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17

曾国城 CHAN KOK SENG D20181084333

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
语言暨传播学院

BCS3043 历代文选

专题:论曾巩“醇儒”思想的形成及对其
记体散文的影响

曾国城 D20181084333

指导讲师:许德发博士
PENSYARAH: Dr.Khor Teik Huat
曾国城 CHAN KOK SENG D20181084333
目录
1.0 前言…………………………………………………………1
2.0 曾巩与儒学的渊源…………………………………………4
3.0 曾巩记体散文中醇正通达的儒学思想……………………13
4.0 结语…………………………………………………………14
5.0 参考文献……………………………………………………15
曾国城 CHAN KOK SENG D20181084333
1.0 前言

记体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这种体裁样式虽
然出现的较晚,但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而,对记体散文进行
研究有助于促进对唐宋散文的进一步了解。宋代记体散文的发展最为突
出。杨庆存在《宋代散文体裁样式的幵拓与创新》中说:“在唐宋代散
文的诸多体裁样式中,宋人对记体的发展、改造和创新最为引人注目,但
真正的记体文盖产生于唐代。中唐以后,特别是有宋,这两种文体十分盛
1
不仅作者众多,而且流传至今的作品也相当丰富。 ”由此可见,记体散文
是在宋代获得了质的发展,不仅创作数量丰富,地位也得到了确立。根据
记载,唐宋散文主要是体现在“唐宋八大家”之文上。而曾巩作为唐宋
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唐宋散文的发展趋势和
部分风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话虽如此,但历来对八大家的研究就不均
衡,研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及其文者甚多,成果颇丰,其他
四家相对较少,后四家中“煊赫两宋,溉沾明清”的曾巩研究更为薄弱。

曾巩(1019 一一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髓省南丰县)人,
世称“曾南丰”或“南丰先生”。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里对曾巩家
世及生平作了大致描述:“公讳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人。曾祖讳仁
旺,赠尚书水部员外郎。祖讳致尧,尚书户部郎中,直史馆,赠右谏议
大夫。考讳易占,太常博士,赠光禄卿。母吴氏,文城郡太君。母朱氏,
仁寿郡太君。公嘉祜二年进士及第,为太平州司法参军。召编校史馆书
籍,历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尝为英宗实录检讨官,不逾
月罢。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州,进直龙图阁,知福州,兼福建
路兵马钤辖,赐绯衣银鱼,召判太常寺,未至,改知明州,徙毫州,又
徙沧州,不行,留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兼判太常寺。

1
杨庆存《宋代散文体裁样式的开拓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

1
曾国城 CHAN KOK SENG D20181084333
元丰五年四月,擢试中书舍人,赐服金紫。九月丁母忧。明年四月丙辰
2
终于江宁府,享年六十有五。”

曾巩集体散文中所透露出的儒家之道也就成了曾巩文章理论的特色
之一,当然这与当时所处的家境,社会与政治有着莫大的关系。例如曾
巩早年即有志于道,曾巩在《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中说:“自幼逮长,
努力文字间,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尝自谓于圣人之道有丝发之见焉。
周游当世,常斐然有扶衰救缺之心,非徒嗜皮肤,随波流,搴枝叶而已
也。”此文大约作于庆历元年到二年之间,曾巩二十出头,正在太学读
书,可见其年纪轻轻就深重以孔子为领袖、以儒学为内涵的“圣人之
道”,它包含了三代之礼法、道德政治、人伦秩序等,有时又称“先王
之道”。曾巩不止一次地在文章中感叹、忧虑圣人之道的衰落。自宋至
清,曾巩的文章因能合儒家之道一直盛誉不衰。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政治与文化的转型,曾巩研究在较长时段内转
入低谷。近人陈柱在《中国散文史》中提到过曾巩:“建国后至 20 世纪
3
八十年代初,关于曾巩散文的主流评价是“儒学正统气味较重” 。例如
在《江西大学学报》第四期刊有傅义的《试论曾巩的学术思想》中就有
提到:“曾巩的学术思想是本原六经,而远超正统的思孟学派的,他的
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超阶级的人性论,他的学术研究是
以大学之道为核心,始于致和,本于修身,终于治平,是教化中心论,
特别注重道德修养,也留意于经世致用,其道学气、经生气虽然比较重,
4
但还不很空疏。” 但在当时,不仅对诗文革新运动起了重要作用,而且
对经学、理学也有一定影响。”

2
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3
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卷 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年版,
4
傅义,《试论曾巩的学术思想》,《江西大学学报》1983 年第 4 期

2
曾国城 CHAN KOK SENG D20181084333
曾巩所推崇的儒学之道在对后世的影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与此同
时,他所推崇的儒学之文里体现出了曾巩一生当中对于个人,社会,政
治甚至是国家的一些“醇儒”思想。曾巩一生所推崇的儒学思想准则是
如何指导记体散文创作实践,而其散文创作又是如何印证和完善儒学思
想体系的呢?因此,本文将会以曾巩的深厚的儒学积淀作基础,结合具
体的记体散文作品来探讨曾巩与醇正通达儒学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及对
其记体散文中的影响。

3
曾国城 CHAN KOK SENG D20181084333
2.0 曾巩与儒学的渊源
曾巩的儒学思想,是在宋中期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之下形成的。他
出生于江西南丰这样一个读经风气浓郁的地方,其家世代奉儒,且同时
又有欧阳修的濡染,因而他的散文作品具有了深厚的儒学积淀。

2.1“世敝滋久”与文士的警醒
北宋中叶,武力起家的赵宋王朝历经三朝的统治,到了仁宗一朝开
始发生改变,各种隐藏的弊病开始暴露出来,社会矛盾和危机愈演愈烈。
政治上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经济上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边疆面临辽
和西夏的威胁。曾巩在北宋文坛的活跃期基本处于北宋中叶。此时的北
宋已经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政权稳固,但政体的弊端也日益显现。
开国之初,为了避免藩镇割据,北宋采用了臃肿的机构制度,到了仁宗时,
冗官冗兵、效率低下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急待解决。而在文化内部,儒道
5
自唐五代以来就一直衰微,社会道德败坏,部分文人丧失士风与人格。 为
了改变这种现状,范仲淹、王安石先后提出变法,就连天子也遂欲更天下
弊事,在这样的一个对变革有集体需求意识的情况下,政治上便前有仁宗
庆历三年的庆历新政,后有熙宁二年的王安石变法。
变革时期的社会环境在文人士大夫中间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感愤时
事,积极进取的群体意识。与此同时,随着门阀贵族政治的衰落,科举
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以儒立国”的政治体制的推行,文人士大夫也逐
渐成为当时社会政治的主体力量。社会的急剧变革影响了士人的心态,他
们不再只埋头书本,而是开始考虑读书写作的实际社会功用。再加上北宋
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极大的调动了士人参与政事的积极性,他们关注政
事,急切的要求变革,反应到文学创作上则形成了一种经世致用的思潮,这
种思潮必然会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

5
李天保,《曾巩文学思想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6 月

4
曾国城 CHAN KOK SENG D20181084333

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一定的震动和影响,先秦儒家的积极淑世
精神,在此时得到发扬。儒家强调个体对社会应有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因
为要经世致用,所以在文章的选材上,文人们会更多的选择对社会有教化
功能的题材,而在表述上则多议论性的表达,这样便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曾巩的文学创作也在时代的要求下积极体现了他的载道功能,其记体散文
6
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其中记事记人类作品数量最多,内容上大都借
题发挥,多采取议论性的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当世文人应该不
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用文章作为治世救世的手段,实现儒家所推崇的
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此外还有记叙有利于民生的工程修建的文章,直接
充分的表现出经世致用的文学创作思想。这些都是当时的政治需求在文
学上留下的烙印。由此,知识和个人的才能在社会政治中的作用大大增
强,儒家的积极淑世精神在当时得以大大弘扬。

2.3 家世经历的影响

曾巩出生在一个儒学氛围浓厚的书香世家,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
庭学养的熏陶,有记载云:曾氏在南,三世有闻。维祖维考,始亨復屯。畜
厚潜深,儒学之门。迨公之興,益显于文。奋躬力行,道义之存。可见其先
祖就已深研儒学。曾氏是一个书香世家,热衷著述,其祖父一生创作了
很多文学作品。曾氏家庭成员的思想气质、文化修养、性格风貌、审美
情趣、生活方式等等都对曾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曾巩其祖父、父亲都
是秉性刚直、深怀辽阔胸襟的仁人志士。曾巩的祖父曾至亮,公元九八三
年中进士,后历任主簿,右谏议大夫等其中他也是有名的“秋雨名家”耿
介坦诚、勇言得失。其父曾易占,公元一二四年中进士,做过如皋、玉山
7
两县的知县,后被追封为鲁国公。 曾做官期间也积极治理水利、为民请命,

6
刘芸,《曾巩记体散文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年 4 月
7
李天保,《曾巩文学思想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6 月

5
曾国城 CHAN KOK SENG D20181084333
是一个尽职尽守的良官。曾巩转徙六州期间对所在任所的治理,很有其
父辈遗风。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曾巩继承了家庭的优良传统,
沿着祖父、父亲的路子继续前行,心系历史兴废,胸怀国家社稷。曾巩
一生笔耕不缀,所写文章少有风花雪月之谈,多是对国君、人民的深切
忧虑和关怀。
曾巩自己也说自己是儒学之门,他在《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中说:
8
“家世为儒,故不业他” 。家世业儒给了曾巩很好的儒学基础和熏陶,使
得曾巩的思想、性格等各方面的成长都受到了儒学的影响,所以我们看到
曾巩的散文都透露着浓重的儒家学者的古雅平正。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
曾巩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也自觉的向儒学思想靠拢。他在《学舍记》中
云: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
与之并。论及曾巩的儒学,后人多论源于六经,六经指的是儒家的六部经
典《诗》,《书》,《礼》,《易》,《乐》与《春秋》这是儒家政治
活动和教育活动的根本准则,也是儒家弟子行为处世的准则。在学习这些
儒家思想的过程中,曾巩的思想、行为、处世都开始遵照儒家的准则进行,
这必然会影响曾巩的性情、气质和修养,而这些都是影响作品风格形成的
因素。在思想上曾巩推崇儒学,在文章的美感追求上曾巩则喜好学习刘向
的文风。在曾巩的仕途生涯中,他曾任八年的馆阁校勤、集贤院校理之职。
任职期间,曾亲手校订了刘向的《战国策》、《列女传》等,并创作了
9
《战国策目录序》、《列女传目录序》等优秀的散文作品。 曾巩记体散
文中不仅表现出的情感的平和冷静、理性深沉且还引用了大量的有关儒
学之意的就来作为阐述的方法。

8
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9
李天保,《曾巩文学思想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6 月

6
曾国城 CHAN KOK SENG D20181084333
2.4 欧阳修的影响
欧阳修对曾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思想,一个是文风。
欧阳修作为继韩愈之后的又一古文领袖,继续高举文以载道的大旗,强调
对道的重视,其在《答吴充秀才书》中便说道:“道胜者文不难而自
10
至” ,并且还不失时机的向他的弟子们传授这种思想。曾巩在《上欧阳
学士第一书》中有言:坐而与之言,未尝不以前古圣人之至德要道,可行
于当今之世者,使巩薰蒸渐渍,忽不自知其益,而及于中庸之门户,受赐甚
大,且感且喜。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欧阳修所推崇的道都是切于当世需
要的,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
曾巩家世业儒,有很好的儒学思想的基础,所以受教于欧阳修之后,
曾巩形成经世致用的文学观是很自然的。其有文自幼逮长,努力文字间,
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尝自谓于圣人之道,有丝发之见焉。周游当世,常斐
然有扶衰救缺之心,非徒嗜皮肤,随波流,搴枝叶而已也。此文写曾巩在青
少年时期,就有强烈的以文救世之心。说明曾巩对文章的社会功用的认可
是较早的。
除了认为文学的经世致用功能外,欧阳修的在重道的基础上也不忽
视对文的关注。他在《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中说:言以载事,而文
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现于后世。欧阳修认为只有内容真实和语言的
艺术并重的文章才能流传于后世。曾巩在《寄欧阳舍人书》中也表达了
这样的思想:“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这句话就很明白的告诉我们,曾巩重道而不废文的思想。
通过探求曾巩的早年经历可知其早期散文的创作风格趋向于奔放宏
肆,这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性格气质以及个人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待
到他与恩师欧阳修相见,经欧阳修指导提点之后,方才有了中后期的为
文风格。因而其为文风格之“渐敛”并不是将前期的“江河”、“百川"
之势消磨殆尽,换成另外一番风格迥异的“平正”,而是使其思想更为

10
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欧阳修全集[I].北京:中华书局,2001 年

7
曾国城 CHAN KOK SENG D20181084333
成熟,由此形成内蕴深厚的雄浑之风。欧阳修的“决疏以道之”,并不
要改变曾巩的为文风格,将其打磨得没了气势,而是通过指教提点,使
其在文学思想上更为成熟,让其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他在《送徐无党
南归序》中说:“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这里的“盛气”就是年
轻时方刚浮躁之气,“勉其思”就是要“摧其盛气”,将其内化收敛为
思理的成熟与深邃。正如前文所言,欧阳修不仅在人生道路上给予曾巩
以奖誉提携,更是在为文风格与方法上作出示范与指导。曾巩为文有借
鉴吸收欧阳修平易自然的风格,而欧阳修对于他创作方法的指导亦是弥
足珍贵的。纵观曾巩散文前后期的风格演变,不难发现,他正是在欧阳
修的指导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下,使得散文创作形成了一种古雅平正的典
型风格。
欧阳修对于曾巩的影响除了奖掖提携,为文创作指导之外,他的文
学理论观念亦深深影响着曾巩。曾巩在《祭欧阳少师文》中说到:“惟
11
公学为儒宗,材不世出。文章逸发,醇深炳蔚。” 欧阳修为学为文皆以
儒道为宗,正好适应了当时社会复兴儒学的时代潮流,在他的文学思想
体系中,儒家讲求经世致用的文道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欧阳修对于学
习和创作古文,有一番精到之语,他说:“不徒诵其文,必能通其用;
不独学于古,必可施于今。”他认为不论是读书还是作文都不能仅仅停
留在诵读和学古层面,既要达到切乎实用的目的,也要施之于现实社会。
这种讲求实际,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与曾巩推重儒学,主张作道德文章
12
的思想不谋而合。
欧阳修与曾巩的文学理论与创作观念虽不全然相同,但立足现实的
经世观念均己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儒学修养中,曾巩“明圣人之心于百世
13
之上,明圣人之心于百世之下” 的言论,既是称颂心中大贤欧阳修,同

11
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12
李天保,《曾巩文学思想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6 月
13
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

8
曾国城 CHAN KOK SENG D20181084333
时也暗示自己追慕先贤,表明圣人之道亦为二人的共同理想。正是因为
恩师欧阳修,曾巩才得以在文学创作中努力奋进,终成大家。

3.0 曾巩记体散文中醇正通达的儒学思想

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家个性,阅历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14
正是由于创作发展轨迹的演变才形成了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 曾巩的散
文创作亦是沿着其个人生活发展的演变轨迹而展开的,有上述所提及的
时代背景及家学传统,亦有欧阳修前辈的互相借鉴影响,加之曾巩本人
有着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可见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人生际遇,才造就
了曾巩其人,其散文醇正通达的儒学思想。

3.1 记体散文中风格的改变

3.1.1 发轫探索期

这一时期从曾巩青少年时代求学求仕开始,到庆历元年(公元 1041)
二十三岁进京入太学,初次拜谒欧阳修时迄。曾巩的青少年时期除跟随
父亲曾易占在如皋任所度过一段时间,更多时候则是伴随家人祖母在家
乡南丰及附近的南城,抚州等地度过的。曾巩很早就开始了刻苦的求学
生涯,五岁便和兄长一起入学诵经,饱读诗书。曾巩后来在《学舍记》
中描述自己少年时期的求学情况:“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
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
15
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可见曾巩在少年时期便胸
怀大志,对儒家经典研读甚深。而深厚的家族学养及乡邦文化的熏陶,
使得他十分关注江山社稷的存亡,因而他和当时的大多数士子一样,走
上了科举求仕的道路。十八岁的曾巩于进京应试,但却名落孙山。也是
在这一年,他与同样进京赶考的王安石定交,结下了不解之缘。王安石

14
刘芸,《曾巩记体散文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年 4 月
15
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9
曾国城 CHAN KOK SENG D20181084333
散文风格的雄健有力,长于议论、辩难的风格特点,也对曾巩产生了一
定程度的影响,由此两人之间文风也开始相互取法借鉴。曾巩早期的散
文创作尚未形成稳定的文风,因而这一时期处于发轫探索的阶段。除了
上述言及父辈的家学熏陶,饱读诗书,与挚交好友王安石的相互借鉴取
法外,曾巩自身的少年意气使然亦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因而形成了一种
气势奔放、雄浑瑰伟的艺术风貌。我们可从曾巩 18 岁是所写的《信州玉
山小岩记》:

其石之异,有重碧耸翠,崛然本于下而起者;有势依理合,峨然覆
于至而存者:有鳞累羽缀,委其旁而列者;有壁峭刃攒,缭其隅而倚者。
森然巍然,瑰玮奇怪,垮氓城其远。探其穴,则犬牙交峙;视其形,若
圭璧联植。致若瞻浮云,枝匡叶丽,错置旁列乎空旷:骇若窥武库,境
然见戈甲,聚委并拥乎王府⋯ ⋯ 其下有钟乳,围五六人。凝而欲滴者,
若,檐溜垂空,合而外结:积而广者,若聚雪委平压,侧崇而未浅。腻
如酥凝,分如爪形,垂如盖张,色若海波,风聚而沫,食之口甘吻津舌,
异若蔗浆露蕊焉,殚乎关味。16

这篇游记是曾巩十八岁时写的,当时曾巩的父亲曾易占在信州玉山
(今上饶玉山县)为官,曾巩随行前往游历。“至未周岁,居甚无事”,
曾巩就与其叔父、族兄同游小岩,因此写下了这篇游记。由此可见在受
到欧阳修的指导提点前,曾巩早期的散文气势奔放,一泻千里,写得慷
慨任气,洒脱自如。然而这种精工绵密,极尽雕琢的风格,华丽有余但
深刻不足。曾巩的散文创作发轫于这一时期,曾巩在早期的散文创作中
不断探索,其中有少年才气的横溢,亦有模仿前人的痕迹。这些散文多
效法先秦诸子的文风和孟子、韩愈的散文风格,写得纵横磅礴,慷慨潇
洒。然而这些出于发轫探索阶段的文章由于少有蕴藉而显得气势外露,
缺乏底蕴。也因模仿前人和自身的少年意气而缺少独创精神。直到曾巩
于庆历元年(1041)入太学与欧阳修相见,经过恩师欧阳修的指教点拨,
再加上其自身返乡耕读,入仕为官,转宦各地的人生经历,才有了中后
期和缓自然,平正从容的为文风格。

16
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10
曾国城 CHAN KOK SENG D20181084333
3.1.2 稳定成熟期

曾巩于宋仁宗庆历元年入太学,游学数月归。曾巩此前写有《上欧
阳学士第一书》,并献杂文时务策两编,请求欧阳修提携。欧阳修也觉
察到曾巩文章的缺失蕴藉,不够成熟之处,对他加以指点和疏导。

此后从庆历三年到嘉祜元年这段时间,曾巩开始了他在家乡为期十
四年的耕读生活。曾巩在家乡辛勤耕读,广泛交游。然好景不长,庆历
六年曾巩染上了肺病,几年间一直疾病缠身。次年父亲曾易占在进京途
中暴病身亡,曾巩扶灵回乡。由此本已中落的家境更加衰弱,曾巩不得
不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抚育培养四弟九妹的成长,这一时期是他人生道
路上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因此,他在这段期间便创作了《学舍记》。
其《学舍记》记叙了他半生艰辛的生活。古文运动将载道的重任加到散
文的身上,这使得情感在散文中的表达空间变得有限,加上曾巩自身对儒
道的推崇,更使得的他的散文中正平和,一般人写自己的坎坷经历往往最
17
能以情动人,但是曾巩却写得异常冷静。

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
欲与之并。而是时,家事亦滋出。

写到此,曾巩并没有写家里到底遭遇了哪些不幸,只是继续说道

自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睢、汁、淮、泗,出于京师;
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
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繇、液阳之泷,至南海上。此
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18

陈述自己在家道中落后进入社会奔波的情况。在这颠沛流离的生活
中,初入社会的他肯定遇到了种种困难,

蛟鱼汹涌石之川,巅崖莽林編虺之聚,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

17
李天保,《曾巩文学思想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6 月
18
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11
曾国城 CHAN KOK SENG D20181084333
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

但曾巩没有写在遇到这些困难时自己是怎样的痛苦,他只是简单地
罗列总结这些苦难,然后告诉读者,这就是我所遇到的艰难。在庆历七年,
曾巩丧父,他这样写道:

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
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19

寥參数语就总结了这么一件刻骨铭心的大悲事,他最后还冷静地总
结,这就是我遭遇家难而丧父的情形。仿佛这篇文章就是曾巩艰辛人生的
陈列馆,曾巩自己就是讲解员,他把他的一生慢慢的罗列给你看,随着你的
步伐,他克制而冷静的缓缓陈述,仿佛在说着别人的一生。只在段落的最
后出现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一句,全文似乎只能从这嗟也中捕捉到一点曾
巩的情感,但也只是感叹,再无其他更为激烈的情感流露。深厚广博的学
识和生活经历的积累,为曾巩散文创作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9
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12
曾国城 CHAN KOK SENG D20181084333
3.2 曾巩的的论学观念

曾巩是一位深受儒学熏陶的作家,散文创作多以议论文为主,他的
议论文往往以儒家经典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曾巩曾自谓:“我身今虽
20
落众后,我志素欲希轲卿” ,立志成为如孟轲一样的儒学大师。他博览
群书,六艺百家,史籍笺疏乃至佛老所传,涉猎虽广,但“一正以孔孟,
其挥乃韩庄”,以儒家圣贤之道作为鉴别与择取的标准。他的散文依据
儒家经书来立论点,说理严密透彻,布局严谨,层次分明,行文迂曲委
婉,发人深省。因而曾巩散文不论是引经据典还是行文风格都带有浓厚
的经学色彩,他的作品中蕴藉儒家六经之粥宣扬儒家先王之道和教化之
学,论学尽意,使得文章尽显古文特色。就以《王容季文记》里的内容
来说:
“圣人之法,至后世益备也。日七者,则日月五星。日政者,则羲
和之所治,无不在焉。其体至大,盖一言而尽,可谓微矣。其吉微,故
学者所不得不尽心。能尽心,然后能自得之。此所以为经,而历千余年,
盖能得之者少也,《易》、《诗》、《礼》、《春秋》、《论语》皆然。
其日测之而益深,穷之而益远,信也。21

由此可见曾巩对于这些经典用力甚深,并且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和很
高的评价。因而在他的文章中随处可见这些儒学经典的影子,例如上述
例子的儒家经典书籍及儒家教化的功能。将自身对于当时政治的看法与
儒家经典相连,这也透露出了曾巩自身对于儒家思想的深厚,它们仿佛
一颗颗钻石镶嵌在曾巩的累世之作上上,为他的儒学根基添砖加瓦,使
之熠熠生辉。

20
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21
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13
曾国城 CHAN KOK SENG D20181084333
5.0 结语

曾巩的散文创作以议论文为主,且往往以儒家经典作为自己论的依
据。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以及学术变迁,优良的家学传统及师友的影响
借鉴,使曾巩散文有着鲜明的儒学内涵。他的文章均为宣扬儒家思想,
以此来阐述自己对于时事政治的理解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张。曾巩从
早期的风姿诡谲到晚期的典雅厚重,他的每一次转型都如凤凰涅槃般艰
难,每样的风格都有其可赞之处。曾巩一生命运坎坷,他的记体文也少
了绚烂之姿,每一篇记体文都记录着他人生踏实而有力的步伐。从年少
的风华正茂到中年的平稳深刻再到晚年的通彻澄明,每一篇记体文都沉
淀着对朝廷、对百姓的奋不顾身。曾巩生活的时代,个人的天性、人生经
历以及学习的对象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他作品呈现出的各方面风格。

14
曾国城 CHAN KOK SENG D20181084333
参考文献
1)包敬第、陈文华《曾巩散文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陈圣,《曾巩的哲学思想》,《抚州师专学报》2013 年第 5 期
3)邹书,《明代唐宋派论曾巩散文》,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年 5 月
4)傅义,《试论曾巩的学术思想》,《江西大学学报》1983 年第 4 期
5)梁静曾巩散文的艺术特征论略,中州学刊,2002 年
6)李天保,《曾巩文学思想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6月
7)李天保,《曾巩文学思想与其散文创作实践》,《社科纵横》2006 年
第4期
8)刘芸,《曾巩记体散文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年 4 月
9)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
10)徐柏容著《曾巩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年版。
11)熊礼汇著《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版。
12)朱东根,《曾巩文学创作观念初探》,《镇江师专学报》2002 年第
3期
13)朱东根试论曾巩的文道观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14)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 年

1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