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1.1 Otr09 T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7

課後

教師版
《啟思生活中國語文》(第四版)
中一上
姓名: ( ) 班別: 日期:

單元一  記敍的人稱、要素和方法──人間有情

《悲哀的玩具》 李廣田
學習重點
閱讀 1 認識記敍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2 認識記敍的方法:順敍法、倒敍法和插敍法。
3 認識記敍人稱。
4 綜合訓練: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及評價寫作手法;提出
評價和見解;比較不同作品的內容和作法。
品德情意 體味家庭之愛。

依然不記得年齡,只知道是小時候罷了。
我不曾離開過我的鄉村——除卻到外祖家去——而對於自己的
鄉村又是這樣的生疏,甚且有着幾分恐怖。雖說只是一個村子吧,卻
有着三四里長的大街,漫說從我家所在的村西端到街東首去玩,那
最熱鬧的街的中段,也不曾有過我的足迹,那時候我的世界是那樣
狹小而又那樣廣漠呀。
父親在野外忙,母親在家裏忙,剩下的只有老祖母,她給我說
故事,唱村歌,有時聽着她的紡車聲嗡嗡地響着,我便獨自坐在一
旁發呆。這樣的,便是我的家了。
我也常到外面去玩,但總是自己個。街上的孩子們都不和我一塊
遊戲,即使為了湊人數而偶爾參加進去,不幸,我卻每是作了某方
面失敗的原因,於是自己也覺得無趣了。起初是怕他們欺侮我,也許,
欺侮了無能的孩子便不英雄吧,他們並不曾對我有甚麼欺侮,只是
遠離着我,然而這遠離,就已經是向我欺侮了,時常,一個人踽踽
地沿着牆角走回家去,「他們不和俺玩。」這樣說着一頭撲在了祖母
的懷裏,祖母摸着我的頭頂,說:「好孩子,自己玩吧。」
雖然還是小孩子,寂寞的滋味是知道得很多了。到了成年的現在,
也還是苦於寂寞,然而這寂寞已不是那寂寞,現在想起那孩子時代
的寂寞,也覺得是頗可懷念了。

©牛津大學出版社 1
父親老是那麼陰沉,那麼嚴峻,仿佛歷來就不曾看見過他有笑
臉,母親雖然是愛我——我心裏如是想——但她從未曾背着父親給
我買過糖果,只說,「見人家買糖果就得走開。」雖然幼小,也頗知
道母親的用心了,見人家大人孩子圍着敲糖鑼的擔子時,我便咽着
唾沫,幽手幽腳地走開,後來,只要聽到外面有糖鑼聲,便不再出
門去了。
實際上說來,那時候也就只有祖母一個人是愛我的,她盡可能
地安慰我,如用破紙糊了小風箏,用草葉作了小笛,用秫秸紮了車
馬之類,都很喜歡。某日,我剛從外邊回家,她老遠地用手招我,低
聲說,「來。」
我跑去了,「甚末呢,奶奶?」我急喘地問。
「玩藝兒,孩子。」
說着,從針線筐裏取出一包棉花,伸開看時,裏面卻是包着一
隻小麻雀。我簡直喜得雀躍了。
「哪來的麻雀呀,奶奶?」
「拾的,從簷下。八成是牠媽媽從窩裏帶出來的。」
「怎麼帶到地下來?」
「傻孩子!大麻雀在窩裏抱牠,要到外面去給牠打食,不料出窩
時飛得太猛了,就把牠帶了出來,幾乎把牠摔死哩。」
我半信半疑地,心裏有點黯然了,原來是隻不幸的小麻雀呀,
然而我有了好玩具了。立刻從牀下取出了小竹筐,裏面鋪了棉花,上
面蒙了布片,這就是我的鳥籠了。餓了便喂牠,我吻牠那黃嘴角;不
餓也喂牠,牠卻不開口了。攜了竹筐在院裏走來走去,母親見了說,
「你可有了好玩物了。」
這時,我心裏暗暗地想道:那些野孩子,要遠離就遠離了吧,
今後我就不再出門了,反正家裏有祖母,又有了這玩物,要牠長大
起來能飛的時候就更好了。
晌午,父親從野外歸來,照例,一見他便覺得不快,但,我又
怎曉得養麻雀是不應當呢!
「甚麼?」父親厲聲問。
「麻——雀——。」我的頭垂下了。
「拿過來!」話猶未了,小竹筐已被攫去了;不等我抬起頭來,
只聽忽地一聲,小竹筐已經飛上了屋頂。
我自然是哭了,哭也不敢高聲,高聲了不是就要挨打嗎?當這
些場合,母親永是站在父親一邊,有時還說「狠打!狠打!」似乎又
痛又恨的樣子。有時候母親也曾為了我而遭父親的拳腳,這樣的心,
在作為小孩子的我就不大懂得了。最後,還是倒在祖母懷裏去啜泣。
這時,父親好像已經息怒,只遠遠地說:「小孩子家,糟踐信門,還

©牛津大學出版社 2
不給我下地去拾草去!」接着是一聲歎氣。
祖母低聲罵着,說,「你爹不是好東西,上不痛老的,下不痛小
的,只知道省吃儉用敲坷垃!不要哭了,好孩子,到明天奶奶爬樹
給你摸隻小野鵲吧。」說着,給我擦眼淚。
哭一陣,甚末也忘了,反正,這類事是層出不窮的。究竟那隻小
麻雀的下落怎樣,已經不記得了。似乎到了今日才又關心到二十年前
的那隻小麻雀,那隻不幸的小麻雀,我覺得牠是更可哀的了,離開
了父母的愛,離開了兄弟姊妹,離開了温暖的巢穴被老祖母撿到了
我的小竹筐裏,不料又被父親給拋到那荒涼的屋頂上去,寂寞的小
鳥,沒有愛的小鳥,遭了厄運的小鳥!
在當時,確是恨着父親的,現在卻是不然:反覺得他是可憫的。
每當我想起:一個頭髮已經斑白的農夫,還是披星戴月地忙碌,為
飢寒所逼迫,為風日所摧損,前面也只剩着短短的歲月了,便不由
地悲傷起來。而且,他生自土中,長自土中,從年少就用了他的污汗
去灌溉那些砂土,想從那些砂土裏去取得一家老幼之所需,父親有
着那樣的脾氣,也是無足怪的了。聽說,現在他更衰老了些,而且也
時常念想到他久客他鄉的兒子。

俺:我,方言。【俺 ăn,粵音晏 2 an2】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稈。【秫秸 shújiē,粵音術佳 sœt9 gai1】
甚末:即「甚麼」。
糟踐:糟蹋,不愛惜。
信門:小生命,方言。
痛:疼愛,關切愛護。
敲坷垃:敲,打。坷垃,土塊,方言;勞苦地種田。用敲鑿泥塊來借代耕作
【坷垃 kēlā,粵音可立 hɔ2 lɐp9】

1 本篇按內容可分為八部分。試完成下表,指出第二至第五部分及第七部分分
別由哪些段落組成,然後概述各部分的內容大意。
結構 段落 內容大意
第一部分 第 1-2 段 記述作者對故鄉的印象。
第二部分 第 3-5 段 記述作者兒時鄉居的寂寞。

©牛津大學出版社 3
第三部分 第 6 段 記述父親的嚴肅和母親因家貧無法滿足孩子的
願望。
第四部分 第 7-14 段 記述祖母對自己的疼愛及得到小麻雀的經過。
第五部分 第 15-16 段 記述作者對小麻雀的照料和喜愛。
第六部分 第 17-21 段 記述父親扔掉小麻雀的經過、理由、感歎,與作
者自己的感受。
第七部分 第 22-23 段 記述祖母對自己的安慰,以及作者追憶小麻雀
的不幸,聯想到家庭温暖的可貴。
第八部分 第 24 段 作者抒發自己對父親的體諒和懷念之情。

2 作者的父親不由分說,便把小麻雀連竹筐扔上屋頂。作者在當時和二十年後
有甚麼不同的想法?試完成下圖的分析。

(1) 當時, 對父親充滿 恨 這事給作者內心


作者感到 傷 意,不理解父親 帶來 巨大的傷
心、委屈 。 痛 。

(2) 二十年 能設想父親的 處 表達了對父親的


後,作者替 境 。明白他性格 憐憫 和
小麻雀的不 的 由來 和他的 想念 。
幸感到 感受 。
悲哀 。

3 試比較祖母、父親和母親對作者的態度,完成表格。

人物 對作者的態度
祖母 讓作者感到 被愛 ;當作者被罵時,會 安慰他 ;會給作
者 做一些小玩具 。
父親 神情 陰沉、嚴峻 ;不喜歡作者 糟蹋小生命 。
母親 讓作者感到 被愛 。

4 試根據文章內容,判斷以下陳述。
無從
正確 錯誤
判斷
(1) 街上的孩子並沒有刻意欺負作者。   
(2) 本文是以第三人稱來記敍的。   

©牛津大學出版社 4
©牛津大學出版社 5
5 作者在記敍小麻雀的故事前,先在第2–4段描寫自己孤獨寂寞的童年生活。
為甚麼會有這樣的安排?
作者先描寫自己童年的寂寞生活,目的在於突顯小麻雀的出現,能令他有
多雀躍。由此也表現了後來父親的行為,對他的心靈造成的傷害有多麼大。

6 以下句子的表面意思是甚麼?深層意思又是甚麼?這種寫作手法有甚麼作
用?
聽說,現在他更衰老了些,而且也時常念想到他久客他鄉的兒子。
句子的表面意思是父親思念作者,但真正意思是作者抒發他對年老父親的
思念之情。作者通過想像,把自己思念父親寫成父親思念他。這種手法能使
情意更深一層,使父子間的思念之情更富感染力。

7 本文運用的是哪一種敍述方法?試簡略說明。文中哪些段落寫「現在」,哪
些段落寫「過去」?
這篇文章是用倒敍法來寫的。作者回想兒時發生的事,並抒發二十年後自己
的感想。本文的第一段和最後兩段是寫「現在」的,而其餘各段則是寫「過
去」。

8 本文所記述的主要事件是甚麼?試歸納這件事的記敍要素,完成下表。
時間 作者小時候

地點 鄉村

人物 作者、祖母、父親、母親

祖母拾到 一隻從窩裏掉下來的小麻雀 ,把牠送給作者


起因
作 玩具 。
作者把小麻雀 放在小竹筐裏飼養,把牠當成自己的玩物
事件 經過

父親發現作者收藏麻雀作玩具,一怒之下把麻雀丟掉,並
結果
把作者教訓了一頓 。

©牛津大學出版社 6
9 細閱以下文章節錄,然後與《悲哀的玩具》比較,回答問題。

第三件(玩具):不該用件來做量詞,它只存在我腦海裏:並不實
存的小人國。那時候,我沒聽過小人國故事,只是不知何故生出這個奇
怪想頭。家裏沒有人的時候多,孤單的孩子,藏坐在大藤椅裏,凝視着
空蕩蕩的大廳,地上就浮現了街道、房子、車子和行人。它每次出現都同
一形格,絕不因為幻想而變化。我可以說得出每條街道兩旁店鋪的樣子,
也說得出每個行人的活動。我會讓街上有些事情「發生」,然後組成一個
一個故事──大概我又在自說自話了。這個想頭,不會是大人引起的,
因為惟一跟我講故事的外祖母,只懂《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我很快樂
每一次居高臨下,主宰着這個小城市。
小思《玩具》(節錄)

(1) 《玩具》和《悲哀的玩具》中的「我」的童年生活有甚麼相同之處?
兩文中的「我」都是孤單一人在家的時候較多,其次是都有年老長輩陪
伴。

(2) 你認為哪篇文章的小主角的童年較快樂?為甚麼?
學生自由作答,以下答案僅供參考:我認為《悲哀的玩具》的主角較快
樂,因為他的祖母除了說故事外,還給他弄各種小玩意,在他哭時又
安慰他。/ 我認為《玩具》的主角較快樂,因為她的想像力豐富,這使她
在任何時候都能自得其樂,免卻寂寞之苦。

©牛津大學出版社 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