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5

試把以下文句語譯為白話文。

(1)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比不上學習片刻所得到的知識。
(2)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多行好事,自然養成崇高的品德,心智澄明,就具備聖人的思想境界。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如何以木材為喻,指出人的習性可通過後天學習而改變?試從文中摘錄有關句子,並
略加說明。
(1)句子: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稿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說明:以木材比喻人,指出筆直的木材烤彎來造車輪後,便不會再次挺直,就像人經過後天學習,變惡為善
後,便不會為惡。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認為學習有甚麼好處?
提高品格。「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變惡為善。「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提升能力。「金就礪則利。」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曾提到「善假於物」,試根據相關内容回答下列問題。
(1)荀子以多個比喻說明「善假於物」的方法,試列出各個比喻中的「物」。
比喻中的「物」:高處 / 山、風、車馬、船隻。
(2)這些「物」用來比喻甚麼?
「物」用來比喻可以幫助自己提高智慧品德的事物,那就是學習。
(3)試用一個四字成語概括 「善假於物」的效益。
事半功倍

在《勸學》(節錄)中有,「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為段落的結尾,這句在文章結構方面有其麼作用?
A. 概括前文
B. 統攝下文
C. 承上啟下
D. 強調轉折

《勸學》(節錄)中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組句子,試從句子結構分析它運用了
甚麼修辭手法,並評論這種手法的表達效果。
1. 修辭手法:對偶。
表達效果:此處使用對偶手法,讓句子的語言變得整齊勻稱,別具形式美,而且朗讀起來節奏相同,音樂感強。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怎樣運用對比手法指出「不舍」是重要的學習態度?試從文中摘錄一個例子,並略加說
明。
(1)句子: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2)說明:以駿馬(騏驥)和劣馬(駑馬)作對比 / 以雕刻腐爛的木頭和雕刻堅硬的金石作對比,突出資質高低並
不重要,只要不放棄,持之以恆,就會成功,說明「不舍」的重要。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指出「駑馬」和「螾」有甚麼特點,卻有甚麼突出的表現?他以此說明甚麼道理?
(1)「駑馬」:跑得慢,卻能跑畢千里的路。
「螾」:沒有瓜牙和強健筋骨,卻能控穿土地,穿過泥士。
(2)道理:天資的高低並不重要,只要努力不捨、用心專一就可取得成果。

在《勸學》(節錄)中,荀子為甚麼認為「學不可以已」?試綜合全文加以說明。
「學不可以已」指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因為不斷學習,才可以博學,使自己智慧高明,不會犯錯。而要博學,就
以須用心專一,並鍥而不捨地努力學習,以累積知識,這樣才可增長智慧,修着品德。

荀子提出「學不可以已」,他勸人學習甚麼?試根據《勸學》(節錄)加以說明。
荀子勸人學習做人的道理。他在文首提出「學不可以已」後,以多組比喻論證學習的意義,然後點出「君子博學而
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即勸人們要省察自己,學習做人的道理。此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
備焉」一句世證明荀子着重修養品德,可見他是想勸人們去惡遷善,學習做個有品德的人。

在《勸學》中荀子提及「青」、「冰」、「木」和「金」等東西,他用意是甚麼?試利用原文說明原因,然後指出其中
使用的說理技巧並加以解釋。
荀子談及這些物件是想指出人可以透過後天的學習改變本性,即可以增長知識也可以去掉人本性中惡的部分,繼而
發展善良的一面。當中荀子運用了比喻論證,以事物比喻人性,呼應前文「學不可以已」的觀點,以具體生動的方
式說明後天學習的意義和重要性,達致前後呼應,增強了文章說服力。

在《勸學》中有不少關於學習的著名句子,試從中摘錄一句最能代表荀子對學習目的看法的句子,並加以說明。
《勸學》一文中「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最能表達出荀子所理解的學習的目的,這句意思是學習的
目的是為了積累善行,培養個人品性和德行,從而達到心智澄明的境界,得到最高的智慧,這樣就能具備聖人的心
志,荀子希望說明人們應以成為仁者作為不斷學習的目的。

荀子在《勸學》中指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的意思是甚麼?與文章主題有甚麼關係?對文章論述又有什
麼作用?試略加說明。
荀子這句旨在帶出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以及人人都應該學習的結論。荀子相信人性本惡,而學習是導人向善的不二
方法,所以人人都需要學習。「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的意思在於指出君子出生並沒有與一般人有甚麼不同,
只不過是善於借助身邊的事物,這裏的「假於物」有學習的意思,所以荀子以此反駁人們的認為君子生來與眾不同
錯誤觀點,突出學習的重要性和好處。

在《勸學》中荀子對於學習的各方面都展開了深入的論述,荀子如何說明學習時應有的態度?試配合原文內容加以
闡述。
在文章後半部分,荀子以騏驥和駑馬為比喻,指出騏驥之所以比不上駑馬,原因是駑馬不放棄。然後又以朽木和金
石作比喻,指出如果雕刻時若半途而廢,朽木也不會折斷;假若持之以恆,就是金屬石頭也可加以雕飾,證明知識
需要後天不斷積累,不能半途而廢。之後荀子再以蚯蚓和螃蟹作對比,指出蚯蚓成功的原因在於專心,螃蟹只能棲
身於蛇鱔的洞穴是因為心思浮躁,以此說明學習時需要專心致志。

以下引文使用了甚麼論證方法?這種方法如何能加強說理效果?試以引文作為例子加以解釋。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
也。」《荀子‧勸學》
引文使用了對比論證的手法。引文指出蚯蚓沒有銳利的爪牙,沒有強勁的筋骨,卻可以往上鑽食土壤,往下啜飲地
泉,因為牠用心專一。螃蟹雖然有六隻腳兩隻大鉗子,但沒有蛇或鱔的洞穴,就無處藏身了,這是因為牠心思浮躁
的緣故。以蚯蚓成功和螃蟹失敗的原因帶出學習時需要專心致志重要性,加強文章說服力。
試把以下文句語譯為白話文。
(1)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就會產生遠離國都或故鄉而起的懷念心情,擔心、害怕被人家說壞話或譏諷,覺得眼前滿目淒涼,產生由極度的感
慨而至於悲傷的情緒。
(2)其必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
他們必定會說「在天下人擔憂之前,自己先擔憂;在天下人快樂之後,自己才快樂」吧!

試根據 《岳陽樓記》 說明重修岳陽樓的背景,以及作者撰寫本文的原因。


(1)重修岳陽樓的背景:滕子京到岳州任知州第二年,把政務治理得井井有條,並興辦各項過去荒廢了的事務,於
是他重修岳陽樓。
(2)作者撰寫本文的原因:作者受朋友滕子京所託,撰寫文章記述重修屈陽樓一事。

《岳陽樓記》描寫洞庭湖的整體景觀時,包括以下哪些內容?
1. 引用前人的詩文句子。
2. 從時間角度描寫景物。「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從時問角度描寫景物。
3. 從空間角度描寫景物。「銜遠山,吞長江⋯…橫無際涯」從空間角度描寫景物。

《岳陽樓記》分別從人事、動物、天氣、天象、湖水各方面描寫使人「憂讒畏議」和「寵辱皆忘」的景物,試摘錄
有關句子填在下表內。
憂讒畏譏 寵辱皆忘
人事 商旅不行 漁歌互答
動物 虎嘯猿啼 沙鷗翔集,錦鱗游泳
天氣 霪雨霏霏,連月不開 春和景明
陰風怒號
薄暮冥冥
天象 日星隱耀 皓月千里
湖水 濁浪排空 波瀾不驚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試就個人的體會說明為何《岳陽樓記》描寫的景物會使人有以下兩種不同的感受。
(1)去國懷鄉,憂讒畏譏:《岳陽樓記》描寫連綿大雨時巨浪翻騰,船隻損毁,商旅不敢前行,太陽和星星都黯然
無光,山岳的形態也看不見。這此景物使人聯想到路途艱險難行,勾起懷念遠方(京城和政鄉)的感慨。此外,這
此景物還使人聯想到危險和命途坎坷,再加上狂風的聲音、老虎的吼山聲和猿猴的恐悲啼,氣氛肅殺,自然會令遭
貶謫流放的人產生對被讒言中傷的恐懼。
(2)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岳陽樓記》描寫春光明媚的日子,晴朗的天色和平靜的湖面連成大片的碧綠;沙𠥹飛
翔,魚兒暢泳,白芷和蘭花都長得青葱茂盛。晚上煙霧消散,且亮普照千里,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時而浮動時而靜
止,漁人互相唱和。這此景色優美而生氣勃勃,因此使人開朗愉快,心曠神怡。此外,這此優美和宏闊的景象使人
自覺渺小,因此把自己的榮寵或屈辱都不放在心上。

《岳陽樓記》末段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試回答以下問題。
(1)「二者」指甚麼人?
「二者」,是指因景色轉變、個人際遇得失而高興或悲傷的人。
(2)「古仁人」有甚麼特點?
「古仁人」的特點是在任何情況都以天下為己任,身在朝廷時為百姓擔憂,身在民間時為君主擔憂。做到在天下人
擔憂之前,自己先擔憂;在天下人快樂之後,自己才快樂。
(3)作者寫「古仁人」的特點前,先寫「二者」的表現,這是甚麼寫作手法?試加以說明。
寫作手法:襯托 / 反襯。
說明:文中先寫「二者」因景色轉變、個人際遇得失而高興或悲傷;然後寫「古仁人」不會因優美的景色而喜悅,
也不會因自己的際遇而悲傷,他們無論在任何處境,都憂國憂民,在世人未憂慮時已先憂慮,在世人都感到快樂後
才快樂。作者寫「二者」等一般人跟「古仁人」的分别,藉此反襯「古仁人」境界之高。

《岳陽樓記》中,作者在文章結尾感慨地說:「噫!微斯人,吾誰與歸?」試回答以下問題
(1) 這句寄寓了作者甚麼抱負?
作者敬佩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希望與他們一樣擁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胸襟和抱負。
(2)有人認為這句話同時也有勉勵滕子京之意,你同意嗎?試就《岳陽樓記》一文略加說明。
我同意。文章第一段指出滕子京被眨官至岳州擔任知州,可知他正是第二段所寫的「遷客騷人」,而第三、四段否定
為美麗的景物而喜悅、為自己際遇而悲傷的「遷客騷人」,最後提出自己希望與「古仁人」一樣時刻都擁有憂國憂民
的抱負,可見他有意含蓄地勉勵滕子京以此為目標。

試根據《岳陽樓記》回答以下問題。
(1)文中「錦鱗游泳」一句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
A 借喻
B 借代(以「錦鱗」借代魚)
C 誇飾
D 暗喻
(2)承上題,試從《岳陽樓記》中摘錄運用了相同修辭手法的句子,並簡咯說明。
1. 句子:檣傾楫摧。
2. 說明:「檣」即船桅,「楫 」即船漿,文中以船桅和船漿 (船的不同部分)借代船。

《岳陽樓記》中,「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個句子在文章結構方面有甚麼作用?試加以說明。
(1)作用:承上啟下 / 過渡。
(2)說明:「覽物之情」,指觀賞景物所生的感情,這句承接上文寫岳陽樓因地理位置優越而看到的壯觀量象,並開
啟後面兩段分别寫不同天氣下的景色和遷客騷人歡想景物時所產生的不同感情。

承上題,試從《岳陽樓記》中摘錄運用了相同結構作用的句子,並簡咯說明。
(1)句子: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2)說明:這句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古仁人之心」統攝後文寫仁者不因自己的得失而高興或悲傷,具有先天下之
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操。「二者」是指前文所述因風雨交加的景色而悲傷和因風和日麗的景色而快樂的人。

以下哪些是 《岳陽樓記》的寫作特色?
1. 對比強烈,跌宕起伏
2. 結構完整,過渡自然。
3. 記述詳實,真擎感人。
4. 描寫景物,聲色俱備。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