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 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 文档

You might also like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Download as docx,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6

1.

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又名首春、正月节、岁旦等。立春时节意味
着万物复苏,人们开始农桑,祈求丰收。

立春,对应十二地支寅月,立春为一岁之首。春分,别称是仲春。春分是春季第四个
节气,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
平分了春季。

2.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可全权调度。

3. 致师,挑战之意;古代战争发生之时,先让勇力之士到敌人阵前挑战决斗。

4.投刺,古代礼节,通报姓名以求相见或表示祝贺。刺,指名刺或名帖,也就是现代
的名片。遂以“投刺”指投递名帖。后亦指留下名帖,表示解职告退。

典出《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列传下·祢衡〉。祢衡为求进用,曾写好了一封自荐
书,打算毛遂自荐,但因为看不起任何人,结果自荐书装在口袋里,字迹都磨损得看
不清楚了,也没派上用场。后遂以“投刺”指投递名帖。后亦指留下名帖,表示解职
告退。

5.提举,原意是“管理”,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有
“提举常平”。元朝沿用“提举”名称,如儒学提举。

6.论,史书的一种体裁,用以阐发作者或注家对人物、事件的评论。也称评、赞、诠、
叙、议、述,名称不一;总称论赞,指附在史传后的评语。如《左传》中的“君子
曰”,《史记》每篇末的“太史公曰”等。《汉书》易名为“赞”,《后汉书》改称
“论”,而又系之以“赞”。《新五代史》虽不别加标题,每篇皆以“呜呼”二字发
端,亦近此类。至于《资治通鉴》,司马光随感而发,更不限于篇末,意之所在,
“臣光曰”比比可见。

7.七政,七曜,又称七政、七纬、七耀等,是中国古代天文术语,说法不一,可指日、
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

8.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
史”之意。汉设立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后沿用为州长官的别称。东汉之后成为州
郡最高军政长官。拓展:御史
9.“辇”原指古代用人拉或推的车。后词义范围缩小,多指皇帝、皇后的车。(大驾
/皇舆/圣驾……)

10.“商贾”意即商人,有“行商坐贾”之分,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固定地点出售货
物为贾。
炎帝和黄帝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尊崇的先祖,他们也是商业文化的奠基人。

11.“南阳”是古代地名,按古代地理知识判断,它应该位于山南或者水北的地理位
置。

12.“闾里”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平民聚居处,也借指邻居,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闾左为贫民百姓;豪右为豪门大族

14.“敕勒”,中国古代民族,为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高车、狄历、铁勒、丁
零等。
15.武帝,武皇帝的意思,是说这个皇帝在生前取得的成就是武功。开疆扩土,发动
战争,如汉武帝。美谥有文,武;平谥有哀,怀,愍(mǐn);恶谥有灵,厉,炀

16.“壬申”,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月、日或时。泰长八年十一月壬申中的“壬
申”是天干地支纪日。

17.国号即国家称号,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都十分重视国号。在中国
古代,国号的确立,往往被视为一个朝代或新政权开始的标志,并不因其统治区域的改变
而改变。国号,有区分新、旧政权的作用,类似于人的名字。改朝换代,即:旧政权灭亡、
新政权诞生。新政权取得统治地位后,肯定会进行重组。所以,每次朝代更替时,都会更
换国号。国号变了,就不再是同一个朝代。

18.觐:古代宾礼之一,源于周代,是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定期朝见天子,
“春见曰朝,秋见为觐”,合称为朝觐。

拓展:朝觐/朝聘/奉朝请

19.“黄老”,指黄帝和老子,道家以黄、老为始祖。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
至东汉末年逐渐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形成影响很大,故道教也称“黄老道”。

20.崩:古代帝王或皇后死曰崩;诸侯王死,唐以后也指二品以上官员死,曰薨;大
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民死曰死。

21.辟:是汉代选拔任用人才的一种制度,指公府、州郡任用属吏;皇帝征召任用称
“征”,二者合称“征辟”。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
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拓展:古代选官制度。①汉朝是征辟制。②唐宋至清是铨选/铨试

铨选,是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也就是一种吏部主选文官而兵部主选武官且官员有
的由皇帝任命,有的有关部门补选的一种选官制度。

考课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
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优秀称为“最”,较差称为“殿”。
所以考课制度又与官吏的铨选任用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封建社会里,考课制度各个朝
代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或详或略,或严或驰。唐代的考课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政
治制度了。

铨叙:考核官员的资历、功绩等,以定其官职的等第和升贬。

22.秩满,古代指官吏任期届满,也称“满”。“秩”是古代官吏的俸禄。秩:本义:
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义:根据功过评定的官员品级。

1.监国是中国古代一种政治制度,多指皇帝外出时,由重要人物(太子/重要大臣)
留守在宫廷处理国事。拓展:称制/临朝/垂帘/摄政/制

2.入阁,明清时期作为宰辅的官员,以大学士的身份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务称为
入阁。
3.释褐/解褐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新进士及第授官亦称为释褐。解巾,
除去头巾,谓出任官职。拓展:解官
4.尊号是指加给皇帝或者皇后的称号,意在歌功颂德,赞美他们的文治武功等。拓展:
年号/谥号/庙号/帝号
13.“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最早起源于西周,各个朝代称呼有所不同。
23.青苗即青苗法,亦称“常平新法”,是中国宋朝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农户在每
年夏秋两收前到当地官府贷钱粮,以补助耕作。
24.大理即大理寺,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是全国最高的法律机构。为掌管刑狱的
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
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25.制策,皇帝有事情写在竹简上以询问臣子,后来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策问,
汉代被举荐的的吏民是经过皇帝“策问”后按底等高下授官。有“对策”和“射策”:
“对策”是将政事或经义方面的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应举者作答;“射策”则类似
抽签考试,由应举者用矢投射,并解释射中的疑难问题。

26.“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
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拓展: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
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
称。

孝悌:孝,孝顺父母;悌,尊敬兄长

27.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但是唐宋
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拓展: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
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 3 人,
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28.礼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
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拓展:六部又对应“天地春夏秋冬”,如吏部对应天;各部职能

29.“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
表彰其功绩或品德,谥号可以由朝廷授予(官谥),也可以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但
是普通老百姓并没有谥号。

30.汉朝出现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
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31.摄,古有“代理”之意,“摄政”指代国君处理国政。 (假守:代理太守)

32.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
六年,廉颇为赵将。”)、年号纪年法(《琵琶行》“元和十年”)、干支纪年法(甲子
年”、“乙丑年”)、年号干支兼用法(《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
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上元”“广德”都属于年号纪年法。
33.古代十日为旬,文中几十旬应为几百天。

34.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
地区。

拓展:三辅

35.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这里意为恭敬地捧着。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
即诏书。

拓展:表示皇帝命令的:制/敕/诰/诏 承制:秉承皇帝的旨意

36.御史中丞: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
中丞代行其职。

37.仪同三司: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三司即三公。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
为三司。

38.“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后来可以泛指达官贵人。

39.“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
“圣上”等。

40.“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41.校尉,官名。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西汉,汉武帝
为了加强对长安城的防护而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
校尉。八校尉之秩皆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丞及司马。

42.游徼( jiǎo),乡官之一。原为泛称,意为有秩禄的官吏中最低级人员。秦末始
为官名。汉沿设。掌巡察缉捕之事。魏、晋、南北朝多沿设。

43.爵,在文中指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
子、男五种爵位。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爵称和爵位制度虽然因时而异,
有的可以世袭,有的不行。

  

1.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形制如瓦,其大小依
官爵高低分为九等,外刻其功,中镌其过。每副各分左右,左存功臣,右藏内府。若
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2.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可泛指官吏,这是由于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3.诸田指齐王田氏宗族的各个分支,齐国原为姜姓吕氏,至齐康公时被大夫田和篡权。

4.劓:割去鼻子,古代五刑之一,“五刑”均为酷刑,一般指墨、劓、剕、宫、大辟
(奴隶制五刑)

拓展: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

5.丞,文中指县丞,是古代地方官职,在县里的品级要低于县令。
6.六十曰耆,七十曰老,耆老原指六七十岁的老人,后多指德高望重的老人。拓展:
艾:50 岁;耄耋:八九十岁;期颐:一般指一百岁老人;古人退休:70 岁(悬车之
年)

7.辇下,天子车驾之下,指车;此处的“辇”与“辇来于秦”中的“辇”意思一样。

8.叩阍是指中国古代平民或案件当事人直接向皇帝申诉冤抑;阍,指皇宫门。

9.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质地多为金银玉石,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为“步
摇”。

10.庠序,古代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来也用以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周庠商序)

11.戊申,戊申年。古代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
序。

13.文中的“授”“迁”“起”“擢”“进”均指升官,“改”指改任;“兼”指兼任

14.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
管的监狱。

15.“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拓
展:起复/免丧/服阙/公除

16.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17.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18.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
位。拓展:内/外禅;封禅:封是祭天,禅是祭地

19.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江”,把注入内
湖或内海的称为“河”。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拓展:
河汉”指银河

20.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
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21.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
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
雅行为。

22.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
主侍从之官。

23、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24、奉钱:薪俸;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
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资助之钱。

25、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
对问题的分析。
26.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
场。

27.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
兴’’是皇帝年号。

28.明、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
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诰命与敕命形如画卷,轴端一品
用玉,二品用犀,三品与四品用裹金,五品以下用角。

诰命发放的对象不同,叫法也不同。如五品官员本身受封称为“诰授”,封其曾祖父
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生者称“诰封”,死者称“诰赠”。

29.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四行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

五家为邻(比),五邻为里(闾),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You might also like