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3

北京鸭与绿头鸭的共同集群

2022 年 10 月 31 日

摘要:本文将分析鸭科动物集群现象的成因,证明北京鸭与绿头鸭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而说明北京
鸭与绿头鸭成为“好朋友”是由于它们会自然形成集群.
关键词:鸭科;集群现象.
如题,我们经常看见未名湖中北京鸭和野鸭成了“朋友”,即白天一起游泳,晚上一起休息。首先,
我们要知道鸭子的脑结构是不足以支持它们产生“交朋友”这种现象的,所以,这种看似为“朋友”的
现象,其本质应该是这两群鸭子混合形成了一个更大的集群。所以,要解释这种现象,便要解释为什么
鸭子会形成集群,以及为什么北京鸭集群和绿头鸭集群可以混合。

1 集群现象的成因

1.1 稀释效应
Hamilton 于 1971 年提出了这一现象 [1], 下面以鸭子为例简单解释:鸭子在自然界中并没有处于食
物链的顶端,仍扮演着被捕食者的角色。使用一个简单的模型:假设单独生活的一只鸭子被捕食的概率
p
为 p,鸭子集群中,鸭子的数目为 N , 那么此时鸭群中单只鸭子被捕食的概率为 N
; 但由于集群变大,整
bp
体来说被捕食的概率会上升,假设有一个因子 b, 那么综合考虑下来单只鸭子被捕食的概率为 N
;所以,
bp
当有 N
< p 时,鸭子之间形成集群可以提高单只鸭子的生存概率。

1.2 提高警戒效率
在野外,动物必须保持警戒,以防捕食者的到来;而在它们取食时,又必须放弃警戒,这会导致个
体的取食效率变低。而在一个集群中,警戒效率可以得到提高。Whiteside 使用雉鸡做了实验 [2],发现
群体中的个体可以轮流警戒,从而每个个体用于警戒的平均时间变少,警戒效率提高。这让我们不禁认
为,鸭子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机制。

1.3 集群行动更容易
可以看见,鸭子在未名湖中游泳时,也会排出一个“队形”。类比于大雁飞翔,鸭子在水中游泳时,
也要受到来自于水流的阻力,由流体力学的相关知识可知,低速时阻力近似正比于相对速度;在前方的
鸭子由于水流而受到阻力,水流也会受到一个推力,此时水流与后方鸭子的相对速度就变小了,后方鸭
子受到的阻力也变得更小。因此,集群行动可以让每个个体平均受到的阻力变小,平均而言每个个体的
行动更加容易了。

1
1.4 小结
上面三点简单介绍了鸭子形成集群的原因,当然也会有其他的原因,不过总而言之,这些都是在自
然选择的作用下,鸭子这一物种对环境作出的适应;通过形成集群,鸭子可以更好的生存繁殖,每个个
体的平均适合度变高。因此,鸭科动物会有集群现象。
不过,集群也不是越大越好;过大的集群会导致种内竞争食物、空间等资源的现象加剧,还会增加
大规模疾病的风险。理论生物学家认为存在最佳的集群大小:一开始,随着个体数增大,每个个体的适
合度提高;但随着个体数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剧烈,每个个体的平均适合度反而会下降。关于这一点,
Pride 建立了相应的模型 [3]。
但总归,鸭子是会形成集群的,这对于我们接下来的讨论而言足够了。

2 北京鸭与绿头鸭的亲缘关系

关于家鸭起源的研究很多:关于鸭卵蛋白的研究 [4], 认为北京鸭与绿头鸭间亲缘关系最近;运用


RAPD 技术 [5] 测定了北京鸭与绿头鸭、斑嘴鸭间的遗传距离,发现北京鸭与绿头鸭间的遗传距离更近,
不过二者对家鸭的形成都做出了一定贡献;对北京鸭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测定 [6], 发现北京鸭线粒体基因
组与绿头鸭的同源性高达 99.9%。等等。
目前关于北京鸭的起源,仍有起源于绿头鸭或起源于绿头鸭和斑嘴鸭两种学说之争。但无论哪种学
说,北京鸭与绿头鸭有着极为紧密的亲缘关系是毋庸置疑的。甚至,北京鸭并不是独立于绿头鸭的一个
物种。

3 北京鸭与绿头鸭的共同集群

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了鸭子会形成集群,而北京鸭又起源于或部分起源于绿头鸭,二者亲缘
关系极近,所以这二者之间形成一个共同的集群便不难理解了。
首先,北京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物种,北京鸭与绿头鸭这两种鸭子,只是以人的眼光看起来很不一
样,但有可能它们彼此之间还是识别为同种生物。相关研究表明 [7],北京鸭与绿头鸭之间并没有生殖
隔离,这两种鸭子很容易融为一群,而且可以形成亲昵的关系,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因此它们几乎如同
同种生物般混合在一起形成集群,享受集群带来的种种好处(见第 1 节)。
但同样,这种混合集群也不可能无限大。因此北京鸭一家的命运也与它们相对绿头鸭栖息地可容纳
量的规模有关:如果它们的相对规模比较小,绿头鸭的集群可以比较好的接纳它们,或者北京鸭的加入
让每只鸭子的平均适合度变高了,那它们就可以开开心心地“当朋友”;但如果北京鸭一家的相对规模
过大,反而让鸭子之间竞争加剧,那么它们也没法“和平共处”。

参考文献

[1] William D Hamilton. Geometry for the selfish herd.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31(2):295–311,
1971.

[2] Mark A. Whiteside, Ellis J. G. Langley, and Joah Robert Madden. Males and females differentially
adjust vigilance levels as group size increases: effect on optimal group size. Animal Behaviour, 118:11–
18, 2016.

2
[3] R. Ethan Pride. Optimal group size and seasonal stress in ring-tailed lemurs (lemur catta). Behavioral
Ecology, 16(3):550–560, 2005.

[4] 刘如笋、钦俊德. 鸭属中几种鸭卵蛋白质的比较——对北京鸭起源的探讨. 动物学报, (3), 1979.

[5] 左正宏. 几种家鸭与野鸭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 RAPD 研究. PhD thesis, 厦门大学, 2003.

[6] T. U. Jian-Feng. Complete sequence deter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beijing duck mitochondrial genome.
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 2009.

[7] 张敬虎, 程太平, and 刘金科. 绿头野鸭与北京鸭杂交亲合过程的观察. 家畜生态, 21(3):6, 200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