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

什麼是團體:

一個有意義或有功能的團體,除了具備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的形式「組合」條件之外,
尚須實質上結合共識、互動和規範三要素(吳武典, 1993;吳武典主編,1994)。

(一)共識(consensus)
即大家有一些共同的目標、理想、興趣或價值,志同道合,榮辱與共。就像拔河比賽,
大家目標一致。假如沒有共識,團體即不成為團體;即使一些人勉強湊合在一起,也如
一盤散沙。有了共識,就有「我們都是一家人」的感覺;否則,便是「我們一家都是
人」,毫無意義。共識愈強,團體的凝聚力愈大。

(二)互動(interaction)
即互相依存、互相影響。團體內的互動有兩種:正向互動與負向互動。彼此了解、關懷
支持、鼓勵、欣賞、協助等,屬於正向互動;彼此挑剔、責備、諷刺、欺騙、打擊等,
則是負向互動。團體內缺乏互動,則冷漠而缺乏生機;正向互動愈多,則愈健康而有活
力;反之,負向互動愈多,愈可能分崩離析。

(三)規範(norms)
透過共識和互動,形成規範—包括明文(外顯)的和非明文(潛在)的。明文的規範形
諸文字,如生活公約、校規、法律等;非明文的規範則是一種默契,包括道德、風俗、
習慣等。規範愈清楚明白,且為大家所遵守,團體便愈健全、穩定;反之,團體缺乏規
範,便淪於「無序」狀態;有規範而不被遵守,則是「脫序」。「無序」或「脫序」均
是病態,易導致團體的衰亡。

二、什麼是團體輔導
團體輔導或團體工作乃是在團體中藉著人際互動以幫助個人的歷程。人類是社會的動物
人類的行為也大都具有社會的意義,透過團體歷程進行的學習,是既真實又有價值的。
這種學習包括「了解自己」、「改變自己」和「實現自我」(吳武典, 1987)。
團體輔導須具備下列四項要素。

(一)團體情境
助人性情境的構成是團體輔導的前提。在團體中所展現的溫暖、真誠、支持、信任、同
理等特質和氣氛,均有助於成員的個人成長或問題解決。

(二)團體歷程
大家針對某些需要或問題,進行持續的、動力的、有目標的行動。團體歷程有三種 運作
途徑:成員對成員、成員對團體、團體對成員。透過團體歷程,得以增進合作、提昇士
氣、凝聚向心力。

(三)團體領導
有效、負責的領導者能幫助團體達成目標。領導者經營團體的成效決定於是否能讓每位
成員的潛能充分發揮,且又能保持團體的和諧。然而,團體的領導功能並不局限於一人
當成員開始去幫助別人時,他就是一位協同領導者(co-leader)了。
(四)團體壓力
透過人際互動,團體裡每個人都被期待有所反應或互相認同,這會對個人形成壓力。這
種壓力往往暗示著成員要「順勢而為」或依照他人的願望行事。由之轉化成團體規範及
社會增強體系,團體的次級文化逐漸形成,類似個人特性(個性)(individuality)的
「團性」(syntality)也由之而生了。
三、 團體的種類
(一)輔導團體(guidance group)
此種團體發源於學校情境,故有時被稱為教育性團體。其主要功能是藉著資訊的提供與
價值的檢驗預防個人性或社會性的失常。它強調透過知識獲得成長;其活動內容甚廣,
包括個人、社會、職業與教育資訊等的提供。其預防性與成長性的活動多樣化,人數也
較不受限制,而最常使用的是不具威脅性的練習活動與團體討論。問題解決討論團體、
價值澄清團體、班級團體、學生社團等,皆屬於這一類型。

(二)諮商團體(counseling group)
強調在團體中個人行為的改變和成長,透過人際互動解決問題。團體動力與人際關係在
此團體中顯得特別重要。輔導團體幾乎歡迎人人參與,但諮商團體則較有選擇性,它伸
臂歡迎的對象主要是有若干生活上的問題,但不是太特殊以致無法自行解決的。在形式
上,它總是以小團體的方式進行,人數可從兒童團體的3至4人到成人團體的8至20人;聚
會的次數通常為6至16次。領導者(催化員)的角色是增進團體的互動,然而隨著團體的
進展,逐漸減少提供指導。這類團體的談論主題通常包括發展性或情境性的問題,如與
教育、社交、生涯、個人有關的短期可解決的問題。它比輔導團體更直接切入困擾問題
因此,需要較多的互動、回饋和互助。在1990年代早期,有多達七千萬美國成人曾參加
過的會心團體(encounter group),便是屬於這種團體(Yalom, 1995)。

(三)治療團體(therapy group)
治療團體或稱人格重整團體,其功能是「矯治」─幫助長期陷於深度心理困擾的人「脫離
苦海」。它多半出現於心理治療機構。在性質上,它可能是開放性的(隨時歡迎新成員
加入),也可能是封閉性的(不容許新成員中途加入)。其主要目的是藉著深度解析,
重整人格。團體的人數可從2、3至12人不等,聚會的期間則以「月」計,甚至持續好幾
年。帶領這類團體的人員必須是受過嚴謹心理衛生專業訓練而能處理嚴重情緒困擾問題
者,如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會工作師、精神科護士等。他們的責
任一方面是解決問題,一方面是催化潛能。

(四)工作團體(work group)
隨著工作性質的不同,工作團體也有 許多種,包括自願團體、任務團體、目標團體等,
有時它被稱為特別小組(task forces)、委員會、計畫團體、社區組織、討論團體及學習
團體等(ASGW, 1990: 14)。其共同點是:透過合作性的努力,成功有效地完成工作目
標。與上述三種團體不同的是,工作團體不強 調改變個人;團體成敗與否,取決於團體
動力─成員間的互動和領導者的才幹。雖然工作團體人數不限,但最有效的工作團體通常
不超過12個人。其工作期間也很有彈性,但其歷程則與其他類型團體一樣,大體經過起
始、工作和結束三個階段;唯一不同的是它在結束階段,可能在工作完成之後,大家一
哄而散,而無「綿綿情意」。
(五)混合型團體(hybrid group)
除了美國團體工作者協會界定的四種類型團體,事實上還有一種混合型團體(Gladding,
1995)。它的活動內涵多元而常變,最典型的混合型團體是自助團體(self-help
group),它時而教導,時而治療,有時雙管齊下。此種團體或是由既存的助人專業團體
或個人所組成,稱為支持性團體(support group);或由自發性的內建團體(如某特定族
群)所組成,稱為自助組織(self-help organization)。兩者在領導與控制方面雖有所不
同(後者領導與控制性較強),但皆由具有共同興趣和目標的人們所組成, 他們兼具成
長、矯治與工作的需求。雖是「自助」,成員們卻也常用到若干諮商技巧,如回應、積
極性傾聽、面質等(常是在錄音帶的提示下進行)。由於成員具有特定的興趣和目標,
因此這種團體易使成員獲得成就感,然而這也相對限制了他們的視野和活動的廣度,故
是利弊互見。在美國,自1950年代及1960年代民權運動蓬勃展開以後,助長了自助團體
的發展,迄1980年,有一千萬人參加過這樣的團體(Gladding, 1995; Yalom, 1985)。

四、角色功能
在團體中,一個真正的圈內人,往往扮演著多重角色。他可能是一個受助者、助人者、
示範兼檢核者。作為受助者,他接受他人的幫助,達到自我成長;作為助人者,他能幫
助別人解決問題;作為示範者,他以自己的示範行為影響團體;作為檢核者,他不斷地
檢驗自己生活中的行為。
我們都知道,在團體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但不一定每一種角色都有助於團體的進行。常
見的團體角色有三種:抗拒的角色(resistant role)、操縱的角色(manipulating
role)與協助的角色(helping role);前兩者具有破壞性,後者則具有建設性(吳武典,
1987:346-358)。

(一)抗拒的角色
當個人在團體中為了保護自己,抗拒團體時,就可能有下列特殊的行為:
1. 專斷:屬於獨裁角色,專門指揮他人,隨時打斷他人的話語,使別人沒有時間來傷害
他。
2. 敵對:也許是曾經有過挫折的經驗,導致對他人懷著敵意,並將敵意投射到團體中。

3. 沉默:以不說話來逃避他人注意,或以此對領導者表示抗議。
4. 退縮:孤獨局限在一角落,以表示不願參與。
5. 缺席:有種「眼不見為淨」的心態,乾脆不參與團體,認為團體發生的事和我無關。

6. 談論別人:是種間接的逃避,藉著談論他人來自我防衛。
7. 倚老賣老:拿以往參加過的團體經驗來比照現在的團體,以老手自居,口氣中常露出
「應該」的字眼。這種表現往往會造成團體的緊張,妨礙團體的自然發展。
8. 開玩笑:以小丑姿態出現,專門製造笑料,這種角色雖然受人歡迎,但卻妨礙團體的
深入交談。
9. 熱衷雜務:他提供了表面上的服務,卻只是單向的服務,沒有真正地參與團體。

(二)操縱的角色
當個人藉團體來滿足人的權力慾望時,就可能有下列的特殊行為:
1. 交際大王:把小團體視為交際場所,把成員當成交際對象來應付,使團體的關係停留
在膚淺的階段。
2. 替罪羔羊:找一對象加以攻擊,以轉移大家的注意;或將其過失歸罪到他人。
3. 百依百順:一味地依照且順從他人的命令行事,扮演著乖寶寶的角色。
4. 凡事依順:是一種反操縱,凡事由別人替他做主,自己沒有主張。
5. 欺凌弱小:專門注意別人的缺點及漏洞,得理不饒人;藉著攻擊,讓大家知道自己的
重要性。
6. 支配他人:喜歡發號施令,扮演領導、統帥的角色,目的也是藉以提醒大家注意自己
的重要性。
7. 評論是非:以絕對的「對」與「錯」來論斷是非,或評論團體外的事件,扮演著裁判
的角色。喜歡評論是非的人常會妨礙團體的平行溝通,一味炫耀自己的優越而使他人感
到拙劣,如此很容易引起大家的警戒和防衛。
8. 婆婆媽媽;唯恐他人挨餓受凍,以保護者的姿態出現,常常仗義執言;用意雖好,卻
妨害了別人的成長。
9. 計算專家:這種人非常精明,會察言觀色;他不是在很自然的情況下出現,而總是選
在最有利的時機推銷自己,理智得非常可怕。他往往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他的完美,
常造成團體的緊張與不安,使別人不能很自在地開放自我。

(三)協助的角色
如何在團體中,幫助自己和他人呢?那就是扮演協助的角色:
1. 傾聽: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參與,不但能聽出表面的話,還能聽出別人內心的感受。帶
著體諒、了解、接納、坦誠,使人覺得被接納而敢於自我開放。
2. 鼓勵:鼓勵別人多說、多想、多聽、多參與、多嘗試、多突破。並讚賞別人的優點,
增加其信心。
3. 引導:以間接的暗示,引導對方思路,朝向積極解決的方向;幫助別人尋找答案,但
絲毫不勉強。
4. 自我開放:坦誠表露自己的經驗或感受,使經驗一般化,令人感同身受,覺得安全。

5. 提供回饋:團體中每一個人都是一面鏡子,不但能互相回饋,並且能透過多面鏡子的
校準,使自己的影像更加清楚。
6. 表裡一致:個人在團體中言行一致,能使大家感受到團體的真誠,從而接受團體的好
處,並以坦然的態度面對自己的缺點。
7. 守密:對團體內的事盡量保密。基於彼此的信任和默契,能分辨出什麼事能說,什麼
事不該說。除非徵得當事人同意,便不能公開成員的隱私。
8. 個人性溝通:在團體中,多用「你」、「我」,少用「他」,例如:「我覺得你…
…」「我們……」,而不是對著別人說:「他實在……」以「我」、「你」、「我們」
「你們」特定的對象,做個人性的溝通,才能發展出團體的親密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