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 Read 0903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閱讀

閱讀以下文章,回答問題。
東南大學課畢告別辭(節錄) 梁啟超

1 我今天演講,不是關於知識方面的問題,誠然,知識在人生地位上,也是

非常緊要,我從來並未將他看輕。不過,若是偏重知識,而輕忽其他人生重要之

部,也是不行的。現在中國的學校,簡直可說是販賣知識的雜貨店,文、哲、工、

商,各有經理,一般來求學的,也完全以顧客自命。固然歐美也同坐此病,不過

病的深淺,略有不同。我以爲長此以往,一定會發生不好的現象。中國現今政治

上的窳敗,何嘗不是前二十年教育不良的結果。……現在多數美國的青年,而且

是好的青年,所作何事?不過是一生到死,急急忙忙的,不任一件事放過。忙進

學校,忙上課,忙考試,忙升學,忙畢業,忙得文憑,忙謀事,忙花錢,忙快

樂,忙戀愛,忙結婚,忙養兒女,還有最後一忙——忙死。他們的少數學者,如

詹姆士之流,固然總想爲他們別開生面,但是大部分已經是積重難返。像在這種

人生觀底下過活,那麽,千千萬萬人,前腳接後腳的來這世界上走一趟,住幾

十年,幹些甚麽哩?惟一無二的目的,豈不是來做消耗麪包的機器嗎?或是怕

那宇宙間的物質運動的大輪子,缺了發動力,特自來供給他燃料。果真這樣,人

生還有一毫意味嗎?人類還有一毫價值嗎?

……

2 近來,國中青年界很習聞的一句話,就是「知識饑荒」,卻不曉得,還有一

個頂要緊的「精神饑荒」在那邊。中國這種饑荒,都鬧到極點,但是只要我們知

道饑荒所在,自可想方法來補救。

……

3 求精神生活絕對自由的方法,中國、印度不同。印度有大乘、小乘不同,中

國有儒、墨、道各家不同。就講儒家,又有孟、荀、朱、陸的不同,任各人性質機緣

之異,而各擇一條路走去。所以具體的方法,很難講出,且我用的方法,也未見

真是對的,更不能強諸君從同。但我自覺煩悶時少,自二十餘歲到現在,不敢說

精神已解脫,然所以煩悶少,也是靠此一條路,以爲精神上的安慰。至於先哲教

1
閱讀

人救濟精神饑荒的方法,約有兩條:

(一)裁抑物質生活,使不得猖獗,然後保持精神生活的圓滿。如先平盜賊,然

後組織強固的政府。印度小乘教,即用此法;中國墨家,道家的大部,以及儒家

程朱,皆是如此。以程朱爲例,他們說的持敬制欲,注重在應事接物上裁抑物質

生活,以求達精神自由的的境域。

(二)先立高尚美滿的人生觀,自己認清楚將精神生活確定,靠其勢力以壓抑

物質生活,如此,不必細心檢點,用拘謹功夫,自能達到精神生活絕對自由的

目的。此法可謂積極的,即孟子說:「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不主

張一件一件去對付,且不必如此。先組織強固的政府,則地方自安,即有小丑跳

樑,不必去管,自會消滅。如雪花飛近大火,早已自化了。此法佛家大乘教,儒

家孟子、陸王皆用之,所謂「浩然之氣」,即是此意。

4 以上二法,我不過介紹與諸君,並非主張諸君一定要取某種方法。兩種方法

雖異,而認清精神要解脫這一點卻同。不過說青年時代應用的,現代所適用的,

我以爲采積極的方法較好,就是先立定美滿的人生觀,然後應用之以處世。至於

如何的人生觀方爲美滿,我卻不敢說。因爲我的人生觀,未見得真是對的,恐怕

能認清最美滿的人生觀,只有孔子、釋迦牟尼有此功夫。

1 根據文章內容判斷以下敘述。(用√表示)(2 分)
正確 錯誤 部分 無從
正確 判斷
作者不滿當時學校的狀況;    
他認為教育不良會導致政治窳敗。

2 根據第 1 段回答下列問題。
(1) 作者舉出當時中國的學校和多數美國青年作為例子,是爲了說明甚麼
觀點?(2 分)

(2) 「像在這種人生觀底下過活……」中的「這種人生觀」是指怎樣的人生觀
(2 分)

2
閱讀

3 作者在第 1 段運用了不少修辭手法?試舉出其中三種,並舉例加以說明。
(3 分)
修辭手法 例子
(1)

(2)

(3)

4 承上題,試寫出題 3 中的修辭手法的作用。(3 分)
(1)
(2)
(3)

5 作者在第 2 段提到「知識饑荒」和「精神饑荒」,它們分別指甚麼?(2 分)
知識饑荒

精神饑荒

6 承上題,你認為現在的學生有沒有「知識饑荒」和「精神饑荒」的問題?並加
以解釋。(字數不得多於 100,標點符號計算在內)(4 分)

105

7 作者說明求精神生活絕對自由的方法時,指出不同 、 和
有所不同,可以因應 。然後舉出了兩個實質的方
法,分別是 和
。(6 分)

3
閱讀

8 承上題,作者認為哪一種方法較能讓人獲得精神生活的自由?(2 分)

9 作者引用孟子的話:「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是要論證甚
麼?(2 分)

10 試歸納本文的主旨。(2 分)

4
閱讀

閱讀以下文章,回答問題。

《孫子兵法》 謀攻第三

1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1]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

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2]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

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3]器

械,三月而後成;距堙[4],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

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

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5]也,必以全[6]爭於天下,故兵不頓[7]而利可全,此

謀攻之法也。

3 故用兵之法,十[8]則圍[9]之,五則攻[10]之,倍則分[11]之,敵則能戰之

[12],少則能逃之[13],不若則能避之[14]。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15]。

……

4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

以虞[16]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虞[17]。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

己知彼,百戰不貽[18];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注釋
[1] 全:完全、使……整個降服,用作使動。下文「全軍」、
「全旅」
、「全卒」
、「全伍」中
的「全」用法同此。
[2] 屈:使……屈服。
[3] 具:準備。
[4] 距堙:構築攻城的土山。
[5] 久:長久作戰。
[6] 全:全勝的策略。
[7] 頓:頓挫,受挫。
[8] 十:十倍。
[9] 圍:圍殲。
[10] 攻:攻取。
[11] 分:這裏指戰勝。
[12] 敵則能戰之:若與對方勢均力敵,就分而削弱它。
[13] 少則能逃之:逃,守。若兵力少於敵人,就堅壁固守。
[14] 不若則能避之:若實力弱於敵人,就避免與之決戰。
[15]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所以,弱小的軍隊,若不自量力而與敵硬拼,那就必
然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5
閱讀

[16] 虞:有準備。
[17] 將能而君不禦者勝虞:將帥有指揮才能而君主不加幹預的勝。
[18] 貽:戰敗,失敗。

1 根據第 1 段在以下段落填上正確的答案,或選出正確的答案。(以√表示,,
可選多於一項)。(5 分)
本文第 1 段論述 ,作者從 五個方面,說明用兵的原
則是 敵方比 敵方為佳。作者運用了
¨ 比喻
¨ 排比
¨ 層遞 的修辭手法來加強文章的氣勢。
¨ 呼告

2 文中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可見孫子在用兵
方面有甚麼看法?(2 分)

3 根據課文內容判斷以下敘述。(用√表示)(2 分)
孫子認為: 正確 錯誤 部分 無從
正確 判斷
能百戰百勝的領袖是最優秀的; ¨ ¨ ¨ ¨
不經過戰爭是無法使敵方屈服的。

4 試摘錄第 2 段的中心句,並說明作者的觀點。(4 分)
(1) 中心句:

(2) 觀點:

5 承上題,作者在第 2 段怎樣論證這個觀點?(3 分)

6 文中說「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你能從歷史或現實
生活中舉出類似的例子嗎?(字數不得多於 100,標點符號計算在內。)
(3 分)

105

6
閱讀

7 根據課文內容判斷以下敘述。(用√表示)(2 分)
孫子認為: 正確 錯誤 部分 無從
正確 判斷
我眾敵寡時宜主動出擊; ¨ ¨ ¨ ¨
敵眾我寡時必須逃走。

8 第 4 段說「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此五者」指甚麼?(5 分)

9 試把「知己知彼,百戰不貽」翻譯成白話文。(2 分)

10 作者認為哪兩種情況下必會戰敗?(2 分)
(1)
(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