南语:Tay tôi bị xước, chảy rất nhiều
máu
字译: 手 我 被破, 流 很多 血。
错句:*我的手碰破了,流了很多血()
正确说法:我的手碰破了,流了很多血()
例(58)口语中应把“血”读成(),“血”(
)是书面语。
在口语交际中,人们一般不可能事先准备好一大套,
然后滔滔不绝地说下去,更多的情况是边想边说,经常改
变话题和说话方式。此外,意义的传达往往还伴随着一些
非语言手段,如手势、面部表情等。而在书面语交际中,
人们通常有较多的时间去斟字酌句,使自己的意思表达得
更加充分。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根据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
特点,区别对待学生在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交际形式中所出
现的偏误是符合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规律的。例如,越南
学生汉语初学者写作文时经常这样写:(59)“ 我家有六
口人:我爷爷、我奶奶、我爸爸、我妈妈、我姐姐和
我。”
在书面语表达中,应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
语言系统方面的知识来监察和修改语言输出,少出或不出
语言形式方面的偏误,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旦出现了书面
表达错误,教师首先应区别其类型,以便分别对待。对有
的错误可以在错处做一些提示性的标记,然后让学生自行
更正,这有助于学生在自我更正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出错
的根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有的偏误,尤其是学生因根
本不懂得某一规则或某一规则学得不全面而犯的错误,教
师可作一些适当的解释和更正,这样可以使学生从错误中
学得一些新的语言知识,以指导以后的语言实践。
学生口语中出现的错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规则
运用得不熟练或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应用所学规则来
监检语言输出而造成的。对这一类错误教师应采取宽容一
点的态度,特别是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思想的表达、意
义的传递上时,教师更不应打断他们的交际来修正语言形
式上的错误,否则将不利于发展他们的口语表达的流利性
外语教学实践的经验表明,在学生的口语交际过程中,教
师留意观察学生出现的错误,并将那些典型的、普遍性的
错误记录下来,作为调整以后教学重点的依据,对提高外
语教学效果是有益处的。
4.4.1.4 教学安排应遵循外语学习的规律
科德(1975)指出:语言学习是发现语言中底层的规
则、范畴和选择体系的过程。这些规则、范畴、体系学生
是通过教师向他提供的语言资料进行某种处理活动而发现
的。偏误就是这一过程性质的反映。即是,外语学习者的
言语偏误提供了学习者如何学习或习得语言的证据,展示
了其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和步骤。因此,对这
些言语错误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可能帮助教师预见到在某一
教学阶段中学生会碰到的困难,从而在教学中采取主动,
做到心中有数。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普遍存在的
言语偏误是对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提供
的一种反馈。通过对这些言语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教师
可以找出现行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从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
况,定出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并采用相应的教学方
法。
五、结束语
研究结果表明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时偏误的类型主要有:
过度概括、语序错位、词语搭配不当、词语误代、近义词
误用等。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
则泛化、学习策略等。
外语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语言迁移、对比与偏误分析
的过程,学习者通过错误实例的反馈,逐步减少错误,最
后达到完善的地步。在越南汉语教学的改进和提高也依赖
于对学习者过程的了解,而语言迁移、对比与错误分析理
论正是通过分析汉语学习者所出现的语言困难与错误来提
示教学过程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它们有助于教师预
测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从而采取主动
对不同类型的错误及错误发生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态度及纠
错策略,特别是对学生的语言错误应持容忍态度,允许学
生犯错误,从而提高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排除母语
的干扰,领会汉语的规则,真正把汉语学到家。
本文从语言学的“语言迁移、对比与偏误分析理论”
的角度,同时与本人教学实践相结合对母语为越南语的汉
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类型及其原因进行探
讨、分析,提出一些见解以期促进汉语教学。热诚希望得
到诸位学者的指正。
参考材料
1、[1] 副氏梅《论越南学生对汉语声母的听觉与发音偏误》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黄冰《第二语言习得入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
3、黎氏金芝《越南学生汉语词汇偏误分析》中山大学(科
研稿).2005 年
4、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
社.2000 年
5、罗少茜《语言教学中整体错误与局部错误的区分》湘潭
师范学院学报.1996 年 2 月第 2 期
6、 [5] 陆 庆 和 《实 用对 外汉 语教 学语 法 》 北京 大学 出 版
社.2006.2
7、 [4] 阮有求《汉语言文化教程》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
语大学出版社。2001 年
8、盛炎《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1990 年
9、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北京语言大学
出版社.2005 年
10、肖德法《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几种主要理论》烟台师
范学院学报.1991 年
11、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
究》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 年
12、周思源《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
版社.1997 年
13、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中山大学出版
社 [2] [3]
14、 周小兵、何黎金英《汉越语法对比等级和难度等
级》
15、周小兵《第二语言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年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