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53

大国游戏卷 III 梦幻泡影

Thunder and Dew


【封面设计规划】

让老百姓看明白政治经济
大国
游戏
卷 III

梦幻
泡影
濯之 编
井底望天 著

Thunder and Dew


让老百姓看明白政治经济

让老百姓看明白政治经济

大国
游戏
卷 II

大国
游戏
The Big Games
花开
花落
Shift of Powers
井底望天 著
濯之 编

濯之 编
井底望天 著
梦幻泡影
大国游戏 之 卷 III

一个中国人在危机中
的政治经济笔记
出版感言

《大国游戏》第三卷《梦幻泡影》终于出版了。距离该卷的创作时间,已有一年。其间反复
波折之多,不可胜数。

《梦幻泡影》的创作时间,恰好与国际金融危机大爆发的时间重合。这卷书主要谈的是经济
问题,有破有立,破的是鼓吹自由放任的经济右翼思想,立的是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完善
以中国为主体的经济圈的思想。

经过金融危机的三年洗礼,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对于自由放任,金融至上的经济右翼思想,
已经有了很多的反省。世界的两个大国,中国和美国,都逐步引以为戒。过去十多年那种美
国寄生于中国,白吃白拿的局面,已经难以撑下去了。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执政者,都已
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从一方寄生于另一方的“中美国”式的 G2,走向堂堂正正,势均力敌
的 G2,是大势所趋。

大国与大国之间的博弈,思想是重要的利器。一国有扎根于自身文化、土地的思想,是立国
之根本。中国的经济思想,理应以消灭赤贫,保持向上进步的动力为根本原则。我们既不能
搞自由放任,任下层人民处于水深火热而以经济“自由选择”一语回避的右翼经济放任政策,
也不能学习欧洲搞过度保护,纵容平庸懒惰的福利国家制度。中国的经济思想是老祖宗传递
下来的思想,既消灭赤贫,防止经济危机,又保持激励,刺激创新,外加以国家等社会经济
力量以常平诸法抚平经济波动,让经济循环稳步前进。

经济右派已经被人们所抛弃,即便中国仍然有人狂推《张五常文集》,但大势已去,在可预
见的一段时期内难以挽回。在国家之间,文明之间的思想较量上,一派思想凋零之后,又会
有另一种变身的思想被推销,被鼓吹。如果说经济右派思想是过去 20 多年西方向中国推销
的主要进口货,那么从 2009 年开始,货色变了。新的,以基督教“普世价值”为核心,辅
以各种时髦话题营销的“文化左派”粉墨登场,反核反坝,绿色和平,全球变暖,哥本哈根,
废除死刑,网络自由,twitter 微博……在这些流行概念的背后,渗透的其实是一套发泄的、
向下的、颓废的、奢侈的、小资的文化。这种文化办不成大事,只能让社会向下堕落。从
2009 年底到 2010 年初,短短的三四个月里,就已经发生了哥本哈根和谷歌退出中国事件两
次交锋。此外,还有阿凡达、中国足球扫黑等形形色色话题爆发出来的冲突。。

新的思想较量已经开始,中国需要有扎根本土文明的思想,为全世界,特别是那些新兴的,
亟待发展的亚非拉国家,提供一条新的,有建设性的,共同努力的康庄大道。

让我们相互共勉

仅以此为出版感言。

2010 年 3 月 23 日
【目录】
【文代序·致危机】

【2008 年底-2009 年本卷写作前后大事记】

【自序·感怀赋】

【第一篇·危机】

【第二篇·变局】

【第三篇·改序】

【第四篇·衰亡】

【第五篇·消长】

【第六篇·前瞻】

【第七篇·博弈】

【第八篇·布局】

【第九篇·中国版马歇尔】

【第十篇·中国亚非拉经济圈】

【附录之一·高盛】

【附录之二·货币攻击原理】

【附录之三·高铁货币注入论】

【附录之四·非对称生存】

【附录之五·本轮危机将如何结束】
【文代序·致危机】

【致危机】

这是一个走马灯的时代

要描写这个将记入历史的金融变局,就像醉汉要用枪射中一只正在奔跑的狡黠的野兔,时刻
在变化,难以下笔

***********************

谁还记得,两三年前,就是 2006 年-2007 年夏,最热门的词语是什么?

涨价:食用油的涨价、猪肉的涨价、粮食的涨价、空调涨价——因为据说脚底下那边什么
智利国的铜矿石,什么巴西国的铁矿石——涨翻了,翻了好几个跟头!当然,最让人发狂的,
是房产的涨价——深圳房子的平米市区均价,已经超越了香港的新界
房,不再是用来住人的

这是中国老百姓看的懂的

这是那个世界大浪的一部分——伦敦的《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和纽约的《华尔街日报》,
世界有产阶级言必称以为品味的代言人报纸,锻造并把玩着这样一个词汇:流动性过剩。

英文:OverLiquidity——世界上最有钱的人和他们周围的知识分子忌讳谈钱,他们用他们的
普通人民也听不懂的专业词汇来形容钱。所以,

这是中国老百姓读不太懂的

***********************

中国和世界已经不可避免的绑在了一起:

《大国崛起》·国储铜之殇•人民币升值•中美贸易巨额不平衡•中国价格(China Price)•中国
银行业改革•私募股权凯雷收购徐工·中国需求(China Demand)•石油资源价格上涨•美泰含
铅玩具自杀案•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QFII 及地下)•房价飙升•股市暴涨•主权财富基金•中

国主权财富基金投资 黑石
这是我们经历过的

美国房地产繁荣•中美贸易巨额不平衡·中国制造·投行就业热·“新经济、大繁荣”·对冲
基金•杠杆借款•流动性过剩(OverLiqudity)·杠杆收购(Leverage Buyout)
•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KKR 并购 TXU·黑石上市·迪拜·印度股市沸腾·主权财富基金·高盛 2006 创纪
录奖金· Carry Trade(套息交易)
这是我们脚底下地球对面的人经历过的

世界似乎已然为泛滥的“流动性”——我的父老乡亲们,不要被专业名词吓倒,“流动性”
就是钱的有产阶级别称——淹没。天涯海角的小国,也似乎成为钱生钱的天堂

“马其顿共和国,您资金存放、创办公司的最优选择,免税、低廉的工资、方便的服务、比
邻的欧盟市场、神奇的土地……欢迎咨询马其顿共和国外国投资管理局 © InvestMacedonia”
——2007 年 x 月 x 日·广告·伦敦《金融时报》1

***********************

2007 年春·某经济研究所论坛·北京

“……好的,感谢阿格利亚塔教授的精彩回答。让我来总结今天您的谈话……您的意思是?
美国面临严峻的挑战?”——用手撑着下巴勉强挺过了 1 个小时的世界银行中国蒙古局局
长,世行驻中国负责人杜大维(David Dollar)抬起眼皮,用一种精英式的礼貌反问。
“是的,中美贸易不平衡有很大的问题,美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有很大问题,美国将会
非常困难”,一位巴黎的法国白发老者用让人发笑的法国式英语回答。
“真有趣,我不认为美国有什么泡沫,我不认为世界有什么问题,呵呵”,杜局长扫了一下
手表,“感谢诸位参加这次演讲,谢谢……”

“我们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繁荣,一次美国历史上经济最好的时期——连 50、60 年代的


黄金时期也前所未见”。

2007 年夏·国际金融中心 2 期雷曼兄弟某会议室·香港

“好消息:2007 年上半年的成绩超出了预期;新计划:原定的 2007 年、2008 年-2010 年收


入规划都作了相应的上调。伙计们,2010 年雷曼亚洲计划收入目标提高 25%,28 亿美元,
any question?2”

台下,“精英”方阵,阿马尼3数十,秃头若干,杀气沉沉,嗜血的沉静。

***********************

Carry Trade,套息交易。世界大部分老百姓都听得莫名其妙。

很简单,你借的钱利息低,你存的钱或者投资的钱利息高,坐吃差价——通常是 5%的利息
率,当然,如果你足够大胆的话——其实也没有什么需要大胆的——这个差价比例可以达到

1
马其顿共和国,前南斯拉夫分裂出来的最穷困的国家之一。
2
英文,意思为“有什么问题吗”。
3
阿马尼,Armani,意大利高级服装,常为一些所谓高档行业的男士所穿着。
15%!

更奇妙的是,你存的或者投资的钱,和你借的钱是两种钱,两种货币,更为美妙的事,你借
的钱在相对于你存的或投资的钱在贬值。简单的说,收入的更多,偿还的更少。

最美妙的事情还蕴藏在这里面:你投资的钱是借来的,不是你拥有的,虽然你可能不能完全
空手套白狼,但是,你只需要投入很少的钱,就可以用低得可以忽略不计的贷款利息的代价,
借入资金,投入盛宴里。

结论:年回报百分之几十刚起步,百分之一百马马虎虎,百分之几百才能让人佩服

点石成金的魔杖看来并不是幻想。当然,抓住魔杖的入场券较高。其中的收益,自然都被新
富人斯坦4的金融国民们抽去大半,他们与“下层”的平民之间是两个国家,在不同的物质
世界里生活。下层平民怎么办?恩,他们有着丰富而廉价的中国商品可以挑选,所以不成问
题;哦对了,他们对中国商品的快速消费正好是经济繁荣的标志——支撑了“美国消费”和
“中国概念”两个当今股市的无限增长好题材;另外,他们通过养老基金,也是我们打理财
产的间接客户之一。

***********************

“……冰岛克朗正在升值——多谢它强劲的经济增长和年息差收益 14%的套息交易……投
资者们从日本借款,那里的借款年利率仅仅 0.25%,并以此购买冰岛资产——该国的基准利
率在 2007 年 4 月 11 日达到了 14.25%……苏黎世的私人财富管理公司——朱力乌斯-巴尔投
资集团的马丁·布鲁尼认为‘冰岛克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
(PIMCO)的安德鲁·伯森沃斯在最近与冰岛的中央银行行长和财政部长见面后决定投资
于冰岛克朗, ‘我们认为冰岛的经济非常强劲,他们的 3-6 个月的年利率高达 15%,真是很
多钱,这是非常安全的套息交易’……”
——《冰岛的诱惑》(Iceland’s Allure)

不到 20 个月,冰岛宣布冻结外国存款人在冰岛的国际商业银行的存款,实行货币管制,寻
找紧急援助,冰岛克朗锐贬。用外界媒体略有夸张和稍有不当的形容,冰岛政府是“破产”

“……一度是科幻小说中幻想的人工智能,现在正在与华尔街融合。一群科学家正在研究,
让计算机像交易员一样思考——比人类的股票分析师更加聪明的赚钱机器……迈克尔·科
恩,雷曼兄弟负责该研究工作的数学博士认为:‘这将改变世界,改变华尔街’……哥伦比
亚大学的凯瑟琳·麦吉恩表达了她设想的‘交易员计算机’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希望能够
做到这个地步:只需要向它询问‘公司 A 兼并公司 B 会怎样’,就能得到人工智能给出的完
整分析答案’……”
——《终极赚钱机器——人工智能遇上华尔街》 (The Ultimate Money Machine)

作为 21 世纪初镀金时代的“经典”文章,无论这些科学家们是否能够在其有生之年美梦成
真,都应当保留下来,作为资本的疯狂,供后人瞻仰

4
富人斯坦,Richistan,指“富人国”的意思(斯坦是中亚国家中“国家”之意)。美国一记者出版《富人
国》,代指美国这 20 年剧烈的贫富分化造成的社会分离。
以上文章均选自《彭博市场月刊》(Bloomberg Markets)·2007 年 6 月·危机爆发前 2 个月

***********************

2007 年 8 月 9 日,法国巴黎银行、高盛公司、澳大利亚麦格里银行下设基金爆出巨亏。

走马灯开始启动:

次债危机(Subprime)·MBS·CDO·SPV·全国住房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北
岩挤兑(Northern Rock)
·贝尔斯登·华尔街死敌斯皮策被告嫖妓·CDS·越南货币危机·石
油每桶 147 美元·房利美/房地美·AIG·雷曼破产·美林自售·德国地产抵押银行·冰岛
“破产”·韩元剧贬·紧急经济稳定法·问题资产救援计划·7000 亿美元·富通集团·中国
平安巨亏· “去杠杆化”·G20 会晤·能源暴跌·俄罗斯卢布剧贬·民工返乡潮·中国 4 万亿
经济刺激·奥巴马当选总统·0 利率·定量宽松·麦道夫诈骗案·奥巴马 7870 亿美元经济
复兴方案·东欧危机· “去库存化”·英国劳埃德银行·皇家苏格兰银行·万亿债券收购·PPIP·克
莱斯勒破产·通用汽车破产·??·??·……

(以上记录截至序言写作的 2009 年 5 月底,本书完成于 2009 年 1 月中旬,后有迪拜、希腊)

2009 年 6 月 1 日,奥巴马政府财政部长盖特纳访问北京,杜大维,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
将被任命为美国对华经济特使。
美元大忽悠真的来了5,中国人留个心眼。

2009 年初,香港国际金融中心 2 期
雷曼兄弟的墨绿标记已经改成红色的野村证券。
鬼子比较严格,半点痕迹不能留下。
“精英”们各自四散,难寻其踪

中国一家出版社用煽情的名字及时推出了一本书:《别了,雷曼兄弟》
“这书真烂”
,一位资深出版人留下这样的评价

***********************

危机为什么会爆发?

监管不力?金融模型参数有误?统计学的黑天鹅之谬?6

5
杜大维先生的姓为 Dollar,即美元。
6
监管不力,是美国主流思想在危机初期给自己找的理由,即“不当”的开发了次贷业务;金融模型的参
数有误,指的是美国主流思想认定危机在于没有给各种金融机构以合适的“价格”,没有反映本应该反映的
“风险”;统计学的黑天鹅,是一些思想略有深入的哲学家,认为金融行业中使用的模型使用了统计学思想,
统计学不能估计“出现黑天鹅”这种小概率事件的可能。“黑天鹅”(世界上几乎所有天鹅都是白的)在这
里用来比喻“前所未见”的世界金融危机。
一切社会现象,均出自于其经济基础;金融危机,也不过是经济制度运行后必然结局的一种
偶然表现,这次也不例外

危机前,不到十年前,曾经有人写了超级畅销书《世界是平的》,热情赞美信息革命带来的
全球“平等”
平等终究没有完成,乃至于没有发生,危机倒是发生了,很幸运的是《世界是平的》2.0 版
赶在危机前 2 年前出版了
于是又有人写了《世界是弯的》,在全副武装的名人推荐下,又博取了最佳商业畅销书榜的
状元
书中自称颠覆了《世界是平的》的观点,摆出某种忧心忡忡地姿态,宣称这个世界的金融具
有某种不可预测性……中国的“重商主义”7让这个国家充满泡沫……日本死板的官僚已经
无法控制疯狂的主妇……世界在颤抖,金融是“弯”的……

最核心的一点——它没有说:解决方案在哪里?
根据这位当年里根的粉丝的意见,大概有两个推论:一,要么继续在现状中摸索,对冲基金
电子族们控制世界,如果不是最优,至少也是次优;二,“大崩溃”,其中中国由于“产能过
剩严重”,要么压缩产能以服务于西方国家收缩的市场,要么不顾一切搞倾销,考虑到危机
后时代的保护主义情绪,中国两条路都会撞得头破血流,答案:中国领先崩溃,潜台词:中
国应当服务于西方。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和《世界是平的》并无本质区别。如果说《世界是平的》是一种天真的
忽悠傻笑,《世界是弯的》就是一种令人生厌的喋喋不休。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铺天盖地的
“头脑风暴”,那主要是因为他们背后强大的包装军团:从盖茨到格林斯潘

***********************

“这 20 年的繁荣十分少见”——斯密克,《世界是弯的》作者略带眷恋的写道

其实,让这些群体怀念的黄金时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在本次 20-30 年繁荣刚刚开启时,


一位后来的明星老人米尔顿·弗里德曼曾经向人们喋喋不休所谓的“百年黄金时代”,据说
这是一个没有干预,没有阴谋,没有战争,自由市场发挥魔力的百年:1813 年拿破仑战争
到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漫长的 19 世纪

类似今天的黄金时代在历史上的确存在,不过没有一百年,勉强来说只有四分之一强的世纪:
1851 年到 1875 年,以及弥漫着帝国对峙迷雾的 1896-1913 年。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历史知
识并不及格

1851 年,1848 年欧洲革命的硝烟和理想最后散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黄金作为


催化剂,让世界开始进入大繁荣时代
1857 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幸哉,1858 年镇压土兵起义后的印度和 1860 年被烧
掉圆明园的中国的市场的打开,很快挽救了世界经济

7
重商主义,本指 17 世纪-18 世纪上半叶流行在欧洲和英国的一种思潮,即认为黄金等贵金属是国家的财
富,应当积极出口获取贵金属货币;西方财经媒体用“重商主义”来形容亚洲国家在 90 年代-危机前追求
发展出口,积累西方国家外汇储备(类同于 17 世纪的贵金属)的行为。
1867 年,再次发生世界经济危机,那个时代的雷曼兄弟——信誉曾经“和英格兰银行一样
硬”的奥维伦—葛尼金融公司破产清算,幸哉,南北战争后的美国铁路建设狂潮,以及普法
战争后法国的 50 亿法郎赔款挽救了世界经济
1873 年,1871 年 50 亿法郎赔款在德国和奥匈帝国掀起投资狂热和泡沫终于在 1873 年 5 月
9 日的维也纳股票交易所落下了爆裂;9 月 18 日,著名投行,美国费城杰伊·库克公司破产
全世界进入 20 年漫长萧条期——世界进入高关税时代,帝国主义争夺时代,美国进入民粹
主义、进步主义时代8

1980 年,新任美联储主席沃尔克通过货币主义试验,高利率以大批企业破产“终结”了 70
年代美国的通货膨胀泥潭,美国生产供应基地加速外流,金融业成为美国“财富”的主力机
1994 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墨西哥大规模卷入世界经济金字塔,人民币一次性贬值,
中国取代东南亚与世界经济金字塔对接
1998 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对冲基金自己破产带来的麻烦第一次惊动世界,幸哉,
互联网狂热很快淹没了这个小小的危机
2001 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思科、北电股价一落千丈,幸哉,救火队长格林斯潘如期横空
出世,美国房地产的财富效应“挽救”了世界经济
2007 年,新世界金融公司悄然破产,震撼在当年 8 月方才发生威力,2008 年,贝尔斯登的
消失让这个叫“次债危机”的玩意(雷曼总裁富尔德一直不愿意承认这是一次“金融危机”,
直到他自己不再是雷曼总裁为止)变成了“金融风暴”,9 月,雷曼破产,繁荣终于如瀑布
般跌落。美国老百姓民粹主义暗潮转明流,在中国,危机下的思想风起云涌

2007 年-20xx 年危机,它到底是 21 世纪的 1857 年?1867 年?还是 1873 年?

当然,感谢凯恩斯,今天的人们在理论武器上已经不再如同 1873 年的美国格兰特总统那般


贫乏——他在 1873 年的 2 月签署了金币法案(史称 1873 年恶法),在随后已经陷入困境的
美国经济上再套上了通货紧缩的金本位枷锁;
但是在操作上,不要忘记无处不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高利率教条——这条枷锁已经带到
了不幸、无知、盲从而又无奈的冰岛、匈牙利的身上——冰岛的基础利率提高到 18%,匈
牙利利率提高到 11.5%

***********************

繁荣的年代,总是有一些奇怪的思想

“不值得救济的叫花子的数量是值得救济的穷人数量的 9 倍”,“对慈善事业的援助中,有
90%都白白浪费了。所以,捐助行为应就此戛然而止。”
“囚犯工厂、穷人监狱是逼迫懒汉劳动,从而消灭贫穷的最佳办法”
——“伦敦提高穷人境遇改善穷人生活协会”(根据该协会的见解,改善穷人生活的最佳办
法,就是削减福利。这并不妨碍一百年后的弗里德曼打广告:19 世纪英国和美国的慈善活
动,足以维持了那个“伟大社会”足够的福利基础)

“仁慈就是邪恶,严厉才是关怀”

8
民粹主义、进步主义,是起源自美国中西部自由农民,然后逐渐感染大城市普通工人群体的一种思潮,
主要主张是反银行家,主张扩大货币的社会注入量,反对削减劳动报酬,主张“劳有所获”
,不能不劳而获。
“善即是恶,恶才是善”
这是 19 世纪大繁荣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上层统治性道德准则

“对冲基金就像狼群站在高高的山脊之上,俯视着一群麋鹿——资本开放的国家,特别是新
兴市场国家。选择其中病弱的进行猎杀和摧毁,是为了保持鹿群——世界特别是新兴市场国
家经济整体上更健康。”
——对冲基金从业人员推荐信条 No.1

“节制可耻,贪婪光荣”9
“对的其实是错的,错的反而是对的”10
这是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广为流行在金字塔顶端“高端金融”人士中的多少带有自我安慰意
思的信仰

社会达尔文主义11,你就是穿了新马甲,人民还是认得你!

***********************

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的相对过剩,一直是困扰市场社会的难题,两百年来一直周期性的发作,
范围逐渐扩大;

发现新的需求领域,靠新市场的需求将经济拉出泥潭,一直屡试不爽。但现在,2008 年,
这一体系基本覆盖了全球,没有地理上新市场的拉动力量了——除非穆斯林世界和印度得到
开发还可能再苟延残喘一阵,按目前穆斯林世界和西方的关系,以及印度尚待开发的底子,
短期内不应抱有希望

1873 年的危机,起源于赤裸裸的有效需求不足,人民群众的贫困
1873 年后,社会安全保障逐渐建立,并最终带来了 20 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的黄金时代

2008 年的危机,虽然外表上更加复杂,层次上更加丰富——最大的特点,是其中有一个群
体,即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老百姓,上不上下不下,在市场扩张,引诱消费的冲动下,
形成了巨额的而不可持续的债务。有效需求的不足,被掩盖在了债务消费的外表之下。但只
要稍微站远一些,把整个地球的世界经济体系纳入你的视野,你就会发现,有效需求不足和
生产相对过剩一直存在——只不过这种矛盾的规模更大,而且跨越了国界。这种矛盾的最大
焦点,就在于中国广大人民的购买力不足

2008 年,2009 年,20xx 年的危机后世界,怎么办?或者更短的问题,怎么最终走出危机?

9
贪婪光荣,这是 80 年代主张自由放任的里根总统上台后弥漫在美国的一种人生态度,即人的贪婪,赚钱,
能够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去带动社会进步,所以贪婪不是让人羞耻而是一种光荣,炫耀暴富是值得骄
傲的。
10
原文是 Right is Wrong and Wrong is Right,这是一种社会思想的精炼概括,如进行价格诱导和管理将完全
无用,不能达到目的(Right is Wrong);不如什么都不管,看似无情,却能达到社会的“最好结局” (Wrong
is Right)
11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 19 世纪早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即社会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能够不断推
动社会的进步。这种人生态度导致了 19 世纪晚期以前西方社会对于贫民的冷酷无情,并在 19 世纪末扩展
到整个世界的种族关系,殖民地关系上,认为白人占领殖民地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优胜劣汰, “文明开化”。
***********************

《大国游戏》
,第一卷起笔于火炬保卫战和汶川大地震后的 2008 年 5 月,主要讨论中国西部
和中东的中国利益;
第二卷,起笔于奥运开幕、俄格交恶的 2008 年 8 月,主要讨论中国西邻的欧亚大陆核心地
区的中国利益,并就此引出新能源、新交通的预言和建议——半年甚至数月后,成为中国官
方关注的焦点;
第二卷落幕时,恰逢华尔街山崩地裂的 2008 年 9 月-10 月,遂不得不以最后 20%的篇幅,
略微点带西方金融的现状;并在美国朝野慌乱的 2008 年第四季度,开篇《大国游戏》第三
卷之《梦幻泡影》,详细为国人细解金融原理,经济规律。

任何地缘政治策略,摆脱不了内部的经济结构,外部的国际分工地位,和内部各群体之间的
经济关系。脱离了经济基础的地缘政治,只能是狂妄的梦想乃至于空谈。基辛格、布列津斯
基均不能脱离这个基本基础,《大国游戏》,自然也要服从这个普遍规律。游笔于斯,针对雷
曼兄弟倒地后中国媒体界云涌但杂乱的各派议论,超越就事论事的短期眼光,覆盖美国危机
根源、中美经济关系、中国地区平衡、新兴科技之路、中国马歇尔、亚非拉经济圈……连珠
炮的思想汹涌而出,当成为国人留心的焦点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果中国应对乏力,无法主动的引导经济转型,那么这历史上中国复兴的最好机会,就将
与我们这一代人擦肩而过。从而我中华成为一个富强大国的愿望,就会化作一个梦幻。”

“如果美国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整体经济危机和美国地位衰落的困局,缓解焦头烂额的海外
用兵及外交政策引发的国际地位颓势,寻找破局的良策失当。那么美国半个世纪的世界超级
大国地位,就会破灭为一个泡影。”

我们一头倒下崇拜国外的谋士太久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丧失信心太久了

“拨其乱,反其正”

“善就是善,恶就是恶”
“对的就是对的,错的打什么伪装还是错的”

重建有效需求,社会共同进步,提携中西部,发展亚非拉,还有,别忘记了人类永远的法宝:
新科技

***********************

家有士,国之幸,不可不察

大国游戏,方才不会是梦幻泡影
【2008 年-2009 年上半年本卷写作前后大事记】

【2008 年 1-8 月·本卷写作前世界经济大事记】


2 月 英国北岩银行国有化
3 月 贝尔斯登被收购
6 月 越南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
7 月 美国房屋贷款商 Countrywide 被美国银行收购
7 月 石油价格一度达到 147 美元/桶

【2008 年 9 月-2009 年 1 月·本卷写作期间大事记】


2008 年:
9 月 7 日 美国联邦政府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
9 月 16 日 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次贷危机正式改名金融风暴
9 月 16 日 美 850 亿美元(后为 7000 亿美元救助计划的一部分)接管(“国有化”)AIG
9月 CDS 危机
9 月 16 日 美林证券以 500 亿美元把自己卖给美国银行
9 月 21 日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确认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法律意义上成为商业银行
9月 德国地产抵押银行危机,世界进入“流动性短缺”危机
9月 冰岛银行危机、货币危机;10 月,危机前的明星冰岛三大银行被国有化,次年
1 月,冰岛政府垮台
9 月底 布什政府提出 2008 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TARP,问题资产救助计划)
10 月初 保尔森的 7000 亿美元问题资产救援计划(TARP)通过
9 月-11 月 在银行借贷收缩,对冲基金大幅度“去杠杆化”下,美欧英日股市暴跌。11 月
20 日,道琼斯接触 7507 点低点
10 月后 “去杠杆化”、 “去库存化”
、“去产能化”等等种种生造“洋词”充斥世界媒体
10-11 月 “去杠杆化”大批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对美元下跌
10 月 比利时富通集团解体,部分国有化,中国平安投资巨亏;12 月 比政府因富通
集团事件辞职。
10 月 微软黑屏世界震惊中国,加速了中国政府对掌握核心技术的推动。09 年 4 月,
“核高基”出台,但合适的创新机制仍然在探索中。
11 月 中国民工返乡潮
11 月 中国 40000 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方案,高速铁路建设提上议程
11 月 中国各类人士论述中国经济走势到底会为 V、U、L、W、倒 N 型走势
11 月 中国中央领导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视察山东、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强调
在金融危机中积极利用机遇实现产业升级和地区整合
11 月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被认为是美国救星
11 月 美国汽车业三大汽车巨头面临破产的严峻可能
10-11 月 国际石油价格暴跌至低点,俄罗斯外汇储备流失,卢布贬值;12 月中俄石油贷
款协议签署
年底 各项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中俄、中韩等)货币互换协议签署,中俄加速双边货
币结算;2009 年 5 月初,中日韩发起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确定年底成立
11 月 陈云林访台,
11 月 G20 华盛顿会议。法德攻击美元要求“金融新秩序”,日本维护美元地位
12 月 16 日 经过数次大幅度降息,美联储将利率降低到 0-0.25%,开始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12 月 史上最大“金融金字塔计划”——麦道夫丑闻曝光
2009 年:
1 月 20 日 道琼斯再次开始下跌
1月 《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 月通过
1 月底 “坏账银行”(Bad Bank)解决方案

【2009 年 2 月-2009 年 5 月·本卷写作后大事记】


2 月-3 月初 美国股票市场经历了最惨痛的下跌,从 8270 点下跌到最低 6547 点。
2月 东欧金融危机、英国、欧洲、日本、韩国股市跌至低点
3月 中国珠三角区域整合被批准,产业整合升级提速
3月 中国地方债券开始经由中央代理发行
3 月下旬 美联储宣布将购买 1.15 万亿美元的贷款抵押证券(有毒资产)、长期国债等;
FDIC、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公布“公共-私人共同投资计划” (PPIP)
4月 温家宝总理视察广东,强调科技进步,“腾笼换鸟”,产业升级
3月 《中国不高兴》出炉引发争议;4 月,《潜伏》在全国热播
4月 甲型 H1N1 流感爆发
1-8 月 中国信贷大增,大批资金进入资产品领域,引发股市、房价暴涨
4 月 30 日 克莱斯勒汽车宣布破产保护,与菲亚特重组;6 月,通用汽车破产
5月 斯里兰卡内战结束
5月 杭州飙车事件、巴东邓玉姣事件,6 月,石首事件,上海“楼脆脆”事件
5 月下旬 佩洛西、盖特纳访问中国
6 月中旬 伊朗选举引爆争议,Twitter 大闹伊朗
6 月 16 日 奥巴马宣布更广泛的金融监管计划
6 月下旬 绿坝事件,央视“谷歌色情门”事件
7月5日 新疆乌鲁木齐“七五事件”
7 月-8 月 铁矿石谈判矛盾激化,中国处理“力拓”间谍案一波三折,洋受贿门此起彼伏
7月 美国最新财年发生的联邦级财政赤字(新增国债)已超过 1 万亿美元第二季度
7月 中国大中城市楼市暴涨,央企下属子公司频频制造地王
第二季度 “被就业”、 “被增长”、“开胸验肺”等词语流行
第二季度 中外股市暴涨。欧美金融界不顾民怨加薪、发奖金
7-8 月 镉中毒、铅中毒此起彼伏,环保意识风暴升温
7-8 月 吉林通钢事件等
8月 中美轮胎特保案等,自由贸易走向没落,9 月 13 日起,特保生效
8月 中国汽车火爆,韩日和台湾地区电子业、汽车业复苏好转
8 月中下旬 台风莫拉克
8 月中下旬 缅甸果敢大战
8月 日本政权更迭
夏季 “再国有” ,“进大外资”成为基调。山西煤老板成为历史
9 月 17 日 奥巴马放弃东欧导弹系统,美国安全战略大调整
9 月下旬 G20 匹兹堡会议,美国提出“再平衡”
10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 60 周年,基辛格等访华
10 月 14 日 道琼斯指数重返 10000 点,0 利率下美元成为热钱来源,人民币升值压力陡增
10 月 贷款投机风潮再起,热钱云集香港,楼市暴增
11 月 “调结构”代替“保增长”
11 月 美国众议院通过医保新法案
10 月 “蜗居”、“蚁族”等词语流行
11 月 奥巴马访华
11 月 上海钓鱼执法
11 月 部分媒体就鹤岗炒作国进民退
11 月 《财经》事件
11 月 迪拜主权投资机构债券违约,伊朗局势再次紧张
12 月 武广高铁开通,揭开中国高速铁路网大幕
12 月 哥本哈根会议,争吵激烈,中美等国达成无约束协议,欧盟边缘化
12 月 国内拆迁舆论猛然升级
12 月 伊朗国内局势再次紧张
12 月 英国毒贩阿克毛依法执行死刑

【2010 年·后继事件】
12 月-1 月 中国广电总局进行利益操作
1月 也门成为第三战场,奥巴马陷入战争泥潭
1月 中国北方严寒
1月 中国陆基中段反导试验成功
1 月中上旬 希拉里会见网络巨头确定新网络思想战略,百度被黑,GPS 服务中断,谷歌宣
布“要退出中国”,美国使馆宣布要与 Anti-CNN 建立定期采访联系,1 月 18 日,谷歌“留
在中国”,21 日,希拉里发表讲话
1 月 13 日 中国明确三网融合
1 月 14 日 工信部鉴于三网融合已经通过,松绑高调表态的.cn 域名个人可否注册问题
1 月 17 日 北斗 II 型卫星发射,意在逐渐替代 GPS
1 月下旬 阿凡达-孔子争议,掀起中国足坛扫黑风暴
1 月下旬-2 月 希腊债务危机,欧盟内部扯皮
1 月 31 日 美国对台军售,中国强烈抗议
2 月 1 日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一代农民工”概念
2月 奥巴马见达赖风波
2月 人民币升值呼声压力骤起
2 月上旬 省部级领导会议强调必须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产业升级
09 年底-10 年初 炒作李庄案
2 月中下旬 谷歌、思科为首,美国下一代互联网计划公布,美国“再造生产力”的自身改
革和调整已成潮流。
2 月中下旬 中国民工荒,内地待遇超越沿海。人口结构,激励因素使得简单粗放外向型经
济难以支撑。
3月 两会召开,房价和收入分配问题成为全民聚焦,重庆积极推动公租房
3月 美国在谷歌问题上继续进攻,强行解释为保护主义
09 年底-10 年春 中国西南大旱
4 月上旬 王家岭矿难及生还奇迹
3 月下旬-4 月上旬 中美在汇率问题上达成妥协
4 月上旬 针对房价即将拉出重拳
4月8日 吉尔吉斯大动乱
4 月中上旬 波兰总统坠亡,中国部分门户制造风潮造价露馅,暴露普世真面目
4 月中旬 中美就汇率问题达成妥协谅解,中国保持主动地位,奥巴马安抚议会
4 月 15 日 青海玉树地震
金融危机以来,随着转型和网店、网络消费兴起,中国轻工业如服装消费品品牌创造雨后春

4 月中旬 美国秋后算账高盛,中国重拳治理房地产投机
4 月中旬 富士康事件,中国经济转型,劳动大众报酬必须提高,财经媒体对抗
4月 中国一线城市白领疯传地震、2012 谣言,暴露虚弱内心
【写作日期】2008 年 10 月 5 日

【 感 怀 赋】

自序
【序·感怀赋】 2008 年 10 月 5 日

写《大国游戏》第一卷的时候,笔者决定每一篇加一句题诗。先是感慨于唐人李义山的
珠泪玉烟,共鸣于宋人苏东坡的雪泥鸿爪,同困于元人萨直斋的倦客游魂,后又在四川大难
后,缅怀明人王承父的渝曲榕风,追忆清人王船山的身静思动,折服于民初王国维的博学宏
论,然后钦佩今人毛泽东的豪迈豁达。最后因时间限制,赶着出工,只好自己赤膊上阵,题
完后几篇。

在写第二卷《花开花落》时,笔者就决定写些容易和简单的五绝。刚开始时,西北风云
变幻,既有东突恐怖分子活动,又有俄罗斯用兵于格鲁吉亚,因此就多了些边塞派的味道。
只不过后来心情平复,开始东施效颦,试图仿效陶潜的风格。

在决定写第三卷《梦幻泡影》时,恰巧读了宋玉的几首赋。于是一时感叹,写了首感怀
赋,作为各篇的题头。和《花开花落》的可以各自独自为诗的五绝不同,这首感怀赋必须一
气读完,才有点眉目。因此放在序里,和各位看客同赏。

感怀赋

生清贫兮一白丁,死困骞兮破皮囊。

居陋室兮册满璧,执残骸兮弃山旁。

抬醉眼兮天何苍,低回眸兮路亦长。

沁芬芳兮春叶青,感飘零兮秋木黄。

羡惊鸿兮风为翼,怜朝露兮草作床。

温旧梦兮情如蜜,思故人兮泪断肠。

谈纵横兮缺良策,摹丹青兮砚半方。

博群论兮心无羁,坐静默兮驹过墙。

追前贤兮夜不寐,起舞剑兮伴晨光。

笑浊世兮人自困,泛渔舟兮看夕阳。

果落案兮花正谢,冬飞雪兮夏送凉。

煮新茗兮寒衣成,饪佳肴兮小碟香。

哀彼土兮多历难,举镐犁兮谋驰张。

苦乏陈兮书卷意,未尽言兮舌已伤。

愿绵薄兮入他耳,替百姓兮大声扬。

难隐忍兮铜之臭,洗铅华兮着素裳。

留三分兮浩然气,敢逐月兮非海量。
聚同袍兮持吴戈,筑桃源兮变沧桑。

只不知一番心意,可否为百姓谋得半分福利。这却不是吾等山野之鹤可以操纵了。
【写作日期】2008 年 10 月 6 日——10 月 10 日

【危 机 】

第一篇
第一篇 【美国金融危机】

生清贫兮一白丁,死困骞兮破皮囊。
居陋室兮册满璧,执残骸兮弃山旁。

也许有人会问,笔者的这部书取了这样一个名字,是什么寓意?

佛家金刚经有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在《大国游戏》第一卷里,笔者的看法,是将来这个世界将是中美两个大国的游戏舞台。
而这两个大国在中亚和中东的博弈,将是未来世界的主要看点。在这两个大国的框架下,一
个无法统一的欧盟,一个不甘落魄的俄罗斯,一个抬不起头的日本,还有一个不知天高地厚
的印度,会是两强之间主要的“次大国”,在两大国中间合纵连横。而许多小国形成的国家
联盟,如阿拉伯联盟、东南亚联盟、非洲联盟、及未来的拉美联盟,就会在这场游戏中扮演
供大国逐鹿的舞台的角色。

本来在《花开花落》里,应该继续这个主题,去谈北美如何“花谢”和东亚如何“花开”,
但不料八月奥运一开幕,不甘落魄的俄罗斯出来搅局。因此,论述的课题,就从美国衰落和
中国复兴转移到了第三点,这就是欧洲的整合。

欧洲的整合告一段落,那么在读者手中的这第三卷《梦幻泡影》里,笔者的话题会回到
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大国的相关话题,正好为时局下美国的经济危机和中国的发展转机,提供
一个即时的分析。

“梦幻泡影”这样一个名字,与美中两国的领导阶层以及他们能给各自国家带来的命运
有关。

对中国而言,虽有汶川大地震显示出来的众志成城,北京奥运会表达的蓬勃生机,但仍
然面临着如何使经济发展模式顺利转型,如何解除城乡二元化、社会阶层分化导致的贫富差
距分野乱局的重担。中国的精英领导层如何应对挑战,成功的走出这个大国发展历程中的阶
段性危机,从而不至于将建国来前三十年工业化,后三十年活力化整出来的好端端经济底子
弄到拉美化、菲律宾化,将会是一个事关重大的命运抉择。如果应对乏力,像前几年那样,
被动的走一步看一步,无法主动的引导经济转型,那么这历史上中国复兴的最好机会,就将
与我们这一代人擦肩而过。从而我中华成为一个富强大国的愿望,就会化作一个梦幻。

对美国的领导精英(不只是政府的高层官员,还包括思想界、学术界、商业界、工业界、
科技界、军界等)来说,现在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整体经济危机和美国地位衰落的困局,
缓解焦头烂额的海外用兵及外交政策引发的国际地位颓势,寻找破局的良策,也是一个重大
难题挑战。如果应对失当,那么美国继续保持世界超级大国的企图,就会破灭为一个泡影。

到底中国的领导层是否能够应付这个世纪大挑战?这个问题,不光取决于当前的领导
人,以及下一代的接班人是否具有战略眼光和实际操作能力,也在于中国是否可以发展出一
批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研各界,具有清楚头脑和敏锐判断的专才和通才,能够为领导人
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政策选择。而且,还需要在全体人民中形成共识,减少不同利益集团之
间的摩擦,让国家上下,无论是条条还是块块12都可以进行最优化的整合,达到全民一心,
其力断金。

至于美国,现在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即将到来的经济衰退(本篇日记成文于
2008 年国庆节期间,大规模实体经济衰退刚刚抬头。——编者注),控制在一个让这半个多
世纪享受惯了的美国人民可以接受、国家长远发展不受损害的水平上;如何在美元日益失去
其国际金融地位,美国依赖强大军力控制非再生能源的垄断格局逐渐消失的大趋势下,从依
赖于战争掠夺的石油经济,转换为依赖自身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新经济。也就是说,美国不能
再继续像过去二十多年那样,出兵打杀抢能源,招摇撞骗赚亚洲,风风火火垒债台,又全民
不负责任稀里糊涂懒懒散散地混日子。美国想要摆脱危机而凤凰涅磐,应当真正恢复美国两
百年前立国时的发明创造、辛勤工作、吃苦耐劳、朴朴实实的传统,重建国家。如果能在新
能源、基础建设、教育和健康保险制度变革上重启炉灶。如果能一方面打压花里胡哨的华尔
街,一方面限制玩物丧志的好莱坞,那么美国的前景不是没有希望。

中国面临的挑战,笔者在《大国游戏》和《花开花落》里都有些论述。由于中国的现实
情况比较复杂,加上笔者对当前局势的掌握,未免有鞭长莫及之嫌,因此开出来的药方,不
一定完全对症下药。但是,笔者希望的是对这些问题展开一个讨论,让大家从另一个不同的
角度来面对不可逃避的问题,起到“他山之石”的作用。

由于中国在过去几年造就了今天的对外依赖特别是对美依赖较强的经济结构现状,因
此,中国现在要搞清楚的是,美国的经济到底会变成如何一个情况,及美国的救市计划
(TARP,本篇日记写作时——08 年 10 月的 7000 亿美元救援正在两会表决通过中)是否可
行。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判断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有多大,决定中国应该怎样面对这个问
题。

笔者的基本判断是,美国的救市计划还是一个新的忽悠。这个计划,对美国经济的基本
面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普通人可能受大众媒体报道影响,以为现在美国政府才开始救市。其
实,如果从广义的美国政府(包括美联储——美国的中央银行这种“私有-官权”机构)来
看的话,美联储早在 07 年 8 月就已经开始不断的“救市”,其救市总金额到目前(08 年 10
月为止)也许已经超过了万亿——只不过花样叫法不同罢了。

具体的说,从 07 年下半年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除了不断的密集使用降低利率,鼓励
经济贷款从而创造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货币这种传统办法外,还通过自己创造出来的新的
(基础)美元货币13超额买入债券(当时主要还是国债)的方式向市场注入资金,企图将危

12
条条,指不同的行业,快快,指不同的地域、省份。是中国治理历史上经常用到的名词
13
一个现代社会的货币体系是一个倒金字塔,下部底端是现金或(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等“基础”货
币,再在这一基础上通过贷款/存款等方法,扩张出人们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这一“上层、表层货币”
。后文
将再行论述。读者只要认为中央银行直接创造出来的新(基础)货币,通过种种方式如“购买”社会证券
机化解。但是到随着当年年底美国最大的放贷公司之一——“全国金融服务公司”
(Countrywide Financial)爆棚开始,每次美联储的普通“救市”,都无法解决在金融系统里
四处蔓延的山火,于是我们便看到之后的熊士坦-贝尔斯登、房利美房地美、雷曼、美林、
AIG、华盛顿互助银行等巨型金融机构纷纷陷入的困局。

图 1.1 美联储从 07 年 1 月到 08 年 10 月的资产14总计

美联储刚开始的应对方法是比较传统的两手运作。一是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为经济发展
提供一个气垫,让市场上的私人借贷成本降低。二是用美联储打开自己的贴现窗口(Discount
Window),提供资金给商业银行,后来又扩大到投资银行,让大家的手头上的货币还可以勉
强对付周转,以避免大家因为同时遭遇手头资金周转困境,扎堆一窝蜂贱卖资产,引发金融
风暴。而当时之所以采取这个方法,主要是美联储的伯南克(此君系格林斯潘后的又一个犹
太主席)认为,金融体系的基本面(主要观测商业银行)还比较好——过去的贷款都还是能
周转、还上的,现在出现点“小问题”,不过是因为过去几年房地产业推出了太多的新房屋,
且房价确实飙得过高,需要进行回稳和消化,导致有些贷款暂时没有办法还上。如果等房价
回复到正常水平,那么就和过去顺利偿还贷款没有太大的差别,只不过是耗费时间长一些,
比如换贷期多延续几年。既然只是这样的小事一桩,那么美联储还是可以应付的。

当时,大部分商业银行15在进入这个危机时,自己眼瞅着手上的资金(由于银行账户自
己是货币载体,所以这里的“资金”就是指底一层的基础货币,如现金等16)还很充足,甚
至比 1990 年那场经济危机17的状况还要好。所以美联储根据这个暂时的表象,得出结论:

的办法流入社会,其能带动更多的派生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出来即可。
14
美联储用自己制造的美钞/基础存款买入这些资产,所以资产总额扣去少量数额后等于美联储发出去的基
础货币存量。可见美国从 2008 年 9 月中旬起基础货币发行剧增。
15
商业银行,即居民可以在那里开设存款账户的金融机构。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都不提供存款账户开户。
16
有关货币的理论请参考本卷中后部分。
17
1990 年美国的金融体系“小”危机,系美国原来的地区储蓄放贷互助银行(Saving and Loan,简写为 S&L,
一种社区平民银行,在罗斯福时代以后大发展,服务于本地社区人民大众的房地产贷款,由社区平民共同
金融系统问题是只不过是资金相对于平时比较短缺的问题,而不是银行的坏账问题(即贷款
还不上的问题),只要多提供些临时资金(流动性)就可以稳定整个金融系统的周转。不知
道为什么,向来在商业界打滚,头脑清醒和眼光锐利的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会赞成美联储的
判断,并上报布什总统,结果导致了布什政府对美国经济状况“基本面还不错”的错误认知
判断。

但是,当危机进一步深化时,大戏逐渐拉开,人们发现真正金融危机的发源地并不是商
业银行,而是那些缺乏管制的“影子银行”系统——包括金融公司18、私募股权公司19、投
资银行20、政府支持的非存款金融机构(如房地美房利美)、对冲基金和许多账外交易实体21。
这些非银行的银行企业,不受政府管制,于是使用远远高于银行(银行受美联储准备金及巴
塞尔协定的制约22)的超高杠杆融资方法23,将信用泡沫推到了极致。

这种体系表现出来的恶果,也是笔者在《花开花落》的结尾部分疾呼金融改革要想好、

拥有)在 80 年代卷入垃圾债券、以及部分地区的房地产泡沫后,在泡沫爆裂时发生的危机。
18
金融公司,Financial Corp. 一般指的是不提供存款服务,但从事放贷包括消费者放贷和房地产放贷的贷
款公司。
19
私募股权基金公司,Private Equity,指的是一种经常从事于非上市企业的股权投资,从上市或再上市中
牟取暴利的金融企业,如从军火商转业的凯雷、当年与垃圾债券名字相连的 KKR(科赫伯格·克拉维斯·罗
伯茨合伙公司,现改名 KKR 集团)等就是此类。注意这个东西和中国近几年来所谈论的“私人合伙凑钱”
在中国 A 股市场上炒股票的“私募”并不相同。
20
投资银行,Investment Bank,即不做“投资”
(金融界的“投资”一般特指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行为,见
上),也不是“银行”(金融界的“银行”一般指可存款的商业银行),经常“空手套白狼”的证券公司。
21
账外交易实体,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为了规避会计监督而在自己的账本之外设立的规避法律但参与实
际业务的各种法人实体,比如注册在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英属维尔京群岛(British Virgin Island, BVI)
这种避税天堂小岛国上的“公司”。日益曝光的“特殊功能实体” (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就是其中
一类。这种实体用处广泛,未必是为了做证券交易,但总和绕过某种法律限制有关联。简单的说,SPV 的
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完会计和法律游戏,把它从投资者借的钱,变成投资银行的收入。
22
银行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银行收入存款再以此基础货币进行贷款,过程中由于谨慎随时应对提款需要
而由法律规定的必须将一部分货币留存下来作为准备金的比例。其倒数为货币乘数的“上限” (如准备金率
为 10%,则存款货币最多为基础货币现钞等的 10 倍——注意,是最多,经济恐慌的时候乘数可能远远小于
该上限)。这种约束是从银行的“负债”(存款)的扩张能力来控制约束金融系统膨胀的规模。

巴塞尔协定,正式名称叫“银行的资本充足性协定”。是指国际银行界达成的协议,宣称的名义是为了保
证银行经营的稳健,不能让自有资本金占经营资产的比例过低(可以认为,不能让自己过度“依赖”于他
人的“钱”
(储户储蓄的存款或银行发行的债券) )。具体的算法是核心资本占“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重,
即核心资本充盈率不低于 4%,资本充盈率不低于 8%。这种做法的原本目的,在于约束银行从事过多的风
险性贷款、投资活动。因为银行的自有资本量一般是稳定的,规定一个比例,就规定了风险性贷款投资活
动所累积体现的风险资产规模的上限。所以是从银行的“资产”扩张能力来约束控制金融系统膨胀的规模。
23
所谓杠杆融资(英文叫 Leverage),源自于指企业或资本家从银行借贷,或者发行债券,以融得自己经营
的货币资金,在经营销售得到货款后再还债得这种商业经营方法。从会计上来说,一般用负债/自有投入资
本的比例值来衡量“杠杆”高低。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的商业银行是一类特殊公司,它的资产来源于向外
借出款项(贷款),它的“负债”来源于储户对其存款,自己的“自有资本”其实规模相对于资产和储户存
款很小。考虑到其作为货币载体的特殊性,它的高杠杆“借入”又贷出的,其实是源源流动不断地基础货
币(现金)。所以商业银行必然是所谓“高杠杆”,负债(存款)/自有投入资本比例可以达到 20-30 左右,
但因为其贷款、存款的数值都比较稳定,所以一般来说如果不发生贷款坏账或者存款挤提就不会垮。

投资银行从事的生意可以与商业银行一样,有贷款或变相贷款的业务,但并没有开办存款业务——人们不
可以在高盛存款,所以它不是货币载体,且其投资形成的资产的价值波动很大,因此性质更接近于普通公
司而不是商业银行。可是普通公司的负债资本比一般接受的数值是 1,而投资银行却采用了类似于商业银
行的杠杆比例,达到 20-30 甚至更高。普通公司的地位却利用高杠杆,所以投资银行在衰退时非常脆弱。
慎重的原因。因为一个多月前(08 年 9 月),笔者听到国内有关部门似乎要继续以美为师,
效仿花旗国对国内的金融体系继续整容手术,颇感着急,于是在第二卷结尾的时候,紧急加
入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建议,强调要建立国有银行为主的融资体系,限制这类非银行的金融机
构为所欲为。

美国的房价开始下跌之时,这些机构——包括贷款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的坏账开
始大面积出现。而出现坏账与单纯的资金短缺问题不同,你不可以靠借贷的方法来解决坏账
问题。如果你银行的经营得不错,只是资金滚动暂时短缺,忙于拆东墙补西墙,无法运作,
那么借给你钱,就可以帮你周转过来,度过一时之需。而如果你经营出了大量坏账,就算是
借给你钱一分钱利息都不收,那么也无法改变其资金方面的困境。这也就好比水车出了问题,
如果是缺水转不动,加水即可,如果水车已经朽烂,那么放到河里它也转不起来。那么此时
通常的方法是向银行注资,使其可以将坏账冲销(所谓向银行注资,广义来说也有多种形式,
按下不表)。当然,如果你那个坏账窟窿太大,那么就是个无底洞。如果是私人机构来向窟
窿扔钱,注资进来拿了不少这些银行、投资银行增发的股份,以为自己便宜的抄了个底,其
结果很可能就是那些银子从此银沉大海,连个水漂都看不到。譬如中国的中投公司(CIC)
用 50 亿美金在大摩的注资,以及那家私募股权基金公司“德州太平洋集团”(TPG,Texas
Pacific Group)挑头的一群“秃鹫”24用 70 亿美金对华盛顿互惠银行进行“抄底”(购买华
盛顿互惠银行为筹措资金而增发的股票),都是这样的结局。

这一始料未及的大窟窿给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来了一个措手不及。相比于格林斯潘,伯
南克是一个出身学术界的书呆子。学术界里的经济学家,一般都不识人间烟火,从来没做过
生意,干过企业,炒过股票,只会天天拿一些除了圈子内几百号人外老百姓都看了莫名其妙
的火星文章(往往用复杂的数学外表掩盖其幼稚的内在逻辑)在“高深学刊杂志”25上灌水。
那么这伯南克,也是这一号人物,深受正统经济学的熏陶。按照英美精英界的标准,伯南克
是让商界官界学界或者商官学界三栖的诸位大佬十分满意的一棵好苗。

为什么说当初任命伯南克是选了一棵好苗呢?因为那时小伯被认为有两张脸,这两张
都是颇为令精英们青睐的脸。一张是学术脸,叫“货币中性”脸;一张是商界脸,叫“时刻
准备和通货膨胀‘作斗争’”。前者是书呆子理论,意思说穿了就是“货币政策对于经济没有
作用,或长期内没有作用”——货币政策的松紧,利率的高低难道会对企业经营没有影响?
笑话!说白了这潜藏的意思就是最好的政府(广义的政府,包含中央银行在内)就是什么都
不要管的政府(包括货币、金融体系在内也应撒手不管),自由放任是王道——这可谓是深
得正统经济学者说得烂大街的祖传绝技;后者则自 19 世纪英格兰银行的贵族以来就是那帮

24
“秃鹫”这一比喻来自于“秃鹫资本”这一对于私人股本基金的另类称呼。而秃鹫资本(vulture capital)
是私人股本的近亲——投资于刚起步的企业的风险资本(venture capital)的戏谑模拟。意思是私人股本冷
酷无情而贪得无厌,仿佛秃鹫一般。
25
经济学、金融学界有所谓“七大学刊”之称,即《美国经济评论》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AER)、
《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QJE)、《经济学理论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JET)、 《计量经济学》 (Econometrica)、
《金融学期刊》(Journal of Finance,JF)、《金融经济学期刊》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JFE)、《政治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PE)——不要误会,和
我们中国人平时说的“政治经济学”毫无关系!。清一色美国象牙塔纯学术期刊。这些期刊就是不懂经济生
活、金融实务的“美国大牌经济学者”们比刀论剑之处,也是一些中国经济学家狐假虎威的工具。
自以为是的英美金融“蓝血”贵族26的至尊真理——那就是借警惕通货膨胀之名时刻保持利
率的高企。但常识也知道,这高利息,在客观上,对于普通发达国家来说是给企业加重(利
息)负担,在经济还没有危机时从实体经济中抽血给金融家们享用,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那
就是逼你自宫,全国哀鸿遍野,然后由发达国家资本进入大肆收购的不二法门(想想 1997
年亚洲危机后 IMF 以维持汇率为名强令危机国家巨幅提高国内利率的好事)。

可惜伯南克书生命薄。上来后不久就碰上了这糟麻烦事情。以至于由不得他愿意不愿
意,他的两张脸哗啦就扯烂了。

其实伯南克刚上台的时候,他是可以一本正经的继续带着他那两张脸皮照本宣科的。
大家都知道,美联储的对外公告,历来是用语含糊,故意让老百姓看不明白。这个故弄玄虚
的艺术到伯南克的前任——也就是国内左一句“格老”右一句“前辈”吹捧的格林斯潘任职
期间发挥到了极致。但格林斯潘在这玄乎其玄的斗篷下,干起照顾利益群体的活来是二话不
说,十分利索。而这位格老最大的“成就”——也是为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埋下直接地雷的惊
人之举,就是在 2000 年科技股泡沫破裂及 2001 年 911 事件后,一路狂降利息到当时前所未
有的水平(基准利率从 6.5%迅速下降到 1%) 。

这狂降利息对于已经深陷产业空心化的美国来说,并不是产业复兴的强心针,而是吹
起资产泡沫的兴奋剂。笔者曾经和一个高盛旗下一个基金的交易员聊天,谈起这段历史时,
这王牌光头的评价就是,“对冲基金的天堂”。遍地上演股市与房市起飞的盛景。这波繁荣仅
靠美国一个巴掌自然是拍不响的,财富效应使得美国所有阶层的消费尤其是负债消费(向金
融机构借钱负债其实是创造了货币)大增,而这些靠新债还旧债滚动的债务游戏,创造出来
的美元数字就源源不断换取亚洲等国的低价消费品和工业品,再附带着间接提携了诸多原材
料生产国,形成了诸多国家的巨额外汇储备。加上日本当时的 0 利率和资本账户开放下可以
随意向日本的银行借贷,于是全球股市狂飚,巨额并购蜂起,金钱神话横生,用一句当时风
行各大财经媒体的精英话语来说,就叫全球“流动性过剩” (即钱“太多了”)。

在这新镀金时代里,格林斯潘自然可以一本正经的重新捡起自己“提高利率,防止通
货膨胀”的老面具,虚晃那么 2 年,然后在一片“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中央银行家”的盛誉中
于 2006 年 2 月光荣引退,把接力棒传给普林斯顿书生伯南克。

伯南克在上任后的一年半内,一直把玩着两张面具,从容不迫的挥起“紧货币政策,
提高利率”的指挥棒,把利率从格林斯潘离任时已经抬升到 4.5%的基准利率继续升到 5.25%,
并在这个水平上玩弄模棱两可的字句长达一年之久。谁知等到 2007 年 8 月 3 日、8 月 10 日
法国巴黎银行、澳大利亚麦格里银行(这两家公司都是“欧皮美骨”的准美国式金融机构)
和高盛公司管理的几家基金遭遇重创,正式启动全球金融风暴的序幕(从 2007 年 8 月到 2008
年 8 月为止,这场危机还被仅仅称为“次贷危机”)。

伯南克起先是还想留着他的面具牌坊的,“坚持信仰”历来是这些正统经济学家们“维
护盛誉”的法宝。这时倒是金融资本家们撕去了伪装,伯南克开会,华尔街人人喊“降(息)”。

26
“蓝血”,Blue Blood,是英国引自西班牙的词语。源出于中世纪晚期,当时的西班牙贵族的一种说法,
这些人因为长年不在外劳动,皮肤较为灰白,因此脖子和手臂上会显出暗蓝色的静脉,这些人因此认为自
己的血是蓝色的,是区别于普通农民(长年在外皮肤晒黑)、摩尔(阿拉伯)人(西班牙贵族的军事对手,
皮肤较黑)和犹太人的标志,一个人“蓝血”就表示他身份高贵,没有被“低等种族或阶级”“污染”过。
著名财经电视台 CNBC 的一个出了名的“流氓嘉宾”吉姆·克莱默(Jim Cramer)大骂伯南
克木头脑袋,门外汉(no idea what is going on)。伯南克被迫在 8 月 17 日启动“半降息”举
措,这一启动就刹不了车。(直到 08 年 12 月降到了 0 利率。——编者注)。

伯南克的被迫降息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彻底摧毁了他在学界攒下的“一世英名”。他过去
在大学里当教授时的同事开始群起而攻之27,而一群资本家里的金龟子28们开始盘点他当年
无心插柳的书生言论,绘声绘色的把他涂抹成一个“热爱通货膨胀”主义者29。在千千万万
的长青藤大学教授与民间经济学家的疯狂进攻面前,可怜的伯南克同学真是长一百张嘴也说
不过,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他这顶“通货膨胀主席”的帽子看来是要带到坟墓里去了。

图 1.2 CNBC 的“流氓嘉宾”克莱默在 2007 年 8 月 5 日危机正式爆发当天大骂“伯南克懂个屁” 

27
指 08 年几次发生的所谓美国经济学家“联名上书”要求财政部、美联储停止任何救援和“干预计划”
的事情,这些没有经历过 1929 年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家的口号是“我们自生下来就知道,政府干预从来没有
生效过”。——编者注
28
金龟子,英文叫 Goldbug,指英美世界长期以来存在的只认黄金是“真正货币”、
“诚实货币”。这种人往
往攻击现代法币制度是“欺骗货币”、 “非诚实货币”,把纸币说成是政府掠夺人民财富的手段,要求世界重
返金本位制度。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既没有弄清楚现代货币的原理,又不明白历史(世界范围内的真
正广泛的金本位制度只有短短 30-50 年左右,而且运作并不让人称赞)。本卷在后文中还要给予解释和批评。
29
这就是本·伯南克被安上绰号“直升机本”(Helicopter Ben)的原因。金龟子们流传这套歪曲伯南克的
说法,称伯南克“主张坐上直升机向社会撒钱(以刺激经济)”,所以“热爱通货膨胀”。

笔者需要给跟广大中国读者打保票,这决不是伯南克的本来意思。相反,具有“两张面具”伯南克本来
是极端保守的人,绝对不主张盲目扩张货币,无非是正好赶上了这档子危机,书生无能只能顺水推舟,假
戏真做,阴错阳差的成全了媒体对自己的留言。

其实,坐上直升飞机撒钱是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重复货币主义者(也是主张自由放任加紧缩性货币政策
的主,80 年代末在中国很活跃)“佛老”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比喻。这个比喻本来要说明的是法币(中央
银行纸币)的注入“好像”直升飞机给所有人撒钱——由于所有人的钱都“瞬间增长”同样的比例,所以
“实际经济活动不会变化”,所以, “货币政策是无效的”,中央银行只要按照我佛老的金玉良言,保持一个
既定的货币数量(或增速)就可以了。
话说伯南克被认为是大萧条的专家,所以应该很懂对付大萧条。这主要和他的出道论文
有关。1983 年,伯南克还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任经济学助理教授的时候,曾发表了一篇研
究 1929 年大萧条的文章。在这篇研究论文中,伯南克认为大萧条末期,是因为在大量的联
邦政府资金投入下,通过设立用于帮助企业的“重建金融公司”(Reconstruction Finance
Corporation)和帮助家庭的住房贷款公司(Home Owners’Loan Corporation),美国才在 1933
年启动了经济复苏。

这篇表面上颇为晦涩的文章,被象牙塔里研究经济学的那帮书生们捧成了什么“研究美
国大萧条的‘经典’作品”,于是伯南克就成了“研究大萧条的专家”。媒体看到这篇文章里
面提到了几个政府支持性机构,就以为伯南克是“青睐”政府功能的“大政府主义者”。

其实,这篇论文只是伯南克“学术脸”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伯南克写这篇文章,主要
目的不是说这两个政府金融机构“有效”,而是想说明放松信贷、挽救萧条的货币政策无效
——为了说明货币政策无效,所以随手拿了两个替代品来捣鼓一番,说“走出大萧条可能是
‘重建金融公司’和‘住房贷款公司’的功劳”。至于他的具体论点,无非是什么这两个公
司能够帮助金融企业恢复“金融行业的透明性”,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
“透明”、
“效
率”是绝对的好词,经济学家论道时一般都会用上,大家记住这点后可以用来调戏经济学家),
所以感动了神迹降临,让经济凤凰涅槃了。这种纯理论的书斋梦游,只不过是为他自己的一
贯论点服务罢了。其实,“重建金融公司”和“住房贷款公司”这两个胡佛时代后期建立的
金融机构并没有带动美国走出大萧条,本系列在以后会谈到大萧条年代的那些往事,告诉大
家真正的“救星”罗斯福是怎么创造人间奇迹的。

30
图 1.3 经济学是个“伪科学”

不管伯南克当年在普林斯顿大学里是如何不食人间烟火,出任美联储主席的他必然要
面对现实进行操作。而留给他的传统正常的工具——“货币政策”调控手段,也就是那么几
招。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一般手段通常有程咬金三板斧:第一板是利率,在欧美国家通常指
通过在债券市场(通常都是“高质量,不违约或低违约”的高等级债券)买卖影响这些债券
的价格达到带动整个社会的各种利率的目的31,第二板是贴现窗口直接给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30
有一个对于这些经济学大牌教授们的笑话,就是理工类教授与经济学教授华山论剑,秀出自己学问里的
拿手绝活。理工类教授自然是该推导的推导,刷刷刷写出一黑板漂亮的公式。轮到经济学教授上台时,只
见他慢腾腾的写出假设和结论,然后在中间填上:上帝显灵(Some Miracle Occurs),证明完毕!
31
美国的“降息”或“升息”含义与中国不同。中国指的是央行指令式命令各家银行统一调动存款贷款的
利息。而美国指的是央行美联储有一个目标的基准利率水平,然后通过参与高等级债券(主要是国债)的
买卖,把这个“最保险”的债券价格压到(卖出债券)或抬到(买入债券)其折算的持有收益率到基准利
率附近的水平。进而间接影响银行业务中的各种存贷款利率。当然,由于中国也模仿美国的方向搞了改革,
所以目前中国的广义利率调控其实是双轨,一条是指令性,一条也是类似的金融机构之间的债券、票据交
易,前者直接,后者间接,但两者之间有影响。
资金,第三板是调节存款准备金率(这板斧在美国已经基本废弃不用了,一是震动力太大,
二是美国的存款准备金要求已经很低,在这点上限制美国的各个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量已经没
有意义32)。

美联储主要靠一板斧,偶然用用二板斧。但这些板斧工具起作用,基本都要依赖于私人
金融系统——通过他们向企业界或社会的贷款活动,来影响社会的资金货币量,从而向经济
传递效果。换句话说,美联储的这些板斧好比皮影戏的把子,只是让他用长绳(商业银行体
系)牵着经济这个皮影人跳舞。

如果牵绳自己不听使唤,即这些板斧都不中用的时候,美联储就必须用形形色色的办法
向金融企业注资,试图唤醒这些“绳子”。其中一种办法是所谓资产置换,即将金融企业的
问题债券,与美联储手中持有的美国国债33交换,使这些金融企业可以改善其资产品质,方
便于它在私人借贷市场(金融企业之间也可以互相借贷,创造货币符号,这叫银行间货币市
场)上易于融资,这种资产置换做到底,那就是美联储新造货币或者美国财政部筹措货币去
“交换”问题证券资产,这就是“直接收购”了。如果还不行,那就要政府赤膊上阵,直接
向金融企业“注资”了,那就是购买这些金融企业为应急而新发行的股份、债券(这些债券
其实也基本不指望能偿还,估计到头也得学中国当年的绝招“债转股” )。这两种方法上有所
差别的“非常手段”,有的学者厚此薄彼,以为有根本的区别(如著名的骂小布什骂上瘾的
专栏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笔者在后文中会慢慢道来:其实两者差别不大。

所以,美联储在危机爆发近一年后的 08 年夏天,还希望可以挺一阵,自己猜想也许在
几个月后才需要直接向金融企业注资。这个打算很快就破灭了。而启动引爆点的就是发生在
9 月 13-14 日周末的雷曼兄弟的破产。本来,雷曼兄弟还在和中国的中信证券和韩国的开发
银行接触,希望能够蒙一些亚洲人持有的美元外汇进来。但当美联储决定不对雷曼进行信用
担保时,这些谈判全部失败,导致了雷曼兄弟的破产。

当时伯南克、保尔森和纽约联储分行主席盖特纳(Geithner)34低估了金融系统的“蛛
网”互联性——这种互联网结构使得如果其中一个节点特别是重要节点爆裂,那么会把整个
资金流动系统拆的七零八落。他们错误的认为,整个金融市场对雷曼兄弟的破产“应该有心
理准备”。而且在 08 年春靠政府承诺担保让 JP 摩根去包下贝尔斯登之后,舆论压力很大,
也就不想次次都由政府出面。弄不好形成惯性,事事求政府,要是惹火了“自称代表纳税人
利益”的国会,就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场面。所以他们走出了冒险的放任雷曼破产的一步错棋。

08 年秋天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面临倒闭,美联储不
32
美联储目前的准备金要求比较复杂,基本上是对于活期存款(美国叫交易账户,transaction account)要
求在 3%到 10%不等,而对于定期存款则没有准备金要求(或者说要求为 0)。有关准备金调控的原理见本
卷第二回的注释。
33
现代中央银行体系,如美联储,是用买入美国国债的办法来提供货币的(记住美联储是“凭空造出来”
货币的,只是在如何把这些货币放入市场上各种法律规定、实践操作上名堂很多)。所以美联储手里积累了
大量美国国债作为它的“资产”。
34
盖特纳时任美国联储体系(美国的中央银行体系)中最有力量的分支机构纽约联储的行长。奥巴马上台
后被任命为新任财政部长。——编者注。
得不出手,以避免债务违约互换合同市场(即 CDS)爆炸。而当时美联储的“创造性”借
款,已经把其账面贷出额(即资产)推到了 1 万亿美元的高点。这“创造性借款”管道,大
部分都是 07 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应急上马的花样,其功能就是变换着名称给各个麻烦的金融
机构送钱(当然起初创立的时候,大部分都打着“贷款”的名义,其实接受这些贷款的受援
者基本都还不了),其中大部分是借给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此外还有专项立案提供给老
摩根(JPMorgan)收购贝尔斯登的 290 亿美金的“肉包子打狗”贷款和购买 AIG 新增的大
部分股份(所谓“国有化”)的 850 亿美金。

这种“创造性借款”(innovative lending)其实是名副其实的“创造了历史”
。因为这种
做法已经违背了中央银行作为最后的资源的原则,而等于让它直接跳入日常的私人借贷,而
且越来越变成了私人银行机构借钱的第一来源(想想你身边的企业都直接跟把握创造基本货
币大权的中国人民银行“贷款”会是什么样子)。这些行为已经引起了美国国会的不满,提
出异议,这就使美联储的救市操作从一个金融的技术行动,变成一个政治博弈。

需要给大家解剖解剖“创新性借款”这个玩意。本来,美联储的日常操作,如前面介绍
的几板斧,主要是间接调控,通过影响货币市场的利率,拉低鼓励私人金融机构和企业发生
贷款(这就是货币扩张),抬高则抑制私人体系发生贷款(即货币收缩——记住,你贷款了
后再存入银行账户就让世界上的货币符号增加了)。这是正常的货币经济体系,是“中央银
行(美联储)——商业银行或其它贷款机构——企业”三级结构。

如果大家都非常恐惧,那么商业银行这个中间一环就因为恐惧不敢借贷而失效了,整个
社会的货币流动就要停止下来。这时怎么办呢?只好由那个能直接单方面填出带几个 0 的支
票,用魔术变出(基础)货币的美联储来赤膊上阵了。不错,传统的第二板斧“贴现窗口”
贷款也是由美联储魔术师写出货币(暂时)借给金融机构应急。但是通常的“贴现窗口”不
是为这种前所未有的大危机设计的,因此卡的很紧,而且带有惩罚性——其一是贷款的利率
比较高,其二是只对参与了美联储系统的商业银行提供,其三是这好像古代的脸上刺字,任
何找上这板斧的商业机构实际上等于向媒体宣布:“我有罪,有麻烦,大家和我做生意得当
心”。

所以,美联储就要变换花样去绕过法律。于是在 07 年 12 月,联手加拿大、英国、欧洲、
瑞士等央行,美联储推出了第一种“创新性借款”叫“定期资金‘拍卖’管道” (TAF),就
是银行可以和美联储短期借款,只不过是采取“拍卖”的方式(比如 A、递标宣布自己承诺
到期归还某个百分比的利率,)利率采取利高者得的“拍卖”来定。08 年 3 月 11 日搞了一
个“定期证券借出管道”(TSLF),用于干上面所说的“国债好苹果暂时调换次贷烂苹果”
的“粉饰性工作”,时隔五天,又冒出来一个“优质经纪人贷款管道” (PDCF),主要克服贴
现窗口只能送钱给商业银行而不能送给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法律限制。金秋来临,形势所迫,
美联储的创新机器又启动了“资产证券化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管道” (AMLF)、
35
“商业票据融资管道”(CPFF) 、“货币市场投资者基金提供渠道”(MMIFF),这些听起
来和火星文一般,让大家头晕目眩的翻新花样,无非是向日益增多的私人机构直接送钱。36

35
这个 CPFF,即 Commercial Paper Funding Facility 的出现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因为这意味着美国的企业
要通过从美联储印出美元来拿钱了。也等于是美联储第一次成为一个直接向企业提供贷款的“商业银行”。
36
本文写作结束后的 2008 年 11 月 25 日,美联储又推出了“定期资产证券化产品抵押贷款渠道”(TALF,
Term Asset-backed Securities Loan Facility)。该项措施在奥巴马上台后的 09 年 3 月成为“新一批万亿救援计
划”的主要管道。
雷曼兄弟的破产正是破坏正常货币体系的重要转折点。因为该公司破产,导致了很多私
人投资人的血本无归,结果大量的私人资金从私人货币市场(Money Market)37逃进了美国
国债市场(即争相卖掉货币市场上如通用电气公司的短期商业票据(短债)这种证券转而购
买美国国债),美国国债券价格暴涨,一时间居然把短期国债的回报率推到了 0%,而货币
市场票据价格暴跌,无人认购,货币市场完全停止运转,在 2008 年 9 月 18 号之后的整个星
期,弄出来二十年未遇的一单新发行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都没有的情况。

美国企业的平常的资金渠道是,在货币市场向金融机构发行短期债券——商业票据,从
而以低于银行贷款利率来为自己获得流动资金融资,这条渠道很便捷,所以发行、认购都很
频繁。可是现在,持有货币的金主——金融机构或其他投资者都不敢认购,搞得货币市场完
全冻结。那么怎么办呢?企业也许就转向商业银行,要么申请贷款,要么动用、提取自己存
在银行的存款。可是,这个时候各商业银行却开始储存现金,一是应付之前已经对各企业提
供的贷款允诺(Line of Credit),一是要应付可能爆发的存款户挤提。且由于对其他银行到
底有多少烂账在身不是很明确,结果银行之间又不肯进行同业拆借货币(互相贷款),于是
把同业拆借利率推高到 6%。 (这个 6%是 2008 年 9 月 16 日(雷曼破产)当天的水平,此前
2 天分别为 2.14%和 3.1%,此后分别于 9 月 30 日达到 6.87%,10 月 8 日达到 5.37%;此后
随着美联储大量注入货币而得以下降,并到 08 年底跟随着 0 利率降低到 0.25-0.5%的水平。
——编者注)

什么是同业拆借利率呢?就是银行之间相互的贷款,其实是银行相互之间基础货币(现
金或者“可随时向央行提取成现金”的“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的互相融通,调节应付
各自银行的周转需求。比如某银行库内“基础货币紧缺”,那么它就向其他银行借基础货币
——借期通常很短。通常来说,这个利率应该只是比美联储基本利率(当时是 2%)高一点
而已,但在 9 月 30 日,居然冲上了 6.88%,是美联储基本利率 2%的 3 倍多。甚至出现了更
夸张的情况,资金有富余的美国银行宁愿少赚点利息,也不愿意借给其他美国的银行,而是
把多余的基础货币资金存入欧洲中央银行,结果反过来一些美国的“问题嫌疑银行”由于在
美国求爷爷告奶奶无门,甚至宁愿以 11%的利率,从欧洲中央银行借取美元贷款。

这样,美国经济的危机,就开始从华尔街的虚拟经济走进了主街(Main Street38)的实
体经济。一个是货币市场的冻结,一个是由于银行同业间的困难导致伦敦同业拆借利率
(LIBOR39)一度在 9 月中旬到 10 月底高企。这就导致了实体经济各个企业、个人短期借
贷的成本高涨,从浮动房贷、汽车贷款、学生贷款到所有短期贷款的成本增加,就使实际经
济的运作受到打击。而在美联储所有的武器都用完了之后,直接向银行注资就成了一个不得
不做的选择。

37
货币市场即一种变相的贷款市场,只不过是通过认购企业债券来向企业提供贷款,且利率很灵活,随着
债券价格变动而变动。
38
主街,Main Street,指普通大众。
39
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Libor),是指银行之间进行资金调配,互相
借贷的利率标准,因为是脱胎于比较纯粹的私人借贷决策,所以被认为反映了国际私人金融市场上的活跃
度和信心。如果该指标高企,说明大家都很谨慎,不敢借贷,不容易贷款,市场紧张,反之则市场宽松。
要知道现在的金融业是如何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只要看一下 9 月 30 日的例子。通
常,在美国股市开市前的几个钟头,大量的投资人和银行之间会交换外汇,以便投资人可以
在美国股市开市后,进行投资活动。但由于对对方银行的情况担忧,大家害怕在转换的过程
中,即把外汇汇进去之后,该银行突然倒闭让自己的财富货币“有去无回”,所以都不愿意
进行交换。结果,需要在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和日本银行的合作下,由美联储借出
6200 亿美元,方使市场可以运作。

所以说,美国的救市是不可避免的,所谓救市,那就是政府或中央银行当局,要拿出钱
来,购买各种证券资产——包括股票和债券,另外还有非收购性质的其他措施,主要是来支
持金融机构的信誉、稳定性,比如担保银行储户的存款。只不过问题是,这个市太烂,救得
了救不了,还是一个未知之数。

我们可以算一个粗略之数,来估计这次政府或美联储要拿出多少钱来购买“不良资产”。
据美国的联邦储蓄保险系统(FDIC)的估计,在美国现有的 10 万 6000 亿的私人房屋贷款
总数中(不包括商业房地产贷款40),在 2008 年 6 月份时,已经有 5000 多亿,即大约 4%,
处于严重的断供状态。而保尔森在 9 月底提出来的 7000 亿救市计划就是希望能够把这个市
场的“次贷危机”消除。那么到底次贷的总额有多大?根据 MSNBC 的数据,其总额估计是
1 万 3000 亿,假设上述“严重断供”的 5000 多亿基本上都是次贷,那么次贷到 6 月的断供
率就是 43%。而且随着经济恶化,失业大幅出现,不光是那些还没有断供的次贷可能继续
爆炸,恐怕非次贷和商业房贷都可能都会开始变成烂账。

跟随着坏房贷的就是建筑在之上的相关金融衍生产品,这也属于这次救市计划的范畴。
当然,不买这些“有毒”资产,改由美联储或财政部(即国家)买进有问题的银行或券商这
这种支持行动也是一个选择。但如果这样做,又会节外生枝——如果诸位华尔街老爷们都有
问题,那么到底是买断这家还是救援那家,就变成一个政治问题——比如为啥美联储你就决
定救贝尔斯登而不救雷曼兄弟呢?这样的问题会在救市计划实施的时候引起各界的争议。而
且因为扔下的钱只是杯水车薪,所有的银行券商都想争大饼,发动自己控制的国会议员大打
出手,估计那场面不会好看到哪里。

除了救多少,救谁要头痛以外,救援开价多少,也是一个问题——也就是你开什么价钱
为纳税人收购这些银行手里的烂货(假设财政部乃至美联储用于收购的钱不是自己造出来的
而是最后靠征税征出来的)。现在你手上拿着的房贷债券,如果按原先正常价格,可能是每
1 美元的债券可以卖 65 美分的价格(即“正常债券”)。但因为流动性差和以及当时的背后
的房子价值高估,在现在的市场上时价可能只可以卖 35 美分。如果要让银行重获资金,就
必须用 65 分去买,让那些在账本上以市场价记账这些债券的银行,可以以卖出这些房贷债
券资产后手里增加的资金,恢复对商业提供借贷的能力。但这个方法实质上就是由纳税人帮
银行付账。而要减少纳税人的损失,就要求以 35 分去买,那么如果按照 35 分去买,则对银
行现金紧张的缓解没有多少帮助,反而令那些以非市场价记账的银行在账面上暴露,“账面
浮亏”变成“实际已实现损失”,那等于是把希望(虽然这期盼这些烂证券咸鱼翻身本身是
虚幻的)彻底埋葬,银行将更加紧张。41

40
私人房屋贷款即老百姓买居住用房的贷款,商业房地产贷款即商业企业营造商业建筑如百货商场写字楼
等所贷的贷款。
41
按照 2009 年 3 月奥巴马政府和美联储伯南克共同推出的万亿美元收购坏账(及长期国债)计划,预期
日本 1990 年泡沫破裂后的金融危机的救市方案里,也面对过类似的问题。当时日本政
府在 1992 年撮合出了一个“合作信用收购公司” (Cooperative Credit Purchasing Corporation,
简称 CCPC) ,用于购买当时日本各家银行或大企业手下的房地产烂账,但因为不肯出价太
高(比如按照贷款债权的面值购买下来),导致许多银行宁可把烂账握在手里死撑下去,都
不愿贱卖出去——因为一卖出去就等于承认了大亏损。当然,相对于日本这个最开始依靠私
人力量(主要是大银行)撮合成的救助计划(后来也走到了政府出钱的地步),美国目前端
出来的“问题资产援助计划” (Troubled Assets Relief Program,简称 TARP)因为花的政府的
钱,可能会花的爽快一些,让那些胡来的金融家们较为全身而退,让美国老百姓做冤大头。

另外文化上也有差别。日本人历来动不动就嚷嚷着要切腹自杀,具有儒家文化的羞耻之
心,这会使很多有问题的金融企业捂盖子,希望靠着政府救市可以熬几年出头。结果花了 9
年的时间,日本的坏账才在表面上被清理干净。但在这“卧薪尝胆”苦渡难关的过程里,要
求这些私人银行增加信贷,似乎不是很现实。再加上因为担忧市场不稳,拿到了这些坏房贷
最后获得没收的房产的救市公司,也不敢轻易放房子入市场,而有心想买房子的投资者,看
到了你那一大堆库存在头上挂着,也不敢轻易入市。这些情况互相加重,形成了一个困局,
使得不动产价格长期阴跌,继而消费力不旺,也是日本的长期经济停滞的重要原因。42

而美国国会开始对雷曼兄弟总裁之类的金融“罪犯”开始“美式文革批斗大会”,对这
些胡来的大款们自己一手拿高额收入,一手把公司玩破产的行为喊打喊杀,当然让老百姓听
起来感到很爽。但会把许多有问题的同流合污之辈吓回去,出现日本那种自己死挺下去不到
破产不承认有问题的局面,进而导致美联储救助计划无效。

当然,最大的问题就是美国投入的救市基金不够,除去形形色色的市场注资,用于收购
烂账的保尔森计划的 7000 多亿美元差不多只是次贷总额的一半。可是政府干预的口子一开,
你要么不救,让美国再次经历一个大萧条,要么救就必须彻底的救,不能幻想还可以只摆个
样子就能四两拨千斤,把银行的信心忽悠回来,让货币市场重新运作使一切回归平静。

但一旦要摞起袖子“彻底大救特救”,那就要问你拯救收购名单要列几公里长?现在看
来不光是救次贷,还要救非次贷房屋贷款和商业房贷。而同美国的房贷问题一样具有同样隐
忧的汽车贷款要不要救?根据美国信用公司 Experian 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总共有 6400 万
笔,价值 7950 亿美金的汽车贷款需要供款,而现在已经有 250 亿的汽车贷款推迟了还款。
与 07 年相比,逾期迟交 30 天的个案增加了 9%,而逾期迟交 60 天的个案增加了 11%。据
估计,只有 57%的贷款人可以看作是信用合格,那也就是有差不多 3000 多亿的贷款可能是
“汽车次贷” 。

再下来就是美国人的信用卡的欠债,你要不要救?根据美联储今年 4 月份公布的资料,
美国的信用卡欠账已经高达 9517 亿。如果经济开始萧条,人们连最小还款额都无法支付,
美国政府该不该救呢?要知道一旦这些债务变成坏账,同样银行会跟着倒闭。

其他的贷款如学生贷款就不用多说了。但是最头痛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美国的州政府、

收购的价格是每美元 50-80 美分。


42
注意笔者在这里可不是暗示中国的房地产下跌需要“救市救价”。中国的房地产有自己的问题,价格过
高,不可幻想什么救房价就能渡过困境,如不谨慎会造成很不好的社会后果。
郡(县)政府和市政府43开始破产,美联储该怎么办?美国最大的州加州的州长,大明星阿
诺·施瓦辛格已经告诉美国财长保尔森,加州需要 70 亿美元的紧急贷款度过难关。新墨西
哥州、缅因州和马萨诸塞州也都有同样的资金问题。如果这些政府拿不到钱,不光是政府裁
员,连很多政府服务,例如学校、警察、消防等等,都会开始出现问题。

如果把这些都看成广义上的次贷:那么“私人房贷的次贷及 Alt-A”、 “商业房地产的次


贷”、
“汽车次贷”、 “消费信用卡次贷”、 “学生贷款次贷”、
“地方政府次贷”……实在是数不
胜数。美国到底需要多少钱才可以救活这个市场,在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到底会跌到什么程
度。从现在的数据看,除去通胀因素,美国地产的跌幅已经达到 24%(大萧条时代是 30%),
而且还没有见底的趋势。以当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情况看,日本当年从 1990 年到 2005 年,房
价下跌了 66%(到 2007 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前,日本地产价格才回到 1990 年价格 40%的
水平)。所以说,美国房地产价格跌 40-50%完全可能,并不是危言耸听。如果这样的话,按
照尚未偿还的 11 万亿多的房贷,就必须要 5 万亿的资金才可以将坏账清理干净。再加上其
他的各种美国人欠债,以笔者的估计,即 8 万亿到 10 万亿债权等着清理收购大概是没错的。

如果你希望对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有更多的了解,笔者建议你读读耶鲁大学教授、经济学
家希勒(Robert Shiller)的观点。希勒在 2006 年出版的《非理性狂欢》
(Irrational Exuberance)
一书中已经早早的为美国的经济命运写好了结局。而由他和另一位教授凯斯(Karl Case)合
作创建的房地产价格指数,是标准普尔使用的最权威数据。按照日本政策性银行“日本政策
金融公库”总裁渡边博史的看法,美国人没有意识到在他们看到的这座小山之后躺着的是喜
马拉雅山。

那么美国这笔钱从哪里来呢?只能是推高美国联邦政府的赤字。光这次美国政府扔出的
7000 亿美元,已经到了美国 GDP 的 6%。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局(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的估算,美国明年的新增政府赤字会到 4000 亿,即 3% GDP(民间预测是 6000 亿) ,这样
就使美国明年的政府赤字高达 GDP 的 10%。这样的话,美国联邦政府累积的总债务存量差
不多接近 12 万亿。44

有人可能在笔者写作《大国游戏 II·花开花落》中谈关于对美国危机走势的大局判断的
时候,认为笔者对美国经济危机估计得太严重。不知这些人看了这些数字之后有何感想。因
此对美国经济面临的危机,不救,面临的是突然的崩溃,救,面临的是随后的萧条,用一句
英文谚语,就是在石头和硬物之间(between rock and hard place)取舍。那么,再讨论中国
应不应该参加美国的救市,去认购美国政府为筹措这 7000 亿美元或者 8500 亿美元而发行的
新国债,就要问一问中国自己有多少斤两的问题了。

如果中国富得滴油,对于本国来说国外已经没有什么值得采购的先进技术、战略物资了,
还可以立即拿出 5 万亿,连眉头都不用皱一下,那么假设美国是个对中国的“友好国家”
(比

43
美国地方政府有州(state)、县(county 或译为郡)、市(city,并列或为镇 town、村 village 乃至于公园、
大学校区等,取决于人口或用途)三级。由于地方政府本身不是企业,理论上不存在所谓破产问题,所谓
地方政府的“破产”只是形容其将无法偿付发行的债券本息,违约自己的债务。
44
2009 年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又加出台种种方案,作者在这里预测的这个数字很快达到。——编者补注
如这个美国从来不支持台独、藏独和疆独,是个老实规矩人),也许从道义上可以意思一下。
但是如果中国本身就没有这个实力,而美国又不是自己的兄弟,那么那些还主张中国要跑去
救美国的人,似乎就不知道他们那个脑子里想的是什么了。

有一种比较容易唬弄大家的说法是,如果中国帮助美国稳定了经济,那么美国就会对中
国的出口产品产生需求,继续维持这些产业的企业不倒闭,从而能够保证中国的每年
2500-3000 亿的顺差。且不说回归过去那种经济结构本身对于中国特别是中国的大部分老百
姓的生活水平提高并没有多少好处,笔者看提这种说法的人大概也不明白,美国这个“民主”
社会,任何政府官员的对外保证,都是没有信用的。一个总统一换,马上就会翻脸不认人。
经历过 2007-2008 年中德关系的变化的人,大概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更有可能的情形是,当
中国的钱到位之后,马上美国的国会就开始调查中国的贸易壁垒和倾销问题、产品质量问题、
以及他们最拿手的汇率问题。一旦中国人抗议美国政府违反先前约定好的协议,人家立即就
“苦口苦面”的对你解释,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啊,美国行政部门无法干预国会啊,
或者是美国司法独立啊,那些美国本土私人制造业企业去告你倾销是他们的自由啦,法官又
不是我们可以说三道四的啦。最后的结果就是,我美国随时要你中国出钱,然后一转眼搞一
件事情来勒索你。你在美国放的钱越多,被人讹诈的机会就越大。

那么中国已经陷在美国的 8000 到 1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会不会贬值呢?答案是两个兼


有:不会和会。因为贬值这个概念,必然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会贬值。笔者认为,如果
这个参照物是其他主要货币特别是欧元的话,那么美元并不会“贬值”,如果这个参照物是
实物如大宗商品的话,那么美元有可能在未来的 2-3 年间发生贬值。至于由于人民币相对于
美元的升值(即美元对于人民币“贬值”)造成的所谓“外汇储备”损失,笔者认为这种提
法不妥,是没有认清货币原理的表现。笔者会在以后的系列中专门分析如何看待、利用好外
汇储备。

先看看相对于其他货币的“贬值”可能性。除了美元之外,影响最大的货币就是欧元。
但如果你看一下最近(指 08 年 10 月,编者注)的汇率变更,美元兑欧元,不仅没有下跌,
反而涨了。对这个奇怪的现象,有人弄了一套有点阴谋论的说法来解释,说是因为欧洲人担
忧美国政府会用印钞机狂印,用通货膨胀为自己“脱套”,让世界其他国家付账。因此欧洲
人就同样开印钞票,使欧元贬值下来,和美国挂住,将一个所谓的自由兑换系统,变成一个
挂钩系统。这样的话,你美元跌,我欧元跟着跌,你想把经济危机的成本“转嫁”过来的希
望就会落空。这种说法,恐怕值得商榷。

笔者觉得,谈论“危机转嫁”、
“用‘通货膨胀’脱套”等等抽象的装作专家指点江山模
样的词汇,其实不是弄明白世界的好办法。你要弄清楚各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行为的
动机、原因,就必须先弄明白世界经济格局的基本事实,然后才能对各种时事评价个所以然。

其实,要了解美元和欧元的关系,就必须知道地球的经济三角关系,也就是世界最近十
来年,特别是最近 5-6 年来的经济运转的动力机理。这套机理其实是不平衡的,是美国在无
实际背后支持(如无偿还能力等等)的债务撑起的过度消费的需求拉动下,东亚各国由于种
种原因带来的过度储蓄45,不自己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把货物送到了美国,又把销售货物
得到的外币(美元)盈余送到了美国认购国债维持美国政府的各类支出,美国的私人债务和
国债都一路飙升。

45
中国是收入结构分配不均匀的原因,日本则是因为 90 年代银行破产带来的社会心理阴影。
而这种看似繁荣的景象传染到了那些被忽悠资本账户开放的“新兴市场”国家,日本的
银行又在资本账户开放的情况下提供要多少有多少的低息日元贷款,结果就形成了 03-07 年
西方国家不少食利金融力量大搞套息交易(carry trade),这种行为的结果就以挪威克朗、英
镑以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货币如韩元、印度卢比、东欧货币作为出气阀的现象表现出来,
结果就是这些货币当时兑美元持续大涨。(炒东欧国家的货币的资金来源有一大部分是来自
向西欧银行的瑞士法郎借款——因为瑞士法郎也是低息货币)而一旦大家对全球经济,包括
欧洲、英国的前景看淡,或者由于美国本土母机构出现危机必须从位于这些国家的子机构分
机构撤资回救,那么套利交易开始终结平仓,于是汇率上就表现为欧元和英镑对美元转而开
始下跌,同时美元对日元下跌,即按时源自从日本筹措的投资资金开始回吐还贷。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笔者认为日本既是“加害人”,又是受害
人。日本老百姓在 90 年代末遭遇了他们二战后认为不可能的事情——银行破产。一朝被蛇
咬,十年怕井绳。在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出现瓦解风险后,日本人“过分节俭”,过度储蓄
的倾向只能是日趋加重。而由于日本 90 年代在日本接轨派主导的金融改革中采取了彻底开
放资本账户的举措,从而日本的低利率使得它成为国际投机金融力量的弹药制造库。而日本
本国的大批国民养老基金,在极端负责但又缺乏宏观视野,对海外所知不多的“社区基金经
理”的主导下,也提供给纽约或者伦敦的对冲基金们去操作,甚至出现操作资金来自于日本
养老基金却用于卖空日本股市股票的情况。此外,日本各商业银行开发“快钱”业务,为国
民特别是日本家庭妇女提供投机外汇的服务并从中抽取佣金,使得一批国民储蓄也直接投入
世界金融投机。46在笔者看来,日本要摆脱这种畸形的局面,恐怕要它的决策者脑筋转好几
个弯才行,而且不可避免需要与中国合作。

所以说,考虑到以欧元标价的股票市场在这场全球投机过程中是处于被投资的对象,欧
元相对于美元是否贬值,决定于欧洲的经济消息的好坏。所以这些企业的风吹草动,就会直
接影响这些欧洲企业证券的投资者是去是来的决策。

欧洲国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德国为代表,特点是制造业仍然占了相当高的比
重,而对这些制造业企业来说,出口的销售收入,特别是对美出口的收入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德国在过去数年间贸易都是顺差;一类以西班牙、英国、意大利、爱尔兰为代表,除了爱尔
兰的一点点软件外包业以外,这类国家基本也是复制这些年的美国模式,即股市、房地产大
涨撑起居民消费、借债买房等等。此外,这两类欧洲国家(西欧)的金融业则具有很大的相
似性,一是都卷入了东欧的银行业中——90 年代东欧搞私有化时把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卖给
了西欧的银行,特别是来自奥地利、意大利和瑞典的银行,而东欧国家在过去的几年里,在
房地产热刺激下的私人消费借贷(以外币借贷!)是撑起当地经济活动的一大因素;另一因
素则是这些国家的银行还都是美国证券化产品的大买主,当美国的次贷开爆的时候,欧洲这
批当年美国券商的“座上宾”才发现倒了大霉。

在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国冲击波便会通过三条途径传染欧洲——对于德国这种国家,就
是通过德国对美国的产品出口萎缩影响德国企业运营引发生产的经济危机;对于意大利、英

46
西方金融投资界把日本家庭妇女的群体套利游戏,戏称为著名的渡边(Watanabe)太太。
国、西班牙这种国家,则是发生类似于美国这样源自房地产泡沫破裂而引发各种累计的消费
债务危机;而欧洲的金融体系将因为过去购买的和美国有关的证券资产丧失价值和东欧开爆
陷入困境。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欧洲的情形可能比美国好不到那里去。根据英国《经济学人》的数
据,美国除了华尔街外的商业银行,通常是保留 4%的准备金,即平均 1 美元的存款,会贷
款 96 分出去,而欧洲不少国家的银行,尤其是奥地利等国的跨越东西欧的银行,却是 1 欧
元的存款,会贷款 1.1-1.4 欧元出去47。这些过度贷款的银行通常都在英国、西班牙、爱尔兰
这些“消费型小美国”里,金融体系要崩盘起来估计比美国还更壮观。

在欧洲的国家中,德国的麻烦可能稍微少一些。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以贷款扩大企业规模
不同,德国企业主要是靠利润内生融资(就是赚了钱后,用这些自己的钱再投资,而不是借
钱负债进行经营),所以整个德国企业界的负债率比较低。企业以外的消费者负债也是如此,
消费者的负债存量在德国是税后年收入的 101%,美国是 140%,而英国是 172%。德国的问
题是经济增长(2007 年是 2.5%)中有超过一半靠出口拉动(主要是出口高档消费品如汽车
和机械电子等机器品),随着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的市场受损,当然会受到影响。而同时自
己的内需又因为存在着征收高附加值消费税的问题(主要是怕政府财政赤字等教条和欧洲央
行划的雷池红线),一直比较不振。

从这个基本点考虑,德国的经济即使会进入衰退,解决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至于欧洲
那些面临美国式的房地产爆破的国家,尤其是英国,可能比美国还要恶劣。这也是为什么前
不久(指 08 年 9 月底——编者注)法国要倡导欧洲联手出击搞一个美国式救市计划的时候,
德国会跳起来反对,因为德国不愿意成为主要的付账国家,当然,后来德国自己有一个土地
抵押银行(Hypo Real Estate Bank)也出了大事(其实这破事也是这家银行在房地产泡沫国
家爱尔兰的子银行给惹下的),不得不改口,但显然在欧洲集体挽救上心有不甘。

现在绝大多数的学者,都论定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会结束,并信誓旦旦美元会被欧
元所取代。正是基于这个认知,许多中国人开始担忧中国手上的大笔美元会大量“贬值”,
而导致中国人民几十年的血汗被“榨干”。但是笔者的看法却有些不同,因为笔者不认为美
元地位衰落以及欧元取而代之的过程会是一个突发事件。笔者认为更可能发生的是一个渐进
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见到一个国际货币逐渐多元化的情况,短期内最大的
可能是美元和欧元二分天下。虽然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可能都很差,两个货币都很烂,但大家
没有其他选择,不得不用其作为世界货币。当然,如果中国政府措施得当(本卷打算在后面
集中论述),也有可能人民币加入其中,来个三国演义。不过,这种国际货币的含义,恐怕
和过去三十多年国际金融自由化大背景下所谈论的“国际货币”,含义会有所不同。

如果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经济,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那么就不会出现
一个美国和欧洲经济之间此消彼长,突发发生单向突变,导致美元和欧元价值迅速拉开的局
面。这样的话,中国也许也不需要去担忧美元独跌让手上的资金化为乌有。从目前的局势来
看,很可能欧洲也不得不像美国一样,开动自己的印钞机来刺激经济,挽救问题金融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两种币值的差距更不应该拉大。

47
这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即贷款/存款比例达到 1.1-1.4,这是因为欧洲不少银行非常依赖于国际货币市场
上发行银行债券来筹措资金。所以贷款的存量会比存款的存量要高。——编者注。
笔者的这种看法,在美国一位经济史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伊钦格林(Barry
Eichengreen)的研究中得到了某种验证。这位仁兄研究了美元和英镑在 1920 年-1930 年间
共同作为世界经济国际货币的历史,提出了美元和欧元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当然,笔者倒
不认为欧元与美元在未来会重蹈当年美元和英镑的关系演变,出于对欧洲综合实力的考量,
笔者认为欧元不可能成为像过去几十年的美元那样具有绝对优势的国际货币。

基于这种判断,那种担忧美国经济衰退,会使得美元相对世界主要货币贬值,从而在
这个意义上导致中国的投资“血本无归”的担忧,似乎是既不理论自洽,也不太符合事实的。

那么,既然不需要去担心美元币值的波动影响外汇储备的“安全”,那么似乎中国政府
就没有必要猴急猴急地跳到美国去救市。而且美国人似乎自己本事也不小,你看,马上就可
以卖武器到台湾去刮 65 亿美元回来48。美国的武器这么先进,世界第一,美国的民主制度
也这么被全世界人民爱戴,可以说是朋友满天下,估计找 100 来个军火买家也不会是太大的
难事。这么一看,嘿嘿,美国不是马上就可以弄回 7000 亿来救市吗?

按这样看来,中国似乎是要给自己找一个借口,好向大家显示一下中国政府“对世界人
民很负责任”。以响应曾任克林顿时期美国财长的萨默斯49盖过来的帽子:如果中国不救美
国的市,“表明中国不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其实,在笔者看来,中国最忌讳的就是被人捧杀。平时大家都不当你一回事,个个今天
要和达赖喇嘛握手,明天要和热比娅拥抱,连个奥运会火炬巡游,也要来对你砸场子一番。
当时笔者就想起了中国人的一句老话,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没想到老天开眼,这个业报来得这么快,真是令人感叹。

而等到这个金融危机龙卷风跑上家门的关头,当年个个青面獠牙的面孔,就开始大喊只
有中国才能救世界了50——现在要来求你了,掏你的腰包,就开始恭维你了。记不记得今年
(编者注:2008 年)初的故事了?不是成天骂中国专制独裁吗,无民主人权自由法制人性
吗,在西藏新疆内蒙古文化灭绝吗,在朝鲜缅甸苏丹伊朗委内瑞拉支持专制吗,北京奥运会
比柏林更“种族灭绝”吗?还记得 CNN 之流骂中国人是恶棍和无赖吗?还记得米亚·法罗、
斯皮尔伯格、莎朗斯通51吗?还记得英国佬、法国佬、德国佬轮番上阵唱三簧的行为吗?还
记得中国留学生在日本被人拳打脚踢,在韩国因为护卫国旗被韩国政府起诉吗?

48
指 2008 年 9 月美国要求台湾购买其 65 亿美元的武器。
49
此人后来成为奥巴马执政团队中重要的经济顾问,见后文。——作者补注
50
作者这里针对的是 2008 年 10 月中旬,在 G20 会议开会前大批欧洲国家和美国呼吁“中国要负起全球救
市的责任”一事。——编者注。
51
米娅·法罗,著名演员和活动家,因为其前夫被一个领养的宋姓韩裔女孩“勾走”,从此痛恨此女,但
因为分不清中国人和韩国人,故而以为宋姓女孩为中国人而迁怒于中国,近几年成为积极的苏丹达尔富尔
问题的前台活动操作人;斯皮尔伯格,美国著名导演,在 2008 年春辞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顾问一职;莎朗·斯
通,在 2008 年 5 月中国四川大地震后声称这是 3 月 14 日西藏事件的“报应”。
如果这些西方人不记得的话,笔者希望中国人还应该记得。如果中国的精英们52不记得
的话,笔者希望中国的平民们记得。什么叫莫忘国耻?08 年初中国在西方受到的待遇就是
国耻,如果中国人不记得的话,被西方人忽悠几句,就屁颠屁颠的跑过去,忙着送钱,那么
这个国家和民族,就真的没有什么希望了。

中国人在受到屈辱的时候就会咬牙切齿,发愤图强,但当情况好转之后,立马就会将受
到的耻辱忘得一干二净,立即沉迷在自我陶醉和不思进取之中。这就是当年日本人对屡屡革
新失败的中国人的评语和不屑。

今天笔者提起今年早先发生的事,就是希望这个民族不要在一片升腾的奥运会之后,又
开始不知所以了。并不是笔者存心要挑起和西方世界的争斗,只不过在这风云变幻的世界上,
一定要居安思危,不要自以为是,重蹈奥运会之前,自以为所有的西方国家都是自己朋友的
幻觉。对待西方的态度,就是要坚持不卑不亢,但就不能当人家是恶脸的时候义愤填膺,一
换笑脸,马上就稀里糊涂,不知所以了。

不过西方人当然会让事实不断提醒中国人。美国向台湾买武器,以违反国际防止核扩散
条约向印度输出核技术来制衡中国,法院强行释放东突恐怖分子来支持疆独,再加上欧美的
政治独角戏诺贝尔和平奖可能会授予中国的某些敏感人物的传言等等,都不断上演。

如果认为救美国的市是出于“道义和友谊”,或者是什么中国应尽的国际责任,那么这
些人就是真的需要检查检查自己脑子了。但如果觉得救美国是为了保住中国持有的美国债券
的“安全”,保住中国的出口工业,这种“救人即救己”的想法虽然天真和不切实际,但还
算有所思考。只不过这种思考者恐怕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明白再扔进去几千亿美元都会是
泥牛入海,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当然,理论上来说,如果仔细考虑过外汇储备的真正性
质,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这就是笔者认为中国外汇储备已经套进去的美元债券投资,虽然不会发生美元相对其他
主要货币贬值而产生损失,但恐怕仍然“会贬值缩水”。这个可能的贬值缩水,指的是相对
于实物产品特别是大宗商品的贬值缩水。主要原因,是欧美一起刺激经济,大印钞票(所谓
基础货币),松动银根,等到银行体系稍有恢复正常之势时,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全球的
货币贬值,和全球物品的上涨,即普遍的通货膨胀。因为通胀而导致的外汇储备的价值缩水,
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当然目前尚处于这个需求紧缩的情况下,这个大趋势可能还暂时表现不
出来。在未来 2-3 年的世界经济衰退期间,只要保住了粮食和与其相关的如种子,化肥等物
资,估计其他的物价涨势也不足为惧,不影响中国经济的根基。如果中国趁着这几年,调整
好经济结构,按照笔者设想的那样成为经济圈的主导力量,那么那时损失掉外汇储备,并不
致命。

52
这里的“精英”一词,是指“精英”的原始用意,并不是指目前中国网络上所特指的“JY”群体。——
作者补注
图 1.4 美联储资产和负债(负债即基础货币)的变化图,自 2008 年 9 月 15 日以后的急剧升高,此后一直
停留在高位(图片显示到 2009 年 4 月为止均为如此)

那么美国经济救不救的活,对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出口加工业有什么影响呢?要明白这
个问题的答案,就要看看美国经济的具体情况。

从美国的经济统计数据来看,到危机前的 2006 年底-2007 年初,美国的私人消费已经


占了 GDP 总量53的 72%,几乎到了不可以再提高的地步。而美国的私人储蓄占私人收入的
比率,几乎就到了零。因此美国经济想要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几乎不会有任何美国人
认为现在的经济是正常) ,就必须想办法如何将这两条线的趋势扭转过来。

图 1.5 美国的个人消费与个人储蓄占 GDP 比例的演变图(1960-2009)

美国人民要减少消费,要增加储蓄,势必节衣缩食,几乎必然要降低进口品的消费。从
美国的经济总量(即 GDP)来看,大约是 13 万亿美元,那么私人消费这一块的产值就是 9.22
万亿。如果这一块降两个百分点,就会减少 2600 亿美元的购买。而目前美国从中国的进口,
根据美国统计局的资料,在 2007 年是 3214 亿美元,2008 年的头 7 个月,是 1854 亿美元。

作为美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中国的进口,大致占了美国进口总额的 16%,由于美国
的其他主要进口国家中,加拿大和墨西哥是以能源为主,从日本和德国的进口货物以高价消
费品为主。总体看来,由于以汽车等大件商品为代表的高价消费品消费弹性比较大(即属于
可买可不买,不是非买不可的产品),那么德国和日本这些汽车大件商品的出口受打击的机
会比较大,至少比中国产品所受到的打击要大54。因此,估计如果美国老百姓的消费购买下
降两个百分点砍掉 2600 亿美元的话,其中对从中国进口品的削减额相对还没那么重,可能
也就占其中的 500-600 亿。因此中国如果想要参与国际共同“救援行动”,扔进去救市的钱
——无论是鼓励中投公司去美国股市抄底认购(直接救)还是中国外管局认购新发行的美国
国债让美国政府去救(间接救),就必须考虑到底值不值得。既然日本和德国比中国更富有,
而且他们的出口受打击的情况更严重,那么他们更应当是“救美即救己”,似乎由德日先出
头,才比较合理呢。

大家都天天耳闻美国国债堆成山,其实美国人民肩负的自己私人的债务要比美国政府更

53
GDP 本身是一个粗略估计一个国家境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增加值的指标——之所以说粗略,是因
为通常统计中有大量的 GDP 项目其实对于人们生活来说并不是有意义的“生产”(如美国人为拔高的高费
用医疗服务)。该指标通常被等同于“国民产出”,本身立意于生产作为计量的出发点。那么这些“生产出
来”的“增加值”的“去向”作为分类统计,GDP 可分为“私人家庭消费”、“(企业)投资”、
“政府花费”
(含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和“净出口”(出口-进口)。一般说来,私人家庭消费加上政府消费占 GDP 的
七成是比较合适的,而私人家庭消费占私人家庭收入(GDP 从收入法即来源法可大体分为私人家庭收入和
企业收入、政府收入)的比重大概在略低于八成左右为正常,而美国在危机前是高于 100%,即美国家庭不
储蓄。
54
从 2009 年 2 月统计出来的 2008 年四季度及 2009 年 1 月各国出口情况来看,作者此处预言是正确的,
日本、德国的出口均比去年同期下降 20%-40%。——编者注。
多。笔者需要指出的是,私人债务与国债不同,因为私人不可能像国家那样创造货币来偿付
债务,所以就必须或工作挣钱或节约开支来还债。有迹象显示美国人民开始省吃俭用,准备
开始过苦日子了。最近美联储 2008 年 8 月份数据表明,美国人民从整体上来说,10 年来头
一次破纪录的开始净还款(就是老百姓在各种消费贷款上,新借出的少于还回的贷款,从而
总的私人消费类贷款存量开始下降),在汽车贷款、信用卡和其他非抵押贷款上,一个月还
掉了 75 个亿。当然这不包括房贷和房屋抵押贷款,但看得出趋势是减少债务,降低消费。
这个节衣缩食的全民运动,估计会为消费行业,尤其是汽车工业和零售业带来重大打击,从
而导致 2008 年美国经济有可能出现负增长(08 年第二季度增长率还是折合一年 2.8%)。

所以,在美国人民紧缩消费的大趋势下,你还觉得可以仍然保住中国的出口,就未免是
白日做梦了。中国需要考虑的是正视现实,把精力投放在如何加快经济转型,用内需来替代
因为出口,防止因为出口减少导致企业销售萎缩,经济系统运转紊乱。这将是笔者在本卷中
重点探讨的问题。

而中国需要考虑的主要外汇损失,除了通胀因素外,还有就是美国政府财政状况恶化,
而导致美国政府赖账不还。不过,对于美国国债的认识,国内外各色人等的解说颇为混乱,
笔者有必要在这里对于美国国债麻烦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图 1.6 美国公私总债务和国债的存量图(上)和债务存量相对于 GDP 的比例(下)

美国国债即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由财政部发行联邦政府具有按期偿付(美元)的义
务。一般认为,国债是一种不好的东西。这种理论的基础是在于既然政府有偿还义务,而政
府得到钱的方式,主流媒体上认为是收税,所以“纳税人”这个名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
是满天飞。忧国忧民的美国人设了个国债钟,这次危机以来国债存量再次发威,突破 10 万
亿美元大关,超过原来国债钟的位数设定,再次吸引眼球,成为纽约一景。而 2007 年起在
国内热销的《货币战争》,2008 年危机后美国热映的《I.O.U.S.A》55,也基本弥漫着这样一

55
I.O.U.S.A,即 I.O.U 和 U.S.A 的组合。I O U,即英文 I owe you(我欠你钱)的缩写,U.S.A 为美国简写,
套说法。这方面最典型的春秋笔法,是以此否定整个国债制度以及现代法币制度(因为法币
制度毕竟是以发币机构中央银行购买国债的方式把货币提供给社会的)。56

图 1.7 美国的国债钟——记录美国国债超过 10 亿美元的全过程(左下为超越 10 亿美元,右下现实不得不


对其做了修改,将本在最左液晶屏的$符号放到液晶屏以外)

这种说法其实是值得商榷的。一个国家的国债,是很特殊的东西。首先,无论是国债
还是私人债务,理论上都可以不断滚动下去,所谓滚动,就是旧债到期仍然有新债代替,债
务存量保持稳定平滑的变化——一般是平滑的逐渐增长,不存在在某个时点在无法获得新借
贷的情况下,需要“突然”偿还的可能。

而国债相对于各种私人债务(个人信用卡消费债、房贷债务和公司债务)、地方政府债
务,还有一大特点,即理论上他可以通过货币创造的权力来偿还债务。而这种用新创造的货
币来偿还国债的办法,其实是一个不断扩大的经济所客观需要的。理论上,持有在(基础)
货币创造机构手中的国债——比如中央银行美联储手中的国债,是可以销账的。当然,历史
上还没有人这样做而已。57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里根执政的末期,在一片惊呼当时美国国债爆棚的恐慌声中(里
根执政末期美国国债存量打到 2 万亿美元),美国经济界出了一本“奇书”,定名《国债与赤
字》(The Debt and the Deficit),副标题让人跌掉眼睛:“虚假的警报 vs 真实的可能”(False
。这本书之所以奇,不仅在于书名“逆流而上”
Alarms/ Real Possibilities) ,宣称“咱们的国
债没问题!”,而且在于作者一左一右:一个是出了名的激进派亲社会主义经济学家海尔布鲁
纳(R.Heilbroner),一个是华尔街死硬吹鼓手,基金经理伯恩斯坦(P.Bernstein)。左右政治
光谱两端能撮合在一起,看来流传于大众的“经济末日”恐怖小说的确过于夸张。其实此书

合计即为 I owe USA——我欠美国政府钱。意思是庞大的国债最终要由国民来“偿付”


56
这套借国债攻击现代法币制度的说法大意是:由于每发行一元货币(纸币),就必须有一元国债放在中
央银行,中央银行可以借此年年收取利息,因此是把“子孙后代”的税收作为抵押提供社会必需的货币。
所以“中央银行绑架了社会”。
57
以美国的历史来看,二战以后美国国债存量除了 90 年代末有 1 年下降以外(偿还的比新发行的多),其
他年份全部都是不断上升的。
并无稀奇之处,无非重复了一遍笔者上面的“必要国债”的原理,但没有说的如此明白而已。

但是,上述“可销账的国债”作为合理发行货币的渠道这一原理,仅仅限于持有在中
央银行里的本国货币标价的国债。58持有在私人手中,特别是外国人手中的国债,那是必须
偿本付息的。当然,理论上本币标的的国债都可以靠创造本国货币来偿还,但是如果不想引
发过多货币同时决堤而出,引发剧烈通货膨胀,那么就必须保证大部分债券继续处于“冷冻
持有”的状态而不是纷纷被要求兑现,保证人们有信心认购新国债,让国债滚动下去。而人
们对于国债的信心,或者对该国货币的信心,必须与实际的生产能力相匹配。美国的问题,
正在于一方面国内产业空心化,一方面积累了大批持有在私人机构和外国手中的存量国债需
要不断滚动,而且还需要大量新增国债“创造新货币”来应付危机。这样,在全球大危机,
各国“美元滚蛋”的质疑声日益喧嚣其上,美国是否能把旧国债滚下去,新国债发出去,大
有疑问。

所以,国债本身是现代货币的基础,过量不恰当发放的国债才算得上堰塞湖。在国债
存量过大,且大批国债由中央银行之外的持有人持有的情况下,要再增发国债,由于必须要
走新国债发行拍卖的过程,在众多“国债多,无好货”的不明货币原理的投资者心目中,这
些新国债就有可能拍不了高价甚至于流标,社会上的流行利息就可能被撬高,……这才是电
视上诸多所谓专家所说的“美日存量国债重,操作空间小”,
“中国存量债务轻,操作空间大”
的真正含义。

至于私人借钱形成的债务(包括消费者债务、房贷、公司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则自
然是既不可以销账的,也不可能自己创造货币来偿还的。美国现在的这些债务人,因为经济
停转,让背上的债务金字塔危如累卵。如果一定要销账,那就是政府“买单”(Bail out),
就必须由政府来弥补,说白了,就是转化这些私人债务成货币(新货币或者是他人的钱)或
者新国债(可以看成是冷冻起来的新货币)。于是,私人债务和国债,便纠缠在一起。再考
虑二十几年下来空虚得厉害的美国实体经济,看来海尔布鲁纳和伯恩斯坦这左右护法两哥们
应该真正改口“Real Alarm”了。

笔者打算在这里展示一个联邦政府支出项目的例子,来说明美国支出不可持续赤字癌
症的源头。

美国普通人(雇员阶层居多)的联邦医疗保险 A 计划(Medicare)和社会安全基金(Social
Security Fund)是典型的二战后美国支撑社会福利的运行系统,然而自 2003 年基金管理人
根据人口走向,收支计算,公布预测以来,这两个全国计划的未来前景就一直不妙。当然,
这里面有没有弄清货币原理的因素,而且存在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共和党人利用的情况。这些
大资本的代言人,用此来攻击整个新政以来的社会体系是个“注定失败的骗局”,鼓吹将这
两个项目“私有化”、 “公司化”,投入炒股投机去“拯救”。但无论共和党如何掺入自己的私
货,危机终究是危机,笔者列举如下:

基金托管人在 2007 年公布的结果是:

58
所谓本币标的的国债,指的是该债券发行的标价货币,也指该国政府偿还该债券时应当支付的币种。一
般说来,某些中小国家政府,由于其筹资目的是用于国际支付,也为了吸引投资者,所以经常发行外币国
债,如美元标的的墨西哥国债。这种国债的性质和普通的私人债券一样,不可以用造币权来制造货币偿付。
    2007 年,联邦医疗保险 A 计划支出超过该计划来自税收的收入(来自该计划对雇员和
雇主阶层的特定税收)。 

2011 年,该计划的基金出现负增长,因为支出超过了项目税收和基金利息收入总和。 

2017 年,社会安全基金支出超过该项目征收的特定税收收入。 

2019 年,联邦医疗保险 A 计划无法支付,按现在法律,会把福利降低至现有标准的 79%。


这意味着大量 1950 年后的婴儿潮美国人的晚年将相当凄惨。 

2027 年,社会安全基金出现负增长,因为支出超过了项目税收和基金利息收入总和。 

2040 年,联邦债务将超过 GDP 数字,联邦支出将到 GDP 30%,  赤字到 GDP 10%。 

2041 年,社会安全基金无法支付,按现在法律,只能支付退休人士原计划 75%的福利。

与那些心怀鬼胎想趁机中饱私囊的共和党议员老爷们不同,笔者认为,美国之所以会
一步步走向不归路,主要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是美国服务大众的实体经济生产能力在近二十
多年停滞不前,依靠着国外提供的货物为生,提供大量税收的制造业、普通服务业的 GDP
有限,大量逃税的新金融业 GDP 撑起门面,自然政府项目收入囊中羞涩,而医疗支出又在
利益集团(中国老百姓受苦于三座大山:住房、医疗和高等教育;美国老百姓也有三座大山,
与中国老百姓恰好完全一样)的控制下居高不下,支出金额年年新高,一进一出,入不敷出
当然不出意料之外。

因为美国的战后婴儿潮已经开始进入退休年龄,而对老年人最有影响的就是医疗保险和
社安退休金,这个数据看起来确实使这些老人们,和要负担他们生活的儿女们心惊胆颤。

在这个对联邦医疗保险和社会安全基金前景公布的时候,2007 年底,美国政府的总债
务是 9 万亿美元,其中 4 万亿是“自己欠自己”的债务(包括从社安基金借的 2 万 2 千亿和
医疗保险基金借的 3590 亿)59,5 万亿是“欠他人”的债务,其中 2 万 6 千亿在各个外国政
府手里。而按照这危机前的预测,2040 年是一个关键点,美国政府的支出达到 GDP 的 30%,,
美国政府总债务达到 GDP 总额。60之所以笔者在这里把这个年头拿出来,是因为当美国国
会通过了保尔森救市计划之后,总债务已经到了 11 万 3 千亿,而政府支出已经到了 GDP
的 30%,即原先预言的 2040 年的关键点,已经被提前到了 2009 年。讲难听点,在产业空
心化,大众落实工作困难,国家必须要么大造货币要么大发国债挽救危局的情况下,前有俄
罗斯,后有阿根廷61,美国能不能熬过这两年,都是为知之数。

59
这部分中的欠美联储的那部分,按照笔者的描述,可以部分勾销。
60
当然,由于一国的国债存量和一国的 GDP(表达一国一年“产出”的粗略概念)不属于同类事物(一个
是存量,一个是年产量、流量),所以简单称谁大谁小没有太大意义。此外美国在二战时期,日本在 90 年
代末期以后也出现了国债存量大于本国 GDP 的情况。但是,与那些案例不同的是,美国至少在中短期内仍
然处于产业空心化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国债累积到超过一年 GDP 的地步,仍然是令人担忧。
61
1998 年俄罗斯和 2001 年阿根廷债务(国债和地方政府占一大部分)中有大批是外币标的,故而可能发
生货币危机使得这些政府无法获得外汇还债。美国国债虽然以本币标的,可以造币偿还,但在生产能力不
匹配的情况下可能使人们对于美元的信心受挫。
【写作日期】2008 年 10 月 11 日——10 月 17 日

【变 局 】

第二篇
第二篇 【中国经济变局】

抬醉眼兮天何苍,低回眸兮路亦长。
沁芬芳兮春叶青,感飘零兮秋木黄。

十一

既然整体支付前景不妙,美国国债的前景如何呢?根据最新资料,保尔森救市计划在
10 月初通过后的美国十年期国债的信用违约合同62,已经涨到了破纪录的 40 个基本点。虽
然说信用评级公司穆迪和标准普尔不敢将美国国债的信用公然降级,但通常 AAA 债券的通
常风险是在 15-20 基本点之间,长期国债到了 40 点,已经是被市场降了级了。63这种信用风
险的增加会使美国政府借款更难——它新发行的国债,更难通过拍卖卖出去。这样,10 年
期的国库券的市场收益率(即市场长期借贷利息的基准)就要增加,而美国老百姓房贷的
30 年的长期房贷利率定价又是以该收益率指标为基点。这样房地产市场的按揭利率居高不
下,更少人进行房屋交易,这就会增加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压力。

现在的一个主要看头,是美国可不可以挨过今后两年。一旦出现美国经济增长率过低,
税收在实业不景和减税压力下停止甚至下降,而债券市场上筹钱困难,美国政府又不走增发
货币的道路的情况,美国政府就不得不宣布无法支付本金利息,停止偿还债务,进行债务重
组。(当然,同时美国政府发行的新债券没有人买了,但又需要新债还旧债,可以考虑新债
由美联储局来印钱购买。)对债务重组的具体办法,笔者估计会先拿外国债权人开刀,暂停
向持有美国国债的主要债权国家如日本、中国付款,将长期债务推迟到期。而对短期债务,
则可以向联邦医疗保险计划一样,根据金额的不同,削减成一定的百分比后还款。由于美国
仍然具有世界第一的军事实力,估计大家也没法打上门去追债。这就和当年国民党的情况有
些类似——国民党政府向美国公众发行债券筹资买军火用来打内战,共产党得胜后,完全不
承认国民党政府的债务,美国的债权人只能干瞪眼。

到目前(2008 年 10 月),美国最大的外国债券持有人是日本(21%)和中国(大陆 19%


和香港 2%)。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中东石油输出国,因为当年曾经吃过大亏,所以只持有
6%的美国国债(当然,由于美国国债持有大户的英国所持的国债64,其实都是注册在英国伦
敦金融城的“离岸实体”的资产,其中不少购买资金来自阿拉伯人的钱,因此英国境内持有
的 11%的美国国债,也很可能一大部分属于阿拉伯人。)。而那些和美国有仇的国家,如伊朗
和委内瑞拉则更爽,大部分手里的外汇钱连美元都不是,而是人民币和欧元。看看目前的现
状,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个危机前景,当是中国经济决策人士的一大挑战。

62
抵押信用违约合同,即 CDS。理论上任何债券都有其对应的 CDS,表示为保险该债券违约而愿意支付的
“保险费”数量多少。所谓“40 个基本点”,即万分之四十。例如某债券年收益率为 3%,即 300 个基本点,
那么为了给这一债券保险(即承保人——CDS 的“卖方”承诺如果该债券违约则),防止违约,该债券持
有人要给债券承保人该债券对应 CDS 的点数(如 40 个基本点)作为保费,即要给承保人每年 0.4%。
63
目前,美国短期国债(如 3 个月的国债,Treasury Bills)一般被认为,只要美元还是被接受的通货,那
么美国短期国债就具有“绝对国家(印钞机)信用”, “绝对不会违约”。而美国长期国债(如 10 年期国债)
则更被看作是和(优质)公司债券类似性质的债券。
64
所谓“A 国”持有另一国 B 国的国债,约定俗成指在 A 国注册的实体持有的 B 国国债的总和。所以“英
国持有美国的国债”只是英国法律实体持有美国国债之和,所以可能持有人其实是阿拉伯人设在伦敦的机
构。
看美联储救市,会令许多专家都昏头。究其原因,如笔者第一篇详细描述的,就是美联
储基本上打破了所有传统法律和惯例对其限制,基本处于“为所欲为”的状态。(当然这些
实际违法的行为,都被美国国会的救市计划全部接受,合法追认)。比如向非联储系统的商
业银行借款(TAF Term Auction Facility 和 PDCF Prime Dealer Credit Facility),和好券(国
库券)换坏券(次贷衍生证券)(TSLF Term Securities lending Facility),以及财政部授权为
美联储专发债券65等等。

但至于美联储的救市效果如何,只需要追踪两个数据即可。一个就是 LIBOR 利率,即


在“最市场化、最快捷”的伦敦的银行和银行之间的同业拆借,如果这个数字大大高于美联
储目前的目标利率 1.5%66(比如说 LIBOR 是 3-4%),那么就说明银行体系仍然处于恐慌,
问题就没有得到缓解。另一个就是资金市场是否继续向短期国债市场逃逸,是否是短期国债
价格仍然在上升,而企业票据仍然无人认购,如果那样的话,企业还是存在融资困难——在
这种银行都窝起来不干活的情况下,美联储就不得不赤膊上阵,自己向企业贷款了。

在这样一个大形势下,美联储自身的信用,就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不再为市场带来任
何信心。本来,美联储作为一个金融权威的最高机构,手出得越少,说明遥控金融体系手段
越娴熟,越是“仙风道骨”的高人,受到投资人的尊重也越高。当你美联储这个中央银行,
开始又为存款付息67,又为企业放贷,忙得满头大汗,不亦乐乎,整个一个业务“蒸蒸日上”
的商业银行,那你就不要怪整个银行市场都信心丧尽。

看来美国还是要好好研究当年日本,看它是如何力挽狂澜,努力把经济崩溃减弱成长达
近 20 年的长期衰退的。而如何避免美国政府财政不发生国债券违约,似乎是比美国救市这
个短期行为更需要全世界关注的问题。最怕的情况其实是救市没有成功,反而让救市的大笔
政府支出搞垮了财政,那才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十二

那么要怎样才能至少稳定市场呢?一句笑话就是“只有社会主义才可以救美国”。

美国的传统文化里,本来是只有 19 世纪发源自老农民的激进主义传统作为“社会左翼”
的。所谓“社会主义”,即通常西方通常理解的“国有化”这条路径,经过两百多年的代代
教育,以及 50 年代初麦卡锡主义的一通威胁,除了在大萧条那一阵一些工人群众老百姓忍
无可忍高呼“美利坚社会主义合众国”以外(U.S.S.A),基本被视为异端。没想到最资本主
义的金融业,居然开启了所谓“国有化”的大门。当然,这个“社会主义国有化”不是把财
富“还给人民”,而是把损失“塞给人民”。

65
发债就是为了“筹钱”,本来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美联储理论上是不需要担忧“筹钱”的。但是因为法
律上美联储不可以“无理由”的自造,而美国财政部的国债又集中发行太多,所以到 2008 年下半年就传出
来所谓“美联储债券”,即发行主体是美联储,向社会筹资的债券。堪称奇观。
66
这是 2008 年 10 月上旬的美联储目标利率——美联邦基金利率的水平。
67
指美联储开始为各商业银行存在央行的“存款”(其实是等同于现金的基础货币)支付利息。这批基础
货币本来是不支付利息的。
在当前资金筹措的困难条件下,一方面是企业还是积谷防饥,囤积货币,这样阻碍了
社会产品的销售,没有销售,旧贷偿还不了;前景不明,新贷发不出去,阻碍了实体经济里
社会货币资金的流动,让资金筹措的困境自我强化。另一方面,在金融市场方面,原来的贷
款大户——各类基金和投资金融公司,尤其是对冲基金,因为银行惜贷,在危机以前非常红
火的提供给金融投机者的贷款项目上也谨小慎微,待遇一下从“优质客户”自由落体成“高
危客户”,无法靠在外筹资来还旧债,那么只能尽快清货以归还到期债务,这样,就会导致
08 年 9-10 月出现美国的股票市场落崖一样的持续大跌。

这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银行惜贷让经济恶化自我实现,经济恶化一方面让银行更
加惜贷,另一方面让基本面消息越来越坏,敦促金融市场的基金继续抛盘,造成恐慌再让银
行收紧贷款。那么,什么时候这个大跌可以停止?或者用什么办法去托救?68

看起来,美国政府恐怕已经到了必须采取非常手段的时候。一手是为实体经济的金融
供血,具体手法包括:美联储直接向企业贷款(没有办法的办法);或收购商业银行加以掌
控,然后学习中国的方法,利用行政命令强制手里这些银行贷款;或者筹措一个政府控制的
“贷款池”,绕过商业银行体系,直接维持实体经济的运行。另一手自然就是终止资本市场
——股票市场的持续恐慌,笔者认为可以把罗斯福新政中“放银行大假”的方法用在股市上,
放美股大假,停止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系统的股票交易,然后指示美联储来处理各基金的欠债
事务,同时组织各个基金认购实体经济里公司的短期票据,把各个基金和实体经济相隔离,
连接渠道加以控制。不过美国政府下不下得了这个狠手,还是未知之数。恐怕出身华尔街的
保尔森,不会干出这种自打自己嘴巴的绝招。

既然美国已经如此岌岌可危,那么,以债券为主要形态的庞大的中国外汇储备(其实就
是把外国政府当“银行”,“存”在外国政府那里),很可能终有一天,会因为美国政府赖账
大失血。那么中国现在的应对之策,该是什么呢?

首先就是不要再往坑里面砸外汇了。而现有的债券,要看机会慢慢发挥作用,或放或卖,
提出货币来服务己用,要把它花掉。有人建议去买黄金,那是一个劣招——恐怕人家就是把
金价吊高,等你去抢呢!而且,囤在国库里的黄金对国民有什么益处?钱如泉水,外汇外汇,
只有在国际上流动才可能为我国民服务。

那么怎么用?一是如笔者说的,到非洲和南美洲去扫货,集中在土地和原材料。对粮食
和民生重要的产品的生产要素、基地,以及粮食生产有关的技术和公司,都在考虑之列。

另外一个可能的去向,是在美国经济出问题逼着美国公司可能会将其海外资产变卖的时
候,买这些资产。比如说雪佛龙在哈萨克斯坦的石油资产,在缅甸的天然气资产,以及在印
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能源资产,都是我们的首选。

笔者还听到一个有趣的建议,是中国成立一个中国企业股本中外股的回购基金,由中
投和汇金或设立的其它国家实体融资,然后由国内企业贷款,回购中国优良企业中的外资股
份。考虑到中国非常有可能成为世界未来几年最有利可图的市场,这个办法也是一个出路。
不过,在回购中,应该以非美国的资产作为首选,以防万一美国政府想赖掉中国的 8 千亿债
68
作者原文写于 2008 年 10 月。当时的股票大跌持续直到 11 月跌至谷底,后持续震荡,到 2009 年 2 月时,
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下跌。——编者注。
券,可以冻结美国企业的在华财产,作为抵押和补偿。

如果可以设立“外汇优惠贷款池”提供给中国的企业用于回购优秀企业的外资股份,
那么这招也可以进一步推而广之,组建一批服务于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性跨国金融实
体,或者就地利用国开行和进出口行,利用目前美元仍然具有的国际货币地位,为中国企业
走出去的投资、销售和当地政府和企业购买中国产品,建设基础设施,合作设立生产等提供
金融支持,打造服务于中国的“体外经济循环”
,以此作为向人民币经济圈过渡的重要环节。

对于外汇储备的这些利用,笔者打算在本卷后半部分中,专门辟开一篇,充分发挥,为
中国的对外经济、外交、政治战略提供一点较详细的见解。

中国政府要明白的是,像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发展自己的内需市场,才是唯一的正
道。只有中国的内需市场发展,围绕中国建设经济圈的光明前景,以及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
展火车头的功能,才可以实现。而通过如果中国的内需大幅度提升,那么由中国的需求,也
会使美国经济可以减少消费,增加出口,把美国人民的大批债务还清,并把储蓄率提高。这
才是真正的帮助美国的正道。

如果继续把钱扔到美国,就等于看到一个不能自拔的酒鬼反而给他一瓶茅台。这种行为
不仅不是“救人即救己”,而是“害人又害己”。参加美国救市,当然可以得到华尔街的大声
叫好,但是美国民间却不会对此心怀感激。很多美国人在反思自己的过错的时候,也把矛头
指向中国,认为中国不断扔过来的钱,是他们在泥坑里越陷越深的一大罪魁祸首。有些人就
认为中国是利用美国人的弱点,借钱给美国人买中国货而“乘机坐大”。更有甚者会认为这
是一个“共产党红色中国的阴谋诡计”,为的是打垮美国经济,从而将“‘民主自由’的国际
社会”一锅端掉。不要以为笔者在开玩笑,在美国的中西部特别是五大湖一带的“锈带”,
这种观点已经不在少数,而在未来还可能被各色报刊加以渲染润色,像当年“反日”一样,
掀起“反华”运动浪潮。

中国实在没有必要去做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把中国的经济弄好,就是“救己即救人”,
就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保证中国的增长,顺便将世界经济拖动,如中国在上次亚洲金
融危机那样将东亚和东南亚的经济,从废墟中拯救出来,这才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理所应当担起的责任。

中国现在紧迫的短期内首要考虑,自然是如何应付出口工业因为海外市场萎缩受到严重
打击的局面。在广东和浙江的这些行业,必然出现成片的工厂倒闭和失业民工回潮。如何安
置这些民工?一个路径是笔者在第二卷中已经大力鼓吹的城市圈发展计划,加重在重庆—成
都,武汉—长沙—南昌,以及河南建设铁路连线城市圈的进度。而在现在已经红火的天津和
尚待加强复兴的东北,应该继续推动势头,通过大量财政支持的基建、重建,吸纳失业的劳
动力。

另一个路径则涉及到中国的大部分国民——农民,即最近似乎风声锣鼓紧的农村改革问
69
题。 发展未来几年最有利可图的农业,让中国的农民在其中得利,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
将来的广泛的“就地城市化”制造条件,是中国经济里最重要的一个基点。这其实是一种釜

69
本文写于 2008 年 10 月初,这里的风声锣鼓紧,指在中共十七大召开前夕部分国内国外媒体炒作热烈的
“中国土地改革”话题。——编者注。
底抽薪,把中国的病灶,从根子上加以摘除。

十三

在笔者的中国发展战略中,农村经济发展占有一个关键性的地位,它是解决中国经济走
向内需模式、缩小贫富差距和城市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接口。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农村经济不发展,农民就缺乏出路。而如果广大的内地不发展,
不兴起千千万万发挥农民创造力的产业,那么农民就只能年复一年的涌向有限的几个“三角
洲”地区,那么中国的劳动力就会过分聚集,出现人为形成的“劳动力过剩”的情况。而中
国人民的劳动收入水平,就会长期停留在极低的状态,而这种低收入,既无法让农民在这些
三角洲的城市里定居,甚至因为无力支付学费而放弃提高自己乃至自己子女素质的教育,那
么,大批贫困劳动力就会年复一年在贫困的内地老家和过分拥挤的三角洲之间奔波,春运的
难题,将持续的成为中国交通的噩梦。中国将长期陷入“低工资-低价格-向外竞争-在外落得
恶名”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恐怕即使个别沿海城市开始发展高科技行业,也仍然无
法摆脱,因为靠目前几个试点的高科技行业在吸收劳动力的时候,因为产业地理格局导致的
劳动力的过密竞争,仍然会把行业的工资水平给压下去。

正是出于这一考虑,笔者并不是很赞同某些学者主张的“拖字诀”。这些学者认为, “家
有三亩地,不会饿死人”,既然目前的农村还起了一定的“减压阀”的作用,为中国的现代
工人队伍——农民工,避免沦落到印度、拉美的城市贫民窟里的穷人白光光一无所有别无选
择的境地,那么似乎中国就应当继续在农村改革上继续拖下去,“只要 20 年”,就能让中国
成就最辉煌的文明。这种认为“水到自然成”的乐观观点,以笔者上面的分析,似乎并不一
定成立。

而近来(2008 年下半年)部分媒体大肆炒作的“农村土地改革”话题,更是引起了很
大的争议。“拖字”不变是一边,某种“土地改革”是另一边,两边打得不可开交。从笔者
博客上来看,大部分读者,对于“土地改革”的建议,是颇有担心的。

大部分读者的担忧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导致历朝历代兴衰更替的一大根本原因
——大规模的土地兼并以及随之出现的失地流民。中国历史上流民造成整个王朝经济崩溃和
政治紊乱的例子不计其数。虽然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不是因为土地自由买卖而
是来源于“官僚特权”,但在笔者看来,这似乎是一种不识“官商互通”这一古今中外普遍
现象的书生之见。在今天,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人口大国,仍然有很多农民或
失地农民入城,变成城市贫民,在各大城市形成贫民窟。例如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印度的孟
买,都有蔚为壮观的垃圾山和贫民区。而在东亚,就土地改革这个话题来说,既有成功的日
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也有走美国土地自由买卖道路却失败的菲律宾。
图 2.1 印度孟买的贫民区

在此基础上,还有读者担忧,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无论设计初衷多么良好,但到了具
体的地方,会不会变了味?比如说,农村如果搞宅基地改革,会不会最后成了城市房地产资
本的一个骗局?即通过城市里的商品房把农民的宅基地换到手,然后就转手开发成高回报的
新房地产卖出去?而被换进城的农民,会不会除了拿到一份看起来很光鲜的城市户口之外,
在城里的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变得连一条退路都没有?很多读者就此指出,之所以中国没有
出现城市贫民窟,就是因为农民有乡下土地作为根本的保证,一旦进城打工情况不妙,马上
就有条退路,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

最后还有一些读者忧虑,一旦土地允许自由买卖,就会导致中国总耕地的面积下降,而
使 18 亿亩耕地的底线被打破,使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成为问题。即使改革的目的可以增加
规模性农业经营,吸引资金下乡,使很多在农业经营方面的技术公司参与到农业生产中,让
中国农业走出小本经营和依靠劳力为主的分散化生产方式,但这样一来,农民会不会因为缺
乏组织(比如说像日本那样的农民协会),从而在和这些公司打交道的时候处于劣势?或者
咱们中国农村的官员水平不敢让人恭维,而农民兄弟又没有想清楚,被一张城市户口诱惑。
这样,虽然表面上是以(市场)自愿交易为原则,但实际上,没有搞清楚长期利益的农民其
实吃了大亏。

农村问题,中国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幅员辽阔,情况复杂,不要说笔者,就是很多
长期做地区性研究的学者,恐怕也无法拿出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统一方法出来。当然最好的
方法,还是在总的政策上有个方向明确的指引,然后让当地的农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群策群力,效果可能比较好。

以笔者上面的一些想法为基础(笔者其实比较赞同苏南当年的农村模式),结合目前一
些在中国沿海地区试验的并不是那样成功的经验教训,看来任何土地改革,都要防止成为一
种变相的为土地开发商提供廉价土地的工具,更要防止那种有意将农民赶出土地,制造中国
版的大规模全国性“圈地运动”的企图。这种“圈地运动”的实质,就是要导致一大批廉价
的劳动力成为别无选择的人群,把他们驱赶到出口导向的血汗工厂里,为这些地方继续提供
一批又一批源源不断的劳工。

不过,好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席卷美国和欧洲,靠这个经济模式发财的利益集团们,希
望用中国版“圈地运动”为他们带来永不短缺的劳工供应的念头,估计是没有希望实现了。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无法在依赖几个沿海地区吸引过亿的内地劳工,这种模式只能让世之罕
见的春节运输人愈演愈烈。新的出路,必须是以地区性和本地性创造就业为主,将工作机会
带到人力资源多的地方,把农民的进城从跨越大半个中国长途春运的现状,变成区域性就地
工作为主的模式。

十四

那么,既然土地问题是农村改革中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话题,该怎么改,放到什么框
架里面去改?笔者在这里班门弄斧,谈谈自己的看法。

农村土地改革考虑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处理农民的宅基地的流转,耕地在农用用途
内的流转,和耕地变非耕地的流转。

在宅基地的流转问题上,现在的一些存在既有其他产业机会需求的地方,比如天津,采
取的是以城市商品房来替换农民的宅基地和住房。那么被换掉的宅基地和农民原住房用地,
如果倒手就马上用来做其他的商业性发展,比如说变成工厂(如天津滨海开发区)或者新开
发的房地产,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考虑农民的利益,需要细细思量。在某种情况下,这
种做法有点象城市里的老城区改造计划,但对农民(现在已经成了住商品房的“城里人”)
来讲,城市里的就业机会和其他的配套措施,如医疗、社会保险、教育等等,是不是跟得上,
就有疑问。

以天津的例子来看,东丽区华明镇十二个村,共有宅基地一万两千零七十一亩,总人口
四点五万,新建小城镇需占地八千四百二十七亩,就是说可以把三千六百四十四亩宅基地复
耕,增加了耕地的规模。在新建小城镇用地里,其中规划农民安置住宅占地三千四百七十六
亩,结果是可以腾出四千九百五十一亩可以搞工商业开发。华明镇用于农民还迁住宅和公共
设施的建设资金约三十七亿元,可出让的商业开发用地预留了四千多亩,土地出让收益预计
达到四十亿元,如果实施顺利,可以实现小城镇建设的资金平衡。

这里笔者不知道该镇出让了多少商业用地,但从这个思路来讲,有点和当年苏南的模式
相似。这种对宅基地的处理模式,不是农民一次性的卖断土地,让发展商去享用未来土地升
值的好处——那种一次性卖断土地的方式,不仅可能出现商人势压农民,低买高卖,而且就
是按照当时市价的看似公平的买卖,其实也是让农民一次性坐山吃空,无法建立长期稳定的
经济收入的。让农民通过各种模式得到土地的持续未来收益,是所有土地改革的重中之重。

由于宅基地是由农民集体所有,因此将农民土地转农村为市镇,这些宅基地成为城市同
价的工商业用地,就必须保证农民可以得到土地的升值利益。可以考虑一个强行的规则,比
如说当农民搬进共度房等住宅新区后,节省出来的土地(除去政府必须用的公共工程建筑,
例如学校、医院、消防、公安、道路、供电站、废水处理厂等等),必须交与非政府的农民
协会作为法人来拥有,经营方式由农民协会决定,保证农民可以得到升值的好处。即使一定
要发生所谓“卖地”,也必须防止农民出现一次卖断的短期行为,而且不能让农民卖地卖得
太快,如应当规定,农民协会拥有的商业经营地中 50%在 10 年内不得出售,25%的地必须
由农民进行商业运作,以保证农民的长期利益得到保护。

在这里可能会有些人跳出来,说如果你不让农民“卖这 50%或 25%”,就是“干预了供


给”,“就会形成黑市”,那么他们的市价就会降低——这些人的论据,其实是把眼光局限于
当时那个静态的市场,好像农民非卖地不可似的。其实农民经营土地,发现的机会,以及在
这个经营过程中发现的收益,要比强逼着他们在开头去“自由选择”的卖地收益高的多。在
这一点上,笔者不得不佩服当年任台湾地区农业负责人的李登辉老哥,这位李老哥在农民处
理土地的问题上,就劝诫乡亲不要轻易把土地卖给了台塑,几十年后,那时埋怨的台农阿伯
果然对他感激涕零。所以,利用资源,绝不仅仅限于将其现在就变现成现钱,尤其对于土地
这种生产资料。把生产资料物品当成普通商品,是一些经济学家的谬误之处,也是一些别有
用心之人鼓噪的目的所在。别小看了农民协会自己经营的 25%,也许今天只能开个小卖部
或者停车场,10 年后也许就可以开一个王府井之类的商业区(当然这是个比较夸张的比喻,
但我们不能排除共同富裕的可能性) ,对农民群体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

在耕地的流转问题上,也要考虑到农民获得所有的地租的好处,或者可以由农民协会出
面,利用土地价值入股,与下乡的农业公司和资本合作经营现代农业公司,并享受农业企业
发展的利润。当国家发展需要必须将耕地农转非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国家和农民对转出来的
土地均分,国家的那部分地解决公共设施问题,把剩下的地公开拍卖,将赚到的钱用于医疗
和社会安保基金。农民的那部分得到的地,按照宅基地方法同样处理,保证农民的短期,中
期和长期利益都得到保护。

对笔者而言,一个好的土地改革政策,不在于土地所有上的名词争议,比如到底是私有
制还是公有制。其实就今天来看,虽然名义上叫公有,但是一些当年名副其实的在公有制下
取得的农村建设成就——农田基础设施,现在在实质小农经营的模式下却缺乏维护,给农业
生产和农村环境维持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笔者看来,真正有用而急需的,是在于如何保
证农民得到土地增值带来的长期连续的大部分好处,保证农民可以以土地资源参与经济活
动,而不是得到土地的所有权,过手转卖,然后就靠简单地出卖体力打工过仅仅够糊口而已
的无产生活。

十五

不过,天津东丽区华明镇的例子很特殊,因为它处在滨海新区内,又是大天津的发展
计划的规划地区,所以,可以只卖比较少的土地就拿到比较可观的收入。

但是,反过来说,之所以这些地值钱,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对天津发展的计划。利用一
个大城市的发展将附近的农民的宅基地价格拉起来,然后再让这批近郊的农民从中受益。如
果天津可以这样做,那么笔者在《大国游戏》前两卷中一直主张的中国城市圈发展计划,也
可以如法套用。这就是近郊和城市间的农村改革和城市圈发展的结合。

现在各地的地方政府非常热衷于“土地改革”,抓住各种机会在媒体上制造攻势,主要
和其财政收入的来源有关系——看上了这个改革对城市建筑用地的增加,认为增加就有工商
业,有了工商业,地方政府就可以抽税。(当然其实这种观点也是短视的,因为过去几年中
国一些城市里工商业的繁盛,和出口产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已经不存在这个基础)。
所以,笔者估计无论中央政府有没有条例,估计地方政府也会通过林林总总的各种措施,瞒
天过海,来绕过土地法规的限制。与其如此,那倒不如改变“城市用地必须是国家所有”这
一条,允许农民的集体所有用地可以成为城市用地,让农民集体享受土地增值,免得地方政
府借口冠冕堂皇,搞什么“转换用途就要改变属性,改变属性就要征收土地”,结果让农民
只能得到一次买断的利益,而且是相当低的按照现行农业用途土地的价值。

一块农村建筑用地,变成城市建筑用地后,其价值的增长是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当前
市价表现出来的土地增值。第二部分,是未来的长期土地增值——主要表现在长期的现金收
入流上。由于城市建筑用地必须是国有地,那么如果农民就无法让自己的地变成城市用地,
而必须由地方政府向农民收购,然后再转手卖给地产开发商。那么如果地方政府要想增加自
己的财政收入,必然会用各种方法,压低农民的收购价格。当这种压价方法,如果低到要动
用警察运用暴力强逼撤迁,那就不要怪会不断有大规模的群体事件和官民对抗产生。

而地方政府拿到了第一部分的土地转卖费后,第二部分的未来长期土地增值,就落到了
发展商的手里。而即使你地方政府不参与转手,而是让发展商自己用现在的市价向农民买,
那么仍然无法保证农民的第二部分权益。

正确的做法是,取消城乡在土地一体化的壁垒,允许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为城市建筑用地。
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是从一次性的土地买卖中去获得,搞所谓香港式的“土地财政”,
而是从每年增收的城市用地地产税中来。对农民来讲,他们卖一部分地给地产商去收取现金,
还可以保留一定的地,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参与产业经营,但其经营所得中必须缴纳地产税。
这样,整个经济模式才可以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中央政府的作为,则体现在通过笔者主张的 3 小时城市经济区的计划,使最边远的农村
的居民,也可以在 1.5 小时内到达大城市或城市圈。那么这样就可以把整体的土地价值提高,
农民获得较大的商业收入流。那么,农民的可持续收入的钱多了,就可以增加消费;当地政
府的钱也多了,因为可以从土地转型后的经营者(包括企业、农协)的收入中抽取的税也多
了。这就可以改善当地政府官员的收入,从而吸引目前过分聚集在京沪深的有能之士到地方
上来,还可以增加对地方的教育、医疗和各种公共服务。

这就要求在城市的规划上,应该以现有超大城市为起点,在两个超大城市中间的 3 小时
路程中,即 1000 公里之内,发展出 1 到 2 个一百万左右人口的城市,可以使超大城市的经
济放射功能,像变压器那样被传送到农村里。当然,最理想的情况,是像南京和上海之间那
样有一系列此类城市,如同珠子一般,可以把整个地区的经济覆盖。目前没有这样发达的地
区,比如江汉平原一带,可以通过武汉和南昌两个大城市的建设,再在中间通过黄石和九江
两个中等城市的扩展,把整个地带提起来。

十六

这种发展的方式,对中国的基层政府行政管理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用的。和美国这样的
移民国家不同,中国这样的古老国家,具有很多以十几代血缘为联系的亲族和同宗,这些宗
族都有聚地而居的历史。而这种家族模式,目前还生命力较为兴旺的地区,基本上都是在农
村和小城镇。所以,中国的小城镇和农村,由于人际关系错综复杂,那么其整个社会的经济
和政治结构,就会带上深厚的家族烙印。有法不依,有令不行,假公济私,以族群关系代替
是非,以血缘关系决定利益,是这些小地方比较容易出现的情况。说得难听些,就是整个社
会包括政府的运作,出现黑社会化的趋向。

在这种社会环境里,如果一个公民觉得本身利益受到了侵犯,那么他就不会象大城市的
居民那样通过法律手段去争取自身权益,而更会以同宗、同族、同姓或同村这种宗社组织关
系去解决。呼啦啦拉上数百人甚至数千人之众,去对方(也是同宗同族同姓或同村这种宗社
组织关系)或者政府那里,搞声势浩大的“谈判”。而且在这样的小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
人员,本身可能又是这些宗社关系中的一个链条部分,就会令整个社会的运作,矛盾的解决,
离开政府,变成由非政府的社团来掌控。

这种小村镇社会部落化的毛病,不光是中国,而且是任何前工业化和前城市化国家的通
病。大中城市与传统宗社渗透的小城镇及农村的不同,就在于其人员的流动性构成。人员的
流动打破了这种固有的结构。所以,即使在中国古代,那时的大城市,如长安、洛阳、汴梁
或者临安等,也都没有这种社会部落化(黑社会化)的现象。要打破目前中国农村的这种源
于宗社的黑社会化情况,目前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发展一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将旧传统打破,
使城市的人口流动起来。不让传统的血缘关系扰乱法制的建设和政府的施政。

另外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是,在农村一级培养发展起来的农民协会,替代行使乡镇一级
的政府机能,从而达到精简甚至取消这一级政府机构的目的。

中国农村的整体改革,以及与城市圈发展的有机结合,是中国下一步发展的核心,不能
只是一味的求稳而导致变革的停滞。如何有效的让中小城市的居民和农民享受开放改革和经
济发展的好处,做到储富于民,而不是让沿海大城市的少数群体和外国人独享中国发展的好
处,这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关键。

如果中国的领导人们对此认识不足,整个经济决策的着重面还是在成天想着如何进行金
融、股市和房市的全面“对外开放”,继续“推陈出新”,为得利阶层创造很好的发财机会的
话,中国走上拉丁美洲的道路不是没有可能的。

好在现在对农村的关注已经成为了中国政府下一步的重点,虽然在如何进行改革上,各
方意见还争吵不休,未有定论。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这个问题解决了,中国之后三十年高速
发展的基调就稳固了;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光是希望靠在沿海地区不断的增加经济发展区,
希望靠投资和出口两条腿带动经济增长,希望靠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廉价劳动力,希望靠股
市上的融资融劵花招带动金融业,希望靠暴涨的房地产带动地产业,希望靠高耗能的传统产
业、传统能源的汽车业,希望靠环境恶化支撑的表面的低成本,去维持一个 9-11%的年增长
数字,那么暂时的繁荣可能还可以有几年寿命,但可惜那种空中建成,缺乏根基的华丽楼阁,
是一定会坍塌的。今天的美国,就是中国最好的前车之鉴。

十七
在讨论美国金融危机和经济困境时,国内大多数的讨论,都着重在美国政府对胡作非为
的金融界缺乏监管。但这些媒体,却忘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是美国这些年的经济“发
展”,不是靠致力提高普通人民尤其是中下层民众的收入水平,而是以提高美国人中最高收
入的 1%那一小撮人群为主要政策出发点来支撑的。

在美国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实际上把发展金融业作为它的基本国策后,美国的大部分实
体经济要么转移了出去,要么困难重重。既然在华尔街轻轻松松就能大捞一把,那么美国年
轻一代的最杰出的科研人才,不是投身于科技创新的广阔天地,而是去高薪的金融机构。用
他们的才华进行“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为各大机构设计出数学上和统计学里
“最安全的风险程式”,让这些金融机构去最大限度的运用财经杠杆。他们还绞尽脑汁,为
这些公司设计出各种名目繁多,炫人耳目的复杂金融衍生工具,去绕过或者逃避金融监管的
法规。

中国要从美国这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困境吸取的第一个经验,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首先必须保证让中下层民众富裕起来,不要让经济模式只是有利于少数金融业精英,其次必
须防止金融业形成一个轻易致富的行当,造成激励导向失当,把中华民族里最有创造力的头
脑,吸引去做那些对整个民族和国家没有建树的事情。

这里笔者还是要对金融业在整个经济的运行中说清楚一些,其目的是不光让中国政府的
领导阶层,而且中国的普通民众,都真正明白其中奥妙,免得让目前霸占着中国金融资源的
所谓主流经济学家们,拿着些半通不通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垃圾陈词滥调,出来胡说八道。

这种普及大众的事情,本来不应当由笔者来完成,更应该让经济学家们去做。可惜的是,
以笔者的个人观察,带着经济学家这个名头的人,由于教育背景、个人资质的局限,好像很
难履行这“分析经济,探寻真理”的大任。如果说美国可能还有部分经济学家,特别是熟悉
历史的经济学家有一点真货色,那么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似乎多是以忽悠为生。美国经济
今天的失败,从很大程度上,在于不听这些经济学家的意见(比如当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托宾
提出的限制国际金融投机流动的托宾税,被讥为老古董);而恐怕中国经济的一点点成功,
也在于不听这些经济学家的意见。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们,要么真是糊里糊涂,学错了理论,
要么就是身为外国金融集团在中国的买办代理人,所以咱们老百姓,搞不清楚这些人的观点,
是因为自己糊涂呢,还是因为两国交兵各为其主,损害中国利益来赚取私人或者其外国老板
和外国国家的利益,履行在这个金融行业零和游戏中工作的职责。

所以这里笔者只好勉为其难,和一些有见地的专家们共同探讨,总结归纳,希望以一种
简单通俗的方法,把这个问题谈清楚,然后大家就会明了中国应该怎样在现在这个国际金融
危机里破局。

笔者首要的工作,要让大家知道为啥中国的外汇储备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现在的运
作方法下,就是取得账面盈利,也其实对中国经济并没有用处。说白了,如果中国的 19000
亿外汇储备,不是用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改善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海外用途上,那么其现
在的投资方式,无论是保守风格的购买国债(相当于“存款”在美国政府这个大“银行”),
还是“创新风格”的扔给中投或者外汇管理局下面的华安投资公司买股票,买各种新型的证
券,除了可以提高经手人的佣金水平以外,对整个中国经济和国家并没有帮助——损失不损
失掉结果都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笔者认识一个挪威老弟,他说挪威这个小富国的外储基金
(挪威国民养老基金海外分部),整天买些一点点美国的蓝筹股(比如波音公司 1%的股权,
除了财务投资收益以外没有任何控制意义),虽然账面上看起来业绩不错(当然危机以来损
兵折将),但是对于挪威国民来说,却一点福利都没感受到,挪威国内的很多基础设施,倒
是缺乏必需的进口材料而年久失修。

要理解这一点,笔者要简要的介绍金融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由于现在很流行的
把金融业解释成一种服务业,而且是很重要很时髦的服务业。这需要作一个简要的解释,把
服务业和金融业,理顺清楚。

一切经济活动,首先牵涉到的是两个过程,一个是生产,一个是消费。俺自己在家里养
鸡,俺的鸡生了个蛋,那就叫生产。俺自己把那蛋拿来煮了吃了,那就叫消费。别看这里只
牵连俺一个人,但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这个行为里完成了。所以,这就算一个简单但完整的
个体经济。

十八

从鸡生蛋到煮蛋吃,还有一个经济环节,叫做流通。在上面那个个体经济中,就是将鸡
蛋从鸡笼搬到厨房这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其中消耗的劳力和成本,比如说走累了,中间歇
一下,到小溪边喝口水,这就导致了流通成本。其他如不当心打烂了一个鸡蛋,生产的一小
部分产品最后没送进嘴里,这也是流通成本的一部分。

那么当这个消费主体和生产主体的关系,不是俺的嘴巴去消费俺的鸡蛋,而是邻居阿二
的嘴巴去消费俺的鸡蛋,那么就开始了不同主体的交换。阿二或者拿了一根萝卜换俺的鸡蛋,
即易货交易,或者给了两个铜钿,即货币交易。

在下一步,如果俺想把鸡蛋运到 30 里外的芙蓉镇,卖三根萝卜或者 6 个铜钿的价格,


路远山长,中间或许还得在快活林酒家吃顿饭,成本自然上去了。可是谁在家里看那些鸡,
保证生蛋呢?这就是流通主体的出现,即是临村的阿三,专门走乡串户,收购鸡蛋,然后运
往芙蓉镇。

这里就开始出现了一个价格差,即是俺鸡蛋卖给阿三的价格,必须要低于阿三在芙蓉镇
的卖价,因为阿三要考虑到路途中的一些鸡蛋会打烂,要负担在快活林的饭钱,在悦来客栈
的住宿费,而且阿三自己还要有利可图,为自己赚碗饭吃。当然阿三发觉,自己在镇子里找
王大妈,李大姐等买鸡蛋,还不如卖给开杂货铺的阿四,让阿四去解决最后的和吃鸡蛋的那
些口齿伶俐的嘴巴们打交道。当然阿四的进货价和卖出价,也必须有个差额,才可以解决他
开铺头的杂费和有他的利润可赚。

所以说俺卖给阿三的价格就是出厂价,阿三买给阿四的是批发价,阿四卖给阿二啊王大
妈啊李大姐啊的是零售价。自然阿二可以跑来我这里买些鸡蛋,就是俺也可以直销。不过这
里有个问题就是,如果俺的直销价格低于零售价,搞得王大妈也想跑来买李大妈也跑来买,
那么阿三和阿四就叫苦连天了。

生产商和消费者地理距离越远,产品和市场信息越闭塞,那么流通商,其中包括批发商,
零售商,和各个中间倒卖的贸易商的优势就越明显。因为现代社会的分工越专业,越细致,
就要求你生产商用你之长,好好生产,而销售商用他之优势,努力销售。其实二战以后随着
小商店逐渐为超级市场所取代,世界范围内的销售商对于生产商的优势越来越强,在许多情
况下,生产商的利润最后只占了 10%的利润,而 90%的利润落到了销售商的手上。客大欺
店,店大欺客,大型的销售商,就可以挤压小而多的生产商,反过来,大型的生产商,也可
以挤压小而多的销售商。

上述产业链条延生的形态中,有两个案例是两种模式的典型。一个是典型优势销售商沃
尔玛超市,另一个是典型优势生产商戴尔电脑。沃尔玛就是以现代的库存管理体系降低其存
货成本,然后以全球性的采购网络,向弱势的小生产商压价,把销售环节上分享的利益份额
占到极限。戴尔电脑,则是绕过各种中间销售商,以直接直销的方法面对消费者,而获取比
较好的产品价格,使得自己在生产行业上的成功。把从生产到销售看成一条链条,沃尔玛就
是中间环节极度膨胀的典型,而戴尔电脑则是上游环节掌控全局的例子。

企业管理的数字化和互联网在销售上的广泛应用,也打破了传统的地理和信息上的阻
碍,使整个流通领域的成本大幅降低。比如说一个美国阿拉巴马州的消费者,在家里向戴尔
电脑买一个笔记电脑,几分钟后,信用卡已经完成了转账,订单已经在中国苏州的一家电脑
生产商的生产线上装配,而运输公司,便知道第二天会来拿货。

笔者上面的这几个小故事和案例,说明的是典型的服务业——批发和零售商业的来源
与根基。其实笔者讲的是一个货币经济下的产业链条上下分化的过程。在只有俺一个人产鸡
蛋吃鸡蛋的时候,就是一个既没分工,又没货币的简单的个体家庭实物经济;当阿二开始生
产胡萝卜和俺交换的时候,这就是一个不同产品之间分工,但是仍然没有货币的简单的市场
实物经济;而当阿三走街串巷收购鸡蛋,阿四开鸡蛋专卖店销售鸡蛋,从俺、阿三阿四、王
大妈李大妈之间,就建立一套上下分工的产业链条,这个产业链条是高度分工的货币经济。
现实社会中的经济,就是同时存在产品分工,和上下产业链条分化的高度分工的货币经济。

很显然,这个鸡蛋例子中阿三挣到的那碗饭,其实是阿三为自己的专业化服务从而分
到自己嘴里的一部分鸡蛋,也就是他的报酬。那么,像流通商业的这种服务业,其实是通过
在分工中完成一个任务,从而在总生产的产品中瓜分一杯羹。所以服务业必须以生产制造业
为基础。有一些学者不理解这一点,一看 GDP 中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就以为“一二三上台阶,服务业最高级”,生搬硬造,给一些咱地方的领导开药方,说要大
力发展第三产业。以笔者之见,现代社会第三产业在总产出中的比例持续增大,那是要以生
产制造业的生产率在各种科技支持下高度发达,不再需要或可以容纳大批就业为前提,同时
服务业出现各种创新模式,能让产品更深更好,花样翻新得得到应用为前提为契机。没有这
个意识,那么搞出来的服务业,恐怕不是过去二三十年的信息技术革命和商业模式创新,而
是黄赌毒的歪门邪道。笔者以为,中国目前已经具备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潜质和需要,但在发
展的时候,一定要想对头,正确理解 GDP,不要走上旁门左道。

十九

那么,金融业和这些有什么联系呢?
在笔者讲的这个小故事里,胡萝卜与鸡蛋简单的实物交换,与生产-销售链条的货币经
济之间,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那就是这个社会逐渐变成由货币循环来支配。这个不同在于,
我和阿二之间的鸡蛋换萝卜,为的是能吃到鸡蛋,吃到胡萝卜,目的是为了消费。货币循环
呢,就不一样了。俺生产鸡蛋,阿三收购鸡蛋,阿四零售鸡蛋……咱们参与这个“生产-流
通-消费”的游戏——为的是赚钱,而不是为了吃到鸡蛋。也就是说,虽然咱们赚的钱,都
要拿去消费,拿去买鸡蛋来消费——这个买鸡蛋的钱又变成新赚的钱分配到俺、阿二阿三阿
四的口袋里,客观上是以这个钱的循环,把社会生产的鸡蛋分配到大家的嘴里,可俺、阿三
阿四们眼睛盯着的,却不是每轮到嘴的鸡蛋,而是每轮赚到口袋里的钱。这样,货币经济里
人们的重点,就从商品本身,变成了赚钱。

如果俺的养鸡笼变成了养鸡场,规模扩大了,俺就要雇几个邻家刚长大的小伙子,帮
俺天天喂食照料,打理养鸡场,俺自己就成了养鸡场老板;而如果阿三的货郎担、阿四的鸡
蛋铺,长成了阿三运输大队、阿四生鲜超市,也雇了小伙子小姑娘来当司机、工作人员。这
样,就有了两个群体,一个是眼睛仍然盯着赚钱的俺、阿三阿四这种雇主,一个是小伙子小
姑娘这批拿工资拿钱的雇员。那么这货物的循环,又多了一环。咱这个游戏里构成购买力的
钱,其实是由雇主赚到的钱,和雇员的工资共同组成的。这也就是马克思老祖宗说的“社会
分工”——也就是这两群人之间的分工,不是生产不同产品这样的分工,而是扮演不同社会
角色的“分工”。这还是一套货币经济。

如果这个时候养鸡场变得先进,俺办的养鸡场,不是自然放养,而是有鸡笼、饲料……
那么这一方面,等于是把产业链条拉长,需要有阿六阿七来办金属厂、饲料厂,另一方面,
作为产业链条上的每一环,就需要为自己的生产进行投资,比如俺现在要生产,必须向阿六
采购鸡笼,向阿七采购饲料。投资的钱从哪里来?也许是俺自己的钱,左手到右手,储蓄下
来的货币花出去变成实业投资,也许是跟邻居街坊们借钱,甚至是跟自己的供货商阿六阿七
借贷购买(变个词赊销)
,到期还本付息。那么客观效果,就是这些贷款人借这些利息份额,
多了点购买力,也就可以多买点鸡蛋。从整体上来看,就是每批俺生产出来的鸡蛋,要多出
一部分,给这些坐本收息的债主去享受。

这些债主,其实就是小小的金融家。但是还没有进化完全。真正进化完全的,就是银行。
也就是正经的金融业。

银行和这些街坊债主们有什么区别呢?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银行借给我的“钱”,很大
部分并不是它本来拥有的“钱”,而是它“造出来的钱”。至于怎么造出来的,那就是银行一
画符,给俺一张银行存单,里面有“钱”若干,算给俺的贷款——俺就可以拿去用了。

普通的读者都会有些奇怪,这套说法,好像和通常的人们的传言(毕竟对于银行业务熟
悉的人很少),以及那个大学里的经济学教科书的说法有所不同。通常人们的传言,大概是
说银行是把存款用贷款的方式给贷款出去,银行只是“钱”的一个经手人。大学里经济教科
书的说法,基本上和“银行的功能是把钱贷款”一样,只是多加了所谓“货币乘数”一说。

笔者在这里把传统的教科书说法稍微概括一下,就是说有一个存款准备金的概念,即
银行接受储户存入的“钱”以后,要保留一个比例作为准备金,其他的“钱”,再贷放出去。
比如一个简单的例子,银行现在有 10000 元存款,那么根据准备金 5%来算的话,银行可以
贷款 9500 元出去给 A 公司。A 公司再存进去该银行,这样存款额为 19500 元,然后再扣除
这 9500 元的 5%,再贷出去(A 公司当然可以不存在此银行而是存入其他银行,)。直到 10000
元都成了准备金,不能贷款为止。那么就出来一个货币乘数的概念,即最后弄出来的总存款
除以准备金。5%的准备金对应的货币乘数就是 20,也就是最后能倒腾出 20 万的存款出来。
这就是教科书给大家的学问,也是大部分经济学者学习的基本常识。

这套说法其实是有不少问题的,笔者概括起来大概有三点:第一点是这套说法描述的
过程和实际银行业务过程操作不同,有很大差别;第二是这套理论是孤零零的一个故事,只
是告诉我们“钱”一贷一存变成了好几倍,没告诉我们这和银行的业务——银行赚“钱”方
法的关系,无怪乎受过此等教育的经济学家谈到银行业务都两眼一抓瞎;第三是这套理论没
把“钱”的概念说清楚,比如 2007-2008 年危机以来,经常说某某银行“没钱”了,如果套
用这套货币乘数理论来谈论危机,就不容易谈清楚这些现象。

那么真正形象的银行贷款、货币创造和银行业务的“赚钱过程”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这里就涉及到“钱”的根本概念问题。人们谈“钱”,谈“赚钱”,谈习惯了,很少停下
来想一想钱是怎么一回事。平常的时候我们说钱,比如说我们赚到的钱,自然包括了现金和
存款户头里的数字两部分。70不会因为把钞票放到银行,就认为这钱(户头里的数字)不是
我的了。因为我随时可以提取,而且现在更多的时候直接户头之间转帐交易,所以银行账户
数字就是钱,就是社会的货币的一部分(在专业术语里存款属于 M1 或者 M2,也就是“一
级货币”和“二级货币”,与此相对应的,钞票属于 M0,零级货币)。

所以,要正确理解,钱是一个立体的概念,是一个典型的倒三角形状,倒三角形的社会
货币结构,由几层“货币”叠垒而成。这个货币结构的规律是底层货币(基础币)要支撑上
面一层的表层货币(表层币)。因为表层币的信用——即社会里的人们把这个表层币当“钱”
看,其前提条件是人们有随时可以把这个表层币兑成、提取出基础币的信心。这个倒三角结
构中,人们一般谈及的最基础货币就是“现金”,即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或存在中央银行
户头上的数字——你要提取的话随时可以印出纸币给你),越往表层、上层去,那么那个表
层货币往往越发缺乏流动能力(比如定期存款,提取很麻烦),越像贮藏功能而非流通功能
的“货币”。当然,中央银行的纸币理论上也有更基础的基础——在金本位时代就是黄金,
在现代则是国债或其他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收进来的东西——比如外国货币71,这就是经济学
家天天说的“某某本位”中的“本位”概念、“储备”概念,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就是这
么来的(当然比较少人讲中央银行的“国债储备”罢了——大概是因为有个“债”字,听起
来不好听,不好意思说成是“储备”)。

70
真正的广义上的“钱”
(包括冷冻的贮藏的购买力方式都算作钱的话),可以从存款、长期存款一路蔓延
到债券、保单、股票等等。但由于这些东西一般都不能作为交易媒介来购买东西,只能是先转手,提取成
至少存款形态的钱才可以为咱们日常所用,所以钱这个概念的边界,一般都划在存款为止。但对于美国这
样的国家来说,货币市场基金也属于“钱”的一部分。
71
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国货币(基础货币,比如咱们日常见到的人民币钞票),从目前的数字来看,
就是几乎可以说以美元等兑换收入的外币为储备。——中国的外汇储备数量超过了中国的 M0。当然,这是
十分浪费一国资源的不当行为。
现代以国债为主要根基的纸币制度下的社会货币“漏斗”结构(最上层和最基层相通)

有价证券(债券为主):
准货币,不可作为支付 各个社会实体的
国债
流通手段 负债(贷款、债
所以美国国债其实是一 券等)或股本
种准货币
中央银行持有的
一部分国债作为
社会货币的“根基” 表层币或派生币:
商业银行存款账户数字 商业银行的负债
(社会货币的主体)

基础币:
现金(纸币及辅币)和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的负债
在中央银行开设账户的账面数字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的资产
的其他资
----社会货币的“根基”
中央银 中央银 产如黄金
行持有 行持有 储备等
的国债 的外汇
储备

图 2.2 现代法币制度下的货币结构示意图

那么,银行和这个表层币-基础币结构,有什么关系呢?银行就是现代货币体系里最重
要的表层币——存款账户数字的载体,是表层币的“载板”,而基础币如现金钞票,对于银
行来说则是维持人们对自己这个载板信心的根基。这是现代银行的境况,因为现代的商业银
行大部分不发行自己的纸币,纸币发行由中央银行垄断72,所以对于银行,表层-基层取在了
银行存款账户和钞票这两级。以前的银行——这历史并不久远,就在不到一百年前——的表
层币和基础币,可不是取在存款和钞票之间,而是取在钞票和金属硬币这两级之间,因为那
个时候银行是可以发行自己的钞票的(咱们国家的历史上,甚至外国银行都可以发行本地通
用的钞票,比如日本正金银行汉口钞票、英国汇丰银行上海钞票,钞票上都印着“见票即兑
xx 银元/国币(袁大头)”等等),你可以要么拿着这些钞票使,也可以不放心去换成袁大头
银元使,就好象今天你买东西可以信用卡账户划账,也可以取出现金再花。

72
这个过程是一个历史进程,因此也在法律上留下了一些例外。例如美国个别地方也有法律空子,允许发
行自己的货币,但是使用范围很小很小。
图 2.3 出现中央银行以前的 19 世纪商业银行钞票,和账户功能类似

表层币一般都远远多于基础币,表层币和基础币之间的比值,就叫货币乘数。那么这个
表层币是怎么个造出来,或者说流到社会上去的呢?主要是两种办法,一种是银行直接“创
造”出来就花出去,这种在现代社会里比较少;一种是银行通过贷款的名义,给你的账户上
加数字——就这么“造”出来了。换句话说,一个公司向银行贷款的时候,它不是从银行里
取出来成箱钞票,然后再存进去,而是直接有一个账户,上面数字蹭蹭蹭多了几千万,或者
发一个该银行的银行卡,里面写着几千万。73这可都是些数字货币——银行往这账户里加多
少,社会上的货币量就增加了多少。类似的,百年前银行还是靠发钞票做生意的时候,那么
贷款人获得的就是该银行的钞票,这银行发了多少银行券钞票,社会上也就多了多少货币。
总之,真正的银行贷款,创造货币,不是教科书里说的“先有存款然后贷出,然后再存入再
贷出”,而是根据自己的基础币总量,拈指一算,直接往贷款客户账户里“造数字”。不是先
有存款后有贷款,贷款来自于存款,而是倒过来,贷款创造的同时就造出了存款。74

二十

当然,这银行贷款不能乱贷,造“表层币”不能随心所欲胡造一通,——因为这些账户
里你写进去的账面数字,随时可能会要求提取现金,你要有足够能力来应付。虽然现代社会
越来越倾向于转账而非提取现金交易,但是,银行毕竟是要谨慎的,因为如果产生信心危机,
那就是银行挤兑,恶性循环了。所以很多国家,对于银行的放贷行为,都有一个准备金要求;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国际协议叫巴塞尔协议,从所谓“核心资本充盈率”角度来约束银行的
造币、扩张经营的行为。75

所以,客户在花旗银行开的户头上的存款,那都叫“钱”,是“表层币”的范畴。可是
花旗为什么危机的时候天天喊“缺钱”,要去“融资”、
“筹钱”呢,那花旗融的、筹的“钱”,
基本上属于“基础币”的范畴。所谓银行去紧急扩充资本,也就是为了补充它的进行银行贷

73
更准确的操作步骤是,某公司获得某银行的“授信额度”,所以只要在约定时间内,只要该公司给银行
打招呼,它在该银行开的户头里就能给加上对应的钱数。
74
1960 年,芝加哥联储分行发行了一个小册子,详细写明了货币的创造过程。其中写道“银行并不是依靠
他们接受的存款来向贷款人提供贷款的,如果他们真的这样做,就好比只是货币的过手人,贷款不会带来
任何新的货币。银行的真正操作方法是向贷款者的本行账户里直接增加数字,这样‘存款货币’就在瞬间
创造起来了(building up deposits)”
75
可参考本卷第一篇。
款(文雅一点叫货币创造)的基础。第一篇的时候,笔者提到美国的金融体系朽烂,就是社
会的表层币创造功能在人人恍若惊弓之鸟的情形下受到了极大的损伤——银行不敢贷款了,
不敢写账户数字了。

那么这套表层币-基础币和银行的赚钱模式有什么关系呢?准确的说,就是银行借自己
的基础币为“底气”
(随时作为存款客户提取的准备),靠贷款的模式创造出银行存款这种表
层币。然后坐收这些贷款的利息,以这种货币流,作为收入。这里会联系上两个话题,第一
个话题是理论问题,就是这些利息从哪里来?社会的这个经济游戏,是如何使得欠债人能够
还出比原来借的钱更多的货币(加上了利息)。第二个则是“伦理问题”,银行这样做,是不
是特权?是不是空手套白狼?——毕竟“食利群体”这个帽子,在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
美国,也是很难听的。

对于利息从哪里来的这个理论话题,笔者的建议是看看前面那个鸡蛋小故事里面谈到的
那些从事流通业的阿三阿四们“从谋生”到“赚钱”的演变的例子。其实银行家们的贷款利
息,和阿三阿四们的利润一样,往简单里说,就是自己之前赚的的利息(阿三阿四们的情况
是其流通商业的利润)花出去,购买现在的最终产品鸡蛋,再由俺这个鸡蛋生产者的支出流
回自己形成现在的利息或利润。当然,说整个机制,靠的是过去的利息收入当作银行家的消
费,花出去转了一圈,给银行家买了鸡蛋,再最后变成生产者偿还贷款的新利息转回来,描
述的是一个平静的、不搞扩大再生产的社会的情况。扩大再投资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需要
涉及货币基础本位的扩张——在过去是贵金属,在近现代靠的是国家信用——国债存量的无
止境扩大,笔者在这里为了避免繁琐,不再傲述。

另外,也许有人会问银行靠贷款来创造社会的“表层币”——银行存款,那么会不会因
为这些贷款要最终归还,使得这个表层币一会儿扩张,一会儿因为偿还贷款而收缩呢?答案
是不会,因为在一批贷款归还的时候,仍然有新的贷款源源不断贷出来。所以社会依靠这源
源不断的贷款流(和还款流),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表层货币池,带动社会的运转。社会
是需要贷款这个发动机来带动运转的——除非有一天危机让社会只还不贷,结果是表层货币
载板——银行的坍塌和社会生产的解体。

至于银行家这种依靠基础币为底气,为社会造出“表层货币”,坐收利息的商业手法,
是不是符合道德标准?笔者只能说这是社会发展的某种必然——一个市场社会发展到一定
阶段,其中的某些富商经营得法攒足现金(金属货币)之后,往往就会放弃实业,走上放贷
业务之路,做它所在的那个社会里的银行家,古有平遥雷履泰从染坊开始办钱庄,今有四川
新希望从饲料业进军开银行。76钱多了,它就能一步升天,一举更上一层楼,掌握社会货币
创造的主体,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摆脱的一个核心部件。但是在危机爆发的时候,人们积累了
平常一肚子怨气,在清算华尔街模式的同时,也可能把正常的银行业原理拎出来一起“总清
算”。不要以为笔者在危言耸听,在美国的民粹主义传统中,一直有一种情绪,这种情绪的
矛头指向,就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功能。这种情绪最新的表现,是艾伦·布朗写的《债务之网》
一书。77该书的大意,就是银行家给咱们提供贷款靠的是“无成本”的“虚幻货币”
(fictituous

76
雷履泰,平遥商人,以经营染坊的获利,筹办日升昌钱庄、票号,进入金融业。新希望集团,参与了民
生银行的创办。
77
艾伦·布朗是美国加州一个为贫穷社区的债务人清算破产辩护的女律师。长期在社会中下层和中美洲等
发展中国家工作,对社会底层人民的遭遇充满同情。在本次危机中她发表了著名的畅销书《债务之网》 (Web
of Debt)。该书与美国的另一批右翼基督教民粹主义者不同,那批右翼的基督教民粹主义者与经济的自由放
money)——布朗指的就是银行贷款是往账户里刷刷刷造出数字这个事情。既然是无代价的
虚幻货币,那么银行家就是空手套白狼,这利息挣的就是不应该,咱们得好好把这几百年的
新账老账一块算了。这种观点的偏颇,在于忽视了银行保有基础货币应付提款所需要承担的
风险,把必要的对华尔街经营模式的反思,无限上纲上线。

所以,最后客观实现的社会“生产-消费体系”,是银行作为社会的货币的载体,通过向
俺的鸡蛋公司、俺街坊的笼子厂、饲料厂、超市提供贷款收取利息,让银行家们分享了社会
购买力的一部分。如果社会的所有最终消费品就是俺生产的鸡蛋,那么就是阿八这个银行家,
凭借其源源不断的利息收入,和阿三运输大队阿四生鲜超市阿六鸡笼厂阿七饲料厂一样,分
享了俺源源不断造出来的社会产品流——鸡蛋流的一部分。这才是经济运转的真相。

所以,银行的“赚钱”,是一个很微妙的意义,因为银行既是“钱”的创造者,又是“钱”
的追求者,只不过此“钱”和彼“钱”,所指并不相同。而笔者将社会货币原理展示一番,
也可以看出,钱其实是一个数字概念。现代社会就是那么个数字驱动的游戏系统。所谓社会
关系紊乱,其实就是货币这个数字概念的归属、流动出了毛病。

比如说坏账,坏账是什么呢?有的人,包括很多经济学家和新闻记者,认为坏账好像是
钱被人吃到肚子里消化掉没有了——比如说你借钱胡乱花费,结果还不上,“这钱就没了”。
这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所谓坏账,一定是还不上的贷款才是坏账,那么其本身其实是
一笔发生过的贷款的记录。有贷款基本就等于创造了货币,贷款还不上,说明这批新创造的
货币还留存在社会的某个角落。无非是流入茫茫币海,不见踪影而已。所以,坏账只是银行
系统的某个部分转不动,使得没有货币循环回来填原来的到期债务而已。以笔者的看法,所
谓循环失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应当循环回来的,没有循环回来,比如美国过去的过度
消费者借贷,无法偿还,这是坏“坏账”,货真价实,不可原谅的坏账;另一种则是本来就
无法循环回来偿还的债务,这种坏账,就是好坏账,通常在高速发展建设的时期出现。笔者
在后面适当时候,再加以展开。

综合这个从生产鸡蛋消费鸡蛋的例子中,所衍生出来的流通服务性行业和提供货币支持
社会生产运转的金融业的原理,可以看出,这些服务业和正常的金融业,不过是通过各自的
社会职能,获得一份收入,一份购买力,最后来瓜分社会产出的消费品——鸡蛋的一杯羹。
但当我们用现代的 GDP 统计方法来看事情的时候,事情看起来就发生了变化。在 GDP 的统
计数字中,由于统计的是产业的货币值(货币增加值),所以就掩盖了这些数字背后的实际
物质生产-流转-消费过程。让人看起来,好像这社会的产业,不是像我们上面所说的那样串
成一个链条彼此不可分割,而是搞成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仿佛砖头一样垒成 GDP
大厦这种错误印象。

这种具有迷惑性的“产业砖头”的看法,就容易把全社会的 GDP 人为拆开,认为可以


独立的去“全力”发展金融业。流通商业或金融业支配制造业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沃尔玛
既是流通商业独大,占有产业链条中的大头的例子,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行业能够脱离生产
制造行业而独立存在。一个国家的确可能可以靠某种服务业立国,但这种国家往往是小国,

任派结合,形成了鼓吹金本位制度的派别,在中国的表现即为《货币战争》。而该书相比于金本位鼓吹者的
作品,正确的成分更多一些,但是仍然误解了“部分储备制” (即银行只需要部分的基础货币作为储备即可
制造贷款)的原理。该书的结论与 1995 年的一部电影《货币主宰》
(Master of Money)一样,主张恢复“林
肯”绿背政府信用纸币制度,消灭依靠贷款利息过活的“食利阶级” 。作者在该书初版中,因为某种善意的
误解,把中国描绘成了一个与当代美国“相反”的,符合林肯、孙中山构想的理想国。
而且建立在其他国家从事生产制造的基础之上。78靠金融业支撑一个大国就更荒谬,不仅中
国这种目前尚亟待发展技术的国家不可能依靠金融业立国,美国过去 20 多年的历程,到今
天爆发危机的经验,就说明一个大国,倘若只想靠沃尔玛的低薪临时工职业,和各类金融业
形形色色的服务费提取、高利息榨取、投机倒卖击鼓传花的账面收益维持社会运转,用自己
内部私人贷款弄出来的账户美元数字换他国的货物来支持浪费性的生活水平,即使你有个别
容纳不了多少科技人才的高科技行业,也是怎么撑也撑不住的。

78
严格的说来,这里的服务业以服务于流转(物流、商业)、或进一步深加工应用(一些生活服务业)为
原型。信息技术产业,一般也归属于服务业,但这种产业具有单独早就需求的可能性,由设备制造-计算机
网络/通信网络服务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这种行业应当被定性为“准制造业”,不属于本文讨论的典
型例子。
【写作日期】2008 年 10 月 18 日——10 月 25 日

【改 序 】

第三篇
第三篇 【世界金融改序】

羡惊鸿兮风为翼,怜朝露兮草作床。
温旧梦兮情如蜜,思故人兮泪断肠。

二十一

服务业和金融业需要有生产制造的产品来支撑的这个常识,似乎并不是人人都明白。
其中大部分经济学家,往往就忘记了这个常识,大谈金融业是 GDP 的源泉,搅得世界各国
的地方官员心花怒放,在美国让一个个南部和西部的穷州纷纷开放注册成为大银行的总部所
在地,在欧洲让一个个小国纷纷光荣卖身,变成所谓金融离岸中心79,在中国,就是无数省
会城市争先恐后的表态要当中国或中国某个区域的金融中心,甚至打算把老百姓赶出去,把
整个城市圈起来,让其中的“城市内环”,变成国际高贵金融家们的私人领地,专有享受的
场所,搞新世纪的“平头百姓不得入内”。

这些经济学家的谬解,在宏观上,表现为不明真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经营生意,只
会半懂不懂的空谈 GDP,在微观上,就是读了拿几本流行入门读物为法宝,指点江山,把
自由放任的“原理”,乱点鸳鸯谱,不分青红皂白用到所有经济原则上。

笔者经历过过去管的过严,缺乏活力的计划岁月,所以对于哪些领域应当尽可能宽松,
激励民间智慧,还是心知肚明的。比如餐饮服务业,过去那种计划统筹下的人民饭店是自然
搞不好或者不能满足大家需要的。高科技行业的培育,也需要充分的自由空间,让科学天才
在资金的资助下自由成长(当然这比开饭店要复杂不少,艰苦不少)。但是在金融问题上,
却不可随意乱用,一定要恰到好处。

金融业有什么特性使得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呢?主要是三个原因。

前面笔者谈的金融业的功能,主要是创造货币,提供贷款,为社会的生产-购买-消费,
提供周转的资金,实现客观的社会功能。所以银行业收取贷款利息,获得收入,享受产品,
应该说是理直气壮。可是,收的利息要合理,不能过高,否则就成了高利贷,不仅不为生产
帮忙,还是放贷人借机掠夺借钱人财产的恶狗。可是,在经济整体出现消费不旺,社会上的
钱周转不灵,或者说经济危机的时候,银行出于谨慎的原则,往往倾向于缩减贷款,只收回
放贷,不提供新贷款,或者在贷款上索取高利息,“以弥补风险”,这样一来,就会让企业断
血,经济的运转雪上加霜,造成一种“自我实现”的困境。可以说,就这些银行业务来说,
也可能出现个体自保,社会遭殃的结局。对于这种自我本能反应会加剧经济恶化的行业,本
来就需要比较强的政府扶持和干预。

79
美国南部(即首都华盛顿以南,旅游州佛罗里达州以北的整个地区)因为南北战争的历史原因长期贫困,
且原来的产业中纺织业占经济重要地位,所以在最近 20 多年里收到全球化的冲击非常严重,一些地方的景
象和拉美无异。于是不少州政府,如北卡罗来纳州、特拉华州,就开放税收优惠,吸引大批金融公司和银
行及其他行业的公司将母公司注册地注册在本州,希望能拉动一些“服务行业”。北卡罗来纳是美国银行
(Banc of America)、美联银行(Wachovia)的所在地。类似的案例还有位处高原上的怀俄明州,该州不征
收公司所得税。
欧洲国家中的小国纷纷改革税法,或者将本国某个地区成为税收特区,吸引公司在本地成立实体,如塞
浦路斯、爱尔兰、卢森堡、马耳他、摩纳哥,以及英国皇家领地泽西岛、根西岛、曼岛等等,为的仅是本
地能带来的手续费、餐饮-旅游-办公楼服务业等。
第二个原因,和证券及近二十多年风行世界的“高端金融”有关。金融业中,在很多
领域,往往不可避免会遇上各类证券、期货80等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的品种业务,而这些东
西有一大特性,那就是可以随时倒手转卖。这就带来了投机的可能性。所谓投机,就是击鼓
传花,你喊我喊大家喊,把这些证券的表面价格,捧到天上去。这些业务虽然可能不是由商
业银行直接参与操刀,而是各路基金和券商的人马统领天下,但是商业银行,的确可能通过
种种服务于证券市场的贷款,参与其中,那么这投机带来的暴涨暴跌,纸面财富天堂地狱一
夜间的风险,也就可能蔓延给银行。这是资产价格泡沫的特性。

第三个原因是银行自己在经济高潮时期的扩张本能——能放贷则放贷,不加选择的放
贷。在过去这个行业的创新潜力还没有挖掘充分的时候,贷款对象主要是企业,那么结果就
是经济过热,搞了一堆未来卖不出去产品的工厂项目,接下来就是马克思前辈说的经济危机,
牛奶倒大海里,企业还不起债(从这方面来看也是债务危机)。咱们国家这十几年来就没少
在这方面经历教训,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虽然宏观调控让总体还不至于失控,但是过去几
年里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带来的资源浪费,也是触目惊心。等这个行业如同美国的高级人才
那般发掘潜力之后,这过度放贷的对象,就是普通老百姓了。一方面是普通老百姓工资二十
年不长甚至急剧下降,一方面是金融部门为了赚取利息不择手段的营销鼓动,美国的老百姓
也就怦怦怦跳进卡债房债的欢乐世界。这就是私人债务泡沫的特性。

一方面正常收入不长甚至下降,一方面私人消费债务迅速上升,怎么办?只能靠资产
泡沫给自己倒买倒卖,低进高出带来的收益,股票房产,击鼓传花,价格飙升之际,其乐融
融。当然我们知道击鼓传花的游戏不太可能永世长存,所以先是资产泡沫破,后是债务泡沫
破,一环连一环,美国危机自然就从天而降了。

二十二

本来美国经过 20 年代的咆哮年代和 30 年代的大萧条,是悟出了道理,罗斯福新政建


立的银行体系,是比较稳健的。

在新政前的 20 年代美国银行业,如同狂野的西部,那个时候的金融业银行业,最大的
特点就是只顾赚钱,全然不管上面所谈的金融行业的三个特殊性。银行业既和证券业充分结
合,各种子公司孙公司信托公司的股票满天飞,银行为当时的中产阶级提供购买股票的贷款,
优惠利息,想贷就贷,所以股票冲天的 1926-1929 年,整个美国天天在过狂欢节;等到股票
暴跌的 1930-1932 年,又念念有词,冠勉堂皇得号称不干预的政府才是好政府,老百姓在银
行里的账户数字随着参与投机的银行纷纷倒闭而化作灰烬,烟消云散。丧失了财产或工作的
中产阶级和贫苦大众,只能住到破布破瓦搭成的“胡佛村”81里,每天喝稀粥或者饿肚子。

80
股票的出现,来自于资产转移的客观要求,股票交易所的出现,来源于这种转移的方便性的客观要求;
期货的出现,来自于企业稳定自己生产原料成本或销售产品价格的客观需要,期货交易所的出现,也是来
自于便利性的客观要求。但是一旦交易所或交易制度变得十分简便,可以让参与者快速转手,那么也就为
转手投机,为买入博取更高卖出等做法打开大门
81
“胡佛村”,是为了讽刺当时号称不干预的胡佛总统,给失业大军居住的临时破烂帐篷棚屋取的名字。
图 3.1 高盛 20 年代的耻辱——封闭基金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大骗局82

罗斯福的新政,扭转了这种无政府状态。在美联储的新任总裁 Eccles(1933 年上台,


一直干到 1948 年,是罗斯福手下的得力干将)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下,美联储改变了过去那
种放任自由,无力管束的状态。中央银行知道如果没有限制,银行过于冒险,就会出现过多
的贷款坏账。收不回来的贷款本金,无法用赚了的利息来消账,银行亏损,造成存款挤提银
行倒闭,存款人蒙受巨大损失,会进而加剧社会恐慌。所以罗斯福政府利用银行业的共识,
设立存款保险公司,对存款户口进行一定金额的保护,防止个别银行遭受挤提。又充分利用
储蓄准备金制度,对银行的放贷总额,即货币的创造总额进行封顶。美国在 80 年代以前,
做的都是比较好的。

当单个银行没有将其份额下“创造”货币额用完,就可以将这个用额借给其他客户贷
款需求超过自己储备具有的贷款能力的银行,让自己的同行(所谓同业)完成创造。这个银
行间进行互借所遵循的利率,就叫“行业内银行间的拆借利率”,通常是直接与中央银行通
过国债买卖达到的“目标市场基准利率”相挂钩的。而商业银行向企业等客户贷款的利率,
也是以这个银行间的拆借利率为基准。这样,美联储在正常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控基准利率,
来引领社会里贷款的创造和贷款利息的高低。

在这些较为稳健的前提下,罗斯福新政后的美国金融系统维持运转了 40 多年。从 80
年代开始,配合美国国内所谓取消管制的浪潮,美国金融业也开始这样一拨“推陈出新”的
业务开拓。金融业的三大特点带来的三大陷阱,美国一一中招。第一招是 70 年代末的保罗·沃
尔克以控制当时由石油危机引发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为口号,采纳了那位佛大爷83的“货币主

82
该证券为“蓝岭公司” (Blue Ridge)的普通股。这个蓝岭公司是大券商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的重
孙公司。在 20 年代末的时候,美国掀起了一股封闭基金公司热,其实就是炒股公司。高盛在 1928 年成立
了炒股公司高盛交易公司(Goldman Sachs Trading Corporation),发售该公司的股票但同时自己留了一笔以
备操纵,高盛交易公司再成立了子公司谢拿顿阿公司(Shenandonah Corporation),这个公司又成立了子公
司蓝岭公司(Blue Ridge Corporation),均同样如法炮制,发售股票并留有准备,形成吸收股民钱财的“高
盛金字塔”。在 1929 年泡沫破裂前,高盛交易公司股价高达每股 280 美元,到 1932 年为 1.25 美元。——
编者注。
83
指美联储在 1979 年采纳的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试验” ,接过在当时的外来原材料(石油为主)价格不
断上涨的情况下,强行约定新货币投放增加额,以为通货膨胀率能随货币增长速度下降而下降。接过导致
企业借贷困难,市场利率暴涨,让无数工商业企业倒闭,但让国内的银行业获得了放高利贷的机遇。从此
美国产业空心化加速。全民开始依赖于形形色色的金融业。
义政策”,仿佛在高速运转的齿轮中间硬生生插进去一块板砖——可以想象那时美国经济的
鸡飞蛋打,不得安生,这场措施虽然取得了降低通货膨胀的结局,但确实是以进一步打击美
国生产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部门为代价的,而银行业却借此找到了赚钱的门路——信用卡贷款
和兼并收购贷款的高利率,日益走向混合的“大银行业”,很大程度上变成一个高利贷性质
的群体,这就中了第一毒——制造业空心化。第二招是接下来连续不断的资产泡沫此起彼伏,
先后有局部房地产泡沫、兼并收购泡沫、生物科技泡沫、信息高科技泡沫——当然还有最近
破灭的的全世界的房地产泡沫,与之相伴随的是放松各种准备金的要求,银行贷款给券商、
对冲基金们在资产市场上兜圈子的数字货币全世界满天飞,这就中了第二毒——金融与数字
游戏狂舞。第三招就是在最后一个泡沫的周期中,一路狂降利率84,把美国全体民众都诱惑
或推进债务泡沫的大狂欢,利用加入世界金钱体系的中国高速催成的巨大生产能力,用银行
数字换货物,全国好好享受了一把,直到最后一根稻草——穷人的次贷悄然落下,美国金融
业领头一路狂奔的 20 年嘎然而止。

图 3.2 2005 年 8 月,经济狂欢接近顶峰时华盛顿邮报的一幅漫画:中国制造、印度软件、美国金融炒房,


“各司其职”

当这三招毒中得病入膏肓的时候,恐慌性崩溃的危机爆发,这个时候想要再用传统的
调 控 方 法 ,会 发 现 相 当困 难 , 基 本失 灵 。 比 如美 国 现 在 面临 的 信 用 危机 和 杠 杆 撤杠
(De-leveraging)的情况下,即使美联储不断降息,并提供银行间贷款安全保障,这个行业
拆借利率仍然太高,就导致了银行放贷创造货币这个机制受损,导致可能出现的货币通缩现
象,而影响实际的经济运转。85更何况,在美国自生的大众性制造行业已经萎缩无多的情况
下,要么是拉回过去 20 年的狂奔游戏,继续不平衡的数字换货物的醉生梦死,要么关闭大
门重新做人,但是本国产业恢复成长的速度毕竟有限,一旦信贷恢复正常,恐怕难免通货膨
胀。

84
指 2000 年后格林斯潘在随后 2 年中急剧降低联邦基准利率,直到 1%的水平。
85
本笔记写于 2008 年 11 月期间,恰逢当时大批用于金融市场的银行贷款(借贷人是对冲基金)无法更新,
导致贷款总量迅速缩减,所以叫“去杠杆化” (de-leveraging),即对冲基金原来是靠借钱炒股炒汇的,现在
借钱没有办法用借新债还旧债滚动下去了,只能还钱退场——还不了钱就解散破产。这种情况是在美国金
融投机化发展二十多年候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的恐慌导致的利率高企,很难用传统经济危机下政府合理
的干预来消解,最后很可能必须依靠印钞(基础货币创造)来解决。但由于这些坏帐又很多属于纯金融领
域,没有生产能力对应,所以印钞解决很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编者注。
明白了这些道理后,就知道很多当年风光的经济学家奉为“科学真理”的新古典主义的
供需理论86是无法解释当前世界面临的经济问题的。而以自由放任和市场调节为神圣教条,
希望中国金融体系向西方看齐的接轨派,也是不明白这二十多年来国际贸易和全球化对国内
货币投放量的影响。一味盲目地向这 20 多年的美国体系看齐,其结果就是非常悲惨的下场。
现在(指 2008 年 10 月——编者注)韩国经济频临崩溃,就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国
际接轨派大获全胜的结果。87

二十三

由于现在这场危机,是全世界联动的危机。而危机的源头,与美国的资产泡沫和互为
因果的私人债务泡沫有关系。由于笔者目前为止所谈的金融业、银行业等货币的道理,都还
是一国之内的。为了说清楚当今世界到底着了什么魔,笔者还需要谈谈跨国货币现象。

跨国货币往来,至少分两类,一类和国际贸易有关,说白了就是伴随着有形或无形的
货物的跨国转移;一类和投资行为有关,投资行为又可分为实业投资及利润汇回与证券投资
和收益汇回两种。(在危机前,笔者听到有些聪明过了头的学者,说美国对冲基金向日本等
国的养老基金筹资,是销售“理财”服务,也是一种“贸易”。这是一种混淆是非的说法,
咱们老百姓不要被这种花言巧语蒙了头。)

那么国际贸易中的跨国货币往来,目前有四种形态存在:第一种是统一的单一货币,
第二种是你来我往的“双向货币”,第三种是“单向货币”, 第四种则是两国间使用第三方
货币。

统一的单一货币的典型例子就是欧元区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交换。如果撇开政治意义上
的国家分界,单从经济和市场意义上来看,欧元区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和中国各省市之间的贸
易没什么区别。当然由于我们已经知道货币的载体是银行,所以真正的单一货币一体化,还

86
供需理论,严格的叫供给曲线-需求曲线理论,是现实 20 多年出了一小撮学者意外的全世界大批经济学
家使用的经济原理,即有一条仿佛如中文里一撇的“供给曲线” (直观解释是价格越高越愿意提供更多的货
物),还有如同汉字里一捺的“需求曲线”,两线相交,得到所谓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而这种理论误让人
认为,这些交叉所得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是不可以动摇的,是“上天决定
的价格”,所以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是自然科学的真理。这些经济学家,把这套思想应用到所有方面。因此
在劳动人民的工资问题、借贷资金往来问题(即货币创造问题) 、投机市场问题上,都犯下来错误,结果给
社会带来了无数本可避免的悲剧。
这种理论的错误,首先在于错误的把供给和需求描绘成了静止不动的曲线,现实生活中供给能力和需求
随着货币资金的流动而随时变化,并不存在所谓稳定的需求曲线,也不存在什么均衡价格、 “上天决定的价
格、劳动收入”,现实世界更倾向于在过度供给和过少供给之间反复持续波动;其次在于这套理论无法应用
于可转手倒卖的股票市场、炒房市场,和银行贷款的原理研究。
87
1998 年,金大中当选东亚金融危机后的韩国的新任总统。自那以后,由于金全面贯彻其政治理想下胡乱
套用的盲目接轨政策,以及后来的卢武铉总统也不通经济实务,原先主要服务于产业的韩国银行,经历了
全面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为向外资开放,任由外资收购或大规模入股韩国银行。通过
重组后韩国银行业面目模糊。韩亚银行(高盛、淡马锡、德国安联保险参与)、外换银行(德意志银行和孤
星资本先后参与)、友利银行(美国新桥资本集团参与)及其它大批银行均被入股甚至变身国外银行分支机
构;另一趋向是全心全意学习美国金融模式,大力发展消费者金融和房屋贷款,这一方面形成卡债卡奴问
题,另一方面与汉城的房地产泡沫相呼应,让政府威信受损。这种模式,国际经济危机,产品需求消失而
重创韩国出口电子企业下,就会通过出口型企业的萎缩,影响人民收入,最后形成连锁反应,使得国内资
产泡沫破裂,信用卡债务危机加剧浮现。韩国一些艺人爆出财务困难乃至自杀的事件,与此也有关系。
需要所有欧元区的商业银行,行使同样的规则,不出现严重的以来国家在税收方面优惠等不
公平竞争,在资金流通和货币区内跨国贷款上没有障碍。目前欧洲国家在国家之间防止恶性
竞争上还不够好,但就贸易上来说,其实比政治上同属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内地,要更像一
个单一经济主体。

由于现代货币的基础货币都是中央银行创造的法币,如多国处于同一货币区,则意味着
多国共享一个中央银行。因此,这种交易并不增加这个多国经济体的银行体系的总货币量,
只是货币在不同的交易企业的账户之间,互相流动而已。

国际间“单一货币”的另一种形式,是一种非正式的安排。就是虽然这两国之间不存
在官方协定统一货币,而是有两种货币,但一种货币过于强势,而另一国货币相对软弱得多,
那么其中的弱币国家,就容易无条件地接受强币作为本国的国际贸易结算的单位,而且还往
往允许这个强势货币在本国流通。这类弱币国家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过去本国货币不
争气,有过剧烈的通货膨胀经历,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只好接受稳定的外币作为储值手段,
如东欧的俄罗斯、乌克兰,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拉美的阿根廷、巴西等等,或者是自己
国家太小,出于政治原因要表忠心而一屁股贴在人家大腿上宣布本国采用外币,如自行采用
欧元的黑山和科索沃地区;另一类是本国执政者比较安逸,在自己国家没有什么制成品的制
造能力,享受消费都依靠于外国,所以干脆就让美元在本国土地上随意流通,比如中东的不
少阿拉伯产油国,可以允许卖石油得来的美元在本国经济体系里流通。

从总体上来说,这些国家其实是比较可悲的,当年米尔顿·弗里德曼这位老先生就出
了个损招,基本意思是苏联东欧(当时正处于“苏东波”88的前夕或风雨飘摇),最好采用
当时的美元和西德马克作为自己的货币。当然大家就要问那么大的苏联东欧,上哪里去找足
够的外国货币来维持本国的社会运转呢?答案自然就是靠出口本国的产品和资源,变卖本国
的资源资产,换取本国社会运转的必需品货币。当然,这一招的效果,就是白送美国欧洲一
个大水鱼,外加本国的货币体系的控制权。

图 3.3 阿联酋的迪拜在近几年大兴土木搞的高层建筑,其资金来源于通过金融业吸收产油国和世界的资金
2009 年 11 月,迪拜国有企业等爆出陷入债务危机,推迟偿还债务

88
“苏东波”,指 1989-1991 年间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这些国家的商业银行,如果不具有美元贷款的功能,那么也就不会产生银行信贷的创
造货币作用。而流进来的流通外币,当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无法消化的时候,会可能带动物
价的上升,逼得你不得不将这个外币“花”到外国去(通过进口或者投资的方式)。危机之
前的 2005-2007 年,中东的很多城市,比如迪拜、阿布扎比,掀起建设奢华浪费的高楼的狂
潮,而俄罗斯的莫斯科遍布外国人开的高级餐馆,就是一个例子,而中东的所谓主权投资基
金在欧美连下几个投资大单,也与当时能源价格高涨导致中东美元四溢有关系。

国际贸易中你来我往的“双向货币”的例子,可以在一些欧洲和美国之间的贸易上找到。
即欧洲人进口美国货付美元,美国人进口欧洲货时付欧元。当一个美国公司进口欧洲货付给
欧洲公司欧元,出口美国货会收到欧洲公司付的美元。欧洲的出口商和进口商也是同样。如
果双方的贸易平衡,就是说经过清算,出入相抵,那么两边的银行货币额也就没有变化。当
然,欧洲人进口美国货的时候也可能付欧元,美国人进口欧洲货的时候也可能付美元,但是
只要双方恰好平衡,情况也还是一样。

如果出现不平衡的情况,贸易顺差的一方比如说欧洲,多卖了东西到美国,那么就应
该有结余,而这个结余,如果美国人用美元买欧洲货,那就是到了欧洲人手上的美元,如果
是美国人用欧元买货物,那就是新增的欧元。如果是用美元购买的情况(这种情况相对简单
一些),那么这笔美元数字,就到了欧洲企业的手上,再通过层层美元兑换成欧元的步骤,
成为欧洲央行手中的美元数字,此时欧洲央行对这笔美元数字的处理,可以选择持有美元现
金,也可以在美国某个商业银行或美联储那里开有美元账户存进去,也可以购买美国的各类
债券或其他证券(但一半是国债),这几种形式都叫欧洲(中央银行)的美元储备。至于美
国人用欧元购买货物的情况,其结果与此类似,只不过用美元换欧元这个步骤,不是发生在
货物交易之后,而是发生在货物交易之前而已。

那么这个结果,对美国和欧洲的货币增长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美国的货币供应量,从
美国人拿到美元开始寻求购物的那一刻算起,因为这笔美元数字是最后到了欧洲银行手里,
如果它以现金持有,那么美国的货币量自然是受到了影响,如果它以存款形态持有,美国货
币总量表面上不变,但如果这个存款相对较少动用,那么活跃货币减少,如果它以购买美国
政府新发行国债的方式来处理这笔美元数字,那么等于是这笔数字货币返回美国手中(具体
说来就是美国政府手中——我们知道美国政府肯定是会把这钱花出去的),所以美国的活跃
货币量,相比初始那个美国人拿着美元去采购欧洲货的时候,并没有减少,只不过是美国用
债券(国债)来换了欧洲的货物。

但是如果不仅仅只追溯到美国人开始寻求购物的那一刻,而是再向前看一眼,把美国
人用来购买外国货的美元(美元数字)的来源作一个追踪,那么如果这钱是他挣来的,那么
好说,结论还是没有变化。但如果这钱,是贷款创造出来的,特别是消费者贷款创造出来的,
那么这样算来,在购物前,美国的货币总量和债务总量就已经增加了一个数,等从购物到欧
洲央行认购国债这一圈折腾完,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仅仅是平添了美国的国债,而且还多
出了一部分美元和美国的私人债务。中国过去几年和美国的关系,也有些类似,这就是美国
私人债务和国债暴增,以及有一段时期所谓流动性(就是数字货币)过剩的机理。

值的一提的是,如果说欧洲特别是过去的联邦德国的中央金融机构,还有所谓外汇储备
的概念的话,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却没有什么所谓“外汇储备”。89在 1973 年后的
自由汇率环境里,美国只是由让美联储纽约联储行操作的美国财政部的外汇稳定基金,以及
美联储本身和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互换池”来扮演外汇储备的角色。这些资金折合美
元只有数百亿。

再来看贸易不平衡下欧洲的货币量,欧洲的企业获得美元,将其向欧洲的银行,并最
终向欧洲的中央银行换得新创造的欧元,所以欧洲的货币量有所增加。这不平衡的国际贸易
的效果,其实就是以国外货币符号的“流入”贸易顺差地区(其实真正说来并没有流入,仅
仅是美国人在美国的银行户头上的数字,划转到了欧洲的银行在美国银行户头上的数字,大
部分顺差“流入”欧洲的美元,其实根本从来没有在物理意义上到过欧洲)为基础、
“借口”,
在贸易顺差地区创造出本地的货币出来。比如说这批新的欧元货币,可以看成是“表面上流
入”的美元在国境上“脱掉美元的外套”形成的,而“脱掉的外套”,就成了欧洲的外汇储
备(以国债的形式)。

第三种,就是“单向货币结算”的国际贸易,比如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目前不论是
进口还是出口,都还由美元结算。90当中国公司买了美国货时,就将其账户中的人民币,发
给中国的中央银行人民银行退出流通,而人民银行,就从其在美国的日常资金账户中,转账
给美国公司在美国的银行账户。反之当美国公司买了中国货时,就将其银行中的美金转给了
中国公司,然后中国公司,就把这个钱打进中国中央银行的账户,然后中国中央银行就按照
兑换率,换出人民币给中国公司。

所以说,如果中国出现贸易逆差,则本国国内货币会萎缩,而中央银行的美元资产也会
缩减,流入到美国公司的本国银行账户里。如果中国贸易顺差,那么情形同上文中欧洲的情
况一样,中国的中央银行的美元资产会增加,本国货币总量会变大,而美国国内的美元货币
量,其实并无变化。

对于中国来说,重要的“单向”国际货币往来关系,除了国际贸易之外,就是外国投资
时流入的外国货币——笔者这里指的主要是进来办实业的外国直接投资。这个步骤也是外国
企业的美元货币数字通过兑换,被最终转移到中国的中央银行在美的户头上,而兑换出来的
人民币,作为基础货币进入中国国内的银行系统。可以说其中的美元货币并没有离开美国的
银行体系。这个例子和贸易顺差的情况之不同的是,贸易顺差造出来的人民币,是由中国公
司持有,而外资投资兑换过程来的人民币,是由外国公司持有。

第四种的国际贸易形式,就是比如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用第三国的货币如美元
或欧元来交易,比如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过去那么多年一直是拿美元交易的。(直到
最近才开始采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这种交易的情况其实和中美交易一样,就是中国顺差的

89
截至 2009 年 3 月,世界各国的官方(中央银行或其他政府机构如财政部)的外汇储备折合美元,前 10
位分别是:中国 19460 亿美元、日本 10110 亿美元、欧元区 4300 亿美元(欧洲央行 607 亿美元)、俄罗斯
3761 亿美元、中国台湾 2920 亿美元、印度 2487 亿美元、巴西 2032 亿美元、韩国 2015 亿美元、中国香港
1820 亿美元、新加坡 1650 亿美元、阿尔及利亚 1380 亿美元。这里面没有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
产油国的原因是这些国家多以美元为准国内货币,且将其调出成立主权投资基金公司,更多持有国外股票、
房地产等资产,所以不计入“外汇储备”。这些阿拉伯主权基金在危机前身躯庞大,如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投
资局,资产规模大概曾达到过 6000 亿美元。美国相当于“外汇储备”的总量,则折合约 712 亿美元。
90
本篇笔记在写作时中国和一些国家的货币互换协议尚未启动,人民币用于外贸尚未提上日程。在本笔记
后文提出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关系后,国内出现了人民币结算的呼声。——编者注。
时候,导致中国持美元资本增加,和人民币新货币量上升。而在逆差的情况下,国内人民币
数量减少,美元资产持有减少。

所以国际贸易不平衡,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措施,必然带来顺差国本国货币量的增长91,
和顺差国作为外汇储备而持有的逆差国债券(通常是国债)或其他证券的增长;逆差国的本
国货币量不变(相对于购货前)。而人们最关切的改变正是在于有贸易盈余的欧洲人,在美
元和美元资产(可以是美国的股票和债券,也可以是美国的公司和房产等等)的拥有权上增
加了。而这十几年来大肆宣扬国际资本自由流动,金融市场多多的开放(这当然伴随着要求
货币自由兑换)的本意,是将欧洲人或其他债权国的这些美元资产加水稀释(骗这些冤大头
去买次贷资产那就是加三聚氰氨了),美国的各类公司、实体,从炒股或各种“金融投资服
务”中抽大头,并且最好能靠你这些海外投资人的撒钱购买,给美国各类资产品如股票、地
产的账面价值膨胀再烧上两把柴,减轻贸易交易不平衡带来的美元债务的相对压力——不
错,我美国被海外人持有的债务是在增加,可是我美国的股票房产也水涨船高。

当然在现实操作中,由于外汇交易里,服务于国际贸易的部分比重很小,甚至服务于实
业投资的也不多。大部分都是属于在各国之间游走,投资于各国的证券或其他容易买进卖出
的资产(如房地产),借用这些“快钱资产”本身的升值泡沫,或者借用两国货币之间的汇
率变化谋取利益。最近几年又出现了利用息差的食利套息交易(Carry Trade)——这是因为
各个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松紧不一,就出现在低利率的国家借钱,兑换入高利率的国家,或
存款或投资的行为。这种行为由于大批人一拥而上,纷纷要把低利率国家的货币换成高利率
国家的货币,自然造成高利国货币升值,兑换率扭曲的,当然,当大家要把套息交易所得兑
现的时候,又出现相反方向的情况,整个汇率大起大落。

二十四

上面的这些投机性的快钱国际流动,当然要以资本账户完全开放,货币完全自由兑换作
为前提。这些蜂拥而来的外资,如果你与国际接了轨,就会如履平地的昂首阔步,进入你整
个银行体系,帮你大幅度创造出货币总量,而且集中到资产领域,烧热整个经济,进一步带
动国内的借贷规模,通过银行借贷这个放大器翻倍扩充,把股票和楼市一路炒上去,一时间
本币升值,国家出众,成为全球投资家纷纷议论的明星……直到开始出现借贷的坏账而导致
整个系统急据萎缩,然后就在一片惨叫声中,外资又大幅度出逃,自由兑换的外汇率向相反
方向移动,本币汇率一路自由落体,通过进口品的本币物价急升传导国内通胀,而同时又使
国内信贷,包括实体经济的信贷干涸,国内企业在前后两头挤压(即成本原材料中来自进口
部分本币价格因为本币对外币贬值而上涨,以及恐慌中信贷难求下的高利贷压迫两座轰然压
下来的压顶五指山)中纷纷破产,人民在收入下降物价上涨中煎熬度日,整个国家陷入金融
和经济危机。

这样的事情,在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已经上演过完整的一出戏,而今天在韩国,大

91
指的一提的是这些本国货币的增长,只要本国的生产能力在火热的再投资中不断增加,就不存在通货膨
胀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从事制造的中国在危机前的 2002-2005 年通货膨胀较小而本国国内只有消费的阿联
酋、沙特等地通胀高达 10%的原因。即便中国的生产能力在高速成长,但是中国有关金融主管部门,在过
去几年中仍然误把从外部输入的通货膨胀,当成是货币增长带来的通货膨胀而试图加以限制,采用了包括
发行央行债券(央票)冻结这些蜕变自国外顺差的货币,提高民间利率等做法。这种做法到 2008 年下半年
全球危机非常严重时才出于形势逼迫而有所改变。
概又会重演一场。 (本笔记写于 2008 年 10 月,韩元在 2008 年 10 月和 2009 年 2 月两次大幅
度贬值,从 1000 韩元直升到 1500 韩元兑换 1 美元。——编者注)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的两道
防火墙,就是中央银行控制的鸟笼兑换系统(货币兑换),和对外资,尤其是流动性的非生
产性投资的严格控制(资本账户控制)。中国政府坚守住了这两个长城,是中国经济能够逃
过这次全球危机中金融方面灾难的主要原因。

笔者所说的这些道理,其实并不难理解。但是为什么中国(以及美国)有那么多经济
学家,虽然号称肩负研究经济的使命,却连这个道理也稀里糊涂,说不清道不明呢?

这些“经济学家”们的看家本领,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金流动的领域里,也可以概括
为一句话,那就是“自由至上”。所谓自由至上,主要指的是两点,一是在贸易领域里主张
自由贸易,二是在投资领域里主张完全开放,不仅可以搞实业投资,也可以搞自由的证券投
资,同时伴随以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这是快进快出的证券投资的必要条件)。经济学家以
及他们背后的政客和商人,为了宣扬这两套观点,可以说是发动了官商学一体化的宣传攻势,
前者宣传了六十年,后者轰炸了三十年。

首先是自由贸易的这套理论,其实虽然说这批经济学家自认的老祖宗亚当斯密在其著
作《国富论》中加以鼓吹,但很快便有后起美国的首任财长汉密尔顿和德国学者开山鼻祖李
斯特对其理论大加鞭笞。其中汉财长手中有权,所以干的最绝,在美国禁止销售《国富论》,
免得蛊惑人心。李先生虽是一介书生,但亲自调研,发挥本家优势,在赴美考察后集汉财长
之见解于大成,上升到理论化的高度,写成《政治经济学之国民体系》一书,竭力驳斥当时
以汉堡商人92为首的“无条件开放派”

斯密老先生的鼓吹,主要是从一些简单的商人推理出发,主张应利求便,政策跟着商
人的需要走,让各类生意机会充分挖掘,不要局限于国界。汉财长和李先生的观点,则主要
是产业升级论、幼稚企业保护论和恰当经济合作理论,笔者在这里不好详细展开,但概括起
来,主要意思就是简单的自由贸易思维会让占有谈判优势产业的国家越来越占好处(比如你
要用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去换取别国的一辆机车),而若本国原本不具有先进产业,那么工
业进步永远无法进步;换句话说,自由贸易是富国强民的手段,应与其它手段并列,择优择
时而用之,范围上应以一定的边界为限。在汉财长和李先生的那个时代,这个范围大概就是
一个大的主权国家范围之内,所以财长在确立美国高关税传统的同时,却一定要拆除美国各
州之间的藩篱,而李斯特在痛斥盲目向英国开放的同时,却竭力鼓吹德意志的统一,把那些
在路途中抽索层层买路钱的德国小邦国,视为德国不发展的罪魁祸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
经济思想的最早名字,就叫“美国主义”(Americanism)。在最近的危机中,很多丢掉工作
的美国普通老百姓,又开始怀念起这被遗忘的老祖宗的遗作,“美国主义祖孙三剑客”——
汉弥尔顿财长、凯里教授93和林肯总统,估计要再次被推举出来,顶礼膜拜。

这套对内整合国内市场,对外高关税的办法,被美国采纳了一百五十多年。美国始终
“光荣屹立”,丝毫不理会大英帝国手下一帮学者唧唧歪歪的说法。当时美国的平均关税水
平,长期保持在 40%以上,笔者要特别点名林肯,这位美国人民顶礼膜拜的神一般高尚的

92
当时德国尚未统一,有各类侯国(如普鲁士、奥地利、萨克森、拜仁等等),各类自由城市(如汉堡、
法兰克福、不来梅等) 。其中建设在河流、海洋沿岸的自由城市,具有和国外做生意的传统。以汉堡为首的
经商团体,非常亲英。主张既然英国有工业品,德国人就买英国货即可,无需发展自己的制造业。
93
亨利·凯里教授,林肯的经济顾问。被认为是“美国主义”或“美国经济思想”的代表人。今天美国约
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商学院即以凯里教授的名字命名。
总统,就是保护主义高关税最坚定的操盘手,一口气再把关税提高到 60%以上。直到二战
结束,罗斯福总统去世,美国发现这世界首领是当定了,这才开始组织(号称重组,因为正
好打完仗嘛)世界的贸易体系,建立了关税总协定,也就是今天吹得神之又神的世界贸易组
织(WTO)。当然由于这个世界贸易组织是美国主导制定的,所以在这个表面主张自由贸易
的协定里,也写入了一大堆为美国有利的条款,再加上美国一大堆对外宣告法律效力高于你
这些国际协定的国内法,便做到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自由贸易有利的时候我就
笑纳,不利的时候就可以抛得无影无踪。但是由于美国手上有舆论轰炸,智库军团,教授学
者,轮番上阵。结果半个世纪后,这个世界上从美国到欧洲,从中国到巴西,没有几个人还
记得当年老祖宗各属哪家阵营。总的效果,是“保护主义”从 19 世纪到 20 世纪前半期的中
性词汇,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贬义臭帽子,而美国人在这套不对称机制下,则能想干嘛
干嘛,日本汽车、中国电器,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常有理”。

图 3.4 “美国主义”三剑客和他们的德国同仁:(从左起)汉密尔顿、凯里、林肯、李斯特(德)
图 3.5 今天的痕迹:10 美元上的汉密尔顿和 5 美元上的林肯。但是他们的经济思想被刻意遗忘

笔者在这里回顾这些历史纸堆,当然不是故意要和唱响世界几十年的曲调唱反调,而
是要告诫同胞,不要过于轻心,把一些枪手文章,一字不改当成了真理。笔者历来主张本着
实事求是的态度,应势定策,为国民谋取最大的利益。因此笔者的主张,从《大国游戏》的
前两个系列,以及笔者计划在未来要谈的内容,都可以看得出来,那就是充分考虑地理等因
素的经济圈理论,即取分工生产的精华,又去马太效应之糟粕,使得经济圈内的所有经济体,
所有百姓人民,都能够充分享受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的好处。

那么那些不加细查的“学者”们是如何鼓吹自由贸易的好处的呢?撇开一些看似玄奥
的专业高论,其实这些人说的就是“各兴所长,互通有无,于人于己,莫大善焉”。换句话
说,这些人首先先把国际贸易——乃至包括咱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国内交易,都当成了物物交
换,而这些交换的物与物,都是类似于苹果和梨子之间的那种平等关系(即不存在关键产品、
关键部件和非关键产品、非关键部件的区别)。你生产苹果,我生产梨子,然后苹果换梨子
梨子换苹果,你也可以吃到梨子,我也可以吃到苹果,调节口味,提振味蕾,多么美好的事
情啊!

在现实残酷的世界产业金字塔里打拼的人们都知道这种粉饰太平的理论的胡说八道。
我们知道 IT 通信设备和低档的服装之间的关系决不是什么苹果和梨子之间的平等交换关
系,没有华为中兴们的设备冲击,恐怕今天我们还要像非洲黑兄弟们每月交纳 500 块的通话
费;我们知道什么叫核心技术、核心商业优势;我们知道就是在同一个产品里,关键部件,
和零件组装分享的食物链中的份额,是天地之别;我们知道国际贸易的重要功能,主要是为
了在和国际高手同行的竞争的压力下,敦促我们的生产者积极创新,推动人类科技文明的进
步。

所以国际贸易,决不是先欣欣然参加国际贸易,被动的接受国际诸强分配给你的位置,
然后就整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在国际分工中永远满足于既有定位;真正的国际贸易,应
当是先敢于进取,积极突破,然后到国际上去和先前的国际诸强奋力挑战,不断地在急风暴
雨、惊涛骇浪中创新进步,勇往直前。

如果说国际贸易的理解,本来已经有微妙之处,使得自由贸易,更像是一个服务于某
些群体的利益口号,而不是一个基于现实推理得到的科学。那么对于自由开放资本市场,这
些所谓的学者们,又是如何圆话的呢?最便捷,也是采用最多的一套说词,就是在“自由贸
易就是好来就是好”的基础上添砖加瓦。当然最简单的思路就是在“自由”这个词上下文章,
故意把精神上的自由、贸易上的自由和资本以任意形式进出这种自由混为一谈94,就如同某
些国内报刊鼓吹的那样,让中国老百姓去“自由驰骋”国际证券市场,“发挥民间智慧”,斩
得丰厚利润。稍微“严谨”一点的说法,则基本上是曲解跨国证券投资,让它尽量和已经漂
白过的国际自由贸易理论貌似神合。

这种曲解的办法大体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把人们的投资行为,解释成“未来消费”
和“现在消费”的取舍;套到那个把国际贸易弄成苹果和梨子互相交换的比喻上,就是“未
来消费”是苹果,“现在的消费”是梨子,这样投资行为就被解释为一种“商品与商品的交

94
每次笔者提出这些自由的时候,总是喜欢加一句:让全世界无产者自由移民,这些自由专家们就立即闭
嘴了。
换”,既然苹果和梨子应当自由交换,互通有无,那么你“未来消费”和“现在消费”难道
不应当自由交换吗?而所谓“未来消费”和“现在消费”之间的自由交换,其实就是人与人
之间,或者国与国之间自由借钱交换,就是对能带来利息红利的证券的自由投资。所以当年
克林顿的财长萨默斯老兄就说了:自由流动的国际投资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它只不过是一种
“跨越时间”的“特殊的自由贸易”。

第二条路是披上所谓“比较优势”的外衣。本来“比较优势”这个词,是和国际贸易
搭配的。再拿苹果梨子那个例子来套用,如果你种苹果比种梨子在行,那么你就具有“生产
苹果的比较优势”,反之,你则具有“生产梨子的比较优势”。于是在危机前,有这样一套振
振有词的说法,声称中国人的比较优势是造东西,美国人的比较优势是“搞投资”;因为中
国人不善于理财,所以要由美国人来代劳,故而中国人甘愿接受一个“稳定但较低的投资回
报水平——美国国债的回报水平”。所以中国生产,美国消费,中国提供物质,美国提供“金
融服务”,是绝对的“天生一对”。

这两种说法,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知识,凭直觉都能感到荒谬的过分。笔者只在这里略
微说明一二。第一种说法,谬在“错上加错”,首先错在现实社会市场交易基本不是物物交
换,而是笔者拿鸡蛋为例子的穿插着货币的通过利润、工资购买力分配的产业链条分工交换,
所以任何市场交换都不是简单“各得其所”、“你好我也好”
;而后错在把“投资/储蓄”这种
追求赚钱的非物质的事情,当成了“苹果是今天吃还是明天吃”这种物质消费的事情;其余
荒谬成分暂且不论。第二种说法到危机爆发的时候已经破产,那些号称“美国人财技炉火纯
青”(其实干这行的“美国人”也不是美国老百姓,而是美国老百姓恨的咬牙切齿的无祖国
多肤色的高端金融家们)的“学者”可以找豆腐一头撞死好了。95

二十五

最危险的建议,在于有这样一批中外学者,或者是因为食洋不化的书读多了,或者纯
粹就是别有用心人士,将笔者上面所说的那套谬论,和目前中国的国际贸易及国际直接投资
造就的外汇储备揉在一起,搞出一个针对中国的“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这种危险但又十分经典的套词,善于把自己伪装成一幅为民直言的士子模样,以博取
一些情绪激动而理性不足的老百姓一时的欢呼。这套危险说法就是吸取上面的“自由投资就
是好”作为基础,和你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结合起来,试图达到促使中国资本账户自由开放的
目的,让各类对冲基金,踏入国门如入无人之境。这套说法是这样说的:你中国的外汇储备
过多,其实是一种国家的干预的恶果,因为中国“干预企业和百姓结汇”,所以使得这些外
汇,都被“垄断到国家的手中”,使得这些外汇,没有为老百姓造福;而正是因为你干预外
汇,又不开放资本账户让资金自由进出,所以中国老百姓投资的余地很小,造福于民的做法,
就是创造尽可能多的投资品种,期权期货,国内国际统统开放,让老百姓有着“充分的选择
投资的自由”(香港、新加坡和台北的市民“自由选择”投资雷曼迷你债堪称经典案例),这
样,老百姓就可以驰骋道琼斯,饮马伦敦城,自然不会“被迫”存款,“被迫”把外汇兑换
成人民币,让那帮官员们去“糟蹋”了。所以,一切罪恶都在“强行”实施“外汇管制”的

95
荒谬之处还有:投资根本不是一种生产产品的行为,仅仅是一种资金货币投向的决定。这些“理论”的
一大特点是均缺乏对于货币流动的考察,因此也无法明白货币的实际功用和循环流动的本质。一句话,这
些所谓的经济学者,根本不明白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如何运转。
中国政府。96

很显然,看看东南亚和韩国97的前车之鉴,就会明白,这种自由,与其说是为老百姓提
供打理财产的自由(其实这些玩艺多半是普通老百姓参与不了的98),不如说是披着自由权
利的外衣,来毁灭中国老百姓工作的自由,生存的自由,毁灭中国的生产企业安心生产,服
务社会的自由。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有关证券及其他衍生工具投资开放的货币自由兑换环境下,暴露给有心人士的货币攻击的
风险的通俗解释,请参考附录。——编者注。)

这套蛊惑人心的说法不可掉以轻心还在于,它可以被充分的利用起来,为这次危机的
真正根源开脱责任。得出的理论虽然荒谬,但却可以为政客所用,既与目前已经达到统治地
位的“自由”学说相配合,又可以把寻找危机罪魁祸首的矛头,从美国移向中国。这种移花
接木,巧舌如簧的故事是如此编造的:因为你的外汇管制,造成了中国居民不能自由投资特
别是自由的投资到美利坚,所以形成了“过度储蓄”,这种过度储蓄只好倾倒到了美国,这
就造成了美国的“流动性过剩”,结果这些过剩的钱总要找到出处,所以只好用种种手段,
借给了无辜的美国人民,所以美国人民借了过多的债,今天还不了,都怨你中国。99

这套看似荒谬的说法,却高度符合“政治正确”的寻找替罪羊的需要。这套故事细可
以瞄准打击中国政府,集中攻击中国政府未把国际收支的资本账户自由开放,攻击中国政府
这种“愚蠢的行为”,在国内导致老百姓“缺乏投资自由”,在国外导致美国“钱太多”,逼
得美国人一个个跳进债务陷阱;粗则至少可以攻击整个中国,比如说也许有人认为即使让老
百姓拥有投资美利坚的自由,也仍然是一种变相储蓄,把钱送到美国,所以中国政府放开不
放开,美国都“钱过多”,那么便可以改口攻击是因为整个中国故意多储蓄,导致美国人不
得不把过多的钱“借掉”,最终造成今天的危机的。

这种说法完全是指鹿为马,胡说八道。

根据笔者对国际收支的货币原理描绘,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个结论是由于美元是现
行世界货币,在中国和美国的贸易之中,中国赚到的美元几乎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美国的银行
系统,而是以美国国库券,或者是货币市场基金的形式,在美国银行系统里存在。仅仅是这

96
2009 年初又有国内个别学者爆料,声称要把外汇储备分给老百姓。笔者不知道这位学者是否知道一个常
识:外汇储备提成现金,是外币,在中国不能使用,只能兑换成新的人民币,这样一来等于是认为再造整
个外汇储备规模的现金散发到民间,这种剧烈的一夜货币创造只能是带来瞬间的通货膨胀,不知道现在国
内的学者,是否是肚里空空,只求制造哗众取宠的惊悚之语。——作者补注。
97
东南亚、韩国、中国台湾以及日本这些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的时期,都实行较为充分的外汇管
理制度,货币兑换,必须服务于贸易和实业投资目的。笔者一位台湾友人的回忆,在 90 年代中期以前,台
湾市面上是看不到外国货币的。这几个地区的门洞大开,让外国资金在证券渠道上出入自由,就是 90 年代
的事情,随即发生了金融危机。
98
大部分期货交易都是“十万刚刚起步,百万马马虎虎”,门槛很高,当然这些学者又会鼓吹要开放引进
外国对冲基金或其他基金来帮中国老百姓“代劳”积少成多帮忙投资各类期指期货了。至于期权,以香港
搞的零售化老百姓参与的涡轮(warrant,即一种创设期权)为例,可谓物如其名,是名副其实的吸卷百姓
财富的大漩涡。
99
到 2009 年 2 月,这套说法已经开始在英美财经杂志上盛行,进一步证明了笔者在本笔记中的论断。—
—作者补注。
些数字美元,从美国的公司或个人的账户里,最后转到了中国央行在美国的账户里。

这些转入中国央行在美国账户里的美元,不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美国银行系
统通过贷款(最近几年特别是消费者贷款或变相形成的消费者贷款)创造出来,靠买来自中
国的进口货付款给中国人的。如果中国人把你这 1.9 万亿美元,提成现钞,拿回中国埋在中
南海的后院里,那是会减少美国银行系统的基础货币。但问题是,这从来没发生过!

而且你创造这些数字货币资金出来的罪魁祸首,往近了说就是格林斯潘在 2000 年后连


续 20 次的减息,和美国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票券业务和房地产上毫无止境的疯狂贷
款导致的,往远了说是美国自己的产业在毫无节制的解除管制的政策下空心化,人民群众收
入低,不得不半推半愿大搞消费者借贷和期盼炒房掉馅饼的房贷带来的。这些钱在美国人买
中国货,最后划入中国央行账户之前就已经存在。中国央行在美账户的这些钱(符号)根本
就没有增加美国经济里的货币投放量。根本不是美国过度借贷的原因,而是过度借贷的最后
结果或沉淀而已。

还有的人想来玩专业名词,说中国央行这些钱不是存在美国银行开的账户里,而是通
过认购美国 10 年期国债的方式,冻成了国债,结果这认购一多,美国的 30 年长期房贷的利
率就低了。这首先只是一个细枝末节的无聊辩解——美联储决定了极低的短期利率基准,长
期利率再高也不可能高到哪里去。除此之外,造成美国房地产贷款危机的,不是什么长期利
率过低,而是短期内按照 3 年、5 年利率的优惠利率去搞各类创新贷款,如不用首付只付利
息(Interest Only)的贷款等种种“新金融”“发明”。

另外一个结论,是一些人指责中国“操纵汇率”是造成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的说法也是
一派胡言。笔者早就说了,无论升值贬值,中国对美出口的增加还是降低,以及因为这出口
变化带来的中国国内货币投放量增速的变快变慢,美国银行体系里的美元数字总量没有变
化,无非是在中国央行在美账户和美国自己公司和私人的账户之间的划账变化而已。即使说
中国操纵汇率导致价格过低(的确是较低,笔者是不赞成过低的出口价格的,因为对中国人
民并无实际好处和意义)导致美国产业空心化恐怕也是胡扯,因为中国产品大规模进入美国
市场是 90 年代后期乃至 2001 年以后,而美国产业的空心化,大部分老百姓转向不稳定就业
早在 80 年代就开始了。美国总货币量增加并非是为了补偿美国从外国进口的需要,而是因
为美国的经济模式已经空心化到了推进信贷提高负债成为美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动机”的地
步——希望靠这个发动机带动美国账面的 GDP 增长。

在一片来自国外的噪音中,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面临的真正问题,对于中
国的决策者特别是金融决策者尤为重要。这里面关键要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要人云亦云,
甚至影响自己的思维。结合最近几年中国央行的举动来看,在恰到好处抓准主要问题这一点
似乎做的并不是很如意。

危机前到危机爆发后近一年之内,中国的央行似乎倾向于加入国际大合唱,先是高喊
国际流动性过剩, “货币是一切通货膨胀的来源”
,在国内大搞紧缩政策,在国外满足升值的
要求,又是发行央行票据(央票,一种央行发行的债券,作为商业银行的购买投资品种,起
到吸收基础货币,约束银行贷款能力的功能),又是提高利率,而人民币的汇率,在 2007
年到 2008 年上半年,经历了一次非常快速的升值期,给面临外来购买力下降的沿海中小企
业,带来了相当的压力。而等到最近突然四面楚歌,似乎央行在领导的压力下,方寸大乱,
又减息又降银行准备金,大有点惊惶失措,不知所谓的样子。笔者建议这些官员静下心来,
先查一查,明确事情原理再说。其实,为国家长远发展计,由出口下滑导致的产出过剩能力,
自然还是应以内需消费的增加来转型。

二十六

笔者已经提过,中国过量的外汇储备,并不是美国货币泛滥的原因,而是美国货币泛滥
的结果。是美国国内滥造货币,只不过借其历史上形成的世界货币地位,作为世界通行的购
买力向中国购买货物带来的痕迹罢了。

在美国,信贷被用来支持金融业的各种票券买卖和金融衍生工具买卖,被用来支持房地
产价格,被用来购买大宗消费品如汽车等。从 2001 年开始到 2006 年,短短5年之间,经过
美联储的大手一挥,一会儿每年 10 万亿的金融贷款货币创造出来了,一会儿每年 2 万亿的
房屋贷款货币创造出来了,诸如此类……你那一年的外贸赤字,无非是和实业有关的贷款产
生的数字货币流到国外,全世界所有和美国贸易的国家加起来只不过区区 8000 亿而已,算
不得什么大数。而中国只有这 8000 亿中的一部分,主要是吃进了些消费类贷款为源头产生
的数字货币而已。

所以,一切不过源于数字。奥妙在于,你中国得到了这些“数字货币”的购买力后,如
何为自己服务。如果仅仅是用这些数字货币投入到金融数字游戏里,去获得一些账面上的数
字收益,始终不能兑现(所谓兑现,就是还是持有那些纸面资产、电子资产,没有给中国老
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生产-消费的触动、变化),那么终归还是死守虚幻的数字罢了。如果能
够不是仅仅在数字上作游戏,而是带来实际的东西,代动生产的内外循环,那么才是真正用
到了刀刃上。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了笔者为啥上面说纸面投资的损益“并不重要”了。如果中国
的外汇储备,不能用来进口能够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原材料、能源,不能用来进口提高中国
人民生活水平的消费品,不能带来中国科技进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而仅仅是一个不
能流动、锁定在那里的数字符号(无论这符号以账户存款还是以债券甚或股票形态存在)。
这种纸面投资,无论在美国赚了还是赔了,都不会对中国的经济和百姓生活都有太大的影响。
所以不必整天盯着别人的证券市场,“赚了”就以为有功,“赔了”就蔫如霜打茄子。

所以也就是说,按照过去几年的言谈观察,现在包括中国政府高官乃至总理的最高层
经济决策人,其关于外汇储备的想法和理解,都还仅仅停留在一个企业的微观经济角度上—
—以“赢利”为最高目标去操作。甚至还仅仅停留在一个股票基金的眼界水平上,把自己当
成了一个证券市场投资人,天天念叨着我那 19000 亿美元外汇储备,是否“安全”,是不是
“回报率好”等等。这种思考方式,就是把自己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当成了一个企业去运
作,重点成了如何通过不同方式的投资去把自己这个储备的数字变大, “保值增值”,就好像
一个守财奴一样,天天抱着钱箱,装着金子银子(当然咱们的外汇储备还很少金子银子,只
是一些要么是电子符号要么是纸片的东西),却不知道金子银子的真正功能正道,是作为流
通媒介促进社会生产。那么放到外汇储备上,笔者认为的正道,就是用这些外汇(国际可通
用货币),为本国和国外的生产-消费打造接口链条,营造服务自己的经济圈。
在笔者看来,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只求当守财奴,那么无论是你买到自己储备库里的,
是“安全”的美国国库券,还是市场波动剧烈,风险大的次贷债券,还是像外管局、中投那
样跑出去“尝鲜”,买外国市场上的股票,无论你所购买的证券的标价货币“保值”与否,
天天把注意力放到这里,你都没有具有一个大国应有的眼光。

其实一个有较完整产业链条的大国,又不是像其他小国家那样产业生产链条总有覆盖
不到的地方,导致没有办法而一定要去储存其他大国的货币以备随时使用,大国完全可以借
自己经济生产能力之威,向外“推销”本国货币作为贸易的国际货币,借此在国际贸易中占
点便宜(我用我自己造的钱付给你买你的货物,然后你用我的货币作为你们群体内部的交易
货币,那么这个货物等于是“白”给我了,这就是所谓“铸币税”)。中国因为历史原因,没
有走到这一步,所以还是用美元作为自己对外经济交往的工具,所以积累了巨大的美元储备。
可是既然美元的发钞权,货币调控权又不在中国手里,自然中国对于它价值贬不贬,升不升,
没有控制力。这些外汇货币价值的扩大或缩小,取决于发钞银行美联储的意愿。所以除了大
概有 5000 亿美元作为保证贸易的正常周转之外,任何多出来的美元储备,如果只是放着不
动冻成死的证券,那么无论是在美国赚了什么样的无良高利贷,还是当厕纸一冲了之,对于
中国经济的运作,都没有丝毫的作用。

所以,有一种在资本市场精英人士中流行的一套引诱中国人上钩的说辞,貌似有理,
其实充满谬误。这种说法的大概意思是说中国手里的美元储备(主要是美国美元计价的美国
国债),你不“卖”也要亏,
“卖”更要亏,天生就是个苦命种,还是拿在手里认你的命好了,
甚至不仅你不能卖,还要多买,才能给你维持“勉强不亏”带来点支撑力。

这帮子精英人士所谓“不卖要亏”,是指人民币过去几年对美元升值,所以你如果把美
元债券留在手里,即便正常还本付息,因为美元兑换本国货币在贬值,所以你“不卖”美元
债券,留在手里,会因为美元贬值而“亏”;所谓“卖更要亏”,是说你现在手里持有美国国
债,比如说 10 年期国债品种,集中想抛售一部分出去,那么这些债券的美元市场价格,会
因为你的抛售(比如卖了 20%)使得这种证券的抛售压力增多而剧降,使得你那些尚未抛
售还留在手里的大批剩余债券的市场标价骤然下降。至于所谓“不仅不能卖,还要多买”,
就近乎无赖观点了:这意思说的是别人乱发货币买你的东西,你手捧着这些白条要当宝贝一
样供起来,如果你有一天不接受这些白条了(仅仅是不再接受新增白条而已,还不是处理手
上已有的白条),由于别人还在制造着白条,由于你不接受,所以白条就自由落体堕落成了
废纸,所以你手上的既有白条也就成了废纸,为了不让已经哑巴吃黄连的白条不正式成为废
纸,你只能打碎牙往肚里吞继续“白条换货物”的游戏。真可谓“美元是我们(美国)的债
务,但却是你们(中国)的问题”。

上面这种吓唬中国人的三种说法,有三个错误或别有用心的混淆。第一个混淆在于故
意把国家和个人混淆,把外币相对于本币的贬值,说成是本国的“损失”,按照这种观点,
这世界上最大的冤大头还不是中国,而是日本——这个国家的货币——日元的汇率,在它高
速发展的 50-80 年代,从 360 日元兑换 1 美元,升值到接近或低于 100 日元兑换 1 美元,难
道日本的“外汇财富”损失了 70%?其实国家本身就是本币的创造者,对于该国来说,本
币汇率的安排,只是为了让本国货币更好的扮演在自己体内调动生产和消费的工具,本币并
不是“国家的财富”,至于外币,只要它在国际市场上的实物购买力大体不变,那么无论它
值多少本币,它的价值都没有变化,不存在亏不亏的问题。第二个混淆在于故意把短时间的
证券价格低迷和永久性的证券价格低迷相混。买卖过股票的人都知道,如果某个大户将手中
的证券在短时间内抛售,由于没有足够的接盘,自然会让市价暂时性的深深坠落。但是等到
购买接盘的人反应过来,消化了这批卖盘,自然会恢复原状,市价并非永久性低迷,所以中
国出手美国国债债券,只需要一批一批慢慢出,从整体过程上来看,根本不存在什么“卖了
更亏”的事情。至于最后一种说法,笔者已经说了,如果外汇储备不能服务于本国人民的生
产和消费,打造我国为主导的经济圈,而只是虚拟数字,那么冲到下水道也没有什么影响,
毫不可惜,所以主张“不仅不能卖还要多买美国国债来‘保住外汇储备资产价值’”的人,
拿出一个子虚乌有的“命根子”——把白条说成是你的家底,让你为这个其实不是家底而是
负担的“白条大山”,继续不明就里的给他人做衣裳。

二十七

上述种种似是而非但其实是混淆是非的声音,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死认新古典经济学
理论的“供需平衡”原理,以为储蓄和消费必须平衡,于是生搬硬套,得出一套“亚洲的过
度储蓄,和亚洲人为低估本国货币,让自己的产品变得太便宜,导致西方的过度消费”的“思
索结论”,恰到时机、堂而皇之得写在号称高雅的《经济学人》等杂志上。

这些错误的看法,从原理上说,是没有明白或者有意不提西方在七十年代后兴起的新
金融体系,也就是通常被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主义的“新”金融系统,已经不准许过去合理
创造贷款、创造货币服务经济的良性游戏法则,而是开始了以投机资产品为抵押创造货币符
号甚至以符号再次为抵押再创造货币的新游戏法则。在这一过程中,一些货币的符号,如股
票和债券,就会以天量的方式,带动货币的过度创造。

大部分实物的生产能力,并不能消化这些创造出来的过剩货币,所以这些货币,就必
须涌入到资产品(可以多次换手倒手买卖的实物)上去,或者涌到虚拟符号上去,带动了这
些资产性实物如房地产和符号如股票价格的狂涨。这就是美国国内各类“财富”数量在 90
年代以来的迅速增加。可是大部分消费品的价格依然低廉,这是得益于外部的生产能力,即
亚洲特别中国长年提供的生产能力的补充,再加上德国和日本贡献了一些高技术含量的高端
消费品的贡献。这些来自亚洲和德日的生产能力,帮助美国消化了其过剩的货币创造。

但是这个过程之所以不可能继续进行下去,是因为不论中国的制造商们如何依靠压低
工人的工资,牺牲环境,来保持这个低价,客观上帮助美国防止货币过度创造的通胀压力,
这些压力最终还是要反映到实际经济的天然瓶颈,即能源和原材料上来。你美国创造的货币
太多,购买力太大,就不可能把供给上有天然限制能力的原材料,始终按照一个低廉的价格
去满足吸收这些货币的商品的加工生产。而这种上涨的苗头,又被各路投机人士所盯上,于
是利用期货市场大炒“中国概念”(咱们中国百姓不要高兴,它的“中国概念”指的是中国
大宗采购的东西都会大涨,所以埋好庄,炒上天,狠敲中国人民的竹杠)。涨上加涨,导致
的结果就是能源和原材料的大幅度飙升。这个游戏中的几个部分(美国国内资产品、中国出
口贸易、发展中国家资产品、原材料)到 2006 年-2007 年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Home, $weet Home! 
Google 股票越过 500 美元! 
道指 13000 点! 
KKR/黑石/德州太平洋启动世界最大“私人股本”并购! 
中国外贸顺差再创纪录! 
上海深圳地产飙升! 
遍地 UC 的迪拜(Under Construction)! 
巴西淡水河谷再次提高铁矿石价格! 
铜价达到 8000 美元/吨! 
印度的通货膨胀开始点燃! 
越南的海边别墅投资! 
柬埔寨的私募股权投资! 

于是,通货膨胀的苗头正刚刚开始在全世界蔓延,这个机器的源头——美国财富品的击
鼓传花游戏因为其中一个小局部的卡壳而中断——这就是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次贷。

所以说,美国的金融危机,和亚洲人的储蓄率高不高,没有丝毫关系,更和中国政府是
不是“坚持”把手上的美元来买美国国库券进贡“把美元塞给无辜的美国人民”,也没有丝
毫关系。那些这个体系的受益者所能做的,推迟引爆。

但是要使这个过程尽量推迟,你就必须要求世界各地的人民拿低廉的工资收入,过贫穷
的日子,压制内需,把生产出来的商品,只能流向美国或其他此类国家,而不可以自我吸收
消化。这一要求,不仅包括帮美国制造制成品的东亚人民,还要求供应不可再生的能源和原
材料的国家,也一样炮制。各司其职,继续输血给发达国家。

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非洲这个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地,这么多年
来还是这么穷。因为如果非洲不穷,不充满战乱,那么许多资源可能就会被当地人拿来消费
或向一些国家如东亚国家交换较多消费品了。这就会增加西方经济运作的问题。因此也更容
易明白,中国的投资进了非洲的时候,西方国家口诛笔伐的原因了——虽然中国的很多在非
投资,其实说到底还是服务于出口行业,让这些国家享受。但中国人的进入,会让西方的整
个控制变松,不知道哪天就脱离了掌控。而且中国人对于非洲各国比较友好,在那里真正大
兴土木建立起来基础工程,似乎有中非互动的内循环的影子,中国人和非洲人也可以分享了
一部分资源,这就动了原来西方设定的全球经济游戏的墙角——没准哪天那种保持第三世界
贫穷的经济金字塔,就可能土崩瓦解。

再看中国,如果中国政府的施政目标只是停留于继续保持原来的状态,自满于自己在
国际经济现有秩序中的相对地位,由落后的内地提供低廉的劳工,以中国的环境尤其是空气
和水的牺牲,来替美国人保住好日子(当然可以美其名曰“保住美国就是保住中国”),那么,
就不能真正在内地开展大规模的建设,启动内需的良性循环,而只能自我固化,让出口加工
业继续成为主要的支撑工业。

当然最好的局面就是在保持这一经济结构的同时,在中国简单得照搬向发展中国家推
销的“美式民主”,导致各省市和地区之间忙于互相之间的厮杀,回到 20 世纪 20 年代的局
面,让中国变成一堆实质独立的小国的简单堆砌——而每个独立小国都又没有实力进行良性
的内需启动,只能绝对的依靠于向西方的出口。那么中国人民就无法去取得专为西方人储备
的廉价资源和原材料,也就不会抢了西方人的好日子。这样,中国在手上拿的那一大堆绿色
的废纸美元,也就不能转化成对中国自身建设有效的实际物资,不能建立起中国一流的高速
铁路网、移动互联网等等,不能得到精密机床和仪器来提高中国工业水平,不能买断欧洲医
疗器械公司的技术,启动全国补贴满足全民医疗保健的需要,一句话,不能得到提高中国人
民生活水平的商品。

当然,现在100国内喊到美国直接救市、“抄底”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但估计维护旧秩序
的代表们,会想出其他的花招来变相救市。比如说,美国 7000 亿的救市债券(指 2008 年
10 月初通过的保尔森 TARP 计划)中,会有人督促中国就会去认购这头一批 2500 亿美元中
的 800 亿——但不以“救市”的名义,而是说,因为中国“从来都是会以对美国贸易顺差里
的 60-70%去认购美国国债,那么中国如果有 1200 亿(2007 年水平)的顺差,那不就是 800
亿吗?所以中国参与 TARP,不能算是到美国“救市”,而是一个“正常的操作”。当然,小
民无知,不知道这 60-70%的认购比例,到底是光算美国国债呢?还是把杂七杂八的美国机
构债、政府债统统算上?据笔者所知,后者的可能性较大——而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把参
与 TARP 说成是例行公事的人,恐怕就难以向人民交待清楚自己对美国的热心肠了。

当然,是不是中国就完全不救这个世界呢?101也不是。在这个月(指 2008 年 10 月——


编者注)的 24 号,亚洲和欧洲的 45 个国家会在北京召开第 7 届欧亚峰会。笔者估计这可能
会开成一个向中国要援助的丐帮大会。而中国政府应该拿出一张 2008 年从拉萨骚乱到奥运
会之前世界各邦所作所为的大事记,算算并不久远的新账,区分对待。像那些几个月前还牛
皮哄哄,大力抵制中国的东欧小混混们,比如说波兰、捷克之流,就让其自生自灭好了(这
帮混混可是连俄罗斯和德国都得罪了)。对中国的朋友,特别是对中国国家利益相关重大的
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见《大国游戏》第一卷和第二卷——编者注) ,就一定要救。102而
对那些美国的实质殖民地如韩国之流,如果要救,就必须有条件。比如说让美军基地退出韩
国或减少美军驻扎以增加中国的周边安全啊等等。如果没有利益在里面,那么韩国还是等自
己的老板美国来救吧。

二十八

当中国政府不再仅仅用在商言商的小家子眼光,看待自己手上这一大堆外汇美元储备的
时候,对于外汇储备的利用思路,就会立即变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个外汇储备的利
用,一个是“花”出去,也就是买东西,一个是“投”,就是获得对己有用的实体的股权,
还有一个是“贷”,把这些沉淀的外汇货币,滚动起来,源源不断地带动

从“花”和“投”的方向上看,在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有几个地方可以利用现在
美国和欧洲洪水滔天的时候,撑着竹筏去打捞“科技浮财”

这里面,一是基础工业中的先进设备,像前文提到的精密机床等,据说现在甘肃和辽
宁的企业已经开始干了(指 2008 年中国的机床企业收购法国企业,吸收五轴联动机床技术
——编者注)。对于那些可以对中国整体工业水平和工艺能力提高的技术,中国政府应该在

100
本文写作于 2008 年 10 月下旬,在 9 月时,中国国内曾有有关“中国是否应当参与美国救市”的讨论,
主要指的是美国当时财政部长保尔森提出的 TARP 计划将发行一批新的国债,中国是否认购的问题。——
编者注。
101
这里所谓对某个国家进行“拯救”,主要包括直接购买该国证券市场的股票,购买该国财政部为融资而
增发的新国债,或直接的政府间的贷款等等。
102
2009 年 4 月,中国为哈萨克斯坦提供贷款 100 亿美元,印证了作者的预测。——编者注。
外汇储备里拿出 5000 亿基金出来,支持中国企业的相关运作。

二是中国国防工业,可以趁欧洲也面临大萧条的处境,以适当的方式,购买对中国军事
技术发展有益的技术。估计在这个非常时期,欧洲的政府一定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其公
司绕过欧盟对中国的军事禁运赚点快钱好活下去。

三是大规模收购欧洲的新能源公司,吸收新能源技术或节能技术,趁现在的机会一方面
逼着国内企业练内功,将节能率推上去,一方面建立中国新能源领域的前沿阵地。这里需要
留心的是要认真辨别,把握新能源的真正前沿,不要一窝蜂走简单购买机器,开炉生产的老
路,现在长江流域、东西南几个内陆省份有点过分急切地搬美国的炉子过来点火烧制造服务
于第一代太阳能技术的多晶硅,恐怕就有点没有搞清楚前沿技术,盲目上项目的色彩。

四是在能源价格在今年底和明年中(本笔记写于 2008 年 10 月底,所以这里指 2008 年


底到 2009 年中,作者主要考虑的是美国的巨额“造币注资进入金融体系”在没有生产支撑
的情况下可能会在 2009 年底引发通货膨胀,能源价格重新抬头——编者注)的阶段继续走
低的时候,多储备一些传统能源,增加中国的手头准备。

从“贷”的角度来说,则主要是将这些外汇储备,借美元现在仍然具有的世界货币地位,
贷款给中国企业或中国关联企业在海外使用,带动和中国联动的物资生产-消费循环,并在
这个经济圈扩大的过程中,逐渐掺入人民币,开始人民币经济圈的打造——达到“以外汇撬
动非外汇目的”的经济目标。所以外汇使用的第五点,是在在中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尤其
是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斯坦国”以及南亚的巴基斯坦,加大投资建立紧密
地联系,为美军日后数年内撤离做好准备。在东南亚的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等欠发达国家,
则加大投资,尽快完成联系中国大陆的交通干道,以其为树干,向东南亚已经有所发展的国
家进行对接,逐渐建立起统一的市场,最终形成以人民币为主体的经济圈。

同样在非洲也可以进行类似的运用,继续加强能源、原材料和粮食行业的建设,并以基
础建设工程为管道,注意扶持、培养当地建设队伍,使当地的非洲人民积累技术经验、人力
资本,从而逐渐主动的加入到经济建设中来,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改变非洲长期以来不
事生产,沉溺于相互交战掠夺,而让西方如欧美借机渔利的困境。最后,要逐渐把这一双边
互利的贸易,转化为用人民币进行,从而形成一个中国经济的外伸基地,进行一个良性发展
的经济循环。

按照这个大局着眼,那么目前中国的国家主权基金中投公司的运作,从根本上来说,就
是相当偏离方向的。把一个国家的主权基金,当作一个美国股市、债市上的共同基金甚至对
冲基金来运作,根本就是一个目光短浅的行为,更不要说这个共同基金、对冲基金的运作水
平,让笔者看起来,极其被动,几乎是一个幼儿园的基金经理的操作水平。

笔者前文对各种不同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逐步过渡实现中国的
人民币本币来进行国际贸易结算对中国最为有利。在贸易顺差的时候,它国将需要人民币进
行结算,所以必须要想办法进行支付,从而不可能像今天美国这样耍国际流氓。在逆差的时
候,却只是让对方国家增加人民币的持有量,只要这个量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这个
适当的范围,就是中国自己的生产、服务水平,有足够的能力来应付国外对国内的购买需求,
不至于空心化——且对方持有人民币对中国进行再投资时不牵涉到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如
军工、通讯、媒体等),那么就将把其他国家的利益和中国的稳定和繁荣,绑在了一起。中
国人民,将从中得到莫大的好处。

所以中国如既想保持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引擎”,又想改变目前贸易顺差带来的
被动货币总量增加,一个主要要达到的变更目标是在中国的对外贸易结算中,利用人民币本
币结算。在目前危机下美国不得不进行更加无节制的美元发行的背景下,如果中国逐渐转向
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起码是出口结算),就可以达到人民币成为新世界金融体系秩序中占
有重要核心地位的效果,为新的金融秩序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构。

这个目标可以通过多步骤逐级实现,前几步如前所述,可以先在和中国贸易比较稳固,
而又受到当前系统排斥或至少表面上排斥的国家中适用,如伊朗、苏丹、委内瑞拉、缅甸。
(作者此篇写于 2008 年 10 月,到该年年底,通过货币互换、货币计算等办法推广人民币,
已经在启动中。——编者注)第二步,在非洲的投资和外援中开始逐渐使用、“注入”人民
币。第三步及以后各步,可以和欧洲、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开始“双币结算”,可以允许使
用对方货币购买对方商品,但要求使用人民币结算出口交易。通过中国和将来的海湾货币(以
沙特阿拉伯领军)之间的兑换安排,通过与欧元、俄罗斯卢布、日元等形成稳定关系,以中
国的军事实力、政治影响力和外交覆盖力为后盾,以中国的经济实力的国际信用为信心,人
民币作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主要货币的地位,并不是很难做到的。

在这个过程中,中投公司,或者另外设立的“外汇发展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自然就
是要为通过外汇的境外循环使用为过渡,逐渐建立人民币经济圈贸易体系,提供一个服务于
境外生产-消费性(即非投机,非二级市场买进卖出炒股票)的“影子中央银行”的作用,
而在人民币经济圈建立以后,又为经济圈扮演一个“非正式中央银行”的功能,提供人民币
与经济圈外的主要货币的兑换、管理。例如,在中国-非洲人民币经济圈建立后,非洲国家
如因为客观原因,需要美元向美国进行产品购买,则中国在非洲成立的“中非银行”,就可
以为其提供美元兑换。只要中国牢牢的把人民币兑换抓紧在自己手里,不让它在走向世界的
过程中走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小货币的老路,简单的允许国外金融机构在境外的离岸地开办各
类人民币非生产性贷款、人民币衍生业务,而是一心一意为贸易发展合作融资,为中国企业
投资提供金融支持,那么就可以为这个未来的核心国际贸易货币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那么是不是中国的外汇基金里完全拒绝做证券投资或投机性的逐利活动呢?这次危机
即使再大,也不太可能完全摧毁建立了一个世纪半的国际资本市场。一个试验性的建议,是
由香港的金管局牵头,将中国外汇基金里的一部分,比如说 5-10%,即 1000 亿-2000 亿美元,
加上香港金管局外汇基金的 1000 亿美元,交由香港政府,仿效新加坡淡马锡基金的方式,
出去做商业性的投资。中国政府每季或每年查阅报告即可。无需进行日常的细节管理。但奖
惩一定要鲜明,对于人民,有一个交待。

当然,这个建议,目前香港金管局(虽为政府一部分,但却是“独立部门”)的头头脑
脑,估计会自以为是的不屑一顾,其中的有几大原因,从思想认同上说,他们已经把自己的
脑子,交给英美传统的蓝血103贵族们了。从现有香港社会氛围和相关法规体系上来说,在政

103
有关蓝血贵族的起源,参考第一篇注释。“蓝血”这个概念本来是指和欧洲的贵族等级思想有关,原来
是带有反犹太色彩的。但自从 19 世纪以后,犹太和非犹太的民族概念在金融上层,随着种种复杂的原因有
所淡化(20 世纪初居住美国的犹太人认同自己是德国人),因此这个词在后来泛指所有上层金融机构,在
这里特指这 20 多年来横行世界的美国和一些欧洲证券机构。
治和媒体舆论上现有体系继承了政府“不干预”的原则(当年 1998 年金融危机应付海外对
冲基金攻击时,港府入市干预即遭遇本岛国际精英的《南华早报》和草根的《苹果日报》唾
沫军团便为前车之鉴);在金融相关法规体系上,香港的港币仍然“二十五年如一日,不管
日月换新天”的坚守自己的“盯住美元的联系汇率104”的货币局制度这个“老祖训”,这样,
那数千亿美元的外汇基金,就必须“妥放”在那边随时应付国外炒家的兑换要求,难以实现
笔者所说的这一设想。这样算来,香港金管局的思想倾向、货币制度,乃至于港府的驾驭能
力,都成了在进行操作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如果要留一部分与国外炒家斗法,恐怕引进
“又红又专”的一些大陆业内人士,就成为必要。

所以,笔者就顺便提一下香港应该进行的金融改革问题。放在头一号的,就是香港应该
考虑港币逐渐和美元脱钩,转而和人民币挂钩,并利用中国中央银行的实力,来保障香港的
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

再下来需要做出调整的,是香港经济角色的定位。过去二十多年,中国按照最初的设
计,把香港成为自己融入世界经济的一个窗口,作为投资的来源地和贸易的转口港,但 20
多年下来,这个功能已经不需要香港来完成,香港也越来越难和中国的其他港口竞争,甚至
在珠三角区域内也未必领先,其实从最近十多年来看,香港总的趋向是成为国外各类券商、
对冲基金的战场,间接通过香港市民、企业、大陆机构在香港的资金为对手家,收获来自亚
洲各地的巨大经济剩余的管道。

香港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的方式,是成为中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另外两个是上海和天
津),以服务于以泛珠江三角洲的中国的 9 省 2 区 1 市(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
云南、贵州、四川、海南、重庆,外加香港、澳门)的企业发展融资为核心,并加上加入中
国经济圈的东南亚数国,形成一个经济圈。把港币和澳门元直接和人民币挂钩,可以简化该
区域的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的流通成本。香港的货币稳定基金,可以逐渐转由中国的中央银
行来提供,划出一定份额给香港金管局处理,维护该地区的金融稳定。

在市场构成方面,除了考虑上海对长三角的经济提供金融服务,天津对环渤海的经济提
供金融服务从而各司其职外,在服务于经济的各种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等上,都可以考虑不同
的品种进行分割,比如伦敦、纽约和芝加哥之间关系的分工,以避免恶性竞争。

在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体系,和一个健全的以人民币而非美元为
主体的中国经济圈内的资本市场之前,中国是不宜进行香港和内地的“港股直通车”安排的,
对国际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应当谨慎。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浮动区间可以适当调整,但不宜
完全放开撒手不管,即使是世界贸易和金融中的人民币流通量,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平后,中
国的中央银行对人民币的干涉仍然必须保持经常性的力度。

104
所谓“联系汇率”制度,指香港自 1983 年起实行的港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和货币发行制度。即香港
不仅让港币与美元保持 7.8 港元可换 1 美元的汇率,而且港币本身的货币发行也与美元的流入绑定。即香
港人必须通过出口或接受投资的方式从外国人手中换得美元,以此美元才能兑付出对应的(新造)港币。
具体的操作,须经手发钞银行汇丰、渣打和中银香港用获取的美元和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负债证书交换等步
骤,在此从略。最后的这些美元(100%的港元钞票的“发行储备”)汇入香港金融管理局手中,形成香港
的“外汇基金” 。这个外汇基金又由香港金融管理局去投资港岛内外的各类股票和其他证券(包括再向发钞
银行兑换成港元来购买港股),形成错综复杂的金融交互关系。香港唯一一次抛开 100%储备的原则发行创
造港币是 1998 年香港金融保卫战期间。
二十九

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逐渐衰落的同时,欧元由于其欧元区国家之间的摩擦不断等制度
性原因,其实并没有可以取代或完全取代美元地位的实力。而人民币由于中国的潜在实力,
如果可以有效的实现笔者上面的设想,甚至只是在中亚和东南亚实现笔者所说的拓展,那么
却最有可能分担美元现有的很大一部分良性的国际货币功能,成为在经济圈特别是和第三世
界国家经济循环的经济圈中的新的真正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好”世界货币。

在这个时代的大变局下,中国的金融体系,不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还是货币
市场、贷款体系,都需要有一个成熟的发展来应对这一划历史时代的大变迁。到底中国应该
走怎样的一条道路?也许回顾一下盎格鲁-撒克逊金融体系走进穷途末路的历程,也许可以
给我们提供一个教训。

前文笔者谈到了银行贷款在生产和销售企业中,创造货币供应社会进行物资流通的作
用。那种贷款是贷给企业的,换句话说,为周转社会生产出来的货物而注入社会的货币,注
入口是在企业,是在生产-消费链条的生产一端。社会这个生产-消费循环圈,有生产的一边,
自然也有消费的一边。注入口,或者说贷款的对象,既可以是企业生产者,也可以是形形色
色的消费者。那么笔者在这里就谈谈当银行开始向消费者进行过度消费贷款,而对整个经济
体系造成的影响。

贷款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前工业化时代,就有所谓高利贷。这种贷款主要是在农业社
会里,乘着百姓遭遇天灾人祸等等外来打击的时候,借机垫款给这些穷苦人应急之用,然后
目的却是勒索超高利息,乘你换不上的时候,把家里三亩田地,儿女骨肉抵给放贷的老爷们
偿债。这种贷款可以说是乘人之危,和社会发展也背道而驰。后来有些改革家,早就看出来
这种高息贷款的弊端,所以就发放低息贷款,防止穷人落入高利贷的魔窟,这些低息贷款,
有些是生活性贷款,有些是生产性贷款,总之都是为了让生产继续下去的“好贷款”。中国
历史上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候的青苗法,本意就在此。这些可以说是工业革命前的面向农户这
种“家庭企业”的“企业贷款”。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到 19 世纪逐渐从贸易赊账、清算、邮
递等领域逐渐发展起来了给企业开信用额度提供贷款的业务。这就是一般所谈的企业贷款。
19 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成熟的时候,在以英国为典型的这种国家,银行是不会对个人特别
是穷人贷款的。

但是进入 20 世纪以后,以美国为开端,为了拉动当时的一些大型产品如汽车的销售,
开创了消费类贷款。于是以普通人为对象的贷款业务如同泉水一样喷涌而出,普通人——主
要是美国的职员阶层(当时的所谓中产阶级105)就开始在各种贷款业务广告的诱惑下尝鲜。
谁料到赶上 20 年代的咆哮时代,股票市场火热的发烫,个人贷款业务很快就把重点转向鼓
励大家贷款炒股了。1929 年泡沫破灭,个人的各类贷款——从炒股贷款到消费类贷款,都
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罗斯福新政开启的是半个世纪的“量入为出”的时代,当时对个人最大

105
中产阶级,Middle Class,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含义,在 19 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
中产阶级主要是指上层阶级(有贵族头衔的达官贵人或大地主)和贫民(农民和城市贫民、工人)之间的
有钱阶层,也就是企业主等资产阶级群体;在 20 世纪初的美国,中产阶级的标准逐渐下降到收入较高的职
员、技术师阶层,即收入为普通工人群众 3-10 倍的群体;到二战以后的主要工业国家,由于工人群众相对
收入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中产阶级即覆盖了社会的主流群体;21 世纪后的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
巴西等,该词和美国 20 世纪初的所指类似,但在印度,该国的统计部门有滥用“中产阶级”之嫌,将国内
3 亿人口算入中产阶级。
的贷款仍然有,不过是在准政府机构房利美支持下的国民住房工程,总体上来说是良性而正
常的——那时的美国家庭还清了住房和汽车的债务的时候,都要开个家庭聚会好好庆贺一
番,把借据郑重其事的烧掉。而那时也没有信用卡这个东西。信用卡的起源,是 50-60 年代
的高级餐馆卡和加油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有钱人,后来蔓延到了超市优惠卡和赊账卡(这
些卡都是纸片做的)。直到 80 年代,以花旗为先锋,率先大力借石油冲击的经济危机之机大
力拓展信用卡业务,从此信用卡等消费者贷款才统治美国老百姓的生活。

图 3.6 美国各类反思信用卡和借贷消费的书籍和口号

天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借钱给你花,你前前后后还债的钱,当然要高于你借去消费的
数额。那么你如果使用消费者贷款这种服务,其实就是以额外的利息为代价,去满足你提前
消费的需求(当然,你做不到“量入为出”而提前消费,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你收入不
足,一个是你经受不足诱惑花钱大手大脚)。偏偏美国的消费者贷款利率还特别高——甚至
成为花旗银行盈利半壁江山的基地。可以想象,美国自 80 年代以来贫富分化加剧,再来让
这种消费者贷款大行其道,客观的结果就是把一部分富人不能消化掉的存款积蓄,贷款给储
蓄不够的穷人拆东墙补西墙,结果是“劫贫济富”,就好像俺们知道的黄世仁和杨白劳的关
系一样——只不过这个“美国”黄世仁可能要插上银行这个中介肥猫经理。在较高的消费者
贷款利息的压力下,低收入的贷款人的收入就更加紧张了,结果是造成储蓄率的进一步降低。
这样这个游戏就越来越固化,贫富差距是越来越大了。

当然,美国的低收入阶层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比较喜欢行乐的民族或群体,比如整天嘻
嘻哈哈,有点自甘堕落的黑人和拉丁西班牙裔。而美国这十几年的个人贷款,也很少是因为
老实巴交的杨白劳那样因生活困难而不得已为之,更多的倒是源自人性的及时行乐(Instant
Gratification)等弱点(当然内部产业被冲击而空心化导致收入降低是起因和推波助澜的因
素)。于是见缝插针的商人们,就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说动人们寅吃卯粮。大概现有的个人
消费性质的贷款通常包括三种门类,一是房屋贷款及房屋提款贷款(Home Equity Loan),
一是大型消费品贷款,包括汽车,冰箱和其他电器等等,一是其他小件购物的信用卡。通常
房屋贷款和汽车贷款,都以房屋和汽车作为抵押物,如果你断供,就会被收回来抵债。而其
他的大型电器和小件购物信用卡贷款,通常是无抵押贷款。对消费的贷款,如果运用得适当,
对经济的带动会非常大。这种良性应用的前提就是贷款在收入偿还得起的范围之内。但如果
失去节制,个人和家庭负债率太高,导致整个国家的人民的储蓄率过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危
险了。现在美国面临的就是人民的负债高达 53 万亿,家庭的储蓄率在零甚至负数。这个教
训是中国在推广消费贷款中要警惕的。

银行贷款创造货币的时候,不一定要和实物经济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有关,可以完全进
入到股票等符号虚拟交易中去玩游戏。这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喧嚣岁月里,就已经相当流行
了,今天的保证金交易或“融资炒股”,也是与该玩意性质一样的技术改良版本。而这种贷
款炒股,本身就是带有投机性的行为。

股票的本意,是为企业在向银行贷款之外,多一条融资的途径(当然还有一条介于两者
之间的道路是企业发行债券,而银行或券商承销并从中获取发行费、中介费作为收入。债券
和股票一样都是证券,只是债券的年息理论上和贷款一样是固定的,而股票的股息则变动多
端,因此债券的价格波动,除了 19 世纪早期,一般波动个 5%就是大的,而股票在没有涨
跌停限制的交易市场上,倒是能够每天就波动个百分之十几)。如果手里有余钱支配的投资
者,觉得银行存款虽然风险小(因为其中部分受到银行保险的担保),但利率太低,那么如
果在股市上投资(而不是投机)正确,长远来看还是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好的收益,比如说美
国长期股市回报是 8%(不过这个数字是从美国的股票指数上得到的,但美国的股票指数会
搞成份调整,把破产或快不行的公司从中剔出,再补入健康的公司,所以这个增长率可能会
高估美国股票投资的收益)。那么在这种长期价值投资的情况下,参与股市的各方都是赢家。
企业以出售(增发、扩大)自己的股权,以低价成本(相比于非上市的情况下找人入股)筹
集到资金,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如果二级市场上的股价,因为自己的公司业绩的增长而上扬,
使整个公司的总市值在少数流通股票的杠杆原理下,大幅增长,那么这时公司的商业信用自
然也增加,使下一步的融资——不论是走增加发行新股的模式,还是发行公司债券的道路,
还是以公司股票进行抵押进行商业贷款——都比较容易。而对投资的个人,可以从公司的增
长之中分红,而且享受股价增长的好处,也算一件好事。

但当这种合理的长期投资计划,被短期的股价投机行为而取代,那么就使这个股票市场
从一个可行的融资市场,变成了一个大赌场。在这个大赌场里的各色人等,都希望快进快出
赚大钱,甚至不惜违背任何合理的经济考虑。甚至为一些人利用人们的贪婪而制造投机热点
带动盲从的群体行为创造了环境。

将股市变成一个赌场,就要放弃传统保守的对企业的衡量方式,比如回报率、销售增长
率、企业利润率等等,而用一个概念股的方式来对股票进行操作。当然,资本主义的技术进
展,经常伴随着金融的概念投机,当一个新兴的工业兴起时,最终的确会有有些公司发展得
非常快,尤其是 90 年代中期的高科技股更是如此。但这种概念股的操作的基本办法,却是
通过推销一副美好的未来蓝图,就将股价狂炒。明明大家都知道这些股票价格高得不合理,
但信奉的是一个叫“大傻瓜”原理——就是俺从你这里用天价买了这个股票,俺是个大傻瓜,
但是会有一个比俺更傻的大傻瓜用比天还高的价,让俺脱手。而这样一轮过一轮的在傻瓜手
上击鼓传花的过程,等到你听到菜市场的大妈和门口看门的大爷都在大谈股经的时候,就会
突然鼓停,落在最大的大傻瓜手上脱不出去,这时其中不少人就开始心忧,不惜血本低价试
图卖出天价接手的股票让别人愿意接盘,可是这个市场就开始越卖越跌,如同瀑布一样开始
狂跌。这个时候,已经发生了一个财富的转移过程,钱从高价买入接盘的人那里,送到了低
价买入成功逃顶的人手里。
如果这出戏再丰富一点,这时俺们就开始看到诸如索罗斯之流的大鳄在那里哈哈大笑,
说是在下跌前已经卖空多少多少亿,又大赚一笔尽显资本英杰本色了——当然,这要以这个
市场有卖空机制为前提——这个卖空就是这一段俺们中国要开始的“融劵” (本文写于 2008
年 10 月,在 2008 年 10 月之前有关融资融券即将推出的消息已经尽人皆知——编者注)。但
是如果这些股市里翻腾的钱都是纯粹的私人自家资金的话,那么虽然拿着这些不幸接到最后
一棒的大傻瓜,可能会一头撞墙而死,但整个经济的影响除了银子搬家、财富再分配之外,
可能还没有太大的损害。而由于毕竟亏钱的小股民都是散户、下中产阶级、穷人,钱又不是
太多,就算是集腋成裘,这个饼子估计都不是太大。如果这个大赌场缺少银行贷款创造的货
币来添柴火,就不太可能创造出多少多少万亿的股票市场总值。

而要让这个过程好好的大玩一场,就要使银行可以向股市投资者贷款,来创造货币。这
个就叫(股票)
“融资”,也是俺们中国要开始搞的东西。好了,原来炒股票可以赚钱,那邻
居的阿二不种红萝卜了,邻村的阿三也不跑单帮了,芙蓉镇的阿四也把杂货铺关了,开悦来
客栈的见人扒皮老板爷,开快活林的红袖添香老板娘,再加上伶牙利齿的王大妈和李大姐,
都来股市开赌了。而俺那个养鸡场,开始了数字化管理,据说可以通过互联网把鸡蛋卖给北
极的爱斯基摩人,和亚马孙丛林里的不知叫嘛名的土人,于是就成了个“家禽公司”,风风
火火的上市了。

因为可以“融资”买股票,银行借了(或创造了)100 万元的钱给阿二买了俺公司的股
票,然后借了 200 万给阿三去买了阿二股票,阿二还银行 110 万,然后一轮一轮把花传递,
从阿三、阿四、扒皮哥、添香姐,然后到王大妈。就在李大姐没有机会买到养鸡股,而捶胸
顿直叫老天没眼不让她发财的时候,鼓点停了。这个时候是什么个状况呢?便于简化,以银
行收 10%利息来计算:

第一手,俺发行原始股卖给阿二,拿到 1 百万在兜里。
第二手,阿二借了 1 百万,卖了 2 百万,还了 110 万,赚了 90 万。
第三手,阿三借了 2 百万,卖了 3 百万,还了 220 万,赚了 80 万。
第四手,阿四借了 3 百万,卖了 4 百万,还了 330 万,赚了 70 万。
第五手,扒皮哥借了 4 百万,卖了 5 百万,还了 440 万,赚了 60 万。
第六手,添香姐借了 5 百万,卖了 6 百万,还了 550 万,赚了 50 万。
第七手,王大妈借了 6 百万,发现我这鸡场啥都没有,股市价值归 0,王大妈成了最大
的大傻瓜,被套住了。

银行前后总共贷款出去 2100 万,收回款 1650 万,有 660 万本利变成了坏账(扣除王大


妈那里收的利息姑且不收,是 600 万),王大妈宣布破产,手里拖住了银行,结果银行净损
失 450 万。那么这 450 万哪里去了?对了,进了俺们所有在中间炒卖的人腰包里了。

当然,有人说股票二级市场炒卖的“融资”机制搞的是保证金交易制度,只要你保证金
上账户一到警戒线“最低保证金额”,证券托管机构(中介券商或者交易所)就会让你强行
平仓,所以“不会产生”上面这种炒股坏账。的确,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是这样,只是坏账
的危险变成了财富再分配的加速进行。而那些大行其道的机构参与者,特别是一些自炒证券
的券商和对冲基金,就不是走保证金的路线,而是货真价实的“放大版扒皮哥添香姐”,大
大方方向银行借钱(在香港当时还是“优质贷款客户”)。如果综合考虑,保证金交易让个人
散户亏得更快(因为投机被借钱放大),这些搞借钱的扒皮哥添香姐又在股市上比较聪明,
消息灵通,比较容易拿广大散户们当最后一棒垫底,那么结果自然就是散户被剥皮的更快,
更多而已。

当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这样的投机贷款(广义上来说不只包括证券,还包括房地产等
等)造成的坏账损失,自然就牵扯到了银行系统。当然,上面王大妈的例子,你可以让阿二
阿三阿四扒皮添香们站成一排,依次交还自己的“非法所得”,这么一平,银行的坏账损失
也就消失了。可是放到真实的世界里面,投资者那么多,交易关系那么复杂,更不要说还有
你自己门洞大开引进来的海外游资,你要追查一个个“追索”上哪里找去?而既然银行系统
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中枢神经系统,当然不能让它倒了。于是政府跳进来救市救银行了。

三十

所以这个玩法,最主要的关键是要拴住政府这头大蠢驴,才可以解决谁来最后付账的问
题。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这个时候来付账,其实就是全国人民来付账。当然对于美国
这个特殊例子,就是全世界人民来付账。

那么有几个问题要问清楚,就是为啥知道这击鼓传花的把戏,银行还是要死命给股市或
其他证券市场里的弄潮儿们贷钱呢?这就是一个收益和风险对比的问题。本来高收益伴随着
高风险,是大家都明白的问题。可是如果能做到风险由政府来支撑,收益由银行自己来享受,
进一步到内部,做到风险由银行这个法人实体来支撑,收益由银行里的具体经手人特别是高
管来享受,那么这下面的戏会怎么演,就不言而喻了。

而且,如果炒卖火爆,政府也可以从疯狂的倒手交易中大收印花税,大家一片笙歌燕舞,
何乐而不为?于是全国上下,人人天天都在谈论谁又成了新的股神了,谁在全球或全国富豪
榜又向前进了,就是没有人会在意最后的鼓点将在哪里停敲的。一旦情况有变,当股市要调
整自身的不合理大泡沫的时候,要求政府“救市”来保证“社会稳定”的老歌,就开始响彻
云霄了。

了解世界历史的人大概很清楚,这个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发生非社会稳定的事情,大多
和基本民生发生问题,即大多数的穷人衣不裹体,食不饱腹有关。而如果这种民生物资的极
度缺乏又还伴随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比如 49 年的国民党),才是造成一个国家社会动乱,
政府垮台的最主要因素(当然印度这种穷人满地跑却撑了几十年的国家是一个例外)。你那
个忽悠人的股市(还有楼市)从高点上跌一点点,本来就不是和咱们城市里的广大中下阶层,
以及 7-8 亿住在农村的农民休戚相关的大事。至于最后在股市中被玩砸了中产小资们,怎么
看都不是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的主。

当然,根据有些专业人士的描述,要是一个金融体系可以“成功”的将这个创造货币的
过程,达到一个“可以控制”的范围,“从理论上”讲是可以推断经济繁荣的。正如格林斯
潘老爷子的马后炮说法一样,当时他也看出了金融失控的隐忧,主张美国政府加强管制,可
是他放出来的老虎,已经闻到了血腥味,哪是你想甩两个响鞭,就可以乖乖的赶回笼子里的?

货币的创造听起来很严肃,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比如说,有一天晚上,俺的神经有一根
接错了线,爬起来画了 100 张鬼画符。第二天几个大鉴赏家的酒肉朋友,来鄙舍喝酒,一看
之下,惊为神物。马上在几家报纸几个电视上一张血盆大口胡吹神侃,于是俺就成了梵高再
世,八大山人投胎。紧接着苏富比106开了一个拍卖会,酒鬼中的一个大款开了 1000 万,买
了俺一张鬼画符。好了,这样俺那 100 张鬼画符的总“市值”,就成了 10 亿。那么就可以用
这些破纸去银行申请 10 亿贷款了。

那么凭什么银行认为俺这些破纸可以值这么多?因为大家不光是对这些纸有信心,而且
苏富比的公开价摆在那里。姑且不论俺的小圈子酒肉哥们是真的觉得俺是个疯子(因为梵高
和八大山人真的都是精神上有点问题的主),还是大家玩一个仙人大跳如同中国风行一时的
普洱茶107之流的操作,反正大家都会上套。当然,大家愿意相信俺的鬼画符值钱,还要有一
个未来的预期,就是这些鬼画符将来会越来越“值钱”,不光是有收藏价值,还有“投资价
值”——总是有人愿意更高的价格来接你的盘。所以说在苏富比那里,就要多玩几轮,让头
一次买了人一转手就赚了 5 百万,多一些这样的证据,增强大家的信心,这样一个市场就“创
造”出来了。

现在你把俺的鬼画符,换成股票,把苏富比换成纽约股票交易市场,把俺的酒肉朋友们
换成华尔街上呼风唤雨的投资行老板,华尔街日报上的专栏名写手,CNBC 上的名嘴等等,
你就看明白金融行业的运行机制了。

图 3.7 Jim Cramer 是美国股票财经台 CNBC 上的名嘴,属于美国信口开河的“股评家”

就是说现代金融的贷款货币创造已经和你的银行存款和储蓄率等传统贷款创造货币的
“根基”没有太多关系了。你只要只是一个符号,就去抵押,然后可以贷款——就是银行给
你一个账号,这个账号里有授信额度的钱数,这么货币凭空就出来了。当然这个抵押符号可
以是一个实物,比如说一幢房子,或者是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商品(如石油期货合约),
或者是一个稀有金属(如黄金或黄金的合约),或者是一个收藏品(如古董或艺术品)等等
——只要这个符号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确有价值”或未来有升值空间的假象,就可以用它
来创造货币。但是对银行和其他衍生出来的金融机构而言,这种贷款无论如何都还是要代表
一种风险,就是你贷出的款项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成为坏账。比如说你根据现在的市场估价,
以接受房屋和股票作抵押,贷款给王大妈炒股票,而当鼓点一停,王大妈手上端着的千年花

106
苏富比,Sotheby,起源于英国的著名拍卖公司,也译“索斯比”
107
2007 年,中国发生了普珥茶的炒作,一点点茶叶达到数以十万计的标价。
股票,就和抵押品一样,同时贬值。国内有位郎咸平教授,在谈论金融危机的时候,总喜欢
说把“未来子孙后代的钱挪到现在使用”,笔者觉得他谈得不是很明白,其实他指的就是笔
者这里所说的这种贷款造钱过程。

而银行这十多年来对这种风险的应对方法就是,证券化或者说债券化,把贷款的风险向
抛绣球一样,给抛出去。这也是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的一大看点。完成了这个步骤,如果银行
不再跳进去玩,那么对一个银行来讲就没有风险。因为我贷款给人买房子,而这个贷款债权
很快就变成债券卖出去了,中间收一个价差。而买的机构,即便假设仍然是另一个银行,就
不会把它当成一个借贷,而是当成一笔证券投资。这样一来,就可以逃过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从而不受到严格的金融管制。而其中更为“巧妙”的一笔,是利用银行(券商)设立的 SPV
(特殊目的工具)一面发行债券(SPV 商业票据,或下一轮证券化产品 CDO),一面买入这
些证券化产品,摇身一变,居然把借的钱点石成金成了收入的钱,把银行/券商们的财务报
表装点得金光灿烂。

假设一个买房人失业了,没法继续供款,那么他的第一个想法,通常是可不可以跟银行
商量,安排一个新的贷款,比如说月供少一点,然后供期长一点。因为其想法就是,如果我
断供了,当然首付和以前供款没了,你银行也会损失。可是如果证券化大行其道,那么银行
就完全没有兴趣和买房人这样商量。因为美国的买房老百姓当时不知道,他们买的房子,虽
然是在银行比如美国银行(Banc of America)借贷,但美国银行已经转手出去,不知多少轮,
就变成了形形色色的包装再包装的房贷为基础的“抵押债券”了。而这个最后的投资者,还
不知在世界的哪个旮旯里躲着呢。这个投资者可能是另一家银行富国银行(Wells Fargo),
可能是加州公务员基金,可能是南韩退休基金,也可能是科威特一个王子。

最麻烦的是,这些人自己也不知道美国哪一幢房子断供,和他们的关系到底有多大,他
们只知道(或者被告知)如果这边有问题了导致自己的债券资产带来麻烦,那么给这些债券
的违约提供了保险承诺的 AIG 那里会提供违约损失。可是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华尔街里的
一句名言就是,天亮的时候,一只狗在华尔街上拉泡屎,中饭的时候,以这泡狗屎重新包装,
精细加工的由标准普尔和莫迪定为 3A 级的债券已经被炒得红火了——AIG 是拿着这种
“3A”作为凭据,大作保证承诺,签下了一堆信用违约掉期保险合同 CDS。

所以美国金融业的发达,就像俺们中国的三鹿奶一样,看起来蛋白质奇高,里面的质量
大有问题。美国 2007 年的 GDP 中,大约有 25%是靠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关联的建筑业
和少量的矿业组成。108在 2008 年,这个火(FIRE)“泡泡”造就的巨额市值存量,已经有
大半灰飞烟灭了,所以说美国危机前的 13 万亿的 GDP,其实和三鹿的蛋白质高含量是一个
东东,除去泡沫充其量就是 10 万亿而已。再看一下美国 1990 年的 GDP 也不过 7 万亿多一
点,在 2000 年就是 9.8 万亿。这说明了什么?就是美国的实际经济水平就是那个数。通过
格林斯潘的两次吹肥皂泡,从 2000 年前的高科技股泡泡,和 2000 年之后的房地产债券泡泡,
都是由美国金融界忽悠出来的蛋白质高含量。这个泡泡一破,美国经济立马就被打回原形了。
109

108
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取其英文的头字母(Finance、Insurance、Real Estate)合称 FIRE,即“火”的
意思,故而美国金融危机有学者称为“火烧楼塌”。——编者注。
109
当然,这个原型中还是有不少货真价实的科技硬货的,这才是中国要吸收的对象。
【写作日期】2008 年 10 月 28 日——11 月 2 日

【衰 亡 】

第四篇
第四篇 【金元帝国衰亡】

谈纵横兮缺良策,摹丹青兮砚半方。
博群论兮心无羁,坐静默兮驹过墙。

三十一

再看一下美国 GDP 中大约超过 70%的是消费,那就知道美国经济的问题出在哪里了。


说到底,就是实体经济空心化,虚拟经济变成了巨无霸。当货币创造依赖于由债券化的符号
来支撑经济活动,那么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非常深远。

在过去,由于资产市场、虚拟经济不是很发达,所以当你政府或造币机构发行过量的货
币,而社会无法提供足够的商品的时候,在现有的价格水平上,就无法来支撑多余的货币,
其结果就是通货膨胀。这恐怕就是新古典经济学对货币理论的观点。所以“控制货币发行就
可以压制通胀”,“增加货币发行就能解决通缩”,就被那些或多或少与新古典经济学有亲缘
关系的经济学家们加以四处鼓吹(主要是鼓吹前者),这其实是把实物生产中的简单的供需
理论,用到了完全不同的金融活动中了。

当经济活动被分割成了实物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时候,加上主客易位,作为为实体经济服
务的金融业,就和实体经济分化,并进而导致了虚拟经济、资本市场为核心,实体经济反过
来为金融业,为资本市场服务的趋势。结果说穿了就是本末倒置。本来股票和债券的发行,
是为了更有效和低成本的在银行以储蓄为基础的信贷之外,多辟一条路来筹募生产资金,现
在就成了为了支持股票和债券一级和二级投机市场的逐利行为,而设立一个实体经济的假
象。不是二级市场为公司的融资发行的证券提供一个便利平台,而是公司被创造出来为二级
市场的火热添油加醋。过去网络股泡沫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所有尾巴上带有的 COM 字
头公司,纷纷跑到股票市场上去上市(一级投机)和之后根据各种未来预期股价提前实现(抹
去时间因素)的二级市场炒作。在这个背景下,一个公司的概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期报告,
就比这个公司实际上的经济运作要重要得多。这样一来,凭空根据预期通过你喊价我接盘的
数字制造,就齐刷刷把股票存量的价值往上抬——而对于每个微观持股人来说,似乎就收获
了大量的虚拟“增值利润”。虽然说最后的结果,是在当时应运而生的几千家公司里的极少
数的长成了雅虎和谷歌,但在金融业上,对于那些参与者来说,似乎短时间的增值利润就已
经实现了。

现在出现的房地产危机几乎是同样的路数,但其中的玩法,使得比单纯的股票衍生出来
更多层次,更“间接”的金融产品,爆炸起来的危害力就大得多。这中间的奥秘在于符号货
币的变化向实体经济实现了渗透。

就单纯的股票来说,比如说俺将村子里的鸡场放上了互联网,叫做 myEgg.com。结果
实现上市了,俺还雇了 100 个软件工程师,写了个销售系统在网上大卖。当上市的投行们(比
如说高盛)巧舌如簧,投资家们一鼓作气,把俺的股票一上市就捧到了 100 元,炒成了 5
亿元的市值。除了大伙儿因为手中持有点原始股,全部在纸面上成了百万富翁外,投资家口
袋里的货币,有一大部分是通过以员工工资和奖金的方式,流进实体经济了。每个星期俺公
司请员工用餐时,大家也就毫不客气的一人先点了一大碗鱼翅来漱口。110于是这些钱其实就
通过以消费的方式,进了实体经济。创始员工们可能还卖了些手里的股票,你买房,他买车。
等到股市一跌,大家就是捶胸顿足,呼天抢地,后悔自己为啥不在某个高位,把手中的原始
员工持股的股票出光,但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后遗症,当坐了次过山车,发一次黄粱
美梦而已。

换到房子这事上就大不同了。卖掉房子的人,当然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但由于金融创
新玩意很多,弄出来一个 Home Equity Loan,于是连买了房子的人,也开始从房子的净资产
值(市价减除你的贷款额)里,拿一部分去抵押贷款,用来消费。也就是说,股票的涨跌的
时候,你还需要通过转卖,找到接盘的人,把这个保障出来的虚拟数字财富落实了——其实
是真正的钱在人与人之间的转移;现在房子价值上涨的时候,已经不需要找到接盘的人,直
接找银行,让银行贷款造出新增货币出来,就可以落实在手,轻松花费了。

危机前美国经济学家对这种业务的效果的解释是,反正美国人都会用信用卡消费,这种
办法反而让老百姓用较低的利息去消费,对老百姓是好事。这套说法就像是你拿着一个股票,
以当时的高市价计算其“价值”,然后拿去申请贷款。当然,你会觉得股票会跌,因为股票
每天都在波动,但是房子不会跌——因为房子涨跌的周期至少数年乃至十年,所以这个贷款
是“安全”的。现在你就要真正开眼界了。

三十二

其实这里面隐含了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就是整个社会的运行,特别是其中的消费发动机
的增加,不是依赖于提高人们的工资水平,而是依赖于所谓的资本价值这些符号因素(如房
地产和股票)。当然当这些资产重估(尤其是高估的情况,即通过股市的不断攀升,和楼价
的不断上涨,来支撑各类贷款包括次级房贷的发放)的时候,其抵押贷款创造出来的货币也
会部分流入消费领域,如果这个时候消费领域的生产没有跟上,那么就会在基本消费品产生
通胀压力。

如果基础消费品大通胀,那么原来的资产升值的财富效应就失去了意义。最佳的状态,
应当是把基本消费品的通胀压力化解,让通胀可控,而同时你的虚拟资产品和房产资产品价
格大幅攀升。这就会形成大家所说的“黄金经济”(Goldilocks Economy):在这个纸醉金迷
的黄金经济里,你的虚拟资产品和房产资产价格的上涨,便没有人会去解读成经济(投机)
贷款的增加,欠债的增加,而是解读成财富的增加。而低廉的基本消费品价格,就带来了你
实际生活的好处。由于通货膨胀里不包括房子这样的资产品(对住房支出的上涨的统计一般
以房租为标准),所以像加州硅谷地区花了 50 万买了套洗澡还要去公共浴室的“高档住房”
的情况,也不会表现在通货膨胀的统计栏目里。

如何把基本消费品价格压下来,就成为这个游戏的最关键要点。从中国和亚洲的其他地
方进口廉价消费品,是美国这几年的主要解套方法。大家都知道,要控制住低价,就要控制
住成本。中国、印度和一大堆东南亚国家的贫穷和巨大的农村人口,解决了劳动力低价的问
题。让这些国家牺牲环境,忽视工人权益,实行低土地租用政策,也是一个出路。这是美国
这种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从这里,大家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劳苦大众的生活比中国要差的印

110
笔者这里也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事。
度,从来就不会被西方舆论用人权的幌子去攻击,也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推动提高劳苦大众
待遇的新《劳动合同法》,也依旧不会减少西方舆论对中国的攻击。

但是,关联终端消费品价格,除了生产的劳动力价格之外,还有两个要素需要解决,一
个就是原材料,尤其是能源价格必须受到控制。与中国和印度似乎无止境的剩余劳动力相比,
不可替代的能源和资源消耗确实是一个瓶颈。这样看来,美国军队在世界能源地区的操作,
其真实意向所指就昭然若揭了。第二个问题,就是为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生产消费品的底层
低端生产国,必须把自己对这些终端产品的消费控制住,不要提一些超出“本份”的生活改
善欲望,同美国消费者争食。

因此,如果中国政府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那么变成西方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几乎
就将成为必然。从美国和西欧的角度来讲,最好保持的局面就是,中国政府坚持以出口廉价
产品特别是消费品为导向,保持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处于低下的水平,不以提高大部分人民
的生活水平为执政目标,最好中国类似于印度、菲律宾和 2002 年以前的阿根廷那样,产生
出一批为西方利益服务的政治和经济精英,塞进并布满中国政府,这些人可以作为合作者,
分享一批剩余产品,但就让中国大多数的人民不能享受任何经济发展的果实。其实,在中国
也不缺乏这样的候选人。希望中国其他地区的人民继续过苦日子,接受超低工资,以保证沿
海的出口企业对西方出口有价格上的竞争力,此类种种“继续干几十年”的主张,基本上都
是这个路子。

从危机前的几年来看,美国为控制能源低价而进行的国际军事部署,基本上是失败的。
这可以从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僵局看出来,2005-2008 年间美国同主要产油国家如沙
特、伊朗、俄罗斯、委内瑞拉关系的恶化,也是一个表现。而在中国培养同路人,制造有利
于自己的财经舆论方面,其进展还有待观察。不过,在利用舆论操控中国政策方面,在其中
的一个方面还是遭到了失败的,这就是威胁中国政府放弃货币管制和资本账户的管制的努
力。这一努力,虽然在中国内部,也得到了国际转轨派的大力配合,但只实现了小步骤的改
变,而未能彻底冲破中国的防火壁垒。

美国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其实也是这一综合努力中的一部分。有人也许会问,人民币
升值,难道不是在推高运往美国的基本消费品的价格吗?其实不会,因为中国外贸企业在这
些消费品出口上,并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只能被美国和欧洲的大进口商定价,你人民币再
升值,货物的美元价格还是巍然不动,或者只有略微的上涨,结果就是货物的人民币价格持
续下降;此外,还可以利用台商和港商,以向越南等地迁厂的威胁,向中国政府讨价还价,
来阻止中国人民的劳动工资增长。而中国的这些企业,包括港商台商企业,就会加强出口退
税、能源补贴、优惠贷款等等方面的呼声诉求,从中国政府口袋里掏钱,来补偿被美国压价
的损失。

三十三

人民币在近年来实行一篮子货币后,已经涨了近 20%,仍然不见美国鼓吹的能起到平
衡贸易逆差的功效。所以可见,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下,如果想保持美国特别是美国上层集团
的利益,扭转贸易不平衡带来的中美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在于人民币升值不
升值,而是在于可不可以让外资自由兑换,自由出入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就是用投资收支的
资本利得吸收,来平掉中国的贸易顺差,实现经常收支平衡,达到中国底层人民为美国各阶
层免费服务的效果。

现在进入中国的外资,还是主要以外资直接(实业)投资(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的方式,形成的多半是实物资产,不具备立即就走的流动性,投资于证券的 QFII(外国机
构投资者)总量还不多,再加上在外汇汇出的速度上有限制,因此其难以通过猛然撤除对中
国的金融体系进行破坏性打击。如果能够促成中国的资本市场可任由外资任意出入,以及人
民币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兑换的情况,那么通过金融危机的形式,把中国新出炉的中产
阶级清除,就是制止中国的(部分)民众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消费者争食的最直接办法。

20 多年前日本的情况可做为参考。日本人开始高消费的 80 年代,被认为是影响了(或
者说至少在心理上影响了)美国人的生活,干扰了美国的产业。美国从贸易出发,压迫日元
加速升值,又在金融上“亲自教导”日本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敦促实现自由兑换,直
到股市楼市破灭,导致 1990 年日本的金融危机,使日本人的股市和房市财富在后来的数年
中缩水过半甚至更多。而之后的 90 年代日元对其他货币的兑换率是高还是低,便也不再被
西方作为一个话题。在后来的在东南亚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同样是把这些国家的中产阶级
剃了一个头。

对中国的剃头行动无法完成,这对于英美某些的派别的领导人和“学者”来说,就成了
美国和西方经济在长远难逃衰退或实质生活水平下降的一个最重要潜在威胁。原因很简单,
虽然今天中国的大批加工产品,是为他人即英美欧作衣裳,但是谁能保证中国不逐渐转向自
己消费呢?虽然今天中国的外汇收支是只流入不流出天天积累着英美欧的货币,谁能保证有
一天这些货币不在中国的对外采购中集体涌向英美欧造成通货膨胀呢?甚至及时不流入,这
些信用卡负债造成的货币流出如果不能及时流回,则下层老百姓寅吃卯粮搞出来的负债问
题,更没有办法解决。

果然,在这几年,我们也看到由于伊拉克战争不能有效的搞定,使得伊拉克石油无法足
够出产以冲击市场,于是石油的价格持续不断的攀升,原材料价格也不断突破天花板,人民
币则大部分时间处于升而不飞的控制状态,再加上中国政府开始在经济转型方面施加努力,
积极推行《劳动合同法》保障人民大众的权益,这就导致对美国输入基本消费品或多或少有
价格压力。而在美国的跨国集团中间商继续顶着压力当铁公鸡一毛不拔的时候,无法用销售
价格转移原材料成本的中国的出口企业就成了压力千斤顶。于是在 2007 年的 8 月份,就在
一些玩具商里,开始爆料出以带铅油漆替代价格高的无铅油漆使消费品质量受到了影响的事
情,并进一步闹出来其中比较老实的一些香港小企业家自杀的事情,引发了所谓“中国有毒
制造”的风波。111

当世界体系运行到这个地步的时候,就预示了简单依靠外来廉价消费品维持低通胀,
而保护以金融符号为渠道过度贷款货币创造支持各类资产“财富”无休止上涨的歌舞升平局
面的办法走到了尽头,货币的创造终究会导致通货膨胀因素的抬头。“财富接力棒”中最薄
弱一环的次贷,就开始破裂(其实很多次贷才开始兴建,还没有转完第一棒,就鼓点落下了
——因为黑人大妈们发现当自己不是可以只付头两年的低利息而是要货真价实的开始支付

111
指 2007 年 8 月的“美泰有毒玩具召回案”,事后证明,责任在于美泰自身的标准变更,与中国的企业没
有太大关系。但中国企业在欧美中间商的残酷压力下做出种种不得已的举动,是存在的事实。这是现存秩
序不合理和残酷的反映。
房贷本金利息的时候立即发现自己压根不可能继续呆在屋子里了),造成了整个房地产市场
的价格下滑。而所有建筑在房地产贷款和债券市场的全球最高的摩天大楼,就因为地基晃动,
一下子就塌了下来。

那么为啥中国的政治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又起了一个关键作用呢?当年日本从为美国提
供基本消费品爬到提供高级工业品的整个路径的过程中,日本还是美国的奴才,所以美国很
容易给日本剃头,就算有些右翼分子和左翼的日本共产党在那里叫唤也要整得服服帖帖,而
且接下来还有四小龙和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和泰国等等来排队接替给美国老太
爷提供廉价消费品的任务。在 1997 年替这些东南亚国家剃头的时候,就由中国开始接盘变
成世界工厂。所以下一步,就是要给中国剃头,同时让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和印度,来
取代中国供应廉价商品的任务。可是这个过程目前进行的很不顺利,虽然不能说没有成效,
但总体比较艰难。

因为要实现剪头,一来你必须要服服帖帖的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忽悠,让所
有的投资于资产品的外资可以自由进来炒高你的楼市和股市,让外币自由兑换。因为那些对
冲基金的索家军(索罗斯领军的对冲基金集团),总是比你政府官员反应快。如果你那个政
府是个效法美国的“民主政府”,就可以让几个收买了的国会议员在各种议案上多使几个绊
子,再加上你新闻自由的舆论,像香港那种“洋人就是对”的媒体一样造造势,玩几个扫堂
腿,等你政府明白过来(本来官僚的特性就是慢半拍),人家已经把你国家的财宝装满大船
小艇,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你整个政府的高官们,都是西方的好学生,绝对放任自由经济的
忠实信徒,相信金融活动和市场机制都可以“自己得到修补”而不需政府的干预。当你的各
种资产市场和本国货币在抛盘的压力下突然爆破,让外资拿着王大妈和李大姐在高位站岗的
钱凯旋而归的时候,你自己的国家却因为汇率贬值,进口支出飙升导致国内原料本币价格暴
涨和物价暴涨而经济运转濒于停摆。这个时候,就是国际货币基金会过来,让你签署卖国条
约的时候,让你的曾经的优质资产,当废铜烂铁一样,卖给杀回来的高家军(高盛带队的投
行和私人基金),而且还要再踏上一脚,美其名曰以保证贵国货币在国际自由兑换货币市场
上的“吸引力”以稳定汇率防止贬值的名义,让你服下对本国经济网络的健康来说是剧毒毒
药的“大幅提高利率”的药方,让你的企业更大批的破产,好让卖出价格是地板价中的地板
价,给主子国的资本家们来一个开怀盛宴。

三十四

而这个过程,你的中产阶级失业的失业,跳楼的跳楼,负资产的负资产,就把你十年来,
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中产阶级生力军给清理了,于是一个国家就再次变成少数几个外国或半
外国的经济寡头、外资买办统治一大群穷人,这样也就可以再次回来服服帖帖给西方人再做
几十年奴隶工人了,也不会和西方消费者们抢盘中餐了。

这个就是为啥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个十恶不赦的东西。因为没有美国式
的民主选举,就不能轻易的公开搞政治渗透。没有西方式的新闻自由,就无法进行公开的舆
论上的政治操作(这个在 1997 年回归的香港,以及独立后的印度和伊朗在长时间内都做得
到)。虽然中国的财经界和金融界,有不少人是所谓国际接轨派,和国外的精英们惺惺相惜,
而所有西方金融大鳄如高盛和大摩等等的买办们也在呼风唤雨,但是全面开放中国给西方剃
头的企图最终还是没有得逞,或者说没有在这次 2007-2008 年的危机前得逞。

虽然说现在中国的决策方式也有相当多毛病,但是在外部势力想介入运作的企图,比起
其他国家难度还是要高一些。因为如果没有办法进行明箱作业,那么那些想影响中国政府行
为的企图,有时就会是狗咬刺猬,不知从哪里下口。而中国只要保持住这个“拎不清”的局
面多一段时间,美国搭建的这一不可持续的金融霸业和金元帝国,无法找到合适的实物支撑,
与其过不了十年,也就会土崩瓦解了。

所以在第一卷《大国游戏》里,笔者谈到伊朗用了或者等了差不多 30 年的时间,才在
1979 年革命才清除了内部的“西方人”影响,而印度在今天是否完成了这个清光任务,恐
怕很难说——甚至可能是已经融入骨髓,想清都清不掉了。中国的新疆北部,也是花了近
20 年才清除掉了俄国112势力。估计在香港的英美势力,也要至少 20 年才可以完成清除。中
国大陆虽然在共产党建国后,成功的清除了外国势力代理人,但显然在近 20 多年来,政治
上的无条件普世价值派和经济上的无条件国际接轨派大批涌现,这些人是对中国的未来发展
的最大威胁,比中下层的贪官污吏造成的损害可能更要严重。虽然在美国金元帝国崩溃启动
之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国已经因为幸运而躲过了一次大劫,但前路仍然
困难重重,遍地地雷暗藏,建设性的目标方案尚且在争鸣中,因此笔者只能是谨慎的乐观。

在这个世界经济改序的当头,看一看美国手下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特别是货币体系半
个多世纪走过来的轨迹,应该会对将来中国的金融体系的发展和运作,以及中国处理和世界
经济关系的方向,提供非常有益的研究价值。

在 1944 年二战即将结束之际,44 个国家在领头大哥美国的家里开会,签署了布雷顿森


林协议,奠定了战后世界经济和金融次序。那么这个布雷顿森林里长的什么树呢?就是一棵
金元帝国的大树。上面飘的绿花花的叶子是美元,结的黄澄澄的果子是黄金。这个体系的机
理就是美元和黄金挂钩,然后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当然美国早就在自己国内放弃了金本位
制,这里的美元挂钩黄金,就是保证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可以拿美元和美联储换黄金,如
假包换,用一个承诺建立了信心,所以咱中国才有了“美金”一说。

当时的美国靠二战早期卖军火给交战双方,所以把世界黄金都收得差不多了。加上美
国战争年代的制造能力庞大,又不想因为战争的突然结束,使得军方采购萎缩,导致这些军
需或关联企业大幅关闭造成大量失业,再次带来 30 年代大萧条的惨状,所以必须寻找购买
力。而欧洲在二战中全部打成了废墟,但缺乏资金重建。于是创造需求的马歇尔计划应运而
生,由美国向欧洲各国提供 130 亿美元(相当于 2006 年的 1300 亿美元)援助,然后用援助
资金采购美国货,由美国企业把将美国货出口到欧洲,一方面帮助欧洲重建,抵抗来自苏联
的威胁,一方面帮助美国企业继续生产,造成了一个双赢的局面。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罗斯福
新政、凯恩斯主义的“国外应用国内繁荣”的版本。在这个时期,欧洲需要进口美国产品来
重建家园,甚至到了连美国援助的美金都不够付账的美元荒的地步。而那时的美国国势真是
如日中天,但就像中国古代的西周一般,天子的军队要用来保护各国诸侯。

但美国很快卷入各场战争。先是在朝鲜用兵,后又在越南用兵,大量的军需品采购,
国内不够供应或者不方便供应,就使过去的敌手,现在的傀儡跟班联邦德国和日本那边的企

112
这里指苏联。——编者注。
业有了订单,经济逐渐恢复,同时逐渐开始对美国工业的竞争力形成了挑战。

三十五

无论其中隐藏着多少摩擦和潜在的不平衡(主要是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复兴和美国从传统
产业开始的逐渐萎缩),在 1950-60 年代,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可以说是享受了真正的黄金
年代,整个经济靠内需拉动,工人收入不断上升,企业利润节节向上,工会和资方关系融洽。
广大工人成为有产者、中产阶级。加上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国家干预政策仍然实行,由美国国
防军工业为主的大企业群,享受美国因为到处用兵和与苏联军备竞赛以及太空竞赛的政府采
购订单。各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和日本,同样利用政府力量,大量干预和引导经济发展和
产业布局,同时对农业进行保护主义的财政补贴,这都形成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迅速富
裕。而日本和德国依靠大宗消费品如汽车和电器,资本品如船舶,其他重工业产品如钢铁,
对美国大量出口,出现了快过美国的经济增长。

在这黄金时代中,政府的强烈参与是西方发展的主要原因,政府的财政支出形成了购买
力的消费拉动,而政府的金融低利率政策则鼓励了银行金融系统,积极的在实体经济领域里,
扩张贷款,创造货币,变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局面。

但一个潜在的问题在于西方国家的整个经济体系,主要覆盖的还是中游的半成品和机器
设备以及下游的最终产品。上游产业,如能源和原材料,随着生产的覆盖,比较依赖于海外
的地区,这就形成了瓶颈。尤其是中东的石油。

刚开始,中东处于美国的强力控制下。美国通过以色列、伊朗和土耳其三把钳子,牢牢
钳住中东特别是阿拉伯世界,心甘情愿的接受低油价以支持西方的整个经济运行的价格体
系,但随着地区政治事件的不断恶化,以色列和阿拉伯的几次战争,加上苏联在该地区的博
弈,最终在 1973 年导致了中东石油禁运的经济危机。而以上游产品价格大幅变动带来的蝴
蝶效应,就将整个西方经济建构的价格体系冲乱。

在这个价格体系乱局中,各国企业为了保住自己的货币利润,纷纷提价,就在西方国家
内部造成了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的两难局面。而经济问题自然引发社会动荡,加上当时西方
在美国的反越战运动,欧洲的左派风潮113,给当时的西方政界和学术界带来了重大挑战。

在比这个能源冲击更早一些,美国经济在 1971 年开始出现贸易赤字,越战的经济负担


也比较沉重,导致了美元的贬值,最后导致了尼克松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114,布雷顿森林体
系算是崩溃。在这之后出现的货币自由兑换的后布雷顿森林系统,这就造成了战后的国际次
序的第一次大变更。对于这一货币之间的汇率关系的大变天,一些头脑简单的自由派经济学
家当时认定,货币汇率之间只要能够自由浮动,就能交给外汇市场找到“均衡价格”、 “均衡

113
主要指 60 年代后期开始的巴黎学潮、加州伯克利学潮等等。这些二战后婴儿潮出生的年轻人在 60 年代
后期步入大学时代,年轻人的反叛给刚刚安定形成较为稳定、合理的社会秩序的西方社会造成很大的心理
冲击。
114
越战和美元与黄金脱钩的又一个重要联系是,越战地区包括越南以及老挝、柬埔寨三国就是当年的法属
印度支那,二战后虽然法国不再统治该地,但商业利益很大,美军在当地的各类花费,留下来的美元,很
多都到收兑到了法国手里,成为法国的外汇储备。于是法国的戴高乐就理直气壮地到美联储换黄金(联邦
德国只敢悄悄的做),导致美国黄金大量流失,使得美元和黄金的挂钩难以维持。
汇率”,所以不仅能够避免汇率的巨幅波动,而且还能够避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矛盾。事实
证明,这些木头脑袋学者的语言成了经典大笑话。

这里要指出的是,正如现在俺们面临的这个国际大变动,和 1945 年,1971 年的国际秩


序一样,是世界强国势力重新洗牌的过程。今天中国对所处的国际环境,必须要有一个正确
的认识,对的未来国际秩序演化判断,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打算。这就要求中国的当政者,
在对策考虑上,必须有一个全盘的政治思维,而不是像一个小家子的商人,把眼光仅仅停留
在蝇头小利上,或者以在商言商的鼠目寸光来看待一个大时代的变迁。中国如何考虑自己的
国家在未来国际秩序里的地位,如何考虑以何种方式来最大化的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如何
以最优化的实际步骤达到这些意图,对中国现任的领导人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对现在这个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困境的认识,切不可以简单的归结于什么美国政府
或美国证监会等有关部门的监管不足,透明度不好等等肤浅的技术性问题,也不能停止在对
盎格鲁-撒克逊自由资本主义的批判,而应该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这个国际体系建立
在以发达西方国家订立规矩,压制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的,借用这种强势,顶层国家经常逼
迫发展中国家不顾本国的实际情况强令必须遵守西方订立的实质不平等规则,使西方强国对
发展中国家欲取欲求。这套旧体制,必须彻底打烂,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三十六

这个旧体系的最大受益者美国,自然倾向于仅仅承认自己的技术错误,监管不力,在大
家出钱替他买了单后,国会通过一个法律,那么就万事大吉,可以重操旧业了。而同样是半
受益的英国,自然就是为这个英美体系保驾护航,大声鼓噪:你看中国这个新兴的经济大国,
又是大伙儿公认的这次风险里最佳表现者,已经在用他的融资融券之类的自由化改革,背书
俺们的那套游戏规则体系,没有问题——也就是说,咱们这套西方先进制度,只是几个家伙
玩过火而已,换了人就天下太平了。

而在这个体系里希望夺权的法国和德国,就会大力批判美元独霸这个技术性问题,批判
英美式体系是一套有利于英美利益的操作方法。他们的要求,就是以自己的欧元替换美元,
由欧盟主导来主导国际金融和经济组织。但他们仍然会继续捍卫由西方世界控制的国际金融
秩序,维护建立在此之上的政治和文化霸权。他们的信息就是,美国和英国的具体玩法是问
题,但是俺们西方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对全世界的统治不是问题。你中国可以拿钱来救俺的
急,但俺还是可以用西方文化和政治霸权的套套,比如说人权和什么鬼奖来恶心你。

(作者在这里的这段评论是针对 2008 年 11 月 G20 华盛顿会议前夕美国主张危机只是监管


不利,应从加强监管入手,而法德突然大力鼓吹美元世界货币替代论的现象而作。——编者
注)

那么中国应该怎么做?中国要打破的不仅仅是当前美元独霸和西方独尊的这套金融秩
序,而是还要摧毁建立在这个秩序之上的政治、思想、文化和道德的唯我独尊的西方单级化
体系,恃强凌弱的强盗逻辑,为这个世界建立起一个和谐平等、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多元
多极的国际秩序。
在如何建立一个新的经济次序的大方向上,中国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庞大市场和充足的外
汇资源,在世界上进行一场长期的扶弱削强的行动,改变过去西方经济大国劫贫济富的流氓
行径,相反,中国要进行削富助贫的政策,即令这个世界的恶国的经济实力变弱,无法再恃
强行凶,让那些被人欺压的穷国,可以增强肌肉,不再被人当作鱼肉。表现在具体政策上,
就是对美国和欧洲的经济问题隔岸观火(不落井下石,就已经是客气的了),而在考虑中国
的市场时,要多考虑到其他非西方的国家。在政治争议上,对德国政府之流不时冒出来的无
赖行径,应由民间势力进行抵制。(但这尺度要把握好,不能上纲上线,欧洲各国的科技,
是我们要积极吸收和学习的对象,对于科技人员的各类观点,应加以合作性的包容)

中国的合作重点应该是俄罗斯、中东、东南亚、非洲、南亚和中南美洲。加速和这些国
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金融互助,利用中国和中东手上的外汇储备,联合行动,保证这些地
区的金融稳定,建立互利的经济联系,开始建立以人民币为主体的贸易圈。这些都是非常好
的选择。而中国和俄罗斯关于以自身货币,进行贸易结算,是一个好的开头115,考虑把香港
和迪拜作为替代纽约和伦敦的金融中心,但要去除掉其中来者不拒,欧美资金自由驰骋的离
岸港形象,进行有利于中国、俄罗斯和中东的资金整合,为未来的国际新秩序打下一个坚实
的基础。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真正的谈到国际秩序的重构,倡导和平协商的非战争行为
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手段,确立国际法禁止以一切没有被所有国家公认的私家规则来干
预别国内务的野蛮做法,特别是那种宣称某个国家未能实行俺的“优秀制度”,就构成军事
入侵或者经济制裁的理由的强盗行径。

中国具有历史的责任,为这个世界创造出一个更好的未来,推翻当前现存的西方霸权体
系,这是一个不可逃避的任务。任何喊中国应该出来“尽义务”来解救美国和欧洲的声音可
以休了。如果中国人民经历了百年的被人欺凌的耻辱,稍微有点出息了,就要扑过去救那些
历来对世界弱小国家和弱势文化长期大开杀戒,现在不过杀得手软,内功紊乱,有点力竭的
强盗们,要帮他们输血补身子,歇过劲后,再接着出去杀人,就要沾沾自喜的能够和这些强
盗们站在一起为荣,那么笔者宁愿看到一个贫穷而衰弱的中国,而不是一个助纣为虐的“强
大富裕”的中国。

三十七

再说这美国在 70 年代遇上的变局,其实是对他的“泛美利坚”(Pax-Americana)116世
界霸权的挑战。从长期上看,70 年代后的一系列变动,客观上延续了这套霸权 Pax 体系,
直到今天。只不过以 70 年代为分界线,两套霸权机理有所不同,前半期美国对内相对公平,
对外还具有一定的生产力优势,后半期美国对内相对分化,对外更多的依赖于非生产手段的
直接索取。

在二战期间,美国由于没有收到战争破坏,又是盟国军火的总供应商,所以生产能力是

115
指中国和俄罗斯从 2003 年试点两国贸易转向本币结算,2008 年 11 月-12 月加速的事情。——编者注
116
泛美利坚霸权,Pax Americana,模仿自罗马霸权(Pax Romana)。指的是建立一套以美国独大的绝对优
势为基础,世界保持长期和平,世界产品为美国居民所享受的国际秩序。与当年的罗马帝国类似。
全世界几乎唯一硕果仅存的地方。而通过黄金换军火的办法,美国就拥有了全世界价值 40
亿美元的黄金里的 26 亿,占总量的 65%。大量的黄金储备,和超强的制造业能力,就成了
美国主导战后国际金融的主要原因。美国可以说是被推上了世界盟主的老大位置。117

当时从美国的眼里看世界,世界经济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扩大世界贸易的问题,二是货
币体系再造。大家要知道,美国在建国后的 160 年里都是以高关税和贸易保护闻名于世的(现
在世界上除了历史专家,很少人知道这一点了,美国的洗脑功夫了得),怎么会现在突然热
衷于搞国际贸易了呢?很简单,为了消化自己的工业生产能力,避免失业。在战前,由于
1929 年的大萧条,各国政府一改 20 年代的国际金融上的自由兑换原则,对外汇兑换进行了
严格控制,并筑起关税壁垒,以邻为壑,竞相贬值,增加自己的出口竞争力来减少“三角债”
导致的国际支付赤字。大家这样的猛烈竞争,就导致了各国经济的长期严重的通货紧缩,带
来了商品需求萎缩,人民大量失业,国际贸易减少的恶果,再加上当时的英美传统势力(美
国在罗斯福同志登基之前)不懂得可以积极扩大政府支出来支持公司产品的销售,便活生生
制造出一个人工地狱。

这种竞相贬值,互提关税的把戏玩得大家都有点疲倦的时候,就出现了坐地划圈,框定
势力范围的新玩法。既然世界贸易萎缩,那么纳粹德国就锁定欧洲,先把东南欧几个小兄弟,
像保加利亚的小沙皇老弟啊,匈牙利的天主教主教儿子等等用“双边贸易和外汇协定”的方
式连在自己身上,实行商品物物贸易和帝国马克结算;而大英帝国就更方便,就地规定帝国
内的全球殖民地都要强化“帝国普惠制”,约束你们只和老爹不列颠贸易,成为名副其实的
英镑区。118这样画地为牢,等于只给生产竞争力高涨的美国留下了个拉丁美洲(还在不断受
到纳粹德国的侵蚀),排除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贸易和投资之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
这些贸易壁垒和纠纷,激发了德国选出希特勒,日本谋求海外派兵平息国内矛盾,造成了世
界大战。

战打完,英国衰落了,德国成了瓦砾,之前的经济圈协议基本作废,必须重新设计世界。

对当时的美国来说,如何建立起一个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保证贸易和资本的自由流动,
消除贸易壁垒,开放所有国家的市场给美国,为美国在二战中发展起来的强大军工集团提供
广阔的赚钱机会,已经是等不及大战结束就要着手建立的迫在眉睫的任务。如果没有这些国
家的市场,尤其是欧洲的市场,那么美国的工业就要不得不进行减产,从而影响国内的就业
水平。在 1944 年,大战逐渐进入尾声的时候,已经开始有些工业部门出现了工人罢工,抗
议失业的现象。

虽然说英帝国和法帝国在二战之前,已经尽量通过各种行政和经济手段,来抗拒美国的
竞争,但是两个国家在生产能力被战争摧毁,物资短缺和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便服从于美国
的威逼利诱,以接受美援为条件,从“大租借协定”开始放开了大门,让美国产品长驱直入。
至于后来的德国日本,国家覆亡被占,自然不存在接受不接受的谈判资本。所以国际贸易这
个问题就解决了。

117
在二战之前,美国国内的传统本土国际政治思维是光荣孤立,不承担什么国际义务,对于国际冲突历来
隔岸观火。在 30 年代初的时候,美国的陆军力量从人数和武器上来说尚不如当时东欧的南斯拉夫王国。
118
帝国普惠关税制度,在 19 世纪末既由张伯伦提出。但直到大萧条后才正式施行。在二战中由于英国有
求于美国而废除换取美国租借的武器。
对于货币体系,自然是要改变 30 年代世界货币竞争性贬值的混乱局面。在这个美国独
霸的经济体系下,所有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元则以 35 块 1 盎司的比价与黄金挂钩。但
设计出来的这个系统有两个问题。一是在经济扩张中,美元作为世界货币要支持国际贸易中
的交易,而且还在一些小国家里作为硬通货而流通。这就要求大量的美元进入国际领域和世
界各国,在战后国际生产恢复发展的情况下,这就使得美元的增长(这个增长本身有客观的
需要)和黄金的增长(黄金存量的增长本来就受到自然的限制)脱节,欧洲日本等国在日常
生意中积累了不少美元,这种游戏运行了 20 年,就开始出现美联储和世界各中央银行的官
定黄金兑换价格,和黄金的市场价格出现差异的情况。因此任何一个外国的中央银行,都可
以拿自己手上的美元,向美联储兑换成黄金,然后拿到公开市场上卖而大赚一笔差价。

第二个问题就是当美元变成了国际货币,要发挥世界货物流通媒介的作用的时候,为了
保证世界货币存量的不断增长,美国必须在它的国际收支平衡上,保持负数(美元净流出)。
不然的话,美国一出口,就把流动在海外的美元全部通过卖产品收回来了,也就是其他地方
就没有美元可以担当流通媒介的功能了。其实在这个体系建立之初,如何把美元输送到这些
国家,开动游戏扳机,就面临过类似的问题——二战结束之初欧洲一片瓦砾,老底翻个底朝
天,本国货币无物可买等于是一堆废纸,急需美元购买美国产品却又极度缺乏美元,而美国
工业强大,要外来美元实现货物出口顺差,填上自己工业企业的胃口,在这种情况下,美国
适时而动,采取了马歇尔计划,向欧洲投放大量美元援助,并将顺差的盈余留在欧洲投资产
业,再加上美国在欧洲的大量驻军,军人和服务人员人人都领美元的工资奖金在欧洲消费,
慢慢十几年下来,使欧洲人手上的美元逐渐增长。但这样就带来了另外一个麻烦,当美国保
持国际收支赤字(还不是国际贸易赤字)的时候,越来越多的美元握在别人手里,保不准就
有不听话的外国政府或者投机商开始伺机而动,要求用美元挤兑黄金,从而开始带来针对黄
金的美元贬值压力,使得布雷顿系统的维持越来越难。法国的戴高乐就是这么一个不听话的
刺头。

那么这个鼎盛体系时期美国国内情况如何呢?当时在美国国内,以二战形成的军工企业
的庞大生产能力牵头,美国的汽车业、电子业、航空业飞速发展,生产能力旺盛。而从战场
上回来的退伍军人在《上大学法案》的支持下,上大学,找好工作,脱胎换骨,然后通过罗
斯福新政后普遍设立的贷款机构买房子,实现祖祖辈辈的美国梦,从需求方面刺激了经济发
展(那时的房地美们可没有今天这般腐朽,各位贷款人也不是贪图享受,而是量入为出)。
同时因为控制了中东产油地,汽油廉价,汽车普及,高速公路大兴土木,导致了郊区独门独
户房屋的兴起,形成了美国社会居住的主要形式:住洋房,开汽车。而为了适应这个变化,
超级购物中心(就是咱们今天的超市)兴起,从战前的几个一下子变成了 3000 个,取代了
传统美国小镇上的杂货铺。同时人们开始大量生育,即形成了战后的婴儿潮,也带动了经济
的高速发展。

三十八

这个从 1945 年到 60 年代初的美国黄金年代,只见到的是经济的快速扩张,从 1940 年


的 2000 亿美元 GDP,扩张到 1950 年的 3000 亿,再到 1960 年的 5000 亿。企业的利润非常
好,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是长期合约,年年增加,并有不少福利。战后新一辈年轻人(比老兵
小一轮的那些弟弟妹妹们),尤其是男性,开始不再去大学读书,而是整天想着高中毕业后,
就找一份蓝领工作,娶高中的甜心,很快生儿育女。以当时一个年轻的蓝领工人工资,基本
上可以买房子买车,老婆不用工作,还可以养活两个子女。

虽然大部分美国人都在这一个阶段享受到了经济成果,但并不是能覆盖所有的阶层。尤
其是仍然居住在开始衰落的大城市中心地区的穷人区的少数民族,经济收入与白人的差距就
非常大。这恐怕是 60 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兴起的一大原因,也是美国政府自肯尼迪当政
时(1960 年)开始思考,而在约翰逊治下(1965 年)开始大规模实行的“伟大社会计划”
的由来。“伟大社会计划”希望复兴在郊区化浪潮下开始衰落的城市,支持白人厌学症蔓延
下显露颓像的教育,防治疾病普及公共医疗等等,出台一系列帮助贫穷弱势阶层的政策。

在企业经营上发生的另一个变化,就是美国企业开始变得巨大无比,原因是不断的合并
组成所谓综合性企业(英文叫 Conglometre,钢筋混凝土般庞大的企业怪物),美其名曰“多
元化经营”。比如说美国国际电话电讯公司(IT&T)居然买下了喜来登联锁酒店、大陆银行、
哈特富保险公司、艾维斯汽车出租公司和其他一大串和本来业务没有关联的公司。这其实分
散了企业的管理精力,在竞争为王的资本主义世界里其实不占优势。而美国的工人也在高工
资和福利的工会保护下,开始变得懒懒散散了。但美国在二战结束的时候就为当时的自己利
益打造了一个“自由贸易”为口号的国际经济体系,既然如此,那么其他国家要开放市场给
美国,美国也要开放自己的市场给外国(其实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日本就不开放市场给
美国,美国看到日本一片原子轰炸的瓦砾,最初也没有把它的崛起潜力太多放在心上),而
外国之间的市场也是互通的。这时,其他西方国家里,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开始兴起,竞争力
增强,出现了对美国进口产品的替代能力,并在其他的欧洲市场上,开始威胁美国出口。甚
至开始频频试探进入美国市场,占据那些益发臃肿的美国企业留下的空间。

在 1960 年后,还发生了另外两件事情,一是美国和苏联展开的以氢弹为主的核军备竞
赛和上太空登月球为主的太空军备竞赛,美苏冲突以古巴导弹危机达到高潮。另一件事就是
美国开始介入越南战争为核心的印度支那冲突。这两件事情在关键时期加重了美国的负担,
起了反面作用。到 1963 年,肯尼迪政府已经感觉到美国的舒服日子开始不妙,就开始提出
刺激出口,增加美国产业竞争能力的政策。但随着美国在越战的介入而花费大量的军费,对
南越的军援等等,政府军事刺激再加上以及紧接着约翰逊实行的伟大社会消费性支出计划,
美国政府的过度耗费性财政刺激开始带来了通货膨胀,导致美元受到的挤兑黄金的压力进一
步增大。谁也想不到这将成为美国黄金时代终结的序曲。

现在大部分的经济学家,在谈到这个年代的问题的时候,往往把问题归结在约翰逊不肯
用税收的方法,来付清越战的费用和大社会的开支,认为有支无税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
因。其实这种看法的偏颇之处是简单的把美国政府财政赤字的高涨和当时抬头的通货膨胀划
等号,以笔者的看法,尤其是美国这种其货币是世界货币的国家,通货膨胀并不是简单的说
由高财政政策带来的。高财政支出,看具体的背景环境,有的时候可能是生产发展,有的时
候可能是通货膨胀,还有的时候可能虽然生产不发展,但也没有通货膨胀。

比如在小布什任期,美国政府同样不肯用税收的方法,而是靠财政借债来打伊拉克和阿
富汗战争,但并没有造成美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再向前看一点,罗斯福的新政,在二战期间
让联邦政府累计的债务(国债)超过了每年 GDP 的数字,达到 109%,也没有为美国经济
带来任何不良的后果,相反,美国恰恰通过走这一步彻底走出大萧条阴影,一举造就未来半
个世纪的世界霸主地位。可以说,罗斯福、约翰逊、小布什,是美国高财政支出的三个典型
例子,但却成就三种结局。
笔者的看法是,造成六十年代后期约翰逊总统“伟大社会”却启动美国通胀问题的主要
原因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即由政府赤字财政支出大量创造出来的货币总量,因为美国工业
生产力已经到了顶而没法对其进行消化,且由于美国企业在管理、体制、发展策略上的失误,
以及劳动阶级日益懒散,那时要在短期内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就显得力不从心,所
以只能抬高价格。而在此前罗斯福的四十时代,从萧条中蹒跚起步的美国的工业能力有巨大
潜力可挖,生产能力其实处于饥渴状态,而在二战后的几年,整个美国社会创造出来的消费
需求,以及帮助欧洲重建的投资机器等投资购买需求,都与这个具有潜力的美国工业形成良
性循环,不存在通货膨胀。而这几年的小布什时代,美国的工业能力虽然不足,但却有让世
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绑在战车上的美元特殊地位,美国的不少日常工业虽然严重空心化,
但是却通过巨额外贸进口,通过中国,日本,和德国等国家的工业能力,来填补了美国产品
的缺乏,因此那时也没有表现出通货膨胀。(但如果这次危机中更大规模的发行货币来拯救,
倒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理由也是生产的扩张恐怕难以赶上这种应付危机而加印货币的扩张。)

搞清楚了这个大部分经济学家都不明白的道理,再回过头看看,今天中国居然会有工厂
因为外部需求的不足而出现倒闭,而中国政府居然有点束手无策的窘态,就让人觉得有点可
笑了。119出了这个可笑的事情,笔者不得不借用当年经济学大师凯恩斯的一句名言,就是“无
论(经济学、哲学)理论是好是坏,当今自以为不受流行思想影响的那些政治的领袖人物,
其实往往会成为某些昔日经济学家们的奴隶”。那么俺们的领导人,不自觉地受到了中国几
十年来主流经济学界流行思想的影响,但这个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界,却才能有限,无法提供
明确的提醒和见解。这个在笔者之后的章节里,会进行深入的解释。

三十九

从 1960 年代中期开始,布雷顿体系受到两股力量的冲击,一是由于美国经济影响力衰
弱,导致对黄金价格的不可维持,二是西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两极分化,开始了德国、
日本以及荷兰的生产力兴起,其货币强硬,同时英国、意大利等国的衰落,导致币值疲软。

起先美国试图在伦敦建立一个大金池(gold pool),用来稳定公开市场上的黄金价格,
但是没有成功。而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许多大银行开始形成跨国的辛迪加,用对冲和投机
的方法来从可能会进行的各国货币相互汇率的调整中牟利。这种对冲、投机由于总是买入强
币,卖出弱币,结果加速了这些调整的进行,可以说国际投机活动推着不均衡尽早摊牌。在
1967 年弱势货币英镑就被世界投机家冲击,并带动了对美元的压力。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便提出来一个“特别提取权(SDR,Special Drawing Rights)”的概念来应付国际
货币投机活动对美元和黄金之间的挂钩的冲击,这其实就是名义纸黄金。120这个纸黄金的概
念就是,其他各国的中央银行不再要求用赚来的美元,来美国兑换黄金,而是兑换这种和美
元兑换率一比一的纸黄金。121而因为这个纸没有什么价值,大家就会继续持有美元,(持有

119
笔者当时(2008 年 10 月)在这里写这段的意思,是建议中国政府学习罗斯福,进行各种恰当领域如高
速铁路、新能源(见《大国游戏 II·花开花落》中的部分) 、新科技的大规模财政刺激。果然,中国政府在
11 月出台的 4 万亿人民币刺激计划,符合了这里的建议。——作者补注
120
后来到 2009 年春季,就出现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出来寄希望于类似特别提款权这种东西来替
代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作者补注
121
SDR 和美元比值初定为 1:1。
美元还可以享受利息),减少拿美元换黄金这种念头。

只不过在卷入越战后的美国,通货膨胀越发严重,美元贬值压力越发迫切,人们干嘛要
保持大量美元?美国当时的回答是,其实美国用其军队保护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国际贸易
体系,这个保护功能“从来没有用价格来定义过”。所以西方各国此时忍受持有美元的损失,
其实就是在“购买”美国的国防政策。说白了,就是俺黑社会老大收的保护费。当然如果这
个“保护费”,如果说在苏联咄咄逼人的 50 年代和 60 年代初,那么算是欧洲花钱购买抵挡
苏联西进的军事保护,可能还说得过去,但是此时美国的军事用兵都集中在越南,西方反越
战已经在美国本土和欧洲如火如荼,那么西方其他国家对于这个保护费花的值不值就有些疑
问了。

当然在美国大兵仍然耀武扬威的地方,比如当时的联邦德国,这个政治跟班很快就同意
不会用美元去兑换黄金。看到美军坦克在家里成天演习,只好乖乖保存自己的美金(或者偷
偷摸摸的换黄金)。但成天和美国闹别扭的法国,却是一大威胁。在 1971 年,美国的黄金储
备已经跌到了世界总金量的 22%,如果法国带一帮喽罗一发难,那美国就够喝一壶的了。

于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没有和西方盟友商量的情况下,甚至连自家美国国务院也不通
知,突然上电视发布声明,宣布美元不再兑换黄金。而这一行为,就最终导致了美元同黄金
脱钩,继而各国主要货币和美元脱钩的结局。而美国在 1971 年后,除了 1973 和 1975 两年,
都出现了愈来愈厉害的外贸赤字,在外国的美元也越来越多。加上美国开始了长达 15 年久
的通货膨胀,期间经历了 1973-1974 年的中东石油禁运,和 1979 年的伊朗革命两次能源危
机,使美国的通胀率高达 14%。高通货膨胀下,美国国内的金融机构在罗斯福时代制订的
各种金融规定,比如存款利息上限约束,使得企业不爱存钱,金融机构则吸储困难。所以这
些金融机构都有动力跑到海外去规避美国本土的规定,或者用变通手法绕过这些条条框框。
这就开启了美元的金融外流和所谓“金融创新”122时代。在美国境外,不受美国政府和美联
储监管的美元,大量创造和流通。这些美元,因为先是在伦敦发端,所以被称为“欧洲美元”
(Eurodollar)
,但其实包括所有美国境外的美元,如在加勒比海的逃税天堂、加拿大、日本、
香港和新加坡等地方的银行系统里流通、储存和借贷的美元。美元成为美国之外国际流转交
易的主要货币。

虽然这些美元不受美国政府控制,但美国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会带来其价值
变动。而这些钱大概占所有流通美元的四分之三,就变成了大家对美国缴纳的军事保护费。
有意思的是,这些交保护费的国家,不光有美国自己的西方盟友,还包括被美国频频打击的
中国和俄罗斯,而那些拼命想收美元,缴保护费的国家,如朝鲜、伊朗等等,还是因为美国
人的制裁不许他们缴费,才没有办法只好作罢,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四十

而之所以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就是美国经济是建立在金元帝国的基础之上,就是美国在

122
从此的货币创造,都不再用贷款那种老土的模式,货币的形态,也不局限于“存款”这种老掉牙的模式。
而是采用了“发售大企业票据”(其实等同于对企业贷款)和“银行大额存单”、“货币市场基金”(类似于
存款的性质)这样的普通人看得莫名其妙的法律形态。从此世界货币、金融结构就变得越发老百姓看不懂
了,最后变成专家也无从把握其整体结构和功能的庞然怪物。
国际社会上拥有了发钞权。从理论上来讲,拥有发钞权的国家,在财政上和贸易上可以保持
高赤字而不用担忧,因为你是基本货币的来源,你需要货币,就增加发行货币就行了。而其
他的其货币没有世界货币地位的国家,特别是那些国内没有完整产业链条,经济生产环节中
有某些软肋必需品,一定要从国外进口的国家,比如韩国,则必须靠辛辛苦苦的工作,提供
真正的产品和服务,来换取美国发行的货币。如果这些国家,想玩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估计
很快就会破产——这破产会从这些国家的货币对国际货币急剧贬值开始,拉动整个经济链条
崩溃。123

用中国人熟悉的一句话,美元就是美国政府发出来的白条子,或者说绿条子更贴切。用
这个绿条子,你可以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所以美国政府是不需要花任何工作,就可以吃香
喝辣,就像一个人自己家里藏了部印钞机,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所以说一旦控制了印钞机,美国是不会破产的,任何资金的短缺,都可以用印钞机解决。
而美国现在的问题,正如笔者在第一篇里提到的,是因为美国政府的支出不是靠自己的印钞,
而是靠发行国库券进行的。用这种方法,其好处就是美国政府的赤字是靠借贷进行的,而不
是靠自己增加货币量,所以理论上讲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但事实上,如果这些债券的购买者
是来自美国银行系统外的欧洲美元,其实对美国的货币量还是有增长的。

这种发行国债的应付过量政府赤字方法,其坏处就是要支付利息,而美国政府财政的最
大头痛问题,就是积累的利息支付,已经是每年总预算的 8.2%,而这一部分的支出越来越
大,就造成了每年财政收支越来越紧张(付息的财政支出比重越来越大)。如果采用发新债
还旧债的办法来“滚动式解决”,即以新债的收入,来支付旧债的本息,这种解决办法在雪
球不断滚大的情况下也越来越难,因为举债的数量越来越高,而举债要举得出去,有赖于国
债招标拍卖会上的购买。在这种情况下,节衣缩食和增加税收来减少财政负担,不是一个政
治上可行的选择。那么此时,那些没有美元发行权又欠了美元外债的国家,如以前的拉丁美
洲各国、阿根廷和俄罗斯,出现支付危机的时候,就是拒绝支付到期的本金利息,要求债务
重组或减免。124而具有发钞权的美国,可以选择的就是直接由政府印钞机开动来支付,欠你
1 万亿的国债或政府担保机构债务,好,俺马上发行 1 万亿美元给你,问题立即就解决了。
当然手持美国债券的外国政府和个人,同美国国内的债券持有人一样,就要面临通货膨胀,
货币价值缩水的危险。

以美国政府和人民毫无节制和不负责任的作为,这个时候的来临,可能就是未来几年。
现在,就着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的破坏,全球形成的共识就是必须改变当前这个局面。
那么现在改革的方向,基本上就是三个方向:一是如果美元要继续成为事实上的国际货币,
那么美国政府的货币发行行为就必须受到国际组织的监督。比如政府财政赤字占 GDP 的比
重啦,或者货币指标的增长速度限制啦等等。这些属于一个国家主权的问题,估计很难可以
达成共识。其二是以一个更有信用的货币和组织,比如说欧元和比美联储信用要“好”的欧
洲中央银行来替代美元霸权。这个方向就是欧元区德国和法国等国家希望推销的改革。但是
123
本来破产是一个法律定义,形容公司进入破产清算后的某种法律程序。所谓“国家破产”,其实只是一
种象征性的说法,因为国家实体或其他政府实体(如地方政府)并不存在公司企业那样意义上的资产和负
债——因为国家实体通过债务借取的资金本身并不一定形成资产,而是用于某项花费。因此国家破产其实
说的是一国无法按期履约其债务,偿还本息。真正在法律上第一次有人试图探索“国家破产”作为一种法
律意义的规定,是在 2001 年阿根廷债务危机期间由西方某些学者提出来的。
124
拉丁美洲国家 80 年代的外币债务危机使用的是重组的方式。阿根廷和俄罗斯不仅有各类外债问题,还
有本国居民的外币存款(基本为美元存款)。对于债务一种办法是暂时中断或重组,另一种办法就是改用本
币支付(包括政府的外币债券和居民外币存款)。
这个改革方向,还是没有改变西方经济体系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的不合理布局,只不过把
美元独霸的地位,换成欧元独霸,或美国和欧盟妥协形成的“双币共霸”,以维持当前体系。

第三条道路,就是国际货币结算的多样化,建立起国际多货币体系,增加日元、人民币、
卢布等新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逐渐将美元结算的国际贸易,例如国际能源和原材料等
转化为多货币体系支配,比如说在中东石油的结算中采用海湾国家联合货币。如此实施,则
就会真正的让美国政府不负责任的财政预算,和美国不少人民只想享受不愿付出的消费方
式,导致依靠金元来建筑的金字塔帝国不再在这个世界具有生存的机会。而在这个过程中,
中国的态度和政策选择,是一个最关键的要素。
【写作日期】2008 年 11 月 3 日——11 月 7 日

【消 长 】

第五篇
第五篇 【两强力量消长】

追前贤兮夜不寐,起舞剑兮伴晨光。
笑浊世兮人自困,泛渔舟兮看夕阳。

四十一

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金融体系”,首先的考虑就是要取消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
的否决权,并增加新兴经济体在这个组织里的发言权和决定权。第二,在如何结束美元作为
独一无二的国际货币的问题上,有一种思路,就是创立一个虚拟的国际货币单位。例如 80
年代时候欧洲就试行过一篮子货币单位“埃居” 。也可以仿效市场上使用的美元指数的方法,
根据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规模以百分比的计算,与各主要货币挂钩创立出一个“国际虚拟单
位”,然后将世界主要大宗商品和能源的定价和结算,用这个虚拟国际货币进行。还可以先
由各个国家先组成集团货币,再在集团货币之间综合组建出“国际货币”,比如以沙特阿拉
伯为首的那些海湾国家,如其愿意将其原计划在 2010 年实行的“海湾统一货币”提前出台,
那么就可以由海湾货币圈国家自身根据其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外贸关系,形成一个包含海湾
货币和贸易对象国货币的篮子,简称为“石油货币单位”,然后用这个“石油货币单位”作
为石油定价和结算货币。

(作者在这里提出来的建议,看起来貌似与 5 个月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提出来的强化国际货
币如特别提款权 SDR 的地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其实有所不同。希望既有的,实质上缺乏
作用的国际虚拟货币单位特别提款权来“振兴作用”,主要是希望在现有秩序不变的条件下,
来替代美元作为现有经济金融秩序的“锚”,而作者在这里提出的各种建议,主要是从改革的
角度出发,避免一币独大赋予国际货币国以过度的不合理的特权,保证世界贸易的公平性。
——编者注)

世界各国,可以选择由这类“国际货币”进行国际交易,也可以签订各种“双边协议”
从而用双方自己的货币交易。这个新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成,估计会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其间充满几大强权的讨价还价,结果到底如何,有赖于未来几年各个经济体的发展情况,和
各大国的博弈扳力。

中国可以考虑的方法是,首先,增加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中国经济的现状来
看,未来的发展方向,当以内部投资和内需消费,和对亚非拉中东中亚的对外贸易作为经济
发展的三驾马车驱动。在这其中,建立起一个以人民币本币(自己有发钞权控制)为核心的
“中国-亚非拉”国家集团的经济“内循环系统”
,应当是金融发展的首要考虑方向。

中国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外来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会很大,而且如何保证这些能
源和原材料在合理价格下的供应,会是发展的主要瓶颈,很多中国企业频爆在期货、商品、
外汇上“巨亏”,除了个别企业的赌博心理以外,大部分企业是出于受制于人的无奈之举。
想要解决这个软肋,建立可靠和安全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需要中国政府三管齐下。

第一是利用现有的庞大美元储备,在原材料和能源价格走低的时候,大量入货,建立起
战略石油和原材料的储备。
第二是要形成人民币交换体系,把这些能源和原材料的来源,容纳入中国自身的本币系
统内,将其变成中国经济内循环的一部分。其实早在 2006 年,委内瑞拉的查韦斯就已经宣
布将其外汇储备的大部分,一半变成了欧元,一半变成了人民币,只保留少量美元作为零花
钱以备个别对外支付方面的不得已之需。又如伊朗,在向日本提供的石油里,已经是只接受
日元购买。所以,可以想象,在这些国家,让他们接受人民币购买简直是水到渠成。而中国
的周边国家,如可以向中国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的蒙古、哈萨克斯坦、缅甸等等,银行日常经
营人民币的兑换,已经是个事实。再加上最近和俄罗斯定的双边贸易以双方货币交换的协定,
那么以人民币作为中国能源和原材料进口的货币,已经可以占中国外来能源和资源的相当大
的一部分。如果再加上让中国的几个大头能源供应国苏丹、沙特阿拉伯和安哥拉,原材料国
澳大利亚协商商定货币协定,推广人民币在贸易中的直接支付功能,就可以做到绝大部分国
外贸易不需要美元。再加上借此建立的多是长期的本币支付供货协定,那么中国的上游产品
供应问题麻烦,有望得到极大程度的解决。

以上两个是从金融、支付方法上入手,那么第三个就是要从资源的实际使用效率上入手。
即提高中国对原材料和能源利用的效率。以中国庞大的人口,下游消费市场和中游的生产能
力的潜力都很大,可以通过种种财政、金融政策刺激解决,唯独物理上实打实的上游资源是
主要的瓶颈。如果可以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可以做到附加值提高,以有限少量的原材料、
能源供应量,创出很多的商品,那么能够把瓶颈撑松一些。当然,长远上来看,如果中国可
以发展出可再生能源,比如说风力、地热、水力、太阳能等等,以及可替代、可循环的原材
料,比如说用容易生长的竹材料替代难生长的木材料来制造各种家具等,在材料力学和纳米
技术上有所创新,(比如用碳纤维材料代替钢材,绕开被人卡脖子的铁矿石)就可以彻底解
决中国经济的瓶颈,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开拓一个广阔的空间。

四十二

而在对岸的美国,面临的是对美国命运影响极大的一次总统大选。 (作者此文写于 2008


年 11 月 3 日,故有此语)代表美国民主党和中下阶层利益的奥巴马,可不可以顺利胜出,
摆脱皮肤颜色的政治禁忌,扭转目前美国的经济困境和社会危机,是一个重要的美国历史分
水岭。

如果民主党这次可以入主白宫,且头脑清楚,那么它的经济政策应该在某些方面同笔者
开给中国政府的处方有一些相似之处。

奥巴马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找到美国经济的未来发动机。类似于克林顿执政时发
现的“信息高科技”,奥巴马也要搞一个“新阿波罗计划”。这大概应该是以新能源的发展为
主。这个政策,在理论上受到民主党大佬,“世界温室效应危害论”的主要推销员,和平炸
药奖125的获奖人——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领军的一帮人马的支持,还受到加州新一代大亨如谷
歌的老板斯密特,创始人佩吉和贝林以及加州的共和党州长阿诺·施瓦辛格的支持。

(奥巴马上台后对新能源的大力推动,与作者这里的预测不谋而合。——编者注)

125
诺贝尔奖的戏称。——编者注
对奥巴马有影响的思想家人物中,有一位是纽约时报的流行政论专栏作家托马斯·弗
里德曼,此人思想比较“赶时髦”,总体说来是几十年来流行的“全球化自由经济观”和“高
科技乐观派”的杂交结合种,在新能源方面目前是主要的鼓吹者。弗里德曼甚至说到,他希
望美国政府突然在一天变成了中国政府,利益集团的阻碍在那一天“消失”,然后美国政府
就可以立即通过所有有利于新能源的法案通过。“不然的话”,他警告说,“美国将来就要到
中国来看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建设”。当然,这些话主要是说给美国国内忙着争论不停的新派
科技大佬和旧派石油能源加军火集团们听的。

(托马斯·弗里德曼对于中国有过度乐观的嫌疑。中美两国都存在类似的现象,只不过表现
形式不同。弗里德曼误认为没有看到美国常见的现象,便以为此类现象不存在,这显然是有
偏颇的。当然,中国的政府决策的速度,在一些经济问题的执行上确实比美国政府要迅速。
另外,托马斯·弗里德曼本人其实是美国流行洗脑文学的一员大将。他先后写了《世界是平
的》和《世界又热又平又拥挤》,主要的观点是一个拐个弯宣传一个老套的观点:自由经济
=民主政治=绿色能源=信息革命=伊斯兰教、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的玻利瓦尔社会主义的敌人。
除了绿色能源这一点看起来像民主党人以外,托马斯·弗里德曼几乎是个右翼的共和党人。)

在这个风头日健的“新能源风潮”中,以加州硅谷为基地的太阳能,以美国西部 9 个州
为主的热能电力计划,和以美国中部从北到南的风能带(也就是笔者在第二卷《花开花落》
中提出的皮肯斯计划)126的风电场建设,以及民主共和两党都支持的清洁煤发展技术,应该
是其中的主要方向。不过,这些投资是否可以创造出克林顿时代信息高科技工业带来的大量
工作机会,还是一个未知之数。而为了妥协共和党的传统势力,获得他们的让步,民主党不
得不在美国两个海岸线上的石油开采上做出让步,让这些集团可以开挖。当然,如果麦凯恩
胜出,那么基本格局就是掉个个,变成共和党以对民主党在新能源计划上的让步,来继续旧
能源的运作(作者在写作时尚处于选举前夜,故有此语。——编者注) 。

这样考虑新计划和对应的妥协,一个最可能出现的局面就是美国变成一个能源工业的
“双轨制”。由民主党控制的西海岸和东北部海岸将走新能源道路。而由共和党控制的南部
海岸和中南部如路易斯安那、得克萨斯,则继续走旧能源道路。当然,如果全球石油价格的
狂跌继续下去,可能会增加旧能源的使用惯性,使美国人出现在 1970 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
的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旧病复发,增加向新能源转换上的相对比较成本压力。

类似于笔者在第二章中对中国建议的具体规划设想,在美国,与新能源伴随的也应该就
是新交通。不过,在新交通的考虑上,估计奥巴马政府的推动力应该不大,主要是程序、资
金分摊安排上的问题。

这一原因是,民主党的大本营和未来可能进行各类新建设的主要推行地区,是东西两洋
沿海各州。东部主要是较为富裕的东北诸州,西部则以大州加州挑头。在加州今年大选选民
的选举法案中,排头的一个议案是由加州发行 99 亿 5000 万美元的债券,再加上联邦政府和
私人的投资,总值合计 450 亿美元,建设电力高速铁路,连接加州的两大主要城市,即北部
的旧金山和南部的洛杉矶。这条铁路的运行速度将超过 200 英里,建成后行程大概是 2 个半
小时。如果建成,就把加州的这两大都市放入了笔者在第二卷中提到过的一个“3 小时经济

126
皮肯斯在 80 年代作为专门制造股票收购未遂案而大发不义之财的快富阶层,本来也是旧能源集团的一
员。不过最近几年要么是良心发现,要么是想在新能源上捞一笔,所以积极推动了风能建设计划。不过在
2008 年 11 月,因为其时石油价格暴跌,皮肯斯中断推迟了他在德州的风能建设工程。
圈”里。

而由于美国国内制度,所以美国要搞这种项目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程序麻烦,进一
步拖延,使得工程进度缓慢。这条高铁的前期评估已经花了 12 年,耗资了 6000 万美元,还
在不断的 research 和 consulting127,再加上筹集资金的来源目前是个困难,原来的议案在出
资上又牵涉州、联邦、私人三方的参与,恐怕这种利益规划和争吵,不知猴年马月才可以完
成。最后可不可以通过选民这一关,还是未定之数。128

其实以笔者的看法,加州更应该先发展相邻城市的城际高速铁路(加州是一个大州,南
加州的洛杉矶和北加州旧金山之间相距 600 多公里,因此城际高铁是邻近城市的铁路),比
如说旧金山湾区的旧金山—圣荷塞—奥克兰环路、奥克兰—斯达克顿、和斯达克顿—萨克拉
门托环路,洛杉矶地区的洛杉矶—艾尔文,洛杉矶—河滨城,河滨城—圣地亚哥路线,圈出
一个个“1 小时经济圈”的城市铁路。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在以后建设连接这两个地区的长
途高铁,那么从经济效益计算上就会立刻显得“十分合算”,再在那个基础上再推动两大城
市集团之间的高铁。这比一上来就直接推动两城市的长途高铁要有效、容易得多。

127
即项目可行性研究(research)和咨询(consulting),让各类咨询机构吃掉费用。
128
最后选举的结果是选民通过,但是由于现在(危机以来)加州政府的财政状况非常糟糕,能否做成让人
担忧。——作者补注
图 5.1 加州研究久而未决的南北两大城市的高速铁路起点和终点示意图;笔者建议的先建设南北加州几个
邻近城市的环形铁路,再把两者连接起来的构想

四十三

再看民主党的东部大本营。其实美国的东海岸,与中国的沿海东部地区比较相似,就是
人口多,地方划区小,尤其是东北部,很多州密密麻麻,但是相互之间的交通却并不是很发
达。那里的铁路速度比较慢,高速公路上则时不时要停车,向收款站扔钱。如果能够在这些
地方,比如说从波士顿到纽约,到费城,再到华盛顿等诸大城市一线,修建高速电力铁路,
会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将带来很大的助力。

令人感叹的是,美国的高速铁路发展计划,其实可以回溯到 1930 年代。而铁路机车的


速度竞赛,历史更为久远。比如 19 世纪 40 年代英国的铁路建设狂热,19 世纪 60 年代欧洲
大陆的法国和德国的铁路大发展时期的国家铁路公司的大建设,19 世纪 60 年代持续到 90
年代一波接着一波的美国铁路的投资狂潮——当时到了两个城市之间有平行的竞争铁轨的
地步。

但是因为几个原因,这些高铁计划被搁置了。美国 19 世纪传统铁路修得太多,造成了
惊人的浪费,是一个原因。129但最重要的原因是 1940 年代罗斯福政府对车速的 79 英里限速
规定,以及 50 年代航空客运开始逐渐向大众普及。而在美国高铁计划衰落的同时,欧洲和
日本就大力支持同样的高铁设想,几十年搞下来,美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大大落后。

美国在二战后把握着世界石油资源,使得罗斯福新政后 40 年内能够大力发展高速公路
和汽车文化,也是高速铁路发展受到抑制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在美国人的传统信念中,
代表着政府积极参与运作的欧式高速铁路(虽然美国 19 世纪的铁路建设是典型的疯狂私人
竞争,但高速铁路历来带有欧洲强政府建设的色彩),自然没有代表私人企业和个人主义的
汽车文化那样深入人心。这也导致了美国的交通政策在交通基本建设的优先地位安排上,将
高速铁路让位于高速公路。

不过,近年来因为飞机燃油价格高涨,机场和高速公路异常拥挤,机场严厉的保安措施
等等,都造成乘客的很多不便,因此,美国对高速铁路的兴趣有回升之趋势。从下面这张美
国交通部出版的高速铁路规划图上就可以看到整个愿望。

在这张计划图上,唯一已经运行的路线是东北走廊的路线(Northeast Corridor)。该“高
速铁路”北起马塞诸塞州的波士顿,经过罗德岛州的普罗维登斯,康涅提格州的新伦敦、纽
黑文和斯坦福三市,再到纽约,然后转车到新泽西州的钮沃克(美国的犯罪率最高的城市之
一)和荃登(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就在附近),穿过宾州的费城,特拉华州的威灵顿,马里
兰州的巴尔的摩,然后到首都华盛顿为终点。笔者本人曾坐过这条线,从华盛顿到钮沃克,
和纽约到波士顿两段,感觉比较慢。后来在 2000 年 12 月,美国对这两端都进行了提速改造,

129
美国的铁路,1840 年为 2755 英里(4430 公里),1850 年为 8571 英里(13800 公里),1860 年为 28919
英里(46500 公里),1870 年为 49168 英里(79000 公里),1880 年为 87801 英里(14.1 万公里),1890 年
为 16.36 万英里(26.3 万公里)。当然,由于 20 世纪美国整个交通运输系统转向公路,大批 19 世纪的铁路
是荒废掉了。中国铁路建设在近 10 年明显较慢甚至停滞。2006 年营业里程达到 7.5 万公里,按照《中长期
规划》希望在 2020 年营业里程达到 12 万公里以上。
使其行车速度达到了 75 英里(120 公里)至 150 英里(241 公里)之间。但反映还是比较
慢。纽约到波士顿段中的一部分大概是以高速进行,但其南段就以低速进行,因此完全无法
和欧日以及中国的高铁相比,比如英国的高速 1 号线、日本的新干线、法国的 TGV、意大
利的 ETR500、德国的 ICE、西班牙的 AVE 和中国的 CRH。

图 5.2 美国交通部联邦铁路管理局的高速铁路“梦想”

图 5.3 运行在美国东北高度铁路走廊(目前唯一运营的高速铁路)上的列车

从具体速度上看,从华盛顿到波士顿,总路程是 450 英里(720 公里),停靠站是 15 个,


需要 6 小时 36 分钟。去掉 15 分钟在纽约的换车时间,平均时速是 68 英里(109 公里)。和
中国即将在 2010 年营运的京沪高铁比较,京沪高铁距离是 1318 公里,时速是 350 公里,加
上停车时间用时 5 个小时,停靠站 21 个,所以美国这条东北高铁和中国京沪高铁根本不是
一个数量级。
波士顿

普罗维登斯

新伦敦
纽黑文
斯坦福
钮沃克
纽约

荃登
费城
威灵顿

巴尔的摩
华盛顿
图 5.4 美国唯一的“高速”铁路

四十四

从美国交通部的“梦想”图中,可以看到它希望在全美国调研规划,争取发展出 8 条高
铁干线。

明尼阿波利斯
密瓦克 美国中部传统工业区
底特律
克利夫兰

芝加哥

哥伦布
印第安纳
波利斯 辛辛那提
堪萨斯城
圣路易斯

路易斯维尔

图 5.5 美国复兴中部工业区的芝加哥高速铁路网计划图

第一条干线是“中西部铁路开发”计划里的芝加哥中心高铁网(Chicago Hub Railway),


以伊利诺依州的芝加哥这个大城市为中心枢纽作为转运中心,通过“5 爪蔓延”的方式,把
大湖区的几个重工业基地和中西部的其他主要城市联系起来。这条铁路网的西北线沿大湖北
上,经威斯康星州的密瓦克到千湖之州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其西南线到密苏里州的
圣路易斯,西行至堪萨斯城;其东北线沿大湖去密歇根州的底特律(美国汽车城);其东线
至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其东南线到印第安纳州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叉分两条,一条分至俄亥
俄州的路易斯维尔,另一条到辛辛那提,再由辛辛那提东北过哥伦布接上克利夫兰形成环线。
这条估计是老工业区复兴计划的一部分。

第二条是最东南部的佛罗里达干线。这条比较简单,从南部的迈阿密,北上到奥兰多,
然后西行到首府坦帕湾。

奥兰多

坦帕

迈阿密

图 5.6 美国东南角佛罗里达州高速铁路计划

华盛顿 接东北地区线

里士满
罗利
夏洛特

格林威尔
亚特兰大 哥伦布

马孔
接密西西比
河三角洲线 萨凡纳

杰克逊维尔

图 5.7 美国“东南部大开发”高速铁路计划
第三条是东南大陆的高速干线。这条是从现存的东北干线的南端首都华盛顿开始,南下
到北卡州首府罗利。从这里分出两大线路,西线到北卡最大城市夏洛特,在挺进南卡州的格
林威尔,折回穿过佐治亚州的首府亚特兰大(奥运会举办城市),向西折向阿拉巴马州的伯
明翰,到密西西比州的莫里典,最后南下路易斯安娜州的新奥尔良。东南高速干线的东线,
则从罗利,南下南卡州首府哥伦比亚,然后到萨凡纳,再延升到佛罗里达州的杰克逊维尔,
再从这里折回西北向上,过佐治亚州的马孔,接上亚特兰大。这条线覆盖了美国传统的最不
发达地区——东南诸州(地位基本类似于中国的贵州、湘西),如果能够如愿,属于美国版
“东南大开发”

第四条是海湾海岸(墨西哥湾或者说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干线,从西边德州的休斯顿,
东行到飓风不时光顾的新奥尔良,然后东边过密西西比州,到佐治亚州的移动城摩拜尔。这
条路和西边的南部线(德州线)用普通铁路连接。

接东南大开发线
伯明翰 亚特兰大

休斯敦
摩拜尔
飓风城新奥尔良

图 5.8 美国南方的海湾海岸线高速铁路计划

图尔萨
小石城
俄克拉
何马城

达拉斯/沃斯堡
奥斯汀
圣安东尼奥

图 5.9 美国南方的南部中央干线高铁计划
第五条是南部(其实是德州等和墨西哥相邻的州)中央干线,从德州的圣安托尼奥,北
上奥斯汀、达拉斯,然后北线上俄克拉荷马州,经奥克拉荷马市,到图尔萨。这里有一条东
北线从达拉斯去阿肯色州首府小石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老巢)。

第六条是东北干线的 4 条延长线。北部新英格兰延长线从原来东北高铁的北端终点站波
士顿继续延伸向北,沿海北上到缅因州的奥布恩,还有另一条加拿大延长线是西北上新罕布
什尔州和佛蒙特州,进加拿大到蒙特利尔。“帝国”延长线从纽约市北上纽约州的奥本尼,
再西去大湖区的水牛城(著名尼亚加拉大瀑布附近)。“基石”延长线从费城西行到匹兹堡,
接上五大湖的旧工业区。

蒙特利尔(加拿大)

东北延长线
(北新英格 奥布恩
东北延长线
兰线)
波士顿
阿尔巴尼
水牛城 波士顿
帝国延长线

纽约
匹兹堡 基石延长线
费城 现存东北线

图 5.10 美国东北部四条高铁(三条新建)布局计划

温哥华(加拿大)

西雅图

波特兰

尤金

图 5.11 美国西北部高铁计划

第七条是盖茨老巢的太平洋西北干线,从南部俄勒冈州的尤金,北上首府波特兰,然后
到华盛顿州首府西雅图,最后到达加拿大西南角的温哥华。
第八条就是加州高速铁路,笔者已经在前文谈到。

图 5.12 美国加州高铁策划路线及标志

除了加州干线即将由加州选民表决之外,佛罗里达干线曾在 2000 年总统大选搭配的公


投中通过,但又在 2004 年总统大选的公投中取消,基本上属于死亡状态。纽约州是民主党
除了加州之外的另一个重镇,世界金融中心纽约市的人口中就有占美国“火车族”
(Commuter)的 3 分之 2。但是作为振兴纽约上州(纽约北部)的主要工具的连接北部与西
部的高速铁路,一直进展缓慢。而其他的各条线路,除了顶石线在 2006 年有从费城到哈里
斯堡的两段铁路提速到每小时 110 英里以外,基本上都是属于“研究再研究,咨询再咨询”
的状况。

在这种久拖不决,静等猴年马月的情况下,奥巴马的基础建设计划,更可能会是先增加
美国联邦政府的高速公路基金,用于维修高速公路和桥梁的工程,希望以政府财政来创造出
更多的就业机会。但这种着重高速公路,忽略高速铁路的做法,其实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大部分的高速铁路在各州受困的实际主要原因,是因为按照法律,铁路建设州政府要承担很
大部分支出,而这些州的民众又不愿意以税收支付这些支出带来的州债券,影响了州政府的
决策。如果联邦政府,把准备增加建造高速公路的资金拿来建设高速铁路,用具有实际终极
货币权的联邦财政权包下铁路建设预算,不需要各州政府自己出钱,估计能大大加速项目进
展,也自然会受到各州的欢迎。

笔者在大国游戏系列的第二卷《花开花落》曾提到,如果美国开始大规模基建计划,那
么它和中国在非洲对原材料的剧烈争夺戏就会上演。现在看来这个过程比笔者预计得还要早
一些。最近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生产钴、铜等原材料)的骚动,以及在苏丹发生的杀害中
国工人事件,也许都不是空穴来风。

四十五
在争夺非洲的原材料资源这一重任上,奥巴马可以用的就是私人本钱,以“俺是非洲人
民的好儿子”的旗号和非洲人民拉近乎。当然,“俺有个印尼继父”这种亲和口号,也可以
祭出来和穆斯林世界套辞。不过,美国一直希望建立的美军非洲司令部,可能还是门都没有。

奥巴马除了新能源和交通、电力的基建计划以外,它的第三个政策重点,可能会是创造
机会,让部分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向美国回潮,以满足在竞选中许下的“内包”诺言(所谓
in-sourcing)。其实,在前一阵石油价格高涨的时候,一些消费品的生产开始在美国中南部
几个州兴起,比如阿拉巴马(美国历来出名的穷州)冒出来不少生产睡袋的企业。甚至最近
有些美国州长们讨论,在美国中部几个州建立“深圳经济特区”,用同样的税收和其他优惠,
争取吸引外贸加工业到这些州落户,据说港台华人企业主很具有运作这些工厂的经验,想吸
引一些过去,而美国中部的土地又非常便宜,离销售地其实也比较近。如果能够发现廉价的
劳动力的话,以此为生产基地服务美国发达地区的市场,似乎不是没有可能的。

那么上哪里去找廉价劳动力呢?对了,还是要在美国的 1000 万非法拉美移民中想办法。


如果民主党掌控的白宫和国会两院可以达成一致,推行温和的移民改革法,使这些非法移民
可以光明正大的就业,变成廉价劳力,而让美国的中下层的白人和黑人们出任各种管理、销
售、工头等白领职位,创造出工作岗位估计奥巴马在中下层尤其是拉美裔的基础会大幅增强,
对民主党未来的继续掌权有帮助。

当然,这里还要面临的就是,美国自己生产的产品是否可以和亚洲(中国,以及越南、
印度等)的产品在价格上竞争。很显然,这就需要民主党控制的国会,在贸易保护上大幅度
增加关税壁垒,继续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对其他海外竞争国家进行大量倾销指控,保证自
己的产品的市场。美国在贸易问题上历来是我行我素为我独尊,尤其在现在这种紧要关头,
一定不要以为他会拿 WTO 当回事。

再一招就是诉诸于“爱国主义消费运动”,发动“美国人就买美国货”的舆论攻势。这
从历史上看不是没有先例,比较容易操作。如果美国可以形成部分的制造业回潮,对向海外
转移工作机会的企业进行税收罚款,对搬工厂回来的企业进行退税奖励,也许还可以部分带
动大湖地区的重工业的复兴。

(作者此文写于 2008 年 11 月,奥巴马上台后于 2009 年年初通过的美国复兴法案(经济刺


激计划)中,即包括了类似限制购买美国货的条款,与作者的预测十分吻合。——编者注)

这种可能的变局,对中国人中那些仍然企图靠剥削农民工,走出口换汇产业维持企业群
生产的充满幻想的人士,大概会是当头棒喝。也许港商和台商中想继续从事玩具和成衣制造
的业主们,来美国投资不是一个坏的选择,但在美国办厂,想要依赖过去在中国、在东南亚、
印度乃至中美洲那种不顾工人群众死活的路子,就比较难走了。另外,就算港商、台商还有
中国一些本地老板,因为种种原因去不了美国,那么美国本地诞生出一些新兴时势产业英雄,
在一片扶持叫好声中茁壮成长,也并非难事。

以上是作者对奥巴马经济政策的一些预测。目前来看,奥巴马的经济顾问估计会有这样
几个人:第一位是今年经济炸药奖得主,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然后就是前克林顿政府的财政
部长鲁宾,还有大投资家巴菲特和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
图 5.13 克鲁格曼、鲁宾和沃尔克

克鲁格曼和鲁宾是两个比较复杂的人,一个出身学界(其实比较正统,也就是鼓吹经济
自由的那种人)130,一个出身高盛(90 年代吃尽全球化利好的既得利益阶层,可算今天美
国下层平民的“死敌”),按常理好像比较“右”,但到紧要关头似乎都讲究实用主义,目前
来看他们的想法比较一致,就是不计财政后果,以创造工作机会作为第一要务。而巴菲特估
计对宏观经济不是太懂,可以做到的就是“众人皆恐我独贪,众人皆贪我独恐”的反潮流投
资手笔动作。其行为在股市里很有影响力,也许可以靠老爷子的金字招牌,带动一批不怕死
的投资者们到股市里去“抄底”撑一撑股市信心。 (当然了,2005 年老爷子想尝尝鲜,想在
外汇市场“牛”一把,结果差点把裤子都赔掉)。巴菲特在如何搞好实体经济上没有什么道
道修行,估计不会有什么作为,解决不了中长期根本问题。

而被人流传可能出任奥巴马财政部长的保罗·沃尔克,(作者此文写于 2008 年 11 月,
奥巴马上台后任命的是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为财长,沃尔克为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在
1980 年代初用了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政策,用企业倒闭的代价控制住了美国高企
10 年的通货膨胀,为后来的里根时代到现在的借债经济打下了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不过
当年沃尔克面对的时代是银行系统疯狂借贷(70 年代对拉美的借款和西南房地产建筑业的
借款),消费者疯狂花钱(在 70 年代高通胀下的反应)和投机分子在刀尖上的狂炒(石油高
涨和亨特兄弟炒黄金白银),让他用“大家的狂欢派对就要进高潮的时候,美联储就应该把
酒坛子抱走了”的货币主义紧缩原则把大大小小的泡沫全部挤爆的三味猛药听起来还有点对
味,但在今天这种整个经济体系停摆,企业痛不欲生,消费者开始节衣缩食的新寒冬中,似
乎既不会受到欢迎,也不可能稳定住局面和启动经济。其实,笔者认为应该留用保尔森,虽
然保光头老哥这次应付金融危机连续出了两招臭棋——即不救“兄弟”,只救“两房”,131以

130
克鲁格曼其实长期以来是一个高度拥护正统经济理念的人,如国际自由贸易等。他曾经到这样的地步:
他教育学生说,如果当你和一个人交谈的时候发现他嘴里冒出来“国家利益” (National Interest)这样的词,
那么你就应当离开他,因为这个人是个白痴。 (正统经济学完全否定国家利益的存在,认为自由放任是有利
于全世界所有人所有国家的)。他被传为神话的所谓 1994 年预言东亚金融危机之说,其实和东亚金融危机
并无直接联系,只是好事者牵强附会之说。但非常有趣的是,可能是因为他及时站对了队伍,从 2007 年开
始,他一反常态,变得非常的“左”,以至于在 2008 年出版了一本《美国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一书(中信
出版社已翻译出版,得到了国内一些时髦知识分子的应时推荐,注意在美国,“自由主义”,或 Liberalism
所指是左派,即经济上的罗斯福新政派和政治社会观点上的宽容派,与国内一些时髦报刊刻意宣传的概念
正好相反)。克鲁格曼华丽转身后的总体观点,就是竭力吹捧法国、英国和加拿大的一些福利经济政策,认
为美国必须向法国学习。在外贸问题上,克鲁格曼开始高度配合民主党左翼的态度,将矛头对准中国。值
得留意的是,很多中国学者根本没有明白克鲁格曼的这一转变。——编者注
131
诙谐的说法,比喻不理睬兄弟哥们,专顾自家两房妻妾。 “兄弟”指美国从业人员中对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简称(the Brothers),“两房”指房利美和房地美。
及拒绝向银行注资,直到英国动手以后才改口效仿。

(作者在这里批评保尔森采用资产购买计划(即 2008 年 10 月初的 7000 亿美元 TARP 计划)


而非向银行注资是源自克鲁格曼的批评。自从危机之后,克鲁格曼迅速变“左”,并且变得非
常青睐欧洲(包括英国这个伪欧洲国家),很有唯欧至上的味道。克鲁格曼当时赞美英国的
银行注资援助计划,理由是成功的遏制了 2008 年上半年北岩银行的挤兑。事实上,事后的
发展对于克鲁格曼是一个打击,无论是美国保尔森的资产收购计划,还是英国布朗的银行注
资都没有能够遏制危机事件的一再出现,2009 年 3 月英国再次爆发银行危机,皇家苏格兰
银行和劳埃德银行均被国有化。美英两国均殊途同归,既采用了购买资产,又采用了向银行
注资/国有化,还都进入了“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阶段。这说明,问题根子不变,如何在具体
的表象上做文章,是没有什么出路的。——编者注)

四十六

因为,和近 30 年前的沃尔克时代比,今天美国面临的局面大大不同,美国的麻烦是银
行系统通过贷款创造“银行账簿表层”货币的机能一度失效,联储自 2007 年下半年不断降
息刺激,效果不大,反而使美国差不多进入了一个零利率美元时代。

伯南克执掌的美联储已经把联邦基准利率降低到了 1%。这个 1%只是美联储的利率目


标,在具体操作中,实际的利率是会浮动的,比如市场实际的隔夜拆借利率是会浮动的,是
美联储通过买卖债券和市场共同互动得到的结果;而在此基础上的各种美国私人金融机构制
定的存贷款利率,远在美国之外的伦敦城的银行间互相贷款的利率,就更是私人市场的结果
了,美联储对这些利率的染指恐怕还没有信心的影响来的大。

由于美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在雷曼倒闭后基本上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再加上接近年
关,要留点余粮过年,所以没有太多同业拆借的情况发生,大家还是买美国国债这个国际金
融秩序的基本单位的“存款”更保险(美国联邦国债堪称是存入美国政府这个“银行”的存
款)。结果衡量私人市场信心的伦敦拆借利率一度比 100%保险的“存款”
(如 2 年期美国国
债)收益率高不知道多少,私人和政府的债务利率在雷曼兄弟破产的那几天一度分道扬镳。

随后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大踏步踏进金融世界,好好扮演了一通商业银行的角色,赤膊上
阵作担保,大肆创造新钱收购商业票据,制造出货币洪水(当然大家在日常生活还没有看见,
估计由于经济极度低迷,至少要到 2009 年底才能流露出迹象) 。这样,就把 9 月到 10 月中
旬一度由于恐慌而暴涨到 3%、5%甚至 6%的 LIBOR 利率给硬拽了下来。导致 10 月的后两
个星期,一些短期借贷利率其实低于 1%,比如说 LIBOR 过夜利率大概是 0.37%左右。这是
非常措施采取的一点效果,经济远景实在太糟糕,不排除很快美联储会把利率降低到零。

(伦敦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LIBOR),反映市场的信心、恐慌程度和流动在货币市场上的
钱的充盈程度,在 2008 年 9 月 15 日雷曼破产前一直略高于 2%,雷曼破产后在 16 日上升
到 6.43%,再回到 3%并振荡,先后在 9 月 30 日达到 6.87%,10 月 8 日达到 5.38%的高水平。
但此后就在美联储注钱下一路走低,10 月 29 日达到 1.14%,10 月 31 日达到 0.4%,此后长
期低于 1%,甚至到 12 月达到 0.1%的水平,原因系美联储已经在 12 月 16 日将联邦基金利
率降低到 0-0.25%的水平,启动“定量宽松政策”)
但看利率的时候,经常人们要配上通货膨胀率,当通货膨胀高涨,如美国在 1970 年代
达到过 14%的时候,银行的存款必须高于这个百分比率才可以得到实际上的利息。估计这
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反过来,在通货紧缩时,对于企业感受到的实际利率就要利率上加上通
货紧缩率。比如说,设现在美联储的利率是 1%,而如果通货紧缩率是 3%,那么你的实际
利率是 4%,在通货紧缩的通常伴随的经济萧条的氛围下,这种借贷成本还是很高的,不利
于刺激经济。美联储可以再降利率,把(拆借贷款)利率降到 0 就没办法再玩下去了。在通
货紧缩下,不可能搞个“名义利率”的负贷款利率出来,否则大家都会去借钱放在家里。这
样,到 0 为止,利用利率来宏观调控的招数就被废了武功。

从 2001 年到 2006 年那 5 年时间,日本中央银行制定利率的时候,就出现过这样的零利


率。当时日本面临的就是持续的通货紧缩,消费者物价指数一降再降,不管日本政府出什么
招数,经济增长都刺激不起来。美国目前在私人金融体系的情况和 90 年代后期的日本比较
类似,由于银行系统的账面一团糟,大家毫无办法知道严重的程度有多大,所以私人贷存款
货币机制难以恢复。当年,日本也是花了很多年才把银行的账目摸清楚,而相对日本银行的
简单业务,美国的金融衍生工具要复杂得太多,不知猴年马月才可以把这些账目理清。

就算是美联储采取各种非常手段,用各种形形色色的“新工具”向银行们直接放钱,银
行喝了美联储的几千亿雄黄酒,壮了熊人胆,敢向外借出钱了,可是被吓破了胆的美国公司
和个人消费者敢不敢借钱,还是一个未知之数。如果出现那种情况,也就是会出现有供给而
无需求的情况,则货币的社会循环还是无法启动。最近,美国居民的信用借贷存量就出现了
二十年来头一次萎缩,而“美国金融服务圆桌会”和“美国消费者协会”这两个历来是死对
头的组织(一个代表银行家,一个代表老百姓),联合提议免除接近破产边缘的美国人群最
高达 40%的信用卡债务,这就可见问题之严重。这个提议建议美国政府改变会计规定,不
将信用卡公司的债务免除以坏债计提等损失形态马上入账,而是静态留在账簿上,这些负债
人可以用 5 年时间付完信用卡的原额即可,原来高达 20%年息的利息则一笔勾销。信用卡
公司会先在 5 万人中作试点,然后推广到几十万负债人中。这样的话,信用卡公司银行最后
可以收回一些债务,负债人不会破产,美国经济可以少卷入又一轮的金融风暴。

据业内的出版物《尼尔森报告》估计,以下 5 年(到 2013 年)里,美国信用卡公司收


不回来的债务会增长 47%到 3400 亿美金。所有的明白人,都会猜到在信用卡债务、汽车贷
款、房屋净值抵押贷款和商业房屋贷款之外,美国面临的还有各级州、郡和市政府破产的财
务危机,需要美联储出手。

在美联储的利率武功被废掉之后,剩下的办法,就是“放松货币总量”,即普通人说的
印钞票了。最可能施行的方法就是,美联储买回长期债券,将二级市场上的长期债券价格炒
上去,即把其收益率压下来,这样的话,比如通过 10 年期债券的操作,把长期利率打下来,
同时增加银行的基础币持有量。如果这一招还是无效的话,就会用笔者早就开出的药方,自
己购买企业的债券,把美联储当成商业银行用,直接向企业提供现金。

(2009 年 3 月 20 日,美联储开始收购长期国债(过去只进行货币市场操作,买卖短期 3 个
月国债)及一部分资产证券化产品,应证了作者这里的预测。国内一些媒体惊呼美联储“终
于开动印钞机”,大惊小怪,《大国游戏》系列的看法是美联储早就在“印钞”收购了,早在
2008 年 10 月的日记里就指出了这一点。——编者注)
理论上来说,多了货币总量的投入,应该带动国内新一轮的通胀和资产泡沫。可是日本
的经验表明不一定会这样。日本一直没有看到这样一个通胀刺激,来带动日本走出长期通缩。
在终于花了几年,好不容易将利率提高 2 次到 0.5%后,日本遭遇这轮危机,打击深重,看
来又再次减息的压力。(当然它的减息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了)那么日本未能走出国内长期
通缩的问题出在了哪里?这和日本零利率时候的国际金融环境、所谓“套息交易”和日本国
内经济结构有关。那么美国这次会如何呢?

四十七

(2008 年 11 月 5 日,美国总统选举结果揭晓)

本来应该接着讨论,零利率下美国的经济如何解困的,但在小二黑奥巴马大胜,出任美
国第 44 任总统之后,俺只好把后面的章节重新调整一下,把奥巴马下任政府可能采取的主
要外交政策先做一个交代,然后再回到经济议题上面。

笔者在选举前是完全认定了奥巴马会胜出的,只不过没有料到会胜得这么快,领先幅度
那么大。笔者本以为麦凯恩至少可以多挺两个钟头,结果在美国西部 8 点钟选票站还没有关
门的时候,奥巴马就已经通过东中部各州的选举人票过半获胜,在全美国开启了欢庆之夜。
那种庆祝的心情场面,有点像中国 1949 年那种情形。

奥巴马的胜利,至少从表面上说明了一个情形,即美国有至少接近半数的白人民众,已
经可以从种族主义的狭隘心胸里走出来,开始接受一个多种族共生的美国。这是一个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变化,预示着未来美国这个西方世界的领军人物,也许终于可以放下白人至上的
种族偏见了。也许,将来和世界其他的非白人种族的国家可以有一个比较平等和和谐的关系。

另外一种解释,也可以是说美国人民对当前美国所处的困境非常失望,希望以一个革命
性方式的大变更,来打破目前的困局。当然,奥巴马确实是带给大家很多希望,只不过他接
下来的政策局面烂摊子和领导班子,是否可以做到竞选的承诺,还有待观察。会不会像韩国
的李明博那样只是个银样镴枪头,现在下结论还是为时太早(笔者我可是在李明博上台那天
就看死了这哥们),要用孔老先生的“听其言,观其行”来对待。

笔者提到对奥巴马影响比较大的两位思想界人物,一位是前面所说的《地球是平的》作
者,竭力鼓吹推崇市场化后的中国作为样板国的托马斯·弗里德曼,另一位是《新闻周刊》
(Newsweek)的印度裔专栏评论家法耶德·扎卡利亚(Fareed Zakaria)。扎老兄前一阵子出
版了一本书叫做《后美国时代之大世界》(The Post-American World),是奥巴马每晚上必读
之书(大概类似于《沉思录》之于我国温家宝总理的地位)。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一个后美
国霸权时代已经来临,在这个新的时代,美国的独霸强权在世界秩序的影响力已经被相当削
弱,但是美国并非变得无足轻重。由于“美国以外的‘其余世界’的崛起(Rise of the Rest) ”,
世界诸强在经济发展、外交影响和文化辐射方面,都对美国形成了重大挑战。

扎卡里亚很不客气地指出,虽然美国仍然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由于全球化运动带来
的资本、劳力、发明、思想和信息的广泛传播,会持续的降低美国在世界事务上的影响力。
但是美国真正需要担忧的并不是他国的兴起和自身影响力的减弱,而是这十来年,国内政治
的政党化和政府功能的停滞。美国政府系统完全过时,导致被现有的利益集团绑架,从而扼
杀了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对现实世界的灵活应变和适应能力,而这种能力曾是带来美国史无先
例的发展的主要动力。

因此扎卡利亚相信,如果美国可以改革自己的政治系统,在世界上多和新兴国家合作,
以其国家综合实力,仍然可以在一个多极的世界扮演领袖角色。在扎老兄建议的合作对象里,
当然因为其私人出身,夹带了私货,对印度非常推崇(有趣的是最近出来了一个和他争名气
的印度后生汗拿,Parag Khanna,和他基本观点相同,但恰恰非常看轻印度)。但他对中国
的看法一直非常正面,和弗老兄一样。他曾在《新闻周刊》的专栏里多次批评美国的传统左
翼和右翼对中国的偏见(左翼比如好莱坞“自由派”,右翼比如嚷嚷要打核战争的新保守主
义),并对美国人那种肤浅和自大的思维方式大加鞭挞。他指出,美国人看到一个国家实行
和美国不一样的制度,就理所当然的认为,那个国家的人民一定会反感自己的政府而希望拥
有一个像美国一样的政府,因此从道德责任上来说,美国人民就应该支持这些国家的人民,
去反抗这些国家的政府。扎老兄讥笑道,当有些幼稚的好莱坞左派和别有用心的新保守右派,
觉得自己在各种问题如西藏新疆缅甸苏丹问题上攻击中国政府,是帮助中国人民的时候,完
全不明白中国政府恰恰在这些问题上在中国人民中受到极高的支持,结果自然首先得罪的就
是他们声称在同一战壕里的中国民众,受到中国老百姓的强烈反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当然,
扎老兄的这一观点,也使他得罪了一些极端脑残人士,甚至有人咒骂他是“独裁专制刽子手
的发言人和说客”,骂他“印度猪,滚回旁遮普去!”

对于奥巴马对华政策来说,要看这两位老兄的偏“国际主义”的看法,与站在美国国内
创造就业的努力两种力量孰占优势。如果前几回笔者议论的保就业,搞“内包”这种想法占
上风,那么奥巴马估计至少在上台初期会对中国在经济策略上采取较为沟壑的态度。如果奥
巴马受扎老兄的影响(加上弗老兄对中国的大力推崇)比较深,那么再加上小奥的自己亲戚
里就有两个老中(而且在美国亚裔和华人社区为三哥拉票,在亚裔选举结果中小奥支持率高
达三有其二的战绩中,不是没有汗马功劳),维持一种较为接近现状的对华经济政策可能性
比较大。

(本文写于 2008 年 11 月,作者只能做一预测,将两种可能都托出。奥巴马当选后,对华政


策一直没有公开由其本人亮明。预计可能尚在磋商中,或者奥巴马本人更倾向于作者说的扶
持美国国内就业的方向。——编者注)

奥巴马对华经济政策的这两种意见的可能交锋,从某种意义就是奥巴马自身经济思路的
潜藏矛盾的一种缩影。一方面,在竞选口号和税收政策上,奥巴马走的是亲下层路线,包括
低收入阶层减税(后半句就是上层增税,当然选举的时候不会多说),限制华尔街利益,扩
张性财政支出(凯恩斯、罗斯福的招数,在经济学光谱中较“左”);另一方面,列列他聘请
的经济顾问团,沃尔克,主张偏紧的货币主义,倾向于控制通货膨胀,属于“右翼”,克林
顿早期财长鲁宾及其学生,还有克林顿晚期的财长萨默斯,都是自由贸易的热情拥护者(鲁
宾时代奠定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NAFTA,萨默斯时代是把中国纳入体系)
,也属于“右翼”
还有思想家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老兄写就的《世界是平的》,页页写满全球化万岁,对冲基
金万岁的标语,主体也属于“右翼”。两者看起来似乎水火不容。对于这种矛盾,有几种解
读,一种说法是奥巴马是夹心饼干(黑皮白心的精英分子),竞选口号只是幌子,其实是美
国精英阶层的一个工具和门面,或者说他出身律师,其实心中并无大策(类似于希拉里求救
于华尔街精英来解决金融问题),结果必然成为一个新克林顿,背叛选民;还有一种解读是
说美国精英还是主张实用主义,那些站在背后的谋士们,在必要的时候对于过去的思想进行
修改,摇身一变变成凯恩斯主义者也未尝不可,最后可能端出来的是一锅“妥协大宴”。

四十八

奥巴马的对俄罗斯的外交策略考虑,则取决于未来新上任的国家安全顾问、国务卿和国
防部长是否可以摆脱小布什府上的前冷战苏联专家们如赖斯等人的遥控。而在奥巴马当选后
的瞬间数小时内,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就宣布在波兰边境部署导弹,开始试探奥巴马的危机处
理能力,想要把美国逼回全球武器控制和导弹防御系统的谈判台上。

国际大战略布棋子这些外交领域,是民主党的弱项,目前在智囊团中,除了卡特任内的
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是个重头之外,奥巴马所能依赖的大概就是克林顿时代的一些半吊
子。这里俺就简单地给大家点一次花名册。

在国家安全顾问这一块,大概是以下几位:

麦多劳(Denis McDonough),美国发展中心资深学者,前民主党参议院领袖达歇尔(Tom
Daschle)的外交政策顾问。他的主要关注领域是防止全球变暖、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全
球合作。同时他主张快速从伊拉克撤军。

但泽(Richard Danzig),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学者,在克林顿政府出任过美国海军部长,
同时是美国国防部反生化恐怖战的顾问。他认为美国的国防战略不该沉醉在涉及如何打“决
定性大仗”上面,而应该以如何保护美国公民和同盟国为主要考虑对象,防止它们在现存的
国际冲突中受到伤害。但泽也是可能的国防部长人选之一。

葛拉幸(Jonathan Scott Gration),退休的美国空军少将,曾任美国在德国的欧洲战区司


令部的战略政策主任。他参与过 1991 海湾战争,在 2003 年伊拉克战争里出任西部行动部队
司令。他支持从伊拉克撤军,但赞成增兵阿富汗及对巴基斯坦采取强硬态度。他号召美国和
其他世界核大国一起,削减核武器数量。

西瓦尔女士(Sarah Sewall)
,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任教,曾任克林顿政府的国防
部副助理,负责维持和平和人道援助。她和在伊拉克治军的新星——刚刚出任美国中央战区
司令的彼特雷乌斯合作重编了美军的反游击战术手册,作为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在伊拉克
战场上的通用教材。

(奥巴马的执政和顾问团队确立之后,麦多劳、但泽、葛拉幸均成为奥巴马总统的安全顾问。
应证了作者的预言。——编者注)

在外交政策上,奥巴马的顾问团大概是以下几位:

克莱格(Gregory Craig),克林顿的白宫助手,出任过克林顿的国务卿阿尔布莱特的政
策规划主任。他之前还出任过民主党大佬参议员肯尼迪的国防,外交和安全顾问。他大力抨
击了布什政府在美国后院拉丁美洲的无能外交。

莱克(Anthony Lake)
,克林顿的国家安全顾问,现任美国政治学名校乔治敦大学教授。
他在克林顿手下处理了几个国际危机事务,包括波斯尼亚,索马里等等。他建议美国在苏丹
的达尔富尔进行军事干预,并以科索沃战争未受到联合国授权作为先例。

新赖斯女士(Susan Rice,非现在的共和党政府的国务卿赖斯,也是黑人女性),布鲁金
斯研究所的资深学者,出任过克林顿手下国务院的非洲事务助理。她和莱克是美国军事干预
达尔富尔的主要鼓吹者。

(新赖斯女士在奥巴马上台后被任命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编者注)

当然这些人中,大多数只是智囊,不太可能独挡一面,出任重要职务。而最有可能出任
美国国务卿的人当中,大概有民主党的两位重量级人物——理查尔森(Bill Richardson, 西
裔的新墨西哥州参议员,参加了今年的总统初选)和克里(John Kerry,麻州参议员,即上
届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以及共和党的鲁格尔(Richard Lugar,印第安纳州参议员)。

而重要的国防部长这个位置,共和党人建议奥巴马留任现任国防部长盖茨。至于有可能
的替代人选,可能包括共和党的海格尔(Chuck Hagel, 内布拉斯加州参议员,但在国防和
安全领域受到两党的普遍尊重),和上面提到的但泽,以及前国防部副部长哈姆雷(John
Hamre)。其实,如果俺给奥巴马推荐,共和党老将鲍威尔是个不错的选择,只是不知这位
黑将军,肯不肯再出山而已,根据最新消息,鲍老黑估计是不想出山,只愿当幕后军师了。

奥巴马政府另外可以网罗的人物包括,克林顿时代副总统戈尔,任命其为全球气候变化
项目的美国特别大使,和世界各国商谈如何合作应对这个全人类面临的大问题。再任命现加
州州长阿诺·施瓦辛格为能源部长,推动新能源进程。

(奥巴马最后确认的几个重要职位的人选是:国防部长由盖茨留任,国务卿由希拉里·克林
顿当任,能源部长为华裔科学家朱棣文。——编者注)

四十九

奥巴马需要考虑的另外几个大的外交军事问题,就是从伊拉克撤军,与伊朗和谈和在阿
富汗反恐。

从伊拉克撤军,自然预示了美国在全球战略上的撤退,以放弃对中东的军事占领,来保
证来自全球的战略物资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这个外交政策变化,自然就和奥巴马预计要在
国内发展再生新能源,减少对海外能源的依赖的思路相辅相成。而伊拉克撤军,也标志了美
国不会再考虑对伊朗采用军事行动解决核设施争端,使对伊朗和谈成为一个唯一的选择。

要如愿以偿实现这个政策转弯,要应对的就是美国犹太人集团和以色列的挑战。

在美国选举前,以色列有这样一种想法,就是其不能在大选前动武,免得背上干扰美国
大选结果的骂名而导致美国的反犹太势力乘机发难。本来,美国国会在金融危机的紧要关头
居然不开会而就着犹太人的需要放假几天(犹太新年),已经让美国人非常不满,再加上金
融界里大量的犹太大亨们正是美国人民认定了的罪魁祸首,如果以色列在大选前私自动武,
把民主党等了 8 年的最佳翻盘时机给耽搁了,估计美国国内人民的反应够以色列和犹太人喝
一壶。(加州伯克利分校等高校的外墙上,时隔半个世纪又出现了反犹标语。)

另外美国在叙利亚的军事动作丝毫没有引起美国人的关注,这也给了以色列一个两难的
抉择。奥巴马上台,表明和伊朗妥协的势力上升,使以色列盘算的借助军事行动来解决伊朗
威胁的窗口,只有奥巴马宣誓就职前的三个月的时间。可是,如果以色列动手,受到伊朗反
击或报复的时候,美国若是袖手旁观,就像重演当年美国中情局发起的颠覆古巴卡斯特罗政
权的猪湾行动的闹剧。当年猪湾行动,是一批美国右翼分子和古巴流亡分子,想用那个行动
把生米煮成熟饭,鼓噪局势,就势让美军卷入,弄假成真,推美国上船。但是当年的肯尼迪
总统,坚持不跟进这帮流亡分子,就把当年的“反攻英雄”们全被卡斯特罗一网兜了。

类似的,以色列要在这个关头搞大动作,也不排除奥巴马不买账,让以色列自己收拾残
局的结果,那么那时候局面就很难看了。当然美国军界和舆论界中的一些亲穆斯林派,已经
开始对以色列的企图,进行恐吓。贝鲁特出生,曾出任美国中央战区司令的美军黎巴嫩裔将
军阿比扎伊德,就公开声明,以色列完全没有军事实力可以独自解决伊朗问题。而一向对美
国外交政策嗅觉非常“灵敏”的《新闻周刊》(Newsweek)则在最近(2008 年 10 月 25 号)
撰文说,伊朗的核设施在地下太深,以色列根本没有能力摧毁。

《新闻周刊》引用了消息人士指出,要摧毁伊朗的核设施,必须轰炸 4 个地点。但由于
这些地点隐藏在地下,上面有 60 英尺厚重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以色列根本没有这样的武
器来对伊朗进行外科手术打击。对这些设施,必须将数个美国特制的地室爆破弹,全部精确
的打在一个地方,才有可能打穿防护层。以色列唯一的选择就是扔核武器,而这一招很难下
手。

(作者本文发表于 2008 年 11 月 5 日,在《大国游戏》第一卷中,作者曾预期以色列可能会


在美国总统选举后抓紧时间对敌手——可能是伊朗动武。后来的事实证明,2008 年 12 月 27
日,以色列向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空袭,并居然出动地面部队。当然,动手对象是巴勒斯坦
的哈马斯。但是也基本应证了作者的预测。——编者注)

笔者的看法是,军队和媒体的这两个动作,都似乎是在警告以色列不要轻举妄动。目前
来看,美国犹太选民对奥巴马颇为不满。非黑人的其他少数族裔(如华裔、韩裔、西班牙拉
美群体)中,对奥巴马的支持度大概是百分之六十多,而此前报道,亲以的犹太人群体中,
则有超过 70%的人支持麦凯恩。

(这里用的是在以色列的犹太裔美国公民早期投票结果。不过后来,犹太人网站在大选结束
后,声称美国大陆的犹太人有三分之二支持奥巴马。这个有“补锅”嫌疑的声明可信度令人
怀疑。——作者补注)

而《新闻周刊》另一篇关于苏丹达尔富尔的文章,也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根据这篇文章,
美国国内以反对中国,抹黑北京奥运会的达尔富尔运动,之所以搞得风风火火影响极大,其
主要原因是美国的犹太人团体在背后操纵。美国犹太人组织牵头的主要是“大屠杀纪念馆”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和“美国犹太人世界服务组织”(American Jewish World
Service)这两个团体。

图 5.14 美国犹太人世界服务组织对达尔富尔“问题”的影响力很大

按照《新闻周刊》的说法,没有这些犹太组织在背后的推手,这个运动根本就不可能达
到目前的影响力。正是这些组织随后成功的“说服”了美国政府高官不断表态,“邀请”了
好莱坞的各路明星出马效力,后面的那只大手,看来不可等闲视之。也许将来中国政府在和
美国金融界的犹太大亨打交道的时候,也该多长一只眼,可谓防人之心不可无。

五十

假设两伊问题都解决,奥巴马还需要注意的是,当心陷入自己的阿富汗陷阱。

当初奥巴马和民主党齐力攻击布什的伊拉克战争,共和党为了反击,就反过来攻击民主
党不爱国,是“向恐怖分子投降”。所以奥巴马等人的选举宣传重点,就必须攻击布什的反
恐战争“反错了地方”——换而言之,如果让他们民主党奥巴马去搞反恐,就不会在错误的
国家伊拉克去搞,而是应该到“正确”的国家如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去搞。

当然笔者这些明眼人,正如在《大国游戏》的长篇大论里已经说得烦了,知道阿富汗战
争的真实含义是什么。132而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奥,也不晓得阿富汗这趟水的深浅,就想插条
腿进来,最后可能会掉入自己设计的陷阱里去。

其实美军在阿富汗面临的局面,比在伊拉克还要麻烦。如果说在伊拉克美军打的可以算
城市游击战,那么在阿富汗美军要打的则是农村游击战。美国为首的北约盟军在阿富汗,通
常是占领了城市,建立自己的碉堡式的军事基地,拉起了铁丝网,然后就躲在军营里,尽量
少出去。万不得已,最多出去扫荡一下。这样一来,就把整个广大的农村,全部让给了塔利
班游击队。这个局面和当年苏军对阿富汗的占领没有什么两样。当年苏军也是龟缩在城市里,
一出城随处可见圣战战士。所以到 80 年代末,阿富汗战争后期,美国向圣战战士游击队提
供肩扛对空导弹后,苏军的直升机被大量击落,战局就不可避免的逆转了。

132
见《大国游戏》第一卷的讨论,美国对于阿富汗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控制中亚这个未来能源重要基地,把
持住中亚通向外界的一条重要可能道路,牵制中国、印度乃至伊朗。
而现在,只不过是因为俄罗斯还没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20 年后报复一把给
塔利班提供点俄制武器,再加上塔利班还处于继续提高军事作战能力的阶段,所以美国盟军
还抗得住。随着塔利班的作战水平不断升高,再有一些国家有意扶持一下,美国和其盟军就
会发现局面越来越糟。上次,法国在阿富汗已经吃了些苦头。

估计读过《大国游戏》第二卷的读者都已经知道,美军在阿富汗的一大战略任务,就是
打通连接南部坎大哈到北部赫拉特的道路,为未来中亚的油气通道扫清道路——把雪佛龙在
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生产运出来,并希望可以同时染指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前几个月,美军
在赫拉特扔了一堆炸弹,把当地无辜老百姓里的妇女儿童炸得血肉纷飞,就是为了赶走当地
居民,炸开一个无人区出来。133当时美国的舆论提到此事时,定性为是攻打塔利班时发生的
“意外”,这简直令人恶心异常。因为所有的明白人都知道,这种西方的公正舆论只是用来
忽悠自己受蒙蔽的人民的——被轰炸的阿富汗古镇赫拉特的居民以塔吉克人为主,外加一些
乌兹别克人,与阿富汗的主体民族,即塔利班的主力普什图人不是很和睦,当然更不可能去
参加普什图人的组织塔利班。这些塔吉克人和俺们中国的塔吉克族一样,是说波斯语系方言
的民族,是当年和塔利班对抗的北方军阀的群众来源,自然今天就和西边的伊朗(赫拉特离
伊朗东部边境不远)走得很近。怎么可能会在这里打击塔利班呢?

而受到奥巴马支持的“杀入巴基斯坦”方案也不是很顺利。在 2008 年 9 月 3 号第一次


小试牛刀,冲进巴基斯坦杀人二十(包括 3 个妇女和 4 个儿童)之后 3 天,巴基斯坦军队宣
布,由于“安全”原因,美国通行的从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口北上白沙瓦去阿富汗首都喀布
尔的后勤补给线被中断(这条后勤补给线供应了北约盟军大约 70%的总补给量,另外 30%
的后勤应该是从俄罗斯境内到中亚送过去的)。运输线在开布尔山口禁止通过。在此之后,
巴基斯坦军队接到命令,如果美军再次越境,巴基斯坦士兵就要开火。结果于 2008 年 9 月
26 号,美军打算第二次越境时,就受到了巴基斯坦军队的阻击。双方枪口抬高了一寸,以
警告方式交战了 5 分钟,子弹在两边士兵的头上飞过。

而巴基斯坦的现政府在“10%回扣先生”扎尔达里的领导下,因为过于亲美,甚至事事
都要同美国驻联合国大使,阿富汗裔的哈利勒扎德商量。这种过分的亲密有时让美国国务院
都蒙在鼓里,使得美国副国务卿尼格罗庞提和南亚助理国务卿鲍希尔相当不满。“回扣先生”
试图以美国的圣旨来改造巴基斯坦军情局也被人抵制。在巴基斯坦目前面临的经济危机下,
两个最好的朋友——中国和沙特,似乎表现的没有老扎希望的热心,结果只好再次向国际货
币基金会求救。这个政府可以维持多长时间,仍是一个未知之数。而巴基斯坦国内的各派势
力已经在大力攻击扎尔达里政府将会因为忽视中国而付出代价。

133
指 2008 年 10 月,北约盟军在阿富汗西北部的“误伤”事件。
【写作日期】2008 年 11 月 8 日——11 月 12 日

【前 瞻 】

第六篇
第六篇 【中国经济前瞻】

果落案兮花正谢,冬飞雪兮夏送凉。
煮新茗兮寒衣成,饪佳肴兮小碟香。

五十一

其实美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已经向日本政府施压。按照施压的计划,日本要负责大约
10 万北约大军在阿富汗的费用。现在北约的盟军在阿富汗大约是 5 万人,显然该计划盘算
的是从伊拉克转一些美军过来,加上北约各国增兵,让驻阿部队达到 10-11 万左右。美国的
想法是,如果日本不愿出兵,那么就出钱好了。这笔钱的名义是用来发展阿富汗军队,数量
至少是 170 亿美元。虽然美国名义上是向所有没有出兵的盟国收费,但在这个人人自危的情
况下,可以出得起钱的大概只有日本一家了。

日本倒底有没有答应,还不知道。但最近日本媒体对美国不照顾日本人的感受,在朝鲜
尚未解决日本被绑架的公民回国这一争端之前,就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黑名单上除
名的做法,大吵大闹。当然,日本还是要等到美国的新总统上任,才可以在很多方面进行讨
价还价。

而在接下来的 G20 峰会上,估计大家碰到一起,除了各自表明立场之外,美国要求全


世界“一起努力解决问题”,从现在的估计看,喽啰日本要继续跟风,表忠心要支持维护当
前体系,欧盟要做出一副马上进行大规模改革的姿态,中国就可能会重弹自己一贯的立场,
“搞好自己就是帮了大家”,而其他的小喽罗们,就鼓噪一阵,看看方向,在会议期间连续
见风使舵,保证自己能够捞到几根稻草,同时又不得罪任何一位大佬。其结果估计就是差不
多和上次的 G8+5 会议一样,还是美国人和欧洲人自说自话,但世界媒体就老围着胡锦涛主
席转,想探探中国的口风。

(作者这段话写于 2008 年 G20 华盛顿会议前,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表示要继续维护现有国际


货币体系,称没有哪个货币能够代替目前美元的位置,让人觉得日本死跟美国(后在日本民
主党上台后改变);法国萨科奇和德国的财政部长则竭力谴责“盎格鲁-萨克森体系”的腐朽,
要求取而代之。——编者注)

图 6.1 奥巴马当选时的几个可能的财政部长人选(作者当时判断)
奥巴马的新内阁里的财政部长一职,共和党人也建议留任保尔森。而除了保光头以外的
可能替代的人选,除了上次说的美联储老主席沃尔克之外,克林顿政府的第二任财长,后出
任过哈佛大学校长的萨默斯(Summers)也是一个选择。和奥巴马同岁,年轻的美联储纽约
分局主席盖特纳也是一个可能的人选。

(奥巴马后任命盖特纳为财政部长。萨默斯成为总统经济政策顾问委员会主席。——编者注)

这里笔者顺便介绍一下犹太人在美国金融界的影响。美国过去的三任美联储主席:沃
尔克、格林斯潘和伯南克,都是犹太人——虽然沃尔克是属于犹太人的另类,即不是那么爱
钱如命。而在克林顿政府任内的两位财政部长,鲁宾和萨默斯也是犹太人。盖特纳本人不是
犹太人(也有一种说法是说他的祖先在德国同化,慢慢去掉了痕迹),但在出道以来,先是
在基辛格的公司任职,然后进了一直盛传由犹太人精英控制的美国思想库外交关系协会
(Council of Foreign Relationship,CFR),接下来在鲁宾和萨默斯手下任亚洲司的副手。这
位仁兄在亚洲的大部分地方生活过,据说会一些中文和日文,这次也是美国金融危机领导小
组的三人帮成员(和保尔森、伯南克一起)。如果这次是他上台,作为一个中国通,和中国
的金融接轨派关系融洽,估计会继续忽悠中国的政策应该保持不变或者搞人民币升值。

要想明白犹太人在美国的影响力,一个指标就是美国《浮华世界》 (Vanity Fair)杂志每


年列出来的 100 位美国社会各界的精英人物。在 5 年前,犹太人占据了 30 位,而在 2007
年,犹太人已经占了 51 位,即超过了半数。要成为美国社会公认的有影响力的精英,不是
那么容易。你必须“有钱”,即有资金,必须“有势”,即在组织和同业里得到很多的支持,
还必须“有声”,即在大众媒体上树立你这个“雷锋”榜样,才可以杀出条路来。犹太人在
这 5 年里的影响力大增,自然和其在金融界背后的巨大财力扶持休戚相关。

看了这次选举,笔者的另一个感受就是美式民主制度的一个缺陷——谁最能制造狂热的
支持狂欢派对,谁就能上台。谁是美国最优秀的管理者?笔者认为帕内塔(Leon Panetta)
这位应该算一位大才,这位仁兄曾出任过克林顿的白宫幕僚长(Whit House Chief of Staffs),
在克林顿时期后期美国政府预算达到平衡甚至有盈余的“主要功臣”,按照美国媒体的说法
也算是里根后美国政府里难得的政绩了。(当然我们明白国债原理之后这种表面上的功绩不
一定符合经济原理)。这位老兄,用中国人的话说就属于“具有总理之才”,可以举重若轻。
这样的大才,如果在中国,估计也是主席总理的职位,可是在玩嘴皮子的美国选举政治下,
居然没有人会知道加州邻居里就有一位诸葛孔明就在家赋闲。

图 6.2 奥巴马当选时作者预测的可用人才:帕内塔(左:1994 年克林顿时期照片,右:本文后被任命为奥


巴马政府中央情报局局长)
之所以他不可能在选举政治中锥处囊中,脱颖而出,因为美国的民主政治比的是基督教
会牧师的精彩演讲,比的是法院公堂上律师的机智答辩,比的是好莱坞娱乐文化的华丽包装。
至于是不是真的有治国的大才,倒不是那么紧要了。所以象帕老兄这样的经世治国之才,只
能做个大内总管(白宫幕僚长大体就是中央办公厅主任)的位置。即使是奥巴马再次将他请
出来,担任大任(他现在是奥巴马的政府交接班子主席),那也还是可惜了一位人才。

(奥巴马就职后,帕内塔被任命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编者注)

五十二

扫描完奥巴马当选后的局情预测,笔者再续着原先的谈论经济问题,从前面讲到日本中
央银行搞零利率搞了许多年,并没有造成物价的上涨带动日本走出通缩,至少在后期(2000
年以后),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日本 0 利率下刺激出来的贷款,或者说投放出来的多余货
币量,都没有流入实际的经济网络中去刺激国内的生产、投资和消费,而是“漏”到了国外。
这就和业内一直有所谓著名的日本“师奶太太炒汇团”有关。简要的说,就是以家庭妇女师
奶太太们为典型代表的日本各阶层老百姓,或者亲自上阵,或者把钱交给那些提供些许回报
承诺的外国基金,然后就拿着储蓄资金和进一步贷款造出来的日元资金,跑到外国做套息交
易去了。

这个局面的出现和这些年国际间资金流动的完全开放,日元的完全自由兑换有关。日
本银行存款利息太低,过去 90 年代的时候日本人也没有什么选择,只好一个劲继续储蓄以
备家用(当时几个大银行的破产给日本人心理的震荡很大,所以只好再节衣缩食一些多存点
钱——当然这又抑制了日本的内需,也是日本经济走不出低迷困境的一大原因),一不小心
还把日本邮政储蓄给撑成了世界第一大存款机构。进入新世纪后日本金融搞改革,总体的思
路就是开放国际金融,自由资金出入,银行搞各种产品创新——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提供
给那些无所事事的家庭妇女们的新型理财产品,说白了就是为普通老百姓放开大门,到国际
汇市上去冒险赚钱,这自然比 0 存款利率要吸引人;另一类则是给日本国内各种基金如退休
基金等对接,这则是美国、伦敦的各类对冲基金上阵,替退休基金理财,而这些对冲基金收
了别人的钱财,又反过来向日本的银行以接近 0 利率低息借款,撮合成巨量火药库,拿到国
际汇市、股市上去驰骋疆场。

当这些对冲基金从日本人那里拿到理财本金,又以零利率的方式,从日本的银行借到
日元在手,他们便不是将其用来支持日本国内的生产和消费带动经济发展,而是将其换成美
元、欧元、英镑、澳元和新西兰元,到这些高利率的国家(特别是当时的英镑、澳元和新西
兰元)里,去稳稳当当的赚利息。这种赚钱方式说来简单:向日本的银行借钱,付一个贷款
利息比如说 1%,然后换成澳洲元,去赚澳洲银行存款 6%的利率,这就净赚 5%。而当大批
这类投机者蜂拥而至的时候,由于日元持续被抛压,澳元持续被抢着兑入,那么就发生了自
我实现:这些高利率的货币对日元就不断升值。伴随着这大量资金的流入,银行存款多了,
提供贷款的能力也增强了,这些流入国往往资产价格不断上升(如澳洲房地产),消费信贷
也很火热(如澳新两国),再加上当时全世界弥漫着原材料上涨推动的通货膨胀的氛围,流
入国也有通货膨胀的压力。于是这些国家如澳洲、新西兰的中央银行不得不进行干预,不断
的再调高利率,来遏制经济过热。可是利率越高,对这些套利交易的利润就是越高,变成了
大家借更多的日元投过来换成澳元新元。结果就是早期投入的日元,不光每天可以凭借着极
高的杠杆赚巨额利息(比如说 2005 年时,用 1000 美元价值的日元做本金,可以借到价值
10 万美元的日元资金,换成英镑,一天的利息差不多是 30 美元左右),还享受着汇率升值
带来的好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只是这类套息交易中最保险的两个国家,其实这种交易回报
最吓人的是一些小国和发展中国家,当时的冰岛、挪威、印度、泰国都是典型的资金流入国。
当时借入日元,买入冰岛克朗,一年以计算下来可以有 46%的收益(利差大概是 10%,冰
岛克朗兑日元升值 30%以上),这还没算杠杆,假设投机者是用 10 倍杠杆,比如本金 1 亿
日元,借入 9 亿日元,那么年本金收益率为 460%。

那么这些食利机构靠投机贷款平白造出来的日元不断抛售,当然一方面导致了日本币值
的下跌,增加了日本出口工业的竞争力——丰田汽车的确也在 2005-08 年的时候,借此为优
势把福特和通用打得一败涂地。但是这也无助于日本国内的消费,日本国内的消费也一直没
有起色。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中央银行开始降息,使这些套利交易利润收缩。但最
可怕的是打算收手离场的人一增加,汇率就会开始逆向加速下滑,这样就又“自我实现”了
投资风险,加速让这些套息者作鸟雀散,导致日元的猛涨。其中跑得太慢的人,可能会因为
汇率的变动过大,把几年套来的利润通通还回去。

这种利用自由货币汇率和自由资金流动的规则,虽然为对冲基金找到了一个发财方法
(经常要打着为日本人民、日本退休基金着想的好听旗号),但就未能发展出日本内部的经
济发动机。而这个套息交易能够实现,还在于世界其他地区热点多多,有可以爆炒的题材、
故事,比如澳洲的铁矿石暴涨所以铁矿巨头的股票很有投资价值啦,迪拜一夜之间变天堂所
以地产和房地产公司的股票变成金条啦等等。一旦这些地区的经济出现低迷(这往往也是“自
我实现”的),大家全部撤杆,热钱逃回国内,就导致日元汇率大幅上涨,经济发展却没有
起色,日本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失效,大家又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下一步的通缩危机了。

这就是笔者反对外汇随意自由兑换的一大原因,因为这种国际货币的自由流动,导致了
各个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失灵,使想刺激经济的国家刺激不了,而想为经济降温的国家降不
下来。结果就是缩者越缩,涨者越涨。

这里笔者顺便谈一下对外汇市场的理解和看法。虽然俺对很多方面都发表了不少粗浅之
论,但从来不敢自称专家,只是在外汇上面,敢自夸一句算是比较懂行。现在的外汇市场大
概是所有金融市场中风险最大的市场,笔者一位朋友玩了 20 年股票和商品期货,10 年指数
期货和期权,但在玩了一个月的外汇以后,吓出了一身冷汗,他的说法是,外汇市场上一天
的变动凶险,等于股市里一个月的波动风险。

在 2005 年的时候,两位投资界的大佬,一位是巴菲特,一位是索罗斯,大炒美元要跌。
结果就在欧盟宪法被法国和荷兰否决之后,被外汇市场里的群狼们一轮轮搏杀,输到连裤子
都没有了,并成了市场行家们的笑料。自那之后老巴就退出了外汇市场,老老实实回到他的
强项,实业投资里。而这一轮的美元大涨,估计炒美元跌的索罗斯和罗杰斯都讨不了多少好。
(作者此文写于 2008 年 11 月中旬,此时欧元暴跌,日元暴涨,世界上大批货币,除日元以
外,大部分都在对美元急剧下跌,如澳元等,主要原因是受到世界危机全面爆发的影响,原
先的各类套息交易和对新兴市场的投资撤回,所谓“去杠杆化”,使得原先一直处于高位的
货币剧烈贬值,如印度卢比、韩元等。这一局面到 2009 年 3-5 月时,欧元和澳元又开始升
值。——编者注)
因此中信泰富的荣小妹想到外汇市场里搏杀一下,便踏入陷阱,被人拔毛剥皮,杀得体
无完肤,毫不令人意外。本来,如果中信泰富由于实际业务需要一定的澳元,可以做货币掉
期(Currency Swap),或者做货币远期(Currency Forward),但荣小妹的选择却是玩一种叫“积
累(Accumulator)”的两年对赌合同,以美元兑换利率 0.87 计(在 0.95 高位时入场)。合同是
每日和每月结算,所以是澳洲元跌多少,中信泰富就赔多少。其实本来这个合同也不可怕,
买个澳元下跌的期权,就把风险保住了。不过既然这种香港人谐音叫做“I kill you later” (来
日斩你)的东西都会买,中信泰富的投资智商就不值得评论了。

五十三

当然,荣毅仁老爷子那一辈那可是一代豪杰,第二代的荣智健也算是猛龙过江,到了第
三代就让人无语问苍天了。中国古话的“富不过三代”就是对这种带有家族色彩的企业经营
的最佳写照。

不过这次失手在外汇市场,表明了中国公司在这方面的知识还是比较缺乏,对现代国际
金融的了解还是太少。这里笔者把自己浅薄的一些知识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近代的 19 世纪,货币是可以自由兑换的,但是到了大萧条之后,各国开始货币战,贸
易保护,货币也自然中止了自由兑换。二战以后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固定汇率,但
是在国际货币流动、兑换问题上还是限制的很严的——主要是因为欧洲重建需要当时的国际
硬通货美元,不能随便换走。欧洲直到 60 年代才开始贸易上的相互货币自由兑换。欧、美、
日三大经济体之间的货币自由兑换,特别是非贸易的资本项目兑换就更慢了。现代货币的自
由兑换是在 1971 年布雷顿协定破产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在之前货币管制得很严,比如说
你欧洲人到美国度假,你只可以按每日规定的金额兑换外汇。而那时到外国直接投资股票的
成本很高,国际间金融来往的主要方式基本上是跨国银行贷款,轮不到什么投资基金(当然
投资基金本身也还规模不大)。所以当时美国很多的投资基金(基本是共同基金),尤其是最
大的退休基金,基本上就是在自己的国内投资。

而一旦货币开始自由兑换,进出口企业,因为其成本结算和收入结算通常是两种不同货
币,比如中国的出口企业成本是人民币计,但收入是以美元结算,就面临一个要对冲货币汇
率变动的风险。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你如果是以现在的价格和你的
对家签订下一年的合同,那么人民币涨上去,你的那些合同可能就全是赔本的了。这大概就
是 08 年上半年人民币急速升值的时候,中国很多出口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

当然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前瞻性规划相对容易做——这是说的是预期方向基本一致,因
为这几年人民币对美元一直是不断升值的。而对许多其他国家的企业,货币汇率运动方向是
两种可能,那这个就更蒙了。一种可能是币值向对你有益的方向变化,你当然什么都不用做。
另一种就是币值向对你不利的方向变化,你就需要买一个保险,来保证自己的利益。

举一个例子,你从澳洲出口铁矿石,在 1 澳元合 0.70 美元的价位上出了货。假设你的


总额是 70 万美元,那么如果按现有的货币兑换率,你的收入是 100 万澳洲元。如果你给你
的买家的信用是 3 个月(即 3 个月后你的顾客才给你支付 70 万美元),而在这三个月中,汇
率变了。如果澳元跌到了 1 澳元合 0.60 美元,那么你的利润就变成了 116 万。如果澳元升
值,变成 1 澳元合 0.80 美元,那么你的利润就变成了 87 万了,亏了 13 万。第一种澳元贬
值的情况下你不需要做任何事,第二种可能下你就需要买一个保险,来保证你可以从保险赔
偿上,弥补回自己的汇率损失。那么怎么做呢?通常就是由专业的外汇投资公司帮你计算,
你可以买一个澳元兑美元升值的期权(在 1 澳元兑 0.70 美元的汇率位置买入 100 万澳元的
期权),保证你即使在澳元涨到 0.80 美元的时候,还可以补回来不见了的 13 万。134

正是借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这种企业需求,一个叫梅拉迈德(Leo Melamed)的芝
加哥律师在芝加哥商品市场上开创了货币期货交易。这是一个在现代国际金融中划时代的事
件,本来期货只是在大宗商品中使用,来保证主要是农产品的交易价格稳定,使农民可以不
受到“多收了三五斗”的价格伤害。那么这个货币期货交易,看起来也名声很好,因为它的
出发点好像是服务企业来稳定收入的价值。

但梅老兄看中的这种以金融变量(汇率)进行期货交易的前景,是后来越来越多,令人
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产品。可以说各类期权类衍生产品特别是所谓结构化、对赌式的合约,
全部由这里为起点发展而成。当时这件事情在芝加哥发生,并不是偶然,而是因为以自由主
义经济学大师,犹太裔的米尔顿·弗里德曼领军的芝加哥学派135,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成
气候。

弗老爷子当年对美国 1970 年经济进行了分析,认为美国自罗斯福时代起一直施行的凯


恩斯主义政策方针,过于着重政府干预,而忽视了古典主义的自由市场在“资本的配置”136
上的作用。他认为自由市场在“资本的配置”上能发挥的作用要远远强于政府官员的决定。
他借机攻击了 70 年代卡特政府下伯恩斯(Burns,一位凯恩斯主义者,后来被沃尔克取代)
领军的美联储在通货膨胀中的无所作为,提议放弃对基本利率的控制,而是限制初生货币的
发行总量,比如说以 3%的年增加速度,就让市场自己去决定最后的利率应该是多少。(这
个做法在美国 1979-1980 年间引发了地震,使得整个美国经济秩序大乱,利率一度高达 20%,
最后以大批企业倒闭作为代价)他的这个主张,最后终于被美联储主席沃尔克接受,成为最
终控制住美国 70 年代长期通货膨胀的法宝。当然,这启动了一系列的后果,最终导致了美
国经济金融化,笔者在前面已经多次做过阐述,这里就不再介绍。

五十四

134
其实这种方法就是实体企业向金融企业让利,把一部分利润以保险费的方法,进贡过去。
135
芝加哥学派,主要是指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其中有所谓研究制度的科斯,有高度
在媒体频频曝光的明星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不要和年轻的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混淆),有在学界
被拜为“泰山”的理性预期学派人物卢卡斯等。这些人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自由放任对企业是好的,
对人民是好的,对社会是好的。也就是说,最好的医生是什么也不干的医生。这种主张随便行事的意识形
态,就被套用到了很多投机领域上,使得很多投机行为摇身一变成为“社会善行” 。其中,对各类金融对赌
衍生品的辩护是这样说的:我们(投机者)是狼,客观上为世界起到了推动优胜劣汰的作用,是我们这些
狼,让那些鹿(指发展中国家)更加“健康”。
136
所谓“资本的配置”,是正统经济学的一套说辞,虽然其含义从来是模糊不清的。因为正统经济学认为
资本是有“一定限量”的,所以需要在各个领域中选择投入方向——投入了 A 就不能投入 B。所谓自由市
场决定资本的配置,就是由商业银行、投资人等自由决定,决定将资金投向哪里(实业、债券、股票等等)
(正统经济学其实并没有想的那么复杂,它主要想象的是实业)。而资本配置的市场决定结果,体现在市场
流行的利率上。当然,这整套思路都是有问题的。
弗老爷子的大道理,虽然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但吸引了两个重要的当权派听众,一个
是美国的里根总统,一个是英国的撒切尔铁娘子首相。在这两位的推动下,经济自由化的步
伐在美国和英国就彻底迈开大步,后来并在八十年代影响了日本和欧洲,使日本成了头一个
倒下的受害者。

其实笔者当年作为一个毛头小子,曾经当面聆听弗大师教诲,向弗大师讨教过。以当时
中国深受过分僵化的计划经济之害的经历背景,听到老爷子的自由市场教诲,笔者自然是如
听仙乐。如果那时不是有点自知之明,几乎就递了投名状,拜进了老爷子的山门。要是当年
阴差阳错,以俺的三寸不烂之舌,估计也许扛着弗大师真传弟子的金字招牌,成为国际接轨
派的一员大将,上忽悠国家领导人,下忽悠后辈年轻学子,祸国殃民那就大有成绩了。再不
济,也可以混个国际金融大鳄的在华买办,大谈特谈中国金融应该如何转型,估计和章台街
的当红名妓商量自己的贞洁牌坊上的字体,该用柳公权还是颜真卿,是同样的货色吧。

美国和英国发起的金融自由化,在欧洲就引起了担忧,导致欧洲成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来应对热钱的大量流动带来的对经济的冲击。在英美的第一步改革中,首先是造成了退休基
金和保险公司可以跨境投资,从而带来了对金融体系一个结构性的变革。

本来在凯恩斯主义的年代里,资本市场(股票市场)规模较小,管得挺严(防止你过度
交易,引发社会波动),所以帮人买卖股票的证券经纪公司,和帮着做市的做市商公司分得
很清楚,这种严格管制的分工,造成一方面证券公司的佣金过高,做市公司的资金又太少,
无法应付开放后的大基金大笔买入大笔卖出的要求。这就迫使美国在 1975 年,英国(伦敦)
在 1986 年,放开管制,允许竞争,导致了这两类公司的合并,既代理买卖,又自己做市。
而开放竞争的结果,又导致了证券公司为了吸引顾客,降低代理买卖的佣金。这样一来,暂
时可以通过交易量的增加来弥补收入的减少,但长期发展的趋势,是导致了这部分经纪人业
务不可能维持公司的营运。而在高科技发展起来,互联网商业化普及后,网上电子交易兴起,
又导致佣金的再一轮削减。那么这些公司怎么应对损失的收入呢?那就是在一开放之后,大
家就不得不以自己的资金去股市中搏杀。就像一个赌场,你自己要坐庄,又要帮来玩的顾客
下注,还必须自己也亲手玩,其中的乱局就可想而知了。

另一个造成的变化,就是原本靠为顾客提供投资服务,证券发行服务的投资银行,在激
烈竞争下,光靠一张嘴向别人卖咨询,靠发行抽取佣金也难以生活。他们的应对方式就是要
么向市场上发股募集资金,摇身一变变成上市公司(比如高盛、摩根士丹利上市),要么加
入商业银行,融为一体,有存储资金作为后备(比如花旗集团的成立)。这个变化,终于导
致在 1999 年,由大萧条时代开始的严格界定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
法案(Glass-Steagall Act)被废除,放开了相互之间的经营空间。商业银行因为企业贷款竞争
激烈,零售存储生意利润低,还要运作庞大的分行和营业所,理所当然利用自己资金雄厚的
优势,杀进投资银行本来独霸的帮企业上市的包销生意,以及用自有资金来股市上呼风唤雨。
而投资银行面对这个挑战,只能走兼并融合之路,最后就形成了美国本土五大巨无霸的投资
银行大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证券、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和商业银行大行(花旗
集团(兼并所罗门兄弟) 、JP 摩根,以及挂着欧洲牌照的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荷兰银行、
瑞士信贷(兼并第一波士顿)等等)共霸美国乃至世界资本市场的局面。

当这些金融公司变得很大,经营的范围过于广泛,面对的技术性问题越加复杂的时候,
就需要得到学术界的支持(或者找到一个门面依据),来对各类不同的风险进行“交易”。所
谓风险交易来源于一套“风险收益不匹配”的说法,理由是说以储蓄(后来加上资金市场上
发行金融债券)作为资金来源基础,向企业进行贷款,会出现收益是长期的,但债务是短期
的。因为贷款期限较长——企业总是要一段稳定经营后才能偿还债务,不能三天两头催债,
是按照年计算的,而存款却是随时可以被人提走。怎么办?一个办法是让资产(贷款债权)
也实现可以方便的短期变现,那就是资产证券化,快进快出;另一个办法就是搞期权,方便
平掉“风险暴露的头寸”,实现风险管理。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所谓的平掉风险暴露头寸,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选取一定的期权、
期货的组合,经过搭配以后,认为“平掉了风险”。这种以老经验应付新问题的原则,在金
融市场的波动中其实是有着根本性缺陷的。原理就在于金融市场中有着大量“自我实现”
(越
买越涨,越卖越跌)的现象,这些现象带来的风险是无法消除的。——编者注)

芝加哥在这方面又做出了另一大贡献(看来笔者要为纽约华尔街被人吐口水抱不平了,
始作俑者明明都是芝加哥)。芝加哥大学的两位学者布莱克(Fischer Black)和斯科尔斯
(Myron Scholes)建立了期权的定价理论(业内习称 Black & Scholes),这促成了芝加哥期
权交易所的开张。这个理论主要解决了期权定价问题,而其经验计算所需要输入的原始商品
变量(可以是实际商品如生猪也可以是金融“商品”如股票指数等)的波动幅度,在电脑普
及之后,是可以瞬间计算出来并实现输入输出的。

五十五

在发展期权之后,下面兴起的风险管理产品就是掉期合同(Swap)。这个也是货币自由
兑换后的产物。因为货币自由兑换之后,就使得本来只可以在自己国家投资的一国投资者,
现在可以到外国投资了。而同样的,企业也不仅是只可以从自己国家融资了,而是也可以去
外国融资。这就产生了这样一种需求:即在外国市场上发行该国外币的企业债券,然后就对
掉成另一种货币(如本国)来减轻汇率的风险对于企业还债时的不确定性。在这个基础上,
就产生了货币掉期,以及后来的利率对掉。最后就是金融原子弹“信用违约掉期” (CDS)。

从资金风险的角度来讲,期货、期权和掉期看起来本意都是为了更好的管理风险,试图
以一个小的投资,来防止一个较大的风险。但这些方法的大量运用,却将这样一种本意为个
体减低风险的功能,通过了杠杆效应,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例如期权发
展成各类以小博大的赌博性工具。尤其是几种东西结合起来的情况更为糟糕。比如快进快出
的资产证券化,和信用违约掉期的结合,有了信用违约掉期的保证,银行就放开膀子大搞特
搞各类风险极高的贷款,然后流水线的生产出证券化产品,从中抽头赚快钱,但这些都成了
社会头上的债务堰塞湖。另外由于沃尔克在 80 年代初成功控制住了通胀以后,美国经济,
从 GDP 数字上来看,经历了一个 20 来年的温和增长阶段,掀起了“美国经济永远活力”的
神话,这导致了资产,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在上市总量和价格上的持续增长。其中间杂
着简短衰退很快就度过,一直没有什么大的调整,这也为 07 年以来的大爆破积累了很大的
泡沫。

以美国的金融体系的教训来看待中国的未来前景,就要为这之前中国的金融国际接轨派
的改革蓝图进行分析,看一看那些部分是死路一条。
首先是金融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里,应该占有的比重是什么。大概读者都知道,笔者仍
然主张金融业只是对实体经济的一个服务行业,不应该颠倒乾坤,变成凌驾于实体经济头上
的一个巨大虚拟价值体,反过来让实体经济的发展目的变成给这个巨大的虚拟价值体提供
“题材”。以美国为例子看一个数字,在 1980 年金融业公司的市值只占当时上市公司总价值
(美国股票总市值)的 5.2%,到 2007 年就变成了 23.5%,几近四分之一。金融业贡献的名
义上的 GDP,在 GDP 总量中也是差不多这个比例。另一个数字是股票市场总量占 GDP 的
比例。137在危机前的 2007 年 8 月,美国股市总额是 179230 亿美元,按照 Wilshire 指数两个
月前的信息(2008 年 9 月雷曼破产前),总额差不多是 153900 亿美元,到 08 年 10 月底,
跌到了 115400 亿美元,但无论如何和美国 GDP 的 13 万亿美元比起来,似乎比重太高了。

拿德国来对比,在同样时点的情况下,德国 08 年 10 月底是 19760 亿美元,相比于 33200


亿的 GDP,只不过是过半。而与德国经济规模差不多的中国(当然以购买力计算可能是德
国的两倍),到 2007 年夏天,股市总值差不多 21 万亿(30590 亿美元),几乎和 GDP 水平
相同。如果加上香港的 21800 亿美元,中国股市的规模就是 52390 亿美元,超过了日本的
46150 亿美元。虽然没有放美国那么大的超级大卫星,也是当仁不让的天下浮夸第二。

所以说以去年(2007 年)中国股票市场规模膨胀的那个架势来说,显然不是金融改革
的方向。股票总值太大,导致整个社会反过来绕着股市转,好比头重脚轻,人心为虚拟价值
的波动而忽然大喜忽然大悲,容易导致社会不稳。股票总值占 GDP 的比例,以中国现在的
发展水平来说,仿佛在 20-30%这个水平比较合适一些,而金融业的比例——包括在整个股
市市值中的比例和国民经济总量中的贡献值比例,保持在 5%之内比较好。(你要知道美国
那金融业的 25%的国民经济比例,基本上是靠着抽取巨额金融中介费用、高额利息吸取和
对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掠夺战利品堆起来的,要学了这种东西,对内是自己用高利息勒死
自己的产业,对外则没有门路,你更可能做的是掠夺游戏中的高位接盘者而不是割羊毛剪刀
手)。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发展,2020 年步入全面小康社会,股票市场的比重才可以向 GDP
的 40-50%靠拢。只有当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以人均计算)达到今天的德国或者日本的程度
时,也许可以在 50-70%之间。而任何超过这个比例放的大卫星,就是找死,今天的美国金
融界就是中国的前车之鉴。

第二个考虑的问题,就是需不需要建立一个美国式的直接融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资本
市场可能要有大小企业和高新企业之分,笔者是积极主张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各类灵活变通
的融资支持的。但是从整个国家来说,首先要明白,中国基础建设突飞猛进的一大原因是什
么,哪些是需要坚持的因素。中国过去十几年在多方面如基础建设上突飞猛进,在于高储蓄
率和低利息率,加上农民工的廉价劳力。这里面随着内需的启动,高储蓄率和人民的收入,
应当积极提高,但较低的利息率——资金成本,似乎应当坚持下去。任何在资本市场的创新
和改革,都不能打乱这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局。

五十六

目前中国的企业还是主要靠银行贷款,而且现有的一些国有银行如农业银行,还存在财
137
GDP 本来是流量概念,股票市值是某个时点上的存量概念,本来是没有性质上的对应。但是国际财经
媒体经常把一国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该国 GDP 认为是该国“金融深化”、“金融先进程度”的标志。该比
例越高,说明越多的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虚拟价值)变成了可交易的对象,按照危机前的正统观念,这
说明金融化、便利化、市场化、方便资本配置的程度越高,是鼓励的对象。
政操作方式的政策贷款。中小企业有融资困难,导致法律上非法的企业集资盛行。而民间资
金无路可去,又不愿意在现有的低利率银行储蓄和高风险股票交易中投资。因此确实有建立
资金市场和企业商业票据市场的必要。

但对这些市场的利率,不应该直接用完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而应该由中央银行给予一
个利率指导,建立在央行基本利率之上的一个浮动幅度内调节。如果采取美国式的完全市场
化的方法,就会导致央行利用银行准备金来控制货币总量的手法失灵。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
况下,私人开出的利率太高,很可能变成掠夺性、侥幸性的高利贷,甚至导致老鼠会的出现。
另外,中央银行应该保持强有力的直接向重大项目注入新造资金的手段,防止像美联储那样,
在平常完全依靠联邦基金利率来“带动市场利率”,把货币创造完全放在私人银行的手里。
其结果是恐慌时刻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利率运作基本失效,接下来不得不开始向银行
大规模注资,结果又让这些银行的高管拿去抵窟窿或者发奖金,老百姓见不到资金注入的经
济启动,怨声载道,上街游行。

大家必须打破的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市场一定会带来资源的最佳配置。在资本市场、
期货市场等各种金融市场里,由于大量“自我实现”机制的存在,很可能和通常生活中市场
的一些自动调节作用恰恰相反。如果我们看一看今年(指 2008 年——编者注)一下子涨到
150 美元一下子掉到 40 美元的石油期货市场,看一看当年的美国加州电力市场138的例子,
就明白这种观点在现实的金融市场操作中站不住脚。此外,一个货币在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
而放开的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还不排除由于国外投机基金的操作,而导致利率、汇率的大
幅波动,直接影响一国的经济运行(高利息窒息国内企业资金运转,汇率剧烈贬值使得国内
必需的进口品物价暴涨等等)。

第三个要考虑的是大宗商品的期货市场和国际期货市场的关系问题。在关系中国经济发
展的重要商品而中国又不具有国际定价权,目前没有大量存货或掌握大量货源作为稳定力量
的商品上面,要求企业甚至一个行业去单枪匹马地应付风险,只能是强人所难。强行驱赶这
些企业自行到国际炒家横行的市场上去套期保值,企业两眼一摸黑,再加上自己内部可能激
励机制有问题,干脆摞起袖子赌一把。(所以笔者对一些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失误还比较理
解,国内的媒体似乎有一些不分青红皂白兴师问罪的意思,缺乏再反思,其实,现存的很多
期货交易所的制度上具有重大缺陷,如伦敦金属交易所,几乎是想当封闭的俱乐部体制,中
国企业贸然闯入,很容易被人联合围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力量还是起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政府可以利用国家存货,隔断国际市场的大幅变动,比如说防止 08 年这样的石油、原
材料和米的价格的疯狂涨势以及下半年的大跌势,从而防止中国企业的大规模亏损或者倒
闭。

而对于非商品类的期货和期权的推出,必须小心慎重,要有严格的监督和限制,以免导
致金融体系风险性过高。

而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一个罪魁祸首,即贷款消费形成的金融机构债权资产的证券化
(或债券化),不论是房屋贷款,还是其他消费贷款,除了特殊可以通融的情况,应当要坚
决制止。反而最近造成问题的信用违约对掉(CDS),倒是可以开发适度利用,但必须建立
起一个中央交换和结算中心,而且严格限定,只有拥有信用合同的持有人,才可以从事这种

138
2001 年安然公司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电力交易所,然后操控电力的“市场价格”,让加州不得不拉闸限电,
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
合同买卖,制止将这个风险管理工具变成投机行为。

最后一点,就是在资本市场的开放上,还是要放慢步伐,切不可重蹈世界各国,如日本、
俄罗斯等等的覆辙。在人民币汇率政策上,可以仍然以逐步扩大交易的波动幅度为方向,但
应当实现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的目标管理要求。

中国的中央银行不能走美国的道路——即由私人银行拥有,挂政府的牌子又独立于政府
施政之外的“独立央行”道路。无论任何形式的金融改革,中国的中央银行,必须实行国有
制,并完全接受国务院的领导,作为服务中国经济的一个政府部门。不能变成变相的从政府
独立出去,在国际标准和全球化的旗帜下,与全世界金融资本家团结起来,去成立所谓的世
界金融俱乐部。那种路线,最后只能是由这帮大金融家们,叼着雪茄,绑架各个国家的政府,
实行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政策。

现在中国金融改革的基点,不是要达到什么什么国际组织的要求,不是要积极向某个发
达国家看齐,而是要做到服务中国在中西部仍然未完成的基本建设,服务在国际贸易中支持
人民币贸易圈、经济圈的形成。在目前中国金融状况局面不错,而西方金融体系濒临崩溃的
时候,任何先前的那种“看齐改革”,可以慢就应该慢一点。

五十七
(08 年 11 月 12 日,中国政府公布了 4 万亿经济刺激方案)

在本书的前半段,笔者曾经就中国的外贸困境和内需转型提出了意见,并且对咱们的
政府调侃了几句。结果在笔者正娓娓道来,还没有来得及登出对中国转型的看法之前,中央
政府已经出了重拳,推出了 2 年 4 万亿人民币(即 5860 亿美元)的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方案。
笔者不由得不大声叫好,对胡主席掌舵的党中央,和温总理牵头的国务院的行动果断、判断
正确、头脑清晰,发出由衷的赞叹。当然,各级省市政府可不可以行动快捷,就要看接下来
的诸侯群英会,可不可以做到号令一下,军马齐出。不过对中国体制做大事情方面的高效率,
笔者从来就没有怀疑过。

笔者看周边反应,首先看到的是,外面世界的各大媒体在齐声叫好的同时,不免又有些
嫉妒。毕竟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可以玩得出中国现在这个财政大手笔。这两天看到高盛的经济
学家哈祖斯(Jan Hatzius)谈到美国的金融危机,说美国金融系统至少要爆掉 14000 亿美元
的资产,而现在才清理掉 8000 亿,还需要清理掉 6000 亿。139看来笔者在早些时候笑话那些
三菱之类的蠢货在半山腰时喊抄底,不是没有道理。中国中央政府的土鳖在国际救市一事上,
要比中国留洋金融界的海龟有眼光多了。

谈到刚当选的奥巴马在选举的时候提出的 1750 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时,高盛哈学者


又说,不够,至少要 3000 亿美元到 5000 亿美元。
(这个 1750 亿美元是初稿,到 2009 年 1
月奥巴马实际提出经济刺激方案时,数额超过了 7000 亿美元。——编者注)看到中国的 5860
亿美元,大家只得叹息加上红眼。AIG 又快撑不住了,很多其他的保险公司,开始递救济申
请表。DHL 这个大传递公司一刀子,就砍掉 9000 个职位,而底特律的美国三大车厂已经在

139
作者的这段资料引用有误。认为美国银行系统将遭遇 1.4 万亿美元损失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
高盛在 2008 年底时估计为 8000 亿美元的损失,到 2009 年 1 月调高到 1.1 万亿。——编者注
国会山庄,挨门挨户乞讨,如果这三个叫花子拿不到救济,可能会波及 600 万人的就业收入。
而目前美国 7000 亿的救市资金(TARP)已经花掉了一半在华尔街的银行里面了。

在笔者谈到中国这个刺激经济计划之前,先通俗的对出口外需和自销内需的运作给读者
一个交代。

话说俺们南国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镇上,开了一家外向型经济工厂,专门为国际大名牌
耐克生产运动鞋。一日,有美国客商订货,购买价值 1000 万美元的鞋子。这家工厂高兴的
交了货,拿到 1000 万美元,然后到银行最后到央行去兑换成人民币。于是央行“印”了 6825
万人民币,给了这家工厂,收下了这 1000 万美元,就把那 1000 万美元给了中投 CIC。而中
投一投,就打了水漂了。笔者声明咱与中投没有个人恩怨,只是拿他们开涮而已。在这个例
子里,美元投不投资,赚了还是赔了,都没有关系。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美国客商是谁,把鞋子买了之后是放到沃尔玛去卖,还是半路
倾倒到美国近海里用来“填海造田”,都没有关系。反正最后结果是中国的一个厂家收入了
6825 万人民币。而央行的账户,如果那 1000 万美元还留着,那就是多了 1000 万美元(可
能是国债什么的),如果是交给中投打水漂了,或者是 1000 万美元买了国债被美国宣布债券
无效了,那就归 0,央行手头没有变化,只是多了 6852 万流通在外的人民币(理论上是央
行的所谓负债,或者这个社会的“负债”)。

假设这个美国客人凑巧就是世界首富和首席慈善家老盖(指盖茨——编者注),他因为
看了一集中国广西山区的纪录片,看到上面的穷孩子没有鞋子穿,立即慈悲心大发,决定来
樟木头买了鞋子,直接运上火车往西拉到广西送给这些孩子。结果就是孩子们穿上鞋子,大
声说:“感谢盖大爷!感谢盖氏基金会!”

那么换一个角色。美国政府援助基金,看到了同样的纪录片,觉得是个影响的机会,决
定向中国给予美元无息贷款,来帮助这些穷孩子。结果是厂家收入了 6825 万人民币,中华
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拿了这 1000 万美元跟央行换了拿 6825 万人民币,而央行多了 1 千万美元,
过了若干个月,还了无息贷款,所以央行账簿两边也没有任何变化(美元也换回去了,6825
万元人民币也收回央行仓库了——等于是财政部那边收了税费 6825 万元替孩子们买了鞋
子)。唯一变的是孩子们穿上鞋子的口号成了“感谢美国政府!感谢美国人民!”

那么再变化一下。中国政府的扶贫基金,决定帮助这些穷孩子。结果是厂家收入了 6825
万人民币,央行的外币资产没有任何变化,因为这是个内贸合同。唯一变的是孩子们穿上鞋
子的口号,就要改成“感谢党中央!感谢人民政府!”。当然,有人要问扶贫基金会钱怎么来
的,如果央行“印了”6825 万元给财政部并转交扶贫基金会,那么其效果,显然和美国客
商买了 1000 万美元鞋子运回美国,而 1000 万美元又交给中投打水漂是一模一样的,不同的
是美国客商买回去的鞋子可能被暴殄天物的美国堕落一代给糟蹋掉了,而中国扶贫基金会买
的鞋子让中国人民的孩子改善了生活,改变了命运。

这个例子说明的是,其实把外贸转为内需,并不是向大家想象的那么难。如果中国政府,
弄清楚宏观的货币原理,摸清来龙去脉,不把自己可以创造的货币符号当成金银财宝锁在柜
子里(现在是财政部的电子户头上)傻哈哈抱着睡觉。而是善于运用其积聚几年的强大财政
能力,调动沉睡在各级政府在银行账户上的钱,推出中国特色的罗斯福新政,大胆、明智的
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中去,成功导致中国经济转型,那么这以后的十年到二十年时间,就是
中国复兴的大好日子。

五十八

当然,现在中国政府对出口企业的退税和信贷支持,是希望众多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
寒冷冬天来临时,可以多一件寒衣,可以顶住一时,免得大面积的企业倒闭,数百万民工失
业引发社会问题。但在促使沿海企业转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搬迁上,现在倒是一
个绝好的机会。

笔者建议政府要做的事情,首先是对中国内部需求的商品缺口进行一个大致的估计,然
后选择合适的行业进行向中西部转移。至于回乡的农民工,要快速追踪他们的返乡地,然后
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作的形式,将破产倒闭的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一火车拉到农
民工回乡的地方。如果农民工回到四川,就拉到四川,回安徽或者河南,就拉到这些地方。
然后以这些农民工的技术训练,成立工人合股的公司。再从毕业的大学生中,招募行政和管
理人才,以政府财政采购和扶贫(比如上面谈到的“感谢政府,感谢党”的例子),对这些
企业帮一程。笔者已经不止一次提出希望,期待这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在河南、湖北、
湖南、江西一线进行。

当然,要使这个过程成功,必须建立一个运行顺畅的农村销售网,以及快捷方便的内销
汇票的金融承兑体系。过去多年得过分依赖外需,使得内地的销售网络非常不畅,而且马太
效应式自我堕落缺乏诚信,但逼到这个份上,以中国人民的智慧,这样的销售网估计很快就
会建立起来。政府需要做的是敦促银行收回优惠青睐外销票据,歧视内销票据的做法,给予
国内流通商业企业以“国民待遇”。

许多人都可能问这样一个问题,这次中央的经济刺激方案,为啥会得出 2 年 4 万亿人民
币(5860 亿美元)这个数字?笔者其实一早就对这个堤外(外贸)损失堤内(内需)补的
政策做过考虑和估算。如果按照贸易盈余 2600 亿美元来算的话,以人民币对美元兑换率 6.8
的粗率计算,就是 1.8 万亿人民币。因此以这个数来计算以下两年的情况,看来是估计了外
贸盈余为零的最坏打算。

另外,在内需消费不可能在短期几个月一下大幅提高的情况下,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
效法当年的罗斯福新政,就是一个必要的选择。当然以这样大的财政支出,进行民生和基建,
是否一定会保住 8-9%,还是个未知之数。但是如果可以在这两年内,在低收入房屋建设、
全民保健、农村基建、高速铁路、绿色能源等等方面实现突飞猛进,将十三亿人民的民生大
大改进的话,就算明后两年只有 6-7%,也是为今后十年的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大有所
值了。

这样的经济刺激,可能有人会担心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问题。其实不必担忧。首先是笔
者前面反复介绍过的国债货币原理问题使得原则上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是杞人忧天。另
外放到具体的情况上看,中国现在的国债大概是 50000 亿,只占总 GDP24 万亿的 21%左右。
即使连续两年的刺激方案,也可以将其控制在所谓的“国际最谨慎警戒线”30%一下,离欧
盟列出的警戒线 60%还差得远,更不要说美国的 90%水平和日本的 190%的高水平。此前中
国政府的财政一直有盈余(说实话,读过笔者的国债货币原理就知道,一个大国去保持什么
政府盈余,其实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是政府没有认清货币本质的对社会无益的守“财”奴
的表现),那么以每年财政赤字占 3%GDP 的所谓“安全线”来计算,中国也有 7000 亿的赤
字空间可以利用。140

(中国 2009 年财政赤字可能达到 9500 亿元,有一些国内经济学者就表示了忧虑。其实中国


应当忧虑的并不是这种赤字通货膨胀论(见脚注),而是应当对于比财政支出远大的商业银
行信贷资金注入可能流入资产市场如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引发再一轮虚涨忧虑,严防这种无益
于实际经济的资产通货膨胀泡沫。——编者注)

另外对于所谓通货膨胀的考虑,笔者在前文已经谈到过,货币的投放是否引发通货膨胀,
主要在于一个国家是否有足够的新增制造能力来匹配、消化,积极财政政策投入的大量货币。
只要一个国家可以保证外来资源和能源不成为发展的瓶颈,比如说现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
幅度回落的情况,又具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和充足的消费市场,就非常容易成功。而中国今天
的环境,和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非常相似。

美国当年的情形就是,美国政府罗斯福新政下的积极财政政策,使得国债存量甚至达到
了 GDP119%的高度。但这个时期恰好是美国最繁荣,人民最积极向上的时代。美国在二战
时期形成的强大军工能力,具有巨大的转型潜力。当参加二战的士兵复员回来,导致了对民
生产品的强大需求,两者恰好匹配。其间只在 1947 年,因为军工品生产的军工企业,需要
向民用品转变,造成了短暂的民用品供应不能满足需求的供求失衡,使得该年通货膨胀飙上
14%。但很快的几个月内,制造业转型成功,就开启了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

五十九

那个时代有一点和最近几个月(指 11 月,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都有极大的回落)的
情形有点相像,就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比较合理,处于较低价位。在当前西方银行体系通过
贷款创造货币的机制暂时失灵的情况下,尽管各国政府在大力注资,但由于西方私人企业对
经济前景的黯淡,实体经济资金缺位,通货紧缩可能还是会成为这两年(08-09 年)的主要
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由于外汇储备的庞大,在国际市场上一枝独秀,而其他国家又没
有资格跟进,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中国的原材料和能源的买方市场。中国如果抓住机会,用
订立长期合同的方法为那些资源国家提供救命稻草,就会为自己的积极财政政策创造条件。

(2008 年 12 月-2009 年,中国和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国都先后签署了类似的合作协议,


符合了作者这里的判断。——编者注)

而中国近年来的通胀压力,和上游产品的大幅涨价很有关系。在这样一个低价的有利环

140
其实,占 GDP3%的赤字标准,基本是按照美国 60-70 年代的情况估算出来的。由于每年的赤字和每年
的货币注入量,在美国这种当时外贸尚属平衡的大国的环境下,其实就基本是一回事,所以这个百分比是
基本符合当时美国生产增长所需要匹配的货币量增加。放在中国的情况下,中国过去其实是基本依靠外贸
输入和外商投资收入吸入外币兑换造出新人民币来满足经济发展的货币增长,这其实是一种拿衣裳换白条
的做法。如中国走向内需,在货币发行上不需要外币这个无用的拐杖,而是靠政府的注入,以中国的发展
速度对比美国当时的发展速度,占 GDP8%的赤字也算正常。当然这里要注意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
要杜绝地方乱开地方货币为地方政府融资的现象,那样可能会扰乱整个国家的经济。
境里,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才有了施行的最好时机。不然的话,等到西方的银行系统恢复机
能,各国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又都如此宽松,下一轮的恶性通货膨胀,会不会爆发,都令人
难以预料(因为最终还是在于消费者肯不肯贷款消费)。

以美国历史作为一个借鉴,总共发生过 5 次高通胀,分别发生在独立战争后,1812 美
英战争,美国内战,二战后的 1947 年,以及 1965 年。前几次容易理解都是战时融资,一方
面生产受阻,一方面政府要大量采购搜刮战时物资。为了支持战争,除了林肯直接印 5 亿白
条(绿背纸币)之外,其他都是发国债解决。因为战争大家过得很苦,而且前几次战争如独
立战争,对英作战和南北战争,都把美国打得稀巴烂,所以一和平需要重建,当然不能再加
税,所以经常选用政府发行纸币偿债的方式,由于生产恢复、增长需要一个过程,自然短期
内会有通胀。1947 年那次,美国国内的生产没有受到太大损害(或反而是大发展) ,但军工
转民用需要一定时间,所以转轨时通胀了一下。

二战后,大家因为被 1929 年的大萧条吓怕了,政府不敢不实行积极政策。加上和苏联


军备竞赛,所以是战争准备机器并没有慢下来,大炮黄油一起上。虽然政府每年投入的财政
刺激总额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美国生产潜力可以消化的原因,GDP 的增长很快,从 1945
年的 2 万亿美元,涨到 1960 的 5 万亿美元。虽然在 1945 年,国债余额占 GDP 比重为 119%,
但当经济发展比国债发展快了之后,1960 年回到了 58%,1969 年到了 40%,1974 年是 35%。
80 年代后,里根一面宣布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另一面又大打军事开支牌,国债总量迅速
上升,以至于到了里根执政晚期出来笔者前文所写的“国债无危险论” ,从 1980 年的 33.3%
上升到了 1990 年的 55.9%。再下来经过克林顿时代的盘整,保持了稳定,2000 年是 58%,
小布什时代又开始突飞猛进,在 2008 年 9 月全面危机爆发前大概是 65% 的水平,笔者预
期这轮危机弄下来,大概可以再上一个台阶,到 90-100%的水平。

(2007 年底,美国国债总额为 9 万亿美元,为美国 GDP 比例 65.5%,2008 年达到 10.7 万


亿美元,为 74.6%,到 2009 年第二季度预期达到了 11.3 万亿美元,占 82%。——编者注)

很多经济学家并不是很了解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之间的关系,只会条件反射,一听到财
政赤字和债务,就开始担忧通货膨胀了。尤其是那些彻底崇拜金本位的金龟子们(Goldbugs),
认为只有具有一定的黄金作为货币“后盾”,才可以进行相应的财政政策。

这种看法是很荒谬的。比如说,假设我们在中南海的后花园里找到了一张藏宝图,发现
就是到藏有宝藏的鹿鼎山,把大清王朝祖宗留下的几千万两黄金给搬回来了。是不是按照金
本位的说法,俺们就可以立马发行和这些黄金市价等值的几万亿货币呢?

六十

这不是同样会引起通货膨胀吗?就如当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洲,抢了大量白银黄金回
来,因为没有制造业可以消化,同样造成通货膨胀。当然如果咱们只是一点一点的发行多些
货币,来保证发展的生产能力可以和其匹配,自然就不会造成这样的恶果。那么只要一个政
府可以负责任的保证不要破坏这个适可而止的规矩,后面有没有黄金支撑或者限制并不重
要。只要做到了这点,积极财政政策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政策。
当然以这个标准来判别美国和日本的财政政策,目前来看都是属于比较失败的例子。美
国是国债占 GDP 比重不断增高,但在现实中的经济建设效果却不很显著。而日本不光是绝
对比例太高,其经济几乎就是零增长,想要降低比例,似乎不太可能。

那么是不是中国也要采取高比例的财政赤字政策呢?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认为国债存
量到了 40%应该收敛一下,检查一下是否落到了实处。另外,笔者主张在中国经济走向自
我成长的内需之路后,定期就把央行手中的国债清理一下,将其中的一部分,转成不付利息
的“商誉票”,换句话说,这部分商誉票算是一笔购销。当然,购销的国债只能是货币发行
机构——中央银行手中的国债,不能是老百姓手中持有的国债。所以老百姓手中持有的国债
占 GDP 的比例,也可以作为一个更恰当的指标。

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阶段中,不光是中部和西部的基础设施差强人意,而且各地农村的
民生建设,比如天然气供气、热水、电力、医疗设施、图书馆等等可以改善人民生活实际水
平的设施,都还是比较落后和缺乏。效法美国 1950-1960 年的政策,开展一个中西部大开发
和农村大建设,不光是中国政府摆脱经济困境的手段,还应该成为建立均富社会的施政目标。

中国的 13 亿人口,可以说是负担,也可以说是财富,更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潜力最大的
市场。这 13 亿的智力,发明创造力,在解决了教育问题之后,都是可以带来巨大经济增长
动力的资源。而当中国人如何考虑应付自己的生存挑战时,正是这个资源为世界文明带来了
四大发明。中国过去的政府支出,过于重视有形的东西,笔者建议应当多搞一些无形的东西,
积累人力资本,开发设计密集型、艺术密集型等针对消费个性化的新产业,这会成为增加中
国产业的品味含量,又吸纳就业的一条路子。

最近俺看到了一则消息,是关于浙江绍兴农民在房顶上种粮食的故事。其实笔者曾经在
这方面有过探讨,即在解决现在的土地和人口的不均衡问题上,可以考虑用现代的大型停车
场的方式,开展多层种植的专业化农业。这些方面的技术革新,正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一样,
也是十分需要花钱研究的。

如果这次的内需刺激计划,可以在新材料应用,循环再生材料利用,可再生能源上有所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就一帆风顺了。

除了笔者一直鼓吹的新能源(再生清洁能源),新交通(高速铁路连接所有中国 50 万人
口以上城市),新农村(建设民生工程,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搞城乡统筹发展,取消城乡
二元化)和经济转型(从外贸导向转到内需和外贸平衡)以外,建立一个全民医疗系统(放
弃美国式的私人保健系统,吸收学习英国和加拿大式的政府主导系统),发展中国特有的中
医药优势,形成一个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体系,也是需要重视的对象。争取能做到以防治为主,
以中医治慢性病,西医治急性病的思路,合理分配资源,降低医疗保健成本,做成一个可以
负担的全民医保计划。在医疗系统和医院的分布上,以笔者倡导的 3 小时城市中心为主轴,
建立起地区性分工的专业医院分布体系,让任何边远乡村的农民,都可以做到 1.5 小时的问
诊距离。而交通更远的地方,则争取做到互联网支持的远距离诊断,让特别边远地区的人民,
可以享受一流大城市的医疗服务。当看病难和治病贵的后顾之忧解决了,中国普通人民才可
以放心花钱,增加消费。
图 6.3 农民的创造能力体现
【写作日期】2008 年 11 月 16 日——11 月 22 日

【博 弈 】

第七篇
第七篇 【地区发展博弈】

果落案兮花正谢,冬飞雪兮夏送凉。
煮新茗兮寒衣成,饪佳肴兮小碟香。

六十一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大家整天谈论的就是如何将中国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企
业,迁到中西部人口密集的地区,如四川、陕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以
及如何在沿海地区,将产业升级换代,从简单的代工(OEM),走进设计加工(ODM),并
进一步走进品牌加工(OBM),变成高附加值的品牌生产。

而所有为这方面所作的努力,到笔者写这篇日记为止,成效都不是太大。西部和中部的
省份,派出了各种招工团,希望将自己输出的民工里的家乡父老,尤其是做了技术领工和从
事比较高技术的人才挖回来的时候,这些人才又因为当地前一阵的劳工缺位到处成为香饽饽
而不肯回乡。而沿海地区,虽然大谈特谈腾笼换鸟,可是在具体处理方法上,似乎都是不见
兔子不撒鹰,直到来了新凤凰,才想着怎么踢走老母鸡。

现在好了,金融危机带来了严峻的国外市场环境,中小企业或者经营不善的企业开始倒
闭了。大量的农民工开始凤回巢了,整个局面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大家希望发生的转型,
现在被强制的经济规律,逼上了台面,看来不改就是一个死字。那么在这个情况下,如何做
到成功转型,重新整合外贸加工业,并在国际市场上抢夺品牌,就需要一个国家级的机构来
进行运作。

20 年前,当中国在广东沿海地区兴起了进行“三来一补”,以国际贸易为目的参与“国
际大循环”的外向型经济时,笔者就很鲜明的提出了要注意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当然,笔者当时是赞成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但是相信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不是一头
发展外贸经济就可以解决的。笔者当时认为,只有把外贸经济当成一个过渡时期的工具,才
可以保证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政治统一。

而中国改革到了今天,自然取得了经济的长足发展,但是也创造出了一个依赖于继续维
持这个经济发展模式的强大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的主要诉求就是以维持这个发展模式,
继续在不利于中国整体利益的情况下,满足自己在政治和经济中的现有利益。如果中国继续
被这些利益集团挟持,那么走下去的道路,就是拉美化。

这个集团在政治上,要打的旗号就是把“改革开放”搬出来,修修补补,作为己用。光
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不谈之后在邓小平理想中的“共同富裕”和“小康社会”。其
主要要求是继续外贸企业的出口换汇,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工群众,满足于在世界体系中垂直
分工的低端地位。在这种思考方式下,自然就是反对《劳动合同法》对工人权益的保障,赞
成国家竭力加大出口退税,贷款优惠的倾斜政策。

而在舆论上,就是以香港报纸为基地,竭力夸大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难度,用不准确的
流言和报道,来干扰中央政府的决策。以夸大大规模企业倒闭,经济发展大跳水等严重后果,
来吓唬政府和人民。而一些对真实情况比较了解的报告,只可以在网上流传,却无法上该上
的媒体。这终于惹恼了俺们的广东的汪洋书记,汪洋书记坚定的出来大声说,对不符合市场
经济规律,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倒闭企业,就是要让他们倒,不要救。

其实汪洋书记的底气之足,是有原因的。因为由中央政府推动的出口企业转型,使中国
产品中的机器设备和运输产品的比重大幅增加,而低附加值的玩具和鞋类占中国总出口量低
于 5%。要不是因为中国这几年增加自己的技术研发投资,和有意识对产业进行区别扶持,
这种局面恐怕还是不可能做到的。在现在这个大好的大浪淘沙的情况下,对外贸企业的退税
和扶持,要区别对待和适可而止,不要又救了一些需要被淘汰的不良企业。

六十二

在中国开放的政策中,一定要明白,开放的目的是要对中国有利,而不是为了开放而开
放。尤其是对中国未来在世界的定位问题上,不要被一些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其实就
是上面讲的那些既得利益集团的枪手,继续号召以“市场换技术”,把各种国家的重要和利
润丰厚的行业向外资开放而又不思进取,和国外形成一些利益集团一起分享高价产品带来的
厚利,并以所谓“国际接轨”和“国际市场分工”的口号,扼杀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创新技术
的生存空间,而迫使中国的工业只能停留在技术的最底层,只为国际工业分工提供廉价人力、
土地和环境资源。

在中国改革的政策上,则以新土地改革为幌子,希望中国放弃以保护农民权益为基本考
虑的农业合作产业化和农民协会这些在欧洲、日本、韩国和台湾都有一定成效的做法,号召
土地搞原子式家庭个体的私有化,再美化美国式的大吃小的农业集中化道路,希望为靠近十
年发展起来的利益集团主控的城市资本到农村圈地提供条件,并企图实现农村的大规模土地
兼并,迫使农民流浪进城市,为他们的外贸型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工人。

在这些利益集团的眼里,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是应该让中西部人民和农村的农民“多穷几
十年”,这样才可以对中国的整体发展更有利。不信的话,你可以查一查那些反对《劳动合
同法》的经济学家们的“宏论”,看看笔者有没有说错。

因此,在新土地改革、农村改革的看法上,与笔者这类希望确实保护农民利益,希望他
们可以通过产业发展,土地发挥有效功能而升值致富的人不一样,这些人希望看到的是中国
向拉美化的方向前进。比如说菲律宾农村的例子,和拉丁美洲的很多国家一样,就是创造出
庞大的城市贫民窟,来保证源源不断的低价劳工。笔者觉得中国政府的城市发展的底线,就
是不允许创造出这样一批的城市流民。但很奇怪,中国居然就有所谓的学者,跳出来要求中
国建立城市贫民窟,还号称是什么“自由”,不知道这位学者是否享受过孟买贫民窟里的生
存“自由”。

好在中国有很多为了农民利益而思考的学者,不论是在朝的还是在野的,如陈锡文、李
昌平、温铁军、曹锦清等人,不像上面那些“学者”整天呆在书斋里用一知半解的新古典经
济学去“推理”农村改革应该怎么做,而是能深入基层,深入田间,把自己弄成半个泥棍子
了解实际情况。这些学者在,也令中国的农村改革,不会被利益集团分子绑架。而且,随着
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递的快捷,农民们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被城市土地资本集团侵袭也增加
了手段。笔者认为,这些学者对三农问题的研究,算是直追前辈晏阳初和梁漱溟等大师,为
中国农村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政策选择空间。

而利益集团在金融上的主张,就是在这几个月(指 08 年 9 月到 11 月——编者注)对美
国金融危机救市进行大肆鼓吹。说什么因为美国人实在没有钱了,中国就必须借钱给美国,
买美国国债,这样美国人又可以大手花钱,好让这些外贸工业的得益者,又可以继续玩下去。
那么,既然你要借给那些美国人钱来买你美国货,那么中国国内自己那些穷百姓,是不是也
能借钱来促进内需呢?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看法是,可以——但这些穷的中国百姓,必
须先搬到美国,才可以借到这些钱。

不过真是人算不如天算。现在是美国人民给吓怕了。你就是硬想把钱借给他们,他们也
不敢借了。美联储的目标利率是 1%,但实际交易的银行间拆借利率,大概是 0.25%,可是
美国的“二级货币量”M2(可以起衡量美国贷款恢复的一个指标),还是在持续的下跌——
钱都在国债市场里面打转,银行系统业务还萎缩着呢。美国人前几年的乱花钱,也有一个好
处——经济表象好的时候,通货膨胀不太高,借贷消费火热的时候,几乎是各种实物消费品
在家里堆得如山,时不时要捐给救世军去帮穷人,现在手里还是有不少积累下来得消费品(一
台电视好歹也可以看 10 年,一个 iPod 好歹可以用 3 年,就是一双耐克鞋,过去脏了就扔,
现在洗洗再穿,应付个两三年不成问题)。所以美国人民是只要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就算
是被你赶出住房,我也可以安家。已经有人民开始在户外的公共土地上,建设临时账篷城市
了。这样的话,两年都节衣缩食,你中国的那些外贸商人们还想着重温旧梦那就继续梦好了。
这下就算中国政府里有人想走拉美道路,都没有机会可以走了,实在是中国人民和国家的大
好事情。

而在这个被逼出来的经济转型,就需要沿海和内地省市的配合,来把这个关系中国人民
的未来福祉的大事情做好,下面笔者就会为这个转变的几个步骤,提出一些看法。

六十三

首先,在应对当前这个形势的时候,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以为只是这个年关难过,以
为如果政府各种应急抱佛脚的救援措施“得当”,比如什么《劳动合同法》取消或缓行,取
消最低工资制度,不断调高出口退税,放水银行信贷等等,顶一顶过去就行了。笔者发现最
近有些香港报纸连将人民币再度贬值的口号都喊出来了。这些办法,也许可以救急,但不能
救穷,最多可能救一时,不可能救长久。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真的经济衰退还没有开始。笔者上次说过,因为中国的产品相对
于德国和日本,还是在低端和常用品市场,要比这两个国家的高端产品市场,受到全球需求
萎缩的打击要迟到一些,大概要迟 3-6 个月吧。而中国在 08 年 10 月之前面临的经济速度急
速下滑,并不是因为受到了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而是俺们中央银行在 08 年秋天以前一直
重手调控措施,经过一系列的增准备金,提高利率造成的,使得不少企业经营很困难。到最
近(指 2008 年 11 月——编者注),国外需求的大幅度削减才开始初步显露出来。

(2008 年 4 季度和 2009 年 1 季度的头 2 个月,与外贸有关的产业链条瀑布式下滑,应证了


作者这里的判断。2009 年 3-4 月,由于所谓的“补库存”的流通厂家购买行为和国内一些
消费刺激,有所恢复,但截至 5 月,对于 2009 年下半年的前景预测,众人还处于不确定中
——编者注)

现在欧洲尤其是全球主要出口国德国和亚洲的主要出口国日本,都已经步入了衰退,而
中国的出口主要的标志之一,美国各地的沃尔玛商场的销售情况还马马虎虎,可以说保住了
一个底盘。但随着美国和欧洲开始大规模的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熬过这个西方世界的圣诞
节假日销售季节后,零售业就要开始大量裁员。到明年初的 1-2 月(指 2009 年初——编者
注),会是中国外贸加工业的大衰退。

美国在那个时候,应该有一个退税刺激经济计划。但是以俺的估计,按照“债务通缩”
的推断,这些退税刺激,估计会大部分用于减低美国家庭的所欠债务,不会用来增加消费,
也就是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基本上,不论中国想不想转型,可能都没有选择。因为中国一些政府部门的犹犹豫豫,
不能料敌之先,在《劳动合同法》和《环境保护法》上拖拖拉拉,耽误了几年,已经错过了
转型最好的时机。现在危机当前,转型的社会风险和经济代价就要高很多。不过人类的一个
通病就是得过且过,不被逼急了就不会屁股挪个窝,不被打痛了就不会主动变革。在要么转
型,要么死亡的两难选择下,大概还是会走转型之路的。只不过现在越转得快,将来的问题
越小些,再用各种扭扭捏捏的方法,左拖一下,右拉一下,半年后这些企业一样生存不下去,
还是一样要面对为新失业的工人群众创造就业机会的问题。

现在与其如浪费财政资源,还不如尽快安排企业的内迁。最好的办法是,成立一个国务
院转型办公室领导和协调这个工作。在沿海的广东和浙江等地,首先看紧问题企业,防止有
不良企业主卷款外逃。根据各行业的企业运作情况,有计划的实行关停并转的工作,可以在
剩下来的整合后的企业中,进行各种金融扶持的帮助政策,协助这些企业度过难关。而在主
要民工回潮的省份,可以安排以他们现有的技能为首选方向,实行资金投资制度,在这些地
方的农村兴办工厂,以国家扶助的方式,实行补贴政策,让这些新企业可以做到盈亏平衡。
同时由国家协助,建设销售网,扶持民间自办各类商业企业,在中国的中西部省份寻找销路,
或者是以扶贫的方式,将这些生活必须品发放到扶贫的地区,或者以中国外援的形式,将这
些消费品,运到非洲和拉丁美洲去帮助当地的穷苦百姓——比如说,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对
外援助、无息贷款,都可以考虑以一大部分用中国货的方法结算。

在企业的内迁方面,如何把倒闭的中小企业的工人,根据其回流的省份,整合成大型企
业,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课题。通过整合,建立起一个产业链,才可以真正完成中国的这个
产业转型,使内地省市,成为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心。

六十四

而在广东和浙江沿海的企业,就可以用来保住萎缩的海外市场,并争取开拓中东的新市
场。其中一个方法就是留意美国和欧洲的消费品国际品牌,一旦当这些品牌出现困难时候,
趁机以低价吃进来,然后将其设备和设计人才争取全部搬回来。因为广东和江浙一带,生活
水平素质比较高,又有两个国际大都市香港和上海,可以为这些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
境。然后以这些设计人才作为技术领导,带上一帮江浙和南粤本地的心灵手巧,脑袋灵光的
设计人才,尽快把这些软的实力建立起来,为将来占领消费品的全球高端市场打下基础。

而一旦将品牌的设计和营销中心建立起来之后,沿海地区就没有必要继续进行实际的生
产,可以将下属的工厂搬到中西部去,利用中国这几年发展起来的地区高速铁路来解决运货
问题,本地的人才,则集中发展“设计密集”、
“艺术密集”的服务链条环节。

这种方法对沿海和内地双方的好处都很大。当沿海地区成功的建立起高收入的品牌设计
和行销中心后,由于创造的工作职位是属于附加值极其高的高端职业,就会自然而然的带动
起整个地区的地租价格,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土地价格,形成财富效应。而内地的制造产业
的兴起,同样会带来当地的土地价值的增长。一个例子是北京的首钢,首钢搬出首都的石景
山区,到唐山的曹妃甸,对前者来讲,原工业园用地将变成价值更高的城市商业和办公用地,
造成地价大涨,形成级差地租。而对后者来讲,新工业园区则将原来的荒岛沙土地变成了更
高价值的工业用地,也造成地价的上涨。因此,根据需要,将产业分布地域进行合理化,对
中国的整体,以及内部的各个地区都会是皆赢的结果。

以广东的情况为例,现在已经开始建设的贵阳-——广州高速铁路和南宁——广州高速
铁路。以这两条路为出发点,通过南宁——昆明高速铁路、贵阳——六盘水——昆明高速铁
路、贵阳——重庆高速铁路和贵阳——成都高速铁路,就把整个大西南和华南联系在一起,
通过珠江三角洲的龙头作用,可以把一盘棋完全走活。通过整个产业链的分工,尽量让劳动
密集型的产业,靠近劳动力密集的地区,而让对市场观念、国际贸易、世界风潮都比较了解
的沿海地区,与世界各国争夺高科技发展、新产业开发和高消费品品牌等软活,使中国自己
内部的产业分工,趋于合理化。

其实很多人不明白,中国的沿海地区相对于内地地区的富裕,和美国的东西海岸相对于
中部的内陆地区的富裕,原因是差不多。除了地理优势之外,主要在于这些地方的人民思想
比较开放,见识比较广,行为比较敏捷,这些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如何利用这个现实存在
的地区差异,加强中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让各地区都可以吃到应得的那份蛋糕,并在未来
发展中,缩小地区的差距,需要在这次的经济大调整中有一次全面的思考。中央的政策,不
能过于短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被眼前的困境吓破了胆。如果政策的出台,过分慌乱,
毫无章法,惊慌失措,是无法有效的解决未来的发展问题的。

笔者本来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中国的 GDP 的产生方法不甚了解,流于和大部分的专家


一样,常常套用西方 GDP 的算法,试图来解析中国经济的发展。后来经过这方面的一些专
才的解释,才算明白以前的一些看法是错把冯京当马凉,分析出来的结果自然是鸡同鸭讲,
隔靴搔痒。

这里俺不想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上多花费时间,比如说美国统计 GDP 主要用的是“支出


法”,中国主要用的是“生产法”和“收入法”等等有何异同。把这些专家的说法照抄过来,
只是想说世界上任何的国家 GDP 其实都有忽悠的成分在里面。而中国和美国的不同在于,
美国是往大的方向忽悠了,中国是往小的方向忽悠了。

当然,GDP 的具体数字是不是准确倒不重要,关注的还是看这些数字的相对变化百分
比,从而可以得出一个对整体经济形势的把握。比如说,一个在中国似乎被广泛接受了的看
法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至少在 8%的水平,如果达不到这个水平,中国就不能创造出足
够的工作机会,而中国政府就会面临社会不稳定。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个对经济的基本判断
本身似乎就不是很正确。

六十五

这个 8%,好像听起来很明白,但是它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其实这个数字是在 1990
年代中期弄出来的,而且原先的数字是 7%。在此之前好像有一阵子,笔者听到的是 9%,
还常常听到要保 10%,现在才开始听到保 8%。当时提出这个数字的时候,中国要解决三大
部分的就业问题:首先是大规模下岗的国营企业职工,然后是每年城镇里新增的适龄劳动力,
再就是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

其实把农村跑到沿海地区打工的劳动力称为“剩余劳动力”,本身就是一个荒谬的叫法。
这些劳动力背井离乡,路途遥远的跑出去打工,并不是家里没有农活,而是农产品收购价格
国家太低,拉动了农产品整个市场价格很低,导致务农收入太少,“种地不赚钱,肥料花费
都比不上”。再加上中国的农村投资太少,基础建设中的水利、电力和交通太过落后,这样
又吓跑了很多银行,农村的金融投放量极度贫乏,使农村的各种轻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极
度滞后。中国政府近年来,在免除农业税收方面的政策是值得称赞,但还是要加大更多的资
金投入来发展农村的这些产业。可是从 GDP 的角度来讲,大部分这些产业(自产自销自己
服务)都没有计入 GDP,所以各地官员也就没有什么动力。很显然,和十几年前相比,中
国今天要为农村人口在沿海创造就业机会的压力,要低得多。

第二个就是中国今天是否面临着十年前大量国有企业员工下岗问题,相信大家通过生活
都可以知道答案:除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这方面没有十年前那样严重的压力。第三个就是今
天开始走进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这大约是计划生育实行后,出生在 1988 年前后(如果用 20
岁来划界)的年轻人群。那么这个就业新增人口压力,是不是比人口高峰期出生的前 10 年,
要小一些呢?

如果这些答案都是对的话,也许中国基本就业的 GDP 增长率并不需要这么高。而根据


中国的现有经济情况,在没有任何政府财政刺激的情况下,仍然增长良好的消费、投资和外
贸,估计会形成 GDP 增长 5-6%,和 1998-99 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情况比较相似。

那么是不是中国就不需要这个 4 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呢?当然不是,在全球面临萧条的
时候,中国需要的不仅是要加快国家建设,快速提高中西部人民生活水平,还要趁着自己手
上拿了一大把美元,在全球原材料、能源、技术、设备和人才等等都比较便宜的时候,赶紧
大购买,在美元还没有变废纸之前,大量储货。搞石油战略储备,进行保证中国所有地方现
代化所需要的原材料储存,解决所有对柴米油盐等民生性物质生产的短缺软肋,买了存起来,
免得再在国际市场的大起大落中,像 07-08 年这样哭爹喊娘。

在美国现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要去买更多的美国国债(笔者听说最近好像又买了 600
多亿)来增加自己的废纸储备,而是要买一些对中国有好处的技术(可以向美国施压)。比
如说高端医疗器材技术和公司,搬回中国消化和制造,将生产成本降下来,然后用这些低成
本生产,但技术又处于高端的医疗设备,建立起涵盖全国城市乡村的基础医疗设施,降低中
国全民医疗保健的开支。
还有可以买断美国或者德国的煤炭开采技术和设备以及清洁煤等技术,将中国煤矿开采
业变成一个清洁和安全的绿色工业。可以通过国家控制的大型国有企业购买,然后以低价的
方法收取一点技术使用费,或者免费让中国的其他企业使用。在这些问题上,中国政府要用
一个国家的战略眼光看问题,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为利润而思维的企业。让中国的煤矿工业
少出事故,让煤矿工人不死于非命,让山西等地方可以有个干净的天空,让中国医疗系统不
用花费大钱去治疗肺癌,比在美国的国债上赚几个利息,要实在得多,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
眼睛里,只盯着几个铜板,几个电子账户账面数字的守财奴。

在农村建设上,现在有一个误区,好像是如果农民不去沿海地区打工就不算有一个职业。
按这种标准那么中国的 8 亿农民可不是一大半都在失业?问题的实质是,只要政府的农业政
策对头,农产品价格收购合理,其他综合性的产业发展起来,农民的实际收入提高,生活水
平好了,农民群众是不是一定要在工厂里打工并不重要。当然,现在的农村年轻人,不愿意
在农村呆着,在笔者看来,还是城乡差距过大的原因导致的,这不能成为走老路的理由,而
应当成为一种鞭策,加速缩小城乡差距。

六十六

中国农村发展的最大误区,就是本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太重。本来对农业经营的模式,分
干有分干的利弊,集体有集体的优劣,应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比如说,南方
的水稻田的插秧工作,不管你是当年的人民公社,还是今天的包产到户,都是需要村里的人
们互相协作,才可以完成。当年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忽略了私人收益对劳动积极性的刺激,
但在邓小平时代进行的包干到户,搞到后来又似乎走了另一个极端,开始忽略集体协作对农
村公共工程的重要性。今天农村的生产能力得到释放和当年集体模式下对农田水利等等的基
础工作是分不开,而这些工程的潜力,由于长期不重视不修缮,似乎有折旧被用光的情况。
可是,今天大家一谈到这一点,好像马上就有要拔改革开放红旗的嫌疑,这就使得农业发展
的思路,被自己今天一头明天一端的意识形态框框限制住了。

笔者说了这一大堆,意思就是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不应该以保住 GDP 增长为基点,


似乎某个数字没有达到,大家就是一脸的花容失色,面如土灰。本来 GDP(曾有网络高人
把其翻译成“鸡的屁”,真是话粗理不粗)那个数字,就是大家用自己拿手的功夫像按摩一
样,搓出来的。中国的就是气功推拿,欧洲的是瑞典按摩,美国的是牛仔撒野,不要那么当
真。如果你像津巴布韦那样,按本币计算 GDP 增长百分之几千,人民不还是一样双脚齐跳?
如果中国的经济刺激,能够为全体人民提供低价高质的医疗保险,让大家接受教育的费用低
廉,开辟了许多设计性高质量第三产业中,假设因为统计的原因,这些东西都没有算在 GDP
里面,那就算你明年 GDP 增长是 0,大家还不是一样一笑了之,毫无抱怨的过日子。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建立廉价住房,让全国人民尤其是低收入的家庭做到居者有其屋,
这就是一个好的刺激政策。如果这个刺激可以带动其他如钢材、水泥等等中游产业,增加了
GDP,当然很好,但不能让其喧宾夺主。如果为了数字上的 GDP 增长,去托着、保住现在
已经高得惊人的某些大城市的商品房价格,继续鼓励没有出息的各地方政府学习香港在殖民
地时期搞出来的土地政策,用收刮普通人民财富,抬高土地出让价格的短视手法,跟完成任
务完成政绩似的来完成 GDP 增长的 2 个百分点,那这就是坏的经济刺激政策。
在建设上,也不是说就只能建设 4 万亿那么多量。如果有可能的话,投资 8 万亿,甚至
是 12 万亿都不为过。关键是要明白笔者一直试图说清楚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经济扩张,
需要的是生产能力和货币投放的一个同步过程。而前十几年,危机爆发前,中国的货币投放,
似乎还是建立在一种对美元迷信的自卑心态上,仿佛只有美元是钱而人民币就是一张纸。其
实这两种货币(包括所有的现代货币)都是一张条子而已,美元是绿条子,人民币是红条子。
倒底谁是真的硬通货,谁是一张破纸,在于是否有人接受其作为一个易物的符号。今天似乎
世界上越来越多人民对人民币的爱好和信心要逐渐高于美元,当然,除了中国那帮糊涂蛋经
济学家,以及被糊涂蛋忽悠的政府官员,和某些心怀叵测的利益集团之外。

笔者在《大国游戏 I》中说过,如果沙特的王爷决定停止以美元作为唯一的石油交易货
币,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就会崩溃,美国就会变成一个“破产”的国家(即可能对持有美国
国债的外国债权人违约),今天尤其如此。中国要做的是,停止单一的依赖出口贸易顺差换
取绿条美元来作为中国自身货币扩张的工具,而开始直接进行人民币扩张的过程。在这种情
况下,任何多于平时兑换需要的美元,都是废纸一张。美元的背后不仅没有黄金,可是连什
么支持的没有。而人民币的背后,却是庞大的生产能力,可以让持有人民币的国家,换来任
何生活必需品,换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建设,换来港口、医院和大学,你说你愿意不愿
意要不要人民币?

当然,那帮金融界的经济忽悠们,马上就会搬出什么韩国啊,印尼啊,那说明美元的硬
通货的“硬度”。这帮人忘记了世界人民不接受韩元和印尼盾那是因为这些是中小国家的货
币,有用性有限,常常要跑到他们国家才能买点东西,但并不是不接受人民币这样的大国硬
货。这些人,无非就是制造混淆是非的舆论,在美国这次千疮百孔的经济泰坦尼克号在向下
沉的时候,不是鼓励糊里糊涂的中国政府赶紧和美国经济切割,而是要中国再绑多几条铁链,
将中国经济这个大船,一起拖到海底。

六十七

相对于中国对美国国债的增持,在中国买进 660 亿美元国债的同时,日本减持了 128


亿美元,这样就把美国国债第一债权人的大帽子拱手转让给了中国。同时,美国的各位大佬
们,从索罗斯、罗杰斯到巴菲特,都在日益将手中美元脱手。事实上,在美国 2004 年到 2007
年平均每年新增 5000-6000 亿美元的国债中,卖给公众投资人(即不是由联储等美国自家机
构来购买(印钞票)的)中的部分,接近 75%的买家是外国投资人(外国中央银行和外国
企业、私人投资者)。141

根据日本人的估计,除去美国金融救市的 7000 亿美金之外,美国政府必须再增发 1 万


亿美元的国债,才可以勉强过日子。而整个市场对美元汇率的期待是,当美国的投资从世界
141
美国的国债持有可以分为“政府间”互相持有(主要就是“准政府机构”美联储持有的国债,以及一些
小机构如联邦公务员退休基金持有的国债等等,经常被标以“左手欠右手”,理论上其中一大部分也可以一
笔勾销,忧虑度不足“公众”持有的部分)和“公众”持有(包含国内和国外)两大类。按照统计,2003
年底美国国债总量 6.783 万亿美元,其中“政府间”持有为 2.859 万亿,公众持有为 3.924 万亿。2007 年底,
“政府间”持有为 3.958 万亿,公众持有为 5.049 万亿。4 年间公众持有美国债额净增 1.125 万亿美元,其
中外国持有人净增 8300 亿美元,接近 75%。2007 年 12 月到 2008 年 9 月之间,即保尔森 7000 亿美元 TARP
计划(即又一次大规模增发国债)发布之前,外国持有人的国债已经又从 2.353 万亿美元跃升到了 2.848 万
亿美元。
新兴市场回流美国而带来的美元猛涨完成后,美元的跌势就又会开始,通过跌美元来减轻债
务负担,就是美国政府的唯一法宝。

这些前几年从日本借日元到新兴市场投机的套息交易在目前的大量中止,使得日元 08
年以来对美元猛涨 15%(对欧元升值了 33%,对英镑升值了 53%),客观上使得日本的出口
型经济益加困难。 (作者写作此文时为 08 年 11 月底,日元从 2007 年危机爆发前的 125 日元
兑 1 美元,到 2008 年 1 月的 108 日元兑 1 美元,升值到 2008 年年底的 90 日元兑换 1 美元,
2009 年 3 月以后曾经一度在全球股市膨胀下再次出现套息交易而贬值,回复到 95-98 日元
兑换 1 美元。——编者注)日本政府估计不得不在日元 90 点的价位上,进行干预,但是估
计日元涨到 85 的可能还是存在的。日本预期会不断的减持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量,其中一个
方法是,作为喽啰,日本必须要“帮助”美国应付法德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的挑战,所以
已经拿了 1000 亿美元出去给 IMF,使得日本银行手上的美元现金很少了(外汇储备大部分
是各类债券) 。所以日本的经济学家们建议,如果美国需要向日本借钱,可以仿照 1978 年的
经验——当时的美国卡特政府发行了以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为标价货币的“卡特债劵”
(Carter Bond),在 2009 年发行以日元计价的“奥巴马债劵” (Obama Bond)。这样日本就
142
可以不管你美国如何贬美元,俺都可以高枕无忧了。

当然,作为喽啰跟班的日本,自家的难处在于美国如果一定要借,就是你手上的美元现
金流入并不快,并不丰裕,也得乖乖认购美国新国债,不敢不借——人家的航母军舰就在你
港口里摆着。但从咱们中国的金融接轨派的表态来看,日本这个担忧是多余的,这些接轨的
同志们觉得自己手上的美元大把的是,管它那信用违约市场上,美国长期国债的点数已经是
40 多点,统统照买不误,而且要加大力气买,不买对不起自己洋老师对自己的教诲似的。

所以笔者看来,中国人在经济上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对美元的过度迷信。以为只有拿
货真价实的商品,去换人家鬼画符的绿条子这种“钱”才可以支持自己国内的经济扩张。不
明白一个世界经济大国,是可以用自己的本币来支持经济扩张的。

假设我们处于金本位下,就会发现一个现象:由于大自然中开采出黄金是很偶然的,
发现大金矿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如果不能开采出足够的新增黄金,则当一个经济体的生产
力规模虽着技术进步或者数量扩张而膨胀的时候,就会发现货币投放量不足,无法支持整个
经济的运作,更不要谈经济的扩张。

因此,从原理上看,为了支持经济发展,大自然就要不断的向人类社会贡献黄金,以
满足经济规模的需要。如果俺们把大自然看着是一个“法人”实体的话,那么它的账面上,
就必须不断的增加赤字,吐出货币——黄金,才可以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如果老天爷开始
玩收支平衡,比如说这全世界金矿挖完了,那么货币量就恒定了,经济规模就扩张不下去了。
要是老天爷大自然开始玩“账户盈余”——这盈余其实就是一船装满黄金的货轮在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被德国潜艇给挂了,船上的这些黄金全部沉到大洋底,没得捞,“还给”了大自然,
那么世界的货币量就少了,经济规模就得降了——当然这种降法,大家都会觉得很冤枉,恨
没有必要,这就是你采用金属货币时候得服从的“暴政”。

142
当然,这种建议本身其实是基于一种流行的错误认识,本书在见面的章节已经说明了这种认识的荒谬性,
即美元兑一国货币的汇率贬值是该国的损失的看法——实际上并不存在损失。当然,如果美元的商品购买
力大幅度下降,那的确是真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经济学家的建议才是有意义的。
从这个原理上来看,发行货币的那个实体,必须不断保持一种赤字的状态,也就是净
流出的状态。偏偏贵金属本位在这方面很不靠谱。人们如果选取了金本位——不管是使用金
币还是使用强行严格与金币之间一一对应的纸币,都会受限于大自然的金产量和存世的金存
量,服从于大自然的“暴政”。从历史上看,19 世纪,特别是 19 世纪后半期,是世界一些
主要国家皈依金本位的时代。而这些国家无一例外都在采纳金本位后进入了萧条期。比如英
,日本 1898 年的甲午赔款萧条等。143
国在 1821 年,美国 1873 年的“1873 年金币暴政”

纸币的出现(包括通用的现钞、支票、银行汇票等等),及到今天的“塑料电子”货币
(信用卡,银行卡,现金卡,礼物卡等等),以及银行中的电子币(银行账户中的电脑记录
等等),相比于各种贵金属货币社会里的进步之处,就在于它能够服从社会需要的不断增加。
而要实现货币的不断的增加,来推动经济实体规模的扩大,你所有货币的来源——中央银行
就必须象老天爷一样,保持一个赤字的资金账户,不然的话,货币的源泉就无从谈起。

当然,在现实操作中,中央银行还是走的是银行的外表,它的钞票发出去一般来说都
要有对应的物进来——如果这个对应的物是国债,就是中央银行买了国债,用专业的话叫“公
开市场操作上买入国债,放出货币”;如果这个对应的物是黄金,比如南非金矿产的金,那
就是中央银行买了黄金,放出纸币/电子记帐;如果这个对应的物是从外国来的外币,那么
就是中央银行收兑了外币,放出(或“卖出”)本国货币。这样一来,表面上看中央银行的
“保持赤字”的资金账户是不存在的了,其实它只不过被乾坤大挪移了,一般来说这个赤字
账户被挪移到了政府下面。144(中央银行和政府一般说来都是分开谈的,虽然中央银行实质
上(在中国是法律上)属于政府性质的机构)

所以在布雷顿森林协定后,美国的国债会不断上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美元从二战后
作为唯一大家普遍接受的国际货币,要不断增长保证全球经济扩张的需要。所以保证政府有
一个赤字状态,诞生出新货币出来,
(国债从而上升),然后再通过一个国际收支的赤字状态,
投放到全世界去。

当然那句老话还是有道理,就是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可以和你的货币投放量匹配,
不然如果超量货币蔓延到生产消费领域,就是通货膨胀。而作为享有国际货币地位的老大国,
虽然你的国际收支可以是赤字(或者说必须是赤字),你的政府收支也几乎必须是赤字,但
是必须要保持一个吸引他人(持有自己的货币)的地方——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自己领先的
生产能力,并且最好没有可以相提并论的挑战者。美国的过去十几年,就是投放量远远超出
了对应的规模特别是本国的生产规模,变成了政府和百姓一起搞赤字,只不过一方面膨胀的
泡沫资产领域吸收了一大批这种货币在里面循环环转,过去几年没有溢出,另一方面大批沉
淀到了亚洲国家和产油国的外汇储备里面了而已。在这个失衡的安排下,除非全世界只有美

143
英国在 1821 年后宣布不再执行对拿破仑战争时期长达二十年的发行小额不兑换(指不能兑换成贵金属
金币)英镑纸币政策,正式进入金本位(此前世界各国都采用金银复本位,间或夹杂着不兑换纸币和辅币) ;
美国在南北战争后,决定放弃林肯时代依靠不兑现纸币(也叫绿背纸币,Greenback,系林肯为南北战争时
期北方战争融资所发,受到美国中西部农民的欢迎),强化税收(金币),竭力将不兑现纸币用金币收兑以
收回销毁,从此进入金本位,引发全国产业特别是农业长期萧条,史称“1873 年犯罪法案”;1898 年,日
本以中国甲午战争赔款(以在伦敦发行金本位英镑债券筹集)为基础发行金币,同时废止银币龙洋流通,
引发了全国大萧条。
144
除了买入国债放出货币这部分货币来源以外,其他来源的货币都多多少少可以联系到国债或至少是债务
的产生上。简单的说,如果你是收兑外币来发行本币,那么可能这个外币是外国中央银行购买了外国政府
的国债而来的。(当然也可能是私人借债产生的账户外币)。只有收兑黄金,不涉及债务。
元一种货币,不然的话,如果大家有美元以外的其他选择,那么由于过度消费他国资源导致
的美国持续的国际收支赤字导致的持币信心受损,使得持有人远离美元而选择其它货币,将
在中长期内导致美元和其他货币的币值相对贬值。

六十八

当然,社会的货币不仅是中央银行放出来的狭义货币(基层币),还包括笔者前面所提
出来的表层货币、广义货币、账户货币——这些表层货币靠的是私人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借贷
行为来完成的。而俺们也知道,中央银行日常调节最后的货币总量,可以通过调节准备金率
来影响货币乘数,也可以靠利率调节,来影响消费者的借贷行为,还可以通过日常公开市场
操作,购买国债,从而把手中的货币发给银行——这是一般的学经济的学生,还有他们的老
师在当学生的时候,从教科书上学到的东西。

但是,无论是美国那个在法律意义上为私人拥有的美联储把资金注入私人拥有的商业
银行,还是中国的国家拥有的人民银行把资金注入国家拥有的商业银行,作为货币创造最终
端的央行,其行为就和黄金本位的老天爷一样,必须有一个不断增加的赤字账户,才可以推
动经济规模的扩张。这是一般的西方正规的洋老师,都不怎么说的——为什么?因为大部分
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想的并不是很明白,所以才会留下大批真空空间,让民间的各种金龟子
(Goldbug)
,大行其道,鼓吹回到金本位,不亦乐乎。

如笔者所说,现代世界上的这个赤字账户,基本上就是靠的是国债来实现的。你可以把
国债理解成类似于你存在商业银行里的存款户头,就是把钱存到了最终极的货币发行机构
(的关联结构)——政府那里,然后你就每年拿你的记账利息。而作为政府,其支付你的利
息这部分钱,其实也是一种新的“货币购买力的间接创造、投放”(国债可看成是一种“冷
冻了的货币”)。当然,这里的政府面临的潜在问题或风险,也和商业银行类似。商业银行如
果运行不良,所有的存款人就会去挤提,而导致这个银行出现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倒闭。一
个国家的国债也建立在信心基础上,必须运用得当,以实现通过不断借新债还旧债和利息实
现债务的滚动,而不会导致大家来“挤提”你的国债。当然,国债不到期的话的确国债持有
人不能向你“提”钱,所以平时无所谓挤提,但是会表现为你的新国债没人买,或者很高的
折扣(对应很高的利息率)才有人购买,这就会让国债的滚动停下或卡壳,乃至于政府的倒
台。

笔者说清楚了货币投放原理,那么很显然,中国利用政府赤字作为手段投放货币,就
是必须走的道路。(这也是笔者在前面时不时提到央行销账的意思,具体的办法就是央行定
期购国债特别是长期国债,然后一笔购销,当这个资产消失或者转换成永久性的“商誉票”
145
,已不同于普通的公开市场买卖国债操作。)

但是,仅仅弄明白了货币的来源还不够,如果是央行购买国债并逐渐购销的办法,等
于是新发的货币放在了政府手里,政府必须选择最有效的货币投放才好。所谓最有效的货币
投放,一是能收到满足货币增长客观需要之外的其他收获(比如科技进步等等),二是不能

145
商誉,Goodwill,是会计上为了描述一种特殊情形的特别会计科目,例如公司 A 用 120 万元购买了公司
B 公允评估价值为 100 万元的资产,则其中多付的 20 万元即为商誉。这里中央银行的商誉,则是为了满足
会计记录法则需要,对其发出货币的一个痕迹记录而已。
扰乱社会经济活动中正常的逐利机制。中国放弃靠扩大美元储备而采用本币注入来推动自己
的经济扩张,这一步是绕不过去的,笔者把它称为“货币注入口”问题。

现代市场经济的机制,说白了还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之所以为财死,那是因
为钱来得不易,所以大家就要努力工作挣钱,以备自己生活和未来之需。你赚了钱,就可以
去买商品消费;你有了钱,才可以去作生产投资,创造出更多的商品。所以从逻辑优先来说,
钱是先于商品存在,就是说如果你没有增发的货币总量,就不可能有增大的经济规模。但是,
增发的货币量,不能让钱变得“不珍贵”,不能乱发,让人觉得钱不是钱——否则,你可能
就是又一个金圆券或者津巴布韦元了。

就货币注入口来说,笔者在和几个专家的讨论中得到的想法基本上有这两条:

一个是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口。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的高速铁路对整个经济的推动最
大,带来可观社会、环境效益最高,应该成为一个主要的切入口。但是中国现行的运作,是
过度把铁路建设企业化,试图依赖企业(铁道部)自身融资,和地方政府(不具有货币发行
权,但笔者下面会建议通过地方政府债务和中央政府担保及后继国债发行来变通)的财政投
入,以及私人投资的合作,这事实上可能会把建设高速铁路的时间拖慢了。比如说青藏铁路
的建设,对国家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为青海和西藏两个省区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不
是可以简单的用这条铁路是否可以收回财务成本,自负盈亏这样的企业眼光来看待的。如果
这样的工程,也要用简单的商业投资来看,就会走日本新干线的老路,陷入征收高票价但仍
然难以自拔的困境,使一个对国家经济带来巨大发展的基础项目成为商业负债经营。那种做
法是非常短视的。这种因为不理解经济增长所需要货币扩张的原理导致的啼笑皆非的案例,
不是没有,笔者所了解的台湾高铁,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教训。146

图 7.1 台湾高铁债务黑洞

146
台湾高铁于 2007 年 1 月建成通车,逐渐成为岛内百姓方便的出行工具。台湾高铁采用民间投资建设,
BOT(民营到期转移)经营模式,但是很快出现了经营巨亏,2 年之内就传出破产传言。这和没有认清这
种巨型基础工程的货币投入口的天然属性有关。当然,台湾高铁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就在于它的最主要
的设备,均是从日本进口的,这就涉及其外汇储备支出问题,难以按照“内需货币扩张”的原理来运作。
大藏省-中央银行(简化) 大藏省-中央银行(简化) 大藏省-中央银行(简化) 大藏省-中央银行(简化)
资产方 负债方 资产 负债方 资产方 负债方 资产方 负债方

钱 钱 长期金融债 钱 长期金融债 钱 长期金融债 钱


通过官方 新干线公 新干线公司进行货币支
购买日本 司建设, 出“投资”,形成基础设
产业扶持 以长期铁 施物理资产。但其服务
日本产业发展银行(假设) 日本产业发展银行(假设) 日本产业发展银行(假设) 价格——为了支持私营 日本产业发展银行(假设)
金融机构 道债名义
的债券将 向国家产 部门运营,所以早先投
资产方 负债方 资产方 负债方 资产方 负债方 入的钱是还不了的。因 资产方 负债方
扩大型夯 业发展银
实功能资 行融资, 为这笔钱就是新造货
金以贷款 钱 形成名义 长期新干 币,社会运行来说根本 长期新干
—— —— 长期金融债 长期金融债 长期金融债
名义注入 上的“硬” 线铁道债 不必还。只不过是采取 线铁道债
约束,防 了名义上需要偿还付息
的债券的形态而已。
运营者日本新干线公司(假设) 运营者日本新干线公司(假设) 止道德风 运营者日本新干线公司(假设) 运营者日本新干线公司(假设)

资产方 负债方 资产方 负债方 资产方 负债方 资产方 负债方

—— —— —— —— 钱 长期新干 高铁资产 长期新干


生产产品安装
线铁道债 成基础设施 线铁道债

各类设备生产者 各类设备生产者 各类设备生产者 各类设备生产者


建设公司-社会 建设公司-社会 建设公司-社会 建设公司-社会
资产方 负债方 资产方 负债方 资产方 负债方 资产方 负债方
注入货币,满足社会
其他部门扩大生产时
生产设备 股份 生产设备 股份 生产设备 股份 所需要用于吸收越来 生产设备 股份
越多的产品而保持物 钱
价不下跌的新增货币
许傲
作为对比,请看新干线建设前的货币、资产
分布情况。说明已经完成这一轮循环,进入
下一期再扩大的货币注入前期了

建成新干线并完成债务消除后 建设新干线前

大藏省-中央银行(简化) 如何销债? 大藏省-中央银行(简化) 大藏省-中央银行(简化) 大藏省-中央银行(简化)

资产方 负债方 资产方 负债方 资产方 负债方 资产方 负债方


一种可能:
“债”转股
长期金融债 钱 长期金融债 钱 长期金融债 钱 长期金融债 钱 在销账那实际上
是注入货币功能
钱2 钱2 新干线股份 钱2 的“债券”后,新
干线公司已经没
日本产业发展银行(假设) 日本产业发展银行(假设) 日本产业发展银行(假设) 日本产业发展银行(假设) 有了这个名义负
这夯实型货币采取
资产方 负债方 资产方 负债方 资产方 负债方 资产方 负债方 担,没有伴随着
了借款形态注入,
的利息本金支付。
这意味着这些债务
它的日常经营变
其实是不可能还清 长期新干
长期新干 长期金融债 长期金融债 钱2 长期金融债 钱 长期金融债 成可盈利,参与
的。新干线公司其 线铁道债 政府与产业
线铁道债 到已经包含注入
实是一个承担社会 扶持金融机
新干线股份 货币的扩大后经
在原有货币计值意 构之间资产
运营者日本新干线公司(假设) 义上的亏损(按原 运营者日本新干线公司(假设) 运营者日本新干线公司(假设) 运营者日本新干线公司(假设) 济循环中去。此
置换 时,可将其民营
有货币计算,负流
资产方 负债方 资产方 负债方 实质上为下 资产方 负债方 资产方 负债方 化转化为求利实
入通过增发货币弥 一笔资金提 体,刺激技术效
补)的社会功能的
长期新干 供做好准备 率进步
高铁资产 实体,或者说,就 高铁资产 高铁资产
长期新干 线铁道债 新干线股份 —— ——
是向社会注入货币 (形式上可
线铁道债
的管道。只不过这 这才是日本先
新干线股份 谓用换与国
个管道采取了债券 债的方式将 官营然后“送
各类设备生产者 这种商业工具的外 各类设备生产者 各类设备生产者 各类设备生产者 人”私营化的
建设公司-社会 建设公司-社会 钱2打入) 建设公司-社会 建设公司-社会
衣。 传统扶植财阀
资产方 负债方 资产方 负债方 资产方 负债方 资产方 负债方 思想的真正经
济功能。

生产设备 股份 生产设备 股份 生产设备 股份 生产设备 股份


钱 钱 钱
息前毛利润货币流
扶植性“债
务”融资
时间

建设购买材料
等投资支出 如果要偿付那初始形成的“大规模债务”的本息的话
每期算下来必定亏损

免债,债转股

没有了债务,毛利润变成净利润,
此为净利润息前净利润货币流

时间

完成注入货币的历史使命,成为与普通企业无异的生产实体

图 7.2 通过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的需要注入货币的过程示意图

六十九

另一个货币投放口,就是以国家的名义成立各种研究所,接受各种企业的要求,进行科
技创新。创新出来的科技,由中国国家所有,但让所有的国内企业来挑选,只需要缴纳一定
低廉的使用费。这个办法的主要目的,是在中国现有的大批企业还无法大量投入科研开发费
用和国外的大公司进行竞争的时候,以国家力量对关键性行业进行支持,减少企业的运营费
用,使得整体的行业可以和外面竞争。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科技的特殊性,笔者在这方面
主张两条路并举,一条路是纳入货币投放口系统的研究所-企业系统,另一条路,则是学习
硅谷模式,搞风险投资(但对失败的容忍度要高一些)的体系。这主要是防止科技研究又走
回过去的那种研究为了发表论文而不顾产业化的苏联研究所的模式,

这两种投放货币的方法,都是既做到了增加社会的货币投放量以驱动经济扩张,又使其
切入口对整个社会的总体综合效益最大,还没有破坏微观经济的唯利是图的规律,这个方法
值得中国政府认真思考。在高速铁路建设上,比较富裕的省份,比如说京沪高铁中间的一些
算是中国大富翁的省市如北京、上海、江苏和山东,可以多出一点,而河北和安徽既然还相
对比较穷,就没有必要刮他们这个份子了。中央政府可以用国家贷款的名义,把资金注入铁
道部,然后基本上不需要还款。而铁路运行的收费,就可以考虑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以可
以满足铁路的维修、护理、运作以及铁道部门的员工收入为准。再赚多的部分,则可以用来
补贴有困难的铁路,比如说青藏铁路等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有非货币的检测指标,
防止有人借建设投入资金的空子,搞宽预算,软预算,对于这种行为要有坚决的查处。

最近看到了《纽约时报》对中国未来之路的评论,笔者的看法是,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经
济发展不平衡的观点,虽然表面上有合理之处,但经常就暗度陈仓,塞进了他们的私货,开
出来的药方,需要中国人擦亮眼睛。

中国理所应当应该扩大内需,增大消费的比例。但不是以美国这十几年来走的模式,通
过高昂的教育支出,沉重的房屋压力,和不堪支付的医疗费用,象美国那样“增加消费的
GDP”。中国的扩大内需,必须着眼在提高中国中西部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着眼在电力系
统(太阳能、风能、智能电网)、水利系统、取暖系统(城市的天然气、地热,农村的沼气
等等)上面,着眼在农村和城镇之间的公路建设上,着眼在推广节能和实效的电力单车和摩
托车上,着眼在各 5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间修通保证电力动力的高速铁路上,在信息高速公
路和电信建设上。而后在这个之上,发展四通八达的物流网、人流网(通过各种客、货运交
通设施),资金流网(通过各种银行、信用社的建立)和信息流(三网合一、无线移动互联
网),把各个孤立的东中西部地区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加快发展中西部的大中城市,将产
业分工合理分布。其他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带动内需的还有医院、卫生所、心理辅导诊
所、老人看护中心、托儿所、各种技术培训中心等等,提高人民的生活感受质量。这些都可
以带动经济发展。最近笔者听一位国家老年学研究中心的女士的见解,看来中国的老年人特
别是农村老年人问题迫在眉睫,再不解决好,恐怕又会有社会问题。

最忌讳的推动内需的方法,就是以美国式的借贷方式,鼓励人们去追逐价格越来越高的
房屋(美其名曰房地产投资),或者是永无止境的贷款诱惑,依靠城市里的小部分中产阶级,
去消费高端奢侈品。前些年,包括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在内,试图把房地产业、传统汽车
工业和金融业,作为未来的中国支柱产业,笔者认为不是太明智。中国还有很大的商业空间,
尤其是中西部,去发展价廉物美的“山寨版”的基本生活用品。在住房、看病和教育上,不
要把价格抬到普罗大众高不可企的水平,把基本民生的水、电、暖气和食品都保障了,人民
才可以有余钱去花。至于笔者前面提到的把内需不旺扯到什么外汇管理上面,借机鼓吹让中
国打开资本项目大门,把老百姓的血汗钱往华尔街塞的说客,就更不必说,更应当扫进垃圾
堆了。

中国政府的这个 4 万亿,至少从表面和大局来看,算是用对了地方。如果可以完成 8%
的 GDP 拉动,解决上千万的就业问题,减轻外贸工业所受的打击,当然中央政府会很高兴。
而各大企业部门,各省市之间,为这块大肥肉而下筷子,再加上地方的投资蜂拥而上,自然
是各个官员容光焕发,利益均沾。对普通的贫民百姓来讲,多了就业机会,钱包里可以鼓一
点,自然不会反对。一旦经济发展继续下去,就是皆大欢喜。如果中央政府可以在这时候,
再加强吏治,把派出来的六路按察使四处监督一下,让前些年赚得脑满肠肥的利益集团们,
这次发挥一定共产主义的先人后己精神;让前些年没有拿到好处,或者拿得少的弱势阶层们,
也放开肚子,吃上一次饱饭,那么和谐社会的路子,就算是有个开头了。

七十

考虑中国经济的地区性发展,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地区之间的博弈。通常国外有一
些人不了解中国的情况,动不动就说什么大一统、集权政治、一刀切等等之类的空话,不明
白中国之大,每个地区的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有差异,颇有点像世界各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关
系。在中国的各地区之间,存在着相当的竞争(不仅仅指的是那种地方政府争相提供廉价土
地和税收政策的竞争,当然这种竞争也有很多,甚至是某种“基础”)。目前的竞争,似乎在
上升到省份特别是省会之间的竞争,以及对各种中央政策扶持的竞争。比如华南的香港、华
东的上海和华北的天津之间,最近争相成为世界级金融中心之争。而省会之间在交通要道路
线的修建,乃至于省内各个城市在这方面的竞争,也颇为引人注目。
这些竞争,自然是有利有弊,笔者先点评其中的正面部分。这些竞争中的一大部分,在
某种意义上,正是造成中国经济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大家希望在经济
发展和地区整合上占据重要地位,导致各个地区的政府官员蛇有蛇道,鼠有鼠道,上面向中
央施加压力,下面向基层凝聚合力,中间在各级政府组织中,拉关系,走后门,居然就个个
不甘人后,将当地的经济发展的起来。这使得对地方发展的研究上,增加了很多精彩的内容。

这里笔者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就大作点胆子,把俺家乡里一段事拿出来和各位分
享一下。

话说笔者的家乡是中国西南的贵州,算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了。那里九山一水,风景如画,
可惜是耕作艰难,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称号。当然这种地方也有
好处,比如说俺们山里人,肺活量大,行山路如履平地,急步如风。在城市里那几十级地铁
的出口,当人们还站在移动电梯挤成山,俺这山人也就是一路小跑,口里哼着小调,面不红
气不喘,就冲上去了。而缺乏日晒的结果,就是皮肤居然比所有的白人同事还要白,就落下
了一个“白佬(White Man)”的外号。穷地方出来的人,另一个好处,就是不论以后做什么
工作,生活都提高了,就少了那一份贪财之心。

贵州还有另外一个“三不”, 就是“不沾海,不沾江,不沾边”。和邻近的其他各省相
比,四川和重庆有条长江可以“轻舟已过万重山”,云南人家有一大堆外国可以搞边贸,广
西人家还有一个北部湾海岸线,交通往来上都很方便。贵州虽然是骑在中国两大水系的长江
系和珠江系上,具有各种天然资源,却苦于交通落后。贵州人也不是全是蠢如黔驴,好歹以
前清朝也出过张之洞,今天还有位戴秉国在朝为官,一眼就看出贵州人的出路是傍上个大款。
转眼四处一看,这个大款就是中国的华南大省广东。如果可以解决贵州到广东的交通,就可
以把大都市香港、广州、深圳和澳门,和贵州扯上亲戚关系了。

可是谈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贵阳到广州,要绕两条线,一条是往东的湘黔线,经湖
南株洲,然后转京广线,南下广州,全长 1566 公里,要跑 21 个小时。另一条是向南的黔桂
线,经广西柳州,然后在广西绕来绕去,从广东茂名去广州,全长 1430 公里,却要走上 27
个小时。

贵州土老冒们看到了问题,解决方法就是去求也是穷邻居,但比我贵州的百步潦倒相比
算是五十步穷的广西老哥,看大家是否可以来一个贵阳——柳州线提速建设,然后开一条柳
肇线,从柳州到肇庆,从而把贵阳给接到广州。其实这要求也不过分,而且柳肇线还在 2004
年上了国家的中期规划,由国家投资建立。

可是广西南宁的领导们心中打着自己的一个小算盘,就是不想让大西南的人物流跑到广
东那里去,而是希望以搞自己为龙头的北部湾大开发为主,以湘桂线、黔桂线和滇桂线为牵
线,把西南部全部转向北海出海。因此对贵州小老弟采取了阳奉阴违,能拖就拖的方法。

这一下搞得贵州老倌们除了双脚跳,是毫无办法,只能干瞪眼。这一切到了 2006 年 7
月突然有了转机,就是一位眼光敏锐行事老辣的岭南高才,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林树森,来
到了贵州出任省长,一下子就把整个满盘皆输的棋局扭转了过来。
【写作日期】2008 年 11 月 23 日——12 月 8 日

【布 局 】

第八篇
第八篇 【竞争驱动布局】

哀彼土兮多历难,举镐犁兮谋驰张。
苦乏陈兮书卷意,未尽言兮舌已伤。

七十一

林省长用在广东历练的眼光一看,立即看出了破解之道。而当时,在争夺人流、物流的
交通控制权问题上,在各省市之间几近白热化,邻近的湖南已经开通了渝怀线,使成都、重
庆的人和货,可以过湖南下广州。但是湖南抢了先机后,却缺乏收官手段,还是以怀化走株
洲的老路,而不是从怀化直接修一条捷径从广东连江下广州,或者接湖南郴州,这就留下了
败局。

林省长的办法就是兵行奇招,绕过广西的桂北和桂南的内战,不牵扯进柳州的错综复杂
的博弈,直接通过桂林和贺州,入广东肇庆并最终到广州。这段路全程 858 公里,在贵州段
经过少数民族聚集地黔南地区和黔东南地区,长 301 公里,广西段过柳州北部的国家级贫困
线三江、融水和广西区级贫困县融安,然后过桂林、贺州,长 348 公里,广东段过粤西北的
贫困地区肇庆的怀集、广宁、四会,进佛山、三水,入广州,长 207 公里。如果按照设计的
250 公里时速的话,从广州到贵阳只要 4 个多钟头。将来可以跑到 300 公里的话,就把贵阳
包括到广州的三小时经济圈里了。

这一招一出,南宁的领导们傻眼了。林树森在老上级张德江的支持下,广东出资了 220
亿,贵州也把吃奶的力用上,出了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的 100 多亿元。而广西只是出了 10
亿元征地,想再玩拖字诀。这不光是让桂林和贺州老百姓发飙,还给人落下个不支持扶贫的
口实。而广东的张德江书记更上了一层楼去做副总理,都让广西老倌们少了推脱之词。结果
是讨价还价要下了一条南广路,即南宁到广州高速铁路,算是摆平了心中的不氛。

林省长这一局赢得漂亮,短短两年时间,从游说,规划到上马,势如破竹。

这个动作,一下就扭转了整个局势。贵州的胃口一下变得很大,不光是要吃上广东和香
港这两个财主亲戚,还要把整个大西南的交通,全部从贵阳为中心,四面铺开,把整个贵州
的交通问题全盘解决。

从这张显然是广西人的作战地图上,可以看出今天的桂军里,有的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
头脑,却没有李和白两位的干才。贵州人在贵广线成了定案之后,马上就舞起了三把板斧:

第一把是渝贵高速铁路接通重庆,让重庆过黔北名城遵义到贵阳。这条线全程 350 公里,


设计是 250 公里每小时,全程旅程低于两小时,加上贵广线的 4 个小时,那么从重庆到广州
就是 6 小时左右,自然就抢了客货运输的先机。

第二把是计划中的蓉贵线接通成都,通过乐山、宜宾,过贵州毕节,让成都和贵阳相连。
这一条长度是 540 公里,也就将成都算进了 3 小时经济圈,而且为黔西北开通了交通通道。
第三把是将昆贵线中,在昆明到贵阳这段,建立二线,取道盘县、普安、六枝,不再向
北绕弯经过六盘水市区,这条线可以将现有线路省 100 公里。本来,现有的从昆明到广州的
线路,如果走昆明——贵阳——广州,是 1459 公里,比走广西的线路,即昆明——南宁—
—广州的 1388 公里要长 70 公里,不过昆贵广线中有 260 公里的高速路段,所以合计大概是
14 个小时,对比昆桂广线的 16 个小时要少 2 个小时。而现在新线路再一减旅程,那么云南
的人流物流也同样被贵州抢了下来。考虑到将来昆明为周转中心的云南-东南亚经济圈,除
了成都到昆明的成昆线,贵州估计会吃掉所有的通向昆明的过境人和物流通。

贵阳

图 8.1 中国南部的高铁布线,可见文中所提到的贵阳相关的铁道建设

这样从西北兰州下来到重庆的兰渝线经渝贵线,中部湖南来贵阳的湘黔线,南部广东北
上来的贵广线,都会过贵阳而入云南。在这种强势竞争下,其他的地方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
整。广西的柳州发觉自己在这轮竞争中失利,当然连声埋怨南宁的领导们,但却不会就此放
弃对柳肇线的争取。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如果贵州成了整个大西南的交通枢纽,自然其铁
路运输量很快就会饱和,不能应付。而经过桂林这个风景名胜的贵广线,估计会是客流的主
要线路(广州到桂林会在 2 小时之内),那么柳州就会争取成为主要的物流线,成为贵州煤
炭入广东的主干线。
图 8.2 西南交通大博弈的黔桂之战的广西战略图(相对失利)

七十二

这一战役下来,贵州就变成了大西南交通枢纽,建立起 6 条铁路线(其中有三条高速铁
路),把昆明、成都、重庆、长沙、广州和南宁全部连在了一起。而贵广线这条高速铁路,
把肇庆的七星岩,桂林阳朔的漓江仙境,安顺的黄果树飞瀑连在了一起,大概会成为世界最
著名的风景旅游线。介于其中的粤西风光、贺州景色、柳州风情、黔东南幽境,没有一处不
是人间极品,虽然名气稍微小些,但大饱眼福的美景比比皆是。可惜的是车速太快,这些美
景在车上大概是没法欣赏了。

好消息传来,粤西北的广宁、怀集的 150 万人民走上街头,欢呼雀跃。而黔东南少数民


族更是载歌载舞,欢迎铁路部门的建设员工。这条路一通,几个地方的贫困少数民族的脱贫,
基本上只是一个时间的长短问题。

而柳州的动作,很快就得到了湖南的相应,就是大家哥俩出钱,将焦柳线(河南焦作到
广西柳州)速度提上去,这样一来,就为这个风景旅游线增加了两个世界级景点——湘西的
凤凰城和张家界,来个众人拾材火焰高,通过各省市之间的积极竞争,结果是整个区域的发
展被带动了起来。

在这个博弈中,贵州自然是最大的赢家。贵州的资源在西南各省中,名列首位,但历来
苦于交通不发达,真是守着金山没饭吃。当把最重要的交通发展起来后,扩大贵阳市的规模,
开发黔东南和黔南的少数民族旅游和文化资源,都成为一个个比较容易做的事了。而以这条
铁路为依托,将一些广东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转移过来,就是一个可以做到的事情。

而广东也是赢家。在这个计划中,广东多出了 2 条高速铁路,为开发自己落后的粤西创
造了条件。通过煤炭输送,广东可以以贵州的煤炭替代从北方的内蒙古和山西经河北秦皇岛
海运拉煤,省下了一大笔成本。

对广西而言,表面上看是输了一仗,笔者看来,广西把自己的地位定义为和广东竞争出
海口,似乎是一个不智的想法。因为香港、深圳、广州那样的大港,可不是北海区区几年可
以赶上来的。现在的做法倒是解决了桂北的发展问题,如果广西可以把铁路从贵港连到北海,
然后从防城、北海、通到广东湛江和那里的南北干线连上,也不失一个好的发展规划。

在这场各省诸侯博弈中,各省人民也是手心捏汗,紧张观看。连旁观的江西老俵也用这
个龙虎斗来督促本省的官员。江西在引进外来企业时,由于交通基础差,赣州输给了湖南的
郴州,引发了大伙儿对南昌的口诛笔伐。而广西南宁也被家乡父老骂了个狗血喷头。相对于
贵州的林省长,湖南的周强、云南的仇和,没有一个是盏省油的灯,这也逼得其他临近省份
的诸侯们不得不打起十分精神,争取拿出点政绩出来,真是不怕不识官,就怕官比官了。而
正是这些各路诸侯的积极进取,中国在微观上才会发生如此突飞猛进的变化。如果这些官员
们中的任何一个到了印度这样的国家,为当地人民切实做事的话,估计被印度教徒们供为某
某神祗的转世肉身拜起来了。

大家可能平时习惯了大骂贪官污吏,通常低估了中国几千年的官僚文官体系启动时候的
动力。在这个意义上说,套用网上一位笔者佩服的一位朋友的一句话,上面的共产党里这些
官员中抓一个出来做的事,恐怕比很多印度之流的国家里选出来的“80%回扣”官员们多到
海里去了。

其实笔者对政府官员的要求不是那么高,不要求个个都是清廉如海瑞,吃苦如焦裕禄,
那不现实。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官员这个职位,大权在手,都是有很多油水的,否则就不
会这么多有本事的人,被吸收进入官僚系统了。但是求财亦有道,如果这些官员们在提高了
当地人民生活水平,让老百姓都有肥肉可吃之后,自己再顺便吃块鲍鱼,笔者也不认为是什
么大事。中国将来的一个官僚体制改革,就是如何将官员的所得以一个合理和合法的方法定
出过规矩来,以此为标准,有进有退,有取有舍,让那些对服务的百姓没有建树的官员,快
快执包裹——鲍鱼的没有,鱿鱼的可以大大地炒。当然,如果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规矩,官
员群体开始出现集团化,自我提携,老百姓粥还没喝上就要关起门来吃鲍鱼,那是要加以警
惕和防范的。

七十三

在这一次博弈中,很显然来自广东汕头的贵州省长林树森,起了很关键的作用。这里就
不得不对潮汕人多说几句。潮汕人,从狭义上讲是广东潮州、汕头、揭阳和梅州的丰顺县的
河洛人以及河洛化了的客家人。而在广义上,还包括汕尾的海陆丰等河洛系人民。147

潮汕人四处流浪,以客地为家,民风彪悍,刻苦耐劳,所以在世界各地,包括东南亚、
美国和欧洲,潮汕人的生意做得非常出色,被称为东方之犹太人(这个称号是泰国国王的发
明)。也因此在东南亚屡被当地人仇恨,被当作社会动乱的发泄目标,在泰国、越南和柬埔
寨都吃过苦头。和中国另一个出名的流浪民系客家人不同,客家人在到了新地方以后,多以

147
河洛人,指说闽语系方言的汉族民系,因为从北方搬迁而来,以(黄)河洛(水)为祖地区域,故称河
洛,也叫福佬、鹤佬;客家人,说客家方言的汉族民系,也系从北方搬迁而来,但年代晚于河洛人。
客居自称,所以在全球各地,客家人互相认同,就有所谓客属大会的东西。而河洛人到了一
个地方,都以当地地域为名,比如说在潮汕自称潮汕人,到台湾则改称台湾人。

河洛人另一个特别的特殊性,是内斗得厉害。虽然内斗是各民族、团体都有的特性,但
河洛人特别猛烈。看一下台湾的民进党的打斗作风,就是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而潮汕人,
则是通常和自己同属河洛系的雷州人开打,打跑了雷州人后,汕头帮又和汕尾帮打,之后又
是汕头帮的潮州、汕头和揭阳的内斗。斗来斗去,斗出了竞争力,在内斗中养成了极高的革
命斗争的战略和战术能力,一旦放出去对付外人,自然是如虎落羊群,很快就杀出条血路。

潮汕人的生意头脑非常厉害,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三大商帮团体。潮州帮、山西帮和徽
州帮,都是商业上的龙虎之师。在潮州帮里,香港的华人首富李嘉诚、泰国前总理他信和一
大批富翁,都是对今日潮汕商帮鼎盛的一个注脚。

当然,林省长能够杀出这样的建设妙棋,除了潮汕人的聪明以外,也依靠了贵州比较清
晰的地理环境——即以贵阳为中心,向四处辐射。而广西的地理就稍微复杂,首先省内有南
宁和柳州之争,然后还有北部湾这个心结。其实好好想一下,北海和防城港固然都是好港口,
但是显然无法和珠三角几个世界级大港相比。如果广西想做西南的货物吞吐前沿龙头,也要
想一下有什么可以运出去。香港和深圳的港口,得益于珠江三角区的世界工厂,宁波和上海
的港口,得益于江苏和浙江的出口贸易,同样河北的秦皇岛,是服务于山西煤炭海运的需求。
要想把北海和防城发展起来,必须想清楚有什么商品可以输出去。

而本省内不同城市之间的竞争,在河北也出现类似的例子,这就是石家庄和保定的铁
路之争。

在北方,大家都知道“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的俗话,算是对三大城市
北京城、天津卫和保定府的地位界定。可是当北京变成全中国的首都,天津也上升到了直辖
市的时候,保定府连一个河北省的省会都没有捞到,而是输给了一直到 1900 年仍然是一个
不知名的小村庄的石家庄,真是有苦没得诉。

本来,保定一直是河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而石家庄据清朝光绪年间的“获鹿县志”
的说法,只是“石家庄,县东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的小破角。在 1900
年初,石家庄有 200 户,600 来人。所以当法国和比利时投资的京汉铁路于 1902 年修到了
这里的时候,因为此地名气实在太小,怕大家不知到在哪,就以附近的“大”地方振头镇命
名为振头站。在 1903 年,当正太铁路(今石家庄市区东北正定县到山西太原市)开始修建,
为了节省费用,避免在滹沱河上搭桥,就把起点移到了石家庄,这下就变成了后来的石太铁
路。这个南北东西两条干线的兴起,就改变的河北地区的整个态势。

令保定人耿耿于怀的倒不光是地位的失落,而是相似于广西柳州那样的地位。保定最梦
想的就是有一条从保定到河北霸州的铁路,这样可以接上天津市。这条路非常短,总长是
86 公里,但自从 1998 年立项之后,10 年来没有丝毫进展,不知这次可不可以借 4 万亿的东
风,最后一圆保定腿子们的心愿,把 40 年的长梦最终美梦成真。

七十四
为什么这条路对保定人这么重要?首先的一个原因是扭转现在别扭的交通,从保定去天
津,不过 155 公里,但按现在的铁路,就必须先去北京,绕过圈子过去才能到天津。而一旦
保霸线上马,对接上津霸线,可以比绕京浦线(北京到江苏南京浦口的铁路)省下 110 公里,
比绕石德线(石家庄到山东德州)少 90 公里,比绕京九线(北京到香港九龙)少 70 公里。
其次就是这条线横向把京广线(北京到广东广州),京九线,和京沪线(北京到上海)三条
中国的大动脉连起来,一举改变保定的地位,将其变成河北的交通枢纽。最后这个变局可以
解决河北的东部和中部的联系,目前河北东北部和中南部的主体因为被北京和天津阻断,缺
乏地区整合,石家庄和唐山的联系现在还需要绕道而行,保霸线能改变这种情况,不光是在
交通上更加便利,而且令地区经济分工和整合带来格局优化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这条路定下来了 10 年都上不了马呢?其实和柳肇线同样的问题,就是河北
省会石家庄的大爷们在玩太极手。

这里就牵涉到河北和天津的博弈。对天津来说,现在的北方地区性的交通网都是以北京
为中心,向四面辐射,使得北京的铁路流量有 70%都是过境物流,这种过分集中,通通到
北京这个中转站的运输格局,反倒使得北京变成了一个瓶颈。一旦保霸线开通,天津就会成
为缓解这一难题的一大分流中心,使东北地区入关的货物,直接从天津南下和西行,将京九、
京沪和京广,变成实际上的津九、津沪和津广,从而改变天津在交通上被北京压一头的老二
地位,可以和北京平起平坐,出一口气。所以保霸线对于天津来说,是撑杆跳的长杆,天津
可是日夜盼着早点开通。

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又来了,这就是咱们的北方佬们现在还是出息的不够,不像广东、
江浙一带,可以靠自己的制造工业来来带动发展,反倒是成了这些地区的能源基地。现在几
个省市在北方交通线路之争,其实都是看着山西和内蒙古的煤炭,想着怎样从秦皇岛港口虎
口拔牙,把那里运力不足的机会抢下了,让自己成为渤海湾上的第二大港,抢夺北煤南运业
务这个大肥肉,以及西煤东来的高速铁路货运业务。

在这个抢肉之争里,扣除秦皇岛,几个想当老二的,有天津港,有几个渤海湾里的港口,
包括天津港南部 120 公里的黄骅港,天津和秦皇岛之间的河北唐山的曹妃甸。此外还有非渤
海湾但面临黄海的青岛,也想通过青岛到济南的高铁分一杯羹。如果北方兄弟内讧,就只是
为了当向南方输煤的运输大队长,那么不知道贵广线开通后贵州煤炭入粤掺活进来,又会把
局面搅成什么新花样。

当河北石家庄的大爷们在 1990 年代学习沿海各省大搞对外经济的时候,上下打量自己,


发现自己还有一块海岸线可以发展沿海战略,这就是沧州东部的沿海城市黄骅。当初在这个
小地方开发港口,被人看死会白忙活,迟早是一个死港,可是没有料到港口在 2003 年投产
后,朔黄铁路(其实是起于山西的神池县,但经朔州到黄骅故名朔黄)的建成。这条西煤东
运的第二干线,一下子成了从山西、陕西和内蒙西部,到渤海的最快通道。这一下让黄骅港
在 3 年后以 8500 多万吨煤炭的下水量击败天津,成为秦皇岛之后的第二大港。

对此天津当然看得两眼冒火,可是没有保霸线,天津就缺乏一个腹地和大流量通道,无
能为力。而如有了保霸线,短期可以用石太线(石家庄到山西太原)转运货物,长期可以开
辟新线天保大线(天津过保定到山西大新),抛开石家庄直接通往山西、陕西、宁夏和内蒙,
保证天津的通路,在地理交通经济上做到下逼黄骅,上挑北京,重要性必然大增。而就着这
些铁路建设,天津对地区经济的整合,将覆盖到河北的廊坊、保定,这一方面把保定扶持起
来和自己形成经济圈,另一方面就把石家庄的经济地盘搞得只剩下南面的几座城池。

当然石家庄的太极手,不光让天津冒火,更让保定吐血,却令北京在背后偷着乐。不过
现在局势又有了一定变化,因为各大诸侯对北京样样事情都要争当老大,一直多少有些意见。
现在大家在海子里的荐言,总算是有了回应,天津争取成为渤海圈金融和交通中心的蓝图得
到了首肯,而石家庄则不巧碰上了三鹿奶粉。所以笔者预计在 4 万亿的东风下,天津不是没
有翻盘的机会。

虽然笔者说北方的同志们还甘于争当能源运输大队长,即现在大打出手的各方看到的还
只是煤炭,但未来非常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大家的各路方案都上马,最终形成一个多条线
路的高铁网,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每个区域都会受益。又因为各地政府的努力,和各种软环
境的提高,再依靠市场的调配,产业的起步,最后可以形成一个合理的经济分工体系。

七十五

中国的省份,大致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省会独尊,整个省里除了省会之外,其他城市
都差得太远。148这样的省份和城市,包括贵州的贵阳、云南的昆明、四川的成都(重庆分家
之后)、湖南的长沙、安徽的合肥、湖北的武汉等等。第二种是全省有数个相当的城市,但
是距离比较近,没法独霸一方以省内割据。这样的省份和城市,包括浙江的杭州和宁波、河
南的郑州、洛阳、开封,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广东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
等等。三是全省有数个相当的城市,但是距离上相互比较远,于是就各霸一方,各依其势。
这样的省份和城市,包括辽宁的沈阳和大连、河北的石家庄和唐山、广西的南宁和柳州、福
建的福州和厦门、四川没有分家前的成都和重庆、山东的青岛、烟台和济南等等。

这三种不同的情况,需要的是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对第一种省份来说,其方便的模式
是以中心城市为发展的主体,建立一个大的经济辐射区,以带动附近地区的整体发展。比如
说武汉实行的“1+8 城市圈”,就是以武汉为中心,加入附近 8 个在 100 公里以内的城市,
即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和潜江。如果接通城市高铁,这些城市间的
时间都可以控制在 30 分钟之内。这就要求武汉城市的发展,在科技、教育和人才储备上,
都必须有比较强势的能力和发展,这才可以带动附近的中小城市的发展。

但是这种模式也有个坏处,就是在中心大城市圈以外的省内地区,必须想办法自己发展。
比如说湖北的十堰、襄樊、荆州、荆门、宜昌和恩施,都必须有自己的发展计划。在“湖北
即大武汉”的政策倾斜下,这些城市会不会成了没有娘的孤儿无人庝爱,确实是一个问题。
当然美国的一个办法可以参考。比如美国的纽约州一样,有个大城市纽约,做纽约市长的风
头,远远压过做纽约州长,可是其州府则是在奥尔巴尼,即另起一个炉灶。那么湖北的办法,
就是将省会迁出武汉,以荆门为新省会,来带动附近地区的发展。

第二种模式则是最理想的模式,比如说从南京到上海之间的所有江苏的城市,无论是在
江北还是在江南,都发展的不错,可以形成一个发达的城市圈(或者说城市线更确切一点)。

148
用经济地理学的说法这叫首位度太高。
第三种模式则是利用每个大都市自身的优势,带动附近的地区发展,而在一个省内形成
数个不同的发展中心。比如说山东的青岛、烟台和济南,都可以带动一块地方,在山东境内
形成三个增长极,覆盖全境。

当然笔者上面说的几种发展,都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不管是在广西和贵州这样的省
级之争,还是在保定和石家庄这样的市级之争,都是主要围绕着政府行为在经济中的主导作
用来的。但是这种政府主导,在先行的交通基础建设,产业分工布局等等方面,自然有非常
好的促进作用,不过在经济平台搭建出来后,政府部门就应该退居二线,让企业作为主要的
角色,来完成城市圈之间的经济活动分布。此即所谓“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各个政府需
要做的是减少地区间的经营壁垒,使政府行为标准化、简单化、一体化,依靠专业监管部门
的集中,把地方政府的经济功能慢慢转移给社会。不要把竞争走向极端,蜕化成了相互封锁,
相互扯皮,相互牵制,把预期里的香饽饽拽在手里不放,结果把香饽饽都握馊了。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也许需要改变一个观念,就是省会必须是全省第一经济和工商业
大城市。这种观念是因为中国从古到今的传统使然,造成了政府力量对各种社会活动的介入
太多。而当中国开始走向城市化这个跨历史意义的过程中,也许城市的非政府化是一个值得
研究的课题。如何让政府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扮演一个合理的角色,而让各种社会组织,慢
慢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经验,值得俺们现代人好好的传承。

七十六

上面谈到的博弈,还是基本在地区之间进行,也就是“块与块”方面为主。而中国各种
主要工业的整合问题,则牵连着“条与条”之间的关系。149其中,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鼓
励地方的积极性,出现了原先以中央部委为主体的条条行业转为地区化的趋势,这就导致了
一些行业在各地蜂拥而起,如雨后春笋的局面。这些各地起来的企业,一个是引进国外技术
为主,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由于引进的多是同一家(比如日本),结果形成同质竞争,一
个是和各地地方政府直接绑定利益关系(比如其实是地方政府公司),结果项目上马并不考
虑地理上的经济布局。这样一来,在生产规模上和产业分工上,无法带来因为企业规模扩大
化的集团协同效应,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比如说中国的钢铁工业,因为集团化程度不足,就导致了在进口铁矿石谈判上,与国外
高度垄断的公司谈判时,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变成被人任宰任劏的板上鱼肉。多年来年在中
央和行业内部的一致共识下,总算是发生了一系列重大重组活动,使行业的规模化有了比较
好的发展。比如说前几年的钢铁业的龙头老大上海宝钢集团,在 2007 年整合了新疆的八一
钢铁,并于 2008 年整合了广州的广钢股份和广东韶关的韶关松山,而辽宁以鞍山的鞍钢和
本溪的本钢合并的鞍本集团,则整合了本省凌源的凌钢。这样的跨省和本省之间的整合,不
光涉及条和条之间的关系,而且要解决块与块的博弈。如何令产业整合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不光是钢铁企业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其他对国民经济影响深厚的行业都面临的挑战。

除了这些条条、块块或者条块结合的博弈外,还有一个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

149
块块,形容地区之间的关系,如同板块一般,条条,形容各条产业部门链条(每个部门都有上下级,但
都散布渗透全国)。——编者注
财政分账问题。改革开放后,中国在 1980 年代对“收支挂钩,总额分成,一年一变”的财
政大锅饭进行了改革,向地方下放财权,采取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灶吃饭的办法。这个
改变明确划分了各自收支的范围,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上下级分开相互独立的
财政体制。同时中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两步走的“利改税”,按照税种和企业的隶属关系,
来确定中央和地方各自的自留地,然后通过其他区域的收入分账。在整个 80 年代,这个源
自“农村土地大包干”的概念,被运用到了城市和工业,所以有了企业上当时国有企业的“大
包干”,和政府财政上,中央与收入大户的 17 个省、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之间五花八门,眼
花撩乱的地方财政大包干,简直把包干形式推到了鼎盛时期,把俺们全国上下的政府官员们
都变成了工地的包工头。

这个从计划经济“统收统支”,到鼓励“各展其能”的变化,事实上带有中央向地方分
权和让利的色彩,当时中央希望地方的各路英雄下夕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全国这张
大饼做大。这个方法确实刺激了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力,支持了 10 多年的经济发展。但由
于当时的“包干合同”是建立在历史上的财政上缴基数,由于政策松动的不同,地区经济的
发展不同步,就带来了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其中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广东省本来经济底子
差于上海市,所以财政包干的国家财政上缴额度要低。结果在包干体制下,因为挂靠香港便
利,经济迅猛发展让广东地方留利的肥肉越来越大,引起了为国家贡献大的上海的不满。另
外就是各个省市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官员的能力有差异,结果就是本来在同样起跑线的地
区,开始出现了差异,而发展越快的地区,留利越大,留利大就钱多,投资就越大,结果就
是富者越富,贫者愈贫。

而最重要的一个负面结果,就是这个以“利地方”为主的改革,最后导致了中央财政在
快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肥肉都被地方吃了,其财政收入比例在国民收入的比重降低,
削弱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而且当时地方也开始越来越不甩中央了。而在中央和地方各自
夹走了按合同属于自己的那些肥肉之外,地方上对于共同分赃的火锅里剩下的肉,开始有了
不同的打算。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弱化征收和管理,任意减免等办法, “留富于民”,只火锅里
的清汤给中央当镜子用,照一照中央自己日渐消瘦的芳容。完成了“留富于民”后,地方政
府就反过来,那些“留了富”的当地人民,以地方各级政府的名义,从省、市、县,以摊派、
赞助、捐款的名义收纳各种费用(明白了为什么 90 年代后要严厉清查撤消各类费用了吧)。
地方政府的理由很充分响亮,俺地方政府为你在前线讨价还价,留富于民,那实在是太受到
人民爱戴了,所以这人民送来的钱俺是想拒绝都没办法啊,于是就在各级政府开设自己的私
房钱,小金库。

七十七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就闹成了央穷地富。中央财政的收入基本上在一
签合同后就固定了,年年还是那个数,连通货膨胀都赶不上。当然,如果地方上的有钱大爷
们,比如广东省,看着中央的穷样子,实在看不下去,也会主动的借些不需要还的钱给中央
过日子。只不过以后中央如果出了广东不“中意”(粤语,即喜欢之意)的政策的话,那些
借据就会被拿出来在手上重复点几次,暗示暗示利害关系。同时,因为经济发展的好处,让
地方吃到了实处,各地官员当时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异常高涨,一方面让中国的官员成为全世
界最有进取心的官员,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令中国出现了各地上项目如万马奔腾的局面。但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局部利益上升,助长了区域性经济壁垒和地方的盲目发展,影响的中国
内部市场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从那以来中国企业更愿意做外贸的原因),并造成产业结构
的不合理。规模效益差的小厂子到处冒。当时各个区域间还爆发烟叶大战、棉花大战、蚕丝
大战和羊毛大战等乱局。而在西北各省大打出手的羊毛大战,以中央放开国外羊毛进口而平
息。但战争的结果,就令青海等多民族省区的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也成为该区社会问题
和民族问题的一个隐患。

为了改变这种中央变穷的局面,在 1994 年中国推出了分税制,在中央和地方之间,按


一定的划分方法,将不同的税种的归属权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并在组织上成立
的各自经营的中央税务局(国税)和地方税务局(地税),来各自管理自己的税收。中央自
己可以决定征免的税种,包括中央所得税、海关关税、投资方向调节税、工商调节税等等。
地方在自己可以决定征免的税种上包括地方所得税、物产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牌
照税等等。而大家分享的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等等。

这个改革造成的结果就是中央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变成了“强中央,弱地方”的局面。
中国的事情就是经常是每个时期搞一个方向性的移动,一会儿都是从上往下流,一会儿又
180 度拐弯变成从下往上流,每次转变都要到事情严重到一定地步才改。当中央政策以注水
为主的时候,钱就一路往低处流。而一旦中央把地方的一些钱扒到了自己碗里,来个吸水政
策的时候,省就以同样的方向去吸市,而市如法炮制去吸县,结果就是中央,省,市家家有
余粮,但是基层的县和乡财政就无米下锅,一度搞到很多省份,如湖北、湖南、河南的农村,
变成了乡乡背债,村村欠钱,农村兴起了乱收费的局面,中央不得不三令五申进行农民减负,
但根子出在基层政权财权的问题上。为了应付这个局面,到后来,搞了如“省管县,县管乡”
等跳级管理方法,以及转移支付来解决这个困境。

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不仅表现在对每一个税项的分成争吵,而且争吵还有一个焦点,就
是如何做到财权和事权的相匹配。财权就是你拿多少钱,事权就是你干多少事,花多少钱(其
实很大事情算责任、义务)。以 2006 年为一个例子,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大
概是 52%比 48%,大家基本对半分饼,但是中央和地方的各自支出却是 25%比 75%,导致
地方支出缺口 28%。这个钱哪里来?当然必须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当然,这个转移支付,
毕竟做不到及时反馈,结果很多地方上管的事情,就拖了下来,包括 08 年大地震里校舍质
量存在的问题,也和 90 年代末地方财政上紧张,有很大的关系(很多校舍建于那个时期)。

所以对于这个运行了十几年的“分税制”,要进行改革的话,笔者现在观察到的国内现
有思路基本上是两条路子,一条主张就是中央拿少一些,地方留多一些,来解决这个缺口。
另一条主张就是认为现有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基本合理,但要把中央财政对地方的支付统一
化、制度化和透明化。现在的中央转移支付基本上是通过财力性支付,即给地方钱,但由地
方自己决定如何用,或者是专项资金支付。

在具体讨论到税种改革的方向上,一个思路就是将税收大头——增值税全部交给中央,
然后在企业所得税上中央向地方让税。另一个思路相反,将企业所得税给中央,然后中央在
增值税上让税。现在的增值税分配上,大概是中央拿 75%,地方拿 25%。而企业所得税上,
大概是中央拿 60%,地方拿 40%。

上面赞成把企业所得税归中央的那派观点,依据是地方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的主要出发
点是因为能增加增值税,而且地方财政里这个税也是大头。要是把这个给了中央,地方的经
济驱动力就会减弱很多。而企业所得税的管理比较头疼,征收也不是那么容易,各地方为此
扯皮吵架甚至打架都习以为常,如果交给中央去管,反而比较省事。但对立的那派观点则认
为,由于增值税和地方财政关系太大,反而容易形成大家恶性竞争,盲目发展工业,增加地
区保护等等不统筹,不协调发展的恶果。

七十八

其实有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把地方财政支出的缺口,由中央包下来,建立起一个
具有全国统一标准而实质水平无地区差别(当然地区物价因素的调整必须有)的公共服务系
统,避免现在由于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方政府钱包的鼓胀程度不同,带来公共服务
质量的不平衡。

在增值税上的另一个不牵涉中央和地方利益的改革,是把生产型增值计算法,改成消费
型增值计算法,经过了前 2 年在中南 6 省的实验,会在 2009 年全面展开,并和国家的退税
政策相联系,这个政策对企业来说,应该有应付现在的经济紧缩局面的好处。

另一个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博弈,就在资源税的增收上。中国现在的情况是,大部分自然
资源,都在西部等中国最贫穷的省份,但目前以按量计税的方法,显然不利于西部的财政收
入,也不利于中国对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对环境的保护。在资源税的改革方向,显然应
以计价方式,获得弹性:在目前国际能源价格下跌(作者此文写于 2008 年 12 月,时逢国际
石油价格跌入低点,国内煤价陷入低迷的时期。——编者注)的情况下,对相关产业的影响
比较小。所以这个改革,在现在经济不振的时候,比较容易推出。在资源税的改革方面,另
一个方向就是要把西部省份的留成增加,要征收生态保护税,来保证西部的自然资源不要被
过度开发,造成环境破坏。

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和其他历史因素,西部在发展上还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央政府
的倾斜政策。尤其是在软环境的发展上,比如在增加教育投资,提高整体人民文化素质方面,
改善政府行政能力和私人投资环境方面,改造技术陈旧、能耗大的旧重工业体系方面,都有
很大的空间。国家在产业布局上,应当寻找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龙头行业落户西部,比如说
整条产业链的能源石油化工(就近和中亚能源对接)、航天工业和军工工业等等,都是发展
的方向。

在中国的各种政府之间的博弈里,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大家的事权和财权进行明确的
定义并法律化,以减少社会成本。分税制的确立,配合加上各种不同的税种的修改,慢慢就
会形成一个中央和地方权和利清晰和透明的局面

从最近十年地方政府的财政方向来看,中国大多数的地方政府,尤其是地市一级的政府,
前一段是借鉴并发扬光大了以前殖民地港英政府的土地财政政策,把殖民者用来收刮劳苦大
众的刮地皮政策,变成了主权国家的中国地方城市发展的财政政策。这个政策的主要路线,
就是以城市改造为契机,将旧地区撤迁,以较小的成本(成本的绝对数大小,还要看官老爷
和地产商的心黑到什么程度)解决原居民的居住问题——要么搬到其他地区,要么给点补偿,
然后就把土地高价批给开发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政策的思路就是想把房地产变成支柱产
业,一方面来增肥地方财政(一些搞这种土地财政很积极的地方,倒也不是受限于分税制而
闹穷的地方),一方面从数字上看起来,好像是促进了 GDP 的发展。这个政策的另一个表现,
就是从属于集体所有的农民手上,强制以仅占 2-3%的土地转让收入的低成本抢地(借口土
地分开管理,应用不同,征的是农业用地,放的是城市住宅用地),然后以市场价格倒出去,
这就在前几年导致了一批农民群体事件。

要闹清楚这个政策的来龙去脉,还要从香港说起。香港的土地政策,首先是因为英国殖
民政府,对大部分的香港土地并没有所有权,只是强行从清政府手里租赁去的,其租期为
99 年。如何把租来但不属于自己的土地身上好好搜刮,中饱自己私囊,是港英政府设计土
地政策的主要考虑出发点。150

英国人的做法就是以基本的年限(75 年和 99 年)把土地使用权批租出去,由政府决定
土地批租的时间、地点和价格,以土地出让金额最大化为原则,通过操纵地价来制造房地产
泡沫。在这个过程中,香港就变成了世界少有的天价房地产城市,但是人均居住的面积却是
小的可怜,比其他天价地产城市如纽约、伦敦和东京都要差。

这种土地政策的最大受害者自然就是香港的老百姓,最大的受益者是英国人。英国人的
受益表现,主要在于港英政府的财政支出,以“高薪养廉”的方式,让主管政府和法院的英
国人高官以高工资的方式抢钱。然后就是以政府工程的投资,转移到英国人主导的银行、工
程、开发和承包公司手上,比如汇丰、太古、怡和151等等。而通过以土地出让收入替代税收
的方式,这些英资得利者又享受着自由贸易和免税港的好处。而港英政府对以华人为主体的
打工一族最需要的社会福利是一概不理,对低下阶层最需要的公共房屋计划一直是摆摆样
子,做出来的公屋如同监狱。152

150
严格的说来香港的批租制度经过了若干次变化。鸦片战争后,只以 75 年租出去。后来明确港岛和九龙
半岛为割让性质后,行 999 年的租地合约。新界“租借”给英国后,对于九龙半岛以北的新界地段按 99 年
批租。后来因为觉得 999 年年限太长,使得官府利益“不够”,决定缩短年限,实行 75 年租地制度,外加
75 年到期后可以不用补交租地价再租 75 年,合计 150 年。今天,香港大批土地以“环保”名义被闲置成
“郊野公园”,以至于在中银香港大厦附近,就是茂密的亚热带森林,而香港批租出去的土地兴建的楼层,
则畸形高耸。这样的高地价,也使得如今香港已经无法承担除了国际金融业以及服务依附于其上的服务业
外的任何产业。而形成的社会风气也使得其它需要辛苦努力的行业,如科技行业,在香港无法生存。
151
太古,Swire,是起源于英国,但在远东发财的英资财团,涉及航运、保险、零售、食品、地产等多个
领域。怡和,Jardine Matheson,起源于鸦片战争中的英商集团,目前业务包括金融服务、超市、消费产品、
工程建筑、汽车贸易、房地产、酒店等等。
152
到 60-70 年代,由于横行了几次瘟疫,实在看不下去,1971 年赴任的麦理浩爵士开始了一些迟到的、质
量稍好一些的公共设施建设,如“十年居屋计划”、新市镇开拓和兴建地铁等等。
图 8.4 香港政府马虎应付建设的公屋

七十九

当中国的内地城市,比如说上海,在学来了香港这套殖民地的刮钱方法,把地产猛炒一
把炒上去的时候之后,就面临着一个问题,谁来支撑这个高昂的地产?这些高价地产的用途,
自然是两个方向,一个是高租价的商业办公室和消费场所,如酒店、餐馆、咖啡馆、夜总会
等等。另一个就是在上海生活需要租房子的“专业人士”,特别是所谓国际流动,在纽约、
伦敦、新加坡等地四海为家的“国际专业人士”(Global Expatriates)。

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要支持高昂的租金,你从事的行业和专业人员的收入,必须是
以暴利计。说白了,就是前几年拽到发癫,牛皮哄哄,现在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金融业,
以及金融业相关的一些亲戚行业、跟班行业。所以不难理解,上海想成为至少是亚洲的金融
中心,而且是伦敦、香港、和新加坡那种离岸的国际金融中心,可以从事不受中国政府和中
央银行管理的外币离岸业务。这种业务其实就是给予世界金融资本一个平台,让被那些本土
国家监管比较严而无法实行的新产品创新,比如说美元和欧元,拿到上海来玩一把,搞一点
“上海美元”、“上海欧元”。这也是为啥西方金融危机把纽约和伦敦打得体无完肤的时候,
咱们上海的行业话事人,要到这些地方招兵买马,招降纳叛,把 80 万杀人放火,打家劫舍
的金融江洋大盗,立个新瓦岗寨,好好的重整旗鼓,在上海“重振雄风”。

那么这些穿西装的山寨大王们,通常会干嘛呢?这里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俺们现在的国
际金融离岸中心香港的一个做法。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一个引入注目的产品叫做债务担保证券(CDO Collateralized Debts


Obligations),将各种债券化的贷款,比如说次贷,打包之后,再次以不同的信用等级切出“证
券”来,向投资机构销售。在美国和欧洲,曾有人提议扩大市场对象,将这些产品向私人投
资者推销。但这种企图受到了一些监管人员和有些有良心的学者的抵制,因为这个产品的构
成复杂,风险难以评估,只适合向“有专业知识的”投资机构推销(当然,在这次危机中我
们也看到,所谓专业知识机构中,也有一大批是接盘的主,尤其是美国的地方政府、退休基
金等老百姓的机构。这些机构都被雷曼兄弟一锅煮熟),而不应该向私人投资者销售。而俺
们的香港金管局就对此大开绿灯,允许各大黑心银行,如汇丰、渣打、也包括俺们天朝的中
国银行(即中银香港),利用欺骗、糊弄、误导等等销售手法,以退休人士、街坊熟人等等
金融白痴为对象,搞出一个号称迷你债券(由香港金管局改名,用来方便行骗)的东西,宣
传成为另一种高息定期存款,大肆推销,一口气就拐走了香港平民的 159 亿港币的血汗钱。
而香港金管局主席居然厚颜无耻的出来辩护,说是香港政府的监管“无失误”。这个就是连
美国和英国的金融界都不肯拿出来斩杀自己私人投资者的利剑,香港金融主管机构居然大开
绿灯,令香港人民尸横遍野,民不聊生。而外资银行就是这些卖拐行为的主要得益人。

有时想一想,香港这个地方,养了一帮所谓的金融大佬和行业精英,对内不能提高香港
普通市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帮助自己的国家发展经济,却成天想吃寄生饭。对外则是以买办
自居,为西方金融大鳄和西方国家利益服务。一边用西方金融界都不愿用的垃圾产品来搜刮
自己的市民153,另一边又给中央误导信息,想骗大陆的钱,以 QDII 和投资直通车的方式,
让大陆资金在香港股市泡沫高点入市,好为推波助澜的英美资金金蝉脱壳。对自己的人民没
有责任心,对自己的国家没有忠诚心,只是希望上蒙下骗,看来在没有进行换血,为香港的
金融业建造一支可靠的自己的队伍之前,中国政府不应该支持香港成为中国以及国际的金融
中心。不然的话,这帮吸血鬼就会胡作非为,中饱私囊,搞出问题后,又威胁中央政府出手
援助。笔者认为,香港金管局有关负责人,还有香港证监会行政的洋总监韦奕礼,都应该引
咎辞职,以谢香港市民。

而俺们上海,想要走的就是这条路。所以说以房地产的发展为龙头,最后向金融业挺进,
几乎就是一个不二法门了。

八十

不过好在至少将来监管上海金融中心的机构,放在北京的机会比较大,就提供了一种地
域上的平衡。而要发展高端捞钱行业的城市,还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靠谁来提供低端的
社会服务。

以纽约为例子,在华尔街位于曼哈顿上的金融业自然是赚钱无数,但不能那个地区人人
都那么钞票爆袋,搞得你工作中间出来吃午饭,要被人斩杀几千美元。所以还得依赖于工资

153
香港当地推广英美都不推广的金融业务的另一个例子,是具有高度赌博性的零售涡轮(warrant,即权证)。
这种零售期权如同股票一样买卖交易,通常由券商特别是国外创设,如法国兴业银行、法国巴黎银行以及
一些荷兰等国的小银行等等,然后买卖权证对等,卖给市民,券商收个中间差价逃之夭夭,留下一群市民
之间互相你输我赢的赌博。香港出现这种零售赌博性金融业务,与金融方面的券商结构有关,在 97 金融风
暴后,外国金融机构大举入住,结果就形成了顶级券商服务国际大的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的局面(操作的
对象多为港股上基于内地业绩的中国在港上市公司股票),而进来晚一步,或者没有实力吃到这些丰厚业务
的券商,如法巴、法兴、荷合、荷银等银行券商,就开始往香港市民身上想办法,于是有了种种在英美是
有门槛的东西,经过细化切割,推荐给香港小市民炒的各种业务,涡轮和雷曼债是典型的例子。这种业务
有时过度火爆,以至于顶级国际券商也看了眼红,高价挖来市面上捧红的“涡轮女王”等人才进行业务的
争夺。
比较低的人们为你提供社会服务,比如餐饮、酒店什么的,这样你那几千美金一小时的金融
界工资,才可以真正显示出魅力出来。否则搞得像当年 911 袭击之后纽约曼哈顿一个瓶装水
需要 200 美金,那就失去了从事这个行业的优势了。

所以,在纽约,在地租极其天价的曼哈顿,自然有纽约中央公园附近的公园街上那些价
值高过数千万美元一个单位的公寓楼(不过笔者曾去过某些大款的家里参加派对,不觉得这
些单位有这么他们的吓人天价所说的那么好),在长岛,也有居住舒适豪华别墅的有钱人,
但就必须有极其贫穷的纽约平民区布鲁克林和贫民窟布朗克斯,住着一大批低收入群体,为
这些有钱人提供相对低廉的商业服务。

香港的情况也是一样,需要靠“无医疗保险,无社会福利,和有限又可怕的公屋”造出
一种社会制度和氛围,来保证穷人的存在,好让他们提供低廉的各种服务(大家不知道有没
有听过笼民)。如果没有弄好这一点,比如在美国加州的硅谷,就曾经因为高科技泡沫造成
大量有钱人一窝蜂租房买房,推得一些城市的房地产过高,搞得这些城市的小市长(美国小
城镇市长真是没有什么钱)和警察叔叔们,因为不能负担高昂的房子、房租或房产税而搬出
这些地区,弄成这些有钱人反倒没有公共警察来提供保护了。

而上海如果要走这条高地价道路,其必然后果就是形成所谓富人区和穷人区之分。以上
海现在的情况,如果你要保持市区的地价继续高涨,就必须在上海外围地区,比如说闵行、
松江、嘉定的江桥和南翔、宝山等地方,形成到陆家嘴金融区打工的穷人们可以负担的居住
地区,而且还要有可以让穷人们在一个钟头以内,以比较便宜的车费每天到金融区上班。这
种穷人区,在香港就是九龙和新界那些地区和公屋居住区如天水围之类,以美国的标准而言,
这些人应该算是工薪阶层。154

天水围

香港
中环

图 8.5 香港天水围公屋

当然,如果这个问题还处理不当的话,比如一个政府更有兴趣去推进高地价,“忘记了
工薪阶层穷人区”的“培养”,非常可能的结果,就是产生大城市的贫民窟,如旧上海时代
的杨浦区的棚户区。那个时候,一边是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一边是万户窝棚的食不果腹。
与香港笼民居住在以上下床中的一个床铺相似,上海穷人的滚地龙155也是睡觉时往里一钻,
就是“以桶为房”了。那时贫民窟,在杨浦、闸北、普陀、长宁、徐汇、南市、静安以及浦
东沿江地区,可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154
但香港的地铁里程短,票价贵,增加了穷人的负担。香港真正的穷人,可是坐无空调的叮当车和跨海的
天星小轮的。
155
滚地龙,指的是旧上海用毛竹和木片搭建的非常低矮的简陋棚户,像一个卷席桶一样,睡觉的时候就钻
进去。
图 8.6 旧上海滚地龙和目前上海仍然大量存在的棚户区

好像现在中国有越来越多号称“只为富人盖房子”的地产商,也越来越多呼喊大城市应
该有贫民窟而呐喊的文化人。甚至有些所谓的垃圾学者用旧上海贫民窟的历史经验“论证”,
说贫民窟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现象”,也是现代化的“必须的基础”。而且还以比
中国穷的印度,和与中国水平差不多的巴西,乃至于中国富的美国,都有各自贫民窟来“证
明”中国也应该让贫民窟发展起来。在这些人渣地产商和垃圾学者的眼里,那些专门为富人
造的房子卖不掉开始跌价的时候,上海这些地方政府就应该用退税等等措施来保住他们;而
当下层的贫民居住有问题时,反倒不应该考虑政府应该怎么样通过财政、税收和其他手段提
供足够的廉价而质量好的可负担民居来解决问题,而是要采取放任和让人自生自灭的方法,
让穷人们再去“自由”地钻棚户区。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条路的下场。1949 年前,国民党精英们玩着金融行业的游戏,无
视大量城市贫民的居住条件,后来就被共产党领导的穷人革了命。如果今天有些人要做新国
民党人,玩历史上曾经玩过的游戏,不知道需要几多时间,就会有新共产党人兴起,再次来
革这些金融和地产大亨的命。
【写作日期】2008 年 12 月 10 日——2009 年 1 月 4 日

【中国版马歇尔 】

第九篇
第九篇 【中国版马歇尔】

愿绵薄兮入他耳,替百姓兮大声扬。
难隐忍兮铜之臭,洗铅华兮着素裳。

八十一

可惜的是,中国大城市里现在的房地产和全球一样跳水而不是做俯卧撑,这就将很多地
方政府走香港之路的美梦给打破了。虽说是各地纷纷出台各种救市措施,可是这个全球通货
紧缩的大势,岂是你一个小小芝麻市长可以扭转过来的?不过,考虑到很多地方刮地皮刮了
好几年,吸毒上瘾,现在刮地皮收入已经超过了其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那么这些政府
如果应对这个财政挑战呢?

(根据笔者本文写作后半年内(2008 年 12 月-2009 年 5 月)的观察,政府在货币政策上的


放松,无疑会让地产商借机增加贷款,于是便可以挺几口气而不再降价。而真正有购房需要
的老百姓,除了一部分被胁迫着接受高房价以外,大部分人只能继续观望,会令房市出现胶
着状态,在房价上,则通过一些假交易和投机客的成批购买,制造价格上升的氛围。而某些
地方政府就会成立穿着房地产马甲的假公司,高价认购政府的拍卖土地,用银行的贷款绕个
弯转换为政府卖地财政收入来度过困难。——作者补注)

下一招估计是要求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公债,作为地方政
府的财政主要来源。当然,笔者预计发行地方债券的地方政府,主要会是中西部的政府,和
把房价炒的漫天飞的政府,也许不完全重叠。

(作者本文写于 2008 年 12 月,2009 年 1 月,地方债券正式(委托中央)代发。可以说应


征了作者的预言。——编者注)

所谓地方债券,不论是以省政府的名义发行普通债券,还是省政府下面的一个部门发行
的债券,或者特定产业系统主管部门发行的债券,例如铁路局发行的铁路建设的专门债券,
以及市、县政府发行的债券,和国家发行的国家主权债券其实是一样的。其基本的规律表现
就是要么以增加税收逐年还债,要么以债滚债,以新增债还旧债。

美国的地方政府都是发债的高手,所以在今天这个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几乎个个政府,
如那个号称“世界经济第六”的加州政府一样处在破产边缘,需要联邦政府的注资(即印钱)。
中国的地方政府由于在利改税之后的财权和事权不对应,需要支出的项目太多(包括建设项
目多),却缺乏足够的财力,所以不得不绞尽脑汁来想方法。这是应当给予理解和想办法支
持的。

从中央政府的角度看,诸侯们这种热情,就形成了中观(地方)和宏观(全国)之间的
经济博弈。因为每个诸侯都觉得本地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而中央又成天想调控,就弄成央地
博弈这个必须解决的矛盾。在以前统收统支的年代,计划经济里的博弈,主要表现为所有省
里的诸侯,拿着自己的宏伟经济发展计划(因为大家都觉得自己要以“最快最好的速度发展
生产”,没人会说“俺们山东省人民自愿今年经济不发展,生产不增加”
)到中央计委开会。
一开会,把各个省长的计划加在一起,就是 5 万亿,那个时候大批技术可能都要进口引进,
国家外汇又是个宝不能乱花,引进设备不上马嘛人民币嘛又不好乱印,所以接下来就是总理
向大家讨论一番国家的总体经济情况,哭一哭穷:也不是俺不想俺们山东乡亲父老可以每年
生产增长 20%,赶紧奔小康的好日子去啊!你们真的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烟贵哪!不信?
财政部长同志,把所有的储钱猪端过来,让大家打烂了,算一算。

结果就是诸侯们当然要体谅总理和国家的难处,不定发展 20%的目标了,俺就发展 12%


吧。于是所有的宏图大略,都是见人一刀,从膝盖开斩。而俺们的诸侯们,没一个是省油的
灯,事先就料到了这一点,所以就做好准备,学踩高跷,在赴国家计委讨论之前,早已经在
头顶上戴了一顶向金茂大厦那样高的高帽准备让你斩。所谓是“头戴三尺帽,不怕砍三刀”。

自然现在情况不同了,刀斧手中央计委的衙门改了个匾额,叫发改委了,不再砍工程预
算了(以前地方对付中央计委的方法就是搞尾巴工程,自己先投资,投资到一半了报上去,
地方预算完了,不加就是浪费国家宝贵的建设资金,看你丫中央加不加),而是砍整个工程。
那么地方政府的“高帽”对策,就是多报一些工程,砍来砍去,砍到刀斧手脚软手乏,没有
力气再砍,最后还是会留下个赵氏孤儿。而被砍的工程,暂时放在柜子底,下次一有机会,
就再次递进去。

可不?这个好机会就来了。中央刺激计划说是要上 4 万亿,大家把抽屉里的旧货色一拎
出来,就变成了 20 万亿。现在是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就是赤字财政)和积极的货币政策
(就是银根放松)的东风时候,如果中央的投资和银行的贷款不到位,那么发行地方债券也
不失一个好的方法。

发行地方债券,对于很多缺乏建设的地区,操作得当,和中央国债对接,应该说是好事。
不过发行地方债券,应该有哪些限制,如何确定偿债能力风险,让地方政府在能力允许范围
(不过如果能力强,还发债干嘛)内发债而不要过度发债,以免陷入偿债危机(当然中央政
府肯定会来擦屁股,因为社会稳定问题),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另外这个聚宝盆到手,会不
会出现盲目发展,不计后果的投资过度的冲动和膨胀也需要考虑。(当然对官员来说,改善
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多了钱,自己有了政绩,可能私下里还能收点好处,所以不能不为
之)。

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金融界、银行界搞贷款的通病,一样适用于债券发行。那
就是你钱越多,人家银行就越愿意借钱给你。发地方债券也是一样,富裕的地方自然举债能
力强,贫困的地方则可能被市场安上高利息,都难以借钱,借到钱也是高利贷,搞不好就会
使贫富地区发展的两极分化越演越烈。

八十二

不过无论如何,用地方债券的方法来支持地方财政和支出,比用香港式的刮土地方法要
好得多。有时笔者真要感谢上苍,一个金融危机就逼得中国的城市政府们不得不转向,让俺
们的败家子们想做坏人的机会都没有,让这些家伙想在城市里搞高地价下的两极分化,发展
贫民窟的梦想破灭。
笔者认为,地方债券如果发行,如要防止出现地方政府被迫靠借债进行一些事权(责任)
上的支出而中央又不管,结果导致地方政府深陷债务泥坑的局面,那么目前的财权和事权不
对称就要好好考虑考虑改良,即要么中央财政让更多利给地方财政(或者是进行更多的财政
转移支付),要么由中央财政支付地方的非商业公共支出(比如全民统一的国家医疗保健系
统等等非商业的东西)——后一个方法是一个比较好的可行方法。

关于限制地方过度发债的具体办法,可以用总债务占本地 GDP 的比重和年度债务占财


政总预算的比重这两个数字来限制。这个方法其实和国债类似,就是令地方政府(没有发钞
权的非主权政府)可以负责任的运用这个财政融资方法。

在解决地方的不平衡问题,有一个新颖的方法就是鼓励富裕地方向落后地方贷款,比如
说由上海政府担保的为甘肃政府的专项债券,可以享受免税的利息收入优惠。

笔者在前面的文章中,谈到了三个词汇。一个是罗斯福新政,其实就是今天中国政府施
行的宽松财政和积极货币政策,通过民生和基础设施的货币投入,以推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
活水平提高。笔者是 20 年前在中国对外开放开始搞“沿海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时代,少有
的喊出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隐患的人。而今天在全球经济危机里逼出来的新政,恐怕是
改革这么多年里,让笔者最为开心的一刻。

中国今天的特点,在经济中国有企业的影响力,政府功能的完善,和制造业的强大,都
可以和罗斯福时代的美国相比,因此比今天的美国更有机会实行这个新政。笔者可以预料的
是,通过大规模的新交通、新能源和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医疗、教育和廉价房的投入,中国
的普通民众应该可以真正的开始享受 30 年改革的经济成果,和谐社会的理想开始真正施行。

笔者要积极推动的第二个词汇,就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第三个词汇,是亚非拉经济
圈,这个笔者要专门放到最后一章来说明)。那么何为马歇尔计划?就是在二次世界大战结
束后,欧洲一片废墟,需要重建,而美国那边生产能力强大,有大把的钱,但由于战争结束
了,庞大的产能靠国内需求无法消化,工厂要停产和关门,工人要失业。当时的美国政府决
定对欧洲国家进行贷款(开始还想着还的,后来就变成了无偿援助),让欧洲人买美国生产
的货物,使美国的经济继续发展。

那么这个计划对中国今天有什么启发呢?

先看一下现在广东的情况。广东颇有点类似于当年的美国,一方面很有钱(表现在中央
银行那里的很多美元储备是广东的工业赚回来的,广东拿这些美元换了人民币拿在自己手
里),一方面又生产力庞大,你下多少订单,俺就交多少货到你手上。现在的情况同样是西
方国家的需求少了,工厂要关门,工人要失业(虽然很多开厂的是俺们香港和台湾同胞,干
活的是湖南和四川同胞),经济有困境了。

可是,是不是之前的需求就是真正的需求呢?不是。因为美国来广东买产品的钱,不是
美国人自己的钱,而是广东人(以中国中央银行买美国债券的名义)借给美国的。用自己的
钱,借给消费者,再来买自己的东西,好像很傻,其实不然,正如一位专才所言,货币就是
在流通中方起作用,不流通放在地毯底下,既不会“增值”,对于社会也没有意义,不会带
动生产、经济发展。
广东人的慷慨,使一个扩张型的经济活动产生了。结果是所有参与了这个经济活动的人
们,广东的香港和台湾老板,广东的湖南和四川工人,广东的地主本地居民和广东的官员,
当然还有美国的消费者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这个经济增长的好处。

那么,如果现在把这句话里的“美国”,改成“贵州”,又如何呢?

八十三

立即有读者抗议说,为啥只是贵州呢?不如把美国改成整个中国的西部,比如“川陕云
贵蒙疆藏”。其实性质上都是一样的,还可以加进去“甘宁滇桂湘青赣”
。不过为了把问题说
得清楚一些,就让笔者这个万分拥护中华统一的死硬分子,把中土分裂半个钟头,讲解完毕
后,又像始皇帝一样,重新统一。

话说这个南越国很有钱,生产能力极高,被人称为世界工厂。但是大多数的产品都是生
产给海外的花旗国、欧罗巴等地的红毛外蕃用。有一日,花旗红毛说,俺们囊中羞涩,不如
借给俺点钱,然后拿来买你的东西。你借给俺的钱,马上就回流到你的手里,俺这边还给你
付利息呢!岂不是两赚!于是南越国手上的闲钱就转起来了,货如轮转,钱出钱进,花旗人
买的货也是愈来愈多,自然那欠的债也是愈来愈高了。可是终于有一天,花旗红毛们不敢再
借钱,因为堆在南越国手中的欠条是越来越多,那债务欠条的存量,高到自己把自己吓出心
肌梗死来了。这一下可坏了,南越国的外部需求没了,世界工厂要歇火了,公司关门打烊,
工人被炒鱿鱼,老板做了范跑跑,大家的收入全部炖了冬菇,要开始喝白果粥了。

这时原来发现在西边千里之遥,有一个黔中国,原来南越国的一位移民居然做了国王,
也算是兄弟之邦。大家灵机一动,何不借钱给黔中的蛮子,把花旗红毛的勾当再玩一把?当
然最容易的做法,就是南越政府借一笔外债给黔中政府,大家一股脑拿着钱就回南越买东西。
不过,黔中国里有明白人摇晃脑袋,不好不好。山里的蛮子不如海边的蛮子手脚勤快:海边
蛮子遇上台风,你不跑快就兜进南海龙宫了,个个跑得千里神腿,麻利的很,山里的蛮子,
爬山倒是伶俐,但是不够勤快,你要是把黔中政府借来的钱,白给这些山中蛮子,他们一白
吃白拿就养得更懒了。既然如此,反正山里缺路,交通不便,不如用这些黔中政府借来的钱,
僱本地山人修路,然后让他们拿了工资去南越进货,这样的话,南越的工厂兴旺了,黔中的
交通也发达了,也就可以让南越的产品顺畅的进来了。

不过南越国的大臣们心里却起了疙瘩:人家红毛外蕃虽然囊中羞涩,但好歹还是大款,
借钱的信用至少前些年表面上看起来还是不错。可是这黔中国却是亚非拉第三世界,不知钱
借出去会不会泥牛入海,一去不回。另一个问题就是黔中国穷,自然基础设施和软体建设都
太差,南越国企业出货过去,不知道会不会被山中土匪一车拉,不知可不可以收钱回来。

于是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发现原来黔中国里有大量的煤炭可以开发,作为抵押,就解决
了头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是没有先例,原来南越国为了得到生产的原材料,已经和遥
远的阿非利加(非洲)的众酋长们签定了以矿产为抵押的建设贷款合同。于是这套阿非利加
经验,就转身在黔中国这里用了。而当初向阿非利加黑毛出口建设服务,以及向西洋红毛出
口货物时,也是担忧收不到钱,需要双方政府签订合同,成立进出口银行来保证出货和接货
的厂家不会陷入三角连环债,也就是通过政府银行结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一下,洋为中用,真是皆大欢喜,南越国的生产机器又开起来了,大家都有钱赚了,
多出来的货币流转得很快,就变成了利滚利。黔中国的交通也发达了,山里的蛮子们有鞋子
穿,有“不拉是马”大电视(plasma,等离子电视)看了。后来蛮子们也变得勤快了,可以
生产鞋子了,南越的企业主们一高兴,就把鞋子厂搬过去了。

好了,胡扯完了,现在咱们又重新统一中国。政府居然发觉在一个国家里面,反而糊涂
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其实笔者提到的解决方法,就是用中国向美国贷款的方法,改向自己的
西部地区贷款,以及用中国开发非洲的方法,来开发西部的地区。

于是有人要问,为啥不用国家的拨款方式?其实也是可以的,但是国家财政的余钱从账
面上看并不太多。既然社会上的货币并不少,只是囤积闲置,在信心的恐惧下阻断了流通,
没有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印刷更多钞票,搞高能货币,还不是最好办法。能够
先不创造新货币,而是把闲置的货币和白条置换,调用这些闲置的购买力,让所有社会上的
余钱,包括地方政府和民间的货币,可以流动起来,是一个更好的办法。

可不可以让人们用大肆消费的办法,来带动内需呢?当然可以,但是中国的问题在于货
币财富的分配并不均匀:穷的草民们没有余钱可以花,而富的大款们却钱太多花不掉。最为
理想的方法,就是让花不掉的人,把钱给没有钱花的人,就可以促进消费了。

八十四

于是有人会说笔者在鼓吹劫富济贫,要把富人的钱抢了,去给穷人,打土豪分浮财,做
现代的罗宾汉。其实最近 20 年,世界上大部分社会的贫富差距,都出现了扩大乃至过大的
情况。笔者掌握的相关资料,是美国近三十余年来,扣除通胀因素,全民的平均工资从 1970
年代的时薪 18 美元,降低到现在的 10 美元。而企业高管和普通员工的差距反倒从 40 比 1
飞涨到 350 比 1,两相弄下来,普通工人群众的工资其实更低,下降幅度比 18 到 10 更厉害。
这样的社会,经济不陷入危机,社会不产生乱局,那才叫奇怪呢。

而中国面临的不光是贫富差距的增大,还包括先富起来的那些大款们,其财富的来源大
多是灰得灰,黑得黑,不是太好意思拿到阳光下来晒晒。有一个数据,说是在身家过亿的大
财主中,三分之二的恐怕都是朝中有官好发财。这些社会发展中的不公平,恐怕不是像某些
要求政治改革的势力希望的那样,轻易的可以放过。这些势力希望中国彻底实行绝对的私有
制和美国式自由经济制度和富人选举上台控制政府的政治制度,通过立法来合法化这些灰金
黑银。大喊几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就希望这样可以轻而易举,像前苏联和东欧诸
国一样,通过一个说的光鲜无比充满希望的“私有化”,把国家的好东西,妙手空空倒到自
己的兜里。进而大喊和国际接轨,开放资本市场,把国有的值钱货比如说大银行的股份送出
去了,让外国财团们可以以一亿投资,两三年就魔术一样变成了十亿套现。

中国的经济发展,应该是在国家有限干预的市场运作下,让所有人可以发挥其才干,把
生产效率搞上去。然后再通过国家的递进税收政策,实现多赚钱,多交税,少赚钱,少交税
来做到分配公平。最后通过对弱势团体的福利,来做到社会关怀。中国不能走欧洲式的福利
国家之路,搞得全民好吃懒做,每年 3 个月假期在泰国海滩上晒太阳,缺乏生产效率,在世
界经济竞赛场中没有足够竞争力;也不能学美国的分配不公,弄到对冲基金杀人越货的索罗
斯们年入 10 亿享受 15%的税率,而年入三四万的水管工乔伊156们倒要交 28%的税;更不能
学印度和巴西,让富人们盖悬空楼阁,私人庄园,而穷人们挤在大城市的贫民窟里,倒毙在
路边都没有人收尸。

中国的新富豪们确实有太多不干净的东东,可是要是说让咱们把那些灰色地带发财的人
也通过法律关到笼子里,把他们的不义之财给分了,倒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一个国家要
发展,还是要有些头脑灵光,胆大敢闯的人,而且将来要出去和外敌对抗,你也不能靠遵纪
守法,循规蹈矩的绵羊出去迎战,还是要靠一些豺狼虎豹才行。不是说很多企业家有原罪吗?
那么咱们也不要你接受法律惩罚,而是根据你的原罪的大小,开张赎罪券买了。俺们就拿着
你赎罪的钱,该干什么社会关怀都可以,帮你积一些阴德。而后希望你继续搞你的企业,在
自己国家里不要再犯法,但在出去为中华民族的利益而斗争的时候,该耍流氓就耍流氓,一
定要心狠手辣。不要搞得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砍自己家人是猛龙过江,见外面虎狼是死蛇
翻肚。

那么如何将遵纪守法的有钱人用不掉的钱,客观上均贫富的平均给没钱的穷人,来提高
内需呢?一个办法就是发行由国家担保,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比如说,现在有很多余钱在
沿海一带省份,如广东和浙江消费不了。可是大家还是希望钱生钱,有个好的收益。俺们就
可以发行一个 5%收益的贵广高速铁路的 30 年债券(当然人民银行先得把存款利率降到 3%
以显示出这个收益的“优越性”,不过美国这里可已经差不多是 0 了157)。然后通过高速铁路
的营运模式,通过对铁路沿线的商业专卖权(车站里的商业租金和地方政府分成)、客运票价
和货运收费,保证债券的利息支付。债券的本金的“偿还”,如同笔者在前面所提到的,可
能需要国家出面采取办法变通。比如在公开市场上允许这些债券买卖,然后由国家逐步收购,
或者置换成国债。还可以附上高铁公司券换股选择权,实现债转股(比较方便的是国家收购
完以后转股,然后再以此上市,发行公众股份) 。

这个方法,就是一个有效的过程,把有钱人的余钱从无法消费从而无法流通的死结中用
可以“赚钱”的理由拿出来使用。下一步,自然就是通过在贵州当地雇用劳动力的方式,把
这些钱以劳动收入的方式,交到了没有钱消费的穷人手里。

八十五

在考虑促进消费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不愿意消费。大家都觉得,用
雇工的方式让人民可以获得工资收入,要比直接把现金交到他们手上要好,因为怕把人给养
懒了。

还有人就担心,如果中国的内需方案只是着重于基本建设,岂不是令那些所有回乡的农
民工,都改行变成了建筑工人,这样似乎不是人尽其用。其实,只要一部分资金在基建中用
起来,使得这些建筑工人的工资比较合理,那么他们对各种产品的需求,就把其他行业带动

156
水管工乔伊,The Plumber Joe,是奥巴马竞选时候经常提的口号,代指普通大众(Joe 是美国最普遍使
用的名字)。
157
指 2008 年 12 月 16 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 0-0.25%,进入“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起来了。原本在广东生产鞋子,帽子和衣服的工人,就可以重操旧业了。

如果不明白人们的心理状态,就算政府把钱递给大家,可能对经济刺激没有什么真正的
效用。人们现在不肯消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有很大的后顾之忧,没有工作的人自
然不敢乱花钱,有工作的人又担心会失业,个个都准备储粮过冬。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即使
手上有余钱可以花,但因为对未来有通缩的预期,觉得将来东西会更便宜。在这些心理预期
下,即使你有房地产商雇佣的伪经济学家出来大喊什么“买房子就是爱国”的歪理,老百姓
也不会吃你这一套。

因此,美国搞退税刺激经济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不会有效果。发钱给大家,大
伙儿要么用来还债,减轻债务负担,要么存起来,应付不时之需。欧元之父蒙代尔提议中国
政府发购物券给人民,是一个方法,但不是最好。因为人们担心的是医疗费用,为医疗存钱,
不敢花钱。所以其实可以用发专用医疗劵(可以用于治病、买药、付手术费等等,但不能用
来买其他的东西)的方法,来解决人们的担忧,使其可以用现钱消费。购物券和医疗劵的不
同在于前者是肯定用出去的钱,后者是不一定会用出去的钱,但相同在于可以促进同样的消
费。而使政府手上可以储备更多的货币弹药,为进一步刺激经济留下空间。

现在实行的电器下乡,是一个好的尝试。政府补贴的 13%,恰恰就是外贸的出口退税
额,考虑到现在出口没有过去出口多,所以实际上是把本来要花在促进出口上的钱,放在了
促进下乡上面,其实没有让政府增加任何多余的支出。如果可以把这个退税额向所有的消费
产品扩大,就事实上把出口的商品转为了内销,把政府退税的那部分,补贴了消费者,应该
对内需也有促进作用。

在通货紧缩预期下,人们自然不敢花钱。在新闻舆论上,应该警惕某些利益集团掌控的
媒体枪手,特别是香港媒体,以“唱衰”和夸大经济困境的方法,一方面恐吓政府,另一方
面企图挑起基层人们的不满,制造中国的社会不稳定。中国政府应该把真实的经济情况向全
体人民通报。尤其是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大量的进行低利率、 “定量”的货币注入的情况下,
笔者预期在未来的日子里,比如 2009 年底和 2010 年,不排除再次出现全球性的物资原材料
大通胀的情形。如果中国不趁着现在(指 2008 年 12 月底——编者注)全球原材料价格低廉
的好机会,赶紧吸纳和储存,而中国人民不趁机花钱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错过了这个机会,
恐怕以后同样的存款买到的东西就会缩水,要为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交费。

上次笔者已经对中央政府关于 4 万亿的刺激计划提出点看法,表示其实应该可以更多一
点,不妨在 8 万亿和 12 万亿之间选择一个数字(比如说 10 万亿)。根据笔者最近掌握的情
况,看来这 4 万亿还不是中央出。中央政府的原来想法,就是想在煮酱油鸡的时候,自己只
是出 1 万亿的“酱油”,倒想让各地方政府和部门出 3 万亿的“鸡”,自己老是出小头,然后
就期盼着有个阿基米德基点,小头敲动大头。这个想法在正常的经济状况下,不失一个好的
方法,但在这次全球经济面临崩溃的超大危机时候,就不是太管用了。

而中国的中央银行在这次危机前后后的举动,给笔者的感觉似乎就是总是慢两拍。在
07 年到 08 年上半年全球物资在炒家助推下通货膨胀带动国内一些基本食品上升的时候,就
认定是国内经济过热,不知道照抄哪条新古典经济学宝典,硬是要调高利率和让人民币加速
升值来“平息过热的经济”。结果调高利率和人民币加速升值这两招,就让不少成本在外,
进口国外原料的中国企业,雪上加霜,哀鸿遍野。而现在在美联储的基本利率已经降至 0
的时候,中国的一年期贷款利率还是在 5.31%,真的是怕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负担
能力太强,死得不够快。

以美国为例,从 08 年初开始,美联储总共降息 5 次,分别是 75 基点158、50 基点、75


基点、50 基点,和 75-100 基点,共下降 325-350 基点到现在的 0%利率。而自从中国人民银
行 2007 年 12 月份最后一次上调,一年期贷款利率到了 7.47%(当时很多小企业拿不到贷款,
流动资金奇缺,民间非法贷款暴涨到了 40%),和美国当时的 3.5%相差了几乎 397 个基本点。
(当然有人会夸大这两个利率之间的区别,说什么没有可比性,为自己辩护。)而 08 年中国
人民银行在领导的催促下,连续下调的 4 次利率,分别是 27 基点,27 基点,108 基点,和
最近的一次 27 基点,共 189 基点,使一年期贷款降到了 5.31%,同等比较的差距倒是到了
531 个基点。所以说在经济危机爆发后的今天,中国的货币政策相对于美国,比爆发之前还
要紧。

当然,现在的企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 08 年上半年的资金偏紧,转换成了现在的没有
需求了。(拜慢两拍的金融人士所赐)现在谈论进一步降低利率,主要能起辅助作用,倒未
必能在有灵丹妙药的功效。但笔者就要问一问,美国是全年在降,中国是下半年才开始降,
下降的幅度前者大于后者。本来中国的基础比业已出现先当产业空心化的美国要好一些,回
转的空间也应该充足一些,如果反应灵活,那么不至于陷入被动局面,可是为什么两个关联
如何紧密的经济体,货币政策搞得差距这么大?

八十六

再看一下,欧洲中央银行的利率在 2%,和美国的差距就是 200 点。而日本已经是多年


的低利率,现在的利率也是 0.1%。难道是中国的经济现在还在过热吗?这里就要好好的对
中国的货币政策思考一下了。

首先咱们要看一下一些国际金融多边机构的历来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货币政策
上,从来都是建议发展中国家采取负责任的紧缩货币政策。可是反过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在
1980 年以来,自己采取的政策却经常是货币宽松政策,至少是一危机就宽松。当然那些“砖”
家们有很多理论可以劈下来,说得你哑口无言,可是以俺们老百姓最简单的脑袋和最“无知”
的思想来看,却是非常清楚。

当一个发展中国家开始发展,自然其经济增长速度会比发达国家成熟的经济体要快一
些,自然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这是这个国家自己采取货币紧缩政策,使得国家发展百业待
兴,需要大量资金的时候,却贷款贷不到,怎么办?当然就是吸收外资了。这些外资哪里来?
自然就是那些西方国家了。而发展中国家,虽然有比较高的储蓄率,但由于其政府采取紧缩
政策,自然出现资金不足的现象,很多项目无法上马。各个地方官员不得不绞尽脑汁,千方
百计的想办法吸收外资,不惜在各种政策和资源优惠上做出让步。笔者本人在 20 年前,因
为认识几个外商,居然就有俺们一省诸侯,希望笔者帮他的省牵线引资。当时笔者的感受是
非常的难过,以俺们的诸侯之尊贵,不得不靠外资来发展当地经济。

而相对于这些“资金”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储蓄率极低的发达国家,却可以毫不犹豫的

158
基点,即万分之一,75 个基点即 0.75%。
以宽松的货币政策,让企业以低息贷款各类杠杆收购等等,可以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和扫货,
来享受这些国家较高经济发展速度带来的好处。当然不是所有这些投资都是获利的,在东亚、
东南亚和中国的投资可以说成功的,但是在拉丁美洲的投资当年就不是太理想。

不过咱们还是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掌握经济理论主导权可以给发达国家带来的经济好处。
当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明明是这些东南亚国家的储蓄率仍然较高,应该采取政府干预
的政策,管制资本流出和汇率变化来稳定金融,并进行政府宽松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
来刺激经济发展。可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威胁下(因为这些国家是小国,生产链条必须
用到国外的物资,要用美元购买,可是这个时候在资本门洞大开的情况下美元被掠夺干净,
缺美元,所以不得不就范),这些国家的政府不能对经济进行宽松式干预,反倒在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的胁迫下,要提高利率“保障在自由资本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吸引力”,要削减财政
支出保证“财政盈余”
(笔者经常想不通本币的支出和本币兑外币的汇率之间有啥因果关系)。
结果是高利率憋死企业,财政支出削减激发社会动乱。只有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经济建设成
果毁于一旦,真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其中有一个不服的马来汉子马哈蒂尔,
因为不服气,骂了两句黑手党,搞了一次外汇管制,就被我们的托马斯·弗里德曼记者大爷,
当成典型反面教材,写进大作《世界是平的》,供全世界吐口水。

可是当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这些发达国家马上进行政府干预,财
政刺激,货币更宽松,甚至是 0 利率。这些措施都是当年东南亚国家想干而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坚决反对的事情。所以亲临其境的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最近写文章,对西方政府和国
家货币基金组织口诛笔伐,算是在嘴上出了口恶气。

因此,中国政府虽然不应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壑”的不负责的货币政
策和财政政策建议,但是中国至少也不应该采取过于强硬的货币紧缩,而是应当保持和西方
国家的利率一个合适的水平。以现在美联储的 0 利率,中国的利率水平似乎还是太高。西方
国家的市场利率,比如说伦敦银行间市场利率(Libor)一年期的利率大概是 2%,因此中国
的一年期贷款利率似乎应该降低到 3-4%之间。

图 9.1 2008 年年底(12 月 23 日)中国央行在危机主要时期内的降息动作


当然,中国央行的想法可能有好多个拐弯,想留一个后手,以免在 2009 年情况更加恶
化的时候,可以再调。这种看法其实是很愚蠢的。一是明年(即 2009 年)1 月后的几个月
的日子可能是最难熬的,现在做好调整,可以正好在那个时候起作用。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
因是,现在银行体系还没有受到大损害,企业和消费者的信心还存在,你的利率调整,准备
金比例缩小和贷款额增大,还有运作的空间。等你再拖几个月,把企业拖垮了,把小老百姓
吓怕了,那时候,你就是来个 0 利率,恐怕也没有人敢借钱来消费和生产了,反倒可能进入
一些投机资产领域,比如炒股什么的,让这些东西虚涨,那就把局势更加复杂化了,或者再
配上个人民币资本账户自由兑换,那就变成日本那种助纣为虐的国际炒家货币弹药库了。美
国现在的例子,和日本前几年的情况,就是教训。

说句实在话,笔者有一个感觉,中国一些政策制定机构的宏观经济政策,有的时候是小
媳妇,婆婆妈妈,有的时候则是惊慌失措,乱了章法。该断不断,必会自乱。非常时当用非
常之策,笔者的建议是将贷款利率调低到 3.5%,中央政府加大经济刺激的力度,不是宣布
了 4 万亿吗?就直接从中央出 4 万亿(财政部喊没钱,真奇怪,主权国家没有钱?),暂时
不要在乎地方应该怎么拿出更多的资金和你配套。

八十七

也许有人会批评笔者的建议太过激进,比如说如果中央直接出 4 万亿,那么地方一起上,
可不是要超过 10 万亿?会不会通货膨胀?这种看法的人,有很多是因为全盘接受新古典主
义经济学(其实新古典经济学里对于货币理论并无研究,都是东凑一点,西挖一些的拼凑“理
论”)的教条,完全不明白,一个像中国这样生产力和产品制造力超强的国家,如果不是外
来的能源和原材料这些瓶颈卡脖子,那么可以生产足够的产品,供应整个欧盟、美国和日本,
这三个地区的人口总和估计和中国全部人口差不多了吧。而这些国家的总人口的商品需求
量,估计比中国人的总和要高吧。中国既然可以满足这个量的需求,就不会出现生产力缺位
的问题,而生产力不缺位,哪里会有什么通胀危险?

那么中国会不会受到今年年中那种,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疯涨的局面?笔者的看法是,现
在的西方国家因为银行系统瘫痪,虽然各国政府扔进了巨额的高能基底货币,例如美国已经
扔了差不多 3 万亿美元,但是由于银行系统的问题,表层货币的创造、扩张、循环功能无法
恢复,因此暂时会对世界原材料和能源市场,造成价格飞跌的下挫压力,比如原来在这些商
品市场上的对冲基金们,纷纷在主动或被动的偿还债务,而为了偿债就形成了原来持有的资
产的抛售压力。中国要是能够抓住这个大好机会,赶紧把今后数年的原材料和能源锁定,在
西方经济堰塞湖大坝跨掉之前布好局,那是大有好处的。

笔者另外一个建议,就是财政政策要实行“非常支出”。中国由于过去几年靠着外贸出
口的外币流入,通过企业所得税、高速公路收费等等,中央和地方政府是收钱收得盆钵满盈。
这次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多穿了大棉袄过冬。但是在这个西方世界百年未见的大变局下,
非常时期行非常政策。目前,在世界大部分国家里,企业、项目的微观经济盈利能力考虑已
经被忽略,所有的政府都介入经济活动,注资给银行和各行行业,以求保住就业率。因此财
政上的“收支平衡”思维也需要改变(笔者也一再强调本币支撑发展的国家不可能实现政府
财政收支平衡),不能再以过去领悟的规则来处理危机下的局面。
其中一个办法可以是,专门成立专项的经济救援和转型基金,把这次经济危机需要花的
钱,和平时运作的财政预算区分开来。首先可以考虑一下农民工的情况。在中国的 1.2 亿农
民工中,如果有一半的人必须回乡,那就是 6000 万人可能会失业。大概有人会抗议俺把问
题看得过于严重,认为现在的失业率只是 7-8%,即是 800-900 万左右。笔者的原则是,最
好把情况考虑的坏一点,以最坏的情形来做准备,为最好的局面的出现去奋斗。

如果以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每月人民币 1000 元作为一个基本标准(目前在内地的家乡就


业的货币收入估计还是要低于沿海) ,一个农民工一年就需要 12000 元。那么 6000 万人,就
需要一年 7200 亿。再加上今年的 600 万大学毕业生,如果以每个月 3000 的工资收入计算,
一年就是 36000 元,计 2160 亿,两个相加才不到 1 万亿,所以看来 8 万亿是完全可以保证
这个就业的,当然这是以最坏的打算来考虑明年(2009 年——编者注)的事情。

中国经济的困境,基本上的问题在于出口企业导向有三个特点:一是企业运营中很多是
外来资金,二是本地工人长期低工资,三自然就是内需不旺,过度依赖海外市场。而中国经
济的转型,也是针对三个方面一一解决。一是以自我创造出内部的本国货币资金,来代替海
外的投资。这个想法说玄乎一些专业吓人一些,就是前一阵归国的国民党元老后代,经济学
家廖子光老爷子的主张,即不是以财政支出,而是所谓“主权信用”(Sovereign Credit)即
国家支出的形式,来替代来自海外的外国投资,支持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企业,以此至少作
为危机时候的过渡措施。

第二就是用自己的内需市场来替代(最起码是部分替代)海外的需求市场,这当然是需
要条件的。第三条,也就是第二条的条件,也是这个计划的关键,就是以本地工人的工资增
长,来支持内部的需求增长。如果这个做不到的话,只是让工人以现在或者更低的工资水平
来维持局面,增加内需恐怕只是空谈了。

那么这些投入的国债又如何还呢?如果经济发展起来,税收有所增加,也可以解决一大
批,剩下的则转化成经济规模扩大的必要货币,让中央银行逐笔买入转“商誉”了事。一个
更迫切的问题,倒是如何让工人的工资增加起来。如果你还是让这些工人做同样的低技术活,
恐怕加他们的工资,也不可能加多少,毕竟人那么多,如果你周围的人不涨,你自己要涨,
也好像是脚底下粘了块橡皮泥,跳也跳不起来。说白了,必须有“充足”的理由,来启动人
民群众的收入提高。

这里就牵连上另外一个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经济要转型,光
靠投资和市场都还不行,还必须有一支技术水准高的队伍,没有这样一支队伍,中国的经济
转型,只有一个字,难!

八十八

前一阵子,笔者听说有个海归回来的清华大学教授大放厥词,说什么中国的大学生太多,
就业市场无法消化,其实中国最需要的是农民工。这位仁兄,简直就是胡言乱语,口不择言。
中国的大学生确实大幅度增多了,但问题不是在数量,而是专业分布上。中国的农民工也不
是中国最需要的——教育水平低和缺乏专业技术,导致他们不得不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
力密集行业,又因为长期工作繁忙,没有人引导和有意识的培养,使得人力知识资本积累比
较缓慢(可能其中某些精英积累较快,但还不是整体人群的进步,还远远不够)。而中国现
在最缺乏的是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

培养技术工人的学校,就是以前的中专和技校,和以培养技术员为主的大专(大学培养
的过去不叫工人,而叫工程师算干部了),这两种专业学校,随着中国的改革,大部分的大
专变成了本科,而中专、技校慢慢就势微了。那么搞了那么多年,现在这个技工的缺乏,到
了什么样的程度呢?

据 08 年 7 月的数据,在中国技术水平比较高的长三角地区,技工非常短缺,在 16 个城
市中,高级技工缺口占总需求的 70%以上。以江苏无锡市为例,数控机床、热处理、机械
检查等专业高级技师以上的岗位,求职人数只是岗位需求的 3 成。

由于 08 年以来,广州等南方城市的制造企业内迁或者外迁,导致了许多技术工人流动
到了长三角,部分缓解了技工荒,但是上海等地,由于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的极度缺乏,已
经为产业的升级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现在一些企业对高级技工求贤若渴,如果你可以把模具
拿来,看得懂图纸,又懂操作,而且有几年经验,那么待遇真是随便你开个价。在上海的模
具制造业,技术年薪 20 万不是什么大事。其实这些职位的收入,比那些白领职位如外语翻
译什么的高得多。

以全国来看,总数 7000 多万的技术工人中,高级人才只是 4%多一点,中级工是 36%,


初级工是 60%,和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大国的比例对比一下,人家可是学徒和初级工比例
只有大概是 15%,中级达到 50%,高级是 35%甚至达到 40%。国内即使是领先于全国的上
海,高级工大概是 19%,而学徒和初级工是 46%,离世界水平差一截子。

没有这个弱点的克服,中国的制造业水平,恐怕就会卡在工艺水平上不去这个关口,要
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估计很难。这种局面是如何造成的呢?很简单,看一看上海就知道。
1978 年,中国开始改革的时候,上海有技术学校 500 多所。改革 25 年后的 2003 年,只剩
下了 83 所。不光是学校少了,而且学生也少了,师资流失严重,以前是一个老师教 7 个学
生,后来变成了 1 个带 30 个。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 2000 年中国对教育的盲动改革的结果。大幅度改革大学招生制度,


导致大学生招生人数快速增长,从而抢夺了原来大专,中专和技校的生源。而由于中国人的
文化传统,和改革后对白领工作地位的吹捧,导致的原来愿意、希望进入技术领域的学生,
削尖了脑袋,钻进了大学的校门,而且还要钻其中热门行业比如金融、外语、法律等等的系
门。这些专业的热门,和学习美国这十几年的教育趋向有关系,可是人家是美国,站在全球
金字塔的顶端,前几年泡沫正足的时候可以毕业以后去华尔街干吸血的投资银行家、去麦肯
锡指手画脚和去做狗腿子律师,你中国自己把自己先定位成了底端,又培养一批同样方向的
所谓人才,上哪里就业去?

结果这个空出来的各层技术空档,又没有被更低一级的农村人口所补充,结果就造成了
农民工停留在低水平的中学毕业的劳动密集型工作上,而增加出来的大学生们,又面临僧多
粥少,大家打破头去抢未能跟上发展的白领工作岗位,而高端制造业倒是工作机会大把,却
找不到人才。
解决这个情况,自然是首先发动一部分愿意做高级技工的非名牌工科大学毕业生,向这
个职业流动,另外就是开始对农民工里的部分人才进行职业培训,将这部分人的技能升级。
据了解,很多城市看到了技工短缺的现象,这一两年也有动作,比如说上海开展了和企业合
作的定向招生和专门培训计划,希望能够在 2010 年把高级技工的比例提升到 25%。而中国
机械工业联合会在全国举行的数控技术大赛,也是为了激发工人们的积极性,来填补这方面
的职位需求,比如说人才短缺的 60 万个操作机床的职位。

中国政府可以做到的就是,不要把眼光只局限在“有形的、看得到的”投资上,光顾着
发展和建设基础环境的硬件工程,而且还要在增加技校和专科这种软件基础工程上,花钱投
资。一个好办法就是在各类工科院校里开设短期的技校,为职位需要补充的企业量身定做,
尽快建立起一个好的技工队伍乃及工程师队伍,为下一步中国经济的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十九

接下去的几年,对所有的国家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哪个国家撑不住,自己乱了阵脚,
比如说希腊和一些东欧国家,因为没有什么内核实力,上不上下不下,可能就会先倒下去。
159
而能够撑下来的国家,并不仅仅在于其经济层面比其他国家好多少,而是在于这个国家和
民族有没有决心,在困难的时候,可以同舟共济,咬紧牙关,用一个“挺”字诀,硬顶过去。

中国在这个“挺”字上,还是比其他国家占有一些优势——那就是经过了 2008 年的洗


礼,中国的基层民众算是明白了很多道理,不会被内部和外部趁火打劫的势力忽悠出来当枪
使。如果中国的各阶层人士不明白这个问题,在危机四伏的 2009 年,不以大局为重,响应
海内外的各种忽悠,把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秩序搞乱,那么就你算有 2 万亿美金的外汇储备,
甚至是 20 万亿美金,都对中国度过这个难关毫无用处。

以中国现在面临的挑战来说,任何数字上的游戏,比如说 2009 年的 GDP 增长率到不到


得了 9%啊什么的,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笔者个人一直认为,美国今天的处境的最根本原
因,既不是华尔街的贪婪,也不是华盛顿的腐败,而是美国制度已经不再为普通的民众的根
本利益服务。从 1980 年以来的近 30 年里,基层老百姓的收入一直呈下降趋势,不得不靠金
融创新这些新骗人把戏来维持生活水平。因此对中国来说,只要中国政府的施政重点,真正
做到以民为本,切实把基层民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放在首位,从全民医保和社会安全网作为
突破点,发挥政府的税收、金融、财政和货币政策,集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民间的
力量,集中在保障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对暂时失业的人士提供适当的社会保障,度过这
个百年一遇的难关应该不是太大的问题。

在就业问题上,600 万毕业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着重点。除了温总理提到的增加留校学
生做研究和教学助理外,笔者之前提到的作为增加国家货币注入口的研究所也是一个出路。
这个做法的好处就是利用国家的力量,来减轻国有企业和国内的民营企业在科研和技术开发
上的负担,利用国家的科研力,为整个国家在行业上的国际竞争力协同合作,以争夺在国际
上的科技优势和领先地位。

159
指 2008 年 12 月希腊的社会骚乱。以及 2009 年 1 月在一些波罗的海国家爆发的内乱。——编者注
这种以政府搭台,协同行业的做法,是当年日本“产经联”160的玩法。对这种玩法,俺
们的主流经济学家们自然是大力反对的,因为这种做法,不符合“市场换技术”的原则——
笔者要是坚持问一下这些“学者”,到底中国有没有成功的以市场换到技术的产业,恐怕没
有人敢给一个肯定的答案。在绝对的“市场换技术”思想的主导下,中国的企业要想搞自己
的技术革新,可谓是难上加难。本来中国新兴的企业,在和全球已经称霸几十年的大公司竞
争时,在财力和技术能力上都占劣势,再加上中国很多行业对外开放度过高,到处都是外资
和合资的影子,外国资本加上他们的中国买办代理,伙同利益攸关的政府官员,很容易就可
以把这些企图创新的中国公司给干掉。

另外一个问题是,基本科研和技术的研发,没有赚钱的。你要是以利润要求来考虑这些
机构,那就是赔钱,如果你靠一个以利润和市场为主导的思维来考虑,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些
技术研发,会把一个企业拖垮。

但是日本的经济学家161,至少是 1980 年以前,即没有被新自由主义思想洗脑之前,是


不会对这些问题太在乎的。因为产经联代表的是一个工业国家的最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餐馆
里的大厨。没有这个大厨在那里顶着,一个国家就没有真正的实力。依靠外来的技术,变成
一个世界工厂和装配车间,只不过是把人家大厨炒出来的菜,最快速和最便宜地端给客人享
受,或者最快速和最便宜地把客人吃完的盘子洗刷干净。一旦人家大厨,往东南亚一走,去
找一些更便宜的端盘子的和洗盘子的,你那个餐馆就只好关门大吉了。

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中国这三十年的经济发展,恐怕就是会停留在端盘子和洗盘子的
“成就”上,靠外资投一下,或者靠房价涨一下,搞一点泡沫 GDP。如果没有自己脚踏实
地的工业基础,那么和美国靠律师打亿万官司造 GDP,靠金融衍生品花出来 GDP,其实只
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九十

其实产经联的玩法并不复杂,就是用三大块来建构一个国家的工业科技基础。一块就是
政府,通过退税、投资、政府采购专门产品等等的方式,帮助基础工业板块的行业来做到收
支平衡,账面不赔。美国的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军需品采购。正是美国政府采购的大方,
才会从军队的实验室里,搞出来互联网这样的新科技。政府的这个行为,其实和中国过去的
计划经济是一条路子,通过长期战略和国家发展的思考,具体体现在对科技发展的大战略,
而不受所谓的市场经济的即时利益追求所支配。

第二块就是工业基础的产业,为其他产业提供主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这一方面要考
虑的就是如何通过专利保护,为自己国家的中下游产业提供先进但价格低廉的商品和技术,
保证这些企业可以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在对这些商品和技术的运用上,必须做到内

160
日本产经联,正名经团联(Japan Federation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s),是日本财阀统治的一个典型组
织。包括作为基础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学界组成。
161
日本的经济学家传统上分为两派,一派叫官方经济学家,一派叫马克思派经济学家。在 50-70 年代基本
势均力敌(日本企业研究所里也有很多马克思派经济学家)。马克思派经济学家在理论造诣上特别是金融理
论有很深的成就,但以批判社会为主,官方经济学家则主要提供经济的理论依据,但是整体理论比较零散,
不成系统。80 年代后一批从西方学成的年轻经济学家从美国回国,逐渐用新古典经济学打压这两派经济学
家,并直接影响了政府思维,开始诸如资本账户开放等举措。目前日本国内思想颇为混乱。
外有别,比如通过不平等的对内和对外价格来保证自己国家的企业具有优势,或者是通过各
种技术出口管制来控制。美国多如牛毛的国家安全出口限制等等,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第三块就是由政府和各个行业组织支持的研究院。这些研究院应该不同于现在大学的研
究所去搞以学术上的研究为主,而更接近中国过去各工业部下属的研究院,专门为定点行业
提供针对性强的攻关项目,为需求定研究。

这第三块,在当前的形式下,应该是作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出路之一。就是通
过各个基础行业里,由国家大量成立研究所,在纳米技术、新工业和建筑材料、新能源电池、
太阳能等等领域投资研发。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对中国所有需要进口解决的各项中间产品,
列出一个清单,搞一个 100 个顶级产品“进口替代”的项目,让这些研究所成立专门课题组,
解决如何绕过外国专利和技术上的问题,不断提高中国的自主研发能力。

大家也不要以为这些研究都是“赔钱”的(虽然笔者之前把它们定性为“货币注入口”,
也是赤字的概念),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中国的中下游产业全球赚回来的利润,通过国家
的税收,就补回到这些投资上去了。以美国为例,由国防购买带动的高新技术发展,和对美
国工业的贡献,可不是那点投资可以衡量的。

最近美国的 14 家电池和新兴材料公司组建了国家交通先进电池制造联盟,希望以美国
政府和行业协同的方式,来抢夺新交通工具——电动汽车里的锂离子电池的技术领先地位。
这 14 家公司,分别是 3M、ActaCell、All Cell Technologies、Altair Nanotechnologies、Dontech
Global、EaglePicher Corporation、EnerSys、Envia Systems、FMC、MicroSun Technologies、
Mobius Power、SiLyte、Superior Graphite 和 Townsend Advanced Energy。这个联盟的宗旨是
成立大家行业共享的研发和模型中心,开发出来的技术和产品大家一起享用。该计划决定在
以后的 5 年内,会投资 10-20 亿美金,而大部分的资金都将来源于联邦政府。

这个计划,非常类似于美国在 1987 年建立的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SEMATECH,即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当时,美国半导体制造业眼看着就要被日本
超过,需要政府和行业的合力来夺回武林盟主的宝座。美国政府通过国防部在 5 年内投资了
5 亿美元,和 14 个美国大公司包括英特尔(Intel)、惠普(HP)、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等等,建立了伙伴关系,终于为美国半导体工业抢回了竞争优势。这个关系一直延续到了
1996 年,算是为美国在这之后的高科技革命创造了硬件上的基础。

从这个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企业,比如说比亚迪等公司,要想在竞争中单打独斗,来
应付人家整个国家和行业之力,前景真是堪忧。不过比亚迪的电动车方向,从来就没有受到
中国政府专管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科技部的支持,是靠了美国大亨巴菲特的资金才有机会出来
玩一大把。据说这里面有一些技术之争等原因。当然,的确不能只支持一家,否则国内企业
自己也成了垄断大老爷也不好。笔者的建议是多建几家,至少两家,维持一个竞争的样子,
刺激技术进步。但是对于比较现成的平台,如果一点都不支持,是真的说不过去的。

如果按照现有这个方向走下去,看来比亚迪最后被美国公司买掉的机会比较大。如果不
被收购,那么中国这缺乏整合的行业,互相内斗一下,然后科技部的专家们再以技术门派、
毕业门户、意气和利益的分歧,打压一下,恐怕要再撑下去,就会比较难了。当然啦,我们
的一些经济专家们,可以在等美国人抢回了新电池的国际霸权的时候,又继续高歌“市场换
技术”,让中国继续为外商和外资们洗盘子。
【写作日期】2009 年 1 月 13 日——1 月 17 日

【中国亚非拉经济圈 】

第十篇
第十篇 【大中华·亚非拉经济圈】

留三分兮浩然气,敢逐月兮非海量。
聚同袍兮持吴戈,筑桃源兮变沧桑。

九十一

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上,还可以考虑的另一个办法,就是用比较优惠的条件,吸引他们
走向中部和西部,走向中小城市,以改变人才过度向沿海的大城市集中的现状。俺在以前的
文章里,曾谈到过把大学毕业生和回乡农民结合起来,在中部和西部,建立起面向内需和本
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设想。

另外一个值得探索的途径,就是大量吸引大学生进入军队,为军队的高科技化提供人才
的保证,继续提高军队的待遇,补上中国过去二十几年的军事建设欠账。对于退伍的军人,
中国似乎应该考虑一下,考虑成立一些各类所有制的实体,以类似于黑水公司的模式,运用
咱们祖宗屯田的经验,以“团结之队”(Army of Solitaritary)的方式大批派出去,甚至长期
安顿下来,为中国在海外的企业提供安全服务。

对回乡的农民,应该要理解,很多新一代年轻的农民工,已经习惯于城市的生活,难
以回到乡下去重操农活。更何况本来城市化的进程,本来就是要总体上减少农村人口的比例,
把农村人口成功转型为城市人口。目前中国的困境,在于一边是农村经营农业所需要的劳动
力数量在技术进步下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农民进城打工高度集中在国内个别城市群,形成
来源地与工作地的交通运输紧张(如春运),而这些城市群的住房价格居高不下,城市十之
七八的人口都买不起房,更何况农民工兄弟?整个人口的就业、安居、安定问题,都十分的
脆弱。从很大程度上,是把中国社会系在外国人的消费挥霍上。

因此,如何加快内地省区的中小城市建设,以及搞城乡统筹发展,让这些劳动力可以
在原地的城市里就地工作和生活,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成功,中国就可以避免大量的寻找
工作的人潮,在东部各大城市里晃来晃去,对社会稳定和城市治安造成压力。

中国应当利用这次国际经济大危机的机会,将经济发展的注意力集中到民生上来,努力
发展国内的内需市场,缩小改革 30 年来造成的贫富分化,以提高中下层民众的收入水平作
为主要政策,改变看病贵、上学贵、住房贵的现象,把“中国之马歇尔”计划做下去。如果
这些都能做到,就可以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从这个基础上,便可以把这个“马歇尔计划”推广到边界之外,弄一个“中国-亚非拉
大建设”,彻底改变世界的格局。所谓“中国-亚非拉大建设”,就是建立起一个以中国市场
为基础,以东北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为外延,以四条发展线为触角,建立在人民币结算
上的贸易体系,然后再以这个体系和世界三大经济体(欧盟、美国和日本)接口,形成一个
广义的大中华世界经济圈。

以中国自身为核心,“四亚”为外延的亚经济圈,可以由四部分构成:在北方,应该是
以环渤海的京津唐、辽东和胶东、山西、内蒙,以及外蒙、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的能源
和原材料基地,辽宁、吉林、黑龙江和俄罗斯、朝鲜、韩国以边贸为主的东北亚经济区;在
中部,则是上海为中心的泛长江三角区,联接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到重庆和四川
形成一个中国中部的经济区;在西北,则是连接甘肃、新疆、中亚的阿富汗、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形成的“西部-中亚”经济区。在
西南,则是连接新疆、西藏、青海、四川和南亚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尼泊尔
的“西南-南亚”经济区。在南部,则是以泛珠江三角洲为主体,以香港、澳门、广州、深
圳为中心,联系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西、海南、贵州、重庆和四川,以云南、广西
为大门通过贸易与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连接,以广东和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
宾的航线相连,用这些经济网络建立的“南部-东南亚”经济区。

这些地区的经贸联系对中国的下一步发展非常重要。笔者在以前的文章里已经预测过,
全球化贸易出现问题,WTO 功能逐渐失效,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欧盟的地区保护主义不
可避免将迅速抬头,会导致经历了 20 年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转向经济合作的“地区化”和“双
边化”、
“经济圈”化。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人民币为主体,以中国的政治地位(联合国安理
会常任理事国)、经济地位(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不远的将来的世界最大经济体)、军事地位
(世界五大核武器国家)来为这个整合的市场保驾护航,运用中国海外一些仍然心系中国的
华人的经济力量,打造一个完整的经济圈,在整个经济圈中形成合理的分工布局,让在每个
地区和行业里的人民,不分国界都可以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实现平等互利的经济发展效
果,是中国的最佳选择。

这个基础建设的同时,笔者在第一卷《大国游戏》和第二卷中《花开花落》中提到的
中东、非洲,也需要根据情况进行整合。

用四条线可以建立起与上述地区的连接。第一条线,是中东的能源线,除了长途海运
过马六甲的传统航路或斯里兰卡等中途站建设上外,可以考虑在中巴、中缅交通、管道建设
后的从巴基斯坦、缅甸的短途海运,以及通过土库曼和哈萨克乃至接上伊朗的陆地管道。第
二线是非洲的能源和原材料线,以苏丹港为主要出海口,需要在也门的亚丁湾,以及沙特相
关人士建议的“亚非跨海大桥”162方面加强经营。第三条是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
一系列的太平洋岛屿国家的原材料线。第四条是跨太平洋,和北方的加拿大、南方的拉丁美
洲如墨西哥、委内瑞拉、古巴、秘鲁、巴西等地连接的能源和原材料线。不过,后面这大洋
洲和美洲的两条线,都需要美国的支持,才可以保证航路的安全,不可避免的需要和美国进
行某种合作和妥协。除此之外,可以考虑和俄罗斯、印度建立长期合作经贸和市场关系,稳
定与这两个“次大国”的利益格局

九十二

然后就是恰当重构与世界其他发达三大经济体,即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接口。目前,中
国应当注意与发达经济体在技术吸收上的工作。一方面利用目前的有利形势,大量从对中国
没有恶意的国家,如北欧的斯堪地纳维亚地区的挪威、瑞典、丹麦,以及西北欧的荷兰、瑞
士等地,引进可以发扬光大的技术,一方面以大规模开办研究所的方式,开展自己的科技研
发,并保持和国外的接触和对接。

162
该设想是从也门连接吉布提,再经过厄立特里亚进入苏丹。
从经济架构来看,中国与周边国家组成的“四亚”区域,和四条线中的非洲乃至大洋
洲和部分拉丁美洲如委内瑞拉等,都可以发展成为人民币的贸易圈,而在中东,可以考虑以
人民币或者是海湾统一货币的形式进行贸易结算。在这种安排下,中国可以通过与主要以亚
非拉的发展中国家为实体,建立起一个外延的内循环系统,就会使中国经济的依存度,从发
达国家的危险金融业里,抽出身来,建立一个大中华为核心,亚非拉一体的实体经济,在这
个实体经济上,以香港、上海和天津为主要城市,服务于这个大实体的金融服务业。

在这方面,人民币的普遍推广,会有一个过程,这就涉及到笔者前面在讨论外汇储备
使用方向时提出来的三个方向中的“买” (战略储备物资)、 “投”
(高科技企业,买入高新技
术、人才)、“贷”中的“贷”的方向。即以现有的外汇储备为基础,设立“影子外汇中央银
行”,或者“离岸中央银行”(offshore central bank,当然这个离岸可不是现在臭名昭著的离
岸中心的离岸,而是仅仅从货币的不同和货币循环地点不在境内来说的),为中国企业或中
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合资企业在海外的拓展运行提供目前的国际货币——美元的资金支持;或
者也可以当一个二传手,不直接出面,但通过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这些已经有丰富经
验的发展型金融机构来实现,影子外汇银行在背后给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塞货币弹
药,使得国家开发银行也不再需要服从市场利率从市场上引资了,皆大欢喜。

而随着这个中国-亚非拉经济圈循环的逐渐生成,其经济生产增长速度超过了外汇储备
的“影子中央银行”的外汇量的增长速度,那么这其中的差额,就正好塞入人民币,借机推
广人民币在生产流转,和与生产有关的国际贷款领域的国际化。这样的金融服务业,应该对
中国是有百益而无害的,至少比外汇储备送去喂黑石损兵折将要强得多。

因此,未来中国及经济圈的金融服务业,必须禁止出现美国和英国的金融泡沫化趋势,
不能让它变成一个对经济的摧毁力量,而必须装备成一个为大中华亚非拉经济圈的服务车
轮。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看一看这次的危机中香港的监管部门交上来的不及格答卷,就知道咱们中国在这个方
面,恐怕不能依靠现有的香港的一些金融精英们——无论他长的是黄皮肤还是大鼻子。在雷
曼兄弟迷你债券案件上,香港监管部门和金融企业之间的沆瀣一气,蛇鼠一窝,罔顾香港小
投资人的福利和金融服务业的信用和声誉,使笔者对其在人民币国际化中诸多国人期待安排
担当的重要角色产生了不少担忧。中央政府未雨绸缪对香港金融业的监管进行整顿和改革,
是“经济圈计划”成功的一大条件。

从法理上来说,中央政府向香港金融监管局派遣以财政部或中央银行为身份的监管人
员,并不违反基本法上的港人治港和“一国两制”的方针。因为香港的金融业从事美元为主
的各种衍生品交易时,必须受到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的监管,而既然香港金融业已经开始进
行人民币的各种投资和融资活动,受到中央政府的直接监管就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

笔者曾就如何看待香港金融业的监管机构一事,和许多业内人士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其
中一个最主要的关键问题,就是关于金融企业和从业员的社会责任感、价值导向问题。以雷
曼迷你债事件为例,为啥一个连美国和欧洲的金融界都不愿意做的事,到了亚洲,居然在香
港、台湾和新加坡都流行起来?是不是亚洲的,尤其是华人为主体经营者的金融家们,比他
们的欧美以及日本的同行,都更要卑鄙无耻,极端下流,人格低劣?温总理说过,三鹿奶粉
及其同盟业主,是黑了良心,那么俺们怎样保证中国最发达的香港,不同样出现黑了良心的
高级无赖给俺们制造金融三鹿产品系列呢?如何防止这样的人钻进来,把人民币的“经济圈
国际化”,一巴掌打死,危害到中国发展的核心利益?

更重要的问题是,中国政府何以相信这些以“非中国化”为荣的西化华人、香蕉华人,
在中国和西方发生经济利益博弈和冲突的时候不是胳膊肘向外?把中国经济的复兴里的重
要一环,绑在梁司长或者胡经济学家这样的大班买办身上,是不是会让俺们的人民币信用跳
起水来很好看?现在中国已经开始了港澳地区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人民币结算业务,估计将
来的人民币其他的金融业务也会很快上马。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所以笔者和业内人士的讨论,主要是集中在为啥亚洲的这些浑蛋们比美国和欧洲的还要
浑,美国和欧洲又是试图用什么方法来制约和监督这帮混球的问题上。当然,最近爆出了纳
斯达克前主席麦道夫的世界级超级老鼠会163案件,表明了美国的监管到今天也是水上打漂而
已。
(本文写于 2009 年 1 月。——编者注)而似乎现在的全球金融监管的改进工作,却正是
由这个金融自由港香港的证监会行政总监大鼻子“港人”韦奕礼领军。笔者真是一声叹息,
美国的金融救火队长保尔森,当年就是放火队的大哥高盛的带头人,而全球关于解决世界各
地米仓被老鼠偷吃的防范方案,也由老鼠们来制定。

九十三

其实,回顾数百年世界金融历史,相当一批国家,特别是美国(东海岸的贵族和犹太出
身的)的银行家们、券商们,基本是没有一个好鸟,算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只不过可能你的
黑底上是白花,俺的黑底上是黄花而已。看一看当年美国建立证监会的时候,那些美国的伪
君子们,和今天香港的混混们并无本质区别。

如果看得更远一点,从整个资本家阶层的逐利的贪婪本性,东西方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只不过当资本家们身上披上了一层不同的马甲,就会使他们逐利的行为,受到文化、道德和
宗教的约束,而不会那么自我放任,不让贪欲完全支配自己去最终导致形形色色的经济危机
或金融危机让自我和社会毁灭。

首先第一个要区分的是实业资本家,或者产业集团领袖,或者“发展银行家”164,这类
的资本家企业家和华尔街黑心金融家有所不同。19 世纪欧洲的这个阶层就有自身迷上工业
技术、工业成就的倾向,以完成宏伟的工程为荣——所以像法国的第二帝国时期
(1852-1871)
,资本家、工业家和信奉工业进步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主义者紧密结合的例
子,可以说是颇为典型。这些以实业为主体的人,包括像美国的盖茨、乔布斯,日本的松下
幸之助,法国 100 多年前的皮埃尔兄弟,台湾的王永庆,大陆的任正非等等,在事业上都是
充满了雄心,以建立企业,推出产品,服务顾客,拓展市场,最终发展出一个行业和独特的
企业文化为人生主要目标。他们的快乐建立在实业按照其雄心和梦想去实现上,这是和现在

163
老鼠会,即指对外给予回报承诺,但并不拿钱从事实际投资,而是吸引新会员加入缴费来偿付老会员应
付报偿的组织,也叫金字塔融资计划,特点是必须越弄越大,不可持续。
164
发展银行,以 19 世纪中叶从欧洲大陆国家起步,和国家有较为紧密联系的大型银行为起步,发展成一
套推动长期信贷,支持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风格的银行。在 19 世纪末的法、德等国颇为典型,其最大的特
点是银行可以直接设立子公司从事非银行的工业业务,或者银行可以购买工业公司的股票形成利益共同体,
这样银行倾向于以低利率向工业公司提供发展资金。这种模式,在战后的日本和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得到过
大量的利用。
的华尔街金融银行业人士,大不相同的。

在金融行业资本家里的非贪欲因素,主要由自身的上层“贵族阶级”的自我荣誉感带来
的行为约束、客观的体制安排如各种政府设立监管机构的监督,以及社会舆论即来自大众的
文化和价值取舍,组成,形成对自己的几重制约。

以欧美的金融历史来看,过去也没有来自下层的约束,即监管机构和社会舆论的约束。
19 世纪欧洲股票和各类期货投机市场的天翻地覆、地震海啸,美国从 19 世纪后半期到 1929
年大萧条时的金融市场过山车和神仙跳,都是今天的香港市场望尘莫及的。而欧洲社会里由
过去封建社会传承下来的贵族自我约束的社会责任感或其变体 19 世纪上层阶级的道德感,
也常常在投机狂潮失效,让人们失去心智和理性,把股市债市不动产市搞成不负责任的狂欢
派对。大浪淘沙之后,自然有人羞愧自尽,就像这次麦道夫老鼠会破灭后几位亿万富翁那样;
或者就是社会上一阵口诛笔伐,开文革批斗大会,好像这次愤怒的美国民众要清算雷曼老板、
二房总裁、三大掌柜(指三大美国汽车制造企业的 CEO。——编者注)等等;或者就是自
己捶胸顿足、闭门思过、 “洗心革面”,忏悔完了,罪孽自我洗刷完毕,又等下一波的世纪圣
餐的时候,再开怀畅饮、狂吃四方。

美国则是在大萧条后,建立了一整套的法规和制度,例如证监会等等,来对付像纽约交
易所前主席理查德·惠特尼这种出身于美国豪门,但仍然到处坑蒙拐骗的人渣。当然,这些
制度上的约束,近半个世纪后,又随着里根主义和撒切尔主义的风行,慢慢被取消。在自由
至上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算是基本放弃了对金融业的监管。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
斯潘号称在“依靠 CEO 们对自己的企业和股东的自我关注”就能很好的实现上市公司的“自
我监管”,也就导致了后面这两条约束方式——监管机构和舆论约束的失灵,最后送给了全
球人民一个经济大危机。

而香港以及新加坡这些地方的金融业,恐怕就要更加糟糕。第一个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支
柱产业是金融业,或者如香港这样依赖金融的地产业,其结构是一种离岸性质。(新加坡和
香港原本一度主业都是航运业、转口业,新加坡还发展了相当多的科技产业,但是这些和金
融业比起来,或者其公司在本地资本市场上的地位,都已经没有什么很重要的地位)。在这
种离岸金融中心里,资金流进来,走出去,都是大进大出,没有什么自己国家的腹地的大产
业进行依存和服务。说白了,港、新本地只不过是个交易的地盘,而当地人比如本地券商,
最多只是扮演个中介的经纪,或者如餐厅酒店服务员那样跟在国际人才后面吃点清汤。这样
的经济体,因为缺乏实体企业和实业资本家,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行为取向,也就是以短
期和浮躁为主,样样以快钱为宗旨,缺乏长远和非利的其他社会目标。再加上在这种离岸地
兴风作浪的,都是外来的券商和各类基金,整天报纸媒体都在讨论这些人的行为、观点和价
值观,崇拜一夜暴富的心态,就更了不了得了。

其实,不是所有的小地方或者小国家,就一定要走这条离岸金融中心的死路。一个例子
就是欧洲的荷兰,产业以贸易和物流为主,制造业又兼有传统和新高科技部门,既有大公司
也有小作坊,国际名牌也不少,金融旅游、材料通讯、渔业农业都还不错。香港过去几年不
是没有想过搞科技港、中药港等等花样,可惜最后都变成了地产工程项目。

所以,香港经济的下一步发展方向的选取,不光对香港人民自己的生活的取向有重大意
义,而且还是其作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龙头,成为带动整个经济的下一轮发展的驱动轮,建
立中国-发展中国家经济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九十四

现在中央政府关于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新政策出笼,可以说是给了香港一条康庄大道。
通过深圳和香港、广州和佛山、珠海和澳门一一搭配这样的同城化,再利用高速铁路,把整
个小珠江三角洲联系成一个 1 小时城市圈,调整内部的资金流、服务流、人才流、物资流,
打破诸侯经济的束缚,就不光是把门窗撤了,还要把墙壁和篱笆推倒,最后形成一个统一和
一体的行政区域。这样,就会使香港的经济可以真正融入内地,不再靠离岸这条他人的吸血
拐杖来苟延残喘。

笔者在《大国游戏》里提到过,香港应该在开发高档消费品上下下功夫。而要做到这一
点,就必须对自己的国家有热爱之心,对自己的文化有自豪之感,对自己的岭南风格有欣赏
之意。现在的香港消费文化,还是对西方的法国意大利过于崇拜,并开始对东方的日本有亦
步亦趋之势(当然比起台湾的媚态还远远不及)。殊不知这些所谓文化产品的高档只不过是
商业炒作的资金砸出来的。如果香港特区政府、企业和团体,不知道自己这方面的优势,不
好好在商业运作上下功夫,不去及时利用自己的中西交融的文化优势,发展些高档消费品出
来,以后就怪不得自己没有饭吃了。

而这个问题,其实和上面提到了香港金融业里,包括本地出身的华人的金融圈里,缺乏
欧美传统的自我约束性是同一个问题。如果那些有文化传统的欧美金融家都会在金钱游戏里
迷失,那么香港这些没有文化传统的人们结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现在香港的精英阶层,基
本上可以算是所谓西化华人,就是所谓华裔的世界公民,所谓 Global Citizen。这个词汇是
什么意思呢?就是俺虽然长着一个中国人模样的脸,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国家,中国人作为一
个族群,其利益和俺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俺是所谓的“世界人”了啊。这个“世界公民”中
的“世界”,即 Global 的含义,恰恰和经济上的离岸金融业,以及其依赖的全球资本自由流
动,是暗合一体的,可以看作是这些自由流动的金融资本全球扩张,唯利是图,无情无义的
人格化表现。是在这些精英的人格自我定位上打下的胎记。

这个所谓全球化,体现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全球化的战士最听钱的
话,哪里有血哪里去,哪里有利哪安家。那么这个和过去的封建贵族传给 19 世纪的金融贵
族们的理念有什么区别呢?过去的贵族,如俺们周人的古公亶父,犹太人的摩西,都要有责
任心,对自己的属地和属民起保护的责任。就算只是小商人的弦高,也要牺牲自己的牛肉来
保护自己的同胞。这种对自己人民(或“属地”、族群)的自豪和荣誉感,是不可能在全球
化的新贵族身上看到的。这些新贵族的荣誉和自豪,不是建立在这种责任感的基础上,而是
建立在和其他人的收入差距、享受差距上,比如可不可以开一辆比别人的房子还要贵 n 倍的
欧洲兰宝基尼跑车(Lamborghini),可不可以拿着所谓巴黎最新限量版,全香港只有一个的
手提袋,去追逐刚刚出炉的二流港姐。

而在最后一条约束要素——监管上,在香港也有问题。在美国,虽然从业者中老鼠遍布,
一些金融背景的犹太人在政府里渗透厉害,常常是占据了财政部的高位,但国会参众议员还
是没有完全被金融业控制,还是可以有一点点自主性(当然你也可以说是讨好选民,但多少
引入了本地老百姓的意见)。例如关于送钱给银行过冬的计划(保尔森 TARP 7000 亿),虽
然是最后通过了,还是被人杯葛一阵。美国历来平民讨厌券商,有一种敌对情绪,通过国会
这条管道,多少能够起一些作用,还有一些出身贵族但还有点良知的精英,插在各类机构如
法院里面起制衡作用(如美国纽约州前州长斯皮策老兄,此前就曾经当过检察长,给华尔街
添了不少麻烦)。而香港从港英时代到回归之后,基本上还是一个商人政府,在很多经济领
域上,是被金融和房地产里的利益集团控制。165而在社会的文化取向上,无论是亲政府的商
界,还是反政府的反对派,都是以西方思维和英文作为社会地位高人一等的象征,对西方的
来客,常常持逢迎态度。在法制上,自然是搬过来西方的治理法典;如果这西方宝典中有些
当年罗斯福、凯恩斯弟子插入的限制性条款,就马上向西方的老板们,比如说基金和大银行
的掌门人们躬亲请教:洋大爷需要俺们如何做?哦,这条不好,要改要松?好好好,俺们香
港马上改,保您一百个满意。

而这种逢迎态度,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增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北边的
珠三角要增强国际竞争力?按照这些人的看法,不就是把农民工工资压到在全球都有“国际
竞争力”,把环保要求摁低到全球都有“国际竞争力”吗。那么香港的国际竞争力,自然就
是把监管制度松成妓女的裤腰带。所以香港的股票市场,一天好几轮坐山车,操作手法上,
如大海上漂过来的对冲基金的操盘,或者是无良大股东李泽楷之流在电讯盈科上的动作,可
是和山西的黑砖窑差不多黑啊。

九十五

那么香港的小股民们呢?这些可怜的小市民又带有俺们广东人好赌的特性,个个似乎是
嘴里含着炒勺出世的,见了任何队都要排,碰见任何股都要炒,就为这个大赌场提供了外围
的最后一层或倒数第二层炮灰(如果大陆的一些更傻更疯的 QDII 和散户也做敢死队来凑热
闹的话)。结果就是股市运作黑幕重重,而监管上,却因为“怕”损害股市参与者的积极性,
会损害“效率”,降低“国际竞争力”
,因此技术上可以做到的信息公开有意不做,导致香港
股市成为世界上波动最大的股市之一。

中国政府要想将自己的人民币走向世界,把其作为建构中国经济和大中华经济圈的基
石,就不能把这些“自利至上之无民族无国界之资本公民”当成自己的依靠力量,直把冤家
当亲家。印度和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区别,就是因为印度的政府和商业精英里,差不多全是
这种人,其特点是以外来的文化作为自己自豪和荣誉的来源,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尤其是
尚还比较贫穷的百姓同胞、族人国人没有责任感。而中国的政府和商业精英里,还是多少有
儒家的传统因素在里面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必须由中央派出与香港本地利益集团没有利益瓜葛的独立人士,
加上香港本地代表小股民的人士,参与监督,以保证人民币金融的稳定。

在如何建构这个大中华经济圈或者中国-发展中国家经济圈的问题上,现在国内有人提
出来一种模式叫做 PRC(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PRC(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这
个东西,中文名叫作“生产者和资源供应者循环(Producer & Resource-Supplier Cycle)。顾
名思义,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生产国,和其他亚非拉的资源国(当然可以加进澳洲

165
其实根据《南华早报》报道,在 1997 年回归之前,这些港岛和国际的大亨,曾经设想向中国政府交纳
一笔款(大概数以十亿美元计),包下香港,由他们完全统治几十年,此建议被中国政府拒绝。
和加拿大),建立一个互动循环系统,依靠大家自己的经济结构,形成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圈。
当然,这个 PRC,要真心实意为发展中国家服务,避免口惠而实不至,走 19 世纪末帝国主
义和殖民主义的老路。

这种思维方法,其实就是对西方经济所以来的用信用扩张带动负债消费,把亚非拉发展
中国家打入供养者的地位来促进消费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判了个死刑。由于美国和其他发达
国家这 10 来年,建立在内部社会分化基础上的过度消费模式带来的巨大债务负担,这种模
式频临崩溃,导致了美国经济作为世界火车头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时代结束,并将成为美国
世纪完结的先声。

由于这个原因,西方发达经济体未来将出现长期的停滞(如果没有负增长的话),即使
有些增长,也会是非常的缓慢。在过去十几年,中国是依赖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经济体市场,
来出口产品,消化产能,吸收就业,赚取美元,然后再转手用美元去买资源,从而把货币转
到资源型的国家手里。现在当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开始长期的停滞或萎缩的时候,中国就应
当以人民币为基础,通过由中国的发展,来取代美国的火车头功用。

本来中国经济发展有两个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是资源不足,一个是产能过剩。当中国集
中发展自己的内需,由于西方经济的衰退,那种“替代性资源消耗”(即中国进口的这些资
源品,其实只是在中国走个加工的中间层,最后还送到西方国家去消费,等于是中国“替”
西方国家进口,当然也“替”西方国家把一些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给包下来了)减少,可以缓
解部分的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中国内需的发展,又可以消化部分的产能过剩。

如果中国可以成功的通过大量双边的贸易关系,和像秘鲁这样的亚非拉国家建立紧密的
唇齿相依的关系,或者通过地区性的多边合作,比如借参加美洲开发银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一下子积极建立与 28 个拉美国家的经贸关系,积极推动提高,可以在
很大部分上解决西方发达经济体由于经济萧条和保护主义上升而失去的市场份额。当然,建
立机制桥梁很重要,拿美洲开发银行这个例子来说,不是跑到这个平台上当个观察员或者普
通会员就可以了——怎么说这美洲开发银行也是建在华盛顿,是美国的后院地盘,需要在这
个平台上再搭建专向平台,为中国和拉美国家牵线搭桥。

中国应和这些资源国在矿业和能源行业上合作,避免走欧洲殖民主义的那种只是将原材
料和原油拿走而所余无几的老路,而是应该在这些国家发展初级到中级的产业链。像中国在
苏丹的投资,为该国带来了从原油的勘探、开采到炼油和化工,以及成品油销售的整个产业
链,使苏丹本国不光可以消费自己生产的汽油,还可以向周边国家出口。(对比一下半个世
纪前英国在伊朗开发原油,但炼油生产都是那个较有雄心的伊朗沙国王自己才建设起来的)

这些初级到中级资源产品,可以提供给中国的制造业以生产最终消费品,供应中国和这
些资源国家的市场。同时,中国可以在港口、公路、铁路、电信、交通、电力、城市供水、
污水处理等等基础建设上,利用中国企业的成熟技术和丰富经验,以及合理的价格,帮助这
些落后的资源国发展民生。

九十六
另外可以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是高新技术的农业。由于中国的耕地面积太少,人口压
力过大,而拉美和非洲很多地方耕地多,农业技术低,并由于历史的原因,在非洲一些国家
出现白人农场主和黑人农民的利益之争,导致农业技术长期停滞、落后,甚至出现黑人农民、
独立运动老战士为了讨一个公道,把白人农场主的土地抢过来,但就自己不会耕种,白白荒
废,给西方国家极大的攻击口实的状况。引进中国的农业技术,输出中国的农民顾问,都可
以帮助这些国家实现农业上的自给自足,并可以把多余的粮食向中国出口,给中国的粮食安
全添砖加瓦。

在具体的产业操作上,中国的国家级领导人如胡主席和温总理,都非常清楚的明白这个
方向,也不断的在政治和外交上频繁出击,不断的攻城拔寨。而现在的世界形势对中国也极
其有利,正如尼日利亚总统所说,中国是未来的世界领头羊,它往哪里指,俺们就往哪里走。
如果中国要上月球,这些国家就会一声不吭的跟着上月球。但是由于缺乏笔者在《大国游戏》
第一卷中所说的经济“军机处”,使得中国经济的各个部门、各大国企和各类私人企业,还
是各自乱战,缺乏协调,几乎是一盘散沙。看来,中国的智囊机构有必要研究一下当年大英
帝国运作的历史,看一看在协调上,有哪些东西可以学习。

这里笔者带大家看一下中兴通讯和国家开发银行或进出口银行配合,对埃塞俄比亚出口
电信设备的一个操作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称为“资源抵押买方融资”业务,算是推动外汇储
备利用进行生产(扩张性的境外经济圈)循环和最后建立人民币圈的一个现有的典型例子。
有意思的是,这种操作是在国开行无意中实现的,并没有成为中国的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可
以说尚处于“自发”阶段,没有变成“自觉”的行动。

这个贸易的程序是这样的:埃塞俄比亚想从中国进口电信设备比如无线通讯设备、光通
信设备,但是看看自己的美元弹药库,恐怕今年遭灾,粮食进口都有问题,所以“暂时无能
力进行支付”,便要求中兴通讯进行贷款——说白了,就是你先把东西给我,我以后再把钱
(现在主要是美元)给你。

中兴通讯是个非金融企业,自然没办法自己来包揽埃塞俄比亚大爷们的这些“非份要
求”。所以需要有人来接盘,这样的事情,目前在中国,主要是由半官方的中国进出口银行
或者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现在在压力下改成了股份公司,做这种事情的压力和难度
就变大了)向埃塞俄比亚进行贷款,这笔款项(可以是人民币可以是美元)就作为中兴通讯
销售设备的收入,直接从进出口银行在国内银行的账户,打到了中兴通讯在国内银行的账户
上。

不过,像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这样的发展银行金融机构,因为目前没有存
款业务,所以为了这笔贷款就进行了融资——主要是发行债券,并得到现金后在其他银行上
存款。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进出口银行和国开行,多少就受到了限制。

进出口行或国开行的这笔贷款,往往绑定埃塞俄比亚的一个资源可开发项目(埃塞俄
比亚的特有资源是金矿资源)。这样,就可以安排国内一家矿业公司来购买这个债权,再以
债转股的形式成为该公司拥有的中埃合资项目公司的股份。

看起来,埃塞俄比亚-中兴通讯-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某矿业公司,就成了一条线
穿起来的蚱蜢。可是,这个穿线搭桥,好处却是大大的有。第一,从实际效果上看,客观上
完成了一个金矿合作项目的部分股权换电信工程的过程。这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其实设身处
地的想一想,如果没有银行机构在里面的牵线搭桥,是很难完成的。中兴通讯不可能兼顾金
矿,而矿业公司不可能兼顾电信,让中国公司个个单独出击,各自为阵,面对埃塞兄弟这种
低度开发的国家,走不了多远就会碰上墙壁,回旋的余地极小,更不要说完成这种“物物交
换”的复杂过程(金矿采矿权对于主业主攻通讯科技的中兴通讯来说没有什么用处)。但是
经过进出口银行在其中的周转以后,却可以实现融通,做成生意,让埃塞俄比亚开发自己发
展的潜力,人民一夜步入 3G 时代,岂不妙哉。

其二,更为重要的是,发展经济学上有一个所谓的“大发展协同效应”,发展中国家的
需求往往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如果不进行一个启动式的推动,永远都是原地踏步,恶
性循环。建设了电信,又随即开采了金矿,那么电信其实更有了用武之地,而金矿也因为电
信的发展而更加方便开采(当然,把上面的电信换成公路交通这个协同效应会更明显)。这
实际上是克服了发展过程中“蛋孵出鸡,鸡生出蛋”的困难。

最后,进出口银行这种贷款利息极低,其实每年贷款利息是 1-2%左右。如果进行自觉
的操作,进出口银行的这种模式其实可以起到新增货币管道的功能,特别适合作为经济圈扩
大增长相匹配的货币增长实现途径。

如果要把这种模式积极发扬光大,不光是要有笔者说的经济“军机处”,还要对中国进
出口银行这些机构的功能重新界定。现在的中国一些管理部门,主要是金融口的改革方向,
与中国建设经济圈的需要,有很大偏差。盲目的受到美式资本市场化的思维的干扰,没有想
明白经济圈的货币原理,不仅不加以辅助,连进出口银行和开发行这类政策性国家金融工具,
都要搞国际银行准则看齐。如果进出口银行和国开行搞成上市公司,受到上市的资本市场要
求靓丽报表公布的约束,那么就必须遵从会计上账面主营业务盈利的原则,那么这样关联到
货币注入的业务还能开展吗?简直就是脑袋进水。不仅是脑子进水,而且还身体力行,屡次
赤裸裸的威胁国开行不准向华为技术公司进行实质上的贷款操作。

九十七

中国进出口银行目前的具体做法是,每年向国务院报告“亏损”,由财政部补贴“贴息”。
这种办法虽然客观上完成了货币注入的最后一环,算是起到了经济圈建设的作用(但没有完
全意识到整个机理),却仍然有不足。这个不足表现在,其一,财政部的补贴贴息,说到底,
如果还仅限于来源于国债,那么就是用国债基础货币制度去对付扩大型经济,即将进出口银
行的货币“净流出”,通过一轮财政部的送钱“补亏损”,就转换成用更多的国债存量,从中
央银行“换出”更多的新人民币来弥补。其二,如果需要进出口银行每年先去非洲“猎食”
一番,然后再回来打批条要钱,那么将颇为被动。也就是每年是被动增加贷款存量,进出口
银行的规模,也不容易扩大(因为往往每年贴息补贴,仅仅是“恢复”年初的规模——是财
政部给你的一种恩赐,而不是一种要主动大力发展的业务;而进出口银行的规模,本来就大
大的小于国开行的规模,不及后者的十分之一,更不必和四大商业银行相比)。最后,由于
深受西方经济学熏陶,一些中国最高货币机构里的人,以及监管部门的人,根本不明白货币
在宏观上是如何扩大规模的,这些年来天天找进出口银行的茬,指手画脚,今天你这里违规
明天你这里不准放贷,平添了非常多的麻烦,阻碍了中国各类有利于发展的创新金融业务的
推进。
目前,以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身份,它是一个“非企业,非政府,非事业单位,非群众团
体”的特殊法人实体(国家开发银行过去也是这样一个“四不像”),且无存款业务。因此,
笔者在这里建议进出口银行应当获取支持,开设国内特殊存款业务(面向有业务往来的本国
企业、外国企业、本国和外国政府的美元和人民币存款)。如果能够实现,将为中国的海外
发展,打开金融大门。例如对于埃塞俄比亚等的贷款就可让收款人(如埃塞俄比亚电信)存
在进出口银行的非洲分行(似乎坐落在内罗毕)里面,这样埃塞电信或埃塞政府和中兴通讯
的往来,就只需要在进出口行内内部划账解决。而对于进出口银行的资本金,则进行每年的
人为修改(对应的资产方,即进出口行在央行的账户数字,则每年进行对应的调升修改)。
在业务的币种上,如果是人民币的贷款,则可以让人民币对方国家里支取使用或存在进出口
银行分行账户上(有利于扩大人民币经济圈的确立),如果是美元的,则给予一定的限制,
尽可能让交易双方以进出口银行为平台进行清算,让这条支付线尽可能保持在进出口银行的
平台里(有利于掌控)。

笔者上面举这个例子,其实就是在谈人民币国际化的恰当方向——人民币国际化,在中
国走向海外,建设经济圈的过程中,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上,必须明确
区分两种“人民币国际化”。俺们中国人民,要的不是让香港、上海和天津变成开曼群岛、
巴哈马、伦敦、塞浦路斯那种离岸金融中心,人民币变成资本账户可自由兑换,金融国门对
国际强盗门洞大开的那种国际化,而是要最终服务于人民币经济圈建设的国际化。估计这一
个目标,显然不符合主管中国金融界的一些话事人的梦想,甚至连中央银行、财政部、国务
院和发改委,都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中国在这次的国际金融危机上,受到直接打击比较小,(所谓直接打击比较小,就是对
比东欧、韩国那些金融机构都已经成为附庸的国家,或者印度这种股市完全开放的国家而言)
就是因为坚持了实体经济这条正路。现在要发展新兴的人民币来代替日落的美元,要依赖的
也还是这条全球实体经济圈的道路,而不是简单的从美国和欧洲受到打击的金融衍生品行业
里抢饭吃。其实,没有中国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支持,西方的金融业,别说是盖空中的摩天
大楼,恐怕是两层楼都盖不下去。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对金融大行国开行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国家开发银行,按道
理应该继续保有其“政策性开发银行”的身份(类似于法国、日本、韩国、台湾工业化经济
起飞时期的那些开发银行(development bank)一样),这样可以充分地配合参与到对外经济
圈的建设中去。其实,国开行和华为的“创新型合作”,略加修改,也可以成为构造人民币
经济圈的一个途径。这套业务线,其实和上面的中兴通讯与进出口银行之间的出口贷款颇为
类似,只是形式上略有不同(看起来中华这两家冤家对头,难兄难弟,终归在走捷径,发明
创造上还是殊途同归)。目前这条创新业务,基本走的是债权交易的外在形式,以替代表面
上的贷款。基本也是“华为对发展中国家赊销——国开行收购华为应收账款债权”的路子。
其实应当和国家战略搭配上,在这个链条后面,补上“国家用国债与国开行的非洲应收账款
债权互换——国家对非洲国家免除债务(或债转股成当地中非合资企业的股份)——国债收
购入中央银行,转化为‘商誉票’资产”这样一条线,把整个人民币圈的扩大,编织的天衣
无缝。

现在看来,国开行也是雄心勃勃,试图在全世界所有国家开设常设代表处乃至分行,摞
起袖子大干特干和华为的这种创新业务,好好为中国企业服务一把。但这里目前存在两个困
难,一个是国开行已经正式改制为商业银行公司,按照央行的规定,这要全面遵守由新的央
行制定的向西方银行管理理论条例看齐的管理办法,所以像国开行和华为等的合作,很可能
将被定义为违规,不准继续进行。这对于中国和国开行,都是不利的。按照目前的情况,应
对于国开行等银行另开特许,而不是一刀切,统统卷入西方主流看齐的金融改革大潮中。可
惜的是,目前仍然按危机前的接轨既定方针继续发展。

另一个问题,就是国家开发银行自身的追求目标似乎颇为矛盾。从目前来看,国开行
的行事风格,发展方向颇为多元,似乎只有用“追求新颖”来勉强概括。可以说世界金融里
最新潮的,或发现可以开发的,统统上马。这就出现国开行有各种创新支持性融资项目,又
有学习华尔街新奇衍生品的倾向。前一阵中信泰富巨亏,其实其对赌的 13 家对手家中,有
12 家是外资银行或投资银行,但也有 1 家本土银行——即国开行。只不过对于这一点,国
内媒体多数没有披露。如何强化国开行产业基金和支持性金融的角色,弱化其师法华尔街的
倾向,是一个值得深思课题。自 07 年中国一些金融机构“扬帆出海,呛水上岸”以来,国
开行也是国内民间舆论扣的盆子的对象之一。而扣盆子的理由,也多和国开行的这个倾向有
关,如 2007 年夏天购买的巴克莱斯银行股权巨亏,以及 07 年 11 月试图购买花旗股权等等。
其实这些举动,让笔者说句心里话,都和发展政策不搭界。

九十八

谈到建立一个外围延伸的大中华经济圈,还要谈到执政者本身的偏差。拿一个内政的
例子来说,中央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察里,常常有一条是要求你可以拉多少外资进来,作为
一个评比标准,就即使不是一种典型的愚蠢指标,也是一种过时的安排(80 年代缺乏技术
的时候要用外汇买技术还情有可原)。这种对外资的盲目照顾,结果不仅是让外资过来占便
宜,而且还令许多民营内资,也有动力跑出去换个马甲,变成假外资。最后就是一些老实巴
交的内资、国资,无法享受到好处,在竞争中挤垮,导致整个国家的人心涣散。

除此之外,国内一些投资方面莫名其妙的一刀切规定,比如对于公司中技术入股的上
限比例,也大大制约了高科技人才来华创立起步企业的动机,逼得这些本来有志于为中国人
民带来最先进前沿科技的青年才俊,不得不跑到香港设立公司(香港对于科技入股的比例没
有限制),然后再以香港公司出资的身份,在内地设立“外商独资公司”来经营。这又使得
一些国内比较容易民族情绪激动的青年,与归国才俊之间,产生了不必要的误解,更是在日
后的各类商务案件和扯皮过程中,留下了给一些有心人士暗中操作舆论的空间。

在对外关系上这种情况也非常突出。笔者对于中国人一个不好的感受,就是不知道因为
什么原因,每种政策上到落实执行层面的时候,就会极端发挥,字面理解,机械操办,小心
翼翼,深怕越雷池半步。比如外交上,因为盲目强调“不要出头”这个本来很正确的外交大
政方针,结果就是造成了大方针的机械化,执行下去,就是驻外使馆在很多本是一国使馆对
国民理所应当的服务上,无所作为或极少作为。除了胡主席和温总理出访的时候,忙得不亦
乐乎,平时就对我中华侨民、在外工人、企业家、旅行者,不管不问,碰到问题也是摆一下
官腔,拉一副冷面孔。只有出了大事,俺的侨民被人绑架了或者屠杀了,引起了中央关注,
这帮老爷们才开始打一巴掌,就挪一寸屁股。

现在的这个对外体系里,也充满了脸色难看、事情难办,把自己本国的国民赶出门的官
僚衙门机构的陋习。整个一副“只为官家服务,不为草民烦心”的姿态,大部分在国外生活
过的中国公民,不论是企业家、工人群众、还是出来旅游的,没有不深受其害的(据说最近
有一些国家,有所好转,还是托了一些在外闯荡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如华为中兴的福)。
这种从思想上看不起自己的国民,认为他们没有资格出国(不是俺外交官这么高贵),在组
织架构,平时工作上没有为民服务理念的局面,造成了海外奋斗的中国人必须付出很多的代
价才可以自保。

曾有一位在蒙古国做生意的小商贩,整车的货物,被蒙古的小警察无理没收。可是当他
找到中国大使馆求助的时候,居然得到这样一句反馈:“干嘛来蒙古做生意?国内做有什么
不好,是不是在国内混不下去?”,至于侨民需要的帮助,自然就没有下文。这种外交机构
的不作为,就导致了中国人群体在蒙古国特别的窝囊。于是在蒙古首都市中心的大街上,就
公然贴着“你不可以杀人,但杀中国人例外”的嚣张口号。

这种对外机构没有作为,上面缺乏统一的部署,下面缺乏官民的协作,导致的结果就是
到外国去谋生的民间小贩们,缺乏教育和培训,素质上是良莠不齐,行为上是一盘散沙,没
组织没力量。反过来,既然小贩们得不到中国政府的强力后援撑腰,就只好依赖于大量向当
地的外国贪官、小官、警察们行贿,转过手来,堤外损失堤内补,通过残酷压榨当地工人群
众来弥补利润。又因为不团结,造成内讧和中国人之间的恶性竞争,依靠低劣质量的产品来
骗人,这就给中国人的形象大笔抹黑。

以非洲为例,中国商人的这种既贪婪,又软弱的现象,差不多把毛泽东时代靠无私援
助在非洲建立的形象老本快折腾光了。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不考虑劳工群众的权益——不
光是对当地的黑人,而且对中国自己派出的民工群众,都不注重施工安全,没有劳动约束。
到现在,这一点已经被嗅觉灵敏的西方国家记者挖掘出来,成为西方用来攻击中国在非洲投
资的主要口实和火力点。刚果(金)就是典型的例子,西方的保守派财经媒体,一反其历来
大反劳动保护和社会福利的姿态,专门拨出十几页的专栏,刊登《刚果(金)炼铜炼钴工人
现状调查》,把中国浙江商人和中国大使馆,抹黑成贪婪成性,毫无人性的无良商人和敷衍
塞责的无情官僚。看来,这已经成为西方与中国在非洲能源资源争夺战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为此中国政府必须尽快通过《中国海外投资劳动保护法》,和《向亚非拉市场出口产品
质量法》,将中国向西方市场出口的那种产品质量,推广到所有地区(当然包括咱们本国),
不然中国的形象,中国产品特别是消费产品的前途,恐怕会短得很。另外一个要打击的,就
是黑社会组织的海外卖淫活动,妥善安排这些不幸群体的就业问题。不能把一个大国的脸丢
到天涯海角。

中国主管外交方面的一些机构,也似乎开始染上了世袭的通病,玩起血统论那套东东了。
结果是养了一大批外交元老的纨绔子弟们在这里混饭吃。这些二世和三世的公子姐儿们,从
小又被崇尚西方绅士贵族风尚的父母,送到正中下怀的英国和美国贵族学校里去栽培。笔者
看来,这些弟子们早上睡觉没有全醒的时候,也许搞不清楚自己是不是美国人和英国人呢。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次奥运会火炬的闹剧,因为触犯到了中国人的底线,海外的中国留学
生、侨胞,甚至是很多代的落叶生根的华裔人士,都全部自发的站出来,为中国的利益和公
理公义而抗争,俺们的个别驻外人员,倒反而还是一副很同情西方人士看法的嘴脸,居然还
想阻止留学生出来。这也难怪中国的主渠道媒体,在宣传战中败得这么难看,最后居然还是
靠着草民的力量,掀起 Anti-CNN 的大旗,打得西方媒体满地找牙。
九十九

当然随着中国一些比较出色的大公司,比如说中兴、华为和一些建设公司,到外面去接
受业务和投资的过程中,在产品质量、企业行为、员工待遇上有所提高,受到了当地国家的
称赞。而这些公司的后台比较硬,开始带动中国驻外使馆也对自己国家企业加大了关心。前
文笔者说到了大英帝国的经验,其实今天的日本和韩国在对走出去的企业,同样给了很多关
注。笔者在《大国游戏》第一卷开篇里,就提到当年日本的石原慎太郎建议由日本进取精神
十足的企业家,代替没有屁用的外交家,来应付对外工作,似乎对今天的中国,也有所参考
和反思。

中国人的海外经营,急需改变目前这种“国强民弱”的局面,使外面开拓的子民们日子
好过一点。而中国作为国家的强大,似乎也没有表现在外交系统的思维上,倒是俺们的人民
子弟兵开始明确提出,不光要保护国家的实际边界,还要突破领土、领空和领海的限制,保
护俺们国家的“利益边界”,包括在太空、公海和其他地区的国家利益。解放军的大嗓门不
是盖的,马上就有了实际的亚丁湾护航,不需要俺们振华公司的海员们,用啤酒瓶子燃烧弹
来对付海盗的机关枪火箭筒了。

当然,在有些国家里,比如说中亚这类前苏联国家,外国企业受到当地权贵的骚扰非常
常见。笔者就亲自看到过一位美国商人,在哈萨克斯坦得罪了总统的女婿而被扔进了监狱的
事情。而目前中国商人受到的气,还没“上层次”到和这些大人物谈分饼的地步,通常只是
一名不文的小警察,就能耍得中国商人直犯哆嗦。要改变这个局面,需要政府的统一出面,
建立起各地的侨民组织,政府有专门机构,来协调服务。

这些民间的华人社团,可以模仿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路子,走一次政府搭台,民间唱戏。
大企业如中兴、华为等领头,政府派个专员驻扎使馆,作为联络员,大家定期联谊,交流信
息。一方面提高自己本身的素质,减少恶性竞争,另一方面,也注意不要搞成自我封闭系统,
要和当地的群众融合,形成良性的互动,提高中国的形象。驻外部门要改变现在的为民无所
作为的状况,积极地为当地的中国影响力耕耘。中国的民间团体,还可以在国家的支持下,
配备自己的由退伍解放军组成的保安机构,为自己的侨民提供保护。

前一阵,笔者看到了一个关于“保定村”的故事。这东西是中国国内民间或半官方报刊
多次报道的一个“事迹”,说的是一帮河北的农民,走到了非洲,靠自己的农业技术,帮助
了非洲国家发展了农业,自己也赚了大钱。这个故事掀起了很多质疑,现在看来也许是个民
间骗子的忽悠,而且还是一个在国外闯荡的中国农村骗子。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之所以会出
现这种情况,不正恰恰是因为中国政府机构和民间严重缺乏互动吗?如果这个人能够把声势
搞得这么大,包括乌干达什么自由贸易区也让他做副会长,说明他肯定是个有能力的“牛人”,
至少是巧舌如簧,善于推销自己,组织能力估计也不是盖的。要给个条件,没准能成为一代
商业精英或中国的开路先锋。之所以会被人骂骗子,无非是其背后没有资源——在现在这种
状况下,个人在异国他乡一盘散沙中组织资源是不可能的。中国应该收编这种奇才,正式假
戏真做,弄假成真,堂堂正正的搞“保定村”。

中国的官方,还应当每年从中资机构长期驻外人员中,选拔聘任其中有意向的、有多年
经验的、富有热情的企业、科技等人士作为专职的中国驻某国某地的“开发联络人”。每个
地方组织这样一批人作为本地中国项目、中国利益的代表人,就能改变那种仅仅限于像过去
使馆那样在中国公民出事或发生纠纷的时候才应答的被动局面,化为主动的牵线搭桥、组织
运作,算是“引民入官”。就好比当年英国商人与大英帝国之间的关系,从商变成官方的触
角。

现成的一个资源,就是在华为、中兴等典型企业的驻外经验人员中希望在企业之外有更
大的发展的群体里面,招聘此类人才。笔者的了解,这里面有不少年轻人,在外多年,志向
远大,正一肚子热情,又经历了历练,经常能组织团队独挡一面,是极好的候选人。如果他
们有意向在企业之外获得发展,就应当敞开大门,欢迎吸收这些企业学校里毕业的高材。这
样,就不需要通过每年从外交、外语专业的毕业学生中慢慢精挑细选,在外交系统熬得不知
猴年马月,慢慢等待了——这种“等待体制”、“排队体制”,在笔者看来,恐怕也难以打造
出热情的人才,更可能等到的是灰心丧气,棱角全无,四面玲珑,只为官不为民的“专才”
了。当然,作为配套,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官入民”,即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协会搭好后,派
使馆一人,常驻本地中国协会办事处,作为长期联系。

一零零

当然,对于这些肩负重任的高材,无论是来自于民间,还是出自官方,给予的报酬,都
要有较高的保证,而其为企业的前线搭桥,也应当采取灵活机制,给予应有的牵线人服务的
报偿。切不可以受制于公务员的各种条条框框规定,如果是纳入准官方人事安排,体制人事
安排上可能都需要另设一套。当然,这些具体执行的人才,也必须具有大局观,了解整个大
的战略图景。。

最近中国政府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个计划就是在大学生里招募
农村的村官。这个计划大概是俺看到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一个人才培训计划。通过把经过了现
代化知识教育过的大学毕业生,投放到中国的基层,让他们可以学习和实践他们的所学,积
累基层工作经验,然后从中间录用公务员,并为未来的中国官僚系统提供一个比较庞大和优
良的后备队伍。这个计划既包含中国历史上从唐朝以降的科举制度的生员选拔机制,又含有
汉朝时,通过对实际工作的能力考察形成的举孝廉制度,远远强于现在的以组织工作为主的
共青团后备制度,将带来中国基层管理人才素质的普遍提高,从而带动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现在要做的就是配套机制和激励机制的解决,一个是要建立各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气氛
宽松自由的村官联谊会,由各方面的专家们向这些年轻人提供各种专业方面的意见,和有经
验的官员们对他们传帮带。另外一个,就是激励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中国的
城乡对立差距太大,连农村的年轻人都死活要出来,现在要把大学生作为村官立足,恐怕也
有挑战,如果仅仅变成一个给简历上“增光”的暂时性“镀金”,那么就失去了本意。笔者
的建议是把诸多权力,比如组织农社的权力,农村扶植的资金(比如农村图书馆什么的)加
大拨付,交给这些村官来支配。让这些年轻人,担负起当家的责任,在组织农村集约型的经
济发展,搞现代化农业,进行企业式经营管理,搞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基层对接等方面,尽情
发挥才能。在这方面,具有理想热情的年轻人,比已经老于世故的中年人,要好得多。

此外,离校不离学,在这些人才的培养方面,还要注意不光让他们培养操作具体事务能
力,还要培养他们开阔的大局观和全球观,所以互联网、开放而自由的村官同盟的建立就很
重要。如果没有这样一支人才队伍的建立,无论胡主席和温总理有什么样的雄才大略和发展
计划,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没有匹配的人才可以执行,变成空中楼阁而已。

而在大中华-亚非拉经济圈的建立上,一个关键而不可缺乏的环节,就是文化价值的输
出。而这是中国目前最最缺乏的。笔者在这《大国游戏》系列里,每次在收尾处都要一再提
到这个关键点。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向世界前茅,不是太难的一件事,因为中国的历史上,一
直就是名列世界第一的经济体,只是最近的 150 年衰落了。中国的军事发展,也不是一个问
题。俺们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为后盾,有一大批科研和制造力量保证,还有上百万舍我其谁,
不取千金财,不惜千金躯,为这个民族敢于牺牲的仁人志士在军队里。可是在文化建设上,
说实话,确实没有太大的建树,以至于那些“全盘西化派”,换了个“普世价值”的马甲,
就张牙舞爪,继续对中国的文化传承进行攻击。

中国现在到处建立的孔子学院是一个好的载体,可是就笔者了解到的某些情况,在不少
国家里,就变成了只是学习中国语言,或者电影明星如 Jacky Chan(成龙),和西方好莱坞
制造出来的“定势思维的中国文化”如武术、太极拳等等的地方。这当然也不是坏事,但和
中国的未来需要,还远远不能匹配和满足。笔者的设想,是要把孔子学院变成一个宣传中国
有别于西方的新思维的地方。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可以做很多事,比如说要总结出真正的“北
京共识”,把它在产业发展、金融扶持等方面的主张,和华盛顿共识作一个比较,写成一个
很通俗的教材。将中国政府自身的实践,中国的各种少数民族政策,还有就是中国如何在兼
顾市场和政府干预的平衡,在全球自由化思潮下的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中的经验也搞出来。
也可以找马来西亚的前总理马哈蒂尔一起合作,总结经验,共同开发。或者把“大中华-亚
非拉经济圈”这个实体经济合作的运作思考,都变成材料,翻译成各种文字,向第三世界的
发展中国家推销。

当然,所有这些都有赖于整个中国文化的重建,而俺们的文化现状,确实是一个自我摧
残和阉割的侏儒。在人类的历史上,中国文化代表的乌托邦理想,曾是西方启蒙时代一些著
名思想家166的主要思想源泉。由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建立的中立官僚精英政治,代表着从柏
拉图的理想国里延伸出来的哲人王思想从理性变成了事实。。而东方文化的实践,也是西方
现代文明崛起的主要因素。只不过从黑格尔开始的西方中心主义,开始罔顾历史事实,全面
歪曲和否定中国文化,并把中国文明断定为不能现代化的“失败文明”,得出中国人只有彻
底抛弃自己的文化,“脱亚入欧”才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荒谬结论。

而今天的中国,所谓“全面西化派”(或者是胡适那种“充分西化派”)的“自由主义”
知识分子(说他们是自由主义,在笔者看来其实是玷污了自由主义的名声),控制着主要媒
体和话语权,仍然试图在制度上和文化上彻底摧毁中国的传承,建立并维持美国为代表的西
方文化的一统天下。而中国人的责任,就是如何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做好自己的文化建设,
不光是在器物上,还要在制度上和思想上完成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卷最后,笔者就以《公羊春秋》中的一句话,做为结束语,重建中华文化,
“拨其乱,

166
中国的哲学、制度、经济,在西方近代思想家的叙述中,占有过重要的地位,主要集中在传教士、法国
思想家、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家的描述中,在 16-17 世纪末,对于中国考试选拔官员,采纳税收(财政、
)、
货币(粮食调运)等经济调控等制度,有着极高的评价。到 18 世纪,开始有所降低,主要是强调当时中国
人口过多,老百姓衣食质量下降等等。到 19 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思潮的兴起,公然鼓吹白人优越的思潮
成为正统思潮,而整个东方(中国也是其中一员),则被划入老朽、停滞,供西方人参观玩赏的范畴。
反其正”,吾辈有其责,当仁不需让。

全文完

【卷后录】

【附录之一·美国 20 年代的股票投资公司与高盛的历史纪录】

1929 年,美国掀起了一股堪比 90 年代末网络科技股泡沫的“封闭基金”(投资信托公


司)热潮。所谓封闭基金公司(类似于今天中国的基金公司,都是将募集的钱投资于对其他
股票的买卖,但是投资人持有的是基金公司(投资信托公司)的股份,因此不像今天的基金
份额那样可随时向基金公司赎回)就是凑集人们的资金,成立炒股公司,来购买股市上的股
票。到 1929 年,大部分这些封闭基金的基金份额都不是按照该基金持有的资产净值(也就
是持有的所投资的股票的净值)发行,而是溢价发行。当时大多数市场股评家居然都认为这
种现象是合理的——理由是:这些基金的基金经理们具有慧眼识金股的超凡能力,这种超凡
能力应该表现为其管理基金的溢价,换句话说,这种超凡能力,能让其旗下的基金凭空增值
50%,即如果你要认购基金份额的话,要以资产净值的 1.5 倍价钱去认购。 (有点类似于今天
市场流行的那套对冲基金经理应该收取高管理费用和高额分成的辩护理由)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华尔街当时的投资公司的发行基金的方式与中国现有公募基金不
同,中国的公募基金对外发行的叫基金份额,不是基金公司的资本的一部分,而是委托管理
的资产,所有权仍然属于基金投资人如购买基金的老百姓,而华尔街采取封闭式的投资公司
式模式,你投钱进去以后钱的所有权就归公司,而你拿到的是投资公司“股份”)

仅以大崩盘前 1 个月的《华尔街指南》津津乐道的“选基宝典”立此存照:

“投资公司(封闭基金公司)的股票价值如何衡量?如果这个基金经理过去的战绩在 10%
收益,那么该公司股票标价应该比该公司所拥有的证券的清算价值溢价 40-50%,如果过去
的战绩能够挣 20%,那么溢价 150-200%也是合理的……要想对于一支信托投资公司(即封闭
式基金)的股票做出估价,一个简单的粗略算法,就是溢价 30-100%,具体的溢价高低取决
于对于管理能力的溢价估计”

下面是一些 1928-1930 年股市过山车时的数据,仅供世人警醒:

1 封闭式基金投资公司的中位数溢价水平 1929 年 3 季度是 47%,到 1930 年夏天,这个


数字是折价 25%。从高点到低点,下降了 72%的比例,此外,净资产价值本身负增长 12%,
因此,这些基金公司自身股票的价值几乎是一扫而空。

2 到 1929 年第三季度,这些封闭基金投资公司的基金份额(股票)仍然在疯狂发行,
仅在 1929 年 8 月到 9 月的两月间(股市崩盘前 2 个月)美国就发售了 10 亿美元的封闭式基
金,以购买力计算相当于现在的 100 亿美元,或者以美国今天经济规模计算,相当于 600
亿美元。

3 1929 年夏天到初秋时的这种炒股公司的新股发售,主要都是以信托投资公司的形态
对外发售信托单位(类似于今天中国股市的私募基金),而到 6-7 月,所有新股都是投资公
司股票的方式发售。

4 20 年代早期,封闭基金公司的管理者很少公布他们到底持有什么股票,理由是每个
封闭基金公司的资产都可分为有形资产(持有的股票组合)和无形资产(管理基金的能力也
就是选股能力),如果选择什么股票让大家知道了,岂不是自己的选股能力的秘密也就泄露
出去了——其他投资者就会免费效仿。所以,基金的股票组合本身是商业秘密。(笔者再次
提醒,这套逻辑和今天的对冲基金很像)

这套堂而皇之的理由直到 1929 年大危机以后才发生改变,那个时候基金经理被迫公布


他们的持仓,好向投资者表明,自己的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还是正常的,而那时的基金公
司自身股份的交易价格都是持有的股票价值打了一个折扣交易的。在 30 年代以前,没有任
何一个股市行家能够理解今天市场的逻辑:封闭基金的股份需要按相对于基金每股持仓价格
打折扣才能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打折交易的理由是封闭基金份额不能马上变现为股票,不
知道未来走势,所以有一定的风险)

5 以下为当时的一些封闭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炒股公司)的股票(也是基金份额)相
对于其净现值(该投资公司持有的股票组合)的溢价一览表:
(1) 投资者股份公司(Investor’s Equity Co.)溢价 166%(即为资产真实净值的 2.66 倍,
1928 年年底)
(2) 通用美国投资者公司(General American Investors)溢价 233%(1929 年初)
(3) 资本管理公司(Capital Administration Co.)溢价 1235%(1929 年初)
(4) 美国与国际证券公司(US & Intl Secur. Corp.)溢价 212%(1929 年 6 月)
(5) 投资者股份公司(Investor’s Equity Co.)溢价 276%(1929 年 7 月)
图附 1.1 通用美国投资者公司的股票(100 股)

高盛交易公司值得特别注意。(注意,是高盛交易公司 The Goldman Sachs Trading


Corporation,不是高盛公司 The Goldman Sachs)高盛在 1928-1929 年发起的封闭基金数
量堪称全美第一。高盛的合伙人,悉尼·温伯格,被人问起为什么他的公司发起那么多封闭
基金的时候,回答道:因为人们对它有需求嘛。

图附 1.2 高盛交易公司的股票(111/200 分之一股)167

1928 年 12 月,高盛发起了高盛交易公司,但在对外发售股份(基金份额)的时候,故
意留足了足够的股票在自己手里,保证对于公司的决策权。在尝到了对公众高价发售股票以
及买卖自己的股票让股价高涨的甜头以后,在 1929 年夏天,高盛交易公司在高盛的操控下,
又发起了申南多公司(Shenandoah Corporation)
。高盛公司持有大部分普通股,并把一部
分普通股和优先股(优先股没有表决权,所以无法影响对公司的掌控)卖给公众,这样通过
优先股或债券,高盛实现了杠杆的撬动,得以调动更多的资金进入股市。

申南多公司马上又成立了蓝色山脊公司(the Blue Ridge Corporation)


,用和申南多
公司同样的方法再炮制了一遍,这就形成了两级放大效果的“基金的基金的基金” (funds of
fund of funds),这些钱都由高盛交易公司指挥。

蓝色山脊公司在 1929 年 8 月的交易价格是相对于净现值溢价 46%,到 1930 年变成折价


24.5%。申南多公司在 1929 年第一次新股发售的时候溢价 103%。当然了,高盛公司后来发
现原来杠杆效应即可加速放大,也可加速萎缩,高盛交易公司的股票从 1929 年最高点每股
280 美元下跌到 1932 年每股 1.25 美元。

167
美国的股票在无纸化之前,一般以奖状般大小的纸张雕刻版印刷。一般同一个公司的普通股、优先股、
债券主体图案相同,按照不同面值印制不同的股票。例如(普通)股一般有三种:面值 100 股的,面值小
于 100 股的,面值大于 100 股的,其中小于 100 股和大于 100 股的具体股量以手写形态填入。这张高盛交
易公司的股票以小于 1 股的形态出现,比较罕见,可能和当时股价较高(数百美元),而美国小额投资者也
有证券投资需求有关。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现在可以从网络上订购一张当年的蓝色山脊公司股票作为留念,
69.95 美元一张。我很想知道如今高盛的那些肥猫们是否愿意把这张股票挂在他们办公室的
墙上。

1929 年新闻报道:

上周,一些被精心挑选的美国精英公众被告知,他们可以购买申南多公司的股票。申南
多公司是一个刚刚成立的投资信托公司,发起之日就拥有发起人提供的 1.02 亿美元。急不
可耐的公众投资者将发行的 100 万普通股和 100 万优先股一扫而空——溢价甚至超过 100%:
普通股的净值或初定发行价为 17 美元,最后确定的公众发售价格是 42 美元,而类似债券的
优先股本来定价 50 美元,最后以 60 美元发出。等到第一天午后已经买不到申南多公司的股
票了。

申南多公司从事的业务是:擅长于“买卖、交易、持有各类股票或证券,参与银团贷款
和证券发行服务,其余公司业务由董事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该公司的董事会列表中的名
字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给这家公司的信誉增光添彩,包括一位知名券商高盛公司,另外是
知名的公用事业大亨哈里森·威廉姆斯(Harrison Williams)。高盛公司是仅次于摩根家族的
大财阀,而威廉姆斯先生,如果他参与的公用事业不幸破产,那么美国每十盏电灯中就有一
盏要熄灭。所以,投资于申南多公司的投资者,其实是把他们的钱交给了高盛公司的悉尼·温
伯格先生和万德尔·卡钦司(Waddill Catchings)先生,以及给了中央国家电力公司的老板哈
里森·威联姆斯,这些手管数十亿生意,扬名万里的名流的名字本身就是价值百万美圆的资
产!

高盛公司——衡量一个投资银行成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他做了多少单成功的证券承
销。许多证券的发行成功都得益于高盛的支持。他成功承销了如下证券:朗巴特药业 41 美
元,沃尔沃斯零售店 55 美元,五月百货公司 50 美元,大陆罐头公司 52 美元,S.H.Kress 60
美元,西尔斯·罗巴克公司 50 美元,联合饼干公司 28 美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家乳业公
司,3 年前发行价格为 33 美元,而该股在这 3 年内已经为投资者支付了 33 美元的红利!该
股价目前还在 78 美元。另有一种 33 美元的股票,目前已经值 624 美元。还有一个传奇是高
盛交易公司——该公司是高盛自己的投资信托公司,去年(1928 年)定价 104 美元发售,
开盘 109 美元,到现在为止已经经历了一次分股一分为二,每股股价(相当于此前的半股)
116 美元,也就是说 109 美元的投资现在已经值 232 美元。

【附录之二·货币攻击原理】

过去 20 年中,以国际炒家带头发动的针对一个主权国家货币的攻击行为已经发生了很
多次,人们对此也充满着焦虑和疑惑。已经有很多历史书籍对于所谓“进攻一国货币”的史
实进行了描述。但大部分叙述,只涉及事实,对于原理仍然不甚了了。本书附录为此在这里
做一个简单明白的原理揭示。

世界上的经济运转,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企业。国际经济上,则可以国家作为经济
的单位——而一国内部又有很多企业在运转,相互发生关系,构成“国家-企业”的双层经
济体系。国家有大小之分,简单的说,大国大都相当于一个较为完整的,能够实现内生循环
的经济体系,这个体系由众多本国企业相互咬合而成,外国企业只是作为辅助元素与本国企
业相联系;而小国,则往往没有自己的经济体系,嵌入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维持自己的生存运
转,好比产业链条上的一个公司。所以中小型国家,与公司有较大的可类比性。

因此,一国遭遇货币攻击,被攻击的国家往往是中小型国家,或虽然表面上国家较大,
但却是外向型经济,高度依赖于国际分工,这样的国家扛不住攻击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一
国遭遇货币攻击,其过程和原理,和一个公司现金耗尽,无法周转下去是一样的。只不过在
国家遭遇货币攻击时,不是像公司破产那样耗尽现金,而是耗尽自己的外汇储备——无法进
行对外收支,导致对外收支中断——这对于高度依赖国际分工循环流转获得生存的中小型国
家来说,自然就是致命的。

我们先看看货币经济运转的基本原理:在纯粹由公司运转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公司作为
生产单位,公司内的人(雇主和雇员)作为消费单位,他们构成了社会。简化的将一个社会
看做一个公司,那么在这个社会里货币是这样运转带动社会的生产-消费的:雇主将上一批
销售所得的货币中拨出一部分作为本期工资给雇员,雇员将本期工资用于购买一部分产品,
而雇主将上期销售所得扣除本期生产支出(雇员工资,即投资)外的部分作为本期雇主消费
用于购买另一部分产品,两部分购买力构成了社会购买力,恰好将本期生产的产品购买吸收
并进行消费,同时雇主收回了本期销售收入,继而进入下一轮循环……
工人消费
资本家消费
雇人生产 销售收回

图附 2.1 货币体系运转原理

当社会中有多个公司的时候,原理是类似的,只不过过程更加复杂,更看不清楚而已。
当社会的产品分成了产业链,有上中下游时,结构也是类似的,只不过各个产业链条环节的
雇主们的支出(投资),不仅包括雇员工资,还包括各种原料和机器的采购而已,而所有消
费单位的最后消费,集中到了终端产品上。因此整体结构更复杂一些。一个典型的分上中下
游的产业链条经济体系,如下图所示。
中央银行
/政府 产品流
中央银
偿还中央银
行贷款、
“买储备”等 行贷款

国内银行系 货币流

偿还贷款
发放贷款 本息
货币创造
产品流
原材料部门 中间品、机 消费品部门
器品部门

对产品的货币支付
货币流
图附 2.2 多部门(分原材料上游、机器品中游和消费品下游外加银行)的一个经济循环结构

而银行的出现,和贷款、存款业务的出现,让货币的平台从普通的物理货币(现金)转
移到了银行(记账货币)身上,银行成为货币的载体,它通过贷款创造了货币,向社会提供
用于周转的货币,并凭借这种货币创造能力,以贷款利息的方式获得自己的“收入”,即在
整个社会流通的货币中抽了一个头,获得购买力,分享社会产品的一部分。这样,社会就分
成了普通雇主、普通雇员和银行三个群体。

银行家对
消费品的购买
银行对工业部
门的贷款发放
物品流 和原有贷款与
利息的收回
货币流
贷款与收回
货币创造流
与消亡流
消费品部门工
人、资本家对
消费品的购买

图附 2.3 引入银行后的货币循环机理

这样相互之间交错的公司、银行体系,形成了自我运转的货币-市场经济结构。这个结
构是一种网络结构。
到此时我们可以看出,公司在这个经济网络中,就好像一个节点,它以金钱(货币)的
流动和网络的其他节点相连。那么其钱的流入,终归是两种:一种是销售产品得到的收入,
一种是从银行那里获得贷款,而钱的流出也可分为几种,即成本支出(付给其他企业购买原
料品和自己的雇员工资)、向银行偿还贷款及利息(利息相当于企业向银行“纳贡”让它具
有消费力)和企业主自己的分红-消费;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股权的募资,也就是发行股票
——由于这部分的流动与本文主旨关系较少,我们不往这个方向细加讨论。

同理,银行作为特殊的节点,与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流出的“钱”主要是贷款,流
入的“钱”主要是贷款偿还和利息,而以贷款名义流出的钱,其实并不是流了出去,而是被
银行创造了出来,只是通过“贷款-再存款”的方式,让银行的客户存款账簿上凭空多了新
的记账数字,同理,贷款归还,倒并非是流了回来,只是一部分创造的货币,通过“取款-
还贷款”的方式被销账。排除自身创造的货币的流出(贷款)和回收(还款),剩下的就是
利息的收入和银行的分红与支出,银行以此得到货币流的平衡。

那么,什么时候企业——这个节点出现危机呢?就是在入不敷出的时候。在正常的情况
下,每个节点——企业手头都会留一些现金沉淀,作为应付随时的开支的储备,好比一个池。
当货币流入和流出相平衡时,这个池子保持一定的存量储备(现金储备)。当企业的这个池
子干涸的时候,又找不到新的流入——例如,得不到紧急的贷款救援,或者无法甩卖资产获
得紧急变卖资产的收入时,那么企业就会崩溃,发生危机。

一国的货币危机与此是类似的。

当然,国家与公司还是有所不同。差别有两点:一点是国家存在目的与公司存在的目的
有差别,另一点是本身结构的差别。从存在目的上来说,公司是追求利润的,希望自己的经
营规模,操控的货币,净收入的货币不断增长。(当然,这显然要求社会货币总量的增长,
这个问题——扩大经济中的货币来源问题目前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国家本身是一个经济
体系,它希望的是经济体系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民分配、享受所得到的产品和服务不断
的扩大——因此国家不应该追求“赚钱”,而且即使要“赚钱”,如下面所述,这个词的本身
含义也和通常的赚钱差别很大。

而最大的区别在于两者的结构:国家有着自己内部的货币,即自己可发行的货币,而对
于公司来说,自己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不能造钱(银行以及某些非银行金融机构除外)。但是
国家也有着可以类比于“公司眼中的钱”的东西,那就是国际货币,或者说外汇储备(全世
界可能只有美国和欧洲联盟是例外,因为他们自己发行的货币就是最广泛接受通用的国际货
币)。

从经济结构上来说,国家往往本身就是一个经济网络,而公司则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当然,世界经济的跨国联系已经非常紧密——无论是跨国借贷、跨国投资(含直接实业投资
和股票等证券投资),国际之间的(国际)货币来往频繁,因此国家更适合看成是在一个更
大的世界经济网络中,以主权法律的边界圈出来的一部分。在圈出来的这部分的网络内部,
主要流通本国货币,在以外的部分,即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使用国际货币,国际货币与本
国货币之间要发生兑换,其中的比例关系,就是汇率。而一个国家为了对外经济来往流动,
必须储备有一定的国际货币以备随时的需要,这就是外汇储备。当然,外汇储备在形成的过
程中(外币流入到本国发行货币的机构——本国中央银行手中),由于收兑的原因,会产生
本国货币投放在本国经济网络之中。以上就是一国与国际环境经济来往的基本结构。

当然,国家有大有小,大国,其本国圈子内的网络相对完整,因此和经济的圈内活动相
比,与圈外来往的经济活动量相对较小,那么本国货币的存量和外汇储备之间的量相比,前
者大得多;反之,中小国家,往往本国圈内网络节点少,不能独立完成经济生产循环,大批
重要的经济物资需要从国外获得,而作为交换,本国生产的大部分产品需要销往国外——否
则,如果本国没有相应生产的物品,则要借入国际货币计价的外债。因此,中小国家的货币
稳定度比大国要低得多,因为它们高度依赖于外界,好比靠带着通向国际网络的氧气管维持
生存。

小国只是世界网
络中的一个节点
大国是一个经济网络 物资来往必须依
赖于国际,必须
银行 B 靠出口和进口维
持周转

上游部门
下游部门 low
utf
中游部门 fore /o
ign low
loan l inf
a
pit
n ca
eig
for

图 2.4 大国和小国经济地位的区别,以及大国与小国外汇储备的不同使用方向(本文未展开)

换句话说,大国自身就是一个经济系统,而小国则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节点。小国如
公司一样脆弱。

这个系统什么时候是稳定的?稳定的标志,就是上述系统中的各个指标变量保持稳定,
这包括外汇储备的存量保持恰到好处,足以支付运转的水平,进而,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
汇率保持稳定。当然,上面所提到的国家的赚“钱”,也是指这个外汇储备的扩大,赚“外
国钱”
(国际通用货币)。不过国家赚钱,除了中小国家以备自己维持生存或增长发展的客观
需要以外,很多时候是没有意义的,特别是对于一个经济结构相对完整的大国来说。因此,
从经济史上看,搞赚钱最猛的国家,就是像韩国这种高度依赖于国外的中型国家。

那么一国何时发生货币危机?那就是本国外汇储备剧减的时候:由于一国的日常运转需
要向外购买产品,需要外币,本国经济系统内部的人们会争相兑换外币满足自己的需求,导
致本国货币相对于外币(国际货币)剧烈贬值。这就好比在公司层面上,一个公司的收付周
转发生困难,继而企业经营发生了困难,发不出钱,买不起东西,自己的生产经营就弄不下
去了。当然,除此之外,这种贬值还会给人们一个强烈的信号,即本国货币“不值钱”了,
由于大批生活物资与国外进口有关,因此这些物资的物价未来会更贵,这种预期会加速人们
去强兑外币,抛弃本币,这就好比银行的挤兑一样,更加剧本国货币的贬值,更加速本国官
方外汇储备的枯竭。
A货币收入 B投资支出

C 业主消
日常营业收支 费支出
及自我消费

企业

债务融资
及偿还

E 还债货币流出
D 借债导致
包括本息
货币流入

小国
B 国内生产必须的进口支出
A出口收入 如大部分国家的能源进口
积累的外 B
汇储备 A C C 其他进口如
企业 消费品等进口
小国不是一个体系
外汇储备不能主动
利用,只能当作存 D E
款备用 B B
A CA C
企业 企业
F用于生产能力 G外国业主的
的外币直接投资 红利汇回
D E D E
E偿还过去形成
D债务借入 的债务本息
(外币贷款 (外币贷款
或外币债券) 或外币债券)

H 购买该国存量型物 I 购买该国存量型物品和资
品和资产(投资于本币 产得利(如本币债券到期,
标值的债券、股票、 如成功投机该国股票房产获
房地产等) 本币利得) 而出或着急恐慌
K 若干年后以在本 性抛出换回外币撤离(危机
J 收购该国生产性 时期心理恐慌真相卖出,甚
国市场上重新上市
资产的方式进入 卖出股权的方式退 至包括本国居民也卖出换成
(1 外国投资者对于 出当年低价收购的 外币)
私有化的参与; 2 危 公司。将IPO后所
机后低价收购大量 得本币兑换成外币
破产企业) 离开

附图 2.5 公司的现金收支和小国的外汇收支之类比

所以一国货币危机和一个公司的经营危机,从结构上来说,是类似的。

但两者有一个重大不同,即对于国家来说,可能凭空遭遇货币攻击行为,使得国家在基
本面还可以的情况下,发生货币危机。

一个公司发生经营危机,一般是因为本公司的本身业务出现了问题,或者自己的产品被
淘汰了,或者自己的产品成本太高,竞争力不足,这些公司自身的问题导致收入小于支出,
发生亏损;或者贷款太多,还贷利息太多,自己的经营扩大没有跟上,这些过度扩张导致公
司的债务危机。总之一句话,一个公司的危机往往是主动的,自己就有问题。

一个国家的货币危机,却未必如此。原因在何处?原因就在于它是一个主权系统,主权
系统内部是可以造钱的——而且不仅是中央银行可以造钱(基础货币),非国家机构如本国
的商业银行,也是可以造出“本国钱”的(造账面上的钱)。曾经有人认为,一国的货币危
机,和公司的财务危机一样,也是自己造孽造出来的,比如 1982 年墨西哥的债务危机,那
就和公司寅吃卯粮,过度借债类似。但到 1992 年的英国和意大利的货币危机,这种观点就
受到了挑战,这说明,一国就是经济结构相对健康,也会被人借机凭空打击(1992 年英国
危机钻的是其参加的国际经济协定与参与国各自经济周期、经济环境不一致的空子)。

如何凭空打击?要达到打击的效果,就要让一国的外汇储备耗竭,该国的汇率暴跌,本
国货币相对于外币(国际货币)大贬值。那么打击一个国家的货币对于发动者有什么好处呢?
简单的说就是牟利。如何牟利?发动者牟利赚的是国际货币,那么这些国际货币从哪里来?
可以认为主要来自于这个国家积累下来的外汇储备——好比抢劫,只不过这不是明抢,而是
变相的抢。

货币攻击抓住了国家货币体系天然的两个弱点:一个弱点是造币系统可被利用,即商业
银行贷款即可造币(银行存款户头上的账面本国货币),从而可以为攻击者囤积弹药,但是
为什么你能够去借款呢?说到底就是自由放任的金融贷款问题。另一个弱点是从众心理,墙
倒众人推,本来没有的坏事,可以通过让人相信有坏事,并做出反应,最后真搞出来了坏事,
就像制造谣言让人们去挤兑银行一样,本来正常的外汇收支本国完全应付的了,突然来了一
个“投资大师”,放出话来“本币要贬值了要贬值了”,大家都信了这大仙的话,都去抢购外
币,结果本币就真的贬值了,所以这是弄假成真,归根结底就是信心问题。

纵观索罗斯之辈攻击一国货币的勾当,其手法从原理上来说,就是两招:第一招先广泛
借取以攻击对象国的货币为单位的贷款,也就是弄到数量巨大的被攻击国的本国货币(账面
货币),第二招就是在该国的外汇市场或其他任何能够牵动该国汇率的国际货币市场上狂卖
该国货币——即将手中积累的这些本国货币兑换为国际货币,这等于给原来相对平衡、有买
有卖的本国货币的兑换市场上人为压上了一块石头,让本国的汇率承压。这个时候,一个国
家的官方中央银行,就要站出来“捍卫本币”,既然攻击者是拿本币兑换外币(国际货币),
那么这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就要拿外汇储备里的外币来换给攻击者。这样中央银行里的外汇储
备就开始减少(因为换给了投机者、攻击者)。如果一直这么减少下去,到耗尽或接近耗尽
的那一天,央行不得不宣布中止自由兑换,或者为了保持自由兑换,宣布本国货币贬值。一
旦宣布贬值,那么攻击者的目的就达到了。假设一国宣布本国货币贬值 50%,那么投机者
就从中大赚其钱,因为它已经将手中的从其他银行借来的本币在市场上换成了国际货币(这
些国际货币不少可以认为就是来自于外汇储备),现在要做的事情只是还款,由于本币已经
贬值,因此只需要用原来 50%的国际货币,按照新的兑换价格兑换成本币归还给银行,再
附加上利息即可——这点利息和汇率变动导致的巨大差价可谓九牛一毛(因为这种攻击从吸
纳弹药(攻击者从本国银行借款本币)到战役结束(实现汇率剧变),往往不到 1 年)。收益
可谓丰厚。

投机者就是这样得利的,由于他的发动攻击主要来自于贷款,所以相对于他自身的本金
(需要有一定的本钱才可以借到大量的银行贷款)来说,收益比很可能是非常巨大的。而留
给被攻击国的,则是经济秩序的紊乱:汇率的剧变使得大批本国企业的经营由于进口材料本
币价格的暴增而无法维持下去,不得不倒闭,造成大批失业——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副产品,
就是本国出现大批经营不下去而被迫甩卖的本国企业,供国际资本大量收购;而被攻击国的
货币信心遭遇崩溃,不得不向国际组织借款国际货币用于对该国货币汇率的信心维持,而这
些国际组织如 IMF,往往以担保自己的这笔贷款安全为由,要求极高的利率,并要求提高本
国国内的本币利率,实行紧缩政策,削减民用开支带动的进口,尽快的制造外汇收支盈余来
支付 IMF 贷款的国际货币计算的利息,这种极高的利率又使本国经营环境非常艰难,最后
该国往往是以向国际投资者私有化该国的国有资产换得外汇来支付 IMF 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从整体上来说,这是制造混乱,降低了整体的福利水平和生产水平,但投机者个人却从中中
饱私囊——尽管吃下去的肥肉其实远远小于社会混乱带来的损失。因此投机者以巨大的社会
代价谋取一己之利。所谓“宏观”对冲基金(Macro Hedge Fund),貌似风光,其实所作所
为,很多就是此类损人利己的事情。

当然,并不总是投机者一进攻,本国外汇储备就会哗啦啦减少,直到逼迫官方不得不宣
布贬值——交手双方都是有成本,或者是有底线的,否则,投机者就总是赢了。这成本在于,
投机者发动攻击的弹药,也就是大批被攻击国的货币,绝大部分不是它自己原有的货币资产
(本钱)兑换而来的,往往都来自于本国银行或其他地方提供的借贷。贷款要支付利息,随
着时间的推移,利息将不断产生出来,这就是投机者的成本,时间拖得越长,投机者无法周
转下去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如果时间一长,投机者往往要安排滚动贷款,维持压力,而如
果第一批借来的弹药打完(都换出去了)而汇率仍然没有变化(贬值),投机者还要借第二
批筹码接着打,这会迅速加大贷款的规模;至于本国央行,它的捍卫成本是显而易见的,那
就是不断向外掏钱(外国钱)来捍卫本币的外汇储备。

因此双方都有途径去破坏对方的努力,增强己方的力量。对于投机者来说,他希望带动
的是雪球效应,也就是瓦解所有持有本国货币者(本国央行当然除外,因为它就是印本国货
币的)的信心,实现墙倒众人推。所以如索罗斯之流发动攻击时,都要联合各路人马,云集
被攻击国的上空,在一个时刻突然发力,集中抛售该国货币,形成泰山压顶之势,杀你个措
手不及。这样能最快最有效的摧毁信心。而对于它的弹药来源,它必将力求于能够实现贷款
滚动(以旧债还新债),防止在该国货币被逼的贬值之前,就出现贷款到期而必须偿还本金
加利息的情况——那样它将不得不买入本国货币,从而缓解本国货币的抛压,前功尽弃。

而对于一国央行来说,它所做的破坏投机者实现自己压本币贬值的措施,除了拿本国外
汇储备和投机者硬拼之外,还有几条办法,一类办法的思路是封锁对手,例如破坏投机者的
贷款来源——因为在带动雪球效应之前或为了维持雪球效应实现逼迫本币贬值之前,投机者
要不断的借入本国货币再将其抛售为国际货币,因此它们要不断的进行本币贷款。本币贷款,
只要本币在国外还没有十分国际化,往往来自于本国银行,因此可以行政命令本国银行不得
再向此类机构提供贷款——而此前本国银行之所以会提供本币贷款,无非是为了“开展业
务”,图几个利息而已,在这种国难当头的时刻,强行行政封锁是可行的。另一种稍轻的办
法,是提高本币贷款利率,这可能是考虑到如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宣布禁止贷款,那么外国投
机者可能制造马甲出来绕过封锁,使得封锁政策往往到最后要对外一律禁止贷款——这显然
是社会无法接受的,因此提高本币利率,抬高外国投机者贷款的成本,使得它成本巨大,知
难而退,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途径,这在历史上是经常发生的情况,例如 1992 年投机者对
于北欧货币的攻击,以及 1998 年对于香港的攻击,隔夜拆解利率年化利率均达到过 100%
以上。这种措施的缺点是对自己的经济系统杀伤巨大(因为很多本国企业相当于被人为强加
了高利贷)。第二类办法的思想是充实本国储备,在短时间内,当然不可能通过正常的外汇
收支扩大本国储备,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和外汇储备的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央行,或者国际上
其他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第三国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定,调用用之不竭或极大丰富的后备外
汇弹药库(如果和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定,那么本国央行就可以印发本国
货币,按照固定协定汇率交换国际货币发行国央行印的货币,换给攻击者,换回本币),从
而实现了“乾坤大挪移”,让攻击者的攻击打了个空。当然,由于目前世界的国际货币主要
是美元,美联储历来不干这种助人为乐的好事,所以这种解决路线已有的案例,只是 2009
年初韩国和中国、日本等国央行签订的外汇互换协定,化解韩国货币危机。

投机者的攻击基本原理就是上面所说的两招。当然他可以有更多的辅助的招式,比如结
合被攻击国的资产市场——例如股市、楼市,进行做空,为什么要做空?因为在对被攻击国
进行货币攻击的时候,总体上来说,制造的氛围方向是要让资金“撤出”该国(即掀起拿本
币换外币并带走的狂潮,实现贬值),那么最方便的带动撤离的资金就是在证券市场上和其
他容易变现的资产如房地产上,一旦撤出,股市等即下跌。而所谓做空,即在抛售本币的同
时,还在该国股市上做空,具体可采取的方法是卖出大量股指期货或卖空大量股票,卖空制
度需要有抵押本币资金进入该国资本市场(股市、期市)——则当时为发动攻击而准备好的
大批本币弹药,即可一部分在汇市上做空(兑换成外币),一部分在股指期货(期市)、股市
上用于抵押,实现卖空。这种在汇市、股市、期市上连续发动的进攻,就是立体式进攻。在
1998 年对香港的围剿上即曾用过。以这种方法,假设被攻击国当局在货币汇率上挡住了攻
击,使得进攻者没有实现通过逼迫汇率贬值而使得自己牟利,但若一国的资产市场被拖了下
来,则该进攻者依然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本币),并兑换成国际货币取走。只不过那时所
掠取的财富(国际货币衡量),不仅限于被攻击国央行的外汇储备,还来自于其他在被攻击
国的资产市场的参与玩家(无论本国参与者还是外国参与者)而已。

而上面所提的国家的主动防御中,如果选择升息,很容易带动证券市场下跌,从而使得
进攻者在股市、期市上得逞。因此,在这种连环套的进攻中,进攻者是容易占有较大优势的,
即本国当局在抵御汇率压力时,很可能加剧它在资产市场上的溃败。连环进攻的原理和货币
进攻一摸一样,也就是通过借取大量本币资金,疯狂花出去卖空(抵押出去),造成压力而
实现。一般说来,如果发动连环进攻,这个国家的资产市场最好有可以做空的理由,以方便
众人相信,带动风潮。最方便的情况自然是被攻击国已经有了资产泡沫,方便攻击者下手。
这也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和香港汇率保卫战中,攻击者采取了立体进攻方式,而在 90 年代初
对欧洲国家的进攻中则专注进攻货币汇率的主要原因。

这就是货币进攻的过程和通过它获利的机理。

简单的说,这种货币进攻的过程,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本来运转的好好的货币
经济体系,因为人为制造出来一笔空穴来风的账面货币,在内外货币兑换上横生干扰,破坏
整个系统的稳定,最后弄假成真,让横生插入的进攻者获利,同时让国家陷入瘫痪。纵观整
个过程,似乎被进攻国相对软弱无力,是一只挨宰的羔羊。

那么一个国家为什么会那么傻,傻到打开大门让投机者来攻击自己呢?这岂不是将自己
暴露在密集的潜在火力攻击之下?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不可避免的,即作为一
个经济系统的管理者和运作者,国家(央行)就银行体系的领导人一样,要小心翼翼的维护
着这种“准备金支持的金融体系”的稳健,善于保持人们的信心,让他们相信经济没有问题
——只要相信经济没有问题,那么经济就没有问题,如果大家都相信经济有问题,那么就真
的会爆发问题;好比银行,只要大家相信它能好好运转下去,它往往就能好好运转下去,如
果大家不再相信它,进行挤兑,它很可能一夜之间就崩溃了,加速的完蛋。在国家的经济对
外交往上,外汇储备的功能和作为银行储备现金的准备金的功能是一样的。

第二个原因则是本可以避免的,即一国执政者往往在国际流行理论的诱惑下,采取了更
容易暴露自己的汇率政策和资本进出政策。其中一个思想是这 30 多年来全世界的金融开放、
资本进出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既然赋予了“资本”更多的选择权,那么按照“选择
自由更多,可达到的成就就更多”的规律,这将会有利于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且不论这种看
法没有考虑到实体经济投资中可能出现的剥削结构,就本文所说的货币攻击而言,“资本”
——这个资本还是进攻者调动本国贪图一些眼前小利(贷款利息)的银行所人为多出来的一
批游动货币,绝非一定要投入到漫长的,需要极大耐心和毅力建立的生产事业中去,完全可
以进行扰乱货币流动体系和经济生产消费体系的干扰流的破坏性活动。

另一个导致金融危机频发的国际流行思想是鼓吹金融过分自由化,例如在货币攻击的原
理过程中,本国商业银行就起了弹药提供者的功能:本国商业银行只要有利就放贷(其实是
创造货币),而不问这些货币的用途和流向的行为,是为攻击者提供砝码的主要因素。这种
天然有利于攻击者的环境,正是鼓吹金融完全自由化,谁支付利息高就贷给谁的思想造成的
——这种思想的原理在于“出价最高者必然最有能力”,而从上面文章来看,能够支付最高
利息的人,其赚钱的来源,未必来自于最高的生产力,而来自于歪门邪道的变相掠夺。

总之,一国领导人若简单的相信了那种堪称意识形态的金融理论,必然开门揖盗,让自
己的国家暴露在随时可能发生的流氓攻击之下。

【附录之三·高铁货币注入理论——论如何避免不必要的高铁债务危机兼谈其他货币原理】

(编者注:关于高铁货币理论的文章,本写于 2009 年 3 月,系针对 2009 年“两会”期间部分


财经界人士出于传统观点而对于四万亿投资中高铁投资的坏账质疑而作。2009 年底武广高
铁开通进一步点燃高铁讨论以后,又做了简化和修改。
从运营上看,自武广高铁于 2009 年年底通车以后,经营较为顺利,引发误解的隐忧已
经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得到消解。另外,就我国高铁具体的项目融资而言,的确存在
引入民营资金,借助股权方式进行融资的考虑,因此名义上的债务比例不大,前景似乎看来
比日本的高速铁道要好。但笔者在本文论述的货币原理依旧成立,当作为重要的理论参考纳
入考量。)

2009 年 12 月底武广高铁开通,引发了社会热烈的讨论。讨论的内容主要有三点,第一
点,票价是否过高,第二点,铁道部对普通铁路上的部分上座率低的低效率客运进行停运是
否合理,第三点,高铁赢利能力问题或未来债务危机问题,即由于高铁建设来自铁道部发行
的部分对应债券,在此还债压力下,高铁的经营能否在财务上赢利,甚至是否有能力偿还投
入贷款资金的本息。

前两点,特别是停开部分普通客运,对于充分发挥新老两条铁道的效率功能,提高老铁
道的货运连续运营的效率,改变目前既有的老铁道上客货交错运行,客货列车效率都未得到
充分发挥的状态,有重要意义。在此不作论述。关于高铁选取的速度、技术等方面议题,如
采用 250 还是 350 公里时速列车的问题等,则有专门的技术领域人才进行论述,笔者在此都
不作表述。笔者在此要阐述的一个观点,是针对笔者认为实属无谓引发恐慌的“未来高铁债
务危机”而提出的高铁货币注入理论。

在武广高铁开通前后,有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 Pettis 教授,财经评论员叶檀女士,对于


高铁项目的债务可偿还性表示怀疑,主要依据是,高铁的修建使用了大批铁道部通过铁道债
融来的资金,由于投资金额过大,在未来的运营中,高铁带来的收入可能难以弥补各项财务
成本,包括每年的运营成本、折算的折旧和庞大的利息支出。这种传统的财务观点并不罕见,
事实上,在 2008 年底宣布铁路建设加速之时,就有铁道部内部的声音提出了类似的困惑。

按照目前国际高铁以及其他公用轨道交通项目如大城市地铁运行的经验,高铁项目上马
以后,作为一个实体本身168,往往陷入亏损境地,甚至难以偿付贷款所需要偿还的利息。在
法国的高铁、日本的大部分高铁线(东海道线除外)、我国上海的地铁等,都出现了类似的
情况。这似乎成为了一种魔咒。武广高铁开通后,即使设定的相对较高的票价169,也仍然可
能出现主营客运业务难以偿付成本,甚至支付贷款利息的情况。

为此,对于此类高铁等民生性大规模投资项目,应有新的认识,不拘泥于传统的财务视
野,而应该具有宏观-微观兼具的眼光。传统的财务视野的主要缺陷,是把眼光局限于一个
公司实体(任何公司实体均可视为社会经济运转的某个节点或某个部分),只盯住其财务盈
利与否,缺乏对公司实体以外的货币流动的考察,也不去理解在增长经济中货币的增长来源
何方,或者说,这种理论,在宏观的货币增长理论和微观的公司运营理论之间存在着空白、
鸿沟,这使人无从了解宏观角度下的全社会货币运动现象。笔者的观点是,在增长型的经济
体中,高铁此类运营性项目,可以采取新增货币注入口的方式进行特别对待。也就是说,从
传统的财务计算上,高铁不需要进行盈利,或者用另一种说法,高铁应当免除大部分建设时
期的投资形成的铁道债务,将这些债务转为国家股份,即铁道债转为国债,再由中央银行逐
步收购之,并在中央银行手中勾销国债,毋需偿还。因此,大批所谓忧虑未来高铁债务危机
的观点,都是账簿上的危机,可以在轻松之间化为无形。
当社会的生产扩大时,为了防止通货紧
一个市场经济中需要货币进行社会流转 缩,必须有新的货币注入社会经济流通
好比水在一个圆环中循环流动 以满足社会的客观需要,因此必然有社
会的某处,成为货币注入口
新造货币从某点注入
作为货币注入口

附图 3.1 以注水来比喻新货币必然在系统的某点上注入,而这点从财务上来看净收支(不考虑补充的新货
币)为负

严格的说来,高铁货币注入理论并不是专门适用于高铁项目的理论,而是对于在增长经

168
国外的改革一般将其改造为专门公司,以期望这个新的交通项目能够作为“带来财务利润的有财务价值
的资产”吸引二级股票市场的投资者。
169
笔者认为合理的票价在目前价格的 7 折左右,即一等车厢 500 元,二等车厢 350 元。
济体中的任何大规模基础民生施工项目都适用的理论。当然,具体而言,由于这种大型项目
中的设备、技术等物品,一般都比较高级,一些国家兴建此类项目时,往往需要向技术先进
国进口。因此,严格的说,这一理论还必须考虑设备、技术是否是本国生产,与本国货币是
否是国际上愿意并持有的世界货币两大因素。这两大因素的异同,共可分为四种情况,其中
三种,货币注入理论均适用,只有在最后一种,即本国不掌握相关技术无法自我生产主要部
件,同时本国货币并非世界货币的情况下,货币注入理论不适用。

高铁货币理论的本质是现代增长型经济中所需要的新增货币注入社会办法的普遍理论
的一个特殊延伸。现代经济中货币的产生分为两级,一级为基础货币,另一级为在此基础上
银行通过贷款-存款机制产生的银行存款帐面货币170,其中基础货币,分为依靠中央银行通
过公开市场操作间接吸纳(新)国债放出新币,和一国对外出口获得国外货币后由中央银行
放出本国新币吸纳两条渠道,进行释放。考虑到有进出口货币的互相抵消,从整体上来说,
全世界范围内的各国基础货币,归根结底是由各国中央银行认购各国国债形成的,只不过有
的国家国债放的多(如美国),有的国家国债放的少而主要依靠外汇占款形成本国货币(如
中国)。在当前美元作为世界最大的世界货币下,美国国债,其实是世界基础货币的最终来
源的基础,美国新增的国债,在目前的局势下,其实是世界生产扩大所需要的货币发出的渠
道。——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进口等模式,美国享有了不对称的好处——尽管在其民
众享受消费物品流之后,美国政府的债务尚留世间,且在美国联储以外,但目前还在依靠新
债滚旧债的模式持续滚动下去。

作为货币基础的国债,在经济体的每年总生产不增长的情况下,通过在旧债到期时期发
行等额新债进行滚动实现货币的持续存在,而利息以货币发行者的收入流和支出的形态参与
循环形成稳定格局。而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债务的存量也应发生同步的增长。凡持有在终
极基础货币发行者——中央银行手中的国债,导致的政府的偿息义务,其实并无意义,可即
刻抵消销账,甚或这部分国债本身,也可以改动名义为“无息的国家商誉票”——因为中央
银行并不需要成为牟利机构171。因此,也可以看到,凡是持于本国终极发币机构中的本国国
债,作为货币增长所需要的惯常途径的副产品(因为通过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买入新国债而让
新货币流入社会肌体的货币扩增办法,目前是国际通例),实并无所谓债务危机恐慌之必要,
首先可两相抵消,免除利息,进而则可直接销账,让终极的基础货币成为名副其实的在社会
流通的基础货币。在目前盛传的美国国债“大泡沫”故事中的国债,其实有一半左右属于这
种美国左手欠右手的不需要忧虑的国债172,虽然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的外国实体和私
人实体持有的国债剧增是十分严重的问题,但目前的坊间流传的潜在危机股市,的确是不客
观的夸大了问题的严重程度,其中对于美联储持有的美国国债的那部分债务偿付问题,其实
是伪问题。173

170
为避免混淆此处不考虑其他准货币。
171
如果真的成为牟利机构,则中央银行将成为实际凭借自己的终极发币垄断权借国债利息而享有巨大利息
收入流——这个利息其实来自自己印刷的一部分纸币——的巨额食利机构。另也可对比商业银行与中央银
行的资产负债表,商业银行负债方为对外付息的存款,资产方为对外收息的贷款,两者利息总额之差为商
业银行利润来源之主体,而中央银行负债方为无息之纸币或央行账户存款,资产方虽目前为国债等生息资
产,然作为货币供应主体资产方应为无息为更恰当的对应。
172
事实上,在账面上美联储的利息收益扣除其必要开支外,大部分的利润都上交美国财政部,而美国财政
部又是国债利息的支付人,在实际操作中对于美联储持有国债的大部分利息都进行了直接对冲抵销扣减的
操作。
173
当然,美联储自 2008 年 9 月起大规模注入的基础货币,引发通货膨胀危险,这可能是真问题,也就是
说,在货币发行实体即联储内的财政部债务——美国国债的问题,是伪问题,而在货币发行实体即联储外
的联储自己的“债务”——美元货币的问题,是真问题。
然而,外形为债务(即国立基础货币发行机构持有的国债)的货币注入管道,并非需要
局限于国债——即国家实体发行的新债务。某些重大工程的施工,需要运营实体发行大批债
务融资,以向上游设备供应商和工程商采购设备、施工项目。这些巨大的、应用现代高新技
术的运营实体,如自己单打独斗,很可能因为建设期发行积累的债务存量巨大,利息负担极
高,导致账面上的亏损,使得经营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这部分运营实体的债务,可以通过
以下手段,转化为国家债务,并纳入新增货币体系管道内,进行利息冲销或者债务本体的销
账。以高铁为例子,设原为商业银行认购对应建设时发行的铁道债,则可将商业银行的铁道
债资产与国家新发行国债进行直接交换,商业银行转为持有新国债,而国家持有铁道债,国
家再实行铁道债转国家股,免除高铁的账面偿债义务,成为高铁的股东,接下来可由中央银
行将商业银行持有的新国债专为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央行账户存款(基础货币的一部分),
从而改由中央银行持有这笔(新)国债。最后这笔中央银行持有的新国债,纳入到利息对冲
免除甚至直接销账的处理范围内。此即将重大工程改为货币注入管道的操作方法。这样,从
操作后效果来看,运营实体免除建设期的铁道债,轻装上阵,反倒是可以作为普通的商业实
体,进行商业盈利运作参与经济循环运行。

另外,此将大型工程运营实体债务吸纳为国债作为增发货币的过程,与通过普通国债增
发货币的操作相比较,似乎更具有合理性。普通国债增发货币,其新货币的首先获得人是政
府,其投放可用于投资形成新的社会生产,运输,服务能力,也可以用于自我消费性支出,
若过多用于后者,可能发生通货膨胀;而大型工程运营实体投放的货币,必然通过其施工采
购,形成了新增的社会生产服务能力(如高速铁路),一方面投入了货币,另一方面也相应
形成了新增社会实体经济能力(当然增加的比例未必相等),更属于名正言顺的货币投放,
更少通货膨胀之忧虑。174175

因此,日本、法国的高铁在理论上的所谓财务危机忧虑,所谓“前世用尽后世钱”的悲
凉感慨,其实毫无必要,钱是不可能通过乾坤挪移进行时空转移——此所谓“前世用后世钱”
理论上的荒谬,钱也不可能因为花费就从世界上消失的无影无踪,所谓钱的“花费”,只不
过是在社会实体之间不断转手循环(除了贷款创造的账面货币在还款时消亡除外)——此所
谓“用尽后世钱”之“尽”的荒谬。只需要账面操作,就可避免无谓恐慌。当然,对于操作
减免的数额,还应详加考量,例如,未必需要减掉全部建设的高铁的铁道债,可以减免其中
的一部分,让其可以在剩余负担下正常商业运营即可,或可根据社会货币新增需要,酌情减
免部分而非全部债务。另外,在具体的操作手法上,上文所具体建议的,乃是采用一系列的
债务置换,债转股等工作“吸纳”掉运营实体(高铁)的铁道债,是先免债后运营的办法,
理论上还有一种方法,即是保留高铁铁道债,但是在运行中补贴其账面亏损或不断一次次通
过国家注资的方式进行资本金的“补充”。不过,考虑到媒体舆论往往无法正确理解和社会
情绪,以及运营单位的人员情绪,采用尽可能先行解决的办法,似乎比较好。

通过人为创造货币以满足社会需求的经济操作,不仅仅在于新增货币注入上。事实上,
人为创造产业(从而人为维持一部分货币流过人为创造的管道)和人为创造新增货币,其实
是宏观经济管理维持社会需要和稳定的两类措施,这两类措施之间经常出现交叠。前者主要

174
通货膨胀的危险在走新增普通国债路线,若政府用于自我消费性支出且社会其他私营部门未实现生产能
力扩大的时候,是存在的。
175
事实上,也可以和贵金属时代的经济做一个类比,在贵金属作为货币的时代,货币是黄金,货币注入管
道是金矿,矿主其实是第一批获得“新造”货币的社会实体。而在高铁时代,货币注入管道是高铁工程,
南车、四方等机车厂和中铁、中铁建等工程建设商作为第一批获得“新造货币”的社会实体,可类比于贵
金属时代的金矿的采矿者。
用于在经济萧条或者出现社会技术进步过快导致就业危机时的就业创造,例如古罗马采用立
神庙柱子招工的办法吸纳城市自由民无产阶级就业,中国古代开挖漕运和疏通以保持对工程
民工的就业,而现代的一个典型例子,其实就是凯恩斯将新钞票放入瓶中,认为埋入土堆,
雇失业人群进行挖掘,所获得的瓶中纸币作为“计件工资”发放。而中国一些民间思想新锐
“异想天开”设想的组织闲散人员整天跑步唱革命歌曲,发给工资形成消化产品购买力的例
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以上例子与高铁货币操作之间主要的区别是,前者这些“管
道”里干的活动,多为无生产性的,是纯粹属于找个耗费人精力176的借口进行货币投放,而
高铁这个管道还建成了世界伟大工程,因此,后者的意义,似乎又比前者为大。

然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作为本国货币的注入管道的前提条件,对应的是接受本国货
币的区域范围内的实体经济的增长和扩张。因此,若本国货币只是普通的一国内流通的货币
而不为其他国家所接受,那么就需要其采购的设备、工程服务来源于本国。我国高铁,自利
用加拿大庞巴迪,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和日本新干线四家技术后,经过数次“3 辆原
装,6 辆合作生产,51 辆完全国产”的吸收方法,已经将这些技术以很低的代价完全吸收并
加以发挥,完全符合这一条件。相反,若本国货币不是世界货币,而本国又需要向外国高价
(外币形式)采购国外技术和服务,则货币注入管道理论则无法应用,我国台湾省的高铁就
存在此类问题(外购日本设备),因为其采购的支出,须反映为一国外汇储备的使用,而实
质上乃是本国其他产品与他国高铁设备的交换,因此,这就不是账面调整能解决的问题了,
而是“真金白银”的物质支出。但若本国货币为世界通行货币,而本国却不具备此类技术,
仍存在借机占有他国成果的可能,因此本理论仍然可用,例如美国若从中国进口高铁设备建
设美国高铁,则属于此类情况。

我国交通运营方面,目前高铁与航空呈现竞争状态。众所周知,我国民航运营系统,特
别是几大航空公司,长期存在着资本金受到财务侵蚀,国家反复进行资本金“注资”的现象,
颇受媒体、民间诟病。航空业的这种情况,并非我国独有,美国大量的航空公司也存在着此
类情况,就其原因,多为资本开支巨大,利息负担沉重,所以原理上和高铁是类似的,理论
上似乎也可以作为货币注入管道处理。另外,在高铁运行历史上,如在日本,也存在着高铁
主营业务客运运营盈利,但拖累原有老铁道的客运,形成整个铁道系统的亏损的“变相亏损”
情况。因此,在我国,高铁导致的变相亏损,可能会以航空公司亏损加剧的形态出现。理论
上,这一变相亏损,可采用对变相亏损的对象进行“扶持”,将货币注入管道覆盖到变相亏
损运营实体上来解决——例如,日本即采取多照顾老铁道系统的办法。那么,我国的民航系
统是否要获得这一待遇呢?值得留意的是,上文所说的本国生产设备的必要条件,我国商用
大飞机并未建成,民航系统的飞机,均为巨资从美欧购买,因此并不符合货币注入管道的条
件。因此似乎没有扶持的必要。另外重要的是,考虑到能源耗费,铁路及高铁均为最节能的
出行方式,而航空则处最为耗能的出行方式之列,从物质节约的角度来说,也没有人为维持
过多航空运营行业的必要。

类比的准货币投入口项目,范围可以很宽。以新造货币对全民社保基金进行填补也是一
个例子。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社保、养老、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亏损”的并非少见,如美国
的两个医疗保险计划,以及台湾健保等。其实,养老基金“亏损”的提法本身就大可商榷,
它本来就需要亏损以成为货币注入口,而不是当成公司一般去运作获取“利润”,以此为论,
智利等国在皮诺切特时期,将全国社保体系进行私有化,以私有基金公司去操作,其实是走

176
故意耗费人的精力,乃是避免出现社会激励失衡,让在正常工作的人涌入不劳动即可获得获得收入的福
利领域。
上了邪路。

医疗保健项目的危险,并非在账面上的破产,美国对于两大医疗保险计划何时发生国家
破产的讨论,从问题本质源起上来说,似乎是杞人忧天。然而,医疗保健、社会保险项目,
的确存在着真正的危险,这真正的危险,来自于人口结构——它决定的是否有足够的真实有
生力量(可提供的实际医疗资源甚至广泛意义上的生产力资源)来支撑老龄化的人口。真正
的问题将出现在实体层面,而并非账面层面——后者可以通过货币增发的办法轻松解决——
但解决的前提正是该社会的“医疗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是不断提高的,否则,在人口萎
缩的社会,即便实行了账面填补,也将出现“医疗服务价格的通货膨胀”(医疗保障体系)
抑或全面的通货膨胀(社会保障体系)。

高铁货币注入管道说,不仅是为了驳斥不必要的高铁债务危机论,而且从中出发,可以
看到其广泛的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总结其本质,其实是抛弃伪问题,聚焦真问题,摆脱
财务幻象,着眼实力提高,看清社会运行,真正对症下药。

附:几个轨道交通运营发生亏损的案例

日本铁道-新干线:
“ 1964 年,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建成通车,也就是在这一年,日本国铁开始出现赤字。其直
接原因是新干线建设大量投入资金,通车初期运营入不敷出。虽然新干线不久就转亏为盈,
但在东海道线基础上,又连续修建山阳、上越、东北等线,造价猛增而运量不大,全部亏损。
所以从新干线整体来看,多年以来亏损严重,在政府的巨额补贴下仍无起色(当时亏损达到
37 万亿日元,而补贴的总额也已经达到 7.4 万亿日元),于 1987 年直接导致了日本国铁公司
解体,改为私营。
因此东海道的良好经营状况,是目前高速铁路的一个特例。这与它足够的高端客流和科
学的管理相关,并不是个简单的技术问题。且东海道线建设的同时,原来连接东海道线沿线
诸城市的老铁路开始出现亏损,总体来看,仍然是亏损的”

法国法铁:
“ 遗憾的是,TGV 并没有能够为法国带来想象中的巨额经济收益,整个法国高速铁路全部
处于巨额的亏损状态中。以 1981 年投入运营的东南线为例,几乎就没有盈利的记录。1995
年还由于财政困难,铁路公司冻结工资,造成工人罢工 3 周。整个法铁到 1996 年债务累计
超过 2000 亿法郎,并因此导致当年的铁路改革。转移债务之后,法铁仅承担 440 亿法郎的
债务,并享受优惠的运营条件,但是此后的 1997 年和 1998 年,仍然亏损 9.59 亿和 5.28 亿。
因此有的媒体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奇迹没出现,麻烦一大堆!”

台湾高铁:
(台湾高铁在建设中不仅存在技术引进带来的巨额外汇支付问题,而且还有地方党派斗争带
来的高铁车站选址不当问题,这使得台湾高铁的乘坐很不方便。但这些并不干扰本文对于高
铁货币理论的讨论)
2008 年 3 月底:
“ 据台湾“中广新闻网”报道,台“立法院”上午审查高铁基金预算。“立委”认为,高铁目前
的财务状况并不理想。据指出,今年春节是高铁营运最好的一个月,收入达到 17.3 亿元,
但是距离打平支出,还差了 3.7 亿,换言之,每个月都有 3 亿元以上的缺口。
对此,台“高铁局”承认,根据高铁公司的数据显示,到年底前的财务缺口约新台币 40 到
50 亿元,必须解决。”
2008 年 8 月底
“ 中新网 8 月 29 日电 台湾高铁公司昨日公布财务状况报告,上半年累积亏损超过半个资
本额,大亏 535 亿元新台币,其中利息及设备折旧支出就占 510 亿元。据台湾媒体报道,台
湾高铁通车一年半,今年 7 月单月营业收入超过 20 亿元,扣除利息与设备折旧,收支已可
损益平衡,且至 8 月 9 日止票箱收入高达 140 亿元,超越去年全年票箱收入。
2008 年 12 月
“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高铁大股东的‘中钢’公司,决定今年将过去投资高铁的新
台币五十七亿元全部认列损失,并表示以后不会再投资高铁。“中钢”也决定停止高雄宝来温
泉 BOT 投资案,两项都是民进党执政时“中钢”大力支持的投资案。”

上海地铁系统: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与北京轨道交通统一 2 元票价相比,目前上海的轨道交通较贵,平
均市民每天上下班花在公共交通上的费用达到 10 元左右,希望市政府进一步出台民生政策,
降低市民出行成本。
对于这样想法,韩正市长表示:‘目前上海已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 230 多公里,每天客
流 300 多万,2008 年收入 35 个亿,但是仅需要返还的利息就高达 28 亿,收入仅够支付利
息,银行贷款的本金如何归还,还是个未知数。’(笔者提醒读者特别注意这句话)
韩正市长表示:‘上海近期完成了到 2020 年的《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案》 ,规划
城市轨道线路总长达 880 公里,未来还要需要投入 2100 亿,其中 60%银行贷款,35%需要
由政府支出的资本金 860 亿,外加前 13 条线的资本金缺口共计 1000 亿。’
面对这方面的困难,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表示:"中央领导对于上海经济发展很关心,
并为上海的发展出谋划策,找到了很多出路和办法,例如建议通过采取动用银行的贷款做项
目资本金,这样财政就能空出一部分解决其他民生和社会问题。”

2008 年底铁道部内部工作人员的针对铁道 2 万亿元投资(2008 年 11 月公布)的看法:


“ 这几天在部里闲谈时也有人常常提起这 2 万亿投资……不过自己对这 2 万亿却没什么激动
的心情。
说到 2 万亿投资,既然要投资肯定要有资金来源,要有真金白银,可这 2 万亿的真金白
银从何而来?看过网上的新闻,里面说的都是发改委批复了某某投资计划,发改委同意了投
资计划有什么用,他又不给钱。国家财政会给钱吗,照这几年看可能性不大,今年铁道部从
财政部兜里掏出的钱不过格拉段的几个亿和汶川地震财政补贴的几亿元,其他再无(铁路建
设基金是铁道部从左口袋放进右口袋不算真的财政给钱)
国家财政不给钱,2 万亿从哪来,肯定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铁道部自己掏?铁道部一年
运输收入也没有 4000 亿,几年不吃不喝才够,而且现在经济形势不好货运收入欠收比较严
重(大秦,广铁)。铁道部自己拿不出钱那只有一条路了,借钱,借钱去修路,借钱去买车,
借钱去完成这 2 万亿投资(个人之前看过计划司上报领导的 09 年 4000+亿投资计划,里面
铁路债和银行借款占主要部分。今天听说报发改委 09 年投资计划改成 6000+了,具体文件
没看到但资金来源主要部分还是债务吧)。
既然是借钱,肯定要还的,先不要考虑 2 万亿的本金,就每年几十亿几百亿的利息这个
负担就够重了。
2 万亿有了资金来源下一步就要投资,就是花钱,谁花钱,铁道部去花钱,谁受益,肯
定不是铁道部(最近几年),铁道部不过是个过手财神。铁路是由建设局去修,机车车辆是
南北车造。
2 万亿投资砸下去最先受益的是建设局、南北车和其他相关行业,铁道部收获的是铁路
里程的增加,火车站规模的扩大(最近看到文件,新杭州站投资 130 亿左右,北京南站不过
60 亿)和机车车辆保有量的增加。铁路里程的增加不代表客货周转量的增加,火车站规模
扩大也不是说可以提高旅客票价。
铁路运输有自己的业务范围,铁路收入也不是简单的靠铁路里程、车站数量、车辆保有
量这种简单的量的增加而增加,可能从长远来看这 2 万亿投资可以为铁道部带来多少收益但
最近几年 2 万亿投资的利息会让铁道部过得更苦。
最后,今后几年大量客运专线竣工投产,不知到时候这些客专公司是盈是亏。记得当时
做京津城际客专可研时,几位专家做出来的结果不是多少年盈利而是几年后资不抵债。现在
听说京津城际比较火(从开通到现在没去过南站也没坐过,听同事介绍)可财务上的结果还
是不盈利。”

【附录之四·非对称生存】
(2009 年 8 月,修改于 2010 年 3 月)

一 中国版“肥猫”

“如果不是签证延误的原因,我应该在新西兰滑雪, 一位中国大陆的私募基金经理(在维
基里中国私募基金被定义为中国的对冲基金)悠然的在火热深圳的一栋高楼里的明亮玻璃办
公室里说。”

这是国内某知名杂志对于中国金融人群的采访。这句话在一个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足
2500 美元,中位数人年可支配收入不足 2000 美元的国家里,显得非常的刺耳。幸福的基金
经理之所以幸福是所谓赶上了大时代吗?恐怕是一位用集装箱的袜子换来奢华购物袋的中
国财富弄潮儿。

这就叫“非对称生存”。

《金融时报》曾经采访过一位号称英国智商最高的女士,谈到这么一个问题:一个不知
名的在某对冲基金办公室服务的服务生不小心触动了键盘,偶然成交了一笔交易,而且这个
时点上只有这一笔交易,假设为 100 股,这个交易以高于原价(50 元)10%的价格(55 元)
成交。世界上存在着总存量为 10 亿股的股票。请问,他的这个举动是否创造了财富?如果
创造了财富,创造了多少?

按照现有游戏法则(Mark to Market,即所有金融资产的价值均按照市价计算),全世界
的该股票都因为这个服务生的偶然行为而升值,因此,该服务生并非仅仅创造了 5x100=500
元的财富,真正的计价是:世界因此增加了 50 亿元财富(准货币)。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被描写为最创造财富的那群人——也就是那其他 99.999999 亿股
的持有者,其实连自己手指头都不用动,看着价格上涨就自动“造”出财富了。这才是为什
么有人只要敲几个键盘就可以年收入亿万计,有人正日拧螺丝、插接线板却所得仅仅分文的
原因,是美国的普通企业看着原本搞经纪的美林等券商在歌舞升平中(当然是在危机前)岁
入亿万,而自己在老本行里苦苦挣扎的原因。

二 “股票交易价格上涨我自动受益,白菜交易价格上涨我并不能受益”

再举一个例子。设我是一个小贩,有一车 100 公斤自种的白菜,此刻时价为每公斤 2.5


元。则我手中的白菜资产价值为 250 元。某刻,菜市场上有新的成交价格,以每公斤 4 元成
交了 50 公斤白菜,但我的白菜还在自己手里。请问这时我手中的白菜现在价值多少钱?是
400 元还是 250 元?

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 250 元。也就是说,市场的成交价并不改变我手中的白菜(实物产


品)的价值。

但是,若手中持有的是某支股票(虚拟符号),市价上涨,虽然我未抛出,但却认为是
手中的财富价值增值。

另一个例子是贷款形成的债权资产的案例。如果是普通的商业银行贷款,则每笔贷款需
根据自身的偿还程度确定其价值,即使发生普遍的经济萧条,贷款资产的减值也需要到最后
水落石出时才能确定。但是,如果这些银行贷款被打包证券化,变成了所谓“贷款抵押证券”
(Loan Backed Securities,即 ABS--Asset Backed Securities 的一种)
,那么只要市场交易价格
一跌落,所有这些银行贷款的财富价值都要随行就市,一起跌落。

什么情况下,他人的成交能够让我手中的资产财富“增值”,什么情况下他人的成交并
没有让我手中的财富“增值”?

从白菜到股票,从普通商业贷款债权资产到资产证券化后的证券,他们的差别在于,后
者比前者更加虚拟化,因此更加“均质化”。成交的白菜和我手中的白菜可以有理由认为品
质不同,所以尽管成交的白菜价格高,但我手中的白菜的价值并不按照新价格计算。反之,
成交的股票和我手中的股票可以被认为品质完全相同,因此既然股票市价随着新的成交而上
涨,则我手中的股票的价值也随之上涨。此外,白菜容易腐烂,而股票“永不腐烂”,这也
是影响人们对白菜不把市场涨价当成自己白菜的升值而对股票则安心认为自己已经靠升值
而赚钱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奥妙在于,从白菜到银行的一笔笔贷款、再到证券、股票,是一个抽象化,均一化
的过程。越来越没有理由将不同笔的资产分别对待。因此,要么就同涨,要么就同跌。社会
的财富变成一个按照最新市价而剧烈波动的符号——尽管以最新市价成交的财富符号(如某
种股票)只是该种财富符号社会存量的一小部分。这就是当股市下跌的时候媒体总是有“XX
万亿财富灰飞烟灭”的噱头标题的原因——没有人问过这 XX 万亿的财富当初是怎么变出来
的,其实,当股市上涨的时候,一样有“XX 万亿财富从天而降,从无到有”,只不过“闷
声大发财”,没有人愿意这么说罢了。

这其实带来了一种财富“杠杆”。一般来说,
“杠杆”这个词用来形容的是通过贷款为公
司调动更多的资金(当然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货币)来进行经营,从而放大公司的项目投资
收益率。而上面所体现出来的杠杆和贷款无关,它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普遍认可基础上的虚拟
增殖或减值。
三 “准货币”的制造和金融证券化下的“尾巴摇狗”

2009 年是所谓的“中国文化产业化元年”。大批明星跃然报纸标题,无一不以持有某家
新上市公司的(原始)股而在该公司上市过程中暴富有关。其实,中国明星致富途径的演变,
就是从实体经济走向虚拟符号经济的最典型例子。

中国的文艺明星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之一。这部分人在 90 年代,
靠的以名气走穴获取额外的收入。这个时候他们的赚钱手段,虽然迅速,但还是靠卖门票,
或者说,靠“经营”,靠“提供服务”来赚钱的,属于实体经济的收入。到 21 世纪头一个十
年结束的时候,中国的明星们已经鸟枪换炮,“进化”到靠持有股份并在股份公司上市后一
夜以市场成交价格的暴增而暴富的阶段。这本质上是从实体经济走向虚拟符号,从销售产品
走向金融增殖,从外界收入货币变成自己制造“准货币”。

一旦进入私有实体(如公司)可以发行准货币(上市股票)的时代后,这个世界就进入
了“尾巴摇狗”阶段。

所谓“尾巴摇狗”,即某上市公司一年的收入、支出、利润所涉及的货币数额,远远小
于该公司的市值日常波动的数额。前者是在实际的经济中滚动流转的钱,发挥了巨大的社会
功能,但是它所引起的社会影响力,却远远小于虚拟符号上的日常波动——一会儿暴富,一
会儿蒸发的财富量。后者——一种虚拟的财富成为了社会绕着转的中轴,这是一种巨大的矛
盾。

有人问,为什么企业辛苦做一年只能弄来净利润 1 亿,或分红只有 3000 万,积累身家


也不过若干千万,而一旦发行股票,自己的被社会所公认计量的财富顷刻暴增——50 倍于
每年的净利润。那么,是不是走发行上市的道路相当于辛辛苦苦干 50 年?

其实,将公司变成上市公司,除了部分融资以外,对于本企业的日常经营并无直接影响,
唯一受益的是原有的股东——因为社会公开承认了原股东的财富虚拟符号,也就是说,原股
东本来“凝固”在企业中的资产迅速的被货币符号化了,甚至可以通过增发股票获得实质上
的增发准货币的权利。这才是根本的区别。原股东获得的虚拟符号的价值,其实并无法流入
到实际流通中(因为原股东一旦要减持套现,就必须有相应的货币来接盘,因此流通的社会
货币量并没有变),这些虚拟符号不过是给人以符号财富感罢了,对于社会的实际运转并无
真实意义。

四 虚拟和实体经济的对比及最后崩溃

从实体经济到虚拟财富符号,这其实就是温州人的资本主义进化路线图,从几分几角钱
的小生意,迅速发展成为小商品的规模巨大的产业,再进入商品城当收租地主,再进入股市
和房市的投机领域,一步一步与生产分离,一步一步走向虚拟化。当然,一些中国的主流经
济学家可以继续赞美那个贪早摸黑的温州人,哪管这个资本主义动物已经从原生动物时代进
化到宇宙飞船时代。不过,在整个进化的过程中,仍然有无数无产阶级作为奠基石——只不
过可能他们不再是温州人或温州人的后代,而是千千万万的外来打工者。
资本主义进化后,虚拟资本的数量可以无限大,大的吓人,但是,无论虚拟资本在何时
何地,有多么巨大,他必须有一个在下面盘转、流转生产的“实体经济”作为基础。这种基
础并不是说什么实体经济要生产出“价值”被剥削者吸入上层的虚拟资本世界去流转,而是
要给上面这套巨大的虚拟财富体存在的合理性,不让它彻底变成空中楼阁。

真正的过程是,上层的虚拟资本世界可以自我创造出财富符号,并用其中的一部分轻而
易举的作为货币与下层生产者相交换,而获取下层生产者的物质生产果实(无论是通过美味
佳肴和豪华别墅这些生活资料形态(金融资产阶级的奢华生活),还是通过收购你的生产设
备、矿山等生产资料形态(LBO)),并给下层生产者(他们通常因为贫困而“有效需求不足”)
造成你的生活必须依靠他们才能过活的一种无奈的印象——因为下层生产者通常是专业性
生产者,必须将其专业性产品销售出才能获得足够的进行再生产和本行业成员发放货币购买
生活物品。所以,虚拟财富不仅仅需要底层的生产经济给他提供享乐材料和操作材料,同时
还需要底层生产经济的存在给他提供各种自己存在的理由——很简单,如果底层生产经济彻
底消亡,如果大家都不干实业而开始玩弄金融符号,那么金融符号的意义顿时完全消失。这
就形成了一种矛盾而颇具讽刺的现象:虚拟资本的存在必须以底层的存在为基础,尽管它的
数额可以大大的超过底层经济,但同时,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必须生存在底层经济中,来
供养少量操控虚拟上层经济的人。

至于为什么虚拟资本财富可以大的吓人,主要是两个原因:1 虚拟资本很大程度上是通
过债务或发行股份进行繁殖——只要你把“贷款再存款”而生成的货币记作货币,把股票记
作准货币,那么这可以无限发行下去。这首先决定了货币符号的制造是完全无止境的(只要
有足够多的底层经济的“理由”来支撑它存在的意义),至于股票,由于其升值的理论是无
止境的,所以其代表的货币量值也是无止境的,其他金融化的物品如房地产的道理相同。

那么,作为是否能够抑制虚拟的过分庞大呢?能否通过考察,认为某批货币是“好资本”,
是在实体经济力转的,某批货币是“坏资本”,是在虚拟经济中游戏的,我只要好资本,不
要坏资本。

这也很难作到。因为“钱的味道都是一样的”。货币的同质性——在股市里转悠的钱和
在生产循环中转悠的钱都是钱,债务的同质性——作投机生意的企业实体和作实事的企业实
体同样可以借钱,形成同为索取权的债权,这些都增大了辨别复杂性。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
在此前做了很多实事,在之前搞了很多实业生产就同情你。以当年的日本为例子,并不会你
过去的勤劳而饶过你在美国乱收购炒卖艺术品的投机行为——只要你从实体经济中“半路出
家”参与投机,那么你就必须为此承担可能发生巨额代价的风险。相反,这个世界也不会因
为你这个投机分子做了无数伤天害理的丑事而记住你,让你不顺,你如果有能力借到钱——
得到那凭空“造出”的货币资本的力量,就可以从事巨赌——甚至这个巨赌以其他企业成员
的巨大伤害为代价,你仍然有获得成功和巨利的机会,美国的 KKR 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例子。

五 为什么市场经济往往要走向虚拟符号化?

如果虚拟符号化会带来高度的不平等和社会矛盾,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它?

股票的客观产生本身和股权转让的客观社会需求有关。在很多情况下,将一个企业进行
整体转让,或者部分转让,是投资人进行灵活调整的客观需要,有实体经济操作需要作为客
观基础。而最便捷的转让方法,自然是将权益额分拆为一份份的股票,进行转让。

而一旦开始转让,就客观上要求二级市场的出现,实现流动性,以便于更容易找到愿意
接盘的股份购买者。而一旦打开二级市场,上面所说的所有虚拟财富问题就全部涌现出来。

因此,资本主义走向虚拟符号化可能是它最后的宿命。难以摆脱。资本主义系统必将在
剧烈的虚拟财富暴增和暴减中颠簸。19 世纪到 20 世纪 20 年代,和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股票市场和证券市场都是全球资本主义系统“尾巴摇狗”的中轴。只有罗斯福开启的新政时
期和二战后的黄金时期,证券市场的地位相对下降。本次危机之后的世界是怎么样?很难预
测,至今没有看到改变的迹象。

六 浮夸的社会地位和不健康的社会评价

由于虚拟财富符号成为社会的中轴。因此,直接与这些符号的创造和消灭相关的人员,
便成为社会最关注和最“羡慕”的群体。这种现象在 90 年代以来,已经愈演愈烈。这些人
就是各个券商(投资银行)的自营交易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各类基金(公共基金和对冲基
金)以及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

在美国,这些人的地位自 80 年代的收购兼并浪潮后,踏着 90 年代的高科技泡沫和 21


世纪头十年的全球化繁荣平步青云,爬到了这个世界的顶端。直到危机爆发以后,方才在公
众的愤怒下有所收敛。在中国,这批人还尚在上升期中。

尽管基金经理和交易员的知识十分贫乏,甚至很多人素质不高,十分粗俗,但丝毫不影
响有无数多媒体人员、传记写手去竭力美化这个群体,把他们最细微而最平凡的心理活动描
绘的惊心动魄,仿佛决定着千军万马,历史前程,这些“旷世奇才”们,引得无数中国顶级
高校的学子竟折腰。装模作样,引入号称运算速度最快的电脑,用所谓的夸客(Quant,就
是数量优化)交易去挖掘所谓的“规律”,即使得到平平的“业绩”,也不妨碍吹牛和神化。

跟着享福的是一些证券研究人员。证券研究人员,对于研究对象的信息来的比业内人士
要晚,业务知识比业内人士要差,但却获得了非对称、超比例的影响力和尊重度。只要看看
任何最近 4-5 年以来,中国的经济、科技新闻,无论是科技进步还是政策发布,哪篇没有附
带上几位券商人士的点评?尽管他们的水平并不高明,但却能够在媒体上呼风唤雨,并反映
到股市上,掀起一阵阵让人莫名其妙的投机浪潮。

中国的金融从业群体——特别是证券从业群体,正在迅速集结成一个有社会影响力的集
团。在 90 年代甚至到 90 年代中后期,这批人群尚在政府的指挥棒下跳舞,中国的资本市场
只是政府主导政策的辅助工具。到 2006 年,中国的金融从业群体的力量通过 06-07 年的中
国股市高潮,已经初步成型。而自 2007 年、2008 年的危机以来,这个金融群体迅速的在物
质上和社会影响力上向美国的华尔街同行看齐,并通过物质利益倒逼政府权力部门,和众多
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之间形成了利益同盟。中国版“肥猫”的长大不能小视,必须提前做出
准备。

这种状态是不健康的。它并没有让社会最值得尊敬的人获得应有的社会注意力,却让不
该获得过多重视的人在舞台上随心所欲,呼风唤雨。这种状态还将带来不健康的激励因素,
最聪明的头脑不是去从事创造,而是从事虚拟符号的折腾和挖掘。

七 非对称生存的世界走向何方?

非对称生存的世界其实诞生的历史并不久。

在 19 世纪,尽管也存在着狂暴的证券市场,但是除投机的金融危机以外,这部分市场
日常只能影响到一小部分人,在当时并不发达的通信系统下,大部分人的生活与此无涉,因
此过的心安理得。

在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咆哮的 20 年代,为证券所狂欢,但涉及的
范围只有美国东海岸大城市的中产阶级,只占人口的一小部分。随后是漫长的证券市场沉寂
期(也是西方世界经济生活的黄金时期),直到 30 年前从美国重新启动虚拟财富的热潮,从
此世界进入了动荡和不安。美国的产业空心化,和美国大学生激励选择的改变,正是在这个
阶段发生的。今天,奥巴马要重建美国,这种格局就必须被打破。

中国刚刚崛起,它的虚拟符号的热潮就已经达到了极度火热的地步(主要表现在房地产
上,部分表现在中国的股市上)。中国崛起的道路还非常漫长,要想在前进的途中不出大的
问题,不发生大的扭曲,就不能走非对称生存的道路,至少这种局面要加以控制。

社会最优秀的力量绝不在券商里面。他们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领导这个社会。

股票允许存在,但非对称生存不允许继续存在。

【附录之五·资本的本性及这场金融危机将以什么方式结束】
(原作于 2008 年 12 月,修改于 2010 年 3 月)

这场金融危机将以什么方式结束?

本轮危机与资本的创造,与国际资本流动造成的不平衡,与资本逐利的本性造成的不平
衡有关。因此,在谈论危机结束方式之前,必须弄清楚为什么会有危机,而弄清楚为什么会
有危机,必须先弄清楚“资本”的概念。

“资本”是稀缺的吗?大部分情况不是的。

“资本”这个概念,源于货币,是追求利润的货币——这是通常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
资本的含义。人们之所以认为资本是稀缺的,是源于现代经济学中的概念混乱——那里的资
本指“资本品”,而不是生活常识中的资本——用来投资的钱。

从社会整体上看,今天人们流通的货币已经不是贵金属,货币本身的载体日益无形化,
已经变化成“0 和 1”的电子信息状态而存在——因此,货币,或者说资本,既不神秘,在
理论上也并不稀缺,随时可以被创造。这个社会中,通过中央银行可以创造基础货币,通过
商业银行的贷款,则可以创造很多很多(电子)账面货币,从而为社会的运转提供资本。

于是有一种似乎理想的前景展现在人们眼前,即人们可以靠定期创造出所谓“资本”来
满足自己社会的需要,也就是每一段时期就创造出社会新增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新增的资
本,让他们按照调控去诱导追逐利润的人们。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增长运行。就像讨论过的
高铁作为货币注入渠道一样。

但是有那么简单吗?没那么简单,如果真的那么简单,那么危机不至于爆发,西欧的年
轻人不至于没工作而要上街游行,美国的中下阶层不至于要举债生活并最后闹出个金融危
机。其实,在开放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里,如果无限制的话,即使一个国家或这个国家的银
行“创造”了资本,也并不一定能够让自己国家的人们得到雇佣,资源得到利用。而且这种
矛盾的情况,大国和小国都难以避免。

作为大国,国内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如果想依靠创造国内货币资本,带动本国普通人民
的收入,则出现的可能问题是,该国的资本家可能会遵循资本无祖国的原理,到国外开厂返
销国内,而本国民众则可能失去工作,其结果,是产业链条实物万事俱备(工人,甚至过去
遗留下来的工厂设备都在),只欠货币,因此本国的产业依旧滑向空心化。那么该国金融系
统造出来的货币去哪里了呢?被资本家借贷过去进行国际投资,直奔穷国而成为穷国的外汇
储备了;作为小国,本国货币不是国际货币,如果通过人为的贷款多创造货币,那么可能导
致本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价格竞争上的劣势,最后反而导致本国外汇收支不平衡,收少
于支,逼迫本币贬值,使得国内必需的进口品的本币价格上涨,引起通货膨胀,扰乱社会秩
序。

造成社会有创造货币、资本以匹配社会客观需要的能力,但是却无法用到实处的根本原
因,在于这个社会身处国际开放经济的环境,因此面临着大量的国际间竞争。这种以追求货
币为目标的微观动力和微观竞争,将和一国宏观调控的需要发生冲突,发生矛盾。使得你宏
观调控,也发生购买力不足的相对生产过剩危机,不调控,更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

因此,逐利动机导致的生产与需求的不平衡,是危机爆发的基本原因。2007 年以来的
这次危机,不过是在国界开放体系下的资本主义体系的问题的重演,是一个它的“国际版”。

因此,干扰“君主”
(一国明智的治理者)“创造”适量的资本进行进行经济调控的根本
因素,并不是因为资本是稀缺的,而是因为以下两个因素:

1 资本是逐利的,这使得国家之间在“吸引资本”上发生了竞争,资本倾向于将投资转移到
低成本国家去,这与维持世界的有效购买力相冲突。
2 资本之间又本身也是竞争的,这表现在企业之间的产品竞争上,所以,让以良心坚守在高
成本国家的生产实体——企业们在无约束的产品竞争下必然败给低成本国家的生产实体。

这两个因素,都是微观因素,来自人们的贪欲。

资本进行投资以后,进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需要购买力来销售。从投资、生产、销
售、收回投资、再投资……这一切过程需要形成一个闭环,也就是构成一个经济循环系统。
要避免这种干扰,只要依靠大国强大的统御能力,防止资本进行逃窜,让资本乖乖的在政治
家的统治下进行布局。如果吸引资本家的穷国只是一些小国,那么大国的政治家可以整合这
些小国,让他们在经济循环体系中各就其位,获得一定的购买力,参与一定的社会产品分配。

从本质上来说,在同一个经济循环体系内,是容不下两个大国的。如果存在两个成本相
差悬殊的大国,那么这个经济系统必然不稳,那个高购买力(对于资本就意味着高劳动成本
或 高的让与无产者的“份额瓜分协议”)的人群一定会被抛弃。走向不稳定的过程将是一个
漫长的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中,低成本大国逐渐承接了大部分的生产,高成本大国虽然
继续保留一些核心的技术,但是大部分普通技能的人群将走向失业,且没有希望再获得就业。
同时,这个经济系统中大部分产品的销售又需要以高成本大国的普通人民的购买力来吸收,
而他们既然没有可持续的劳动收入,就只能走向消费贷款。这就是一个经济循环系统中包含
了两个大国的情况下,走向危机的发展过程。

如果一定要一个经济体系内包含两个大国,只能这两个大国融为完全相同的国家才有可
能——也就是说,一个经济体系之内的同样技能的人群,不会因为国籍或者所属货币区域的
不同而人为享有不同的购买力分配。

换句话说,如果美国人和中国人想要继续有经济来往,同处一个大的经济循环内,或一
个大的经济链条内,考虑到美国普通人民的技能水平和中国人民(至少城市居民和打工群体)
的技能水平相差不大(美国就算有一批远高于中国大陆人水平的天才技术群体也并不改变本
文结论,因为一国经济的要害是大众群体,况且美国在智力上的优势正在逐渐被侵蚀),那
么这个经济循环想要可持续运转下去,必然要求两大群体的货币工资处于同一水平。

如果需要保持几个国家间名义货币工资的差别,那么,如果美国人、美国群众群体想要
有工作干,欧洲大众想要有工作干——也就是所谓要“走出危机,重塑国家,重塑社会”,
就必须要自成一体。本国的资本,就必须限制在本国,围绕着本国的工作人群运转。

因此结论是:危机的结束,必然以全球化的终结为结局。也就是说,世界将以分裂成几
大国家集团、几大板块为结局。每个国家集团都以一个大国为核心,这个大国至少控制了产
业链条或核心产业链条环节,外加一群在产业链条中各司其职的附庸于大国的中小国家。每
个国家集团都基本具有自己的产业链条和经济循环,换句话说,就是自给自足。然后每个国
家集团有自己的集团内通用主货币,行在本集团内部调动生产和分配产品的职能。

那么,这个结局,相对于目前的国际资本流通状态,将有什么改变呢?或者说,从现在
出发,我们要经历那些变化,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地?

我们知道,全球化的要害,也是本轮国际危机爆发的关键,主要是在于货币资本可以不
限制的选择自己的投产地(即投到生产的货币支出最低的地方),而且可以不受限制的选择
销售地(销售的货币利润最高的地方)。什么时候这两条被限制了,什么时候全球化的这条
魔力就消失了。那时妨碍主权国家为本国国民调控货币和产品分配的干扰就不会再产生了。

那么要限制这两条,需要做到的无非是:

1 货币不能够随心所欲想去哪里去哪里:这意味着货币兑换的受限,意味着自由兑换制度
的终止,资本出入的终止。这不仅仅是金融市场股票市场的随意进出了,而且包括 FDI--直
接投资行为的终止。当然,这都是说的是国家集团之间终止,而国家集团内部却是广泛自由
兑换的。
2 外国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随心所以得进入我方的体系,来干扰我方的生产产品的流转,
排挤我的生产的产品,这意味着自由贸易的终结,当然这是指国家集团之间的自由贸易终结,
但国家集团内部则大行自由贸易。
3 必须防止货币利润的随意自由汇出。当然,其实若上述 1、2 两点成立,那么这一点“防
止”其实已经自动达到了,因为终止自由兑换制度已经中止了自由汇入汇出利润的空间。这
一点是掐断货币资本的求利梦想。

当世界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啊,我们会看到:

1 国家集团之间来往将相当的减少。
2 而国家集团内部则来往非常密切,一体化的非常密切。

其实这和德国 19 世纪的国民经济学家李斯特的想法是一致的。

李斯特主张在 19 世纪的德国内部实现一体化,内部取消关税,实现政治统一,而德国
作为一个国家,对外却要实行高关税。因为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德国内部,恰巧构成一
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比如,东部地区提供褐煤、能源,莱茵河畔则提供工厂工业品,而黑森
州、巴伐利亚及易北河以东提供农产品及酒类)。在今天我们需要“国家集团”才能组成的
产业链条和经济循环,他那个时代只要德国这个大国国内就可以达到。而当时德帝国与英帝
国之间的关系,却类似于我们今天谈论的“国家集团”之间的关系,因此加以高关税进行限
制。

届时,汇率问题将不再是一个麻烦。因为国家集团之间的货币相互之间不再随意兑换,
而国家集团内部的货币,必然多实行固定汇率。因此汇率问题,不会再像全球化时代那样成
为一个国家的关键问题。

可以预言,未来,美国或迟或早,必然将走向贸易保护主义和对外国严苛的经济外交,
欧洲也将走向类似的道路。中国要明白这一点,不要心存幻想,要提前全国一盘棋,做好准
备,趁早部署。
(2009 年以后发生的众多事件,从中美贸易摩擦,到日本丰田汽车召回事件,不断证明了
这一点预言。——编者注)

以三个大国为核心,各自拉拢一批中小国家,将组成三大国家集团。当然,如果欧洲实
力不佳,也可能垮掉。

从现在的物质分享格局来看,未来的国家集团时代,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下降,中国
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上升,而欧洲人民的生活水平大体不变。三者的差距会极大的缩小。

这就是本轮危机的终结方式。
【 本 卷 终】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