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0

全球化時代的多元文化教育:以「旅行書寫」課程的教學為例

李根芳

前言

由於觀光旅遊日益普及,旅行已成為現代人最主要的休閒活動之一。歐美的

旅行書寫發展歷史悠久,但在過去卻被當作是無足輕重的文類,一直到近十餘

年來才受到學界的重視,成為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的一大研究主題。究其原因,

自然與全球移動愈來愈頻繁,觀光業盛行、跨國移工以及各種離散人群及移民有

關,另一方面,也歸因於後殖民研究奠立了相當基礎,使許多學者更加關注於

早在殖民時代之前地理大發現的種種探險、考察、拓荒、傳教等不同文化交流的

記錄。過去大部分的學者都視遊記為次文類,最多當作人類學、歷史學、民族誌、

地理學等專門學科的補充資料,但現在許多學者開始研究遊記的書寫,它除了

有其特定的形式,也展現了書寫者做為「旅人」( traveler)和「觀光客」

(tourist)的差異,而其中的「政治」(politics)及「詩學」(poetics),亦凸顯

了自我與他者之間的權力關係,遊記的「真實」( authenticity)與「再現」

(representation)更成為晚近探討的焦點。透過這類作品的引介,不僅可以帶領

學生認識世界各地的風情,了解文化差異,探討我們在接觸不同文化時可能產

生的觀照、偏見或誤解,同時也能藉由探究這些旅行書寫的切入觀點,檢視不同

文化交會時可能形成的融合交混或衝突對立,省思自我與他者接觸時所產生的

各種影響與衝擊。因此課程設計的重點在於,一方面培養學生多元文化視野,另

一方面也可以從旅行書寫中了解自身所處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異同。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裡,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及跨文化溝通能力已成為新世

代不可或缺的條件。教育部近幾年來,無論是「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或是「教育
施政理念與政策」報告,都強調高等教育應加強培育國際人才,以提高全球競爭

力,並且能因應多元社會需求,成為有宏觀視野的世界公民。身為高等教育體制

裡一名文化研究者、人文知識的教育傳播者,我希望藉由「旅行書寫」的課程,

提供學生新思維與新視角,以培養其批判思考能力、表達溝通技巧及生命智慧,

以面臨全球化的挑戰,了解自身在世界與歷史的意義與位置,以期成為一名對

全球永續發展有所貢獻的世界公民。

我過去曾在通識課程、外文系選修課程及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針對不同

屬性的學生開授「旅行書寫」的課程,透過閱讀遊記的方式,帶領著這門課的修

課學生「環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閱讀不同文本的同時,他們也可以了解到

族群、性別、宗教、階級等議題,如何在不同程度上形塑了我們的世界。我認為,

這樣的課程設計是帶領學生進入「多元文化」討論值得嘗試推動的方式。另一方

面,同學也可以從不同族群所使用的英文認識到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連。畢竟,

英語作為世界通行的主要溝通語言,其實也因不同的國家、地區、族群,而有不

同的語彙和口音腔調。這門課透過閱讀多樣化的遊記經典作品,並配合教材,安

排播放若干影片,帶領學生認識各式各樣的文化,透過文字與影像環遊世界。在

研究所的課程裡,這門課則加進了理論層次的思考與批判,並且了解「再現」的

意義及影響。

以下本文即就課程規畫與內容設計先加以說明,之後再就學生迴響,還有

個人執教的心得做為結尾,希望能提供有志於推動多元文化教育的同儕參考。

課程設計與討論

本課程以閱讀現代英文旅行書寫作品為主,帶領學生從遊記中認識世界,

了解文化差異。同時輔以電影欣賞及一次校外教學,使學生可結合所學,應用在

日常生活中,並培養終身學習的興趣與好奇心。本課程的設計不以編年史或地理
位置來區分,而是以主題切入,帶領同學從遊記裡探討族裔、性別、宗教、階級

等課題。課程內容共分成下列六個單元:

(1)東西方對看:在講授課帶領學生閱讀史上最富盛名、影響最深遠的遊記─

─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對照今日的著名美國旅行作家保羅.索魯(Paul

Theroux)的中國紀行《騎著鐵公雞》,以對照幾個世紀以來,西方人眼中的東方

有何改變。至於東方人眼中的西方,則選擇當代中國作家余秋雨的作品《千年一

歎》
、《行者無疆》,來檢視華人如何看待西方與世界,從討論中讓學生發現我們

眼中的世界到底有多大,我們心中的地圖是以什麼為中心,並且帶入世界史的

關懷與視野。

(2)男女大不同:由於過去父權社會強調的價值是「男主外,女主內」,因此

女性鮮少有機會在公共領域有所發展。遊記也大部分出自男性作家之筆。在英國

十八、十九世紀開始,漸漸有較多的女性單槍匹馬到世界探險,甚至形成「維多

利亞淑女旅者」的鮮明形象。這個單元探討她們筆下的世界與男性旅者有何不同

女性的旅行經驗、觀看的角度,是否與男性有所差異。討論的重點在於探究性別

差異是否會影響旅行經驗與遊記書寫。

(3)朝聖與傳教:因宗教理由而旅行是早期人們最普遍的旅遊經驗,本單元選

擇十四世紀傑出的穆斯林旅行者伊本.巴圖塔(Ibn Battutah)到聖地麥加朝聖

的記錄,以及二十世紀上半葉五度往返戈壁沙漠傳播上帝福音的三位女傳教士

凱柏(Mildred Cable)及法蘭屈姊妹(Evangeline and Francesca French)的遊記,

以探討宗教與旅行的關係。討論時則以宗教在我們的文化中扮演的角色為切入點

並探討中西方有那些慶典儀式成為旅行觀光時的活動焦點,這些活動如何成為

觀光行銷與形塑文化認同的一部分。
(4)黑人流浪記:選擇十八世紀黑人艾奎亞諾(Olaudah Equiano)的作品作為

討論重點,他敘述兒時在非洲家鄉遭人綁架後,流落到加勒比海地區,後來又

到美國維吉尼亞州,最後重獲自由,為終結黑奴販賣而努力。此單元重點在於讓

學生了解,在英文裡,“travel”其實包括了自願及被迫兩種情況。這篇作品旨在

介紹黑人(主要是)被動的旅行史,並以此當作入門,進而帶領學生認識現今

黑人文化的影響力,如美國黑人音樂、非洲音樂與舞蹈,及許多重要的文學創作

另外安排了毛利人電影《鯨騎士》播放,以台灣的原住民文化作為對照,探討原

住民的文化特色、風俗習慣,以及目前全球原住民保存固有文化可能遭逢的困境

(5)美食上路:由於媒體的推波助瀾,現在有愈來愈多人以享受美食為嗜好,

尤其喜歡嘗試不同風味的料理,因此異國餐廳林立,加上全球化席天捲地而來,

取得各地食材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困難,或許值得追問的是這些異國美食風與全

球化有何關連?為什麼會有食物禁忌或偏好?什麼是「道地」、什麼是「混融」

(fusion)?本單元將閱讀女性作家在旅行或客居異地時與食物的邂逅,藉此探

討食物的傳布以及食物和文化之間的關係。討論時則將重點放在台灣的飲食文化

與特色,並由學生分享個人經驗,探究台灣美食與觀光的關係。

(6)生態觀光:隨著交通愈益便利、資訊愈益發達,地球上幾乎找不到過去旅

行探險家所嚮往的人跡罕至之地,各國也紛紛開發觀光業,吸引國內或國外的

遊客。本單元旨在探討生態與觀光發展如何維持平衡,討論旅者(traveler)與

觀光客(tourist)的差別。閱讀的材料為加勒比海裔作家金凱得(Jamaica

Kincaid)的作品《小地方》,藉由其作品中批評西方觀光客延續殖民心態,剝削

當地資源、污染當地環境,激發同學思考發展觀光業的利弊得失,並強調永續經

營的觀念,以及生態保育的重要。

在講授課程部分,我著重於帶領學生共同閱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思考作
者所呈現的「他者」,與我們的認知有何不同,作者的背景與觀點如何影響他們

對異地、異文化的了解。在學生討論部分則根據延伸閱讀材料,從台灣的角度加

以對比觀照。這門課希望藉由閱讀以擴大、深化學生的視野,藉由討論使同學能

將閱讀所獲得的知識與觀察力,應用在與自身相關的環境,以達到全球化的理

想:全球思考,在地行動(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分析旅行書寫不得不討論文化再現的議題。英國文化研究學者史都華.霍爾

(Stuart Hall)在《再現:文化再現與表意實踐》(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the Signifying Practice)(1997)定義文化是一套共享的意義,

人們透過文化可以了解彼此,互相溝通。不過這些意義並非固定不變,而是不斷

地被生產、交換,因此文化意義會組織、掌控社會互動,同時形塑我們的身份認

同,並影響我們對週遭一切的認識與了解。意義必須透過語言符號等表意系統的

再現而產生,再現因此成為建構現實的過程,它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媒介或管

道,經再現的媒介而產生意義,這樣的過程會隨著時間與空間的不同而有所改

變。再現勢必涉及到語言和知識生產體系如何共同運作,而生產意義並使意義流

通。

旅行書寫即是透過符號將旅遊見聞及反思記錄下來,並且構成了再現其他

文化的論述。隨著旅行書寫的普及,讀者閱讀這些作品的同時,可能也接收了其

中的價值判斷及觀看視角。唯有透過獨立思考及批判能力,才能以脈絡化、歷史

化的方式去詮釋理解這些旅行書寫文本,進而了解世界上各種文化錯綜複雜的

交會與互動。美國學者薩依德(Edward Said)強調,要了解這個世界和文化,

我們必須回溯歷史脈絡,有系統地去分析、審視各種再現形式,才能夠剖明釐清

「重疊的領域,交錯的歷史」(overlapping territories, intertwined histories)(1993:

1-5)。
此外,旅行書寫和傳記、自傳有些相仿的地方在於,讀者會特別期待文中所

述種種是「真實可信的」(factual and credible)、有憑有據的(Hulme & Youngs,

2002: 1-17),但是這些作品要吸引人,又不能只是行程流水帳式的登錄,因此

這類作品不免有誇大灌水之嫌。這類書寫的「真實性」(authenticity)也往往遭到

質疑,從最早的馬可波羅遊記到當代台灣作家三毛的作品,都屢屢遭人質疑其

可信度,即可見一斑,馬可波羅甚至在生前還有「百萬謊言家」(the man of a

million lies)之稱。不可否認的是,這類書寫確實是作者將其旅程中的所見所聞

記錄下來的作品,但既然是透過文字記載,就已是一種表意實踐、一種再現,會

受到文化所限制,同時也會進一步建構文化,形塑社會的態度、價值觀、概念與

行為,而「再現」與「真實」之間往往存在一種張力。這也是多元文化課程設計時

應該提醒學生的一項重點,使學生對於符號表述有更高的敏感度與解讀能力。

尊重差異

我身為一名大學教師,自我定位為女性主義翻譯者的角色,這樣的角色在

教學上與傳統教師有何不同?如果傳統教師基本上是知識的掌門人,往往以較

威權、上對下的方式傳授課程,權威地位不容挑戰質疑,那麼具有女性主義精神

的授課者,其授課方式的特色,藉由張珏等人在〈通識教育中兩性關係課程之目

標與精神〉一文所歸納的四項特點,或許可以稍加說明 (1997)。張珏等人的論文

指出,國外婦女研究課程有四點特色值得借鏡:第一是授課過程中重視生活經

驗與學術智識的相互整合;第二是鼓勵學生主動發言與充分授權;第三是培養

學生具備批判思考與質疑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理論、習俗、價值的能力;第四是鼓

勵多元觀點的呈現並尊重差異1。

雖然這是國外婦女研究課程的特色,但我認為一名具有性別意識的教學者

1
詹姆斯.班克斯(James Banks)在《在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公民》(Educating Citizens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提出多元文化教育的五個面相:內容整合、知識建構、減少偏見、均等教育、
賦予學校文化及社會結構權力。這一點與張珏等學者所倡議的論點相近。
無論是否直接教授與性別議題相關的課程,也都會在教學實踐上展現這些特點。

至於為什麼是翻譯者,此處我試圖以翻譯者當作是一種隱喻,以說明教師(特

別是傳授引介外國文化、語言與理論的教育者)其實扮演了翻譯者的角色,把所

學所知、外來新知與文化思想引介到本國的土壤,這並不是單純的訊息轉移或文

字轉換而已,事實上必須經過消化吸收,透過自我的詮釋,將原文成功地迻繹

到譯文的脈絡裡,使譯語文化得以接受種種刺激而活化起來。在這門課的情境下

所謂原文指的是我們上課所使用的文本與涉及的理論架構,譯語文化指的是台

灣的在地情境與語彙,以及這個世代所熟悉的生活條件。

以下本文即根據上述四項特色來檢視這門課的實際操演,並進一步討論課

程設計是否能達成預期的學習目標。

(一) 重視生活經驗與學術智識的相互整合

如前所述,這門課一方面藉由閱讀英文作品,跟隨歐美旅遊作家的腳步遨遊世

界,從他們的眼光去看世界;一方面也強調經由討論,使學生能帶入自己的生

活經驗與觀點,了解文化差異與文化交流時因不平等或誤解而造成的壓迫或歧

視。例如在第四單元:黑人流浪記中,我們在課堂中閱讀十八世紀黑人艾奎亞諾

的作品,從他的書寫中使學生了解到當時販賣黑奴的歷史,與各派開明人士致

力廢除黑奴制度的種種努力;並介紹種族與族裔的概念;再進一步探討原住民

與黑人的處境有何異同。我亦藉由上課閱讀這個文本的機會,帶領同學們去思考

大家對不同人種、族裔的了解與刻板印象。

在與學生互動討論中,一方面亦帶出在全球化移動中販賣人口的不人道行

為;以及外勞、外籍配偶在台灣的地位;最後在帶出華裔人口在全球的分布與地

位。在這些討論中,學生往往反應相當熱烈,例如有些同學家中聘有外勞或菲傭
印傭,他們在討論開始,往往用較負面的字眼去描述這些外勞,助教則以聆聽

引導的方式提問,儘量不用帶有價值判斷的字眼來帶領討論,其他同學就會提

出不同看法,並強調媒體的負面報導往往強化了一般人對外藉勞工的刻板印象。

如果在上課之前,學生對種族族裔的議題是相當浮面、一知半解的,至少在

這個單元結束後,應有較深刻的體認。一名學生在他的書面報告寫道:「或許人

類需要的只是一雙有色盲的眼睛,看不清對方的膚色就能讓生命不再犧牲」。這

段文字非常詩意而深刻地表達了他的看法,也令我與助教頗為感動。

(二) 鼓勵學生主動發言與充分授權

在通識課程中教授這門課時,學生來自不同的學院與科系,因此常會衝撞出有

趣的對話與不同觀點,例如若干理工科系的學生往往較易忽略歷史與社會對個

人價值觀造成的影響,或較易傾向以西方價值為主導,貶抑非西方的文化或價

值觀。我在帶領討論時,會鼓勵持不同意見的同學儘量發揮,然後請同學思考為

什麼他們會有這些想法與差異。在外文系及研究所授課時,因學生同質性較高,

在語言及文化認知的掌握上有較多的訓練,要強化的是社會歷史脈絡及國際政

治經濟等議題的敏感度。

(三) 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

除了每次單元以不同的主題帶領同學思考族群、性別、宗教、階級等議題外,期

中並安排一次校外教學,希望藉由實地觀察、對比觀照的方式,激發同學積極思

考台灣的觀光發展與台灣的文化特色,以及開發觀光和保持生態兩者之者如何

維持平衡。在三次不同的授課經驗中,我分別帶領同學參觀雲林縣古坑鄉、台南

新營糖廠及營長牧場、三峽老街及客家文化園區。從校外教學中,同學們可以藉

機了解在地文化的發展,實地觀察當地自然人文地景,反思自我文化特色與觀

光取向。
在討論時,許多同學針對台灣觀光景點往往同質性過高,缺乏整體規畫,

紀念品從南到北千篇一律等缺點一一提出他們的看法,我認為批判思考的能力,

便是對許多我們視作理所當然的現象、觀點與價值能提出質疑,透過講授課程與

小組討論,同學們會以批判的觀點審視旅行的意義,與觀光開發對生態帶來的

影響。更進一步去思考台灣在世界的定位,如果台灣有值得探訪的特色,那會是

什麼?這時我們所審視的議題其實不只是「行銷台灣」的問題,更深入地觸及到

「台灣性」(Taiwaneseness)的議題,以及如何建立台灣文化認同。我相信,旅

行文學深刻地檢梘了「自我」與「他者」的接觸、對立及/或融合,而旅行往往幫

助我們不僅看到「他者」,更是了解「自我」的最佳途徑。

如張珏等人的文章所述,教授婦女研究課程的學者往往刻意避免太過指導

性(directive),而是帶領學生「詮釋與比較資料、形成假設、討論不同的可能解

釋、形成他們自己的意見與觀點」(1997),因此小組討論與鼓勵發問的課程安

排,在這方面特別幫助。

(四) 鼓勵多元觀點的呈現並尊重差異

台灣的社會隨著新移民的增加、外來人口的遷入,加上原來的四大族群,已變得

愈來愈多元,這門課在第一單元「東西方的對看」、第三單元「朝聖與宗教」與第

四單元「黑人流浪記」均試圖讓學生了解身處於多元社會裡,我們應學習尊重文

化差異,而不是以主觀的價值評斷,排斥或貶抑其他文化。張珏等人的論文裡指

出,「在性別研究的框架中,所謂好的教學,意味著將每個人的差異融入課堂的

運作」(1997)。我認為多元文化的教學實踐也應把這樣的精神帶進課堂裡,因

此不論是講授課程或小組討論,我都儘可能地鼓勵同學展現他們的主體性及多

元觀點,並且透過彼此的互動突顯個別差異。比方說,上課時,除了針對議題提

出普遍(generalized)的看法外,也鼓勵同學以個人經驗舉例,使彼此能透過這
種共享經驗交換心得,學習尊重個別差異。

美國在一九八○年代開始對多元文化教育展開大規模的辯論,各派專家學

者的意見沸沸揚揚2,台灣近年來亦愈加重視多元文化的課題,但比起美國來,

目前在大學的學生組成,相對地同質性較高,種族、宗教等方面的差異沒有那麼

強烈。不過,隨著台灣社會愈來愈多元,以及全球化快速流動的大勢所趨,未來

世代面臨的挑戰很可能是在世界各地工作,或是在台灣工作的場合遇到來自世

界各地的人,我認為透過閱讀各類文本,了解各地文化差異,進而改變現有的

偏頗的價值觀或修正原有的偏見,也是當前人文教育可以努力的目標。

正如美國批判教育學主要倡議者亨利.吉羅克斯(Henry A. Giroux)所述,

多元文化論的政治,應該積極介入世界公共領域和全球政治,在這樣的指導原

則下,多元文化教育應該使學生在走出教室後,仍能以多元文化的價值理念去

認識世界,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 (1997)。教育者在以多元文化為核心價值授課時

不僅僅是在帶領學生認識、明瞭差異,檢視、分析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應該

和學生一起去積極地了解、參與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論述,進而去改變各種再現,

改變製造種族歧視與其他各種歧視的體制。

吉羅克斯認為,學生、教師在學校中,每天均面臨日常的文化翻譯與協商行

為,學校做為一個公共場域,提供參與者「連結、規範不可共量化約的意義與身

份認同」 (1997)。要促成真正的民主政治,便是在教育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知

識生產和課程設計、意識形態、認同政治之間盤根錯結的關係。

因此,我同意越裔美國女性主義者曲明菡(Trinh T. Minh-Ha)的主張,她

2
自由主義派、保守派及左派學者紛紛捲入這場論爭,如 Arthur M. Schlesinger, Jr., Dinesh
D’Souzaa, Samuel P. Huntington 均對多元價值抱持懷疑批評的態度,最激烈的反對者則推右派政
論家 Patrick Buchanan;學者 Henry Louis Gates, Gayatri Spivak, Henry Giroux, Joe L. Kincheloe,
Ronald Takaki 等則從種族、族群、階級、性別等不同面相強調多元文化價值的重要性,批判英美
白人單一主流價值的弊病。本文中所引皆為英文原作,由筆者譯為中文。
指出:

多元文化論的主張並不是…將各種文化並置,其界限涇渭分明,也不是

抱持一種無趣的「大熔爐」態度,弭平一切的差異。多元文化論應該是以互

文化的態度接受風險、預期不到的曲徑、以及破裂和關閉之間關係的複雜

性 (1989)。

秉持這樣的信念,我認為這門課的設計更應該協助學生去了解如何不同的

文化,了解到文化差異,同時培養學生以一種翻譯詮釋的態度去面對種種不同,

而不是以一種先入為主的態度去了解世界。因此,學習表達自己的意見、聆聽別

人的看法,也是這門課很重要的訓練過程。我相信,在潛移默化、互動討論中才

能體認到多元文化論的精神,而不是以一種教條化的方式,羅列要點,甚至以

考試背誦來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

如果說世界公民是一種理想,我希望這門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這

樣的理想,一方面能紮根於我們所生長的環境,了解自我的定位,建立身份認

同──不論是族裔的、性別的﹙gender﹚、階級的、宗教的、或性取向的

﹙sexuality﹚;另一方面能超越地緣政治關係,避免因國家、族裔、種族與宗教

因素形成的種種偏見,追求真正的平等自由、戮力國際全面的社會正義。這樣的

理想或許要在一門課上達成,似乎是癡人說夢,但是我認為這門課至少是個開

端,是帶領學生了解世界的一個起點。

結語

有「多元教育之父」的美國學者詹姆斯.班克斯(James Banks)主張,多元文化

教育的精神在於培育下一代成為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世界公民,能夠認識自己

文化根源,確立自身的國家/文化身份認同,同時也能接受理解不同的文化。他
強調,「只求同而不求異會導至壓迫及宰制,只求異而不求同則會使得國家四分

五裂、分崩離析」(2008)。閱讀旅行書寫一方面帶領我們由文字悠遊各地,一

方面也從作者的眼光看到不同的歷史、文化、社會背景所形成的觀點或偏見。以

脈絡化、歷史化的方式有系統地去詮釋不同時空的旅行書寫作品,有助於我們擴

大國際觀,了解歷史脈絡,以及人類文化、文明交流互動的軌跡,進而了解自我

與異文化接觸所帶來的種種影響。

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競爭愈益激烈的時代,高等教育不僅在於傳遞知識

(what),更重要的應該是讓學生了解知識如何產生,以及如何訓練自我終身

學習(how and why)。秉持著這樣的精神,或許我們才能真正引導學生成為一

個世界公民,在這個多元的世界裡具備更開闊的國際觀,學習尊重文化差異,

悅納異己、接受自我,以成為真正民主自由的世界公民。

參考書目:
張珏等。通識教育中兩性關係課程之目標與精神。 通識教育季刊,4:1,1-
24。1997
Banks, James A. Educating Citizens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2nd Edi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 2007.
Banks, James A.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4th Ed. New York: Allyn
& Bacon. 2008.
Bhabha, Homi. “The Commitment to Theory,” in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4.
Giroux, Henry A. Pedagogy and the Politics of Hope: Theory, Culture and Schooling.
Colorado: Westview. 1997.
Hall, Stuart.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the Signifying Practice.
London: Sage. 1993.
Hulme, Peter & Tim Youngs. Ed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ravel Writ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P. 2002.
Minh-Ha, Trinh T. Woman, Native, Other: Writing Postcoloniality and Feminism.
Bloomington: Indiana UP. 1989.
Said, Edward.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Vintage. 1993.
Takaki Ronald. A Different Mirror: A History of Multicultural America. Revised Ed.
New York: Back Bay Books. 2008.

附錄:課程大綱 (上課內容依學生屬性及程度不同而有所調整)

A. 93 學年下學期、94 學年上學期接受教育通識教育改進計畫補助之課程設計

(兩學分課程)

週 教學進度與題綱 教學內容 延伸閱讀教材

1 課程介紹與準備 課程介紹 1. Introduction to The Norton

教師與助教介紹 Book of Travel, Ed. Paul


分組與小組討論
Fussell, New York: Norton,

1987.

2 東西方對看: 1. Marco Polo, Travels of Roland Barthes, Empire of

(1)馬可波羅遊記的 Marco Polo. London: Penguin, Signs. New York: Hill and

真偽 1958. pp. 212-224 Wang, 1982.


(2)馬可波羅與梭羅 2. Paul Theroux, To the Ends of Italo Calvino, Invisible Cities.

眼中的中國有何異同 the Earth. New York: Ivy New York: Harvest, 1972.
(3)東西方接觸時有
Books, 1990. pp. 242-268
何影響

3 延伸討論 小組討論:東方人眼中的西 余秋雨。《行者無疆》。台北:

(1)與外國人接觸的 方;文化差異與刻板印象 時報,2001。《千年一歎》台

經驗;個人出國的經 北:時報,2000。

驗 褚士瑩:《趁著年輕去旅行》

(2)各種媒體如何呈 台北:圓神,1996、《元氣地

現不同種族與文化 球人》台北:大田,2004。
(3)刻板印象如何形
成,我們的世界以何

為中心

4 男女大不同 Margaret Fountaine, Excerpts 1. Mary Morris. Ed. Maiden

(1)性別差異與遊記 from Love Among the Voyages: Writings of Women

書寫的關連 Butterflies: The Travels and Travelers. New York: Vintage,


(2)不同文化是否塑
Adventures of a Victorian Lady. 1993.
造出不同的性別特質 2. Vanessa Baird.《性別多樣
New York: Harper & Collins,
(3)性別是否會影響
1980. 化:彩繪性別光譜》,台北:
旅行的目的地或旅行
Mary Kingsley. Travels in West 書林,2002。
的性質
Africa. New York: National

Geographic, 2002.

5 延伸討論 小組討論:性別差異;女性 1.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1)性別是否會構成 旅者書寫特色 台北:皇冠,1976。

行動上的限制或安全 2. 張妙如與徐玫怡《交換日

上的顧慮 記》,台北:大塊文

(2)由旅行時攜帶必 化,2001。

須品是否可看出性別

差異

(3)不同社會的性別

分工有何異同

6 朝聖與傳教 1. Mildred Cable & Francesca 1.http://www.bbc.co.uk/

(1)對世界主要宗教 French, The Gobi Desert. Intro. worldservice/people/

的認識 features/world_religions/
by Marina Warner. 1942.
(2)朝聖與傳教是早 index.shtml1.
Boston: Beacon, 1984, Rpt.
期最普遍的旅行原因 2. Ibn Battutah, The Travels of 2.王貞文著,《信仰的長河—

(3)宗教旅行與文化 歐洲宗教溯源》,台北:三民
Ibn Battutah.
交流 書局,2002 。

7 延伸討論 小組討論:宗教與文明;現 1. Noam Chomsky. 9-11. New

(1)對於不同宗教有 代社會與宗教的關係 York: Seven Stories Press, 2001

何看法

(2)9-11 的攻擊事件

與宗教、文明衝突是

否有關

(3)歷史上有那些大

規模遷徙與宗教有關

8 黑人流浪記 1. Olaudah Equiano, Excerpts Paul Gilroy, The Black Atlantic:

(1)介紹黑奴販賣歷 from The Interesting Narrative Modernity and Double

史與廢除黑奴制度的 of the Life of Olaudah Equiano.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努力 London: St. Martin’s, 1995. Mass.: Harvard UP, 1995.


(2)介紹種族與族裔 Frantz Fanon, Black Skin,

的概念 White Masks. New York:


(3)探討原住民與黑
Grove, 1967.
人的處境有何異同

9 延伸討論 小組討論:種族與族群、外 電影:《鯨騎士》(The Whale

(1)對照現今買賣人 勞、移民與全球化 Rider)

口的不人道行為 《台灣原住民文學七書》台

(2)外勞、外籍新娘 北:印刻,2003。

在台灣的地位 劉柏川《偶然生為亞裔人:一

(3)華裔人口在全球 位 ABC 的成長心路》台北:天


的分布與地位 下文化,1999。

10 美食上路 Lisa Bach, Ed. Excerpts from 《吃的後現代》台北:二魚文

(1)討論食物與文化 Her Fork in the Road. San 化,2004。

廖炳惠。 2002。〈旅行、記憶與
的關連 Francisco: Travelers’ Tales, 認同〉,《當代》57 : 84-105。

(2)食物的種種禁忌 2001. Marvin Harris,《食物與文化

與誘惑 之謎》,台北:書林,2004。

(3)「道地」與「混

融」的美食享受

11 延伸討論 小組討論:食物與文化、異國 Lucy M. Long, Ed. Culinary

(1)為什麼大都會裡 美食 Tourism. Lexington: UP of

開始流行異國美食 Kentucky, 2003.


(2)食物與旅行有何 Lisa Heldke, Exotic Appetites:

關連 Ruminations of a Food
(3)台灣各地的小吃
Adventure. London: Routledge,
特色與觀光
2003.

12 參觀雲林縣古坑鄉 古坑 Emma J. Teng. Taiwan's

(1)了解在地文化的 大崙腳文教工作學會雲嘉地 Imagined Geography: Chinese

發展 區文史工作者林燦弘先生導 Colonial Travel Writing and


(2)生態及水土保持 覽/演講
Pictures, 1683-1895.
(3)古坑咖啡熱的行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P,
銷與包裝
2004.

2. 劉克襄,《福爾摩沙大探

險》。台北:玉山社,2003。

13 延伸討論 小組討論:台灣的觀光資源 Taiwan, Lonely Planet

(1)台灣觀光景點的 與規劃 Guidebook. Sydney: Lonely

特色與規劃 Planet, 2004.

(2)最值得推薦外國

人觀光的景點有那

些,為什麼?
(3)購物和觀光的關

係,紀念品的特色

14 生態與觀光 1. Jamaica Kincaid, Excerpts Hazel Tucker, Living with

(1)觀光業所帶來的 from A Small Place. New York: Tourism: Negotiating Identities

利弊得失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in a Turkish Village. London:


(2)在地人與觀光客
2000. Routledge, 2003.
的互動

(3)永續觀光的定義

15 延伸討論 小組討論:生態與永續經 John M. Edington and M. Ann

(1)台灣有何景點兼 營;在地人與觀光客或旅者 Edington. Ecology, Recreation

顧生態發展 的互動、觀光與消費 and Tourism. Cambridge:


(2)以個人旅遊經驗
Cambridge UP, 1986.
探討生態、觀光與消 Rob Harris, Peter Williams and

費的關係 Tony Griffin. Eds. Sustainable


(3)經濟成長與環
Tourism. Oxford:Butterworth-
保,如何做個有環保 Heinemann, 2002.
意識的觀光客

16 小組報告(第 1-8 以 Jules Verne, Around the 參考網站:

組) World Eighty Days 為根據, www.britannica.com

www.westculture.com
每組選擇一個國家報告,從
www.theculturedtraveler.com
人文、藝術、民族特色、音樂、
www.lonelyplanet.com
食物、特殊觀光景點為主題,
www.letsgo.com
用 power point 或短片報告
www.guardian.co.uk

www.nytimes.com

17 小組報告(第 9-16 以 Jules Verne, Around the 同上

組) World in Eighty Days 為根


據,每組選擇一個國家報

告,從人文、藝術、民族特色、

音樂、食物、特殊觀光景點為

主題,用 power point 或短片

報告

18 期末綜合討論 學習心得與建議

B. 95 學年下學期 外文系選修課 (三學分課程)

Semester Schedule:
#1 Introduction
#2 The East in the Eye of the Westerners
Travels of Marco Polo
#3 Travels of Marco Polo
#4 “Formosa the Beautiful”,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March 1920
#5 “Formosa the Beautiful”,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March 1920
#6 The World in the Eye of a Chinese
余秋雨,《行者無疆》、《千年一歎》
#7 Cultural Difference
#8 Paul Theroux,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9 Paul Theroux,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10 Oral presentation: bring a photo or souvenir that reminds you of the most
unforgettable travel experience
Mid-term: take-home essay
#11 Women Travelers
三毛【撒哈拉沙漠】
#12 excerpts from Maiden Voyages
#13 One day field trip
#14 Pilgrim and Religion
excerpts from Ibn Battutah, The Travels of Ibn Battutah
#15 Ibn Battutah, The Travels of Ibn Battutah
#16 Self and Other
Pico Iyer, ‘The Global Market Place’, from The Global Soul
Submission: Reading report: choose one travel book and write your
comments in 800 words in English, or 1000 words in Chinese
#17 Film viewing and discussion: “Life and Debt” (documentary)
#18 Ecology and Tourism
Hazel Tucker, Living with Tourism, pp. 10-14, 182-187
Term-paper due
Reference:
Clifford, James.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P, 1997

Pratt, Mary Louise. Imperial Eyes: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2.

Robinson, Jane. Wayward Women: A Guide to Women Travellers.


Oxford: Oxford UP, 1990.
Requirements: oral report on each reading assignment for five minutes; oral
presentation 15 minutes; reading report: 1000 words; term-papers in English: 2000
words
Evaluation: Term-paper 50%; presentation and assignment 30%;
mid-term exam 20%

C. 97 學年上學期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碩士班選修課 (三學分課程)
Semester Schedule:
#1 Introduction; Why Travel? Why Writing Tim Youngs, ‘Where Are We
Going? Cross-border Approaches to Travel Writing’
#2 The East in the Eye of the Westerners
Travels of Marco Polo pp. 33-45; pp. 163-193
#3 “Formosa the Beautiful”,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March 1920 pp.
246-92
#4 excerpts from Roland Barthes, Empire of Signs
#5 The World in the Eye of a Chinese
余秋雨 《行者無疆》《千年一歎》
#6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7 Cultural Difference Paul Theroux, excerpts from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8 excerpts from Che Guevara, Motorcycle Diaries
#9 Oral presentation: bring a photo or souvenir that reminds you of the most
unforgettable travel experience
#10 fieldwork day
#11 Film viewing and discussion: “Life and Debt”
#12 Women Travelers excerpts from Maiden Voyages
Submission: Reading report: choose one travel book and write
your comments in 800 words in English, or 1000 words in Chinese
#13 Pilgrim and Religion Ibn Battutah, The Travels of Ibn Battutah
#14 Slave Trade and Middle Passage Olaudah Equiano, The Interesting
Narrative of the Life of Olaudah Equiano pp. 95-130
#15 Global Travler and Consumerism Pico Iyer, ‘The Global Market Place’,
from The Global Soul
#16 Holiday
#17 Ecology and Tourism Jamaica Kincaid, A Small Place
#18 Term-paper due

Reference:
Clifford, James.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P, 1997.

Fussel, Paul. Ed. The Norton Book of Travel. New York: Norton, 1987.

Hulme, Peter and Tim Youngs. Eds.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ravel Writ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P, 2002.

Pratt, Mary Louise. Imperial Eyes: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2.

Robinson, Jane. Wayward Women: A Guide to Women Travelers.


Oxford: Oxford UP, 1990.
Requirements: feedback or comments on each assigned reading (not less than 300
words in Chinese); oral presentation 15 minutes; reading report: 1000 words; term-
papers: 8000 words
Evaluation: Term-paper 60%; presentations and assignments 30%; participation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