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2

廉頗君⼦

「君⼦不憂不懼」的意思是仁者⼼胸坦然,所以無所憂慮,亦無所懼怕;「內省不疚,
夫何憂何懼」的意思是⾃⼰經常反省內⼼,覺得問⼼無愧,所以無所憂愁懼怕。我認 為
廉頗及藺相如⼆⼈算是君⼦。例如藺相如在章台看到秦王無意償城時,即使計騙回 璧
⽟,更倚柱表示與璧俱亡的決⼼;使⼈把璧⽟送回趙國後,在秦廷上義正詞嚴地斥 責秦
王,更請求受湯鑊之刑,置⽣死於度外,可⾒其⾏事無愧於⼼、勇⽽無懼,具有 君⼦氣
度。廉頗本不⽢⼼地位低於藺相如⽽出⾔侮辱對⽅,後來得悉藺相如為顧全⼤局⽽克⼰
忍讓,便反省⾃⼰的過錯,且負荊請罪,可⾒他有⾃省及勇於改過之⼼,符合君⼦之
道。

懈怠
擔憂
等待
表情更爲恭敬,禮貌更爲周到,不敢答覆⼀句話

「病無能焉 vs繆賢藺相如
孔⼦認為君⼦擔憂⾃⼰沒有才能,不擔⼼別⼈不賞識⾃⼰。藺相如本為繆賢的舍⼈,由
於繆賢曾經犯罪,打算投靠燕王,但藺相如向繆賢分析利害,勸他向趙王請罪, 最終令
他免罪,可⾒藺相如是個能者;在繆賢引薦下,藺相如由舍⼈變為趙國使 ⾂。可⾒只要
藺相如有才能,總有機會⼀展才幹,這正合於孔⼦之⾔。

仁、賢者⼈物形象對比
⾸先,仁者和賢者都能堅守仁義。孔⼦認為君⼦無時無刻堅守仁義,不會因外在⽣ 活環
境⽽改變。正如孟⼦認為賢者即使⾯對物慾,也不會喪失捨⽣取義的本⼼。
其次,兩者都同樣會為仁義犧牲。孔⼦認為仁⼈不會為了求⽣⽽損害仁德, 可拋棄⽣
命也要成全仁德。如同孟⼦所推崇的賢者⼀樣,不會為了求⽣避死⽽不擇 ⼿段,不顧禮
義,⾯對兩難抉擇時,會捨棄⽣命⽽選擇道義。

則知明⽽⾏無過矣 x師說
⼠⼤夫之族 。《師說》中提及當時的⼈讓孩⼦去跟老師學句讀,⽽⾃⼰對⽂章義理感到
困惑時,卻不肯請教老師,這是只學習了⼩的⽅⾯,⽽遺忘了⼤的⽅⾯,作者說這樣不
會使⼈明智,因此⼠⼤夫之族⾃以為是的⾏徑充分說明了這些⼈「則知明⽽⾏無過矣」
的愚蠢⽽⼜不知反省⾃⼰缺失的道理
始得,句式特點
引⽂多⽤排比句、對偶句和頂真句,⼤部分是三字句或四字句,造成節奏短促、互相扣
連的特點。這些特點使⽂氣連貫,有助表現作者登⼭時熱切的⼼情,⼀氣呵成地描寫登
⼭、遊賞,以及在所到之處宴遊醉倒,醒來便離去的過程 ,讀者可以快速掠過這部分內
容,使這些作者遊⻄⼭前到過的地⽅顯得平淡,突出作者在遊覽過程中毫不留戀的⼼
情,以加強反襯效果,強調⻄⼭之獨特讓作者流連忘返。

⾯對⽣死,捨⽣取義
能保存「本⼼」的⼈會「捨⽣取義」,即使餓死也不會接受被⼈呼喝着給予或被踐踏過
的食物,因為這樣做是違反了禮義,⽽禮義比⽣命更加重要。
我認同這種看法,社會上有些⼈以⾼⾼在上的姿態、表⾯上幫助別⼈, 際上卻踐踏了
別⼈的尊嚴,這些⼈的⼼態⼗分虛偽。「施比受更為有福」,幫助別⼈應該發⾃善⼼和
關懷,⽽且做法不會傷害別⼈的⾃尊⼼,才是合乎禮義,才能令施⽅與受⽅都感到快
樂。

⾯對⽣死,殺⾝成仁
在《論仁》中,「仁者」能克制⾃⼰的私欲 /,長期處於困頓或安樂的環境中 /,明⽩施
⾏仁德的好處並 踐,/ 即使⾯對⽣死抉擇時,也不會因貪⽣⽽損害仁德;反⽽ 願犧
牲⾃⼰的⽣命,也要貫徹 踐仁德 /。
我相信「⼈性本善」,即使未能達到「仁者」的標準,也不可以做損⼈利⼰的事,如果
要出賣別⼈或做不義的事才能夠求⽣,餘⽣也不會安⼼;這提醒了我平⽇做⼈對事都要
無愧於⼼,盡量做到利⼰利⼈。

我認為韓愈的「學習以獲得知識」更重要。因為⾝處今⽇競爭激烈的社會,更講求個⼈
的 ⼒,因此透過學習以獲得知識的 ⼒,增加個⼈ 的競爭⼒,比荀⼦的「通過學習去
改善本性」,更具有滿⾜現 ⽣活的意義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