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飲食人生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2

蘇軾飲食書寫中的人生況味 21

《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九期
二○二○年五月 頁 21-42
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蘇軾飲食書寫中的人生況味 ∗
林秀珍 ∗

摘要
宋朝是中國飲食文化發達的時代,此時商品經濟發達,不管在種
植技術、料理方法、商品交易流通、飲膳器俱的重視,都促成飲食文
化蓬勃發展的面貌。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因宋代政治黨爭,多次遭逢
貶放,仕途十分不如意。蘇軾的飲食書寫多為貶謫時所作。
在社會經濟發展下,北宋末有不少權貴豪奢氣息瀰漫朝廷,但相
對的文人士大夫則崇尚清淡簡樸的生活。蘇軾的飲食經驗因他涉足大
江南北而呈現不同的書寫面貌。因為個人觀看和審美的差異,蘇軾的
飲食書寫創造著重「意趣」與「知味」的知性感受。在他的一生中,
飲食文學呈現安適自在的仕宦生活、政治社會的人文關懷、節欲養生
的精神昇華以及貶謫客居的生命療癒等面向,展現他豁達自在的情態,
創造人生況味的豐厚。

關鍵字:蘇軾、宋代、飲食、飲食文學


投稿日期:108.03.12;修改日期:109.04.20;接受日期:109.05.04

正修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副教授
22《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九期

The taste of life in Su Shi's diet writing


Lin, Hsiu-Chen∗

Abstract
The Song Dynasty was an era of developed food culture in China. At
this time, the commodity economy was developed. Regardless of the
emphasis on planting technology, cooking methods, commodity trading and
circulation, and tableware, all contributed to the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of
food culture. Su Dongpo, a great writer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was
repeatedly dismissed due to political party struggles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his career was very unsatisfactory. Su Shi's dietary writing was mostly
made when he was relegated.
Due to differences in personal viewing and aesthetics, Su Shi's diet
writing creates intellectual feelings that emphasize "interest" and
"knowledge". In his life, the diet presents a comfortable and eternal life,
political and social humanistic care, the spiritual sublimation of abstinence
and health, and the life healing of relegated guest.

Keywords: Su Shi, Song Dynasty, diet literature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Food & Beverage management, Cheng Shiu
University
蘇軾飲食書寫中的人生況味 23

壹、前言
飲食,是人生之大事。飲食,不單只是滿足口腹之慾,從食物的形、
色、味到飲食呈顯出來的社會環境、文化特色以及個人品味、生活內
容、情志抒發等,這些都是飲食書寫內涵有趣的一面。
宋代是中國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的一個朝代。此時商品經濟發達,
不管在種植技術、料理方法、商品交易流通、飲膳器俱的重視,都促
成飲食文化蓬勃發展的面貌。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當
時北宋汴京飲食活動的內容。汴京是當時政治經濟的重心,全國各地
的不同的飲膳食材都湧入京城裡。
東華門外市井最盛,蓋禁中買賣在此。凡飲食時新花果,魚蝦
鰲蟹、鶉兔脯腊,金玉珍玩衣著,無非天下之奇。其歲時果瓜
蔬茹新上,……諸閣分爭以貴價取之。 1
京城之地,物資豐富,飲食的種類也十分多樣,為了滿足人們不同
的飲食習慣和口味,御街上就有不同特色的飲食商店紛紛出現,白天
開店,夜晚也很熱鬧。
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或木魚循門報曉,亦各分地
分,日間求化。諸趍朝入市之人。聞此而起,諸門橋市井已開,
如瓠羹店門首坐一小兒,叫饒骨頭。間有灌肺及炒肺,酒店多
點燈燭沽賣。每分不過二十文,并粥飯點心。……從城外守門
入城貨賣,至天明不絕。 2
「夜市直至三更盡,纔五更又復開張。」 3 京城的飲食活動日夜不
斷,直至三更宵禁才稍停歇;五更後,人們又忙碌起來。市民不須費
心張羅或考慮用餐時間,在市場上就可以吃到各式餐點,不論早起或
晚歸,從早市小攤到深夜食堂,甚至冬月大風雪陰雨都能夠輕易地在
生活中取得食物,所以「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置飲食,不

1
孟元老撰,鄧之誠注,
《東京夢華錄注》卷一〈大內〉(臺北:漢京文化,1984 年),
頁 31-32。
2
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卷三〈天曉諸人入市〉,前揭書,頁 117。
3
「夜市亦有燋酸豏、豬胰胡餅和菜餅、貛兒野狐肉、果木翹羹、灌腸、香糖果子之
類,冬月雖大風雪陰雨,亦有夜市。」引自孟元老撰,鄧之誠注, 《東京夢華錄注》
卷三〈馬行街鋪行〉,前揭書,頁 112。
24《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九期

,4如同現在的外食生活一樣頻繁,這情景早就出現在宋代人的
置家蔬」
日常當中了。
在這種飲食氛圍中,宋代的飲食文化蓬勃發展。此時的宋代文學,
對於生活細微末節的描繪均能寫入作品,文學內容也不再只是典雅莊
重的題材,融入俚俗活潑、生活化的材料,展現出宋代文學不同的樣
貌。
蘇軾(1037-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人,詩、詞、書、
畫、文,樣樣精絕,為北宋文學家。蘇軾一生仕途不意,因新舊黨爭
之禍,多次貶放他鄉。他的飲食詩文,多為貶謫時所作,反映出他人
生歷程的不同面向,也呈現他體會人生的種種滋味。

貳、北宋文人的飲食生活
宋代飲食文化豐富,對於當時的文人來說,飲食為生活樂趣與品味
生活的方式。
《涑水記聞》記載宋仁宗(趙禎,1010―1063)愛吃螃蟹,
而有不滿太后劉氏嚴禁吃蝦蟹的記聞。 5文人歐陽修(1007―1072)嗜
吃螃蟹,知亳州時,書信中表達閒居之樂,以致晚年想蓋造房宅搬到
有螃蟹的潁州(阜陽)居住。6宋真宗(趙恆,968―1022)時的宰相呂
蒙正(946―1011)喜食雞舌湯,每天食用,雞毛堆積如山。7北宋末,
飲食生活更凸顯當時文人飲宴活動的豪奢,如蔡京(1047―1126)喜歡
吃鵪鶉,「一羹數百命,下箸猶未足。」 8善逢迎的王黼(1079―1126)
得勢時「庫中黃雀鮓,自地積至棟,凡滿二楹」令人咋舌, 9 而童貫
(1054―1126)、梁師成(? ―1126)等人這些權貴「窮天下之珍怪,

4
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卷三〈馬行街鋪行〉 ,前揭書,頁 112。
5
「章獻性嚴,動以禮法禁約之。……上多苦風寒,章獻禁蝦蟹海物不得進御,章惠
常藏弆以食之。」引自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 《全宋筆記》第一編,司馬光《涑水
記聞》卷八(上海:大象出版社,2008 年),頁 102。
6
〈與大寺丞書三〉 :「巨魚鮮美,蝦蟹極多,皆他郡所無。以至水泉、蔬果,皆絕好。
諸物皆賤,閑居之樂,莫若此也。吾此只為一歲計,不候宅成,只候買得材料,便決
去躬親蓋造,必更精潔也。」引自歐陽修撰,李之亮箋注, 《歐陽修集編年箋注》冊
八,卷一五四, 《書簡》卷十(成都:巴蜀書社,2007 年),頁 315。
7
「呂文穆公微時極貧,故有『渴睡漢之誚』 ,比貴盛喜食雞舌湯,後默然省悔,遂不
復用。」引自周勛初主編,葛渭君、周子來、王華寶編, 《宋人軼事匯編》冊一,卷
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年),頁 337-338。
8
周勛初主編,葛渭君、周子來、王華寶編, 《宋人軼事匯編》卷二十五,「蔡京」 ,
前揭書,頁 1836。
9
周勛初主編,葛渭君、周子來、王華寶編, 《宋人軼事匯編》卷二十六,「王黼」 ,
前揭書頁 1870。
蘇軾飲食書寫中的人生況味 25

極一時之鮮明」10之態,到後來相逐競奢的文人士大夫,導致士品淪喪,
社會風氣敗壞,如司馬光(1019―1086)〈訓儉示康〉所云:「酒非內
法,果肴非遠方珍異,食非多品,器皿非滿案,不敢會賓友」的侈靡
之風,恐怕也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
隨著社會經濟成長,一些文人對此現象感到憂心與不滿,「起而倡
導個人自我約束品行的價值觀,以及清淡儉樸的飲食觀念。」11如「家
貧,與物無忤」的梅堯臣(1002―1060)、「不唯衣食之累」的蘇舜欽
(1008―1049)、「性不好華腴,自奉至儉」的王安石(1021―1086)、
「風節自持」的歐陽修、 12 〈士大夫食時五觀〉 13 安樂知足的黃庭堅
(1045―1105)等人的飲食是相對節制的。蘇軾有名的「東坡肉」最為
膾炙人口,他自創食譜,釀酒,成為文人裡的美食家代表。
胡仔(1095―1170)
《苕溪魚隱叢話》後集卷二十八云:
「東坡于飲
食,作詩賦以寫之,往往皆臻其妙。如〈老饕賦〉
、〈豆粥〉詩是也。」14
「老饕」我們通常指的是「貪吃或是講究美食的人。」蘇軾老年筆
下的〈老饕賦〉寫出他的飲食觀和美食帶來的感官快樂,在食物的形
色味中,筆筆勾勒出豐富的藝術想像,一切美好的飲食經驗,彷彿令
人陶醉如神仙妙藥般的飄然動人。
庖丁鼓刀,易牙烹熬。水欲新釜欲潔,水惡陳而薪惡勞。九蒸
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湯鏖。嚐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爛
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
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婉彼姬姜,顏如桃李。彈湘妃
之玉瑟,鼓帝子之雲璈。命仙人之萼綠華,舞古曲之鬱輪袍。
引南海之玻瓈,酌涼州之蒲萄。願先生之耆壽,分餘瀝於兩髦。
候紅潮於玉頰,驚煖響於檀槽。忽壘珠之妙唱,抽獨繭之長繰。

10
司馬光,《傳家集》卷二十五,見《欽定四庫全書本》 ,引「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
畫」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834126&searchu=%E7%AA%AE%E5%A4%A9%E4
%B8%8B%E4%B9%8B%E7%8F%8D%E6%80%AA,最後檢索:2020 年 4 月 30 日。
11
林鴻偉, 《北宋文人飲食觀流變》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摘要頁。
12
脫脫等同修、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十六》 (臺北:鼎文書局,1980
年) 「梅堯臣」見卷四四三,列傳第二百二,頁 13092。 「蘇舜欽」見卷四四二,列傳
第二百,頁 13079-13080。 「王安石」見卷三二七,列傳第八十六,頁 10550。「歐陽
修」見卷三一九,列傳第七十八,頁 10550。
13
參陳昱廷,〈黃庭堅「士大夫食時五觀」之養生禪觀〉 ,
《佛光人文學報》第二期,
2019 年 1 月,頁 69-102。
14
胡仔纂集,《苕溪魚隱叢話》冊十(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頁 624。
26《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九期

閔手倦而少休,疑吻燥而當膏。倒一缸之雪乳,列百柂之瓊艘。
各眼灔於秋水,咸骨醉於春醪。美人告去已而雲散,先生方兀
然而禪逃。響松風於蟹眼,浮雪花於兔毫。先生一笑而起,渺
海闊而天高。(《蘇軾文集》卷一) 15
庖丁與易牙為廚師的代表,他們精緻的廚藝展現料理的特色和藝術
性。蘇軾鮮明地描繪出食物烹煮的要妙之處,不論是食材、水、鍋具
的擇取,四方真饌,食物的鮮美與滋味歷歷在目。蘇軾是懂吃的,也
愛吃,對食物的講究正是對生活的一種品味。而除了味蕾悸動的感官
享受之餘,在不斷移動的貶謫生活中,跨越時空中食物的味道與形色,
正是漂泊宦旅中的一絲安慰與懷念。
透過蘇軾的飲食書寫,我們可以了解作家個人對食物的觀察與滋味,
也藉由居旅宦遊的生命歷程探論宋代飲食文學的內涵。

參、蘇軾飲食書寫中的觀看與審美
以「食物」為題材,這是在宋代才大量產生的,有別於唐詩的典雅
莊重,宋詩另闢蹊徑,題材創新,所有的瑣碎雜事皆可入詩。此文,
蘇軾飲食書寫內容,只要詩、文談論有關食物,詠物、論食或飲宴應
酬之作,皆是討論的範圍。
「觀看」與「審美」是作家飲食過程中對食材經過烹調、食用後滋
味的一種現實感受與精神性的呈現,包含感官滋味與精神享受的描繪
經歷。這常常伴隨著個人生活經驗有不同的外顯的審美表達。
一、視覺感官的流動
人的視覺感官是對食物最直接的第一印象。食物的形色移轉,在詩
人的咀嚼消化,文字呈現個人對「物象」的另一種審美詮釋。
荔枝是南方的水果,蘇軾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一詩,用「尤
物」來讚揚荔枝之美,更藉楊貴妃喜歡荔枝的故事,說「不需更待妃
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
南村諸楊北村盧,白華青葉冬不枯。垂黃墜紫煙雨裡,特與荔
子為先驅。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
笑,風骨自是傾城姝。……(〈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卷三十

15
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頁 16。
蘇軾飲食書寫中的人生況味 27

九) 16
蘇軾用了視覺上冬天不會出現的花開綠葉,黃紫煙雨的溫度觸覺的
情調,以顏色「白」、「青」、「黃」、「紫」烘襯「荔支」的出場。將荔
支擬人化,細寫水果的果皮、果肉,如同一位仙女身穿羅織的衣裙,
紅紗裙襯顯白皙滑嫩的肌膚,楚楚動人,不須等待妃子一笑,這風韻
更勝楊貴妃的美貌。似乎,聽覺上那一聲輕靈的笑聲,就會從遠方的
唐朝穿越而來,來到惠州。滋味之美好,自然不在話下。感官上的流
轉,把荔枝的香與色,飄散在貶謫的生活中,增添許多樂趣。
所以在〈食荔支〉二首之二,我們對於「炎雲駢火實,瑞露酌天漿。
爛紫垂先熟,高紅掛遠揚」的描繪就不難想像了。那熟透的荔支,如
雲彩般鮮豔,滋味如瓊漿玉液,視覺轉而味覺,觸覺和嗅覺,將那鮮
紅欲滴,甘甜如漿露,一顆顆垂下來,高掛在樹枝上的果實,寫得具
象且動人。
紛紛青子落紅鹽,正味森森苦且嚴。待得微甘回齒頰,已輸崖
蜜十分甜。(〈橄欖〉卷二十二)
17
橄欖,稱青子,青果,又稱諫果。蘇軾沒有正面寫橄欖 的形貌,
只側寫橄欖的青,其樹高長難取,南人用鹽擦則其子落的傳說。橄欖
為諫果,味「苦」,以橄欖與崖蜜對舉,重在「蜜」字,味覺的對比,
意在橄欖滋味苦澀,所以相對崖蜜而言「待你回味,我已甜了」。對物
的「觀看」
,意在形之外,擇取諫果咀嚼後回甘,不似崖密立即的甘甜,
這種審美觀很符合蘇軾畫作理論,「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18取
其意,不以形,重神不重形。
代北寒齏搗韭萍,奇苞零落似晨星。逢鹽久已成枯腊,得蜜猶
疑是薄刑。欲就左慈求拄杖,便隨李白跨滄溟。攀條與立新名
字,兒女稱呼恐不經。(〈次韻曾仲錫承議食蜜漬生荔支〉卷三

16
詩引自清‧王文誥、馮應榴輯註, 《蘇軾詩集》卷三十九(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
年)此文後續論述所引詩歌只寫出卷數,不再註明出於《蘇軾詩集》 。
17
「諫筍諫果,橄欖又稱諫果。」引自宋‧周密, 《齊東野語》冊三(北京:中華書局,
1985 年)
,頁 181-182。
《本草綱目》提到:「橄欖生嶺南。」 「閩廣諸郡及沿海浦嶼間,
皆有之。」引自明‧李時珍撰, 《本草綱目》,見《四庫全書》冊 773(臺北:台灣商務,
1983 年)
,頁 654-655。「廣南氣候炎熱,亞熱帶果樹郁郁叢生。橄欖甚多,常見的就
有五個品種。而邕州另有波斯橄欖。」引自程民生, 《宋代地域經濟》 ,第二章〈農業
經濟的地域特徵〉(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 年) ,頁 157。
18
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詩畫本一律」 ,《蘇軾詩集》卷二十九。前
揭書。頁 1525。
28《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九期

十七) 19
蘇軾宦遊定州,定州位於北宋與遼的邊境。定武副官曾仲錫送來蜜
漬生荔支。詩的起始以石崇(249―300)搗韭根,王逸(生卒不詳)
〈荔
枝賦〉離離如繁星,說明南、北地域之差異。北送南方之荔枝,十分
珍貴,必須用鹽漬或蜜煎保存。蘇軾化用《神仙傳》左慈拄杖而行,
著鞭策馬野追趕不及,以及李白(701―762)跨滄溟的故事,戲言荔
枝產於閩南,需用仙術,跨海才能吃得到新鮮的荔枝。名為十八娘的
荔枝,色深紅而細長,時人以少女比之,其命名稍嫌有不雅,恐怕顯
得不正經。 20
蘇軾描寫荔枝不重形貌,以其南方水果取之不易,滋味難得,將視
覺形象轉化為奇物難得。蘇軾有一篇〈荔枝龍眼說〉21有「荔子如食蝤
蛑大蟹,斫雪流膏,一啖可飽。」不同種類的食物相類比,雖差距極
大,卻又有極類似之處,可謂造語巧妙,立意出新。
蘇軾文字在戲謔間,不僅寫形更寫意,神超形越下的飲食書寫還有
一篇〈豆粥〉。首句以光武之豆粥與石崇之豪富相結合,不論地位、財
富,食物是人人所需。
聲色相纏心已醉,身心顛倒不自知。更識人間有真味,豈如江
頭千頃雪色蘆,茅簷出沒晨煙孤。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缾煮豆
軟如酥。……(卷二十四)
「豈如」二字,連動全篇,豆粥聯想到「江頭千頃雪色蘆」那顏色
的跳躍,到「茅簷出沒晨煙孤」是一幅畫面,乃炊粥之煙,仍是雪色,
只是空間的跨越,到眼前的豆粥,豆軟如酥,又是口感的滋味。食物
聲色「相纏」而「心醉」,以致於「身心顛倒」而「不知」,誇張的用
詞,形容滋味之美味已令人神魂迷離,不知所以。
蘇軾作詩,強調造語「貴成就」。 22呂本中《童蒙特訓》云:「自古
以來語文章之妙,廣被眾體,出奇無窮者,唯東坡一人。」說明蘇軾
詩風特色,造語盡古今之變,造語新奇出新,旁人難以企及。

19
清‧王文誥、馮應榴輯註,《蘇軾詩集》卷三十七,前揭書,頁 1996。
20
施註:曾仲錫,時為定武倅。公自註:俗有十八娘荔支。見《蘇軾詩集》 ,前揭書,
頁 1996。
21
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七十三《雜記》,前揭書,頁 2363。
22
「東坡嘗謂余曰:『凡造語,貴成就,成就則方能自銘一家』 。」引自李之儀, 《姑
溪居士全集》卷四十, 〈跋吳思道詩〉之一,《叢書集成初編》冊 1934(北京:中華
書局,1985 年),頁 309。
蘇軾飲食書寫中的人生況味 29

二、地域故鄉的感懷
飲食因為南北地理、氣候等的不同,會讓人有不一樣的感受。蘇軾
宦旅生涯從蜀地離開家鄉,到達京師為中心的開封、鳳翔、定州、密
州以及徐州等地,其後貶謫至兩浙、江東江西等地,如蘇、杭,最後
遠至廣東、廣西的嶺南地區,23橫跨南北的空間,蘇軾品嘗過大江南北
的菜系。24北方多牛羊豬等肉類,而南方多魚蝦貝等海產。這些滋味各
異的菜色。
〈渼陂魚〉這是一首詠物詩。渼陂在鄠縣西五里,周圍十四里,出
終南諸谷,產魚,甚美。此首詩作於宋英宗治平元年(西元 1064 年),
蘇軾二十九歲在鳳翔府為官。25蘇軾自二十一歲與父親出蜀,嘉祐六年
(西元 1061 年)二十六歲的他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掌管刑獄,佐助州官的文書官,他在任上對民生與政務問題,積極提
出各種建設興利的政策。
〈渼陂魚〉一寫魚的外形、氣味、活力、滋味,
再寫地理環境差異,飲食的不同。
霜筠細破為雙掩,中有長魚如臥劍。紫荇穿腮氣慘悽,紅麟照
座光磨閃。攜來雖遠鬣尚動,烹不待熟指先染。坐客相看為解
顏,香稉飽送如填塹。早歲嘗為荊渚客,黃魚屢食沙頭店。濱
江易採不復珍,盈尺輒棄無乃僭。自從西征復何有,欲致南烹
嗟久欠。游鯈瑣細空自腥,亂骨縱橫動遭砭。……(卷五)
由對渼陂魚處置的方式不同,對蘇軾這位的年輕人產生了影響。弟
弟蘇轍(1039-1112)的唱和詩〈次韻渼陂魚〉寫下「羊生懸骨空自飢,
伯夷食菜有不贍。清名經世不益身,何異飲饌徒酷釅」,蘇轍也深切體
驗書寫出:人生若是刻意的追求,不論高士清名或飲饌滋味,都是無
益的,藉物論理,抒發感懷。
五十六歲的蘇軾在杭州得到椶筍,而這是蜀地特有的物產。「椶筍
狀如魚,剖之得魚子,味如苦筍而佳甘芳,蜀人以饌佛,僧甚貴之,

23
蘇軾的飲食經驗大約包含四個區塊。參陳素貞, 《北宋文人的飲食書寫》 ,第四章
〈蘇軾的飲食美學〉(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 年) ,頁 148。
24
學者莊舒卉引用《中國飲饌故事》頁 7 稱「蘇軾品嘗到的中國名菜派別,大抵包
括山東菜、江浙菜、四川菜、福建菜和廣東菜。」參見莊舒卉, 〈淺談蘇軾食之藝術〉
《崇仁學報》第三期,2009 年 12 月,頁 108。
25
作品繫年,參看, 蘇軾, 〈渼陂魚〉 ,《宋代名家詩》,宋人與宋詩地理資訊系統,
2006 年, http://cls.lib.ntu.edu.tw/sung/sung/SMP_MenPoem.html, 最後檢索:2020
年 4 月 30 日;另參孔凡禮撰,《蘇軾年譜》 (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頁 127。
30《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九期

而南方不知也。筍生膚毳中,蓋花之方孕者。正二月間可剝取,過此
苦澀不可食矣。取之無害於木,而宜於飲食,法當蒸熟,所施略與筍
同,蜜煮酢浸,可致千里外,今以餉殊長老。」 26
贈君木魚三百尾,中有鵝黃子魚子。夜叉剖癭欲分甘,籜龍藏
頭敢言美。願隨蔬果得自用,勿使山林空老死。問君何事食木
魚,烹不能鳴固其理。(〈椶筍〉卷三十三)
椶筍似木魚,是蜀地珍貴的珍饌,僧人拿來供佛,南方人卻不知道。
《本草綱目》言:椶魚皆有毒不可食,而廣蜀人蜜煮醋浸,以供佛寄
遠。東坡亦有食椶筍詩,乃制去其毒爾。」27蜀人以蜜煮醋浸可以去除
椶筍的毒性,蘇軾祈願山林的蔬果都能善得其用,但用正確的方法才
能真正享受異地的美食。
二月是食椶筍的好時節,蜀地初春的各種蔬菜鮮美,讓久居他鄉的
蘇軾十分懷念。神宗元豐元年(西元 1078 年),蘇軾在京東西路的徐
州,徐州近北地,歷經嚴冬霜雪的侵逼,春天來臨,菜園冒起的嫩芽,
不禁憶起故鄉的味道。寫下〈春菜〉詩:
蔓菁宿根已生葉,韭芽戴土拳如蕨。爛蒸香薺白魚肥,碎點青
蒿涼餅滑。宿酒初消春睡起,細履幽畦掇芳辣。茵陳甘菊不負
渠,繪縷堆盤纖手抹。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稜如鐵甲。豈
如吾蜀富冬蔬,霜葉露芽寒更茁。久拋菘葛猶細事,苦筍江豚
那忍說。明年投劾徑須歸,莫待齒搖并髮脫。(卷十六)
江北苦寒,春菜不可食。蘇軾記憶中的故鄉春菜豐富,滋味鮮美。
如蔓菁又名蕪菁,俗稱大頭菜。韭菜、香薺、青蒿,還有那白魚、涼
餅,春睡起,酒意已無,穿著鞋子在菜園中採摘的情形,藉由感官的
描繪,故鄉景物歷歷在目,時空交錯下,更別說南方菘葛、筍與江豚
的家鄉菜,只盼早日回鄉,別等白髮蒼蒼齒牙動搖。時空對比下,顯
出食物背後的溫度來自人與土地的連結,人與土地產生情感,這些食
物吃起來才特別有味道。蘇軾描繪的不是記憶裡故鄉多樣的蔬果,而
是藉食物一餉對故土異鄉之情的一種懷想。
三、主體生命的再現
「詩以言志」常是詩歌的主題,詩人對食物的觀看下,會帶有個人

26
王文誥、馮應榴輯註,《蘇軾詩集》卷三十三,
〈并敘〉,前揭書,頁 1756。
27
曾棗莊、曾濤編,《蘇軾彙評》冊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年)
,頁 1394。
蘇軾飲食書寫中的人生況味 31

的主觀色彩與意識。食物的象徵性,也讓詩歌的內容較為容易比附在
物象上,呈現詩人個人的生命意志。
這首〈和錢安道寄惠建茶〉詩,寫於宋神宗熙寧六年(西元 1073
年),蘇軾三十八歲在杭州。
我官於南今幾時,嘗盡溪茶與山茗。胸中似記故人面,口不能
言心自省。為君細說我未暇,試評其略差可聽。建溪所產雖不
同,一一天與君子性。森然可愛不可慢,骨清肉膩和且正。雪
花雨腳何足道,啜過始知真味永。縱復苦硬終可錄,汲黯少戇
寬饒猛。草茶無賴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頑懭。體輕雖復強浮沉,
性滯偏工嘔酸冷。其間絕品豈不佳,張禹縱賢非骨鯁。葵花玉
革夸不易致,道路幽險隔雲嶺。誰知使者來自西,開緘磊落收
百餅。嗅香嚼味本非別,透紙自覺光炯炯。米比糠團鳳友小龍,
奴隸日注臣雙井。收藏愛惜待佳客,不敢包裹鑽權倖。此詩有
味君勿傳,空使時人怒生癭。(卷十一)
紀筠(1724―1805)評詩,「縱復苦硬終可錄,汲黯少戇寬饒猛等
語。將人比物,脫盡用事之痕,但彼是以物比人,此翻轉用語。」28詩
題,為蘇軾感謝錢顗送茶一首,用茶性比喻人品,「草茶無賴空有名,
高者妖邪次頑懭」譏世之小人,乍得權用,若非諂媚妖邪,即是頑獷
狠劣。詩中譏斥小人體性清浮性滯泥,如張禹,雖有學問,終非骨鯁
之人。建州的龍鳳團茶,自宋初已是進貢的佳品,雙井草茶自難相比
擬,故而蘇軾以愛茶待佳客,比喻潔身自愛,如同好茶需要懂得品茗
之人相襯,不敢鑽營權倖,自是和這些權貴小人是不相為謀的。蘇軾
藉好友「寄茶」之事,寫個人在政治官場上的觀察與體悟,儒家士子
的風骨猶如一股茶香,飄溢四處。
飽食有殘肉,飢食無餘菜。紛然生喜怒,似被狙公賣。爾來誰
獨覺,凜凜白下宰。一飯在家僧,至樂甘不壞。多生味蠹簡,
食筍乃餘債。蕭然映樽俎,未肯雜菘芥。君看霜雪姿,童稚已
耿介。胡為遭暴橫,三嗅不忍嘬。朝來忽解籜,勢迫風雷噫。
尚可餉三閭,飯筒纏五采。〈和黃魯直食筍次韻〉(卷二十二)
此詩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西元 1083 年)
,蘇軾在黃州,四十八歲。
首句從「飽食」與「飢食」,再寫狙公以智能戲弄群猴的故事,論人飲
28
曾棗莊、曾濤編,《蘇軾彙評》冊一,前揭書,頁 416。
32《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九期

食不過是件平凡事但因個人巧智機心而失去事物的本性。後段以下「忽
然自寓,不粘不脫」(紀昀評)筍之性,不與其他雜菜菘芥相混,凸顯
其孤高、耿直,如同霜雪姿態,傲立於世。筍殼脫落,勢如風雷噫,
用語誇張,帶有警策意味,最後以屈原忠貞而跳汨羅江,比附高潔之
士,不屈於世。詩中不直接描繪食筍之味,但卻能以「味外味」,寄託
主體精神的不俗。
,29將繪畫
蘇軾詠物詩歌取材上多能將「胸中之竹,化為手中之竹」
技巧融入詩歌,也就是寫此寓彼,虛寫「物」,實寫「人」,這需要高
度的技巧,更需要創造一種審美的精神狀態。
蘇軾在「飲食」題材寫作上化俗為雅,造語新奇,創造一種「意味」,
「意趣」與「知味」審美精神主體的知性感受。蘇軾觀物的審美重點
不在物象本身或口感滋味的描摹,而重在「意味」的象外之味,是「描
形」、「表意」、「詠情」、「寫志」一連串的精神過程。
蘇軾飲食書寫中的觀看與審美過程,透過感官的主體感受,將視覺
的流動化為一種主知的美感。因為貶謫的空間移動,透過飲食與土地
的連結,產生故土異鄉的情懷之美。再者,因為物象的比附和寫志,
蘇軾在創作上寄託主體的美與善,探索精神上美的根源,形成在時間
與空間上對蘇軾飲食創作的影響。

肆、蘇軾飲食書寫中的人生滋味
蘇軾大量的飲食書寫集中在他四十五歲貶謫黃州後的仕宦生涯中,
他曾說: 。30蘇軾每謫居一個地方,總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是描寫貶居的安適快樂,即使遠離京城,還是讓生活過得生色有味,
那些政敵就把蘇軾一次比一次貶得更遠。他曾說:「我生百事常隨緣,
人生所遇無不可」
(〈和蔣夔寄茶〉卷十三)
,就是如此樂天知命的東坡,
在人生的挫折上總能反轉生命的光彩。
一、安適自在的仕宦生活
因為政治鬥爭,蘇軾自請外放,一肚子的「不合時宜」,為蘇軾迎
來自在的一段生活。在杭州時,蘇軾常與友人飲宴往來。「二更鐃鼓動

29
論述蘇軾「成竹在胸」 、
「身與竹化」理論。參見葉朗,
《中國美學史大綱》(臺北:
滄浪出版社,1986 年),頁 285。
30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詩,見於清‧王文誥、馮應榴輯註,《蘇軾詩集》卷十,前揭
書,頁 2641。
蘇軾飲食書寫中的人生況味 33

諸鄰,百首新詩間八珍。已遣亂蛙成兩部, 更邀明月作三人」(〈次韻
述古過周長官夜飲〉卷十)用聲音來寫飲宴的歡樂情景。「我今貧病常
苦飢, 分無玉碗捧蛾眉。且學公家作茗飲,塼爐石銚行相隨。不用撐
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顧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試院煎茶〉卷八)細
膩的描寫煎茶過程,茶葉、茶聲、煮茶的藝術,生活種種的安適,都
成一種恬淡平靜的心情寫照。
之後到徐州「簿書叢裏過春風,酒聖時時且復中。紅燭照庭嘶騕褭,
黃雞催曉唱玲瓏。」(〈夜飲次韻畢推官〉)卷十六),視覺與聽覺構築
一張紅燭高照雞鳴催曉的夜飲圖。再次回到京師開封「使我有名全是
酒,從他作病且忘憂」(〈次韻王定國得晉卿酒相留夜飲〉卷三十),留
下不少交游應酬之作。
餘杭自是山水窟,仄聞吳興更清絕。湖中橘林新著霜,溪上苕
花正浮雪。顧渚茶芽白於齒,梅溪木瓜紅勝頰。吳兒膾縷薄欲
飛,未去先說饞涎垂。(〈將之湖州戲贈莘老〉卷八)
有關「食膾」
,膾是切細的魚生,即是生魚切絲。
《東京夢華錄》記
載:宋人喜歡吃生魚片。北宋首都開封西郊有個皇家園林金明池,池
裡養鯉魚,每年陽春,開封市民都會帶著砧板、刀和各種佐料去釣魚。
把魚片成薄片,切成細絲,沾點醬料,在池畔邊釣邊吃,這叫「金明
斫膾」。 31
蘇軾《東坡志林》卷一有則故事,寫蘇軾愛吃魚膾而得眼疾。藉由
嘴巴和眼睛的對話,要自己不可厚此薄彼,雖染病也不能忘記口腹之
慾。
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膾。余欲聽之,而口不可,曰:「我與
子為口,彼與子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廢我食,不
可。」子瞻不能決。口謂眼曰:「他日我瘖,汝視物,吾不禁
也。」(〈子瞻患赤眼〉) 32
此故事甚為有趣味,但同樣也反映出蘇軾對於好吃食物的另一種堅
持。

31
「三月一日開金明池瓊林苑」 。
「其池之西岸,亦無屋宇,但垂楊蘸水,烟草鋪堤,
遊人稀少,多垂釣之士。必魚池苑所買牌子,方許捕魚。遊人得魚,倍其價買之。鱗
水斫膾,以薦芳樽,乃一時佳味也。」引自孟元老撰,鄧之誠注, 《東京夢華錄注》
卷七,前揭書,頁 181-182。
32
蘇軾撰,趙學智校注,《東坡志林》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年),頁 37-38。
34《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九期

對於蘇軾來說,宋神宗年間,蘇軾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
州。交通便利、物產豐富的謫居之地,安適自在的仕宦生活是透過食
物對生活的品味與享受,大抵是在京城與自請外放杭州、密州等地時,
大約是宋神宗熙寧元年(1071 年)蘇軾三十三歲至元豐二年(1079 年)
四十四歲間較舒適的生活寫照。
二、政治社會的人文關懷
食物本為生活所需,詩人眼中的食物,不僅是果腹之物,更是體物
寫志的對象,藉由對物象的感發,興起個人的政治感懷,不論是欲有
作為的蘇軾或是貶謫落寞的東坡,對政治社會的關懷,始終是他詩中
主要歌詠的內容。
〈岐亭五首〉之二,為當時四十九歲的蘇軾謫黃州,至岐亭,與友
人陳季常相聚,聚會中興發「戒殺」之感,以此喻彼,實為對自身命
運的感慨。
我哀籃中蛤,閉口護殘汁。又哀網中魚,開口吐微濕。刳腸彼
交病,過分我何得。相逢未寒溫,相勸此最急。不見盧懷慎,
烝壺似烝鴨。坐客皆忍笑,髠然發其冪。不見王武子,每食刀
几赤。琉璃載烝㹠,中有人乳白。盧公信寒陋,衰髮得滿幘。
武子雖豪華,未死神已泣。先生萬金璧,護此一蟻缺。一年如
一夢,百歲真過客。君無廢此篇,嚴詩編杜集。(卷二十三)
蘇軾善體物情,詩寫「籃中蛤」
、「網中魚」、
「烝鴨」
、「烝㹠」的飲
宴之樂都被「未死神已泣」一語驚破,從俎上肉著眼,哀憫這些饕客
嘴上的生命,卑微而悽愴,通篇喻人「戒殺」
,流露著蘇軾對生命的悲
憫,也暗喻著自己政爭中貶謫中殘喘的境地。
昨夜醉歸還獨寢,曉來宿雨鳴孤枕。扁舟小棹截湖來,正見青
山駁雲錦。須知老人興不淺,莫學公榮不共飲。與君歌舞樂豐
年,喚取千夫食陳廩。(〈和公濟飲湖上〉卷三十二)
蘇軾詩用《世說新語》中阮籍(210-263)與王戎(234-305)喝酒,
忽視在一旁的劉公榮,33阮籍的「不共飲」也說明魏晉名士的孤傲與狂

33
《世說新語‧任誕》:「劉公榮與人飲酒,雜穢非類。」劉公榮的酒友,不論對方身
分如何,整天和他們喝到酩酊大醉。引自南朝‧劉義慶著、徐震堮校箋, 《世說新語》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年)
,頁 391。又《世說新語‧簡傲》
:「王戎弱冠詣阮籍,
時劉公在坐。阮謂王曰:『偶有二斗美酒,當與君共飲,彼公榮者無預焉。』二人交
觴酬酢,公榮遂不得一杯。」頁 411。
蘇軾飲食書寫中的人生況味 35

放,也凸顯共飲對象的重要。 阮籍不欣賞劉公榮(生卒不詳)喝酒的
品味,所以不與他喝酒。比起醉酒後的「獨寢」和「孤枕」,年五十五
的蘇軾他更慶幸有袁公濟(生卒不詳)這樣可以「共飲」的朋友,歌
鼓歡唱,願天下百姓都可以安樂,糧食無缺。在歡樂的酒香中,願能
與天下人同歡,流露出仕子「共飲」、「均食」達到「眾樂」的人文情
懷。
有酒為樂,但是無酒可喝,卻是影響百姓生計,這又呈現何等的反
差?蘇軾詩〈次韻劉貢父李公擇見寄二首〉之二,寫下:
何人勸我此間來,絃管生衣甑有埃。綠蟻沾膏無百斛,蝗蟲撲
面已三面。磨刀入谷追窮寇,灑涕循城拾棄孩。為郡鮮歡君莫
歎,猶勝塵土走章臺。(卷十三)
熙寧八年(西元 1075 年)
,蘇軾在密州,四十歲,依好友李公擇
(1027-1090)
「來」字韻和詩,
「此詩譏諷朝廷新法,減削公使錢太甚,
及造酒不得過百旦,致絃管生衣,瓦甑有塵埃,以及蝗蟲盜賊災傷饑
饉之甚。」34食物是生存獲取能量的來源,若是食物變成是壓榨人民的
工具,在詩人筆下,這就是一幅對貴族士伐的控訴與諷刺圖像。
另外六十歲的蘇軾在惠州寫了〈荔枝嘆〉中寫楊貴妃喜食荔枝,君
王不惜耗費大量人力只為博取美人歡心,實指宋代的洛陽貢花、貢茶
之陋習。
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顛坑仆谷相枕籍,知是荔
支龍眼來。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採。宮中美人一破
顏,驚塵漸血流千載。……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
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鬪品充官茶。……洛陽相君忠
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卷三十九)
權貴之家為滿足口腹之慾,
「驚塵漸血」
,朝臣為爭寵貢茶「各出新
意」,自錢惟演(977-1034)洛陽貢花的念頭, 35 「可憐」二字背後的
言外之意,蘇軾詩充滿對蒼生生存苦痛的悲憫,也對貴族權臣的享樂、
爭新買寵的醜態,提出批判。
「借題發揮」、「就事論理」,不論何時何地,蘇軾對政治社會的人
文關懷都是存在於他的詩歌當中的。

34
引自曾棗莊、曾濤編,《蘇軾彙評》一,前揭書,頁 535。
35
蘇詩自注。
36《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九期

三、節欲養生的精神昇華
蘇軾中年後,為了健康,有不少養生修道、節欲節飲的詩篇。四十
八歲時在黃州時寫下《節飲食說》: 36
東坡居士自日以往,早晚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
則三之,可損不可增。有召我者,預以此告之,主人不從而過
是,乃止。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
財。元豐六年八月二十七日書。
當時蘇軾「病眼,苦壅嗽,感時氣。」 37他節制生理上對飲食的需
求,為達體健安康,貫徹減低物質慾望,希望能以精神生命的涵養度
過老衰病痛。從養生、節欲而後求道,求長生。蘇軾有痔疾,痛苦不
堪,38他調整飲食,養生療疾,涵養生命,並用儒釋道的精神化用在日
常生活上,追求心靈上的逍遙。
蘇軾貶謫黃州,是他人生重大的轉折點,生活貧困之外,也曾臥病
數個月,「他主張『節食少欲』,及服食養生,但更重視『安心調氣』,
並自編『養生訣』。」 39在蘇軾的文集中提到「棗肉或煉蜜和入」服食
何首烏,40「黃州山中蒼朮至多,就野買一斤數錢爾,此長生藥也。」 41
另外,〈雜記〉中還記載〈獻宗薑茶湯〉、〈枳枸湯〉、〈服生薑法〉、〈服
茯苓法〉、〈服地黃法〉、〈天麻煎〉、〈服黃連法〉等藥食相關的書寫記
錄。可以見出早衰多病的蘇軾除了安於平淡,也用心鑽研食飲養生之
道。
六十歲的蘇軾,貶官惠州,在惠州,寫有〈服胡麻賦〉
、〈後杞菊賦〉、
〈人參〉、〈地黃〉、〈枸杞〉、〈甘菊〉、〈薏苡〉等。
我衰正伏櫪,垂耳氣不振。移栽附沃壤,蕃茂爭新春。沉水得

36
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七十三,前揭書。
37
引自孔凡禮撰, 《蘇軾年譜》卷二十二,前揭書,頁 563。 《蘇軾年譜》卷二十二,
提到:「春夏間,多患瘡及赤目,杜門謝客。」頁 567。又《蘇軾年譜》卷三十九,
提到蘇軾六十五歲時,復書《節飲食說》 。頁 1319。
38
「軾舊苦痔疾,蓋二十一年矣。近日忽大作,百藥不効。……出於無計,遂欲休
糧以清淨勝之,則又未能遽爾。但擇其近似者,斷酒斷肉,斷鹽酢醬菜,凡有味物,
皆斷。又斷粳米飯,惟食淡麵一味。其間更食胡麻、伏苓麨少許取飽。」引自蘇軾撰、
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五十四〈與程正輔七十一首〉其五十三,前揭書。頁
1612-1613。
39
參見蓋綺紓, 〈蘇軾謫居黃州的疾病與養生書寫〉 ,
《高醫通識教育學報》第十二期,
2017 年 12 月,頁 21。
40
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五十八〈尺牘〉 ,
〈與歐陽知晦四首之三〉 ,
前揭書,頁 1754。
41
蘇軾撰、孔凡禮點校, 《蘇軾文集》卷七十三〈雜記〉 ,
〈蒼朮錄〉 ,前揭書,頁 2356。
蘇軾飲食書寫中的人生況味 37

稚根,重湯養陳薪。投以東阿清,和以北海醇。崖蜜助甘冷,
山薑發芳辛。融為寒食餳,嚥作瑞露珍。丹田自宿火,渴肺還
生津。願餉內熱子,一洗胸中塵。(〈地黃〉卷三十九)
據說地黃可以延年益壽,把此藥草給五十歲老馬食用,不但生三匹
小馬,又活到一百三十歲。42蘇軾身體氣虛,正好因應新春詩節,服用
地黃,配上東阿清、北海醇,加一點甘密、山薑,潤肺生津,調理身
體,使得身心舒暢,洗去胸中凡塵氣息。
「神藥不自閟,羅生滿山澤」的枸杞、
「無人送酒湖,空腹嚼珠寶」
的甘菊、「靈苗此孕毓,肩股或具體」的人參、「伏波飯薏苡,禦瘴傳
神良」的薏苡,這些藥材都是調理身體、益壽延年的養生食物。
年少的蘇軾葷素不拘,精粗不拒,品嚐各地食物。至今衰病之身,
即使是好友相邀聚會,也要對飲食有所揀擇與節制。在〈次韻致政張
朝奉仍招晚飲〉詩云:
掃白非黃精,輕身豈胡麻。怪君仁而壽,未覺生有涯。曾經丹
化米,親授棗如瓜。……回車入官府,治具隨貧家。萍虀與豆
粥,亦可成咄嗟。(卷三十四)
其中「黃精」,食之可以長生;「胡麻」,久服輕身不老。蘇軾引用
《神仙傳》麻姑化米為丹砂,張楷性好道術,作五里霧。蘇軾對神仙
的嚮往之情,就更能懂得「戒飲持養」,如節制慾望、清淡的飲食,從
萍虀與豆粥也能吃出好滋味。
從「老饕」到「節欲」
,仕途挫折與貧病交錯,蘇軾力求調節飲食,
重視養生,從葷食到素食,蘇軾在心理上的澹泊安適化為對藥飲服食
的實踐。
四、貶謫客居的生命療癒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
山覺筍香。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只慙無補絲毫
事,尚費官家壓酒囊。(〈初到黃州〉卷二十)
當年四十五歲的蘇軾經過九死一生的烏台詩案來到黃州,他寫下
〈桂酒頌〉、〈食豆粥頌〉、〈禪戲頌〉、〈東坡羹頌〉、〈油水頌〉、〈豬肉

42
為《抱朴子》說。引自清‧王文誥、馮應榴輯註,
《蘇軾詩集》卷三十九,前揭書,
頁 2157。
38《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九期

頌〉等篇,43唱頌豬肉美味,桂酒之佳,戲勸禪師嘗試羹肉,自創食譜,
在困苦生活中創造生活的趣味,仕途不如意並未能掩蓋他積極尋找生
命出路的理由,欣賞長江魚美、筍香的佳肴美味,反轉人生,用另一
種角度看待生命。
所以當他貶到惠州時,荒遠的嶺南,本應哀嘆憤恨的心情卻在「日
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貶謫之途換來令人驚艷甜美荔支的
念頭中,這心念一轉,從貶謫的怨到嚐到這天下美味之喜,因禍得福,
不枉這一遭的「自我消解」,苦悶的世界就變得不同了。這種生命療癒
帶來的心理重生與希望,為他日後的困頓與挫折,化解不少的寂寞與
哀愁。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
作嶺南人。(〈食荔支〉二首之二,卷四十)
蘇軾在惠州的日子,所云「真事業」就在看書、飲料、茶點、菜餚,
吃吃喝喝中,豁達的面對日常種種。看他生活裡有茶有酒,何等逍遙
自在。
暫借垂蓮十分盞,一澆空腹五車書。青浮卵椀槐芽餅,紅點冰
盤藿葉魚。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餘。」
(〈二月十九
日,攜白酒、鱸魚過詹使君,食槐葉冷淘〉,卷四十)
蘇軾為中下層官員,貶謫到惠州的生活清苦,可是他仍然可以在其
中找到一些觀看事物的樂趣,營造自己的幸福感。
惠州市井寥落,然猶日殺一羊,不敢與仕者爭。買時,囑屠者
買其脊骨耳。骨間亦有微肉,熟煮熱漉出,漬酒中,點薄鹽炙
微燋食之。終日抉剔,得銖兩於肯綮之間,意甚喜之。如食蠏
螯,率數日輒一食,甚覺有補。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芻豢,
沒齒而不得骨,豈復知此味乎?……(〈與子由弟十首〉其七)44
他說:羊骨間的碎肉比不上羊肉烹調後的美味,這是一種反話,對
於微肉與芻豢的差距,主要在於蘇軾心態上的視角與感受,珍惜微小
的快樂,所以放大愉悅的感受,才說「豈復知此味?」此語似乎所有
人都不曾嘗過如此美味,只有他是懂吃之人,實則是在窮困、解嘲下
自我療癒的飲食滋味。

43
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二十,前揭書,頁 592-597。
44
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卷六十《尺牘》
,前揭書,頁 1837。
蘇軾飲食書寫中的人生況味 39

而後雖在蠻荒的瓊州,生活更是困頓,但他仍十分關心弟弟蘇轍的
生活狀況。六十二歲的蘇軾聽聞蘇轍變瘦,寫下〈聞子由瘦〉,書寫自
己的處境,並勸弟弟多進飯菜。困窘之中,帶著一股樂觀隨順,入境
隨俗,無入而不自得的心境。
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土人頓頓食藷芋,薦以薰
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常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十年京國厭肥
羜,日日烝花壓紅玉。從來此腹負將軍,今者固宜安脫粟。人
言天下無正味,蝍蛆未遽賢麋鹿。……(卷四十一)
蘇軾聽到弟弟變瘦,他安慰他說:我在瓊州五天才能吃一次豬肉,
十天才有一次雞粥可以吃。當地人都吃根莖類作物,45還推薦我吃薰鼠
和蝙蝠。近日入境隨俗也學海南島原住民嘗試吃癩蛤蟆和用蜜餵養的
小老鼠。這樣的生活都可以過下去了,還有什麼不如意的事,過不去
呢?
即使貶謫偏僻之地,蘇軾仍用心融入當地風俗,找出生活興味。在
官場上不如意,他用飲食療癒了自己;而他的豁達、樂觀、真性情與
涵養也療癒了讀者。
蘇軾貶謫的京東之地密州、徐州,京西之地汝州、潁州、鄭州,甚
至兩浙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常州、杭州等,都是土地肥沃,經濟
46
環境較好的地區。 靠近長江之地的宦旅生活,生活條件較為優渥,
而多次波折的貶謫,到儋州海南島之時,官品位居中下層,俸祿不多,
在蠻荒之地,窮野之壤,蘇軾仍可寫出〈書食蜜〉、〈論食〉、〈食蠔〉、
〈書煮魚羹〉等篇章,熱愛自己的生活且用心的生活。口腹之慾是一
種本能,「當改變本能的目標,使它不致於被外部世界挫敗,本能的昇
華使人有能力增加從精神與智力上得到快樂,命運擺布它的力量就變
小了。」 蘇軾將食物從本能的需要,昇華到一種生命的探索,展現文
人的生命韌性與安適之道,翻轉了自己的生命情境。他的仕途之路雖
然乖蹇,然而豁達的態度卻創造了精神生命的豐厚。

伍、結語

45
「海南多荒田,俗以貿香為業,所產秔稌,不足於食。乃以藷芋雜米作粥糜以取飽。」
引自清‧王文誥、馮應榴輯註, 《蘇軾詩集》卷四十一〈和陶勸農〉并引,前揭書,頁
2254-2255。
46
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第一章〈各地區的生產環境〉,前揭書,頁 18-32。
40《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九期

蘇軾飲食書寫篇章大多集中在貶居的生涯中,所以藉由飲食書寫可
以反映出蘇軾個人生命歷程的軌跡。蘇軾懂吃、會吃、自創食譜ˋ自
釀酒漿,他在飲食觀物的審美上,充滿著意趣的品味。歌詠食物的觀
察上,他並不著墨在物象的形象細部描繪,而多藉物敘理,藉物詠懷,
從描形、表意、詠情到寫志的觀物審美。但這些歌詠並非充滿懷憂喪
志之作,更多的是對生活樂觀正面的積極對待,這是蘇軾生活上融合
儒家、道家、佛老的生命哲學,在困頓的挫折中找出路,即使到了荒
陌之地,用心融入當地生活,了解當地習俗,熱愛並擁抱生命,活出
一種不一樣的自我。所以,這些瓜果魚肉的書寫,看似日常小事,其
實都是蘇軾在生活中療愈自我的一種方式,用文字帶給讀者溫柔而有
力量的心靈安慰。
蘇軾的人生況味透過飲食的內容與方式,傳達關懷社會人民的
仕子精神,面對生活時的樂觀與曠達,更重要是藉由飲食經驗展現生
命中美好的一面。
蘇軾飲食書寫中的人生況味 41

參考文獻
一、古籍
王文誥、馮應榴輯註,1985 年 《蘇軾詩集》上、中、下。臺北:
學海出版社。
李之儀,1985 年 《姑溪居士全集》
,《叢書集成初編》冊 1934-1936。
北京:中華書局。
李時珍撰,1983 年 《本草綱目》,《四庫全書》冊 773。臺北:台
灣商務。
孟元老撰、鄧之誠注,1984 年 《東京夢華錄注》
。臺北:漢京文化。
周密,1985 年 《齊東野語》
,《叢書集成初編》冊 2779-2782。北京:
中華書局。
胡仔纂集,1985 年 《苕溪魚隱叢話》
,《叢書集成初編》冊 2559-2568。
北京:中華書局。
脫脫等同修,楊家駱主編,1980 年 《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十六》。
臺北:鼎文書局。
歐陽修撰、李之亮箋注,2007 年 《歐陽修集編年箋注》
。成都:巴
蜀書社。
蘇軾撰、趙學智校注,2003 年 《東坡志林》
。西安:三秦出版社。
劉義慶著、徐震堮校箋,1989 年 《世說新語》
。臺北:文史哲出版
社。
二、中文書籍
孔凡禮撰,1998 年 《蘇軾年譜》上、中、下冊。北京:中華書局。
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2008 年 《全宋筆記》第一編。上海:大
象出版社。
周慶華,2004 年 《文學理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周勛初主編,葛渭君、周子來、王華寶編,2017 年 《宋人軼事匯
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素貞,2007 年 《北宋文人的飲食書寫》上、下。臺北:大安出
版社。
程民生,2002 年 《宋代地域經濟》。臺北:雲龍出版社。
42《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九期

曾棗莊、曾濤編,1998 年 《蘇軾彙評》四冊。臺北:文史哲出版
社。
葉朗,1986 年 《中國美學史大綱》。臺北:滄浪出版社。
蘇軾撰,孔凡禮點校,1986 年 《蘇軾文集》六冊。北京:中華
書局。
三、期刊論文
莊舒卉,2009 年 〈淺談蘇軾食之藝術〉,《崇仁學報》,第三期,頁
103-119。
陳昱廷,2019 年 〈黃庭堅「士大夫食時五觀」之養生禪觀〉,《佛
光人文學報》,第二期,頁 69-102。
蓋綺紓,2017 年 〈蘇軾謫居黃州的疾病與養生書寫〉,《高醫通識
教育學報》,第十二期,頁 21-38。
蕭欣浩,2010 年 〈從飲食看蘇軾的貶謫生活〉,《揚州大學烹飪學
報》,第四期,頁 20-23、43。
四、學位論文
林鴻偉,2007 年 《北宋文人飲食觀流變》,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
論文。
周亞青,2010 年 《蘇軾飲食書寫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
學碩士論文。
五、網路資料
司馬光,2006 年 《傳家集》,卷 25,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2006
年-2020 年,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res=2,最後檢索:2020
年 4 月 30 日。
蘇軾,2006 年 〈渼陂魚〉,《宋代名家詩》,宋人與宋詩地理資訊系
統,http://cls.lib.ntu.edu.tw/sung/sung/SMP_MenPoem.html, 最後檢
索:2020 年 4 月 30 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