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国对西班牙认知的演进 刘天元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6

硕士学位论文

(2018 届)

明清时期中国对西班牙认知的演进——以

“西班牙”译名为中心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ognition

towards Spai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Focused on the Chinese

Translated Designation of Spain

作 者 刘天元

导 师 卓越 副教授
学 号 姓名
 《 七 心


<〇\ V


/ 32 )





m翻
化 姑 目
和 沒h ^ &二

中 幻 g 


i 

中 文 关 键词 :

N 命冰 令

今难着 也耳 i 象L 汁 X 矣

; , ■




江苏 师范 大 学 学 位 论文 版 权 使 用 授 权 书

本 学 位 论 文作 者 完 全 了 解 江苏 i 币 范大学 有 权保 留 并 向 国 家 有 关 部 门 或 机 构 送 交 论 文 的

复 印件和 电子 版 , 允 许论 文 被 查 阅 和 借 阅 。 本 人 授权 江 苏 师 范 大 学 可 以 将 本 学 位 论 文 的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入 有 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检 索 和 传 播 ,
可 以 采用 影 印 、 缩 印 或 扫 描 等 手段 保 存 、 汇编 、
出版本

学 位论 文 

保 密 的 学 位 论 文 在 解 密 后 适 用 本授 权 书 

作者 签名 :


^ 导 师 签 名



年 年 V 


y >
月 曰 以 月

学 位 论 文 原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 重声 明 :
所 呈 交 的 学 位 论文 , 是 我个 人 在 导 师 指 导 下 进 行 的 研 究 工 作 及 取 得 的 研 宄成 果 

论 文 中 除 了 特 别 加 以 标 注 和 致 谢 的 地方 外 , 不 包 含 任 何 其他 个 人 或 集 体 己 经 公 开 发 表 或 撰 写 过 的 研

究 成果 。 其 他 同 志 对 本 研 究 的 启 发 和 所 做 的 贡 献 均 己 在 论 文 中 作 了 明 确 的 声 明 并 表示 了 谢意 

本 人学 位 论 文 与 资 料 若 有不 实 愿 意承 担 切相关 的法律责 任




学 位论文作 者 签名 

wk 年 月 




摘 要

15 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以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
扩张活动,开始了新一轮、也是影响空前的一轮全球化进程。明清时期的中国,
对于远在万里之外的西班牙,其认知水平从初次接触的懵懂,到完成近代化转型
后的成熟,这一过程包含了许多起伏曲折。而考察汉语史料中西班牙的国家译名,
对于了解明清时期中国对西班牙认知的演进情况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主要按时间顺序,分以下几个时期进行论述:回顾明代之前中国与西班
牙的渊源;地理大发现前夕中华文明内部演化的成果;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入华
期间造成的冲击;禁教时期闭关锁国带来的倒退;近代以后逐渐向现代化的认知
程度靠拢。经过对这一历史进程的考察,本文提炼出其中两条线索:第一,中国
人逐步开眼看世界,这一长时段的历史现象直接影响译名变化;第二,译名变迁
的背后,潜在意义则是文明影响力的此消彼长。
通过查阅相关史料,现将明清时期有据可循的“西班牙”国家译名按大致时
间先后大致罗列:拂林、亦思般的那、弗(佛)朗机、干丝(系)腊、木兰皮国、
以西巴尼亚、大吕宋、斯扁、日斯巴尼亚、西班牙。本文将就这一系列译名使用
的背景、含义、影响、意义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察,以探究明清时期中国对西班
牙认知水平的演进。
关键词: 明清 西班牙 开眼看世界 译名变迁 中外关系

I
Abstract

Since the Great Geographical Discovery in the 15th century, Spain and the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promote the colonial expansion activities in the whole world,
whose influence is unprecedented. While for Chin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s
level of cognition of Spain, transformed from ignorant to mature. This process
contains many ups and downs. Through the history of the country's translated
designation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cognition in Spai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chronologically and in the following periods: the
era before Ming Dynasty, eve of the Great Geographical Discovery, Chinese self-
imposed isolation period and after the Opium War. Through examining this historical
process, this paper extracts two clues: Firstly, the Chinese gradually open their eyes to
the world and this long-term historical phenomenon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change
of translation names; Secondly, the potential significance behind the changes in
translation names is the changes about the influence of civilizations or countries.
This article will research a series of translated name of Spai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on their background, meaning, effect and implication, for exploring the
cognition evolution of China to Spain in this era.
Keywords:Ming and Qing Dynasties;Spain;Open Eyes to the World;
Evolution of Translation Designation;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Occident

II
目 录

摘 要………………………………………………………………………………………………I

目 录……………………………………………………………………………………………III

序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1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2

第一章:全球化时代之前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5

第一节 明代以前:只言片语,几无概念……………………………………………5
第二节 明前中期:秉承前代,固步自封……………………………………………8

第二章:地理大发现时代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15

第一节 明中后期:走出懵懂,初步接触……………………………………………15
第二节 明末清初:多管齐下,逐步深入……………………………………………21
一、中国士大夫笔下的西班牙………………………………………………………………21

二、外国传教士笔下的西班牙………………………………………………………………23

第三章:近代化转型中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33

第一节 禁教时期:闭关锁国,停滞不前……………………………………………33
一、繁荣盛世眼里的外夷……………………………………………………………………33

二、在华天主教体系中的记载………………………………………………………………38

第二节 晚清时期:天朝梦碎,开眼看世界…………………………………………42
一、本土有识之士对西班牙的认知…………………………………………………………43

二、亲历西方的晚清人士对西班牙的认知…………………………………………………50

结语……………………………………………………………………………………………….55

参考文献………………………………………………………………………………………59

致 谢……………………………………………………………………………………………63

作者简介…………………………………………………………………………………………64

III III
序论

序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公元 1492 年,对于整个西语世界而言,这一年有两个重大意义:对内,光
复战争(La Reconquista)胜利,天主教王国历时近八百年最终驱逐了伊比利亚
半岛的摩尔人,随着卡斯提尔(Castilla)王国与阿拉贡王国(Alagón)的联姻,
现代意义上的“西班牙”国家概念正式形成;对外,哥伦布在西班牙“天主教双
王”
(Reyes Católicos)的资助下,发现了美洲大陆,拉开了地理大发现乃至殖民
扩张的序幕。
同一时代的东方,相较之于元朝时期蒙古人建立起的世界性帝国,明朝更多
意义上是一个汉地的内敛型国家。由于明初以来奉行的保守政策,元朝时建立起
的东西方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几乎全部中断,这也导致了明中期以后,东
西方的交流实质上是一个双方重新认知的过程。
根据“教皇子午线”的划分,地理大发现后首先探索东方世界的是葡萄牙人:
1498 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510 年在果阿建立殖民地,次年控制马六
甲海峡,直到 1553 年(嘉靖 32 年)占领澳门,正式开始了与中国的接触交往。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通过葡萄牙人建立起的“里斯本——好望角——果阿——马
六甲——澳门——长崎”的航线,除了葡萄牙人,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
等欧洲国家的许多传教士、探险家、商人也纷纷来到中国,尽管他们说着不同的
语言、怀着不同的目的、属于不同的组织,但都是为了和中国人打交道而来,从
客观上说,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西班牙人也有着属于自己的航线:“塞维利亚——维拉克鲁斯——阿卡普尔
科——马尼拉——月港”
。这是继科尔特斯(Hernán Cortés)征服北美、黎牙实
比(Miguel López de Lagazpi)征服菲律宾之后,适逢中国隆庆年间开放海禁,
多种因素交织下取得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条从地球另一边沟通东西方的路线。
1580 年西班牙、葡萄牙合并,更为西方人来到中国提供了便利,越来越多的西
方人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地理大发现之后,近代西方便开始了对全世界的探索和认知,China(Cina)
这一对中国的译名各国一直沿用至今。而作为全球化的先驱者——西班牙,其中

-1- -1-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译名在明清两朝出现了频繁的变化,诸如“佛郎机”“大吕宋”“干丝腊”“以
西巴尼亚”
“日斯巴尼亚”
“西班牙”等等。这背后反映出的则是明清时期的中国
对于西方未能形成一个准确的、系统的认识,同时在一系列译名的变迁中,也体
现出了中国对于西方认知的发展与进步,为研究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历程
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17、18 世纪的中国,并不缺乏认知世界的中文资料。早在明末天启年间,
艾儒略在《职方外纪》一书里已经明确介绍了包括西班牙在内的欧洲地理概况,
例如经纬、海陆位置,政治、宗教体制,历史、风俗概括等等,此外还有更早一
些利玛窦的中文世界地图——《万国坤舆全图》,其欧亚大陆部分大致与现代测
绘地图一致,这些都是应当是明清时期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珍贵资料。然而,
直到乾隆年间马嘎尔尼访华,甚至道光年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最高统治者都
对西方世界一无所知,问出了诸如“英吉利方圆几许,有无陆路可通回疆?”这
般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如果将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过程以时间为线索进行梳
理,这些史实中蕴含的意义值得深思。
正如大帆船贸易带来的美洲白银冲击着中国原有的经济体系一样,近世以来
的东西方交往也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念。从古代时期欧洲人来华的被动接
受,到近代时期中国人远赴欧洲的主动了解,中国人对于西方的认知也是一个不
断演进的过程,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对于同一国家的称谓,大体上可以反映出国人
“开眼看世界”的历程。而国家译名变迁的背后,也代表着国际舞台上,大国之
间“硬实力”消长最终体现到“软实力”上的现象。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中国与西班牙在历史上交集不多,所以中西关系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且主
要集中在以隆庆开海之后的大帆船贸易、以及雍正禁教之前的天主教来华传教士
研究方面。迄今为止,中文学术界很少出现从西班牙译名方面入手,解读中西关
系乃至中国对西方认知发展的研究,只有少数著作偶或涉及这一方面。
张铠在《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一书中,梳理了
从公元 1 世纪到当代的中西交往,其中明清时期的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
宗教等各方面,但关于译名方面只是零星提及,没有专门展开。
有关明代文献中“佛郎机”一词的含义,已有一部分著作涉及。庞乃明《明
人佛郎机观初探》
(兰州大学学报,2006)一文,从明代中文史料中的“佛郎机”

-2-
序论

一词入手,辨析了这一称谓的起源和具体所指对象,结论认为该称呼体现出明代
中国对于西方世界认知的匮乏。廖大珂《明代“佛郎机黑番”籍贯考》(世界民
族,2008)、金国平《“The Selden Map of China”中“化人”略析——兼考“佛
郎机”与“佛郎机国”》
(明史研究论丛,2014)等著作在关于译名方面也提出了
类似的观点。
此外,关于“佛郎机”和“拂菻”称谓的考辨,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也有所讨
论,诸如张维华《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983)、厉荔
《明代之佛郎机与拂菻辨》(北京大学学报,1986)、伯希和《拂菻名称的起源》
(亚洲学报,1914)、韩儒林《关于拂菻》
(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77)
等著作。总的说来,已有研究的重心在于探究中文古籍中的称谓所指为何,而非
追寻对一国译名的变迁历程,且时间段集中在明代,没有形成一个以时间顺序为
线索的体系。
也有一些学术著作研究对于明清时期国人的“欧洲观”进行了研究。庞乃明
《利玛窦与明人欧洲观的初步形成》(求是学刊,2005)和《从清修<明史>看明
清欧洲观的嬗变》(西南大学学报,2009)两篇文章,前者主要从利玛窦来华带
来西方科技文化成果入手,阐述了晚明中国人对欧洲的认知观念的形成,文章重
点在于从史料中发掘利玛窦对于西学东渐的功绩,对于在中国造成的影响只是截
取了一个时间点进行描述性的概括;后者则是以清修《明史》为主体,通过对《明
史》各部分涉及欧洲内容对分析比较,指出了其中的一些错误与偏差,并认为明
清人的欧洲观存在严重缺陷。张国刚《耶稣会教士与欧洲文明的东传——略述明
清时期中国人的欧洲观》(世界汉学,2005)一文,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介绍
了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带到中国的舶来品,如果用柯文“冲击——回应”的理论来
看,该文章主要在于讲述“冲击”,
“回应”部分只是以片段性的文字概括。钱婉
约《论明季中国人的欧洲认识》(中国文化研究,2008)一文,利用《明史》中
的《外国列传》部分,对《明史》中提到的欧洲四个国名进行研究,构建出明人
对欧洲国家的认知形象,并总结出明人欧洲认识的特点与意义。
以上前人研究成果,都是从静态的时间点上,选取某一个历史对象为切入点,
讨论中国对于西方的认知情况,没有建立一个动态的认知演进过程,或者是依附
于整体性的相关研究,并且受限于文章篇幅和年代,所利用的史料并不十分充分,
尤其是缺乏第一手的史料以及多语种对照的文本。所以,本文将研究对象缩小至
西班牙一国,试图从长时段的视角构建起一个译名演变的过程,并透过该过程研
究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近代化认知。

-3- -3-
第一章 全球化时代之前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第一章 全球化时代之前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第一节 明代以前:只言片语,几无概念
人类在伊比利亚半岛活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距今 80 万年前1。进入文
明时期后,凯尔特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先后来到这片土地,与当地原住民进
行了融合。“西班牙”这一概念首次出现于古罗马时期,布匿战争后,罗马人确
立了伊比利亚半岛的统治,将土地纳入其行省制度,分别设立近西班牙(拉丁文:
Hispania Citerior)和远西班牙(拉丁文:Hispania Ulterior)两个省。至罗马帝国
时期,半岛被划分为东北部的塔拉克西班牙行省(拉丁文:Hispania Tarraconensis)
以及南部地区的贝提卡西班牙行省(拉丁文:Hispania Baetica)。西罗马帝国崩
溃后,西哥特人跨过比利牛斯山脉、摩尔人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先后来到半岛地区,
数百年漫长的战场最终以基督徒的胜利告终,而王国林立的半岛,也最终整合为
西班牙和葡萄牙两个近代意义上的国家。现代西班牙语,即卡斯蒂利亚语,从语
源学的角度看,是民间拉丁语的一个分支,在现代西语中,“西班牙”一词写作
“España”,其词源正是拉丁文“Hispania”,二者发音也十分近似。
中国与西班牙最早的联系,是以丝绸之路为纽带,通过中亚地区商人活动建
立的间接接触。张铠先生在《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一书中,花费了大量的笔墨
进行论证,得出“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终点在西班牙”的结论2。公元 476
年罗慕洛·奥古斯都(Romulus Augustus)退位,标志着西罗马帝国崩溃,以长
安(洛阳)——罗马(塔拉克)为轴心的丝绸之路贸易体系也宣告瓦解,这一时
间点前后大致对应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也就是说,从汉代丝绸之路开通,
到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之前,中国对西方的认知可看作为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人向西的活动范围基本上以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波斯湾地
区为极限,所以从译名的角度来说,中文史料里对欧亚大陆西端的记载十分模糊,
往往以“大秦”一词代指罗马帝国。东汉时期班超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试
图跨过安息国(帕提亚 Parthia)建立起与欧洲的直接联系。
《后汉书·西域传·安
息传》记载:“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
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
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

1 雷蒙德·卡尔:
《西班牙史》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9 年版,第 1 页。
2 张铠:
《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增订版)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8-29 页。

-5- -5-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乃止。
” 由于安息人的阻挠,甘英最终未能成行,当时的中国没有对欧洲形成进
一步的认知,不能不说是东西方交流史上的一个遗憾。
然而,
“大秦”这一称谓在汉代以后又有了新的指代。
《魏书·西域传》中记
载:“大秦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
百里。……其人端正长大,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故外域谓之大秦。……东南通交
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异物。大秦西海水之西有河,河西南流。……从安
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四万余里。”2这里的“大秦”一词存在诸多疑点。从
年代上看,
《魏书》的作者魏收(507-572)生平活动的时期西罗马帝国已然不复
存在,而中古时期传统正史的语境中,东罗马帝国有着“普岚”“拂菻”等固定
译名3,故而此处“大秦”并非指罗马帝国。从内容上看,姑且不论“黎轩”
“安
都”
“条支”等地名具体所指为何,仅从相对熟悉的“代”
“交趾”
“益州永昌郡”
“安息”等地名分析,首先“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便是不可能是测量得出的结
论,应该是夸张数字的虚指;
“东南通交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如果“大秦”
即“罗马”的话,显然罗马东南部可以到达中南半岛东部的结论也不可能成立,
更不用说从水路深入内陆地区的西南边陲;“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四
万余里”,此处更是谬误,根据现代地图按图索骥,大概得出“大秦在美洲”的
结论都不为过。
“(大秦)衣服车旗拟仪中国”这一点也难以想象,似乎是主观臆
断的产物。所以根据以上几点可以得出,魏收笔下的“大秦”,既不同于《后汉
书》中的罗马,也难以找出其确切所指,这也反应出当时中国对于西方认知情况
的模糊与混乱。
公元 711 年,摩尔人的军队跨过直布罗陀海峡,拉开了穆斯林在西班牙统治
的序幕,正是这一时期伊斯兰世界成为了沟通东西方的纽带。
《册府元龟》记载:
“上元元年(笔者注:公元 760 年)十二月,白衣使婆谒使等十八人于延英殿会。”
4
此处“白衣使”应当是指白衣大食的外交使节。
“大食”
(Tazi)是唐代以来中国
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而倭马亚王朝在服饰上崇尚白色,故被称为白衣大食。公
元 751 年,唐朝与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之间爆发了怛罗斯之战,一年
之前正是阿拔斯王朝取代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但阿卜杜·拉赫曼一世
(AbderramánⅠ)率领残部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后倭马亚
王朝,并致力于对抗阿拔斯王朝。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拉赫曼派遣

1 范晔:
《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 1965 年版,第 2918 页。
2 魏收:
《魏书》,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2275 页。
3 见《魏书》《隋书》
《旧唐书》相关
4 王钦若:《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 1960 年版,卷 971。

-6-
第一章 全球化时代之前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使节来华的动机并不难推测。从客观上说,760 年在延英殿出现的使节,是中国
和西班牙交流的先驱者,也是与中国首次官方正式接触的西班牙人。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一蹶不振,战略收缩的同时,也造成了与西方沟通的
减少,唐中期以后,数百年间的主要趋势却是中国被动地向西方输出各种文明产
物,诸如丝绸、瓷器、火药、造纸术、农作物等等,并没有进一步主动了解西方
的开创性举动。直到南宋时期,面对咄咄逼人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中国地区
加强了通过海路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元代蒙古人更是建立起的世界性帝国,使中
国迎来了对西方认知水平的又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如火如荼,以及航海技术的进步
和相对开放的思想风气,一些中国商人、旅行家曾经到达西亚、东非、地中海地
区,或是中国知识分子从事与海外贸易相关管理工作而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其
中也不乏留下介绍海外地理著作者,譬如赵汝适《诸蕃志》、周去非《岭外代答》
和汪大渊《岛夷志略》。其中关于“木兰皮国”的记载,便是当时中国对西班牙
认知的代表性文字。“大食国西有巨海,海之西有国不可胜数。大食巨舰所可至
者,木兰皮国尔。……木兰皮国所产极异,麦粒长二寸,瓜围六尺,米麦窖地数
十年不坏。产胡羊高数尺,尾大入扇,春剖腹去脂数十斤,再缝而活,不取则羊
肥而死。”1 “诸蕃国大抵海为界限,各为方隅而立国……西南诸国,浩乎不可
穷,近则占城、真腊为窊里诸国之都会,远则大秦为西天竺诸国之都会,又其远
则麻离拔国为大食诸国之都会,又其外则木兰皮国为极西诸国之都会。”2以上文
字,大致说明了“木兰皮国”的方位与物产,而“木兰皮国”即“穆拉比德”
(Al
Murabitún)的音译。穆拉比德王国正是西班牙科尔多瓦时代后期,由柏柏尔人
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及直布罗陀海峡两岸所建立的国家。尽管在空间方位的准确
性上有所变差,所载物产具体为何物也有待考证,但宋元时期“木兰皮国”的相
关文字,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关于西班牙国情的记载,而且对于国家名称也有
着对号入座式的音译,这一点相较于前代,不得不说是一个突破性的进步。
综上所述,明代以前中国对于“西班牙”的认知,总体水平上是呈现出逐渐
深入、不断进步的趋势。从汉代依托丝绸之路首度建立起与“大秦”微弱的交流,
到唐代透过伊斯兰世界的纽带迎来了“大食”的外交使节,再到宋元时期首次出
现关于西班牙“木兰皮国”的直接记载,这一系列进步体现出中国对外部世界认
知的由模糊到清晰、由笼统到具体。

1 赵汝适著,杨博文校释:
《诸蕃志校释》
,北京:中华书局 1996 年版,第 117 页。
2 周去非著,杨全武校注:
《岭外代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1999 年版,第 74 页。

-7- -7-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然而,直到明代以前,或者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说,直到地理大发现之前,
中国对于西班牙的认知仍然存在诸多缺陷:相关记载数量上十分匮乏,时间上呈
断点状分布,前后著作相距上百年,未能形成连贯性的认知体系;内容上也停留
在零星的只言片语,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形势,历代学者犹如盲人摸象一般。这既
与当时落后的交通技术有关,也和中国传统的华夷观脱不了干系,毕竟古代中国
一直未能对于外部世界给予充分的重视。即使在较为先进的宋元时期,对西班牙
的认知也局限于南部的穆斯林王国,对于日后近代西班牙国家的直系起源——北
部的天主教诸国一无所知,究其原因,还是当时沟通东西方的主要途径在于伊斯
兰世界,中国只是坐在家里等着别人上门,被动地了解世界。以西班牙一国为例,
对西方世界整体的情况也可见一斑,所以明代以前中国对西班牙乃至整个西方的
认知水平仍然非常低,认知方式是被动接受,认知态度较为轻视。

第二节 明前中期:秉承前代,固步自封
随着蒙古帝国的逐渐崩溃,中亚地区数个汗国陷入了与本土民族不断的冲突
之中,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再一次陷入了停滞,地中海商业革命时期,或者说“蒙
古和平”时期,那种欧亚大陆畅通无阻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但也只是将蒙古政权驱逐到长城以北,同时与西
部蒙古裔的帖木儿帝国关系较为紧张,帖木儿帝国更是和西边的邻居奥斯曼帝国
冲突不断,而奥斯曼帝国又是虔诚的伊斯兰国家——与欧洲基督教国家展开了漫
长的“十字与新月”宗教战争。所以明初时期,东西方陆上交流被连绵不休的战
火所阻隔,几乎完全中断。至于海路,自明初起朝廷便施行海禁政策,明太祖朱
元璋于洪武四年 (1371 年)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
国”,甚至“禁民间用番香、番货……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1,成
祖时再次重申,“禁民间海船”,严令“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
2
防其出入” ,可见像南宋时期那样的民间出海行为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而官方
组织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主要范围是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最远也只到
达阿拉伯半岛乃至非洲东海岸,由于此时距离迪亚士首次绕过好望角、达·伽马
首次抵达印度尚有数十年时间,所以郑和的船队也未能经由海路与西方世界有所
接触。

1
姚广孝:《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 139、231,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校勘本,1962 年版,第 2197、3374
页。
2
张辅:
《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 27,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校勘本,1962 年版,第 498 页。

-8-
第一章 全球化时代之前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明朝初年,中国的国际视野主要关注于朝贡贸易体系内的东亚地区,以及蒙
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政权。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基本上是秉承了元代的认知观。
明初宋濂主编的《元史》中,对于元代科学家爱薛的记载如下:“爱薛,西域拂
林人,通西域诸部语,工星历、医药。初事定宗,直言敢谏。时世祖在藩邸器之。
中统四年(1263 年),命掌西域星历、医药二司事,后改广惠司,仍命领之。……
仁宗时,封秦国公。卒,追封太师、开服仪同三司、上柱国、拂林忠献王。”1通
常认为,明代以前正史中的“拂林”
“拂菻”
“弗菻”等称呼,是指东罗马帝国2,
但同时也有学者通过考证得出,爱薛(Ngai-Sie)即西班牙科尔多瓦时代的科学
家麦海丁·马格里布(Muhyi al-din al-Maghribi)3,由此可见明初的中国人,对
于欧洲的称呼仍然延续元代“西域”的概念,同时也说明“拂林”可算作这一时
期中国对西班牙的一种称呼。
与前代不同,从明朝开始,中国对于西班牙乃至世界的认知,除了体现在文
献记载里,也可从当时的地图中反应出来。《大明混一图》是现今所存最早的中
国人绘制的中文世界地图,有学者根据图中“北平府”
“龙州”
“周王府”
“忠州”
等地名考据,得出绘制时间大约是为 1389 年的结论4。该图以明王朝版图为中心,
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代表了明初中国在元代航海绘图成
果的基础上,所形成世界地理认知观的最高水准。以下是《大明混一图》局部:

1 宋濂:
《元史》 ,卷 134,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512 页。
2 伯希和(Paul Pelliot)
:《拂菻名称的起源》,载于《亚洲学报》,1914 年第 1 卷,第 198-500 页。
厉荔:《明代之佛郎机与拂菻辩》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 年第 3 期。
3 张铠:
《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增订版)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48-49 页。
4 刘若芳、汪前进: 《<大明混一图>绘制时间再探讨》 ,
《明史研究》第 10 辑,2007 年。
5 《大明混一图》 ,洪武版

-9- -9-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图中可以发现,该图涉及非洲、欧洲部分,均有突破性的认知进步:首次
将非洲大陆的轮廓画作倒三角状(非洲大陆中心被认为是一个巨大湖泊,这也符
合当时欧洲所流行的观点),地中海、伊比利亚半岛和亚平宁半岛在图上也具有
较高的辨识度。尽管无法辨认具体国家译名,且准确度与现代地图相差甚远,但
这幅地图明确指出了西班牙所在何处,其国附近的海陆分布如何,具有极高的历
史价值。

在《大明混一图》的基础之上,15 世纪初朝鲜人金士衡、李茂绘制了《混
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该图已不存于世,今人只能查阅 16 世纪时日本人传抄的
副本。该副本(本光寺版)清晰度较高,内容基本与前作一致,但也犯了一些传
抄错误,比如将地中海的海岸线误作河流,总体来说瑕不掩瑜。以下是《混一疆
理历代国都之图》局部:
图中包涵伊比利亚半岛、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和非洲北部海岸,其中可以
发现伊比利亚半岛上出现了“亦思般的那”,即 España 的音译,半岛东部的埃布
罗河(Ebro)与胡卡尔河(Júcar)也有绘出。图中仍有许多地名难以与已知地名
对照,但从译名的翻译方式上来看,可能是沿用了宋元时期根据中亚地区语言直

1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
,本光寺版

- 10 -
第一章 全球化时代之前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接音译为汉语的翻译习惯,所以《大明混一图》以及其衍生出的一系列版本,至
少涉及西方的部分,依然是宋元时期的遗泽。
由于古代技术落后,信息闭塞,且教育体系对于海外地理并不重视,所以中
国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发展并非是随着时间递进上升的。而且地图在古代属于军事
机密,绘制地图也具有较高难度,所以流传的地图显得弥足珍贵。与《大明混一
图》相隔一百余年,嘉靖年间《四海华夷总图》问世,后者水平却与前者相去甚
远。以下是《四海华夷总图》全图:

该图虽然绘制于地理大发现开始之后,但由于此时欧洲人尚未有组织、成规
模地来到中国,所以绘图者仍然是基于传统地理观描绘世界。从图中可以看出,
作者写到此图是“四大海中南瞻部洲之图”,“四海”“四大部洲”是中国本土的
佛教地理观,作者将欧亚大陆视作南瞻部洲,四大洋视作四海,这反映出中国本
土地理观对于世界的认知,该表述在明末耶稣会士将“欧罗巴”“亚墨利加”等
四大洲的概念引入中国后便不复存在。 尽管该图对于“西洋”部分描绘十分粗
陋,甚至连非洲大陆都难以辨认,但欧亚大陆最西端的伊比利亚半岛却明显地绘

1 章潢:
《图书编》
,卷 29,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11 - - 11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制出来,并标注为“弗懍”,此处很可能是“拂林”的异体写法。值得一提的是,
该图与《大明混一图》相比,将中国所处的位置放在了地图一隅,而非占据地图
中央绝大部分,这与传统的“中国中心”地理观相比是一个进步之处。
从明初建国,到 16 世纪欧洲人开始陆续来华,地理大发现逐渐影响到中国,
这一时期近 200 年,中国和西班牙的交流处于一个名副其实的低潮期,可以看作
是元代与明代后期两个高峰之间的低谷。受中亚地区战争的影响,且中西两国各
自忙于内部事务,连间接的人员往来都不存在。这一情况持续到哥伦布发现美洲,

- 12 -
第一章 全球化时代之前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拉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后,从光复战争中腾出手来的西班牙才逐步将影响
扩大到东亚地区。所以明朝前期中国对于西班牙的认知毫无进展,完全是停留在
宋元时期的阶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遗忘,几乎没有关于西班牙的文字
记载,
“亦思般的那”仅见于地图,
“拂林”一词也与前代已有的概念之间存在混
淆。这也使得日后明人与远道而来的西班牙人打交道,对其人其国将是一次全新
的认知过程。

- 13 - - 13 -
第二章 地理大发现时代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第二章 地理大发现时代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第一节:明中后期:走出懵懂,初步接触
1492 年,随着格拉纳达控制权的易主,摩尔人失去了在伊比利亚半岛最后的
据点,这也宣告西班牙历时近 800 年的光复战争结束,近代意义上的西班牙国家
概念从此形成,同年 10 月,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的船队抵达美洲大
陆,揭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此后的一个世纪内,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迅速将
殖民势力扩张到非洲、美洲乃至亚洲。
1493 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发布训谕,规定以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
100 里格的子午线为界,该线以西划归西班牙,以东为葡萄牙的势力范围,次年
西葡两国缔结托尔德西利亚斯条约(Tratado de Tordesillas)将“教皇子午线”向
西调整 270 里格,此后数十年间该线又曾数次微调。尽管“教皇子午线”的约束
力随着西葡两国的衰落而逐渐式微,但其产生的历史意义却十分深远,直到今天
西语美洲和葡语美洲的划分仍在相当程度上收到该线的影响。不过在 15、16 世
纪,“教皇子午线”的现实意义更多体现在西葡两国对外扩张的方向上。原产地
在亚洲的香料,在当时的欧洲广受欢迎,由于沿迪亚士、达伽马开辟的航线向东
受阻,西班牙人便转而经由美洲跨过太平洋来到亚洲。继科尔特斯、皮萨罗
(Pizarro)等人在美洲的开拓之后,黎牙实比于 1565 年登陆菲律宾,并在接下
来的几年内利用当时菲律宾尚未统一的局面,逐步建立起殖民统治体系。
菲律宾不像墨西哥、秘鲁那样有丰富的贵金属矿产资源,香料方面除了肉桂
以外也不存在丁香、豆蔻等贵重香料。黎牙实比对菲律宾的判断是:“菲律宾不
是一个重要的地方,除了肉桂以外,没有其他的利益”1。鉴于葡萄牙人在澳门
的对华贸易中获益匪浅,在 1571 年攻克马尼拉之后,黎牙实比便试图与中国建
立贸易关系,因为中国和菲律宾之间原本就存在传统贸易关系。在其给菲利普二
世的信中,说道:“……中国人和日本人每年都到吕宋岛和民都洛岛进行贸易。
他们带来绸缎、毛织品、铜铃、瓷器、香料、铁、锡、各种棉服和其他物品。”2
然而对于此时的明朝而言,海外贸易必须被纳入“朝贡”体系之中。贸易双
方,中国是宗主国,其他国家为纳贡国。即周边各国派遣使节向中原王朝进贡,
再由中原王朝帝王进行回赐。这种自古便存在的不算贸易的贸易,实质上是基于

1 William.Lytle.Schuez,The Manila Galleon, New York, 1995, P763.


2 E.H.Blair&J.A.Robertson,The Philippine Islands,1493—1898,Cleveland, 1903, P571.

- 15 - - 15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农业文明的先进性对周边落后邻国的吸引力这一经济基础之上,中原王朝为
了维护边境稳定,达到“羁縻”
“怀柔”等目的,以及“万邦来朝”的政治目的,
对应周边邻国对于中原王朝的经济需求的一种各取所需的外交关系。在中国得到
承认的海外贸易,只有朝贡贸易一种,对此时人记载如下:“凡外夷贡者,皆设
市舶司领之……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矣。”1
当时中国代表着传统的自然经济和朝贡贸易,西班牙殖民者代表着新兴的商
品经济和自由贸易,且中国自明初起便自我封闭,滋生出夜郎自大的天朝情结,
对外部世界潜意识中采取轻视的态度,所以双方从一开始就不具备建立对等的官
方交往的前提。马尼拉当局意图借帮助中国围剿走私海盗首领林凤这一事件向明
廷示好,并派遣马丁·德·拉达(Martín de Rada)一行前往中国试图与中国建
立官方的贸易往来。对于西班牙的表态,中国的官员则表现出了无知的妄自尊大,
甚至对西班牙完全没有概念:“不闻职方氏有吕宋也。奈何以小蛮效顺,秽我大
鸿胪典?”2
中西两国历史上第一次官方接触最终不了了之,建立官方层面的贸易交往的
计划也随之流产。同时在明廷内部,对于和从未接触过的“夷人”,也存在许多
不信任者,他们担心“假入贡之名为入寇之计3”,更以海禁的祖训为由,认为祖
宗之法不能变,应当禁止朝贡以外的一切海外贸易,至于建立正式且稳定的官方
层面交往一事也自然无从谈起。
与官方层面不同,在中国民间却存在着对海外贸易需求,得益于明王朝两百
年来相对稳定的统一政权的延续,没有大规模的战乱爆发,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滋生,商品经济再度兴起,工商业对国内
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也在扩大。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海外贸易的必然需求,他们指
出:“夷人不可无中国之利,犹中国不可无夷人之利。” 4伴随着沿海倭寇问题的
解决,以及海禁政策的放宽,逐渐形成了以福建月港为在华落脚点的中西双边贸
易体系,第一波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从此搭上了大帆船贸易的快车,开始卷入
尚处于雏形阶段的世界市场。
与经济交流相对应的,这一阶段中国人对西班牙的认知也有着突破性的进
展。得益于近代化浪潮中西双方开始建立起持续性的直接接触,自从沙勿略
(Francisco Javier)揭开了基督教在中国的第三波传教活动的序幕,诸如马

1
王圻:
《续文献通考》,卷 26,济南:齐鲁书社,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1996 年版,子部 185。
2
谈迁:
《国榷》
,卷 69,北京:中华书局 1958 年版,第 6299 页。
3
胡宗宪:
《筹海图编》
,卷 12,沈阳:辽沈书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联合出版,1990 年版,第 1189 页。
4
张瀚:
《松窗梦语》
,卷 4,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86 页。

- 16 -
第二章 地理大发现时代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丁·德·拉达、门多萨(Juan González de Mendoza)、桑切斯(Alonso Sánchez)、


科尔特斯(Adriano de Las Cortes)、庞迪我(Diego de Pantoja)、黎玉范(Juan
Bautista de Morales)、闵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Navarrete)等等许多西班牙传
教士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深入到中国社会之中并留下包括中文作品在内的著作,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西方舶来品进入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中,那个时代的中国
人也自然而然对西班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译名方面看,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出现了“佛郎机”这一称呼。
“佛郎机”
一词,用今天的标准来判断,主要是指葡萄牙人。利玛窦曾对其起源和含义做过
一番考述:“葡萄牙人首先抵达中国南方的海岸,那里的居民把它叫做佛郎机
(Franks),这是撒拉逊人对于所有欧洲人的称呼,但是中国人在他们的语言中
没有流音‘R’
(笔者注:拉丁语系中的大舌音,即颤音,并非现代汉语中的 r),
而且从不使用中间没有元音的两个辅音,因此把这个字读成佛郎机(Falanci)。1”
佛郎机就是葡萄牙,这一说法在许多明朝晚期的文献中可以得到印证:“正德十
三年,国王苏端妈未为佛郎机酋所逐,而据其地,使三十人者从广东入贡。2”
该条所属《王享记》卷中“满剌加”条目,“满剌加”即今马六甲,这记载的正
是葡属印度果阿总督阿尔布克尔克(Jorge D'Albuquerque)侵略马六甲地区;
《筹海
图编》有载:
“刑部尚书顾应祥云:‘佛郎机国名也……正德丁丑(1517 或 1518
年)予任广东佥事署海道事,蓦有大海船二只,直至广城怀远驿,称系佛郎机国
进贡,其船主名加必丹,其人皆高鼻深目。’3”此处判断佛郎机为葡萄牙原因有
二:其一“深目高鼻”符合中国传统史书对白种人尤其是欧洲人的描述,首先排
除样貌不符的东南亚国家人,其次由于是从海路乘船而来,又可排除当时战火连
天的阿拉伯国家人;其二,“船主名加必丹”,“加必丹”正是西班牙语 Capitán
或者葡萄牙语 Capitão 的音译,意为船长,这一点在樊树志《晚明大变局》4一书
中和岩生成一《明末侨寓日本支那人甲必丹李旦考》5一文里也可以得到佐证,
而此时距离西班牙人跨过美洲和太平洋来到东亚尚有数十年的时间,故而此处佛
郎机所指即葡萄牙,该记载在《登坛必究》又出现了一次,文字几乎一模一样,
但将“佛郎机”写作“佛狼机”6,而《筹海图编》中在将佛郎机用于指代西洋
火器是,有时也会写作佛狼机,并有配图,由此可见二者应当只是写法不同。

1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中国札记》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140 页。


2 何乔远:
《名山藏》,卷 107,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3013 页。
3 胡宗宪:
《筹海图编》,卷 13,沈阳:辽沈书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联合出版,1990 年版,第 1257 页。
4 樊树志:
《晚明大变局》,北京:中华书局 2015 年版,第 104 页。
5 岩生成一:《明末侨寓日本支那人甲必丹李旦考》 ,《东洋学报》第 23 卷第 3 号。
6 王鸣鹤:
《登坛必究》,卷 29,明万历刻本影印本。

- 17 - - 17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但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同一时期也有少部分文献用佛郎机一词指代西
班牙:“此时有佛郎机夷来商漳州之月港。”2而月港正是西班牙人在隆庆开海之
后来华贸易的重要港口。在明人对西班牙殖民菲律宾的记载中,也是称西班牙为
佛郎机:“吕宋,海中小国也……而今亦为佛郎机所有……佛郎机有吕宋地,筑
城屋,列兵器。久之,杀王兄弟,逐吕宋民入山中。”3之所以造成上述情况,有
可能是明人有限的世界观无法分辨万里之外两个相邻且相似“蕞尔小邦”有何区
别,而且 1580 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Felipe Ⅱ)继承葡萄牙王位,西葡两国合
并,中国人则更不明就里,等到 1640 年再次分开时,中国已处于天崩地解的动
荡之中,根本无暇顾及外部世界的变化,且清代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将
“佛郎机”一词指代葡萄牙、西班牙混淆不清这一情况,又延续了数百年,甚至
指代不明更甚,这一点将在后文进一步展开讨论。
另外,“干系腊”这一对西班牙的译名,也是始于这一时期。上文提到的何
乔远《名山藏》,在讲述西班牙殖民菲律宾时,曾写到“干系腊国使大酋来镇之,
”4此处“大酋”显然是指西班牙王室派遣的殖民地总督(Virrey),该
数岁则易。
词早期也曾译作“副王”,这是根据西语中 Vice- 前缀(意为“副的”)和单词
Rey(意为“国王”)直译而来。在日后的清代,不仅有可观数量的文献继续使用
“干系腊”这一名称代指西班牙,还衍生出了“干丝腊”这一变体写法,这一点
同样会放在后文详述。这里要指出的是,不论是干系腊还是干丝腊,都是西语单
词 Castilla 的不规范音译。Castilla 今译作卡斯提尔,或卡斯蒂利亚,为当今西班
牙国家的雏形以及直接继承来源之一,现代西班牙语(Español)又被称为卡斯

1 胡宗宪:
《筹海图编》,卷 13,沈阳:辽沈书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联合出版,1990 年版,第 1261 页。
2 何乔远:
《名山藏》,卷 105,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2998 页。
3 何乔远:
《名山藏》,卷 107,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3017 页。
4 同上

- 18 -
第二章 地理大发现时代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蒂利亚语(Castellano),二者关系之紧密可见一斑。所以,相比于“佛郎机”这
一含混不清的译名,“干系腊”的指代关系更为清晰,不过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
日后,其推广程度和记载数量都远远不及前者。
这一时期,并不是没有出现准确指代的国家名称,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
得到广泛的认可。例如在倡导“经世致用”的《明经世文编》中,就不止一次出
现葡萄牙(Portugal)的汉字音译,吴桂芳在《议阻澳夷进贡疏》里写到:
“照得
蒲丽都家国名,史传所不载,历查本朝,并未入贡,恐系佛郎机国夷人近年混冒
满剌加名目,潜通互市,今又托名求贡,以为阻赖抽份之计。”1明朝后期已经出
现正确的国家名称音译,但当时连以传统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人士都自以为是
地认为,葡萄牙人纠正本国汉语译名的做法,只是在逃避海关收税,并固执地认
定“佛郎机”这一模糊的译名,推而广之到整个社会的层面,其认知偏差更不难
想象。另外,在同一封奏疏中,也有“蒲利都家”之写法,也可见当时对于音译
尚未形成约定俗成的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明代中后期的文献记载,其普遍认为佛郎机的地理方位
在马六甲海峡附近。茅瑞征在《皇明象胥录》中写道:“佛郎机在海西南,近满
剌加。
”2直截了当地指出佛郎机在马六甲海峡附近。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也
提到:“弘治以后始有佛郎机砲,其国即古三佛齐,为诸蕃博易都会。”3三佛齐
在明代的地理语境中,属于东南亚地区的岛国,所以将佛郎机与其混为一谈也是
存在严重偏差的。
《皇明驭倭录》中王士骐也说到:
“所谓佛郎机国者,实则满剌
伽国。
”4也是把佛郎机和满剌加画上了等号。此外熊明遇认为,佛郎机是爪哇、
真腊周边地区的一个岛国,甚至有着“俱嗜食人、善用铳”5的奇怪认知,善用
火器不难理解,嗜食人显然则是自诩文明社会而对外部未知世界的偏见了。
而张燮在《东西洋考》中有如下记载:
“红毛番自称和兰国,与佛郎机临壤。”
6
和兰即荷兰,明人称之为红毛番,这一点在今天主流观点中并无异议,而佛郎
机和荷兰接壤这一认知,在当时也算是较为先进的,当然这是建立在张燮对荷兰
的地理方位也能有着准确了解的前提上的。
对于“佛郎机”国的物产、人物样貌、风俗习惯乃至宗教信仰,明中后期也
有部分文献有所涉及,茅瑞征在《皇明象胥录》中记载:“四十四年有夷目哑喏

1 陈子龙:《皇明经世文编》,卷 342,北京:中华书局 1962 年版,第 3668 页。


2 茅瑞征:《皇明象胥录》
,卷 5,台北:华文书局影印本,1968 年版,第 263 页。
3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卷 17,北京:中华书局 1959 年版,第 433 页。
4 王士骐:《皇明驭倭录》
,卷 5,济南:齐鲁书社,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1996 年版,史部 53。
5 熊明遇:《文直诗文行书》,卷 13,清顺治十七年熊人霖刻本影印本。
6 张燮:
《东西洋考》,卷 6,北京: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127 页。

- 19 - - 19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唎归氏浮海求贡,初称满剌加国,复易辞称蒲丽都家……礼部议南番无所谓蒲丽
都家,或佛郎机所托也……相传其国颇富饶,多畜犀角、象牙、珠贝、胡椒。
(其
人)身长七尺,高鼻白皙,莺嘴猫眼,须卷而发近赤,亦多髠首䕌须。贵者戴冠,
贱者顶笠,见尊长撤去之,着衫袴垂至胫……信佛喜诵经,每六日一礼佛,先三
日食鱼为斋,至礼拜日,鸡豚牛羊不忌……饮食不用匙著,富者食麦,贫与奴仆
食米。婚娶无媒妁,诣佛前相配,以僧为证,谓之交印。”这段文字所包含的信
息量非常巨大,首先表明当时中国人固执地以为蒲丽都家是佛郎机所托的假名,
其次介绍佛郎机国的物产以及样貌衣着特点,至于富者食麦贫者奴仆食米,则可
能是明人将东南亚地区殖民地的原住民也当作了佛郎机国人,文中甚至还有记录
基督教文化中的礼拜和婚礼,只不过在时人的认知中并不存在基督教,只能用
“佛”
“经”
“僧”等传统词汇来代称,这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初到中国时,
自称“天竺僧”并剃发易服住在寺庙中的现象不谋而合,代表在当时中国人眼中,
传教士与前代“番僧”无异。
综合本章节所述,明代中后期中国对西班牙的认知,在译名方面,新出现了
“佛郎机”“干系腊”这两个新名词,并且与前代相比对其国有着更进一步的具
体描述,尤其是其人在东亚地区的活动记载;同时相关文献资料在数量上也有着
显著的增加,从之前的零星可见或是仅有舆图,到此时尽管称不上连篇累牍,但
也十分可观。造成这种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地理大发现推动着全球化的大
潮,欧洲人主动开始了与中国新一轮的大规模接触,其中不乏有组织、有计划的
国家行为,甚至直接爆发军事冲突和建立殖民据点,使得中国人不得不重新审视
这些“夷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时代的进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主
义萌芽的出现,明代中后期中国的海外贸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明初的朝贡贸易体
系之内,开始卷入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越来越多的西方舶来品来到中国,冲
击着原有的认知,最显著的则是西方火器的传入,直接改变了中国的战争形态,
进一步从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过渡,而用以代指火器的“佛郎机”一词也广
泛使用于这一时期的军事著作,作为国名自然也会为明人有所耳闻。
不过,这一时期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似乎与明初乃至宋元时期所积累
的成果有所脱节,与其看作是享受上一轮东西方接触的遗泽,倒不如说是在自我
封闭之后,另起炉灶之后对外部世界的一次重新认识。明朝初年的舆图中,非洲、
欧洲的雏形已然可以辨认,而等到明朝中后期欧洲人来到中国时,明人对于其人
其国的认知水平仍然停留在上古时期周边四夷的世界观之中,并且还屡次表现出
对其的轻视与偏见,另外,这种认知也完全是欧洲人东来以后灌输给中国人的内

- 20 -
第二章 地理大发现时代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容,并未有任何明代的中国人亲自前往欧洲,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无奈与遗憾。
这一轮东西方文明的碰撞,直到嘉靖、隆庆年间才刚刚起步,而万历末年中
国就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动荡之中,所幸距离天崩地解的变革扩散到与西方接触最
多的东南沿海地区尚有一段时日,这一不算长久的时期,不能说“承上”,但可
以称得上“启下”,成为日后数百年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前奏。

第二节 明末清初:多管齐下,逐步深入

一、中国士大夫笔下的西班牙
17 世纪中叶,随着明王朝统治的崩溃,南明、满清以及农民军等多股势力
互相角力,中国陷入了数十年的剧烈动荡之中。清王朝定鼎中原之后,鉴于民族
气节或是忠君思想,大批前朝遗民拒绝出仕新朝,转而退隐山林,潜心著书,其
中包含了许多那个时代的有识之士,他们受当时实学思潮影响,提倡经世致用,
对部世界也并非一味排斥,加之该群体多数具有东南沿海一带的地域背景,故而
在对于外国,尤其是包括西班牙在内的通过沿海接触到的外国具有相当程度的了
解。这一批学者留下的著作,对于研究时人对外国的认知有着十分宝贵的价值,
本章节将继续以西班牙译名为切入点展开考述。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沿袭了明代习惯的佛郎机一词,不过这一时期出现的佛郎
机,已经超出了前代用来称呼葡萄牙的范围,开始被时人用来指代西班牙。孙承
泽的《春明梦余录》中记载:
“而吕宋佛郎机之夷,见我禁海,亦时时私至鸡笼、
淡水之地。
”1这说的即是占据菲律宾的西班牙人通过台湾的港口展开对华贸易;
张岱在《石匮书》中也有用佛郎机一词记载西班牙殖民菲律宾的文字:“吕宋,
海外小国也。其国王永乐三年遣其臣隔察老朝贡,而近为佛郎机所有,名吕宋实
佛郎机也。”2顾炎武也在《天下郡国利病书》里写到:“佛郎机,国名也。正德
中,国人来贡……吕宋佛郎机之夷,见我禁海,亦时至鸡笼、淡水之地,与奸民
市货。其地一日可至台湾……”3鉴于这一时期菲律宾成为西班牙殖民地、以及
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建立据点(至今仍存有建筑遗迹)的历史事实,可以说明这
些与吕宋、台湾相关的佛郎机均指代西班牙。
其次,前文提到的木兰皮国,这一许久未见的称呼,在这一时期再度见于记

1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下册 825 页


2 张岱:
《石匮书》,卷 22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08。
3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下册第 258 页。

- 21 - - 21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载。褚人获《坚瓠集》有言:“木兰皮国,有五尺之瓜,三寸之麦。”1还有方以
智的《通雅》也提到:“木兰皮国,胡羊尾大如扇,春,剖腹取膏,再缝而活。”
2
这与汪大渊《岛夷志略》等宋元时期的著作类似,提到木兰皮国的物产都会讲
到瓜与麦还有羊,只是尺寸有所差异而已,仅仅根据这这两条条介绍物产的记载,
也不能发现木兰皮国在这一时期的语境中指的是哪一国家,但该国名沉寂数百年
后再度现世,也应当给予重视。除此以外,査继佐的《罪惟录》中也出现了关于
木兰皮国的条目:
“木兰皮国,西海中,其舟容万人,酒肆果园俱备,物产亦异……
缠首长衫,不食豕肉,食以手攫。”3这段描述的关键在于“缠首长衫,不食豕肉”,
头戴头巾,身着长袍,不吃猪肉,这明显与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形象相符,而非
当时已是基督教治下的西班牙人。木兰皮国的含义,在宋元与明清出现差异,揣
测原因在于,褚人获、方以志、査继佐等明朝遗民,在反清活动无望后,为了逃
避现实,一头钻进了故纸堆之中,见到前人有关木兰皮国的记载,便人云亦云,
而不是亲自与外国人接触或是向有涉外经验的中国人请教,殊不知人间已是沧海
桑田,宋人笔下西班牙的穆斯林王国早已不复存在。由此可见,因为自明中后期
以来的中西文华交流,中国一方始终是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对于国际形势的变
化,未能及时准确地了解。
此外,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关于“干丝腊”这一写法,目前已经查到最早出
现该词的文献,是出版于崇祯 12 年(公元 1639 年)的《圣朝破邪集》
(又名《皇
明圣朝破邪集》),此时距嘉靖朝天主教入华已有近百年,离闯军攻破北京只有 5
年。书中收录了福建漳州地区反教人士王忠的《十二深慨》:
“干丝腊夷人,入我
中华,倡天主教,予为之深忧而切计者,诚痛我中华之自夷狄害……”4虽然王
忠在后文将矛头指向了“利窦”(利玛窦),直呼“不知利窦之竟成祸端”5,但
利玛窦生平与八闽地区几无交集,而 1632 年 1 月高琦(Angel Cocchi)从淡水来
到泉州后,无论是在福建开创教区的谢多默(Tomás de Sierra)、黎玉范,还是日
后跟进的万济国(Francisco Varo)、闵明我,或是先来到福建后前往山东的利安
当(Antonio Caballero),这些极有可能对于王忠的世界观造成巨大冲击的多明我
会、方济各会修士,无一不是西班牙籍,即“干丝腊夷人”。除了徐昌治《圣朝
破邪集》,这类本土读书人编写的反天主教书籍在这一时期并不稀见,诸如费隐
通容《原道辟邪说》、钟始声《辟邪说》等等。由此可见,在明末天主教入华浪

1 褚人获:
《坚瓠集》,秘集卷 4,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第 15 页。
2 方以智:
《通雅》
,卷 41,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査继佐:
《罪惟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年版,第三册第 643 页。
4 徐昌治:
《聖朝破邪集》,卷 6,王忠:
《十二深慨》,香港:建道神學院校注本,1996 年,第 296 頁。
5 徐昌治:
《聖朝破邪集》,卷 6,王忠:
《十二深慨》,香港:建道神學院校注本,1996 年,第 298 頁。

- 22 -
第二章 地理大发现时代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潮中,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已经无可避免地与欧洲传教士进行了正面碰撞,而正是
这种跨文化的交锋,客观上促进了原本固步自封的中国社会对于外部世界的了
解,开拓了国人的视野。

二、外国传教士笔下的西班牙
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的
征服扩张,使得东西方文明处于空前规模碰撞之中。明末清初这一时期,与之前
相比,中国人对西班牙乃至整个外部世界的认知,在认知渠道上出现了一个前所
未有的变化,那就是有成群结队的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中的许多人在传教
之余,用中文编写书籍、绘制地图,让中国人多了一种更为直接、更为可靠的认
知途径。他们之中便不乏西班牙人,这不仅使得西班牙成为了当时欧洲的汉学中
心,也在相当程度上丰富了这一时期关于西班牙的中文资料。
明末清初的中国人,仍旧顽固地守着天圆地方、中国居于世界中央的传统观
念,利玛窦来到中国后,向华人展示了代表当时最先进地理成果的世界地图,后
来在其进京时,向万历皇帝呈上他用中文绘制的世界地图,也就是著名的《坤舆
万国全图》。其中所绘关于西班牙部分如图所示:

- 23 - - 23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坤舆万国全图》不仅首创性地为中国学术体系引入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概
念,其中各大洲的译名为拉丁文直接音译为中文,如欧洲(Europe)译为“欧逻
巴”等,大洋名称则采用意译,如大西洋(Atlantic)。国家名称方面,欧洲国家
多根据本国语言音译,意大利(Italia)译为“意大利亚”,葡萄牙(Portugal)译
为“波尔杜瓦尔”,西班牙(España)自然也就译为“以西把你亚”。不过似乎也
有例外,该图中法国区域被标注为“拂郎察”,与法语 France 发音并不一致,通
过查阅汾屠立(P. Pietro Tacchi Venturi)神父编纂的利玛窦书信全集2,笔者发现
利玛窦所使用过的文字包括:拉丁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并不曾
留下法文的书面著作,所以据此推测,利玛窦不懂法语,而在翻译法国名称时,
根据其母语意大利语中的法国(Francia)一词发音,音译为中文,这与“拂郎察”
是吻合的。此外还有爱尔兰(Éire),图中写作“喜百泥亚”,这其实是与拉丁文
Hibernia 相一致。《坤舆万国全图》对于中国周边的国家,仍然采用符合中国传
统地理习惯的称呼,比如吕宋、三佛齐、朝鲜、暹罗、真腊,这也是该图中国本
土化的一种表现。
在《坤舆万国全图》中,西班牙译名为“以西把你亚”,其美洲殖民地——
新西班牙(Nueva España)同样译为“新以西把你亚”。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
了西班牙国名直接按西语发音音译为中文的情况,不仅在中西交流史上具有里程
碑式的意义,也对日后翻译西班牙国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准确而科学的近代译
名开始出现,过去那种模糊含混的译名,尽管仍有市场,但大趋势上已经呈现出
逐渐淘汰的势头。
《坤舆万国全图》涉及西班牙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应当位于西
班牙南部的“俺大鲁西亚”(Andalucía,今译安达卢西亚)地区,图中位置标注
错误;比利牛斯山脉的位置在图中变成了一条河流,而之前《大明混一图》中就
已经画出的埃布罗河与胡卡尔河反倒不见踪迹。这说明李之藻等协助利玛窦绘制
地图的中国知识分子,自身并不具备足够的科学素养以及国际视野,未能利用中
国传统知识体系使该图更进一步,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真正的瑰宝。当然,李
之藻等人已经是站在那个时代最前沿的一部分中国人,对于他们的学术文化成
果,作为后人我们也不能太过苛求。
与明初《大明混一图》一样,在东亚地区内部的文化交流中,《坤舆万国全

1 利玛窦: 《万国坤舆全图》 ,万历三十年(1602 年)


2 P. Pietro Tacchi Venturi: Opere Storiche del P. Matteo Ricci, Volume Secondo le Lettere dalla Cina, Premiato
stabilimento tipografico avv. Filippo Giorgetti, 1913.

- 24 -
第二章 地理大发现时代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图》诞生于中国 100 多年后,也流传到了日本。1708 年日本学者新井白石在原


本单色版的基础上,编辑出彩色版的摹本,并用假名加以注释。其中“拂郎机”
一词,取代了原本“波尔杜瓦尔”的位置。这说明新事物取代旧事物需要一个漫
长的过程,而其中往往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反复,造成这一点的直接原因则是日
本 1639 年颁布第五次锁国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西文化交流不畅,这
种情况在清代的中国也普遍存在,本文之后会展开讨论。

这一时代来到中国的西班牙传教士有如过江之鲫,他们留下的著作按照写作
目的和写作文字,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用拉丁语
系文字写成;第二,向中国民众传播基督教,用汉字写成。前者主要有:马丁·德·拉
达的《中国纪行》
(Las cosas que los padres Fr. Martín de Rada, provincial de la Orden
de S. Agustín en las Islas Filipinas, su compañero Fr, Jerónimo Martín y otros
soldados que fueron con ellos vireon y entendieron aquel reino)、门多萨《中华大帝
国史》(Historia de las Cosas más Notables, Rito y Costumbres del Gran Reino de la
China, Sabidas asi por los Libros de los Mismos Chinas, como por Relación de
Religios, y otras Personas, que han estado en el Dicho Reino)、桑切斯《中国笔录》
(Relación de las cosas particulares de la China, la qual escribio el P. Sanchez de la
Compañía de Jesús que se la pidieron para leer a su Magestad el Reu Don FelipeⅡ
(Tratados
estando indispuesto)闵明我《中华帝国历史、政治、伦理及宗教论集》
historicos, politicos, ethicos y religiosos del Gran Imperio Chino);后者主要为:高
母羡(Juan Cobo)《明心宝鉴》《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庞迪我《七克》《天
主实义续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传教士来华的目的重点在于,为殖民扩张搜集
1 利玛窦:
《万国坤舆全图》
,新井白石 1708 年摹本

- 25 - - 25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情报以及传播基督教信仰。不过除此之外,其中一些传教士为了在中国不同阶层
的群体中发展信徒,或者方便后来的传教士更好地融入中国,他们的许多著作客
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在语言、医学、数学和地理学等领域的交流,比如万济国
《华语官话语法》
(Arte de la Lengua mandarina)、石铎禄(Pedro Pinuela)
《本草
补》
、庞迪我与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以及艾儒略和杨廷筠合作的《职方外
纪》。其中,最直接反映当时中国人对世界认知程度的书籍,非《职方外纪》莫
属。
《职方外纪》系统性地用文字介绍了当时最先进近代世界地理成果,卷首便
开门见山地绘有“万国全图”。卷一正篇是亚细亚(亚洲),卷二是欧罗巴(欧洲),
卷三是利未亚(非洲),卷四是亚墨利加(南、北美洲)和墨瓦蜡尼亚(大洋洲),
以上各洲包括“总说”及有关国家简介(各论)两部分,各卷首还附有本洲地图。
卷五为四海总说及简介,简介包括海名、海岛、海族、海产、海状、海舶、海道
等内容,本卷首附北舆(北极)地图和南舆(南极)地图。其中各大洲分布轮廓
与现代地图已然十分接近,“亚细亚”“欧罗巴”等名词译法一直沿用至今。
《职方外纪》欧洲卷将西班牙放在国家之首位,紧接在“欧罗巴总说”之后,
其具体内容记载如下:
“欧罗巴之极西曰:以西巴尼亚。南起三十五度,北至四十度,东起七度,
西至十八度,周一万二千五百里,疆域徧跨他国。世称天下万国相连一处者,中
国为冠;若分散于他域者,以西巴尼亚为冠。以西巴尼亚本地三面环海,一面临
山,山曰:北勒搦何。产骏马、五金、丝棉、细绒、白糖之属。国人极好学,有
共学,在撒辣蔓加与亚而加辣二所……
此国人自古虔奉天主圣教,最忍耐,又刚果,且善远游海上,曾有绕大地一
周者。国中有二大名城,一曰:西未利亚,近地中海,为亚墨利加诸舶所聚,金
银如土,奇物无数;一名:多勒多城,在山之巅,取山下之水以供山上,其运水
甚艰……
国中奉天主之堂虽多,而最著者有三,一以奉雅歌默圣人,为十二宗徒之一,
首传圣教于此国,国人尊为大师大保主,四方国人多至此瞻礼;一在多勒多城,
创建极美,中有金宝祭器不下数千。其黄金乃国人初通海外亚墨利加所携来者,
贡之于王,王以供天主耶稣者……
以西巴尼亚属国大者二十余,中下共百余。其在最西者曰:波尔杜瓦尔,分
为五道,向有本王,后因乏嗣,以西巴尼亚之君系以昆仲,乃权署其国事焉。其
境内大河曰:得若,经都城里西波亚入海,故四方商舶皆聚都城,为欧罗巴总会

- 26 -
第二章 地理大发现时代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之地也。土产果实、丝绵极美,水族亦繁,所出土产,葡萄酒最佳,即过海至中
国,毫不损坏。国中有共学二所,曰:阨物辣;曰:哥应拔……”1
该段文字介绍了西班牙的经纬位置、海陆地形、物产、学校、信仰、殖民地
等一系列详细信息。经纬度位置由于测量技术所限、疆域国界变迁、经度划分调
整等各种原因,与当代地图有所差异;“北勒搦何”即比利牛斯山脉,为西班牙
语 Pirineo 音译;
“撒辣蔓加”今译萨拉曼卡(Salamanca),至今仍是世界著名学
府,
“亚而加辣”为 Alcalá 音译,指的是 Alcalá de Henares,
《堂吉诃德》的作者
塞万提斯便是在此出生,今天仍有 16 世纪大学的遗留建筑;
“西未利亚”即塞维
利亚 Sevilla,正如艾儒略所言“亚墨利加诸舶所聚”,因为该城为大帆船贸易的
起点,也是当时世界级的港口城市;“地中海”这一沿用至今的译法,也是从西
班牙语意译而来——Mar Mediterráneo,mar 为海、medio 意思是中间的、tierra
意为土地、词尾-neo 表修饰改变词性;
“多勒多城”,今译托雷多 Toledo,位于西
班牙中部山区;“雅歌默圣人”,为十二使徒中的雅各 Jacob,经过比利牛斯山脉
前往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的圣雅各之路(El Camino de Santiago)至今朝
圣者仍然络绎不绝,据称基督教传入西伊比拉亚半岛便是沿着该路线,这些典故
早在四百年之前艾儒略就已经写成中文告诉国人;艾儒略还提到美洲贵金属流入
西班牙,这与日后席卷欧洲的价格革命也有着密切关联;甚至连西葡合并的具体
梗概,艾儒略也有所说明,而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南中国尤其是澳门一向是讳莫
如深的,甚至发生葡萄牙人为了抵制西葡合并的消息而在广东造谣诬陷西班牙使
者的情况23。这些文字较之于中国本土学者提及西班牙时,寥寥数笔带过,或是
模棱两可的描述,要更加准确和科学,并且能站在一个全球化的角度介绍一国之
物,视野之广阔实非当时明人所能及。
从上文中得知,艾儒略将西班牙国名译为“以西巴尼亚”,也是根据音译而
来,但写法不同于利玛窦。有前人认为,艾儒略《职方外纪》是根据利玛窦《万
国图志》为底本而写成的,且艾儒略在自序中也写道:“乃更窃取西来所携手辑
方域梗概,为增补成一编,名曰《职方外纪》……兹赖后先同志,出游寰宇,合
闻合见,以成辞书。”4由于《万国图志》一书今已散佚,所以无从可考,但根据
李之藻为《职方外纪》写的序言,可以发现并非如此。“会闽税珰又驰献地图二
幅,皆欧罗巴文字,得之海舶者。而是时利已辞世,庞、熊二友留京,奉旨翻译……

1 艾儒略:《职方外纪》 ,卷 2,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51-56 页。


2 陈文源:
《16 世纪末居澳葡人议事机构成立的背景分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 5 期。
3 金國平、吳志良: 《陳瑞召見澳門葡人的原委》 ,《行政》第 15 卷,總第 58 期,2002 年第 4 期,1227 页。
4 艾儒略:《职方外纪》 ,卷 2,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2-3 页。

- 27 - - 27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庞、熊旋卒于途,其底本则京绅有传写者,然碎玉遗玑,未成条贯。今年夏,
余友杨仲坚氏与西士艾子为增辑焉。”1庞即庞迪我,熊为熊三拔(Sabbatino de
Ursis)二人均为耶稣会士。从李之藻的序言中可以发现,艾儒略所用“底本”应
当是庞迪我和熊三拔所做的前期工作,且根据《明史·艺文志》中的记载,庞迪
我著有《海外舆图全说》二卷2,尽管该书今天已经失传,但也能印证艾儒略是
在庞迪我、熊三拔的基础上编成《职方外纪》一书。以下附上一张《职方外纪》
中西班牙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图:

《职方外纪》中关于西班牙的记载,不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是中国此前
从未有过,不仅仅是西班牙,欧洲其他主要国家的描述也十分准确、详尽。然而,
该书写成于天启三年(1603 年),其后一两百年内却几乎毫无反响,不仅普通中
国人没有对世界形成一个科学的近代化认知,而且连精英阶层对于外部世界也仍
旧是懵懵懂懂,最为讽刺的是,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气势汹汹的英国侵略者,
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甚至有过“其至内地所经过者几国?克食米尔距该国
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可通,该国向与英咭唎有无往来,此次何以相从至浙?”
4
这般疑问,作为一国之君,其对世界常识了解程度匮乏暴露无遗。道光皇帝的

1 艾儒略著,谢方校释: 《职方外纪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1996 年版,第 6 页。


2 张廷玉:
《明史》,卷 97,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2405 页。
3 艾儒略:
《职方外纪》,卷 2,北京:中华书局 1985 年版,第 38 页。
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 ,1992 年版,第 222 页。

- 28 -
第二章 地理大发现时代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问话,距离艾儒略《职方外纪》问世,已经有 239 年之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时


代的悲剧,清代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类似日后《海国图志》
《瀛寰志略》等著作遇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也是自我封闭遗毒所致,
后文将会进一步讨论。
关于“以西把你亚”等采用西班牙语直接音译的译名,通过查阅天主教传教
士在清朝禁教时期之前的活动档案,也可以得到一些印证。下图是圣方济各会在
中国各地活动的传教士名册,其中除了中文名,还附有他们本人的签名:

- 29 - - 29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中传教士本人的国籍方面,该文件将西班牙译作“意西把你亚国”,文度
辣(Bonaventura Ibañez)、石铎禄、利安定(Augustinus a S. Paschali)等西班牙传教
士的人物生平以及在中国具体的事迹,张铠先生《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一书中
已有详细说明2,本文不加以赘述,在此仅用以证明其人国籍确为西班牙。而卞
世芳(Francisco Peris de la Concepción)、林养默(Jaime Tarín)以及艾腊爵(Blas
García)三人的西班牙国籍身份,在崔维孝先生《明清之际西班牙方济会在华传
教研究 1579-1732》一文中可以得到佐证。3
当时具有一定地位的天主教人士,死后其墓志铭中,往往会署上相关教友的
名字,而在华天主教体系中,除了本土的华人外,也不乏来自欧洲各国的传教士
及其助手。天主教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籍主教——罗文藻(一说罗文炤)的墓志
铭上便署有:“圣多明我会:郭马诺,以西巴尼亚人;白诚明,以西巴尼亚人;
费理伯,以西巴尼亚人;马希诺,以西巴尼亚人。圣方济会:利安定,以西巴尼
亚人;余天民,意大理亚人……林汉默,以西巴尼亚人……吴历,江南常熟人;
陆希言,江南华亭人。功服从孙罗日藻、同志后学浙姚徐硂敬书。”4这些证据可
以表明,在明末清初这一阶段,外国传教士将西班牙的西语音译译名带到了中国,
并利用他们自身的影响力,从欧洲传教士推广到华人信徒中,但范围仅限于天主
教体系及其相关人士,未能进一步普及。
明末清初这一时期,在晚明繁荣的商品经济刺激之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会
将视野投向海外,同时西学东渐的大潮也带来了西方文明的结晶,在本土开明知
识分子与外来传教士的合力下,这个时代很多领域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成果,中
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水平也在晚明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入和全面,认知途径上也
更加多样化,不同于前代绝大多数国人只能从同胞笔下了解到外国人,明末清初
有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直接同中国人接触,并用中文编写书籍介绍他们的国度。
此外,国家层面的动荡必然导致权力机关对民间社会管控的放松,此时文字狱尚
未大兴,清政府还没有能力实行强力的文化管控,加上明朝遗民深受实学思潮影
响,著书之时多以经世致用为目的,对于外部世界并不会盲目轻视,所以能够有
着相对客观的认知。

1 ARSI,Jap. Sin.167, f.174.


2 张铠: 《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增订版)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296-302 页。
3 崔维孝: 《明清之际西班牙方济会在华传教研究 1579-1732》,第 154 页,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年。
4 ARSI,Jap. Sin.,157,f.4v.

- 30 -
第二章 地理大发现时代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从西班牙的译名上看,除了本土士大夫一贯沿用的“佛郎机”一词,最显著
的变迁就是“木兰皮国”这一前朝名称已经从西班牙的概念范畴中剥离出来,随
着近代意义上基督教国家西班牙的建立,这一具有穆斯林背景的古代译名已经不
再指代西班牙。此外,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则是首次出现“以西巴尼亚”等西班
牙直接音译的准确译名,尽管这是在外国传教士的帮助下所产生的译名,但不可
否认这一译名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首次对西班牙有了直接准确的认知,而在译名的
背后,则隐含着中国对于西班牙乃至整个世界的了解正在逐步提升,相比之前从
各个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如果能够保持这一良好的势头,那么可以预见的是,
中国社会将很有可能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平稳过渡并融入到近代世
界中,但是,历史并不存在“如果”。

- 31 - - 31 -
第三章 近代化转型中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第三章 近代化转型中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第一节 禁教时期:闭关锁国,停滞不前

一、繁荣盛世眼里的外夷
三藩之乱平息后,满清政权的统治逐渐稳固,中国也终于从近百年的动荡中
走了出来。安定的社会环境、封闭的地缘格局、君主的励精图治以及美洲农作物
的引进,一系列因素从各方面形成合力,使中国迎来了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个高峰
——康乾盛世。
彼时的中国,政治方面呈现出空前的大一统,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登
峰造极,国家机器统治十分稳固;经济上一方面在恢复生产、休养生息的同时,
施行重农抑商政策,中断了晚明时期商品经济稳步发展的势头,将一批正在形成
的城市新兴工商业群体扼杀于摇篮之中,另一方面则体现于人口数量的爆炸增
长,得益于明末引入的番薯、玉米等新型农作物得到推广,加之宽乡移民等垦荒
政策的鼓励,传统小农经济的潜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人口历来都是古代衡量
盛世的重要标准,而乾隆时期在籍人口的数量在古代中国是空前的;文化层面上,
既有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并销毁了难以胜数的古代书籍,也有以《古
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为代表的类书,作为古代中国各类书籍的集大成者,
这一时期上承实学思潮,下启乾嘉学派,客观上造就了一批古代文化瑰宝。
举全国之力,动用官方的力量编修书籍,是一系列规模浩大的工程。皇帝的
好大喜功作为驱动力,繁荣昌盛的国力也为工程提供了物质保障,然而,在闭关
锁国的大背景之下,一个极度封闭创作环境中很难诞生出具有开拓性的成果,正
如清代绝大部分著作只是在故纸堆中拾取前人牙慧,清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行为
也只是停留在古人的记载之中,反映到西班牙的译名方面,则是反反复复地对已
有知识加以重复、整理,并没有任何新意和发展。
首当其冲的依旧是“佛郎机”这一流传已久的译名。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
佛郎机又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清文献通考》中“佛朗机”条目开门见山地
写到:
“佛朗机,一名和兰西,亦红毛番种也。东与荷兰接,其国都地名巴离士,
至中国水程五万余里……”1乍一看,此处的佛朗机似乎指的是法国,“和兰西”
与“法兰西”相近,特别是“国都地名巴离士”直接可以断定所言为巴黎(Paris),

1 张廷玉:
《清朝文献通考》
,卷 298,上海:商务印书馆,
《万有文库》
,1935 年版。

- 33 - - 33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但继续阅读则发现并不尽然:“其人长身、高鼻、猫睛、鹰嘴、卷发、赤须。衫
袴垂至胫,皮履,服用琐袱西洋布。贵者冠,贱者笠,见尊长辄去之。饮食不用
匙著,富者食麦,贫者与奴仆食米,婚娶无媒妁,佛前相配,以僧为证,谓之交
印……”1这一段文字何其眼熟,与前文所引《皇明象胥录》中关于佛郎机的记
载几乎一模一样,但在茅瑞征笔下明确指出佛郎机是指葡萄牙,不过再往下读又
可发现清人新增的记录:
“我朝顺治四年八月,广督佟养甲疏言:
‘佛朗机国人寓
居壕境,与粤商互市,于明季已有。历年后因深入省会,遂饬禁止,请嗣后仍准
番舶通市。’上从之。自是每岁通市不绝,惟禁入省会。其族类有居吕宋者(详
吕宋传)来粤互市,或从其本国,或从吕宋国至云。”2这段话又明确表达了清人
将“佛朗机”理解为西班牙人的意思,最后还有一段作者注:“臣等谨案:佛朗
机,在前史为佛郎机,其番人巨炮大舰,肆掠诸国,横行海岛。”3表明“佛郎机”
在清代又增加了“佛朗机”一种变体写法。
由于“佛郎机”本身便是一种极为不规范的称呼,而在当时的世界上找不到
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与其完全相匹配,所以在以讹传讹二百余年后,这一译名的指
代对象已然混乱不堪。乾隆 16 年(公元 1751 年),皇帝下令各地官府将境内下
辖各民族以及与清王朝有来往关系的国家,描绘成图像,并配以文字说明,汇集
成一部《皇清职贡图》。其中“佛郎机”一词出没于多个国家词条中:“法兰西,
一曰弗郎西,即明之佛郎机也。”
“荷兰,又名红毛番,地近佛郎机。”
“吕宋居南
海中,去闽之漳州甚近。明初朝贡,万历中为佛郎机所并,而仍其国名。佛郎机
在占城西南,先是灭满剌加,又与红毛中分美洛居。”4“嘛六甲,即满剌加,在
占城南……后为佛郎机所侵夺。”5根据《皇清职贡图》中颇为自相矛盾的记载,
与《清文献通考》一样,佛郎机一词既可以指葡萄牙,又可以指西班牙,还可以
指法国,由此可见自我封闭的清人对于外部世界了解十分匮乏。《皇清职贡图》
的可贵之处在于绘有各国各民族男女的样貌服饰,此处将于佛郎机有关的“法兰
西国夷人、夷妇”“吕宋国夷人、夷妇”“嘛六甲国夷人、夷妇”附上:

1 张廷玉:《清朝文献通考》
,卷 298,上海:商务印书馆, 《万有文库》 ,1935 年版。
2 同上
3 同上
4 傅恒:《皇清职贡图》
,卷 1,沈阳:辽沈书社,1991 年版,第 142 页。
5 傅恒:《皇清职贡图》
,卷 1,沈阳:辽沈书社,1991 年版,第 148 页。

- 34 -
第三章 近代化转型中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 35 - - 35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服饰上看,无疑是“吕宋国夷人、夷妇”的造型与同时期西班牙人最为相
符。
《明史》中的吕宋词条明确写道:
“佛郎机从大西来,自称与干系腊国,与吕
宋互市……竟趁其无备,袭杀,逐其人民,而据其国,名仍吕宋,是佛郎机也。”
2
可见在这一时期清人索性将占据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继续称之以原名吕宋,
并且沿用了明末以来国人用佛郎机指代西班牙这一习惯性的译名。不过《明史》
也专门设有佛郎机词条:“佛郎机在海西南,近满剌加,向不通中国。” 3该词条
则继承了佛郎机为葡萄牙译名的观点。根据《明史》的记载,似乎在马六甲和菲
律宾两个地区活动的西洋人是来自同一个国家——佛郎机,难道清人对远在万里
之外的西葡合并这种国际前沿动向真的了如指掌?笔者认为不然,理由如下:首
先,官修《明史》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佛郎机”与“吕宋”分别属于不同
卷目,所以很可能并不是出于同一作者之手,而在闭关锁国的清代,作者难以直
接同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甚至殖民地的原住民接触,那么资料的来源只能是前人
留下的文字,清人只是原封不动地照抄而已;其次,至于写成之后,统筹审定并
未纠正这一自相矛盾的错误,推测原因在于时人盲目自大的心态,在“天朝上国”
的眼中,这些国家的人来到中国都是“外夷入贡”,无需加以认真对待;最后,
因为西葡两国不论是民族、语言、信仰、文化、习俗方面都比较接近,所以也不
排除在那个信息传播落后的时代,封闭环境中的清人确实难以详细辨认,将两国
误认为一国的可能性,赵翼《外番借地互市》一文便认为:“后佛郎机并吕宋、

1 傅恒:
《皇清职贡图》,卷 1,沈阳:辽沈书社,1991 年版,第 105、106、140、141、146、147 页。
2 张廷玉:《明史》
,卷 323,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8370 页。
3 张廷玉:《明史》
,卷 325,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8430 页。

- 36 -
第三章 近代化转型中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满剌加二国,势力独强。”1
相比于明代“佛郎机”与“满剌加”经常一起出现,这一时期的文献中,
“佛
郎机”更多的则是同“吕宋”绑定在一起。除了上文提到的资料以外,
《续通典》
也记载道:
“佛郎机强与吕宋互市,久之,筑室其地。”2还有《明史·佛郎机传》
中“万历中,破灭吕宋,尽擅闽、粤海上之利,势益炽。”3的记载。这反映出当
时人们对于佛郎机一词概念产生了变化,也导致 “吕宋”一词的含义出现了指
代不明,部分情况下仍旧是指菲律宾,但也会用以称呼西班牙。鉴于这种混淆带
来的不便,清人为了区分二者,便在“吕宋”之前冠以“大”字,以 “大吕宋”
一词代指西班牙,以示差异,不过那已经是近百年之后的事情了,本文会在下一
章节进行探讨。
前文曾有讨论的,始于明代中后期的“干系腊”这一译名,在这一时期考据
之风盛行之下,也被致力于整理前人著作的清人从故纸堆中挖掘了出来。上文已
经提到《明史》中有言佛郎机自称干系腊国,而《续通典》中也有记载:“佛郎
机,近美洛居,又称干系腊国。”4《明会要》中的文字则是:“佛郎机,又称干
系腊国,地近满剌加。”5《清续文献通考》也记载道:“《明史·佛郎机传》曰:
高鼻白皙,莺嘴猫眼……后又称干系腊国,所好经商……”6但是,这些文献均
把“干系腊”当作“佛郎机”的别称,而地理位置也误认为在马六甲海峡附近,
与该词“Castilla 音译”的词源相去甚远,这应当是清人对于前代生僻名词不加
仔细考证便随意使用或将殖民地误认为宗主国的结果。
不过,正如上文所分析,这一类大部头的官修著作,不可能出自同一作者之
手,故而在《清通典》
《清文献通考》等书中有如下记载:
“干丝腊与英吉利相近,
风俗亦相同,每岁驾夹板船来广东互市。处吕宋、速巫等地为贸易之所。干丝腊
国常分遣小臣镇守吕宋”
“干丝腊,
7
在西北海中……其王姓名、传国世次无考……
干丝腊国常分遣小臣镇守吕宋云。臣等谨案:佛朗机在明时,既袭据吕宋,今干
丝腊亦分守吕宋,盖旧国已空,岛夷互据,难以实稽也。”8文中除了将晚明时期
所见的“干系腊”写作“干丝腊”这一变体外,对于其国家的地理方位已有正确
的认知,但是在审定批注时,却画蛇添足般地将明朝时的佛郎机与此处干丝腊分
1 赵翼:
《外番借地互市》 ,载于贺长龄: 《清经世文编》 ,卷 83,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2 年版,第 8124
页。
2 嵇璜、刘墉:《续通典》,卷 147,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
3 张廷玉: ,卷 325,北京:中华书局 1974 年版,第 8433 页。
《明史》
4 嵇璜、刘墉:《续通典》,卷 148,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
5 龙文彬:《明会要》,卷 77,北京:中华书局 1956 年版,第 1506 页。
6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卷 237,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
7 嵇璜、刘墉:《清朝通典》 ,卷 98,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
8 张廷玉:《清朝文献通考》 ,卷 298,上海:商务印书馆, 《万有文库》 ,1935 年版。

- 37 - - 37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别当作两个不同的国家,并且笼统地称作“岛夷”,轻蔑之余根本不屑详加了解。
作为代表王朝正统的官修典志体史书,这种对外部世界认知匮乏,且盲目轻视的
态度,可以反应这一时期封闭环境下中国社会的主流观念。

二、在华天主教体系中的记载
自从 1552 年沙勿略来到广东,揭开了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的序幕起,此
后一百余年内,除了耶稣会之外,多明我、奥斯定、方济各等西班牙背景深厚的
修会也先后进入中国。根据方豪神父的统计,崇祯九年(公元 1636 年)时,中
国天主教徒已有 38000 人,到了顺治七年(公元 1650 年) ,教徒数量已经发展
到了 15 万人之多。1康熙朝时,教会势力进一步发展,尽管各地偶有发生民间的
反天主教运动,但就全国总体势头而言,仍然呈现出蓬勃态势,特别是康熙皇帝
对天主教采取保护性的宽松政策,即所谓的“康熙容教”,这使得天主教在华传
教活动发展到了一个顶峰时期。然而,康熙晚年时期,由于著名的“中国礼仪之
争”而引发全国性的禁教,但禁教这一政策真正意义上开始严格执行却是到了雍
正元年(公元 1723 年),从此在华天主教转入地下活动。
禁教政策断绝了教会与中国本土精英阶层的直接沟通,导致清朝中期无论如
何粉饰太平、鼓吹盛世,都无法重现明末徐光启、李之藻等传统知识分子与外国
传教士合力为中国引入西方文明的盛况,明末清初以来中国人多管齐下认知世界
的途径遭到严重破坏。不过,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天主教在华传教近
二百年打下的基础,除了在民间保留地下教会外,对于上层社会,尤其是皇家的
工作也十分到位。不同于明朝万历时期利玛窦进京只是仓促进献了自鸣钟、三棱
镜等西方近代科技成果,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等传教士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或数
学、或天文、或绘画,成功进入了宫廷任职,博得了皇帝的好感,这也使得至少
在乾隆朝中前期教会在中国社会上层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影响,也依旧延续着明末
以来向中国介绍西方世界的工作。其中,蒋友仁(Benoist Michel)所绘制的《坤
舆全图》便是这一时期在华天主教体系中反映外部世界的代表作。以下是《坤舆
全图》涉及西班牙的局部:

1 方豪:
《中西交通史》
,长沙:岳麓书社,1987 年版,第 973-974 页。

- 38 -
第三章 近代化转型中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由图可知,西班牙的译名仍旧是沿用了西语音译,在利玛窦《坤舆万国全
图》中的“以西把你亚”和艾儒略《职方外纪》中的“以西巴尼亚”二者基础上,
变成了“以西把尼亚”这种写法。从图上看,相比于前代地图,《坤舆全图》不
仅欧洲大陆海岸线轮廓与现代地图更加相近,而且西班牙国家内部各要素也越来
越详细,东北部的“加太洛尼亚”(加泰罗尼亚 Cataluña)、“纳瓦辣”(纳瓦拉
Navarra),北部的“亚斯都利亚”(阿斯图里亚斯 Asturias),西北部的“加里济
亚”(加利西亚 Galicia),中部的“杂辣河撒”(萨拉戈萨 Zaragoza)等等地名都
有标注。图中还花费较大篇幅著有文字,用以介绍西班牙国家概况,其中内容明
显沿用《职方外纪》中的记载,如开篇写道:
“以西把尼亚,周一万二千五百里。
世称天下万国相连一处者,中国为冠;若分散于他域者,以西把尼亚为冠。以西
巴尼亚本地三面环海,一面临山。产骏马、五金、丝棉、细绒、白糖之属。国人
极好学,有共学……”依旧是按照疆域、物产、文化、经济、宗教、邻国的顺序,
只是文字有所删改而已,唯一有所不同的便是将葡萄牙的译名从“波瓦杜瓦尔”
改为“路西大泥亚”,仍旧是音译,只不过把对象从 Portugal 变为了其别称

1 蒋友仁:
《坤舆全图》
,咸丰十年(1860 年)降娄海东重刊本。

- 39 - - 39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Lusitania。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爱尔兰的译名从之前的“喜百泥亚”这一拉丁
文译名变成了“意而兰大”这一法国人蒋友仁的母语音译,这也反映出蒋友仁在
创作《坤舆全图》时,尽管有借鉴前人之处,但同时也并非一味照搬,而是结合
自身知识进行加工。
禁教时期,天主教人士所留下的活动痕迹,除了上层社会,民间也有不少。
由于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存在一些冲突之处,故而随着信徒的不断增
加,这些矛盾必然会集中爆发出来,各地或大或小的教案,便是教民冲突的体现。
教案爆发后,官府审问包括外国传教士与中国基督徒在内的各方民众,其留下的
口供笔录,客观上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直接样本,以供了解在华天主教群体
的外部世界认知观。
从晚明以来,福建由于地缘位置的关系,天主教对该区域影响较大,也一直
是教案的多发之地,乾隆十一年(公元 1746 年)的全国性教案正是发端于福安。
是时,共有五位西班牙多明我会神父在此地传教,他们分别是白多禄(Pedro
Sanz)、德黄正国(Francisco Serrano)、费若用(Juan Alcober)、华敬(Joaquin Royo)
和施黄正国(Francisco Diaz)。教案发生后,德黄正国、费若用与施黄正国三位
神父首先被捕,随后主教白多禄也被捕,华敬随后向官府自首,他们五人与同时
被捕的中国教徒一并被压往福州,当年底被判以斩立决或斩监候。一个多世纪后
的 1893 年,时任教皇列奥十三世(LeoⅩⅢ)封五人为真福。
五人入狱后,福安县、漳浦县、邵武府、延平府、福州府等各级地方政府先
后进组审问并组织会审,通过他们的供词,可以反映出当时在华传教士对西班牙
的表述方式,以及与中国人理解的偏差。中国官员频繁使用“西洋”一词笼统概
括欧洲国家,甚至以为所有白种人都是来自一个叫做“西洋”的国家,如“问德
正国:‘你是西洋人么?今年多少岁?到福安几年了?’供:‘’小的是西洋人,
今年五十一岁,到福安县十九年了。”1“问西洋人华敬:‘你今年多少岁,有无
父母兄弟妻子,在西洋什么地方居住?那西洋的国王叫什么名字呢?……’供:
‘我今年五十六岁,父母都死了,并没有兄弟妻子,在西洋呵喇湾省得鹿耳云啰
呵萨乡居住,国王名叫惠利伯,不管行教的事,还有一个教主,名叫本督的。’”
“问德黄正国:‘你今年多少岁?可有父母兄弟妻子没有?在西洋那一地方居
住?国王叫什么名字?你是国王选你来中国行教,还是你自己要来的?……’供:
‘我今年六十一岁,父母死了,没有兄弟妻子的,在西洋呵喇达省居住。国王叫

1《福建福州府侯官、闽县、长乐三县会审福安天主教案禀文》,转引自:吴旻、韩琦:
《欧洲所藏雍正乾
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74 页。

- 40 -
第三章 近代化转型中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惠利伯,教王名叫本督,住啰呜地方,离国王那里有二百多里。国王并不管行教
的事,是我自己告明教王本督来中国行教。’”
“问施黄国正:
‘你今年多少岁了?
可有父母兄弟妻子没有?在西洋是什么地方居住?国王叫什么名字?……’供:
‘我今年三十四岁,父母死了,并没有兄弟妻子,住在西洋呵啦哒呵恩哈府,国
王叫惠利伯,不管行教的事,还有一个教王名叫本督。’”
“问费若用:
‘你今年多
少岁了?可有父母兄弟妻子没有?在那里居住?国王教王叫什么名字?……’
供:‘我今年五十二岁,父母早故,兄弟共各三个,我是居长,没有妻子,在西
洋呵喇达省石榴府居住,国王名叫惠唎伯,教王名叫本督。’”
“问白多禄:
‘你今
年多少岁?有父母兄弟妻子没有?在西洋什么地方居住?国王、教王叫什么名
字?……’供:‘我今年六十六岁,父母死了,并没有兄弟妻子,住在西洋呵喇
哒哪温府,国王名叫惠唎伯,不管行教的事,那教王名叫本督。’”1
当时教皇为本笃十四世(Benedictus XIV),清人写为“本督”也并无不可,
但西班牙时任国王为腓力五世(Felipe V),传教士一行人的中文口供中却写作“惠
利伯”,笔者猜测是由于闽地口音所致。由于双方语言发音的不标准,导致笔录
中的音译地名无法与现代译名对应,如白多禄家乡为塔拉戈纳(Tarragona)、费
若用出生于格拉纳达(Granada),这与其供词中的“哪温”“石榴”根本是牛头
不对马嘴,那么“呵喇达”的原话到底为何,也就无从而知了。白多禄等人凭空
捏造地名并串供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他们并没有这样做的动机,在审讯中瞒报
家乡对于他们毫无帮助。从笔录中可以发现,中国官员所关心的问题根本不在于
这些“西洋人”原先所处的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对于国家的询问只不过是例行
公事般的开场,只要确定审讯对象是“中国人”之外的“西洋人”就万事大吉了。
其后在对于郭近人、陈从辉、王鹗荐等等华人教徒的审讯中,凡是提到欧洲
传教士之处,问答双方也都是用“西洋人”代称,由此可见,即使是明代以来一
直充当中国与西班牙交流窗口的福建地区,在经历了连年战乱以及迁界禁海的封
闭之后,对于西班牙的认知水平也出现了严重的倒退。
福安教案发生两年后,常熟地区也爆发了江南教案。这一次入狱的神父则是
意大利人谈方济(Tristano Francesco d’Attimis)和葡萄牙人黄安多(Atónio-José
Henriques),关于他们二人的国籍,笔录中分别写作“意大利亚”和“路西达尼
亚”2,这与 Italia 和 Lusitania 并无太多出入。那么可以做出如下推测:之前白

1 《福建漳州府漳浦县袁本濂、邵武府建宁县王文昭会审福安天主教案招册》 ,转引自:吴旻、韩琦: 《欧
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84、91、97、101、106 页。
2 《江苏巡抚安宁详报会审西洋人王安多尼等事》 ,转引自:吴旻、韩琦:《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
献汇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01、202 页。

- 41 - - 41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多禄等人的口供中之所以出现不知所云的地名,一方面是由于方言口音阻碍了沟
通,另一方面不可回避的却是西班牙帝国的衰落造成其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的衰
退。而事实也是如此,福安教案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完全无法见到有据可
查的西班牙籍传教士在中国活动,“马尼拉大帆船”的贸易份额也在逐年衰减,
直到鸦片战争后渐渐消亡。所以说,传教士活跃的背后,归根结底还是国力的兴
衰,只有强大的国家“硬实力”作为后盾,文化层面上的“软实力”才能更具有
竞争力。
从康熙晚年禁教开始,直到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叩开国
门,这一时期内,西方世界得益于殖民扩张带来的资本原始积累,通过工业革命
和资产阶级革命,一举迈入了近代社会,而清王朝坚定地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尽
管将传统社会架构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演化到登峰造极的高度,但不
可否认使得中国错过了人类文明发展突飞猛进的一波浪潮,从此落后于西方世
界,为近代中国的苦难悲剧埋下了伏笔。禁教,不过是闭关锁国大背景下的必然
之举,清廷的固步自封使得几代有识之士积累的成果几乎毁于一旦,鸦片战争后
中国社会从上到下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可以说还停留在明朝时期,甚至在某种
程度上都有所不如。
“繁荣盛世”里的中国人,纷纷以“天朝上国”自居,对于西班牙的认知方
面,一味地固执己见,抱着“佛郎机”
“干丝腊”
“吕宋”等故纸堆中国人留下的
老旧名称不放,认为“岛夷”不过是盛世中的点缀,拒绝接受“以西巴尼亚”等
欧洲人,尤其是西班牙本国人,为中国引入的准确译名。同时,西班牙由于封建
势力和教会势力十分顽固,在无休止的王室、宗教战争中损耗国力,等到晚清时
期,当年腓力二世念兹在兹的中国国门再次打开时,来到中国的列强中已然不见
西班牙人身影,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之后,通过英国等后起之秀间接了解到西
班牙时,其译名已经变成了“西班牙”。

第二节 晚清时期:天朝梦碎,开眼看世界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
《南京条约》的签订,关闭百年的国门再一次被打开,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彻底卷入了全球化的大潮中,如此大规模、有
组织、全方位地同外部世界接触,是史无前例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使得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中国人,尤其是奋发图强产生救亡意识的时代先
进知识分子,开始主动接触古代传统视野之外的世界,更有甚至直接走出国门,
亲自深入到西方社会中,并将所见所闻、所学所感用中文编成书籍,以供国人参

- 42 -
第三章 近代化转型中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考。另一方面,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越来越来多外国人进入中国,在政治、经
济、文化、宗教、军事等多个领域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中,客
观上也为中国人提供了认知世界的直接渠道。与前代有所不同的是,此时来华外
国人群体的主流,已经从西班牙、意大利等老牌地中海国家变成了以英国、法国、
德国、美国为代表的新兴大西洋国家,所以这一时期的中国人了解西班牙的大部
分主要途径都是通过第三方转述,而且往往是包含在面面俱到的科普性质资料
中,这与 16-19 世纪西班牙国力的衰落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译名方面看,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出现了“西班牙”这个一直沿
用至今的正式译名,并在数十年内迅速普及,为广大社会所认可接受。欧洲主要
各国的语言中,与“西班牙”一词中文发音相近的有二:英语 Spain,意大利语
Spagna,两者均意为西班牙。因为意大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力远远小于英国;而
且率先表达出西班牙这一中文译名的主流著作,其作者大多具有一定的英国背
景,或留学英国,或出使英国,或是英国人,再不济也是生平与英国人有所往来;
另外,这一时期的著作中,往往会在西班牙一词后面标注其别名,而“斯扁”这
一英语发音更加明显的译名首当其冲。所以基本上可以断定,西班牙这种中文写
法,其词源是来自于英文音译。

一、本土有识之士对西班牙的认知
今天有据可查最早出现“西班牙”一词的中文史料,当属徐继畲的《瀛寰志
略》。徐继畲在介绍欧洲主要国家时,花费了大量笔墨讲述西班牙的详细国情:
“西班牙,亦欧罗巴大国。东北与佛朗西接壤,东南距地中海,西界葡萄牙,北
距大西洋海。西南至东北约二千五百五十里,东南至西北约二千八十里。国有大
山数叠,皆自东而西,横亘如垣,划分三土。北土山岭错杂,溪涧交流,中多腴
壤,便于农作;中土高广,天时炎燥,鱼水难得,民多牧羊为业;南土山川秀发,
风景清美,产各项果实,羊、马、驴、骡皆良,胜于他国之产。”说完地理概况
后,徐继畲继续介绍西班牙的来源:“其地古名意卑里亚,五方之人杂处,非尼
西亚人(古商贾之国)居多,后为加尔达额人(亦非尼西亚人,所立国在地中海
南岸)所据。汉初,意大里大将奔彪帅师征服之,遂为罗马西境。越六百余年,
罗马衰,西境为汪德、罗隋、窝亚拉(皆北狄种类)三部之人所据。东晋安帝十
三年,峨特(一作哥度,又作维西哥多,又作厄都,亦北狄别种)酋长留维即的
约率大队自东方来攻,罗马守臣不能御,弃地而逃,东地遂为峨特族所据,寻剪
灭西境诸部。以隋文帝开皇季年立国。传一百余年,至罗德黎哥,性苛暴,其臣
有人良者,为罗德黎哥所摧辱。时亚剌伯国部据亚非利加北境(即摩乐哥、阿利

- 43 - - 43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额诸回部),兵力防强,唐睿宗太极元年,人良引回部入寇,西班牙望风崩溃,
王奔北鄙国,国为回部所夺,仅余亚斯都里亚斯、比斯加亚、纳瓦拉三部,降为
侯国。历七百余年,亚剌伯衰弱,守土回酋各裂土自擅,日寻干戈,亚斯都利亚
斯侯伯拉纳誓众兴师,攻回部大捷,众推立为王,寻攻加斯德辣地,称加斯德辣
王,令峨特人自战其地,得即封之,回部或降或窜,故土全复,而国已数分,然
姻娅相联,无衅争。加斯德辣传至女主依撒伯尔,赘亚拉冈侯非尔难多,明成化
十五年诸部仍合为一,是为西班牙复建之始。”1
说完西班牙国家由来,徐继畲继续讲述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后西班牙的发展:
“依撒伯尔聪敏过人,能修国政,疑大海之西有广土,弘治初年遣其臣哥仑(一
作阁龙,又作哥龙波),驾巨舰裹粮探之,果得亚墨利加之可仑比亚,驱逐土番,
徙国人实其地,渐拓而南北,墨西哥、秘鲁、之利、拉巴拉他等部皆听役属。诸
部产银,每岁得数百万斤,西班牙以此致富,西土称之金穴。嘉靖年间,复遣其
臣米牙兰航海东来,至亚细亚东南洋之吕宋,据其海口,建设埔头,帆樯辏集,
百货流通,由此愈益富饶。先是,正德十四年日耳曼内乱时,西班牙王查理第五
有贤声,日耳曼各部迎以为王,西班牙立其世子非立第二。两国联为唇齿,传子
加尔罗斯,国益富强。西邻葡萄牙,本西班牙西部,赵宋时驱逐回部,别立为国,
万历中葡萄牙王御敌殒,无子,西班牙遂收其地,越六十载复分裂。方西班牙之
恢复旧土地,回民之未逃者皆降附为编氓,岁久复繁衍,逾数十万户,西班牙以
其族类殊异,勒兵驱逐之,回民界破家携孥,狼狈渡海,转徙入亚非利加北境,
失业者因剽掠糊口,地中海从此多盗,而西班牙户口骤减,日益贫寡,论者颇讥
其失计。康熙三十九年,西班牙王查理殁,无子,奥地利王欲立其子,佛朗西王
欲立其孙,构兵累年,卒立佛王之孙非立第五位西班牙王。王英果能立政,休养
生息,西国再康。乾隆末年,佛朗西内乱,西班牙始攻佛,后与佛约结攻英吉利,
战船遭风,大半沉失。已而佛朗西拿破仑即位,时西班牙王加尔罗斯与其子不睦,
嘉庆十二年,拿破仑约其父子为好会于马也纳,云为调协,至则数其罪而两囚之,
自立其弟为西班牙王。西民不服,招英吉利兵合攻之,交战五年逐拿破仑之弟,
复立故王非尔难多。自是以后内讧四起,日就衰乱。王殁无子,立幼女依撒伯尔,
母后擅权,王弟煽回部遗民为乱,盖岌岌乎危亡之势焉,亚墨利加诸蕃国皆畔,
仅存古巴片土与吕宋埔头而已。”2
从科普性介绍西班牙历史的角度来看,哪怕是现代读物,也很难比《瀛寰志

1 徐继畲:
《瀛寰志略》
,卷 7,上海:上海书店,2001 年版,第 212-213 页。
2 徐继畲:
《瀛寰志略》
,卷 7,上海:上海书店,2001 年版,第 213、215 页。

- 44 -
第三章 近代化转型中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略》中的这段文字做的更好。从伊比利亚半岛原住民迦太基人与罗马帝国之间的
布匿战争开始,到蛮族入侵西哥特人入主,再到北非的摩尔人入侵,然后光复运
动胜利,接着“发现”新大陆进入大航海时代,最后写到西班牙近代以来的衰落,
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西班牙的历史脉络,前因后果、个中细节均娓娓道来。如果
不是其中各种译名大多与现代习惯译法不同,且纪年方式采用传统年号纪年,很
难相信这是成书于将近两百年前的作品。
除了地理概况与历史沿革,关于文化风俗方面,《瀛寰志略》的记载也比前
代文献有着长足进步:“其民俗胆气粗豪,半居棚寮,俗俭啬,杯酒一果之外无
他求。男女并好弹琴跳舞为乐,又好为斗牛之戏,聚观者如堵墙,或纵狂牛于场,
勇者挟刃搏而刺之,获胜则千万人欢呼迎贺。举国奉洋教,教帅有大权,违异者
以火焚之。
”1特别是连斗牛这等地道的西班牙传统娱乐项目以及天主教针对“异
端”的火刑制度都有所涉及,此间种种,绝非闭门造车可得。对于日薄西山的西
班牙帝国近况,
《瀛寰志略》也同样有载:
“贸易之繁盛,在海滨各埔头,税饷岁
入一千八百万两。养兵太多,军兴用不足,恒贷于富民,偿其息,近年主计者多
失信不偿,富民闭不肯借,每敌兵压境,辄因缺饷挠败。”2盛极一时的西班牙帝
国,在无休止地卷入欧洲各地王室、宗教战争中,国力日益疲敝,加之受到价格
革命的冲击,国债信用也受损,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但这一点当时的中国人却知
之甚少,可见徐继畲具备当时国人所极度欠缺的国际视野,不仅对于外国的沿革、
掌故有所耳闻,前沿的国际动态也有所掌握,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瀛寰志略》
也对西班牙进行了精确到各政区的详细介绍,诸如卡斯提尔、莱昂、加利西亚、
瓦伦西亚、阿斯图里亚斯、阿拉贡、加泰罗尼亚、安达卢西亚等地区,内容包括
方位、地形、气候、物产等等3,十分详尽,在此不一一展开。
对于几百年来各种西班牙的译名纠缠不清,容易产生误会的情况,徐继畲也
充分认识到了准确辨析译名的重要性,并对当时所通行的译名做了一番梳理:
“欧
罗巴诸国之名,诸书异说几难辨识,有一国本有数名者,有本系一名而译写转音,
遂至言人人殊者,今采辑于后,以资考核:……西班牙:是班牙、斯扁亚、士便、
干丝腊、义斯巴尼亚、以西把尼亚、大吕宋、意卑里亚。” 4由此可见,晚清早
期第一代开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译名混乱的现状,这也为日后译名趋
于统一提供了基础。

1 徐继畲:
《瀛寰志略》
,卷 7,上海:上海书店,2001 年版,第 216 页。
2 同上
3 徐继畲:
《瀛寰志略》
,卷 7,上海:上海书店,2001 年版,第 216-220 页。
4 徐继畲:
《瀛寰志略》
,卷 4,上海:上海书店,2001 年版,第 110 页。

- 45 - - 45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除了文字介绍西班牙,《瀛寰志略》中也配有详细的地图,下图分别为欧洲
地图和西班牙国内地图:

- 46 -
第三章 近代化转型中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从地图上看,《瀛寰志略》中的山河走势、疆域轮廓、政区划分已经和现代
地图十分接近,综合上述文字部分,该著作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中国人近代化地科
学认知世界的开山之作。
魏源的《海国图志》也是一本不得不提的著作。中学教科书将魏源冠以“开
眼看世界第一人”之称,以突显其在认知外部世界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众所周知,
《海国图志》以林则徐《四洲志》为基础,写成于 1842 年,早于成书于 1849
年的《瀛寰志略》,但今日通行的版本是以道光壬子(1852)古微堂重刊定本为
底本,参校道光甲辰本、丁未本、己酉本、乙未本以及光绪甘肃平庆泾固道署重
刊本等版本而成2,所以书中大量出现“西班牙”一词时,均注明为引用《瀛寰
志略》的部分。至于《海国图志》本身的表述方式,对于西班牙译名依旧采用传
统的“大吕宋”一词:“大吕宋国在葡萄亚国之北少西,亦明以来住澳之大西洋
也。四围皆山,中央平衍。在耶稣未纪年以前,为加达尼晏所据,开采银矿,政
多暴衡,居民苦之。时意大里亚国势方盛,请兵驱逐,因举国归意大里,心悦诚

1 徐继畲:《瀛寰志略》
,卷 4、卷 7,上海:上海书店 2001 年版,第 108、214、215 页。
2 魏源:
《海国图志》,长沙:岳麓书社 1998 年版,
《点校说明》第 1 页。

- 47 - - 47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服。虽后值意大里衰微,犹不忍背。四百十八年,有完那尔士、曷士二人聚众雄
长,各不相下,血战经年,曷士战胜,遂王吕宋,建都麻特义,设官分治。三百
载,阿丹国逾海往侵,力不能拒,弃国遁保山林……曷士后裔之华里兰王始破阿
丹,日渐强盛,乘势攻击,获北墨利加之密斯果,继得南墨利加之毕卢,皆产金
著名之地,并夺得阿细亚洲之蛮尼那岛,名之曰小吕宋。”1可以发现《海国图志》
不仅在译名表达上与现代名词相去甚远,“大吕宋”只是其广泛采用老旧译名的
一个缩影。而且在基本常识方面,书中西班牙的地理方位、海陆地形乃至与美洲、
菲律宾的关系都存在谬误,首先西班牙在葡萄亚的东北,而非西北;其次西班牙
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而不是四面环山,其中央也是以山地为主。更重要的是,魏源
将“吕宋”当作了西班牙原本的名称,而对于菲律宾这个正主,反倒是以示区别
变成了“小吕宋”,这在逻辑概念上无疑是本末倒置的。
关于西班牙的地图,《海国图志》也有所收录:

上图是《海国图志》中绘制的《海国沿革图》涉及西班牙部分,可以看出制
图水平相当粗糙,不仅疆域轮廓、邻国方位、面积比例存在偏差,而且与后文中
“四围皆山”的介绍自相矛盾。通行版本中,
“欧罗巴洲各国图”部分也包涵“大
吕宋葡萄亚两国合图”,但直接注明为引用《瀛寰志略》3,内容与本作前文所引
无异,在此便不再重复列出。
1 魏源:
《海国图志》
,卷 39,长沙:岳麓书社,1998 年版,第 1144 页。
2 魏源:
《海国图志》
,卷 3,长沙:岳麓书社,1998 年版,第 52 页。
3 魏源:
《海国图志》
,卷 4,长沙:岳麓书社,1998 年版,第 218-219 页。

- 48 -
第三章 近代化转型中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与此同时,魏源也将西班牙国名的不同译法做了一番罗列:“大吕宋国,即
斯扁国,一名西班亚,一作是班牙,一作以西把尼亚,《海录》谓之意细班尼,
皆译音之转。又一作干丝腊。”1结合《瀛寰志略》与《海国图志》二者所列出的
译名,可以发现在鸦片战争之后,近代早期的中国对于西班牙国名的翻译名称与
之前相比较,“大吕宋”这一基于中国传统地理观的称呼和 España 与 Castilla 的
西班牙语单词音译仍然被沿用,主流译法中唯独不见了“佛郎机”这个模棱两可
的叫法,取而代之的则是英文 Spain 的音译。
至于“佛郎机”一词,并未就此消亡于记载中,在这一时期又被赋予了新的
指代对象——法国。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之所以不认为佛郎机是大吕宋的别名,
是因为在他的观念中,佛郎机是指法国:“佛兰西国,即佛郎机,一作佛朗西,
一作拂兰察,一作法兰西,一作和兰西,一作勃兰西。”2“前代制炮之法原于佛
郎机。佛郎机,即佛兰西也。”3。同一时期的姚莹也在《康輶纪行》中也声称:
“佛兰西,即明史之佛郎机,又作佛朗机,一曰佛郎祭,,一作察。”4咸丰年间,
何秋涛在《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以及俞正燮《俄罗斯事辑》等书的基础上,
编写出《朔方备乘》一书以继续向国人介绍外部世界,其中也有写到:“付兰楚
‘案:即佛兰西’;臣秋涛谨案:即明史佛郎机,今称法兰西。”519
斯,魏源曰:
世纪 80 年代,黄遵宪作为外交人员驻日本期间,写成《日本国志》一书,书中
“法兰西,或作佛兰西,或作佛郎机,或作佛朗察。”6此
对佛郎机一词也有提及:
时总理衙门设立已有二十余年,在中国外交正式与近代世界接轨之后,各国译名
已经趋于统一,佛郎机一词不再指代西班牙或者葡萄牙,基本已经成为定论。此
外,晚清时期的一些笔记、札记等文献,也可以从侧面印证这一点:“欧罗巴,
大西洋诸国地,若今法兰西、英吉黎诸夷皆是也。唐书作拂林国,拂林转为佛郎
机,佛郎机转为法兰西耳。”7“秋八月,佛郎机来广东互市。佛郎机即法兰西,
一作佛兰西,欧罗巴洲大国也。”8 “其国之名谓佛郎机者,即法兰西银之转谓。”
9

19 世纪中后期以来,与列强接触越来越频繁的中国,对于世界主要国家的
名称翻译也逐渐形成统一标准,“西班牙”一词大量出现于这一时期各个领域的

1 魏源:《海国图志》,卷 39,长沙:岳麓书社 1998 年版,第 1144 页。


2 魏源:《海国图志》,卷 41,长沙:岳麓书社 1998 年版,第 1189 页。
3 魏源:《海国图志》,卷 88,长沙:岳麓书社 1998 年版,第 2077 页
4
姚莹:
《康輶纪行》,卷 12,清同治刻本影印本。
5
何秋涛:《朔方备乘》,卷 44,清光绪刻本影印本。
6
黄遵宪:《日本国志》,长沙:岳麓书社,2016 年版,上册第 225 页。
7
李慈铭:《越缦堂读史札记》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年版,第 481 页。
8
王之春:《国朝柔远记》,卷 1,清光绪十七年广雅书刻本影印本。
9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 11,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版,第 264 页。

- 49 - - 49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著作或是译作中。政治领域有《权制》《清经世文三编》《万国公法》《约章成案
汇览》
《大清光绪新法令》《列国岁计政要》《群己权界论》《法意》,经济领域有
《原富》军事领域有《中西兵略指掌》《海防要览》《列国陆军志》,科学领域有
《天演论》,历史类的有《泰西新史揽要》《国朝柔远记》,综合性书籍有《时务
通考》
《盛世危言》等等。这些书籍均正式采用“西班牙”三字作为国家译名,
可见在当时该译名已经成为主流。

二、亲历西方的晚清人士对西班牙的认知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认识到西方的坚船利炮领先于中国,开始了向西方学习
的近代化历程。从“夷务”到“洋务”,从礼部到总理衙门,一系列的转变显示
出中国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被惊醒,面对外部世界的姿态,也随之放低,逐
渐向现代化、正常化过渡。得益于自身的观点的转变,以及航海技术的进步,较
之于更早的时代,此时随着与西方人接触的增多,开始有中国人出于各式各样的
原因与目的,亲身前往西方,直接与西方社会产生接触,这一部分人留下的著作,
自然有着不同以往的独到视角和眼见为实的说服力。
从译名方面看,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则是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个新的译名
——“日斯巴尼亚”,这无疑是一个西语音译,而在这个英语音译占据主流的年
代,采用“日斯巴尼亚”一词的场合,作者大多曾经到过西班牙。可见西班牙的
国际影响力衰弱,此时只有中国人自己前往西班牙与当地民众接触,才能知晓其
国名发音,不然只能通过第三国转译。
首位出使西班牙及西语世界的晚清外交使节,是陈兰彬。他曾于 1879 年以
太常寺卿的身份抵达马德里,拜谒西班牙国王,并递交清政府的国书,此后还出
使过美国及秘鲁。可惜其人留下的著作中,并未见到记述出使见闻以及关于西班
牙的文字。
1889 年,崔国因曾出使西班牙、美国、秘鲁三国,历时三年有余,回国后将
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记,整理成书,名为《出使美日秘三国日记》。这个名
字,现代人乍一看很容易产生歧义,认为书名中的“日”是指日本国,而实际上
此处为“日斯巴尼亚”的简称,指代对象为西班牙。崔国因在书中对于西班牙的
诸多细节描述,是前人所从未涉及的:
“欧洲现有痧气,由日斯巴尼亚而至巴黎,
故新定章程,凡由日国赴巴黎者,所带行李须由关役用药熏之。”1除了一些具体
琐事之外,从崔国因一行人经历西班牙、美国的记载中,还可以发现一些值得玩
味之处:“日斯巴尼亚闻三得明哥国税归美国代收,又以古巴一岛相距甚近,恐
1 崔国因;
《出使美日秘三国日记》
,卷 3,合肥:黄山书社,1988 年版,第 80 页。

- 50 -
第三章 近代化转型中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美国之吞并。即调兵舰赴古巴保护……古巴之民常苦日国苛敛,故此前揭竿谋逐
日员而自主。终以不胜,仍降日,日廷恃为外府而终不恤。其民思乱久矣。”1“上
月马得力来电言,日国治古巴与波都历古两岛向不得法,故民变滋。日政府拟改
苛法,准两岛自设议院,以通上下之情,而免隔阂。”2加勒比海地区西治殖民地
的乱象,以及新近崛起的美国虎视眈眈,爆发地区冲突的种种端倪随处可见,而
此时距离美西战争仅有数年时间。此外,崔国因看待美西两国的对峙,视野并不
仅仅局限于美洲一隅,对于远在亚洲的菲律宾也有所关注:“小吕宋之东有群岛
名嘉罗兰者,日属也。美国教士向在彼传耶稣教,而日国向重天主教,故岛民屡
毁教堂,虐教士。地方官以教士非同教之人,不为保护。美廷曾照会日国驻美公
使。案悬一年未结,美廷遂向日廷索偿。闻日廷以美国教士所传之道非日国例所
准,将请美政府撤回教士。”3“日斯巴尼亚属地格罗林岛,与小吕宋近,向不准
各国教士在彼传教。去年美国教士之在该岛传教者,为岛民所逐。美政府照会日
国,答以向不接待教士。”4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美西两国冲突背后的天主教与基
督公教的矛盾,崔国因也有一定的了解,这在当时的国人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晚清救亡图存的思潮中,身为中国精英知识分子,崔国因也不落人后地以西班
牙为例,思考国家富强之道:“日斯巴尼亚今年点查民数,计男八百六十万七千
名,女八百九十四万三千口,共十七兆五十万人。寓居日国之客民约三万五千人。
日国兵额无事时,计十一万五千人,有事可增至一百零八万三千人。以后有战事,
仍应募水军八千五百三十人,水手一万四千人。查日国十年前民数仅十六兆,此
十年中增一兆矣。土非其广也,民非甚多也,从前查理第五称霸者,何也?岂得
人而兴?发奋为雄也!”5晚清后期,关于君主制与共和制的政体讨论也是热门话
题之一,崔国因同样考察了西班牙 19 世纪末期的政局变革,以阐发自己对于政
体优劣的看法:“日斯巴尼亚今为君政之国,然光绪七八年间,曾举开士达拉为
总统,越二年而退位。今其人尚存,为日国所重。然年已老迈,无志富贵矣。查
日斯巴尼亚遘依萨伯拉之变,求义国王子为君,旋告退。而国人公举开士达拉为
总统,争战频年,仍改君主。此前事也。地球各国制度不一,瑞士国竟不设总统,
此真民政也;法国君政民政时时变更;墨洲向惟巴西一国非民政,今巴西亦改章,
则皆民政矣。合而论之,各国君政、民政虽异,而设议院则无异,惟亚洲之国向
无议院。日本新政设议院,章程未备,人情未习,颇有嚣张之气,其弊有甚于法。

1 崔国因;
《出使美日秘三国日记》
,卷 14,合肥:黄山书社,1988 年版,第 381 页。
2 同上
3 崔国因;
《出使美日秘三国日记》
,卷 8,合肥:黄山书社,1988 年版,第 82 页。
4 崔国因;
《出使美日秘三国日记》
,卷 13,合肥:黄山书社,1988 年版,第 350 页。
5 崔国因;
《出使美日秘三国日记》
,卷 15,合肥:黄山书社,1988 年版,第 408 页。

- 51 - - 51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然议院之通下情,同众欲,虽小疵而实大醇也。”1崔国因作为一名外交家,对于
西班牙的政局现象,已经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通过西班牙一国情况,结合自身
的国际视野,针对中国时局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境界已经与现代人无异,这在
客观上也体现出晚清的杰出外交家对于西班牙的认知已经十分透彻,乃至于格局
超越了一国而至整个世界。
1875 年,云南发生“马嘉理案”,时任兵部侍郎的郭嵩焘出使英国处理善后
事宜,后任驻英公使,兼驻法使臣。郭嵩焘将其在欧洲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
编成《使西纪程》一书,以供国人研究、学习。《使西纪程》中也是采用了“西
班牙”这一称呼:“一山隐约,船主指为西班牙马格里云山,名西艾腊尼瓦大其
山。”2“葡萄牙南境……山石嵯峨,横截海面,舟行极为颠簸,而西班牙西境地
势稍削……”3。薛福成作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政治生涯中,也曾
作为外交人员出使欧洲,并著有《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一书。其书中对于西
班牙的称呼也采用日斯巴尼亚一词:“外洋银钱之流入中国者,向惟日斯巴尼亚
所铸,华人名之本洋。”4“日斯巴尼亚属地,一处曰:小吕宋。”5不过,仅仅数
年之后,已经回到中国的薛福成在《出使日记续刻》一书中,已经将日斯巴尼亚
这一译名替换为西班牙:“古巴一岛,自明弘治四年,义大利人仕于西班牙曰可
仑波者航海觅而得之,移民设官,遂为藩属。”6“西班牙出口之酒最多,几有二
万万加伦。”7“隆庆年间,西班牙屡遣兵船窥吕宋,取马尼剌筑城据守,吕宋始
服属于西班牙。久之,遂为所并。擅工商之业者,华人为多。华人之至吕宋,实
先于西班牙人。”8。与郭嵩焘、薛福成情况类似的还有载振,其出访欧洲期间,
也写有《英轺日記》一书,记述其见闻感想,该书也多用使用“西班牙”这一称
呼:
“从前欧洲开辟商务最先之国,曰希腊、曰罗马、曰西班牙、曰葡萄牙……”
9
“拿皮仑既擅君权,踞欧洲各国之上,以为能平西班牙即可取其南美洲属地。”
10

以上三人并无游历西班牙的经历,只是在驻欧洲期间,从侧面接触到一些关
于西班牙的信息,其记载内容无甚出奇之处,仅用以从译名的角度印证这一时期

1 崔国因;《出使美日秘三国日记》 ,卷 15,合肥:黄山书社,1988 年版,第 410 页。


2 郭嵩焘:《使西纪程》,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75 页。
3 同上
4 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 ,卷 4,清光绪十八年铅印本影印本。
5 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 ,卷 5,清光绪十八年铅印本影印本。
6 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卷 3,台北:华文书局影印本,1969 年版。
7 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卷 6,台北:华文书局影印本,1969 年版。
8 薛福成:《出使日记续刻》,卷 7,台北:华文书局影印本,1969 年版。
9 爱新觉罗·载振:《英轺日记》,卷 6,长沙:岳麓书社,2016 年版,第 97 页。
10 爱新觉罗·载振:
《英轺日记》,卷 8,长沙:岳麓书社,2016 年版,第 123 页。

- 52 -
第三章 近代化转型中汉语史料中的“西班牙”认知

的习惯用法。通过这些线索可以发现,19 世纪末的中国语境中,西班牙一词已
经成为了最为通行的译名。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西方列强在中国大肆拐卖人口,贩
运至美洲充当苦力,西班牙作为老牌殖民国家,也未能免俗。对于这种情况,行
走于世界各地的中国人,也有所发觉,志刚《初使泰西记》有言:
“行过古巴岛,
岛中皆西班牙国人所贩粤省猪仔,于此岛种烟叶。”1同书中也写到:“是日晚,
乘火车南行,望西班牙国(土音衣西巴昵雅)进发。”2可见在志刚原有的概念中,
“西班牙”一词已经先入为主,而在欧洲期间听到当地人用 España 指西班牙时,
只能归咎于“土音”。
与出使欧洲的外交人员不同,晚清走出国门并留下著作的人当中,还存在一
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旅行家。他们并非受国家派遣而远赴他乡,而是自发地游
历世界各地,体验并了解各国的文化。张德彝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是京师同
文馆的第一批学生之一,在 19 世纪后半叶的数十年间,曾多次出国周游世界,
期间著有《航海述奇》
《再述奇》
《三述奇》直至《八述奇》的一系列记录其见闻
的书籍。关于西班牙方面,张德彝同时采用了“西班牙”和“日斯巴尼亚”两种
在当时流行的译名,同时,他突破性地准确记载了 16、17 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合
并的史实:“葡地自古南北分国,北即西班牙(现名日斯巴尼亚)……明神宗万
历八年,国王喀的那罕里出战斐洲败没,无子,而势弱复为西班牙所夺辖六十年。”
3
西葡两国分分合合,明清时期数百年内中国人十分困扰,难以分辨其人其国,
而张德彝这段文字,不仅精确地指出 1580 年至 1640 年的六十年间西葡合并,而
且连合并的缘由也交代清楚,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也可见此时的中国人已经比以
往更深入地了解世界。
进入近代以来,清人的天朝梦被列强无情击碎,从“师夷长技”到“自强求
富”,国人开始正视传统视野之外的世界,并逐渐深入地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种种。
对于中西两国关系而言,必须承认在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对外关系中的主流,但随
着近代中国一步步地融入世界,中西关系也在 19 世纪后期向着现代化的国与国
之间关系发展。此时中国人了解西方的途径也变得更加广阔,除了与在华的欧洲
人接触之外,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亲自前往西方,深入了解其政治制度、
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物产资源乃至最新的国际动向。同时国人不再像明末时期
那样依赖来华传教士的中文著作来认知西方,而是主动地开拓视野,学习与西方

1 志刚:
《初使泰西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 19 页。
2 志刚:
《初使泰西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 116 页。
3 张德彝:《航海述奇·八述奇》,长沙:岳麓书社,2016 年版,下册第 543 页。

- 53 - - 53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的知识;也不再像前清时期那样盲目自大,认为欧洲各国不过岛夷尔尔,而
是把西班牙等外国当作是与中国平等的、同列于世界国家之林的政治经济民族
体,客观而又准确的记载其相关内容。
从译名方面看,准确音译取代传统概念、英语音译取代西语音译,是这个时
代的主旋律。佛郎机、大吕宋等基于传统地理观的名称,随着全球化参与程度的
深入,逐步被淘汰;干丝腊、以西巴尼亚等西语音译也逐渐式微,甚至沦为“土
音”,仅有日斯巴尼亚一词仍有小范围使用,而西班牙、是班牙、斯扁亚等英语
音译则是大行其道,并最终确立了西班牙这一沿用至今的标准译名。前者象征着
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化国家的转型,后者则代表西班牙作为老牌强国,在世界
范围内的影响力被工业革命后崛起的英国所赶超。而译名由简化繁,再由繁入简
的这一个过程,也隐喻着中国人对于西班牙乃至整个西方世界认知水平的螺旋式
上升:开始时无甚了解,随着认知的深入出现纷繁复杂的各种译名,认知达到一
定程度后形成共识,最终确立统一标准。

- 54 -
结语

结语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横跨古代和近代两个阶段,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特
别是“前近代”时期,遭遇了东西方文明首次有计划、成组织、上规模的碰撞,
在这千年未有的变局之下,各阶层各群体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观念,也受到了空
前的冲击。西班牙,作为地理大发现后推动全球化的弄潮儿,其在中文语境里的
译名也是五花八门:拂林、亦思般的那、佛郎机、大吕宋、干丝腊、以西巴尼亚、
斯扁、西班牙、日斯巴尼亚……这一系列的译名存在形式,对于解读特定的时代
意义有着独到之处。综合前文所述,私以为,译名变迁的背后,隐含着双重线索:
第一,古代天下观语境下的译名——地理大发现时代的西文译名——工业
革命时代的英文音译;
第二,欧洲国家对华文化输出——国人开眼看世界。
其中,前者反应出的主要是汉语世界、西语世界、英语世界主导下的文明战
略扩张与收缩及其在东亚的地缘影响力变化,而后者则体现为中国人从被动到主
动,开眼看世界的一个转变历程。
从汉代丝绸之路建立起,直到明代中前期为止,中国和西班牙鲜有彼此之间
的直接接触,为数不多的只言片语也多是通过第三方转述而记载,其内容经过多
次跨语种转述早已语焉不详。在这种情况下,中文文献中对于西班牙的认知,按
照传统的“天下”“五服”等世界观来看,仅仅是将其作为一个不知所谓的化外
之地,冠以或许是来自道听途说的传统地理名称,哪怕借助蒙古帝国的媒介,准
确的拉丁文译名曾经昙花一现。该历史现象反映出的正是中华文明在东亚地区占
据着无可动摇的统治地位,不仅仅是政治军事上的,也同样体现在文化上。
相比较于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明朝作为一个汉地的内敛型政权,无论
是“崇本抑末”的立国思想,抑或是海禁政策,以及在边界疆域方面的退缩,都
使得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地缘影响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15 世纪末欧洲人“发
现”新大陆之后,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开始走上全球殖民扩张的
道路,分别借助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的航线来到东方,迅速在
东亚与东南亚海域填补了中国收缩而产生的空缺。伊比利亚帝国版图一度遍及
亚、欧、非、美各大洲,腓力二世更扬言要将太平洋变为其“内湖”,此时正是
名副其实的一代“日不落帝国”,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这一时期,
得益于西班牙籍来华天主教传教士群体,一部分中国人对外部世界有了崭新的正

- 55 - - 55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确认知,西班牙国家译名也成体系地出现准确音译。
1588 年格拉沃利讷海战,无敌舰队覆灭,此后西班牙帝国一蹶不振,无休止
地卷入王室、宗教战争中空耗国力,兼之殖民地的失控和价格革命的冲击,其全
球霸权在此后的两三个世界内逐渐被英国所取代。东印度公司在曾经属于葡萄牙
的据点种植鸦片销往中国,最终通过鸦片战争叩开了古老帝国的国门,而西美战
争后,西班牙势力彻底被赶出菲律宾,失去了在东亚最后的殖民地,新兴的英语
国家接过了主导世界的话语权。老牌帝国的衰落,同样体现在西班牙的中文译名
上,晚清绝大多数的国人对西班牙的认知途径,都局限于英文资料或是译自英文
资料,所以英语音译最终成为沿用至今的通行标准也在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华夏位居天下之中,四夷朝觐入贡,这
种盲目自大的世界观,直到明代中期仍是主流。在此之前,鲜有中国人愿意主动
了解传统视域之外的世界,更遑论走出国门实地考察,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
路。”也只不过是读前人所读的书、行前人所行的路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之后,
天主教传教士的在华活动,为中国人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涌现出了一批
诸如徐光启、杨廷筠等本土有识之士,与政治领域的实学思潮、经济领域的市镇
勃兴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前近代化”的征兆迹象。遗憾的是,罕见的天
灾、经年的人祸,将这为数不多的星星之火熄灭在了燎原之前。
经历了闭关锁关的时代,鸦片战争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历史满是惨痛
和屈辱。当“亡国灭种”不再是危言耸听时,那么“救亡图存”便成了激励国人
前进的动力:正视了中国与列强的差距之后,“师夷”就变得理所当然,于是彼
时的中国如同一块干燥的海绵一样,吸收关于西方的一切知识,从“奇技淫巧”
到“王霸之道”无一疏漏。与此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成熟,现代国家
的概念也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大清”不仅仅作为一个朝代,同时也是“万国诸
邦”中的一员。所以不论是作为外交人员出使或常驻国外,或者志在四方的探险
家、旅行家们,在这一时代都历史性地踏出了国门,前往世界各地,用自己的双
眼观察他们所生活的地球,用自己的大脑思考这些不曾正视过的番邦究竟有何过
人之处,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也意味着中国人对外部世界
的认知,不再拘泥于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睁开双眼看世界。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一个万里之外国家的译名,
看似微不足道,但仔细研读之下,不难发现其背后蕴含的意味。当今社会,全球
化浪潮更是滔天,世界各地被日新月异的科技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
有任何一处地方可以置身事外,这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与其消极应付,不如积

- 56 -
结语

极面对,那么考察相关的历史进程,亦不失为一种明智之选。

- 57 - - 57 -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外文资料
【1】 罗马耶稣会档案馆:ARSI, Jap. Sin.167, f.174. [Z]
【2】 罗马耶稣会档案馆:ARSI, Jap. Sin.157, f.4v. [Z]

【3】 BLAIR, E.H. & ROBERTSON, J.A: The Philippine Islands, 1493—1898[M],
Cleveland, 1903.
【4】 P. Venturi, P.T: Opere Storiche del P. Matteo Ricci, Volume Secondo le Lettere
dalla Cina[M], Premiato stabilimento tipografico avv. Filippo Giorgetti: 1913.
【5】 SCHUEZ, W.L.: The Manila Galleon[M], New York, 1995.

(2)古籍
【1】 艾儒略. 《职方外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2】 艾儒略著,谢方校释. 《职方外纪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 爱新觉罗·载振. 《英轺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6.
【4】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 陈子龙. 《皇明经世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
【6】 褚人获. 《坚瓠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7】 崔国因. 《出使美日秘三国日记》[M],合肥:黄山书社,1988.
【8】 范晔. 《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9】 方以智. 《通雅》[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影印本.
【10】 傅恒. 《皇清职贡图》[M],沈阳:辽沈书社,1991.
【11】 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
全书》影印本,2012.
【12】 郭嵩焘. 《使西纪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13】 何乔远. 《名山藏》[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14】 何秋涛. 《朔方备乘》[M],清光绪刻本影印本.
【15】 胡宗宪. 《筹海图编》[M],沈阳:辽沈书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联合
出版,1990.
【16】 黄遵宪. 《日本国志》[M],长沙:岳麓书社,2016.
【17】 嵇璜、刘墉. 《清朝通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影印
本,1935.

- 59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嵇璜、刘墉. 《续通典》[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00.


【19】 李慈铭. 《越缦堂读史札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
【20】 利玛窦、金尼阁. 《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1】 刘锦藻. 《清朝续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00.
【22】 龙文彬. 《明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56.
【23】 茅瑞征. 《皇明象胥录》[M],台北:文华书局影印本,1968.
【24】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5】 孙承泽. 《春明梦余录》[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
【26】 谈迁. 《国榷》[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7】 王鸣鹤. 《登坛必究》[M],明万历刻本影印本.
【28】 王圻. 《续文献通考》[M],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
印本,1996.
【29】 王钦若. 《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0】 王士骐. 《皇明驭倭录》[M],济南: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影印本,1996.
【31】 王之春. 《国朝柔远记》[M],清光绪十七年广雅书刻本影印本.
【32】 魏收. 《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3】 魏源. 《海国图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8.
【34】 熊明遇. 《文直诗文行书》[M],清顺治十七年熊人霖刻本影印本.
【35】 徐昌治. 《聖朝破邪集》[M],香港:建道神學院校注本,1996.
【36】 徐继畲. 《瀛寰志略》[M],上海:上海书店,2001.
【37】 薛福成. 《出使日记续刻》[M],台北:华文书局影印本,1969.
【38】 薛福成.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M],清光绪十八年铅印本影印本.
【39】 姚广孝.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M],
“中研院”史语所校勘影印本,1962.
【40】 姚莹. 《康輶纪行》[M],清同治刻本影印本.
【41】 査继佐. 《罪惟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42】 张岱. 《石匮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2008.
【43】 张德彝. 《航海述奇·八述奇》[M],长沙:岳麓书社,2016.
【44】 张辅. 《明太宗文皇帝实录》[M],“中研院”史语所校勘影印本,1962.
【45】 张瀚. 《松窗梦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6】 章潢. 《图书编》[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影印本.
【47】 张廷玉. 《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 60 -
参考文献

【48】 张廷玉. 《清朝文献通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


《万有文库》,1935
年版.
【49】 张燮. 《东西洋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0】 赵汝适著,杨博文校释. 《诸蕃志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6.
【51】 赵翼. 《外番借地互市》[M],载于贺长龄:《清经世文编》[M],北京:
中华书局影印本,1992.
【52】 志刚. 《初使泰西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5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鸦片战争档案史料》[M],北京:中国第一历
史档案馆,1992.
【54】 周去非著,杨全武校注. 《岭外代答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当代专著
【1】 安田朴. 《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樊树志. 《晚明大变局》[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 方豪. 《中西交通史》[M],长沙:岳麓书社,1987.
【4】 何俊. 《西学与晚明思想裂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 黄一农. 《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M],上海: 上海古
籍出版社,2015.
【5】 雷蒙德·卡尔. 《西班牙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6】 张铠. 《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增订版)[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3.
【7】 张国刚. 《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8】 朱维铮. 《利玛窦中文著译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当代专著中的析出文献
【1】 《江苏巡抚安宁详报会审西洋人王安多尼等事》[A],转引自:吴旻、韩
琦:
《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 《福建福州府侯官、闽县、长乐三县会审福安天主教案禀文》[A],转引
自:吴旻、韩琦:
《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8.
【3】《福建漳州府漳浦县袁本濂、邵武府建宁县王文昭会审福安天主教案招册》
《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M],上海:
[A],转引自:吴旻、韩琦:

- 61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期刊论文
【1】 陈文源. 《16 世纪末居澳葡人议事机构成立的背景分析》[J],广州:《暨
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2】 金國平、吳志良. 《陳瑞召見澳門葡人的原委》[J],澳门:
《行政》,2002
(04).

【3】 厉荔. 《明代之佛郎机与拂菻辩》[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1986(03).
【4】 刘若芳、汪前进. 《<大明混一图>绘制时间再探讨》[J],北京:《明史研
究》,2007(10).
【5】 庞乃明. 《利玛窦与明人欧洲观的初步形成》[J],哈尔滨:《求是学刊》,
2005(03).
【6】 庞乃明. 《明人佛郎机观初探》,[J],兰州:
《兰州大学学报》,2006(01).
【7】 钱婉约. 《论明季中国人的欧洲认识》[J],北京:
《中国文化研究》,2008
(01).
【8】 岩生成一. 《明末侨寓日本支那人甲必丹李旦考》[J],东京:
《东洋学报》,
2001(03).
【9】 张国刚. 《耶稣会教士与欧洲文明的东传——略述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欧洲
观》,北京:《世界汉学》,2005(01).

(6)学位论文
【1】 崔维孝. 《明清之际西班牙方济会在华传教研究 1579-1732》[D],广州: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7)其他资料
【1】 《大明混一图》[Z],洪武版.
【2】 《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Z],本光寺版.
【3】 《万国坤舆全图》[Z],万历三十年(1602 年)版.
【4】 《万国坤舆全图》[Z],新井白石 1708 年摹本.
【5】 《坤舆全图》[Z],咸丰十年(1860 年)降娄海东重刊本.

- 62 -
致谢

致 谢

常言道: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行文至此,需对师友表达一番谢意,既是
循例,也是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恩师,卓越老师。卓老师治学严谨,并因材施教,根据
我自身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兴趣,为我指明学术研究的道路。三年以来,不论是在
课堂教学方面,还是论文写作方面,卓老师都给予了精心指点与热情帮助,这使
我获益匪浅,也受用终生。同样的,也要感谢王健老师、刘德州老师、薛海波老
师和王宁老师对我的论文提出可贵建议,以及在专业学习方面的精心教导,丰富
了我的专业知识,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
在我查找资料和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得到了南京大学的孙江老师、宋黎明老
师和夏维中老师的热心相助和悉心指导,老师们惠赐的稀见资料与指点的宝贵思
路,对我的论文乃至今后的学术道路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此衷心表达感谢。
三年硕士生涯,我有幸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彼此相互扶持,一路在
成长的道路上前进,也要感谢他们在学习与生活方面给予我的帮助。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家人。我从不怀疑家人为我所提供的,都是他们所拥有
的最好的东西,家人在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是我得以完成学业最可靠的保障。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日后的学术生涯中,我将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探
索未知的领域,以此回报师友家人的关怀与支持。

- 63 -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

一、基本情况

姓名:刘天元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93-01-05 籍贯:江苏


省南京市
2011.09—2015.06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文学学士;
2015-09—2018-06 江苏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二、学术论文

1. 刘天元、卓越. 《从“佛郎机”到“西班牙”——清代中国对西班牙认
知的发展》[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学报,2017
2. 刘天元. 《来华传教士眼中的晚明中国——以桑切斯〈中国笔录〉为中
心 》,“明清中西文化交流与基督教中国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江苏南京,2017

- 64 -
学位论文数据集

关键词* 密级* 中图分类号* UDC 论文资助


明清;西班
牙;开眼看世
公开 K24,K25
界;译名变
迁;中外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名称* 学位授予单位代码* 学位类别* 学位级别*

江苏师范大学 10320 历史学 硕士

论文题名* 并列题名* 论文语种*

明清时期中国对西班牙认知的演进 以“西班牙”译名为中心 汉语

作者姓名* 刘天元 学号* 1032011502014

培养单位名称* 培养单位代码* 培养单位地址 邮编

江苏师范大学 10320 江苏省徐州市 221116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学制* 学位授予年*

历史学 中国史 3年 2018

论文提交日期* 2018年6月

导师姓名* 卓越 职称* 副教授

评阅人 答辩委员会主席* 答辩委员会成员

成积春

电子版论文提交格式 文本( ) 图像( ) 视频( ) 音频( )


多媒体( )其他( )
推荐格式:Microsoft Word(DOC); Adobe Reader(PDF)
电子版论文出版(发布)者 电子版论文出版(发布)地 权限声明

论文总页数* 70

注:共33项,其中带*为必填数据,为22项。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