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国微 2019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2019 年 1 月第 36 卷第 1 期 中医药信息(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36,No. 1,Jan. 2019 http: / / zyyxx. hljucm. net / ch / index. aspx · 101·

执笔: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盐城市中医院朱勇 、葛 [3] 韩平,周青,贺慧娥,等. 谭新华教授辨治精囊炎经验[J]. 湖南中
医药大学学报, 34( 5) : 33 - 35.
2014,
晓东;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卞廷松 ; 广
[4] 陈强,朱勇,郭宏志,等. 曾庆琪教授辨治血精症经验[J]. 湖南中
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袁少英; 安徽省中医院戴宁; 四川 36( 5) : 52 - 54.
医药大学学报,
2016,
省泌尿外科医院曾政光; 江苏省中医院宁克勤; 深圳市 [5] 牛培宁,焦刚亮,杨凯,等. 曾庆琪教授从脾肾论治血精经验[J].
中医院陈德宁;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王劲松; 山东省聊 西部中医药, 28( 7) : 94 - 95.
2015,
城市中医院庞保珍;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宾 [6] 任国庆,崔云,陶方泽. 崔云从肝肾论治血精经验探析[J]. 浙江中
医杂志, 53( 2) : 79 - 81.
2018,
彬; 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崔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
[7] 徐福松. 徐福松实用中医男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戚广崇。 2009: 257.
审校: 曾庆琪(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世界中医 [8] 申树林. 血精症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浅析[J]. 陕西中医,
2010,
31
药学会联合会男科专业委员会会长 。) ( 8) : 1100 - 1102.
参考文献: [9] 曹开镛,庞保珍. 中医男科病证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M]. 北京:
[1] 黄宇烽,李宏军. 实用男科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338.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131.
[2] 高永金,孙大林,金保方. 徐福松教授辨治血精症经验[J]. 中华中 [10] 潘立群,裴晓华. 中医外科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231.
医药杂志, 27( 3) : 636 - 638.
2012,

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檲

理 论 探 讨

浅析“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
1 1 1,
2*
费国微 ,俞婷 ,张绍峰
( 1.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 2.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摘 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的养生观点。 历代医家对此句的注解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现代学者对此亦有各自不同的认识 。从天人相应、脏腑阴阳、物质功能、饮食寒热
四个方面阐述了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的理解,同时简单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在“治未病 ”中
的应用。可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治未病”中的核心思想,对疾病的预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阳气; 津液; 阴精; 治未病
中图分类号: R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2406( 2019) 01 - 0101 - 03
doi: 10. 19656 / j. cnki. 1002 - 2406. 190026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一句出自《素问 · 四气调 此句均有不同的认识,可谓是各有千秋,古代医家注解


神大论》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 众多,现在学者发挥亦有不少,但至今未成定论。今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 合古今医者之见解,提出吾之拙见。
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 真 矣 ”。 自 此“春 夏 养 1 古之注解
阳,秋冬养阴”一直作为中医养生的指导思想,也充分 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 》中 谓: 圣 人 与 万 物 俱
体现了中医“治未病 ”的精髓。 从古到今众多医家对 浮,即春夏养阳也,与万物俱沈,即秋冬养阴也。 与万
[1]
物沈浮以为养者,志在生长之门也 。 杨上善从天人
基金项 目: 中 国 中 医 科 学 院 基 础 理 论 研 究 所 自 主 选 题 项 目 ( No. 相应的角度来理解,人应顺应自然,故春夏以养阳,秋
YZ1672) 冬以养阴。
作者简介: 费国微( 1992 - ) ,男,主要研究方向: 方剂学。
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中谓: 春夏之时,
通讯作者: 张绍峰 * ( 1981 - ) ,男,讲师,医学博士,在站博士后,主要从
阳盛于外而虚于内; 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
事中药学和方剂学的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
[2]
收稿日期: 2018 - 06 - 11 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而培养也 。 张
修回日期: 2018 - 07 - 05 志聪持“内虚而养”的观点,春夏阳浮于表而应内养阳
中医药信息(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9 年 1 月第 36 卷第 1 期
· 102· http: / / zyyxx. hljucm. net / ch / index. aspx Vol. 36,No. 1,Jan. 2019

气,秋冬阴浮于表而应内养阴气。 3 吾之拙见
马莳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故春夏应顺应生 “春夏养阳 ”指 养 护、调 节 人 体 之 阳 气; “秋 冬 养
长之道以养阳; 秋冬应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 在《黄 阴”指养护、调节人体之津液、阴精。 春夏秋冬所养之
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中 写 道: 夫 万 物 生 于 春,长 于 阴阳各有所偏重,绝非春夏只养阳,秋冬只养阴。
夏,收于秋,藏于冬,则此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3. 1 天人相应
所以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 ,养阳气也; 秋冬 《素问· 生气通天论 》曰: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
[3]
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 。 本,本于阴阳”。谓人体阴阳之气应与自然界的阴阳
高世宗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 》中以四时阴阳属 之气保持一致。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自
性来解释: 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 然万物生长,秋冬自然万物闭藏,所以人体应顺应自
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 秋冬养 然,春夏以保养人体阳气,秋冬保养人体津液、阴精。
[4]
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 诚如《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 》所言: “春三月,此谓发
2 今之认识 陈”,人应顺应阳气之生发; “夏三月,此谓蕃秀 ”,人应
如今多数学者以“蓄养、补养”作“养 ”之意,认为: 顺应夏气之盛满; “秋三月,此谓容平 ”,人应顺应秋气
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蓄养阳气,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 之平定; “冬三月,此谓闭藏”,人应顺应冬气之闭藏。
蓄养阴气。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 秋冬养阴即养收、 3. 2 脏腑阴阳
[5]
养藏 。把“养”理解成“补养 ”之意,虽然简单方便, 《素问· 六节藏象论 》曰: “心者,为阳中之太阳,
但是此种解释恐怕与原文之意有所背离 。 通于夏气; 肺者,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为阴
[6]
黄文静等 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的养生方式 中之 少 阴,通 于 冬 气; 肝 者,为 阴 中 之 少 阳,通 于 春
理解为“春导阳生,夏泄阳热,秋滋阴长,冬避阴寒 ”。 气”。谓春夏秋冬四时对应人体肝心肺肾四脏。 肝属
意为根据四时阴阳变化,人体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春 木,为阴中之少阳,具有生发之性,肝气喜条达而恶抑
季阳气升发,应疏导一身之气,使其条达; 夏季阳热亢 郁。春季为肝所主之时令,故应条达肝气,使阳气升
盛,应清泄阳热,使阳热之邪不伤人体之津液; 秋季燥 发。心属火,为阳中之太阳,火为阳,夏季应助长阳气,
邪当令,应养阴以润燥; 冬季阴寒之气旺盛,应避阴寒 使阳气强而不过,若阳气太过,则应宣散阳气。 肺属
之邪,防止阴寒之邪损伤人体。 金,为阳中之太阴,喜润恶燥,秋季燥盛,燥邪最易损伤
[7]
栗林 杰、于 智 敏 提 出 了 三 点 见 解: 1) “养 ”非 津液而伤肺,故秋应润燥养阴以润肺。肾属水,为阴中
“补”义,当为“调 ”义。2) 春夏生发宣泄阳气即养阳, 之少阴,主藏精,冬季应使人体闭藏以养人体之阴精。
秋冬不散不泄阴精即养阴。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故应顺应人体脏腑所主,春夏以养阳气,秋冬以养津
本义适用于平人养生,并非论述病已成时如何平调阴 液、阴精。
阳。以“调”作“养 ”之意比较切合实际,春季阳气生 3. 3 物质功能
发,故“宣”之; 夏季人体与自然之阳气都比较旺盛,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 “阳化气,阴成形 ”,
“泄”之,使阴阳平衡; 秋燥冬寒,不耗散、妄泄阴精,才 阳往往指的是无形之功能,而阴往往指有形之物质。
能使阴精得以保养。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指
[8]
贾成祥 认为,顺应四时所养即是道家“道法自 的就是阳气抵御外邪的能力,而卫外指的就是功能。
然”的思想,“春夏养阳 ”就是“春夏养阳”,“秋 冬 养 春夏应振奋人体阳气之功能,春夏阳气充足,至秋冬阴
阴”就是“秋冬养阴 ”。 春为少阳、夏为太阳,通谓之 寒之气旺盛之时才能有足够的阳气抵御外邪 ,使人体
阳; 秋为太阴、冬为少阴,通谓之阴。 所以说“春夏养 保持健康的状态。秋冬应补充人体津液、阴精等物质,
阳,秋冬养阴”。如果要分别论述,则当为“春养少阳, 秋季所养之津液充足,至夏季就有足够的津液对抗暑
夏养太阳,秋养太阴,冬养少阴”。 热之邪,使暑热之邪不易伤人; 冬季所填之阴精充沛,
[9]
张晓平 根据阴阳五行认为春夏应养人体“阳中 精化为气,为春天阳气的升发做好准备。
之阳”和“阴中之阳 ”,秋 冬 应 养 人 体“阴 中 之 阴 ”和 3. 4 饮食寒热
“阳中之阴”,春季应养“阴中之阳 ”肝之生象,夏季应 春夏自然界阳气旺盛,暑热之邪当令,可吃些寒凉
养“阳中之阳”心之长象,秋季应养“阳中之阴 ”肺之收 食物以抵御暑热之邪,但切记不可太过,太过则易伤人
象,冬季应养“阴中之阴 ”肾之藏象。 即春养肝,夏养 体阳气。若春夏人体与自然界阳气都旺盛之时,人体
心,秋养肺,冬养肾。 阳气都已损伤,至秋冬阴寒之气旺盛之时,人体阳气则
2019 年 1 月第 36 卷第 1 期 中医药信息(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 36,No. 1,Jan. 2019 http: / / zyyxx. hljucm. net / ch / index. aspx · 103·

更难以抵抗外邪。秋冬自然界阴寒之气旺盛之时,可 同的方 药,以 求 调 整 阴 阳,达 到“阴 平 阳 秘 ”。 毛 水
[13]
适当吃些温热食物,以助人体抵抗阴寒之邪,但亦不可 泉 将膏方总结为: 注重全面,整体调理; 既要辨证,
太过。秋冬多食温热耗伤津液,至春夏人体津液不足, 又辨体质; 纠偏却病,适用广泛; 药力缓和,稳定持久四
则难以制约温热之邪。 故春夏不宜过食寒凉,以保养 个特点。可见膏方在调理人体和治疗疾病方面有着独
阳气; 秋冬不宜过食温热,以保养阴精。 特的作用。
4 临床应用 四时之气,秋收冬藏,人体也应顺应四时,在冬季
《黄帝内经》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养生思想,“春 进补,以求有所藏。在秋冬养阴理论的指导下,膏方所
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养生中因时养生的部分, 用的药物也多以补益药物为主。在秋冬之时使人体内
属于中医“治未病 ”的范畴。“治未病 ”的思想主要包 的阴精得以充满,平调体内阴阳。体内阴精充足,阳根
括“未病先防 ”和“既病防变 ”两个方面。《内经 》之 于阴,这样到了春夏有助于阳气的升发旺盛 。阳者,卫
后,历代医家对“治未病 ”思想极其看重,在后世许多 外而为固也,阳气充足了,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自然也
篇章中均有对“治未病 ”思想的体现。《金匮要略 》有 就变强。
[10]
云: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 此外,秋季天气干燥,人体津液不足,易出现眼干、
《丹溪心法》云: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 口干、鼻干、皮肤干燥等一系列阴虚之象。人们往往喜
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 是故已病而不 欢用梨、藕、百合、银耳等做成汤羹以滋阴润燥,亦体现
治,所以为医家之法; 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秋冬养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 此圣人不治 5 小结
[11]
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对“治未 相对于“治已病”,“治未病”在保障人民健康中显
病”思想的重视。 得更加重要。许多慢性疾病的治疗需要大量的资金与
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为指导思想的冬病夏治 人力,国家对医疗行业的投入不可能无限的增加下去 ,
和冬令进补是对中医治未病思想最好的体现 。冬病夏 只有提前预防才是解决很多疾病的最好方法 。中医学
治最常 见 的 是 三 伏 贴、艾 灸,冬 令 进 补 最 常 见 的 是 中的“治未病”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上最早的
膏方。 预防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是“治未病 ”中的核
4. 1 冬病夏治 心思想,对疾病的预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冬病夏治是指在夏天治疗一些冬天易发作的疾 参考文献:
[12]
病 朱现民 将其总结为: 顺应四季,择时而治; 重治
, [1] 杨上善. 黄帝内经太素[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7: 6.
[2] 张志聪.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2: 14.
未病,防患为先; 外治为主,兼施内治; 加强调养,增强
[3] 马莳.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3: 21.
体质四个方面。这些疾病往往是患者气虚、阳虚又加
[4] 高世宗.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1: 13.
之感受寒邪等合而为病,每逢冬日发作加重,是谓“邪 [5] 王键,苏颖. 内经选读[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32.
之所凑,其气必虚 ”。 夏季是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最旺 [6] 黄文静,陈莹,李政杰,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本意探析[J].
盛的季节,冬病夏治所用之药物又多是辛温散寒之品 , 四川中医, 30( 4) : 46 - 48.
2012,
[7] 栗林杰,于智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新议[J]. 中国中医基础
以自然界之阳气合药物之阳气助人身之阳气 ,合而为
医学杂志, 20( 8) : 1027 - 1028.
2014,
力,岂有病邪不去之理。
[8] 贾成祥. 从 道 家 思想 看“春 夏养阳,秋冬 养阴”[J]. 中 医 研 究,
冬病夏治不仅对一些冬天的好发病有很好的治疗 20( 3) : 7 - 8.
2007,
作用,对疾病的预防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夏季贴三 [9] 张晓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本义探讨[J]. 中医杂志,
2011,
52
伏贴,做艾灸等可明显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顺应四 ( 2) : 175 - 177.
[10] 范永升,
姜德友. 金匮要略[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22.
时之气,补养人体之气,使正气强而不过,是谓“正气
[11] 朱震亨. 丹溪心法[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4.
存内,邪不可干”。
[12] 朱现民. 论冬病夏治的四大应用特点[J]. 中医文献杂志,
2012,
30
4. 2 冬令进补 ( 6) : 26 - 27.
冬令进补是指在冬季对人体进行滋补 。其中最常 [13] 毛水泉. 浅谈膏方“治未病”的临床体会[J]. 中华中医药杂志,
见的方法是吃膏方,膏者,剂型也; 方者,理法方药也; 25( 1) : 70 - 71.
2010,

补者,补的是气血阴阳,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调配不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