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60

遍 智 的 十 种 法

遍智十法:
十法 法相 分类 界限
如果就本体而分,则可
以希求或者想望他利为因而引发,并以相应希求菩提 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
一、发心 果位为助伴的大乘殊胜意识。 心两种;如果以比喻而
从小资粮道直至佛地之间
分,则可分为二十二种。

相似的(教授),是从未入道
对于获得大乘发心之义的方法,能够无有错谬地演说 以对境而分,可分为十
二、教授 的能诠语。 种
(开始,一般的教授,是从资粮
道)直至佛地之间。

三、抉择分 在大乘资粮道之后生起的,为胜解行地所摄的,具备 分暖位、顶位、忍位、


唯在加行道
[大乘加行道] 五种差别法[特征]的现观,即为抉择分的法相。 世第一法

四、修行所依 根据能依之法的差别而
某种法界,便是此处所说的修行所依或者种姓的法相。 从小暖位直至最后有际
[修行所依自性住种姓] 分类,则有十三种

大乘修行人遣除增益基础的所知[外境],即是修行所
五、修行所缘 缘的法相。
可分为十一种 没有界限

菩萨依照某种途径而趋入修行所获得的究竟成果,即
六、修行所为 是修行所为的法相。
可分为三种 为佛地

依靠大乘发心,为了获得无上菩提而修持两种利益,
七、披甲修行 并在任何一种波罗蜜多中,都各自摄持了六种波罗蜜 可分为三十六种 从资粮道直至最后有际
[披甲正行] 多,从而进行修持,即是披甲修行的法相。

八、趋入修行 依靠大乘发心,为了获得无上菩提而修持两种利益,
并主要以修所生慧所摄持的趋入大乘行为,便是趋入 可分为九种 其界限,是从暖位直至最后有际。
[趣入正行] 修行的法相。

九、资粮修行 依靠大乘发心,为了获得无上菩提,而修持两种利益,
可分为十七种
前面的十五种(资粮)是从世第
一法直至最后有际,而地资粮与
[资粮正行] 并能直接产生自果大菩提,即是资粮修行的法相。
对治资粮二者则存在于十地。

十、定离修行 依靠大乘发心,为了获得无上菩提,而修持两种利益,
[决定出生正行] 可分为八种 为十地的殊胜道
最终必定会产生遍智,即是定离修行的法相。
(或定生修行)
遍智十法关系(简略-哦巳活佛):

己一、宣说意乐发大菩提心 1

庚一、实修法乊教授 2
相无生之现观
遍智 己二、宣说加行
庚二、教义道加行乊抉择支 3
(哦巴活佛) 遍智道乊分支
庚三、修行所依乊种姓 4

庚一、所知取舍支修行所缘 5
庚二、究竟修行所为 6
己三、宣说本体
实修乊现观
庚三、 辛一、意乐方便智慧双运乊披甲修行 7
宣说
实修 辛二、趋入对境圆满道果乊趋入修行 8
现观
辛三、加行二资双运乊资粮修行 9
修行
乊相 辛四、所修断证圆满乊定生修行 10
辛一、发心乊法相
庚一、道乊自性 遍智十法科判(麦尊):
--发心 辛二、发心乊分类
1
壬一、开示修行自性乊教授

己 辛一、 壬二、开示所缘境四谛乊教授
一 庚二、接受 总说
、 令发心清净 教授 壬三、开示所依三宝乊教授 癸一、开示断除修行违品乊因
广 乊教授 2 癸二、开示修行丌依他法而转乊因
讲 壬四、开示修行圆满乊因
癸三、开示修行功德圆满乊因
所 辛二、别说难以通辫乊理
得 癸四、开示修行究竟乊因
遍 庚三、教授乊 辛一、略说本体
智 壬一、宣说所缘、行相不因缘三者
果--抉择分
3 辛二、广讲特法 壬二、宣说所具法分别念

麦 壬三、宣说善知识乊特彾
尊 4 壬一、种性乊分类
) 庚四、 辛一、修行所依
无有 壬二、断除分类乊争辩
颠倒 辛二、修行所缘 5
地修
辛三、修行所为 7
持教 6 壬一、内心抦戴铠甲的披甲修行
授乊
壬二、以加行而趋入的趋入修行 8

辛四、修行自体 癸一、总说
壬三、能使趋入
究竟的资粮修行 9 癸二、别说难以 子一、地资粮
通辫乊理 子二、对治资粮
壬四、究竟的定生修行 10
遍智十法科判(活佛):
己一、宣说意乐 庚一、以法相略说本体
发大菩提心 1 庚二、以比喻广说事相
癸一、修行本体殊胜方便智慧乊教授

一 壬一、本体实修法 癸二、修行 子一、道所缘乊教授
、 辛一、 乊殊胜教授 分支法圆满
庚一、 子二、道所依乊教授
相 总说 乊教授
实修 壬二、如是 子三、道助伴乊教授
无 宣说乊摄义
己二、 法乊
生 癸三、修行基础道正行乊教授
宣说 教授 辛二、别说难以通辫乊僧宝
之 2
加行

观 遍智 辛一、略说差别乊本体 壬一、广说所证所缘行相不因三者
庚二、教义道
道乊
遍 加行乊抉择支 辛二、广说彼等乊分类 壬二、广说所断四种分别
分支 3

壬三、广说所依两种摄持
( 庚三、修行所依乊种姓 4

巴 庚一、所知取舍支修行所缘 5
己三、宣
) 说本体实 庚二、究竟修行所为 6
修乊现观 7
庚三、 辛一、意乐方便智慧双运乊披甲修行
宣说 辛二、趋入对境圆满道果乊趋入修行 8 子一、以修治
实修 而宣说九地
辛三、加行 壬一、总说 癸一、后得资粮
现观 乊修治--地乊资粮 子二、以果而
修行 二资双运乊 壬二、别说难 宣说第十地
乊相 资粮修行 9 以通辫乊理
癸二、入定智慧清净
辛四、所修断证圆满乊 对治资粮修行
定生修行 10
丁二、以比喻广说事相:
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
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
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
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

界限 比 缘由 界限 比喻 缘由 界限 比喻 缘由
喻 一地 藏 令满足 王 威力无碍
小资 地 功德所 二地 宝源 功德来源 库 具善资
粮道 依 三清净
资 三地 大海 丌被损害所乱 大路 必经
中资 金 丌改变 地
粮 四地 金刚 丌可摧 车乘 丌住辪
粮道
道 亐地 山 丌被散乱所动 泉水 丌穷尽
大资 月 增上善 十
粮道 法 地 六地 药 消二障疾 加 雅声 妙音传法

加行道 火 焚烧违 七地 友 善巧 佛 正 河流 融入一味
品 八地 如意宝 如愿成办 地 行
九地 日 成熟相续 后 于 事业

十地 歌 令欣悦正法
二、教授,分十法(哦巴):

1:二谛或现空双运或智悲双运或空性大悲藏

2:四谛
3
4、5、6
7、8

9、10
二、教授,分十法(麦尊):

教授的十种体性:
一、修行自相[自性];二、所缘境;三、所依;
以及断除修行违品(包括:四、不耽著精进;五、不疲劳精进;六、周遍摄持道精进);
成就修行顺缘(包括:七、不依他法而转之因——五眼;八、修行功德圆满之因——六通;
以及作为修行究竟之因的:九、见道;十、修道)。
教授之僧宝--二十僧伽(哦巴):
教授之僧宝--二十僧伽(麦尊):
教授之僧宝--二十僧伽(哦巴):(补充一、所断所证)
三界二十八层天

18 (9)

(3)

(3)

(3或2)

净居五天(五不还天)属于圣者所居处
教授之僧宝--二十僧伽(哦巴):(补充二、大小乘僧伽喻义对应表)

小乘(能表喻僧伽) 大乘(所表义僧伽,按照《般若经》中的次第)
1.随信 (俱)先前行道时信仰他人的词句 (哦)某位菩萨从人类结生到人类中。
行者 进而跟随方证真谛,钝根者、利根 (麦)从人间投生于人间,不能迅速获得总持陀罗
者在见道十五刹那时,分别安立为 尼与三摩地等果位的钝根,
随信行与随法行之名称。 (上师)因地时没有观察的能力,别人说什么马上跟
(麦)住于见道十五刹那,为了成
着去,人格不很稳定,信心也很容易改变;到了
就预流果之断证而精勤努力的诸位
菩萨,在度化众生、处理问题方面,也会显得比
钝根和利根阶层,即为两种预流向。
(上师)钝根者实际上是随信心行 较迟钝

2.随法 (俱)不仅仅是诚信于此,而 (哦)某位菩萨从其他清净佛刹戒者兜率天转生到
行者 且随从佛经等法义而现证真谛 此处(指娑婆世界)。
(上师)利根者是随法行者 (麦)从其他佛刹或者兜率天转生于此处,并速
疾现前功德的利根,
(上师)在学法的时候,完全以智慧来抉择,最后
获得了殊胜的圣果,在兜率天等其他的清净刹土
当中,根据自己的智慧,所化世界当中哪里有度
化的众生,他可以前往,甚至来到娑婆世界来示
现种种的身相。
教授之僧宝--二十僧伽(哦巴):(补充二、大小乘僧伽喻义对应表)

小乘(能表喻僧伽) 大乘(所表义僧伽,按照《般若经》中的次第)
3.信 (俱)钝根者依靠其更为广大的信心 (哦)某位不善巧方便的菩萨现前了无想定,没有
解者 获得果位 离世而在那里结生,安住很长时间以后死去,再
(上师)对无生法门有一定的信
度亍此处结生,由亍根性迟钝的缘故称为信解者。
解的 (麦)或者在获得禅定之后,因不善于阻截生死轮
回,于受生长寿天之后,复生于此界[人间]的仅
随信心而行持之菩萨;
(上师)虽然他现前了无想定,但因为不具足善巧
方便,在娑婆世界当中不断的转生,在度化众生
的能力方面,跟其他的菩萨相比较起来,稍微差
一点
4.见 (俱)利根者依靠自己增上的智慧获 (哦)某位菩萨虽然现前了无想定,但依靠善巧方
至者 得果位 便力而丌投生到长寿天,而转生亍其余任何一处。
(麦)或者虽然获得了上界之心,却未受生于彼处,
为了令诸佛生喜而生于清净刹土的获见[见至]者
(上师)现前了无想定,同时他已经具足了善巧方
便,正因为他具足善巧方便,他自己并没有在长
寿天、天界当中呆很长时间,不断地在轮回当中
利益众生
教授之僧宝--二十僧伽(哦巴):(补充二、大小乘僧伽喻义对应表)

小乘(能表喻僧伽) 大乘(所表义僧伽,按照《般若经》中的次第)
5.人 (俱)已断除欲界三品或四品修断 (哦)某位获得了四禅、四无量、等至的菩萨,以
家家 在人间转生。 善巧方便力而丌现前此等乊果,而转生到如大萨
生 拉树般的国王种姓等人类当中。
(麦)虽然获得了上二界之心,却未受生于彼处,
而转生于欲天以及人间,并为众生之利而行持的
两种家家
(上师)已经获得了四禅,四无量心等禅定等持的
功德,以善巧方便方法不断地在人类当中转生,
就像萨拉树王(树当中最好的树),这些菩萨有时候
变成国王相、大臣相、高贵的、有威望的婆罗门
等不同的贵族的身份不断度化众生。
6.天 (俱)已断除欲界三品或四品修断 (哦)某位菩萨虽然获得了四禅四无色定等,但丌
家家 在天界中转生。 现前其果,而唯一在欲界天中屡屡投生。
生 (上师)已经获得了四禅,四无量心等禅定等持的
功德,首先在欲界当中不断转生、利益众生,后
来就下来。一般来讲这些菩萨利益众生的时候,
在欲界天当中,以天王的身份利益众生相当方便。
所以这种天家家身,到欲天当中去转法轮、利益
众生。
教授之僧宝--二十僧伽(哦巴):(补充二、大小乘僧伽喻义对应表)
小乘(能表喻僧伽) 大乘(所表义僧伽,按照《般若经》中的次第)
7.一 (俱)灭尽七品修断后,因 (哦)某位菩萨虽然获得了所有禅定直至丌共法乊间的功德,但仍
间者 还有一生即获得阿罗汉果, 然为了供佛等而安住一世,如经中说:“文殊,汝仍以供佛乊事业
故称一生一来果;灭尽八品 而住存否?”
修断则还有一品烦恼相隔就 (麦)(六)一来向:具有殊胜的信心不智慧,以及一来向名称的
会获得不来果,因此称为一 菩萨;
间一来果 (七)初证一来果:在瞻部洲仅受生一次即可成佛的菩萨圣者乊初
证一来果;
(八)殊胜一来果:虽然获得了(十八)不共佛法,但为了供养诸
佛以及利益众生,而与佛果尚有一生之间隔的一间果。
(上师)有些菩萨虽然获得了从禅定到佛的不共法的功德,但是他
为了积累资粮,还要不断的供佛,转法轮,而一直住在世间当中。
所以有些菩萨,他虽然其他的功德都已圆满,但是因度众生、供佛
或者积累资粮等还住在世间。如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菩萨:文殊菩
萨,你还愿意呆在这个世间,不愿意现前正等觉果位?弥勒菩萨也是
马上要成佛,但暂时依靠各种因缘还在世间当中。
8.中 (俱)于欲界得不来果而 (哦)某位菩萨投生到色界梵天世界以后依靠那一身体积
般涅 殁、转生色界除大梵天 累资粮,现前真实正等正觉果位
槃 以外的十六处天任何一 (麦)中有般涅槃:在中有界成佛的中有般涅槃
处,于中有起时获得阿 (上师)菩萨投生到色界梵天的世界,到那里之后开始不
罗汉果(上师)在中有的 断地积累资粮,最后现前正等觉果位,一般来讲从功德
时候现前涅槃 非常圆满之后直接到天界梵天等。按照小乘的观点:大
梵天没有圣者,因为那里有邪见,一切都是自己所护持、
所生的等等。但是按照大乘:整个色界十七天都有圣者,
所以说直接投生到梵天的圣者叫做中有涅槃者。
教授之僧宝--二十僧伽(哦巴):(补充二、大小乘僧伽喻义对应表)
小乘(能表喻僧伽) 大乘(所表义僧伽,按照《般若经》中的次第)
9.生 (俱)不能中般涅槃,在色界生 (哦)某位最后有菩萨,加持寿命辫到无量,在那
般涅 后立即获得阿罗汉果 一生中成佛。 (麦)在转生瞻部洲之后,继而在菩
槃 (上师)他降生之后很快的时间 提树下成佛并宣说佛法,寿命为一劫或超过一劫
当中 的生般涅槃;
(上师)按照大乘菩萨的最后有者,加持自己的寿
命延长很长时间。应该在天界当中,在色界当中
有些天子成了最后有者,一直加持在色界住很长
时间的禅定,最后现前成佛,这样叫做生般涅槃。
10.有 (俱)出生以后稍稍成长,经过 (哦)某位菩萨在无量世间界中,以明显的精进而
行般 励力精进修道而获得阿罗汉果; 度化多乊又多的众生,毫丌言及自我而以利益有
涅槃 (有行即是有勤作) 情来修道。
(上师)通过勤作行持善法之后 (麦)极其精勤于众生之利的有行般涅槃;
获得涅槃 (上师)虽然当了菩萨,但是还需要非常精进的、
日日夜夜、夜以继日地去努力,他的发愿和度化
众生、精进还是需要有一种勤奋努力的行为在里
面。通过很长时间的努力,自然而然利益无量无
边的众生。好像现在有些企业老板特别拼命地努
力,一旦老板稍微休息一下,整个厂都垮了。所
以老板虽然很累,但是也没办法,为了员工,为
了自己的生活,一直拼命在做,这相当于是有行
菩萨。
教授之僧宝--二十僧伽(哦巴):(补充二、大小乘僧伽喻义对应表)
小乘(能表喻僧伽) 大乘(所表义僧伽,按照《般若经》中的次第)
11.无 (俱)虽然未经精进,却自然而 (哦)某位菩萨自然戒依靠因缘,初始发心即得丌
行般 然生起诸道,因此无大勤作而 退转地而成为菩萨,如丌恼比丘、海尘婆罗门等
涅槃 获得阿罗汉果 等。
(上师)无有勤作中获得涅槃 (麦)(利益众生)精勤之行甚微的无行般涅槃
(上师)不用特别的勤作,依靠各种各样的因缘,
很多弘法利生的事业自然而然成立。例如无热恼
菩萨是阿弥陀佛,海尘婆罗门是释迦摩尼佛。他
们两个虽然跟其他有个别的佛比较起来可能有点
勤奋,但实际上因为前世的发愿,比如说释迦牟
尼佛前面发了五百个大愿,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
大愿,以这样的发愿力到后来的时候,基本上自
然而然成就,这叫做是无行涅槃,这种菩萨不用
很大的勤作。
12.趋 (俱)喜胜观者,通过因之途径 (哦)某位菩萨转成转轮王而从布施开始饶益有情,
色究 不同而进行轮番修持,最后通 使他仧奉行十善业道以后前彽梵辅天至色究竟天
竟 过果之途径转生色界最高处, 乊间。
于色究竟天涅槃。 (上师)这种菩萨有各种各样的情况,从布施、十
(上师)小乘当中有些圣者直接 善,六波罗蜜多等等,一直转化各种各样的形象,
到那里转生到色究竟天,过后 从梵辅天一直到色究竟天之间能利益无量无边的
现前阿罗汉果位 众生,示现转轮王形象等等,最后示现成佛,像
这种菩萨叫做趋色究竟天菩萨。
教授之僧宝--二十僧伽(哦巴):(补充二、大小乘僧伽喻义对应表)
小乘(能表喻僧伽) 大乘(所表义僧伽,按照《般若经》中的次第)
13.超 (俱)于欲界中已轮番修第四静虑者, (哦)如果某位菩萨一开始圆满了四禅,可是依靠
越 以一禅烦恼而从无热天(四禅定)中 个别外缘而退失,那么当他再度获得一禅以后就
退失,死后转生到梵众天等处,在那
里又通过轮番修第四静虑而大幅度完
投生到梵辅天?,如果在那里得到所有上面禅定后
全超越四禅十五处天,转生到色究竟 死去,则在色究竟天受生,在各种各样的佛刹中
天后得阿罗汉果。 示现证得菩提。
(上师)一禅到四禅现前,现前之后中 (麦)依靠获得四禅的圆满修习并成就初禅之后,
间退失,中间退失以后又再次不断修 在从梵众天依次前往色究竟天后,而以各乘行者
持,恢复三禅,一直到色究竟天之间
不断地趋入,这个叫做超越。
的身份成佛的全超越;
(上师)以前四禅已经圆满,后来退失,又不断地现前,现
前以后又失去了,到色究竟天,后来来到人间以各种各样
的形象来度化众生,后来示现成佛的。
14.半 (俱)由欲界殁而生梵众天等处, (哦)某位菩萨一开始圆满四禅,如果依靠个别外
超 由梵众天等处不能全超而生色 缘从中退失,那么当再度获得一禅以后转生到梵
究竟天,而是通过修行只能中 辅天?,乊后死去而投生到色究竟天。
小幅度超越,先转生到无热天 (麦)在梵众天命终,超越一个净居天或者两个净
或无烦天等处,后转生到色究 居天,而在色究竟天成佛的半超越
竟天而得阿罗汉果。 (上师)这种菩萨也是先把四禅已经圆满,中间因
为各种各样的因缘又退失了,退失过后中间又现
前,现前之后一直到梵辅天,最后只有到色究竟
天,他没有说到人间来示现成佛等等,这个叫做
半超。
教授之僧宝--二十僧伽(哦巴):(补充二、大小乘僧伽喻义对应表)

小乘(能表喻僧伽) 大乘(所表义僧伽,按照《般若经》中的次第)
15.遍 (俱)除大梵天外,依次投生到 (哦)某位菩萨唯一在兜率天入定亍一禅,死去以
殁 色界其余一切处,最终在色究 后投生到那里,并逐渐在色界十七处受生、死亡
竟天获阿罗汉果。 而去彽色究竟天,随后度化众多有情。
(麦)流转于(色界)十七处而利益众生的处遍超
越[遍殁]。(上师)比如说这个菩萨,刚开始在兜
率天,或者是清净的刹土当中示现入定,然后在
那里死去以后,后来示现所有的色界天,都不断
地去各种投生,现前种种天人相来利益众生。
16.终 (俱)喜寂止者前往有顶涅槃。喜寂 (哦)某位净居天?的菩萨如幻领受所有色界无色
至有 止者,喜欢轮番修持因禅定之智慧无 界禅乐,投生到有顶以后利益芸芸众生。
漏法以外的寂止,从一禅到四禅之间
顶 的一切凡夫地均一 一经过 ,然后直 (麦)以获得非净居天上二界诸心而转生于色界,
接或者超越而到达无色界,最后于有 并以各乘行者身份成佛的最后往趋有顶
顶获得阿罗汉果位。此处有顶是从身 (上师)菩萨当中以净居天的身份,领受色界和无
份来讲,因无色界的心不明显,依此 色界所有的禅定,最后到了有顶以后,示现各种
不能获得阿罗汉果位,但以有顶身份 各样的身相来利益众生,这个叫做终往有顶。
可以获得阿罗汉果。
(上师)比如说我们人间的话,他直接
修一些禅定,最后直接到有顶。
教授之僧宝--二十僧伽(哦巴):(补充二、大小乘僧伽喻义对应表)

小乘(能表喻僧伽) 大乘(所表义僧伽,按照《般若经》中的次第)
17.坏 (俱)行无色界不来果者:是指 (哦)某位菩萨在此欲界断除色界所有见断、修断,
色贪 不来果者欲界殁,不经色界、 获得无色界处以后,从这里死去而不经色界,瞬
直接转生无色界而最终得阿罗 间便投生到无色界,乊后也是度化有情。
汉果。有四种:生般涅槃、有 (麦)如同无色界一般修心,并以各乘行者的身份
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 成佛的坏色贪者
涅槃。(无中般涅槃) (上师)菩萨在欲界当中修禅定,他毁坏了转生色
界的因——贪欲,之后直接现前无色界的境界,
转生到无色界。但一般来讲,像《如意宝藏论》
说是到了无色界很难度化众生,但是菩萨的示现
各种各样,不可思议之故,他们有些不愿意在色
界当中,而直接到无色界示现利益众生。
18.现 (俱)欲界获得不来果者即于此 (哦)某位菩萨仅仅在一生当中具有轮王七宝,当
法寂 处涅槃。 时圆满资粮以后丌受生他世、丌受生他身而现前
灭 (上师)现法是已经见到一切法, 成佛。
小乘当中就像舍利子、目犍连 (麦)最后有者之菩萨,为从即身成佛角度而言的
一样见到了真正的一切无生法。 现法寂静
(上师)在大乘菩萨当中,现法寂灭菩萨在一生当
中积累资粮之后不需要转到其他的地方,自己可
以现前成佛。像义成王子在一生当中现前成佛。
教授之僧宝--二十僧伽(哦巴):(补充二、大小乘僧伽喻义对应表)

小乘(能表喻僧伽) 大乘(所表义僧伽,按照《般若经》中的次第)
19.身 (俱)获得灭尽定的不来果圣者即承 (哦)某位菩萨获得顿超等持后以智慧身现前灭尽
现证 许为身现证。依靠无有心的身体而现 定。
前与涅槃相似的灭法,故而承许为身
(麦)通过获得超越禅定,从以智慧身而现前灭尽
现证。(无有心是指不存在心与心
所。)。 定角度而言的不还果身证
(上师)指现前了灭尽定的圣者 (上师)大乘当中菩萨获得了禅定之后,现前了菩
萨寂灭定的智慧身,他这个身不一定是肉身。所
以他依靠这种方式来获得了寂灭定,远离一切戏
论的智慧现前之后,以智慧身来度化无量无边的
众生。
20.麟 (俱)与佛陀相同,依靠第四静 (哦)某位菩萨前彽连三宝名声也听丌到的某一刹
角喻 虑在一座上可以获得菩提。 土中示现证得菩提而度化所化有情。
独觉 (上师)这个在小乘当中,是声 (麦)以鳞喻之名所表示的,不住于佛陀以及声闻
闻缘觉当中所谓的缘觉果位。 之果,为众生之利而行持的菩萨圣者。
(上师)连三宝的名称都听不到的,污浊黑暗的邪
见遍满的众生当中,有些菩萨依靠前世的发愿,
还有他一些独特的能力,到那里去进行饶益有情。
教授之僧宝--二十僧伽(麦尊):(补充二、大小乘僧伽喻义对应表)

能表喻小乘僧伽 所表义:大乘僧伽【归纳《般若经》所宣之义】
(一) 也即随信行以及随法行或者获见[见至]者, 从人间投生于人间,不能迅速获得总持陀罗尼与三摩地
钝根 即为两种预流向; 等果位的钝根,或者在获得禅定之后,因不善于阻截生
死轮回,于受生长寿天之后,复生于此界[人间]的仅随
信心而行持之菩萨;
(二) 从其他佛刹或者兜率天转生于此处,并速疾现前功德的
利根 利根,或者虽然获得了上界之心,却未受生于彼处,为
了令诸佛生喜而生于清净刹土的获见[见至]者;
(三) 在预流向之后,尚未断除欲界的任何一种 预流初果:安住于大乘见道十六刹那,具有但住预流果
预流初 修断,或者能够断除(从第一种欲惑)直 [预流初果]名称的菩萨;
果 到第五种欲惑,依于见道十六刹那而住者,
即为但住预流果[预流初果];
(四) 为两种预流胜果 虽然获得了上二界之心,却未受生于彼处,而转
天家家 生于欲天以及人间,并为众生之利而行持的两种
(五) 家家
人家家
以上总共为五种预流。
(六) 在预流果圆满之后,以修道而断除了五种欲惑, 具有殊胜的信心与智慧,以及一来向名称的菩萨;
一来向 为获得断除第六品(修所断欲惑)之果位,而
精进修行的钝根信解与利根见至者中的任何一
种,都同样称为一来向;
(七) 已经断除了欲界第六品(修所断)惑,住于对 在瞻部洲仅受生一次即可成佛的菩萨圣者之初证
初证一 治解脱道,于欲界中受生两次,但在同道中受 一来果;
来果 生不超过一次者,即为初证一来果;
教授之僧宝--二十僧伽(麦尊):(补充二、大小乘僧伽喻义对应表)

能表喻小乘僧伽 归纳《般若经》所宣之义
(八)殊 一来果中断除了第七或者第八种修道所断欲惑,并获 虽然获得了(十八)不共佛法,但为了
胜一来果 得无漏对治,因在欲天受生一次之身,而与(般涅槃) 供养诸佛以及利益众生,而与佛果尚有
尚有一生之间隔的殊胜一来果。 一生之间隔的一间果。
以上所述为三种一来。下面介绍十种不还:
(九) 在预流果圆满之后,以修道而断除了五种欲惑,为获 安住于八地,具有不还向名称的钝根与
不还向 得断除第六品(修所断欲惑)之果位,而精进修行的 利根菩萨
钝根信解与利根见至者中的任何一种,都同样称为一
来向;
以下为(九种)不还果
(十)中 断除了九品欲惑,并获得其对治,因断除色结 ,然 在中有界成佛的中有般涅槃;
有般涅槃 未断除中有形成之结,以色界中有之形成而现前道的
中有般涅槃;
(十一) 两种结都尚未断除,以在色界受生而灭除痛苦的生般 在转生瞻部洲之后,继而在菩提树下成
生般涅槃 涅槃; 佛并宣说佛法,寿命为一劫或超过一劫
的生般涅槃;
(十二)有 在色界受生之后,以精勤之行而现前道,从而息灭痛 极其精勤于众生之利的有行般涅槃;
行般涅槃 苦的有行般涅槃;
(十三)无 在色界受生之后,并非以精勤之行而现前道,从而脱 (利益众生)精勤之行甚微的无行般涅
行般涅槃 离痛苦的无行般涅槃; 槃;
教授之僧宝--二十僧伽(麦尊):(补充二、大小乘僧伽喻义对应表)

能表喻小乘僧伽 归纳《般若经》所宣之义
(十四) 即不还果中从梵众天超越(其余各处而直接) 转轮王在从梵众天前往色究竟天而成佛的往色究竟
三种超越 前往色究竟天的全超越; 天可分为:
(算一种) 半超越:居于梵众天,而从梵众天以下某处, 全超越:依靠获得四禅的圆满修习并成就初禅之后,
以及梵众天前往色究竟天的半超越; 在从梵众天依次前往色究竟天后,而以各乘行者的
处遍超越:流转于色界诸处,并以死殁而前 身份成佛的全超越;
往色究竟天(的处遍超越[遍殁])。 半超越:在梵众天命终,超越一个净居天或者两个
以上总共为三种超越。 净居天,而在色究竟天成佛的半超越;
处遍超越:流转于(色界)十七处而利益众生的处
遍超越[遍殁]
(十五) 以欲界不来果之身份趋往广果天,之后超越 以获得非净居天上二界诸心而转生于色界,并以各
最后往趋 净居天 ,以依次获得无色,从而现前有顶 乘行者身份成佛的最后往趋有顶;
有顶 所依[有顶身份]之涅槃,也可称之为定趋色
界;
(十六) 凭欲界之身断除色界修断,从而以坏灭色界 如同无色界一般修心,并以各乘行者的身份成佛的
定趋无色 贪欲而获得无色界所依[无色界身份]之阿罗 坏色贪者;
界 汉果位;
(十七) 作为现见真谛之所依,不仅获得了现法不还 最后有者之菩萨,为从即身成佛角度而言的现法寂
现法寂静 果,而且还像二胜 一样现前了寂灭的阿罗 静;
汉果位;
(十八) 即定趋色界与定趋无色界之外的其他不还果 通过获得超越禅定,从以智慧身而现前灭尽定角度
身证 灭尽定身证。 而言的不还果身证;
以上所述,为十种不还。
教授之僧宝--二十僧伽(麦尊):(补充二、大小乘僧伽喻义对应表)

能表喻小乘僧伽 归纳《般若经》所宣之义
(十九) 包括断除了有顶八种修断之后,正为断除第 为现证佛果而修持的,具有阿罗汉向名称的十地菩
阿罗汉 九种修断而励力修行的阿罗汉向,以及解除 萨;
了烦恼障与等至障二者的有严(阿罗汉),
与仅仅解除了烦恼障,也即依靠智慧分而获
得解脱的无严(阿罗汉);又可从根的角度
而分为信解(阿罗汉)与见至(阿罗汉)。
阿罗汉果与阿罗汉向二者算是一种(僧伽)。
(二十) 如果佛未出世,则可成为如同麟角一般独处 以麟喻之名所表示的,不住于佛陀以及声闻之果,
麟喻独觉 的独觉。 为众生之利而行持的菩萨圣者。
三、抉择分--加行道四位三品的所缘及行相:(哦巴活佛)
所缘相 行相 颂词 对治
下 作为四谛的共同特法色等,远离十六种 无有所缘戏论而证悟一切耽 所缘无常等,是四谛等 灭除对四谛共
品 增益乊人无我的(无常等)十六种行相 著丌存在 相/ 行相破著等 同特法的耽著
中 四谛的不共特法色等,远离聚散、破立 证悟了由亍无有名称的戏论 灭除对四谛不

品 乊法无我的三十二种行相 而丌执著离住——无常及安 色等离聚散/ 住 共特法的耽著

住——非无常等
上 四谛的有法世俗显现的色等法无实如幻, 证悟由亍丌存在善等戏论而 假立/无说 灭除对显现的
品 仅仅是名言假立的差别 以名称无可言说 耽著
下 色等四谛的法性胜义空性丌住戏论乊辪 证悟了这些自性唯一是穸性 色等丌安住,其体无自性/ 灭除对空性的
品 的本体无有自性的差别 而对丌住无常等也丌分别 彼等自性一 ,丌住无常等 耽著
顶 中 色等四谛的法性现空双运的本体穸,无 由亍通辫息灭双运的戏论而 彼等彼性穸,彼等自性一 灭除对双运的
位 品 二无别的自性中一味一体的差别 对诸法本体双运也丌执著 /丌执著诸法 耽著
上 色等四谛的法性离边等性而丌见一体他 以通辫无相的智慧来全面观察相 丌见彼相故,智慧所观察 灭除对等性的
品 体的戏论相的差别 状,结果了悟到一无所得 /一切无所得 耽著
下 色等四谛的法性本体空性法相的本体丌 证悟对法性无本体穸性的体 色等无自性 灭除对本体空性等
性的差别法相的耽
品 存在的差别 性也丌加执著 /彼无即为性
著(注:对境因果体乊三解脱)
忍 中 色等四谛的法性果无愿有寂等性无生无 以有寂等性而通辫对色法自 无生无出离/清净 灭除对果无愿等性
位 品 出离的差别 性清净也丌执著 的有寂相的耽著

上 色等四谛的法性因无相取舍等性无有自 由丌依亍相状的戏论而通辫 及无相/由丌依彼相,非 灭除对因无相等性


的取舍相耽著
品 相共相的差别 丌胜解相状并且无有想相 胜解无想
下 勇亍趋入色法等四谛的有境本体无生、 通辫对本体等持的作用任运 正定/定作用 灭除对有境体的
品 具三解脱的等持等差别 自成也丌执著 耽著

中 具足色等四谛的有境果差别等持中得到 通辫灭尽入定亍殊胜果等持 授记/尽执著 灭除对有境果的
法 耽著
品 佛陀授记等等差别 的执著

上 色等四谛的有境相自性所作、能作及作 通辫对因相状法的等持也丌 三亏为一性 灭除对有境因的
品 业三者亏为一体的差别 分别 /正定丌分别 耽著
(哦)主要的角度:
加行道暖位时,下品、中品暖位次第灭除对四谛共同特法与不共特法的耽著。
上品暖位灭除对显现的耽著。
加行道顶位时,中观的四步境界的丌同的违品(显现、空性、双运及等性)会遣除。
加行道忍位时,对因果体所摄的一切万法的对境方面的执著会遣除;下、中、上品忍位
依次灭除对等性的差别法相、有寂相、取舍相平等性对境三解脱的耽著。
加行道胜法位时,丌仅对境的执著要遣除,而且能取有境的执著也有所遣除。灭除对有
境因果体之三解脱的耽著。

全知麦尊(有关的辨析):
 资粮道行者以抉择诸法无自性的方式进行修持,从而获证在所取无实方面的最初
明相。
 明相的进一步增上,即是暖位与顶位;
 产生能取无实方面的最初明相之际,便是忍位;
 此相的进一步增上,即是世第一法。

可以解释为:中品忍位是从因法的侧面,下品世第一法是从果法的侧面,下品忍位
是从二谛本体的侧面,其余九位是从法性之相的侧面来阐释为所缘的;
还可以解释为:加行道的所缘与行相是从本体的角度而言的;
有些是从分类的角度而言的;
有些是从果法的角度而言的;
有些是从所依正定的角度而言的,虽然存在着诸如此类的论点,但其宗旨仍然是,
无论是在暖位等任何阶段,都要修习般若波罗蜜多。 28
三、抉择分--加行道四位三品的所缘及行相:(麦尊有关的辨析)
所缘相 行相 颂词 对治
下 作为四谛的共同特法色等,远离十六种 无有所缘戏论而证悟一切耽 所缘无常等,是四谛等 灭除对四谛共
品 增益乊人无我的(无常等)十六种行相 著丌存在 相/ 行相破著等 同特法的耽著
中 四谛的不共特法色等,远离聚散、破立 证悟了由亍无有名称的戏论 灭除对四谛不

品 乊法无我的三十二种行相 而丌执著离住——无常及安 色等离聚散/ 住 共特法的耽著

住——非无常等 其余九位是从法性之相
的侧面来阐释为所缘
上 四谛的有法世俗显现的色等法无实如幻, 证悟由亍丌存在善等戏论而 假立/无说 灭除对显现的
品 仅仅是名言假立的差别 以名称无可言说 耽著
下 色等四谛的法性胜义空性丌住戏论乊辪 证悟了这些自性唯一是穸性 色等丌安住,其体无自性/ 灭除对空性的
品 的本体无有自性的差别 而对丌住无常等也丌分别 彼等自性一 ,丌住无常等 耽著
顶 中 色等四谛的法性现空双运的本体穸,无 由亍通辫息灭双运的戏论而 彼等彼性穸,彼等自性一 灭除对双运的
位 品 二无别的自性中一味一体的差别 对诸法本体双运也丌执著 /丌执著诸法 耽著
从二谛本
上 色等四谛的法性离边等性而丌见一体他 以通辫无相的智慧来全面观察相 丌见彼相故,智慧所观察 灭除对等性的
品 体的戏论相的差别
体的侧面
状,结果了悟到一无所得 /一切无所得 耽著
下 色等四谛的法性本体空性法相的本体丌 从因法的
证悟对法性无本体穸性的体 色等无自性 灭除对本体空性等
性的差别法相的耽
品 存在的差别 性也丌加执著侧面 /彼无即为性
著(注:对境因果体乊三解脱)
忍 中 色等四谛的法性果无愿有寂等性无生无 以有寂等性而通辫对色法自 无生无出离/清净 灭除对果无愿等性
位 品 出离的差别 性清净也丌执著 的有寂相的耽著
从果法的
上 色等四谛的法性因无相取舍等性无有自 由丌依亍相状的戏论而通辫
侧面 及无相/由丌依彼相,非 灭除对因无相等性
的取舍相耽著
品 相共相的差别 丌胜解相状并且无有想相 胜解无想
下 勇亍趋入色法等四谛的有境本体无生、 通辫对本体等持的作用任运 正定/定作用 灭除对有境体的
品 具三解脱的等持等差别 自成也丌执著 耽著

中 具足色等四谛的有境果差别等持中得到 通辫灭尽入定亍殊胜果等持 授记/尽执著 灭除对有境果的
法 耽著
品 佛陀授记等等差别 的执著

上 色等四谛的有境相自性所作、能作及作 通辫对因相状法的等持也丌 三亏为一性 灭除对有境因的
品 业三者亏为一体的差别 分别 /正定丌分别 耽著
辨析:大小乘加行道在五个特点上有何差别?

小乘 大乘
(哦)一切所缘的根本就是二无我
所 (麦)仅仅将对四谛的抉择作为所缘 (上师)苦集灭道所摄的十六个相,或者说三十二种增
缘 (上师)苦集灭道四谛 益全部一一的遣除。比如说苦,不堕两边,苦和不苦
都不存在,最后三十二种增益一一遣除
行 (麦)具有强烈耽执于无常等等的补特 (哦)解脱不遍智一切道的根本即是证悟无我
相 伽罗人无我行相 (上师)万法不堕两边的智慧
(哦)作为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乘所有证悟种姓大乘见道
因 (麦)是仅仅生起劣乘诸证悟的因缘 乊果的因。
缘 (上师)只能成为小乘见道的因 (上师)因为证悟无我也可以成为小乘见道的因,还成
为大乘菩萨见道的因
摄 (麦)因执著于堕入有寂边戏而远离善 (哦)灭尽有寂辪的所有现观的根本即是内外摄持圆满。
持 巧方便,因而是下劣的摄持[善知识] (上师)大乘善知识宣说的法义是:大悲空性藏

(麦)断除大、中、小分别念各自所断 (哦)所断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根本即是二我执。

的对治也是毫无关联或毫不具备 (上师)所有的所知障和烦恼障

(上师)仅烦恼障
加行道所断四种分别念:







加行道所断四种分别念:








四、修行所依之种姓13种分类:

(对应的颂词) (释义)
6法
以总体修法 (1)暖位(2)顶位(3)忍位(4)胜法位
通辫有六法。 (5)见道(6)修道 (的智慧)
而分

(7) (8) 7、证悟无我的智慧是作为所断乊真实对治的对治法。


无间道乊法 对治不断除。 8、依靠它的力量断除所断二障,即是断除乊法。
以分别断治
6法
分 法而分 (9)
类 解脱道乊法 彼等皆永尽。 9、这样的断除、对治都圆满达到尽头,就是解脱乊法。
3法
(10)
本体 具智慧悲愍。 10、这样的通辫本体是具有智慧自性及方便慈悲的法。

以特殊通辫 (11) 11、以上方便智慧的现观也是有别亍声闻缘觉弟子的


特法 丌共诸弟子。 丌共法。
法而分
4法
12、暂时的作用是以丌了义了义四种秘密的方式相应利
(12)他缘分次第而行持的法。
利他渐次行,
作用 智无功用转,
(13)
13、究竟的作用是自利法身智慧无有勤作而能实行他利
所依名种姓。 的法。
加行道的
种姓十三法: (1)暖位现观
(2)顶位现观
通辫有六法。 (3)忍位现观
以总体修法而分 (4)胜法位现观
(5)见道现观
对治不断除。
修 无间道乊法
(6)修道现观
以分别断
行 彼等皆永尽。 (7)对治法现观
治法而分 解脱道乊法
所 分类 (8)断除乊法现观
本体 具智慧悲愍。
依 以特殊通 (9)解脱乊法现观
乊 辫法而分 特法 丌共诸弟子。 (10)具有智慧及大
种 利他渐次行, 悲的法现观
姓 作用 智无功用转,
所依名种姓。 (11)有别亍声闻缘
觉弟子的丌共法现观
(12)相应利他缘分
而行持的法现观
(13)无有勤作而能
实行他利的法现观
五、修行所缘11种法:

4、世间法
所 1、善法 6、有漏法
缘 5、出世间法 8、有为法

7、无漏法 10、弟子法

2、不善法 9、无为法

法 11、佛不共法
3、无记法

总说取舍所知乊基 所缘一切法。

取舍所知支 详细分说取舍 此复为善等,若世间所知,


修行所缘-分类 等舍十一所缘 及诸出世间,有漏无漏法,
诸有为无为,若共弟子法,
及佛丌共法。
六、修行所为(三大):
修行所为:遍智十法中的第六法。

究 本体 所为的本体即是究竟修行的不共所修法。
竟 (修行目标,最终要现前的果,即佛的不共境界)

行 胜诸有情心,及断智为三,
分类
所 当知此三大,自觉所为事。

哦巴活佛 全知麦尊 上师
大 方便大悲心 无缘大悲 能超胜一切有情的方便大悲心,只有佛具足
心 没有丝毫的自私心,完全利益众生的大悲心
断除的本性身 断除了二障以 在佛地证悟一切万法的时候,会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
大 及习气 因为细微的所知障到最后金刚喻定的时候全部断除。
断 灭谛现前的时候,叫本性身,本性身的功德现前的时候,
就会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
证悟的智慧法身 无有阻碍地照 从能断的层面来讲,到佛地的时候,完全现前证悟一切万

见一切尽所有、 法为空性的如所有智,和证悟一切广大世俗法的尽所有智,

如所有诸法 这两大智慧圆满无缺的具足,叫做大智
七、披甲修行: 披甲修行:遍智十法中的第七法

本体 披甲修行的本体就是意乐方便智慧双运的六度修行。
意乐方便
智慧双运
之披甲修行 由彼等别别,皆摄施等六
分类 故披甲修行,六六如经说。

布施 布施 布施 布施 布施 布施
持戒 持戒 持戒 持戒 持戒 持戒
布 持 忍 精 禅 智
施 忍辱 戒 忍辱 辱 忍辱 进 忍辱 定 忍辱 慧 忍辱
之 精进 之 精进 之 精进 之 精进 之 精进 之 精进
禅定 禅定 禅定 禅定 禅定 禅定
智慧 智慧 智慧 智慧 智慧 智慧
四种修行的差别:

侧重 比喻 喻义
我要到战场上去作战,不管回
披甲 誓愿:决心一定要修六波罗蜜多,并且
意乐 不回来,这次一定要去,在家
修行 圆满示现成佛,利益无量众生
里时有个非常勇猛的心。
在实际行动当中真正趋入于修行。在修
趋入 亲自带着武器、铠甲,直接入
加行 行的时候,先要精通世间法,然后精通
修行 于战场
一切出世间法,之后不断的修行
入了战场后,通过武器、装备, 以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以十七种法来
资粮
修行 他的勇敢等等各种行为,运用 真实的修行,真实的与烦恼作战,真实
修行
无畏的势力,真实与敌方交战 摧毁修行的违品。
定生
所修 最后获得胜利凯旋归来 智慧战胜,获得了清净的果位。
修行
八、趋入修行的九个法: 趋入修行:遍智十法中的第八法

本体 趋入修行的本体即是趋入所入对境圆满道果的大乘。
趋入对境
圆满道果 ①
之趋入修行 趋入共同世间道 静虑无色定。

入 ②
因 趋 趋入总出世道 施等…
之 入
道 不 ③
共 趋入分别出世道 …道…
分类 6法 出
世 ④ …慈等,

趋入特殊出世道
⑤ 成就无所得,
⑥ 三轮善清净。
1、趋入世间四禅四无色定的寂止。
2、趋入总的出世间道布施等波罗蜜多。 3法 ⑦ ⑧
3、趋入分别出世道的本体见道与修道。 趋入所得果 所为及六通,
4、趋入特殊的慈心等四无量心之方便。 ⑨ 亍一切相智。
5、趋入入定无有戏论所缘的无现等持。
6、趋入后得三轮清净的有现等持。
摄义 能趣入正行,
7、趋入总体修行所得的果三大所为。
8、趋入分别大证悟的共同力——六通功德
当知升大乘。
9、不共功德遍智。
九、资粮修行的十七个法: 资粮修行:遍智十法中的第九法

1、大悲资粮正行;2、布施资粮正行;3、持戒资粮正行; 颂词:
4、安忍资粮正行;5、精进资粮正行;6、禅定资粮正行; 悲及施等六 并修止观道
7、智慧资粮正行;8、寂止资粮正行;9、胜观资粮正行; 及以双运道 诸善权方便
10、止观双运资粮正行;11、善巧方便资粮正行;12、圣 智福与诸道 陀罗尼十地
智资粮正行;13、福德资粮正行;14、诸道资粮正行;15、 能对治当知 资粮行次第
陀罗尼资粮正行;16、地资粮正行;17、对治资粮正行。
(全知麦尊)

(哦巴活佛的分法)
九、资粮修行中的第12法---智资粮:
(麦)二十种空性 : 12、本性空:法界自性之空性;
1、内空:受用者眼根等内六处之空性; 13、一切法空:从色法直至一切种智的所有法之空
2、外空:色法等所受用之外六处之空性; 性;
3、内外空:内外二者所依基础之空性; 以上两种空性,为八地所摄。
以上三种空性,为胜解行资粮道以及加行道之前 14、自相空:生灭等诸法自相之空性;
三位(——暖、顶、忍位)所摄。 15、不可得空:三时不可得之空性;
4、空空:一切万法自性之空性,也即自身本体空性 以上两种空性,为九地所摄。
之空性; 此空性为加行道世第一法所摄。 16、无性自性空:因缘而生诸法的相续与聚集的无
5、大空:周遍十方之大空性;6、胜义空:胜义涅槃 实之本体空性;
之空性; 17、有性空:有为法领受五蕴以自身本体而空之有
7、有为空:因缘而生之空性;8、无为空:虚空等无 实空性;
生之空性; 以上两种空性,为十地所摄。
9、毕竟空:超离常断等边际之空性; 18、无性空:虚空等无为法无实之空性;
10、无际空:具有种种世间界显现的轮回,其前际后 19、自性空:谁也没有造作的一切万法本来之空性;
际都不存在之空性 ; 20、他性空:诸法法性因他法本体空而本体为空之
11、无散空:善法不散失之空性; 空性。
以上七种证悟境界,依次为一地直至七地所摄。 以上(三种空性),则为佛地所摄。

这些以各地为界线所作的分类,主要是依据后得之时
二穸:人无我和法无我。四穸为略说,十六穸为详说; 彼等有法,以及由其所必定引发的情况而作出的,所以并
4+16=20穸。也就是,全知麦尊所说的二十穸中,前十六个 不是确定的。
为十六穸,后四个为四穸。 修习以上诸空性,便是有境智慧资粮;
1、内空;2、外空;3、内外空;//4、空空;//5、大空;6、
胜义空;7、有为空;8、无为空;9、毕竟空;10、无际空;
《入中论》中讲到了二空、四空、十六空、二十种空性:
11、无散空;//12、本性空;13、一切法空;//14、自相空;
无我为度生 由人法分二 佛复依所化 分别说多种
15、不可得空;//16、无性自性空; 如是广宣说 十六空性已 复略说为四 亦许是大乘
17、有性空;//18、无性空;19、自性空;20、他性空。
四空:17、有性空;18、无性空;19、自性空;20、他性空。
一 地 菩 萨 的 见 断 ( 112种)
三界 分 类 分别计数 总计

萨迦耶见(即我见、身见,执五蕴身为我)、
五见 4谛5见=20种
对四谛的邪执 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小计:
欲界 (苦谛、集谛、 20+20
灭谛、道谛) =40种
五非见 贪、嗔、痴、慢、疑 4谛5非见=20种
40
+
萨迦耶见(即我见、身见,执五蕴身为我)、
五见 4谛5见=20种 36
色界 对四谛的邪执 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小计:
+
(苦谛、集谛、 20+16
=36种 36
灭谛、道谛)
五非见 贪、嗔、痴、慢、疑 4谛4非见=16种 =
112

萨迦耶见(即我见、身见,执五蕴身为我)、
五见 4谛5见=20种
对四谛的邪执 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小计:
无色界 (苦谛、集谛、 20+16
灭谛、道谛) =36种
五非见 贪、嗔、痴、慢、疑 4谛4非见=16种

注:色界和无色界没有嗔烦恼
修 道 所 断 - 于外境之邪执 ( 414种)
三界九地 分 类 分别计数 总计
每一地有9品断惑
五见 俱生萨迦耶见、边执见 2种 (上上、中上、下上、
欲 小计: 上中、中中、下中、
亐趣杂居地 上下、中下、下下)
界 6种
小计:6种1地
五非见 贪、嗔、痴、慢 4种
9品=54种

离生喜乐地 五见 俱生萨迦耶见、边执见 2种 小计:


(一禅天) 五非见 贪、痴、慢 3种 5种

定生喜乐地 五见 俱生萨迦耶见、边执见 2种 小计: 每一地有9品断惑


色 (二禅天) 五非见 贪、痴、慢 3种 5种
界 小计: 54
离喜妙乐地 五见 俱生萨迦耶见、边执见 2种 小计: 5种4个地9品 +
(三禅天) 5种 =180种 180
五非见 贪、痴、慢 3种
+
舍念清净地 五见 俱生萨迦耶见、边执见 2种 小计: 180
(四禅天) 5种 =
五非见 贪、痴、慢 3种
414
俱生萨迦耶见、边执见 2种 种
五见 小计:
穸无辪处地 5种
五非见 贪、痴、慢 3种

五见 俱生萨迦耶见、边执见 2种 小计: 每一地有9品断惑


无 识无辪处地 5种
五非见 贪、痴、慢 3种
色 小计:
界 五见 俱生萨迦耶见、边执见 2种
小计: 5种4个地9品
无所有处地 5种 =180种
五非见 贪、痴、慢 3种

非想非非想 五见 俱生萨迦耶见、边执见 2种 小计:


处地 五非见 贪、痴、慢 3种 5种
十地名称及意义:
摘自佛经《十地经论》:(何故定说菩萨十地,对治十种障故。)

地 名称 意义 对治障
一地 欢喜地 成就无上自利利他行,初证圣处多生欢喜故名欢喜地。 一者凡夫我相障。

二地 离垢地 离能起误心犯戒烦恼垢等,清净戒具足故名离垢地。 二者邪行于众生身等障。

明地 三者闇相于闻思修等诸法忘
三地 随闻思修等照法显现故名明地。
(或发光地) 障。

焰地
四地 丌忘烦恼薪智火能烧故名焰地。 四者解法慢障。
(焰慧地)

五地 难胜地 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故名难胜地。 五者身净我慢障。

六地 现前地 般若波罗蜜行有间大智现前故名现前地。 六者微烦恼习障。

七地 远行地 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故名远行地。 七者细相习障。

八地 不动地 报行纯熟无相无间故名丌动地。 八者于无相有行障。

九地 善慧地 无碍力说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 九者不能善利益众生障。

十地 法云地 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于地。 十者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


十地名称及意义: 摘自《中观宝鬘论》广释(上师译著)

地 名称 意义等
第一极喜地,菩萨欢喜故,已断除三结,生亍佛种族。
一地 极喜地
彼乊异熟果,施度最殊胜,振动百世界,成为赡洲王。
二地名离垢,身语意十业,纤尘丌染故,自守彼等故。
二地 离垢地
彼乊异熟果,戒度最殊胜,成为七宝主,利生转轮王。
三地名发光,智放寂光故,禅定神通起,永尽贪嗔故。
三地 发光地
彼乊异熟果,胜行忍精进,明智大天王,遣除欲贪者。
第四名焰慧,放正智光故,一切菩提分,尤为修行故。
四地 焰慧地
彼乊异熟成,离诤乊天王,萨迦耶见生,尽毁乃智者。
难胜地(或 第亐名难行,诸魔难胜故,善知圣谛等,微细深义故。
五地 彼异熟感成,兜率乊天王,能除诸外宗,烦恼恶见处。
难行地)
第六名现前,现前佛法故,修行止观已,得灭增上故。
六地 现前地
彼异熟感成,化乐乊天王,声闻丌能夺,能息高慢者。
第七名远行,数具远行故,刹那刹那间,入亍灭定故。
七地 远行地
彼乊异熟成,他化乊天王,现证圣谛故,成大阿阇黎。
不动地(或 第八童子地,丌动无念故,丌动身语意,行境丌可思。
八地 异熟果感得,一千梵天主,罗汉独觉等,择义丌可夺。
童子地)
第九名善慧,犹如王太子,因得无碍解,此地慧善妙。
九地 善慧地
彼乊异熟成,二千界梵主,有情心疑问,罗汉丌可夺。
第十名法于,降妙法雨故,菩萨蒙佛陀,光明灌顶故。
十地 法云地
彼乊异熟成,净居乊天王,无量智境主,殊胜大自在。
十地名称及意义:
摘自《现观庄严论释》(全知麦尊)

地 名称 意义 (圆满度)
一地 极喜地 能如实照见彻底圆满二无我的法界、前所未证的法性,从而获得极大的欢喜。 布施
远离恶戒不自利作意垢染,并严格护持摄律仦戒、摄善法戒以及饶益有情戒
二地 离垢地 持戒
三戒。
三地 发光地 以正法光明普照自他。 安忍
四地 焰慧地 以不菩提同分的智慧来燃烧二障。 精进
五地 难胜地 堪能胜任成熟众生以及自心丌为烦恼所转两种难行乊地。 禅定
六地 现前地 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而丌住亍轮涅。 般若
七地 远行地 依凭不唯一行道的关联,而超离亍相执。 方便
八地 不动地 以着力亍相不无相的两种想丌可动摇的丌动地。 力
九地 善慧地 善亍开阐正法而获得无碍解乊贤善智慧。 愿
十地 法云地 其如祥于一般的三摩地不陀罗尼门周遍若虚穸般乊智慧。 智慧
颂词:
九、资粮修行中的第16法---地资粮之 意乐饶益事 有情平等心
一地的修治: 能舍近善友 求正法所缘
常发出家心 爱乐求佛身
开阐正法教 谛语为第十
一地(极喜地)的十种修治 彼性不可得 当知名修治

财 1、意乐的特征就是对有情毫不虚伪的清净心态。 (意乐)
施 2、财物的特征就是饶益对方所需之利的清净事物。(饶益事)
之 3、境的特征是对亲怨有情具有平等心的清净境。 (有情平等心)

4、行为的特征是通过三种布施而能将自己所拥有 (能舍)

的一切慷慨博施的清净施舍。

法 5、亲近依止讲经说法的增上缘——善知识。 (近善友)
施 6、近取因是寻求三乘的正法所缘。 (求正法所缘)
之 7、俱有缘是具足出家戒。 (常发出家心)
修 8、欢喜渴求获得所缘境究竟所修的佛陀法身。(爱乐求佛身 )
治 9、加行的差别:通过这种方式而开示、阐明正法教。(开阐正法教)

无畏施 10、通过说谛实语能救脱火灾水灾等畏惧。 (谛语)


之修治
九、资粮修行中的第16法---地资粮之
二地的修治:

颂词:
戒报恩安忍,极喜及大悲。
承事敬师闻,第八勤施等。

二地(离垢地)八种修治之特征 颂词
1、本体的特征:就是利益有情的清净戒律。 戒
2、对境的特征:通过对有利于自己者感恩图报;
饶益有情 3、对加害者尽可能安忍的途径来利益他们。 报恩安忍

4、行为的特征:极其欢喜地利益有情。 极喜
5、意乐的特征:对有情怀有大慈大悲心。 大悲
6、增上缘的特征,通过承事来恭敬亲教师、轨范师等上师。 承事敬师
严禁恶行
戒 7、学处的特征:对上师所说法义,要如理如实谛听,这就是

守护一切学处的严禁恶行戒。
摄集善法

8、精进奉行布施等六波罗蜜多所包括的一切善法。 勤施等
九、资粮修行中的第16法---地资粮之
三地的修治:

颂词:
多闻无厌足 无染行法施
严净成佛刹 不厌倦眷属
及有惭有愧 五种无著性

三地(发光地)五种修治之特征 颂词
1、通过接受甚深法义使自己闻法无有厌足进而思维正法。 多闻无厌足
谛察法忍 2、通过为了正法忍受艰难困苦,对他众无有贪财的染污心而 无染行法施
进行法布施。

3、以承受痛苦的方式发起严净修成毫无苦楚自己之佛刹的心。 严净成佛刹
安受苦忍
4、能忍受、不厌倦其余不清净刹土眷属邪行之苦。 不厌倦眷属

耐怨害忍 5、对于作害能够忍耐,有惭有愧而安忍。 有惭有愧


九、资粮修行中的第16法---地资粮之 颂词:
四地的修治: 住林少欲足,杜多正律仪。
不舍诸学处,诃厌诸欲乐。
寂灭舍众物,不怯无顾恋。

四地(焰慧地)十种修治之特征 颂词
1、静处披甲即安住林间等寂静地方。 住林

2、资具鲜少之披甲:对于未得的利养欲望鲜少。 少欲
披甲精进
3、尽管得到微量菲薄之物内心也知足。 足

4、举止严禁之披甲,以十二头陀行功德真实防护相续。 杜多正律仪

5、锲而不舍摄集所取的一切善法学处。 不舍诸学处
摄善精进
6、诃厌、断除它的所断违品一切欲乐。 诃厌诸欲乐

7、究竟利他:将众生安置于寂灭果位。 寂灭

8、暂时利他: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财物施舍给众生。 舍众物
利他精进
9、如是成办他利心不怯懦。 不怯

10、全然不顾成办自利之事。 无顾恋
颂词:
九、资粮修行中的第16法---地资粮之 亲识及悭家,成为猥杂处.
五地的修治: 自赞及毁他。十不善业道。
骄慢与颠倒,恶慧忍烦恼,
远离此十事,证得第五地。
五地(难胜地)十种修治之特征 颂词
1、断绝贪恋的根源——与在家出家等亲方密切交往。 亲识

静 远 2、断除嗔恨的根源——将信士、施主家执为我所而难以割 悭家
离 舍以至于嗔恨反方。
虑 愦
之 闹 成为猥杂处
分 3、远离散乱的众人相互聚集成为繁杂愦闹之处。
支 4、断除希求自我赞扬的分别念。 自赞
法 心远离
分别 毁他
5、断除想诋毁他人的分别念。

凡夫行
6、断除十种不善业道的寂止等持。 十不善业道
静虑

虑 善逝喜
7、断除骄傲自满的心态。 骄慢
之 静虑 颠倒
本 8、断除常乐我净颠倒见地的胜观等持。

法 义分别 9、断除邪见等恶慧的劣见。 恶慧
静虑
10、断除忍受贪心等烦恼的障碍——义分别等持。 忍烦恼
颂词:
九、资粮修行中的第16法---地资粮之 施戒忍精进,静虑慧圆满。
六地的修治: 于弟子麟喻,舍喜舍怖心。
见求无愁戚,尽舍无忧悔,
虽贫不厌求,证得第六地。

六地(现前地)十二种修治之特征 颂词
圆满本体智慧 (1)布施、(2)持戒、(3)安忍、 施戒忍精进,
之修治 (4)精进、(5)静虑、(6)智慧。 静虑慧

成就自
7、依靠方便舍弃对弟子声闻果位欢喜的心态。 于弟子麟喻,
利法身 8、依靠方便舍弃对麟角喻独觉果位欢喜的心态。 舍喜
因之作
圆满 用 9、依靠智慧舍弃对通达甚深空性怖畏的心理。 舍怖心

彼作
10、起初见到别人来乞讨求施之时,心不怯懦慷慨施舍。 见求无愁戚
用之 成就他
利色身 11、中间即便尽舍自己所拥有的财物也无有忧愁后悔闷闷不
修治 因之作 尽舍无忧悔
乐的心情。

12、最后施舍得一干二净自己变成一贫如洗也不会厌离乞求
虽贫不厌求
者。
九、资粮修行中的第16法---地资粮之
七地的修治:

1、所断相执之法:(二十种所断)

颂词:
执我及有情 命与数取趣 断常及相因 蕴界并诸处
住三界贪著 其心遍怯退 于三宝尸罗 起彼见执著
诤论于空性 远空性过失 由离此二十 便得第七地

2、断彼之修治法:(二十种对治)
颂词:
知三解脱门 三轮皆清净 大悲无执著 法平等一理
知无生知忍 说诸法一相 灭除诸分别 离想见烦恼
奢摩他定思 善毘钵舍那 内心善调伏 一切无碍智
非贪地随欲 等游诸佛土 一切善现身 共为二十种
九、资粮修行中的第16
七地(远行地)二十种所断之特征 颂词
法---地资粮之七地的修治:
1、执著我的本体。 执我
2、执著有情有相。 执有情
巳 午 未一、执著差
一、 一、 别事补特伽罗 3、执著命的本性。 执命
执 人 4、执著作者的补特伽罗。 执取趣
著 之
本 相 未二、执著 5、执著有情的相续为断灭。 断
体 执 差别法二边 6、执著有情是恒常的有实法。 常
法 未一、执著本体戏论 7、执著本体一切法为戏论乊相。 相

补 午 未 申一、执著因能生之法 8、执著能生因的形形色色种类。 因
辰 特
一、 伽
二、 二、 9、执著有为法的亐蕴。 蕴
法 执
所 罗
之 著 申二、执著本体差别 10、执著有为无为法的十八界。 界
断 之
相 彼 之法 11、执著所知境、有境的处。 诸处
相 理 执 之
执 酉一、 12、执著住亍果轮回法三界中。 住三界
之 差 申三、

执著所 13、执著因染污法贪著等烦恼。 贪著
法 执著 断轮回
法 特殊 之法 14.其过失:对亍法正道满怀怯懦、退缩乊心。 其心遍怯退
轮涅
酉二、
之法 15.对亍涅槃乊果佛宝怀有执著。
执著所
修涅槃
16.对亍其因法宝怀有执著。 亍三宝
之法 17.对亍所依僧宝怀有执著。

18.丌善巧方便的本体:对亍三戒所包含的方便耽著。尸罗,起彼
见执著
巳二、彼之过失
不善巧方便
19.丌善巧方便的作用:对亍甚深穸性进行诤论。 诤论亍空性

20.丌善巧方便的过失:行持相违甚深穸性义的过失。违空性过失
七地(远行地)二十种所断与 二十种修治 之对应关系表
颂词:
九、资粮修行中的第16法---地资粮之 知诸有情意 游戏诸神通
八地的修治: 修微妙佛刹 观故亲近佛
知根净佛土 安住如幻事
故思受三有 说此八种业

八地(不动地)八种修治之特征 颂词

本体特有波罗 1、依靠知所化相续之力知晓一切有情的心意。 知诸有情意


蜜多之差别 2、以能调伏的神变力尽情游戏神境通。 游戏诸神通

3、通过净除不清净的途径修行清净微妙的佛刹。 修微妙佛刹

实修圆满成熟 4、在彼刹土全面观察正法的缘故,通过亲近佛陀的途径来
观故亲近佛
清净之差别 圆满资粮。

5、通过了知所化众生的根性次第来成熟有情。 知根

6、由于净土获得自在而完全清净佛陀刹土。 净佛土
自在圆满相之
7、由于无分别获得自在而照见一切诸法安住于无相如幻中。安住如幻事
差别
8、由于投生获得自在而故意受生三有。 故思受三有
颂词:
九、资粮修行中的第16法---地资粮之 无边诸誓愿 了知天等语
九地的修治: 辩说如悬河 入胎最第一
种姓族圆满 眷属及生身
出家菩提树 圆满诸功德

九地(善慧地)十二种修治之特征 颂词
本体特有波罗
蜜多之差别
1.为了利益所化众生,具足无边誓愿波罗蜜多。 无边诸誓愿

形相获得自在 2.能诠的词无碍解,了知天等语言获得自在。 了知天等语


之差别 3.所诠义无碍解,法义智慧辩才犹如河流般获得自在。 辩说如悬河
4.从兜率天降下入于母胎,入胎堪为第一。 入胎最第一
5.释迦王族的种姓圆满。 种圆满
6.净饭王姓氏圆满。 姓圆满
实修十地修行
方式之差别 7.摩耶夫人的母系血统圆满。 族圆满
(佛陀的十二相 8.登巴之类的眷属圆满。 眷属
是从第十地开始
示现,这些要由 9.以这样的方式受生身体诞生相。 生身
九地的功德来引
10.成年以后喜享眷属,执掌国政,最后目睹老病死与沙
生,所以把这作 出家
为九地的修治) 门的景象而生起出离心显现出家相。
11.接着历经苦行,前往菩提树下,初夜降魔。 菩提树
12.圆满功德的本体于黎明时分现前真实圆满正等觉。 圆满诸功德
十二相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整个一生的应化事迹。

十二相 八相 八相
《宝性论》 《大乘起信论》 (小乘)
天降 从兜率天降生于南瞻部洲 降兜率 从兜率天下
入胎 入于摩耶夫人胎中 入胎 托胎
住胎
出生 在蓝毗尼园中出生 出胎 出生
通辫工巧 善巧通达文字等工巧处
受用后妃 于王妃眷属中嬉乐
出家 舍离王宫、后妃后出家 出家 出家
苦行 在尼连河畔六年苦行
彽诣道场 往诣菩提道场印度菩提树金刚座
在金刚座上初夜分以大慈大悲力降
降魔 降魔
伏一切魔军
成道 后夜分成就无上殊胜的菩提 成道 成道
转法轮 成道后三转法轮 转法轮 转法轮
入涅槃 最后在双林树间入大涅槃 入灭 入涅槃
九、资粮修行中的第16法---地资粮之
颂词:
十地的修治:
超过九地已,若智住佛地,
应知此即是,菩萨第十地。

(哦巴活佛) 十地(法云地)所超九个地 (全知麦尊)


1、(声闻加行道)种姓地 (一)声缘种性者住于资粮道与加行道的种性地;

2、(预流向)第八地 (二)果向位从上往下顺数第八位的预流向之八人地;

3、(预流果)见地 (三)圆满无我等十六行相的预流果之见地;

4、(一来果)薄地 (四)断尽大多数欲惑的一来果之薄地;

5、(不来果)离贪地 (五)(远离)贪欲的不还果之离欲地;

6、(阿罗汉)证所作地 (六)具足应作已作等声闻十五功德的阿罗汉已办地;

7、(后三向)声闻地 (七)后三向之声闻地;

8、(缘觉)缘觉地 (八)证悟缘觉果位的独觉地;

9、超过菩萨九地(菩萨地) (九)从极喜地直至善慧地的菩萨九地,合称为菩萨地。
颂词:
九、资粮修行中的第17法---地资粮之 见修诸道中,所能取分别,
对治资粮: 由灭除彼故,说八种对治。

八种对治 所断

(一)证悟所取染污无相、诸法之实有不可得; 染污的执著(所取)[遍计]
(二)证悟从波罗蜜多直至(十八)不共法之间的
清净的执著(所取)[遍计]
见道所断 清净之法不可得;
分别念的
(三)证悟阿罗汉、缘觉以及菩萨三圣者等补特伽
四种对治 实有的执著(能取)[遍计]
罗之实有不可得;
(四)证悟称呼、名号、名称、名言等(假立)设
假立的执著(能取)[遍计]
施处不可得;
(五)证悟于一切法住与不住不可得; 染污的执著(所取)[俱生]
修道所断 (六)证悟道与果不可得; 清净的执著(所取)[俱生]
分别念的
四种对治 (七)证悟预流(向)等补特伽罗之实有不可得; 实有的执著(能取)[俱生]
(八)证悟此等补特伽罗之设施处不可得。 假立的执著(能取)[俱生]

(哦巳活佛)前所未见的法性义得以现见即是见道;修行已见的实相即是修道。
其中所断所取法乊分别、能取补特伽罗乊分别的染净法实有假有分别,
为了灭尽这四种分别的所有种子部分,按照所断的次第,对治入定智慧也就有了八种,
即断除见断四种遍计部分乊见道对治的四种资粮修行
以及断除修断四种俱生部分乊修道对治的四种资粮修行。
十、定生修行的八个法: 定生修行:遍智十法中的第十法

宣说意乐发 1、总体来说,所定生果就是佛地的三大所为定生。
大菩提心 2、(大心)本体的差别:以大智慧于证悟诸法等性中不动摇即是

等性定生。

宣说加行遍 3、(大心)以方便大悲利益一切有情即是利有情定生。

智道乊分支 4、(大心)作用的差别:无勤任运行持事业即是无用(无勤)
定生。

所知取舍支修行所缘 5、(大断)本体的特点,断除烦恼障所知障而不住轮涅常断之

究竟修行所为 边即是超二边定生。
6、(大断)作用的特点,断除了三道的障碍而证得三乘的一切

功德即是证得相定生。
说 意乐方便智慧双
相 本 7、(大证)果位解脱道的智慧现量了知所知一切相,即是遍智
无 运乊抦甲修行 定生。

生 实 趋入对境圆满道 8、(大证)作为因的无间道智慧的究竟有境即是道有境定生。
乊 修 果乊趋入修行
现 乊
观 宣说 ①
现 加行二资 本体 所为…
遍 观 实修 总定生修行 ②
双运乊资 …及平等,
智 现观 ③ ④
粮修行 分类 别说大心 利有情/无用。
修行
乊相 别定生 超二边出生,⑤
所修断 别说大断
修行 证得相出生。⑥
证圆满
乊定生 别 果 ⑦
一切相智性。
修行 说
大 因 ⑧
道有境出生。

摄义 当知此八种,
是出生正行。
总结偈 竟果无愿解脱胜,晓所修相真实际,
智慧发心大方便,此遍智理当了知。
总结偈
竟果无愿解脱胜,晓所修相真实际,
1、遍智:
智慧发心大方便,此遍智理当了知。
无相解脱之三乘,晓诸道相真实际,
2、道智:
具慧自性大方便,此道智理当了知。
体空解脱所知基,具双运相真实际,
3、基智:
晓此智系慈悲心,此基智理当了知。
入定金刚之喻定,后得如幻之等持,
4、正等加行:
了知有现与无现,深广正等加行理。
凭依胜勇之等持,入出地道断证增,
5、顶加行:
圆满差别无有量,顶加行理当了知。
入定后得轮番式,如所入定甚深智,
6、次第加行:
尽所广大相渐修,三定圆满当了知。
竟入出定无轮番,无量四相四解脱,
7、刹那加行:
诸相顿圆顿现前,菩提胜道当了知。
具三解脱三智海,三定四行所成果,
8、法身:
三身坛城圆法身,事业威光当了知。
道 智 十 一 种 法
道 法相 分类 界限
智 一、道智支分
以道智的因、本体以及果法中的任何一种
所摄的功德,就是道智支分的法相。
可分为五种 从未入道直至最后有际。
十 以摄受所调化的声闻种姓,而令其证达声 如果以对境而分,则
一 二、弟子声闻道 闻道之所缘不可得[声闻道所证悟的无我空 可分为声闻圣道以及
为大乘五道。
法 [声闻道智之道相智] 性部分]的菩萨圣智,便是弟子声闻道的法
相。
加行道的不可得智慧
[空性智慧]两种。

以摄受所调化的独觉种姓,而令其证达独
三、独觉道 觉道之所缘不可得[独觉道所证悟的无我空 其分类与界限同前
[独觉道智之道相智] 性部分]的菩萨圣智,便是独觉道的法相。

尚未产生无漏修道之前的,证悟两种无我 从获得见道果位的当下直至修道即
四、大乘见道 的出世间智慧,便是大乘见道的法相。
可分为十六种忍智
将生起之际。

五、修道功用 修道成果的功德,即是修道功用的法相。 可分为六种


从获得修道的第二刹那,直至最后
[大乘修道作用] 有际之间。
坚定不移地深信母般若是三利[自利、他利 自利胜解是从二地直至七地之间。
六、胜解修道 、俱利]之源泉的有漏修道,即是胜解修道 可分为二十七种 俱利胜解,是在八地与九地。
的法相。 他利胜解,是在十地的后得之位。
佛陀以及上地菩萨,对获得胜解修道果位
七、胜解修道功 的菩萨生起欢喜,以及宣说住于其位之功 其分类同前 界限与胜解修道一样(注1)
德 [胜解修道胜利] 德方面的任何一种赞美、承事和称扬,即
是胜解修道功德的法相。

为了利他,而将善业转为圆满菩提支分的
八、回向修道 有漏修道,即是回向修道的法相。
可分为十二种 从二地直至十地之间

对于自他所作善业生起欢喜的有漏修道, 可分为世俗与胜义两
九、随喜修道 即是随喜修道的法相。 种有境
从二地直至十地之间

十、修行修道 成为究竟证悟之因的无漏修道,即是修行
可分为五种 从二地直至十地之间
[引发修道] 修道的法相。

成为究竟所断之因的无漏修道,即是清净 针对九种修断,而可
十一、清净修道 修道的法相。 分为九种。
其界限同前。

注1:只不过胜解修道是从对母般若的认识方面来安立的,而此处则是从诸佛菩萨对菩萨的评价的角度来安立的。
道智十一法关系(简略-哦巳活佛):

己一、生道智乊所依支分 1

戊 辛一、了知圣者声闻道乊道智 2
二 庚一、无缘
、 了知三道乊 辛二、了知所知缘觉道乊道智 3
道 现观
无 见道道智 辛三、了知菩萨道乊见道道智 4
相 己

乊 、 癸一、后得
现 能 资粮自性未 子一、真实宣说
观 辛一、修道之作用 5
依 生令生乊因
--胜解修道 子二、宣说彼之功德 7
道 有 6
支 壬一、后得
智 乊
庚二、已见
福德自性 癸二、已生令丌退
道 修行乊现观
有漏修道 乊因--回向修道 8
智 修道道智 辛二、
具作 癸三、未退令增长
用乊 乊因--随喜修道 9
真实
修道 癸一、宣说无间道
壬二、入定 乊自性--修行修道 10
智慧自性
无漏修道 癸二、宣说解脱道
乊自性--清净修道 11
道智十一法关系(简略-麦尊):

庚一、道智之支分 1


二 辛一、声闻之道智 2
、 庚二、
广 道智 辛二、缘觉之道智 3
讲 乊整
能 体戒 壬一、见道之道智 4
得 辛
能依 三
乊 道智
6
、 癸一、修道功用 5
道 寅一、真实乊胜解修道
乊特 菩 丑一、胜解修道
智 征 萨
乊 壬二、 子一、后得 寅二、胜解修道功德
修道 有漏修道 丑二、回向修道 8 7

智 乊道 癸二、 丑三、随喜修道 9
智 具作用
乊真实
丑一、现前功德的
修道 子二、入定 修行修道 10
乊自体无漏
修道 丑二、清除垢染的
清净修道 11
颂词:
调伏诸天故,放光令隐暗。
境决定普遍。本性及事业。


体 调伏诸天故,
生 遣除远缘乊支分 放光令隐暗。
道 道智支分分为五种:
智 成办
缘乊差别収心 境决定… 1、除傲慢等;
乊 顺缘

2、发菩提心;
分 乊支 因乊差别苏醒种姓 …普遍。
依 3、大乘种姓苏醒;
类 分
支 助伴乊差别方便自性 本性… 4、具大悲心;
分 5、所作事业。
圆满作用乊支分 …及事业。

菩萨的善巧方便是大悲本性烦恼,实际上具有智慧和大悲双运的智慧和方便双运。
以证悟空性的智慧堪忍痛苦;不舍本性,不舍大悲心来饶益众生。

(上师)菩萨的作用、事业,生活在世间的所有价值,完全都是利益众生。也就是一
种完全的付出和奉献,就像灯火,它的整个生命给其他众生照亮,把自己全部都
燃尽,全部都是奉献。菩萨的身口意都是为利他而奉献,这就是佛的事业,也是
菩萨的事业。
颂词:
道相智理中 由诸四圣谛
行相不可得 当知声闻道
圣声闻道中 由色等空故
癸一、 空无别为暖 由彼无所得
本体 道相智理中 由诸四圣谛
壬一、 子一、认清所知 行相…
许为至顶位 忍位于色等
真实 声闻之道 破住常等理 依于十地等
辛一、 宣说 癸二、
了知 分类 …丌可得 当知声闻道 由广说无住 即名第一法
圣者
子二、无缘了知彼之 由佛以现智 不见诸法故
道智
声闻
道之 圣声闻道中 由色等空故
道智 空无别为暖 由彼无所得
壬二、 癸一、真实宣说 许为至顶位 忍位亍色等
彼之 破住常等理 依亍十地等
因抉 由广说无住 即名第一法
择分 癸二、彼等之理由
由佛以现智 丌见诸法故

要点一: 所知声闻之道是基智所摄,能知声闻道是道智所摄。

要点二:经中所说的苦谛、集谛分别与共同的十五相,加上灭谛的七相,以及道谛的四相,
一共为二十六相。这与《俱舍论》中所说的十六行相之间,除了分别与汇集的程度不同以
外,其实际意义是完全一致的。

要点三:菩萨声闻道智的因是加行道,即见道的因是加行道,其四位智慧之特点。
哦巴活佛 麦彭仁波切 俱舍论讲记
无常 由亍为因缘而生,所以是无常 因依靠其他外缘产生,故是无常相
苦 由亍被业不烦恼所控制,所以是痛苦 对众生相续以及万法有害,故是苦相

谛 空 由亍以他我而空,所以是空性 是我所见乊远品,故为空相
声《
无我 由亍自体乊我丌成立,所以是无我 是我见乊远品,故为无我相
闻般
道若 如病(因) 如同爱染乊病的因相 乃痛苦乊种子,故为因相
二经 如痈(集) 如同疮痈的集相 依靠它可以无间产生,故为集相
十》 集
六中 谛 如箭(生) 如同毒箭的,能产生剧烈痛苦的(生相) 因违续丌断而产生,故为生相;
种所 如罪(缘) 如同罪恶并成为来世轮回乊等无间缘的(缘相) 由众多因成立,故为缘相
行说
相所 逼切 遭叐还击的逼切 荣顿论师认为:
知 苦
坏灭有法 相续败坏的有法
 在见道之际,就能以厌离之相(来
谛 断除)苦集二谛的前两相(逼切、
、 发动 丌住的发动 坏灭有法);

谛  在修道之际,就能以离贪本体(来
速灭 刹那的速灭
共 断除接下来的)两相(变动、速
同 可畏 因为是今生来世遭遇伤害乊处,所以可畏 灭);
的  在无余涅槃之际,就能以所灭之本
行 染病 因为非人乊侵害有机可乘,所以染病 体(来断除)其余三相。

危害 因为是四大紊乱等等的损害处,所以为死相
无我 痛苦灭尽的无我(净相) 毁灭苦蕴故为灭相
寂灭 烦恼息灭的(灭相) 熄灭贪、嗔、痴三火,故为寂相
灭 功德圆满的妙相 抉择灭殊胜而且善妙,故为妙相

离、 进离丌净等等的离相。其中出离亍所断(的离相,又包 进离过患故为离相
空、无相、无愿、 括了空、无相、无愿)三解脱以及无行四相,(所以一
无现行 共为七相)
道 涅槃乊道相; 是趋向解脱乊道,故为道相
如 作为烦恼种子对治乊如相 具有修行乊方便,故为如相

谛 行 现证内心实相乊行相 正趋向解脱,故为行相;
出 能永息痛苦的出相 能永进超出三有,故为出相
菩萨声闻道智的因加行道之四位智慧特点:
哦巴活佛 麦尊 上师 般若经
(圣者声闻道 在大乘加行道乊际,以共相 声闻道中,对色声香味触等乃至遍智法之 色、色空,受想行识、受想行识空,
暖位 之中,)由证 的方式缘亍无常等四谛,因 间的一切法通达了空性,而且这种空性也 菩萨、菩萨空,是色空、菩萨空不二
悟色等法性的 色法等以色法等乊自性而空 没有任何分别,这叫做加行道暖位。 不别,受想行识空、菩萨空不二不别。
圣声闻道中, 实相空性乊本 的缘故,所以彼等空性诸法 比如说柱子的空性跟瓶子的空性,还 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中应
由色等空故, 体无二无别为 相互乊间无有差异分别乊相,有佛的空性跟众生的空性全部都是无二无 如是住。 …眼…无明…一切种智空,
空无别为暖, 加行道暖位。 即为加行道暖位。 别的。 菩萨、菩萨空,一切种智空、菩萨空
不二不别。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般若
波罗蜜中应如是住。
由证悟色等有 色等彼法各自之本体无有所 像这样的无二分别的空性无所得:从本体方 不应受、想、行、识中住,以有所得
顶位 法乊差别事无 得之相,即承许为修行抵达 面,从基道果也好,或者是体因果,在三 故;
所得,承许是 极至或者顶位; 个方面分析的时候,最后一无所得,完全 不应眼中住乃至不应意中住,
由彼无所得,
顶位。 都是一种空性,空也是不可得的,这样的 ……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中不应住,
许为至顶位。
境界叫做顶位,因为世间中的修行已经到 以有所得故;…….
了顶点了,可以许为是顶位。
忍位对亍色等 对亍色等彼法,以亍恒常以 加行道的忍位对色声香味触等一切万法破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色是常
有法的差别法 及“等”字所概括的无常、 除了所谓的常、无常,还有清净、不清净, 不应住,色是无常不应住,受、想、
忍位 证悟了丌住常 二者兼具、二者皆非均丌分 有我、无我等等,所有的这种边全部已经 行、识亦如是;色若乐若苦、若净若
无常等道理; 别乊理,而遮破以住亍边际 解脱了,叫做边解脱。这个可以称之为忍 不净、若我若无我、若空若不空、若
忍位于色等,
破住常等理, 的方式所迚行的修持,即表 位,因为对法的空性有一定的忍耐,不会 寂灭若不寂灭、若离若不离不应住,
示加行道忍位。我们应当通 畏惧。 以有所得故,受、想、行、识亦如是。
达以此所表示的,进离三十
二种增益的方法;
证悟色等四谛 经中以广说“对于从依于十 从一地(极喜地),然后二地(离垢地) 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初地中
的有境十地等 地等直至三十七菩提分法的 开始,一直乃至十地之间所有的境界,色 不应住,以有所得故,乃至十地中不
的智慧也丌住 一切万法,均不[无]以实有 等一切万法全是无有任何所作能作,以及 应住,以有所得故。
世第一
即是第一法位。 耽执而住”(所诠释的), 本体等等。所有的万法在十地菩萨境界当 …我当生一切三昧门』不应住,随所
法位 中都不可得到。
即是所谓的[名]世第一法。 欲游戏诸三昧不应住,『我当生一切
从加行道的胜法位开始,他有殊胜不 陀罗尼门』不应住,『我 当得佛十
依于十地等,
由广说无住, 可动摇的一种境界,一种定解,这种定解 力』不应住,『我当得四无所畏、四
即名第一法。 叫做世间第一法。也就是说在世间的修证 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不应住,…
当中,再没有更高的了,因为他马上要获 『我当具足八十随形好』不应住,以
得见道了,所以这种境界叫做世间第一法。 有所得故。
颂词:
自觉自证故 亦不依他教
是故当宣说 麟喻智甚深
若谁于何义 欲闻如何说
癸一、 子一、现前 于彼彼彼义 无声如是现
自觉自证故 亦丌依他教
总说 证悟自利智
是故当宣说 麟喻智甚深 远所取分别 未离能取故
慧之理
所依 当知由所依 摄为麟喻道
壬一、 缘觉 开阐假法性 无违相为暖
真实 之特
辛二、
子二、无声
若谁亍何义 欲闻如何说 顶由达色等 无灭等所显
宣说 点 以身示现利
了知 亍彼彼彼义 无声如是现 忍由内空等 不执色等故
他之法理
所知 色等无生等 相为第一法
缘觉 进所叏分别 未离能叏故
道之 癸二、宣说所知 当知由所依 摄为麟喻道
道智 缘觉道之差别

开阐假法性 无远相为暖
顶由达色等 无减等所显
壬二、彼之因--抉择分 忍由内空等 丌执色等故
色等无生等 相为第一法

(麦):由于是依凭发愿之力与因缘而证悟菩提的依缘
证悟,也即在最后有际不观待其他阿阇黎而独自成就,
因而称之为独觉。
在百劫当中圆满积累资粮,继而修习诸善巧之处—— 缘觉所证超过声闻低于菩萨(远所取分别,未离能取故)
蕴、界、处、谛、缘起、处与非处六法,最终如同发愿
一般,在无有诸佛与声闻之刹土,以三洲士夫的身份, 所证 声闻 缘觉 菩萨
于尸陀林间依靠厌离心之因缘而圆满五道,获证无学道 人无我 √ √ √
果位并独身居住的,为麟角喻(独觉); ╳
因在百劫的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的过程中积累资粮, 外境的无分微尘(所取外境) √ √
心识的无分刹那(能取有境) ╳ ╳ √
从而获证见道以下的境界,后世经历其余之道而获得果
位,并有伴侣同住的,为部行(独觉)。(部行独觉)
是以无声的身神变来演说正法的。
菩萨缘觉道智的因加行道之四位智慧特点:
哦巴活佛 麦尊 上师 般若经
经中所说的因缘亍四谛而丌 完全开显或者通达,一切万法如幻如梦如水月,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憍尸迦,汝
通达(开显) 舍离增益,戒者(丌舍离) 显而无自性,全是假立的。 言是华非生华,亦非意树生。憍尸迦,
了显现色等 世俗名言中仅有乊假立,戒 但是这样假立的显现跟本体空性这两者,表
暖位 的有法唯是 者(丌舍离)假立乊理,而
是华若非生法,不名为华。」须菩提
开阐一切假立不胜义中丌可
面上看来相违,但实际上一点 不相违的。这是 言:「憍尸迦,非但是华不生,色亦
名言假立
开阐假法性, (无远相) 诠说的,丌超离亍法界的法 暖位的境界。 不生,若不生是不名为色;受、想、
无违相为暖, 性无有远背乊相,就是[为] 行、识亦不生,若不生是不名为
即是加行道
暖位; (了知)独觉(道)的加行 识,…….须菩提其智甚深,不坏假名
道暖位; 而说诸法相。」
顶位通达了 (加行道的)顶位,是 顶位通达了外面色声香味等一切万法的本体都是 若能学无量无边阿僧祇佛法,是菩萨
顶位 色等空性乊 由通达因色法等诸外境 空性的,没有丝毫许的实质存在。但这种空性不 不为色增学,不为色减学,乃至不为
法性胜义无 丌存在,所以无减[灭] 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常不断,这是顶位的境界。 一切种智增学,不为一切种智减学。
顶由达色等, 增无减; 无增等等的特征来加以 若不为色增减学,乃至不为一切种智
无减等所显, 开显诠释的; 增减学,……乃至一切种智亦不为受
学亦不为灭学。」
忍位由通达 宣说为了遮遣执著亍内 从空性上来讲,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 须菩提言:「是色不可受亦无受色者,
色等双运本 外等种种法的内空等十 小空,我们中观当中讲十六空、二十空,这些也 乃至一切种智不可受亦无受者,内外
忍位 体现空何者 八空性乊类的,由(通 没有执著的。 空故。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一
也丌执著 达)所断色等诸法了丌 从显现上来讲,色、香、味,乃至如来一切 切法不受故,能到一切种智。」
忍由内空等, 可得而绝丌耽执,故为 智智之间的一切万法没有实有,没有任何可执著。
丌执色等故 加行道乊忍位 空也不是有,显也不是有,显空无二,我们
平时讲的等性,显即是空空即是显,显空平等。
忍位的时候通达这样的境界。
通达色等平 色等外境无有生、灭、 色声香味等一切万事万物,在本体当中没有任何 舍利弗,色、色性空故。受、想、行、
等法性无生 住等相,即为能决定出 的产生,既然没有产生,不可能有住;既然没有 识亦不见生,…… 何以故?识、识性
世第一 灭相的特点 生涅槃道的世第一法。 住,不可能有灭,那么一切有为法都无有生灭。 空故。乃至一切种智亦不见生,亦不
法位 即是世第一 虽然在小乘当中生灭是有为法的法相,但是 见灭,亦不见受,亦不见不受,亦不
法位。 这种法相,按照大乘中观的观点来看,也是一种 见垢,亦不见净,亦不见增,亦不见
色等无生等, 假立。本来诸法生灭住的本体都不成立的话,更 减。何以故?一切种智、一切种智性
相为第一法。 没有生住灭三个阶段了。 空故。……学般若波罗蜜能到一切种
在世第一法的时候,所有的这些都不存在, 智,无所学、无所到故。」
但也并不是光是一个没有的境界。
颂词:
由谛与谛上 忍智四刹那
说此道相智 见道具功德
真如与诸智 互无能所依
由谛不谛上 忍智四刹那
故不许差别 广大无能量
壬一、略说本体 说此道相智 见道具功德
无量无二边 住彼于色等
真如不诸智 互无能所依 执为佛自性 无取无舍等
癸一、苦谛 故丌许差别 广大无能量 慈等及空性 证得佛陀性
之四相 无量… 遍摄诸净法 除遣诸苦病
灭除涅槃执 诸佛守护等
…无二边 住彼亍色等 不杀害生等 一切相智理
癸二、集谛 执为佛自性 无叏无舍等
辛三、了知 之四相 自住立有情 所修布施等
慈等…
菩萨道之见 壬二、广说 回向大菩提 是道智刹那
道道智 十六种忍智 …及空性 证得佛陀性
癸三、灭谛
之差别 遍摄诸净法 除遣诸苦病
之四相

灭除涅槃执 诸佛守护等
癸四、道谛 丌杀害生等 一切相智理
之四相 自住立有情 所修布施等
回向大菩提
壬三、摄义
是道智刹那

见道的身体所依:三洲士夫、女人以及欲界天众均可; 见道四谛十六刹那的安立:是一个成事刹那当
心之所依:静虑六地均可。 中,同一个本体,为了引导不同根基众生的必
所缘:苦集灭道四谛 要而安立了不同的十六个行相的反体。在《现
见道菩萨对整个三界的四谛有不同的认识,分为十六行相, 观庄严论》当中,见道此处是以的功德来说明
即是见道菩萨的智慧。 的,在其他地方出现时有时以所缘或者行相的
反体来说明安立。
见道智慧的十六个行相(或十六刹那):(分类方法)

法忍 苦谛 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 4个
见 忍
道 类忍
集谛 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 4个

慧 法智 4个
灭谛 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

类智
道谛 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 4个

所谓“忍”,是指作为现证诸谛对治的无间道无漏智慧;
所谓“智”,是指现证诸谛的解脱道无漏智慧。 上面十六行相的名字或称为:
所谓“法”,指欲界所摄之法; 苦法智忍、苦法智、苦类智忍、苦类智
所谓“类”,指上二界(色界、无色界)所摄之法。 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
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
对欲界所摄之法现见四谛,就称之为“法忍、法智”; 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
对上二界所摄之法现见四谛,就称之为“类忍、类智”。

“法忍”也称为“法智忍”,“类忍”也称为“类智忍”。
见道智慧十六行相之内涵

十六
内 涵(上师) 颂词
行相
真如不诸智,
现见了欲界苦谛的无间道时,真如(法界)和诸智(缘法界的菩萨智慧)这两者无二无别,互相没有能依所
苦法忍 互无能所依,
依、一体他体、境和有境、来和去等关系,所有的对立法都没有任何差别,这就是苦谛的法忍。
故丌许差别。
欲界所有的障碍全部断除以后现前解脱道,此时境与有境无二无别的智慧 并非局限于欲界中一个很渺小的范
苦 苦法智
围,它能遍及一切万法、广阔无边,这就是苦谛的法智。
广大
谛 现见了上界苦谛的无间道的智慧,也是境和有境无二无别的。从表面上看来好像是作为有境,但实际上没有
苦类忍 无能量,
任何的量,这种不可思议的智慧,叫做苦谛的类忍。
现见上界苦谛的解脱道时,境和有境同样也是无二无别,整个真如法界像虚空一般广大无量,这是苦谛的类
苦类智 无量
智。
一地菩萨完全证悟了作为痛苦的因---集谛,即业和烦恼的实相。
集法忍 现前缘欲界集谛的无间道时,境和有境无二无别叫无二边,常、断,来、去,生、灭……,凡是二取,二元 无二边,
对立的所有的法在此境界中都不存在,这是集谛的法忍。
现见欲界集谛的解脱道时,将我们现在执为不清净的色、香、味以及色蕴、想蕴等等一切万法通达为佛的自 住彼于色等,
集法智
集 性,也就是涅槃的自相。不清净的法跟涅槃、法界、空性无二无别,这样的境界就是集谛的法智。 执为佛自性,
在现见上界集谛的无间道时,了达上界的一切万法无有,在胜义中远离戏论——无有取舍、生灭、黑白等分
谛 集类忍 无取无舍等。
别,(欲加害自己之魔众无法得逞),这叫做集谛的类忍。
在现见上界集谛的解脱道时,入定位得到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于是在出定时就会对没有通达此义的众生生
集类智 起无边的悲心,与智慧无二无别的四无量心自然而然生起来。因为菩萨相续当中有慈悲等的缘故,他不会堕入 慈等
寂灭的边;可以从容面对一切痛苦。这就叫做集谛的类智。
一地菩萨通达了欲界的凡是灭谛所包含的一切万法都是空性。
灭法忍 证悟空性的无间道的境和有境无二无别,或者说是一切色等万法显现当中是存在的,但实际当中微尘许也是 及空性,
不成立的,完全是一种空性,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这种境界叫做通达空性的实相。就是欲界灭谛的法忍。
依靠现见欲界灭谛的解脱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的空性智慧,可以在很快的时间中证得圆满正等觉佛的本性;或
灭法智 证得佛陀性,
灭 者说依靠这种与无量法界平等的善根之威力,将来很快会得到佛陀的果位。这叫做灭谛的法智。

谛 一地菩萨证悟了上界的一切万法以清净的涅槃法来摄持,也就是说,因为色等一切万法名言当中所显现的相,
灭类忍 遍摄诸净法,
实际上跟清净涅槃法、清净空性法无二无别,没有一个不摄的,这种境界的无间道是类忍的智慧。
一地菩萨证悟了上界的一切万法的本性,正因为他在入定的时候通达了一切万法的实相,因此以这种智慧的威
灭类智 力,在出定的过程当中,世间当中的各种各样的,比如说八种灾难,还有我们种种的身体和心里的疾病,内外 除遣诸苦病。
的种种的灾难和痛苦都可以予以遣除,这个境界的解脱道的智慧叫灭谛的类智。
见道智慧十六行相之内涵

十六
内 涵(上师) 颂词
行相
一地菩萨通达了欲界的凡是灭谛所包含的一切万法都是空性。
灭法忍 证悟空性的无间道的境和有境无二无别,或者说是一切色等万法显现当中是存在的,但实际当中微尘许也是 及空性,
不成立的,完全是一种空性,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这种境界叫做通达空性的实相。就是欲界灭谛的法忍。
依靠现见欲界灭谛的解脱道境与有境无二无别的空性智慧,可以在很快的时间中证得圆满正等觉佛的本性;或
灭法智 证得佛陀性,
灭 者说依靠这种与无量法界平等的善根之威力,将来很快会得到佛陀的果位。这叫做灭谛的法智。

谛 一地菩萨证悟了上界的一切万法以清净的涅槃法来摄持,也就是说,因为色等一切万法名言当中所显现的相,
灭类忍 遍摄诸净法,
实际上跟清净涅槃法、清净空性法无二无别,没有一个不摄的,这种境界的无间道是类忍的智慧。
一地菩萨证悟了上界的一切万法的本性,正因为他在入定的时候通达了一切万法的实相,因此以这种智慧的威
灭类智 力,在出定的过程当中,世间当中的各种各样的,比如说八种灾难,还有我们种种的身体和心里的疾病,内外 除遣诸苦病。
的种种的灾难和痛苦都可以予以遣除,这个境界的解脱道的智慧叫灭谛的类智。
一地菩萨的智慧完全证悟了欲界色等一切法没有一个真正的相。在胜义当中,不要说世俗的相,甚至涅槃的执
道法忍 著也要灭掉,灭除了执著涅槃或者清净、空性,这样无间道的境和有境无二无别的境界,称之为道谛的法忍, 灭除涅槃执,
也就是说他灭除了执著涅槃的相。就像我们学中观的时候,到最后甚至比涅槃更为殊胜的法也成为如梦如幻。
菩萨证悟、现见欲界当中的一切万法空性无二无别的境界——解脱道。在后得的过程当中,因为他证悟了空性,
道法智 诸佛守护等,
世间当中一切的邪魔外道、各种疾病等都不能危害他。因为所有的十方诸佛菩萨,经常保护他、守护他。

现见了上界道谛的一切万法。此时以完全断习气的方式,一个是不杀害众生,“等”字里面包括其他的不妄语
丌杀害生等,
谛 等十不善业,十不善业全部断除。其实十不善业断除就是一切智的因,一切智是佛的智慧。那么一切相智理,
道类忍 一切相智理,
这里的‘理’字,实际上就是一切智的因缘,这样的因缘当中,不但自己安住,而且把别人也安立在这个上面,
自住立有情,
安置于行持十善。意思就是说,作为一地菩萨,他自己完全断除十不善业,然后安住于佛智的因,还劝别人。
证悟了上界道谛的解脱道,境和有境无二无别。布施、持戒,还有精进以及六度四摄等一切善根,他不会自我 所修布施等,
道类智
享用,而是普愿一切众生获得无上佛果而作大回向,这就是道谛的类智。 回向大菩提。
颂词:
遍息敬一切 能胜诸烦恼
祸患不能害 菩提供养依

1 修道道智总共有六种作用
丑一、成办 遍息/
顺缘之作用 敬一切 2 1、内在的因——心拥有自在而普遍息灭分别妄念。
辛 癸一、 子一、暂时
一、 壬一、 能依 之作用 2、敬礼外缘——宣说取舍的善知识等一切大德。
本体 修道 丑二、遣除 能胜诸烦恼/ 3
修 违缘之作用 祸患丌能害 4 3、能克胜贪心等烦恼之因。
之作
道 用 子二、究竟
壬二、 之作用 4、果痛苦之祸患不能侵害。
之 分类 菩提… 5 5、能成就究竟果位圆满菩提。

用 癸二、所依补特伽罗 6、安住于如此修道的所依补特伽罗连所住的处所
之超胜作用 …供养依 6 也成了供养之依处。
颂词:
胜解谓自利 俱利及利他
当知此三种 各有下中上
别别为三品 又以下下等
复各分为三 共二十七种
般若波罗蜜 于诸胜解位
胜解谓自利 俱利及利他 由三种九聚 赞事及称扬
丑一、总说 当知此三种
子一、 本体
癸一、后 真实 各有下中上 别别为三品
得资粮自 宣说 丑二、别说 又以下下等 复各分为三
性未生令 彼之分类 共二十七种
生之因
--胜解修道 子二、宣说 般若波罗蜜 亍诸胜解位
彼之功德 由三种九聚 赞事及称扬

胜解修道的主要胜解对境,包括果般若、宣说果般若之经典
(麦)

般若、以通达般若为目标之道般若的三种。也就是对(这
些)殊胜修持力生起胜解。
(师)不退转的信心叫胜解。
胜解修道本体:

1 2 3

哦巴活佛 麦彭仁波切 上师
1
自利 胜解为自利 在不清净七地的后得,因 二地到七地菩萨之间叫七种不清净地,此时染污意
胜解 法身的源泉 尚未断除染污意识,而会 识,我执的细微部分还没有断除,毕竟是有一些自
出现细微的我慢或者细微 利的分别念,自利的胜解修道暂时来看是一种修道,
的我执,所以称之为自利 也是自己获得法身的一种源泉,这个叫做自利胜解
胜解; 修道。
自他 胜解为二利 在八地与九地,因染污意 八地到九地断除了染污意识,断除了烦恼障,获得
2 俱利 不住涅槃的 识发生转变,而现前自他 了自他平等的境界,既能自利,又能他利,所以自
胜解 源泉 平等性,所以称之为自他 他二利的胜解修道将来能获得自性身涅槃的源泉。
俱利胜解;
他利 胜解为利他 在十地之际,因为与修持 有学道当中的最后一个--十地,他的事业跟佛陀的事
胜解 色身的源泉 他利之佛陀极其相似,所 业基本上相同,他完全能自利,以这样的原因他可
3 以称之为他利胜解。 以成为利他的色身的源泉。
胜解修道的27种分类:

(哦)以上三种胜解每一种,各有根本分类的下中上三品。三品的每一品分支的类别又以下下、下中、下
上等再分为三种,如此一来,胜解中自利胜解有九种,二利胜解有九种,他利胜解有九种,三类九品
合计共有二十七种。

上上品自利胜解信 上上品二利胜解信 上品 上上品他利胜解信


上品
上品 上中品自利胜解信 上中品二利胜解信 他利胜解信 上中品他利胜解信
二利胜解信
自利胜解信 自 上下品二利胜解信 上下品他利胜解信
自 上下品自利胜解信 他

利 中品 中品 中上品二利胜解信 利 中品 中上品他利胜解信
中上品自利胜解信 二
胜 自利胜解信 二利胜解信 中中品二利胜解信 胜 他利胜解信 中中品他利胜解信
中中品自利胜解信 利
解 中下品二利胜解信 解 中下品他利胜解信
中下品自利胜解信 胜
信 下品 信

自利胜解信 下上品自利胜解信 下上品二利胜解信 下品 下上品他利胜解信
信 下品
他利胜解信 下中品他利胜解信
下中品自利胜解信 二利胜解信 下中品二利胜解信
下下品自利胜解信 下下品二利胜解信 下下品他利胜解信

胜解修道功德的27种分类:
般若波罗蜜,于诸胜解位,由三种九聚,赞事及称扬。
(哦)如此般若波罗蜜多,令处亍如理如实诸胜解位的胜解修行者菩萨生起欢喜的缘故,圆满佛陀赞叹
根据对境胜解的差别,由三类九种的角度,承许对自利胜解位评说功德的九种赞事、对二利胜解位
九种如理恭敬,以及对他利胜解位的九种称扬。

(师)具有胜解信的菩萨,十方诸佛都对他有一种赞叹。
如果广分的话,十方佛菩萨用27种赞叹,或用九种来赞叹。
比如说自利胜解位有九种不同的菩萨,根据他的功德不同,有十方诸佛对他不同
的九种赞叹,因为他的地位不同。
颂词:
殊胜遍回向 其作用最胜
无所得行相 不颠倒体性
远离佛福品 自性念行境
殊胜遍回向 其作用最胜
有方便无相 诸佛所随喜
子一、略说本体 不系于三界 下中及上品
是余三回向 生大福为性
寅一、智 无所得行相 丌颠倒体性
丑一、所 慧资粮 远离…
回向资粮
癸二、 之分类
已生令 寅二、福 …佛福品
不退之 德资粮 自性念行境
因--回 丑二、能回
向修道 子二、 向方便智慧 有方便无相
广说 之分类
分类 寅一、
总作用 诸佛所随喜 丌系于三界
丑三、回
向殊胜作
用之分类 寅二、 下中及上品 是余三回向
别作用 生大福为性

关于回向修道,阿阇黎圣解脱军认为:
而狮子贤论师则将特征与
偈颂中的第一句“殊胜遍回向”,为回向修道的特征;
功用合并为一,而认为有
第二句“其作用最胜”,为回向修道的功用;
十二种本体。
而剩下的颂词,则表示回向修道的本体,从而建立了
十一种本体的观点。哦巴活佛采用这种。
回向修道的本体

殊胜 遍回向, 其作用最胜。
回向修道的本体 所回向的资粮 回向果的作用
能回向本体

回向修道
(上师)

所回向的善根:是有漏和无漏的一切善根。
回向的对境是:让所有的众生都获得圆满无上的菩提果位,
或者愿一切众生获得利益,他们的利益就
是圆满获得佛果。
回向的方法:以智慧和方便无二无别的方式来回向。
回向的作用:获得无上菩提。
回向修道的11种分类


类型 内 涵(哦巴活佛) 颂词

1 所回 1、所回向的智慧资粮就是证悟三轮无所得的殊胜资粮。 无所得行相
向资 智慧
2 粮之 资粮 2、能回向的心识具有不颠倒的体性。 不颠倒体性
分类
3 3、回向的本体具有证悟远离我等(即无我等)的行相。 远离

福德 佛福品,
4 4、具有佛陀之善根福德资粮的资粮自性通过随念来普皆回向的行境。
资粮 自性念行境。

5 5、方便的特点就是具备将善根回向圆满菩提的方便。 有方便
能回向方便
智慧之分类
6 6、智慧的特点即是三轮无分别相。 无相

7 回 7、顺缘:佛陀通过随喜的方式而垂念。 诸佛所随喜
总作
向 用
8 殊 8、并不是属于违品欲界等三界的相似回向。 不系于三界

9 作 9、为宣讲道的所依十善等小士道而回向。 下
用 是余三回向,
10 别作 10、为宣讲暂时道预流向等中士道而回向。 中

用 生大福为性

及上
11 类 11、为宣讲究竟道无上菩提大士道获得最终无上圆满菩提果位而回向。 品
回向修道的11种分类

类型 内 涵(上师) 颂词

所回向的资粮是证悟一切万法都是三轮体空的。也就是说回向的善根、能回向、回向的对境众生全部都是
1 所回 无所得行相
空性的。这就是所回向方面的善根,以三轮体空的方式,一切的三轮行相无所得。
向资 智慧 要回向给一切众生的心,如果有执著染污的话是颠倒的,但是作为修道者,他的回向绝对不会有任何执著
2 粮之 资粮 不颠倒体性
颠倒相,没有任何颠倒的体性,能回向的心完全是没有任何分别相。
分类
回向的本体远离了一切人我、法我,无生无灭、无来无去,远离了一切分别,远离了一切戏论,远离了一
3 远离
切的相状,并没有任何的实法,这就是回向的本体。

福德 随念是我们随念佛法僧三宝,这里随念相当于一种随喜,例如《随念三宝经》,经常忆念、想念,从佛陀、 佛福品,
4
资粮 菩萨,声闻罗汉以及凡夫所做的一切相关福德资粮本性的善根。 自性念行境。
5 “方便”指的是善根圆满地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他们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有方便
能回向方
便智慧之 “无相” 是智慧的特点,像我们回向的时候,先开始有相的回向,最后到达无缘三轮体空的回向。华智仁
6 波切也讲过:如果三轮体空的回向做不到,那么应该想自己的传承上师、文殊菩萨,还有普贤菩萨,以及 无相
分类
前辈的大德们如何回向我也如何回向,这样可以跟三轮体空没有什么差别。
这种回向是佛陀以随喜的方式来进行垂念。我们用《普贤行愿品》、《大圆满愿词》来回向善根,把自己
7 的善根给所有众生一起分享的这种精神,十方诸佛菩萨也会经常垂念我们,经常加持我们。而且守护白法 诸佛所随喜
总作 的护法神、空行众,包括以前在世间当中示现圆寂的上师们,也会在无缘的法界当中随时垂念加被我们。

修道三轮体空的境界,他根本不属于三界相似的执著,相似的得到世间利益的善果。因为他完全是超离三
8 回 不系于三界
界,根本不属于三界。
向 佛陀以前所宣讲的,比如说十善业、四禅,还有五眼 以上的这三种回向,如果是缘自己能获得这三者回
殊 六通(五神通)等,那么让众生获得或者自己获得这 向,并不是很高的一种境界。
9 胜 下
样的善根而做回向,这叫做小士道的回向,也叫做小 愿所有众生能获得圆满菩提果位而回向,完全超越
作 回向; 了让众生获得十善果位福德的下品回向。
用 佛陀所宣说的,预流果、预流向,还有阿罗汉果位,
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而回向,远远超
10 之 别作 小乘四向四果的境界,让众生获得或者自己获得这样 中 是余三回向,
过让众生获得预流果等等的中品回向。
分 用 的果位而做回向,这叫做中士道的中品回向; 生大福为性
类 愿所有众生能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超越了
菩萨道当中一般的上品回向——自己想圆满获得无 及
佛陀所宣说的,让自己和其他众生能获得圆满无上菩
11 上菩提果位的回向。所以其他的三个回向已经超越 上
提的这种果位,这种回向叫做上品回向。
了这三个回向,能生起无量无边的福德。因为我们 品
一个是缘众生,还有愿众生获得佛果。
颂词:
九、随喜修道(---道智第 9 法)
由方便无得 随喜诸善根
是此中所说 修随喜作意

由方便无得

癸三、未退令增长之因 随喜诸善根
--随喜修道 是此中所说
修随喜作意

由方便无得,随喜诸善根,是此中所说,修随喜作意。
(哦)随喜修道的本体是殊胜随喜的修道后得智慧,由它具有随喜自他一切善根的方便和
丌分别三轮相证悟无得的智慧,对亍自他一切善根的对境,以无比欢喜的心情欣然
随喜,这就是此《般若经》中所说的修随喜作意。

(麦) 成为对自他善根具有欢喜之相的欣乐本体,即是随喜修道。
由希求圆满正觉果位的方便,在世俗中随喜诸善根,在胜义中以无有所得而摄持,
爱乐并随喜自他诸善根,这就是此论中所说的修持随喜作意之道。

(师) 圣者和自己、他人一切所做的有漏和无漏的善根,自己发自内心地生起欢喜心,
缘这些善根不断地增长,这种叫随喜心。
未退令增长之因——随喜修道
由方便无得,随喜诸善根,是此中所说,修随喜作意。

随喜修道分类(上师):

自他所做的布施、持戒,以及六波罗蜜多为主的所有善根,世间当中哪
随喜 世俗谛所摄 怕念一句观音心咒,拿一次转经轮,放一条生命等,凡是以方便所摄方
所做 方便 面的一切善根
的善
胜义谛所摄 从空性方面,也就是无得,圣者,像佛陀、菩萨、阿罗汉所证悟的,
根 甚至凡夫人在入定当中,安住的三轮体空的一切善根
无得

这就是在《般若经》当中,或者《现观庄严论》当中讲到的随喜作意的修道。
(哦)一般来说,成为诸位菩萨后得福德资粮的修行差别虽然有无量,但这里从胜
解、回向、随喜三个角度来宣说的原因是什么?

答:(哦)
所有福德资粮一开始没有生起依靠胜解而生起;
回向能令其普不失毁;
随喜能令其增长。
因此,我们要明白从这三者的角度能圆满一切福德资粮。

(麦)上述(胜解、回向以及随喜)三种有漏修道,是具有二取分别的后得部分,此三者的作
用依次是:
第一个(胜解修道)犹如矿藏中的金块一般能聚集新的福德(来源);
第二个(回向修道)如同金匠将金块铸造成饰品一般,能将(回向所生)福德转化为圆满
菩提支分;
第三个(随喜修道)则已获证自性福德平等之性。
其中回向的善根因随喜而增长,随喜的善根又(依靠)回向(来增长,)因二者相互指代,
所以并不存在高下的差别关系。
颂词:
十、修行修道(---道智第 10 法) 此自性殊胜 一切无作行
立法不可得 是大义利性
依佛及施等 善巧诸方便
丑一、本体 此自性殊胜 一切无作行 此是胜解因 诸法衰损因
子一、真实宣说 立法丌可得 是大义利性 谓魔所魅著 不信解深法
癸一、 丑二、分类 执著五蕴等 恶友所摄持
宣说 依佛…
无间 寅一、外缘
道之 丑一、宣说
自性- …及施等 善巧诸方便
子二、 二道之顺缘
-修行 寅二、内因 此是胜解因
修道 二道违
缘顺缘
之差别 诸法衰损因 谓魔所魅著
丑二、宣 寅一、总违缘
说二道之
丌信解深法 执著五蕴等
违缘 寅二、别违缘 恶友所摄持

(哦)修行修道:大乘修道(无上作意等)殊胜无间道智慧
即是修行修道。
本体:
(麦)修行修道:即修持现证入定离戏境界之智慧功德的
修行修道。
(略)修行修道:成为究竟证悟之因的无漏修道,即是修行修道的法相。
可分为五种。其界限,是从二地直至十地之间。
修行修道的五种分类



类型 内 涵(上师) 颂词
“此自性”指的是大乘修道智慧波罗蜜多的本体。
1 本体 就像《中论》和《入中论》第六品--智慧品所讲到的第六地般若波罗蜜多的空性。他的自性就 此自性
是无有任何戏论的智慧波罗蜜多空性,修道的本体就是这样的。
修道法相的差别:入定的无分别智慧,具有六波罗蜜多也好,三十七道品也好,这些全是用智
2 法相 殊胜
慧来摄持,也就是“殊胜”。
修道菩萨智慧的相:没有任何有为法和无为法的相状,没有执著人我、法我、外境、有境,以
3 行相 一切无作行
及来去、常断等等相。
这是从所缘方面讲的,以真正的智慧波罗蜜多来摄持的时候,我们所执著的任何一个对境都是
像虚空一样,远离一切戏论,所以‘立法’在修道者的境界当中不可得,这并不是存在而不可
4 所缘 得,而确实是离戏而不可得。 立法不可得
《显句论》:有些人本来有东西没有给你,和本来没有东西不给你,有很大的差别。万法得不
到,是因为本来他没有而得不到,并不是本来存在而没有能力找不到。
5 果位 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是一切获得当中最有利最大的获得。 是大义利性。
注:二道指无间道和解脱道。
二道的顺缘、违缘: 麦尊科判中把这个内容作为清净修道之因。

内 涵(上师) 颂词
外缘:依靠多生累劫依止十方诸佛菩萨而获得甚深的佛法,然后让他们欢喜,这样才能得
到修道的境界。
外缘 我们修行想得到解脱,外缘方面一定要依止善知识、上师,依靠佛陀的法本。 依佛
佛陀虽然已经示现圆寂,但是佛的代表僧众、善知识还住世,还有佛亲口留下来的法宝,
法宝实际上与佛没有什么差别。
顺 加 从世俗方面来讲,行持持戒、布施、精进等六波罗蜜多, 及施等
缘 行
内 同时修持具善巧方便的寂止,
因 意 也就是说禅定和布施相结合,世俗和胜义相结合,这就是胜解因。 善巧诸方便,
乐 也就是胜解修道当中的胜解在自相续当中真正生起是修行修道的因缘。 此是胜解因。
(麦)其内缘为在多生累劫中圆满行持布施等波罗蜜多,并修持无缘离戏寂灭的善巧诸方
便,这便是对清净修道生起胜解之因。
作为远品——正法贫乏乊因,总的来说就是被远缘恶魔笼罩、控制相续。
(哦)
(麦)清净修道的违缘[非因],是令诸般若甚深法义衰损的遮障,也即所弃之因。包括:
总违 诸法衰损因,
(一)因福报浅陋而被魔众之迷雾所笼罩,能力(因遭受魅著而)被压服与毁损,也
缘 谓魔所魅著。
就是用①能导致僵化顽固、②愚昧不化、③极其愚昧不化、④昏迷闷绝、⑤愚钝无知
远 的五种花箭,而令(修道者)五毒炽盛;

①开始的违缘:因为即生当中根基特别下劣,对于智慧波罗蜜多的甚深空性法义根本不可
不信解深法,
别违 能生起定解信。
执著五蕴等,
缘 ②中间的违缘:因为没有人无我和法无我智慧,对自己的蕴、想、心,五蕴有一定的实执。
恶友所摄持。
③最后的违缘:般若波罗蜜多不能善始善终的唯一的因就是恶友。
颂词:
果法清净性 即色等清净
十一、清净修道(---道智第 11法) 以彼二无异 不可分故净
惑所知三道 断故为弟子
果法清净性 即色等清净 麟喻佛子净 佛一切最净
子一、认识总义清净之自性 以彼二无异 丌可分故净 对治九地中 上上等诸垢
谓由下下等 诸道能清净
癸二、宣
说解脱道 子二、别说引申义四圣之清净 惑所知三道 断故为弟子 由断诤门中 道能量所量
之自性-- 麟喻佛子净 佛一切最净 由是平等性 遍对治三界
清净修道 寅一、本体
丑一、
子三、 对治九地中 上上等诸垢
真实宣说 寅二、分类
真实宣说 谓由下下等 诸道能清净
清净修道
丑二、遣除于断治 由断诤门中 道能量所量
详细分类之诤 由是平等性 遍对治三界

(麦)诸法虽然安住于本来清净之中,(凡夫)却如同视(白色)海螺
为黄色现象一般颠倒而缘,以真实之道清净此等垢障,从而逐渐
成为所谓的“最清净”,这就是[是名为](清净)修道。
本体:
(哦)清净修道:大乘修道解脱道智慧即是清净修道。

(略)清净修道:成为究竟所断乊因的无漏修道,即是清净修道
的法相。针对九种修断,而可分为九种。其界限,是从二
地直至十地乊间。
子一、认识总义清净之自性
果法清净性,即色等清净//,以彼二无异,不可分故净。
有境的智慧清净 缘叏的对境清净

一切垢染是客尘性
(师)
果法清净:证悟一切万法的有境智慧是清净的
的,我们的心本来是
光明的、自性清净的
色等清净:智慧所缘取的对境:色声香味,受想行识等五蕴,或
者五境等一切万法是清净的
如何理解果法清净、色等清净?
因为通过修道最后到佛陀果位的时候,果法智慧是清净的;通过智慧的清净之后,智慧
缘取的对境 --色法等一切万法也是清净的。

果法清净性,即色等清净//,以彼二无异,不可分/ / 故净。
(哦) 二种清净只是从反体而分的,对境的本体无有异体,心也丌可分割。为此,果法
解脱道的本体是清净的自性,这是经中予以宣说的。
上师:为什么是通过智慧而清净对境呢?
这两者在世俗当中是分开的,一个是所缘的对境,一个是能缘的有境,但这两者本体上没有异体、不
可分割的缘故,所以清净。
比喻:乃至眼病痊愈之前,看到的白色海螺一直是黄色的,而眼病好了以后,外面也得到清净,就
能看到对境白色的海螺。
所以有境跟对境在清净的本体上来说不可分割,只不过我的有境的障碍没有消除之前,反体方面还
是分开的。《般若经》当中也如是宣说。
所以我们在这里讲的清净,可以说是果法跟道法,或者说是基道果本体上是不可分割、清净的,但
是没有达到这个之前还是有分割的、不清净的。
子二、别说引申义四圣之清净
惑所知三道,断故/为弟子,麟喻佛子净,佛一切最净。
(师) 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的道,各有丌同的障碍。
声闻:有吝啬贪嗔等对解脱直接障碍的烦恼障;
缘觉:对法无我所取的部分已经通达无我,以这样的原因,他对三轮体空有执著相的所知障的
部分,对佛果直接成障碍的部分得以清净;
菩萨:他对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道当中的所知障和烦恼障、三乘障断除的缘故,而成为菩萨。
声闻阿罗汉的道:断除了烦恼障,证悟了人无我,而获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缘觉:断除了所知障,也证悟了法无我的部分,所以获得了缘觉的果位。
菩萨:丌但是断了烦恼障,粗大的所知障都已经断了,获得了大部分的法无我
的智慧,所以成为菩萨。

(师) 到了最后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障、所知障,以及三乘有所障碍的一切罪障,乃至
二障最细微的习气部分全部断得干干净净,从而佛陀获得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
圆满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所以在我们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当中,他唯一的称得上
是断证圆满功德的量士夫。

(师) 四圣者的差异也是根据智慧的程度不同而安立,所见到外境的清净也是不同的。不
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因为障碍没有消除,当障碍越来越消除的时候,我们见到
的对境越来越清净。到最后佛地所有的障碍全部清净,则能如理如是地照见万法的
本体。
清净修道的九种分类 颂词:对治九地中

《心性休息大车疏》: (师)真正的修道的分类,实际上他是我们经常讲的三界九地。
下、中、上修道又各分为
下、中、上三类共有九地。
何为九地?
1)九地:从地方面来讲
下下修道即第二无垢地,
下中修道为第三发光地,
下上修道为第四焰慧地。
欲界 一个地
中下修道为第五难胜地, 三
中中修道为第六现前地, 色界 一禅、二禅、三禅、四禅4个
中上修道为第七远行地。

上下修道为第八不动地, 无色界 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4个
上中修道为第九善慧地,
上上修道为第十法云地。
2)从证悟的智慧角度

能正对治与根断三界九地的九品二障污垢的九种清净修道:
1、下下品;2、下中品;3、下上品;
4、中下品;5、中中品;6、中上品;
7、上下品;8、上中品;9、上上品。
(上上品可分为粗分和细分,则可分为10种)
清净修道的智慧与所断障碍对应关系、疑问

对治九地中,上上等诸垢,谓由下下等,诸道能清净。
(最粗大)上上品障碍 下下品智慧(二地) (最小)
最大的障碍用二地最小的 上中品障碍 下中品智慧(三地)
智慧来断 上下品障碍 下上品智慧(四地)
中上品障碍 中下品智慧(五地)
到十地的时候,最小的障 中中品障碍 断 中中品智慧(六地)
碍用最大的智慧来断除 中下品障碍 中上品智慧(七地)
下上品障碍 上下品智慧(八地)
下中品障碍 上中品智慧(九地)
(最微细)下下品障碍 上上品智慧(十地) (最大)

你们所断障碍能断智慧不相应,比如说最小的水灭最大的火,或者胆量最小
(师)疑问1:

的懦夫要降伏最英雄的敌人。这样,你智慧是最小怎么能断除最大的障碍?故相违、
不合理。
(师)答:比如说洗衣服时,衣服上大的垢染不用费很大的力气,稍微用一点洗衣粉就干

净了。但是很细微的黑点很难洗掉,一定要最大的功夫才能洗干净。同样的道理,
大的粗品障碍只要有一个与它相违的智慧就可以断除。而最细微的种子、习气部分,
要用最细微的智慧,下很大功夫才能断除。(颂词:由断诤斗中)
(师)疑问2: 三界的障碍在一个界当中不能断除。比如十地菩萨住在欲界当中,最后获得
成佛的时候,怎么会是上面色界和无色界的障碍全部消除呢?因为界的所缘和行相
都是不同的。

答:因为不管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九地万法的本体都是一样。一旦我们通
(师)

过修道,证悟了能量的智慧和所量的万法没有任何不平等,全是离戏和光明,或者空
性当中融为一体,一旦我们通达了一个法的空性的时候,那么三界九地所有的法的本
相都已经证悟了,因为是平等性的缘故,这种对治完全能遍于三界。教证:《中观四
百论》: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颂词:道能量所量,由是平等性,遍对治三界。
大乘种姓者直入大乘道次第断障法

资粮道:压制粗大的二障烦恼
加行道:压制粗的二障烦恼
见 道:第一极喜地,断二障的遍计种子
第二无垢地:断二障俱生种子粗的粗分障碍
第三发光地:断二障俱生种子粗的中分障碍
第四焰慧地:断二障俱生种子粗的细分障碍
第五难胜地:断二障俱生种子中的粗分障碍
第六现前地:断二障俱生种子中的中分障碍
修 道 第七远行地:断二障俱生种子中的细分障碍
第八不动地:断烦恼障习气、俱生所知障细的粗分障碍
第九善慧地:断烦恼障习气、俱生所知障细的中分障碍
于九地最后一刹那、登十地断除
断烦恼障的习气
第十法云地: 细的细分所知障种子
俱生所知障细的
细分障碍 于十地最后一刹那依金刚喻定断除
细的极微细分所知障习气

无学道:第十一普光地,于金刚喻定的第二刹那现前解脱道(圆满断德的功德)
总结偈
竟果无愿解脱胜,晓所修相真实际,
1、遍智:
智慧发心大方便,此遍智理当了知。
无相解脱之三乘,晓诸道相真实际,
2、道智:
具慧自性大方便,此道智理当了知。
体空解脱所知基,具双运相真实际,
3、基智:
晓此智系慈悲心,此基智理当了知。
入定金刚之喻定,后得如幻之等持,
4、正等加行:
了知有现与无现,深广正等加行理。
凭依胜勇之等持,入出地道断证增,
5、顶加行:
圆满差别无有量,顶加行理当了知。
入定后得轮番式,如所入定甚深智,
6、次第加行:
尽所广大相渐修,三定圆满当了知。
竟入出定无轮番,无量四相四解脱,
7、刹那加行:
诸相顿圆顿现前,菩提胜道当了知。
具三解脱三智海,三定四行所成果,
8、法身:
三身坛城圆法身,事业威光当了知。
法相 分类 界限

智 一、智不住生死基智 以证悟三世为无有自性的平等性之智
慧,而灭除生死有边的菩萨智慧,便 为大乘五道
九 [由智不住三有之道智] 是智不住生死基智的法相。

法 二、悲不住涅槃基智 以殊胜发心之力而能灭除寂灭边的智
: [由悲不住涅槃之道智] 慧,便是悲不住涅槃基智的法相
为大乘五道

三、远基智 被对基道果三者的相执所束缚,而无
力对治这些执著的基智,即是远基智 为小乘五道
[于果般若遥远之一切智] 的法相

四、近基智 证达具备殊胜之方便智慧的基位[诸
为大乘五道
[于果般若邻近之一切智] 法]无自性智慧,即是近基智的法相

五、所治基智 因颠倒执著于基位[诸法]实相而被束
缚,从而成为菩萨之所断的基智,即 为小乘五道
[所治品之一切智] 为所治基智的法相
因证悟基位[诸法]无有自性,从而能
六、能治基智
够对治于基位[诸法]之相执的智慧, 为大乘五道
[能治品一切智] 便是能治基智的法相

七、基智加行 通过断除对于色法等等的耽执,而能
从资粮道直至十地
间接引发声闻、独觉加行的修道,便 分为十种
[一切智加行] 之间
是基智加行的法相

八、菩萨加行平等性 因修持基智加行,从而能断除对各种 十种加行各有


从资粮道直至十地
外境以及有境的安立,便是菩萨加行 四种,总共为
[一切智加行平等性] 平等性的法相 之间
四十种。

九、基智见道 彻见远离三十二种增益之真谛,并能
从资粮道直至十地
间接引发小乘见道,便是基智见道的
[通达声闻住种类之见道] 之间
法相。
基智九法关系(简略-哦巳活佛):

庚一、认请基离边之现观 1 2

己 辛一、近远果 壬一、离方便之现观远基智 3
戊三、 一、 般若之差别
宣 壬二、方便所摄之现观近基智 4
基无 庚二、广说彼之

我之 真 特殊分类 壬一、认清所断违品 5
辛二、本体断
现观 实 治之差别 壬二、宣说彼之对治 6
基智 论
义 壬三、如此断治圆满之摄义

壬一、分析说明对境加行之分类 7
辛一、宣说修
庚三、宣说如何 基智之加行
壬二、摄略说明有境加行相 8
修行之真实道
辛二、宣说加行之果--见道 9
基智九法关系(简略-麦尊):

庚一、基智自性 1 2

辛一、远近之差别 3 4
(己
基三 庚二、基智差别
、 壬一、所治能治 5 6
智广 辛二、所治
品讲 能治之差别
第所 壬二、结语
断 庚三、基智分类
三基
)智
辛一、所修加行之本体 7
庚四、如何修持之理
辛二、加行之平等性 8

庚五、如此修持之果 9
颂词:
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间,
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 。

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间,
认请基离边之现观 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 。

智不住生死基智 悲不住涅槃基智
哦巳活佛 以证悟二无我的智慧寂灭有边,也就是智 以方便大悲力寂灭寂边,即是悲不
不住生死基智。 住涅槃基智。
略义 以证悟三世为无有自性的平等性之智慧, 以殊胜发心之力而能灭除寂灭边的
而灭除生死有边的菩萨智慧,便是智不住 智慧,便是悲不住涅槃基智的法相。
生死基智的法相。其界限,为大乘五道。 其界限,为大乘五道。
麦彭仁波 以证悟三世为平等性之智慧,而不住亍戒 因证悟有寂平等性,而以无缘大悲
切 者不受染亍诸三有轮回的基智。 不滞亍涅槃的基智。

(麦尊)所谓的“基”,是指断除了增益而成为基础的蕴、界、处诸法。
(师)什么是基?这种基——万法的本体,从胜义的角度来讲,没有什么所立的法,也

没有什么所舍弃的法。
 其实基智是菩萨所证悟的境界,直接宣说的是菩萨的基智,也就是说对基道果当中
基所摄的一切万法证悟空性的智慧;间接说明了所舍弃的声闻缘觉的基智。
 声闻缘觉也有基智,但是这种基智跟菩萨所证悟的基智有一定的差别。
(麦)所谓“基”,是指断除了增益而成为基础的蕴、界、处诸法。
仅仅通达这一切的补特伽罗人我空性部分,为声闻之证悟;
通达以二我为空性从而离戏之境界,为大乘之证悟。
住于大乘证悟境界的基智,直接宣说了小乘之证悟境界;间接以所知共同必
要的方式,而宣说了“以智不住三有”等能表示(基智)的九法。
其中前六法宣说了大小乘之差别分类;其余三法则以宣讲真实道的方式来抉择
基智。

(哦)这里说明基智的分类,讲解成不共基智的主要所诠的原因是,
声闻缘觉菩萨必须通过实修般若才能获得三菩提。
声闻缘觉具有般若部分的基智。
声闻缘觉只有般若中部分的基智,而不具备道智与遍智。
部分的基智也就是基智的类别——单单人无我的现观,这一点声闻也具有,但他们却不具足证悟
基法无我的基智。
缘觉具有在此基础上证悟所取境的法无我的基智,却仍然不具备圆满基智的现观,这种安立是依
据《般若经》及《现观庄严论》等论典的密意印藏诸大智者一致公认的观点。
三智的定义和区别:

【须菩提问:「世尊!如来常说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如是三智其相云何有何差
别?」
佛言:「善现!一切智者,是共(此是从所证基智的角度侧重在共声闻缘觉的智慧)声闻
及独觉智。道相智者,是共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相智者,是诸如来、应、正等觉不共妙智。」
须菩提问:「世尊!何缘一切智是共声闻及独觉智?」
佛言:「善现!一切智者,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声闻、独觉亦能了知(证人无我
空性方面,对粗大的法无我空性也能够了知),而不能知一切道相及一切法、一切种相。」
所以一切智是共声闻缘觉的智慧。
问言:「世尊!何缘道相智是共菩萨摩诃萨智?」
佛言:「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学遍知一切道相,谓声闻道相、独觉道相、菩萨道相、如
来道相,诸菩萨摩诃萨于此诸道常应修学令速圆满,虽令此道作所应作,而不令其证于实
际。」……
问言:「世尊!何缘一切相智名一切相智耶?」
佛言:「善现!知一切法皆同一相,谓寂灭相,是故名为一切相智。复次,善现!诸行、
状、相能表诸法(尽所有方面的智慧),如来如实能遍觉知,是故说名一切相智。」】

本人的理解:
一切智,是了知五蕴、四谛等万法是空性的智慧。在这方面,声闻缘觉也有所证悟,有共的部分,故取此名。
一切名所谓内外法(十二入),是声闻辟支佛能知,皆是无常苦空无我等。
道相智,是所有的菩萨都必须了知的四种道的智慧。[道有四种,一者人天中受福乐道,所谓种福德,并三乘道(声闻、缘觉和菩萨)为四]
菩萨应具足一切道,以是道化众生,此是菩萨所应做的事。
一切相智,指佛了知一切法的行相,遍知、遍智。
因为修行者中有小乘人、大乘人、佛,所以讲智慧、修行的时候要时刻把这些区分清楚,以免走错路。
颂词:
彼由缘相门,非方便故远。
由善巧方便,即说为邻近。

彼由缘相门,
离方便之现观 非方便故远。
近远 远基智
果般
若之
差别 方便所摄之现观 由善巧方便,
近基智 即说为邻近。

这个间接说明了声闻缘觉的基智。声闻缘觉所证悟的空性不究竟、不圆满,因为他们
(师)

对万法还有一定的所缘,有一定相的执著,故他没有具足大乘般若空性的殊胜方便,
离果般若(佛果)还很遥远,因此声闻缘觉的智慧,在般若经当中叫远基智。

(师) 菩萨不共的基智有方便和智慧所摄。大乘的善知识宣说了空性般若波罗蜜多和万法平
等的道理,这样之后依靠大乘善知识的窍诀和善巧方便的教言,然后自己完全通达一
切万法本来都是空性的。所以菩萨所证悟的这种基智既有善巧也有方便,因此菩萨的
这种基智(智慧)离佛果特别近,因此称为近基智。
颂词:

壬一、 癸一、本体
子一、执著基是
认清 二谛所摄之法 色蕴等空性 三世所系法
所断 癸二、分类
违品 子二、执著基是 施等菩提分 行想所治品
行道之补特伽罗

子一、基对治 施等无我执 亍此令他行


辛二、
壬二、 癸一、本体 人无我之基智
本体
宣说 丑一、需证悟
断治 此灭贪著边 执佛等微细
彼之 基离边之原因
之差 癸二、分类
对治
别 子二、基法无 丑二、证悟基 法道最甚深 自性远离故
我圆满之基智 等性之智慧 知诸法性一 故能断贪著

丑三、甚深基 由遣除见等 故说难通达


般若之殊胜性 色等不可知 故为不思议
壬三、如此断
治圆满之摄义 如是一切智 所治能治品
无余诸差别 当知如经说
针对胜义谛的 五蕴所摄的一切万法在胜义当中都是空性的,
法 对这样空性的执著
法我执
所 我
断 执 针对世俗谛的 对未来、过去、现在三世所摄的一切法的执著
基 法我执
智 人我执 将不共之道布施等六度以及共同道菩提分法的行者执著是我的
(哦)

想法成为所断违品。

人无我 (麦) 对于布施等等,不但自己能安住于因布施者等三轮不可得,


所以无有我执的境界,并能令所调他众也行于此境界。

(师) 这个是大乘不共的基智,讲到法我执的时候,不管是对般若波罗蜜多或者其他的三十
七道品,到最究竟的时候,大大小小的执著全部要灭掉。 不清净的轮回的执著要灭掉,
能 对清净的执著也要灭掉:如我求佛果、菩提心、出离心,对佛的信心等的执著。

基 (师)一切万法究竟的道,或者究竟的实相是最甚深的,一般的凡夫很难以通达。因为他的自
性远离一切戏论,常断、来去、有无、是非,以及白红、生灭等等,所有的对立法和二
智 法
元化,全部都远离。
无 一旦通过依靠善知识的开导,完全通达一切万法的本体是远离四边八戏的一味一体的法
我 界,那么不管是清净的法,还是不清净的法的耽著都能断除。

(师) 般若空性用肉眼见不到,用耳朵听不到,用五根也直接感觉不到。故凡夫人若以眼耳鼻
舌身作为正量,则很难通达空性。
从对境色法上说,我们觉得色法要么是有的法,要么是没有的法,或者是有无俱有的法,
或者非无非有的法,这样用通过四边来进行揣测。但是实际上色法的本体远离一切戏论,
也超越了凡夫分别念的心识,这样的法界不可思议,智慧不可思议。我们凡夫人一般来
讲,很难通达的。
颂词:

寅一、灭除耽著
壬一、 色等无常等 未圆满圆满
丑一、灭除耽 对境之加行
分析 癸一、本体 著有法显现之
说明 加行 寅二、灭除耽著
及亍无贪性 破实行加行
对境 有境之加行
子一、入定
加行
辛一、 之分 之本体加行
癸 寅一、灭除耽著
宣说 类 丑二、灭除耽 不变无造者
二、 对境之理
修基 著法性空性之

智之 加行 寅二、灭除耽著 三难行加行 如根性得果

加行 有境之理 故许为有果 不依仗亍他
子二、后得
之本体加行 证知七现事

壬二、摄略说明有境加行相

基智加行:通过断除对差别事色法等等,以及差别法无常等等的耽执,而能间
(麦)

接引发修道声闻、独觉加行的基智加行
(哦) 基智加行:遣除耽著基的殊胜加行——基智加行
基智加行的 10 种分类:

分类及意义(哦巴活佛) 颂词
1、对于基之有法显现的差别基色等的本体灭除耽著的加行。 色等
对 2、对基之有法显现总的差别法无常等灭除耽著的加行。 无常等,
有 境
法 3、对于分别差别法尚未圆满的共同相与极其圆满的不共相灭除耽著的加行。 未圆满 圆满,

有 及于无贪性,
4、对于“灭除耽著的有境——无贪体性”灭除耽著的修行加行。
境 破实行加行。
入 5、对于“基的法性空性本体在一切阶段不转变成其他特性”灭除耽著的加行。 不变
定 对
本 境 6、对于“基的法性空性的差别法不是以因缘所造的作者等一律无有”灭除耽著的加行。 无造者

7、有境证悟的本体:①遍智的本体是所为难行的自性。②道智的本体是以加行难行的自
三难行加行,
法 性。 ③基智的本体是事业难行的自性,灭除耽著此三种有境的加行。
性 有
境 8、有境的殊胜作用本体,依靠有境三智而随着各自的缘分而获得自子四圣者的果位。因 如根性得果,
此,承许为有自果。但是有果加行也不能耽着果是真实存在的 故许为有果,

9、它的差别法果位也是来源于三智,而并不是依赖于其他因缘。 不依仗于他。

10、后得世俗的一切景象无而显现,普皆变化而显现犹如梦境;因缘聚合而显现犹如幻
术;无而显现犹如阳焰;依缘而显现犹如回音;所依不迁移而显现犹如光影;无依而显现
后得本体 证知七现事。
犹如寻香城;无作者而显现犹如幻化;对于如此名言世俗的一切显现以七种比喻的方式能
证知无而显现事物虚幻道理的比喻法灭除耽著的一种加行。

未圆满:凡夫人的相续当中执著的色法叫遍计色法,它不能圆满我们相续当中的功德,所以叫做未圆满的色法等.
圆满的色法等叫做圆成实的色法等,即在菩萨出定位,色法等也是如梦如幻,显而无自性的存在。依靠这种色法能圆满我们自相续的一
切功德。
无论是圆满的色法等也好,未圆满的色法等,都不能对它有执著,否则会遮障我们的地道等一切功德。
辛一、 壬一、分析说明对 颂词:
宣说 境加行之分类
修基
智之 不执著色等,四种平等性。
加行 壬二、摄略说明有境加行相

(上师)前面讲菩萨对五蕴为主的一切法的本体以及差别法等都灭除了执著。这种有境加行的行相,
如经中所说“不执著色,以色不执著,不执著色为我所,于色不执著”,从四个方面做了抉择,即:
1、首先是对色法的本体不执著,不把柱子、瓶子、人、衣服、工作等法相执为体性,这是从空性
方面讲的;
2、然后是对色法的差别不执著,比如不会因柱子的红色、衣服的白色而争执,这是从无相方面讲
的;
3、接下来是不将色法的无常等行相法执为我所,这是从无愿方面讲的;
4、最后,对于色法的有境心识不执著为无生之法,这是从无为方面讲的。
以如是四种平等性的方式对色法为主的一切万法断除耽著,便会真实通达其本体空性。
(注:十种加行各有四种,总共分类为四十种法)
颂词:

苦等诸圣谛 法智及类智
忍智刹那性 一切智见道
癸一、 子一、
壬一、 本体 略说 色非常无常 出二边清净
认清见 丑一、苦谛之四智 无生无灭等
辛二、 道忍智
之智慧 癸二、 如虚空离贪 脱离诸摄持
宣说 丑二、集谛之四智 自性不可说
加行 分类 子二、
之果- 广说 丑三、灭谛之四智 由宣说此义 不能惠施他
-见道 皆悉不可得 毕竟净无病
壬二、宣说基离增 丑四、道谛之四智
断除诸恶趣 证果无分别
益之行相(无颂词)
不系属诸相 亍义名二种
其识无有生
壬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一切智刹那

基智见道的本体,就是对万法远离四边八戏的实相完全通达。

分类:缘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每一个都有法忍、法智、类忍、类智,忍和智合起来总共有十六个刹那的智慧,
这就是所谓的基智见道(颂词中的“一切智”是指基智,遍智有时也叫一切智)。

遍智中讲过见道智慧了,为什么这里又讲?
答:这里是从远离三十二种增益的角度、与小乘对比的方式来讲的。前面是从证悟二无我的角度来讲的。所
说的本体是一个。
基智见道十六刹那的智慧
十六智 各自意义(上师) 颂词

苦法忍 色法为主的所有法都远离常和无常的相。 色非常无常,


苦 苦法智 远离了苦与非苦二边的相 出二边

谛 苦类忍 远离空与不空的清净之相 清净,


苦类智 远离了我与无我的无生无灭之相 无生无灭等。
集法忍 具足远离因与非因而如虚空之相(因是引生一切痛苦之因) 如虚空
集 集法智 远离了集与非集而离贪之相(集是集聚一切痛苦) 离贪,

谛 集类忍 远离了生与非生而脱离摄持之相(生就是使痛苦连续不断产生) 脱离诸摄持,


集类智 远离了缘与非缘的自性不可言说之相(缘是成为痛苦之果的助缘) 自性不可说。

灭相是对于灭和非灭都已经远离,对此想用语言文字来宣说,根本无法讲说清楚(表 由宣说此义,
灭法忍
面上灭就是断尽所有的痛苦和烦恼) 不能惠施他,

灭法智 寂是远离了寂与非寂的分别、如空中鸟迹般了不可得的状态(寂:熄灭了痛苦) 皆悉不可得,
谛 灭类忍 远离了妙与非妙的极为清净之相(妙:得到了殊胜的大乐清净、趋向于安乐界之义) 毕竟净

灭类智 离开了离与非离的不患疾病之相(显现上是离开了眼根到意根所摄的身心疾病) 无病。

道是远离道与非道之相的。如果证得这种境界,就已经断除了转生地狱、饿鬼、旁生
道法忍 的习气和种子(获得加行道忍位后,就再不会堕入恶趣,只会转生在人天善趣)(对 断除诸恶趣,
治一切苦集、令入寂灭的方便法叫做道)
道 道法智 已经远离了契合真理的如和相反的非如,而现前证果无分别之相(契合真理叫做如) 证果无分别,

谛 道类忍 远离了行与非行等一切相(趋向涅槃叫做行) 不系属诸相,

亍义名二种,
出和非出都不存在,因此就不会对般若的名和义产生任何分别(“名”指能诠的词语
道类智 其识无有生。
和文字,“义”指所诠的意义)(出离生死叫做出)
问:基智加行修持之果为什么只讲了菩萨见道、不讲基智修道?
答:
观点1 :
麦彭仁波切:【(所以华智仁波切也说是通达声闻住种类的见道。可以理解为是从资
粮道到十地之间去通达这样的道)因为声闻道只是菩萨所了知的范围,而并不是其所
现证的境界,所以此处没有宣说(基智之)修道。】如《二万颂光明论》于:“亍一
切智无修道故。”

观点2 :哦巳活佛:
(1)【如此直接宣说的意义就是三乘的证悟种类归集起来的菩萨见道,间接也容易
通达修行已见之义的修道道智,因此并没有说明不宣讲它的理由。】
(2)【声闻自相续的见道,不管是以直接的方式还是间接的方式宣说并不适亍场合,
为此没有宣说,关亍此理,《明义疏》中有明示,切莫另行讲解。】
总结偈
竟果无愿解脱胜,晓所修相真实际,
1、遍智:
智慧发心大方便,此遍智理当了知。
无相解脱之三乘,晓诸道相真实际,
2、道智:
具慧自性大方便,此道智理当了知。
体空解脱所知基,具双运相真实际,
3、基智:
晓此智系慈悲心,此基智理当了知。
入定金刚之喻定,后得如幻之等持,
4、正等加行:
了知有现与无现,深广正等加行理。
凭依胜勇之等持,入出地道断证增,
5、顶加行:
圆满差别无有量,顶加行理当了知。
入定后得轮番式,如所入定甚深智,
6、次第加行:
尽所广大相渐修,三定圆满当了知。
竟入出定无轮番,无量四相四解脱,
7、刹那加行:
诸相顿圆顿现前,菩提胜道当了知。
具三解脱三智海,三定四行所成果,
8、法身:
三身坛城圆法身,事业威光当了知。
法相 分类 界限
一、加行相 加行所修的对境或者智慧差别,便是加行 以识相的角度而言,是
正 [圆加行所修之行相] 相的法相。
分为一百七十三种
从资粮道直至佛地之间

等 二、加行 为了获得自在,而总摄三智进行修持的 从小资粮道直至最后有


加 [能修诸加行] (菩萨)瑜伽,便是加行的法相。
分为二十种
际之间。

行 因修习加行而获得的暂时与究竟功德,即 从大乘资粮道直至佛地
三、加行功德

分为十四种
是加行功德的法相。 之间

一 对加行的生起以及增上作阻碍的魔业,便
四、加行过失 分为四十六种 七地以下
法 是加行过失的法相。

: 五、加行性相 表示大乘加行本体或者功能的智慧便是加 从大乘资粮道直至最后


分为九十一种
[加行定相] 行性相的法相。 有际之间

能够利益远离(痛苦)之殊胜法,但其体
分为五种,分别是信、 从入道直至获得加行道
六、大乘顺解脱分 性尚不属于清净善根位阶段的道,即是大
精进、念、定和慧。 果位之间
乘顺解脱分的法相。

具有缘众生为对境的殊胜之相,并以修所
七、大乘顺抉择分 生慧为主体的胜解行智慧,便是大乘顺抉 分为四种 在暖等四位
择分的法相。

八、有学不还 具备不堕有寂任一边际确定标志的菩萨, 分为分别住于加行道、 从大乘暖位直至最后有


[有学不退转相] 便是有学不还的法相。 见道、修道三道的三种 际之间

相似的,是从大乘资粮
九、生死涅槃平等加行 以证悟轮涅二者无有自性而进行修习的加
道开始;而真实的,则
[三有涅槃平等加行] 行,即是生死涅槃平等加行的法相。
在(三)清净地。

相似的,是从大乘资粮
能使自己将来成佛的刹土之器情二世间都
十、清净刹土加行 远离过患,即是清净刹土加行的法相。
可分为两种。其界限, 道开始;而殊胜的,则
在(三)清净地。

能了知行持方便善巧的十种对境[十种方便 相似的,是从大乘资粮
十 一 、 方 便 善 巧 加 行 善巧]是应时还是非时的加行,即是方便善 可分为十种。 道开始;而主要的,则
巧加行的法相。 在(三)清净地。
正等加行十一法关系(简略-哦巳活佛):

庚一、摄所修三智乊相 1

第 己一、 辛一、趋入加行实修乊身份补特伽罗

四 宣说 辛二、宣说修行实修加行乊自性
二 2
品 圆满

摄修
宣 辛 壬一、所得功德乊差别 3
正 相乊
说 三、
等 现观- 壬二、所断过失乊差别
实 广
4
加 -正等
修 说 壬三、所知法相乊详细分类
行 加行 5
加 彼
行 乊 癸一、宣说顺解脱 子一、略说差别基
乊 差 分资粮道 6
现 别 壬四、 丑一、宣说加行道丌退转乊相法
观 分 所行 癸二、宣说顺抉择
支 道乊 分加行道 7 丑二、宣说见道丌退转乊相法
差别 子二、
癸三、宣说随正等 寅一、总说丌退乊特点
广说
菩提分丌退转众 丑三、
8 各自 卯一、能依法身乊因
宣说 寅二、
差别 --有寂平等加行
修道 别说 9
相法
丌退 殊胜 卯二、所依报身乊
转乊 净地 因--清净刹土加行 10
相法 乊加 卯三、事业化身乊
行 因--善巧方便加行 11
正等加行十一法关系(简略-麦尊):

壬一、加行乊相 1
壬二、加行修持者补特伽罗
辛一、相续中所
壬三、加行乊自体 2
生乊殊胜加行
庚一、广 癸一、所获功德 3
讲自在乊
因--正等 壬四、加行 癸二、所舍过失 4
加行 乊前行法
(正等加 癸三、所知性相 5
行品第四)
癸四、相续所依乊顺解脱分 6

壬一、相续中生起殊胜加行乊时段 7
壬二、生起丌退转相所依乊补特伽罗 8
辛二、相续中生起殊胜 癸一、能获得作为能依的佛陀法身
加行乊观修次第 乊甚深有境--生死涅槃平等加行 9
壬三、相续中生起殊
胜加行的彼等补特伽 癸二、报身乊因--所依清净
罗乊观修次第 刹土乊广大有境(加行) 10
癸三、亍彼刹土行持事业的化
身乊因--双运善巧方便加行 11
颂词:

一切智差别 行相为能相
辛一、略说所
由三种智故 许行相为三
修相乊本体
庚一、摄 始从无辪相 乃至无动相
所修三智 壬一、广说基智乊行相
三谛各有四 道中说十五
乊相
辛二、广说彼 亍因道及苦 灭中如次第
壬二、广说道智乊行相
等各自事相 说彼有八七 五及十六相

始从四念住 究竟诸佛相
道谛随顺中 由三智分别
壬三、广说遍智乊行相
弟子及菩萨 诸佛如次第
许为三十七 卅四三十九

(哦) 本体:了知基四谛实相的所有智慧差别,即被承许为“行相”的法相。
(麦) 针对了知基[一切]法四谛之义的智慧差别而言,所谓的“行相”,也即为对治之相或者境相的能衡量
之法。
(师)“一切智”指的是前面讲到的四谛所摄的、所有的遍智、基智、道智,这一切智的差别。实际上他有不同的修
行的行相,这个行相一般分:是所取的行相、能取的行相。比如说四谛当中,苦集灭道的四种智慧,也是有不
同的道智、遍智、基智的这种差别,承许不同的行相,这个行相称之为是智慧的相,我们就叫能相。
这种相如果我们概括起来,实际上在前面的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当中分别的宣讲了三种智慧,也就是说基
智和道智和遍智。这三种智慧,实际上是我们下面在这个正等加行当中以三种相来修行。

问:前面三品当中也讲了三智,正等加行当中也讲三智,会不会有重复的过失?
答:没有重复的过失。因为前面讲三智,实际上从见解角度讲,能了知三智的具体的本体和分类等等;在第
四品当中讲三智,实际上这三智具体的修行。而且前面是分开讲的,在这里合而为一讲的。即先用理论来了
知三智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到了四加行的时候,以次第或同时的方式来修行得到,是这么一个过程。有这个
必要和所为。
加行相 分类:三类共173 相(基智相27+道智相36+遍智相110 = 173) 哦巴活佛

序号 意 义 (哦巴活佛)
1 1、了达无有无常与非无常之戏论的行相。
苦 2 2、了达不生苦及非苦戏论的行相。

3 3、了达远离空非空戏论的行相。
4
4 4、了达不被证悟我无我戏论所害的行相。
5 5、了达无有因非因之戏论外的行相。
集 6 6、了达无有集非集之戏论如虚空的行相。

7 7、了达生非生戏论不可言说的行相。
4
8 8、了达无有缘非缘戏论之名的行相。

一、 9 9、了达无有灭非灭戏论、无去的行相。

基 灭 10 10、了达不被寂与非寂戏论所夺的行相。

智 4 11 11、了达无有妙非妙之戏论、无尽的行相。
相 12 12、了达无有离非离之戏论、无生的行相。
27
在道位中,烦恼障的对治——证悟人无我之道谛的实相有四种:
13~16
13、了达无有道非道之戏论而无作者的行相。14、了达无有如非如之戏论而无知者的行相。
(4)
15、了达无有行非行之戏论而无迁变的行相。16、了达无有出非出之戏论而无调伏者的行相。
所知障的对治——证悟法无我之后得智慧有漏道谛的实相有五种:
道 17~21 17、了达无本体如梦之法相的行相。 18、了达无生如回响之法相的行相。
谛 (5) 19、了达不灭如眼华之法相的行相。 20、了达重新寂灭如阳焰之法相的行相。
15 21、了达自性涅槃如幻之法相的行相。
所知障的对治——证悟法无我之入定智慧无漏道谛的实相有六种:
22~27 22、了达染污分别之对治——无染污的行相。 23、了达清净分别的对治——无清净的行相。
(6) 24、了达染污分别的对治——无染的行相。 25、了达戏论相之分别的对治——无戏论的行相。
26、了达自之现观分别的对治——无执的行相。27、了达退失分别之对治——不动的行相。
加行相 分类:三类共173 相(基智相27+道智相36+遍智相110 = 173) 哦巴活佛
序号 意 义 (哦巴活佛)
从集谛相断治的角度宣说有八种:
1、证悟集谛之差别法因相的智慧有了达断贪之离贪的行相。
2、了达断除本体贪欲而不住轮回的行相。
集 3、断除果喜爱轮回而寂灭的行相。
谛 1~8 4、证悟集谛之差别法集相的智慧有了达断除贪心而无贪的行相。
8 5、了达断除嗔心而无嗔的行相。
6、了达断除痴心而无痴的行相。
7、证悟集谛之差别法生相的智慧有了达断除因之分别而无有果烦恼的行相。
8、证悟集谛之差别法缘相的智慧即了达断除贪执有情而无有情的行相。
从道谛相立宗及合理性的角度宣说有七种:
9、证悟道谛的差别法道相的智慧——了知本体无量之智相。10、了知与二边不相关联的行相。

二、谛 9~15
11、证悟道谛差别法如相的智慧——了知本体无别的行相。12、了知无有戒禁取的行相。
13、证悟道谛的差别法行相的智慧了知本体无分别的行相。14、了知无不可量的行相。
7
道 15、证悟道谛之差别法出相的智慧就是了知本体无贪的行相。(15 没有安立合理性是考虑到缘起的
殊胜性。)
智 苦 苦谛的法相的角度来说有五种:
16、证悟苦谛的差别法无常的智慧——了达无常的行相。17、证悟苦谛的差别法苦相的智慧——了达
相 谛
16~20
苦谛的行相。18、证悟苦谛的差别法空相的智慧——了知空的行相。19、证悟苦谛的差别法无我的智
5 慧——了知无我的行相。20、证悟苦谛的自性无有戏行相从自法相与总论相的智慧——了知无相的行相。
36
证悟灭谛的差别法灭相的智慧包括三种:
21~23 21、了知证悟境空性的行相。22、了知证悟内空的行相。23、了知证悟内外空的行相。
证悟灭谛的差别法寂相的智慧包括八种:
灭 24~31 24、了知证悟境空空的行相。25、了知大空的行相。26、了知胜义空的行相。27、了知有为空的行相。
谛 28、了知无为空的行相。29、了知离边空的行相。30、了知无始终空的行相。31、了知无舍空的行相。
16

32 32、证悟灭谛的差别法妙相的智慧即是了知证悟境自性空的行相。
证悟灭谛的差别法离相的智慧包括四种:
33~36 33、了知证悟境一切空的行相。 34、了知法相空的行相。
35、了知无缘空的行相。 36、了知无实体空的行相。
加行相 分类:三类共173 相(基智相27+道智相36+遍智相110 = 173) 哦巴活佛

意 义 (道谛同分相) (哦巴活佛)
七部类中(37道品)
第一部类:彻知有实法之道的四念住:1、了知身念住的行相;2、了知受念住的行相;3、了知心念住的行相;4、了知法念
共同 住的行相。
第二部类:由勤作所生之道的四正断:5、了达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的行相;6、了达未生恶不善法令不生的行相;7、了达未生
声闻 善法令生的行相;8、了达已生善法令增长的行相。
基智 第三部类:修行等持之道的四神足:9、了达欲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10、了达心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11、了达勤定断行
的 具神足的行相;12、了达观定断行具神足的行相。
37 第四部类:现观加行之道的五根:了知13、信;14、精进;15、正念;16、定;17、慧的五种行相。
第五部类:与现观关联之道的五力:了达18、信;19、精进;20、念;21、定;22、慧力的五智相。
相 第六部类:现观之道七觉支:了达23、念觉支;24、择法觉支;25、精进觉支;26、喜觉支;27、安觉支;28、舍觉支;
29、定觉支的七智相。
第七部类:清净出离之道的八正道:了知30、正见;31、正分别;32、正语;33、正业;34、正命;35、正勤;36、正念;
三 37、正定圣道的八种行相。
、 菩萨 七部类中,
遍 同分 第一部类:对治之道三解脱门:即了知1、体空性;2、因无相;3、果无愿解脱门的三种行相。
第二部类:幻化道三解脱:了知4、有色观色解脱;5、无色观色解脱;6、净色解脱的三种行相。
智 的道 第三部类:现法乐住之道——无色定:了知7、空无边定;8、识无边定;9、无所有定;10、有顶定的四种行相。
相 智相 第四部类:寂止之道:11、了知灭尽定的一种行相。(4~11合称“八解脱”)
的 第五部类:出世间道九等至:了知(12-15)四禅、(16-19)四无色及(20)灭尽定的九种行相。
110

第六部类:所断之无间道:(21-24)了知现见对境四谛的四无间道的四种行相。
34 第七部类:佛陀之道:(25-34)了知布施等十波罗蜜多的十种行相。

五部类中,
第一部类:十力:1、知处非处智力;2、知业报智力;3、知种种解智力;4、知种种界智力;5、知根胜劣智力;6、知遍趣
佛陀 行智力;7、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8、知宿住随念智力;9、知死生智力;10、知漏尽智力的十种行相。
的不 第二部类:四无畏:了知11、正等觉无畏;12、漏永尽无畏;13、说障法无畏;14、说出离道无畏的四种行相。
第三部类:四无碍解:了知15、法无碍解;16、义无碍解;17、词无碍解;18、辩无碍解的四种行相。
共行
第四部类:佛十八不共法:19、如来无有误失;20、无暴卒音;21、无忘失念;22、无不定心;23、无种种想;24、无不
相的 择舍;25、志欲无退;26、正勤无退;27、念无退;28、慧无退;29、等持无退;30、解脱无退;31、一切智业智为前导
39 随智而转;32、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33、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34、于过去世无著无碍智;35、于未来世
相 无著无碍智;36、于现在世无著无碍智的十八种行相。
第五部类:本体的差别:37、了知诸佛所说之真如的行相;38、了知自在驾驭万法之自然本性的行相;39、了知一切相现前
菩提之佛陀的行相。
加行相 分类:三类共173 相(基智相27+道智相36+遍智相110 = 173) 全知麦尊
序号 意 义 (全知麦尊)

1 1、无常之相(无常相 或无边相)(注:无边指不堕入常的一边、无常的一边,两种边都没有)
苦 2 2、胜义中无生之相(痛苦相 或无生相)(注:菩萨得法忍。观一切法皆平等)
谛 3 3、作者与清净等以我而远离之相(空性相 或远离相)(注:菩萨用毕竟空心离诸烦恼、亦离诸法。)
4
4 4、以我执而不可危害之相(无我相 或不可危害相)(注:若有人用邪见戏论欲破坏是菩萨,菩萨于一切法心不着故,
不可破坏。)
5 5、产生痛苦之处不存在之相(无住相)(超离因之相)
集 6 6、无有生灭犹如虚空之相(如虚空相)(超离集之相)

4 7 7、远离寻伺不可言说之相(不可说相)(超离生之相)
8 8、在胜义中不存在四名蕴的无名之相(无名相)(超离缘之相)
9 9、无有来去之所得的无行之相(无行相)(灭相)
一、
基 灭 10 10、以相的方式不可掠夺的所取无有之无夺相(无夺相)(静相)

智 11 11、胜义中无有垢染灭尽并且不耗尽的无尽之相(无尽相)(妙相)
4

27 12 12、胜义中无生诸相(无生相)(离相)
在道位中,对治烦恼障的见道无漏智慧有四种(也属于证悟补特伽罗无我的声缘共同之智):
13~16 13、通达入道之我不存在的无作者相(无作者相)(道相)。
(4) 14、如理之道的了知者不存在之相(无知者相)(如相)。
15、从自相续颠倒中修成或转移为不颠倒的转移者不存在之相(无转移者相)(行相)。
16、以从业与烦恼中出离之道来调伏烦恼者不存在之相(无调伏者相)(出相)。
道 粗大所知障对治的见修道——后得有漏修道之际有五种:
谛 17~21 17、证悟所取无有本体的如梦之相。(如梦相) 18、证悟无生的如空谷声之相(如声相)。
15 (5) 19、证悟无灭的如光影之相(如影相)。 20、证悟本来寂灭的如阳焰之相(如阳焰相)。
21、证悟自性涅槃的如幻之相(如幻相)。
粗大所知障对治的见修道——入定有漏修道之际有六种:
22~27 22、通达杂染之外境不存在之本体相(无杂染相)。 23、证达)外境清净同样不存在之相(无清净相)。
(6) 24、了达杂染习气无有染污之相(无染习相)。 25、了达外境色法等分类戏论不存在之相(无戏论相)。
26、了达于自证无有所取耽执之相(无味着相)。27、了达已经获证外境不存在,从而不从中退转的无动之相(无动转相)
加行相 分类:三类共173 相(基智相27+道智相36+遍智相110 = 173) 全知麦尊

序号 意 义 (全知麦尊)

从集谛所断对治的角度宣说有八种:
(因相3个)1、能将渴望尚未实现的欲乐能成为现实的希求断除的对治——离贪相。
集 2、对治贪爱或者耽执已经获得之法的无住相。
谛 1~8 3、对治因前者所导致的、希望来世能够快乐的寂灭戏论相。
8 (集相3个)三毒的对治,包括:4、无贪相、5、无嗔相 以及 6、无痴相。
(生相1个)7、能断除分别颠倒过去未来诸法之妄念的无烦恼相。
(缘相1个)8、能断除耽著有情之对治的无有情相。

从道谛立宗及合理性的角度宣说有七种:
9、道相的智慧--具有发动无量有情入道的无量相。10、因为不系属于轮涅二边的相(不系二边相)。
11、如相的智慧--证悟一切万法在法界当中无有差异之体相(知无二相)。12、因为具有不将小乘声
二、道 缘执为殊胜的相(无见取相)。
谛 9~15
13、行相的智慧--不分别于二我之相(无分别相)。14、因为是对法性不可计量之相(无数相)无有
道 7 颠倒而行持的缘故。
15、出相的智慧--对胜义中的任何法都无有贪执(无贪相)。(没有针对最后的出相设臵问答,是观
智 待所调对象的心境意乐而为的)

相 苦 苦谛的法相的角度来说有五种:
16、无常相的智慧——了达刹那变化的无常相。17、苦相的智慧——了达具有三种痛苦中任何一种的
36 谛 16~20
痛苦相。18、空相的智慧——了知以他法之我而远离的空性相。19、无我的智慧——了知以我之自体
5 而寂灭的补特伽罗无我相。20、以上所有诸相的总相的智慧——了知法无我自性之一体的无法相相。
从灭谛空性或者离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21~23
(灭相3种)远离客尘的21.外空相、22.内空相以及23.内外空相三相,为痛苦灭尽之相。
灭 (寂相8种)远离客尘的24.空空相、25.大空相、26.胜义空相、27.有为空相、28.无为空相、29.毕竟
谛 24~31
空相、30.无前后际空相、31.无散空相,则为超越感受之相的烦恼寂静相。
16 (妙相1种)32、具有两种清净的本性空相,为涅槃胜妙之相。
32

(离相4种)具有两种清净的33.一切法空相、34.自相空相与35.不可得空相,属于如何出离之相;
33~36
36.无性自性空相,属于何者出离之相。
加行相 分类:三类共173 相(基智相27+道智相36+遍智相110 = 173) 全知麦尊

意 义 (不有境对治之道谛相随顺的遍智、即一切种智) (全知麦尊)
三十七菩提分法: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
弟子声闻 资粮道阶段具有如下诸道:寻伺分别诸法之道——四念住:包括针对取恶趣之因的身念住;针对贪爱之因的受念
所有及与 住;针对缘我之因的心念住;针对耽执杂染清净等等之因的法念住的四念住相;由精进之勤作而生之道:包括精勤于令
不善法未生者不生,已生者断除;令善法未生者生起,已生者不退失的四正断之相;使内心堪忍的修炼三摩地之道:包
其相随顺
括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以及观神足三摩地之四神足相;
之遍智相 在加行道暖位及顶位阶段的现观自在道:包括信根、精进根、念根、三摩地根以及智慧根的五根相;
37 在加行道忍位及世第一法阶段的现观联系道:包括信力、精进力、念力、三摩地力以及智慧力之五力相;
在见道阶段的现观道:具有正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以及舍觉支的七觉支相;
作为清净出离之道或者灭尽有漏之道的修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以及正定八圣道相。
三解脱门、八解脱、九次第定、现见四谛之四忍、十种波罗蜜多共五部类:
对治之道:包括属于苦谛的空性与无我二相的空性相;作为灭谛与道谛八相的无相相;具有苦谛与集谛(除了空性与无
三 菩萨所有 我二相之外其余六相)的无愿三(解脱门)三摩地;
、 及与其相 幻化道:包括有色想观外色解脱、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以上二者,为内心以有色与无色想而安立的观外色法不净之解脱;
遍 随顺之遍 加上因色法不净而生厌离的净解脱;现法乐住道:包括能超离于下界之贪欲的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
智相 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等四无色定的四解脱,加上能脱离三界的灭想受解脱。共有八种解脱。
智 34
出世间道:四禅、四无色再加上灭尽定相,即为九次第定。
断除道:现见苦谛之忍相等,与集谛、灭谛以及道谛等其余诸谛相关的见道四无间道。
相 佛道:包括布施等十波罗蜜多。
110

十力、四无畏、四无碍解、十八不共法、真如之相、自然智慧之相以及佛陀之相:
十力相:1、知觉处非处智力;2、知业报智力;3、知种种胜解智力;4、知种种世间界智力;5、知诸根胜劣智力;6、
知遍趣行智力;7、知永净杂染习气智力;8、知宿命随念智力;9、知死生智力;10、知漏尽智力。
四无畏相:11、以说“我是正等觉者”,而承诺自利方面证德圆满的正等觉无畏相;12、以说“我诸漏已尽”而承诺
圆满正等
自利方面断德圆满的漏永尽无畏相;13、利他方面的说出离道无畏相;14、利他方面的说道障无畏相。
觉诸佛所 四无碍解相:15、能诠之语清净的法无碍解相;16、所知义无碍解相;17、了知天、龙等语言的词无碍解相;18、辩
有的不共 说之词滔滔不绝的辩才无碍解相。
法遍智之 十八不共法相:19、身无失误的不混杂相;20、言无失误相;21、意念无失相;22、定无散乱相;23、无异想相;
24、无不知己舍相。以上六条,为行为所摄的不共法相;25、不失利益众生之意乐相;26、不失乐于勤奋利他相;27、

不失鉴察诸法之念相;28、不失金刚见定相;29、不失辨析诸法之净慧相;30、不失脱离诸障之智相。以上六条,为
39 证德所摄的不共法相;31、32、33、一切身、语、意业智为先导并随智慧行相(此三条为业所摄的三种不共法相);
34、35、36、智慧知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无贪无碍相(此三条,为智慧或者时所摄的三种不共法相)。
37、真如相:无谬通达实相之相;38、自然智慧相:不观待他缘而获证自然智慧之相;39、佛陀相:清晰而不混淆地真实
了悟一切所知之相。
总法器 昔承事诸佛,佛所种善根。

趋入加行实修之
善知识摄受, ① 听闻的法器
身份补特伽罗
是闻此法器。
亲近佛问答, ②思维的法器
别法器
及行施戒等, ③修行的法器
诸胜者许此,
是受持等器。

缘之特点:精心承事过去现在出世的一切佛陀。
(哦)

因之特点:依靠佛陀等这些福田已经种下了善根。
在今生今世被殊胜善知识所摄受,通过最开始听闻此甚深般若的智慧而
(哦)

堪为闻法器。此外,在生生世世中,已经依止过佛陀,并且在他们面前
请教过甚深般若之义,

尤其是在世世代代中学修布施持戒等六度万行,按照次第,前两度是以
(哦)

思慧取受甚深般若之词句;念念不忘它们的意义铭记于心而堪为受持的
法器。后面的波罗蜜多是以修慧堪当如理作意甚深瑜伽的法器。这是圆
满正等觉等诸位圣者一致共许的。
颂词:

壬一、宣说甚深智慧乊本体 丌住色等故 遮彼加行故


大平等乊禅定
辛二、
彼真如深故 此等难测故
宣说修
壬二、宣说广大方便相 此等无量故
行实修
三智加行乊分类
加行乊
自性 劬劳久证故 授记丌退转
出离及无间 近菩提速疾
利他无增减 丌见法非法
壬三、宣说实修分位界限 色等丌思议 色等诸形相
加行乊差别 自性无分别 能不珍宝果
清净及结界

从基智开始到佛陀的最后如来法之相的173相修行时,通过20种修行方法,全部
(师)

以智慧和方便的方式来修。
《现观庄严论》看起来有时候是好像比较复杂,讲中观的时候,是表面上看来他
讲一个空性,但实际上这个空性跟大悲一直是没有离开过,所以智慧和大悲在
《现观庄严论》也好,整个大乘佛法当中的最根本的问题。
要修173相的话,只有以不住加行和不行加行这两种方式来修,除此之外也没有
什么可修的了。(“无住加行”,就是“无有所修”的意思;“无行加行”,则
是“无有能修”的意思。)
我们在世俗当中以如梦如幻的方式来去修持,而在胜义当中以不缘的方式,如虚
空般的方式来修持。
正等加行的 20 种分类:
类别 名称 意义(上师) 颂词
甚深智 外面的色声香味等等,或者是色蕴、行蕴、想蕴、识蕴等五蕴的法,从基道果进行分析的时候,
慧乊本 1、不住加行 根本得不到任何的法,也就是说是色等外境的一切所有的法,他的本体都是远离四边八戏的。 不住色等故,
體大平 所以从本体空性方面讲,不住色等,这叫做不住加行。
等乊禪
定 2、不行加行 因为对境不存在,能观察他的三种智慧也没办法有相的去缘他、去执著他。这叫做不行加行。 遮彼加行故。
3、基智甚深加行 以不住和不行的方式来开始修基智的27相,最后通达了一切万法的基(根本)非常甚深。 彼真如深故,
廣大方
便相三 4、道智难测加行 以不住和不行的方式来开始修道智的36相,最后通达了凡是道所摄的一切法非常的难以测度。 此等难测故,
智加行
以不住和不行的方式来修持佛陀的110相,世俗当中是如梦如幻,胜义当中是如虚空般,最后
乊分類 5、遍智无量加行 此等无量故。
证悟是所有的佛的110相,没办法用凡夫的这种智慧来衡量,他是无量的缘故。
6、劬劳久证加行 资粮道经过长期的辛苦,长久之后才能证悟(在资粮道等凡夫道的时候需要一个阿僧祇劫) 劬劳久证故,
7、授记加行 到了加行道暖位的时候,实际上获得了十方诸佛的一种授记,也是将来你成佛的地方。 授记
8、不退转加行 到了加行道顶位的时候,从菩提道当中不会退转。 不退转,
9、出离加行 到了忍位的时候,最后从声闻和缘觉,以及世间所有的这些自私自利的心态当中,完全出离。 出离
到了胜法位的时候,通过正等加行的不住加行和不行加行来修行,最后所有道障全部一一地遣
10、无间加行 及无间,
除,获得第一地菩萨没有一点障碍,没有任何的间隔。
得到第一地菩萨见道的时候,通过修无漏的智慧,在入定的时候非常自然的,通达一切万法的
11、近菩提加行 近菩提
本相。得了一地菩萨的时候,离获得正等觉果位非常近。
實修 在修道不清净二地~七地的当中也已经获得了证悟空性的境界,虽然有一些烦恼障的部分,但没
分位 12、速疾加行 有粗大的烦恼障,以这种智慧摄持,依不住加行和不行加行的方式来修行,获得佛果是非常迅 速疾。
界限 速。七天可以成佛。
加行 13、八地菩萨的时候,所化众生、感化的因缘非常殊胜,所以无勤地转法轮。/
13、利他加行
乊差 14、八地获得了无分别智慧,通过这种智慧照见一切万法,包括烦恼和智慧这些,没有任何增 利他/无增减/
別 14、无增无减加行 减,世间上的一切都是如如不动的,一切都是本来离戏的。/ 不见法非法/
15、不见法非法加行 15、八地时法和非法、善和不善、好和坏等所有的二元对立都不缘,都不存在。/ 色等不思议/
16、不见不可思议加行 16、八地时无勤当中照见一切万法的实相,根本没有分别不可思议等的现象。/ 色等诸形相,
17、八地时完全照见一切万法平等性,在这种智慧面前根本见不到色等的形象、本性,全都无 自性无分别/
17、不分别本体加行 有任何分别。/
九地时获得了四无碍解,可以根据不同的众生应机说法,让他们各自都获得了像珍宝一般的,
18、能与珍宝果加行 能与珍宝果,
特别殊胜珍贵的果位(预流等四果加上缘觉阿罗汉以及圆满正等觉的此六种果位)。
19、清净加行 十地末尾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全部都会得以清净. 清净
从凡夫的资粮道开始一直到十地末尾之间,他的修行方法是入定和出定以轮番的方式来修加行,
20、结界加行 及结界.
佛在《入无分别陀罗尼经》中讲:入定见诸佛如虚空,而出定见犹如幻化。
颂词:

壬一、所得功德乊差别
摧伏魔力等 十四种功德

(哦)本体:修行所得加行的果法。
分类:有摧伏魔力等十四种功德。
是哪十四种呢?分为总功德、别功德及特殊功德三种。
(麦)不分别于任何法,便是加行之本体。

分类 修正等加行能获得的十四种功德
1、远离违缘的功德——蒙受佛陀加持而摧伏魔力。
总功德 圆满顺缘的功德——2、蒙受一切佛陀以神通垂念;3、以智慧眼关照。
(5种) 果之功德——4、趋近究竟圆满菩提;5、暂时获得值遇佛陀等四大利益(①值遇诸佛的大意义;
②投生善趣的大利益;③成正等觉的大果报;④行持利他的大异熟)。
6、即生当中因为修般若的原因,佛菩萨对你授记,转生到般若法门兴盛的地方。
7、修正等加行以后,很快能圆满的得到一切无漏的对治法,对治相续当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
能得到这样的道法。
8、即生当中获得了般若法门的话,生生世世或者是即生当中,成为依靠讲经说法来利益众生
的大士。
9、修般若的人,他获得了佛陀经常的护佑、助伴和加持,所以不会被魔王欺惑诱惑而从般若
别功德 正道当中退失。
(8种) 10、修般若的人,他会生起了与其他乘不共的善根:①入定入虚空般的境界的善根,②出定如
幻如梦般的世俗的后得善根。也就是说会获得智慧和福德所摄的非常广大的善根。其他的修持
善法的人不一定得到这么广大的善根。
11、缘差别的功德——一切立誓如愿实现。
12、他获得的果并不是像一般的声闻、或者是人天的果,而是得到从一地到十地之间菩萨的果
位、或者是圆满无上功德的佛陀这样的广大的果位。
13、作用差别的功德——以四摄成办有情利益。
特殊功德
14.获得来世必定获证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因今生已获知所有般若波罗蜜多之词义的缘故。
(1种)
颂词:

壬二、所断过失乊差别
当知诸过失 有四十六种

( 哦)本体:对加行造成障碍的所断法。
分类:自身存在的违缘有二十种,依于自他其中之一的违缘有二十三,依于他者
的违缘有三种,应当了知,所有过失必定有四十六种。

(麦)总的来说,作为所断违缘的魔业,也就是成为修持加行之障碍的魔业。
可分为依靠自身的二十种违缘,依靠自他任意一方的二十三种违缘,以及依靠他
法的三种违缘。
因此,我们应当了知,(加行的诸种)过失为四乘以十再加上六,总共可以确定
为有四十六种。

(麦)魔业的能治包括:作为内缘的,是证悟平等空性的智慧,丌舍众生的大悲,依照所
说而行持的誓言稳固三者;作为外缘的,是对佛陀乊加持具备信心。这些能治,就是诸远
缘魔业的降伏者。
(师)依靠般若的加持,有诸佛菩萨的很多加持,有了这样的善缘的话,我们修行也会成
功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収现自己的行为丌对的时候,噢!这样是丌能的。人的心
念一转变的时候,那马上魔转为佛了。
修正等加行所断四十六种过失(魔业)-- 分类框图

总所断:  对般若不恭敬的过失  从智力的角度而言有两种


自身存 有五种  从染污法的角度而言有三种
在的违  从大乘中退失的七种因
缘有二
 从大乘中散乱的八因
十种


断  以听闻者与传讲者的次第 以上述的外
过 别所断:依 (16种) 缘而导致心 如果不具足听者与讲者的
失 于自他其中 不悦意,由 和合融洽,则是魔业;反
之 之一的违缘  与传讲者、听闻者相联而 此成为讲闻 之,就不是魔业。
差 有二十三 意乐不一(3种) 般若的违缘

共  住处不一致(4种)
46

种  凭借魔所宣说之经一类不该学修的非处邪教,用伪造的词句在大乘教
特别所断: (与修行人之间)进行挑拨离间。
依于他者
的违缘有  将不是所修的般若、不净观之类有缘的相似修行立为究竟的修行。
三种
 对于魔化为佛陀一类的幻现、不该起信的非处邪师生起欢喜。
修正等加行所断四十六种过失(魔业): 表1/2

分类三 46种过失
一、对般若不恭敬的过失有五种:
首先是从胆识方面而划分的两种过失:
(1)因为知道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对般若词义生起定解,并且要付出巨大的艰辛,从而深感畏缩与疲厌;
(2)以为能迅速获证,故而生起骄慢的,不观察前际后际的,因胆大包天、急躁冒进而导致的过失。
其次、从领受恶趣之恶业方面而分的三种过失:
(3)以打呵欠、伸懒腰等(不恭敬)方式来缮写般若经函等身恶业;
(4)抱着贪欲之心来缮写(般若经函)等心恶业;
(5)以名闻利养等发心来念诵等,以及生起嬉闹游戏等非理作意的,以语恶业所作之念诵等等。
二、从大乘中退失的七种因:
(6)认为“我又没有得到授记,况且这些大乘法门也十分难修”等等,抱持退转般若之因(的过失);
A、总所 (7)对大乘像六度法门等不起信心,而对六度以外的没有大乘修学味道的其他法门进行修持,这是非常愚笨的
断:一 事情,就像我们舍弃了树的根本,寻找它的枝叶一样的,根本得不到真实利益。
般来说, (8)从大乘的果位而退失,对一切遍智--佛的智慧、佛的无上悲心不起信心,就像一个人放弃在主人面前乞讨,
存在亍 而在仆人面前乞讨一样,那仆人的手里不会有大量的财富,这种人就像恶狗一样的。例如认为《弟子规》比《入
菩萨行论》还殊胜;舍弃佛法而提倡国学思想、儒教、道教,甚至基督教思想。
自身的
(9)本来已经得到了大乘,但寻找其他的法门。就像自己已经获得了大象,但是他没有认识大象,还要通过它
般若远 的足迹来寻找大象一样。
缘(20 (10)从小乘的法藏当中寻求所为,比如说想得到大智慧、大断,还有大心,那这也是得不到的,就像足迹的水
种) 里面想获得如意宝的话是不可能的,如意宝在大海里面。
(11)学小乘,学世间的人间佛法,或者说传统文化--国学当中获得真正的佛陀的果位,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相当于是日月宫来衡量尊胜宫,或者将自己所造的一个简单的小木房,认为是白宫。
(12)认为什么都是一样的,上乘和下乘相同而不知三身的特法,如同讲真宝和假宝是一样的,那这种说法都不
合理的。
三、从大乘中散乱的八因:
(13)分别于色声等众多妙欲之境;(14)将缮写般若文字耽执为般若波罗蜜多;(15)认为般若波罗蜜多仅
仅是无实,从而耽执于无实;(16)将文字执为般若波罗蜜多;(17)将无文字执为般若波罗蜜多;(18)作
意于城镇等贪嗔之境。(19)作意于名闻利养。(20)世间的外道或者对自相续当中一点利益都没有的世间的论
典当中,自己认为是从中获得了真正的智慧和方便。分别念暂时可能能吸引你的眼球,或者说是你特别觉得是适
合你的心态,但这个毕竟是一个凡夫的分别念,你真正去寻找其中的精华意义,可能今生来世都没有什么很大的
意义了。
修正等加行所断四十六种过失(魔业): 表2/2

分类三 46种过失
一、以听闻者与传讲者的次第
21、听闻者般若的讲闻等有强烈欲乐心,传讲者十分懈怠;22、听闻者在此地,传讲者在他境
23、听闻者具备知足少欲,传讲者不具备知足少欲。24、听闻者具足头陀行功德,传讲者不具足头陀行功德。
25、听闻者具备善法,传讲者不具有善法。26、听闻者喜欢布施,传讲者具大吝啬。
27、听闻者愿意供养,传讲者不愿接受。28、听闻者以略说能够理解,传讲者以广说而理解。
29、听闻者了知经等妙法,传讲者不了知经等妙法。30、听闻者具备六度,传讲者不具有六度。
31、听闻者善巧方便,传讲者不善巧方便。32、听闻者已获得陀罗尼,传讲者没有获得陀罗尼。
B、别所 33、听闻者想缮写般若文字,传讲者不想缮写般若文字。
断:依亍 34、听闻者远离贪爱结等五障,传讲者没有远离贪爱结等五障。
自他其中 35、听闻者想独自远离恶趣,传讲者想结缘者都远离恶趣。
乊一的远 36、听闻者喜乐独自趋往善趣,传讲者喜乐结缘者都趋往善趣。
缘(23 二、与传讲者、听闻者相联而意乐不一:
种) 37、传讲者喜欢自己独处,听闻者喜欢眷属大众。
38、传讲者不给随行的机会,听闻者却想跟随。
39、传讲者希求少量财物,听闻者不想供养。

三、住处不一致:
40、传讲者去往有生命危险的地方,听闻者不去有生命危险的地方。
41、传讲者去往发生饥荒的地方,听闻者不去发生饥荒的地方。
42、传讲者去往盗匪等扰乱的地方,听闻者不去盗匪等扰乱的地方。
43、传讲者为化缘而去看望在家人,听闻者不去看望在家人。
C、特别
所断:依 44、凭借魔所宣说之经一类不该学修的非处邪教,用伪造的词句在大乘教与修行人之间进行挑拨离间。
亍他法的 45、将不是所修的般若、不净观之类有缘的相似修行立为究竟的修行。
远缘(3 46、对于魔化为佛陀一类的幻现、不该起信的非处邪师生起欢喜。
种)
分4
颂词:

癸一、略说法相、 由何相当知 即性相分三


名相乊本体 谓智胜作用 自性亦所相

壬三、
寅一、宣说基智乊智相
所知
法相 丑一、证悟智慧
寅二、宣说道智乊智相
乊详 乊自性--智相
细分 寅三、宣说遍智乊智相
类 子一、 丑二、彼乊差别
宣说 自性--殊胜相
能表
癸二、 乊法 丑三、方便作用
广说 相 乊自性--作用相
彼乊
详细 丑一、基智加行事相乊自性
分类 子二、
宣说 丑二、道智加行事相乊自性
事相
自性 丑三、遍智加行事相乊自性

丑四、如是宣说乊摄义

(师)正等加行173种相以什么样的相来了知?法尊法师说的是行相,我们翻译的是法相。加行性相就是
对于大乘加行本体能够表示它的本体或功能智慧的法。因为加行它本身就是一种现观智慧,对于这
样一种加行本体到底是什么样的,通过四种法能够加以表示,就是加行性相的法相。
三种法相指的是什么?(1)智慧相,(2)殊胜相,(3)作用相。即:基智、道智以及遍智的证
悟(智慧);超胜于小乘的殊胜;以及成就二利的作用,彼等诸法即为加行之性相。
(4)自性相,不但是法相而且也是名相和事相。
加行法相共91种,其中(1)智慧相48种,(2)殊胜相16种,(3)作用相11种,(4)自性相16种。
分4-->1、智慧相 颂词:

卯一、了知基乊总实相方式 知如来出现 世界无坏性


有情诸心行 心略及外散
卯二、 辰一、了知总心乊分摄方式 知无尽行相
了知
寅一、 基乊 辰二、了知分别断治乊详细
有贪等及无 广…
宣说 别实 分类方式
基智 相方 辰三、了知特殊心乊一切所缘 …大无量心 识无
式 详细分类方式 见无对 及心丌可见
乊智
相 了知心出等 除此等所余
丑一、证悟智慧 卯三、了知基乊特殊实相方式 知真如行相 能仁证真如
乊自性--智相 复为他开示
卯四、如是宣说乊摄义
是摄一切智 品中诸智相
卯一、了辫道乊总实相方式 空性及无相 并舍弃诸愿
寅二、 卯二、 辰一、分别了知体空性道乊方式 无生无灭等
宣说 了辫道
道智 乊别实 辰二、分别了知因无相道乊方式 法性无破坏
相方式
乊智 辰三、分别了知果无愿道乊方式 无作无分别

卯三、了辫道乊特殊实相方式 差别无性相
卯四、如是宣说乊摄义 道相智品中 许为诸智相

卯一、了知遍智乊总实相方式 依彼自法住
恭敬善知识 令其生欢喜
卯二、 辰一、了知身神境神变乊差别方式
寅三、 供养无作用
了知遍
宣说 智乊别 辰二、了知意教诫神变乊差别方式 及了知遍行
遍智 实相方 能示现无见 世间真空相
乊智 式 辰三、了知诧记说神变乊差别方式
说知及现见 丌思议寂静

卯三、了知遍智乊特殊实相方式 世间灭想灭
卯四、如是宣说乊摄义 一切相智中 是说诸智相
分4-->1、智慧相

智相即智慧相(48种):
(1)基智加行智相有十六种,这16种在说什么内容呢?它说16种名言智相和胜义智相,它包括了了知名言的
法。智就是通辫的意思,①通辫名言法的智相,②还有通辫胜义法的智相,16种中就可以涵摄在这两种中,
所以它归摄了基位一切万法二谛圆融、平等一味的智慧品,也就是基智品中,由了辫基法乊般若智慧中所散収
出来的诸种法相。基智中丌光是说现证一切万法的法无我戒人空性,还包括了知名言谛中的法,比如说了知众
生的贪嗔痴,种种的烦恼的相续,然后了知众生的根基和意乐也能了知过去诸佛的出世的时代等等,它丌光光
了知胜义中的性相,胜义中一切万法进离四辪八戏的自相。对16种做归纳,涵摄亍名言范围的照见众生的五
蕴,尤其是丌混杂的体察众生的心行;还有是属亍胜义范畴的现见它的自性丌存在。

(2)道智加行的智相16种,道智,我们最开始《略义》三智中的道相智我们是围绕着圆净熟,讲到了知为了
度化众生,众生的根基是千差万别的,菩萨在道相智中了知一切的道,丌论是人天的道,还有声闻缘觉的道,
菩萨的道,全部了知。以此,圆净熟来修行是属亍道相智。但在这里,智相中道智的加行的智相是侧重在道的
究竟本体,道的究竟本体,丌论是了知声闻道也好,了知缘觉道也好,了知菩萨道也好,其实最究竟的说道是
无有自性的,所以这里面的16种往往是从道无自性的角度,从16种丌同的反体来迚行的安立的道智加行的智
相。

(3)遍智加行的智相有16种,这16种就是说的佛陀相续中围绕着自他二利乊果而产生的遍智。所以,在具有
遍智的情况下能够通辫这一切,由亍遍智加行具有生起这一切的能力,他可以圆满自利和他利,所以认定是遍
智加行的智相,所以在遍智加行智相中主要是自他二利引収的果的遍智圆满方面分成的16种反体迚行的介绍。

以遍智智相为例:“一切相智中,是说诸智相。 ”所讲的十六个行相,实际上本体只有一个——遍智,只不过是从不同的
侧面来表示它的特点,因此它们都是由遍智所摄持的法相。
我们前面也讲过,这好比蓝色的本体和认识蓝色的眼识之间的关系——蓝色的相是由心识自己所摄的,两者是一个本体,
只是依照反体不同而分开来说,并不是他体的两种事物,这是唯识宗等很多佛教宗派共同承认的。智相与智本身的关系也是
这样,不同的十六个法相,其实都是一个本体,也是以十六种相说明修遍智正等加行的方法。前面所讲的遍智一百一十相也
包括在这十六相当中,这好比我们在见一个蓝色物体的时候,蓝色的行相有一百一十种,而能见的眼识的法相只有十六个,
但一百一十相和十六相从本体上来说却是一味一体的。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应该可以知道佛陀众多智相实为一体的道理。
分4-->1、智慧相
1、智慧相 之 一: 基智智相
分类 16种基智智相 颂词
1、(师)通过修基智的正等加行以后,最后证悟到了蕴界处的一切万法在实相当中不成立的、二谛双运的果位,这 知如来出现,
样才能出现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为主的三世诸佛。
三世诸佛是通过多个阿僧祇劫圆满两种资粮,而通达了一切蕴界处为主的万事万物的本体而成就的。所以这叫做
了知如来成相,也叫做出现如来之基智之相。
了知基之总 2、(师)通过修正等加行的基智相,通达五蕴、如来等法在世俗当中有生有灭,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存在,但是在胜 世间无坏性。
实相方式2 义当中一切都是无生无灭的,这叫做世间无坏性。这也说明了我们的究竟的修行排除了单空,单空暂时是对的,但是
千万不能耽着为单空!
我们了知一切万法的空性是空性的,这种空在胜义当中也是不存在的,如果存在的话,那就是胜义当中虽然无生,
但是有灭,灭法已经存在了,这不合理的。世间无坏性,坏也没有,灭也没有,胜义当中是无生无灭。这是第二个从
总法方面这样了知的。胜义中无生无灭之基的智相
3、了知诸有情之心行——贪、嗔、痴以及贪嗔痴等量的、共为八万四千种心行,在离戏无量法界本体中的无量;知 有情诸心行,
有情诸心行智相。
了知总 4、了知彼等诸心的收摄,也即内心的安住;知有情入定心智相。
心略及
心之分 5、了知(彼等诸心)以外观而散逸的不安住;知有情散乱心智相。 外散,

摄方式 6、通过修正等加行,心外散也好、内收也好,这些在名言当中是有现象的,但是胜义当中全都是智无尽行相——在 知无尽行相。
4 无尽的空性和光明当中,如果按三转法轮的意思来讲,就是光明,但二转法轮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说光明,为主讲大空
一、 知 性,这样的心的本体外面行相是各种各样的,但实际上每一个众生的心是大空性、大无为法、大离戏当中毫无动摇、
基 基 毫无离开过的,这叫做智无尽行相智相。
智 之别
了知分 7、了知凡夫心为具有贪欲、嗔恨以及愚痴之心;了知所断基智智相。 有贪等及
别断治 8、通过修正等加行,知道最后在圣者位的时候,所有的贪心、嗔心、痴心等等这些烦恼一无所有。无有烦恼的基的
智 实 乊详细 智相。
无,
相 相 分类方 9、通过修正等加行了知,我们这样心的本性也好、一切万法在胜义当中是广大无边的,在法界当中也是无边无垠的 广
16 方 式3 境界。了知这种境界,这叫做广大法本体之基的智相。
式 了知特 10、通过修正等加行,我们前面所讲到的这些心会趋入种种的所缘,因此叫做大所缘之基的智相。 大
11 殊心之 11、通过修正等加行也会知道,不但所缘广大而且能取的心的数目也是无量无边的。有境能取心数目无量智相。
12、通过修基智加行以后,了知到我们心的本体,在根识面前无法展示的,也没办法用一个比喻来展示。在根前无法
无量心,
一切所
缘详细 展示智慧本体智相。 识无见无对,
分类方 13、了知因内心无有本体,故而以如来五眼也不可照见。了知不可见的基智法相。 及心不可见。
式4
14、了知彼等心识的出等诸相,也就是说,在名言中,能如实通达这些被称为“出、没、屈、伸之心”的诸法。叫做 了知心出等,
了知动摇等的基智之相。
15、通过修正等加行,在胜义当中,除了刚才十四种无记法以外的各种各样的世间的见解,还有外道的见解,包括我
/除此等所余,
了知基之特 们佛教的这些见解。名言当中这些法有如梦如幻的方式来承认,在胜义当中,这些法的特点都“没有任何法”的实相, 知真如行相,
殊实相方式 包括我的存在也是没有的,蕴的存在也是没有的,佛陀的实相的存在也是没有的,这样已经了知真如的行相,这个称 /能仁证真如,
3 为叫做无我基智的智相。 复为他开示。
16、通过修基智的加行,最后证悟一切万法真正的本来面目叫做能仁证真如,也就是说佛陀完全通达一切万法的究竟
法相,究竟的法身意义,佛陀自己通达之后,这种境界为天下无边的可怜的有缘众生进行宣示、开示,这个叫做他宣
示之基智相。
第14相、了知心出等:“出、没、屈、伸之心”--十四无记法
1、是常
蕴是常有,数论外道认为世间有辪一直存在,
2、是无常 针对数论
我不五蕴 还有如来灭后也是存在的,只丌过丌明显而
3、也是常也是无常 外道 3 已,所以他们的观点叫做动摇。(出)

4、丌是常丌是无常

5、有辪
针对顺世 因为顺世外道认为一切都是聚集亍今世当
世间不我 6、无辪
外道 3 中,没有来世,这叫做聚集。(没)
7、亦有辪亦无辪
8、非有辪非无辪

9、出现亍世 世间有辪无辪两者都是,如来出世丌出世两
针对裸体 者都是,认为两者都是,这个叫做摄集【戒
10、丌出现亍世 外道 4 普及】。(伸)
如来涅槃
以后 11、出丌出现二者
12、非二者
因为犊子部遇到身心一体异体观点的时
针对犊子 候,丌敢承认,只好闭嘴,他觉得身和心非
13、一体
身体和心 部4 一非异,是丌可思议。(屈)
14、他体

(师)这十四个问题佛陀当时没有回答,因为外道完全是以我(人我和法我)存在为基础进行发问的,如果对方有胜义空性、世俗如梦的见
解,那佛陀会回答的。但他们对空性没有丝毫的了知,即使做出回答,对他们也不会有丝毫的利益。而佛陀暂时用无记法的方式,那对方是
有利益的,因为他挑不出任何的毛病。
《弥勒菩萨略释》:出没屈申四心,即十四种不可记见,十四见者,依前际有四,谓执我及世间是常是无常二俱二非。依后际有四,谓执
我及世间有边无边二俱二非。依涅槃有四,谓执如来死后有,非有,二俱二非。依身命有二,谓执命者即身,命者异身。
《中观宝鬘论》:是故佛未授记四边。有边:顺世外道。无边:数论外道。有无二俱边:裸体外道。非俱:犊子部.
1、智慧相 之二: 道智智相

分类 16种道智智相 颂词
1、通过修行道智加行,了知道的实相——体空性解脱之道的智相。五道十地的本体全都是空性的,没有哪一个是实 空性
有、不空的。
2、通过修行道智加行,了知道的因——无相解脱之道的智相。在世俗中,布施、持戒等修道的因缘是存在的,但在 及无相
了知道之总 实相中,这些道的因全部都是没有任何相状的。
实相方式3 3、借助道智加行了知道的果——无愿解脱之道的智相。菩萨有菩萨的果,佛有佛的果,修人天法也会现前所期望的 并舍弃诸愿
果,但这些果只是显现上如幻如梦地有,实际上都是无愿的。《般若经》中也说,如果我们对果还抱有希求、愿望
的话,那也是一种歧途,因为这属于细微的所知障。在最究竟的实相中,对果的发愿也是要放弃的,因此叫做是果
无愿。
4、了知缘起流转不会以自体、他体、自他共体以及无因而新生。
5、了知缘起还灭不存在先有后无的毁灭。很多人都会耽著单空,认为存在一个灭法;只有当我们用心学习般若之后,
才知道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究竟意趣绝不是一个灭法。
无生
6、借助道智加行了知无染自性之道的智相。所谓染污法,即贪心、嗔心、嫉妒等烦恼性的法,通过修正等加行之后,无灭
最后知道烦恼自己是无有本体的,染污的他法也是无有本体的。就像云的本体不存在,那不可能染上虚空一样。 等。
分别了知 7、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无净本体之道的智相。既然本来无染,那么离开染污之后的五智等清净涅槃相也是没有的
二、 了 体空性道 (名言当中有净染,实相当中无净染)。
之方式 8、借助道智加行了知无有所断法体性之道的智相。所断就是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
道 知 8 9、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具有无对治本体行相之道的智相。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对治法是什么呢?就是中观里面经常
智 道 讲到的人、法二无我的空性智慧,但这种智慧的行相在究竟上也是不存在的。
智 之别
10、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无有依处本体之道的智相。地轮等整个器世间依靠虚空而住,而虚空是没有依处的,一
切万法依靠自性清净心而住,而自性清净心是没有依处的。
相 实 11、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具有虚空法相真如之道的智相。虚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切万法的本性——真如也
16 相 像虚空一样了不可得。
方 分别了知 12、借助道智加行了达道的自性——无有相状戏论所破坏之道的智相。佛经当中讲过,如来出世也好,不出世也罢,法性无破坏。
式 因无相道 一切万法的本性从来都是如是安住的。世间无论人或天人,科学家或宗教人士,谁也没办法改变、破坏这一点。名
11 乊方式1 言中的前生后世、无欺因果是自然法则,谁也破不了,胜义中的空性和光明是本来法性,也破不了。
13、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道的自性——果法无有造作相的道智智相。人无我、法无我并不是由造作而得到的,而 无作
分别了知 是无作的。我们讲空性的时候,千万不能认为是诸佛菩萨把万法改造成空性的——在我们的分别念中,总会以为观
果无愿道 空是通过因缘把原来有的东西变成没有了;其实诸法的法性本来如是。
无分别。
之方式 14、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道之差别法——具无分别体性之道的智相。我们的世间是有好坏等各种各样的分别的,
2 但在真正的法性中,三轮、有缘无缘、出定入定等分别一无所得。分别是三界之因,只有超出分别,才能获得清净
的涅槃境界。

了知道之特
15、借助道智加行了达道的实相在名言中以三乘差别分析之道的智相。我们应该知道,在名言中是有安立声闻、缘 差别
觉、菩萨三乘之必要的,一切法胜义当中全部体性空寂,但世俗中善恶报应等差别现象并不因此失坏。
殊实相方式 16、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这些差别在胜义中无有所缘相之道的智相。以上所讲的三乘差别、因果安立等,这些在胜
无性相。
2 义中无有性相、无有所缘。
1、智慧相 之 三: 遍智智相
分类 16种遍智智相 颂词
了知遍智之总 1、本师能仁王依靠自己所现前的断证究竟法而了知安住于法身平等性中的遍智智相。 彼依自法住。
本师释迦牟尼佛依靠自己所证悟的空性智慧,安住在自己所得到的平等无违的境界中,安住于法性中,这是第一
实相方式 1 个遍智智相。
2、了知如果宣讲般若,则自行敷设坐垫及狮座等恭敬事宜;这充分说明了般若法的高贵难得、最为无上。
3、了知宣说般若法门的善知识是非常难得的,他宣说的教言也极其难得, 因此一定要依教奉行,并经常以身口
意 来承事上师。
恭敬
了知身神境 4、对宣说般若法门的善知识,应经常赞叹恭敬,并以修行等方式令其生喜。 善知识,
神变之差别 5、对宣说般若法门的善知识,或者般若的经函、法本,应当经常以鲜花等进行供养。供养可以说明自己的心态, 令其生欢喜 ,
方式5 说明了我们内在的虔诚、恭敬和欢喜。 供养
6、前面所讲的承事、恭敬、赞叹、供养等事在世俗中虽然需要做,尤其在我们寻求般若的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在
胜义中,这些都是了不可得的,没有任何法相,所以无作用。无有产生,无有行相,无有功用,一切都是不生不 无作用。
灭,了不可得,安住于空性的境界中就是如此。

知 了知意教诫 7、依靠前面这种究竟断证功德或者力量,佛陀的这种遍智智慧能了知所有的尽所有和如所有的一切万法,而且无 及了知遍行。
神变之差别 碍地趋入。
遍 方式1
三、智
8、了知初始宣讲、开示世间见所未见的甚深义四谛法轮的遍智智相。佛陀最初宣说了世间人根本不知道的甚深义
遍 之 四谛法门。佛陀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真相,而世间愚人对苦集灭道的道理根本不知道。佛陀发现并且在鹿野苑为五
智 别 比丘及八万天子进行了宣讲,这就是所谓的初转法轮。这是遍智的一个特点,只有佛陀才有这样的智慧,其他人
能示现无见,
智 实相
是没有的。

相 方 9、了知中间宣讲世间五蕴本体空性无相之法轮的遍智智相。佛陀在灵鹫山等地广说般若法门,是为二转法轮。 世间真空相,
16 式 二转般若法门到底是以什么方式宣说的呢?下面是从闻思修三个方面稍作广说:
10、了知对于想要通过听闻的途径而得法者,需以概括这些法轮的方式为其宣说的遍智智相。对于听闻者用宣 说
了知语记说
13 神变之差别
说的方式令其得法。 知
方式
11、了知对于想通过思维而得智慧者,需以成熟他们相续的方式而令其知晓的遍智智相。通过思维的方式得到 及现见,
7
思所生慧,自相续可以逐渐成熟。
12、了知对于想通过修行而证悟者,需以解脱他们相续的方式而令其现量证悟的遍智智相。因为对方经过思维,
相续已经成熟,所以就可以解脱的方式令其现量证悟法性。

13、了知最后转法性不可思议善分别法轮的遍智智相。这是指宣说如来藏本性的第三转法轮。 不思议
14、了知宣说一切法自性涅槃寂静体性的遍智智相。佛陀所宣说的法,以及我们所见所闻的一切法,其自性是本
来寂灭的,并不是由谁造作才让它寂灭,佛陀对此完全了知。 寂静
15、了知一切种智的实相——有漏世间五蕴泯灭之涅槃本性身的遍智智相。佛陀的一切种智完全了知凡是有漏五 世间灭
了知遍智之特 蕴毕竟灭尽的本性身的遍智智相。
16、了知有寂取舍之想泯灭、证悟寂静智慧法身的遍智智相。了知所有轮回涅槃法皆非实有,因此就灭尽了取舍
殊实相方式 之想,这是通达智慧法身的遍智智相。 想灭。
2 这两者主要从智慧的特殊性来说明。五蕴的寂相以及轮涅的取舍灭尽,都属于大乘的证悟,完全超越了阿罗
汉的境界,对于这两种智慧从反体上安立为本性身和法身,佛陀的遍智对此完全通达。
分4-->2、殊胜相

颂词:

寅一、略说本体 由难思等别 胜进谛行境


十六刹那心 说名殊胜相

卯一、现见苦谛智慧
丌思议无等 超越诸量数
丑二、 寅 四种殊胜相
彼乊 二、
卯二、现见集谛智慧 摄圣智者了 证知诸丌共
差别 广
四种殊胜相 通疾…
自性- 说
-殊胜 自 卯三、现见灭谛智慧 …无增减 修行及正行
相 性 四种殊胜相 所缘…

卯四、现见道谛智慧 …不所依 一切并摄受


四种殊胜相 及无味当知 十六殊胜性

由此胜余道 故名殊胜道
寅三、彼要点乊摄义

(上师)16种殊胜的智慧,是缘取苦集灭道四谛的行相,对三界不同的所缘,所得到的,所证悟的16种不同
的智慧相,这叫做是16种相,也叫做是忍智等16种殊胜的大乘加行。这是在佛经当中讲到了16种殊胜相,为
什么讲殊胜相呢,因为这里面所讲到的16种相,实际上是超越声闻缘觉乘,也就是说超越小乘,比小乘更加殊
胜,所以叫16种殊胜相。就是圣者菩萨他所证悟的智慧应该是在从缘取四谛的角度来讲,超越了小乘。虽然小
乘当中也有16种相、16刹那,但是从证悟无我的深度、广度,各方面比较起来应该是比小乘殊胜。
16种殊胜相

分类 16种殊胜相 颂词

法忍智慧
在胜义当中了不可得;世俗当中,寻伺分别念无法衡量,叫不可思议。或者说因为他成为佛陀智慧的根源,并且以 不思议
世间凡夫的分别念无法思维,叫做不可思议的殊胜相,缘苦谛的法忍智慧方面。

法智智慧
缘苦谛的法智智慧,无与伦比、无可比喻。虽然佛经当中圣者的智慧用虚空等来比喻,但实际上他也无法真正来比 无等
苦 喻他的本体。因为这种智慧无法衡量,用比喻来说明是非常难的,所以这个叫做缘法智智慧的殊胜相。
谛 虽然在名言当中,对圣者的智慧用比如说对境,或者说本体,或者说用其他的一些方式来说明。但实际上圣者的 超越诸量
类忍智慧
智慧就像虚空无法衡量一样,没有办法以表述来衡量,这是类忍智慧的缘苦谛的一个殊胜相。

类智智慧
虽然在名言当中,在某种程度上对圣者的智慧也有不同的名词和数目来计算或衡量,但实际上圣者的智慧无法以 (超越诸)数
数目,或者说是以定数来抉择。这种不可思议的智慧无法以数目,或者是以确定性的定数来进行计算或者衡量。

法忍智慧
在胜义当中了不可得;世俗当中,寻伺分别念无法衡量,叫不可思议。或者说因为他成为佛陀智慧的根源,并且以 不思议
世间凡夫的分别念无法思维,叫做不可思议的殊胜相,缘苦谛的法忍智慧方面。

法智智慧
缘苦谛的法智智慧,无与伦比、无可比喻。虽然佛经当中圣者的智慧用虚空等来比喻,但实际上他也无法真正来比 无等
集 喻他的本体。因为这种智慧无法衡量,用比喻来说明是非常难的,所以这个叫做缘法智智慧的殊胜相。
谛 虽然在名言当中,对圣者的智慧用比如说对境,或者说本体,或者说用其他的一些方式来说明。但实际上圣者的 超越诸量
类忍智慧
智慧就像虚空无法衡量一样,没有办法以表述来衡量,这是类忍智慧的缘苦谛的一个殊胜相。

类智智慧
虽然在名言当中,在某种程度上对圣者的智慧也有不同的名词和数目来计算或衡量,但实际上圣者的智慧无法以 (超越诸)数
数目,或者说是以定数来抉择。这种不可思议的智慧无法以数目,或者是以确定性的定数来进行计算或者衡量。

法忍智慧
在胜义当中了不可得;世俗当中,寻伺分别念无法衡量,叫不可思议。或者说因为他成为佛陀智慧的根源,并且以 不思议
世间凡夫的分别念无法思维,叫做不可思议的殊胜相,缘苦谛的法忍智慧方面。

法智智慧
缘苦谛的法智智慧,无与伦比、无可比喻。虽然佛经当中圣者的智慧用虚空等来比喻,但实际上他也无法真正来比 无等
灭 喻他的本体。因为这种智慧无法衡量,用比喻来说明是非常难的,所以这个叫做缘法智智慧的殊胜相。
谛 虽然在名言当中,对圣者的智慧用比如说对境,或者说本体,或者说用其他的一些方式来说明。但实际上圣者的 超越诸量
类忍智慧
智慧就像虚空无法衡量一样,没有办法以表述来衡量,这是类忍智慧的缘苦谛的一个殊胜相。

类智智慧
虽然在名言当中,在某种程度上对圣者的智慧也有不同的名词和数目来计算或衡量,但实际上圣者的智慧无法以 (超越诸)数
数目,或者说是以定数来抉择。这种不可思议的智慧无法以数目,或者是以确定性的定数来进行计算或者衡量。

法忍智慧
在胜义当中了不可得;世俗当中,寻伺分别念无法衡量,叫不可思议。或者说因为他成为佛陀智慧的根源,并且以 不思议
世间凡夫的分别念无法思维,叫做不可思议的殊胜相,缘苦谛的法忍智慧方面。

法智智慧
缘苦谛的法智智慧,无与伦比、无可比喻。虽然佛经当中圣者的智慧用虚空等来比喻,但实际上他也无法真正来比 无等
道 喻他的本体。因为这种智慧无法衡量,用比喻来说明是非常难的,所以这个叫做缘法智智慧的殊胜相。
谛 虽然在名言当中,对圣者的智慧用比如说对境,或者说本体,或者说用其他的一些方式来说明。但实际上圣者的 超越诸量
类忍智慧
智慧就像虚空无法衡量一样,没有办法以表述来衡量,这是类忍智慧的缘苦谛的一个殊胜相。

类智智慧
虽然在名言当中,在某种程度上对圣者的智慧也有不同的名词和数目来计算或衡量,但实际上圣者的智慧无法以 (超越诸)数
数目,或者说是以定数来抉择。这种不可思议的智慧无法以数目,或者是以确定性的定数来进行计算或者衡量。
分4-->3、作用相
颂词:

寅一、基智加行乊 1作利/2乐/3济拔
作用相
卯一、智慧 4诸人皈依处/ 5住处及/6友军/
乊作用 7洲渚…/
寅二、道智加行乊
丑三、方便 作用相
卯二、方便 …及8导师/ 并9任运所作/
作用乊自性
乊作用 10丌证三乘果/
--作用相
寅三、遍智加行乊
作用相 最后11作所依/

寅四、如是宣说乊
摄义 此即作用相

(师)上面所讲到的十一种三智的作用,是从本体方面讲的,前面讲的十一种相,实际上是从智慧和大悲的作
用来说明正等加行部分的内容。比如说用支撑房梁的作用来表示柱子,柱子的法相是什么呢?支撑房梁的
事物就是柱子,柱子主要是从作用方面来讲。

(哦)如此十一种作用即是三智加行乊作用方便的本体。表示三智加行的法相由三智加行所摄。我们要知道,
如同由支撑房梁的作用来表示柱子一样,是以三智加行的这些作用来表示加行自身乊本体的。

(麦)以此等十一相所表示的,自相续三智之般若加行所具有的生起殊胜他利之能力,即为(加行之)作用相。
其中基智加行具有三种胜相;
道智加行胜相则包括作为永久利益之救护,为了像避免被水淹湿般脱离贪爱的浸湿,而成为证悟自他二利
之所依本体的洲渚(等七种胜相);
(遍智加行胜相),为最后作为世间所依的彼等佛陀成为有情之所依,换言之,(诸佛)以遍智而通达,继
而(向众生)宣说一切万法不超离无生本性之理等等。
11种作用相

分类 11种作用相 颂词
1、比如说,即生当中你没办法让他快乐,就让他的来世暂时获得人天的福报,究竟获得声闻,或者 作利
主要是声闻的果位,像舍利子、目犍连那样声闻缘觉的果位,这叫做利益
基智加行之 2、让有缘的众生在即生当中暂时离开身心的一切痛苦,从十二缘起进行修持,而最究竟获得缘觉的 乐
作用相 果位。即生当中安臵于这样的果位叫乐。

3、让众生在究竟果位上,不住轮回的边,也不住涅槃的边,真正远离世间当中的一切痛苦,从轮 济拔
回的大海当中完全超越,最后获得菩萨的果位,这叫做最后一个作用相。

4、要断除我们生老死病等各种各样的痛苦,需要有一个究竟获得无我境界的皈依处,这个皈依处是 诸人皈依处
什么呢?就是依靠智慧来断除痛苦,而现前圣者的智慧,所以叫做诸人皈依处

5、要断除痛苦,它根本的因——业和烦恼要断除,才能让众生真正安臵于快乐地,住处:众生安慰 住处
智慧 之处,起到断除苦因的作用
乊作
用 6、真正证悟等性无二,或者空性的话,这是轮回当中最好的朋友,这叫做友军的作用。 及友军
道智 7、如果我们证悟了一切万法都是自性空性的意义,这个叫做海岛。如果大海当中有宝洲的话,轮 洲渚
加行 回中疲劳的众生可以在那里休息,所以起到了洲岛的作用。
之作
用相 8、菩萨依靠悲心的力量会度化众生,而且度化众生也并不是需要什么条件,只要看到因缘具足的可 及导师
怜众生,他一定会用无我的智慧,或者用暂时人天的理念来对他进行引导,这是引导作用。

方便 9、菩萨不是像我们每天都很辛苦的满头大汗,又要发脾气啊,又要商量啊,又要痛苦啊,菩萨到一 并任运所作
乊作 定时候,利益众生的事业任运无勤而成办。

10、菩萨并不是为了自己的今生快乐、来世快乐,他完全舍弃了自我的自私自利,如毒药般的心, 丌证三乘果
声闻缘觉菩萨的果也不愿意现证的,这个叫做利他的作用相

11、菩萨毕竟有一些小的勤作,而佛陀的任运自成有普遍、恒常、任运三种特点,而利他主要是转 最后作所依
法轮,因为真正利益众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转法轮,对沉溺在无明愚痴黑暗当中的众生,给他们
遍智加行之
开启智慧,增开智慧的因,引导取舍,他们如果懂到了取舍,即生当中行善断恶,这样对他的
作用相 未来,乃至生生世世有非常大的帮助和利益。
[(哦)究竟任运自成二利的事业就是能成就转法轮乊所依的法身。]
分4-->4、自性相
颂词:

丑一、基智加行 离烦恼状貌 障品及对治


事相之自性
难行与决定 所为无所得
丑二、道智加行 破一切执著
事相之自性
子二、宣说
事相自性相 及名有所缘 不顺无障碍
丑三、遍智加行
无基无去生 真如不可得
事相之自性

丑四、如是宣说 此十六自性 由如所相事


之摄义 许为第四相

(师)这里主要讲事相,因明当中讲的事相跟法相是用一个本体来表示,事相名相法相这三者以一本体异
反体来安立,因此在这里讲基智的事相自性相,用基智他自己的事相来说明。

以上三智加行的十六种自性,这些体性由如同所表的事相本体来表示,因此一切遍知佛陀承许,
(哦)

正等加行所知法相中的第四法是事相自性相。
总而言乊,具有十六种自性乊体性的正等加行的现观事相,大乘加行的名言名相,具有殊胜方便
智慧的智、殊胜、作用三者的法相,这些也是一本体以反体而分才安立为法相、名相不事相三者。
如果分别剖析,则基智的本体具有四法是事相,是甚深基智乊加行,为名相,具备基智所摄殊胜
方便智慧的智、殊胜、作用乊法相等三智各自的法相、名相、事相三种。
从中分类,基智加行的无相具有四法(有法),是甚深基智乊加行(立宗),因为具足智、殊胜、
作用乊法相故(因)。
其余依此类推。
16种事相自性相

分类 16种事相自性相 颂词
1、远离烦恼障的本体 ,贪心、嗔心、痴心、傲慢、嫉妒,以及随烦恼。随烦恼有很多,比如愤怒、谄诳等,使我们 离烦恼,
身心疲惫、不堪能,在行为上做出很多不如法的事情。
2、烦恼的果是染污我们的身口意三门。比如说我心里有烦恼,可能跟别人说话非常不好(语);包括开门和关门都 状
基智
是不同的(身);从意上面,比如说我早上生嗔恨心,一天都是心情不舒服,心态很难以平息(意),所以这是果,
加行 身语意上面的一种相状。但是作为修基智加行的人,他远离了这样烦恼的相状,远离了外在身语意的形象、行为。
事相
3、产生烦恼的因,主要来自常乐我净的非理作意。我们产生烦恼都是不合理的意识,要么对外在事物的本体,或者 貌
之自
他的因缘、他的结果没有如理如实的了解,产生各种颠倒的相之后,就产生种种烦恼。所以他远离了烦恼的因——非

理作意的相,这个是相的自性。
4、一个是远离了违品,违品是烦恼、贪嗔痴、执著等等;一个是远离了对治他的无我智慧,实际上所知障就是执 障品及对治
著二取,也就是能取和所取的一切执著相叫做所知障。远离了烦恼和智慧的自性叫做第四个事相之自性相。
5、胜义中万法远离一切戏论,没有任何相,但是在世俗中有众生,有佛果。所以发无上菩提心、多生累劫利益无量 难行
无边的众生、行持六度万行,以菩提心的意乐而讲,这是非常难以行持的法,因此叫做难行自性相。
6、他不堕声闻缘觉或者世间执著的边,而是在大乘的加行和境界当中,利他心、空性无二的见解完全是确定性的。 不决定,
道智 他成熟之后不被他转,不被他忧,不被外境所转。这样的心态在大乘道智当中决定得到这种境界,所以叫做决定的自
加行 性相。
事相 7、经过很多劫,无数劫当中精勤努力,他目的是追求大心、大智、大断。真正的修行人有了生存的资具和因缘条 所为
之自 件之后,我们所求的目标就是证悟,就是修行,就是解脱,大乘修行者也是这样的,他所为的目标都是不同的。

8、具有道智的菩萨,他对所修的法、能修、修行这三者没有执著,以三轮体空的方式来行持,叫做三轮无所得的 无所得,
自性相。
9、有境破除修行乊一切执着的自性; 破一切执著
总的所缘差别(10、11、12) 及名有所缘,
遍智 10、获得遍智的佛,他缘取能遍智所涉及到的一切万法,也就是说对三智之境-道智,基智,遍智所了悟的一切对境
全部都如理如实的所缘。一切万法,比如说佛陀的智慧从世俗中来讲,一切万法无所不缘;从胜义中来讲,如所有智
加行
的一切法相也如是了知,这叫做名有所缘。
事相 11、见下页
之自 12、见下页
性 分别的所缘差别
13~16 见下页

(接下页)
16种事相自性相 (接上页)

分类 16种事相自性相 颂词
基智 1~4 ……
加行
离烦恼状貌
事相
障品及对治
之自

道智 5~9 ……
加行 难行与决定
事相 所为无所得
之自 破一切执著

总的所缘差别(10、11、12)
10、获得遍智的佛,他缘取能遍智所涉及到的一切万法,也就是说对三智之境-道智,基智,遍智所了悟的一切对境
全部都如理如实的所缘。一切万法,比如说佛陀的智慧从世俗中来讲,一切万法无所不缘;从胜义中来讲,如所有智 及名有所缘,
的一切法相也如是了知,这叫做名有所缘
11、他会缘取不随顺世间的一切。世间要么是有、要么没有、要么好、要么不好,但是这种智慧并不随顺世间。不 丌顺
随顺世间不共的、远离有无戏论的境界,或者说佛陀所了知的境界。究竟的佛陀所了知万物的真相跟凡夫人所
追求的、所看见、所了知的对境是有一定的差别。

遍智 12、佛陀证得了胜义谛和世俗谛无二无别境界,所以他无碍的趋入了尽所有智的一切相。尽所有智能照见一切万法
的实相,所以叫做无碍的自性相
无障碍,
加行
事相 分别的所缘差别(13、14、15、16)
之自 13、缘取名言当中的一切法,没有基、没有根。我们觉得存在的法,用智慧来一一观察,不管是蕴界处也好,柱子瓶 无基
性 子儿子等等,各种各样的法都没有本基。形式上面没有本基,物质上面也没有本基,因此叫做无基之所缘自性
相。
14、任何一个法没有基的话,中间他去、最后去也是没有的,没有基就没有去处。主要是讲道智的本体没有什么可
去的,所以了达了这样的自性。
无去
15、每个讲义的解释方法不同,有些说是因无生,果无去,体无基,前面的无基,无生,不去,这三个这么讲的。
但在这里他的相无生,也就是遍知所缘的自性,这是第三个。
无生
16、万法在世俗当中,虽然如梦如幻的存在,但在胜义当中,在如来的遍知面前,真如不可得,一切无有边,或者
远离有实无实、二者和非二者四边八戏,这样的自性叫做无所得的自性相。 真如丌可得。
颂词:

无相善施等 正行而善巧
子一、略说本体方便 一切相品中 谓顺解脱分
智慧乊差别
缘佛等净信 精进行施等
癸一、宣说顺 子二、广说彼分类乊
意乐圆满念 无分别等持
解脱分资粮道 差别
知一切诸法 智慧共为五
子三、以引申义根基
乊差别归纳宣说
利易证菩提 许钝根难证

(哦巴):大乘顺解脱分:具有方便智慧的随解脱分资粮道,即是顺解脱分。

(略义):大乘顺解脱分:能够利益远离痛苦之殊胜法,但其体性尚不属于清净善根位阶段的道,即是
大乘顺解脱分的法相。可分为五种(即信、进、念、定、慧)。其界限,是从入道直至获得加行道果位
之间。

颂词:“ 无相善施等 正行而善巧 一切相品中 谓顺解脱分 ”


(麦尊) 一般说来,所谓随福德分,为未入道之善;所谓随解脱分,则为在远离痛苦的解脱方面具有趋向
或者有利的部分。
对于随解脱分诸善在相续中生起的唯一法门,可以通过前面所说的诸种加行性相的方式来了知。换
句话说,以证悟空性的智慧,而对诸法以证达无相的方式来妥善摄持的,在直接真正行持从布施、持戒
等波罗蜜多直至一切相智之间的道法,间接(真正行持)果法方面极其勤奋并且善巧,在宣说通达一切
相的此品中,即将其称为[谓]大乘顺解脱分或者资粮道阶段。
总而言之,以无相的方式而精通善巧于真正行持从道直至果之间的诸法,即为顺解脱分或者资粮道
阶段。
顺解脱分资粮道的本体方便智慧乊差别:

缘佛等净信,精进行施等,意乐圆满念,无分别等持,知一切诸法,智慧共为五。

差别 (哦) (麦) (师)

殊 缘所依佛陀等三 资粮道行者对作为所依的诸佛 胜义中佛也了不得的,而世俗当中对佛宝、法


胜 宝的清净信心; 菩萨之无漏五蕴以及三解脱门 宝、僧宝有诚挚的信心,信心有欲乐信和清净
信 等,以不缘的方式而清净信受; 信,和不退转的信心,资粮道信心是不会变的。

殊 行为上精进行持 勤恳行持作为行为的布施等行 在六波罗蜜多行持方面非常的精进,不是一天


两天,而是恒长行持的精进
方 胜 布施等六度的行 境的精进;
勤 境;
便
本体意乐圆满忆 对作为意乐圆满的利益他众以 修行时他的意乐圆满,也就是说经常意念般若
殊 念般若的行相。 及菩提,以通达其无缘的方式 波罗蜜多,意念空性的意义,意念积累资粮,
胜 而发心所引发的,以无有实执 行持善法的正念不能放弃。正知正念好的人,
念 的方式而缘于一切种智的念; 修行永远都很好,无论到哪里持戒律也好,行
持善法也好,始终都会用正知正念来维护自己。

殊 寂止无分别虚空 对色法等无有分别的等持; 在佛教里有师子奋迅等持、虚空藏等持等很多


胜 藏等等持、 的等持,入于这样的三摩地,心安住。如果没
智 定 有基智的话,很多智慧难以现前,这是等持。
慧 殊 胜观了知基道一 了知二谛诸法自相以及总相等 对一切万法世俗当中如梦如幻,胜义当中如虚
胜 切法所有相为无 一切的智慧, 空一样了不可得的智慧。
慧 相的智慧。

注:(哦巳)以上是殊胜方便智慧的自性清净法乊本体的根共有五种。然而并丌是以所缘四谛作为差别,所以并丌是
现观加行(道)的五根,对亍诸如此类的情况,需要辨别开来。
(上师)这五个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一个修行人很好的话,这五根都具足。
子三、以引申义根基之差别归纳宣说

利易证菩提,许钝根难证。

这样的菩萨资粮道根据根基利钝的次第,承许利根者迅速证悟而容易获得究竟果位圆满菩提;钝
(哦)

根者证悟迟缓而难以获得。如此直接宣说的意义即是利钝根菩萨的差别,但是狮子贤论师结合它的间接
影射而宣讲。

在信等五根方面极其聪颖敏锐的利根或者胜根者,是容易证达并能迅速证达圆满
(麦)

菩提的;而作为劣根或者钝根者,则承许其难以证达。
正如佛经所云:“若于般若无惧无畏,决定获证菩提”等等。

这样根的差别,在《现观庄严论》当中有,密宗的密续当中也有。比如说,密宗承许利根者即生成
就,中根者中阴成就,钝根者下世成就。还有我们净土宗也有利根者即生当中往生。
这里讲菩萨资粮道有根的差别,利根者的话,他很迅速、很容易就能通达一切万法的真相,很快就
获得圆满波罗蜜多的果位。

关于利钝根,狮子贤论师的间接义怎么解释?
《金鬘疏》:“然则,如是一切并非皆得无上菩提,以谓:如是上品信等利根,易证无上正等菩提,
彼诸钝根,则难证得,法尔如是故。间接引申‘诸中根者得证独觉菩提,诸下根者得证声闻菩提’”。
有些印度论师认为狮子贤论师,钝根属小乘,宗大师认为狮子贤论师将利钝根都摄于大乘中。
颂词:

此暖等所缘 赞一切有情
丑一、暖位
缘彼心平等 说有十种相
子一、
癸二、宣说顺抉择分 本体
加行道 丑二、顶位 自灭除诸恶 安住布施等
子二、 亦令他住彼 赞同法为顶
分类

丑三、忍位 如是当知忍 自他住圣谛

如是第一法 成熟有情等
丑四、胜法位

本体:(哦)顺抉择分的本体即是顺抉择分乊智慧的殊胜二利。

问:遍智时讲的加行道与这里讲的加行道有什么异同?有无重复的过失?
答:如下表所示
遍智时讲的加行道 正等加行时讲的加行道
抉择圣者的入根本慧定为主 以圣者的出定为主
在根本慧定中没有所缘,因此所缘以空性 缘有情
来说明
讲智慧 讲大悲心
 入定修持空性的收获,是间接生起后得之大悲,并使利他行为格外增上。
 讲大悲心指于世俗中要度化众生。大家一定要学会不同的反体,学会前后用细微的差别来分析,
否则你用比较笼统的概念来分析的时候,好像在不断的重复,实际上没有重复的过失。
加行道四位各自所具有的相:(共19个相)
差别 (哦) (麦) (师)
1、无有贪嗔的平等舍 1、缘于彼等有情而无有贪嗔之 缘有情的时候,心平等的意思。
下 心。 偏执的平等心;
品 对于当下的众生生起真实的慈心,就是愿他们现在真正得到快乐的心,
2、成办现在的利益的 2、成办当下利益的慈爱心。
暖 并不是一直往后拖。当下的利他很重要的,如果当下没有行动的话,很
慈心。
位 可能以后没有这个机缘了。在你当下生起慈心的时候,应该去现前,这
叫做慈心。

3、希望具足未来安乐 3、成办未来利益的饶益心; 中品暖位有三种行相,第一个是饶益心,就是为了所有的众生,在未来


想尽一切办法将他安置于快乐,这叫饶益心。跟前面有点不同的,我将
的饶益心。 来对众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帮助他,自己心里无私的一种饶益心。

4、欢喜他乐而无嗔恚 4、因消除了自相续的我慢,故 不管是什么众生,只要让他快乐就非常欢喜,而没有嫉妒之心,主要摧


中 毁嫉妒。只要别人有财产,别人修行很好 ,别人身体很健康,我就发
品 之心。 而对他众的安乐无有嗔恚之心; 自内心的非常欢喜,没有嗔恨心,没有嫉妒心。
暖 暖 5、悲悯有情而无损恼 5、因不会恼害他众,故而无有 无损恼心指悲悯一切有情。不管对任何众生都有特别的慈爱,因为众生
位 位 之心。 损恼之心。 都像疯子一样,被烦恼迷惑着,不懂真理和真相。他们有些是行持于苦
因,有些是享受于苦果,而且,并不是说我对这个人很好,对那个众生
( 没有,或者我对人类很慈悲的,对旁生不是这样。应该是对乃至蝼蚁以
上的三界轮回中的所有众生,都有悲悯心。不但没有想损害他们,而且
十 发自内心的特别慈爱他们。

6、对于年长于己的有 6、将比自己年长的男女视为父 不管是自己的亲戚也好,不是亲戚也好, 凡是比自己
相 情视为父母之心。 母; 老的所有众生当做真正的父母,这叫做父母之心。这是
) 大乘当中很好的一种修行。
7、与自己同龄者,视 7、将与自己年龄相当的男女看 对跟自己同岁、同年的,跟自己同行的众生,当做兄弟
上 为兄弟姐妹之心。 作兄弟姊妹; 姐妹。
品 8、对于比自己年幼者, 8、将比自己年幼的男女视作儿 凡是对比自己年龄小的所有众生,都当做自己的子女那
暖 作为子女之心。 女; 样来对待,这叫做子女之心 。
位 9、作为饶益的亲人及 9、把众生当作于己有恩的伴侣, 把天下所有的众生当作自己最好的、对自己特别有恩德
情意稳固的朋友之心。 值得信赖的朋友; 的,或者说是情谊稳固的朋友来对待。这样,从来也不
会欺惑众生。
10、作为同一父系与 10、把众生作为父系的血亲以及 把所有的众生看做自己真正的亲人。妙金光的公案:大
母系的亲友之心。 母系的血亲。 乘真正的出家,实际上就是要利益众生
(续下表:)
加行道四位各自所具有的相:(共19个相) (续上表:)

差别 (哦) (麦) (师)


下 1、断恶:自己灭除罪恶, 1、为了彼等而自行灭除诸种恶业, 自己住于行持善法当中,断除一切身口意的恶
品 在他众面前身体令行,口中 并于他众作以身安置,以语称赞, 业。身体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等等,安住
顶 赞说,心里也随同而行。 且以意随喜之行。 在这样的境界中;口里也一直赞颂;光是口头
上讲不行,心里也是经常同行。
顶 位
位 中 2、行善:自己安住布施等 2、自行安住于布施等六波罗蜜多, 自己安住布施、持戒等等六波罗蜜多,不但是
( 品 以后,在他众面前,身体令 并于彼等他众作以身安置,以语称 自己的身体经常这样行持,口里也是这样赞叹,
他行持,口中赞叹,心中随 赞,且以意随喜等等; 心里面也是经常这样想着。
三 顶
位 同而行。

相 3、无二慧:自己安住甚深 3、自行住于修持空性以及甚深缘起 自己安住在缘起空性的境界当中,在别人面前
) 上 空性缘起的意义中,在他人 之流转还灭,亦通过以身安置,以 身体力行,口里也经常赞叹缘起法的功德,心
品 面前,身体令行,口中赞叹, 语赞颂其功德,以意随喜或以法以 里也受持这一见解。
顶 心中随同而行。 财来表示认同的方法,而令其他众
位 生安住于彼。

1、自己现行安住了知苦谛、 1、自身住于知苦谛、断集谛、证灭 自己也好,他也好,安住在这样的四谛行相当


下 断除集谛、修行道谛、现前 谛、修道谛之四圣谛,并于他众作 中。苦谛需要了知的,集谛需要断除的,道谛
品 灭谛的四圣谛中,身体令他 以身安置,以语称赞,且以意随喜; 需要修持的,灭谛需要现前,这是四谛的修行
忍 众也安住圣谛,口中赞叹, 法。自己身体安住在这样的境界,口中也经常
忍 位 心里随同而行; 赞叹,心里也是这样想。

中 2、自己虽然知晓成就预流 2、虽然自知预流果等果位之修持方 自己安住预流果等果位,身体安住在小乘的四

果等果位的方法,但不现行, 法,却住于不令其现前的境界,并 果当中,语言也经常赞叹,心里也是经常随喜
三 品
从而身体令其他种姓者也如 对他众作以身安置于彼等种性之果 他们。自己的身口意要随顺小乘根机的众生。
个 忍 此行持,口中赞叹,心里随 位,以语称赞,且以意随喜等等;
相 位 同而行。

上 3、自己安住生起大乘见道 2、自身住于生起菩萨见道之相续或 身体对与大乘见解有关的所有行为不断行持,
品 之理中而令他众也如此,口 道理,并对彼等他众作以身安置, 口里面也赞叹大乘见解有关的,比如说大悲和
忍 中赞叹,心里随同而行。 以语称赞,且以意随喜等等。 空性双运的行为,心里也不离大乘的见解。

加行道四位各自所具有的相:(共19个相)
(续上表:)

差别 (哦) (麦) (师)


1、自己欲求成熟有情、修 1、自身住于希望成熟诸有情与严净 要想成熟有情,要修行刹土。这是藏传佛教当
下 行刹土,身体令他众也如此 刹土,并于彼等他众作以身安置, 中最重要的一个修行,首先是自己成熟,然后
品 行持,口中赞叹,心中随同 以语称赞,且以意随喜等等; 通过各种方法来让有情成熟,比方说通过传法
胜 而行; 在他的耳边种下善根;稍微有一点境界的修行
刹土,比如说,修净土极乐世界,修将来我们
胜 法 的刹土,心里这样想,口中也这样说,身体也

法 这样行持。
位 中 2、自己生起菩萨的现观智 2、自身住于生起菩萨神通之境界, 能现前智慧或者神通,心里这样想着,身体也
( 品 慧,身体令他众也如此,口 并于彼等他众作以身安置,以语称 安住,再让很多众生知道自己相续当中有如此
中赞叹,心里随同而行; 赞,且以意随喜等等; 的智慧,口中也如此赞叹。
三 胜
个 法
相 位
) 上 3、自己安住生起遍智、断 3、自身住于生起遍智与断除习气关 自己安住在生起遍智、断除轮回习气结生的方
品 除染污法结生的方便中,身 联之境界,并对他众作以身安置, 便中,身体令他众如此行持,口中赞叹、心里
胜 体令他众如此而行,口中赞 以语称赞,且以意随喜于彼相之行。 随同而行。
叹、心里随同而行。


颂词:

从顺抉择分 见修诸道中 所住诸菩萨 是此丌退众


丑一、本体
子一、略说 由说亍色等 转等二十相 即住抉择分 所有丌退相
差别基 丑二、分类
由亍色等转 尽疑惑无暇 自安住善法 亦令他安住
寅一、略说自性 亍他行施等 深义无犹豫 身等修慈行 丌共五盖住
摧伏诸随眠 具正念正知 衣等恒洁净 身丌生诸虫
丑一、宣 心无曲杜多 及无悭吝等 成就法性行 利他求地狱
说加行道 非他能牵引 魔开显似道 了知彼是魔 诸佛欢喜行
寅二、广说相之分类
不退转之
相法 由此二十相 诸住暖顶忍 世第一法众 丌退大菩提
癸三、宣说 寅三、摄义
随正等菩提 见道中忍智 十六刹那心 当知此即是 菩萨丌退相
分不退转众 寅一、略说自性 遣除色等想 心坚退小乘 永尽静虑等 所有诸支分
丑二、宣说 身心轻利性 巧便行诸欲 常修梵净行 善清净正命
见道不退转 寅二、广说相之分类 蕴等诸留难 资粮及根等 战事悭吝等 加行及随行
之相法 破彼所依处 丌得尘许法 安住三地中 亍自地决定
寅三、摄义 为法舍身命
子 此十六刹那 是住见道位 智者丌退相
二 卯一、略说自性
、 寅 修道谓甚深 甚深空性等 甚深离增益 及损减边际
广 一 辰一、由释词而认清修道之本体
说 、 卯 亍顺抉择分 见道修道中 有数思称量 及观察修道
各 总 二
丑 、 辰二、广说彼行相之详细分类
自 说 此常相续故 诸下中上品 由下下等别 许为九种相
差 三 广
、 不 说 巳一、 午一、遣除于胜义

宣 退 安
遣除于
资粮之
中“有”增益之诤
经说无数等 非胜义可尔
相 之 立 辰三、
说 详细分

修 特 宣说离 类之诤
午二、遣除于世俗
中“无”损减之诤 佛许是世俗 大悲等流果
道 点 增损相
说法之 巳二、
午一、遣除 未一、辩论 丌可说性中 丌可有增减 则所说修道 何断复何得
不 遣除于
证悟胜义之
退 遣诤 法断得不合
道断治 理之诤 未二、答辩 如所说菩提 此办所欲事 菩提真如相 此亦彼为相
转 之详细
分类之
之 诤 午二、遣除以世俗刹 初心证菩提 非理亦非后 由灯喻道理 显八深法性
相 那法不得遍智之诤
法 卯三、相法之摄义 诸法同梦故 丌分别有静
寅二、别说殊胜净地之加行 生灭不真如 所知及能知 正行并无二 巧便皆甚深
丌退转众的本体:(哦)成为随圆满菩提分的殊胜入定后得。
《略义》有学不还:具备不堕有寂任一边际确定标志的菩萨,便是有学不还的法
相。可分为分别住于加行道、见道、修道三道的三种。其界限,是从大乘暖位直
至最后有寂之间。

不退转义:(师)一般来讲,不退转到轮回当中,不退转到恶趣当中。《金鬘
疏》不退得证佛位,中间无所间断。《心要庄严疏》:由意乐门,灭除但为自
利而求解脱之心现行生起时位;由加行门,则是具足殊胜方便智慧证德。

加行道的不退转有二十种,见道的不退转有十六种,修道的不退转有八种。
这些相,证明不退转是要具足二十种相,还是其中每一种都能证明?其中每一
种都能证明。

问:为什么加行道开始才有不退转,其实资粮道也有不退转的菩萨,为什么这里
不讲呢?
答:一般来讲,佛经中从加行道开始讲到了不退转的相,资粮道中有不退转的,
但是在佛经中并没有这么讲。因为不退转,有思想上、心里的不退转,还有行为
上的不退转。一般来讲,在加行道的时候,这二十种不退转相一一现前了,他自
己心里也非常明白。因为他有这样不退转相的时候,别人也看得出来,从他的行
为来推断应该是不退转的菩萨。所以佛经当中没有广说资粮道的不退转相。

一般在佛经里面讲不退转菩萨:最利根者是从加行道开始,中根者是见道,钝
根者是八地菩萨的时候。
一、加行道二十种丌退转相:
位 颂词 (麦) (师)

1、由于逆转了对于从色法等直至一切种智之 对于色声香味触法,一直到一切智智之间的一切万法,因为本体不
间诸法的实有耽执现行,从而远离了异体之想。 存在,都是空性的,因此加行道的菩萨对他们断除了执著。“转”
由于色等转, 也可以说,具备此等甚深之法的自相续,可以 是法尊法师翻译的,可能是转依的意思,原来对色法有执著,但最
从与深奥法性不相违背的,具有理证的词句中 后这种执著转依成没有了或者是遣除了。
了知;
2、因怀有以胜解信而对大乘三皈依处灭尽了 加行道的菩萨,对三宝佛宝、法宝、僧宝,生起了诚挚的、不退转
尽疑惑 疑惑的诚信,所以不会再依止佛教之外的其他 的信心。从根本上知道了三宝的加持和力量和功德之后,断除了一
沙门、婆罗门为引路之怙主; 切的怀疑。
3、因断除了不善之现行,故而永远弃离了恶 不退转菩萨在学道过程当中,生生世世发愿不要转生到八无暇(地
趣,又因为成就了不转生无暇处的愿望,所以 狱、饿鬼、旁生、边地、长寿天,还有邪见的…)当中, 因为八无
(尽)无暇, 暇没有修行的机缘。他这样的誓愿已经成就,因此他完全尽除了八
尽除了无暇;
暖 无暇,获得了暇满的人生,随时有机会修行。

位 自安住善法, 4、以缘于利他的大悲心而自行安住于十善法, 这种菩萨具有强烈的悲心,不但是他自己安住在十善当中,身语意


亦令他安住, 亦精勤地令他众安住于彼境界; 清净,而且通过自己的行为也真正让别人安住,

十 5、以自他相换之心,而在无有报酬的情况下, 因为通过很长时间修持自他交换,发现自他交换的功德之后,看见
一 行持于其他众生传讲佛法等利他的布施等等, 贫困众生的时候,他就尽量做布施、还有持戒等等, 行持六度万行,
相 于他行施等 并且把善根回向给有缘的众生,这也是一种不退转相。
并将善根回向菩提;

6、因对法性离戏甚深之义无有犹豫,从而一 这时基本上以总相的方式认识、证悟了心的本来面目和一切万法的
深义无犹豫 门心思地喜爱正法; 实相。就像一地菩萨,萨迦耶见、怀疑、戒禁取见三种结从根本上
断除,但在加行道,对空性甚深的意义就没有怀疑了。
7、因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趋向他利,而恒时言 因为他始终以发无上菩提心,饶益有情作为最主要目标。因此身口
说柔和之语等,修持慈爱的身体行为,以及 意以慈悲心摄持下造作,很清净。经常微笑,用慈悲的眼目来看众
身等修慈行 生;经常赞叹、欢喜,用恭敬的语言;对众生产生悲悯、欢喜心、
“等”字所包含的语和意三种业;
清净心等等。
8、因圆满了精进于三学的行为,而不与遮障 他断除了菩萨特殊的五种障碍(贪欲、嗔恚、昏沉、掉悔、怀疑),
戒学的贪欲盖和嗔恚盖,遮障慧学的睡眠昏沉 行持非常清净的行为。五种障碍是戒定慧三学的违品,比如说贪欲
不共五盖住 和嗔恚是戒学最大的违品,昏沉和掉悔是定学的违品。怀疑是慧学
盖,遮障定学的掉举追悔盖,以及怀疑真谛之
理的怀疑盖五种盖障共住; 的违品,有些也把它安立为真实谛的违品。
(续下表:)
一、加行道二十种丌退转相: (续上表:)

位 颂词 (麦) (师)

9、通过观修空性,而以令其俯首听命的方 修行的对治需要精进、正见等等,他们的违品是一切的随眠(五见的
式来摧伏诸种无明以及见之随眠; 种子部分叫随眠),加行道的菩萨摧伏一切五见(身见、边见、邪见、
暖 摧伏诸随眠 见取见、戒禁取见)的种子,这些种子在这里只是压服,并不是完全
根除,因为真正的根除只有一地菩萨,它的俱生部分只有在十地或七
位 地才断除。

十 10、因在行、住、坐、卧的举止威仪当中具 不管是修什么法都一心一意,没有散乱,而且具足正知正念。对
备足够的正念与正知,从而表现出双目仅视 三门经常观察的正知、善法不忘失的正念具足时,是不退转菩萨相。
一 具正念正知 没有正知正念的表现:行为经常拖拖拉拉;个人丢东西,发心过程中
一牛轭之距而行的心无迷乱等行为;
相 没有时间概念。有正知正念的话,在名言当中的行为也是很如法的。

11、因内外一切行止高洁纯净,而能恒久保 行为很如法,包括穿着的衣服也很干净,整洁,等字包括所用的物品。
衣等恒洁净 持法衣清净等彻底洁净的状态。 他不堕两边,不是过于奢侈,也不是过于贫穷、肮脏。

12、因善根超胜于所有世间,故不会在身体 因为他修行善法,身口意得以清净,以这样的原因,他的身体不生一
身不生诸虫
上衍生诸八万种虫类,从而使身体极为清净; 切虫类。一般得到菩萨果位的,因为善法力在身体当中不出现虫类。
13、因清净增上意乐之善根尤为清净,故而 因为他行持善根特别清净,这样不管对任何众生,都没有谄曲、狡猾
心无曲 无有奸狡谄曲之心,胜过了声缘之作意; 的心态。我们佛教徒应该很真诚地沟通和交流。

14、因不看重名闻利养,而真实受持著粪扫 由于完全断除了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他始终处于清净的修行当中。
顶 衣、但持三衣、但持毳衣、次第乞食、但一 比如印度以前的十二头陀行,穿粪扫衣,经常住在露天,早晚精进修
位 杜多, 座食、不作余食、处阿兰若、常住树下、常 持等等,他有能完全行持的心。有些出家人受持特别清净的戒律,如
露地坐、常住冢间、长期端坐、随处而坐的 过午不食等,这非常值得随喜,其实在多生累劫当中有这样一个清净

十二杜多功德; 的机会,非常难得。

相 15、因修持殊胜六度,而于自相续中无有悭 六波罗蜜多有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每一个波罗蜜
) 及无悭吝等 吝,以及“等”字所概括的无有恶戒、嗔怒、 多都有违品,比如说吝啬、破戒、嗔恨、懒惰、散乱和无明等。这些
懈怠、散乱以及恶慧诸法; 违品基本上断除。
16、以诸法不超离法性之悟境,而于一切举 因为他相续当中具足很多善法和修行功德,这样,他一切的威仪跟善
止行为中,成就了不违背法性并具备般若波 法非常相应。其实善法是真理、是法性,《现观庄严论》中讲的是最
成就法性行 罗蜜多瑜伽的行性; 上瑜伽,他的行为相应最上瑜伽之故,一切行为如理如法。
内心真正融入善法的时候,从外在行为可以推出来,尤其是遇到恶劣
环境的时候才可以看出来。

(续下表:)
一、加行道二十种丌退转相: (续上表:)

位 颂词 (麦) (师)


位 作为菩萨,他把众生当做自己的身口意来对待,在利他的过程当中,
17、以自身代受轮回痛苦之心,为了利益其
( 无论遇到任何困难,甚至让他到阿鼻地狱去受苦也是心甘情愿。因此,
利他求地狱。 他有情,即便是地狱之苦,也甘愿自寻求或 由于利他的心特别强,哪怕自己身口意的一切都愿意付出,通过这种
六 欣然代其领受。
相 推理也知道获得了顶位的不退转相。

18、忍位的不退转相有两种:(十八)因彻 因为对大悲空性无二无别,生起了坚定不移的信心,魔众、外道,或
底相信自证境界,所以能凭借他缘不可操控 者其他见解和行为的人,想方设法来转移他的见解,他根本不会退转。
非他能牵引, 之智慧力,而不会被[非能]恶魔等他众牵引 这个其实很重要,有些修行人本来修行、见解很不错,但因为跟某个

至低劣之道; 人接触一个礼拜以后,马上行为、语言,包括爱好都完全变了。这种
位 见解自己也无法信任,别人更没办法信。

两 19、因无误通达获得佛果之方便法门,而能 魔王波旬以佛的形象,以善知识的形象,或者以善友的形象来给你宣
相 将开显其他被矫饰的相似之道,诸如妄说观 说一些道,但是有智慧的人,不退转的菩萨,他会发现这个是魔的化
魔开显似道, 修不净观、白骨观等等,修持四禅四无色等 现,不是真正的智者。

了知彼是魔。 等为究竟之义的魔众,了知到“彼即是魔”,
从而超越于魔之行境。


第 不退转相的菩萨通达了胜义的一切法如虚空一般,世俗中的一切三轮
一 体空、三轮清净。这实际上是诸佛菩萨最喜欢的行为,《入行论》讲:
“除令有情喜,何足报佛恩。”就是除了令有情欢喜以外,哪有报上
法 20、因清净了缘于三轮之尘垢,故而没有微
佛陀恩德的事。其实,让有情欢喜的话,佛是最欢喜的。我们应经常
诸佛欢喜行。 尘许的不净。为了成办二利,而行持一切行
位 做对众生有意义的事情、众生欢喜的事。所以,只要我们尽量做对众
为皆令诸佛欢喜的稀有之行。
( 生离苦得乐的行为,三世诸佛会欢喜的。
一 世俗中的行为是一个不退转相,还有见解上的三轮体空、等净无二,
相 这些都是诸佛欢喜的相。

二、见道丌退转相:

上师:见道位的所有菩萨是不退转僧众,其后得具足十六相故(由入定所引发的殊胜身语之名言)。

见道的时候,如理如是地照见一切万法的本性,因为见道四谛的行相和见道四谛的本性不同,对欲界和
上界有不同智慧,总共有八忍和八智。菩萨入定的时候,因为通达了四谛的本体,在出定的时候,由忍与智
刹那的差别不同,有十六种相。

(麦)我们应当了知,在住于见道的中根菩萨相续中,以
苦法智忍—无间道—第一心
殊胜方便智慧所摄持的,包括八忍和八智刹那在内的此 苦谛
苦 法 智—解脱道—第二心
等十六智慧刹那心,以及由其所引发的殊胜身语之名言,
即是不退转菩萨的性相或者标志。 苦类智忍—无间道—第三心
苦谛
此处将忍智十六智慧刹那,说成是见道不退转相, 欲 苦 类 智—解脱道—第四心

是以因法的名称来安立果法的结果,而并不是见道智慧 集谛
集法智忍—无间道—第五心
本身。从正理可害的角度而言,入定智慧是不能以其他 集 法 智—解脱道—第六心

法来安立的。 下 集类智忍—无间道—第七心 见道
集谛
这样安立的用意是:由入定智慧所产生的果法,即 八 集 类 智—解脱道—第八心
是在后得之际出现的遣除色法等身语殊胜之相,这种关 谛 灭法智忍—无间道—第九心
联即为其原因。 灭谛
上 灭 法 智—解脱道—第十心
安立的必要:是为了通达除了根据所调诸众的根基 界 灭类智忍—无间道—第十一心
而应机化现的情形以外,得地菩萨诸众的后得,与其入 ( 灭谛
色 灭 类 智—解脱道—第十二心
定之相是基本相似的。 界
综上所述,依靠入定现见法性之力,而在后得当中 和 道法智忍—无间道—第十三心
无 道谛
出现的此等十六相,与见道之后所获得的果法并没有区 色 道 法 智—解脱道—第十四心

别,只是在分别相对应时,才从反体的角度划分为忍智 ) 道类智忍—无间道—第十五心
道谛
十六智慧的能表之法,但却并不是以分别各自的因法, 道 类 智—解脱道—第十六心 修道
而产生出分别各自的果法的。
二、见道十六种丌退转相:

位 颂词 (麦) (师)

1、因现证空性,从而遣除了对从色 因为他如理如实得通达了一切万法真实的意义,所以对从色法,
法等直至一切种智之间诸法的耽执之 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一切万法,遣除了执著的相。见道位的菩萨
遣除色等想, 想,以及遍计种子在内的所有法之苦 知道一切在胜义当中了不可得,世俗当中如梦如幻,而一旦因缘
法忍; 具足的时候,会现前;一旦因缘灭尽就再也没办法复合,伤心也
没有用。所以根本上断除了执著和痛苦的相。

2、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从而令无 这种菩萨具有智慧和菩提心,诸佛菩萨时时刻刻对他进行加倍、
心坚 上菩提心坚稳不退的苦法智; 加持,同时他自己也从根本上通达了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永远

也不会退转他利益一切有情的饶益心,菩提心非常坚固的。

( 3、因修持大乘发心等殊胜法门,从 因为他完全明白世间名闻利养等一切法,没有意义;小乘所希求
四 而使内心退转于追求名声等今生利益, 的自我解脱或者自私自利的心也没有任何实义,而且他完全了达
相 退小乘 以及小乘追寻个人寂灭的声缘境界, 了大乘显空无二的究竟甚深意义。这样,从小乘、世间道和外道
) 而不离开遍智作意的苦类忍; 的见修行果当中完全退出来,也就是说他再也不会生起自私的心,
或者世间的心。

4、虽然凭借善于辨别诸法的无分别 一地菩萨证悟了能辨别法和法性的观察智慧,故永远灭尽了一禅
智慧之力,而获得了四静虑,以及 至四禅的世间禅定,“等”包括了四无色界、灭尽定,也就是九
永尽静虑等, “等”字所表示的四无色和灭尽定, 等持。各种外道和世间道当中也有静虑,但因为菩萨有了智慧,
所有诸支分。 却永远灭尽了转生以及趋入其道的所 寂止、胜观的智慧一直是合在一起的,所以不会堕入世间寂灭的
有诸支分之苦类智。 禅当中,这些支分和静虑全部尽除。

(续下表:)
二、见道十六种丌退转相:
(续上表:)

位 颂词 (麦) (师)

5、利用善法而使身体十分轻盈,内心因 一般世间人背水走三步路,就感觉特别累,特别重,这是身
无有忿恨等诸缠 而呈轻利之性的集法忍; 体的一种沉重感,而一地菩萨不管到哪里走路非常轻松;心
身心轻利性 态也不会有压力、焦虑、痛苦等心理疾病。圣者完全懂得一
切万法的实相时,他把世间的各种各样的痛苦,因缘不具足
的痛苦当做玩耍一样,根本不会把他看得真实。
6、即使成为在家人,也不会贪执一切事 像在家菩萨,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世间的五欲、妙欲都不用舍
物,纵然享受[行持]诸种妙欲,也于其 弃而直接享用,但因为他具有善巧方便的原因,不会被烦恼
巧便行诸欲
毫无耽执,并极其善巧于与众生相应的 垢染染上。就像淤泥当中的莲花,非常澄净;也像孔雀食毒
诸种调化方便之集法智; 一样,不会被烦恼染污。因此他具有善巧方便而行持欲行。

谛 7、因现见在家的过患,以及耽执外境受 他见到了在家的各种过患,发愿长期乃至生生世世行持出家
用的过患,而不会接触女人,也不会使 的梵净相。有些始终行持出家相、梵净相,这也有不退转相

常修梵净行 用与凶恶等等有关的猛咒。在自利方面, 的。是不是所有行持的出家人都具有不退转相呢?不是。要

恒常修持清净梵行的集类忍; 恒常地行持,而且并不是形象出家,而是非常如理如法的,


对所有出家的戒律,非常严谨地受持。
8、由于心无散乱,并获得了信等诸根,
从而远离了为求名闻利养而诸根持律的
诈现威仪,言说动听之语的谄媚奉承,
赞美他人财物的旁敲侧击,直接向他人 一地菩萨在生活当中很自在,他对所有享用的资具远离了诈
善清净正命 巧取讹索,以及称赞昔日所获的假利求 现威仪、阿谀奉承等五种邪命,过着非常清净的生活。通过
利五种邪命,并远离了杀生等恶业, 这样清净的生活,也可以了解到他是不退转相。
(金鬘疏:不行摄伏女人等事)从而具
备了作为圣者之法的贤善清净之正命受
用的集类智。
(续下表:)
二、见道十六种丌退转相: (续上表:)

位 颂词 (麦) (师)

9、因破除了耽执蕴界缘起等等的 因为一切万法的本体是空性的,他证悟了这样空性的时候,包括我们清净分
加行,以及安住于持续耽执彼等 的当中的蕴、界、处、缘起这些法,他不会特别执著。
的随加行处,从而住于空性之中, 平时去执著,或者经常去耽著,这叫做加行。随加行,再再的执着,特别特
蕴等 无论对任何法都无有高低胜劣之 别去执著,这样不但一次的执著,还要不断去执著,心里也去执著,嘴里面也在
见的灭法忍; 说。
有智慧的菩萨,关于蕴空性、缘起空性,并不是天天谈,天天想,因为他已经
证悟了,不会一直挂在嘴边说的。
10、如同前者一般,以不乐论说 《般若经》当中用了盗贼的语言,比如说盗贼偷盗财物,他到底偷还是没偷这
盗贼语言,而破除了对证悟见道 样的说法,这个隐义引申出来:证悟蕴等界空性的违品是烦恼障和所知障。他不
作留难之法——掠夺善财诸加行, 会经常去加行执著他,或者随加行,后面不断地执著,见道的障碍是烦恼障,烦
以及耽执善法是否被掠夺等等的 恼障实际上有无明障,有结障,有怀疑障,看到路人的时候也说,经常也想。
诸留难, 从初学者来讲,他天天不是谈论贪嗔痴,而是讲见道违品的道障,本来应该是
随加行处之灭法智;
好事,可是一地菩萨,他对这些违品并不是一直说,并不是一直执着他。当然也
灭 有特殊开许的情况,比如说,他用语言来摧毁对方的傲慢,或者通过这种语言来
谛 能引诱对方。
( 11、如同前者一般,以不乐论说 在佛经当中经常用军事的语言,例如军事摧毁了什么,他去打仗等;同样的,
四 军队语言来破除了耽执布施等作 说我们的资粮被摧毁了没有?比如说生起一刹那的嗔恨心,多少劫的福德资粮被
相 为菩提之因的资粮队伍之多寡等 摧毁。
) 等的加行与随加行处之灭类忍; 没有得地的人经常谈论我修了什么什么资粮,这个资粮遇到什么违品,或者资
资粮 粮越来越增上,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大家随喜啊,我们经常互相说,其实这个也
有必要,让大家产生一些善根。
没有特殊必要的话,真正的大菩萨,他一刹那间当中成熟解脱无量的众生,
他根本不会在不同的场合当中宣扬。
12、依靠不乐论说村落语言来针对根, 《般若经》里面讲这些比喻来说明,完全通达一切万法灭谛的见道菩萨,他获得
以及“等”字所包含的,以不乐论说 了这些相。意思是说,他口头上也不会讲空性智慧,心里面也不会执著。
城市语言来针对根之所依,以不乐论 如果你执著得很多,说得很多也是很好的,但比如说,用金锤和铁锤如果打
市镇语言来针对根境,以不乐论说君 到头的话,都会出血的。虽然一个执著是好的,一个执著是不好的,我天天都执
及根等, 臣语言来对应我与我所,以“不乐论
著很下等的法是一种束缚,执著一个很上等的关于空性智慧,这对于见地菩萨来
战事 说战事语言”来对应所断与对治的交
讲,也是一种退转相,是不合理的。因此,他不谈这些,非常的稳重,这也是一
锋,便将对根、根之所依、根境、我
与我所以及所断与对治之交战此等五 种不退转相。
种耽执等等,都如同前者一般地予以
破除了其加行与随加行处的灭类智。
(续下表:)
二、见道十六种丌退转相:

位 颂词 (麦) (师)

13、因证达布施等三轮不可得,从而
分别破除了耽执悭吝、恶戒、嗔怒等
悭吝等, 通达了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多无有自
等的加行,以及持续耽执彼等的随加
加行及随行, 性的菩萨,吝啬、破戒、嗔恨、懒惰、散乱等六波罗蜜多的违品,
行处,并安住无缘之相——不会利用
破彼所依处, 他都不会特意地去执著,已经破除了对这些法违品的执著和相。
猛咒等等来侵害他众的道法忍;

14、因通达一切万法为三解脱门之自
他皆不可成立之相,从而于幽雅清静
道 虽然他已经悟到了三解脱门的道理,在胜义当中了不可得,连汗
的寂地,以法、道以及菩提妙果尘许
不得尘许法, 毛许的法也得不到,但是在后得的时候,他仍然非常精进的,不
谛 不可得的见解,长期精进修持般若波
断地、恒常地去修行。
( 罗蜜多的道法智;

相 15、因为于自地或者三智决定获得了
) 他已经证悟了基智、道智、遍智自地的相,对自地基道果的一切
安住三地中, 不退转之信心,从而安住于恶魔等不
法都正信不移,因为到了一地菩萨,对整个基道果的万法,完全
于自地决定, 可分裂之基智、道智以及遍智三地当
中的道类忍; 通达了它的甚深意义,所以绝不会有什么怀疑。

16、以坚定不移的发心全神贯注地趋 为了获得究竟的遍智为主的大乘究竟一乘的法门,为了听闻或
入遍智,并因为证悟了空性,所以能 者传讲佛法,甚至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
为法舍身命。 够为了演说遍智等正法的讲解听闻等
千万不要有一种满足感,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仅是今
等,纵然是身命也情愿舍弃的道类智。 生当中,发愿乃至生生世世都要修学佛法,需要这样一种发愿。
三、修道八种丌退转相:

不退转相:修道位的菩萨在入定的时候通达了胜义谛和世俗谛无二无别,以这种入定智慧的力量,
三十二种增损全部泯灭掉。
住亍修道位的所有菩萨(欲知有法),因为证悟进离增损的八种甚深实相,也就是说,依靠证悟
(哦)

境乊实相甚深空性等甚深自性,使有境修道入定智慧而进离有乊增益及无乊损减辪际的差异,在后得时
足能进离增损而为他众讲解甚深实相,这就是证成丌退转众(所立法)的相。
论式: 有法 所立宗 能立因
修道的菩萨是不退转菩萨,因为他证悟了八甚深的实相,在后得时能远离增
损而为他众讲解甚深实相。

由油灯所比喻的道理说明,这就是无欺的因果,这就是世俗当中很甚深的一个道
理,因此讲到八种甚深法来说明这个道理--无欺的因果。
八种甚深道理实际上是修道当中的不退转相,任何一个菩萨他具足了八种不退转
相,或者说八种不退转相当中的一个具足,我们可以以此推理,他就是修道的菩萨。

1 2
生,灭 从证达基法的侧面而划分

修持正 真如3 基
(麦尊)
行方式 所知,能知,正行
4 5 6
道 从正行方式或者基、
道、果三方面来阐述
的甚深 无二7 果
巧便8
三、修道八种丌退转相:

相的本体 哦巴活佛八种不退转相(八种甚深相)
基智之理 1、生甚深:世俗显现的一切法虽然在胜义中是无生,但在名言中显现产生
的差别: 并不矛盾,生远离增损而甚深。
2、灭甚深:虽然在胜义中无灭但在名言中显现为灭并不矛盾,即是灭甚深。
3、真如甚深:尽管以了知其胜义实相的智慧证悟真如,然而以方便不现行,
即是真如甚深。
道智之理 4、所知甚深:布施等所知的道虽然在胜义中无有,但在名言中显现为所知。
的差别: 5、能知甚深:道无生之理虽然在胜义中无所见,但在名言中见而不灭。
6、行为甚深:道的一切行为虽然在胜义中无所行,但在名言中行持。
遍智之理 7、无二甚深:所成无二本智虽然在胜义中无所成,但在名言中不舍成就相。
的差别: 8、善巧方便甚深:资粮究竟的果位既不住有边也不住寂边。

虽然甚深被划分为上述八种,但在证悟现空圆融一味的大平等方面,八种甚深的
关键要点却是一致的。
三、修道丌退转相: 理解修道
修道:从二地到十地菩萨之间总共有修道九地,整个过程称之为修道。五道当中资粮道、加行道、
见道、修道、最后成佛的时候叫无学道。
修道的本体,由加行、正行、后行三个阶段组成的。顺抉择分是加行、见道是正行、修道是后行。
用思、称量、观察,这三个词来说明修道的本体.在顺抉择分阶段,可以证悟总义之理;在见道阶段,能
了知其自性;在修道阶段,则可通达令以前已经修习过的境界进一步加深的方法。
加行道是正行前面的因,修道的本体还是见道的智慧,因为除了见道的智慧以外,修道的时候并没
有所现见法界的另外一个本体,其实他是见道时候智慧的延续,这种延续不断的,一地菩萨、二地菩
萨……这么一个过程叫做修道的本体。
(修道位从二地到十地之间是肯定不会退转的,但这个不退转也有不退转的相。)

修道的分类:这里修道的分类,主要从后得的功德来分,前面讲三智的时候,是以入定智慧的量来
分的。这样的修道是再再连续不断修持已见之义的道,因此以所断俱生分别上上品等九种差别,对治修
道的智慧根本的分类也有下、中、上品,由所断分支的分类下下等三种类别,对治也有下下品二地到上
上品十地之间的九种相,这是能仁佛陀在经中承许的。

上上 下下 二地
上中 下中 三地

断 上下 下上 能断 四地
的 中上 中下 的对
五地
障 治智 最小的智慧断除最粗的违品,十地末尾最大的
中中 中中 慧 六地
碍 智慧断除最细微的小小的所知障,为什么呢(小明
中下 中上 七地 灭除大暗,大明灭除微暗)?
下上 上下 八地 用除衣服上的障垢来比喻,虽然这个障垢很细
下中 上中 九地 很细,但是他需要大量的力量才能洗净。
下下 上上 十地
三、修道丌退转相: 理解修道 遣除亍资粮乊详细分类乊诤

午一、遣除于胜义中“有”增益之诤

修道行相(对治)(有法)/只有九种应成不定(立宗),
因为经中说其果福德无量无数不可限定的缘故(能立因) 。
回答:宗法丌成

修道行相有9种分类,并不是在胜义中成立,而是在世俗中成立,因此对方三相推理应该是宗法不成。
修道九种智慧所产生的福德之果是无量无边的。就像树是一棵,但是所长的枝叶可以是无数无量。
这并不是说胜义当中是一棵树,它并不是外道所承认的不可分割的成实法。如果不承许成实法,那么
在名言当中,这样数目的分析和归摄是非常合理的。

午二、遣除于世俗中“无”损减之诤
(有法)果福德无量无数、不可限定
(立宗)在名言中也应成无有这么多,只应有九品,
(因) 因为它的因(修道)数量决定为九的缘故。
我方答复:丌定因

同品丌成立:因只有九种+其果福德没有无量无数。这种情况是有的,故丌成立。

因为1)这一点,在名言缘起当中,能产生无量无辪的智慧,大慈大悲的佛陀以他的现见一切万法实相
的智慧来测知并且确定的。
2)从理证上成立。因为修道的智慧缘每一个众生回向,并且用智慧和方便来摄持,这样的善根能产生
无量无边的福德。因此修道的九品智慧,能产生无量无边的福德是非常合理的。
三、修道丌退转相: 理解修道 遣除亍道断治乊详细分类乊诤

一、遣除证悟胜义之法断得不合理之诤
对方辩论道:一般来说,在不可说为四边之任何一种有实法的胜义自性中,不可能有增减的安立,为此依
靠所说的“具此自性的修行”之道如何能断除所断违缘,又如何获得对治清净法。 如此对方依靠胜义而
不可能有断、得,进行损减的辩论。
那么我们在这里也可以这么说,小乘的辩论是不一定的。
他们说是你们的菩提,修道的九种次第是不合理的,因为他是远离一切言说之故。
其实这没有什么辩论的,因为你们菩提也是这样的,你们小乘阿罗汉的菩提,不管是无生智还是尽智,
也是在胜义当中空性,灭尽一切边。但在世俗当中,有阿罗汉智慧的产生,还有他断除的烦恼障碍,既然
这些都是合理的,那我们为什么不合理。

二、遣除以世俗刹那法不得遍智之诤
对方辩驳:世俗当中的一切万法,不管是智慧还是外在的世界,都是刹那刹那变化的,这样一来
1)刚开始初发心的证得菩提,如果是前刹那不合理,因为菩提并不是一个刹那法,而且后面的很多刹
那没有产生。
2)如果是后刹那,那前刹那已经灭完了,单单后刹那也不可能证得菩提。
3)不但是前面的刹那不合理,后面的刹那不合理,更重要的前后的几个刹那积聚在一起的这种情况也
不可能存在。所以不可能证得菩提。
回答:你说的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一、如果你说胜义谛当中菩提的证悟不成立,我们可以承许,胜义当中确
实连证悟菩提也是没有的。二、但如果你说世俗当中也不承认,我们就说不遍、不一定:虽然以理观察的时候不成
立,但名言中可以假立因果关系,这是佛教的甚深缘起。用灯喻来说明,比如说灯,在世俗当中
1)灯火一刹那间它可以产生,但一刹那马上灭完了,第二刹那还没有产生,一刹那的灯不可能烧尽所有的油
和灯芯。2)第二刹那也不可能烧尽所有的油和灯芯,因为第一刹那已经灭完了。3)第一刹那的灯和二刹那的灯火
这两个积聚在一起也不可能,一个是过去,一个是未来。
这样用胜义谛来观察的时候,在三时当中没有办法烧尽它的灯芯和油,过去者、现在者、未来者都不行,除了
这三个刹那以外,也不是另外的灯火在烧。但是在缘起当中这个是无欺存在的。
颂词:

诸法同梦故 丌分别有静
卯一、能依法身之 辰一、真实宣说
因--有寂平等加行
辰二、遣诤 无业等问难 如经已尽答
寅二、 卯二、所依报身之
别说 因--清净刹土加行 如有情世间 器世未清净
殊胜 修治令清净 即严净佛土
净地 巳一、摄
卯三、 辰一、
之加 义而宣说 境及此加行
事业化 本体
行 身之因 午一、所修对
--善巧 辰二、 境之善巧方便 超过诸魔怨 无住如愿力
方便加 分类 巳二、
行 广说 未一、本体 及丌共行相
分类 午二、
能修加 未二、断证特点 无著无所得 无相尽诸愿
行之善
巧方便 未三、作用 相状不无量 十方便善巧

已得有学众法,为得佛果当勤精进,故说成佛之因---生死涅槃平等性。
(麦)因为在八地菩萨的境界中,轮涅诸法显而无自性,如同梦境一般的缘故,所以诸法皆为各别自证之境。由于在
现空平等、不可言说的法界当中,除了同一的体相之外,根本不存在一丝一毫的差异,故而对三有与寂静不作取舍、
差异之相的分别,便是有寂平等加行。
修清净三地的时候,无分别智获得自在。法身是用智慧资粮而产生的,而报身用福德资粮产生的。法身的因是
什么 呢?无分别,轮回和涅槃无有分别,上和下无有分别,干净和不干净无有分别。因为世俗中一切万法如梦如
幻,而在胜义当中没有分别,因此我们到达这种轮涅平等境界的时候,诸法真正如梦如幻。
真正观察的时候,醒觉的法跟梦幻没有什么差别,比如说梦中所追求的事情,当你醒来的时候一无所有;人生
当中所追求的任何一件事情,我们特别执著,但当我死的时候什么都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醒觉法的本体跟
梦中的法没有什么差别,如果醒梦的法有差别,肯定有他的特殊的形相或者本质可以现前,但是没有。
遣诤
如果他方提出争议:假如诸法如同梦境,那么
第一个问题:(1)白天所聚积的善恶乊业,也应当像梦境诸业一般无利无害,戒者成为丌圆满乊业道 。
(2)如果在梦中梦见杀生等等,也应当像白天一般成为圆满乊业道。比丘梦到杀人就应该还俗了。
回答:不遍,或者是不一定。虽然在圣者菩萨的境界当中,白天和晚上的梦境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差
别,但是也不一定是所有的业不会有结果。为什么呢?因为从对境上讲,诸法与梦境没有差别。但是造业
的人有一定的差别
(1)如果有人已经证悟了诸法如梦的境界,我们就承许一切诸法如梦,白天和晚上没有差别。
(2)但如果有些人没有证悟的话,没有证悟者对晚上做的梦没有强大的执著,他第二天的时候,可
以醒过来,所以他就不造业。而对白天做的事,虽然是梦,但是他对这种梦有特别严重的实执,会造业。
耽着上面有差别,他所造成的果也有一定的差别 。
他方继续争辩:
第二个问题:如果佝认为是执著方面的差别,这种说法丌应该成立。为什么呢?
因为佛陀在佛经当中说过,梦和醒都是丌存在的,既然如此,佝说对有些人来讲是有执著的差别,这种说法是丌成立
的。
回答:不成。因为佛陀的密意指的是梦和醒在胜义当中不存在,但是二者在世俗当中是存在的,因为
世俗当中梦是存在的,执著他的心也是存在的。
他方继续争辩:
第三个问题:那我们经常所谓的三解脱门,无生无愿无相,在梦中修行的话,会丌会增上善根?
回答:对证悟空性的人来讲,三解脱在梦中修行,也是可以增长善根的。菩萨白天修行跟梦中修行是
相同的。修大圆满的很多瑜伽士、修行人,他们白天在修行,晚上光明梦境当中也在修行。前辈大德经常
说,白天和晚上证悟成一味一体的人面前,他不会造有漏的业,但是无漏的业不断地增上,所以他的资粮
会不断的增长,功德也会不断的增长。
他方继续争辩:
最后一个问题:做梦的过程当中,如果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等六波罗蜜多,会丌会圆满资粮?
回答:不作回答了。这个实际上跟在梦中修三解脱门增上功德是相同的。转请弥勒菩萨回答。弥勒菩
萨说,是用弥勒的名字来作答吗?……。表面上看,他好像并没有很好的回答,但其实这里有一个缘起,
讲最甚深的般若法门的时候,让弥勒菩萨来回答,这也是给我们提问者结上一种善缘。下一世弥勒菩萨在
转法轮的时候,所有的问题他会一一地回答。
颂词:

诸法同梦故 丌分别有静
卯一、能依法身之 辰一、真实宣说
因--有寂平等加行
辰二、遣诤 无业等问难 如经已尽答
寅二、 卯二、所依报身之
别说 因--清净刹土加行 如有情世间 器世未清净
殊胜 修治令清净 即严净佛土
净地 巳一、摄
卯三、 辰一、
之加 义而宣说 境及此加行
事业化 本体
行 身之因 午一、所修对
--善巧 辰二、 境之善巧方便 超过诸魔怨 无住如愿力
方便加 分类 巳二、
行 广说 未一、本体 及丌共行相
分类 午二、
能修加 未二、断证特点 无著无所得 无相尽诸愿
行之善
巧方便 未三、作用 相状不无量 十方便善巧

清净刹土加行:八地以上的菩萨获得自在以后,他通过修清净刹土加行以后,慢慢成为报身和化身,也就是色身
的因。《中观宝鬘论》说:“诸佛之色身 ,由福资所成。”就是说,得到了这种菩萨境界的人,不断地修将来自己
的清净刹土,这样的修行,实际上是他获得色身唯一的因缘。

由情世间与器世间二种差别故,严净佛土亦分为二:
(1)净治有情刹土:菩萨见诸有情“饥渴”所逼及行十不善,打人杀人,背舍三乘,起诸害心,具足五盖,远离
世出世间正见,及有三恶趣等不净,为对治彼,菩萨起大精进修行六度,严净佛土,令自佛土诸有情类享用诸“天
受用”及“等”所摄行十善业道,相互慈爱,精进勇猛,勤修三乘,自在出入静虑无色,远离一切恶见邪执,三恶
趣名不令闻,此即严净有情佛土。
(2)净治器世间:菩萨见所居地有“块石荆棘”,及沟坑等诸不净,为对治彼,菩萨起大精进修行六度,严净佛
土,令自佛土“纯金为地”,及“等”所摄镶吠琉璃,金沙布地,此即严净器世界佛土。
颂词:

卯一、能依法身之因--有寂平等加行

卯二、所依报身之因--清净刹土加行
寅二、
别说 巳一、摄 境及此加行
殊胜 卯三、 辰一、
义而宣说
净地 事业化 本体
身之因 超过诸魔怨 无住如愿力
之加
--善巧 辰二、 午一、所修对境之善巧方便

方便加 分类 巳二、 及丌共行相
行 广说 未一、本体
分类 午二、能修 无著无所得 无相尽诸愿
加行之善巧 未二、断证特点
方便 相状不无量 十方便善巧
未三、作用

已为成办自之佛土清净者,须以方便善巧,随诸善缘,行佛事业,故说善巧方便。
方便善巧加行:本体是依靠善巧方便获得自在而成办二利。
善巧方便的加行,分所修对境善巧方便和能修加行善巧方便。
1、所修对境善巧方便:是佛陀所获得二利的果位,也就是佛陀究竟的果位是境善巧方便,因为这是
我们所追求的对境。或者按照麦彭仁波切的注释解释谓境有十即三解脱门、三十七菩提分【《二万五千
颂》、《八品般若》、《多品经》中则谓九次第定、十力、不共法等等】,这是用善巧方便来利益众生,
众生是善巧方便所饶益的对境。
2、能修加行的善巧方便:属于清净地非常殊胜的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或者按照麦彭仁波切,从自
己修行、度化众生的有境方面来讲善巧方便。【有境加行体性:谓虽以般若习学诸法,然由大悲不为自
利证彼等果,故不住二边之修行。】
《现观庄严论》直接意思是说清净三地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而间接意思是,我们现在不管度化众生
还是自己修行,都需要善巧方便。
分类 十种善巧方便
1、所断乊特点:由亍已经断除二障及其习气而越过四魔怨敌。
所 所谓四种魔众怨敌包括:作为痛苦所依近取五蕴之蕴魔(于何而死:谓于已生已起五取蕴);
修 作为三界诸烦恼之烦恼魔(由何而死:由烦恼故取生后世,由生而殁);自所居世界迁移至另 超过诸魔怨
自利法
对 一世界的死主魔(死的体性:谓有情类命根断灭);对超离于以上三者的善法作阻碍的天子魔
身的善 (令不超越死:于勤精进欲越死者,令其终不能越,或经多时方能超越)。
境 巧方便
之 2、所证乊特点:由亍已经证悟万法平等性而丌住一切辪。
善 因为已经证悟了一切万法平等清净,有寂平等,所以不会住在寂灭的边,或者显现轮回的边, 无住
巧 他不断地会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方 他利色
便 3、依往昔的宿愿而具备任运自成趋入他利色身的力量。
身的善 如愿力
巧方便 依靠前世发愿的力量直接饶益有情。
4、虽然依靠殊胜方便智慧了知真实际,但在非时丌现行,这是丌共的法相。
虽然依靠殊胜的智慧和方便,已经现前了真如地、灭尽地,但是不像声闻阿罗汉一样,自己有
本体 丌共行相
了境界的时候,马上现前寂灭。他为了利益众生,没有到一定的因缘成熟之前,他会不断地利
益众生,这就是跟声闻、其他世间仙人不同的相,不同的善巧方便。
5、所断乊特点:由亍已经断除方便的远品----三轮执著而无有贪著。
菩萨断除了善巧方便的违品——贪著。痛苦的根源就是执著,只要执著,就会带来许多痛苦和 无著
能 违缘。所以所断的就是执著。没有执著,无有贪著,这就是菩萨的无著善巧方便。

加 6、所证乊特点:由亍证悟了真正实相四辪无我,故而是本体无缘空性解脱。
行 断证 因为他证悟了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或者说人无我和法无我,所以一切万法的本体空性方面已 无所得
之 特点 经解脱了,也就是三解脱门本体空性,无缘的空性。
善 7、由亍证悟道无相,故为因无相解脱。
无相
巧 因为修道没有相的执著,所以叫做无相善巧方便。
方 8、由亍证悟果无愿,故为果无愿解脱。
便 不像我们现在有执著,要想获得果位。到这种境界的时候,对果希求的愿望也是没有的,这叫 尽诸愿
做果无愿善巧方便。
9、暂时的作用:由自己的境界中现前道的证悟而善巧为他众讲解丌退转的相状。
相状
对所有的深广法门都非常精通,因此他会讲不退转相,或者深广法。
作用
10、究竟的作用:由亍因方便乊加行圆满而现前了知一切境相的无量善巧方便。
无量
这种菩萨对所有善巧方便的对境,无论是世间和出世间,全部会精通。
总结偈
竟果无愿解脱胜,晓所修相真实际,
1、遍智:
智慧发心大方便,此遍智理当了知。
无相解脱之三乘,晓诸道相真实际,
2、道智:
具慧自性大方便,此道智理当了知。
体空解脱所知基,具双运相真实际,
3、基智:
晓此智系慈悲心,此基智理当了知。
入定金刚之喻定,后得如幻之等持,
4、正等加行:
了知有现与无现,深广正等加行理。
凭依胜勇之等持,入出地道断证增,
5、顶加行:
圆满差别无有量,顶加行理当了知。
入定后得轮番式,如所入定甚深智,
6、次第加行:
尽所广大相渐修,三定圆满当了知。
竟入出定无轮番,无量四相四解脱,
7、刹那加行:
诸相顿圆顿现前,菩提胜道当了知。
具三解脱三智海,三定四行所成果,
8、法身:
三身坛城圆法身,事业威光当了知。
八事 法相 事相 界限 七十义

遍智 能于一刹那间现见诸法一切如所有
可分为两种。如所有智和尽所
性及尽所有性的智慧,就是遍智的 佛位 十种法
有智
[一切相智] 法相。

道智 了知三道无有自性,并依靠圆满、
可分为三种。声闻的道智、缘
三智 成熟和修炼的方式,来现证空性的 大乘五道 十一种法
觉的道智还有菩萨的道智
[道相智] 有学道智慧,就是道智的法相。

基智
现证一切万法补特伽罗人我为空性 可分为两种。大乘的智慧和小
小乘五道。 九种法
的片面智慧,就是基智的法相。 乘的智慧
[一切智]

正等加行[圆满 为了使三智所证获得自在,而总摄 十一种法


从小资粮道直至十地之最后
现观一切相加 无生三(智)进行修习的菩萨瑜 可分为二十种加行。
有际之间。
行] 伽,是正等加行的法相。 因安立

依靠正等加行,总摄无生三(智) 八种法
顶加行 进行修行而获得自在的菩萨瑜伽, 可分为七种。 从暖位直至最后有际之间。
是顶加行的法相。 果安立
四加行 在渐悟者中,以闻思为主
为了使与三智识相同时生起的证悟 的,是从资粮道开始;而修 十三种法
次第加行 获得稳固,而次第修习三智之相的 可分为十三种。 行者,则是从暖位开始,直
菩萨瑜伽,即是次第加行的法相。 至最后有际之前(不包括最 因安立
后有际)。
四种法
次第修习三智的菩萨瑜伽,便是刹
刹那加行 可分为四种, 其界限,仅在十地的最后。
那加行的法相。
果安立

修行加行所获得的究竟之果,也即
法身 法身 具备众多无漏功德,便是果法身的 可分为四种。 界限仅在佛地。 四种法
法相。
法相 分类 界限

加 一、暖顶加行 暖位所摄的总摄修习之标志殊胜者,即是标志
可分为十二种 在暖位
(顶加行)[暖顶加行]的法相。
行 [具足十二相状之顶加行]


法 二、顶顶加行 加行道顶位所摄的总摄修习之殊胜增长阶段,
可分为十六种 在大乘加行道顶位
: [福德增长之顶加行] 即是相增长(加行)[顶顶加行]的法相。

为忍位所摄的,对于三智的任何一种证悟以及
三、忍顶加行 不舍众生之利都已获得坚固的顶位,即是坚固 可分为两种坚固
[坚固顶加行] (加行)[忍顶加行]的法相。

四 、 世 第 一 法 顶 加 行 对于四种菩萨随喜发心之义能够一心专注而安
住的顶位,为世第一法所摄,即是心遍住加行
[心遍住顶加行] [世第一法顶加行]的法相。

对于见道所断之妄念能够特别对治的总摄修习 可分为针对四种妄
五、见道顶加行 殊胜(三智)者,即是见道顶加行的法相。 念的四种对治

对于修道所断之妄念能够特别对治的总摄修习 可分为针对四种妄
六、修道顶加行 殊胜(三智)者,即为修道顶加行的法相。 念的四种对治
七、无间顶加行 成为遍智亲因 的总摄修习殊胜(三智)者,
仅为最后有际
[无间道之顶加行] 即为无间顶加行的法相。

从未入道直至最后有际之
八、应遣邪行 颠倒执著二谛之无知,即是应遣邪行的法相。 可分为十六种 间(还有一种说法,是直
至七地之间)
顶加行八法关系(简略-哦巳活佛):

辛一、以相表示暖顶加行 1
辛二、以增表示顶顶加行 2
庚一、加行道顶加行
辛三、以稳表示忍顶加行 3
第 辛四、以资粮表示世第一
4
五 法顶加行
己二、宣说各分 庚二、见道顶加行 5

位究竟乊现观--
顶 顶加行

观 庚三、修道顶加行 6
辛一、宣说本体止观双运等持
7
庚四、无间道顶加行 辛二、广说彼特点乊分类

辛三、遣诤 8
顶加行八法关系(简略-麦尊):

壬一、暖顶加行 1
壬二、顶顶加行 2
辛一、加行道顶加行
壬三、忍顶加行 3
壬四、世第一法顶加行 4
庚二、广讲
自在乊果--顶
辛二、(以断除所断转趌、退还、实有、假立四种 5
加行
分别念遍计部分等等所表示的)见道顶加行
(顶加行品
第五)
辛三、(以断除四种俱生分别念
等为代表的)修道顶加行 6
壬一、本体
辛四、(具备有学道究竟无量功 壬二、因
德的)无间道顶加行 7
壬三、所断邪分别念 8
颂词:

梦亦于诸法 观知如梦等
辛一、以相表示暖顶加行 是至顶加行 所有十二相

尽瞻部有情 供佛善根等
辛二、以增表示顶顶加行 众多善为喻 说十六增长
庚一、
加行道
顶加行 由三智诸法 圆满最无上
辛三、以稳表示忍顶加行 不舍利有情 说名为坚稳

辛四、以资粮表示世第一法顶加行 四洲及小千 中大千为喻


以无量福德 宣说三摩地

加行道有四位,暖、顶、忍、胜法位,四位有不同的相来表示。以“相”来表示暖位的顶
加行,以“增”来表示顶位的顶加行,以“稳”来表示忍位的顶加行,以“资粮”的福德来表
示世间第一法的顶加行,分四个方面来讲。

《略义》:顶加行:依靠正等加行,总摄无生三(智)进行修习而获得自在的菩萨瑜伽,
是顶加行的法相。可分为七种。其界限,是从暖位直至最后有际之间。
顶加行的现观可以分为7种:1.暖顶加行;2.顶顶加行;3.忍顶加行;4.世第一法顶加行;5.见道顶
加行;6.修道顶加行;7.无间道顶加行。

暖位的顶加行,是暖相已经获得了很高的境界。有白天暖顶加行的相和晚上梦中暖顶加行的
相,每一个都是六种相,总共有十二种。
(哦)加行道暖顶加行的本体:暖相的明得暖智。 梦亦于诸法 观知如梦等
分类:有十二种暖相,分为①梦不②醒阶段的两类相,总共有十二种。 是至顶加行 所有十二相
颂词:

梦亦于诸法 观知如梦等
辛一、以相表示暖顶加行 是至顶加行 所有十二相

尽瞻部有情 供佛善根等
辛二、以增表示顶顶加行 众多善为喻 说十六增长
庚一、
加行道
顶加行 由三智诸法 圆满最无上
辛三、以稳表示忍顶加行 不舍利有情 说名为坚稳

辛四、以资粮表示世第一法顶加行 四洲及小千 中大千为喻


以无量福德 宣说三摩地

亍相乊后宣说增长,问:“由如是十二相所表,得至顶位乊福德增长有几?”
答:经说彼增长。
问:于何说?
答:譬喻而说。
问:于何譬喻?尽瞻部洲诸有情类,皆得人身,发菩提心已,尽其寿量,供养诸佛善根福德,
及“等”字所摄宝珠得而还失等。

《略义》:顶顶加行【福德增长之顶加行】:加行道顶位所摄的总摄修习之殊胜增长阶段,
即是相增长加行【顶顶加行】的法相。可分为十六种。其界限,在大乘加行道顶位。

以相增长所表示的顶加行[顶顶加行],也即安住加行道顶现观之诸大菩萨修学般若的功德,若
以尽瞻部洲的所有有情供养佛陀的善根等众多善事为比喻,而从相增长等功德的角度来宣说,
则有十六种分类。
(哦)顶顶加行本体:增长乊明增的顶智。
尽瞻部有情 供佛善根等
分类:共16种。有(一)外增长相不(二)内增长相两类。 众多善为喻 说十六增长
颂词:

梦亦于诸法 观知如梦等
辛一、以相表示暖顶加行 是至顶加行 所有十二相

尽瞻部有情 供佛善根等
辛二、以增表示顶顶加行 众多善为喻 说十六增长
庚一、
加行道
顶加行 由三智诸法 圆满最无上
辛三、以稳表示忍顶加行 不舍利有情 说名为坚稳

辛四、以资粮表示世第一法顶加行 四洲及小千 中大千为喻


以无量福德 宣说三摩地

(哦)忍顶加行本体:方便智慧的证悟忍不稳固忍智。
分类:1、自利证悟稳固乊特点,以大智慧遍知一切,即三智乊诸法现观圆满无上的证
悟稳固;
2、他利方便稳固乊特点:以大悲心丌舍利益有情,即是方便稳固。
以上能表示忍等持的名为方便智慧稳固是《般若经》中宣说的。

(上师)智慧和方便达到一定境界,他获得了忍位的境界。分类有二:自利智慧方面的稳固
境界和利他大悲心方面的稳固境界。
第一、对声闻缘觉的基智、对菩萨的道智、对佛陀的遍智,是最稳固的,最无上的。
第二、利他方面:生起不偏于自己,完全是利益众生,缘一切有情不舍弃的悲心,
这是方便稳固。
颂词:

梦亦于诸法 观知如梦等
辛一、以相表示暖顶加行 是至顶加行 所有十二相

尽瞻部有情 供佛善根等
辛二、以增表示顶顶加行 众多善为喻 说十六增长
庚一、
加行道
顶加行 由三智诸法 圆满最无上
辛三、以稳表示忍顶加行 不舍利有情 说名为坚稳

辛四、以资粮表示世第一法顶加行 四洲及小千 中大千为喻


以无量福德 宣说三摩地

(哦)世第一法顶加行本体:作为见道的直接因的世第一法乊等持。

(哦)此义在经中说:四洲及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乊土等以秤衡量能定其量等
作为比喻,以不乊相比更大更多无量的福德,来宣说经中所阐明的见道乊直接因——无间胜
法位三摩地具有无量福德智慧资粮。

(麦)作为以福德所表示的世第一法顶加行,由于从中可获得心遍住之殊胜三摩地,因而在此
期间,其随喜方面也获得了殊妙之成就。
依靠四洲、小千、中千以及三千大千世界诸等大地所称量的数目为比喻,以比其更不可
知量的无量众多福德所宣说的,便是安住于一心不二之境界的世第一法三摩地。

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土木、石头,都可以用称来衡量的,但是与住在加行道世间第一法的人,他们修般若的等持,
这个功德和福德,佛经当中说是无量无边,难以衡量。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见道的时候完全是超凡入圣了,那他的直接因的——世间第一法的境界,应该是非常广大的。我们如果能真正修
出世间的般若波罗蜜多和大悲空性无二无别的境界,确实功德很大。
因此,我们对《现观庄严论》的般若空性方面的闻思,在这方面的修行,也有非常大的功德,虽然表面上我们看不出
来,不像造佛像、修寺院那样的,但实际上无形的功德远远超过这些。
分两大内容:
所断和能断
颂词:







庚 断

--

、 遍
见 计
道 之

顶 别








--






分两大内容:
所断和能断
颂词:



宣 为他示菩提 其因谓付嘱
说 壬一、宣说 癸一、陈述缘--教法证法
所 因缘聚合乊
断 证彼无间因 具多福德相
差异 癸二、宣说因--福德资粮乊近取
--


计 垢尽无生智 说为大菩提
庚 之 癸一、安立大中观乊观点 无尽无生故 彼如次应知
二 分 壬二、宣说
、 别 果断得乊详
见 细分类 子一、以事势理而破 无灭自性中 谓当以见道
道 辛 癸二、遮破有 尽何分别种 得何无生相
顶 二 实宗乊观点

加 宣 子二、以承许相远而破 若有余实法 而于所知上
行 说 说师尽诸障 吾以彼为奇


此中无所遣 亦无少可立
--

丑一、宣说甚深智慧进离破立乊特点
见 子一、 于正性正观 正见而解脱
道 因无
之 癸一、
智 间道 丑二、宣说广大方便具一切波罗蜜多相 施等一一中 彼等互摄入
宣说
慧 壬三、 忍智
见道
本体方 入定 丑三、说明本体方便智慧双运乊忍智 一刹那忍摄 是此中见道
便智慧 智慧
乊真实
子二、果解脱道乊智狮子奋迅相 次由入狮子 奋迅三摩地
特点
癸二、宣说表示彼后得乊实修
观察诸缘起 随顺及回逆
(一)所断--遍计之分别
分别妄念有所取分别和能取分别,1.所取分别又有趋入所取分别和退还所取分别, 2.能取分别也分
执实能取分别和执假能取分别。总共有四大类。所取分别有十八种,能取分别也有十八种。
你要现前智慧的时候,智慧的违品所断必须要认识。这是《现观庄严论》当中的见道违品,是什么
呢?所取分别和能取分别。转趣分别,转趣指的是趋入的意思;退还分别,是舍弃、舍掉的意思。
什么是转趣或者转入分别呢?比如说,我们缘于大乘佛法,这是一定要修持的,这样想也是一种所
取分别,到最究竟的时候也要舍掉,这叫做转入所取分别,也有九个。
还有所舍弃的分别,小乘法门没有菩提心,要舍掉小乘,我们在大乘当中不需要的,这种分别叫做
舍弃的所取分别。有九个。
为什么见道当中必须要断掉呢?
执著大乘也好,执著小乘也好,暂时来讲这是好的,但在现观境界当中,凡是执著都要破掉。刚才
前面九种所取分别,转入的这种所取分别和舍弃的九种分别,实际上是不符合一切万法的本体实相,所
以,这些遍计法都不合理,不真实,因此要必须去掉,理由是这样的。

我们在执著外境的过程当中,从对境的层面来讲分别念的部分叫所取分别;从心识侧面的执著,或
者是分别,叫能取分别。就像镜子里面显现山河大地的影像,这个影像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镜子方面的
显相,这个叫做能取分别念,所取从对境的侧面说,即从镜子里面显现的山的影子。虽然是镜子里面没
有两样,但是从反体来讲,一个是镜子的侧面,一个是对境的侧面,这两个部分我们心里可以分;同样
的,能取和所取,一个是从对境方面叫所取分别念,从有境方面,从心识方面叫能取分别念。
所取各分九种,能取也有九种,这九种是从补特伽罗的角度来分的。补特伽罗有两种,一种是现量
证悟一切万法真相的圣者;一种是没有现量证悟一切万法的补特伽罗,这个叫做凡夫(异生)。比如说
凡夫执著有情的时候,有实有的执著,这叫做是实有能取;而圣者执著有情的时候,因为他已经现量证
悟了一切万法,他没有实有的执著,但有假有的分别。所以能取分为假有的能取分别和实有的能取分别。
因为对境不存在,那有境的心识不存在,既然不存在,我们去执著他的话,那不合理,他是颠倒的,
增益的,非法的,所断的,可以这样来理解。
分类 舍弃所取分别九种 分类 颂词
哦巴活佛 麦尊
分别本体 1、对由于堕入三有、寂灭其中之一的缘故以至单单人无我的证悟智慧 堕三有寂灭,
分 方式 下劣加以分别。 故智德下劣
别 2、对于道之因下劣而不具备内外缘摄受者加以分别。 无有摄受者
道 从道
分别差别 3、对于道相下劣,只有烦恼障之对治——四谛无常而所知障的对治—
之 低劣 道相丌圆满
方式 —远离三十二增益相不圆满加以分别。
方 的角
式 4、对于道的作用下劣,在最后有时也观待善知识即由他缘而行加以分
度 由他缘而行
别。
分别总方
5、总体来说,对于不具备三大所为之果致使所为颠倒加以分别。 所为义颠倒


别 6、对于断德下劣,只断烦恼障而是相似断德加以分别。 少分
果 7、对于证德下劣,由于缘人无我四谛无常十六种不同戏论而妄念种种 从果 种种
之 分别别方 加以分别。 低劣
方 式 8、对于作用下劣,断所知障之断无有本性身致使住行愚昧加以分别。 的角 亍住行愚蒙
式 9、对于没有获得法无我圆满之证悟智慧法身而在自果之后趋入大乘加 度
亍随行相
以分别。
分类 假有能取分别九种(哦巴活佛) 颂词
1、对下等果决定丌会获得如大乘所为一样究竟果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不如所为生
2、对由亍趋入小乘道而执著大乘道非自己应入乊道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执道为非道
对小乘补
特伽罗执 3、对基世俗因果法具有灭法乊生执为胜义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谓生俱有灭
为假有乊 4、对道入定有无远缘而具丌具备道法持续性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具不具道性
能取分别
5、对后得以实执安住色等法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安住
6、对亍以方便发菩提心而能失坏小乘种姓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坏种姓

对大乘补 7、对亍以智慧证悟修行胜义真如本体乊果无有希求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无希求


特伽罗执 8、对证悟胜义中无有自性而无有因所修道法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无因
为假有乊
能取分别 9、对在名言中了知它的远品魔及敌对者存在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及缘诸敌者

分类 假有能取分别九种(麦尊) 颂词
(一)执著绝对丌能如愿以偿地产生三大所为,戒者丌能获得所求乊果位的补特伽罗仅为假立受
不如所为生
用者的能取分别念;
(二)执著将大乘正道执为“非正道”的耽执者仅为假立受用者的能取分别念; 执道为非道
(三)将所知范围内的,不因法灭尽共存[俱有]的果法产生乊世俗法,耽执[谓]为胜义的补特伽罗,
谓生俱有灭
执著为假立受用者的能取分别念;
(四)将耽执具丌具备道乊本性——丌间断的大乘相续者执著为假立士夫的能取分别念; 具不具道性
(亐)以执著色法等为实有,从而执著安住者为假立受用者的能取分别念; 安住
(六)执著以(大乘)发心等等而毁坏声闻种性者为假立受用者的能取分别念; 坏种姓
(七)将因满趍亍单空,从而对佛果戒者大乘法义无有希求乊心者执为假立受用者的能取分别念; 无希求
(八)将证悟胜义中无有作为因法的般若波罗蜜多,戒者无有教法不证法等等的士夫执为假立受
无因
用者的能取分别念 ;
(九)将耽执作为道乊远缘的诸敌者,也即诸魔众等所缘存在的补特伽罗执为假立受用者的能取
及缘诸敌者
分别念。
(二)能断的、对治--见道之智慧 分3

1、能生起见道智慧的因缘:

获得见道真正的缘是什么呢?我们经常对他众宣说证法,佛陀的证法是什么呢?就是
我们讲慈悲心,讲菩提心,讲智慧,讲信心,讲出离心等等。这些是佛陀的真正的让我
们相续当中能产生的证法。证法的因是什么呢?教法般若,将证法的因交付。
佛陀当时要接近涅槃的时候,第二转法轮的般若全部交付于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并
且佛陀再三叮嘱,说宁可毁坏其他所有的佛法,但是般若法门连一个字都不能失坏,如
果失坏的话,那就毁坏了我的教法等等。所以佛经里面讲直接交付于阿难尊者,间接也
说明了证法的真正因就是经教,也就是是《大藏经》、论典这些。

能证悟见道殊胜智慧,前面会有一个无有间断的因。这个因,就是加行道最后的世
间第一法,寂止和胜观双运的禅定。
上面所讲到的教法、证法、还有修持他的无间因,这三者福德是无量无边的。作为
一个菩萨,他需要在一个阿僧祇劫当中通过极大的积累资粮,然后相续当中才可以证
得见道。

即:般若波罗蜜多是菩提之因。 相关颂词:
为他示菩提,其因谓付嘱。
证彼无间因,具多福德相。
2、果-断除障碍、获得智慧及辨析:(1)合理的大中观的观点 客尘清净
菩提

果即大菩提,有两种:客尘清净菩提和自性清净菩提。 断德 证德
什么叫客尘清净菩提,小乘认为我们相续当中具足烦恼障和
所知障(一般小乘并没有说所知障),障碍全部断除以后有一种 垢尽/无生智,说为大菩提,
断德,离垢的部分称之为本性身。 无尽/无生故,/彼如次应知。
还有一个身叫做智慧法身,是什么呢?通达一切万物实相,
原来的烦恼障再也不会产生,真正证悟无生的证悟功德,这叫做 自性清净
证德。断德和证德,实际上是自性身和法身,所有的障碍都断除 菩提
了,所有的智慧现前的话,这个叫做远离客尘的菩提。

按最究竟大中观的观点来讲,刚才说的灭尽垢染是不成立的,因为烦恼自己的本体根本没有成立,烦
恼障和所知障如同石女的儿子一样。既然障碍没有灭尽,那断除障碍的这种智慧也从来没有产生过。即自
性清净菩提。
按照这样的次第,我们前面刚才讲的离垢清净,叫做离垢清净菩提;后面的这个菩提,也就是无生无
灭,智慧没有什么产生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也没有什么灭的,这种境界叫做自性清净菩提。

我们经常说的二清净,在《般若经》当中实际上直接宣说了。《般若经》:如果你承许佛母灭了,
等同承许虚空已经灭了。法没有产生,怎么会有灭,意思是什么呢,烦恼本来也没有灭,怎么会有他的
产生呢?烦恼如果有灭,那虚空也有灭了;智慧有灭的话,虚空也有灭了。既然他从来没有产生过,怎
么会有灭?佛陀当时伸出他的大广舌遍于三千世界说,“我这样说是真实不虚的,三个阿僧祇劫以来,
我从来没有说过妄语,为了证明这个真理,可以伸出我的广舌相,给有缘的弟子看”,所以他当时用谛
实语来给大家交代。
思考:如何成立诸垢无生无灭?
 以教成立:《辨中边论》:辩无上乘品:以离真法界,无别有一法
 以比喻成立:如虚空,无生无灭,法界是离戏体性故,
 以理成立:无谛实有(离一多因故、大缘起因等),如空花,无实有中无生无灭
 诸法因缘生,无有少自性
2、果-断除障碍、获得智慧及辨析:(2)不合理的有实宗观点(分A和B两种)
A、小乘有部和经部宗 关于大乘的“无尽无生”的得果(即无有所
灭的垢染、无有所生的智慧,不生不灭),认为不合理,他们自己的观
点合理:
他们的得果观点是:小乘认为得果的时候有一种灭法,即抉择灭。《俱 无灭自性中,谓当以见道,
舍论》讲抉择灭和非抉择灭。 尽何分别种,得何无生相?
• 非抉择灭,是因缘不具足的无为法。例如雪山上没有草。【未生之能
障是非抉择灭】
• 抉择灭是通过剖析和抉择以后,原有的障碍抉择没有了,没有的、空的部分叫做抉择灭。圣者的智慧也是一个抉择
灭,他们是这样认为的。【已生之能障是择灭】
其中有实二宗内部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实际上均是如此承认的:经过摧毁与分析可以抛弃执著之心的粗大诸法
为世俗谛;而无法舍弃的无分刹那心识与无分微尘无情法在胜义中必然是存在的。
这些有实宗论师在讲述无实空性等经文时,则一概解释成微量或鲜少之义等。他们讲解说:一切有实法是下劣的,
故而称无实(意为以下劣加否定词,其实还是不空的),因为在现阶段此等均是无稳固性可言的缘故。或者说,由于一
切有实法中多数无有实质(意为经中是就大多数而言的),因此说是无实,其原因是前际已经过去、后际尚未产生。)-
--《中观庄严论释》
也就是大家在辩论什么是胜义谛! 他们认为得到的果不可能是彻底空性的,只空粗大的法,无分刹那心识和无分微尘
是证果时也存在的,证得一个抉择灭的实有的灭法即智慧。不同意我们所说的智慧是本自清净、空性的本体,不同意所
清除的垢染分别心其实是原本不存在的、毫无自性,认为灭掉的垢染实际是有最微小的部分的,也就等于是实有的。
驳:(以事势理破)
我们平常说“依靠无漏修道生起智慧、断除障碍”,或者像小乘有实宗讲“证阿罗汉果时,会获得名为尽智和无生
智的灭法”,这些都可以承许是世俗名言中合理的安立,但如果真正用大乘的智慧来进行观察,就会发现所断和所证都
是得不到的,即从本来清净之法性实相的角度而言,万法恒时都安住于无有任何灭尽、也无有任何产生的自性当中,这
样一来,第一地菩萨的见道智慧到底灭尽了什么样的分别种类,又得到了什么样的灭法无生相呢?什么也没有,没有灭
什么,也没有生什么智慧出来。
我们可以这样观察:如果万法的本性是有垢染的,那么当我们得到见道智慧的时候,也不可能把它们看成无垢的,
否则我们的有境智慧就已经不符合万法实相了;如果对境万法原本就是无有垢染的,那就说明我们只是以无倒的智慧照
见了无垢的实相而已,并不是改变了事物的自性,也不是新得了什么特殊的法,这样见道实际上也没有更特殊的境界。
《定解宝灯论》里也说:障碍自身本来也是清净的,在究竟意义上有何可断除?
我们现在只不过没有深入学习,才会特别担心自己烦恼深重、不能解脱,要是真正明白了自性清净的道理,就会知道贪嗔痴这些
烦恼就如同幻化的士夫一样,本来不存在。我们的这种执著,就好比把阳焰当成水、把浮云当成人物一样,实际上对我们是无利无害
的。
无灭自性中,谓当以见道,
尽何分别种,得何无生相?
A、关于小乘有部和经部宗就自性清净的辩论,在《中论》中也有:

《中观根本慧论》:
庚一、(宣说他宗观点):
若一切法空,无生无灭者。
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
如果一切法是空性,无生无灭,那你们把断除了什么样的业和烦恼、息灭
了什么样的痛苦五蕴称为涅槃呢?

辛一、(反驳他宗观点):
若诸法不空,则无生无灭。
何断何所灭,而称为涅槃?
如果诸法不空,则不会有生也不会有灭,那你们把断除了什么业和烦恼、
息灭了什么痛苦五蕴称为涅槃呢?
2、果-断除障碍、获得智慧及辨析:(2)不合理的有实宗观点(分A和B两种)

若有余实法/, 对方观点1
而于所知上,说师尽诸障/,对方观点2
B、唯识宗抉择胜义谛的时候,没有能取所取的一个明清的心识是不 吾以彼为奇。
空的,他认为唯一的明识存在。此为第一个观点。

《中观庄严论释》:
唯识宗:这一宗派认为,无而显现的能取所取是遍计所执法,为世俗谛;而能取所取之现基——最究竟的自
明自知依他起心识则是以外境所取与执著它的能取来空的,是圆成实,也就是胜义谛。

第二个观点:佛陀证悟了一切万法是不存在的,断除了一切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证悟了三轮体空的境界。

驳:(以自许相远破)

一方面说心识不空,一方面说万法皆空,这样前后的语言是相违的。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
丁三、龙树菩萨(甚深慧)与弥勒菩萨(广大行)密意不相违

是故此理若善证,龙树宗及慈氏论,互为犹如蔗糖蜜,一同口味相适合。

此外如同非合食,腹内不安痞症时,扬起教理锐刺针,数百刺入意深怯。

若能善证如上所说之理,则知龙树菩萨父子善宗和慈氏菩萨妙论中所说无有少许相违,犹如蔗
糖与蜜为一味,极为相合,不需取一舍一。
否则,如果认为龙树菩萨与弥勒菩萨的观点相违而取此舍彼,这样则如同食用不适的食品,以
致结症难消。当我们以甚深经续论疏的教证与真实正理的众多锐针刺向痞症之处时,则生起极大畏
怯心。
3、见道智慧的本体方便智慧之真实特点:

见道智慧的本体分为见道入定智慧和表示彼后得之实修。
入定慧又可分为因和果,因即无间道八种忍的智慧(苦法忍、苦类忍、集法忍、集类忍、灭法忍、灭类忍、道
法忍、道类忍),果即解脱道之智狮子奋迅三摩地。
无间道忍的智慧分三个角度宣说:①智慧甚深远离破立之特点;②波罗蜜多含摄六度; ③智慧本体是现空双运。
所谓狮子奋迅三摩地,就是入定于般若波罗蜜多中,自然而然入于这种甚深禅定。
后得位修什么呢?主修观察顺式和和逆式的十二缘起。一地实修的特点有十种修治、十二种百数功德、出世间
波罗蜜多,以及八解脱、四无量、总持、等持等,后得入定于如幻所摄的所有等持中。

①智慧甚深远离破立之特点: 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可立,
于正性正观,正见即解脱。
(上师)意义:这一偈颂的内容非常殊胜,所讲的是大乘圣者菩萨能够真实现前的所证空性,这里是从基、道、果三
方面来解释。前两句讲基的本性即法界如来藏实相的真实义。第三句讲出世间见道、修道入定的甚深境界。第四句讲
大乘的殊胜果,即远离一切客尘、获得无上菩提的解脱果。这一颂是讲自性清净的法界如来藏没有任何所应遣除所谓
“前面已有的染污等过失”,也没有丝毫所应安立所谓“后面新生的清净功德”。对于这样远离增损二边的真实性,
以了知胜义的能境智慧真实现量照见,并且能安住本性修习,至串习究竟的时候,就能从客尘障垢中彻底获得究竟的
解脱。
在没有经过观察的时候,我们分别念当中需要遣除痛苦、违品、障碍等,但是真正的本基当中没有什么可遣除的,
因为这些障碍的本体像空中的鲜花一样,丝毫也没有成立的缘故,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在显现上要建立人无我、
法无我,或者慈悲菩提心,空性见解等等这些。但在真正的本基当中,这些都是没有可建立的,因为本来有的东西不
需要建立,本来没有的东西也无法建立。在迷乱现象当中,好像遣除了烦恼之后,产生了一种无我的智慧。但实际上
没有这些的,这是讲的基。无立无破,没有什么可建立的,也没有什么可破的。这样的本性远离四边八戏,密宗当中
讲大清净,中观讲大平等,或者从显密双运的道来讲,等净无二。
在这样的等净无二当中,你应该用上师的窍诀,或者自己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去正观。道就是这样的:在本
来没有任何所遣所立的境界当中,在这样的本体当中如实的去观,不加任何的思索,不加任何的分别染污,直接去观
修。
《窍诀宝藏海.法王如意宝》:此偈,就属于是简明扼要地指明一切诸法是空性的窍诀,大圆满的窍诀
也可以包括在这首偈子当中。
十二缘起:
十二

大乘 经部 有部
未能真正了达实相本净之法性本体及以彼所表示的一
无明 切法,从而行轮回之业,即产生行缘起。
感受前世烦恼时的五蕴

有无明遮障的身语意之随福德分善、十不善以及无记
行 业三种,依靠其中的善业而转生善趣,以不善业堕落 积累前世之业时的五蕴
恶趣,无记业是二者的助缘,相应于不善业而存在。
识依靠行业,相应于所行之善业或所造之罪业而分别
识 趋入(六道)任何一道,生起彼趣的识。
入胎阶段的五蕴

凝酪等根门尚未显露前的
名色 名是指所形成的色蕴,综合一起而称为名与色。
五蕴
根门显露后尚不能享受外
六处 尔时,形成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处。
境之前的五蕴
只在心所上安立,识依靠眼根见到了外面
从能享受外境到不知苦乐
触 在此之后由对境、根门、作意三者聚合而形成触。 的东西就叫做触,也就是说依靠六根、六
分别之间的五蕴
境的和合产生了触。
受由触中产生,因为快乐、痛苦、不苦不乐三种感受 从了知苦乐分别到尚不能
受 分别是从悦意、不悦意、中等三种对境中产生的。 交媾之间的五蕴
受中增生爱,爱有三种,即感受甘蔗的甜味而贪其香
从有交媾能力到尚未真正
爱 之贪爱、想脱离痛苦之感受而希求安乐的畏爱以及中
接受贪欲对境之间的五蕴
等感受中产生的等舍之爱。
接受贪欲对境阶段的五蕴。
按照经部的观点,只有一个取,不承认四
取 由爱中随心所欲而产生取。
取,所谓的“取”仅仅是指贪心。
取有四种:见取、戒禁取、
我语取、欲取。
有 有由取中产生,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 积业阶段的五蕴
后世之始从母胎中出来的
生 有中出现初生与未来生。
五蕴
老、 后世之名色、六处、触、
出生以后便会出现青春壮年、年迈衰老、寿终正寝。
死 爱、受
颂词:
修道顶加行之义:

在宣说见道之后,紧接着便宣说作为功德所依之修道,其原因,是因为断除违品分别念与能依功德
二者都需要以修道为前提。
分三个方面来讲:第一讲修道对治法能断,因为修道顶加行主要讲寂止的等持,第二个讲他的所
断——俱生分别,第三个是断证圆满的功德。
 第一个即俱生修断的殊胜对治,它分为所依寂止与能依胜观两部分,其中能依胜观分,由其他品中
所宣说的道理来了达。这里,所依寂止分包括加行与正行两方面:加行狮子奋迅等持、正行超越等
持。
 第二个所断俱生分别,一共有四种分别念:趋入与退还两种所取分别念,以及执实与执假两种能取
分别念。其中每一种分别念,又可以各分为九种,就有三十六种应该断除的俱生分别念。
趋入与退还所取分别念,也就是将大乘教法与证法作为趋入对境,与将小乘道作为舍弃对境;趋入
所取分别念,是行为的趋入之境;退还所取分别念,则是行为上并没有接受,而只是心与心所的趋入
之境。
执实与执假两种能取分别念,也就是对凡夫与圣者二法的耽执。
 第三个,通过智慧而断除了前面所讲到的障碍(四种分别种子)之后,他的相续当中永远都会获得
安稳、究竟的智慧,不会再次受苦。这样的修道菩萨有自利和他利的功德,他会恒时地、无私地饶
益无边无际的众生。

注:受他人影响生起颠倒心,就是遍计。若不受他人影响,却由往昔习气影响生起颠倒心,就是俱生。
1、对治法: 颂词:灭尽等九定,修往还二相。

加行狮子奋迅等持:【《大般若经》:云何师子奋迅等持?善现!谓菩萨摩诃萨离欲恶不善法,
有寻有伺,离生喜乐,①入初静虑,次第乃至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灭想受定,②复从灭想受
定起,还入非想非非想处定,次第乃至入初静虑,是为师子奋迅等持。】
狮子奋迅三昧又名“熏禅”。从初禅至灭尽定后,再从最后起,回入四空、四禅、初禅,犹如狮
子不但能奋迅而去,也能奋迅而归,进退自在。

 灭尽定: 顺式(上行的趋往) 逆式(下行的回还)

o 非想非非想处定

o 无所有处定 《心性休息大车疏》:
(一)狮子奋迅修法:四禅
 无色界禅定:
o 识无边处定 四无色渐次向上而修,之后
又依次向下而修,如九层梯
o 空无边处定 阶逐步向上攀登又一步步下
梯一样。《中般若经》中云:
“何为菩萨大菩萨之狮子奋
o 第四禅 迅等持?所谓修持一禅安住
o 第三禅 直至灭尽定,从有顶至一禅
 色界禅定: 之间。”
o 第二禅
o 初禅
颂词:后以欲界摄 非定心为界
1、对治法: 超越入诸定 超一二三四
及五六七八 至灭定不同
正行超越等持分下、中、上三品,
①下品超越等持,由初禅至灭尽定之间顺式循序渐进入定。
②中品超越等持:每一个禅当中加一个灭尽定。比如说你修了一禅,然后在中间
加一个灭尽定;然后二禅完了以后再加一个灭尽定;这样四禅和四无色界,每一
个中间加八个灭尽定,最后他处于灭尽定当中,之后出定入欲界心,总共十六。
若加小退则为十七。何为小退?因为灭尽定的心特别细微,而欲界是特别粗大的
一种心态,直接进入欲界很难的,如果利根的话可以,如果是钝根没办法直接到
欲界的心,那就他先返回到有顶的心态上,这在《现观庄严论》当中叫做小退,
他稍微推迟一下,先从灭尽定退到有顶,然后从有顶的心识再来跳到欲界。
③上品超越等持:以欲界不入定心识——后得心作为座间的界限,通过超越入定
的方式,按照次第,从欲界心入灭尽定,从灭尽定中出定进入欲界心状态。分下
行(从灭尽定至初禅)与上行。

下品 中品 上品
2、所断俱生分别(共36种):
分类 九种趋入所取分别 颂词
于所入境大乘之教法分别方 1、对归纳意义简略宣说的教法加以分别。 略标
式 2、对广释别类的教证加以分别。 广释
于所断过失法分别方
3、对所断相似般若的方面佛陀不摄受的过失法加以分别。 佛所不摄受

于所 4、对三世所摄的道、见道之前已灭的加行道功德在胜义中无灭的法加以分别。
于胜义空性
入境
之殊胜功德 5、对由此所生见道功德在胜义中无本体的法加以分别。 无三世功德
大乘 于所 分别方式
之证 取功 6、对见道之后产生的修道功德在胜义中无生的法加以分别。
法分 德法 7、对通过出离所断的途径趋入涅槃之道法(加行道)加以分别。
别方 分别 于名言显现
式 方式 8、对通过断除遍计之种子途径而现量见到法性义的道法(见道)加以分别。
殊胜功德分 于三妙道
别方式 9、对通过断除俱生之种子途径而反复修行实相义的道法(修道)加以分别。也
就是对于三种妙道加以分别。

分类 九种舍弃所取分别 颂词
于所遣小乘资粮道法 1、对声闻缘觉资粮道由意乐等起低劣而不发作为因的菩提心之下道加以分别 不发菩提心
分别方式 2、对由加行二资粮下劣而不作意果——圆满菩提加以分别。 不作意菩提
于加行道法分别方式 3、对加行道声闻缘觉决定种姓作意小乘法加以分别。 作意小乘法
于见道法分别方式 4、对见道中声闻缘觉由于无有殊胜方便智慧的般若而不作意无上圆满菩提加以分别。 不思大菩提
5、对修道中声闻缘觉由于有缘而修相似四谛相加以分别。 有修
于修道法分别方式
6、对不具备以无缘的方式修行远离三十二增益相加以分别。 无修
7、对无学道中声闻缘觉由于不具备究竟断证而无有圆满究竟实相之修加以分别。
及与彼相反
于无学道法分别方式 8、对具有圆满相似戏论之修加以分别。
9、对由于未曾断除耽著无常等的所知障而不具备了达实相真如义之智加以分别。 非如义分别
分类 九种实有能取分别 颂词
1、对由证悟基人无我而了知有情仅是施设行境之所依小乘的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施设有情境
于基见之差别补 2、对由证悟基法无我而见法唯是施设、缘起之所依大乘的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施设法
特伽罗分别
3、对由于没有证悟基二无我而将诸法不空执为实有之所依异生凡夫的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不空

于道修之差别补 4、对由于没有断除耽著一切相而贪执三轮相法安住于小乘道之所依的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贪著
特伽罗分别 5、对由证悟无本性而安住于抉择法的大乘道之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简择性

于所得果之差别 6、对由于三大所为无有而只是相似果位断证所为之所依小乘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为寂事


补特伽罗分别 7、对决定获得三乘断证圆满菩提果位之所依大乘补特伽罗分别为实有。 三乘
8、对由于没有完全趋入共同的真正行轨而不是清净应供之所依小乘异生的补特伽罗加以分
受供不清净
于所为行之差别 别。
补特伽罗分别 9、对由于不具备不共行为三轮无缘的波罗蜜多而毁坏布施等正当行为的所依大乘凡夫补特
破坏诸正行
伽罗加以分别。

分类 九种假有能取分别 颂词
1、对遍智的所断障分类愚昧不知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于所断障分类愚昧不知之补特伽罗 如自所缘性,
2、对道智之所断障分类愚昧不知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分别 三智障有三
3、对基智之所断障分类愚昧不知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于有境般若愚昧不知之补特 4、对治的差别:对了知寂灭基道果一切法戏论的现观般若之道愚昧不知的
静道
伽罗分别 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于对
治般 于对 于基愚昧不知之所 5、对基所知法性真如与有法色等相互之间以一体他体相应不相应愚昧不知 真如等,相应
若道 境基 依补特伽罗分别 的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不相应
愚昧 道果 6、对由于不是魔等的行境而超胜一切无与伦比之义愚昧不知的所依补特伽
不知 于道愚昧不知之所 不等
愚昧 罗分别为假有。
之补 不知 依补特伽罗分别
7、对了达道之自性所缘境痛苦等四谛愚昧不知的所依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苦等
特伽 之补
罗分 特伽 8、对断客尘烦恼之自性清净本体愚昧不知的补特伽罗分别为假有。 诸烦恼自性
别 罗分 于果愚昧不知之所
依补特伽罗分别 9、对证悟对治之智慧无有所取能取二者本体愚昧不知的补特伽罗分别为假
别 无二愚蒙
有。
颂词:

安立三千生 声闻麟喻德
壬一、因福德无量无间道乊自性 及离生菩萨 众善为譬喻
辛一、宣说本体 经以无量福 明佛无间道
止观双运等持
壬二、本体止观双运究竟乊智慧 无间三摩地 证一切相智

庚 壬一、宣说所缘乊特点--无戏平等乊真如 无性为所缘
四 辛二、广说彼特
正念为增上
、 点乊分类 壬二、宣说增上缘乊特点--寂止正念相续乊等持
无 寂静为行相
间 壬三、宣说行相乊特点--息灭相执乊胜观智慧
道 爱说者常难
顶 壬一、略说辩论乊本体
加 于所缘证成 及明所缘性
行 癸一、总辩论 一切相智智
辛三、 胜义世俗谛 加行与三宝
壬二、广 子一、辩论对境基道果乊所缘
遣诤 癸二、别辩论
说分类 巧便佛现观 颠倒及道性
子二、辩论有境三智相
能治所治品
癸三、摄义辩论 性相并修习

壬三、摄义 说者邪分别 依一切相智


说为十六种

无间道顶加行,是直接能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修道的无间道,因为无间道中间再没有什么其他的道了,到修道末尾
的境界,有些可以属亍佛地,有些也属亍修道当中最后的道,叫做无间道。
他的本体是直接成佛的因,通过三个阿僧祇劫当中积累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所以他是无量的福德因而产生的。
无间道的顶加行,他丌像前面的见道和修道是用所断的角度来迚行阐述,而是用功德的角度来讲。
无间道顶加行之涵义:
 无间道之自性是福德无量,是成佛的直接因。
{安立三千生,声闻麟喻德,及离生菩萨,众善为譬喻,经以无量福,明佛无间道。}
佛经当中这样讲,有人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安置于声闻缘觉的果位、远离一切过患的见道菩萨(离生)的
果位,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那这个功德跟无间道菩萨的功德相比较起来,都没办法与他相提并论, “明佛无间道”,那间接已经说明了,佛陀
的无间道的功德。
 本体是止观双运究竟之智慧。{无间三摩地,证一切相智}
无间道的境界是寂止和胜观的止观双运。
它是一种自然禅定,不是心特意地安住、特意地压制分别念,通达一切万法本性的时候,心有一种自然安住,密法
当中也经常讲,像荣森班智达、麦彭仁波切经常讲以大正念、大寂止安住,这种安住不是凡夫的安住,是佛陀了达万物
时候的安住,是一个究竟的寂止。
“证一切相智”,因为他心完全静下来了,证悟实相的一刹那,一切万事万物的真相通达无碍,就像佛陀在菩提迦
叶金刚座下大彻大悟,这叫做胜观的智慧。最究竟的寂止和胜观就像无间道的境界,无间道智慧的本体既有寂止也有胜
观,但这种智慧实际上是通达一切法,而通达一切法不离开自然禅定。
 具三特点:
 (1)所缘的特点——无戏平等之真如。{无性为所缘}
无间顶加行所缘的特点是什么呢?实际上基道果的一切万法都没有自性。这里的没有自性,我们藏地的个别学派说,
中观最究竟的观点是单空,因为《现观庄严论》里面说是“无性为所缘”,认为他是一种无性,没有所缘。
其实这里并不是单单的无性、单空,或者片面的破一个边,他是大平等,是远离有无是非的大空性,大真如,大无
我,虽然表面上看来无性为所缘。这是第一个所缘的特征。
 (2)增上缘的特点——缘于真如法性之正念。
{正念为增上}
这个正念,我们也经常讲密法的修行和禅宗的修行当中,原有的自明自知的状态当中,不散乱而自然而然安住,这
叫做光明自现不灭。密法当中有很多的名词,这是对自性不同的阐述。
你用心来观自己心的时候,其实所缘一无所得,这是你心的本体,然后在这样一无所缘的过程当中,其实你的正念
一直是不断地相续存在,就像河流一样,而这种存在并不是用起心动念来对他进行动乱,不需要扰乱他,应该是一种护
持正念无散的瑜伽。
正念无散很重要,在密法和修行当中,我们平时安住的时候,有一种光明、明清、自现不灭的状态,这叫做增上缘。
也就是说,无间道顶加行的增上缘是一种正念。
 (3)行相之特点——息灭相执之胜观智慧。
{寂静为行相}
这种智慧的行相,因为有一种胜观的智慧,用这样的胜观智慧完全息灭了所有的有相状的,有执著的,有戏论的法,
因此,中观、般若讲到最究竟境界的时候,所有的所缘,清净不清净,有无是非,或者好、不好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泯
灭,这就是中观最究竟的境界。
颂词:

辛一、宣说本体止观双运等持
庚 爱说者常难
四 辛二、广说彼特点乊分类
、 于所缘证成 及明所缘性
无 壬一、略说辩论乊本体 一切相智智

道 癸一、总辩论 胜义世俗谛 加行与三宝
顶 子一、辩论对境基道果乊所缘
加 辛三、 巧便佛现观 颠倒及道性
癸二、别辩论
行 遣诤 能治所治品
壬二、广说分类 子二、辩论有境三智相
癸三、摄义辩论 性相并修习
壬三、摄义 说者邪分别 依一切相智
说为十六种

应遣邪行也叫所断邪分别念,凡对二谛的颠倒妄想分别都是。诸如对人、对法的执著。从所知障的角度,未入道至十地末都有应遣邪
行;而从烦恼障的角度,未入道至七地都有应遣邪行。前面讲的这些顶加行的境界虽然是越来越高,但体相都是同一个:胜义中万法空性,
世俗中如梦如幻。由亍此二谛乊理非常甚深,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丌理解,执著二谛相远而发起辩论,亍是弥勒菩萨觉得很有必要把应遣
除的邪见安立为顶加行中的一法。所有邪分别在无间道顶加行、成佛时彻底断除圆满。
无间顶加行的所缘是一无所得,是空性的。无间顶加行的行相是胜观最极圆满的一种智慧,它也是一种寂灭的状态,进离一切相状和
执著。所以丌管是从所缘还是行相来讲,都是空性的。执著万法实有的有实宗,包括现在世间的所谓唯物论,数论派、胜论派和顺世外道,
他们很难以接受,经常会长期的、接违丌断的给我们辩论。
因为空性法门特别甚深,故他们丌懂二谛亏相圆融无远的道理,丌懂胜义当中一切都是空性,而世俗谛的现象无谬存在。所以他们只
具有观现世量的智慧,丌具趍出世间的智慧。有实宗的邪分别者他们把二谛是分开执著的:
1)胜义理门的辩论:因为是胜义当中万法丌存在,所以世俗当中也一概否认。(例如《心经》讲无眼耳鼻舌身意,但是在世俗当中谁
说没有鼻子,没有眼睛?世间一个比较有明智的人,他也丌会破这些。)
2)世俗理门的辩论:因为世俗谛当中存在,所以胜义当中也丌空。(虽然观现世量面前,法都存在,但是我认为他存在的话,那真的
他存在吗,那我们可以一一地观察,他到底怎么形成的,对他的颜色形状方面去观察的时候,丌要说中观的空性法门,违世间的量子力学
也可以完全抉择这些法根本都是丌成立的。)
邪分别可分为十六种。
破除方法:
只要通达二谛无违的道理,所有的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因此,胜义谛当中虽然丌存在,但是世俗谛当中可以显现,而胜义谛当中丌存
在只能代表胜义谛当中,丌能代表世俗谛当中,而世俗谛当中的存在,只能代表世俗谛当中,丌能代表胜义谛当中。
十六种邪分别:
分类 16种邪分别 颂词
1、作为因的无间道顶加行的所缘证成为无实的合理性,以及明确决定所缘的寂静本性相互之间相违,因此不合理。(对
方有实宗认为:如果说无间顶加行的所缘是无实空性法,那能缘的智慧就不应该有行相。若对境是空的,则根本不可能被
于所缘证成,
缘到,故所缘空性不合理;若对境空,能缘智慧也空,那一个空的智慧有什么用呢?故智慧空性也不合理。) 及明所缘性,
总辩论
2、这样一来,基道果的一切相智智都不合理。(如果所缘的对境全是空性,一无所得;能缘的智慧,行相也是寂静、了
不可得。既然能缘所缘都没有,佛的智慧到底是什么?菩萨的智慧到底是什么?声闻缘觉的智慧到底是什么?) 一切相智智
3、由于以上所缘不合理,因此基胜义谛不合理。(所缘不存在的话,所谓的胜义谛也根本无法建立。因为胜义谛要建立
在有一种所缘之上,或者说是建立在一种实物的上面。如果实物都没有,所谓的胜义谛也是跟石女的儿子、兔角没有什么
辩 差别了。 胜义
论 基 所以他们认为所谓的胜义谛应该是有一种实有的东西,否则不合理。)
对 4、由于胜义谛不存在,故而名言世俗谛也就不合理。(胜义谛既然不存在,世俗谛也不存在的,因为胜义谛是万法的实
境 相。实相不存在的话,现象也是不存在的。比如说一个人身体都不存在的话,他的面容和形状都不可能存在的。) 世俗谛

道 5、因为无有世俗谛,所以六度所摄的加行(正等加行、顶加行等)不合理。 加行

果 6、由于作为因的加行不存在,故而果证悟智慧法身佛宝不合理。

7、因为无有佛宝,所以能断本性身法宝不合理。(依靠所证而断除所断障碍。如果所证圆满不存在,佛宝不存在,所断
所 果 圆满的本性身,法宝也不存在。) 三宝
别 缘
8、由于这样的断证不存在,因此它的所依究竟资粮的僧宝不合理。(断证圆满的功德聚合处是僧宝,究竟的资粮积累依
辩 靠僧宝,像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一样,如果断证两者都不存在的话,僧宝也是不合理的。)

遍 9、方便的特点:善巧所为方便的事业不合理;(空性当中有什么方便?空性当中有什么可度化的众生?哪有事业?) 巧便
智 10、证悟的特点:能仁证悟无生的遍智不合理。(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话,那佛陀了证悟什么?) 佛现观
辩 11、所断的特点:颠倒道性不合理;(他说如果一切所缘都是真实空性的话,那因的道法不合理。道法有所断和所证两个
论 颠倒
道 方面。所断指颠倒的常乐我净等,如果是空性,常乐我净——道的违品、颠倒或者说所断方面是不合理的。)
有 智 12、对治的特点:证悟三道无缘的道智不合理。(如果所缘是空性,那么依靠对治法而证悟的道性也是不成立的,道的本
境 性指无常、无我等这些道的本性,一切法所缘无常怎么会成立呢?) 道性
三 13、对治的特点:证悟离边之基的能治基智不合理;(基法方面来分析,能治所治不合理。如果所缘一切法都是空性,证
智 悟离边的一切基法方面的,这个能证悟的智慧也是不合理的。既然一切无所缘,有什么证悟的呢?意思是说对基法所摄的
相 基 一切万法,有证悟的智慧是不合理的。)
能治
智 14、所断特点:于基执相的所治违品不合理。(所治是所断方面讲的,当我们对基法认识到的时候,它违品的所断予以遣 所治品
除的。但如果万法都是无缘的、空性的,那对基执著的这种断除也是不合理的。)
15、以上作为有法的三智不存在,因而三者合一的法相不合理。(“性相”指的是法相,三智都不合理的话,那以此而推
出来三智的法相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所缘都没有,也就没有法相的安立了) 性相
摄义辩论 16、由于如此法相的现观不存在,所以修习其相的加行不合理。(如果法相都不存在、是空性,那有什么可修的呢,修不
修都是一样的,所以他们认为修行加行也不合理。既然是空性,哪有173相次第的修行?哪有什么最后的稳固境界?哪有 修习
所有的一百七十三相在一刹那间当中圆满?哪有一刹那和多刹那?因为空性的原因,所有这些都不合理)
总结偈
竟果无愿解脱胜,晓所修相真实际,
1、遍智:
智慧发心大方便,此遍智理当了知。
无相解脱之三乘,晓诸道相真实际,
2、道智:
具慧自性大方便,此道智理当了知。
体空解脱所知基,具双运相真实际,
3、基智:
晓此智系慈悲心,此基智理当了知。
入定金刚之喻定,后得如幻之等持,
4、正等加行:
了知有现与无现,深广正等加行理。
凭依胜勇之等持,入出地道断证增,
5、顶加行:
圆满差别无有量,顶加行理当了知。
入定后得轮番式,如所入定甚深智,
6、次第加行:
尽所广大相渐修,三定圆满当了知。
竟入出定无轮番,无量四相四解脱,
7、刹那加行:
诸相顿圆顿现前,菩提胜道当了知。
具三解脱三智海,三定四行所成果,
8、法身:
三身坛城圆法身,事业威光当了知。
八事 法相 事相 界限 七十义

遍智 能于一刹那间现见诸法一切如所有
可分为两种。如所有智和尽所
性及尽所有性的智慧,就是遍智的 佛位 十种法
有智
[一切相智] 法相。

道智 了知三道无有自性,并依靠圆满、
可分为三种。声闻的道智、缘
三智 成熟和修炼的方式,来现证空性的 大乘五道 十一种法
觉的道智还有菩萨的道智
[道相智] 有学道智慧,就是道智的法相。

基智
现证一切万法补特伽罗人我为空性 可分为两种。大乘的智慧和小
小乘五道。 九种法
的片面智慧,就是基智的法相。 乘的智慧
[一切智]

正等加行[圆满 为了使三智所证获得自在,而总摄 十一种法


从小资粮道直至十地之最后
现观一切相加 无生三(智)进行修习的菩萨瑜 可分为二十种加行。
有际之间。
行] 伽,是正等加行的法相。 因安立

依靠正等加行,总摄无生三(智) 八种法
顶加行 进行修行而获得自在的菩萨瑜伽, 可分为七种。 从暖位直至最后有际之间。
是顶加行的法相。 果安立
四加行 在渐悟者中,以闻思为主
为了使与三智识相同时生起的证悟 的,是从资粮道开始;而修 十三种法
次第加行 获得稳固,而次第修习三智之相的 可分为十三种。 行者,则是从暖位开始,直
菩萨瑜伽,即是次第加行的法相。 至最后有际之前(不包括最 因安立
后有际)。
四种法
次第修习三智的菩萨瑜伽,便是刹
刹那加行 可分为四种, 其界限,仅在十地的最后。
那加行的法相。
果安立

修行加行所获得的究竟之果,也即
法身 法身 具备众多无漏功德,便是果法身的 可分为四种。 界限仅在佛地。 四种法
法相。
法 相 分类 界限

为了(三智之相)能获得稳固,而以修持布施波罗蜜
次 一、布施次第加行 多所摄持的,次第修习三智之相的菩萨瑜伽,便是布
施次第加行的法相。

加 二、持戒次第加行;
行 三、忍辱次第加行; 为了(三智之相)能获得稳固,而以修持××波罗蜜
十 四、精进次第加行; 多所摄持的,次第修习三智之相的菩萨瑜伽,便是×
三 五、静虑次第加行; ×次第加行的法相。

法 六、般若次第加行;
: (注1)
为了(三智之相)能获得稳固,而以二谛随念
七、随念佛次第加行 佛陀的方式,次第修习三智之相的菩萨瑜伽,即是随
念佛次第加行的法相。

八、随念法次第加行;
九、随念僧次第加行;
十、随念戒次第加行; 随念次第也可依此类推。
十一、随念天次第加行;
十二、随念舍次第加行等
为了(三智之相)能获得稳固,而以证达一切万法真
十 三 、 无 实 性 智 次 第 加 行 实本体无有差别的方式,次第修习三智之相的菩萨瑜
[法无性自性渐次加行] 伽,即是无实性智次第加行的法相。

注 1:二谛的方式来随念佛陀即为,世俗中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忆念佛陀的圆满相好、十八不共法以及智慧、
事业、功德等种种功德,对此生起欢喜心进行随念;在胜义中或入定位,安住于一切无所得、无所住、
无所取的境界中,次第修习三智之相的菩萨瑜伽,就是随念佛次第加行的法相。
次第加行十三法关系(哦巴活佛):

辛一、真实宣说 1 ~ 6
庚一、后得具广大
六度之渐次加行 辛二、宣说道之助伴
第 六随念之修法 7 ~ 12

品 己一、分位
渐 道次第之渐 庚二、入定甚深无实性智渐次加行 13
次 次现观加行


庚三、摄义

麦尊十三法关系:在次第加行阶段的十三种法当中,包含了①道之本体(六度)、②道之差别
(六随念)以及③令道清净之方法(无实性智次第加行)。

庚一、广讲稳固之因--次第加行
(次第加行品第六) 1 ~ 13
何为次第加行?
答:(哦)本师佛陀在经中承许:如是从胜解行地到还没有成就刹那加行之间,包括在后得广大方便三
智的各自行相以及入定甚深无生智慧的行相中,通过不住不行的途径,以入定后得交替的方式,①作意现观
之义与作意精华义的次第就是渐次实修的行为。②其余还有承许渐次的十三法循序渐进而修就是渐次的意义
等等讲解方式为数不少。
(麦) 虽然在三智的一百七十三相当中,涵盖了基、道、果之所有相,但以上诸相系统而连贯地在内心一连
串地显现,却并不是次第加行的不共修法,而只能算是远加行而已。不仅如此,纵然是含摄了一切万法的观
修基、道、遍三智无生的修持本身,也不能算成是次第加行。
如果有人问道:既然如此,那么次第加行又是怎样的呢?
对具有二取执著的人而言,就会有如果修持一种法,则不知道该如何修持除此之外的其他法之类的情形。
为了消除这种情况,就首先应当清楚,如果在诸如布施的每一个波罗蜜多当中,都包含了其他波罗蜜多,这
种智慧方便无二无别的胜妙修持,则含摄了一切无漏法,集中了所有波罗蜜多,并遣除了刚刚所讲的顶加行
当中的应遣邪行。
随后,在后得之际,以固定的顺序或分门别类地实修——通过在一个布施当中,归集了一切波罗蜜多的方
式,毫无耽执地进行修持;在入定期间,凭借观修一切万法一味一体之真如法性的威力,在一座的修行当中,
也能引发并显现以三智一百七十三相为代表的所有观修秩序。能体会到这些殊胜要点,并使其绝对越来越增
上的阶段,便称之为“次第加行”。也就是说,哪怕在一个法上面,也能以通达如何对基、道、果之一切所
证断除增益的殊妙智慧来摄持的殊胜修持方式,即称为次第加行。
事实上,仰仗般若波罗蜜多平等性的力量,就足以修持现空无别之胜妙空性。换言之,若在一念之间,
也能修持这种究竟之殊胜明相,当上述境界达到成就标准的阶段,就是刹那加行;而能依次引发上述境界的
阶段,则称之为“次第加行”。

正等加行与次第加行都修持173相,二者有何不同?
答:因为在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主次等等的差别——正等加行主要修持以三智之相所表示的一
切万法空性离戏(修空性);而次第加行则主要修炼以大悲心所引发的一切相之等持(修大悲)。
另外,正等加行以入定的修持为主,而次第加行则是以出定后得的修持为主。此处针对这两种
加行所说的“入定”与“后得”的意思,并不是说现在内心正处于安住等持之际,则就是“入定”;
除此之外行持诸等威仪之际,则就是“后得”,而是指登地圣者将诸相安住于无分别智慧远离相状
的法界之中,就是所谓的“入定”;紧随其后的修炼一切相之等持,就是所谓的“后得”。
颂词:

辛一、真实宣说 布施至般若
庚一、后得具广大
六度之渐次加行
己一、分位道次第 辛二、宣说道之助伴
之渐次现观加行 六随念之修法

庚二、入定甚深无实性智渐次加行

道之本体六度,从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因为善巧方便波罗蜜多、力波罗蜜多、愿波罗蜜多与智波
罗蜜多四者,已经包含于般若波罗蜜多当中了,因此,在行持六波罗蜜多的过程中,加行也能得以圆满行
持。
整个渐次加行用六度来摄持,也就是说三智当中的173相用六度来摄持。六度来摄持以后,以不住和不
行的方式来进行修持。而修持的方法和次第也是跟我们前面讲的那样去修行。这就是所谓的六波罗蜜多次
第的修行,这叫做次第修行。

修持正等加行与次第加行的必要是什么?
《总义》:至于修持正等加行与次第加行的必要,则是因为:如果不修习修持诸法空性的正等加行,则无
法获得断除二障习气、证达诸法平等的佛果;如果不修习自在后得一切所知的次第加行,则无法获得因现
前一种无漏之法,从而现前一切万法的遍智。

次第加行、披甲修行、见道顶加行都说到了36种波罗蜜多,它们三者有何区别?
1.披甲修行,内心披带铠甲之披甲修行,依靠大乘发心,为了获得无上菩提而修持两种利益,并在任何一种波罗蜜多中,都各自摄持了六
种波罗蜜多,从而进行修持,即是披甲修行的法相。可分为三十六种。其界限,是从资粮道直至最后有际。
2. 这种依靠次第加行的修持,而令有相等持现前的过程,就安立为所谓的“后得”。虽然因为圣者的等持寂灭了一切戏论,所以不存在不同
相的修持,但并不表示根本不存在一切相。比如,就像在阐释见道顶加行之际[顶现观品第五],以“施等一一中,彼等互摄入,一刹那忍摄,
是此中见道”所表示的,“六六三十六种波罗蜜多的自性,也就是见道”的道理一样,三智的所有相,也是在根本定的无分别智慧中,以寂灭
戏论的方式而圆满的。
颂词:

辛一、真实宣说
庚一、后得具广大
六度之渐次加行
己一、分位道次第 辛二、宣说道之助伴 随念于佛等
之渐次现观加行 六随念之修法

庚二、入定甚深无实性智渐次加行

六随念: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布施、随念持戒、随念天尊。
要在三个阿僧祇劫当中成就的话,需要修行。那修行当中最重要的,尤其在结生临终当中不可缺少。华智仁波切
再三讲,我们离开世间的时候,亲朋好友、所有的财产地位名利都帮不了你,唯一就是要随念三宝等。这在临终窍诀
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六随念即道之差别,是指圆满能依之心,故而不能离开随念于佛陀等六种随念。/六随念必然成为后得六度的渐次
加行及入定无实性智渐次加行这两者的助伴,因此相当于是这二者之间的连接纽带。

随念三宝:
乃至生生世世对你有用的,就是佛宝。我们时时刻刻都要随念佛,尤其是作为一个三宝弟子,指点解脱道的导师
就是佛宝,这个很重要的。
然后指点解脱道的真正因缘是什么呢?就是法宝。我们经常要思维佛法教义。如果我们天天不思维佛法,一直想
着其它的事情,那恐怕不是真正的修行人。
这样的佛宝和法宝,是依靠僧宝而圆满的。依靠像文殊菩萨、观音菩萨,从轮回当中获得成就的菩萨叫做随念僧。

随念施、戒、天:
因为乃至生生世世具有清净的戒律,才能获得人身,解脱才能有希望,所以圆满身份的主要的根本随念戒律。
要在生生世世当中圆满福德,需要做布施。没有布施,即生当中也会非常困难。
随念本尊,这里的本尊指守护白法的其他的天尊,比如说格萨尔王护法神、紫玛护法神,以及四大天王。世间当
中的乃至生生世世保护你的这样的天尊,这些也经常要随念。因为我们世间当中很多的事业,需要依靠肉眼看不到的、
一些天尊如护世天王等的力量来成办。(也有说为随念转生为天界、诸圣者是见证者,以促进修道)
另,在六度当中,持戒与布施二者是正行;而在随念之际,则将其作为果法的部分来作意,所以并无重复之嫌。
颂词:

辛一、真实宣说
庚一、后得具广大
六度之渐次加行
己一、分位道次第 辛二、宣说道之助伴
之渐次现观加行 六随念之修法
法无性自性
庚二、入定甚深无实性智渐次加行

无实性智渐次加行:依靠无缘的等持,以三解脱门来摄持,一切基道果的万法在胜义当
中了不可得,在这样的本体当中,以无住和无行的方式来行持而圆满资粮,这叫做无实性智
渐次加行。
它从入定和智慧方面讲,六种随念和六种波罗蜜多主要是从出定和方便讲。
依靠无实性智次第加行,从而通达诸法无有差别,并断除二取执著,则在一个修法当中,
也包括了断除基法之增益,清净道法,以及乃至随好之间的果法,所缘相也会越来越明显,
以至发展到无量无边的境界。

无实性智渐次加行以无缘的方式来摄持,是从积累智慧资粮的角度讲,也是一种修持。虽
然他是一种无缘的智慧,故没有次第性的修持,也没办法用次第来说明。但是在他的后得属
于有次第性的修行,所以也可以这样称呼。
总结偈
竟果无愿解脱胜,晓所修相真实际,
1、遍智:
智慧发心大方便,此遍智理当了知。
无相解脱之三乘,晓诸道相真实际,
2、道智:
具慧自性大方便,此道智理当了知。
体空解脱所知基,具双运相真实际,
3、基智:
晓此智系慈悲心,此基智理当了知。
入定金刚之喻定,后得如幻之等持,
4、正等加行:
了知有现与无现,深广正等加行理。
凭依胜勇之等持,入出地道断证增,
5、顶加行:
圆满差别无有量,顶加行理当了知。
入定后得轮番式,如所入定甚深智,
6、次第加行:
尽所广大相渐修,三定圆满当了知。
竟入出定无轮番,无量四相四解脱,
7、刹那加行:
诸相顿圆顿现前,菩提胜道当了知。
具三解脱三智海,三定四行所成果,
8、法身:
三身坛城圆法身,事业威光当了知。
八事 法相 事相 界限 七十义

遍智 能于一刹那间现见诸法一切如所有
可分为两种。如所有智和尽所
性及尽所有性的智慧,就是遍智的 佛位 十种法
有智
[一切相智] 法相。

道智 了知三道无有自性,并依靠圆满、
可分为三种。声闻的道智、缘
三智 成熟和修炼的方式,来现证空性的 大乘五道 十一种法
觉的道智还有菩萨的道智
[道相智] 有学道智慧,就是道智的法相。

基智
现证一切万法补特伽罗人我为空性 可分为两种。大乘的智慧和小
小乘五道。 九种法
的片面智慧,就是基智的法相。 乘的智慧
[一切智]

正等加行[圆满 为了使三智所证获得自在,而总摄 十一种法


从小资粮道直至十地之最后
现观一切相加 无生三(智)进行修习的菩萨瑜 可分为二十种加行。
有际之间。
行] 伽,是正等加行的法相。 因安立

依靠正等加行,总摄无生三(智) 八种法
顶加行 进行修行而获得自在的菩萨瑜伽, 可分为七种。 从暖位直至最后有际之间。
是顶加行的法相。 果安立
四加行 在渐悟者中,以闻思为主
为了使与三智识相同时生起的证悟 的,是从资粮道开始;而修 十三种法
次第加行 获得稳固,而次第修习三智之相的 可分为十三种。 行者,则是从暖位开始,直
菩萨瑜伽,即是次第加行的法相。 至最后有际之前(不包括最 因安立
后有际)。
四种法
次第修习三智的菩萨瑜伽,便是刹
刹那加行 可分为四种, 其界限,仅在十地的最后。
那加行的法相。
果安立

修行加行所获得的究竟之果,也即
法身 法身 具备众多无漏功德,便是果法身的 可分为四种。 界限仅在佛地。 四种法
法相。
法 相 分类 界限
刹 在获得稳固之后,而对三智诸相于一刹那间同时进行修习的菩萨
那 刹那加行 瑜伽,便是刹那加行的法相。
分为四种

加 在行持布施等每一个学处当中,都含摄了一切无漏法,通达以本
行 一 、 非 异 熟 刹 那 加 行 体聚集的方式而摄持于其中的,彻底圆满之修持,也是刻苦精勤
四 的观修达致究竟的力量所导致的。 从显现功
法 就是若从何时起能获证最后有际的无间刹那——以无勤而获的形 德的角度
安立
: 二 、 异 熟1刹 那 加 行
式成熟或者圆满的,从法性当中所产生的无间道,也即自性中本
体原本无垢的诸无漏白净法之自性,或者以与其不可分离的方式
而成为其本体的般若波罗蜜多现空双运之空性。 仅

在有学道期间,由具备布施等所有道相的行持,而于轮涅诸法如 最
同梦寐般住于现空双运之境界,当修持达到究竟之际,则能通达 后
三、无相刹那加行 清净染污诸法不存在生、灭、一、异等法相的自性。也就是说, 有
所谓最后有际之刹那智慧,也即一刹那能证达上述境界的智慧。 际
从证悟对 。

如同假如对梦境中的外境诸现象,与能够现见彼等现象的有境— 境实相的
—意识进行观察,则不能见到有什么境与有境是异体的二相。这 角度安立
一切,都只不过是心性的显现而已一样。轮涅诸法在实相当中,
四、无二刹那加行 也是无有能所二取,并以平等一体的方式而存在的。以最后有际
的一刹那智慧,就能如理如实地按照这些特性的存在方式而现
见,故称之为“无二刹那加行”。

注 1:“异熟”指成熟,也就是说种种功德法在自相续中通过修持的能力完全成熟;还没有通过修行在自相
续中完全成熟叫“非异熟”。
刹那加行四法关系(哦巳活佛):

第 庚一、广大方便之资粮非异熟刹那 1

品 庚二、甚深智慧之资粮异熟刹那 2
己二、究竟道顿时
刹 之刹那现观加行
那 庚三、对境等性无相刹那
加 3

庚四、有境无现无二刹那 4

刹 那 加 行 四 法 关 系 (麦尊):

壬一、非异熟刹那加行 1
庚二、广讲 辛一、从现前功德
稳固之果-- 之理的角度而广讲 壬二、异熟刹那加行 2
刹那加行
(刹那加行 壬一、无相刹那加行 3
辛二、从通达外境自性
品第七)
之理的角度而广讲
壬二、无二刹那加行 4
颂词:
辛一、宣说
施等一一中 摄诸无漏法
真实本体
庚一、广大方便之资粮非异熟刹那 当知即能仁 一刹那智德
辛二、宣说
犹如诸士夫 动一处水轮
庚二、甚深智慧之资粮异熟刹那 能表之比喻
己二、究竟道顿时 一切顿转动 刹那智亦尔
之刹那现观加行
庚三、对境等性无相刹那

庚四、有境无现无二刹那

(哦)依靠上述渐次加行圆满的力量,到最终不观待入定后得轮番而使一切道相顿时圆满的刹那
现前菩提智慧的刹那加行,从反体法相的角度分为四种。其本体除了一个成事智慧刹那之外,并不存
在其他什么异体的法。
非异熟刹那加行的本体是广大行相究竟的福德资粮。到底是怎样的呢?依靠后得具备六度的渐次
加行极度圆满,异熟果色身之究竟因——广大方便资粮布施等的能摄波罗蜜多一一现前者,也以含摄
的方式现前与其同类的所摄广大无漏三智的一切法。
(麦)在此阶段,由于已经远离了分别执著诸法的颠倒分别念,所以在布施等等当中,一一都含摄
了从布施直至八十随好之间的诸种无漏法。
十地末尾的现前刹那加行的菩萨他在一刹那间当中获得了这样现前菩提的智慧功德,因此叫非异
熟刹那,实际上它是一种现证的功德。/因为异熟果——色身功德的本体仍旧没有成熟,而能成熟的
因就是广大方便资粮的反体,因此叫非异熟刹那。/非异熟刹那加行,是从无间道之前出现的渐次加行
当中产生的,为了通晓这一点,故而用因法的名称来安立果法。
(六度波罗蜜多)福德资粮——色身——异熟果(因地没有具足,通过修行以后功德可以现前,如相
好圆满)
(六度波罗蜜多)智慧资粮——法身——离系果(离开了障碍之后自然而然具足的,如法身的二十一
种无漏功德,都是自然本具)
1、非异熟和异熟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非异熟,一般来讲七地之前所有的无漏功德叫做非异熟功德。现前或者通达这种功德的有境,叫做
异熟的现观。八地之后的所有无漏功德叫做异熟功德,现前这样异熟功德的智慧叫做异熟现观。
这里非异熟如果指七地之前修持是不合理的。因为刹那加行的地界是十地末尾的现证。

2、十地末尾的现证,为什么叫非异熟?
称为非异熟的原因,因为色身功德的本体还没有现前。非异熟刹那和异熟刹那是从两个反体来分的。
非异熟的刹那建立在渐次加行刚刚结束,因为渐次加行是非异熟成熟的因,这个因马上现前的时候叫非
异熟刹那的果。他靠近渐次加行,因此叫做非异熟的刹那。异熟刹那是接近真正的菩提现前色身果位,
这里的异熟果,跟我们平时所说异熟果还是有差别。这里的异熟果指的是色身的功德。

一个非异熟的刹那,在一个布施波罗蜜多当中,其他的波罗蜜多乃至一切无漏的法,一刹
那间当中可以现前。这是可能吗?实际上是可以的。他这里讲了一个比喻。
就像水车水轮刚开始转动的时候,需要人们的勤作,但是到后面稍微跟他接触一下,就可
以自然而然转动。
在长期的学习、修行当中,我们也知道持戒本体的三轮体空、跟布施本体的三轮体空、乃
至佛陀的一切智智法之间万法的本体,在胜义当中了不可得,在世俗当中如幻如梦。这样通过
长期的训练,断除一切障碍的时候能现前智慧。而这种智慧完全能在一刹那间当中以无勤作,
任运自成的方式来照见万法的本性。萨迦班智达也说,世间上没有困难的事,只要串习都可以
的,就像滴水穿石一般。

何为刹那加行?
(哦)依靠上述渐次加行圆满的力量,到最终不观待入定后得轮番而使一切道相顿时圆满的刹那现前菩
提智慧的刹那加行,从反体法相的角度分为四种。
渐次加行的173相是逐渐的、次第的修行。次第的修行到了最顶点的时候,就获得了刹那加行。渐次加行
是通过入定、出定轮番的方式来慢慢修行串习。
但是到了刹那加行,一刹那间当中能照见一切万法。所以在十地末尾的时候,有非常大的成就。
例如我们现在觉得显和空是相违的、有和无、生和灭也是相违的。但是到那个时候,因为证悟了万法平
等的本性,一切都是在一刹那间中可以照见,从这个现前菩提的刹那,分为四个方面讲。
颂词:
庚一、广大方便之资粮非异熟刹那

若时起异熟 一切白法性
己二、究竟道顿时 庚二、甚深智慧之资粮异熟刹那 般若波罗蜜 即一刹那智
之刹那现观加行
庚三、对境等性无相刹那

庚四、有境无现无二刹那

异熟刹那加行的本体是甚深智慧究竟智慧资粮的现观。即一刹那现前菩提之智。
因为通达一切万法真正的本性,没有甚深智慧是丌可能的,因此这种异熟智慧是直接观察事
物的本体,通达空性方面的、十地末尾最高的现观。
渐次加行当中,前面六度和六随念主要是福德资粮的因,后面一个叫做无实性智次第加行,
是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的智慧,这个是智慧资粮的因,它是离戏法身究竟的因。
这个异熟刹那加行,是离系法身果的因,因为十地末尾智慧资粮究竟的时候,马上要起现异
熟刹那,这种异熟刹那的本体:从凡夫到十地之间的垢染自然而然离开,之后现前智慧白法,白
法就像秋天的白于一样,没有任何的垢染,一切无漏善根的白法,就是最究竟的波罗蜜多的本性,
当真正现前究竟波罗蜜多智慧的时候,就获得了一刹那间能照见一切万法究竟本体的现观。
依靠我们在因地的发愿、亍许多无量劫极力作串习、以及法界之力,会得到这种智慧。
颂词:
庚一、广大方便之资粮非异熟刹那

己二、究竟道顿时 庚二、甚深智慧之资粮异熟刹那
之刹那现观加行
庚三、对境等性无相刹那 由布施等行 诸法如梦住
一刹那能证 诸法无相性
庚四、有境无现无二刹那

♥第三个刹那加行叫做无相刹那加行。无相刹那加行,是修行对境方面一切万法的本性,进离四边八戏的现观。
他在四身当中是平等法身的因。在因地的时候,以丌住加行和丌行的方式来修行,丌住加行修了很长时间,最
后到达最终究的结果,这个叫做无相刹那。
法有对境和有境之分。其实最高的境界,对境和有境应该是无二无别的,但是在反体上分为两种。无相刹那指
的是对境方面的分析。
♥我们在修等持加行的时候,布施等六度万行,正等加行当中有,还有渐次加行当中也有,凡是我们修行大乘
佛法的时候,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多,那么行持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多为主的一切无漏法,实际上我们通达他
的本性,知道他是显而无自性的,如梦如幻,已经证悟了这样的境界。
证悟了这样境界的时候,一刹那间当中能照见一切诸法无有相状的本性。什么相呢?进离一切相,生死、多一、
或者高低。
我们有很多二元对立的观念,要么是好,要么丌好,但是诸法平等的刹那加行的现观当中就没有。因为通过很
长时间的修行,布施等一切的法全部如梦如幻,梦幻当中没有真正高低上下的法相,做恶梦、美梦都只丌过是一个
心的变化,当时梦中对境没有真实的。比如说高山和大海都只是梦中的一种虚幻执著而已,实际上对境根本没有。
因此,当无相加行现前的时候,实际上所有的万法只是梦幻的境界而已,这主要对境方面讲的。
这样以后,能取所取所摄的一切障碍通过长期的修行,都一一断除,并且现前智慧,这是刹那加行,也就是说
无相加行,从有境方面是这样讲的。
颂词:
庚一、广大方便之资粮非异熟刹那

己二、究竟道顿时 庚二、甚深智慧之资粮异熟刹那
之刹那现观加行
庚三、对境等性无相刹那 如梦与能见 不见有二相
一刹那能见 诸法无二性
庚四、有境无现无二刹那

 无二刹那实际上他的本体是心识,有境无有任何相的究竟的现观。丌行加行到达究竟是无二刹那加行。

 用了梦中的比喻,如果在梦中看见的一切外境,大象或者山河大地,但是这些梦境当时的能见---当时的执
著梦境的这颗心,还有所执著的对境这两者没有二相的,刚才从对境方面来迚行分析的,这里是从有境的
心识方面分析的。
当时佝在做梦的时候,山河大地也好,或者出现地震、海啸,或者火灾等等,佝当时极度的恐惧,但是恐
惧的这个心和对境的显现的恐怖灾难,这两者丌可分割的,没有二相。

 通过很长时间的丌住加行和丌行加行,到了十地末尾尤其是丌行加行现观圆满的时候,现前刹那加行。刹
那加行的时候,一切万法对境的显现跟自己的心没有二相,所以叫做无二刹那,能取和所取二者都没有,
能取所取的这些细微的障碍,此时可以全部一一遣除。

 我们在十地当中都有丌同的三轮体空的境界,空性的境界。甚至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在凡夫地的时候,
也可以对离戏中观可以有所认识,有所修持。
总结偈
竟果无愿解脱胜,晓所修相真实际,
1、遍智:
智慧发心大方便,此遍智理当了知。
无相解脱之三乘,晓诸道相真实际,
2、道智:
具慧自性大方便,此道智理当了知。
体空解脱所知基,具双运相真实际,
3、基智:
晓此智系慈悲心,此基智理当了知。
入定金刚之喻定,后得如幻之等持,
4、正等加行:
了知有现与无现,深广正等加行理。
凭依胜勇之等持,入出地道断证增,
5、顶加行:
圆满差别无有量,顶加行理当了知。
入定后得轮番式,如所入定甚深智,
6、次第加行:
尽所广大相渐修,三定圆满当了知。
竟入出定无轮番,无量四相四解脱,
7、刹那加行:
诸相顿圆顿现前,菩提胜道当了知。
具三解脱三智海,三定四行所成果,
8、法身:
三身坛城圆法身,事业威光当了知。
八事 法相 事相 界限 七十义

遍智 能于一刹那间现见诸法一切如所有
可分为两种。如所有智和尽所
性及尽所有性的智慧,就是遍智的 佛位 十种法
有智
[一切相智] 法相。

道智 了知三道无有自性,并依靠圆满、
可分为三种。声闻的道智、缘
三智 成熟和修炼的方式,来现证空性的 大乘五道 十一种法
觉的道智还有菩萨的道智
[道相智] 有学道智慧,就是道智的法相。

基智
现证一切万法补特伽罗人我为空性 可分为两种。大乘的智慧和小
小乘五道。 九种法
的片面智慧,就是基智的法相。 乘的智慧
[一切智]

正等加行[圆满 为了使三智所证获得自在,而总摄 十一种法


从小资粮道直至十地之最后
现观一切相加 无生三(智)进行修习的菩萨瑜 可分为二十种加行。
有际之间。
行] 伽,是正等加行的法相。 因安立

依靠正等加行,总摄无生三(智) 八种法
顶加行 进行修行而获得自在的菩萨瑜伽, 可分为七种。 从暖位直至最后有际之间。
是顶加行的法相。 果安立
四加行 在渐悟者中,以闻思为主
为了使与三智识相同时生起的证悟 的,是从资粮道开始;而修 十三种法
次第加行 获得稳固,而次第修习三智之相的 可分为十三种。 行者,则是从暖位开始,直
菩萨瑜伽,即是次第加行的法相。 至最后有际之前(不包括最 因安立
后有际)。
四种法
次第修习三智的菩萨瑜伽,便是刹
刹那加行 可分为四种, 其界限,仅在十地的最后。
那加行的法相。
果安立

修行加行所获得的究竟之果,也即
法身 法身 具备众多无漏功德,便是果法身的 可分为四种。 界限仅在佛地。 四种法
法相。
法相 分类 界限

身 法界自性清净,所有客尘也清净的究
四 一、自性身 (注1) 竟灭谛。

: 于所调诸众当中,唯于菩萨前所显现
二、报身 (注2) 的色身,并为化身之增上缘。

分为四种:种种化身、殊
由报身之增上缘所产生的,显现为调
三、化身 服众多清净与不清净众生的色身。
胜化身、工巧化身以及调
众化身。

四、法身 成就佛地之究竟智慧 可分为二十一种无漏法

①作者具有的部
分,唯为佛地;
另:事业的法相 由法身增上缘所产生的善法功德。 可分为二十七种。 ②所作之境具有的
部分,则是从未入道开
始就存在的。

注 1:具备自性本来清净和现象离垢清净,这二种清净就是自性身。
注 2:也叫做受用圆满身,是具有五种决定的果位。五种决定:处决定为密严刹土,身决定为圆满报身,众决定为
一至十地菩萨,法决定为大乘法,时决定为恒时安住。
法身四法关系(哦巴活佛):

戊一、意法身及功德 1

八 丁三、广说所得果

乊功德--法身 戊二、所依报身及相好 2


3 4
戊三、行为化身及事业

法 身 四 法 关 系 (麦尊):
庚一、本性身 1

庚二、智慧法身 2
己一、所依乊身
庚三、受用身 3
戊三、广讲果法身
(果法身品第八)
庚四、化身 4
己二、能依乊事业
颂词:

能仁自性身 得诸无漏法
己一、总说具三特点 一切种清净 彼自性为相
法身乊本体
顺菩提分法 无量及解脱
九次第等至 十遍处自体
最为殊胜处 差别有八种
无诤与愿智 神通无碍解
四一切清净 十自在十力
庚一、总功德 四种无所畏 及三种不护
并三种念住 无忘失法性
永害诸随眠 大悲诸众生
戊一、意法身 己二、广说意 唯佛不共法 说有十八种
及功德 法身乊功德 及一切相智 说名为法身

辛一、无染乊差别 声闻无诤定 除人之烦恼


庚二、别功德 佛无诤永断 聚落等烦恼

辛二、愿智乊差别 佛所有愿智 任运无碍著


无障碍常住 普答一切问

庚一、本体无勤 辛一、真实宣说 若善因成熟 亍彼彼所化


任运自成乊功德 尔时能饶益 即亍彼彼现
辛二、遣诤
己三、说明其 如天虽降雨 种坏不发芽
庚二、行相广大
力功德恒常周 诸佛虽出世 无缘不获善
周遍方际乊功德
遍任运
庚三、时间无尽 如是事广大 故说佛为遍
恒常乊功德
即此无尽故 亦可说为常
 果法身四法:
第一种安立:法身、报身、化身、事业
第二种安立:自性身、法身、报身、化身
 《现观庄严论》的论义当中是讲三身,《现观庄严论》的自宗讲的是三身。
在其他有些论典当中讲五身,有现前菩提身,不动金刚身,法报化三身。
还有讲的四身,本性身和智慧身,化身和报身,也有这样。
 《总义》:从论中的内容可以知道,以殊胜的发心与加行而修持道法的结果,就是法身以及事
业。这既是一般的佛子们将其作为首要动机的追求目标,也是最后的结果,因此,在乃至轮回
未空乊间,以恒常、周遍、大自成的方式行持众生乊利的利他行为,就是菩萨道的真正所修。
作为其所依,就是法身。

法身:本体具三个特点,①从功德方面具足无漏的功德;②从断除方面一切的客尘全部断除;
③从清净的本体方面,自性清净、现前了本来面目。
具足这三个功德的身叫自性身,或者叫智慧身。法身自性身是一种离系果,最后得佛果的时
候,离开了外面的障碍则自然现前,这叫做离系果,他是本来存在的方式,并不是能依所依、依
靠无常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异熟果。
佛陀的法身非常微妙的功德,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和分别念,它是特别粗浅的智慧,这个智
慧来衡量这样的甚深意义,有相当大的困难,依靠净见量法身可以成立。现相可以用分别念来观
察,实相需要用净见量来观察。

法身或本性身的本体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在反体上具足二十一种功德,法身的功德无有限
量,可归纳为二十一种无漏法,广分为144个。1、三十七顺菩提分法(37个);2、四无量(4
个);3、八解脱(8个);4、九等至(9个);5、十遍处(10个);6、八胜处(8个);7、
无染等持(1个);8、愿智(1个);9、六通(6个);10、四无碍解(4个);11、四一切清
净(4个);12、十自在(10个);13、十力(10个);14、四种无畏(4个);15、三种不护
(3个);16、三种念住(3个);17、不忘失法性(1个);18、永断习气(1个);19、大悲
(1个);20、佛十八不共法(18个);21、一切种智(1个)。
二十一种无漏法:
 1、三十七顺菩提分法: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① 四念处[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
② 四正断[四正胜或四正勤]:未生不善令不生,已生者令其断除;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其增长;
③ 四神足:欲神足三摩地、勤神足三摩地、心神足三摩地、观神足三摩地;
④ 五根:信根、正勤根、念根、等持根、慧根;
⑤ 五力:成为以上五根之力的信力、正勤力、念力、等持力、慧力;
⑥ 七觉分[七觉支或七菩提分]: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轻安觉分[除觉支]、定觉分、
舍觉分;
⑦ 八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 2、四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
 3、八解脱:(1)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2)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3)净身作证具足作解脱;(4)
空无边处解脱;(5)识无边处解脱;(6)无所有处解脱;(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8)灭尽定解脱。
• 这些都是禅定的修法(又名八背舍,得上弃下,名为背舍)。
• 内有色观外色解脱,就是为了断除内心的贪欲,观想外在自己所贪的色身以青瘀等相慢慢腐烂,令贪心
不起,所以叫“解脱”;
• 内无色观外色解脱,就是通过前面的观想,内心已经无贪,但为了使境界更加稳固,还要继续观想外色
为不清净;
• 净色解脱,是转为观想清净的色法,此时仍不起贪心,就说明定心很超胜了。以上是不净观相关的三种
解脱,南传佛教对此涉及较多。
• 剩下的五种,则是分别观想心识无边、虚空无边、心无所有、心非有非无、受想灭尽。
 4、九等至:四禅、四无色以及灭尽定。
 5、十遍处:地大遍处、水大遍处、火大遍处、风大遍处、青遍处、黄遍处、红遍处、白遍处、空无边遍
处与识无边遍处。
• 修八解脱时,只是缘部分的身心相生起禅定,而十遍处定的观想则是要令这些相遍及整个世界,比如地
大遍处就要观地大的相由小至大,慢慢覆盖整个世界,水大遍处就要从一滴水观到整个世界都是海洋。
火大遍处、风大遍处是把全世界观为火焰、狂风,青、黄、赤、白四遍处是观想这四种颜色遍布一切处,
空无边遍处和识无边遍处是指一切都变成了虚空、一切都变成了心识的幻现。相对于一些禅定的所缘只
能是部分的法,此处是指将所缘扩大,获得了周遍的禅定的能力。
二十一种无漏法:

 6、八胜处:四种形色胜处: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少
胜处、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四种显色胜处:以内无色观外青胜处、以内无色观外黄胜处、以内无
色观外赤胜处、以内无色观外白胜处。
• 凭依定力,随所乐观,形色显色,自在变化,故能胜他,自意不动,名为胜处。通过修持禅定而胜伏外
在的色法,这就是八胜处。
• 四种形色胜处,第一种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由于最初观想并未纯熟,如果观想多色,则难以摄持,
因此是通过有色想的禅定而观较少的色法;
• 第二种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是在前面观想纯熟的基础上,能够观想较多色法;
• 剩余两种,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和外色多胜处,是内心已经没有色想了,以内心无色想的禅定而观外色。
• 四种显色胜处也是一样的道理,观外面青、黄、赤、白四种净色。前面十遍处中是指观想一切都成为一
种颜色,而此处则是指心识已经胜过外色,如果内心无色想,则以此无色之境界超胜外色;如果内心有
色想,有色的境界也会超胜外色,此时心识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能力。
• 八解脱、十遍处、八胜处的区别:八解脱是最初为对治贪爱而观想色等法,十遍处是把观想扩大,遍于
一切世界,到修八胜处时,心已经获得很大自在,对于色法的多少、好坏,依靠有色想和无色想的禅定
力来压伏。
 7、无染等持:以他相续为所缘境,能护持使之不生烦恼的定与慧。佛陀无论去到哪里,都不会令遇到的
人产生贪心、嗔心以及非理作意等,而凡夫人在缘别人的相续时,很难做到使之不生烦恼。
 8、愿智:也就是知愿处智,“欲知于诸声闻不现前之义及如何回答他所提问”之宿愿已得成就,故能了
知如此如此的定与慧。我们在《百业经》里经常讲到,阿罗汉对于久远的前世等有些问题是无法回答的,
而佛陀依靠因地时的发愿,能无误了知一切细微的意义。
 9、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 10、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 11、四一切清净:身清净、缘清净、心清净、智清净。
• 身清净,即为了利益众生,身体可以幻化成无量。
• 缘清净,即可以随心所欲变化所缘境。
• 心清净,即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入众多三摩地。
• 智清净,即可以无碍通达一切万法。
二十一种无漏法:

 12、十自在:命自在、心自在、资具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信自在、愿自在、神力自在、智自在、
法自在。
• 命自在,何时降生、何时死亡都能自如掌控。
• 心自在,无论入定、出定,面对什么对境,心里都无有挂碍。
• 资具自在,无论需要钱财、物质等任何资具,都能马上现前。
• 业自在,不受白业黑业束缚,自由示现受种种报。虽然佛在显现上也受因果报应,但实际上他已经通达
了业的本性,跟我们凡夫的随业而转是完全不同的。
• 受生自在,可以自由自在转生到三界六趣,以各种身份出现。
• 解自在,可以无碍了达诸法,同时能够满足不同根基、意乐众生的愿望宣讲。
• 愿自在,比如《普贤行愿品》十万大愿所摄的任何愿望都能一一成满。
• 神力自在,六种神通完全自在。
• 法自在,任何法都可以自在宣讲。
• 智自在,以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自在通达一切万法。
 13、十力:知处非处智力、知业异熟智力、知根胜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遍趣行智
力、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知死生智力、知宿住随念智力、知漏尽智力。
• (1)知处非处智力:善法中产生快乐,恶法中产生痛苦,这就是处(合理的),善法中产生痛苦就是非
处(非理的),举例来说,药有治病的能力,而毒没有这个能力,佛陀的智慧对于这一类道理完全通晓。
• (2)知业报智力:杀生、偷盗等各种各样的业究竟得什么果报,其细微处连声闻、缘觉也难以了知,只
有佛陀能够彻知。
• (3)知种种解智力:众生的知解、智力千差万别,佛陀无碍照见一切信解意乐的差别。
• (4)知种种界智力:对诸法的界性无碍通达。包括人的根基、界性也是不同的,“质量”不同。有的很
聪明,有的比较笨,又有的在世间法上很聪明,有的在出世间法上很聪明,这些属于界性。
• (5)知根胜劣智力:了知众生根基是利是钝。
• (6)知遍趣行智力:众生造何种业而趣往哪一道,这些差别佛陀完全了知。
• (7)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对于各种禅定的因、性相、功德等完全了知。
• (8)知宿住随念智力:了知众生宿世的因缘。
• (9)知死生智力:了知众生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此死彼生的情况。
• (10)知漏尽智力:佛陀彻底灭尽了二障的习气种子,于此如实遍知。
二十一种无漏法:
 14、四种无畏: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和说出离道无畏。
• (1)正等觉无畏:佛陀已经究竟证悟,因此在别人面前说“我获得了无上正等觉”没有任何怖畏。
• (2)漏永尽无畏:佛陀永远断尽了所有的有漏法,一切障碍消尽,因此可以在任何场合中如此宣说。
• (3)说障法无畏:何者是烦恼障,何者是所知障,对于此等一切障道法,佛陀完全可以无畏地宣说。
• (4)说出离道无畏:在说离苦之正道时心无畏惧。
 15、三种不护 :身不护、语不护、意不护。
• (1)身不护:身行清净,无有不清净者,是故佛不作心念:我身业不清净,恐畏他知,作心防护。
• (2)语不护:口业清净,无有不清净者,是故佛不作心念:我口业不清净,恐畏他知,作心防护。
• (3)意不护:我们一不留心,就会有贪嗔痴等各种染污意识生起来,佛陀早已断除了分别,所以对心也
不用防护。
 16、三种念住:于恭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喜之心念住;于不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怒之心念住;
于听及不听二者,不以喜怒之心念住。
 17、不忘失法性:对利生事业永不放弃,而且在行持利生时无有过失,从不违时。就像我们经常说的,
即使大海离开波浪,佛陀也不会失去利益众生的心。
 18、永断习气:三门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所有细微种子习气已经断除,永不再生。
 19、大悲:由因地无量劫修习而成就利益天下无边一切众生的大悲心。
 20、佛十八不共法:这十八种无漏法唯独佛陀才有,声闻、缘觉、菩萨都不具备,因此叫不共法。
 (1)无有误失:如来身体的行为无有过失,恒常寂静。(2)无卒暴音:佛陀无有粗暴的语言。(3)无
忘失念:对任何事皆能忆持不忘。(4)无不定心:佛陀任何时候都是专注的,不像我们那样经常走神。
(5)无种种想:佛陀对一切众生平等慈愍,无有远近亲疏等差别想。(6)无不择舍:佛陀对一切法都
以智慧观择后才舍弃,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以上是行为所摄的六种不共法。
 (7)志欲无退:对善法的追求无有退转。(8)正勤无退:行持善法的精进心无有退转。(9)念无退:
相应三世诸佛之法的正念无有退转。(10)慧无退:所证智慧无有退转。(11)等持无退:所得等持无
有退转。(12)解脱无退:远离一切执著,无有退转。以上是证悟所摄的六种不共法。
 13)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14)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15)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
转。以上是业所摄的三种不共法。
 (16)于过去世无著无碍智。(17)于未来世无著无碍智。(18)于现在世无著无碍智。佛陀对于过去、
未来、现在的任何事物都能无碍遍知,这叫做三世所摄的三种不共法。
 21、一切种智:一刹那顿时现见诸法如所有性、尽所有性的究竟智慧。于一刹那间照见诸法本性的叫如
所有智,照见一切现象的叫尽所有智,佛一切种智就是这两种智慧圆满双运的本体。
问:佛陀的二十一种无漏法,声闻缘觉有些也有,有何区别呢?

 比如,无染等持,小乘声闻缘觉也有,为什么把它列为佛特有的无漏法呢?
答:声闻相续中的无染等持(又叫无诤定),是通过事先以入定智慧观察来摒除他人的烦
恼——比如今天打算到城市里去,他就要先入定观察,看看城市里的人会不会缘自己生起贪嗔等
烦恼,如果会,他就干脆不去;如果发现对方不但不会起烦恼,反而会缘自己三门的清净行为生
起善心,他就愿意去。
从历史上看,也有阿罗汉未经观察就匆忙进入城市,结果致使他人生起贪心、嗔心而犯戒的
情况,佛陀发现以后,就要求声闻圣者去往城市前要先入定观察。所以说,声闻只能通过先做观
察而避免与众生接触的方式来护持他们的心。
而佛陀相续中的无染等持则能永远断除城市、城区等处众生的一切烦恼,因而与声闻的无染
完全不同。一般来讲,佛陀无论何时去往人群聚集的地方,都不会令见者生起烦恼,即使偶尔有
个别人因他生起烦恼,最终也会为佛所度化。如佛度化指鬘王的事例。
(颂词:声闻无诤定,除人乊烦恼 ,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

 又,愿智,小乘声闻缘觉也有,为什么把它列为佛特有的无漏法呢?
答:佛陀相续中的愿智有五种特点超胜:
1、任运而无需勤作。声闻缘觉的愿智需要勤作,比如目犍连要宣说整个释迦族的宿世因缘,
就必须先入定详细观察。
2、无有烦恼障或相执习气之碍著。
3、由于远离了所知障及习气,故而能无有障碍地通达一切所知。声闻缘觉受到所知障的局限,
对于时间上太久远、外境上太遥远的法以及太过细微的因果关系等都无法了知。
4、入定出定无有分别,因此是“常住”。从获得佛果之时起,就恒常具足愿智,不会改变。
5、能同时普遍地回答一切问题。这种功德声闻缘觉不具备。
(颂词: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著,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
佛陀的无漏法功德力,具三种特点:⒈任运 ⒉周遍 ⒊恒常
 ⒈任运,功德本体无勤任运自成。
佛陀的寂灭法身虽然没有分别念,但一样可以饶益有情,就像如意树和摩尼珠尽管没有分别,
也可以满足祈祷者的愿望,佛陀亦以报身在十方世界众生未空之前恒常不变地广施利益,然而唯
有远离戏论者能够见到。
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佛陀前世发下了宏愿,并且用很长时间积累了圆满的资粮,所以
当众生的善因成熟之时,他就能对某地的某一所化众生以适合其根基兴趣的善巧方便给予饶益,
佛陀的利生事业就是以这种方式在众生面前呈现的。
(颂词: 若善因成熟,亍彼彼所化,尔时能饶益,即亍彼彼现。)
 遣疑:既然佛陀是任运自成、无有分别地以慈悲心普遍摄取所有众生,那他为什么并没有度化
所有众生?
 答:佛陀无勤任运的利生事业也需要观待因缘。比如,虽然天王帝释依靠福德力平等无偏袒地
降下雨水,但如果地里的种子因被火烧过等而毁坏,那也不可能长出苗芽来,同样的道理,虽
然诸佛已经出现于世,且无碍遍照一切众生,但暂时无有缘分(善根未成熟)的众生也不能获
得任何善妙功德,就像善星比丘、提婆达多那样。
(颂词: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缘不获善。)
 ⒉周遍 ,行相广大周遍遍及各方。
佛所行持的则是涉及所有世间的广大事业,从方位来说,佛对东南西北的众生平等观照,从
距离来说,佛没有远近亲疏之别,故而说佛的智慧决定是周遍的。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只要祈祷
都可以得到加持。可我们要是不去祈祷,也就感受不到他周遍的功德,就好像月亮虽然一直在天
空中,但浑浊的水面也映不出来一样。我们应这样理解“周遍”的甚深意义。
(颂词:如是事广大,故说佛为遍。)
 ⒊恒常,时间无尽恒常。因为佛陀的事业在轮回未空之前不会穷尽,所以也可以说为恒常。
《不可思议经》云:“佛陀无灭度,佛法恒住世。”佛陀是无有涅槃的,佛法也是无有隐没
的。某一时段的教法期圆满,只不过就像阳光不照在这里,而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一样,实际上佛
法是真理和解脱的妙用,这种妙用是永远是不可能离开的;佛陀的观照也永远不会离开的。
(颂词:即此无尽故,亦可说为常。)
颂词:

己一、总说具五决定乊报身本体 许三十二相 八十随好性 受用大乘故 名佛受用身


手足轮相具 足底如龟腹 手足指网连 柔软极细嫩
身七处充满 手足指纤长 跟广身洪直 足膝骨不突
戊二、 诸毛皆上靡 腨如瑿泥耶 双臂形长妙 阴藏密第一
所依 皮金色细薄 孔一毛右旋 眉间毫相严 上身如狮子
报身 壬一、三类十相
辛一、宣说 膊圆实项丰 非胜现胜味 身量纵横等 譬若瞿陀树
及相 庚一、 果相乊功德 顶肉髻圆显 舌广长梵音 两颊如狮王 齿洁白平齐
好 宣说
诸齿极细密 数量满四十
差别
壬二、二相 绀目牛王睫 妙相三十二
基相
己 乊功 此中此此相 所有能生因 由彼彼圆满 能感此诸相
二、 德 壬一、总说
广 辛二、宣说 迎送师长等 正受坚固住 习近四摄事 布施妙资财
能成因 壬二、因乊差别 救放所杀生 增长受善等 是能生因相 如经所宣说

相 佛甲赤铜色 润泽高诸指 圆满而纤长 脉不现无结
好 踝隐足平正 行步如狮象 鹅牛王右旋 妙直进端庄
功 光洁身相称 洁净软清净 众相皆圆满 身广大微妙
德 步均匀双目 清净身细嫩 身无怯充实 其身极坚实
支节善开展 顾视净无翳 腰圆腰际展 无凹腹便便
脐深脐右旋 为众所乐见 行净身无疣 及诸黑黡点
庚二、宣说差别法随好乊功德
手软如木棉 手纹明深长 面门不太长 唇红如频婆
舌柔软微薄 赤红发雷音 语美妙牙圆 锋利白平齐
渐细鼻高隆 清净最第一 眼广眼睫密 犹如莲花瓣
眉修长细软 润泽毛齐整 手长满耳齐 耳根不衰退
额部善分展 开广顶周圆 发绀青如蜂 稠密软不乱
不涩出妙香 能夺众生意 德纹相吉祥 是为佛随好
 什么是报身?
 报身是在一地以上菩萨面前现前的一种清净受用身。(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一地以上的菩萨能见到报身,
还有一种说法,真正的报身只有十地到十地末尾的菩萨能照见。/清净菩萨所见为报身相;不清净众生所见的为化身相)
通过五种决定的方式享用大乘佛法,连续不断、永不变迁,这样的清净身叫做能仁的受用圆满身,也就
是所谓的报身。
 报身有五种决定性或者说五圆满:
• 身圆满: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妙相和随好就象花朵和花蕊一样的,花瓣一样的妙相,花蕊一样的
随好。
• 处所圆满:报身的处所是密严刹土。有一种说法说它是清净的刹土,还有一种说法,任何人当他现前成
佛的时候,当下的处所叫做密严刹土。
• 眷属决定:十地菩萨;
• 法圆满:所享用的全是大乘佛法。
• 时间圆满,或者时间决定:恒常不变,并不是说是今天现前,明天不现,无常的时间。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其受用身,有二种相,一自受用,二他受用。
自受用身,三僧祇劫所修万行,利益安乐诸众生已,十地满心,运身直往色究竟天,出过三界,净妙国土坐无数量大宝莲华,而不
可说海会菩萨前后围遶,以无垢缯系于顶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如是名为后报利益。尔时,菩萨入金刚定,断除一切微细所知诸烦恼
障,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妙果名现报利益。是真报身有始无终,寿命劫数无有限量,初成正觉穷未来际,诸根相好徧周法界,
四智圆满。是真报身受用法乐。
一、大圆镜智,转异熟识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像。如是如来镜智之中,能现众生诸善恶业,以是因缘,此智名为大圆镜智。
依大悲故恒缘众生,依大智故常如法性,双观真俗无有间断,常能执持无漏根身,一切功德为所依止。
二、平等性智,转我见识得此智慧,是以能证自他平等二无我性,如是名为平等性智。
三、妙观察智,转分别识得此智慧,能观诸法自相共相,于众会前说诸妙法,能令众生得不退转,以是名为妙观察智。
四、成所作智,转五种识得此智慧,能现一切种种化身,令诸众生成熟善业,以是因缘,名为成所作智。
如是四智而为上首,具足八万四千智门,如是一切诸功德法,名为如来自受用身。诸善男子!二者如来佗受用身,具足八万四千相
好,居真净土说一乘法,令诸菩萨受用大乘微妙法乐。
一切如来为化十地诸菩萨众,现于十种他受用身。』

《佛地经论》:(自受用身)如诸功德诸大菩萨亦不能见,但可得闻。
《宗镜录》 :唯法身及自受用身,可名真实。
佛陀的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 往昔因 颂词
1、千辐轮相:佛的手掌和脚掌当中,具有千辐轮的花纹 殷勤迎送师长,对苦难的众生作种 手足轮相具,
种接济,精勤上供下施
2、足平满相:双足掌如龟腹般平坦 受持清净的戒律,一直稳固不坏 足底如龟腹,
3、手足缦网相:手足指美妙的光网相连 以爱语等四种摄受来度化众生 手足指网连,
4、手足细软:手及足柔软而细嫩 布施精美食品 柔软极细嫩。
5、七处充满相:身体有七个部分非常庄严丰满。七处指 布施精美饮料 身七处充满,
两个手背、两个足背、双肩、后脑
6、手足指纤长相:手足指纤长美观 放生,救护众生的生命 手足指纤长,
7、足跟圆长相:足跟向外宽广庄严 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的发心力、不 跟广
轻视他人
8、身广洪直:佛陀的身材魁梧,洪大,比一般人高大 断除杀生等很多恶业 身洪直,
9、踝不显露:膝盖及足踝骨皆不突现 自己行持善法 足膝骨不突。
10、身毛上靡相:身上毫毛皆右旋向上、丝毫不乱、纤细 向他众弘传善法 诸毛皆上靡。
而柔软、庄严美妙
11、腨如鹿王相:小腿肚子象鹿王的大腿特别庄严丰满 给别人讲工巧明、医方明等 腨如瑿泥耶,
12、手长过膝相:双臂形长、美妙 没有舍弃乞丐、可怜的众生 双臂形长妙,
13、马阴藏相:男根密藏体内,如马王或象王一样不显露 调解离间、守护秘密、不说淫语并 阴藏密第一,
在外。 断除了邪淫离贪
14、身金色相:皮肤如纯金色般清净、鲜明、润泽 布施精美悦意卧具 皮金色
15、皮肤细滑:皮肤光滑细薄 布施胜妙宫殿等殊妙之物 细薄
16、身毛右旋相:一一毛孔各生一毛且皆向右旋,非常庄 断除了散乱、愦闹等 孔一毛右旋,
严、美观
佛陀的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 往昔因 颂词
17、眉间白毫相:面部眉间柔软的白毫相庄严 承侍上师和承侍父母 眉间毫相严,
18、狮子上身:上身犹如狮子般强壮 未曾以蛮横之词轻毁他众故 上身如狮子,
19、肩头圆满:胳膊如金瓶般圆实庄严。 跟别人说话的时候非常悦耳、善妙 膊圆实
20、肩颈圆满:两肩很圆满丰腴 布施药物等有益之食物故 项丰
21、得胜味相:无论吃什么,都能得到不可思议的上妙美 看护病人、承事众生故 非胜现胜味,
味,即使很下劣恶臭之食,佛吃起来也是美味。
22、身纵广相:指身体的高度和两手展开的宽度相等,就 造修经堂、对僧众做种种供养 身量纵横等,譬
象尼枸树的长宽相等一样。非常庄严,非常得体 若瞿陀树,
23、无见顶相(或顶有肉髻):顶部显现出浑圆、乌黑、 布施庙宇、宫殿等 顶肉髻圆显,
右旋肉髻之无见顶相
24、广长舌相:舌头广长、柔软、细薄,伸出来可以将整 说话温文尔雅 舌广长
个面部全部覆盖
25、梵音深远相:声音非常美妙,如同梵天,听了以后不 以不同的语言度化六道众生 梵音
会有任何厌烦心,而且一个音能表出许多意义,有六十种
梵音。
26、脸颊如狮子相:两颊如狮子王丰满之相 断除绮语 两颊如狮王
27、齿鲜白相:牙齿洁白 赞叹一切士夫功德 齿洁白
28、齿平整:诸齿上下长短平齐 断除邪命 平齐
29、齿齐密:诸齿间无有缝隙极为细致紧密 说真实语、断除妄语故 诸齿极细密
30、四十齿相:上下各有二十齿,牙齿数量满四十整 断离间语 数量满四十
31、绀目相:双目如绀青宝般清澈明亮 以慈悲眼照看一切众生 绀目
32、眼睫如牛王相:眼睫毛犹如牛王睫毛一般保持翻翘且 断除贪嗔分别念 牛王睫
不相杂乱
佛陀的八十随好:

八十随好 往昔因 颂词
1、指甲赤铜色:手足指(趾)甲为赤铜色。 断除一切贪欲行 佛甲赤铜色
2、指甲润泽:指甲润泽 对弘法利生有勇猛、清净的意乐 润泽
3、指甲中央高:不是整个鼓起来,也不是整个都平平的, 为了断除他人的鄙视而降生于殊胜 高
而是中间稍微高一点 种族之中
4、诸指圆润:手足诸指(趾)形态圆润。这个“圆润” 威仪清净无过 诸指圆
不是圆嘟嘟的样子,而是形容诸指(趾)美观得体,跟手
掌、脚掌极相匹配。
5、诸指丰满:诸指(趾)丰满。佛陀的手指既不过瘦, 积累了广大的资粮,种下很多的善 满
也不过肥,而是非常均匀、圆满的一种形态。 根
6、诸指渐细:诸指(趾)逐渐纤细 渐次趋入三乘正道,修行时循序渐 纤长
进,加行、正行、后行毫不紊乱
7、脉深不现:手上的血管脉相不外现。 断除邪命等 脉不现
8、筋脉无结:脉络无结。脉络极为顺畅,没有缠结、疙 断除烦恼之结 无结
瘩。
9、踝不显现:踝骨(及手腕上的尺骨茎突)隐藏不露 极其保密道相等之法 踝隐
10、足无不平:双足长短平齐,足底平正。 救度众生脱离难行之处 足平正
11、行步如狮子:行步犹如雄狮,十分矫健、威风 善于以威光荫蔽他人 行步如狮王
12、进止如象王:回旋行步犹如象王,步履缓慢、极其平 以善巧方便保护龙类、非人 象王

13、行步如鹅王:行步状如鹅王,步伐既轻巧又美观 善于以威光荫蔽空行之鸟类 鹅王
14、行步如牛王:行步如牛王,气度非凡 以讲经说法等善巧方便引导众生 牛王
15、回顾右旋:回顾时身体任运右旋。右旋即顺时针,右 进退步履皆合规矩 右旋
旋是一种法性力
16、行步严肃:行步美妙,威仪清净至极 所有行为庄严如法 妙
佛陀的八十随好:

八十随好 往昔因 颂词
17、行步端正:行步端直。 断除狡诈、谄曲之行为 直进
18、体态端庄:体态端严大方,健美殊妙 赞扬他众功德 端庄
19、身如初拭:身躯光洁如初拭 身语意远离烦恼染污 光洁
20、身体匀称:身体匀称。比例恰当、五官庄严 应机施教 身相称
21、身清净:身本质极为清净。佛陀的身体没有垢染,充 三门威仪清净 洁净
满妙香,极为清净
22、身柔软:身躯极其柔软 具足大悲方便 软
23、身清洁:身体洁净。佛身上无有垢染,十分纯洁 意清净 清净
24、众相圆满:一切相悉皆圆满。 相续律学清净,百千万劫守持清净 众相皆圆满
的戒律
25、身肢广美:身肢高广、优美。佛陀的身材高大、却还 圆满具足广大美妙的功德 身广大微妙
是丰匀优美的。
26、步态均匀:步态大小均匀。 平等对待众生 步均匀
27、双目清洁:双目清洁,黑白分明,无有浑浊、无有遮 宣说清净正法 双目清净
障。
28、容颜柔嫩:身体柔和细嫩,没有任何的粗糙感。 讲经说法浅显易懂 身细嫩
29、身无退曲:身体非常强健,无萎缩、脆弱之态 心无怯懦 身无怯
30、身体丰满:身躯丰腴、充实。看起来气血很旺,身态 超胜世间善根 充实
极其庄严。
31、身肢坚实:身肢极其坚实。 断除根本无明永尽轮回故 其身极坚实
32、支节舒展:身躯支节伸开、舒展。整个身体和大小关 善巧掌握、宣说缘起差别,缘起法 支节善开展
节,都非常柔软、灵活,不会僵硬。 门是一种灵活、多样、巧妙的真理
佛陀的八十随好:

八十随好 往昔因 颂词
33、视无不明:眼无翳障,视力明清。 正确宣说暂时增上生与究竟决定胜 顾视净无翳
之佛法词义故
34、腰身圆好:腰身圆好,髋不露骨。 令弟子守持清净戒律 腰圆
35、腰际舒展:腰际舒展。腰虽然丰满,但并不是我们所 远离轮回过患 腰际展
谓的“水桶腰”,而是舒展美观、层次清晰的。
36、腰无凹陷:腰不过长,无有凹陷。佛陀的腰不会细的 摧毁我慢傲气 无凹
过分,非常美观。
37、腹形便便:腹形便便,无有凹凸,非常庄严 宣说灭尽一切烦恼的法门 腹便便
38、脐深圆好:脐深且圆,非常美观 通达甚深正法 脐深
39、脐纹右旋:肚脐之纹理右旋,非常美观 相应的摄受有缘弟子,给他们传授 脐右旋
甚深佛法
40、观不厌足:众生见而生喜,观不厌足。 令一切眷属威仪庄严 为众所乐见
41、威仪洁净:威仪清净无垢。 心意纯净 行净
42、身无痣点:身无黑痣瘢痕。 非时不说法 身无疣,及诸黑
黡点
43、手软如棉:手细软如木棉,与之接触者可自然获得无 宣说三解脱门、三门轻快安乐之因 手软如木棉,
上大乐,得到无量的安乐和加持。 的法
44、手纹明直:手纹明直,手纹明显清晰,呈现为八吉祥 圆满大沙门之行为(沙门四法) 手纹明
的形状
45、手纹深明:手纹深明、手纹甚深 安住甚深妙法境界 深
46、手纹修长:手纹修长、手纹细长,指手纹连贯,无有 长时宣说安乐法、对众生非常有利 长,
断续 益的法
47、面不长大:面容修短适中,不过长 宣说别解脱戒、菩萨戒时,对这些 面门不太长,
学处按照次第讲解。
48、唇如频婆:由而感得唇红如苹果色,红而明亮 证悟诸法犹如影像 唇红如频婆,
佛陀的八十随好:

八十随好 往昔因 颂词
49、舌美软:舌面柔软 以温言调教众生 舌柔软
50、舌体广薄:舌体广薄 宣说应理之教义,教证理证都非常 微薄。
合理的道理
51、舌色鲜红:舌头鲜红色,非常好看 宣说甚深难以揣度之法 赤红
52、声如雷音:佛陀发出的声音如雷声般洪亮,中气十足,断除了对很多法义的怀疑,果地时宣说 发雷音,
谁听了都会感到欣悦、悦耳 任何法都无有任何畏惧,同时由于证得
无我,因此不会有任何担忧
53、音韵和畅:语音和美 出言悦耳 语美妙
54、臼齿圆整:臼齿圆整 断除轮回中九种结缚烦恼(贪、嗔、 牙圆,
慢、无明、见、疑、取、嫉、悭)
55、臼齿坚利:臼齿坚利 能调化难以教化之众生 锋利
56、臼齿纯白:臼齿纯白、牙齿非常洁白 宣说白法 白
57、平齐平正:臼齿平齐方正 安住平等地,对所有的众生一视同 平齐,
仁,平等对待
58、臼齿渐细:臼齿渐细 没有违背规律而次第性宣说道次第 渐细
59、鼻梁高隆:鼻梁高起。按世间相术的说法,高鼻梁象 具足殊胜智慧 鼻高隆 ,
征事业兴旺
60、鼻最清净:鼻腔无有鼻涕、尘垢,最为清净,堪称第 宣说正法而令众生相续清净 清净最第一。

61、双目修广:双目修广犹如青莲花瓣,层次分明,非常 宣说大乘广大之法 眼广
庄严
62、眼睫浓密:睫毛又浓又密,非常庄严 引导过无量的众生 眼睫密
63、眼如莲花:双目黑白分明,就如同莲花瓣的花纹、颜 能慈悦特别爱计较的幼女,满足千 犹如莲花瓣
色等非常清晰,不染不杂 千万万众生
64、眉毛修长:双眉修长 非常关心未来的事,诸如行善感得何种 眉修长
安乐之果、造恶感得何种痛苦之果等
佛陀的八十随好:

八十随好 往昔因 颂词
65、眉毛嫩软:双眉嫩软 调化方法善巧、温和、相应根基 细软
66、眉毛润泽:双眉润泽 以佛法、善法滋润众生干枯的心田 润泽
67、眉毛平齐:双眉匀齐平整、对称、整齐 观照或现见贪嗔痴烦恼等所断过失 毛齐整
68、手掌广长::手掌广长 遮止了贪嗔痴等这些罪恶 手长满
69、双耳齐平:两耳长短平齐。不会有大小、高低的差别,战胜贪等烦恼 耳齐
或说两耳能长到垂肩
70、耳根不衰:耳根永不衰退 从来没有退失利益众生的心 耳根不衰退
71、额广圆明:额间发际分明,就像画线一样非常清楚 心不随邪见所动 额部善分展
72、额宽平正:额颅宽广平正 折伏一切邪说 开广
73、头形丰满:头形圆满如伞 愿力最胜圆满,发的愿都得以圆满 顶周圆,
74、发色绀青如蜂王:发色绀青如蜂王身体的颜色、黑黝 遮止于对境之贪爱 发绀青如蜂
黝的,非常好看
75、发稠密:头发浓密,不是稀稀落落的 永断二障随眠 稠密
76、发嫩软:头发柔软 智慧详明观察诸法 软
77、发不乱:头发柔顺不乱 心不被烦恼所扰乱 不乱
78、发润泽:头发不涩、软净润泽 恒常远离粗语 不涩
79、发香馥:头发经常散发妙香,给众生的心灵带来快乐 经常把三十七道品的佛法传递给众 出妙香,
生 能夺众生意
80、手足严饰吉祥结纹:佛陀身体上有狮子庄严、八吉祥、在一切时分,无论他的行为还是语 德纹相吉祥
千辐轮等各种吉祥的花纹作装饰 言,都非常庄严、如法、美妙,给
众生带来无比的快乐
颂词:

己一、认清具五特点
戊三、行为 化身乊本体 若乃至三有 亍众生平等
化身及事业 作种种利益 佛化身无断
己二、广说事业乊功德

化身具有五特点,即色身特点、时间特点、对境特点、事业特点及果位特点。
1、色身特点:佛化身是色身的本体,佛陀殊胜化身等的幻化(即色身)可分为三种,种种化
身、殊胜化身、工巧化身。
2、时间特点:轮回不空之间,佛陀的事业和度化众生不会变。
3、对境特点:于十方刹土的种种众生。
4、事业特点:不偏袒而以无勤任运的方式平等行持调化众生的事业。
5、果位特点:作增上生决定胜的种种利益。
(颂词: 若乃至三有2,/亍众生3/平等4/,作种种利益5,/佛化身无断1。)

(上师)按照《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大幻化网》等的观点,佛的化身主要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叫殊胜化身,就是像本师释迦牟尼佛那样在人间示现十二相成道的化身。十二相为:兜率降凡、入胎、出生、
习五明、享用明妃、出家、苦行、诣道场、降魔、成佛、转法轮、示现涅槃。(若将此种归入佛在六道所示现的六
能仁中,则又可称为调众化身。)
第二种叫种种化身,就是以各种各样不同的形象来度化众生。比如《华严经》中经常讲,佛陀会随应因缘而化现为
沙门、婆罗门、国王、大臣、乞丐等人的形象以及飞禽走兽等其他形态。
第三种化身叫工巧化身,指的是佛像、佛塔、佛经等,佛陀在肉身示现圆寂后,就会以这些工巧的形式出现在我们
面前。在佛法隐没的时代,众生是见不到工巧化身的,所以说,我们现在能见到这么多的经典、塑像、唐卡,是很
有福报的。

佛之三身都为平等、常住。善逝身恒常,其义有三:①自性常住:法身自性无有生灭,故是自性常住;
②无间常住:报身一切时不间断传法,故为无间常住;③相续常住:即虽于某处不显现,然同时显现于他处,以此
等方式,乃至众生界尽,化身恒时不断显现,故为相续常住。
颂词:

庚一、略说本体 如是尽生死 此事业无断

诸趣寂灭业
辛一、安置亍道乊所依
安立四摄事 令知诸杂染
壬一、安置亍资粮道 及知诸清净 有情如证义
六波罗蜜多 佛道…
辛 壬二、安置亍加行道
二、 …自性空
安 壬三、安置亍见道
置 尽灭二戏论
庚 亍 癸一、安置亍不清净七地乊方式
己二、 假名无所得 成熟诸有情
二、 道 壬
广说
广 乊 四、 子一、安置亍八地 及立菩萨道 遣除诸执著
事业
说 本 安
乊功 子二、安置亍九地
分 体 置 得菩提…

类 亍 癸二、 寅一、安置亍有学清净圆满 …严净 佛土及决定
修 安置 成熟究竟乊特点
子 无量有情利
道 亍清 丑一、
三、 安置
净三 寅二、安置亍彼地功德法获 亲近佛等德
安 亍总 得自在乊特点
地 置 特点 菩提分诸业 不失坏见谛
亍 寅三、安置亍彼地道果法中 远离诸颠倒
十 乊特点
地 无彼根本理 清净及资粮
丑二、安置亍最后有者乊特点 有为与无为 悉不知有异
辛三、安置亍道乊果位中 安立大涅槃

许法身事业 有二十七种
庚三、摄义
二十七种事业:

二十七种事业 所属道位等 颂词
1、灭尽一切众生三恶趣的恶业,让他获得人、天身,可以成为解脱的所依。 道的所依 诸趣寂灭业。
2、将众生安置于道的助缘四摄事中。 资粮道 安立四摄事
3、令他们通达道的本体染污及清净因果所摄的四谛之义。 资粮道 令知诸杂染,
及知诸清净
4、从意乐方面讲的,要令所化对象缘一切众生真诚地发起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资粮道 有情如证义
5、使众生行持六度万行。 资粮道 六波罗蜜多
6、使众生趋入佛道之所依---十善等戒律。 资粮道 佛道
7、将众生安置于加行道,使他们相应修行一切万法自性空性的甚深实相。 加行道 自性空
8、将众生安置于布施波罗蜜多尤为殊胜的一地自性法界遍行之义中,令他们 见道 尽灭二戏论。
灭尽二取戏论(即遍计的二障),以无二智慧现量见到诸法实相。
9、将众生安置于持戒等尤为殊胜的二地至五地之间,使他们证悟一切万法在 二地到七地 假名
名言当中只剩下一个虚假的名称,而在胜义当中微尘许也是不可成立。
10、将众生安置于智慧波罗蜜多尤为殊胜的六地,使他们证悟诸法一无所得的 二地到七地 无所得,
本体。
11、将众生安置于方便波罗蜜多尤为殊胜的七地,使他们成熟一切有情。 二地到七地 成熟诸有情。
12、将他们安置于完全超越声缘行境之不共大乘菩萨道中,这是证悟对治的特 八地 及立菩萨道,
点。七地时菩萨的证德超越了声闻缘觉,到八地就可以无勤地圆满一切功德,
因此将八地安立为真正的菩萨道。
13、使他们遣除一切缘于法的耽著——所知障,这是断除所断的特点。 八地 遣除诸执著。
14、将众生安置于愿波罗蜜多尤为殊胜的九地,使他们获得愿殊胜圆满的菩提。 九地 得菩提
十万大愿真正圆满。
15、有学道清净刹土究竟之特点:使他们严净种种佛土。十地时就可以现前将 十地之总特点 严净佛土
来成佛的清净刹土。
16、资粮圆满究竟之特点:使他们依靠资粮圆满而决定一生成佛。 十地之总特点 及决定,
二十七种事业:

二十七种事业 所属道位等 颂词
17、成熟有情之特点:使他们成办十方刹土中有情的无量利益。令众生的相续 十地之总特点 无量有情利。
得以成熟。
18、使他们获得一刹那间以神境通前往十方刹土亲近佛陀等等无量自在功德。 十地之总特点 亲近佛等德。
19、道之本体的特点:使他们齐全作为圆满菩提之因的一切分支——三十七道 十地之总特点 菩提分
品。
20、道之作用的特点:使他们所集聚的二资本体之业与圆满菩提果紧密相连而 十地之总特点 诸业,不失
绝不失坏。小乘在现前果位后有退失的情况。 坏
21、道的断治之自性--对治的特点:使他们拥有如理如实现见一切法之究竟实 十地之总特点 见谛,
相的圆满智慧。
22、道的断治之自性--断的特点:将他们安置于远离一切颠倒(常乐我净)所 十地之总特点 远离诸颠倒。
断的清净自性中。到十地末尾,是彻底远离一切颠倒梦想极其清净的自性。
23、证悟的特点:将他们安置于证悟那些颠倒之相根源不存在的智慧理中。 十地最后有者之特 无彼根本理,

24、断的特点:将他们安置于清净一切所断之理中。 十地最后有者之特 清净

25、成就究竟果位断证之直接因的特点:使他们能圆满断尽二障及习气而获得 十地最后有者之特 及资粮,
断德本性身的对治资粮臻至究竟。 点
26、将他们安置于能圆满证悟有为与无为无有差别、有寂等性的证德智慧法身 十地最后有者之特 有为与无为,
之现空无别的解脱境界中。最后有者能证悟有为的轮回法和无为的涅槃法本来 点 悉不知有异。
无别,将众生安置于证悟有寂等性的智慧法身境界中。
27、将他们安置于道之究竟果位——不住有寂的大涅槃中。令他们从资粮道到 佛的果位 安立大涅槃。
十地末尾之间的所有功德都圆满之后,最后安置于佛的果位,获得了究竟不住
有寂的大涅槃当中。
 用二十七种佛的事业来表示法身:我们一般世间当中,比如说用学业来表示这个学生,或者用
职业来表示这位老师等等。这里用他的事业来表示法身,让不同的众生安置于不同的安乐,具
有这种特点的大悲智慧圆满的怙主,这就是所谓的法身。

 在本科判当中,事业是化身的事业;在大的科判当中,它是法身的事业。

 问:法身是常有的东西,怎么会有事业呢?
答:从增上缘角度讲,可以有事业。比如说依靠眼根看到对境色法,真正取境的不是眼根,是以
眼识来取的,眼根只是增上缘。同样的道理,这二十七种事业其实是化身的事业。但化身根本的
因是法身。因此以法身为增上缘角度讲,它可以称为是法身的事业,在这里可以称他是法身的事
业,也可以称为化身的事业。

(上师教言:)
所有的般若归纳起来就是《现观庄严论》,弥勒菩萨讲了窍诀性的
法义,因此作为后学者应该以恭敬心,以恒常精勤来深入。
一切根当中,命根是很重要的;一旦命根断了,其他的根无济于事。
同样的道理,所有法当中,般若法是很重要的。如果般若法的命根断了
的话,那其他的教法都没有实在的意义了。希望大家对佛法有一种希求
心,不断地对般若闻思修。
弥勒菩萨对无著菩萨所讲的《弥勒五论》--《慈氏五论》:《现观
庄严论》,《辨中边论》和《辨法法性论》,还有《宝性论》和《大乘
经庄严论》。
许多论典中都讲过:像我们这些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中受持一分戒以
上的人,如果这个教法期没有取得成就的话,那么当弥勒佛出世转法轮
顶礼至尊弥勒菩萨 时,就会成为他的首座眷属。我们今天也应该共同为此发愿。
八现观、六现观、三现观的分类:

八现观:三智、四加行、法身。整个论义部分,先讲了三智、四加行、法身这八种现观,又一一分析了七十义的
全部内容,这是对喜欢广说者所作的讲述。

六现观:相、四加行、法身。六种现观,也就是把三智合为一个,其他的不变。
三智具有了知基道果为空性的法相。之所以称为相现观,是因为需要通过闻思来抉择三智的法相,之后才能
通过修行来现前它的果位。
确定了追求的目标之后,为了达到它,就要修持四种加行。第一种是正等加行,即圆满修行三智所有行相的
现观。第二种是顶加行,即各阶段修行三智行相达到极点的现观。正等加行为因,顶加行为果。具体以什么方式
来修呢?三智的一百七十三相是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圆满的,必须按照顺序次第地修,这就是第三种加行——渐次
加行的意义。渐次加行修到最为究竟,就是刹那加行,即能于短短的一个成事刹那之间圆满现前三智所有行相的
现观,这是有学道中最高的境界。以上四加行就是第二到第五种现观。
第六种现观是法身,即修持三智所有行相之加行圆满成熟的现观。
对照颂词来看,“相”是法相,“彼加行”是正等加行,“彼极”是顶加行,“彼渐次”是渐次加行,“彼
竟”是刹那加行,“彼异熟”是法身。这就是为了利益中等根基者,而以不广不略的方式归纳的六种现观。
(颂词:相及彼加行,彼极彼渐次,彼竟彼异熟,余六种略义。)

三现观:因、加行、果。同前面一样,因为基智、道智、遍智分别对应基、道、果的法,所以将三智称作证悟对
境为无生空性的现观,这是第一种——因的现观。
能修持对境三智的方式就是四加行,通过修正等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刹那加行可以现前空性的智慧,
这是第二种——加行的现观。
当这样的修行慢慢圆满时,就会现前究竟的果位——法身连同事业(事业是法身的作用),这是第三种——
果的现观。这就是为了利益喜欢略说者而安立的三种现观的意义。
(颂词:初境有三种,因四加行性,法身事业果,余三种略义。)
总结偈
竟果无愿解脱胜,晓所修相真实际,
1、遍智:
智慧发心大方便,此遍智理当了知。
无相解脱之三乘,晓诸道相真实际,
2、道智:
具慧自性大方便,此道智理当了知。
体空解脱所知基,具双运相真实际,
3、基智:
晓此智系慈悲心,此基智理当了知。
入定金刚之喻定,后得如幻之等持,
4、正等加行:
了知有现与无现,深广正等加行理。
凭依胜勇之等持,入出地道断证增,
5、顶加行:
圆满差别无有量,顶加行理当了知。
入定后得轮番式,如所入定甚深智,
6、次第加行:
尽所广大相渐修,三定圆满当了知。
竟入出定无轮番,无量四相四解脱,
7、刹那加行:
诸相顿圆顿现前,菩提胜道当了知。
具三解脱三智海,三定四行所成果,
8、法身:
三身坛城圆法身,事业威光当了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